人为什么可以改造世界改造最成功的沙漠却不能改造自然规律?

高2级文科政治上学期期末考试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高2级文科政治上学期期末考试
作者:佚名 资料来源:网络 点击数: &&&
高2级文科政治上学期期末考试
文章来源莲 山课件 w ww.5 Y
高二级文科政治上学期期末考试
政 治(文科)
本试卷分和非两部分,共10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另发的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109分)
一、选择题Ⅰ:本大题共50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7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有人认为命由天定,因而身处困境时消极等待,逆来顺受,指望得到神的恩赐;有人认为人定胜天,因而在困难面前积极奋争,不屈不挠。这一现象说明(& &&&)
A.哲学是以具体科学为基础的&&&& &&&&&&&&&&B.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
C.一般人的世界观是零散的、不自觉的&&&&&& D.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2.亚理士多德认为,哲学应追求“头等智慧”。赫拉克利特说:“智慧只在于一件事,就是认识那关于驾驭一切的思想。”这段话包含的哲学道理有(&& &&&&)
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②人能够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③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
④哲学作为一定形态的文化最终决定一定形态的经济和政治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④    D.②③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
A.古希腊哲学&&&& B.17世纪英国哲学&&& C.18世纪法国哲学&&&& D.德国古典哲学
4.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开始出现了(&& &&&&&)
A.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 B.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C.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5.对右图漫画看法不正确的是(&& &&&&)
A.两者的观点反映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B.甲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乙的观点是形而上学的
C.甲的观点是唯物主义的,乙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
D.两者的根本分歧在于物质与意识谁决定谁的问题
6.生活中,相信“咒语”、怕遭报应属于(&& &&&)
A.主观唯心主义& &&&&&&& &&&&&&&&&&&&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C.把客观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 D.形而上学
7. 赫拉克利特说: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它包含的哲学道理有(&& &&&&)
&& ①世界是物质的&&&&&&&&&& ②物质是运动的
③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④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A.①②③&&&& B. ①②③④&&&&&& C. ①③④&&&&& D.②③④
8.“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 )
A.主张物质和意识具有同一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主张思想就是物质的唯心主义观点
C.认为是绝对精神外化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9. 对于中央的政策,有的同志习惯于照搬照抄,大而化之,不注意认真落实;有的同志主观随意,不切实际,不求实效,不考虑后果。从唯物论角度看,上述做法违背了(& &&&&)
①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③一切从实际出发&&&&&&&&& ④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0.宋代诗人陈与义《襄邑道中》诗云:“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这首诗说明了(& &&&&)
A.事物运动是永恒的&&&&&&&&&&&&&&&&&&&&&&& B.静止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C.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D.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11.上海世博会的吉祥物是一个以汉字“人”延伸出来的虚拟的小家伙,名字叫“海宝”(HAIBAO)。以汉字的“人”作为核心创意,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内涵。海宝问世说明了(& &&&&)
A.物质决定意识&&&&&&&& B.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
C.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D.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12.有人说:“股市无常道,涨跌无常理。”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 &&&)
A.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B.规章制度具有连续性、稳定性的特点
C.支配事物发展的规律是永恒不变的D.“道”、“理”是事物运动过程本身所固有的
13.荀子在《天论》中说: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注:从,顺从,听命。孰与,哪里比得上。制,控制,掌握)这句话体现哲理是(&& &&&)
A.人不能服从自然,要改造自然&&
B.人不但要尊重客观规律,更重要的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C.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客观规律使之为人服务
D.在人与自然之间,人的需要和自由是第一位的
14. 对于自己拥有珍贵的东西,我们往往“不识庐山真面目”,有时候需要通过别人的评价,才能真正地认识它。这说明(&& &&&&&)
①本质隐藏在事物内部,仅靠个人是不可把握的②只有摆脱自身感性经验的限制,才能真正地认识事物
③只有从他人的评价出发,才能客观全面地看问题④只有坚持唯物辩证法,才能如实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
A.②④&&&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5. 右图漫画中公鸡的观点与下列选项中哪种说法的哲学思想一致( &&&&)
A.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B.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C.存在就是被感知&&&& &&&&&&&&
D.天不变、道亦不变
16. 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是(& &&&&)
A.人脑&&&&&& B.物质的反应特性&&&&&& C.生物的反映形式&&&&&& D.运动
17. 旅行家保罗?泰鲁在《游历中国》中写到,“有昆仑山脉在,铁路就永远到不了拉萨。”然而,青藏铁路的建设者们依靠智慧和勇气,破解了多年冻土、高寒缺氧和生态脆弱三大世界难题,创造了“天堑变通途”的人间奇迹青藏铁路的建成表明(&& &&&&)
A.人类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自身& &&& B.实践活动不受客观条件的制约
C.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创造一切奇迹& &&& D.人类已经全面把握自然规律
18.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以及国家体育场“鸟巢”的设计,借鉴了中国传统的空间观、宇宙观和建筑观理念,这两种建筑在外形上相呼应,体现了“天圆地方”的传统理念。这表明(&& &&&&)
A.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B.建筑理念对建筑业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C.人的认识来源于客观,灵感来源于主观&& D.继承传统理念是做好建筑的前提条件
19.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口号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这一口号反映的哲学观点是(&& &&&&)
A.没有梦想,就没有世界  &&&& B.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C.形而上学观点  &&&&&&&&&&&& D.唯心主义观点
20. 如果把实际情况比作“地形”,理论就是“地图”。当实际情况发生很大变化的时候,我们不要期望按照“地图”来修正“地形”,而只能是根据“地形”来矫正“地图”。根据“地形”来矫正“地图”的哲学依据是(& &&&&)
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②物质决定意识
③主观必须与客观相符合&&&&&&&&&&&& ④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有关专家表示,到2020年,要再实现GDP翻两番,即便是按能源再翻一番考虑,保障能源供给也存在很大困难。如果继续按照传统的发展模式以大量消耗资源来实现工业化,我国的资源需求量将接近世界其他国家资源消费量的总和,这是难以为继的。据此回答21―22题。
21.上述材料的分析说明(&& &&&&)
A.意识可以先于物质而存在&&&&&&&&&& &&B.人们能够对事物的发展趋势作出预见
C.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 D.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反作用
22.面对上述情况,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在循环经济模式下,通过“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促进资源永续利用。由此可见(&& &&&&)
A.人类有时只有听凭自然的摆布&&&&&&& B.&人类可以利用物质、改造物质
C.自然界先于人类而存在&&&&&&&&&&&&& D.&改造自然必须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
日28分,我国四川汶川发生8.0级强烈地震,造成近7万人死亡,一千余万人无家可归。据此回答23―25题。
23.地震的发生表明(&& &&&&)
&&& A.事物的运动有其自身的规律&&&&&&&& B.自然界的变化是无常的
&&& C.物质可以离开运动而存在&&&&&&&&&& D.人们在自然界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24.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目前人们还不能对地震做出准确的预测。这说明(&& &&&&)
&&& A.意识对物质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B.主观因素制约着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
&&& C.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D.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5.10月8日举行的抗震救灾英模表彰会指出,在抗震救灾斗争中,涌现出一大批临危不惧、勇往直前、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道德力量始终是国家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社会道德建设,这是因为 (&& &&&)
A.意识可以改造客观事物&&&&&&&&&&&&&&& B.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C.只有正确的意识才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D.意识的能动作用使事物向正确方向发展
26.有人认为“个人的渊博知识,一是来源于亲自实践,二是来源于书本知识。”这一观点(&&&& )
①认为认识既来源于实践,又来源于书本&&&&& ②否定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③承认了认识既是感性的又是理性的&&&&&&&&& ④认为认识不是来源于实践
A.①&&&&&& B.①②&&&&&&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7. 有人学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后,认为愚公真“愚”,为什么移山不用炸药炸,不用汽车运呢?这种观点错在否认了实践的(&& &&&)
&&& A.客观物质性&&&&&&&& B.社会性&&&&&&& C.历史性&&&&&& D.直接现实性
28.“造烛为照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收获。”这一论断是在强调(& &&&)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 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C.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 D.认识对实践有促进作用
29. 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 &&&)
A.能否满足人的需要&&&&&&&&& B.能否被多数人认可
C.能否付诸实践&&&&&&&&&&&&& D.能否在实践中最终取得预期的效果
30. 泰戈尔说:“真理之川从他的错误之沟渠中流过。”这说明(&& &&&)
A.真理与谬误相互区别&&&&&& B.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
C.真理与谬误相互融合&&&&&& D.真理以谬误为基础而存在
31.由于受天气状况、原始数据、计算手段、分析能力等条件的限制,气象预报难以避免误差。在这个意义上,气象预报仍然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自然现象的无限复杂性决定了(&& &&&&)
①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 ②人的真理性认识包含谬误的成分
③人的真理性认识具有相对性&&&&&& ④人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32.下列词语中符合认识运动反复性和无限性的是(&& &&&)
A.一概而论&&&&& B. 千虑一得&&&&& C.百感交集&&&&& D. 三人成虎
33. 爱因斯坦说:“谁要是把自己标榜为真理和知识领域的裁判官,他就会被神的笑声所覆灭。”这表明& (&&&& )&
A.神或上帝是绝对真理的拥有者&&&&&&&& B.人类永远不能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
D.世界上不存在终极真理,人类的认识是无限深化、发展的
34. 真理是由主体和客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一种积极的、肯定的认识成果,它是观念范围的东西。这说明(& &&&&&&)
&&& A.真理不是客观的而是主观的&&&&&&&&&&&&&&&& B.真理是主观对客观的能动反映
C.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 D.真理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客观的
35.真理,没有不被怀疑和突破的特权,这是因为(&& &&&&&)
A.人能认识世界,但并不一定能正确认识世界&&&&&
B.认识的根本目的在于指导实践
C.客观世界是无限变化发展的,人们的实践也是发展的&&&
D.人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36.下列观点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包含相同哲学道理的是(&& &&&&)
① 吃一堑,长一智&&&&&&&&&&&&&&&&& ② 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③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④ 知是行之始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37.“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这段话说明了(&& &&&&)
A.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B.人的意识具有创造性
C.认识有时是独立于实践之外的&&&&&&&&&& D.实践在认识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哲学中的俗语、成语对人的启迪是无限的。据此回答38~41题。  
38.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说明(&& &&&&)
A.物质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B.只要客观条件具备,事情一定能办成功
C.意识的能动作用受物质的决定作用的制约D.办事情必须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39.“心想事成”“美梦成真”,从哲学角度看是(&& &&&&)
A.夸大了意识的决定作用  && B.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C.否定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 D.肯定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40.下列成语中与“郑人买履”蕴涵哲理相近的有(&& &&&&)
① 围魏救赵&&&&& ② 掩耳盗铃&&&&& ③ 杞人忧天&&&&& ④ 揠苗助长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④
41.“望梅可以止渴,画饼却不能充饥”,这说明(&& &&&&)
A.意识的反作用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B.意识的反作用有时有效果,有时没有效果
C.意识的能动作用巨大,但受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制约&&&
D.意识的能动作用总是有限的
42.下列诗句中,与“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包含哲理相一致的是(&& &&&)
A.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B.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C.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D.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43.“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这一诗句表明(&& &&&&)
A.人的认识会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 B.意识是人脑的主观反映
C.事物的现象有真相和假相之分&&&&&&& D.对同一事物不同人有不同看法
44.一头小象被绳子拴住,它拼命挣扎也无法挣脱,几经反复,终于放弃。若干年后,它长成一头强壮的大象,力气虽足以挣脱绳索,但它已没有了这种冲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
A.经验是靠不住的,依赖经验必然失败&&&&&& B.真理是具体的、无条件的
C.要反对安于现状、无所作为的思想&&&&&&&& D.认识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45. 以下选项中最能表现主观能动性的是(& &&&&)
&&& ①天意从来高难回,人生由命非由他  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③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④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46.赏析数学美,欧拉给出的公式:V+F-E=2,堪称“简单美”的典范。世间的简单多面体有多少?没有人能说清楚。但它们的顶点数V、面数F、棱数E,都必须服从欧拉给出的公式。一个如此简单的公式,概括了无数种简单多面体的共同特性,怎能不令人惊叹!这表明(&& &&&)
A.现象是个别的、多变的 &&&&&&&&&&&& B.规律具有一般性、稳定性
C.感性认识是凌乱的、不可靠的&& &&&& D.真理等于科学的理性认识
2007年10月25日,经过我国科学家的艰苦奋斗,中国各先进技术手段的综合运用,中国“嫦娥探月”卫星发射成功。就此回答47-49题。
47.月色的朦胧、娇美曾引发历代文人雅士的无限遐想,“嫦娥奔月”便演绎了一则美妙神话。从哲学上看,“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 &&&)
A.源于人的灵感和想象&&&&&&&&&&& B.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C.更逼真地反映了现实&&& &&&& &&&&&D.体现了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48.“嫦娥奔月”表达的美好理想,经过人们千百年的努力,在现代生产力和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通过“嫦娥一号”探月活动的成功正在成为现实。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看,这表明(&&&&& )
①社会实践是科学理论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
②认识能力的提高是科学实践成功的首要因素
③认识能否达到目的依赖于实践的社会历史条件&&
④正确的实践目的是认识获得成功的决定因素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9.由“嫦娥一号”卫星拍摄的月面图像覆盖区域属于月球高地,长约460公里,宽约280公里,分布有不同大小、形态、结构和形成年代的撞击坑。从唯物论的观点看,这幅图像佐证了(&&&& )
A.神话的产生是缺乏客观根据的&&&&&&&&& B.月球与地球具有相同的物质结构
C.各种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科学性&&&&&&&&& D.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正确性
50.《阿甘正传》中的阿甘,是个平凡甚至简单的小人物,智商很低,却有很多高智商者缺乏的美德:诚实、守信、认真、勇敢,重视感情。他不停地奔跑,不停地向前,单纯而又执著,不知让多少观众深深感动。这表明(&& &&&)
A.特殊人物的意志能够突破规律的制约&&&&&&&&&&&& B.人的意识无所不能&&&
C.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D.意识活动是通过人脑对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动实现的
二、选择题Ⅱ: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两项或两项以上符合题目要求。错选、多选、少选,该小题不得分。
51.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我们党之所以高度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是因为(& &&&&)
A.它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B.它是推动社会变革发展的理论先导
C.它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它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52.某一动物死后,它所有的生理机能都停止了活动,当把它焚烧后,这一动物就不存在了这说明(&& &&&&)
A.物质运动停止了&&&&&&&&&&& B.物质的运动形式被改变了
C.物质有生有灭&&&&&&&&&&&&& D.被改变的只是物质的具体形态
53. 下列对认识与真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认识是一个过程,而真理是不变的    B.真理的内容是主观的,形式是客观的
C.两者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 D.真理是认识,认识不一定是真理
54.毛泽东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是因为(    )
A.只要调查研究,就能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 B.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
C.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D.只有通过生活和实践,人脑才能反映客观对象
55.中国改革开放史是一部思想解放史。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前进。这说明(& &&&)
A.实践是由理论派生的&&&&&&&&&&&&& B.理论对实践具有决定作用
C.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D.理论要和实践相结合
56. 下列关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理解中,正确的是(&& &&&&)
A.凡是唯物主义一定是正确的,凡是唯心主义一定是没有可取之处的
B.凡唯物主义一定是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凡唯心主义一定是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
C.唯物主义有不科学的,唯心主义也有可取之处
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
57. 下列关于真理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真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成谬误,因此,必须坚持真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B.真理具有客观物质性,因此,必须坚持真理,相信真理
C.真理不是永恒的,因此,必须坚决反对对真理唯心主义的态度
D.真理不是对事物现象的正确认识,而是对事物本质的正确认识
58.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深刻总结我国长期以来经济建设中的经验教训,吸收人类现代文明进步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凝结着几代共产党人带领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心血,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丰富和升华。这说明(&&&& )
A.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B.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
C.经过多次实践的反复.已经确定的真理往往被推翻
D.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真理
三、判断正误:每小题1分,共10分。你认为正确的请在答题卡上涂“A”,错误的涂“B”。
59.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60.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只有真正的哲学才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61.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共同属性。
62.科学的世界观决定科学的方法论,二者构成哲学。
63.哲学史上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个对子,所以从基本派别看,哲学就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大阵营。
64.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65.意识是人脑的生理基础,是人脑的特有机能。
66.不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
67.事物的相对静止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础。
6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我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依据和出发点。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41分)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69题10分,70题8分,满分18分
69.请简述马克思主义的运动观。(10分)
70.& 材料一:我国GDP约占世界的4%,消耗的资源占世界的25%以上。人均GDP排名世界100多位,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材料二:北京奥组委指出:2008奥运工程建设指挥部要按照节俭办奥运要求,在场馆建设上,从节约资源能源、运用新材料新技术方面体现“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理念。强调在现有条件下,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
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论的知识,说明节俭办奥运的科学性。(8分)
五、辨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ll分。仅作判断不说明理由不得分。
71.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我们对发展的认识也由最初的“发展=经济增长”到“发展=经济增长+结构改善”,再到“发展=经济增长+结构改善+社会进步”,现在,人们认为:“发展=经济增长+结构改善+社会进步+后代人的发展”。发展观的完善也推动了我们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
辩析:正确的实践产生正确的认识,正确的认识产生正确的实践。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2分。要求紧扣题意。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结合材料展开分析。
72. &2008年 9月25日21时,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9月28日17时37分,神舟七号载人飞船按照预定计划在太空预定轨道绕地球飞行45圈后顺利返回。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圆满成功,实现了我国空间技术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跨越,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空间出舱关键技术的国家。“神舟七号“的成功,是我国航天人尊重科学,以科学的精神、科学的理念、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机制推动工作,大胆探索创新、自强不息、勇于超越、埋头苦干的结果。&
结合材料,说明我国航天人是如何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的? (12分)
一、选择题I:本大题共50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7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二、选择题Ⅱ: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两项或两项以上符合题目要求。错选、多选、少选,该小题不得分。
三、判断正误:每小题1分,共10分。你认为正确的请在答题卡上涂“A”,错误的涂“B”。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69题10分,70题8分,满分18分
69.①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1分)
②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没有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4分)
③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因而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永恒的、普遍的;但就物质的具体存在方式来说,又有静止的一面,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因而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暂时的、特殊的。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5分)
70. 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与反映,这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2分)我国基本国情是生产力水平低,仍然是发展中国家,要立足国情,从我国的现有条件出发,节约资源,办好奥动会。(2分)
②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积极作用。(2分)“节约办奥运”的方针既能节约资源,又会推动我国推动我国奥运事业的发展。(2分)
五、辨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ll分。仅作判断不说明理由不得分。
71.(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认识发展的动力,没有实践,无法产生正确的认识;而正确的认识对实践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推动人们的实践顺利发展。
(2)但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性,正确的实践过程可以总结出正确的认识(经验),也可能产生错误的认识,错误的实践过程中人们可能产生错误的认识,也可以总结出正确的认识(教训)
(3)认识产生实践是唯心主义的观点,无论正确认识还是错误认识都不能决定(产生)实践。正确的认识并不一定能够带来正确的实践,因为影响实践正确与否的因素除了正确的认识外,还有个人的能力、客观条件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4)上述说法是片面的。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2分。要求紧扣题意。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结合材料展开分析。
72.(1)①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要求我们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我国航天人尊重科学,以科学的精神、科学的理念、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机制推动工作,做到了按客观规律办事。(5分)
②人的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能动作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在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为人类造福。航天人大胆探索创新,自强不息,勇于超越,埋头苦干,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5分)
③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革命的热情和科学的态度结合起来,我国航天人做到了这一点所以取得成功。 (2分)
本资料由《七彩教育网》 提供!
文章来源莲 山课件 w ww.5 Y
上一个试题: 下一个试题:
? ? ? ? ? ? ? ?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的世界村庄改造计划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