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需一个大学心理剧剧本正能量 求推荐,最好是有演过的 内容最好带些搞笑色彩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校园心理剧资料汇编&(转载)
附:校园心理剧资料汇编
校园心理剧活动资料汇编
&&&&&&&&&&&&&&&
---来源:济源教育科研网
中学生自编自演校园心理剧 一边看演出一边“疗伤”
记者 高冬丽
今报郑州讯
把心中的“郁闷”编进心理剧表演出来,在自我疗伤的时候,也让其他学生从中受益。12月1日下午,河南省实验中学报告厅内座无虚席,由学生们自编自演的校园心理剧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郑州教育学会学习心理研究会管理部主任王海勇认为,心理情景剧是调节学生心理的有效方式。它以舞台为背景,学生们通过表演、再现实际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引起学生的共鸣。它避免了枯燥的灌输式教育,对于那些有心理障碍的人而言,正可以“一边看戏,一边疗伤”。据了解,这种用心理情景剧调节学生心理困惑的方式有望在全国推广。
长春:校园心理剧成学生减压阀
本报讯(通讯员 宋钊 记者 陈帆波)让学生走上舞台,自编自演校园心理剧;学会自我认知、自我调适、自我控制、自我接纳,进而实现在健康中快乐成长,这是吉林省长春市近年来尝试的一种使学生增强心理承受力、进行自我心态调适的新方法。
日前,在长春市首届“阳光杯”优秀校园心理剧表彰大会上,中小学生们从亲子交流、情感萌动、同伴交往以及自我分析等方面进行了真情演绎。长春市十七中学学生自编自演的心理剧《你也能当擎天柱》中,那句“我不能耽误妈妈的幸福”令台下的家长们潸然泪下。参加演出的学生张文卓深有体会地说:“编演这个心理剧,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明白了做人和学习一样重要,也更能体会父母的辛苦了。
现在当和父母之间有异议的时候,我能够换位思考,不再像以前那么任性、不懂事了。”
据了解,近年来,长春市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突破口,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全市中小学全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开展心理咨询,进行学科渗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心理品质。特别是该市创造性地推出了校园心理剧这一载体,使其成为中小学生的“减压阀”。
据长春市委宣传部部长王振华介绍,通过组织学生编演校园生活中的人和事,为他们提供同伴心理互助平台,营造一种心理自助和互助的氛围,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调适心理状态、减缓心理压力、解决心理问题。同时,鼓励教师努力营造“尊重、信任、理解、关爱、愉快”的课堂氛围,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中国教育报》日第2版&
校园心理剧创新心理教育形式
□记者 胡炳俊 通讯员周永生
潋风:(昏迷中,躺在床上,微微睁开眼睛)(小声)这……是哪?……
老师:(突然从旁边冒出)这是我家。
潋风:你……是谁?……
老师:你忘记了吗?是我把你背回来的呀。(责怪)你伤得那么重,又不肯去医院,我只好把你背到我家给你敷药。
潋风:(冷冷地)我的事,不用你管!……(沉默……)糟了!我睡了多久?!这是省实验中学校园心理剧《我们的存在》中第三幕中的一段精彩对白。程潋风在社会上打群架,身上多处受伤,被学校的老师发现后把他带回家中。这个故事发生在某私立学校某班,班里的学生多是问题孩子,老师被气走了好几个。后来,来了一位女老师,这位女老师一反传统的说教方式,用自己的爱心和学生真情相处,最终感动了全班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转变了学习态度,有了自己的理想……
在“分数至上”的应试教育体制下,我省中小学校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校园心理剧的开展,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最新颖、学生最乐于参与的一种形式,也是我省中小学校尝试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这种形式相对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哪些突破和创新?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进行了深入采访。
探索:校园心理剧形式新颖
12月1日,省实验中学校园心理剧大赛完美谢幕。至此,以“阳光心理,健康成长”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月活动画上了句号。据悉,如此大规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我省中学尚属首次。这期间,“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理事会年会”在我省召开,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再次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据了解,本次宣传月主题活动有大型校园咨询活动,自命题有奖征文比赛,心理电影赏析,心理健康讲座和“阳光心理,健康成长”大型校园签名以及校园心理剧大赛等丰富多彩的内容。其中,心理剧大赛由全校三个年级数千名师生参与,从编剧、排练到演出,不仅在广大师生中产生了强烈的冲击波,一些观看的学生家长也颇为震撼,产生了意想不到的轰动效应。
“现在的中学生面临着很大的心理压力,一方面父母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心切,把子女的分数当成了心理平衡的滋养品,忽视了对孩子健康人格的培养。另一方面,教师队伍中的一些青年老师由于经验不足,在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教育方法单一,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而学生面对成长中的许多问题感到迷茫和困惑,又不知如何解决。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未来,基于此,学校早在2002年就建立了心理辅导室,去年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今年尝试开展了主题为‘阳光心理,健康成长’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月活动,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学生处理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情绪管理、生涯规划等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全面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开发个人潜能。”省实验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老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王丹蕊说。
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月活动的“重头戏”——校园心理剧大赛,是省实验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又一创新形式。据介绍,校园心理剧是一种富有成效和极具特色的团体心理辅导方式。它把学生在生活、学习、交往中的心理冲突、烦恼、困惑等,以小品表演、角色扮演、情景对话等方式编成“小剧本”进行表演。在剧中融入心理学的知识原理和技巧,学生通过表演发生在他们身边熟悉的甚至是亲身经历的事,从中体验心理的细微变化,进而达到宣泄、释放过重的心理负担,领悟其中道理。
影响:舞台上下都有感动
心理剧采取学生“自己编,自己演,演自己”的形式,在充分展示学生编剧、导演及表演才能的同时,把“大道理”用“心理剧”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无论是台上的演员,还是台下的观众,都经历了一次次心灵的洗礼和启迪。
初二(8)班耿鹏同学在年级心理剧《消失的生命》里饰演男1号蒋兵。剧情大意是讲高二学生蒋兵在班里学习一直都很好。但第一学期结束后,又转来一个男生何铎。在接下来的一次考试中,何铎的成绩超过了蒋兵。这让一向气盛的蒋兵很不服气。又一次考试来临了。蒋兵在答卷时遇到难题,但又担心没有何铎的成绩好,就作了弊。结果被监考老师发现。在回家的路上,心情不好的蒋兵遇到一个从前辍学的同学,引诱他吸毒。不知不觉中蒋兵上了瘾,只好从这个同学那里不断购买毒品。在吸毒的过程中变得堕落,成绩下降,疏远同学。后来,他没有了生活的勇气,服安眠药自杀。
“在排练的那段时间,连晚上睡觉我都在琢磨所扮演角色的心理变化,感觉剧中的角色从作弊开始,到最后走上绝路,其过程是必然的。因为他的心志不够坚强。我们演出这个剧本,不仅懂得了毒品的危害,还懂得了在平时的生活中做事、交友都要慎重,因为一步走错,很可能就会导致步步走错。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的意志要坚定,发现自己有错误,一定要勇于面对。”耿鹏在谈到自己演出时的感受时说。
“我们参赛的剧目是《成长的幸福》。主要讲的是一个男同学因为认识一个坏同学,爱骂同学,还参与打架。经过班主任的耐心教育和同学们的帮助,这个同学有了很大的转变,在后来的中招考试中取得了优异成绩,考上了自己理想的高中。”初二(19)班余榕说,同学们在青春期都会有这种逆反心理,通过老师和同学的帮助,都能调整过来。像这种素材取材于学生生活,感觉特别真实,同学们都非常喜欢并参与这项活动。同学们希望今后多开展一些这样的活动。通过心理剧的演出,觉得同学之间的关系更亲切了,同学与老师之间的关系也更融洽了。
变化:在不知不觉中改变
分,分,学生的命根!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别说家长看重孩子的分数,老师和学校也同样不敢马虎。一些学校为了节约时间,甚至私下取消了学生的体育课、音乐课。那么,校园心理剧到底能对学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会不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呢?还得听听老师和家长是怎么看、怎么说的。
“平时觉得毒品离自己很远,看到《消失的生命》这个校园剧后,对自己的震撼很大。同学们演得非常投入。宣传月对学生正常学习几乎没有冲击,班里参与演出的同学有七八个,大家都是利用周末和放学时间排练。该剧在全校评比中获得了二等奖,耿鹏同学还在年级心理剧评比中获得了‘最佳男演员’奖,班里的同学都有一种荣誉感,都非常高兴。参与演出的学生中,有的学生学习成绩不太好,但通过这个活动,增强了他们的学习信心,学习上更积极主动了。有的同学平时不怎么爱说活,但在演出过程中表现得非常出色,让同学们看到了他的另一面。而且学生之间增进了了解,加深了友谊,集体荣誉感更强了。”英语老师韩文玲说。
“孩子回家说老师让参加演出,我们做家长的认为,孩子的知识重要,素质更重要,就鼓励他积极参与。结果孩子非常投入,变化也很大。”高路锋的家长说,学校举行这次活动非常现实,内容大部分是发生在学生中间的事,如对老师不尊重、对家长不理解、吸烟、吸毒、打架等问题,都是学生成长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很多道理通过短剧的形式表现出来,形式新颖,剧中所讲的道理浅显易懂。
在心理剧演出过程中,有很多学生家人观看,有的还拿照相机拍照,用摄像机录像。高路锋的家长从排练开始,一直看到决赛、颁奖,并对全过程进行了录像。“不仅录了孩子表演的节目,其他节目也全录了。心理剧把青春期的好多事都编成故事表演出来,我觉得这些节目有一定的保存价值。我准备把它们刻录成碟,送给老师和学生作为教材。
专家: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多样
关调查显示,目前我国有4%左右的中学生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有20.5%左右的中学生处于较明显的心理亚健康状态。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困难、人际关系紧张、情绪的控制力弱、缺乏人生目标、适应能力差等方面。因此,我省中学近年来普遍设立了心理咨询室,开展一对一的心理辅导,一些学生(包括家长和老师)遇到问题,心理老师会对学生进行单独辅导。但由于缺乏师资力量,走进课堂的不多,而且很多心理老师还是兼职的。
“近几年,我们开始尝试着在初一、高一起始年级全面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并在课堂上开展了心理剧。因为剧情真实,全是发生在学生中的真实事件,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很高。”心理老师顾少强说,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新兴学科,没有一个固定模式。近几年来,各个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尝试开展了以体验式为主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所感悟,有所启迪。校园心理剧就是一种很好的形式,学生、老师和家长的参与度都很高。
“最有效的教育不是说教,而是通过多种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感悟中成长。校园心理剧的开展对学校心理健康工作起了有益的推动作用,我们正式成立了校园心理剧社团,以后坚持每年组织一次心理剧比赛,将这种特色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坚持下去。当然,我们也将不断探索更多、更有效的教育途径和形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在灿烂的阳光下茁壮成长。”省实验中学学生处主任刘增文说。
校园心理剧让学生找到自己的人生角色
新华网厦门3月20日电(记者康淼)李程杰是一位优秀的初中生,然而同班同学却不断地嘲笑他落伍——不会玩网络游戏。自尊心受到伤害的他开始偷偷地到网吧去上网,网络上的大千世界一下子把他迷住了。从那以后他一放学就钻进网吧,学习成绩一落千丈。零花钱都“贡献”给网吧后,他还不能停止上网,无奈便抢劫低年级学生。李程杰最后被“送”进了公安派出所……
3月17日,厦门金鸡亭中学的学生在表演校园心理剧《一网情深》。台上演出情真意切,台下同学受到触动。李程杰最后那句“我不想离开学校!”的哭喊声响起,一些同学为他流下同情的眼泪。2003年11月以来,厦门市各中小学以“正确认识自我,促进自主发展”为主题,采用校园心理剧这一团体心理辅导方式,中小学生积极参与实践体验,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培训中心主任高思刚说,校园心理剧就是把学生在生活、学习、交往中的冲突、烦恼、困惑等,以小品表演、角色扮演、情景对话等方式编成“小剧本”进行表演。剧中融入心理学的知识原理和技巧,学生表演发生在他们身边熟悉的,甚至是亲身经历的事,从中体验心理的细微变化,领悟其中的道理。
金鸡亭中学彭波老师说:“去年我们在学生中通过问卷调查发现,上网、男女生交往等问题在学生中比较突出,于是就提议创作一部关于中学生上网的校园心理剧。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剧本在一次次排练中逐步完善,最后形成了《一网情深》。”
厦门前埔南区小学根据有些学生常常把同学之间的一些小摩擦、小矛盾扩大化的现象,编排了校园心理剧《学会宽容》。金尚中学则根据有些学生家长教育孩子方式不当的现象,编排了校园心理剧《私人侦探》。
看完校园心理剧后,老师都会组织学生谈感受,以化解心理疑惑。厦门九中心理健康教育老师许宗和告诉记者,通过思想上的碰撞,达到心理共鸣,能够取得较好的心理辅导作用,它对学生完全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观看完《一网情深》后,一位学生说:“我感觉到这就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我也曾经迷恋过网络,今后我要减少上网时间,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李程杰的扮演者吴名冠说:“我认为李程杰的主要问题是他的自制能力不行,太过情绪化了。我想我会从他身上吸取教训。”一位学生甚至提出:“我们的教育部门、老师对李程杰走上这条道路是不是有责任?”校园心理剧引发他们去思考。
校园心理剧也把一些“大道理”如严禁吸毒、抽烟危害大、时间宝贵等形象地展现给学生,使他们在愉快的气氛中领悟道理,增长知识。“学校‘三令五申’,还不如‘校园心理剧’有效哩!”厦门前埔南区小学副校长柯亚珠说。
目前厦门市很多学校结合“厦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日”、艺术节等活动上演校园心理剧,厦门一中、湖里中学、英才学校等学校还组织了校园心理剧表演比赛活动;还有的学校把心理剧的技术运用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当中,湖滨中学还成立了心理剧小组。
3月26日,厦门市将在“福建省首届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演习会上”推出4个校园心理剧进行观摩研讨,校园心理剧将逐渐推广到福建省。
“校园心理剧”值得推广和普及
据新华社12月1日报道,从下月开始,厦门市将在中小学中大力推广和普及“校园心理剧”,并在明年开展创作、表演赛及心理漫画比赛。
据报道,所谓“校园心理剧”,就是把学生在生活、学习、交往中的冲突、烦恼、困惑等,以小品表演、角色扮演、情景对话等方式,编成“小剧本”进行表演。学生表演发生在他们身边熟悉的,甚至是亲身经历的事,从中体验心理的细微变化,领悟其中的道理。对于厦门市在中小学中推出的“校园心理剧”,笔者以为此法甚好,这对活跃校园气氛、增强学生间的交流、互动,以及消除中学生的心理障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如今的中小学生绝大多数都已经属于独生子女,他们从小生活在相对优越的环境里,是在父母及众多亲朋的精心呵护下成长起来的。家庭生活的优越及家长的宠爱,使绝大多数的中小学生没有受到艰苦生活的考验,没有受到多种复杂心理的磨练,自制能力、自理能力、自解能力都比较差,一旦遇到困难或情感上的挫折,极易引发思想波动,甚至去钻“牛角尖”。此外,在这个年龄段,也正是中学生思维活跃、接收新观念、新东西比较快的时候,特别是随着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信息化程度日益提高,社会上的各种消极思想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也不可避免地侵蚀到中学生中来。当中学生遇到矛盾、冲突、困惑时,如果缺乏思考力、分辨力,就很容易导致思考问题产生偏激,甚至导致产生心理障碍。
近年来,社会上屡屡发生中学生自杀、自闭症、孤独症,以及校园暴力、青少年犯罪突出等,就说明我们面临的教育形势极为严峻。在校园中推广普及“校园心理剧”,让学生们把自己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烦恼、冲突用小品、情景剧的形式反映出来,通过学生们的自编自演,把“大道理”用“心理剧”的形式表现出来,既能够让中学生从中受到心灵上的启迪,又能够使中学生感受到现实生活的美好,还能够增尽学生间的互动和交流,增进学生间的感情和友谊。此外,推广普及“校园心理剧”,还可以让中学生振奋起来,开朗起来,团结起来,因此,笔者以为,这种教育形式很值得在各中小学中推广和普及。
当然,缓解中小学生的心理压力,调解中小学生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光靠学校努力还不够,作为家长也必须积极予以配合。如今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很盛,中学生面临的学习压力相当大,在这种情况下,更容易导致产生不健康的心理。所以,笔者以为,开展“校园心理剧”还应当邀请学生家长的积极参与,毕竟家长最了解自己的孩子,由家长提供孩子们的心理素材,参与“校园心理剧”的创作,更能够真实反映中学生的心理状况。二者合一,相信一定能够使“校园心理剧”取得更加实实在在的效果。(稿源:红网)(作者:梦之馨)(编辑:潇湘行)
心理剧走进广东中小学课堂
心理缺乏安全感、不容易信任别人、抗挫折能力低……90后孩子在“心理平安”方面越来越让人担忧。适逢第十三个“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广东少年儿童平安行动之“心理安全”走进学校,通过心理剧的亲身体验让一些原本自卑孤僻的学生变得开朗大方。
自编自演的心理剧
“我选择不了自己的容貌,但是我可以展露笑容;我控制不了他人,可以控制自己……”
近日,在广州市汇侨中学的礼堂内人头攒动,初中一年级的学生们正在展演着他们自编自演的心理剧,表演结束时男女生十指相扣,互相喊出了这些话。
心理剧分为四个部分——《做情绪的主人》讲述的是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相信自己》教导学生提高自信心;《青春的秘密》、《让我们手牵手》则展示了青春期的朦胧性心理以及人际交往问题。据该校心理咨询师高非老师称,几个剧目都是老师给出提纲,再由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的具体情景写出来的。由于形式新颖生动,又是自己亲身体验,所以比普通的说教咨询更受学生欢迎。
其中参与表演的一名小男生,平时由于个性自我、与父母关系淡漠、经常以打架来激起别人的注意。但是,自从被老师邀请参与心理剧的排演后,感受到被别人的重视和鼓励,把自己平时的行为一一展现在心理剧上,到了后来变得开朗大方,主动与同学示好。
孩子不愿和陌生人说话  
据了解,“广东少年儿童平安行动”是由团省委等部门共同发起的,面向全省中小学开展的一项积极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今年的主题为构建平安和谐心理,具体内容包括四个环节:平安讲座、心理剧场、素质拓展和回顾总结。活动预计在六一前结束。
据承办方南方发展研究院心理健康研究所副所长何维介绍,由于社会中不安全的因素过多,不少家长都提醒孩子不要随便跟陌生人说话,导致了90后的学生缺乏安全感,不敢轻易相信别人,甚至对老师都会感到害怕。因此,希望通过开展一系列以“平安健康”为主题的自助成长活动,引导广大少年儿童提高自护意识,构建安全感,优化心理品质,营造全社会关注少年儿童平安健康的浓厚氛围。
校园心理剧
校园心理剧通过演绎校园生活中的人和事来减缓学生的心理压力,解决学生心理压力,解决心理问题。作为戏剧的形式之一,校园心理剧涉及剧本的结构与创作。校园心理剧的结构与创作,要根据心理剧的要素、过程特点,结合校园实际生活进行。
一、校园心理剧的构成要素
人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内心矛盾与冲突正是心理剧研究、探讨和解决的主要问题;心理剧的结构、情节、情景、主题等也必须围绕人物来进行。校园心理剧涉及四种角色。
⑴心理辅导老师(班主任):
作为心理剧的策划者、组织者,把握和控制心理剧的进行,在需要时进行点拨。在暖身阶段对群体行为作评估,并进行角色分配和组织热身;在演出阶段描述探索问题、维持演出过程和进行解释;在分享阶段组织问题分享各自的体验和感受。
⑵当事人:
指遭受心理困惑并急需解决这些困惑的学生,他们在表演过程中提出问题并获得指导帮助,或者通过他人的表演演绎问题,领悟问题的原因,解决问题的方法。
⑶参与者:
饰演当事人生活中重要角色,以其所饰演人物的口吻和行为方式同当事人交往并坦诚说出自己的想法。
⑷观众:
心理剧的观众不是欣赏心理剧演出的,而是来体验心理剧的感受的。通过观看演出对当事人提供支持或领悟心理问题产生的实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2、活动场所:
活动场所是人物活动的地点和事件发生、发展的空间,主要是舞台、观众席,包括灯光的设置、明暗,道具的摆放,背景音乐等等。
心理剧不塑造人物典型,而是围绕问题展开,重在通过问题展现心理发展历程和对问题的感受,探寻事件对个体心理发展造成的影响,并且通过对心理问题的陈述、辨别和澄清,来明确问题或调整心态。心理辅导老师利用丰富的知识、经验对表象进行分析,挖掘隐藏在背后的深层问题和意义,把零星的片象连接,找到造成心理问题的深层原因,通过表演、直观形象的显现,有助于当事人了解问题的真相和实质,更好地体验和领悟。
其中包括:
⑴事件:
事件是引起当事人内心冲突的导火线和造成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其真实生活中发生的,对其造成重要影响的事情。心理剧围绕事件展开,通过对事件的演绎进对其进行重新思考和领悟,达到认知改变和行为矫正的目的。
⑵人物关系
人物关系是人在社会生活中通过交往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各种关系,成为个人生活甚至生命中的一部分,对个人的成长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各个方面影响着人的心理。心理剧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展现造成心理问题的各种关系,使当事人通过观察或领悟来调整自己的行为,从而为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恰当地处理各种人物关系奠定基础。
二、校园心理剧结构的组成部分
校园心理剧是探讨和解决心理问题的,以问题为主线展开剧情情节,其结构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分享感受四部分。
1、提出问题
⑴开端的任务: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时代特点等
②交代人物之间的关系
③引出全剧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⑵开端的形式
①心理辅导老师说明和旁白(也可以学生自己完成)
②情节引出:通过演员一连串的动作来暗示时间、地点和事件的起因。
2、分析问题:
问题提出以后,就要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和各个事件的影响程度及相互关系。通过对造成心理问题的相关事件和人物关系的精心演绎,使问题层层展开,不断深化,从而探讨这些问题对个人心理产生的影响程度以及他人如何看待这些问题。
人物的内心心理感受不能仅仅通过表白来说明和揭示,而要以角色扮演的方式,以第一人称的身份通过相应动作表现出来,通过动作表现人物对某一具体事件的情绪反映和内心体验,真实地再现当时具体的情景,从而使当事人有所领悟和感受。由于角色扮演提供了在假设、不用负责的情况下尝试应付问题,以发现问题所在,从而学习及练习应付问题的技巧。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演绎,使演员和观众受到震撼和感悟。
这部分情节讲究曲折有致,起伏跌宕。
3、解决问题:
心理和行为问题的改变不是通过一两次角色扮演就能实现的,这是一个持续过程,需要当事人在领悟的基础上通过日常生活的训练来完成。解决问题只是指当事人症状有所减轻或有所领悟,找到了问题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心理剧的结局要有深意,能够引起观众的回味与反思,要通过内心冲突与斗争,使观众有所体验和领悟,改变一些不恰当的行为。
结局可以通过心理辅导老师的解释来完成,也可以通过旁白来进行。
4、分享感受:
心理辅导老师在扮演结束后把大家组织起来,相互交流角色扮演的感受和领悟,使当事人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了解别人的反应和感受,学会换位思考,改变不正确的认知;同时使团体气氛更融洽,使当事人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获得团体的支持和帮助,从而消除无助感,增强信心和勇气。
三、校园心理剧创作中的艺术手法
为了使剧情发展起伏变化,合情合理,引人入胜,引起观众的共鸣和反思,有力地表达作者的创作意图,所以校园心理剧在编排常常使用一些艺术手法。
就是剧情发展中使观众产生好奇、不安和期待,使他们急欲探究其究竟,或对下文加以揣测的戏剧性因素。运用悬念必须注意:矛盾冲突的提出和解决要拉开距离;忌绝对保密;整体悬念和小悬念结合。
在剧情发展过程中,对那些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主题思想,以及体现当事人强烈内心冲突的关键场景、动作、语言、道具、细节乃至音响做重要处理,强化作品感染力。
在重复中要有发展、变化、层次,在量变中孕育着质变。
对重点场次、情节,加以淋漓尽致的描述,加强作品戏剧性。
如形象之间的对比、情节发展的对比、性格前后的对比、心理状态的对比,语言、节奏等等方面的对比。通过提炼、加工、艺术化、典型化的对比描写,可以更深刻地反映学生心理的本质。
根据具体的情况恰当地采用合适的表现方法。
四、校园心理剧的创作
1、校园心理剧的题材:
主要反映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所发生的种种事件和学生中存在的心理困惑和问题。
题材内容包括:
⑴升学适应不良的问题:
环境不适应、生活自理能力差、自我认知失调等
⑵与学习有关的问题:
注意记忆障碍、考试焦虑、动力失落、专业不满意、成绩波动过大、厌学等
⑶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
宿舍关系失调、同学之间不和、异性交往不当、社交恐怖、缺乏交往技能、难以被他人接纳等
⑷情绪性格问题
情绪不稳定、消极情绪体验过多、过于内向封闭、性格缺陷等。
⑸其他心理问题:
家庭关系不协调、经济困难、自杀预防等。
2、题材处理:
心理剧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题材的处理工作。处理方法分正面处理和侧面处理两类。侧面描述更富艺术性。
3、主题思想:
包括题材本身提供的客观存在的一面和作者根据一定的立场、观点所选择、处理、描写和评价的一面。若能找到题材所赋予的主题意义后,就能给予题材和剧本以新的生命、新的光彩和新的教育意义。
4、心理剧的戏剧冲突:
包含性格冲突、内心冲突和人物和环境的冲突。
心理剧初探
郎亚琴 台湾大叶大学共同教学中心专任副教授
一、研究动机
由于笔者近些年来有许多机会领导团体谘商(或治疗),而各个小团体之成员对团体的需求、参加的目的与动机皆不同,尤其,这些小团体皆较特殊,且皆有其次数的规定,因此必须是以结构式的方式进行。在设计这些团体活动时,除了得考虑团体动力、成员的特殊性与需求,尚得与主办单位取得共识、沟通其对此团体治疗之期望与所需要的效果,因此得时时检验所设计的活动是否达到订定的团体目标与疗效。由于这样的因缘,久而久之即涉猎各种不同的团体治疗方式,并逐渐转向研究心理剧。
五年前参加过一个心理剧工作坊,有了第一次亲身接触的经验,从中汲取了一些基本概念与技巧,但是仍不清楚心理剧之轮廓与其理论,故在2001年初加入由Dr.
Dorothy Sattern 及其丈夫Dr. Mort
Sattern二人所主持为期两年的训练课程。在这两位经验丰富的导演指导与训练之下,方正式投入此领域当中。也逐渐在团体谘商中加入一些心理剧技巧,以便让团体成员与我本身从另一个角度去观察并体悟人与人的关系,尤其可以再次检视自己对某事的感受与经验。
笔者对心理剧的体认是心理剧结合了表演艺术的现场感与心理学与心理治疗的一些理论。因为它是将个案的思考、行为与感受以具体化、戏剧化的方式实时呈现,因此有时是极富震撼力的;对于个案及参与者都具有某种程度的觉察,亦是帮助个案从多层角度去省视自我心理状态、人我的关系、与别人的心理反应。换言之,虽然在同样的时间与空间中一出心理剧似乎仅在治疗一位主角或成员,但是因为每个成员都可能加入此出戏的演出,同时每位成员亦是观众,因此在演剧的过程中每个人多少会认同剧中某个部分、再经由演剧行动的彰显、与演剧完之后的分享,如此都得到某些程度的治疗、及一些程度的内省,这大概就是心理剧迷人的地方。
然而,中国人的社会一向比较拘谨、内敛、甚至压抑,传统教育亦不鼓励人们将自己的情绪或感受直接表达出来,因此笔者极好奇在台湾心理剧如何被应用,且成员接受的程度如何。故,笔者写此文之目的除了检讨所学,并参考国内对心理剧所做的一些研究,以斟酌日后进行团体治疗所应注意之事项。
二、心理剧之源起
心理剧是由维也纳的精神科医生J. L. Moreno (1889 & 1974) 所创建。Dr. Moreno
本身自小即喜欢阅读古书、古诗等的文学作品,同时对宗教充满热情,在成长的过程中亦对戏剧产生莫大的兴趣。据说他曾经在很年轻时即设立了一个专为孩童演剧的小型剧场(Blatner,2000),这可能即是他日后成立心理剧的起源。
约在1910年前后,Dr.
Moreno开始想将他对宗教的哲思、对戏剧的热爱以及对其他所关心的议题做个统整,于是陆续写了一些相关的文章。当时,他仍是维也纳大学的医学院学生,正在评量他日后的走向。他并不是很赞同当时流行的精神治疗方法,亦对弗罗伊德的精神分析有所保留。他一生仅见过弗罗伊德一次,但从他与佛氏的对话中可看出此二位大师对治疗的根本差异点:
我仅见过弗罗伊德医生一次。那是发生在1912年,当时我在维也纳大学的精神科做事,参加了佛氏的一场演讲。他当时已结束他对某个梦的分析。学生们走了后,他询问我的工作。我回答:「弗罗伊德教授,我要开始的正是您所舍弃的。您约见人们是在您所设计的办公室内,我是在街上或他们的家中见他们,是在自然的情况中。您分析他们的梦,而我是想给他们再去作梦的勇气。我教导人们如何扮演上帝。」弗罗伊德医生看着我,似乎很困惑。(译自Blatner,
2000,p. 16)
Moreno朝着将戏剧与治疗结合在一起的理念独自奋斗,但并未获得欧洲学界的重视。他后来移民美国,于1922年正式在纽约建立心理剧中心,积极推广其心理剧理念与技巧。因此,心理剧,恰如许多主流派之心理学理论一般,萌芽于欧洲,却在美国开花、结果,然后再传回欧洲。
Moreno是一位精力充沛、创意无限的理论家及实践者,终其一生他不断的架构并充实心理剧的理论与技术。心理剧也在他锲而不舍的钻研、导演、与训练之下逐渐在心理学界立足,终于被美国心理学会所承认。
Dr. Moreno于1974年逝世。之后,继续推展其理念、承继其精神的即是其夫人Mrs. Zerka
Moreno。Blatner (2000)在评论Dr. Moreno对心理治疗之贡献时,曾再三提及Dr.
Moreno之成功及心理剧之能推广到全世界, Mrs. Zerka Moreno居功厥伟。目前心理剧的组织仍沿袭Dr.
Moreno在1942年所成立的名称: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Group Psychotherapy and
Psychodrama (ASGPP),而此组织已具有极完整的训练与考试制度,这得再次归功于Mrs.
Moreno的努力。除此之外,尚有一个专门探讨心理剧的期刊,此期刊历经不同时代的更迭、与不同编辑的理念而多次更名,最新的名称为「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tion Methods: Psychodrama, Skill
Training and Role Playing」(Blatner,2000)。
三、心理剧之理念
Dr. Moreno 曾经说:「心理剧乃是人类社会的缩影。」(The psychodrama is human society
in miniature.) 根据Dayton (1994)为心理剧下的定义是:「
心理剧是一种治疗方式,是随着人们进入他们的内在现实,让他们描述、并以他们看到的情形去运作。透过戏剧行动,做心理剧的人将长期埋藏的情境带到表面,以释放情绪压力。他透过分享、支持与接纳创造一个能掌控的环境,然后就让心灵的自然疗愈之力量与情绪上的自我继续运作。」换言之,心理剧提供一个安全的场所、及一群可以信任的成员,在经过心理剧导演催化下,允许成员探索心灵深处的一些情结。
心理剧与一般团体谘商最大的不同是成员不是仅用口诉说,他必须走向表演台创出情境再现、必须自己搭出场景、找成员扮演某些角色,也就是让自己有机会再回到当时的情形。如此,Dr.
Moreno强调以下几个基本观点:
1.& 再创内心情境:心理剧犹如一条桥梁可以让成员将内在与外在的现实互通,而得到平衡与和谐
(Dayton, 1994)
。通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些想说却永远没机会说的话、想做却一直无机会做的事,无论是生气的、懊悔的、感恩的、或困惑的情境时时萦绕心头,尤其是某些极难忘的经验,例如恋爱分手、对父母的不谅解、或生离死别等人生历程。这些较引起情绪化的事物,会妨碍我们的心境,久而久之甚或酿成身心病。但在心理剧中我们可以重现这些事件,让我们能将想说的话说出、想表现的行为直接表现出来,以达到内心的平静、抚平遗憾。而透过心理剧将内心的世界具体化、立体化后,主角可以有机会揣摩别人对该事的感受或想法,因此,产生新的领悟与了解,如此或可打开心灵僵局、人际情结。
尊重主角的现实性:心理剧允许主角从不同的角度或方式重新经历某些事件或心境。无论主角对某个事件的看法或叙述是否正确,必须尊重这是主角的反应与想法,导演或任何成员应该随着主角的心意帮助他完成这出戏。由于主角可以掌控心理剧的场地、时间与所要呈现的剧情,在这样安全的情境下,透过一些心理剧技巧,使主角能确实感受到该事件对他所造成的影响,也让自己能省视当时真实的情绪感受,可以帮助主角跳脱对过去的情结,将希望寄予现在与将来。
3.& 自发性(Spontaneity):Dr.
Moreno当初别出一格创立心理剧,就是不赞同当代的戏剧对演员有许多不必要的限制,使演员只是在「演戏」:以专业的技巧演出一出别人写好的剧本,但却缺乏一种自然自在的精神。Dr.
Moreno说:「自发性是在当下、现时、当场发生的;它触发个人对一个新的情境做出适当的反应,或是对一个旧的情境做出新的反应。」(Blatner,
2000)Dayton (1994)提及心理剧将自发性分为三大类型: 1.
不适当的粗浅反应,或谓之「病理的自发性」(pathological spontaneity)、2.
有正当反应但无新鲜感与创造性,或谓之「刻板的自发性」 (stereotyped spontaneity)、
3.适当的反应且具有新鲜感与创造性或谓之「天才型的自发性」(spontaneity of the genius)。无庸置疑,Dr.
Moreno希望心理剧是激发每位成员的「天才型的自发性」。因为绝大多数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只会对环境做出习惯性的反应,但那是例行公事,缺乏生气与活力,更缺乏创意。例如时下的许多商店的店员被训练用「欢迎光临」招呼每一位进门的顾客,初时,大家觉得很新鲜,但是久而久之,店员只是习惯性说这句话,这就属于「刻板的自发性」,顾客亦未感受到店员的热情。至于「病理的自发性」则是一些人对某些事物之反常响应。例如忧郁病患者对任何事皆是消极、负面的想法,长此以往,只会加重自己的病情、与周遭的人越来越格格不入。「天才型的自发性」是对环境的再度认知后,所产生的一种创意回应,但是仍极适当、自然,且为周遭带来活力与热情。即如前例,一位具有「天才型的自发性」之店员,除了照常例说:「欢迎光临!」之外,他可能会再加一句:「先生您早!」之类更能散发其服务的热诚与真心之言行。
四、心理剧基本要素
一般而言,心理剧必须具备六项基本要素:导演、主角、舞台、替身、辅角与观众。以下大略叙述此六个要素在心理剧中的运作要领。
1.导演(Director):心理剧导演即是治疗师。这位治疗师必须具有深厚的心理学及心理剧导演学识。在北美及一些欧洲国家皆有训练心理剧导演之中心,且有一定的训练制度,大概皆以Dr.
Moreno之理论与技巧为主。学员必须一一完成各个阶段的考试,方能得到美国心理学会所颁发的心理剧导演证书。
导演在心理剧中,并非如一般电影或戏剧导演那样权威;指示所有演员演出他所想要的效果。相反的,心理剧导演仅是协助主角处理他的问题,是主角想要创造的情境,而非依导演的意愿去创作的。因此,导演必须拥有谘商师同理、宽容、深度了解问题的能力,但同时,他也能自如地运用心理剧的技巧导引主角将其问题以演剧的方式顺畅的呈现出来。
根据Mrs. Zerka Moreno 与她的同仁(Karp, Holmes & Tauvon,
1998)对一位好的心理剧导演所标示的标准看来,这位导演非但得具有一般心理师的洞察力、耐心、坦诚、热情等特质,他更需要有勇气、好奇心、活力、创造力、想象力、胆识去协助主角、了解主角、并能察觉主角内心的世界、或挣扎的症结,而将其情绪或思考过程顺势带到现场,使主角能在安全的氛围中,尽情检视他的障碍,找到宣泄的出口,进而激发力量去重新思考问题、找到解决的方法。
(Protagonist):主角是心理剧里最重要的元素,所有其它的元素都是随着主角之指示或要求而跟着主角进入他所想要的心理剧当中。「Protagonist」源自于古希腊字,此字具有两个含意:「protos」意指「第一」,而「agon」是指「去行动、去做」。由于Dr.
Moreno喜欢古代希腊戏剧,他采用此字乃是希望此心理剧主角既是第一要角、亦是戏剧之作者、表演者与导演 (Moreno,
Blomkvist & Rutzel, 2000)。
Moreno, Blomkvist & Rutzel
(2000)指出「protagonist」的另一个意思是「第一位陷入苦痛中」(first in agony)。他们认为Dr.
Moreno采用此字乃是意指心理剧中的主角会经历仿若古代英雄或神(尤其是酒神Dionysus)般的历程:生命中承受种种羞辱、羞耻、恐惧、害怕死亡等的折磨,但最后终将克服一切苦难、得到心灵的救赎。
从以上的诠释以及Dr.
Moreno对心理剧的理念来看,主角必须是自发自动、有一种敢于揭示自我内心的欲望,即如古希腊罗马戏剧中的主角般,他是有能力面对一切磨难,一一承受所有的侮辱、失败,但是仍然重视生命的价值。
3.舞台 (Stage):Dr. Moreno的一句名言是:「有舞台就够了。」(Stage is enough.)
在心理剧中,一个舞台可以将过去、未来与现实的感受融合在一起,可以让主角如幻似真、自由地悠游在他所创造的天地当中。心理剧的舞台并非像一般的剧场那样讲究,但是为了要让成员有演剧的激动与现场感,还是需要区隔舞台与观众之间的空间,如此,当导演带领主角踏入舞台空间的剎那,主角将立刻感到自己即将踏入自己的心灵世界,这是颇有催化作用的。
心理剧的舞台布置与场景亦全靠主角去搭建,当然这需要视情形而定,或导演可以准备一些道具供主角选用。这些道具基本上仅只是象征性的,通常几张椅子、桌子,一些各种尺寸、不同色彩的布等小对象即可发挥极丰富的想象力。
4.替身 (Double): 这个角色是Dr. Moreno所独创。依据Dr.
Moreno的理论,每个人皆有内在的感受、一个内在的小孩 (inner
child)。当一个人孤独或无人可诉时,会怎么办?可能就是与自己对话。以下节录一段Dr.
Moreno提出他为主角创造一个替身的说法:
在心理剧舞台上你会看到什么?譬如你可能看到一位有着心理问题的人。这个人的心理问题严重到连沟通都极困难:护士无法与她讲话、医生也无法沟通。于是你就可以采取以下的方式导演心理剧:你带着这位成员(假设是美美),你和她说,你可能与你的父母、兄弟、姊妹皆无联络。你也和你的丈夫、或任何人都失去联络,但是,假设你可以就和你自己说话。假设你可以和一位最亲近你、最了解你的人说话。假如我们能为你制造一个你的替身,然后你就拥有一位你可以向她说话的人,你可以与她一块儿行动,因为你们属于彼此。(译自
Moreno, Blomkvist & Rutzel 2000,p.66)
简言之,替身之产生是由于Dr. Moreno时常处理一些棘手的个案,他们各有其怪异的思路,通常不为一般人所了解。因此,Dr.
Moreno创造出「替身」一角,作为导演与主角、或主角与其它成员之间的沟通管道。另一个理由是Dr.
Moreno在训练学员时,为了要学员们能进入主角的内心深处而采用了「替身」技巧(Moreno, Blomkvist
& Rutzel 2000)。但是是否必须要用替身得依导演的偏好与主角的需求而定。Zerka
Moreno 就表示她本身不习惯使用替身,因此她导戏时往往就略去这个角色(Moreno, Blomkvist
& Rutzel 2000)。
5.&辅角 (Auxiliary ego):
辅角可以分广义与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说,所有团体成员,除了主角与替身以外皆是辅角,包括由主角所选出的所有角色与在旁观看的成员皆是。狭义的说法则是仅指出来参加演出的成员。
辅角可能是每次心理剧中皆需要的角色,其功用即是烘托主角的现实感,让主角能与当事人再度对话。由于辅角是由主角在团体成员中挑选的,主角亦是用其角度诠释其特征或行为,担任辅角的成员必须用专注、同理的态度去配合当时的情境、甚或激发主角内心对此情境的挣扎与矛盾。有时,辅角的角色可能过于复杂、或过于艰难,被挑选出来的成员可以婉拒演出该角色,或者,导演可以布偶或其它方式表现。无论如何,辅角之演出是遵循主角之感受与意见,让主角能在他所创造的场景中去澄清他的问题或思绪。
观众:所谓心理剧中的观众,则是指所有参加的成员。这些成员若在一出心理剧中未担任任何角色,则成为观众。观众通常在心理剧进行时仅默默的注视眼前的演出。但是在心理剧完成后,这些人可以与主角分享他们的感想、或与主角对话,如此可以帮助主角了解他并不孤单、也让主角能从自我的情境中跳出,重新走回现实。观众对主角的支持与同理,是支持主角重生的一股力量,亦是让主角省思整个情境的动力。
五、心理剧之主要技巧
Blatner (2000) 曾列举十二个使用频率最高的技巧:角色互换(Role
reversal)、替身(doubling)、中断行动 (cutting the action)、重演(
replay)、旁白(asides)、雕塑(action sociometry (or “sculpting”))、镜观(
mirror)、空椅子( empty chair)、多重角色的我( multiple parts of self)、独白(
soliloquy )、角色训练( role training)、超现实场景( surplus reality
scenes)。但是,由于Dr.
Moreno强调原创性与自发性,其实导演可以随时随着剧情的需要创造适当的技巧。事实上,心理剧发展迄今,已和其它的心理治疗技巧相辅相成,发展出为数可观的技巧了(Blatner,
2000;& Moreno, Blomkvist & Rutzel,
2000; Dayton, 1994)。由于篇幅所限,在此仅介绍四种常用的技巧。
1.&&角色交换 (Role
reversal):这应是心理剧最基本的技巧了。大概每次的心理剧都会用到。尤其是一开始主角在选辅角与替身时,主角必须示范其辅角与替身之说话与举动的特点,好让成员立刻进入所要饰演的角色。此外,导演时常采用此技术以让主角体悟辅角的心理过程,亦是导引主角以他人的观点阐释问题。
2.& 镜观技巧
(Mirroring):在某些情境中,主角可能一直很困惑、情绪挣扎、无法自拔、或是一再陷入类似的状况,此时,导演可以将主角带出场景,使他跳脱原来的境况、而让替身与辅角重复这些情境,如此可让主角有机会以旁观者的角度去观看整个心灵挣扎的过程、或紊乱的情境,以激发主角重新诠释这个情境,进而产生新的领悟。这就是「镜观技巧」。
3.& 雕塑技巧 (Sculpture):这是从社会计量技巧中发展出来的。
通常,这技巧是让主角将他与家庭中成员之关系以雕塑的方法表现出来。例如,某成员可能将他放在父母之间,然后将其它成员排在他的后面、或背向父母等,而这些成员彼此之间的距离皆不同,或许他大哥与家人之间的距离最远,每个成员的姿势亦由主角摆布,一切完成后,即可让主角陈述整个雕塑的意义,以及对每位成员的感受、甚或与成员对话,由此即可演出一出心理剧。
4.& 空椅子技巧 (Empty
chair):有时可以利用一张空椅子放在舞台中间,让每位成员将其空椅子想象为一位他想诉说的对象,而展开对话,如此空椅子即是一个辅角。例如,治疗师希望每一位成员都有机会上来对他生命中的某个人说几句感恩的话时,这空椅子即可代表每位成员心中的那位人士。
六、心理剧在台湾之发展情形
根据笔者之了解,在台湾心理剧其实一直为一些治疗师或精神科医师所应用,但是,绝大多数的治疗师仅是采用心理剧中的一些技巧以便达到某些治疗效果,并非完全以心理剧为治疗的唯一方法。可能是这个原因,台湾方面对心理剧之研究论文并不多见。但是从这些论文中亦可发现,心理剧已深入在各个不同的领域。
以国小辅导方面而言,苏氏即探讨心理剧用于国小之团体辅导(苏广进,1993,
1994),陈凤如(1995)则提出暖身活动之设计。郭淑贞与刘素凤则分享他们在专科学校导演心理剧之经验(1995)。游明麟指出可以透过心理剧以激励成人学习的动力(2002)。钟名勋等人则更以过动儿为对象,实施八周的心理剧治疗(2001)。该论文指出心理剧对过动儿在情绪与认知方面颇有疗效,但是在行为方面无显著进步。贾文玲提出心理剧应用于悲伤辅导之技术问题(2002)。由于悲伤辅导所处理的是人类最悲痛的情绪,那种欲哭无泪、伤痛至极的苦,有时根本无法以言语描述。因此运用心理剧的场景,让主角得以安全宣泄其复杂的情绪,也让所有的成员以行动表达支持与同理,是另一种可以尝试的治疗方法。
另外的一些论文以探讨心理剧技巧为主(张玉玲, 2000; 陈美娟, 2001;黄进南, 2001;杨明磊, 1996;杨明磊,
2000)。这些研究皆显示在台湾应用心理剧的可能性。然而,诚如以上所提,绝大多数的论文比较倾向于理论的探索,或介绍心理剧,但是缺乏应用方面的检验。从这些研究当中,看不出来国人对心理剧的接受度为何、亦不知心理剧对成员们的影响为何、当然也无法了解哪些心理剧技术是比较能为成员所接受,甚或国人可能发展了某些创新的技术。这是比较可惜的。其实,笔者相信一定有许多专业人士从事这方面的研究与实验,期待不久可以阅读到更多的相关报导。
心理剧从Dr. Moreno正式在美国纽约开班授课以来,已历经八十年的岁月。Dr.
Moreno虽早已过世,但其理念与技术却仍在发展中。尤其是二十世纪末,心理治疗的技术百家争鸣,而心理学的主流派亦渐渐能包容各家学说,心理剧因此亦得以让世界更多的学者去研究、改进。以笔者的经验,心理剧在某些时候的确能让人有很难以忘怀的体验,且其过程时时发人深省,而其情节也时常会令人反复思维,是一种非常强力激烈的治疗法。但是,要导演出一出够水平的心理剧,却比一般的治疗法困难多了;导戏的过程中牵涉到许多层面与专业,稍不留意可能会引起成员之间负面的情绪,如此是弄巧成拙,易破坏整个团体动力。故,欲当心理剧导演的治疗师需要以更专心、更洞察、更同理、更开放的态度去处理成员的问题。对治疗师而言,这无疑的是另一种考验:既是心理专业的考验、亦是治疗师自省能力的考验。笔者认为是治疗师自我提升、自我探索的另一种值得尝试的途径。
校园心理剧的创作方法
最近在写这个东西,所以一些东西和大家探讨下。附原创剧本。
校园心理剧通过演绎校园生活中的人和事来减缓学生的心理压力,解决学生心理压力,解决心理问题。作为戏剧的形式之一,校园心理剧涉及剧本的结构与创作。校园心理剧的结构与创作,要根据心理剧的要素、过程特点,结合校园实际生活进行。
一、校园心理剧的构成要素
人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内心矛盾与冲突正是心理剧研究、探讨和解决的主要问题;心理剧的结构、情节、情景、主题等也必须围绕人物来进行。校园心理剧涉及四种角色。
⑴心理辅导老师(班主任):
作为心理剧的策划者、组织者,把握和控制心理剧的进行,在需要时进行点拨。在暖身阶段对群体行为作评估,并进行角色分配和组织热身;在演出阶段描述探索问题、维持演出过程和进行解释;在分享阶段组织问题分享各自的体验和感受。
⑵当事人:
指遭受心理困惑并急需解决这些困惑的学生,他们在表演过程中提出问题并获得指导帮助,或者通过他人的表演演绎问题,领悟问题的原因,解决问题的方法。
⑶参与者:
饰演当事人生活中重要角色,以其所饰演人物的口吻和行为方式同当事人交往并坦诚说出自己的想法。
⑷观众:
心理剧的观众不是欣赏心理剧演出的,而是来体验心理剧的感受的。通过观看演出对当事人提供支持或领悟心理问题产生的实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2、活动场所:
活动场所是人物活动的地点和事件发生、发展的空间,主要是舞台、观众席,包括灯光的设置、明暗,道具的摆放,背景音乐等等。
心理剧不塑造人物典型,而是围绕问题展开,重在通过问题展现心理发展历程和对问题的感受,探寻事件对个体心理发展造成的影响,并且通过对心理问题的陈述、辨别和澄清,来明确问题或调整心态。心理辅导老师利用丰富的知识、经验对表象进行分析,挖掘隐藏在背后的深层问题和意义,把零星的片象连接,找到造成心理问题的深层原因,通过表演、直观形象的显现,有助于当事人了解问题的真相和实质,更好地体验和领悟。
其中包括:
⑴事件:
事件是引起当事人内心冲突的导火线和造成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其真实生活中发生的,对其造成重要影响的事情。心理剧围绕事件展开,通过对事件的演绎进对其进行重新思考和领悟,达到认知改变和行为矫正的目的。
⑵人物关系
人物关系是人在社会生活中通过交往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各种关系,成为个人生活甚至生命中的一部分,对个人的成长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各个方面影响着人的心理。心理剧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展现造成心理问题的各种关系,使当事人通过观察或领悟来调整自己的行为,从而为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恰当地处理各种人物关系奠定基础。
二、校园心理剧结构的组成部分
校园心理剧是探讨和解决心理问题的,以问题为主线展开剧情情节,其结构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分享感受四部分。
1、提出问题
⑴开端的任务: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时代特点等
②交代人物之间的关系
③引出全剧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⑵开端的形式
①心理辅导老师说明和旁白(也可以学生自己完成)
②情节引出:通过演员一连串的动作来暗示时间、地点和事件的起因。
2、分析问题:
问题提出以后,就要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和各个事件的影响程度及相互关系。通过对造成心理问题的相关事件和人物关系的精心演绎,使问题层层展开,不断深化,从而探讨这些问题对个人心理产生的影响程度以及他人如何看待这些问题。
人物的内心心理感受不能仅仅通过表白来说明和揭示,而要以角色扮演的方式,以第一人称的身份通过相应动作表现出来,通过动作表现人物对某一具体事件的情绪反映和内心体验,真实地再现当时具体的情景,从而使当事人有所领悟和感受。由于角色扮演提供了在假设、不用负责的情况下尝试应付问题,以发现问题所在,从而学习及练习应付问题的技巧。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演绎,使演员和观众受到震撼和感悟。
这部分情节讲究曲折有致,起伏跌宕。
3、解决问题
心理和行为问题的改变不是通过一两次角色扮演就能实现的,这是一个持续过程,需要当事人在领悟的基础上通过日常生活的训练来完成。解决问题只是指当事人症状有所减轻或有所领悟,找到了问题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心理剧的结局要有深意,能够引起观众的回味与反思,要通过内心冲突与斗争,使观众有所体验和领悟,改变一些不恰当的行为。
结局可以通过心理辅导老师的解释来完成,也可以通过旁白来进行。
4、分享感受:
心理辅导老师在扮演结束后把大家组织起来,相互交流角色扮演的感受和领悟,使当事人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了解别人的反应和感受,学会换位思考,改变不正确的认知;同时使团体气氛更融洽,使当事人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获得团体的支持和帮助,从而消除无助感,增强信心和勇气。
三、校园心理剧创作中的艺术手法:
为了使剧情发展起伏变化,合情合理,引人入胜,引起观众的共鸣和反思,有力地表达作者的创作意图,所以校园心理剧在编排常常使用一些艺术手法。
就是剧情发展中使观众产生好奇、不安和期待,使他们急欲探究其究竟,或对下文加以揣测的戏剧性因素。运用悬念必须注意:矛盾冲突的提出和解决要拉开距离;忌绝对保密;整体悬念和小悬念结合。
在剧情发展过程中,对那些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主题思想,以及体现当事人强烈内心冲突的关键场景、动作、语言、道具、细节乃至音响做重要处理,强化作品感染力。
在重复中要有发展、变化、层次,在量变中孕育着质变。
对重点场次、情节,加以淋漓尽致的描述,加强作品戏剧性。
如形象之间的对比、情节发展的对比、性格前后的对比、心理状态的对比,语言、节奏等等方面的对比。通过提炼、加工、艺术化、典型化的对比描写,可以更深刻地反映学生心理的本质。
根据具体的情况恰当地采用合适的表现方法。
四、校园心理剧的创作:
1、校园心理剧的题材:
主要反映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所发生的种种事件和学生中存在的心理困惑和问题。
题材内容包括:
⑴升学适应不良的问题:
环境不适应、生活自理能力差、自我认知失调等
⑵与学习有关的问题:
注意记忆障碍、考试焦虑、动力失落、专业不满意、成绩波动过大、厌学等
⑶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
宿舍关系失调、同学之间不和、异性交往不当、社交恐怖、缺乏交往技能、难以被他人接纳等
⑷情绪性格问题
情绪不稳定、消极情绪体验过多、过于内向封闭、性格缺陷等。
⑸其他心理问题:
家庭关系不协调、经济困难、自杀预防等。
2、题材处理:
心理剧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题材的处理工作。处理方法分正面处理和侧面处理两类。侧面描述更富艺术性。
3、主题思想:
包括题材本身提供的客观存在的一面和作者根据一定的立场、观点所选择、处理、描写和评价的一面。若能找到题材所赋予的主题意义后,就能给予题材和剧本以新的生命、新的光彩和新的教育意义。
4、心理剧的戏剧冲突:
包含性格冲突、内心冲突和人物和环境的冲突。
发挥校园心理剧的育人功效
心理剧是集体心理治疗的一种,校园心理剧在心理剧的基本理论、技术的基础上,围绕当代中学校园的生活、学习以及人际交往等存在的诸多心理问题。校园心理剧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型形式。本文从实践的角度论述了校园心理剧在中学校园的多种育人作用,肯定了这一方法的价值和推广意义,并提出了一些需要值得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校园心理剧
一、校园心理剧实施的背景
心理剧是美国心理治疗专家Moreno所创,它通过特殊的戏剧形式(主要技术是角色扮演、角色互换、内心独白等),让参加者扮演某种角色,以某种心理冲突情景下的自发表演为主,将心理冲突和情绪问题逐渐呈现在舞台上,以宣泄情绪,消除内心压力和自卑感,诱导出当事人的自觉性,增强其适应环境和克服危机的能力,促进自我成长。心理剧集戏剧、小品、心理问题为一体,既能帮助当事人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又让其他人获得心理的修复和改善。心理剧诞生60多年,已经演绎出艺术治疗心理剧、音乐治疗心理剧等10多个流派,在心理治疗、人力资源管理、家庭治疗、教育等方面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运用。
校园心理剧是基于心理剧的理论基础之上,通过学生扮演当事人或由当事人自己借助舞台来呈现他们各种典型的心理问题,在心理辅导老师和全体参与演出者以及观众的帮助下学会如何应对和正确处理心理问题,从而使全体受到教育启发的一种团体心理辅导治疗方法。校园心理剧是学生把自己实际生活中遇到的事件编写成剧本,然后按照剧本自己表演。表演者不完全是会表演的学生。根据剧情发展和观众表现,还可以随时邀请作为观众的学生上台来表演剧中某一角色,让学生参与到剧中来,让他们有更深的心理体验。因此,校园心理剧不是单纯的背台词,它是一个变化的过程,是一个分享的过程,也是当事人和观众共同成长的过程。
打开今天的报纸、杂志、电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现状令人担忧。压力大、迷恋网络、考试焦虑、嫉妒、早恋、暴力、厌学、自杀、违法、犯罪等等种种不良心理现象,充斥着现在大中小学的的校园。党中央在《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意见》中明确指出:加强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形式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重庆18中作为重庆市重点中学,其学生心理健康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巨大挑战。学校以往开展了心理课、心理讲座、现场心理咨询、咨询室、网上咨询等形式,取得一定的效果,得到社会的肯定。那么,在学生心理问题不断变化、增多的情况下,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如何创新?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如何?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如何扩大?
通过文献检索和反复论证,我们决定尝试校园心理剧来激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我们的思路就是把心理剧请进校园,用校园心理剧这一崭新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鼓励学生把生活、学习、交往中的冲突、烦恼、困惑等,以小品表演、角色扮演、情景对话等方式编成“小剧本”进行表演。在编辑剧本和排演剧本表演剧本的过程中,融入心理学的知识原理和技巧,学生表演或者观看发生在他们身边熟悉的,甚至是亲身经历的事,从中体验心理的细微变化,领悟其中的道理,获得个人成长。
我们的实践证明:校园心理剧是走近(进)学生心灵的有效途径,是学生津津乐道的校园文化大餐,是班级管理的润滑剂,是校园文化的亮丽风景线,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新型有效途径。
三、校园心理剧的主要特点
1、内容丰富,来自学生真实生活。
我校开展的校园心理剧大受学生欢迎,其重要的原因就是校园心理剧的内容丰富,基本来源真实校园生活。几乎每一个班级表演前,学生都要在进行比较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开展积极地思考和热烈地讨论:什么样的内容反映真实的校园心理现象?什么样的形式最利于表达真实的想法和感受?来自学生的东西总是很真实、鲜活。据统计,仅去年,我校学生们表演的内容几乎涉及校园里几乎所有的心理现象。比如:网络游戏、早恋、珍惜生命、学习压力、师生关系、追星、课堂、亲子关系、父母离异、校园欺负、城乡适应等。《假如明天可以重新开始》是学生们根据一个后来被学校开除的学生原型改编的。它生动再现了一个淳朴可爱的学生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被开除的境地。《网络的故事》讲述了一个学生如何演化成网络游戏迷,独尝苦果的故事。《网恋》讲述的是关于学生中最感兴趣的网恋无果的故事。《无助的泪水,最后的微笑》讲述的是一个农村女孩到城市读书,从不适应、没有朋友,到恢复自信、最终赢得友谊的故事。《我的天使迷了路》讲述的是一个青春期的女孩陷入“恋”还是“不恋”的矛盾中。学生们用天使和魔鬼两个鲜明的形象来比喻学生青春期少年强大的内心冲突。学生们想表明:生活中,正义与邪恶的较量处处可见,一个人必须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只要坚持下去,正义最终会打倒邪恶。《一个胖女孩的自述》讲述的是人的外表无法改变。面对自身形体的缺陷,一个胖女孩终于坚强自信的心路历程。《什么都没有了》讲述的四个女孩在人生的挫折下,断然放弃生命,但最终醒悟,珍惜生命的故事。通过这些内容的选择,不难发现,学生选取的内容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价值,因为它们往往也是不少学生没有处理好的心理疙瘩,或者是他们日常热衷探讨的热点、焦点话题。这些问题的关注和处理,也就是学校育人工作的改进和解决。
2、参与度高,演出效果好。
近去年,我校开展的校园心理剧把全校非毕业年级52个班级,2700多学生,100多个班主任、语文老师全部动员起来了。“小编剧”在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写出剧本。“小导演”根据剧情,大胆起用演员,“小演员”们则根据“导演”的要求,利用业余时间,认真排演。班级其他同学,有的当起了场记,有的当起了化装,有的担任服装,有的负责音响等等。在一些班级,一套班子,绝对不亚于真正的“电影”。表演时,台上学生认真演,台下学生仔细看。家庭教育暴露出来的问题通过诙谐语言的表达,使台下的同学笑声震天;表演早恋话题时,异性同学一拉手,整个会场一片哄笑,尽情发泄青春的困惑和迷茫;农村同学因为虚荣而失去父亲,当那一声声悔恨的“爸爸”
哭喊声响起,台下的同学也为他流下了同情的眼泪。每次表演,都是掌声不断。每次演出后,学生们都是意犹未尽,久久不愿意离开。同学们纷纷表示:“真想多看些这样的校园心理剧。”
3、学生收获大。
对学生而言,一次校园心理剧的编写、排演和正式演出,就是他们自觉反思同龄人心理健康状况,自行接受心理健康宣传教育的重要过程。
在学校去年举行的校园心理剧比赛中,有近700多位参加节目策划、编剧、导演和演员。他们纷纷表示:心理剧让他们感悟自信,获得成长。如,《一个胖女孩的烦恼》是初二一个胖女孩自编自导自演的作品,她勇敢地以自己的经历为蓝本,写出了“一个胖女孩的烦恼”,并召集起了一帮人参与表演。舞台上,她淋漓尽致地释放了自己积郁以久的烦恼,她向全体观众大声地喊出了:“胖女孩也有未来,我要自信。”的声音,赢得台下的如雷掌声。农村来的初一学生宇勇敢地扮演主角一个“土里土气的农村同学”,在同学的怀疑中,她不断开放自己,用心投入角色,以倾心的情感投入,演活了生活中的自己,也演出了自己的自信,她最终像剧中的主人公一样,赢得同学的尊敬和友谊。一个高一的调皮学生,本来参与配角表演“社会混混”。尽管角色很小,但他却开始反思“混混”似的说话方式到底对不对,当演出结束后,他也逐渐改掉了自己以前“混混”样的言行。初二有个爱欺负人的同学表演校园暴力事件《蛊惑崽的命运》,参与表演后,他这才感受到“受人欺负”的滋味可真不好受,再也不热衷搞“恶作剧”了。有个网迷同学的妈妈听说学校开展校园心理剧,悄悄给班主任老师打电话,要求班主任老师把他增补进群众演员。该同学在妈妈和老师的鼓励下认真投入配角—“网迷”的表演。在用另外一只眼睛观察网络游戏的危害时,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表现了。妈妈高兴地发现,儿子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似乎不再热衷电脑游戏了。班主任老师欣喜自己的选择。
4、丰富了学校校园文化、拓宽了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途径。
由于节目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又是由学生自己演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自己启发自己,自娱自乐,校园心理剧一演出,就受到学生们的广泛欢迎,不少学生希望把这一形式坚持下去。去年12月,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共同关注”
栏目记者到校采访,后以“重庆市第18中学用校园心理剧这道文化屏障隔离社会不良文化”为题首次宣传18中的校园心理剧。同月,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在黄金时段“成长在线”栏目邀请我4名师生做客央视少儿演播厅,讲述了“农村同学通过校园心理剧,找回自信,和城市同学朋友”
目前,校园心理剧这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崭新途径已经受邀在重庆市心理教师培训大会上做了展示和交流。老师的发言和学生的表现给与会的300多名与会人员,如校长、书记、教科主任、德育主任、心理老师等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他们纷纷称赞形式新、效果好。不少地区和学校的老师前来索要学校编印的《校园心理剧本集》,并强烈要求到校观摩学习。学校所在的江北区教委领导也非常认可校园心理剧这一做法,决定要在全区推广。在示范高中的调研中,专家们一致认为校园心理剧是特色中的亮点。
四、探索的困难和不足
1、技术上,如何使表演突破心理阻抗,使技术更容易操作,这里也存在一个加强参与人员的培训和指导老师本身的培训问题。
2、素材挖掘上,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挖掘出既广泛存在又有典型意义的素材,以在同学间引起共鸣,可以让更多的同学在其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3、发挥后续效果上,一般表演过后,就是一个结束。如何发挥心理剧表演后的追踪调查,如何测查心理剧的后续效果,是我们需要努力尝试的方向。
4、在扩大校园范围上,可否将其和教师心理健康,和家庭进行结合,使其发挥更大的效应,这些地方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摸索。
总之,我们的探索刚刚开始,困难和不足都还很多,希望这种做法能引起同行的重视和探索,使校园心理剧疗法得到更为广泛的运用。
参考文献:
[1]Ed E.Jacobs,Robert&
L.Masson,Riley&
L.Harvill团体咨询的策略与方法,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2] 邓旭阳等,校园心理剧疗法理论与实践的探讨,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
[3] 刘东威、郭成、张大均,民族心理剧,上海教育科研,2005
心理剧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示例
追星现象在青少年群体中普遍存在,如何引导青少年正确地看待偶像,日益成为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关注的焦点。“心理剧”这一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符合青少年的发展特点,选题来源于实际生活,易于理解和接受,形式轻松自由。心理剧包括指导者、主角、配角及观众四种基本角色,分为暖身、演出和分享三个阶段。本文通过一个青少年盲目追星的案例,介绍了心理剧的具体操作过程和技法。
关键词 追星族 心理剧 偶像
追星现象在青少年群体中非常普遍。有些青少年因崇拜他们心目中的明星,不惜将大量的时间与金钱用在追星活动上,表现出很强的盲目性。例如,从各种渠道收集偶像的信息、照片等资料;参加偶像的演唱会和签名会;加入“明星”俱乐部;在生活中模仿自己喜欢的明星,包括从唱歌、跳舞到着装、饮食各个方面。因而,如何引导青少年学会分析与选择,激发他们学习偶像积极向上的优良品德,从而使其对偶像浅层面的追求过渡到深层内涵的体悟,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心理剧”这一心理健康教育形式符合青少年的发展特点,选题直接来源于实际生活,易于理解和接受,形式轻松自由,能够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为正确引导青少年的追星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心理剧(Psychodrama)又称社会剧,系维也纳精神病学家莫雷诺(J.L.Moreno)首创。它借助舞台表演的形式,在指导者的引领、支持和帮助之下,使个体重新经历情绪冲突的体验;在探索个体的人格特征、人际关系、心理矛盾等过程中,让个体通过行为模仿或行为替代尝试改变自己旧有的行为或学习新的行为,使心理问题得到解决[1]。心理剧包括指导者、主角、配角及观众四种基本角色[2]。指导者在演出之前首先应该在团体中建立一种宽容和接纳的氛围,向扮演者及观众描述要探索的关系和基本情境;在演出中,指导者作为心理剧的评估者,可以暂停演出,对演出做出评价,保证角色是恰当的,还可以参与演出;演出结束后指导者负责组织讨论。主角应由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担任。他在指导者的帮助下,将具有强烈内心冲突、情绪问题、又具有代表性的事件作为心理剧的素材,通过参加心理剧的演出逐步解决自己的问题[3]。通常指导者会建议主角演多个角色,而且在别人演出时让主角仔细看。主角可以选择并指导配角。配角是主角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其任务就是为主角提供真实情境,演出时配角投入情绪越多,主角的真实感觉就越强。配角一般由主角选择。观众虽然不扮演角色,但可能对扮演者产生认同作用。对主角来说观众代表着现实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主角可以感受到自己被接纳,得到了别人的支持,从而有益于其心理问题的解决。心理剧一般分为暖身、演出和分享三个阶段。
本文结合一个青少年盲目追星的案例,介绍了心理剧的具体操作过程和技法。
2 案例分析
背景介绍:主角小丽(化名),女,初中二年级。她是超级女声李宇春的忠实崇拜者,整日忙于收集李宇春的写真、CD、海报等资料,甚至连李宇春喜欢用什么牌子的牙膏等生活细节都了如指掌;上课不认真听讲,下课不按时完成作业,期中考试成绩下降。
2.1 暖身阶段
指导者在舞台上对观众说:“在我们周围,几乎每位同学都有自己崇拜的偶像,但可能崇拜偶像的方式却有所不同。下面我们将上演一部有关偶像崇拜的心理剧。小丽同学曾几次主动报名要求参加演出,经过我们讨论,决定让她来演主角,并由她来选定几名配角。在此,感谢大家为这部心理剧的剧情编排、台词修改、道具制作等工作所付出的辛勤劳动。在演出过程中,请各位同学认真观看,与剧中人物换位思考。演出完毕后,我会组织大家讨论,希望每个人都畅所欲言。”
(说明:调动演出人员的表演积极性和观众的观看欲望,营造一种温暖、接纳、共感的氛围,使演员投入地进行演出。而且,指导者只提及主角主动参与,不涉及她自身的问题,这样可以使主角的饰演者受到鼓舞,更真实地再现自己的情况和感受[4]。)
2.2 演出过程
(剧中主要人物有:M(盲目追星的学生)、N(M的好朋友)、B(白燕升)、T(M、N的老师)、L(李宇春))
2.2.1 第一场景
(说明:场景设置目的是通过真实情境的再现,揭示发现问题的过程。M与N两个好朋友在放学路上的谈话,使两种不同的追星心理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主角M追星的盲目性。)
(角色安排:主角M由小丽本人扮演,配角N由小丽挑选的一名同学小美扮演。)
旁白:N正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M拿着一张李宇春的海报追上来。
M:(掩饰不住的兴奋)你看,我在音像店排了很长时间队,才买到我的偶像李宇春的海报!
N:真帅!我知道她的歌唱得很好,还是超级女声全国总冠军呢!
M:不止这些!看她的发型、衣服,都特别酷!我最近正在攒零用钱,准备去剪成她那样的发型。对了,你的偶像是谁呢?
N:我的偶像是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著名主持人白燕升!
M:(很惊讶地)啊!你的偶像居然是白燕升?老气横秋的。不就是会主持个节目,唱两句老掉牙的戏呗!这年头谁还听那个。
N:(有点生气地)可他是一位有内涵、有修养的人。
M:(撇撇嘴)都21世纪的年轻人了,怎么还喜欢那种偶像!
N:(淡淡地一笑)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或许你更喜欢那些时尚的、漂亮的明星;可我欣赏的不仅是白燕升的外在气质,更是他那种奋斗不息的精神。(摆摆手)好了,我们回家吧!旁白:M吐吐舌头,望着N的背影扮了个鬼脸。
2.2.2 第二场景
(说明:场景设置目的是具体表现N的追星方式,让主角在旁观看学习、了解另外一种追星方式。但由于这一幕主要是N的一段心路历程,因此将由其它同学扮演白燕升,和N进行面对面的谈话,从而使人物内心世界更直观地外化。)
(角色安排:N仍由小美扮演,白燕升(B)由小强扮演,小丽作为观众观看演出。)
旁白:期中考试快到了,N正在家里备考。
N:这道物理题太难了,做了半个小时还没解出来。(把笔使劲摔在桌子上)不做了!
旁白:N很生气地躺倒在床上。这时,白燕升(B)走到她床前。
B:怎么,这么快就放弃了?你不是说这次一定要考第一吗?
N:(矛盾地)我也不想放弃,可是……题太难了!我似乎失去信心了!
B:有志向的人是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目标的!
N:是的……我明白……可是……
旁白:抬起头,望着B。
N:您现在这么成功,是怎样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呢?
B:我以前是学中文的,但毕业那年为了能从事喜欢的播音工作,就没有服从分配,几经周折进了河北电视台,后来又转到中央电视台做了主持人。[5]
N:您宁愿冒着找不到工作的风险,也要去追寻梦想,做名优秀的主持人!
B:(语重心长的)是呀!对了,还有一段插曲呢!我刚到中央台工作的时候,主要是“打杂”,一连在几个节目中被呼来唤去。那一年我换了七个住处,花完了曾经积攒的几万元钱。这还不算什么,最难受的是内心的孤独,觉得自己是多余的人,在哪里也干不出成绩![5]
N: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您想过放弃吗?
B:当然!那时总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也一度想退缩。但我最终还是咬着牙坚持了下来,才有了今天的我。如果当初我像你这样轻易的就放弃自己的志向,哪能有今天的成绩呢?
旁白:N低着头没有说话,紧紧地握着拳头。
B:你现在明白应该怎样做了吧?
N:(坚定地)知道了!我应该踏踏实实地复习!不能遇到这么点小困难就放弃!
旁白:N不久就把题解出来了,这使她信心倍增。
2.2.3 第三场景
(说明:场景设置目的是让主角展现自己在期中考试备考期间的行为表现,并与上一场N的追星方式形成对比,使主角认识到自己的追星方式所带来的不利之处。)
(角色安排:老师(T)由同学小刚扮演,M由小丽扮演、N由小美扮演。)
旁白:课堂上,老师(T)在讲课,M却在津津有味地看李宇春的写真集。
T:M同学,请你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旁白:M没有听到,还在看。同桌碰了碰她,她慌忙地抬起头看着老师,站起来。
M:这个……这个……我不会。
T:快期中考试了,大家要珍惜上课的时间,集中精力听讲。请坐。
M低着头坐下。
旁白:下课后,N走过来。
N:M,咱们一起复习吧,有不懂的问题还可以讨论一下!
M:啊?一块儿复习呀?我今天没时间。
N:(惊讶地)忙什么呢?
M:春春刚出了一张新专辑!我得赶紧去音像店,去晚了就买不到了!(背起包匆匆走了)。
2.2.4 第四场景
(说明:场景设置目的是通过老师的引导、同学之间的交流,使M真正认识到自己的追星方式是不对的,并懂得怎样正确对待明星。说明老师适当的引导对帮助青少年正确认识追星现象的重要性。)
(角色安排:M由小丽扮演,N由小美扮演,T由小刚扮演。另由两名同学分别扮演同学甲(S1)、同学乙(S2)。)
旁白:班会上,老师正在总结这次期中考试情况。
T:同学们,这次期中考试,我们班N同学考得最好,全班第一!
旁白:大家都向N投去羡慕的目光,鼓掌。M趴在桌子上,眼里含着泪花。
T:(温和地)M,我知道你这次没考好,心里难受。我们都愿意帮你进步。是不是,同学们?
M:(M缓缓坐直身子,擦干眼泪,低着头)谢谢大家!
T:那我们帮助M分析一下她这次没考好的原因吧!
N:老师,我觉得M对李宇春太痴迷了。
M:(不服气地)你也追星。为什么你没有影响学习呢?
T:为什么两位同学都追星,一位没影响学习,而另一位学习成绩下降呢?
S1:在复习阶段,M上课不注意听讲,作业也总完不成,是不是课下也没好好复习呀?
S2:那一段时间,常见她拿着李宇春的海报,上课还听(MP3)!
T:(温和的)M,是这样吗?
M:(惭愧地点点头)我只忙着做春春的铁杆“玉米”了!
T:那么,N,请你谈谈你是怎样追星的呢?
N:我的“偶像”是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主持人白燕升,我崇拜的不是他的外表,而是他的内涵。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位优秀的主持人。但他是靠着不懈的努力与顽强的拼搏才拥有今天的成绩,这就是我喜欢他的原因!
S1:老师,我明白了。主要原因是她们两个人的追星方式不一样,M更注重明星的外在,N更注重内涵!
旁白:T满意地点点头。
S2:我们追星应该学习他们努力奋斗的精神,而不应只看他们表面有多风光,他们也一定为此付出了许多辛勤的汗水。!
M:(恍然大悟地)我明白了!我以前太注重追求明星的外在了,其实春春也许是一位坚强、上进的好学生!
T:(高兴地)好!经过大家的讨论,M同学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且知道了怎样去改正,我们大家祝愿她能很快地提高自己的成绩!
旁白:大家鼓掌。
2.2.5 第五场景
(说明:场景设置目的主要是让小丽扮演李宇春,在李宇春演出结束后接受记者采访时遇到M,向M诉说自己求艺练歌的艰苦历程。目的是通过角色互换,使M更深刻地感悟自己错误的追星方式,进一步了解偶像的内在优点,坚定向偶像学习的决心。)
(李宇春(L)由小丽扮演,M由小美扮演,另由几位同学扮演记者)
旁白:李宇春演出结束后,记者蜂拥上前采访,M也夹在其中。
M:(奋力向L面前挤):春春,我是你的歌迷,请帮我签个名!
旁白:L注意到M,拿过笔来表示要给她签名。
M:(挺起胸,高喊)在这里签!
旁白:L笑着看了看她,在她的衣服上签了名。
M:(兴奋地)谢谢你,我特别崇拜你!以后我也要像你这样出名!
L:(看着M,笑了):你为什么想出名呢?
M:(兴奋地)出了名可以穿漂亮的衣服,剪时尚的发型……
L:可你想过没有?这要靠自己不断努力、不断克服困难才能成功?
M:这点我倒没想过!难道你还碰到过什么困难吗,(好奇地)能讲讲吗?
L:当然可以!我从小就喜欢唱歌,但进入音乐院校之前,却未接受过正规的音乐训练,因而很多基本功不扎实……总感觉不如周围训练有素的同学,非常失落和自卑。[6]
M:你当时肯定很痛苦!那后来呢?
L:后来我也真称得上经历了许多为练歌而“废寝忘食”的日子。好多人夸我有唱歌的天赋,其实我的成绩也是通过努力得来的!
M:那你经过刻苦练功,以后就一帆风顺了吧?
L:(笑着摇摇头)大三的时候,我参加了中央电视台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四川赛区选拔赛。没想到在学校的比赛中就被淘汰了。那时刚刚树立起信心就又经历了一次沉重打击!后来,在老师和同学的鼓励下,我也挣扎着振作了起来。人嘛,总要为自己的梦想努力的![6]
M:真没想到原来你也遇到过这么多挫折、困难。你奋斗不息的精神真令我敬佩。我要向你学习,经过刻苦努力实现我的梦想!
L:祝你能早日实现你的梦想!
M:谢谢!我一定会努力的!
演出结束后,在班主任老师的指导下,大家就“什么样的人值得我们崇拜”、“如何崇拜我们的明星”、“如何帮助周围有类似问题的同学”等问题进行了讨论。通过讨论,大家都认识到了应该怎样追星才是最好的追星方式。主角小丽在演出后,也认识到了自己追星的盲目性,与同学讨论后更加坚定了改变追星方式的决心。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小丽盲目的追星活动影响了其正常的生活和学习;通过心理剧,进行角色扮演,使小丽认识到了自己盲目、错误的追星方式,懂得了应当怎样正确对待偶像,同时对其他同学也达到了类似的教育目的。总之,心理剧是一种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第一,以戏剧化的角色扮演代替单向的说教,使学生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其形式易被接受。第二,素材直接来源于学生熟悉的真实、典型事件,有利于将心理剧的教育效果泛化到日常生活中。第三,强调学生行为的改变与自我感受,因而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第四,心理剧不仅能使参与编排和演出的人得到启发和成长,也能够对更多的观众起到教育和预防作用[7]。心理剧自1921年莫雷诺首创以来,已经在西方心理学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在我国有关心理剧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运用还不多,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讨、发展并应用这一技法。
1 耿柳娜,刘金萍. 演绎“网络游戏成瘾”——心理剧(Psychodrama)案例分析.
河北教育,-13
2 Sue, J. Dramatherapy: theory and practice, London: New York:
3 耿柳娜,冯海婧.“姆指一族”风波——心理剧矫正记.中国教育学刊
4 (美)薇薇安·金(Vivian
King)著.心灵舞台:了解你生命多样化的角色.陈逸群译.台北:生命潜能文化事业公司,
5 白燕升.戏曲小天地人生大舞台.新闻午报,
6 偶像是这样炼成的. .cn,
7 黄辛隐,戴克明,陶新华.校园心理剧研究. 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在校园排演心理剧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文章来源:
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许多学校经过实践,寻找着适合自己学校情况的心理教育方法。其中校园心理剧便是一个卓有成效的方法。
我校从2004年9月成立了心理剧兴趣小组。剧组由5名教师和20名学生组成。5名教师都接受过心理辅导教师资格培训,学生则是出于对心理剧感兴趣。毛遂自荐而来的。每周小组成员都要在一起进行相关活动。通过一年来的实践,心理剧深受师生们的欢迎,成为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生动有效的活动。
心理剧是一种集体心理辅导法,它是将角色扮演、角色互换、内心独自等心理治疗的技术,通过表演的形式对表演者和观众进行的一种辅导和教育。它集教育性、活动性、趣味性为一体,特别对小学生来说,这种方法更易于接受。因为学生看心理剧时处于主动接受的、愉悦的心理状态,剧中的情节发展、主人公的心理独白,能引起学生换位思考,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一、心理剧与学生的生活
实践证明,心理剧要有明确的教育辅导目标,要有敢于大胆表演的演员,需要有专门负责心理剧的人员,更要有典型意义的素材。学校心理剧的素材应当来自于学生的生活实际。
心理辅导教师深入到学生中间进行采风,并对学生心理信息采集结果进行认真仔细的分析、归类。经过熟悉学生的生活,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剖析校园内外的种种现象的准备工作,再把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例进行综合提炼,根据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编写成浅显易懂、生动活泼的心理剧。
例如有许多孩子反映害怕夜晚,我们编排了《月下小憩》,布置了幽静美丽的场景,轻松愉悦的情节,给学生以恬静休闲的感受。《晴天》针对一些独生子女同情心薄弱,缺乏助人为乐精神的性格特征,编排了一出在别人需要帮助时主人公经过思想斗争,最后做出正确行动的故事。让表演者和观众共同感受了助人给自己带来的满足感和快乐感。
在教师编写剧本的同时,我们还鼓励学生根据亲身的经历和体验自编白演心理剧。这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符合他们心理特点的心理剧,使得小演员更有切身感受。他们在演出时达到了真情流露的境界,深深打动了观众,台上台下产生共鸣,收到比较满意的教育效果。
二、心理剧的编排
每编排一部心理剧之前,所有参加表演的学生和指导教师要坐在一起揣摩剧本,锤炼台词。
讨论过程中,小演员常会出现意见的分歧。例如在排演《妈妈的唠叨》时,有学生认为剧中妈妈的形象应该是泼辣、好强,能言善辩的;有学生则认为剧中妈妈应是温柔、贤淑、语重心长的。这时指导教师就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带着学生去分析剧情,对人物性格定位做出合理的选择。在讨论中,各个演员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找到合适自己的角色。剧中的主角往往选择那些与剧中主人公有类似心理体验的学生扮演,还可以进行角色转换。
心理剧小组在讨论时,还共同商榷舞台道具的布置,背景音乐的选择,人物服装的搭配等等事项。通过集体的学习讨论,可以让所有表演者深入了解剧本和所扮演角色的神态、语言、性格特点,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
角色扮演是心理剧的基础。是扮演某个人或某件事或者自己在某个不同的情景下的行为。当表演的学生对自己如何表演这个角色有了觉察,那么他就知道了应该如何发展合适的行为,如何改变自己不正确的行为。
角色扮演是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剧本中的每一段话,都需要将它具体到人物的动作、语言、语调、神态之中。,每一个姿势,每一句话,每一个眼神都要进行反复的推敲。在《妈妈的唠叨》中,扮演妈妈的张仪同学开始时一直找不到与女儿说话时的那种真实感觉。指导教师和其他演员就反复进行示范。通过这样反复的推敲,妈妈的角色最终表演得很成功。
有的心理剧中。根据剧情的需要,我们还会邀请教师和家长参与表演。在《我做一天校长》中,我们请来学校校长参演;在《妈妈,你怎么了》中,我们请来r学生的妈妈参演。教师和家长的加入,让排练中出现了更多的欢笑。重要的是师生合作,亲子合作让表演更真实,更生动。
剧本是固定的,表演则是灵活的。在表演过程中我们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还可以根据他们的要求进行角色互换。整个角色扮演过程中,指导教师要在团体中努力创设一种宽容、和谐的氛围,这样更利于表演者的发挥。
三、分享心理剧
心理剧不仅仅要让参与者受益,还要让更多的人受益。
我们一般选择午会或者队会时间安排心理剧演出,组织全校师生观看。之前我们会把当天演出的心理剧出成海报。预先在学校大黑板上公布。
在心理剧的演出过程时,要强调台上台下的互动。不少场次的心理剧演出中,我们会设计一些观众随机参与的机会。这样就把观众也带进了剧情之中,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使得学生观众对演出更感兴趣,更有利于学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学生优秀心理剧剧本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