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带着一个感恩发的心心发不出来

什么是真实的感恩之心?
今天是美国的感恩节。根据我们清华大学心理学系“行为与大数据”的调查研究,这也是我们中国人民充满感恩之心的日子。这一天,我们的幸福指数、生活意义指数和关系指数都是比较高扬的。
“感恩”的英文是“gratitude”,来自拉丁语“gratia”,它的基本意思应该与“grace、graciousness、gratefulness”是重叠的,也就是说,它代表着一种优雅、神圣和感激之情。
感恩之心不容易产生,主要是因为我们正处在现代物欲横行、焦虑烦躁的时代;我们更多的是关注缺什么,或者别人有什么而我们没有;但感恩往往是对自己拥有事物的一种欣赏。当我们关注我们没有什么东西的时候,内心充满了不满、愤怒、焦虑和斗争之心;但是,当我们感谢我们所拥有的东西的时候,内心充满了一种满足、幸福、意义和仁爱之心。因此,感恩一定是建立在拥有之感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稀缺之感的基础上的。
感恩是我们灵性和善性的体验,它使我们意识到有一些在我们自身之外的他人存在、自然的存在和神、天等的存在。这些存在给予我们很多的益处、好处、善处,德处,同时我们也不觉得亏欠他们任何东西。
所以,感恩之心它不是什么技巧、方法,它是一种人类的、复杂的、优雅的、道德的体验。因此,有人把它定义成心灵的回忆,或者是人类的道德记忆,还有人把它称之为美德之巅。
感恩之心区别于报答之心、欣赏之心
我们人经常把感恩之心和愧疚之情、亏欠之心连一起。亏欠之心或者愧疚之心,它是一种有阴影的、或者是受局限的义务之感,代表的是受惠人对施惠人之间的一种行为、心理和情感的义务。这种愧疚、义务之心通常在我们中国文化里头以报恩、报答之心来体现出来的。这种精神是好的、有意义的、正面的。但是,感恩本身是不应该牵扯到任何报恩在里头的。因为认识到别人的恩惠是一种幸福的事情,但意识到我们自己是被迫去做往往是一种痛苦的事情。所以,报答之心有的时候会驱使受惠的人对施惠人产生回避或者不满的心态。因此,报答与感恩的体验是不同的。
现在,我们有些感恩教育过分强调“报答之心”的意义和作用,特别是在年青人身上灌输“感恩教育”就是所谓的“报答教育”,这其实是一种思想控制而不是培养感恩的心态。因为真实的感恩不是感人,而是对我们拥有东西的一种满足,是一种快乐的、轻松的平和&幸福的体验,它伴随着我们心理的放松,而不是心理的压力。
感恩之心也应该与欣赏之心有所区别。欣赏之心代表的是对人类具有的好人好事等优良美德的认可和欣赏;但感恩更多的是具备一种人性的光辉和一种敬畏的心理体验。
言外之意,很多感恩之心的产生是意外的收获,或者是当我们施惠人的社会行为比较高尚的时候,我们产生的一种敬佩、敬仰和崇敬之心。因此,感恩它应该是有这样的一种崇敬成分在里头。
所以,在感恩的体验中间我们一定要有一些情感的体验,没有情感的体验我们往往只有欣赏之心。但如果我们对他人所做的事情和所给予的帮助有所感动,感恩之心就会由然而生。因此,在那些教过我们的老师中,让我们感动的不一定是那些好老师,而是那些激励了我们、升华了我们、鼓舞了我们的老师,因为他们让我们动心、动情、动感。
换句话说,如果我们的感恩之心是真实的感恩,而不是报答的义务或者是对他人的欣赏,我们是应该能体会到一种快乐、神圣、热情、同情,而不应该感觉到任何的压力、焦虑、伤心、孤独、后悔、嫉妒,所有这些都是和感恩之心不相容的情绪体验。
因此,感恩之心最大的心理效果,就是让我们不去关注自己缺什么,而是关注我们自己有什么;同时,让我们更加关注别人而不是我们自己。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西塞罗(Cicero)就把感恩之心当作人类的道德巅峰,因为它是所有人类其他美德产生的根源。
重视感恩研究的原因
积极心理学为什么重视感恩的研究,是因为我们已经有大量的证据表明,感恩之心强烈的人,通常对生活更加满意,行动的动机更加强烈,而且更加健康,睡眠也更加充足,焦虑、抑郁、孤独感都会下降。感恩的人更加容易融入生活、融入人群,和大家和谐相处;也更多地接纳自我和个人的成长,有更强烈的目的感、意义感和道德感。
根据我和我的清华大学心理学系博士研究生刘冠民的研究还发现,感恩之心强的人其实对自己的接纳也更加的正面、积极,更加喜欢自己,更加愿意为自己和他人的共同利益而奋斗。
积极心理学之父——美国滨州大学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做了有关感恩的积极心理效益的研究。他测试了参与过积极干预的411个人的效应,比较了那些写过“感恩之信”的人和其他一些只写过“自传”的人,研究他们之间的幸福指数有什么差异。结果发现,写过“感恩之信”的人,他们的幸福指数有显著增加,而且这些幸福指数可以一直持续一个月左右。
另外有研究发现,感恩和工作效率有密切的关系。那些在月底给自己的员工写了一封感恩信的人,可以显著提高自己手下人的工作积极性,让生产效率提高20%。
滨州大学的沃顿(Wharton)商学院的教授还做过一个有趣研究,就是把大学里的募捐工作人员分成两组,一组人按照传统的打电话给学校校友的方式来筹集资金;另外一组在打电话之前,接受了学校有关慈善募捐项目负责人的激励感恩讲话。结果发现,那些听过感恩讲话的员工在后来一个星期内比那些采用传统方式筹集基金的人,要多收将近一半以上的。
正是因为如此,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都特别强调感恩的作用,在哲学家休谟看来,人类最好的生活品质就是感恩之心;并且认为,“不感恩是人可以做的最恐怖和最不应该的恶”。哲学家康德也认为,“不感恩是所有邪恶之源”。
培养感恩之心的方法
那么,如何培养我们的感恩之心呢?
第一个可以做的事情就是经常记录下值得感恩的事情。
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积极心理学家索尼娅·柳博米尔斯基(Sonja
Lyibomirsky)认为,我们可以经常记录一下值得感恩的事情,也就是说我们每周可以花点时间去想一想有哪些事情值得我们感谢。这样的感恩的记录能够增加我们心理的动机,能够让我们忘掉痛苦和疲倦。每天记一下生活中间有哪些小小的快乐,包括和自己亲人的拥抱、和孩子的一次微笑,甚至一个舒服的淋浴,或者是帮助自己的小孩做作业,所有这些都会让我们意识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值得我们感激的。
第二个我们可以做的事情就是使用正确的语言表达。
根据心理学家安德鲁·纽伯格 (Andrew Newberg)和马克·瓦德门 (MarkWaldman)
的研究,他们发现,我们所使用的词汇其实都可以改变我们神经系统的活动,在他们的书《语言可以改变你的大脑》(Words can
change your
brain)中提到:有些正面的词汇,比如说“爱、和平、感激”等等,它可以激发我们大脑前额叶的神经冲动,让我们更加智慧,更加聪明,更加愿意从事有利于他人和自己的行动,而且我们的心理抗压能力也更加坚强。
第三个培养感恩之心的方法是回忆。
感恩是人类的道德回忆。因此,回味那些在我们生活中帮助过我们的人,我们城市人类的善良、道德、崇高、伟大人性的行为,不管是大还是小,都对我们的感恩之心有很大的帮助。
第四,写一封感恩的信,或者是打一个感恩的电话。
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心理学家罗伯特·埃蒙斯(Robert Emmons)和美国迈阿密大学的麦克·迈克劳(Michael
McCullough)就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发现构思和撰写一封感恩信或者是感恩的信息,都可以让我们产生一种正面、积极的心理体验,不在乎我们是不是把这个信寄出去了,仅仅是在我们写作、创作这封短信的时候,我们所体验到的正面、积极的心情,就会让我们充满感恩之心。
但是,感恩之心和一个人原来的心理状况或者心理成熟度有很大的关系。有研究发现,那些离过婚的中年妇女,写感恩信和不写感恩信的离婚中年妇女,她们之间的幸福状况并没有明显的差异,说明感恩本身不能够改变一个人生活中的磨难。因此,有痛苦与有磨难一定要解决问题,感恩对于我们正常生活人来讲,可能效果更明显。
还有研究发现,儿童或者青少年对于帮助过自己的人写感谢信,往往能够让对方变得更加开心和幸福;但不能改变这些年轻人自己的幸福指数,说明孩子和年轻人情绪成熟度达不到一定的地步,是很难理解感恩的心理效应,说明感恩还真的是需要后天修炼和修行的一种道德。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小孩儿他不知道说“谢谢”,是因为我们以前没有意识到感谢他人其实是与情绪的成熟紧密相连的。这也就意味着感恩之心是可以培养的。
第五,和充满积极心态的人在一起。
人类是一种社会性动物,因此,别人对我们的影响要比我们想象的大很多。和善良的人、道德的人、积极心态的人、充满感恩之心的人在一起,我们无形之中就会受到他们的感染和影响。如果你的朋友是充满感恩之心的人,那么你也一定是充满着感恩之心的。他人的正能量是有神奇的传染和感染作用的;因此,经常和充满正能量的人在一起,和学习积极心理学的人在一起,我们就可以变得更加积极和感恩。
大量的心理学研究已经发现,已婚夫妇如果经常和快乐的夫妻待在一起,那么他们之间保持积极、快乐、幸福、正面的婚姻关系的可能性就大很多;如果和不快乐的夫妇在一起,我们一定会受到负能量的影响。因此,学习积极心理学,与积极心理学为伍,对我们的健康、幸福、感恩都有积极、正面的促进作用。
第六,养成回馈社会的习惯。
培养我们感恩之心的一种方法就是养成回馈社会的习惯。这种回馈不是简单地回报给我们施恩的人和事,而是效仿他或她的精神和行动回馈社会、回馈其他人。真正有道德、善良的施恩的人,他是不希望也不需要别人的回报;但肯定很乐意的看到其言行对于你的影响,让你去回馈其他的人,这才是感恩的真实意义。感恩它不是一种回报和义务,而更是一种感染和升华。培养我们感恩之心的目的,就是我们的回馈。
因此,在这个充满感恩意义的日子里,我要特别感谢多年来支持中国积极心理学发展的朋友、同仁和爱好者。当然也要感谢帮我整理这篇文章的吴卫国同学。谢谢大家!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为什么要心怀感恩之心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为什么要心怀感恩之心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为什么感恩心发不出来?【如来佛祖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4,096贴子:
为什么感恩心发不出来?
 教育是有先后次序的,那道德教育还是有先后次序的,道德教育的次序,就是我们中国人所讲的「百善孝为先」。你看这一句话,大家都耳熟能详,是我们的一句俗语。现代西方的科学家,就是从中国的古代谚语中找到一些句子,然后怎么样?然后再用他们的科学方法来加以证明,最后发现很多都是符合科学的。「百善孝为先」就是告诉我们道德教育是有先后的次第,必须从对父母的孝来培养一个人「知恩报恩,饮水思源」的意识。我们想一想,我们人生在世谁对我们的恩情最大?无过是我们的父母。但是一个人如果连父母的养育之恩都不能够去报答的话,请问在这个世界上还有谁的恩德能够让他念念不忘、想著去报答?一个人恩义、情义、道义的处事原则没有树立起来,他不会什么原则都没有,取而代之的就是一种以利害为取舍的处事原则。这件事对我有利,我就会全力以赴;当这件事由利变成害的时候,那对不起,我就会做出忘恩负义的事情来。现在我们社会,很多道德问题的出现,都是和孝心的沦落有关系。  譬如说我们看到很多的大学生,接受了别人的资助,连一个感谢的话、感恩的信都不写,很多的专家学者写了长篇大论去探讨原因。其实这个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现在的人已经不知道报恩父母了。一个人连父母这么大的养育之恩,都不能够想著去报答的话,对於陌生人的资助,对於政府的关怀,又怎么能够想著去报答?所以在国外,我们也看到了类似的情形,我们知道西方是,对残疾人照顾得特别周到,福利非常的好,但是很多人不仅没有感恩之心,反而觉得这是政府应尽的责任。甚至还有人做出了一些假的证明,做出了一些伪证,来获得政府更加多的资助,这些就是因为没有这个根所导致的。那我们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应该从孝心入手,来开启一个人的仁慈之心。我们想一个人如果连他父母处於苦难的境地都无动於衷,那看到别的老人,他们处於困苦的境地,又怎么可能伸出援手?所以现在很多的人麻木不仁,什么原因?原因是对父母都没有感恩心了。中华文化与和谐社会  教授主讲  (共一集)    中国云南省  档名:56-072-0001
翡翠如来佛厂家直销,一手货源,价格实惠,购买有保障,自由退换,假一赔万,真诚,可信赖.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百度拇指医生
&&&普通咨询
您的网络环境存在异常,
请输入验证码
验证码输入错误,请重新输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感恩的心发言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