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系统学习传统文化,有没有什么推荐的书籍和好的

当前位置:
&-&&正文国内
导语:习近平总书记说:“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并在多个场合强调了传统文化的独特作用和重要性。但是社会各界对“传统”和“传统文化”仍有不少误解和疑惑,为此,求是网特邀中国政法大学李德顺教授为大家答疑解惑。
来源:求是网
  李德顺
  导语:习近平总书记说:&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并在多个场合强调了传统文化的独特作用和重要性。但是社会各界对&传统&和&传统文化&仍有不少误解和疑惑,为此,求是网特邀中国政法大学李德顺教授为大家答疑解惑。
  访谈嘉宾:李德顺(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精彩观点:
  -传统是指走到&现在&的&过去&,是&过去&在&现今&的存在和显现,而不是仅指过去曾实有、或者人们赋予过去的东西。传统也不是先天注定、一成不变的,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形成和发展着的。古已有之的东西,未必皆成为传统;古未有过的东西,也未必不能进入传统。
  -当前要确立好主体定位,以重振中华民族精神为根本,处理好&古今&、&中外&等方面的关系,构筑起本国本民族思想文化自尊、自信、自立的精神家园。
  -真正的自信,不是自我封闭、坐井观天式的自大,也不是自以为是、盛气凌人式的狂妄,更不是色厉内荏、装腔作势的一味叫嚣,而是那种直面现实,不回避困难,在任何挑战面前都客观冷静、从容镇定的气度。
  -我们从历史走来,所以决不可能脱离自己的传统;我们向未来走去,所以决不应该停留于过去的传统。以科学的方法去认识传统文化,我们一定要有自尊、自强的精神,也要有清醒、科学的态度。
  访谈实录:
  求是网:李教授您好!感谢您接受我们的访谈。从在孔子故乡曲阜参观孔府和孔子研究院,到&五四&探望国学泰斗汤一介;从政治局集体学习到倡导国家软实力建设,习近平主席在多个场合展现对传统文化的重视,那么首先请您就传统文化的&传统&是什么为大家做一个介绍。
  李德顺:一说起&传统&,通俗的理解都是把它理解成过去的东西。以为只是过去有的才叫传统,其实这是对&传统&概念的误解,是一种在形式化操作中形成的非常肤浅的印象。中外思想家经过认真严肃的考察,曾对&传统&的本质和特征做过各种力求科学的说明。这些说明大同小异,都认为&传统&是在人们生活中形成和世代相传的思想、道德、习俗等文化内容和形式。传统是把人的过去和现在联系、连接起来的那些社会因素和方式。就是说,构成&传统&的两大基本要素是:一是在过去或历史上(几代人以前)形成的;二是流传至今、或仍存在于现今的东西。
  也就是说,传统是指走到&现在&的&过去&,是&过去&在&现今&的存在和显现,而不是仅指过去曾实有、或者人们赋予过去的东西。传统也不是先天注定、一成不变的,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形成和发展着的。古已有之的东西,未必皆成为传统;古未有过的东西,也未必不能进入传统;对我们来说,说到底,在生活中已经死去的、在历史上湮灭了的东西,并不属于传统;只有在现实中仍然活着、并起着作用的既往存在,才是真正的、有生命力的传统。
  要特别注意的是,在&什么是传统&这个问题上,人们的理解还存在的一个误区,就是把它引向复古。认为&传统&就是古代的东西,完全中断了对历史和发展的理解。认识传统必须以&现在&为坐标,如果单纯用&过去&来解释传统,&弘扬传统&就会同复古和保守联系在一起。不仅如此,这种理解方式还必然会遇到一个难题:&过去&到什么时候?从何时开始有的东西,才有资格称为传统?譬如京剧,如今被公认为中国传统艺术的精华,但京剧的形成迄今不过二百多年,那么二百多年以前它算什么?如果当年徽班进京时,人们以&不合传统&拒之,我们还会有今天这个&国粹精华&吗?
  另一个误区是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有一些人脱离了人的生存和发展,脱离了国家、民族的发展历程,把文化仅仅理解成文献、典籍,于是&传统文化=古代文献典籍&,这就造成一种对文化认识的偏差。只有用唯物史观来指导理解&传统&和&传统文化&,把我们中华民族历来想的、说的和做的一体化地加以思考,才能知道什么是我们真正的&传统&,什么是传统里面好的和坏的东西,这样认识就能更客观一些、更真实一些。否则就是把传统文化看做是做嘴皮功夫,看做是文字游戏,看做是概念的堆积,看做是各取所好的一套话语,脱离了文化和传统文化的真实意义。
  求是网:当前,国内很多民众都对传统文化一知半解,对西方文化雾里看花,生活在现象与情绪之中。习近平同志曾明确提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在这种情况下,从重建文化自信的角度来说,我们应当以何种态度对待中西方文化?
  李德顺:我认为建立文化自信,首要的问题是要重新自觉地把握文化的主体性尺度。具体说,我们要积极培育健全的主体意识,坚定地站在中华民族主体的立场上,实事求是地正视自己的文化传统,理解并珍视自己的历史和现实,自觉担当起中国人作为中华文化主体的权利与责任。
  说到主体自觉,是指我们应该确立全民族、全历史、全方位的文化主体意识,绝不能以任何方式割裂中华民族主体及其与中华文化的联系,也不能接受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推行的各种割裂。但现实中的割裂却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大体上可以将其分为&横向&的和&纵向&的两种。例如在庆祝新中国成立65周年的时候,有些人竟说&这是祖国65岁的生日&!忘记了新中国与中华祖国的关系,就会同时发生纵向和横向双重割断的错误。所以我们要注意自觉维护中华民族的整体和长远利益,反对以任何方式人为地切断中华各民族之间、各地区之间、各阶层之间、各行业之间乃至各成员之间自古以来一脉相承的联系纽带,割断中华民族文化血脉的那些言行。
  当前要确立好主体定位,以重振中华民族精神为根本,处理好&古今&、&中外&等方面的关系,构筑起本国本民族思想文化自尊、自信、自立的精神家园。
  在&古今&问题上,不要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割裂对立起来,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而要今古互鉴,古为今用。只有以古鉴今,我们才能知道今天的由来,珍惜进步的成果;只有以今鉴古,我们才能从实践中鉴别出传统里的精华和糟粕,懂得如何古为今用。关键是要站在当代中华民族主体的立场上,把前人的成就当作自己的基础,把前人的失误当作自己的教训。要珍惜我国历史进程的每一步足迹,珍惜每一位前人所做的贡献。对待前人的得失,也要&重责理,轻责人&,善于从中获得有益于今天的经验教训,不以褒贬个人为快,而以循&理&明&道&为荣。这才是一种应有的主体姿态。
  在&中外&问题上,无论自卑还是自大,都是陷入了盲目性的表现。如果说自信,那么我们最应该自信的是中华民族历史所显示的伟大主体精神,因坚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而造成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传统,正是中华文化的优势。开放、包容,敢于并善于学习借鉴吸收一切好东西,既不屈从别人,也不怕改变自己,因此能够与时俱进、与日俱增。这种的风格,不仅意味着自立自主,平等待人,而且意味着强大和自信。
  真正的自信,不是自我封闭、坐井观天式的自大,也不是自以为是、盛气凌人式的狂妄,更不是色厉内荏、装腔作势的一味叫嚣,而是那种直面现实,不回避困难,在任何挑战面前都客观冷静、从容镇定的气度。
  求是网:提起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大多数人都会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您曾在一篇文章中指出:对于盘根错节的文化传统,去其糟粕并不像处理&烂掉一块的苹果&那么简单,那究竟当如何科学对待我们的文化传统?
  李德顺:对于具体的文化&精华&和&糟粕&,究竟如何划分、如何鉴别、如何把握?这里不仅有操作的方法问题,还有更深刻的理论观点和思想方法问题。
  我们知道,任何民族文化的传统,都是在历史中形成的一个有机整体,是作为一个整体而在历史与现实中发挥作用的。所谓&精华&和&糟粕&,实际上有两种不同的含义和理解:一种是实体性的,一种是价值性的。
  实体性的思维,是把&精华&和&糟粕&当作是传统文化中固有的存在,认为其中有一些东西本身就是好的,是&精华&;另一些东西本身就是不好的,是&糟粕&;我们的工作,就是要把它们一一找出来,将&精华&好好保持,将&糟粕&剔除。可问题的关键是,盘根错节的文化传统,并不是也不可能是一个已经成熟了、最终定型了、从树上摘下来苹果,而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生命系统,它有自己的机理结构,它在生长变化着。这使&烂苹果&之类比喻完全没有意义。因为,如果它真的烂了一部分的话,那么,这烂掉的一部分和所谓好的部分也往往是交错、渗透在一起的,无法分开;如果它真的烂了一部分的话,那么,另一部分恐怕也同样已经烂了、或者与之相适应了;如果切除烂的一部分的话,另一部分大约也很难原样保留和维持。这就是为什么总也处理不清楚的原因。
  价值性的思维,是按照价值的特点思考问题:所谓&精华&和&糟粕&,是指它们对于人和社会发展的现实意义,主要不是去看它们&是什么&,而是&我们怎样对待&它:
  首先,历史上发生形成的文化现象、传统,是已经存在的客观现实。它们都是一定历史过程的产物,都有它的原因和条件,因此也都有自己发生、发展、消亡的逻辑。对待&存在&的事物,首先要按照存在的逻辑,理解它们的历史地位和历史过程性质,不把它们看作是一成不变的。对它们的历史意义,也要放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去把握,弄清楚它们在什么情况下是必然的或偶然的,在什么情况下是有益的或有害的,在什么范围和程度上是精华或糟粕,等等,用历史本身说明它们在历史上的价值,绝对不应该仅以我们今天的好恶为标准,用今天的想象和愿望代替过去的事实。
  其次,要把重点放在现实及其发展要求上,对于&过去已有的&东西,不论它们在过去曾起过怎样的作用,是不是精华,都要以有利于我们今天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继续进步为标准,去重新加以分析、研究、判断和选择实施。就是说,过去的东西对于今天来说,是精华还是糟粕,要看我们是否需要并能够正确地对待它们。所谓&正确对待&,就是要符合今天的历史要求,适合于我们的能力和条件,有利于国家民族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不是其他。这是我们对待传统文化应有的权力和责任。
  最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关键与核心,是立足于当代中国人的自我认识、自我发展。当代中国人如何搞好自我认识、自我发展,是全部问题的关键,也是最重要、最困难的环节。只有面对当代和未来的世界,认清自己的位置和使命,同时清醒地了解自己身上的长处和短处、优势和劣势,并在今后的发展中自强不自己,扬长避短,扬长补短,不断前进,才是真正地弘扬和批判地继承,才能充分体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总之,如何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问题,实质上不是一个如何对待外部现成对象的问题,而是我们民族自身如何对待自己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命运的问题。我们从历史走来,所以决不可能脱离自己的传统;我们向未来走去,所以决不应该停留于过去的传统。以科学的方法去认识传统文化,我们一定要有自尊、自强的精神,也要有清醒、科学的态度。既要对自己的历史负责,有自爱自立的意识,敢于肯定和宏扬自己传统中一切优秀、美好的东西;又要对自己的未来负责,有自我批评和自我超越的精神,敢于否定和抛弃自己传统中一切落后、丑恶的东西。对过去是如此,对现在和将来也是如此。
  求是网: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您多年从事文化方面的研究,是这方面的专家,您说过&真正的学习借鉴,只能是从本国本民族实际出发,择善而从&,请您简单谈一谈我们还要从传统文化中继承哪些东西?
  李德顺:过去着重于查找&糟粕&,现在多强调&精华&。但无论如何,我都不赞成&开列清单&式的简单化、教条化。前面说过,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批判,实质是今天的我们自我认识、自我超越的过程。只要我们实事求是地对待自己和别人,从实际出发去面对问题和挑战,运用我们的勇气和智慧去解决问题,只要解决得好,就一定是弘扬了优秀的传统,因为我们是中国人,骨子里流的是传统文化的血脉;不但如此,还可以说,只要是我们做得好的,就一定体现或创造着走向未来的先进文化。所以要我开清单,也就是一条:实事求是,继续做好自己的事,走好自己的路!
  当然也可以思考一些具体的东西。但这对于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层次、不同行业的人来说,应该&因人而异、顺时而变,因地制宜&。比如中医药界、中国文学艺术界、官德和家庭伦理,等等,都需要具体地分析、批判和继承。谁都不应该抱着坐享其成的态度,想要不费力地寻找现成答案。
  我从哲学层面上观察,就关注并相信,我们民族文化中有一些最为基本的特点,在世界和时代面前是有优势的。如果能够对之正确理解,并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加以发挥,完全可以产生巨大的&正能量&。例如:
  1、中国哲学的特有的思路是以人为主体,将&天、地、人&融为一体,即&天人合一&的思考方式。这实际上是不同于西方的一条主体性哲学路线,是一大丰富宝藏。但其理论阐述和实践应用,有待于整理、展开和提升。这需要走出经学主义的治学方式。
  2、与之相联系,&中国式的以人为本的信仰方式&,在历史上显示了独特的魅力和优势,在现实中也包含有具有极大的精神潜力和思想活力。对此有待于从理论到实践给予充分的理解、继承和发扬,用以构建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3、&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的担当精神,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始终不败的精神基础。&担当&是一种文化的阳刚之气,我们怎样培育并保持&贫贱不移、宝贵不淫、威武不屈&的大丈夫阳刚之气,不能不成为一个重要话题。
  4、&和而不同&(&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育万物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价值取向和伟大智慧。学好用好它,对今天的世界来说十分必要,并已开始具备了实现的空间。让它成为一个新的世界性主题,有待于我们中国人的努力和示范。
  求是网:再次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备案信息新闻网站批文:浙新办〔2004〕53号 ICP备案号:浙ICP备号 监督投诉:59悬赏纠错:50法律顾问:浙江瓯南律师事务所 刘清华律师
Copyright2005 - 2012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深圳虫子)
(黑色幽默)
(漠灵耘柩)
(曾经沧海难为水)
(谁的心不曾柔软)
第三方登录:郭文斌:学习传统文化,不能一上来就“四书五经”_中国作家网
郭文斌:学习传统文化,不能一上来就“四书五经”
来源:上海观察 徐芳
  摘要:“四书五经”讲电视机原理,《弟子规》是电视机的应用手册。从一定意义上讲,不是每一个人都需要学习电视机原理的,但每一个人都需要学习应用手册,如果我们要看电视的话。
  讲道不行道,是最大的恶人
  徐芳:这些年您一直在讲一个字,中国的“中”。您说:我们要以能够生在中国感到庆幸。你看,印度人只对来世感兴趣,俄罗斯人有英雄情结,就是一个太南,一个太北,中国刚刚好。从文化上,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中庸,不左不右,不冷不热,不狂喜也不狂悲,不彻底消灭欲望,也不掉进欲望的泥坑,把一切都把握在一个刚刚好的状态?可是何谓“刚刚好”呢?传统文化又如何才能真正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呢?
  郭文斌:必须知行合一。中华文化是力行文化,尤其强调知行合一。只有一边践行,一边领会,才能体味其中真味。如果不践行,只是研究,我们得不到利益。如果不践行,还以传统文化从事者的名义,享传统文化的福,不但没有利益,可能还有灾祸。
  哲学家王凤仪曾经讲过,讲道不行道,是最大的恶人。恶就恶在败坏了道的名声,让人们误会了道。两年多的志愿者经历,让我实实在在地看到,但凡持久受大家欢迎的讲师,能真正给人带来感动的讲师,正是在行道。这一点,无比关键。
  近年来,我也在反思,曾经的我也热爱中华文化,弘扬中华文化,却没有从中体会到永恒性快乐,也没有给我带来命运的切实改变,区别在哪里?前些年是把中华文化作为知识来学的,作为谈资来学的,来研究的,没有一一对照力行,没有变成自己的生活方式。
  如果中华文化不能成为人的生活方式,只是一些记问之学,世智辩聪,对现实不但不能产生积极作用,甚至还有反作用,那就是长浮华,长傲慢。明清之后,传统文化之所以被人抛弃,就是读书人多空谈,多以此作为科举之梯,没有以此修身齐家、落在细行上,给传统文化脸上抹了黑,让人们把学人的错误怪罪在先人身上,连累传统文化,差点使之受灭顶之灾。
  当一个人真把传统文化变成生活方式,他一定会变得谦虚、敬畏、感恩、节俭、利他、奉献、喜悦、平常、看得破、放得下、荣辱不惊、去留无意、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他心里的抱怨、嫉妒、傲慢、贪婪、自私会越来越少,他会活得越来越放松、轻松、自在、超脱,他会非常敬业,却不争,他会非常爱人,却不执著。
  这是一个标尺,让我们甄别学人和行人。
  要建多高的楼,就要打多深的地基
图片来源:网络
  徐芳:经典会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习惯与思维方式?有人称您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笃信者、传承者、躬行者、解道者,是否也可以这么认为,您所解的是:文化如何影响人的生活?传统文化又是如何影响到现代人生活的?
  郭文斌:习总书记强调,核心价值观一定要落小、落细、落实,正是因为看到了这一点。如何落小、落细、落实,我个人认为,必须先从常识做起,先从培根做起。近些年,我之所以特别强调中华文化一定要从《弟子规》和《了凡四训》学起,因为它是基础中的基础,如果没有这个基础的学习和实践,我们是很难从中受益的。“四书五经”是好,但它们是上层建筑,不是屋基,更不是地基。试想,一个没有地基的摩天大楼是什么结果。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弟子规》和《了凡四训》把“四书五经”的精神精华变成了交通规则、生活手册、菜单、药方,直接让我们应用。
  认识到这一点,同样无比关键。近年来,我们欣喜地看到,上上下下都开始重视传统文化,全社会掀起了学用传统文化的高潮,但是,我发现,精英界大多把目光投向“四书五经”等,却没有对训蒙养正的重要性,引起足够重视。古人之所以一上手就从“四书五经”开始学习,是因为训蒙养正功课在幼年就已经完成了,那些功课,目不识丁的农村妇女都懂得。但是现在有几位做妈妈的知道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年养德的道理?一个人,先没有把这些做人之根扎深扎牢,一上来就“四书五经”,无疑是空中楼阁。
  认识到这一点,我突然对一味地谈玄说妙,十分厌恶,做人是实实在在的事,一步一个脚印改过的事,是咬定牙关力行的事,就像建大厦,只有老老实实扎扎实实地打好地基,才能在上面建高楼,否则,终归要出事的。楼越高,就对地基的要求越高。换句话说,我们要建多高的楼,就要打多深的地基,它们是对等的。由此可知,打地基的事,不能急,不能偷工减料,不能搞跨越,不能赶工期。也像登山,只有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攀登,才能上到金顶。
  特别是到了险峰,更要把每一步踏稳,才能保证安全。到了极险处,尤其要懂得从容移步,从容换手。等左手抓牢铁索,再换右手;等左脚踏稳石阶,再换右脚;中间容不得一丝分心,容不得一丝没有交接好的空隙。稍不留心,就会葬身悬崖。一次攀登梵净山金顶,我切切实实体会到这一点。常识告诉我们,山越高越险。在金顶,甚至有种感觉,如果心神稍不在现场,稍一走神,就会被过往的风云裹了去,卷了去,挟持去。这个过往的风云,有可能是骄傲,有可能是嫉妒,有可能是得意,有可能是抱怨,有可能是生气,有可能是贪欲,有可能是懒惰,有可能是粗心,更有可能是谈玄说妙,好为人师。
  由此,再看《云谷禅师授袁了凡功过格》,看《弟子规》,就既羞愧,又感动。羞愧的是,当年十分不屑,觉得过于繁琐,过于麻烦,过于笨拙,感动的是,其中难得的古道热肠。它们,不正是先哲们为他的后代一凿一凿刻出的石梯吗?修出的栈道吗?我们要登上顶峰,体会一览众山小的喜悦,没有近道可操,没有捷径可上,一句话,没有别的路可走,唯有老老实实地行脚。登上一个石阶,就离金顶近一步,登上一个石阶,就离风景近一步。
  这个攀登,首先是改过,每改一过,即进一步。然后才是做功,每做一功,即登一阶。如何改,如何做,可以《弟子规》和《云谷禅师授袁了凡功过格》为鉴。
  值得我们深思的是,云谷是禅师,最有资格谈玄说妙,但他却没有谈玄说妙,而是推荐了供了凡先生力行的功过格。因此,我特别建议一些愿意学习传统文化的朋友,直接对照《弟子规》113件事和《了凡四训》中讲的“十善”“与人为善、爱敬存心、成人之美、劝人为善、救人危急、兴建大利、舍财作福、护持正法、敬重尊长、爱惜物命”下手,同时,对善的真假、端曲、阴阳、是非、偏正、半满、大小、难易进行辩证,深入理解,圆融而行,为世人做个好榜样,以澄清世人“行善的人怎么没有好结果”的疑问,增加人们去恶从善的信心。
  甚至参照《弟子规》或《云谷禅师授袁了凡功过格》,把功夫做到细行上,集中一个时间段完成一个功课,比如如何做到“借人物,需明求,倘不问,即为偷”,如何做到“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如何做到“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如何做到“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如何做到“发一言利及百姓”等等。如果还要深入,可以对照《太上感应篇》,《太上感应篇》直接让人们从起心动念处防非杜过,闲邪存诚。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个鱼龙混杂的时代,要想攀登生命的金顶,经典是唯一可供我们依靠的栈道。要想修改自己的行为,首先要修改自己的念头,而要修改自己的念头,首先要认识念头,要认识念头,就得找到镜子,这就要每天读诵经典,特别是可操作性经典。我近些年之所以推荐大家先诵读《弟子规》和《了凡四训》,正是因为这两本书包含了“四书五经”的精神内涵,又比“四书五经”方便操作。打个比方,“四书五经”讲电视机原理,《弟子规》是电视机的应用手册。从一定意义上讲,不是每一个人都需要学习电视机原理的,但每一个人都需要学习应用手册,如果我们要看电视的话。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弟子规》是供我们落实的,而不是供我们研究的。我们背诵《弟子规》,演讲《弟子规》,研究《弟子规》,写有关《弟子规》的论文,但如果没有一一对照落实,它不但不能变成我们的生命力,而且恰恰会变成生命力遮蔽。
  家庭建设也离不了传统之道
  徐芳:您在一些作品里提到了“安详”“幸福”等价值观,它是一种文化的人心修复工程吗?在今天,在当下,我们又该如何去追求“安详”“幸福”呢?而重视家庭建设,是否也要从学习传统文化入手?
  郭文斌:必须敦伦尽分。总书记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讲:“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家和万事兴、天伦之乐、尊老爱幼、贤妻良母、相夫教子、勤俭持家等,都体现了中国人的这种观念。”“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总书记这番话讲到了和谐社会建设和中国梦实现的关键之处:家庭建设。那么,家庭建设的关键又是什么呢?我理解,应该是敦伦尽分。当每一个人都能把自己的角色做好,家庭自然就和谐美满。当父母尽到父母的责任,儿女尽到儿女的责任,丈夫尽到丈夫的责任,妻子尽到妻子的责任,公婆尽到公婆的责任,儿媳尽到儿媳的责任,兄长尽到兄长的责任,弟妹尽到弟妹的责任,这个家庭,怎么能够不和谐呢。当每一个家庭都是和谐的,这个社会怎么能不和谐呢。
  而这个责任,又如何体现呢?在《弟子规》中,一个“孝”字,是通过“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酰吭蚴。柙蚨ǎ怀霰馗妫幢孛妫佑谐#滴薇洌皇滤湫。鹕梦渡梦拥揽鳎晃锼湫。鹚讲兀端讲兀仔纳耍磺姿茫ξ撸姿瘢魑ィ簧碛猩耍萸子牵掠猩耍萸仔撸磺装遥⒑文眩自魑遥⒎较停磺子泄墒垢嵘嵛嵘悔刹蝗耄酶蹿桑牌妫⑽拊梗磺子屑玻┫瘸缫故蹋焕氪玻簧ト辏1剩哟Ρ洌迫饩簧ゾ±瘢谰〕希滤勒撸缡律!钡戎疃嘞感欣刺逑值摹T诠湃丝蠢矗桓龆樱挥凶龅搅苏庑攀蔷〉搅俗龆拥谋痉帧5比唬贝诜⒄梗渲幸恍┠谌菀巡豢扇。湓硇圆糠郑侵档梦颐墙杓摹
  在《回归喜悦》一书中,我讲到,八德的根本是孝道,五伦的根本是婚姻。家庭建设,根本也孝道和夫妻道。孝道是立柱,夫妻道是横梁。此柱不立,此梁不正,家庭建设就是一句空话。事实上,孝道和夫妻道是一道,那就是和气。没有和气,孝也难,爱也难。而和气,来自正气,也就是现在大家都在讲的正能量。正气又来自正念。
  正念又从哪里来?在我看来,就是祖先们留下来的神圣经典,比如《了凡四训》《孝经》《弟子规》等等。
  所以,家庭建设还是要从学习传统文化入手。
图片来源:网络
  人物介绍:郭文斌,作家。著有畅销书《寻找安详》《农历》等十余部;有中华书局版精装八卷本《郭文斌精选集》行世。长篇《农历》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提名,在最后一轮投票中名列第七; 短篇《吉祥如意》先后获“人民文学奖”“小说选刊奖”“鲁迅文学奖”;短篇《冬至》获“北京文学奖”;散文《永远的堡子》获“冰心散文奖”;部分作品被翻译成外文;任央视八集大型纪录片《中国年俗》、百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文字统筹;提出底线出版观、祝福性文学观、正能量阅读观和安详生活的理念,受邀到央视等单位和北大、清华等高校及多省市演讲,受到欢迎;现任宁夏作协主席,银川市文联主席,《黄河文学》主编;为中国作协全委,宁夏大学、宁夏师范学院客座教授;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被宁夏党委政府授予“塞上英才”称号。
电话:010-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网络工作室}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