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支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怎么治疗的效果好吗

143被浏览33150分享邀请回答5721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应用
作者:[1]&[1]&[1]&单位:江苏省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1]&&
文章号:W<font color=#1887&&
10:22:48&&
文字大小:
【摘要】目的 探讨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效果。方法 38 例DVT 均行深静脉置管接触性溶栓,12 例联合血管球囊扩张及血管内支架置入术。结果 疗效观察标准:治愈:造影检查示血栓完全溶解,静脉壁光滑;显效:静脉回流通畅,静脉内有附壁血栓,管腔内径≥2/3;有效:静脉内仍有血栓残留,管腔内径<2/3;无效:造影检查示静脉回流不通畅。本组患者治愈22 例,显效14 例,有效2 例。治疗中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 【摘要】目的 探讨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效果。方法 38 例DVT 均行深静脉置管接触性溶栓,12 例联合血管球囊扩张及血管内支架置入术。结果 疗效观察标准:治愈:造影检查示血栓完全溶解,静脉壁光滑;显效:静脉回流通畅,静脉内有附壁血栓,管腔内径≥2/3;有效:静脉内仍有血栓残留,管腔内径<2/3;无效:造影检查示静脉回流不通畅。本组患者治愈22 例,显效14 例,有效2 例。治疗中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本组获随访34 例,随访时间3~24 个月,血栓复发2 例,经再次深静脉置管接触性溶栓治疗后部分再通。结论 多种介入方法联合治疗DVT 形成操作简便,安全有效。 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 【关键词】介入 深静脉血栓形成 滤器 球囊扩张 支架置入 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为临床多发病之一,以往多采用全身溶栓治疗,溶栓药物用量大,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高,且疗效欠佳。目前运用血管腔内技术,包括深静脉置管接触性溶栓,必要时下腔静脉滤器置入、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术,有助于迅速清除血栓,保留静脉瓣膜功能,同时处理解剖异常的基础病变,防止血栓复发。我们自2008 年9 月~2013 年3 月采用介入方法治疗DVT 共38 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1 临床资料与方法 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1.1 一般资料 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 本组38 例,术前均经多普勒超声、深静脉顺行造影检查明确诊断。男23 例,女15例。平均年龄42.3(26~74)岁。左下肢31 例,右下肢7 例。中央型12 例,混合型26 例。发病至就诊时间16 h~7 d 者25 例,7 d~14 d 者10 例,14 d~30 d 者3 例。术后14 例,第十二届全国血管外科学术会议 论文集外伤5 例,无诱因19 例。发病时均有典型临床表现,患肢凹陷性水肿、粗肿疼痛,直立或行走时加重。排除标准:年龄>75 岁者;病史超过一个月者;近期有重大手术或外伤、有出血性疾病或脑血管疾病、妊娠及有出血倾向者等溶栓禁忌证。 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1.2 治疗方法 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1.2.1 深静脉置管接触性溶栓 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 例均采用患侧股、N静脉或胫后静脉顺行性插管。对8 例髂静脉血栓者,按Seldinger技术,同侧股静脉穿刺插管;14 例股、N静脉血栓者,则超声引导下同侧N静脉穿刺置管;16 例N静脉以下血栓者,做内踝后小切口胫后静脉直接置管。将带侧孔的溶栓导管置入后,以输液泵持续泵入尿激酶16 万U/h,观察12~24 小时后如果无明显血栓溶解,可增加剂量至24 万U/h;用药持续至血栓完全溶解,一般不超过72 h。治疗过程中每12 h 行静脉造影,检查溶栓进展并调整导管的位置。同时予低分子肝素作抗凝治疗,5000U/12h,皮下注射,每4 h 监测1 次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纤维蛋白原含量。一般要求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为正常值的1.5~3 倍。1 周后改为华法林口服3~6 个月。在溶栓过程中密切注意出血、局部血肿、肺栓塞等并发症。 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1.2.2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及血管内支架术 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 溶栓超过72 h 仍不满意者,根据不同血栓部位,采用Seldinger 技术穿刺插管,选择适合的插管途径及方向。据造影表现,明确有无髂静脉狭窄,及其部位、长度、程度以及局部侧支血管的情况,并决定选用球囊导管的直径及长度,一般选用球囊直径大于狭窄段近端正常血管l mm 为宜。将球囊定位于狭窄段的中心,连续扩张3~5 次,每次扩张时间根据病变所在部位不同而异,从30 s 至2 min 不等,间隔1~2 min,直至球囊切迹变浅或消失,则为扩张成功。完成PTA 后,给予常规置放血管内支架。整个操作过程必须肝素化,术后抗生素预防感染,抗凝药物预防支架内血栓形成。该法用于置管接触性溶栓术后髂股静脉狭窄>50%且经济条件允许者。 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1.3 疗效观察标准治愈 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下肢肿胀、疼痛完全消失,造影检查示血栓完全溶解,静脉壁光滑。显效:下肢疼痛消失,肿胀明显消退,造影检查示静脉回流通畅,静脉内有附壁血栓,管腔内径≥2/3 。有效:下肢肿胀、疼痛减轻,造影检查示深静脉内仍有血栓残留,管腔内径<2/3。无效:第下肢肿胀、疼痛未减轻,造影检查示静脉回流不通畅。 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2 结果 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 本组38 例,于溶栓治疗72 h 后或经腔内血管成形术及血管内支架术后进行疗效评价。治愈22 例,显效14 例,有效2 例,显效率94.7%,总有效率100%,平均住院时间11.8d(5 d~14 d)。其中15 例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因髂股静脉及下肢深静脉有游离悬浮血栓者8 例,溶栓治疗前已发生肺栓塞者4 例,复发性血栓形成者4 例。12 例因髂静脉闭塞或狭窄行PTA 及支架置入术。12 例PTA 患者中,静脉造影检查发现6 例左髂静脉完全闭塞,左下肢静脉血流通过侧支经右髂静脉回流,6 例髂股静脉明显狭窄,狭窄率>50%,均在DSA 下行髂股静脉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术中、术后无肺栓塞、颅内出血等严重并发症,3 例于溶栓、抗凝过程中出现血尿或牙龈出血,药物减量或暂时停药后症状消失。本组获随访34 例,随访时间3~24 个月,血栓复发2 例,经再次深静脉置管接触性溶栓治疗后部分再通,无湿疹、足靴区溃疡等。 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3 讨论 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 通过深静脉置管的接触性溶栓,经溶栓导管的多个侧孔可直接将尿激酶注入血栓内部,保证局部较高的溶栓药物浓度,延长尿激酶与血栓作用时间,增加尿激酶与血栓的作用面积,因而疗效较高,并且能延长治疗的“时间窗”,提高血管的再通率,故目前深静脉置管接触性溶栓已逐渐成为DVT 的首选治疗方法。与全身溶栓治疗相比,深静脉置管接触性溶栓具有迅速清除血栓、提高局部药物浓度、减少药物剂量和灌注时间、降低全身纤溶状态风险、减少严重出血并发症等优点[1]。研究证实该治疗方法具有较高的血栓溶解率,并对血栓后静脉瓣膜功能有更好的保护作用,故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发生率低于全身溶栓治疗[2,3]。为预防发生肺栓塞,15 例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 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 在操作中,部分患者导丝不能顺利通过髂静脉,其原因大多是髂静脉压迫综合征所致。该类患者如仅通过深静脉接触溶栓置管,总体效果不理想,难以实现完全再通,或远期DVT复发率高,因此需要对髂静脉狭窄或闭塞进行血管腔内成形术,有条件时建议静脉腔内置入血管内支架,其原因是单纯球囊扩张后静脉容易回缩,往往不能有效解除髂静脉的局部病变。有学者报道39 例左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其中接受支架治疗者1 年通畅率为91.6%[4]。目前最常用的静脉内支架是Wallstent 和Palmaz。选择的支架直径通常较使用的球囊直径大1~2 mm,支架长度尽可能覆盖整个病变段。支架完全释放后再次使用球囊扩张以使支架与血管壁牢固贴附,术后应常规抗凝治疗至少6 个月。鉴于极高的再狭窄和闭塞率,目前对于腹股沟韧带以下深静脉不提倡使用支架。 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 深静脉置管接触性溶栓是DVT 简便有效的治疗方法,置入下腔静脉滤器可降低溶栓过程中肺栓塞的发生率,结合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和内支架置入术,可有效解除髂静脉狭窄或闭塞,增加血管开放率,降低远期血栓复发率。将多种介入方法联合治疗DVT 形成,可明显缩短治疗时间,提高疗效,增加安全性,值得推广。 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 参考文献 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1] Antani MR. 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 for the treatment of acute deep venousthrombosis.Applied Radiology,):29. 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2] Mewissen MW, Seabrook GR, Meissner MH, et al. 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for low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report of a national multicenterregistry.Radiology,):39-49. 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3] Laiho MK, Oinonen A, Sugano N, et al. Preservation of venous valve function aftercatheter-directed and systemic thrombolysis for deep venous thrombosis.Eur J VascEndovasc Surg,)∶391-396. 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4] 李晓强,钱爱民,汪忠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微创治疗.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820-823. 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
转载请注明:内容转载自365医学网&
?上一篇:?下一篇:
作者简介单位:江苏省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简介:田鹏,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血管外科主任。曾先后师从多位全国著名血管外科专家,对血管外科专业常见病及
该作者其他相关文章
课件下载排行
音频在线听
音频排行榜李晓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的腔内治疗
李晓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的腔内治疗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男20例,女28例,共53条病变血管,年龄38~79岁,平均47.5岁;病程6个月~40年。临床表现 按CEAP分类法的临床(clinic,C)分级法,全组病例中,无C0-2级,C3-4级15例,C5-6级33例,其中,左下肢45条(84.9%),右下肢3条(5.7%),双下肢5条(9.4%);股骨干骨折术后8条,脊柱骨折(或术后)5条,烧伤术后2条 ,妊娠后10条,其他原因3条,原因不明25条。术前查D-二聚体均提示无明显升高,均行下肢静脉顺行造影和下肢深静脉彩超确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1.2 手术方法  取平卧位,局麻后,按Seldinger技术穿刺患侧股静脉或B超引导下穿刺患侧腘静脉,置入5F血管鞘,0.035超滑导丝或V18微导丝配合5F单弯导管试行开通狭窄或闭塞的髂静脉段,如果髂静脉完全闭塞不易通过,应耐心地不断旋转导丝,逐步缓慢推进,当导丝前行一段长度后,同法旋转导管跟进,再同法旋转进导丝导管直至通过闭塞段至下腔静脉,退出导丝,手推造影剂“冒烟”证实导管头端在下腔静脉真腔,3~12mm直径球囊从稍小球囊开始到较大球囊依次扩张狭窄或闭塞段,然后于髂静脉病变段放置支架,根据髂静脉病变的范围,选择1~2枚12mm~16mm的支架,相应球囊后扩支架。术后溃疡伤口规范换药,并用华法林规范抗凝治疗12个月,部分病人建议终身抗凝,并建议长期穿弹力袜辅助治疗。1.3 疗效评估与随访  ①按CEAP标准,评价患者手术1个月后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变化情况;②生活质量随访:根据Villalta评分标准评价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③影像学评估:行双下肢深静脉造影,血管造影管腔狭窄≤ 30% 为成功。嘱患者术后 6个月、12个月、36个月、60个月门诊随访各 1 次,按Villalta评分评价患者生活质量,并行下肢静脉顺行造影检查。2 结果2.1术后效果:  治愈:治疗后有47条(75%)患肢症状及体征明显好转甚至完全消失,部分患者活动后有部分患肢可有轻度肿胀及沉重感,平卧休息后可自行消失。改善:有6条(25%)患肢肿胀明显减轻,但活动站立后均有轻度肿胀和沉重感,平卧或抬高患肢后可明显好转,16例伴有小腿溃疡配合规范伤口治疗,14例溃疡均愈合,大腿中段直径由手术前的45±8.5cm减少到术后43±9.0cm,小腿中段直径由术前的35±7.5cm减少到术后33±8.0cm。Villalta评分由手术前15.2±8.5减少到术后的4.3±3.5,减少明显(P<0.05),提示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明显。2.2随访结果  本组48例共53条下肢,其中42例患者获得随访,平均时间36±24个月,随访项目包括肢体肿胀情况,溃疡愈合情况,CEAP分级临床分级(C分级), Villalta评分几个方面。6个月时随访CEAP分级临床分级(C分级),见表1,其他项目见表2。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疾病,很多患者在急性阶段没有得到及时诊断和处理,很容易发生慢性血栓形成后遗症。目前观点认为,下肢股静脉以下的血栓在数年内可以逐渐吸收再通,而髂静脉血栓的再通率在没有采用适当的治疗情况下却是很低,只有大约20%的髂静脉压迫会完全再通。主要原因是合并有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特别是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病人。以前对于下肢 PTS 的治疗手段相当有限,主要是通过穿弹力袜等方法,目前通过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是一个新的方法。由于存在髂静脉压迫综合征,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人髂静脉段很难再通,因此,通过开通髂静脉的方法可促进血栓后遗症病人溃疡愈合,下肢酸胀症状明显好转,达到改善病情的目的。对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行腔内修复治疗是否术前需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还有争议,通过本组病例,笔者认为术前不需要常规行滤器植入。有些观点认为,单纯行髂静脉球囊扩张术可解除髂静脉狭窄,本组研究证实,经球囊扩张后,髂静脉无法保持通畅,因此如果要开通髂静脉,单纯行球囊扩张是无效的,必须行支架植入术。笔者认为术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支架定位上端需准确,应跨过狭窄段,同时不可过多进入下腔静脉而引起对侧髂总静脉回流不畅;2、支架长度需合适,需覆盖所有病变段,最好选择支撑力强的自膨式支架,髂总静脉段选择带膜支架效果更佳;若病变累及腹股沟韧带处的股静脉亦需同时处理,可选用波科的wallstent支架。3、球囊扩张要渐进,以免静脉破裂出血。术后的长期治疗也是非常重要。首先是抗凝治疗,由于PTS 患者血管壁被破坏,因此预防PTS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非常重要, 临床上通过围术期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并口服华法林等抗凝药物, 使 INR 保持在 2.0~3.0 间,至少维持12 个月,降低支架内再血栓的发生率。 最后是术后长期使用循环压力梯度袜,本组病例有部分病人溃疡复发除了和支架内血栓形成有关外,还和部分患者术后不能配合,未长期使用循环压力梯度袜有关。本组中随访共有 3例术后出现支架闭塞,其中有2例病人自行停用华法林,未规范抗凝,还有一例病人随访时发现支架向远端移位,支架近端未完全张开,可能和术中支架放置位置偏下有关。我们相信随着血管腔内修复治疗经验的积累及加强对患者术后抗凝的规范指导,PTS术后支架通畅率会更高,髂静脉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在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的优势会更加明显。作者:李晓光 李福山 李晓强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365医学网致力于医学学术传播服务
作者最新文章郭忠胜(通讯作者)(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中心医院介入放射科& 内蒙古乌兰察布& 012000)
【中图分类号】R5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6-02
【摘要】目的 分析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介入治疗的方法及疗效,并进行临床资料和并发症的总结。方法& 收集2004年1月-2011年11月DVT患者28例,先经健侧股静脉穿刺置管行髂股静脉造影明确血栓的部位与程度。对所有患者放置下腔静脉滤器。采用导管溶栓、扩张球囊破栓。若球囊对狭窄部扩张疗效较差者,则植入支架,3例髂总静脉植入支架。对髂、股静脉开口闭塞者行超声引导下N静脉穿刺。根据溶栓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给药方法,如团注、滴注和双路法。结果& 28例滤器放置成功率位100%,留置导管时间为3-8天,平均为6天。治愈为22例,有效为6例。结论& 介入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安全可靠、疗效肯定。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 急性& 介入治疗
&&&&&&&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常见病、多发病,其中左下肢深静脉血栓为右侧的8倍。它严重的影响人们健康和生活质量。导管接触溶栓是治疗急性血栓的有效方法,其他辅助方法有血栓抽吸、球囊扩张和支架置入、血栓机械切除[1-2]。采用介入治疗本病已成为成熟的常用治疗手段。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具有完整资料的28例急性DVT患者采用介入技术及应用综合治疗方法的结果。
&&&&&&& 1& 材料与方法
&&&&&&& 1.1研究对象& 收集2004年1月-2011年11月DVT患者28例,其中男10例,女18例,男女比例为1:1.8,年龄15-78岁,中位年龄(46.6&15.3)岁。其中40-70岁为20例,占71%。下腔静脉血栓并发下肢血栓2例。栓塞部位:中央型3例,周围型占4例,混合型为24例(含中央型3例)。本组发病高峰在每年11月至次年的4月。具有与DVT相关病史,如外伤、手术、产后及口服避孕药等,占36%。其余原因不明。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超声检查,3例行CTV血管成像。
&&&&&&& 1.2方法
&&&&&&& 1.2.1双肾静脉、髂、股静脉造影& 经健侧股静脉穿刺置入6F&猪尾&导管行下腔、肾静脉造影,主要观察有无下腔静脉血栓和血管畸形、双肾静脉开口位置。然后更换Cobra导管,行患侧髂股静脉造影,置管困难时常采用搓捻法可置入导管、导丝,&冒烟&造影明确血栓部位与程度。根据血栓部位与程度,确定治疗时置管的深度和选择注药方式。
&&&&&&& 1.2.2放置下腔静脉滤器& 根据双肾静脉开口位置将滤器顶端放置在最低一侧肾静脉开口下方1-1.5cm处。其中用量最多为Cook郁金香,放置成功率位100%,无一例移位,Cook郁金香经左侧放置时少数可略倾斜,但无一例发生症状性肺栓塞,患者亦无自觉不适。
&&&&&&& 1.2.3溶栓中介入技术的应用& 为保证溶栓效果,必须利用介入器具将血栓破碎使其易于抽吸,并增加药物与血栓的接触面,临床通常采用&猪尾&导管搅拌和球囊扩张进行破碎。球囊扩张采用10-15mm的球囊,若球囊对狭窄部位的扩张疗效较差,常需置入支架。3例髂总静脉植入支架。
&&&&&&& 1.2.4给药方法& 根据溶栓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给药方法。团注法:治疗初期为血栓凝固期,无血液流动,将导管置于血栓中,其深度根据&冒烟&置于情况而定,原则是注入药物成分在血栓中不流失。导管中推注尿激酶10万u加生理盐水10-15ml,每小时一次,总量80万-100万u/d,分两组,间歇期10-12h肝素生理盐水维持。滴注法:血栓部分消融,已有血液流动时将导管置于血栓远心端,滴入上述剂量的尿激酶。双路法:血栓通而不畅期,经导管和患者足背静脉交替给药,足背静脉给药时在膝关节上方10cm处扎止血带。血液通畅后液体尽量从患肢输入。
&&&&&&& 1.2.5N静脉入路的选择与应用& 28例中选择经N静脉入路4例,3例经超声引导穿刺,1例经健侧股静脉置入导丝于患侧N静脉引导穿刺。应用对象主要为髂总静脉或股静脉开口处闭塞置管失败或困难者。
&&&&&&& 1.2.6抗凝剂的应用& 有效的抗凝是溶栓治疗的关键,低分子肝素钙5000u腹部皮下注射,1次/12h,或肝素钠u加500ml生理盐水中作导管维持24小时。治疗结束后口服阿司匹林或华法林3-6月。
&&&&&&& 1.2.7下腔静脉滤器的取出& 我们力求对45岁以下患者于术后1个月内取出滤器或6周内取出贝朗6周临时滤器。
&&&&&&& 1.2.8疗效评估& 根据血管在通、侧支循环状况与消肿程度将疗效分为4级:1级为治愈,血管再通良好,患肢于健肢体周无差异,行走后无肿胀。2级为明显有效,血管为再通为通而不畅,消肿明显,但行走后腿部仍有轻度沉重感或轻度肿胀。3级有效,血栓血管未能再通,但侧支循环建立良好,消肿明显。4级为无效,血栓血管未能再通,消肿不明显或轻微消肿。
&&&&&&& 2& 结果
&&&&&&& 28例中,治愈22例,有效6例。留置管时间3-8天,平均位6天。
&&&&&&& 3& 讨论
&&&&&&& DVT的发病因素较多,根据本组资料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髂静脉压迫综合征,同时髂静脉长期受动脉的搏动性压迫,狭窄部位内膜受损,管腔粘连、缩小,加大血栓形成的可能性,所以左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右侧,是右侧的8倍。②季节因素:本组发病高峰在每年11月至次年的4月,可能与北方寒冷户外活动少,血液循环慢有关。③年龄因素:本组以中老年患者居多,40-70岁占本组71%。④性别因素:女性较多,可能与妊娠以及凝血和纤溶生理性变化,口服避孕药和雌激素治疗使血液粘度、纤维蛋白原、X因子增加有关。⑤其他因素:产后、外伤、手术史及肿瘤有关。
&&&&&&& 急性DVT的治疗包括抗凝、溶栓和手术取栓。但单纯抗凝治疗仅少数患者血栓能够溶解,40%患者下肢血栓可能蔓延。而手术取栓创伤大,出血多,而且动物实验证明手术取栓对静脉内皮细胞的破坏远大于溶栓治疗,由此可见,采用静脉腔内置管溶栓已成为治疗急性DVT的重要手段。如何利用介入手段和器材在尽短的时间内消除血栓,技术应用是关键。我们的体会是采用器材破栓、抽栓和药物溶栓相结合,合理应用球囊扩张和支架等有效解除梗阻的综合技术才是治疗急性DVT的有效方法。综合技术的合理应用能够在短时间缓解患者的症状,减少溶栓药物的用量,降低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从而大大降低静脉血栓综合症带来的痛苦。
&&&&&&& 方式的选择主要取决于DVT发生的部位、程度和治疗过程中视情况进行调整。经颈静脉入路主要应用于下腔静脉广泛血栓或双下肢血栓者,此法具有对患者行动方便、痛苦小的优点,但因有静脉滤器的影响,难以使用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等技术。患肢N静脉入路越来越受重视,主要应用于髂、股静脉置管困难和经健侧股静脉置管治疗难以清除髂、股静脉血栓者。其优点是顺流插管导管易到位,对髂、股静脉血栓疗效较好,尤其利于抽栓和相关成形术。有效的抽栓可明显减少尿激酶的用量、缩短疗程,是一种值得推广应用的方法。其缺点主要是在于患侧血管的再次损伤,易继发N静脉血栓和N静脉置管处以下的血栓难以治疗。另外,在反复抽栓中增加对血管内膜损伤的可能性。为避免上述缺点,N静脉置管尽量短,抽栓或血管溶通后尽快拔管,更换经健侧置管或经足背注入溶栓剂。抽栓中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血管内膜。
&&&&&&& 溶栓中最主要的并发症为脏器出血,相对常见的血尿,少见的有呕血和脑出血。尿血和呕血者一般停用尿激酶即可,而脑出血非死即残,是溶栓中严重并发症。对于老年、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和头痛史患者要高度警惕。溶栓中出现头痛、呕吐和烦躁、表情淡漠者应立即停止用药,急行CT检查。
&&&&&&& 在DVT介入治疗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①尽量选择病程在1周内的患者,病程与疗效呈反比。②导管置入血栓后首先采用介入器材进行破栓和抽栓,这样可以减少尿激酶的用量与血栓的接触面,提高疗效和缩短疗程。③正确使用给药方法也是治疗的关键,尽量能使尿激酶广泛分布在血栓中,避开具有引流的侧支,减少药物过早流失。④抗凝与溶栓同等重要,正确选择抗凝剂和剂量也是溶栓的关键。⑤溶栓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全身状况,如出血倾向、继发感染、贫血和消化系统疾病等。⑥治疗要适度,避免追求完美而带来的并发症。⑦健侧拔鞘后加压止血要适度,防止健侧继发性血栓。⑧术后坚持用抗凝剂半年以上,防止复发。
参 考 文 献
[1]花迎雪,乔德林,程永德,等.髂静脉压迫综合征影像学诊断与介入治疗.介入放射学杂志,-18.
[2]顾建平,何旭,楼文胜,等.经N静脉穿刺介入治疗髂股静脉血栓阻塞.中华放射学杂志,-924.
您可能感兴趣的其他文章
&&站长推荐
&&期刊推荐
&&原创来稿文章
&&网络读者服务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邮件地址:
写信给编辑
您的邮件地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下肢深静脉血栓症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