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访谈观后感》之《终于找到你》的观后感

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安装央视影音客户端,随时随地给你精彩!
来源:央视网
更新时间:日 23:15
视频简介:本期节目主要内容:李响很爱自己的女朋友赵爽,但是赵爽的父母对李响有所防范,这在李响心里建立了一道高墙。通过专家对李响的心理分析,李响明白了自己和岳父岳母对赵爽的爱是一样的,只是方式不同。(《心理访谈》
特别节目 心理的故事·终于找到你(三))
&&|&&&&|&&&&|&&&&|&&心理访谈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1.《老婆我错了》
2.《亲爱的,谁操控我们的婚姻&
3.&我要生儿子&
4.《倒插门女婿》
5.&自慰十年&
6.&给我爱的勇气&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27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心理疗愈剧《终于找到你》剧组:谢谢你最后选择了爱,也学会了爱自己。
赠人玫瑰 手留余香
《终于找到你》是一个寻找的故事,一个婴儿时期被遗弃在福利院门口的女孩,成年后寻找亲生父母,寻找儿时伙伴……她在各种关系中纠缠、迷失、崩溃,最终因爱而疗愈!说到底,这是一个寻找自我,重获幸福的故事。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社区英雄》以爱之名,为《心理访谈》心理疗愈剧《终于找到你》打call。
好故事不怕多分享,好剧不怕反复看。十一小长假,约吗?
心理疗愈剧《终于找到你》播出时间:
首播:10月1日——10月8日 晚间21:42
重播:次日 凌晨00:25、下午17:20
播出频道:CCTV12 社会与法频道
沙玛阿果,《心理访谈》栏目制片人。
什么是心理疗愈剧?除了角色被疗愈,所有参与剧组的人员,特别是演员自己也被不知不觉触动、觉察、成长,最后也被疗愈。这就是心理剧的魅力所在。
马成成,心理剧《终于找到你》导演。
《终于找到你》这部戏讲述了一个在都市中的温暖治愈故事,此类心理题材的电视剧在国内尚不多见。在本剧的筹备前期,项目承制方制片人马达就带着导演组与央视“社会与法”频道《心理访谈》栏目制片人、主持人阿果老师一起开了数次会议,在会议上我们确立了“精品化制作和温暖治愈风格”的创作思路。
前期筹备阶段,最折磨人的就是剧本。为了保证故事更适合现代都市观众的口味,也为了故事的戏剧冲突更为激烈、人物角色更加写实接地气,剧本就修改了12稿,最终呈现出来的角色就好像是我们的身边人,让观众在观看的时候更有“身边的故事的感觉”。为了影片的精品化制作,团队的搭建方面我们选择了院线级的摄影师和灯光师,他们也是我们团队一直合作的固定班底,配合程度上相当默契,前期筹备会中,我们定下了“都市清新温暖走心”的影片调性,为此制片人马达特意选用了ALEXA的摄影机和cook的镜头,“用好的设备专业的人才能呈现最完美的效果”,这是制片人一直强调的一句话,专业的主创和电影级的拍摄设备有效的保证了我们的画面质量。
主创在拍摄之前在演员的选择就达成了一致——只选演技、形象与角色吻合的。我们从报名的上百名青年演员当中选择了10个演技与形象兼备的新生代演员,分别出演戏中的重要角色,从目前的成片来看,这些年轻演员完美的完成了任务,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角色呈现的淋漓尽致。拍摄过程中,主创秉承着拍电影的一贯作风,丝毫没有因为这是一个电视心理剧而不是一个电影而松懈,堪景、复景、置景,围读剧本、分镜头绘制等等,每一个环节都争取按照电影级的要求去做。大到镜头调度、光影反差小到演员说一句台词的语气和断句,主创都争取按照最完美的结果去呈现。
这部心理剧与一般电视剧不同的是,片中每一集都有心理层面的戏份,为了更好的展示心理空间和营造与心理层面相共振的场景,我们吸收了TVC的场景美术制作经验,其中很重要的一场心理戏是在西昌市的篮球馆搭建的景,因为西昌本地没有摄影棚,为了找到合适的能够承担搭景需要的棚,制片组基本上把西昌的仓库、别墅等等都翻遍了,最后找到了篮球馆,无论篮球馆的大小还是高度都支持搭景的需要,最终就把篮球馆变成了摄影棚,搭建出了心理戏的拍摄场景,营造出一种虚实结合的场景气质,特别符合剧中心理戏的展示需要。
为了拍摄出不留遗憾的作品,拍摄过程中,《心理访谈》制片人阿果老师与项目方制片人马达也给予了相当专业的意见,他们带领着整个团队在酷热难耐的西昌拍摄了将近一个月,最终还比预定时间提前一天杀青,完满的完成了上半段的征程。后期阶段的精雕细琢也是保证影片质量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剪辑、调色、合成、字幕每个环节都是按照电影流程去制作,剪辑师为了呈现影片的最好状态甚至都住在了机房。前后100多天的制作周期,200多名演职人员的努力付出,无数个日日夜夜的后期制作,终于落下了帷幕。《终于找到你》也马上于国庆节与大家见面了,希望大家能够喜欢这部剧。
宋四维,《终于找到你》 李俊波奶奶扮演者。
这个戏中,我饰演男主角李俊波的奶奶。故事情节似乎就发生在我们平时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被某一情节牵动敏感的神经,似乎是曾经发生在自己身上一样。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亲人、朋友相处,要永远心存“爱”。善良着,包容着,便温暖着;经历着,感念着,便幸福着。直面人生,笑对风雨,不抛弃、不放弃,坚定走过属于或不属于自己的风景。只要心中有爱,充满阳光,心从哪里过,花朵就会在哪里绽放。我愿用一生的坚韧守望幸福!
高钟钰,《终于找到你》 张梦然扮演者。
这部作品让我结识了“冷漠”少女张梦然,她把自己锁在了一个只容得下她一人的密闭空间里,隔绝了这个世界,隔绝了亲人和朋友。我和她惟一的共同点可能就是冷和自我,但我的冷是冷静而淡然,而她的冷是冷淡而漠然。她遭受了我未曾经历过的童年遭遇,她沉默寡言,把自己的愤怒和悲痛通过自残的方式发泄出来,往往是外表平如海面,内心波涛汹涌。她叛逆且自我,对所有的事情保持冷漠的态度,可是心里却藏着对母亲无限的心疼和关爱。其实那个只容得下她的密闭空间里只是缺少了亲情和爱,父母的矛盾使她把这份感情藏匿起来,爱变成了奢求,在通过专家开导和心理治疗之后,她才愿意重新打开心门,接受爱。
蒋雯丽,《终于找到你》 陈菊扮演者。
我们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内心都有自己的故事,开心的、烦恼的、美好的、忧伤的、痛苦的……生活在当下的人们都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相信有些人的内心深处也会有着自己不同“秘密和心结”,往往很多人会选择“藏”在心里。而有些人会被“藏”在心里的秘密和心结压抑、折磨的喘不过气来,长此以往会造成恶性循环.....使自己多年来一个人饱受着折磨、煎熬和痛苦.....我们不能自私的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生活中需要“沟通”——与丈夫、与孩子、与亲人、与同事、与朋友都需要敞开心扉彼此真诚的沟通。只有坦诚的沟通才能化解人们之间的矛盾。否则久而久之会给家庭带来不和、由此会造成的恶性循环及严重的后果。只有说出内心的秘密,打开心结,卸掉压在我们心头上的这块巨石,才能得到亲人的理解和支持,我们的家庭矛盾才能彻底解决。
生活中看似健康的人们都有可能会有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阶段,当我们出现心理问题,患有心理疾病时要积极乐观的去寻求心理医生、心理专家的治疗和帮助。早日治愈影响我们正常生活的心理疾病,使我们的心理早日恢复健康。重获幸福、美好的生活。
吴晓倩,《终于找到你》 赵帅扮演者。
人生从来都是不易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和痛苦,你的脆弱敏感,伪装冷漠,成了阻拦别人拥抱你的屏障。过度的保护有时会适得其反,最后与幸福擦肩而过。要么完全沉浸在过去,成为上一辈生活的延续;要么不断挣扎摆脱原生家庭的禁锢,最终过上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重要的,只是你想过怎样的一生。吴晓倩,谢谢你最后选择了接受爱,也学会了爱自己。
崔凯栋,《终于找到你》 李俊波扮演者。
拍戏与生活是一样的,是一个不断得失的过程。作为演员,我们享受这种不同角色在同一个躯体里活着的乐趣,感受角色的生活,回味自己的人生。都是凡人,却各有乐趣。
吴 健,《终于找到你》 张毅扮演者。
我饰演的张毅这个角色,在众多的家庭中是不少见的。原本善良的张毅,是个普通的工人,能找个老婆就已很满足。妻子陈菊本应该有个幸福的家庭,因为始终不敢坦然面对自己的过去,多次刻意回避丈夫的质疑,自己痛苦,也大大的刺伤了丈夫的自尊,女儿差点成为家庭的牺牲品……
其实夫妻本是有缘的人,缘就是前世修来的,但再好的缘份也经不起草率的敷衍,再深的感情也需要更多的珍惜。请珍惜能够和你的生命相依相随的情缘。有了心结,积极化解,珍惜珍重。愿阖家欢乐幸福年年!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大家都在看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梦然是一个叛逆的小姑娘,她的父母总是不停的吵架,她认为都是自己做错了什么,才导致父母吵架的。心理导师开导她,父母的问题跟她无关,不要自责。同时让梦然的父母明白,家庭的影响对孩子成长很是重要。
(《心理访谈》
特别节目 心理的故事·终于找到你(五))
 大家都喜欢
 最受关注的热门栏目
视频集介绍
国家/地区:
视频简介:央视《心理访谈》个案
我的图书馆
央视《心理访谈》个案
(1.暴力小顽童&2.悲剧发生后&3.别说我是坏孩子&4.父女战争&5.弟弟的独立日&6.耍无赖的馋小孩儿&7.早恋惹的祸&8.十指不连心&9.女儿的创伤&10.父子协议&11.老师的孩子不好管&12.冷酷的心&13.两岁小冤家)
《心理访谈》的当事人第一原则
——《心理访谈》小琴谈
来源:央视国际
一位6岁时被哥哥侵犯过的女孩,今年已经近30岁了,还是很难爱上一个男性。一位被初恋女友抛弃的小伙子以刁难自己的女下属为乐,但是又深深自责。一位女设计师感觉到相恋六年的男友变得冷淡,冲进他的画室看到了让人难堪的一幕,而对方竟然是一个男子,两年过去了她还不能从痛苦和挫败中解脱。当他们就在我的面前,在心理学专家的面前,在摄像机的面前,迟疑着吐露自己深埋心底的秘密时,我被深深地震惊了,而且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这是一个多么不同的节目。
算起来作主持人已经有12年了,从山东电视台的《道德与法制》、《金剑之光》,到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调查》、《讲述》,一直在跟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也读过了千百个人生故事,但是如此近距离地面对着一个又一个不设防的敞开的心灵,却还是感到震撼。
为什么人们愿意在这里敞开心扉,把记忆中最痛的部分呈现出来,是因为他们对这个节目有着深深的信赖,把这里当作解脱痛苦开始新生活的起点。承受着如此之重的信任,我们该怎样面对呢?
他们不同于那些涉及公共利益的人,也不同于重大事件的当事人或目击者,他们的冲突发生在他们自己内心,他们没有任何社会义务说出自己的故事,唯一能让他们说出这些故事的动力,是化解痛苦的愿望和对我们的信任。所以我们只能在为他们服务的基础上去实现作为媒体的社会责任。作为主持人,我要做到的是对当事人更多的尊重、理解和更善意的体会,在谈话现场维护有利当事人的原则。
一、为当事人营造谈话气氛,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是谈话的中心,同时充分表达善意,帮助当事人说出想说的话。很多当事人是第一次走进演播室,现场灯光、音响需要调试,现场编导和主持人、专家之间需要沟通,录制现场的技术环节会使当事人感觉到很大的压力。主持人要带领当事人适应环境,缓解压力,让他们感觉到所有的人都是为谈话服务,也就是为当事人服务的。与此同时,创造轻松的谈话气氛,谈话尽量具体,让当事人尽快进入对自己生活的描述,并逐渐进入求助状态。
二、让当事人决定谈话的方向和深度,主持人只掌握谈话节奏,梳理谈话的逻辑线索。不同于任何一个谈话节目,每个当事人在进入演播室的时候,只是带着他的情绪和记忆,心理专家和主持人对他的了解非常有限,谈话怎么进行,他会说什么,专家会如何分析,这种分析又会进一步引出什么样的回忆,最后如何解决,事先都是很难确定和预料的。当事人说什么,说到什么程度都是由他自己决定的,因为谈话的目的就在于解决当事人的心理困惑,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对当事人有利的原则。
谈话的深度也是由当事人决定的。有一个女孩对恋爱极端恐惧,她为自己的行为找到了一个少年时的根源,但是从她的叙述来看,这个根源构成恋爱障碍的理由并不充分,专家和我都意识到可能还有更深刻的根源。但是在谈话过程中,我们发现她并没有准备好放弃自己找的这个理由,去触碰更深处的创伤,如果此时揭开这层创面,又没有足够的时间处理,对她不仅没有好处还会有坏处。这时候只能接受她的理由,并顺着这个思路进行一定程度的疏导。
让当事人决定谈话方向和深度,对主持人来说其实有很大的挑战,因为当事人的叙述大多散乱、情绪化,主持人在引导当事人敞开心扉的同时,需要控制谈话的节奏,该宣泄情绪的时候放和缓,该冲突的时候加快速度。更重要的是为了保证谈话的清晰,要及时梳理逻辑线索,及时收束和打开,使观众易于理解,同时也为当事人提供理解自己的线索。
三、体会和凸现当事人,让专家更准确分析;解释专家观点,让当事人更容易理解。
四、适当体会其他当事人的角色,一是延伸谈话空间,二是避免当事人单角度叙述,维护不在场当事人的话语权,三是给当事人和专家提供更多思考问题的角度。比如在一期节目中,一位员工在演播室指责老板过河拆桥,因为老板不在现场,主持人可以尽量猜测老板这么做的可能性,不仅维护了话语的均衡,而且提示当事人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老板的行为,产生理解的可能。
五、不作简单的道德评判,着力于解决困惑。到《心理访谈》来做客的当事人都带着很多的生活难题,这些难题不免会与道德和伦理相关,比如一位在发生了婚外情之后很内疚的丈夫,比如我们前面说到的刁难女下属的小伙子,他们的行为如果从道德角度衡量显然是不妥当的。在节目中也指出了这种不妥当,但是他们之所以苦恼,正是因为自己的内心需要与道德自律之间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要说指责,他们都已经在内心指责自己很久了,但是并不能改变他们的行为。《心理访谈》要做的是找到行为的内心根源,化解积郁的心结,这样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不良行为的动力。
当然,作为一个电视节目,《心理访谈》一定还是需要为观众负责的,实际上,为当事人服务和为观众服务是统一的。首先,因为当事人的烦恼大多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在我们已经做过的节目中,最多的是在夫妻关系、男女朋友关系、父母与子女关系、上下级关系这样一些最普遍的关系中产生的心理困惑,当我们为当事人解疑释惑的时候,观众的疑惑也得到了解释。其次,为当事人服务的过程,从困惑本身的故事、到寻找根源、再到提出解决的思路,甚至就在现场进行化解,又构成了冲突和解决的过程,同时伴随着强烈的情绪波动,这就是一个自然的完整的节目形态。另外,专家、主持人、当事人三方围绕着当事人困惑展开充满善意的谈话,也体现了节目的人文情怀和善良品质。这些都能够很好地为节目服务,为观众服务。
当事人第一原则为《心理访谈》赢得了更多当事人的信赖,节目开播之初,很多选题都是编导从报章杂志中寻找到的,动员当事人来做节目;而现在,已经有相当一部分当事人是主动来信或者打电话,要求到节目中来解决自己的心理困惑。与此同时,这一原则也为《心理访谈》赢得了更多的观众,开播仅三个月,《心理访谈》的收视率已经逐渐居于央视社会与法频道前列。通过为单个的当事人服务达到为更广泛的社会人群服务,《心理访谈》已经确立了自己独有的价值——为公众提供心理服务的价值,和一档独具特色的电视节目的价值。
作者简介:张小琴,女,文学博士,中央电视台《心理访谈》栏目主持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个案:暴力小顽童
不久前,一段虐猫视频在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然而时隔不久,在事发地黑龙江省萝北县,又发生了类似的事情。不同的是,这次的主人公是一个年仅5岁的小男孩儿。两周前,我们栏目接到一位母亲打来的热线电话。说自己的儿子经常以虐待动物为乐,对待周围的人也总是拳脚相加。看着自己只有五岁的儿子竟然如此狠毒,她不知道长大后孩子会变成什么样。
主持人:我想问一下王女士,一个四五岁的孩子虐待猫他是怎么做的。
王女士:他把盐往猫的眼睛里放,往眼睛里揉,使劲挤它的肚子拿洗衣机管子用水冲猫,有时候把猫往水桶里面扔,那一阵孩子经常是这样,非得把猫整得很可怜才罢休。
李子勋:你看到他打别人,伤害动物,会制止他吗?
王女士:我就告诉他不能打孩子,不能打动物,你看这个猫多疼,不能这样。你要好好对待动物,动物是咱们人类的朋友。我买了一些关于这一类的书,平常慢慢跟他念,跟他讲。等他虐待动物的时候,我就跟他说。
李子勋:但是我刚才我在观察你,你看到那些镜头的时候,眼睛里面没有那种惊恐,担忧、害怕。你很冷静,也很平静。你如果用现在这种表情跟孩子讲动物是朋友,孩子不可能感受到你在给他讲道理,他不懂这个道理。他没有觉得这是多大的事情。你应该用一种感受情绪的方式跟他谈。
王女士:我就觉得出现这样的情况以后,作为母亲,我应该慢慢地引导他,跟他讲道理,他最终会改变的。
李子勋:这有用吗?
王女士:好像不起什么作用,后来还越来越严重了。
李子勋:他几岁的时候,你开始感觉很严重了?
王女士:起初我就觉得这个孩子特别胆小,怕动物,怕非宠物之类的。后来,他两岁多将近3岁的时候,我觉得越来越严重了,特别是打人这个事,好像都控制不了啦。
李子勋:你打过他吗?
王女士:小时候打过他,一岁多的时候。
李子勋:你为什么要打他?什么事情你会打他?
王女士:我就是想让孩子从小养成好习惯,他就愿意把饭和菜都混在一起。
(此时,咚咚在演播室里有些坐不住了)
咚咚:妈,咱俩去吃点面条, 我饿。
主持人:吃面条?那个碗里有,你去吃吧。
咚咚:现在饿了,要妈妈一起去吃面条,饿。
王女士:跟姥爷去好不好?
主持人:那有糖,奶糖。
李子勋:坚持不要去,我们看看他的反应。
主持人:咚咚那有奶糖,你去拿吧,好吃的糖,水果糖。
王女士:你去看看吧,那糖可好吃了。
咚咚:我不。
李子勋:你就不要答应他,你就让爷爷带他去,你不要去,我们要看看他怎么样。
主持人:那碗里有方便面,你姥爷领你去,妈妈走不了,妈妈必须阿姨同意她走才走。
(咚咚不干)
王女士:那么多叔叔阿姨都在这,妈妈不能走,妈妈这儿有事,你去跟姥爷吃饭,吃完饭你过来,妈妈不走,办完事再走。
访谈进行中,咚咚突然要吃饭。妈妈让陪同录制节目的姥爷带着他去,可咚咚说什么也不干,一定要拽着妈妈去。在僵持了二十分钟之后,妈妈还是被儿子带出了演播室。
王女士告诉我们从一岁开始,她就注重培养咚咚的好习惯,对他的要求也比较严格。儿子今天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她自己也不明白是为什么?可在我们前期采访过程中,邻居却告诉我们:她对儿子从来是不打不骂,儿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对孩子教育方面好像就是特别护着孩子。别人不能打她家孩子,不能骂她家孩子。
主持人:王女士的教育方法和我们的有些不一样,就是说:这孩子不能打,也不能碰,随心所欲吧。刚才看到咚咚已经憋不住了,实际上可能也不愿意坐这了。说饿了,一定要拽妈妈出去。我都有点儿于心不忍,我想让妈妈将就着,可是李老师说坚持,坚持一会儿,再坚持一会儿,您这是想观察什么?
李子勋:我要观察这个孩子,观察孩子是怎么来控制他的妈妈,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比如说躺在地上耍赖,最后妈妈怎么屈服的。就是看看他跟母亲互动的方式。
主持人:不过,他说的两点都挺打动母亲的。第一点:他说饿。母亲一听孩子饿了,那还不着急?第二点:就是舍不得妈妈,感觉你要抛弃我,我们不能分开。
李子勋:我觉得母亲可能都会这样,也看出来妈妈在应对孩子这样一个非分要求的时候,是无条件地放弃自己的原则。这是一个强化过程,我们明显看出来这个妈妈的话是无力的,她必须服从孩子。不管她解释什么,说妈妈有事,说现在还有阿姨在这陪着妈妈,你先跟姥爷去,这都无动于衷。也就是说妈妈实际上是没有能力来教育这个孩子。她说任何话孩子都不管,你必须跟我走,只有你跟我走了,我才会不赖。
主持人:李老师,我们刚才已经看到咚咚的表现了,觉得这孩子非常好动,而且我觉得还有进攻的那种特点,想去破坏什么东西,有攻击性。那您觉得,其实孩子的这种表现实际上是跟他妈妈有关?
李子勋:首先妈妈坐在我面前,我感觉不温暖,不像是一个母亲。包括对孩子的态度,也不像是那种可以跟孩子平起平坐。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口气要比较平和。妈妈刚才说的那一句话,我注意到了。她说他一岁多以前是打孩子的,一岁多以后不打了。因此我特别感兴趣,在一岁多的时候,妈妈是不是曾经把他打伤过?或者是不是因为某一次打他以后产生了强烈的内疚,有这样的故事吗?
王女士:就是我让他洗脸,有时候他不洗。
李子勋:只是为了洗脸打他吗?那是不是意味着,每天你要打他两次?早上洗脸和晚上洗脸。
王女士:一般是好几天才打他一次。
李子勋:控制不住?这个孩子小时候吃过你的奶吗?咬过奶头吗?
王女士:吃的时候顺便就咬。
李子勋:咬的时候你打他吗?
王女士:那时候我不打他。
李子勋:他吃奶吃了多久?断奶容易吗?
王女士:吃了有六七个月吧。断奶不容易。
李子勋:那你告诉我们,断奶期间发生了些什么?你怎么让他断的奶?
王女士:断奶的时候好像就是哭,不停地哭。
李子勋:最后你怎么把他哄好的?还是不哄他,或者根本不管他?
王女士:那时候我就任凭他哭,就抱着,一直抱到他睡着了。
李子勋:如果放手呢?
王女士:一直抱着他,哄他睡着了以后,这样放他就好了。
(此时访谈再次被打断,咚咚要求上厕所。然而,等他们回来的时候,咚咚就再也坐不住了,以致于我们的节目无法继续录制下去,最后只能让他们先离开演播室。)
主持人:虽然他们人走了,但是我觉得分析可能还得往下走。看到这个孩子的表现,你觉得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为什么会这样?
李子勋:其实很多的信息都出来了,只是我一直没有机会来评价。首先我们看到妈妈说孩子在一岁半以前是很胆小的。那么一岁半以后呢?妈妈开始看一些所谓心理学的书,然后完全改变了跟孩子的这种关系。孩子突然变得不胆小了,不仅不胆小而且胆大了,甚至现在是在一个陌生环境里,对任何人也敢去进攻,看谁不顺眼就过去踢谁,这是一个胆大的问题。现在我们要考虑的是:为什么这个孩子会变得那么胆大?从心理学来讲,孩子小时候生出来跟妈妈会生成一种共生关系。共生关系就是跟妈妈不可分离。这就是我为什么那么关心她喂奶的这个问题。妈妈在的时候,孩子也在是不可分离的。实际上刚才我们看到这一幕。很明显,这个快5岁多的孩子还没有渡过这个共生状态。他跟妈妈是共生的一个状态,也就是说他还是一个吃奶的状态。他用一切办法和妈妈纠缠在一块。那么是谁让孩子能够实现这个纠缠呢?当然是母亲。实际上我是比较关心这个母亲内心有没有什么挫折感,就是说她是不是做了什么,对不起孩子的事情。由于强烈的内疚,使她不停地对孩子让权。每一个孩子在一岁半的时候,因为他要面临跟妈妈的分开,他都会反抗。他都会变得哭啊闹啊吵啊,这就是逆反。他的目的就是不想和母体分开和母亲分开。但是妈妈呢?恰好就滋长了孩子的这个行为,当孩子产生了这种依恋行为后,她不是坚持,温柔地坚持,让孩子独立或者自己做决定或者遵守规则,妈妈是无条件地、无原则地忍让。这说明这个妈妈也没有脱离共生状态,她实际上和这个孩子是没有分开的,他和儿子形成的共生才导致儿子现在这种攻击行为,这就是心理学对这对母子的解释。
主持人:那如果真是这样一种关系,而且我们说这种关系的形成是和妈妈有关系的话,那妈妈应该适应这样的关系。为什么现在妈妈觉得是一个问题呢?她来求助,觉得我儿子有问题了。
李子勋:这个很好解释,这个孩子五岁多了,干了那么多事情是无法让别人容忍的。现在妈妈没法保护这个孩子,她处在这个共生关系里面也没出来。那么我们会给妈妈一些建议:
如果你要尽快斩断你的这种共生关系,要使儿子能够健康成长。第一:要强行送儿子到幼儿园接受社会的缓冲,让他的行为承担责任。他打了人,老师就会让他站着。他到外面没有大人护着,这个孩子是很胆小的,一点儿都不会干坏事。那么这样孩子在社会的群体里面,会学到正当的行为。第二:妈妈先要解脱对儿子的依恋。她应该把更多的注意力关注到她的家庭,他的丈夫。刚才编导介绍我们说,她丈夫最近发生了车祸,脸有点歪。妈妈现在应该更多地关照先生的康复,把注意力从孩子身上转移。第三:就是要开始跟孩子进行规则的教育。如果孩子服从规则,就奖励他。奖励的方式就是让妈妈带着他玩或者妈妈很高兴。如果他不服从规则,妈妈就冷落他,给他两三个小时的不理睬。通过这三个方法,我想对这个孩子是有帮助的。
主持人:所以,看来要使这个孩子发生改变,关键是妈妈自己要变。
李子勋:说得太好了。但是不知道妈妈自己做好了这种心理准备没有,这也是我很担心的。因为实际上,我一直在观察她。如果妈妈做不到,那妈妈就应该接受心理医生或者儿童教育医生的指导。不过真是很遗憾,因为在我们后半部分妈妈没在现场,有一些面对面的交流可能会更好一些。
(在我们分析问题的过程中,王女士带着咚咚离开了演播室。为了能让他们及时看到专家的建议,我们用最快的速度将节目编出来,并拿着刻好的光盘再次来到他们家。看完光盘之后王女士深有感触)。
王女士:李老师后面说的这几点建议我非常认可。去幼儿园呢,我会努力去做。这个母子分离呢,我觉得对孩子也是挺有利的。但是我想了解,我要建立什么样的规则,怎样才能适度呢?
李子勋:这个规则的订立,就是说你首先要跟儿子交流。比如说拿儿子虐猫和踩狗的事情来说,那么你在平时要跟儿子签订一个协定:如果以后妈妈再看到你这样做,或者别的人来告诉妈妈你这样对猫和狗,那妈妈就拿半天或者一天不理你。不要打他,也不要骂他。这一天你都不理睬他,做自己的事情。你采取这样的方式,来建立规则,慢慢地孩子就会服从。但是一旦建立了规则,你就必须坚决地执行。这种对孩子的处理,就是让他静静地站着,或者站在一个屋子的旁边,就是不要理他。但是有一个前提,就是你自己不能去破坏。如果你订立了规则,当儿子又去踩猫或者是整狗时,你又不处分他,或者你处分他,儿子一闹,你就放弃了,这样就不可能建立起规则来。你必须温柔地坚持。
王女士:我会坚持这个原则的,我知道怎么做了,我会珍藏这个碟,我还要继续看看,多看几遍。谢谢你!李老师再见!主持人再见!
个案:悲剧发生后
日,对于甘肃农民康东成夫妇来说是刻骨铭心的一天。这天下午5点钟,他们从山里放羊回来,却没见到本应在家写作业的女儿小霞和儿子小磊。一直到晚上7点钟才看见女儿小霞在小磊的搀扶下蹒跚着走回了家。夫妇俩看到孩子反常,便感觉出了事。
在询问下,10岁的小霞说出了下午发生的事情。原来下午2点钟,小霞和邻居小萍找弟弟回家的时候,在村边一个废弃的水泵房被3个素不相识的男孩猥亵、强奸并殴打折磨到晚上7点钟。听完女儿的讲述,小霞的父母震惊、悲伤、愤怒。他们不敢相信悲剧的发生。他们带着小霞到镇上的卫生院进行检查。经过检查鉴定10岁的小霞和9岁的小萍处女膜破损,全身多处软组织挫伤,而更让人担心的是医生告诉夫妇俩,孩子的外伤虽然愈合好了,但今后是否能生育却不好说。医院的诊断让小霞的父母犹如五雷轰顶,年仅10岁的女儿不仅被人糟蹋了,而且极有可能会影响到今后的生育。他们不敢想象女儿今后的日子会是怎样,又会受到村里人怎样的议论。然而现在最让他们担心的就是发生了这么大的事儿,女儿却表现得很平静,看着父母愁眉苦脸的样子,反倒安慰双亲,让他们高兴。
看到女儿如此反常的举动,小霞的父母不知道女儿是惊吓过度,还是心理发生了什么问题,于是他们给《心理访谈》打来了求助电话。专家建议因为小霞还没有进入青春期而且事情发生的时间还不长,所以暂时不适合对小霞进行帮助治疗,但是专家希望能和小霞的父母进行一次深入的谈话。
主持人:其实以前我们也做过关于少女受性侵犯的节目,但是小霞和她们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一是年龄上小霞才10岁,还没有进入青春期;另一个就是她对所发生的事情还不是特了解,好像是没有发生过的那种感觉。
李子勋:这个情况很正常。因为这个年龄段,即6到11岁这段时间的孩子还没有完全长大,对性是没有感觉的。她的内心还没有建构一套性的意识,羞耻的意识,对性的焦虑也不会像15岁少女那么强。对于孩子来说,她的痛苦可能更多是来自于被伤害、被打、被控制。于是,她的性格,她的情绪会出现变化,会具有些不安全感。
父:对,是这样的。事情发生以后她有变化,脾气暴躁了。我们要是出去让她把弟弟看好,她就打弟弟。我问,你为什么这么凶呢?她便说弟弟惹我,就打他,讨厌他。
主持人:除此之外你还察觉到什么吗?
母:她如果想要什么就一定得到。比如刚开学的时候她跟我们说,老师教唱歌给我买个录音带、录音机。我说过几天让你爸爸到永登(县)去给你买。她就不高兴了。后来我和她爸说,还是去给她买一台吧。为了孩子,为了她高兴、开心,她要什么我们都答应。换成以前,孩子是不要,也不说要东西的。以前老师教数数,她便用棍子数,不用算盘,也不用计算机。当时我跟她说送你一个计算机算算,她说那算太简单了,要动脑子算,把棍子摆好,加起来就好了。
主持人:这样看来小霞对那件事情好像没有表现出什么明显的反应,但实际上她的心理和她的性格已经在发生变化了。
李子勋:这个很好理解,因为它毕竟是一个急性的创伤事件。因为首先她遭受暴力而且被拘禁了,被控制了5个小时。而我们知道在孩子小的时候,在爸爸妈妈的关怀下,她会建构一个安全感。爸爸妈妈很尊重她,不会随便乱打她。但是突然有一天遭受暴力、拘禁,这对于10岁以下的孩子是接受不了的,是压抑的。这表现在性格、情绪上的改变,也包括有一些暴力:打弟弟,这是完全可能的。这些都是创伤后慢慢释放出来的这样一个情绪,而小霞把它外化了。因此过去她跟你们要东西,只要给她讲道理她就不要了,而现在她就会生气。因为在经历创伤以后,孩子的内心会发生退形,孩子原本十岁的心理现在退到四五岁去了,所以现在小霞变小了,任性了。而这些症状在半年以内出现都是非常正常的,就是很自然的。
现在,我最担心的问题就是小霞有这些表现的时候,爸爸妈妈的反应和处理方式。现在小霞要什么父母就随她的性子买,即使她做错了事情也不批评她,父母双手捧着她。但是我们要注意的是这件事已经过去5个月了。如果说前3个月父母的谦让是为了让小霞稳定下来,感觉自己安全了,那么现在她基本上已经稳定下来了。那么爸爸妈妈的态度就要慢慢地回到正常的状态。否则小霞就会老觉得被提醒,她就忘不掉,她就觉得这件事情太大了,不然爸爸妈妈怎么会对我那么好。
主持人:但我觉得下一步咱们是不是该给小霞的爸爸妈妈一些建议,比如说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是不能做的。
李子勋:第一,爸爸妈妈无论如何要保障小霞在半年以内不再受到任何创伤,比如被老师批评或者是被同学打。另外,妈妈的情绪太大会给孩子压力,回去真的要露出笑脸来,让她感觉到天没有塌下来,我还是安全的。第二,小霞在长大,她还要面临第二个关,也就是她12 、13岁的时候面临的难关。因为农村里面文化比较传统,尤其对女孩子传统,那么她会受到这个文化影响,会想到自己是不完整的,那么她就会产生自卑,所以爸爸妈妈现在就要给她建构一种理念:你是完整的,你是美好的,尽管你受过伤害,但是这没什么。爸爸妈妈千万不要说你这一辈子完了。如果父母这么一说,孩子会受到强烈的暗示,这是我比较担心的问题。之前我们也做过一个少女遭受性侵犯的节目,事情发生以后她的妈妈变化特别大。她觉得女儿在心目中已经不完美了,她失去了贞节,已经不是一个好女孩,因此她对女儿的眼光和态度就变了,造成了对女儿的重复伤害。这种重复伤害导致这个孩子抑郁甚至变得病态。重复伤害会让孩子自暴自弃,进入青春期的时候就会跟你们进行非常厉害的对抗,甚至到了16、 17岁就会出走,甚至早恋。可以说对于小霞来说现在是一个关键时刻,而爸爸妈妈就是影响她的关键。所以现在作为父母要温暖地拥抱她,告诉她不管你遭受什么你仍然是原来那个好的小霞,爸爸妈妈从来不认为你就缺失了什么,或者是你就比别人就差了。那么现在你们要真的能内心做到说我的孩子是最完美的,是好的。
母:我也想着,不管我们村上的人怎么说,我一直对女儿说你是个好孩子。
主持人:现在周围的邻居、同学可能也都知道小霞有这段经历。那么在她面对这些人的怀疑、异样眼光的时候,父母应该怎么样来帮助小霞呢?
李子勋::我想既然孩子有了这件事情,那就让它成为我们鼓励孩子的动力。告诉她必须闯出去,到一些文化更加开放的地方去。那里优秀的男孩子会更尊重你有这样一个经历,这样你就能够保证终身的幸福。如果爸爸妈妈这样诱导她,等她大一点儿,过了这半年以后小霞就完全正常了。在她性还没有真正觉醒的时候慢慢地告诉她,让她把这件事情当成一个动力。
父:我经常给她讲你要争气,给你自己争气,给爸爸妈妈争光。你看爸爸妈妈拉扯你,为你筋疲力尽地挣钱打工。你要好好读书。我们给她信心。
李子勋:我觉得小霞也是非常幸运的,有这样的好爸爸、好妈妈。但同时我觉得孩子确实还是很不容易。因为她才10岁,还要成长,今后可能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而现在事情发生了,我们就要面对而且要一起来关注孩子的成长。
主持人:虽然这次演播室访谈我们没能直接帮助小霞本人,但是今后我们会一直关注小霞的心理健康,随时对她进行帮助。这件事发生以后,大家一方面为小霞的命运感到心疼,同时又因为那几位未成年少年实施的罪行感到愤怒。大家可能特别想知道这几个孩子究竟怎么样。他们怎么会做出这样的事情。
我们的记者做了个调查,这3个孩子都是当地镇上一所初级中学的在校学生,现在已被校方开除学籍。他们中间最大的16岁,最小的15岁,其中有个学生小天,他成绩很好,另外两个学习中下游,但是都不属于调皮捣蛋那类的学生。3个孩子都是出自同一学校,这让该学校的老师和同学都难以置信,因为平日里根本看不出这3个孩子有任何不良倾向,其中小天的学习成绩更是名列前茅,小天的母亲都无法接受儿子能做出这样的事情。
小天母亲:从小他就爱劳动。夏天衬衣或者袜子什么的,他都是自己洗的。有了洗衣机以后他每到周末也会把我和他爸的衣服都洗掉。
小天既然是这么懂事,那么他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事情呢?为了了解男孩儿的心理到底是怎么想的,记者找到了他的家。经过漫长的思想斗争之后小天终于坐在我们的镜头前,他告诉我们在事发当天他和另外两个孩子在录像厅看过黄色录像,这是他第一次看黄色录像,想模仿一下黄色录像里面的动作。
主持人:其实我们今天关注这3个孩子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一点就是未成年人在性犯罪方面已经不是一个两个了,而是有相当的量。我这有一些统计:北京市一家法院青少年审判庭做了一个统计,近5年的时间里,在未成年犯罪当中因为性而犯罪的比例达到了将近三分之一。另外有一个城市在去年一到十月批审的青少年犯罪案件当中发现,因为性犯罪的比例占到了百分之三十。有人说在未成年人犯罪当中性犯罪是仅次于暴力、抢劫之后的一个很重要的犯罪行为。李老师,从刚才这个信息中,您对小天这种孩子能做出这样的事情有没有什么解释呢。
李子勋:我们的分析可以分为两面。首先,小天正处于青春期,一般青春期的孩子性冲动比较多。另外我们这个环境里面又充斥着色情、暴力的东西。由于青少年在性方面没有经验也没有受那么多的教育,所以他会无意识地学习这种暴力的东西,采取强制性的行为,也就发生了这样的情况。他们的这个行为是通过学习以及黄色片子的暗示而产生的。其实青少年单纯的性犯罪比较少,往往性犯罪的暴力就是暴力犯罪,是暴力让他产生了一种虚无的权力感,心理突然被扭曲了,在那一瞬间突然他的性欲望起来了,才会发生进一步的性暴力。其实直接的性暴力是很少的。直接的性暴力一般都是18岁以上的成年人,他完全是指向性,去追踪某个女性去犯罪。其次,15岁的孩子正好处在反社会或者叫反社交倾向的心理状态里面。他可能会无视规则,无视一些规律去做一些冒险的事儿,或者做一些可能伤及别人的事情。青少年还没有一个很好的识别能力,他的法制观念也没有建立,道德和伦理的观念也不太强。这个时候的孩子跟谁交往就容易学习谁。就这样,3个孩子里面会形成从众色彩,也就是说一个人去干什么事了其他人也会跟着去干。别人去了,就觉得我也得去,有些时候会随波逐流。只要在那一瞬间放弃了对自己的管理,那么就产生了这样一个行为,这也是带有一个从众心理的行为。对小天来讲,这个行为明显是一个冲动性的犯错或者是一个偶然性的犯错。他好像不是一贯的恶劣,他一直是好孩子,学习还不错。
我觉得我们面对这样的事情发生,我们可能更多还是从心理的角度来关注它。比如像小天的妈妈,其实她肯定是不希望这样的事情发生,但是这已经晚了。因此我在想对于父母来说,在这些事情没有发生之前,是不是可以做一些防范措施,防范于未然,从小就教导孩子爱别人,爱自己,不要轻易伤害自己,也不要伤害别人。父母要建立起这个良好的边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权利,你可以按照你的意愿去做,但是你不能干涉到别的人。如果按照这个方式去教育孩子,他会善良得多。当然了,如果发生了悲剧怎么办呢?这时爸爸妈妈不仅要来教导孩子,同时也要让孩子承担这些责任,让他在道德上、学习上、工作上,还有在很多时候都有一种负罪感。其实孩子的心理是这样的:如果做了一件坏事情却发现自己并没有得到那么坏的结果,或者是由于爸爸妈妈有很强的能力,给他抹过去了,那么这个孩子第二次犯罪的可能性就大多了。其实今天我们做这期节目面对这样的事情发生,可能更多还是想从心理的角度来关注。因为这件事情都是在未成年人之间进行的,所以要提前对他们的心灵进行关注。可能,当我们有了这样的意识以后,我觉得这样的事情可能今后能让它少发生,最好是不发生。
主持人:对,谢谢李老师的分析!
个案:别说我是坏孩子
乐乐今年读初二。在老师眼里,他不是一个好学生,几乎每堂课都和周围的同学说话,要么就是做小动作,在座位上来回乱转。老师觉得乐乐不光自己不学习,还影响了其他同学,就让他坐到教室的最后面。可是乐乐仍然恶习不改,有一次老师忍无可忍让妈妈把儿子带回了家。
主持人:乐乐你在学校里边是什么情况,能跟我们说一下吗?
乐乐:上课待会儿就想跟同学说话。大概10分钟、20分钟之内还能集中精力听课,但是之后我就去跟同学说话。
主持人:为什么一定要讲呢?有什么特别要讲的话吗?
乐乐:没有。我们只是说看了什么电视,玩了什么之类的。
主持人:这个情况严重到了老师要把这个事儿当成一个问题。
妈妈:老师说他自控力差,有点多动症,说让我带他去看看。但是我带他去太原儿童医院检查了脑电图,听觉、视觉、持久性测验,都没有问题。
主持人:各项指标都没问题,那你觉得他是什么原因呢?
妈妈:我就是说不太清楚。他平时在学校里我也看不到,我就专门请假到窗户后面看了一下。上数学课他就支着脑袋,好像没精打采的,特别没有精神。到第二节上英语课,他在那玩橡皮。回到家他就是转游,写作业写不了一会儿又要出来喝水,一会儿累了,反正老找一些客观理由。
主持人:他多长时间出来一次?
妈妈:10分、20分钟,有时候长一点,有时候就更短一点。反正你要是不在里头看着他,就回听见屋里一会儿凳子响,一会儿摔东西,反正老有动静,有声响。如果你要是听不见动静了,进去看,他就有可能爬在桌上睡着了。
主持人:你觉得这个孩子跟一般的孩子不一样是吗?
妈妈:我就觉得比别的孩子过分。
妈妈和老师都觉得乐乐自控能力差,去医院检查又一切正常。医生说不是多动症,妈妈观察了很长时间,也没有找到原因。那乐乐的问题到底在哪儿呢?录制现场,心理学专家发现了一个大家都没有在意的细节。
李子勋:我要问妈妈,刚才乐乐不停地弄鼻子还有抽气的声音,在家里也是吗?
妈妈:是,有一阵子了。
主持人:乐乐你这个鼻子是怎么了?
乐乐:不知道,有一次得病了好像是打了一针,后来不想打针就这样了。
李子勋:几岁的时候?
妈妈:上初一的时候。他有一次感冒了打了两针,他嫌疼就没打了,就落下这毛病。后来又看了医生,也没看出啥毛病。鼻子也专门给他照了片子,医生说没啥,就是慢性的没有办法治。
李子勋:那么当乐乐两年前没有这个鼻子抽吸声音的时候,他会发出别的声音吗?
妈妈:他不会发出声音,那时候老挤眼睛。
李子勋:挤眼睛,而且他还有一个经典的声音,就是抽气声。
主持人:这能说明什么吗?
李子勋:从现象来看,乐乐是非常典型的一个毛病。这不是多动症,而是一种跟多动症有点类似的,是一种抽动障碍。多动症到14岁就自然消失了,人就正常了,而抽动却是可以终身陪着他。
妈妈:他是从那次得病以后好象就有这个毛病了,以前没有。
李子勋:这个疾病慢慢发展的。过去可能是很细微,比如说挤眼睛,或者是弄点小动作,你不容易觉察。
老师曾经怀疑乐乐是多动症,但是妈妈带乐乐到医院检查,确诊并不是多动症。演播现场,心理学专家初步诊断乐乐是抽动症,原因是乐乐在谈话中会不停地抽鼻子。专家的说法让妈妈很意外,她怎么也不愿意相信,乐乐是得了抽动症。她告诉我们抽鼻子的习惯,是两年前乐乐患感冒后留下的毛病,她并不觉得这和乐乐自控能力差有什么关系。那乐乐到底是不是抽动症呢?现场,专家又给乐乐做了一个测试。
李子勋:兴趣很重要,如果这个孩子,高度关注什么的时候,他的这些症状会减少。
主持人:乐乐你自己觉得对哪些方面特别有兴趣,而且做得很好?
乐乐:没有,我没感觉到。
李子勋:那你一般会把时间花在哪呢?
乐乐:有时候在桌子上胡摆弄摆弄。前面有啥摆弄啥。
主持人:我们现在给你一个小玩具,让你摆弄摆弄。现在已经是摆好一半了,剩下的这些呢?你要把它严丝合缝地全部放到这些小孔里头。
李子勋:我们来给你算时间。开始吧,摆完了你就告诉我们。
(乐乐开始在演播室摆放弹珠)
李子勋:将近6分钟,5分半,乐乐摆完了。
主持人:在这个过程当中,李老师你看到他有什么特点吗?
李子勋:我们观察到,在整个专注的过程中,他基本上没有抽鼻子,而且他也很认真,没有多动,屁股也没有扭。这种抽动症,实际上也是有指向的。当我们关注他,跟他说话的时候,他反倒静下来。如果我们都不理他,就我们三个人说话,他在旁边就动得很厉害。
主持人:乐乐你觉得在你做事情的时候,妈妈管你时更专注一些,还是妈妈不管你,你更专注一些?
乐乐:我妈管我的时候更专注一些。
主持人:那像乐乐这种情况,就基本上可以肯定他是有抽动障碍?
李子勋:从临床上来讲,可以肯定,他是符合这些诊断的。不过也没关系,有这些现象,你儿子仍然会成为一个非常棒的、学习好的、一个有道德、善良的孩子。你要这样坚信才行。
李子勋:我们会继续帮助你。乐乐看到妈妈哭吗?
听到心理学专家的诊断,乐乐妈妈非常难过。于是我们暂时停止了录像。心理学专家告诉乐乐妈妈,得了抽动症并不可怕,只要正确地引导,乐乐仍然可以健康成长,甚至比其他孩子更优秀。30分钟后,乐乐妈妈的情绪逐渐稳定下来,重新回到了演播室。
主持人:李老师你看,乐乐已经13岁了,他的妈妈还不了解,他真正的问题是什么?一般的家长怎么能够发现自己的孩子只是调皮一点还是抽动障碍?
李子勋:多动和抽动是完全不同的一个疾病,对孩子的发育来说都是常见病。别多动的孩子,一般四五岁开始越来越明显,到了10岁就慢慢减弱了,到了14岁就消失了。一般多动的孩子都不需要治疗。但是抽动的特点跟多动的不一样,它不会自愈,他往往在14岁会变得明显。例如乐乐,尽管他挤眼睛不是问题,但是到了13岁,14岁,慢慢就会越来越明显,就好像很特别,跟别的孩子合不拢了。但是抽动在小时候和多动是没法区别的,唯一的区别就是他带不带声音。多动的孩子发音是正常的,抽动的孩子会发出爆破音,说话的时候突然一个声音好像失控。老师有时候在板书的时候,一般的孩子会悄悄地说话。但是乐乐有些时候会突然有爆破,有点控制不住,有点大声,老师一下就听见了。
主持人:是吗,乐乐?
乐乐:是的。
李子勋:抽动和多动的孩子有的时候不知道防御,他不知道做假。真正淘气的孩子会装,他不会让老师知道。而抽动症的孩子很单纯,都有一个特点,就是特别老实,一问就承认了。你看乐乐,一看就知道他特别温暖,爱笑,而且眼睛也特别的无邪,但是他会把老师气得要死。
主持人:因为老师用正常孩子的标准来要求他。
李子勋:对,我们这个社会,不管学校还是家长,要对这样的孩子多关注。如果你们都把他当作一个坏孩子、一个淘气的不守规矩的孩子,这样就真正地打压他们了,对他们是不公平的。
妈妈:老师说他就是坐不住,不是扒着就是玩东西,再不就是跟前后左右的同学说话。影响别人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自己也耽误了。老师是这个意思,你带孩子去看看,省得耽误了孩子。
李子勋:那么学校也有这个义务,要为乐乐去作一些调整。比如说:学校怎么让乐乐不再因为他的小动作而受到批评,而让乐乐能够在一个更加接纳的,没有歧视的,更宽松的环境里成长,这就是老师和学校以及社会的责任。
主持人:现在乐乐已经是这样的了,妈妈也必须接受这个现实。在家里有这种孩子的情况下,应该怎样避免碰到的麻烦,让他发展得更顺利一些?
李子勋:第一:首先你要接受他是一个好孩子,一个健康的孩子,不要把他多余的动作看成是麻烦,而要把他看成是附加在一个好孩子身上的一些东西。
主持人:我看他每次弄出声音的时候,妈妈总是很嫌他的样子,看他一眼。
李子勋:这个就是一个关键的问题。
主持人:这个好不好呢?
李子勋:这不好,妈妈要通过爱心来认为他是一个正常的孩子。尤其是爸爸妈妈不要小看他,不要歧视他,不要故意忽视他的症状,要喜欢他。就是他弄鼻子也好,挤眼睛也好,只当没看见。而故意去表扬他、关注他正常的一方面,把他正常的一面夸大。我们乐乐今天特乖,一直坐在那怎么怎么样。
主持人:那就是说关注他正常的部分,而当他出现一些异常行为的时候,反而就要弱化他。
李子勋:对。第二,就是说乐乐这种孩子,你看得出来,他是偏幼稚的,他是自我中心的。他不容易觉察到老师的愤怒,也不容易觉察到妈妈。妈妈打他,老师批判他,他一会儿就忘了,因为他不能够体谅到妈妈的痛苦和老师的痛苦。
主持人:老师要是批评你,多长时间就忘了?
乐乐:过一会儿就想不起来了,差不多过10分、20分就不想它了,就干自己的事了。
主持人:妈妈要是批评你,打你能维持多长时间?
乐乐:半个小时。
李子勋:那有一点,我们可以训练乐乐,就是去感知别人,感知别人就叫猜游戏,猜你心里怎么想。比如说你可以拿一套扑克牌,母亲任意拿出三张牌摆在这给乐乐看,让他猜妈妈会喜欢哪张牌。妈妈把喜欢的牌留下来。
李子勋:妈妈把喜欢的牌留下,放在这。乐乐,你猜妈妈留下的是哪一张?
乐乐:方片五。
主持人:很奇怪啊。真猜到了。
李子勋:就这样训练他。这个游戏的目的就是猜测对方。跟乐乐做这个游戏,主要是让乐乐对你的内心进行猜测。乐乐猜妈妈的这个牌猜得很准,而且胜率达到了三分之二。以后妈妈就说:乐乐你猜妈妈现在怎么样?妈妈高兴吗?乐乐说妈妈不高兴,那么你说妈妈为什么不高兴?
主持人:妈妈理解了这个游戏的作用吗?
妈妈:就是让他懂得他做的事别人喜欢不喜欢。
李子勋:让他在预知别人的感受。乐乐现在看着妈妈,你认为妈妈现在高兴吗?
乐乐:不高兴。
李子勋:为什么?
乐乐:因为把我从学校领回家,还要来这儿,她肯定不高兴。
李子勋:那领回家为什么就不高兴呢?能告诉我吗?乐乐?
乐乐:人家都好好上学,就我一个人被领回家,她当然不高兴了。
李子勋:那为什么一定会被领回来呢?
乐乐:捣乱,上学说话。
李子勋:但是你捣乱是很多天以前的事,为什么现在妈妈还不高兴呢?仔细看看妈妈,看着妈妈的眼睛,猜猜妈妈会有别的情绪吗?
乐乐:有可能,不知道。
李子勋:现在妈妈听说你是一个麻烦,妈妈着急了,心里不开心了,感觉到了吗?
乐乐:没有。
主持人:在乐乐猜了之后,妈妈是不是就要告诉他,我现在为什么不开心?
李子勋:当然了。妈妈现在就要告诉他,你现在是不是突然感觉到怎么了,心里不开心。
妈妈:我没有不开心。
李子勋:那乐乐你可以反问妈妈,我就是看到你什么什么,我就觉得你不开心。
乐乐:她一直都憋着嘴,啥也不说也不笑。
李子勋:在家里她这样就表示不开心吗?
乐乐:嗯。
李子勋:这就是训练他细微的观察。
主持人:其实这是帮助他建立一些规则,让他能预知。
李子勋:其实对乐乐这样的孩子最好是要通过运动去解决,多动的孩子其实我们不鼓励他运动,而要让他静下来,训练他静。但是对乐乐这样一个抽动的孩子,他精力过剩,就是要训练他去打球。尤其是要去做那种冲撞的运动。足球、篮球就是有身体碰撞的。因为他在这里面,能够发挥他的长处,他的劲儿比较大。
主持人:乐乐你喜欢这些游戏吗?
乐乐:以前喜欢踢足球。
李子勋:踢足球也不错,他有一种爆发力,要鼓励他多活动。比如回到家里面,你就别让他停,就让他跑步、去玩,然后他坐下来就容易了。
主持人:我们对乐乐进行这样的分析,你不要当成是家里面突然发生的灾难。妈妈从心理上要接受这一点,然后才能对乐乐去作进一步的引导,他需要你的引导。
李子勋:当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妈妈的心态和你丈夫的心态要先摆过来。你要理直气壮地认为:我的儿子就是一个正常的孩子,尽管他有这些特征,但是医学上并没有说这种孩子就是坏孩子。你们一定要告诉老师:心理医生说的,我的儿子是一个正常的孩子,尽管他有这样一些行为,这是他的特征,学校必须接受他。(问妈妈)现在你可以抱抱乐乐吗?当着我们,让乐乐感觉到妈妈是爱他的。乐乐你也拥抱一下妈妈,对。教导乐乐有一种正常孩子的反应和回应。
愤怒的背后
来源:央视国际
“孩子到家时常常不知道在生什么气,砰的一声!很用力的摔了门,这难道是他宣告自己到家的唯一方式吗?为什么就不能好好的说一声‘我回来了’呢?”一位被脾气暴躁孩子给激怒的母亲,即使在电话那头,我依然能感觉到她的怒气。
其实许多家有青少年的父母亲,往往都会遇到类似的问题:小孩老是乱摔东西、一回家就关起房门、叫他吃饭连应都不应一句……。付出关怀,却只换来孩子无情的咆哮或是愤怒响应,作爸妈的常觉得丈二金刚摸不着脑袋!
其实在你的视线范围之外,还发生了许多事。上班的时候,孩子同时也在学校上课,对方如何度过这八个小时我们其实是一无所知。当你正苦恼如何赶上上级严谨的工作进度、和老板咄咄逼人的态度时,你的孩子也正烦恼着上次段考的难看分数、“每个人”家里都有的X-BOX却只有我们家没有……。
有时想想,自己在公司受了气,回到家或许也曾用力的摔门,这声音是够刺耳的了!但当事人总是因为心里还挂念着白天的种种,反而这一点声音也听不见。
试着从下列几步重新经营亲子关系:
一、先别急着生气:听见刺耳的摔门声和咆哮时,转念想想他一整天在学校里或许过得不甚愉快,就跟自己上班一样。父母和孩子都累了一天,最好先休息一阵子(例如饭后)再共同讨论今天的生活。
二、让孩子练习好的回应:请孩子想象若爸妈回家摆张臭脸,他心里有什么感觉?让孩子练习“间接”发脾气,如回家时心情不好,可以先深呼吸几遍再告诉父母自己现在不愉快,等会儿再谈,不要以摔东西来泄愤。
三、在门口放置情绪垃圾桶或出气包:心情不好应先在门口把不愉快的感觉丢进垃圾桶,或捶一捶出气包再进门,然后心平气和的说:“我回来了”。
四、交换心情:要看见愤怒背后的烦恼。有时沟通不一定要用说的,不妨以书写来达到交流的效果。父母可以利用留言版来和孩子沟通,将版面分成两部分:一半写快乐的事、另一半写不愉快。此外,“交换日记”也是不错的沟通方式。
试试一些互动的方法,即使青少年孩子可能会觉得爸妈有些啰嗦的,至少在试的时候,孩子心里也会有另一番滋味吧!
个案:父女战争
家住辽宁抚顺的女孩谢芳前几天给《心理访谈》打来电话,她说她实在受不了她的暴君爸爸了。在家里不论遇到多么小的事,只要有人跟他的意见不一致爸爸就会大发雷霆。鸡毛蒜皮的一点小事往往都是以鸡飞狗跳的结局收场。上周原本是好好的天气,一家人说好了要去郊外散散心,可没想到还没出门,战争又爆发了……
张小琴:那天天气好,应该心情很好,怎么会吵起架来?
爸爸:平时我有窗户通风的习惯。那天早晨起来,我看天气挺好就开开窗户,通通风。我女儿从房间过来就说今天外面风大,有灰。我看到外面风很大,窗帘都刮着呼呼的,我说你看过咱们刮的是北风,空气清新。北面是山,山里面空气湿度大,灰尘小。我跟她讲这个道理,可她说北面还有海呢。她说还是有些灰尘、沙子什么的,还有一些就是一些杂物。我说你看,今天什么建筑物都清清楚楚的。
谢芳:我说有灰,咱们可以用肉眼看出来。
爸爸:那咱也不能拿放大镜去找那颗粒去吧。
谢芳:他说我说的不是人话。
爸爸:她那句话的时候,我就带气了,然后你说东我说西。说到最后意见不一致。
谢芳:您愿意开就开吧,别说我说的不是人话啊!
爸爸:我气得简直就不行了,感觉气到顶点了。
谢芳:你这句话好像说得不对。他说那么多就是骂人的,特别难听。就像是我挺受侮辱那种感觉,说到最后就是什么你去死吧。你活着干什么呀!
爸爸:完了她说我什么你跳,你先死,你先死,死也是你先死。
谢芳:我确实说过这样的话,因为他跟我妈生气的时候也那么说过我妈,然后就是骂人。我特别愤怒。
爸爸:你能把你砸东西那次说一说不?
张小琴:那是什么事?
爸爸:你为什么先砸东西,这些过程你讲讲。
谢芳:你就是骂骂骂,不停地骂,最后我也是有过激行为,把一个白缸杯子摔了。摔了之后他就过来跟我动手来了。我感觉特别伤心,他拿刀吓唬人呢。
张小琴:有那个事儿没?
爸爸:她先砸东西,把我火勾上来之后她的嘴还不闲着。我没办法,心里边心烦,气得差点没拿刀。我说你是个孩子,我实在没办法。如果你是个鸡,是个小动物,我不杀了,我就把你给扔了。
谢先生说他不明白,女儿怎么越大越不懂事,什么话都听不进去。采访中我们了解到谢先生一向热爱公益事业。十几年间献血30多次,总献血量达到了20700毫升,是当地有名的献血大王。他觉得献血是件好事所以鼓励女儿也参加,可女儿死活不听。
爸爸:那天我说谢芳,你岁数小,上咱们血站去登记去配一下型。我说你献造血干细胞,献全血是治病;献造血干细胞是救人。我说你这个事多好,我说我岁数过了,你现在行。她没答应。后来我又问她一次,我说谢芳,你准备什么时候去献血、配型?她说我30岁以后吧。
谢芳:我害怕。我真感觉现在可能是看到针头就晕,有不舒服的感觉,但是我肯定能献。
我说我也想,只不过不是现在。但爸爸就觉得怎么不能现在呢?你现在有什么不可以?
爸爸:她说她有她的想法,我不能劝她,不能是强加于她。但是我认为我这种愿望是对的。
杨凤池:那您觉得您对您女儿的要求高不高?您想想必须得说对的,该献血,该捐骨髓捐,对您老得保持尊重、理解。您这不是跟女儿打交道呢?您这是要塑造一个英雄模范。
爸爸:我是对她一种希望。
杨凤池:希望只能说我希望你去捐骨髓,我现在不想捐,那就算了,这叫希望。如果是我希望你去献血,过两年没捐,你就批评,继续说服,这不是希望,这是强迫。
爸爸:强迫?我没付诸于行动。
杨凤池:那是没成功。你已经强迫了,只是女儿没听你的。
谢芳说她实在不明白爸爸为什么会这么专制?不论什么事情都得认为他对。如果她说爸爸一个错字,爸爸就会像引燃的炸弹一样立刻暴怒。但让谢芳感到奇怪的是为什么爸爸的较真只针对她?
张小琴:为什么跟妈妈不吵架呢?
爸爸:她就不犟。说红的,她就说是红的;说黑的,她就说是黑的。哪怕说颠倒了,她不继续往深犟。当我要发脾气,我急眼的时候,她不吱声了。这样我的火自然就下去了。我跟谢芳可不是这样子,所以就吵。
杨凤池:太太这个不吱声好像一盆凉水一样,往那火上一浇他这火就熄了。
张小琴:她这不吱声是什么意义呢?就是基本上默认你说的是对的?
爸爸:对,对。
杨凤池:咱能不能这么总结:您这人是不能有人说您不对的,尤其是您自己认为对。别人要说您不对,您就火冒三丈。
爸爸:这事儿我也不完全这么认为。我不对的时候我也知道,我承认,我会向女儿、妻子说我不对。吵完了我还会问谢芳,我错在什么地方了。我说凡事儿都没有全对的,你有没有错的地方?但是她不敢面对这句话。
谢芳:我感觉像念经,成天在讲这些对不对,对不对的。有什么用呀?爸爸总跟我说国家的法律怎么定出来的。其实有些生活上的小根本就不能说什么对、错。只要是没有什么大的伤害每个人都会用不同的方法去完成一件事。
爸爸:咱们这个对与错总得有一个衡量的标准。
张小琴:你觉得什么标准?
爸爸:我觉得现在我们不分清对、错,那么就得有第三者来说话或者以多数人认为这个事儿对,那咱们就对。
杨凤池:那每天在家过日子还得去征求大多数人的意见才能往下过?
爸爸:我实在找不着办法。
杨凤池:您是不是对“不对”特别敏感?一定要分清对、错?
爸爸:对。我觉得通过评判,如果我错的话,那我就坚决改正;如果对的话,我就坚持。
杨凤池:那是不是所有的事都有个对错呀?在爸爸的眼里不管什么事对错肯定都有的。那有没有人家说您不对,结果对您造成严重的后果?
爸爸:如果现在大家都说我不对,我就一定认为我不对了。
杨凤池:那你会有什么感觉?
爸爸:就是痛苦的感觉,挺痛苦,以后找机会改掉。
杨凤池:以前有没有由于他人说您不对,您也觉得错了,然后您就遭到了厄运的故事?
爸爸:有的。我这经历特别坎坷,成长环境恶劣。我五岁就没有母亲,遭受的打击太多了。小的时候,我跟继母生活得特别的痛苦。晚上没地方睡觉,就睡在煤棚、地瓜的窝棚里。
张小琴:家里没有你的床?
爸爸:有我的床。由于小时候淘气,继母就打我,把我打出去。在白天,我还能跑,到晚上我就害怕。这时候我就会在门口望屋里头瞅。如果妈妈是做饭,做完饭了我就进屋,站在门口看着她吃饭。我想吃饭,但是她不让我吃,我得给她收拾屋,把饭、筷、桌、地都打扫干净之后就老老实实在那儿一站。我想说我要吃饭,但是这句话多少次到了嗓子眼儿,都咽下去了,直到最后被饥饿给刺激得把这句话说出来了。只有在继母高兴的时候她才恶狠狠地说一句,你吃吧。如果是她不高兴,她就说我不伺候你,我还给你吃饭?其实不让我吃饭这还算好的,她就是让我在屋待着也行。
张小琴:怎么站那儿还算是好的,为什么?
爸爸:因为有的时候继母会让我跪洗衣板。跪不了的时候,我看她要打我,我就出去,就像流浪汉似的半夜里在外跑。躲在别人家的倭瓜地里,饿就挖地瓜吃或者是掰生棒米吃。我从小几乎就是这样的长大的,几乎持续了十来年。
杨凤池:您是以什么名义受到惩罚,受到这些苦的?
爸爸:淘气,做错了事情。
杨凤池:你不对,所以就要受罪;你不对,就要挨饿、流浪。一旦您承认了错误或者有人说您不对,您也承认的时候,厄运就要来了。
爸爸:是这样,有这个感觉。
张小琴:你的意思是,之所以这么执着于对错、是非,就是因为小时候的这段经历造成的?
杨凤池:对。他所受的苦、受的罪和磨难都来自于他做错了事情。特别是在自己也觉得做错的时候,肯定就要受处罚了。这在他心里会造成很大的阴影。否则,他怎么会老为一些小事争对错?而且这种情况还影响到父亲献血的行为。您不认为这献血有点异乎寻常吗?为什么全抚顺市这好几万升的血全是您献?您献得最多?当然,您是好行为。我们都应该向您学习。但是您想想,这背后有没有别的原因?你希望表现你是对的人,是好人,谁也不应该在说我不好。你能不能意识到生活当中有些事情可能是没有那么绝对的对、错?而且对与错的界限不一定那么清楚。
爸爸:是。你说得对。我就是太较真儿了。
杨凤池:这个对与错有的时候,尤其是日常生活当中标准是不一样的。但是对于父亲来说,较真儿是有意义的。父亲就应该较真儿,因为对他来说较真儿就是他的生活。他必须较出正确来,他才能坦然地生活,否则他有强烈的不安全感。因此,父亲希望女儿上对的那边去,只要一错就危险了,就要遭罪了,就受罪了,就受到磨难了。
爸爸:所以我有的时候说,我是你父亲,我能看到你做错了不管吗?不管的话错误要发展下去,你今后怎么生活?
杨凤池:父亲担心将来父亲的厄运就要落到女儿身上。所以越跟他较真儿的时候,越不服他的时候,他越着急。他这着急还不为了自己,还有一部分为女儿谢芳。
谢芳:爸爸总说我到社会上不能适应这社会,活不下去。说我和同事相处肯定不行。但我感觉我和别人相处得特别愉快,和我妈相处也是,有时像朋友那样。
杨凤池:您觉得我理解您吗?
爸爸:很理解我。
杨凤池:您跟女儿吵的,甚至骂她的时候都是疼女儿,所以您就特别着急,而且这种思想还特别强烈。
爸爸:就是这种心情。我压服不了她就着急,就是这个语言口气,就特别地粗鲁。爸爸不像爸爸,女儿不像女儿。
杨凤池:您这话给我印象很深刻。那么你们像什么呢?
爸爸:我感觉我一下变成她平辈了。我和她一般大。
杨凤池:就是说只要一气愤,您一下就变成平辈儿青少年了。是不是这个该长的辈还得长起来?下次您再跟您女儿发生争执的时候,您能不能让她一步?
爸爸:从今以后我就能尽量这么做。
张小琴:你觉得爸爸有可能会发生变化吗?
谢芳:十年八年以后有可能。
杨凤池:现在假如你们俩吵架,这责任一共十份,你们觉得各自有多大责任?
谢芳:两、三份。
爸爸:我有八份责任。
杨凤池:谢芳回去以后,你对爸爸改好一点脾气,有没有信心?
谢芳:也许会有吧。
杨凤池:你爸爸认为才有你的两份,也就是五分之一的责任是你。但是主要的责任还在爸爸。爸爸要做很大的改变,你只要做配合就行。实际上你爸爸现在很多方面都是好爸爸,但是一到对错的较真儿问题的时候,他嗖一下就变成一个愤怒的小男孩,吃不上饭,没地睡觉,无家可归,四处流浪。这时候你就告诉他,爸爸你现在可一下又变小了。然后这就完了,至于他再说什么,你别接。他说什么那都已经是小孩在说的话了,是精神上一下变小了。到时候爸爸做出好样子来,闺女不由地不信。能理解我说的这意思吗?
谢芳:能理解。
张小琴:女儿年龄也大了,其实她在家的生活可能也不会有多长时间了,应该是珍惜这段时间,否则将来女儿嫁出去之后可能还会后悔的。希望你们能够尽想天伦之乐。谢谢你们到这儿来讲自己的事情,也谢谢杨老师的指导。
个案:弟弟的独立日
三十八岁的家红和丈夫经营一家饭店,生意非常红火。但最近家红却无心打理生意,老是往弟弟家跑,去照料弟弟一家的生活。丈夫非常不满,觉得家红心里只有弟弟,没有这个家。家红自己也不明白,弟弟已经三十四岁了,她却老是对弟弟放心不下,恨不得把弟弟的事全包了。
主持人:大家好,这里是《心理访谈》演播室,我是主持人张小琴。今天我们演播室请到的心理学专家是杨凤池老师。弟弟现在的生活要靠你照料吗?你是会帮助他一点,还是说他现在的生活基本上都靠你?
家红:我尽我的心帮一点。
主持人:一般会给他多少钱?
家红:我自己有我自己的家庭。有一些事情丈夫不同意,我也没法和他沟通,我也没办法。
主持人:因为这件事情影响到你跟丈夫的感情。
家红:对,这就是我困惑的地方,心里特难受。
小片:家红的弟弟三年前娶了媳妇,也有了孩子。弟弟和弟媳都没有工作,全家都靠家红每月给的几百块钱生活。起初,丈夫并不反对,但看到家红整天想着弟弟一家的事情,越来越不顾自己的家庭,丈夫实在接受不了了。在演播现场,我们接通了家红的丈夫爱国的电话。
主持人:对她跟弟弟的关系,你是不是也觉得好像有点难以理解呢?
爱国:确实是难以理解。作为我来说,过去我对她弟弟帮助很大,但我失望也很大,我不能因为她弟弟的关系,而影响我的家庭。我必须把她弟弟放弃,我必须来维持我现有的家庭。我不可能把我现在家庭的一切,我经过多年的辛勤努力所得到的东西全部都葬送到她弟弟的身上。
主持人:你希望她摆脱?
爱国:我希望,就是说她弟弟所有的问题,她能摆脱,就是说她弟弟的生活她弟弟自己解决,她现在的生活她自己解决。就是说互相不排斥、互相不影响。
主持人:这是你的希望,那你的这个希望家红同意吗?
爱国:正因为她同意不了这种思想,所以一直对她的情绪对她的思想(有影响),所以说我俩很难沟通了。
主持人:也影响到你们俩的感情。
爱国:对,确实是这个情况。
主持人:好的,谢谢你。为什么你这么放不开你弟弟呢?他都三十三、四了,已经是一个壮年人了,等于是。
家红:因为他现在没有固定的工作,总想什么事都帮他,让他做好,让他生活得幸福一点,好一点。可是这么多年下来我的这个愿望总实现不了,我就特无奈,特困惑。
小片:这些年来,家红一直对弟弟放心不下,她想让弟弟有个好点的差使,就买了装载机让弟弟开。后来家红担心弟弟开装载机不安全,又让弟弟到自己的饭店里上班。然后家红觉得弟弟老打杂也不是个事儿,就又把弟弟送去学修摩托车,但是弟弟实在不喜欢干修理,就放弃了。虽然姐姐帮了弟弟这么多,但在我们的前期采访中了解到,弟弟对姐姐的做法其实很难接受。在演播室,我们接通了弟弟的电话。
主持人:你可以说一下你对家红的感觉吗?
弟弟:对她的感觉,我就感觉她现在就是对我特别不放心,就是说无论我干什么事情,她总是感觉我干不成,总是感觉到我个人干不了什么事情,就说什么都要来阻止我,不让我干什么,就说对我不放心,所以说时间长了,我就对她有一些成见吧。
主持人:你对姐姐有什么希望?
弟弟:我只想说,我就想说,以后我个人的事情,个人的事情最好让我个人来处理,有什么事情,就是说咱们都商量着干,也不一定我说什么都是不对的,或许我说的对与不对,怎么都要辩解一下,来处理这个事情比较好一点,我就说,以后她对我也不要过于关心什么,我这么大年龄了,是吧,我什么事情也都知道,不要为我再操心了,让她放下心把她自己的家管好,就可以了。
主持人:好的,谢谢你。
弟弟:好。
主持人:家红刚才听到弟弟这么说,有什么感觉。
家红:我觉得心里也挺高兴的,就是害怕他做不到。
主持人:有一个说法……
杨凤池:你看后头这句话,其实说了意义不大,您说我心里挺高兴的,这让您弟弟听见,就对他的前进就是一个鼓励,但是我心里挺害怕的,怕他做不到,这句话就又暗示他,离开你姐姐,你什么也做不成。你有可能在意识层,特别愿意他赶紧成长起来。
家红:对。
杨凤池:但是潜意识里有某种倾向,就是说我非得照顾他不可,我不照顾他就完了,实际这是您的一个想象。
主持人:比较有意思的是弟弟的希望居然跟丈夫的希望是一样的,就是我过好我的生活,姐姐你也过好你的生活,不要管我那么多。
杨凤池:你把你的家照顾好就行了。
主持人:这个好像很有意义。
小片:家红一直希望弟弟能够过上幸福的生活,她以前真没想到过弟弟会觉得她管得太多,因为姐弟俩是相依为命长大的。在家红十岁那年,父母因病先后去世了。从此,年幼的她就担起了照顾弟弟的责任。好强的家红拼命地干活、打工,不愿让弟弟受一点委屈。
家红:他小时候也挺依恋我的,就是有时候我出去打工不在家,他就感觉到说,咱们家怎么这么冷清,我听了以后我就觉得心里很不舒服,就是觉得我们家从小没有父母了,我以后要对他好一点,让他过得幸福一点。
主持人:那也确实就是一直这样做是吗?
家红:一直努力朝这方面做。那个时候都有责任田是吧,别人家都有劳力,我们家就是都是小孩子。我就害怕落后别人,我就麦子熟的时候,我就半夜里起来割麦子,不想落于他人的后面。
主持人:好像没有父母了,我要做得特别好,让这个弟弟过着比有父母的人,还要温暖。
家红:对,就是这个意思。就是弟弟有个17、18岁的时候,有一次就是街上有个地痞,他在街上正走着呢,人家就叫了他说,说过来,我给你说句话,我弟弟就过去了,过去了那个地痞也喝了酒,就给了他一耳光,随后呢,我听说了这件事情,我就觉得特别地窝气,于是我就去找到那个喝酒的那个人,我又给了他一耳光,我说你平白无故地打人,我就不行,我就给了他一耳光。我就是觉得我不能让他受委屈,平白无故地受别人的打。
主持人:那姐姐替他出气这个行为会不会也对弟弟有一些影响。
杨凤池:那当然会了,比如说我是弟弟,我受了气以后,我在琢磨我怎么出这口气,这个时候我姐姐帮我出了这口气我就不用琢磨了,也不用努力了,也不用去面对我特别难面对、欺负我的人了,我姐姐把他摆平了,我很感激我姐姐,我姐姐替我解了难。但是在这个过程里头,弟弟失去了一些什么机会呢?
家红:失去了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我们是从小相依为命长大的,我对他这种感情就是比较特殊。
杨凤池:刚才家红说了一句话,说她跟弟弟之间,似乎有一种特别特殊的情感,可能这个特殊的情感,就是家红对弟弟特别地爱护,特别地关心,超越了一般的姐姐对弟弟的关心和爱护。
主持人:你所说的超越的那部分像什么?
家红:就像,说句不好听的话,就像母亲关心儿子那种感情吧。
杨凤池:所以我想这也不特殊,因为父母都已经不在了,作为弟弟的姐姐比他大几岁,姐姐自然而然要承担起来照顾这个弟弟的全方位的责任。
主持人:咱们老话说长兄如父,那姐姐可能就如母了。
杨凤池:对,有可能在不知不觉当中,家红就已经承担起来姐姐加母亲这个角色,所以这样一来在家红自身里头就出现了一个矛盾,因为妈妈不存在一个长大了结婚嫁人的问题,姐姐长大了结婚要嫁人,要建立自己另外一个家。这样跟弟弟这个家之间,就有了一些距离,而家红极力想跨越这个距离,弥合这个距离,就是我结了婚我照样还得管我弟弟。
家红:就是结婚以后吧,我听我的邻居说,说结婚的那天我们那里不是都有个风俗嘛,结婚的时候这个娘家人都要送的,说我弟弟送我到婆家以后,回去他自己哭了,我的邻居跟我说了这个事情以后,我就有点特别感动,我就觉得心里很不好受。
主持人:结婚的时候有没有考虑过,谁能管我的弟弟我才能嫁给他。
家红:当时我就是想我结婚以后我过得好,我就会帮他,也让他过得幸福,就是这个心态。
杨凤池:这样一来,家红自己就处在那种两难的冲突里头,所以她就会尽量地说服先生一块儿照顾弟弟,说服不了,那就自己一个人照顾弟弟,这样一来她就特别累。
主持人:要是说不让你管弟弟了,你会怎么样?
家红:我会觉得就是放不下嘛。有时候我和朋友吃饭或者是做什么事了,我就想啊呀,你看别人能把这件事情做好,我的弟弟怎么就不能呢,看见别人做生意做得很好,我就会想如果弟弟能做到这么好该有多好啊。
主持人:你差不多每时每刻都在想弟弟的事情?
家红:反正大多数的时间总在想他的事。
小片:为了帮助家红从目前的困境中解脱出来,专家让她在一张白纸上分别标出自己一家和弟弟一家、以及每个家庭成员的位置,但是家红却把两个家庭标在一起成了一个大家庭,而把自己标在两个家庭所有成员的中心。
杨凤池:这很有意思,您说这是一家人,还是两家人?我这一句话一问您是不是意识到了?
家红:嗯。
杨凤池:就说您是这家的家长,周围人全是您的孩子。这样一来,你操心操的就大了,受的累就多了,着的急也大了,而实际上这是两家人,您一个人要着两家人的急,而且把这两家混在一起着急,最后您就搅不清楚了。
主持人:而且这两家人谁都不领情。
杨凤池:现在您这角色的错位,使得这两家里头其他成员,对您多少还有一些反感。
家红:对,也比较反感。觉得我管得有点太多了。
杨凤池:实际上对您来说,感情联系应该是丈夫是婚姻、爱情的主要载体。弟弟是亲情,这两种完全不同性质的感情,您把它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上。然后先生也会不开心,你怎么把我放在你弟弟的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家红:有时候丈夫他说个什么,我也就不吭声了。
主持人:好像在丈夫面前也觉得有点,自己没理儿是吧。
家红:对。
杨凤池:两个孩子放在等同的位置上,儿子也不舒服,侄子也不舒服,侄子觉得表面上貌似这家庭里的人,但他实际上知道您是跟您儿子是最亲的,那哥哥才真正是姑姑的孩子,我只不过是表面上的。
主持人:你是确实把弟弟、弟媳、侄子都一块儿管着了。
家红:我从小亲人不多嘛,我就把他一直当做是我的亲人,孩子是我的亲人,丈夫是我的亲人,他也是我的亲人,就这么个感觉。
主持人:那这个亲人也是有距离远和近之分,可能在你的心目当中,远和近的关系没有处理好。
家红:没有处理好。
主持人:那像家红这种家庭,出现这种情况,是不是也有一定的必然性。
杨凤池:我觉得有些必然性,因为父母早亡,姐姐不用别人说,自然而然就会承担起替父母照顾弟弟这种责任。所以现在我给你支的招,就是画一条线而已,拿一个红笔,画一条线而已,就很简单了。这条线分隔了这两个家庭,您要记着,您做事的时候不跨越红线,您就会舒服多了,凡是涉及到这家人的事,让他们俩商量解决,如果您弟弟向您求助,说姐姐我现在能力不够,经济实力不够,我要让你帮我做什么什么,您要跟他商量,弟弟让我帮着他做什么,你同意吗,你觉得合适吗?你们俩都同意的事,再办,你们俩不能达成一致,你就要告诉弟弟,这件事,超出了我能做的范围了。然后您其实主要的精力是经营跟先生的感情,照顾好孩子把这家的生活过好,这家的生活过好了,给您弟弟是最大的精神支持,说我姐姐一家过得可幸福了。我要好好跟我媳妇照顾我孩子,好好把我这家过好,过成我姐姐那样。
主持人:做得到吗?
家红:慢慢地做吧。
杨凤池:刚才电话里我们听到,弟弟说做什么事情的时候,最终我还是要听我姐姐的,我们要帮助弟弟打破这一点,就是要让他自己独立做决定,然后去做事情,哪怕做成一件很小的事情,弟弟就有自信心了。这回可不是我姐姐帮我做成的,是我自己的力量做成的,弟弟就有自信心就可以发展自己了。就是我可以对我弟弟特别特别好,但是我少帮助他做实际的事情,不是我没有爱心,而是我怕影响弟弟未来的前程,造成他的依赖,我可以在他困难的时候安慰他,我可以在他高兴的时候,提醒他保持清醒的头脑,我可以在内心里牵挂他,但是行动要少出。
主持人:哪怕是弟弟做错了什么,或者是做坏了什么,那也是他应该承受的,人生的一部分。
杨凤池:对,您可以鼓励他,人哪有不失败的,失败了好好总结经验,再干,男子汉就是这么发展的。而您减少对他的阻挡,你不要干这个,不要干那个,你就干这个,你就干这个最稳当,当然他要做一个很大的冒险,那我们要帮助他论证一下,到底可行性怎么样,但如果最终是他自己的决定,我觉得还是应该让他去试,就像您也是试着去改变一样,您也要让您弟弟试着改变他自己。
主持人:家红现在能想得通吗?
家红:嗯。
主持人:可以放开手,让弟弟有自己的独立。
家红:慢慢试着做。有些事情还是要他自己来解决吧。
主持人:那家红这种情况虽然是姐姐跟弟弟的关系,但是很多家庭成员之间,也会有这样的关系。像杨老师刚才说的,我们任何人都不能替别人生活,只有让他自己去生活,他有他的收获,他也有他的痛苦,他才能够慢慢地成长,希望姐姐能够放心,让弟弟自己去成长,好吗?
家红:好。
主持人:好,谢谢姐姐到这儿来讲自己的事情,也谢谢杨老师的指导,观众朋友感谢您收看我们的节目,再见。
个案:耍无赖的馋小孩儿
近两年,王先生和妻子为儿子的贪吃可操碎了心。他们的儿子——小辉,今年还不到14岁,可身高已经有一米八,体重也超过了160斤。别人一天吃三顿饭,可小辉一天要吃六顿。而在王先生的印象中,这孩子的嘴从小就特别馋,看见什么吃什么。到了这两年,他的贪吃已经到了让人忍无可忍的地步,这孩子除了吃,其它就不管不顾了。
主持人:小辉贪吃到了什么程度?
妈妈:早上叫他起床,他一看到我买的早饭特别好吃,他就非要吃了不可也不在乎时间。他一边吃我一边催:你少吃点儿,别迟到了。他不管我说什么,就是非要吃完。因为这个,他老是迟到,班里要扣分。为这事老师经常给我打电话,经常找我。但是我一直没找到好办法,怎么样让他早上起床快一点儿。
主持人:小辉经常迟到吗?
小 辉:有时候是。
主持人:那你不担心迟到吗?
小 辉:摇头
访谈现场,看到儿子一个劲儿地摇头,王先生特别无奈地告诉我们:现在小辉为了吃,不仅上课经常迟到,有时候还偷偷逃学溜出去买吃的。原来王先生夫妇俩看到儿子因为贪吃而影响了学习,就采取控制措施。但是他们没想到,在家里没吃够的小辉,居然能利用上学的时间去找小商贩买吃的,而更让他们想不到的是,这孩子竟然学会了赊帐。
爸爸:很多小商贩找到我,要我还钱。我一般都是给小商贩说好别给孩子赊账,第一次,我就尽力给他还了。下一次,我就不给了。我一般都是这么处理的。
主持人:有效吗?
爸 爸:六年级之前比较有效。到了六年级下学期,就没效了。
主持人:他采用了什么办法呢?
爸 爸:他从家里要,要不着就暴跳如雷,把门砸了,用刀片把电脑桌割了,或者用起子把家里的墙钻一些眼儿。
主持人:这个事情看起来不大,但是小辉为了要钱,发生过肢体冲突吗?
妈 妈:发生过,发生过。
小辉:我的小学老师过生日,我想要10块钱。我妈不给,我就很生气说你必须给我。结果还是不给,我就更生气了。就拿那个凳子,打了我妈的胳膊。
李子勋:打伤了吗?
妈 妈:有点疼,使了有那么三、四分的力气吧。
小辉的妈妈说:尽管儿子没使劲儿,但她仍然觉得心里很疼。小辉因为要钱买吃的,经常编造各种借口,有时候还撒泼耍赖,不把钱要到手就决不罢休。王先生说,儿子这种要啥就要给啥的心理,正是他们最为恐惧的。他不敢想象儿子长大以后,还会对他们做出什么,但现在只要是他要钱,就必须马上给。
爸爸:打个比方,帮我洗一次碗要5块钱。我说小辉,我明天早上起来给你10块。他不肯,他宁可现在要3块,也不会等到明天早上要10块。
李子勋:他是怕你反悔,还是真的等不及?
爸 爸:他真的是等不及,马上就要到手。
主持人:小辉经常这样吗?
妈妈:经常这样。他非要两块钱,不管你当时有没有,你不给我就是不行。我也很生气,有次我想治治他,不给他。当时他就不进学校的门,拽着我的衣服在那儿转圈。我揍了他两拳,我以为他会害怕,但是不管用。打了他之后,他还是要。最后我一看要迟到了,老师又要找我了,气得我就把那两块钱扔在地上,他捡起来高兴地跑了。
主持人:你扔在地上是什么意思,以为他不会捡?
妈 妈:这个我倒没想,如果他捡起来,他会冲着我笑一下。
李子勋:马上就春风化雨了。
妈 妈:因为他得到了想要的东西。
李子勋:这个情结是及时获益,不能等待。这种等待实际上是儿童行为,就像我们说这个孩子抱在怀里,一饿了他就要找奶头,他可不管妈妈累着,困着还是病着。因为他饿了就会叫,你要是没有及时把奶头给他,他就会哭闹。这个信息,从我们来看儿童是一个完全以自我为中心的,这样的性格,实际上是一个儿童期,或者是婴幼儿期的一种心理状态。
爸 爸:这次他不愿意来北京,来之前他跟我说好了,要一百块钱。
李子勋:他就来了?
爸 爸:他就来了。
主持人:那十三四岁的孩子,出现这个情况正常吗?
李子勋:当然不正常了。
主持人:偏幼稚一些?
李子勋:对,但是小辉在其他方面很正常、很成熟。但是就在这个方面,在内心欲求或者叫欲求不满足方面看起来是很典型。所以,我们要找根源,我们要问妈妈,他小时候吃过母乳吗?
妈 妈:吃过。
李子勋:奶水好吗?孩子够吃吗?
妈 妈:不大好,有一段时间就是喂饭。
李子勋:不,我问的是一岁的时候。
爸 爸:不到一岁就用汤勺喂了。
李子勋:就那个硬硬的汤勺?孩子是抗拒,还是慢慢喜欢?
爸爸:他一直抗拒。那时候她老觉得奶水不够,就给孩子喂奶粉。她就看着书喂,多少体重,该喝220,260毫升。如果喝不完,她就用奶瓶倒到勺子里硬灌,她老觉得孩子厌食。
李子勋:正常的孩子吃的时候是需要温暖,要和妈妈交流。看得出来,母亲和儿子的交流虽然很多。但是,我不知道她喂孩子是不是温暖。怎么抱孩子的,反正小孩子拒绝吃东西,象征意义就是跟母体不好,跟妈妈不好,妈妈有什么东西妨碍了孩子吃奶。对吧?后来你就强行灌他,使他嘴上没有快感。你想想,孩子牙齿都没有,就被一个硬硬的金属汤勺灌进去。当然这只是一种说法,不是说一定会造成这种情况。但是从小辉现在的情况推理回去,这可能是原因之一。但不是说小时候喂过汤勺的孩子,都会变成小辉这样的,是不能够反推的。从小辉现在的表情,我们可以推出:他小时候没有满足,他的欲望没有达成。所以他永远处在饥渴状态里面,而这个饥渴就是吃,不停地吃东西。
主持人:小辉你自己觉得是这样吗?
小 辉:不管我早上吃得多饱,反正每次我上第四节课的时候我就饿得很。
主持人:好像饿得要摔倒的那种感觉,心慌得很?
小 辉:对,吃东西吃到一半的时候,如果没了,过一会儿肚子会比以前更饿了。
小辉的回答印证了专家的分析。而王先生夫妇俩也明白了,小辉的谗嘴是哺乳期喂养不当造成的。对于小辉这种独特的心理,专家建议王先生采取延时满足的方法,逐步修正孩子贪吃的欲望。就是以后每当小辉提出要求时,都要想办法延后5到10分钟再满足他,并逐渐过度到延后一两小时,以至最后能完全拒绝他的要求。对于专家的建议,王先生夫妇俩表示认可,但在访谈现场,王先生对专家说,儿子因为贪吃,现在对钱已经有了一种让他们匪夷所思的心态。他们担心这种心态并不是延时满足就能解决得了的。
爸 爸:孩子对钱痴迷。
小 辉:能有富翁一半的钱该有多好啊!李子勋:心理学有个名词叫口欲,说口欲期没有满足的孩子,他可能两极分化。就拿商人和乞丐来说。乞丐觉得谁都该给他,过路的人都应该给他钱,理解吗?所以他永远是贪婪和不满足的。商人也是贪婪和不满足的,不然他就发不起来,他总是希望从别人那儿多赚一点儿。理解吗?爸 爸:给多少钱他都花光了才回家。专家:所以说小辉有两种发展的前景:一个就是像漏斗一样的,钱给他就没了,当然这个呢肯定是成不了大器。还有一个就是他学会了节制和等待。主持人:那现在由于有这个没满足的欲望,是不是他要钱,父母就应该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对待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心理访谈观后感1500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