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案例转变

字体:大 中 小
徐建光:坚持全课程育人 深化课程思政改革
16:03:56 && 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 && 作者: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
贯彻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会议上关于“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讲话精神,践行韩正书记“把知识教育同价值观教育、能力教育结合起来”的讲话要求,是新时期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命题。学校充分认识到,思政课与专业课同为育人主阵地,只有牢牢把握专业成才和全人教育的共通点,构建全员、全课程的大思政教育体系,形成“各门课程都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的工作思路,才能将核心价值观教育落细、落小、落实在每一堂课程。为此,学校通过全方位教学设计、全过程引导推进,将思想政治工作“润物细无声”地融入教育教学,实现了“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身。
学校的课程思政工作,是党委领导下的一把手工程、举全校之力的顶层构建工作。学校建立了党委统筹挂帅、教学分管领导牵头执行、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的组织架构,对“教书”结合“育人”的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教务、人事、教师发展中心、教育质量监测中心积极配合学工、研工和学校德育中心的工作,有效发挥行政职能,将课程思政工作纳入年度重点工作予以推进。校院两级分管思政和教学工作的条线紧密结合,坚持立德树人与专业教育齐头并进。学校社科部、通识教育研究中心、科技人文研究院、交叉科学研究院也积极整合资源,为课程思政工作的实施、研究和创新提供技术支撑。
在课程思政工作的推进过程中,学校始终遵循教学规律,不断挖掘有效路径和载体。首先是立足学科的学术内涵和传承脉络,发挥专业课程本身的特色,提炼出爱国情怀、法制意识、社会责任、文化自信、人文精神等要素,转化成核心价值观教育最具体、最生动的有效载体;然后从小处入手,就细部落脚,注重课堂话语传播的有效性,力避附加式、标签式的生硬说教,悉心点亮学生对专业课程学习的专注度,也引发学生认知、情感和行为的认同。例如,《人体解剖学》增加了“大体老师”的感恩教育内容,引导学生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对医学责任意识的审视;《医古文》对古代医家的学术思想和伦理思想进行解读,成为医学人文的导引课;《医学英语》课程跳出了语言工具课程的狭窄范围,更多地倾注了全球化视域和跨文化交流的指导;《中药饮片鉴识》设计了进入社区宣教的实践内容,将专业技能服务社会的职业价值观春风化雨般传递给学生。
强化课程思政的学术研究和效果评价,是建立育人长效机制的关键举措。一是强化教学策略的引领,绘制德育“教与学”目标地图。学校根据学生专业学习的阶梯式成长特征,以及学生遇到社会问题的复杂度,系统设计德育递进路径,并固化于教学大纲中,推进思政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全覆盖。二是调整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将课程教学评价、学习效果评价从单一的专业维度,向人文素质、职业胜任力、社会责任感等多维度延伸,细化了对教师教学活动的指导和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测量。三是发挥优秀典型的示范作用。在全校各类教学演示、成果表彰、课堂竞赛中,均设置德育的评价指标,大力弘扬课程思政的成效,全面引导教师从无意识的参与转变为有意识地实践。四是组织开展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研究。学校教务部门在每年的课程建设中,专门设立“德育实践专业课程”重点建设项目,促动专业教师进一步优化课程思政的内容和形式。三年来校院两级建设课程已达到60余门,“课程思政”的学术内涵探索不断深入,涌现出一大批文理结合、医儒相通的示范性课程。
学校课程思政工作的有效开展,依托的是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的配套保障。一是借力实践平台。学校将实践环节作为德育渗透的重要阵地,充分利用三学期制的优势,每年设置10周的临床实践环节开展“服务性学习”,当学生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服务社区、服务病患时,自然而然地提升了使命感和责任感,达到“知行合一”的教学目标。二是重视师资发展。学校教师发展中心在“文化引领”的理念指导下,积极响应立德树人的时代要求,通过“学习、对话、实践与反思”的培训模式,将育人要求和价值观教育内容融入专业教师的话语体系,强化了教师作为学生领路人的影响力。三是加强协同育人。学校通过教务、学工一体化管理路径,将专业教师、思政教师、辅导员、管理人员凝聚成“全员育人共同体”,以导师团队的形式服务学生,实现思政教师和专业教师职能互补、优势叠加,真正做到了教育与教学的有机统一。
目前,学校已经成立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指导委员会,以及书记、校长双组长负责制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领导小组,继续强化党政主体责任、整体推进学校课程思政的改革工作。同时,在对接“双一流”目标的《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中,设立了“构建大思政格局的课程德育改革项目”,提出“100%的课程建立德育目标并渗透德育元素,专业课程德育重点建设项目达到100门”的建设目标,将立德树人的工作纳入一流大学建设规划中,通过进一步提升和完善课程思政的工作方法、实施路径和评价激励体系,构建起“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校园文化。
责任编辑:陆芸
微博关注:
相关内容: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您的位置: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
14:29:30&&&&&&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任编辑:李萍
&&&&人气:
 会议现场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中国社会科学网上海讯(记者 查建国)11月19日,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中共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办,上海市学生德育发展中心、华东政法大学承办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四届(2016)学术年会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场: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体系创新”研讨会在华东政法大学召开。华东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闵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专职副主席解超教授分别致辞。教育部社科司副司长徐艳国作总结讲话。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副书记、上海市教委副主任高德毅教授作主题报告。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委员、宣传处处长曹荣瑞主持开幕式和主题报告会。闵辉指出,华东政法大学坚持法治学科优势与马克思主义教学的开放性、多维性、自主性充分融合,致力于创新和开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加深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在“十三五”开局之年,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上海市第二批示范性马克思主义学院,明确了新形势下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改革的目标方向、基本原则。本次研讨会将通过互动交流,主题报告的形式,共同探讨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问题,沟通课程建设,推动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教育改革。解超认为,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连续举办了14年,已经成为上海市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标志性平台。本次会议提出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建设思路,大力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体系创新,注重全员、全课程育人。一方面,深化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必须要形成教育合力,另一方面,要将其内容和精神渗透于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专业教育之中。我们将着力打造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资源支撑平台,着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建设,汇聚资源、集中力量,在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建设中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来自上海市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20余所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思科学科的50余位专家学者进行了学术交流。“课程思政”的理念和设计高德毅表示,在思政教育学科这个领域,重点来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其有更深厚的背景。首先,近30多年来,我们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学科建设和教书育人上,都取得了历史性、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成果,但相比西方的隐性教育,我们则更多侧重显性教育。其次,德育综合改革后,应把“大中小德育一体化建设”的基本理念贯彻到实践中,合力推进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机制体制尚有待进一步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建设,不仅仅局限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个狭义的思政课,还要同国家的教育高度出发,从育人的本质出发,发挥综合、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这样一个广义的、内涵更加丰富的领域延伸。高德毅就学校教育育人阐述了基本思路:第一,学校教育应该是360度的,只是在教育的方式、内容、途径有所差别;第二,育人要着力回归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主战场,不局限于“4+1”的思想理论课,从而真正把教书育人落到实处;第三,从“思政课程”单一的表现形式转向“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从而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综合性体系。经过实地调研,高德毅认为,上海“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的教育实践是构建全方位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积极探索。他指出,按照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程,以及专业课三大类的课程功能定位,上海在课程制定上,抓紧制定专业课程建设的制度标准,强化政治方法和思想引领;在主题上深深根植学生教学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各高校综合系列课程均与学生的学科相结合;在师资上聚焦顶尖师资队伍,强调团队的结合;在知识传授中强调价值观的同频共振,将课堂主渠道的功能实现最大化。“中国系列”课程创新理念在课程经验交流阶段,与会的学者就“课程思政”试点课程的交流、“中国系列”部分试点课程经验介绍、《中国道路》课程经验交流三大议题开展深入研讨。在“课程思政”部分试点课程的交流环节,上海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赵鸣歧教授作了“《中外时文选读》课程试点探索”的论述,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苏长和教授作了“发挥马克思主义在哲社课程中的指导地位:以《国际关系学导论》为例”的阐述,上海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朱惠蓉教授作了“构建大思政格局,发挥所有课程思政功能”的介绍。此外,《创新中国》课程首席专家、上海大学顾骏教授,《治国理政》课程负责人、复旦大学徐蓉教授,《读懂中国》课程首席专家、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朱健教授,《中国道路》课程首席专家、同济大学丁晓强教授分别就各自开设的《创新中国》《治国理政》《读懂中国》《中国道路》等课程进行了学术交流。在“课程思政”建设经验交流环节,华东政法大学何益忠教授、上海应用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国娟教授、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桂芳教授、上海政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徐世甫教授就《法治中国》《智造中国》《人文中国》《大国安全》课程进行了学术交流。朱健表示,上海交通大学在“中国系列”中以《读懂中国》为思政创新试点课程,《读懂中国》主要是基于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在规范中寻求创新性突破,教学内容涵盖方方面面,为了使教学更能接点地气,尽量把教案做得周全,以达到最佳效果。《法治中国》课程是如何构想的?何益忠介绍说,本课程针对华东政法大学法学课程和法科学生过分强调法的工具理性、容易忽视价值理性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学院根据法治中国的建设目标,立足学校特色,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引入法学的一些学者,校内外的专家,着力阐释法治中国建设中需要关注的宏观层面的大问题和微观层面的小问题,以期塑造法律人的法治信仰,坚定法律人的使命担当。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孙蚌珠教授认为,“思政课程”主要是指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课程体系,而“课程思政”重在转化为教学体系,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化可谓高屋建瓴,布局深远。上海的“中国系列”课程已经已走在全国教学改革的前列。清华大学吴潜涛教授认为,“课程思政”的理念创新拓展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学科思维。吴潜涛教授指出,“课程思政”从先进理念、教育规律和问题意识方面突破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对学科建设的局限性,把价值引领贯穿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综合课和专业课上,把这个“魂”引入课程后,使其变成一个永恒的存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均为育人徐艳国认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是我国大学改革发展的一个基本前提。现在大环境越来越好,路线越来越清晰,这对当下深入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条件。他指出,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的各个方面都应该加强指导,而这些指导不简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只言片语,应该自觉使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来建设思想政治理论学科和人才培养,以形成合力育人模式,从总体上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基于整个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核心的任务就是要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其中重点强调的是中国特色,实际上最终就是要聚焦到中国。”徐艳国表示,上海在“中国系列”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创新上做的非常好,聚焦的就是中国。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体现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话语体系,体现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还要体现为相应的教材体系等等。经过此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专题研讨和学术交流,从坚持顶层设计的要求出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平台建设的路径越来越清晰,一定要努力把这项系统工程建设好。徐艳国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对高校教育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要基于立德树人的视角,再审视、再梳理,显性的更强化,隐性的更细化。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从教材到教学是整体性、系统性、开放性工作。基于“思政课”这样一个的“核”出发,注重专业课设计与外延延伸,去构建学科体系,构建中国格局,形成中国话语。&华东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闵辉致辞(本网记者查建国/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专职副主席解超教授致辞(本网记者查建国/摄)教育部社科司副司长徐艳国作总结讲话(本网记者查建国/摄)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副书记、上海市教委副主任高德毅教授作主题报告(本网记者查建国/摄)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党委委员、宣传处处长曹荣瑞主持开幕式和主题报告会。(本网记者查建国/摄)清华大学吴潜涛教授点评(本网记者查建国/摄)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孙蚌珠教授(本网记者查建国/摄)《读懂中国》课程首席专家、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朱健教授发言(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山东智库联盟
山东省社科联专家管理系统
湖南智库网
中国乡村发现网
山东省科学院
山东省农科院
吉林社科网
上海社会科学院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
天津社会科学院
辽宁社会科学院
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
新疆社会科学院
宁夏社会科学院
青海省社会科学院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
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
福建社会科学院
广西社会科学院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
山东省委党校
山东师范大学
山东财经大学
齐鲁工业大学
曲阜师范大学
山东省人民政府网
山东省科技厅
山东省财政厅
山东省宏观院
中国政府网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您的位置:&&
&&新闻正文
从“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来源:光明日报日
11:23:49 点击:207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教改透视】
  编者按: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推动各地各高校深入开展思政课教学质量年各项工作,打赢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水平的攻坚战,教育部日前召开“2017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上海调研片会暨高校‘课程思政’现场推进会”。上海市“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和经验,对高校思政工作的改革与创新颇具启示意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大使命。最大限度发挥课堂教学的育人主渠道作用,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关键抓手。自2014年起,上海市在教育部指导下,率先开展“课程思政”试点工作。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以来,上海市加快推进由“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改革,让所有课都上出“思政味”,所有任课教师都挑起“思政担”,探索构建全员、全课程的大思政教育体系,取得了初步成效。
根本目标:传播弘扬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
  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对此,上海市把“课程思政”改革作为落实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抓手。
  以“课程思政”为引领,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课程体系。基于多年来在基础教育阶段实践“学科德育”的基础上,上海抓住契机,于2014年在高校探索实施“课程思政”,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贯穿教学和研究的全过程,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资源,从战略高度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程、专业教育课程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促使各学科专业的教育教学,都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促进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之后,上海按照“统筹布局、分步实施、滚动发展”的思路,出台《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建设专项计划》,全面推广“课程思政”建设。现已启动整体试点校12所、重点培育校12所、一般培育校34所,基本实现全市高校全覆盖。每校给予持续稳定的经费支持,促使“课程思政”理念、育人根本任务在所有高校落地生根。
  以“课程思政”为载体,探索“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有效路径。推进“课程思政”改革,不是简单增开几门课程,也不是增设几项活动,而是把价值观培育和塑造,通过“基因式”融入所有课程,将思政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将教书育人的内涵落实在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课程都上出“思政味道”、都突出育人价值,让立德树人“润物无声”。
  今年,在具体课程建设推进上,除重点推出一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示范课程外,上海还着力实现3个全覆盖,即:所有高校全覆盖开设“中国系列”思政选修课程;所有高校全覆盖开展综合素养课程改革,每所学校至少选取1门以上课程开展试点;所有高校全覆盖开展专业课程育人改革,每所学校至少选取2门以上专业课程开展试点。目前,全市已开出“中国系列”课程30余门、在建20余门,175门综合素养课程和400余门专业课程相继启动试点。
  以“课程思政”为抓手,落实高校党委意识形态主体责任。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必须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办学治校方方面面。对此,上海按照“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部门协同配合、以行政渠道为主组织落实”的思路,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全市所有高校都成立了“课程思政”改革领导小组,所有高校党委书记均亲自担任组长,并设立专门办公室推进落实。
  在具体课程教学中,高校党委书记、校长与教师们集体备课,亲自走上讲台,为学生上大课、讲大势、传大道,极大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了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目前,上海高校党政“一把手”上讲台授课,已成为大学校园的新常态,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带来了新气象,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成为“一把手工程”。同时,通过“课程思政”改革,高校党委对课堂教学管理有了具体抓手,既抓住了教师这一关键,把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落到实处,又聚焦了学生这一主体,把立德树人的中心环节落到了实处。
关键环节:聚焦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
  抓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阵地建设,关键是抓住课堂这个主阵地,用好教学这个主渠道。对此,上海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中国系列”思想政治理论课选修课程、综合素养课程、专业教育课程三类课程的不同属性,分类厘定各自功能定位,分类开展重点建设:
  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地位,打好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的攻坚战。在整个课程育人体系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着眼开展系统价值教育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系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核心课程,也是社会主义大学的优势所在。
  今年是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年,上海把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作为“课程思政”改革核心环节,全面落实思政课教学质量年的工作要求。例如:成立首届上海高校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已组织78位委员赴全市所有高校现场听课450堂,既挖掘典型,又发现问题,精准纠正;重点支持复旦大学、华东师大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同步布点建设15个上海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每个学院予以持续稳定的专项经费支持;积极推进领导干部上思政课。今年5月,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市长应勇分别走上复旦大学、上海交大讲台亲授形势政策课。下半年,上海市委、市政府其他领导班干部也将陆续到各联系高校授课。此外,还将出台《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行动计划》,着眼加大投入、深化改革,坚决打赢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的攻坚战。
  突出“中国系列”课程的教改创新,全面推进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路新战略“三进”工作。上海加强顶层设计,积极落实,引导所有高校结合自身办学特色与专业优势,开展“中国系列”选修课程,立足中国实践、讲好中国故事。这些“中国系列”课程,在选题上深深植根学校办学优势,既紧扣时代发展又回应学生关切,既具备深厚学术积淀又有效激发学生求知需求;在师资上聚集顶尖师资团队,强调团队组织开展专题式教学,每个专题授课主讲教师均为业内领军人物;在方法上注重开拓创新,融合了课堂主讲、现场回答、网上互动、课堂反馈等教学方式,巧妙地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要义于多样化课堂教学之中,在引人入胜、潜移默化中实现了教育目标。
  突出综合素养课程和专业课程教学的育人导向,促使知识传授与价值观教育同频共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充分发挥思政课的核心作用,也要充分发挥其他所有课程的育人价值。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融会贯通,实现思政教育从专人向全员的创造性转化。
  近年来,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学校的专业课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实践证明:以专业技能知识为载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比纯粹思政课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可以最大限度发挥课堂主渠道功能,扭转专业课程重教学、轻育人的情况。对此,上海在总结经验基础上,一方面,正在制订综合素养课程建设价值标准,围绕体制机制、课程设置、教师选聘以及教学方式等方面,强化政治方向和思想引领,突出综合素养课程的育人价值;另一方面,正在制订专业课程育人教学规范和评价标准,编制课程教学指南,推广试点经验,努力彰显综合素养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育人价值。
核心支撑:促进教书与育人相统一
  针对教师“既要教书也要育人”主要停留在柔性倡导和要求、缺乏规范性指导和可抓可查的制度安排等情况,上海着力从两个方面推动落实:
  一方面,以高校教师教学激励计划为抓手,落实育人价值导向。上海自2014年起,每年投入专项经费实施市属高校教师教学激励计划,激励全体教授为本科生主讲专业基础课程,成功止住本科教学质量滑坡趋势并呈现提升态势。在实施教学激励计划过程中,针对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和任课教师的育德实效开展绩效评价,据此作为是否继续给予支持及支持额度的重要依据,为促进教书与育人相统一,提供了重要抓手。
  另一方面,以提升教师育德能力和育德意识为重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实施“课程思政”,要求所有任课教师不仅要在思想认识上形成全员育人的共识,也要在专业发展上具备有效育人的能力。对此,上海构建形成市、校两级有机联动的培训体系,市级层面负责研制培训方案、开发培训教材,并对1000名专业课骨干教师开展“课程思政”专题培训。同时,各校参照市级培训方案,结合课程教学实际,分类开展针对性校本研修与培训,为“课程思政”全面推广提供核心支撑。
  (作者:虞丽娟,系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书记)
【文字:虞丽娟】【发布:郑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