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正必须领导者具备的主要特征特征有什么

已有天涯账号?
这里是所提的问题,您需要登录才能参与回答。
"天涯问答"是天涯社区旗下的问题分享平台。在这里您可以提问,回答感兴趣的问题,分享知识和经历,无论您在何时何地上线都可以访问,此平台完全免费,而且注册非常简单。
当前生态旅游者应具有哪些特征素质水平
当前生态旅游者应具有哪些特征素质水平
09-10-16 &匿名提问 发布
提纲:生态旅游则是基于旅游主体对大自然的尊重,关爱和敬畏,而对旅游客体由生出一种平等相处关系的旅游模式.游人不仅观赏自然的美色,认识自然的现象,也在聆听自然的呼声,关注与思考着环境问题.这是一种肩负着社会责任感的全新旅游方式,既融入了环境教育和科学知识普及,又在某种意义上参与了保护生态,保护自然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环境运动.由此可见,生态意识,生态理念和生态道德,是生态旅游的核心.现阶段,我们的生态旅游,基本上没有超出游山玩水的旧模式,只不过是一方面旅游管理部门增设了一些垃圾箱,公厕和宣传牌;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游客开始养成了不乱扔垃圾,不采花草之类好习惯.但这一切,充其量只能算是干净的旅游,还算不上是生态旅游. 传统的山水风光游,是把大自然作为消费对象,旅游主体与客体双方还是一种商品交换的关系,即游客花钱享受自然。其实,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一、生态意识   为了中国的未来,为了中华民族的后代,也为了全人类和我们这个星球能够持续存在,必须痛下决心、采取断然措施,彻底改变我们的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彻底转变观念,恰如生态思想家佩特拉. 凯利在其名著《绿色思维》里所说的那样,首先要在人类的精神领域里发生一场观念革命,首先要绿化思想,确立并不断强化生态意识。这是刻不容缓的头等大事。下述8点是生态意识最主要的方面,也是生态思潮所探讨和争论的核心问题。(一)、 抛弃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观念。古往今来许多哲学家都论述过这一问题,但恩格斯的“一线胜利二线失败论”最为切中要害。让我们记住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里说的这几句话——“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在第一线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在第二线和第三线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它常常把第一个结果重新消除。”恩格斯的“一线胜利二线失败论”彻底否定了违反自然规律、干预自然进程的科学研究及其应用(如克隆),彻底否定了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社会发展模式和决策(如移山填海、围湖造田、修建巨型水坝、人为的大规模的水体调动等)。恩格斯的“一线胜利二线失败论”向人类郑重宣告:大自然是不可征服不可改造的,人类如果狂妄到以为可以凭借自己的科技力量改变自然规律;那么,纵使可能在开始阶段看到一些战天斗地的获胜表象,但最终得到的却一定是悲剧结局。记住恩格斯的这个伟大思想,也就是要记住尊重和遵守自然规律,这是生态思想的第一原则。(二)、寻回并发扬中国古代生态思想。我国的古代先哲为全人类贡献了十分丰富而珍贵的生态思想,如天人合一、与天地参、物无贵贱、民胞物与、道法自然、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育万物而和天下、兼利万物、尽物之性、其生不伤、利而不害、少私寡欲等等。许多西方的思想家和生态哲学家都强调了古代东方生态智慧的重要意义,如叔本华、史韦兹、赫胥黎、汤因比、池田大作、卡普拉、罗尔斯顿等。哈佛大学出版社近年来连续出版了七、八部著作,深入探讨古代东方生态思想,如《道家思想与生态学》(2001)、《儒学与生态学》(1998)、《佛学与生态学》(1997),其目的就是要发掘古代东方生态智慧宝库,为当代全球化的生态思潮提供更多和更有启示性的精神资源。在这个方面,中国人,特别是中国的人文学者,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祖先的伟大思想和成就并不能证明后人的种族优越,相反却证明了抛弃祖先伟大思想的后人的可耻和可悲。我们没有丝毫理由因本民族先哲们的超前和伟大而傲然于世,相反却应当深刻地忏悔和反省:为什么有着如此丰富之生态智慧宝藏的民族竟然把自己的美丽家园摧残到这般惨不忍睹的地步?为什么有着如此深厚之天人合一传统的民族竟然堕落到近乎末日狂欢之百无禁忌的程度?——“有毛的除了刷子,有腿的除了板凳,什么都吃!” “不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而是前人砍树发财后人干等沙尘暴来!”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个民族把祖先的生态思想置之度外甚至反其道而行之?(三)、形成并强化对子孙后代生存发展的责任感,形成并强化生态伦理道德意识。生活在我们这一时代的每一个人、每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都有着为子孙后代保持基本生活条件的天然责任,不能只为了自己的发展和享受而损害后代人的生存权益。比如说,石油、煤炭等矿藏和适合于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本是经过了数百万年以上的演化才得以形成,理应为人类千秋万代共享,当代人有什么权利在百年之内甚至数十年之内就将其采掘一空、破坏殆尽?然而我们时常看到的却是竭泽而渔,是吃祖宗饭掘儿孙墓,甚至是我死了以后哪管它洪水滔天!作为地球上的一个物种,人类与其它生物和非生物一样都是大地母亲的孩子,凭什么人类就可以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污染环境、掠夺资源、灭绝物种,把自己的地球母亲蹂躏得遍体伤痕、奄奄一息?凭什么人类就可以只考虑自己发展而不容许生态发展(ecodevelopment)?道德何在?天理何在?一个对其它物种不讲道德的物种是非常可怕、非常残酷的,难怪美国诗人肯明斯要把“人类”(mankind,原文有“仁爱的人类”之义)一词改为“不仁爱的人类”或“残酷的人类”(manunkind)!生态伦理学是一门全新的伦理学,它要求人类承认和尊重自然万物自身的存在价值和生存发展权利,它要求人类像爱护和保护同类那样去爱护和保护自然万物,它也承认人类像其他许多物种一样有生存权和发展权、有利用自然资源和与其他物种分享生存环境的权利,但同时又要求人类将自己的需求和发展严格限制在不威胁其他物种生存与存在的范围内。当人类的需求与其他物种的需求发生矛盾时,生态伦理学的原则是:根本需要高于非根本需要,比如,人类不能为了自己的非根本需要甚至于奢侈需要而剥夺其它物种最起码的生存需要从而导致其灭绝;当人类的需要威胁到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时,生态伦理学坚持整体利益高于局部利益这一终极原则,用利奥波德在阐述“大地伦理” 时说的话来表述就是:“有助于保护生物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的就是正确的,反之就是错误的”,用拉夫洛克在阐述“该亚主义”时的话来表达就是:“关键的是这个星球的健康,而不是个别物种的利益”。(四)、抛弃以利益最大化为目的、竭泽而渔地消耗资源和肆无忌惮地污染环境、以短视的工具理性和狭隘的经济理性为指导的发展观和发展模式;建立以身体健康、精神丰富地生存为目的,以确保子孙后代最基本的生存条件为根本前提,以环境是否适宜人类居住和生态系统是否稳定和谐为终极衡量尺度或判断标准的发展观和发展模式。在全人类和整个地球生态危机的今天反思人类几千年,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更特别是二战以后的发展过程,我们已经能够很清楚地看出,这种以人为本的发展史就是人类对自然的掠夺史和破坏史,这条由越来越膨胀并渴望无限膨胀的欲望作为内驱力而推动的巨兽所践踏出来的发展之路,是一条“开拓、征服——享受、消费——再开拓、再征服——再享受、再消费……”直至增长的极限和人类的毁灭的恶性盘旋的不归路。对增长的极度迷恋、扩张性和侵略性、无限的贪婪、难填的欲壑、利益最大化尺度、强权和剥削掠夺、脱离自然并与自然对立而且毫无生态伦理道德等,都是这种“文明”、这种发展模式的致命缺陷。   为弥补这些缺陷,也为了解决越来越尖锐的环境与发展的矛盾,从70年代开始,一些有识之士提出了并丰富着一种新的发展理论,即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envelopment)理论。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对可持续发展的界定(“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损害人类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的”发展)已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然而,一些国家现行的发展战略虽然也美名其曰可持续发展,但实际上并没有做到以确保后代人的基本生存条件为前提、以确保生态的可持续性和生存环境的逐渐改善为前提,依然以发展为中心、为根本、为压倒一切的原则,依然主要在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和资本的最大化,依然在迅速地消耗即将告罄的不可再生资源,依然在严重污染环境并使环境状况在总体上日趋恶化,而在治理环境、开发替代资源等方面的投入却少得可怜。这样一种发展由于有了“可持续”的美名作掩饰而更具有危害性,因为它能够轻易地使不了解真相的普通人丧失了忧患意识、危机意识、理性判断以及对子孙后代和自然万物的责任感。   有这样一种说法:环境问题只能通过发展来解决并在发展过程中解决。这听起来似乎有理,但却掩盖了几个最为关键的问题:这种发展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是治理环境并为后代造福吗?如果是,这种发展的主要收入用在环境治理上了吗?这种发展把重点放在环境科学研究和替代资源开发上了吗?这种发展解决了多少环境保护和资源替代难题?这种发展是否使当代人的生存环境越来越好、是否使后人的生存条件逐渐改善?如果不是,这岂不又是一个掩饰、一个幌子,又是打着解决环境问题的旗号实行先发展后环保、先污染后治理的老套路吗?而惨痛的历史教训和无情的现实告诉我们,这条老路现在不仅完全行不通,是死路、是绝路,而且在很短的时间内它就要走到尽头了!(五)、抛弃物质主义的人生观,不再把欲望的无止境满足、财富的无止境占有和物质生活丰裕舒适度的无止境提高作为人生的目的,不再迎合那已经将这个世界带到灾难边缘的基于利润增长的消费主义潮流时尚;确立“根据可能而生活”的人生观,根据生态和资源承受条件而生活,提倡物质生活的尽量简单化和精神生活的最大丰富化。与之相适应,人们的价值观也应发生全面的改变:奢侈享受和高档消费不仅不再令人羡慕,而且令人反感并受到指责,因为那是掠夺、消耗和浪费了更多资源并更多地污染环境的耻辱标记;相反,有利于环保的、消耗资源和污染环境最小的简朴生活方式将成为光荣的象征,精神生活的充实和有益于人类和自然万物生存的思想创造和科技发明将受到最高的赞誉。(六)、彻底打消盲目的技术乐观主义,以生态意识对人类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进行重新评价,把有助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作为科学技术研究与应用的主导方向。毋庸置疑, 真正能够做到对人类和整个生态系统负责的科技进步,对人类摆脱生存困境和生态危机有着重大而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迄今为止,科学技术研究和应用却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资料显示,目前全世界真正从事环境保护和替代资源研发的科学技术人员还不到10%,创造新的替代资源的科技发展速度远远赶不上消耗不可再生资源的速度,治理污染的科技发明远远赶不上污染环境的科技发展,多数科学家所从事的科学研究,都程度不同地污染着环境或干扰扭曲着自然规律和自然演变进程,多达30%的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员从事着以军事为目的的研究开发,发明创造出越来越多更具危害性甚至毁灭性的武器。正因为如此,才有近百名一流科学家在著名的“布宜诺斯艾利斯誓言”里明确指出,“在缺乏伦理控制的情况下,必须意识到,科学和它的产物可能损害社会及它的未来”;也正因为如此,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人类福利生态学就批评了科学技术可以自动使人类摆脱生态危机的观点,而在1993年,十分重视生态保护的戈尔巴乔夫更明确地提出,“技术不仅不能缓解人与自然之间的冲突,相反,它会加剧冲突”。科学技术的力量是极其巨大的,但它的力量既可以保护人类保护地球,亦可以毁灭他们。20世纪以来,以芒福德、海德格尔、霍克海默、马尔库塞、哈贝马斯为代表的绝大多数哲学家对科技都持批判的态度,其缘由和观点值得深思。在生态危机的大背景下,对待科学技术不仅不能盲目乐观,而且还必须对其做新的总体评价,理清它的功过是非,进而促使它走向正途。(七)、坚持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公正性原则,不仅坚持代际公正而且要坚持代内公正,不仅坚持国际公正而且要坚持国内公正。公正性原则是生态政治学的基本原则,也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主要原则。发达国家对地球的生态欠账甚多,而且至今仍然为保持少数人的富裕生活,消耗着全球不可再生资源的大多数,甚至还以各种理由拒绝其所应当承担的环境保护责任。在世界的资源共享和环境保护领域里,不公正的现象是十分明显的。然而,国际不公正的现实绝不能成为国内不公正的理由,更不能成为在国内放任污染环境和耗尽资源的理由。毕竟,一个国家的环境灾难首先要由自己国民来承受。对争取国际公正和争取国内公正持双重标准是十分错误和有害的。比如,在一个国家内,富裕阶层与贫困阶层、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在资源共享和环境改善方面是否享有同等待遇?凭什么发达地区、城市居民、富裕阶层就可以占有和消耗更多的有限资源、可以得到更多的污染治理的投入?为什么不能按照争取国际公正的标准来为本国国民争取最大限度的公正?有一种貌似有理的观点认为,要帮助弱势群体脱贫致富,就必须坚持发展经济。然而仔细思考一下就会发现,这种观点实际上回避了导致这种社会问题的真正和主要的原因——分配不公和贫富差距,而让环境保护和为了缓解生态危机而放慢发展来承担不该其承担的责任。按照这种逻辑,发达国家完全可以对一个弱小贫困的发展中国家这么说:瞧你们那么贫穷,有那么多的失业人口,为了你们的脱贫致富,我们必须更加发展更加富裕,我们必须从你们那里获得和消耗更多的资源,我们还不得不更多地排放、更多地污染,否则,我们无法给你们更多经济帮助,你们将永无摆脱贫困之日!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社会的改革与进步,离不开对社会公正的追求。也正是在这一点上,生态马克思主义和生态社会主义有着明显的优势和重要的价值。(八)、批判和扬弃人类中心主义(anthropocentrism)的错误思想,吸收和借鉴生态中心主义(ecocentrism)的合理因素。尽管对于是否完全否定人类中心主义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但多数生态思想家还是能达成一个共识,即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有着重大的缺陷和错误。支配了人类意识和行为数千年之久的人类中心主义虽然较之以神或上帝为中心是一个进步,但同时也为人类埋下了难以根除的致命隐患。约翰.希德在《超越人类中心主义》里指出,“人类中心主义就是人类沙文主义,这种观念认为人类是万物之王,是一切价值的源泉,是所有事物的评判尺度。它深深地蕴涵在我们的文化和意识之中。” 威尔森在《人性论》里断言:“在人类不良或邪恶的精神产品当中,没有任何一种其恶果比得上与自然对抗的自我骄纵的人类中心主义。” 怀特在《生态危机的历史根源》里指出,“犹太-基督教的人类中心主义”是“生态危机的思想文化根源”。它“构成了我们一切信念和价值观的基础”,“指导着我们的科学和技术”,鼓励着人们“以统治者的态度对待自然”。要消除生态危机,人类必须首先变革文化;而文化变革的关键,就是抛弃人类中心主义的错误观念,使人们形成这样一种基本意识:“人类绝不是、也绝不能君临万物、自我孤立地生存于世,而是、也只能是与其它生物和非生物相互依存。” 人类若想长久地生存于这个星球上,就不应也不能作万物的中心、主宰和统治者,而只能作万物的朋友——平等互利、密切融合、休戚相关、生死与共的朋友。生态中心主义是对人类中心主义最有力、最激烈的反拨,它或许有些矫枉过正,但绝对不是反人类的理论,而是要求人类这个地球上的理性动物在本能地从自我视角认识世界之外、还能从更广阔的空间来认识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个生态系统的存在与发展的理论。由于人类的命运与整个生态系统息息相关,因此关注整个生态系统,也就自然地包含了对人类的终极关怀。生态中心主义坚信人与自然万物生死与共,因此尊重所有的生命也就是尊重了人类的生命,保护了整个生态系统也就是保护了人类和他们在自然界里的兄弟姐妹。生态中心主义并不否定人类的生存权和不逾越生态承受能力、不危害整个生态系统的发展权,它主张限制人类的非基本需求和无节制的发展,目的并非要人类退回到前工业社会甚至原始社会,而是为了确保包括人类在内的自然万物的持续存在和持续发展,为了保护包括人类的长远利益在内的整个自然系统的长远利益。尊重生态过程,尊重生态系统及其内在的自然规律,进而以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和内在规律为尺度去衡量万物、衡量人类自己,约束人类的活动、需求和发展,是生态中心主义的核心思想和价值所在。人是有局限的物种,也是还在演进和变化的物种,他对大千世界的认识还很有限,许多自然奥秘他还无法解开,在他的演化进程中,他曾经犯过无数的错误,走过许多弯路。早在两千多年前,哲人苏格拉底就提出过一个深刻的见解:“任何不完美的东西,都不能成为万物的尺度。”以任何一种不尽善尽美的东西作为对整个自然界作价值判断的尺度,必将导致对大自然客观规律的干扰和背逆;而以天性中有着明显缺陷、又是自然界能动性最强的人作为这样的尺度,则更会导致可怕的、无可挽救的灾难。今后,如果人类还要继续以自己的意愿为唯一判断标准,则必将犯更多、更可怕的错误,甚至可能自己走向灭亡。生态中心主义倡导人类跳出数千年来的旧思路,努力去认识自然规律、认识生态系统,进而将认识到的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和内在规律作为人类一切观念、行为、生活方式和发展模式的根本出发点,为防止人类重蹈覆辙提供了一个极其重要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根源,为人类缓解乃至最终消除生态危机奠定了具有深远意义的理论基础。                      -----首发于《社会科学报》日        &生物教学论文&生物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的生态意识
  人类的生存环境是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这个生态系统保持平衡,将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死存亡.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现代工业的不断发展,环境污染已达到了空前严重的地步,再加上人类对动植物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已严重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地球,这个昔日人类温馨的家园,如今已是创伤累累,不堪负重.因此,如何唤起人们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意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已是当务之急.作为一名生物教师,我在平时的授课中,有意识地加强学生的生态意识,使他们深切认识到生物与环境的辩证统一关系,从而为他们日后走向社会自觉担负起保护自然环境的重任而打下基础.那么在授课中,如何加强学生的生态意识教育呢 我的做法有以下几点:一,注意挖掘教材中体现生态学知识的典型例子.所谓生态学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在生物学教材中就体现了有关生态学的知识.(1)环境因素影响着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和生殖发育.1,对生物形态结构的影响.    根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适者生存,不适就要被淘汰.因此,就形态结构来说很多生物都体现了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现象.如鱼类的流线型和用鳃呼吸是适合水中生活的标记;鸟类的流线体形,体表覆盖羽毛,骨骼轻且胸骨发达,是适应飞翔生活的特征;而两栖纲动物,幼体用鳃呼吸(因生活在水中),成体用肺呼吸(因生活在陆地上),更有力地证明了动物的形态结构受生存环境的制约,而在植物界同样也不例外,如树叶的片状结构和叶镶嵌现象,是为了争取光照,适应于光合作用的标记,沙漠中的仙人掌类植物,叶变态成叶刺,以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散失,这是适应于沙漠缺水,高温环境生活的标记.所有这些丰富多彩的动植物形态结构,无不体现着其生存环境相适应的特征.2,对生物生活习性的影响.   每年的九,十月间,大量的燕子就会从北方向南方陆续飞来以安全越冬,到来年春暖花开之际又飞回北方觅食.这是受环境气侯变化而进行迁徙的典型侯鸟.除此之外,诸如鱼类的洄游,植物的根的向地性生长和趋水肥生长,藻类,苔藓类植物必须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动物的节律行为,植物种子的休眠现象等,与它们所生活的环境构成了紧密的联系.3,对生物生殖,发育的影响.在我讲授《腔肠动物门》时,很多学生对水螅的两种生殖方式感到不理解,其实,这是受环境条件制约的结果.又如植物界中苔藓植物中葫芦藓的生殖过程,植物必须在湿润(亦即有一定水分)的条件下,才能完成受精作用,繁殖新个体.甚至连一粒小小的种子从播种到萌发的过程,也无时无刻不受温度,水分,光照等环境因素的影响.由此可见,教材中提到的各种各样的生物及其形成的种种适应本身就是一种生物进化的产物,而生物在进化过程中是不能脱离环境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因素作为一种选择作用,剌激了生物的多方位发展,这有力地说明了环境改造生物的一面.(二)生物与环境的密切关系,还体现在生物的生命动亦能改变环境的一面.在上叶的光合作用一节时.我提问一个学生:动物和人类时刻都要进行呼吸作用,并且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那为什么大气中的氧不会越来越少,二氧化碳不会越来越多呢 学生答不上来.其实这应归功于自然界中大量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且释放出氧气,从而使大气中的氧和二氧化碳含量能保持相对的稳定.因此,大量绿色植物的存在对于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无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生听罢,无不感到保护森林,绿化环境的神圣使命.而做为植物界其它植物生物的开路先锋——苔藓植物,能够分泌一种液体,这种液体可以缓慢地溶解岩石表面,加速岩石的风化,促成土壤的形成,为万物的生长提供生命的摇篮,一提到细菌,不少学生往往就嫡系到多种疾病,从而误认为所有的细菌都是十分可怕.但殊不知,土壤中正是有了大量腐生细菌的存在,使得自然界中无数的动物遗体和人畜类尿都分成水分和无机盐等返还给自然界,促进了自然界的物质循环,有人把腐生细菌比喻为默默无闻却功勋卓著的环境清洁工,它们实为我们人类创造了优良的生存环境.总之,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在授课中,应向学生阐明,无论是毁灭生物,还是破坏生态环境,都必将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从而导致人类的大祸临头.二,善于联系生活实际.列举破坏生态平衡的具体事例,激发学生保护自然环境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加强,人类改造自然的过程必须造成干预自身的生态环境.现在,工业上&三废&的污染和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已成为破坏环境的主要原因.1,天空中的杀手锏——酸雨的主要原因是烧煤,发电厂等排出SO2所致.酸雨能使江,河,湖泊水质酸化,造成鱼虾死亡和灭绝,在陆地上,酸雨使土壤酸化,造成森林大片枯死,农作物绝收,并危害人的健康.2,臭氧层的破坏.据载近年来南极上空出现直径上千公里的臭氧层洞.当大气中臭氧层被破坏后,照射到地面的紫外线将增加,引起人们的各种疾病,并影响了动植物的生长发育.3,温室效应出现.使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由CO2及其它一些诸如O3,N2O,CH4等气体所引起的.而这些气体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的大是量燃烧和毁坏森林所致.气候的变暖将给人类及众多生物带来无限的灾难.其它诸如海洋污染,水资源告急等.众多的生态环境恶化现象无不在急切的警告世人,生态的灾难并非危言耸听,人类若不及早采取行之有效的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生物界面临的灭顶之灾将是指日可待!近年来,在太平洋沿域发生厄尔尼诺现象,而使自然界产生飓风,海啸,洪涝灾害等,使人类面临这一场严峻的生死考验,这些活生生的事例无不预示着当今生态问题潜伏着的巨大危机.三,配合教材,宣传国家有关保护生态环境的政策,法规等.《生物课程标准》指出: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我国于1979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保护法(试行)》这就要求我们不但要从理论上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而且要有这方面的法制观念,在实际行动中做好环境保护工作.二、生态理念                    佛教的生态理念和实践 佛教的生态理念主要表现在它的自然观、生命观和理想观三个方面。佛教的生态实践,不仅为佛教徒的自我完善提供了现代方式,为佛教适应社会、服务人群指明了重要方向,同时也指明了全球生态保护的根本出路,即提高认识,人人参与。佛教蕴含着深刻的生态意识。通过解读佛教经典,考察古往今来佛教徒的实践,都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一点。这种生态意识也许能够为解决当代生态危机提供帮助。
   
    佛教的生态理念主要表现在它的自然观、生命观和理想观三个方面。佛教徒将自然看作是佛性的显现,万物都有佛性,都有自己的价值。中国天台宗大师湛然将此明确表述为“无情有性”,即没有情感意识的山川、草木、大地、瓦石等,都具有佛性。禅宗更是强调: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皆是法身,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都有其存在价值。基于这一缘由,清净国土、珍爱自然是佛教徒天然的使命,这对今天的自然保护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佛教生命观的基调是众生平等、尊重生命,佛教据此提出不杀生的生命观。杀生,指杀害人畜等一切生灵。诸罪当中,杀罪最重;诸功德中,不杀第一。面对物种不断灭绝的现实,佛教不杀生的理念值得重视。
   
    佛教徒的最高理想是升入极乐世界。对极乐世界的描述,体现了佛教徒对理想生态的设定。极乐世界是无苦有乐的世界,内容包括:
    第一,极乐世界充满秩序,井井有条。
    第二,“水”是生命存在的基本要素,极乐世界有丰富的优质水,称为“八功德水”。
    第三,极乐世界有丰富的树木鲜花,如各种颜色的莲花等,香气芬馥。
    第四,极乐世界有优美的音乐,使人快乐。
    第五,极乐世界有增益身心健康的花雨,使人们身心适悦而不贪著。
    第六,极乐世界有奇妙多样的鸟类。
    第七,极乐世界有清新的空气。
    显然,佛教的极乐世界,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学内容。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佛教提炼出一系列独特的生活方式,具有很高的生态价值,这集中体现于素食、放生、美化寺庙等行为中。当代佛教徒的生态关怀则主要表现为和平运动与生活环保。
   
    素食是以食用植物为主体的饮食方式,为汉传佛教所遵守,是落实不杀生戒的有力保证。素食的根本目的是在生活中培育人的慈悲佛性。今天,动物种类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亡,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被人类残杀了。可以肯定地说,素食对于保护动物的多样性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所谓放生,就是用钱赎买被捕的鱼、鸟等动物,将其放回江河、山野,重获生命自由。放生是戒杀、素食的发展。在佛陀时代,就有专门保护生命的器具,叫“放生器”。佛陀所处的地区,天气炎热,生命繁盛,为防止杀生,佛教徒取水之时,就用滤水袋过滤,将所得小生物放入专门的容器中,再将他们放入江河泉池。
   
    在中国民间,放生是颇受尊敬的善行,人们喜欢在节日放生,也愿意到寺庙放生。为满足教徒的放生意愿,寺庙有专门的设施,叫“放生池”。放生池一般多在佛寺周围,池中充水,大的放生池中还有假山、亭子、草木等,供动物生存休栖。佛教还有专门放生的法会,叫“放生会”。“自古名山僧占多”。佛教徒喜欢在青山绿水间筑庵建庙,并栽花种树,为清修创造良好的环境。今天,无论深山僻壤,还是城廓闹市,佛教的活动场所无不树木葱茏,鸟语花香,显现了佛教优良的生态传统。
   
    从佛教不杀生的根本教义出发,20世纪佛教徒的一个重要关注对象是和平问题。两次世界大战,以核武器竞赛为标志的冷战,堪称人类的自戕。由此因缘,佛教的价值前所未有地凸现出来,成为佛教对时代的贡献。
   
    生活环保是当代佛教服务社会的另一重要方式。台湾法鼓山以“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为指针,以“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精神,创造性地将环保事业融入信徒的日常生活,以宗教的愿力落实环保。生活环保,无所不包。在日常生活方面,他们不用一次性快餐容器,不用化学类洗洁剂,实行垃圾分类,为猫犬结扎。他们提倡“无污染饮食”,还组织“法鼓山社区关怀环保日”,动员大众参加资源回收、净滩、净山、植树、节水等活动。
   
    佛教的生态实践,不仅为佛教徒的自我完善提供了现代方式,为佛教适应社会,服务人群指明了重要方向,同时也指明了全球生态保护的根本出路,即提高认识,人人参与。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好的微课具备的特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