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00÷700列7 0.35竖式计算验算并验算并根据商不的规律9200÷700=13余1还是余l00?

三年级数学上册三疑三探教案(1-5单元)-共享资料网
三年级数学上册三疑三探教案(1-5单元)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 千米, 建立 1 毫米、 分米和一千米的长度 观念。 认识质量单位吨, 建立一吨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 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 进行测量。 4、 在实际操作中, 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提高操作技能, 发展实践能力。 二、教材说明 1、本单元的内容及作用。 本单元的内容有:毫米、分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和吨的认 识。 毫米、分米的认识包括:认识长度单位毫米,知道毫米与厘 米间的关系;认识长度单位分米,知道分米 与米和厘米间的关系。 千米的认识包括: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知道千米与米的关系。 学生对长度单位D厘米‖和D米‖及质量单位D克‖和D千 克‖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在这一单元中,将要学习长度单位D毫 米‖D分米‖和D千米‖及质量单位D吨‖ 、 ,通过学习,学生对常 用的 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这部分知识在 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因此, 本单元的教学不仅 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 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2、教材编写特点: (1)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提供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 材料。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 的米与厘米、质量 单位中的千克与克,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加 之在生活中常常遇到 测量问题。因此,学生的已有经验是比较丰富的。教材的编写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将他作为发挥学生主动 性 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所以,教材在这里让学生估、测、议,进而 引出要学习的新知识。另外,这一单 元中经常出现的课堂、操场、 校园等,都是学生熟悉的环境,很容易打开学生的话题。 (2)合理安排活动内容, 为教师组织学生活动提供便利。 本 单元的内容是D测量‖ , 无论是分开的D测‖或D量‖ , 还是连在 一起的D测量‖ ,都预示着强烈的活动性。基于这种考虑,教材的 编排中安排了许多活动,可以 说本单元的内容是以活动展开的, 其目的就是为教师安排学生的活动提供便利。 (3)为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无论 是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还是质量单位 吨,许多学生在生活 中已经有所了解,教材在编排时考虑到了这一点,在许多内容的 编排中,将所学的 概念设计在学生熟悉的或有趣的情景中,让学 生去发现、探究、体验。比如,在吨的认识中,创设动物过 桥的 情境,提出的问题是D能同时过桥吗?‖ ,将D限重 1 吨‖作为一 个重要的条件,以确定情境的主题。 (4)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能 力。 3、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毫米的认识 第二课时:毫米的认识练习课 第三课时:千米的认识 第四课时:千米和米的换算 第五课时:长度单位练习课 第六课时:吨的认识 第七课时:吨的认识练习课 一、测量 1、 毫米的认识 累计课时数(1) 教学内容: 教材第 2―3 页的例 1 及做一做,处理练习一第 1――3 题。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米与厘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首 先出示例 1 情景图,看图中小朋 友在干什么,然后让同学们拿出 课本先估计它的长、宽、厚,再进行实际测量,当整厘米数不能 表示时, 引出毫米,接着具体量一量 1 毫米有多厚,再出示电话 卡等让学生观察。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意义。 2、使学生通过观察,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 的换算。 3、使学生在操作中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4、使学生建立 1 毫米的长度观念。 5、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在实际操作中使学生养成细心认 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1、体验 1 毫米的长度实际,并形成直观形象。 2、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教学方法: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 学具准备: 1 分硬币、 电话卡、 医疗保险卡、 学生尺及文具; 1 情景图。 例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10 分钟) 1、复习旧知,引入课题。 (1)师生一起回忆,曾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2) 请同学们以厘米为单位, 分别测量曲别针、 铅笔的长度。 集体交流,说说你是怎么测量的?测量 时得到的是整厘米 吗?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毫米(板书课题) (3)情境导入:出示例 1 情景图。问: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 么?你愿意参与他们的讨论吗?一起来吧。 通过操作你产生了哪 些问题? 2、 老师把同学们的问题进行归纳和补充形成这节课的自探 提示, 请同学们结合自探提示认真看书测一测、 量一量、想一想, 你一定会有很多发现。 自探提示: (1)通过观察与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宽厚,你发现了什么? (2)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怎么表示? (3)观察自己的尺子,你能发现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吗? (4)请你说出生活中长或厚大约1毫米的东西。 3、学生围绕自探提示进行自学。 二、解疑合探(15 分钟) 1、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厚。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 下来,与同桌讨论如何表述课本的长、宽、 厚。 2、全班学生交流测量的结果,由此引出毫米。差生汇报,中 等生评价,优等生补充。 比如, D我量出的 宽不到 15 厘米,还差两小格。D数学书的 ‖ 厚不到1厘米,只有 6 小格。 ‖教师演示测量课本的长、宽、 厚的 方法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议,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DDD当测量 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可以用毫米表 示‖ 。 3、学生认真观察学生尺并独立思考,让学生回答,从而引出 1厘米=10 毫米的关系,并说说你是怎么得 到的。 鼓励有多种思考 方法。教师将学生总结的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板书在黑板上。 4、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1)让学上在尺子上观察1毫米的长度,在组内互相比划一下 1毫米的长度。 (2)说说生活中哪些物品的厚度可以用毫米来表示。生汇报: 1分硬币、电话卡、储蓄卡、医疗卡的厚度 等。教师及时评价。 (3)学生同桌合作完成:先从课本中数出几页,再用尺子验证 一下是不是1毫米,然后调整到厚度是1毫 米,最后数一数有多 少张。 (4)让学生先独立完成D做一做‖ ,再在小组内说出填写的结 果。学生评价,教师小结。 当测量的结果不 是整厘米时,可以用毫米表示;1厘米=10 毫米;1分硬币、电话卡、储蓄卡、医疗卡的厚度大约是1毫 米。 三、质疑再探(3 分钟) 1、请同学们回顾本节课的知识,把你认为重点的记一记,同 时想一想还有没有不理解的或是还要了解的 问题提出来,大家共 同探究。 2、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四、运用拓展(12 分钟) 1、练习一第1题。安排学生在书上完成,练习时要求学生先 估测,后判断,再用尺子进行测量验证。 2、练习一第 2 题。要求学生完成在作业本上。 3、 练习一第 3 题先让学生估计实物的长, 再用尺子进行测量。 4、全课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毫米的认识,大家心中肯定有 许多感受或收获能谈谈吗? 板书设计: 毫米的认识 1 毫米=10 厘米 教学反思: 2、毫米、分米的认识练习课 累计课时数(2) 教学内容: 复习毫米、分米的认识。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毫米分米的认识练习课,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这部 分的知识,进一步建立 1 毫米和 1 分米的长度观念。会进行单位 之间的简单换算,知道用哪些长度单位来度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目的: 1、巩固对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的认识,进一步建立 1 毫米和 1 分米的长度观念。 2、 知道 1 厘米=10 毫米、 1 米=10 分米、 1 分米=10 厘米。 3、知道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知道用哪些长度单位来度量物 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 知道用哪些长度单位来度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建立 1 毫米、1 分米的长度观念,形成表象,加深对概念的理 解,并应用概念正确表示物 体的长度。 教学方法: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 教学准备: 学生尺、分米尺、米尺。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8 分钟) 1、导入: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毫米、分米,这节课我们来巩 固一下毫米的认识,回顾一下我们学过的有 关这方面的知识,你 还有什么问题? 2、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归纳补充,形成自探提示。 出示自探提示: ①米、分米、厘米和毫米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②测量橡皮的厚度、书本的厚度用什么单位最合适? ③生活中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做单位? 3、学生自学课本,独立解决以上问题。 二、解疑合探(12 分钟) 1、逐一检查学生自探情况。(学困生汇报,中优生评价补充) 2、针对有困难的问题组织合探。 (1)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米、分米、厘米和毫米。1 米 =10 分米,1 分米=10 厘米,1 厘米=10 毫 米。 (2)测量橡皮的厚度、书本的厚度用毫米作单位最合适。 (3)学生讨论生活中哪些物品可以用毫米做单位。 三、质疑再探(5 分钟) 1、关于本节的认识,你还有哪些不明白或有疑问的地方提出 来大家共同探讨。 (问题预设:有比毫米 更小的长度单位吗?) 2、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四、运用拓展(15 分钟) (一)生自编题练习。 (二)教师有选择的供题练习。 1、判断下面叙述是否正确? 蜡笔长 6 毫米( ) 课桌高 7 米 ( 分米( ) 10 分米=1 厘米( )跳绳长 2( ) 2、用线把相对应的左右两边连起来。 公路宽 一支圆珠笔 课桌长 邓老师高 10 分米 170 厘米 40 毫米 13 厘米 ) 跳绳长 2 厘米( ) 粉笔长 75 ) 。 一块橡皮厚 1 米( ) 。 小明身高 134 米(3、在()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或数字。 蜡笔长 6( 一根绳长 15 分米(桌高 7( 钢笔长 14( 别针长 34( 图钉长 10( 黑板长约 4( 40 厘 米=( 70 毫米=( ) ) ) ) ) )分米 )厘米 ) 粉笔长 75( 小明的身高是 140( 旗杆高 9 ( 教室宽 6 ( 5 米= ( 2 分米= ( ) 电脑键盘长约 5 ( ) ) 麦当劳玩具高 9 ( ) 分米 ) 厘米 ) ) ) ) 一块橡皮厚 12( 教室的门高大约 2( 我们的铅笔盒的长大约是( 我们的数学书的长大约是( 我们课 桌的高大约是( 4、分别画出 1 毫米、1 厘米、1 分米长的线段。 (三)全课总结。 )分米。 )分米。 )分米。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复习了毫米、分米的认识,你有什么 收获呢? 板书设计: 毫米、分米的认识练习课 5 米=( )分米 2 分米=( 教学反思: )厘米 40 厘米=( )分米 70 毫米=( )厘米2、 千米的认识 累计课时数(3) 教学内容: 课本第 7 页例 3,第 8 页例 4 和中间的做一做。 教材分析: 教材中情景图将学生引入熟悉的生活情景中, 引出千米。 展 示学生比较熟悉的运动场 400 米 跑道上运动的场景, 让学生感受 1 千米, 知道 1 千米=1000 米, 创设生活中的情景, 唤起学生对所学 内 容的直接经验,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目的: 1、通过挂图等形式让学生初步了解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 1 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 1 千 米=1000 米。 2、能正确运用千米的概念来表示长度。 3、通过游戏竞赛的形式让学生说出千米在生活中的应用,培 养学生认真观察的良好习惯,让学生意识到 知识无处不在的道理。 重点、难点: 建立 1 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 1 千米=1000 米。 教学方法: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10 分钟)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1、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那些?(米、分米、厘米、毫米) 比较大的是什么?(米)如果我们想知道北 京离我们这儿有多远, 也用米做单位,可以吗?那我们该用怎样的单位去计量呢?这就 是我们要学习的 新内容――千米的认识。 (出示课题: 千米的认识) 2、学生绕题设疑, (问题预设:①一千米有多长?②一千米 等于多少米?③千米在生活中运用在哪些 方面?) 教师梳理归纳补充并将有价值的问题板书到黑板旁侧形成自 探提示。 3、出示自探提示: (1)看课本情境图,在生活中见过这样的情景吗?说一说这 幅图说了些什么? (2)例三图中牌子上的数是什么意思? (3)大家在哪儿还见过使用千米作单位的? (4)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 1 千米有多远吗。 请同学们围绕自探提示认真自学课本,想一想,画一画,解 决以上这些问题。 二、解疑合探(14 分钟) 1、检查学生自探效果,教师随机板书。 (学困生回答,中等 生补充,优秀生评价) 2、针对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小组讨论解决。 3、在自探和合探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 1 千米=1000 米。 描述比较远的距离的时候用千米作单位。 10 个 100 米是 1 千米。 4、交流:用自己的话描述一千米有多远? 三、质疑再探(5 分钟) 1、通过你对本节课知识的探究学习,你还有什么疑问,请提 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问题预设: 有没有比千米还大的长度单位?) 2、解决学生所提出的问题。 四、运用拓展(11 分钟) 1、学生根据本节学习内容自编一道题让同桌计算。 (做后同 桌对改评价,然后再推荐好的在全班展示练习) 2、完成第 8 页例 4 和中间的做一做。 3、完成练习二的第一题。 让学生自己连线。订正时,还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这些交通工 具每小时大约行 多少千米。 4、完成练习二的第二题。 5、全课总结。 板书设计 千米的认识 1 千米=1000 米。 描述比较远的距离的时候用千米作单位。 10 个 100 米是 1 千米。 教后反思:4、千米和米的换算 累计课时数 (4) 教学内容 课本第 8 页的例 5。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习米与千米之间的进率的基础上,让学生掌握 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方法。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熟练掌握千米和米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学会千 米和米之间的换算。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千米和米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学会千米和米之间的 换算。 教学难点: 熟练地进行千米和米两个长度单位间地换算。 教学方法: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9 分钟) 1、激趣引思,沟通旧知。 1 千米=( )米,1 厘米=()毫米, 1 米=()分米,1 米=()厘米,1 分米=()厘米, 做合格的小小列车员: (开火车回答出每节车厢上的题目,其 余学生判断,正确就发出火车鸣叫的声音 D呜――‖ ) 8 米=( )分米 9 分米=( )厘米 3 厘米=( )毫米 100 厘米=( )米 50 分米=( )米 60 厘 米=( )分米 2 米=( )厘米 1 千米=( )米 2、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D千米‖ ,知道了 1 千米=1000 米。那 么根据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今天我们一 起来学习它们的换算。 (板书课题:千米和米的换算) 3、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问题?(问题预设:①千米和米怎 么换算?) 教师归纳补充学生的问题,出 示自探提示,自学课本第 8 页 例 5,思考以下问题: (1)3 千米=()米括号里应填什么?你是怎样想的?(2)5000 米=()千米括号里应填什么?你是怎样想的? 二、解疑合探(15 分钟) 1、指名学生回答以上问题,中、优等生评判并补充。 2、针对学生回答有困难或不会的问题合作探究。 3 千米=( )米,因为 1 千米=1000 米,3 千米里面有 3 个 1 千米,就是 3 个 1000 米,1000×3 =3000(米) ,所以 3 千米=(3000)米. 3、归纳总结算法:(学生先独立探索,再小组讨论、汇报) (明确: 因为 1 千米是 1000 米,那么有几 千米就是几个 1000 米就是D几千‖米 ) (说明: 5000 米= ( ) 千米, 因为 1000 米=1 千米, 5000 米里面有 5 个 1000 米, 就是 5 个 1 千 米, 5000÷ 1000=5 (千米) , 所以 5000 米=(5)千米.) 4、引导学生总结算法(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汇报) 5、即时练习: 2 千米=( 4 千米=( )米 )米 3000 米=( 6000 米=( )千米 )千米 )千米 ) 千米 6、看课本图:看图计算: 北京→南京→上海( )千米 三、质疑再探(5 分钟) 1、鼓励学生针对本节内容质疑和联想,提出不懂或还想知道 的问题。 (问题预设:千米和分米怎么换 算?) 2、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四、运用拓展(11 分钟) 1、我当小老师,学生自编习题,小组交流择优展示。 2、填空。 4 千米=()米 3 千米=( )米 2000 米=()千米 8000 米=( )千米 3、园林工人要在一条路旁植树,每 5 米划分一段,算一算, 1 千米的路要划分多少段? 4、全课小结。 从这节课中你们又学会了那些本领?大家心中肯定有许多感 受或收获能谈谈吗? 板书设计: 千米和米的换算 例 1: 3 千米=( 例 2: 5000 米=( 教学反思: 5、长度单位练习课 累计课时数(5) 教学内容: 长度单位练习。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复习课,通过复习和相应题型的练习,使学生掌握 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即毫米、分 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并会简单的单位换算。 2、结合教学,向学生渗透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 思想,同时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1、简单的计算。 2、1 千米长度的表象。 教学方法: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7 分钟) 1、我们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来复习长度单位。 (板书课题)你认为我们这节课我们应该解 决哪些问题呢?(问 题预设:①长度单位有哪些?②他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③怎样 灵活运用他们之间 的进率?) 2、出示自探提示: )米 )千米 6 千米=( )米 4000 米=( )米 北京→武昌→广州( )千米 (1)我们学习的长度单位有那些? (2)具体表示下 1 毫米,1 厘米,1 分米及 1 米的长度。 (3)这些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各是多少? 3、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自探提示自学课本第 10 页内容,然后 独立思考,独自探究出这些问题的答案。 二、解疑合探(12 分钟) 1、自探结束后,找学生汇报自探结果。 让学生在全班交流自己的自探结果。学困生汇报,中等生补 充, 优等生评判。 2、即时练习: 3 千米+50 千米=( ( )分米 3、按顺序排一排: 克 千米 厘米 吨 分米 毫米 千克 米 长度单位:从小到大 质量单位:从大到小 三、质疑再探 (3 分钟) 通过本节课的复习, 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 我 们共同研究。 (问 题预设:除了我们学过的这些长度单位以外,还 有没有别的长度单位?) 四、运用拓展(18 分钟) 1、在括号里填合适的单位名称。 一支铅笔长 16( )一棵大树高 8( ) 小明每小时行 5( )小冬身高 130( ) 一枚图钉长 12() 一 艘轮船每小时行 21( 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2、在○里填上D>‖ D<‖或D=‖ 。 3 千米 ○2900 米 500 厘米 ○5 米 1 千米 ○990 米 2 千米 ○2000 米。 9 毫米 ○1 厘米 1 米 55 厘米○15 分米 30 毫米+40 毫米○10 厘米 指名回答,并说明原因。 3、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80 厘米=()分米 =( )米 4、判断。 一枝钢笔长 4 分米。 ( )火车每小时行 1000 米。 ( )一张床的长度为 20 分米。 () 一根长绳子长约 1 毫米。 () 5、列式计算。 ①7 米比 500 厘米长多少? ②8 千米比 7 千米 400 米长多少? ③运动场 1 圈的周长是 200 米,2 圈是多少米? ④把 72 厘米平均分成 8 份,每份是多少? 读题,理解题意,指名板演,共同订正。 6、我能行。 从甲地到乙地,如果骑车每小时行 15 千米,4 小时到达,如 果乘汽车只需 2 小时,汽 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1 千米长的公路比 1000 米的公路短。 ( 指名回答,说明为什么错误并改正过 来。 7、全课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复习了长度单位,大家 心中肯定有许多感受或收获能谈谈吗? 板书设计: 长度单位练习课 教后反思: 1 米=10 分米 1 厘米=10 毫米 1 千米=1000 米 1 分米=10 厘米 6、吨的认识 累计课时数(6) 教学内容: 9 分米=()厘米 6 千米 50 米=()米 9 厘米=( )毫米 1 千米 500 米 80 米○800 分米 305 厘米○3 米 50 厘米 ) )千米 6 米-45 毫米=( )毫米 18 毫米+82 毫米=()厘米= 课本第 11 页例 6、第 12 页例 7 及做一做,处理练习三第 1― 4 题。 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故事,引出关于吨的话题。然 后,围绕D能同时过桥吗?‖引导 学生开展讨论,展现学生不同 的解决的方法。最后,在具体的问题中。明确1吨=1000 千克。 建立1 吨的质量观念。 教学目的: 1、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 1 吨重的观念。 2、理解吨和千克的关系。知道 1 吨=1000 千克,并会进行重 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3、通过实践操作、观察比较、猜测推算等活动,培养学生的 估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 1 吨的质量观念。 2、建立 1 吨重的计量观念,形成表象。 教学方法: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10 分钟) 1、复习。 2000 米=( 1000 克=( )千米 )千克 4 千米=( 8 千克=( ) 米 )克 小结:我们都学习过哪些质量单位? 让学生描述一下 1 千克和 1 克具体有多重。 2、谈话导入: 同学们在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已经学习了克和千克这两个重量 单位,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新 的重量单位D吨‖ 。 (板书课题:吨的认识) 3、看到这个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让学生联系前面所 学知识自由发表意见)(问题预设:①一吨有 多重?②生活中哪些 物体的重量可以用吨作单位?③一吨有多少千克?) 4、教师归纳补充学生的问题,出示自探提示。 自学课本第 11―12 页,思考以下问题: (1)1 吨里面有几个 100 千克? (2)1000 千克等于多少吨? (3)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重量可以用吨作单位? 二、解疑合探(14 分钟) 1、检查学生自学情况,学困生汇报,中、优生评判补充。 2、针对疑难问题组织学生合作探究。 3、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生成结论: 1 吨里面有 10 个 100 千克。 4、学生交流可以用吨作单位的事物。如:卡车的载重量、头大象的重量、桥的限重等等。 三、质疑再探(4 分钟) 通过本节课的复习, 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 我们共同研究。 (问 题预设:还有没有比吨更大的重量单位?) 四、运用拓展(12 分钟) 1、我当小老师。 2、判断: 500 千克=5 吨 6 吨=6000 千克 8000 千克=8 吨 4000 克=4 吨 ( ( ( ( ) ) ) ) 1 吨=1000 千克 3、第 9 页练习二 1.2.3 题。 4、全课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吨的认识,大家 心中肯定有许多感受或收获能谈谈吗? 板书设计: 吨的认识 1 吨=1000 千克 3 吨=( 教学反思: )千克 6000 千克=()吨 7、吨的认识练习课 累计课时数(7) 教学内容: 复习吨的认识,处理练习三第 3、4 题。 教学目的: 1、 建立 1 吨的计量观念, 能用吨作为单位来表示物体的重量。 2、能用重量单位之间的进率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 建立 1 吨的计量观念。 教学难点: 能用重量单位之间的进率进行计算。 教学方法: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12 分钟) 1、谈话导入:同学们,前面我们认识了吨,知道了吨和千克 之间的进率,这节课我们对这些知识做一个 巩固。 板书课题:吨的认识练习课。 2、 请同学们把上节课的知识进行梳理归纳, 想一想本节课我 们重点要研究哪些问题? (问题预设: ①1 吨 等于多少千克?②1 千克等于多少吨?) 3、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归纳整理如下: (1)1 吨等于多少千克? (2)1 千克等于多少克? (3) 请你把我们学习过的重量单位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 来。(4) 试把下面各数量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7003 克 7030 克 7300 克 7 吨 3 克 7300 千克 让学生复习本节内容,探究以上问题。 二、解疑合探(14 分钟) 1、自探结束后,让学生在全班汇报自探结果。学困生汇报, 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判。如果发现学生在 自探过程中有困难的 问题,可以组织学生合作探究。 生:1 吨等于 1000 千克。 生:1 千克等于 1000 克。 生:我们学习过的重量单位有吨。 生:我们学习过的重量单位有克。 生:我们学习过的重量单位有千克。 生:我们学习过的重量单位有吨、千克、克。 生: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是:克,千克,吨。 生:?? 板书如下: 1 吨=1000 千克。 1 千克=1000 克。 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克,千克,吨。 2、针对第四题组织学生合作讨论。 学生总结,教师补充。 三、质疑再探(3 分钟) 1、学了这节课,你还有什么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举手提 问。 2、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师生共同探究解决。 四、运用拓展(11 分钟) (一)我当小老师。让学生根据本节所学知识自编题目。 (二)教师有选择的供题练习。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一条鱼重 2() 汽车重 3( )西瓜重 6( 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2、在○里填上D>‖ D<‖ D=‖ 9000 千克○9 吨 999 千克○1 吨 8 吨○8000 千克 9 千克○7000 克+1000 克 5 吨○5000 克 ) 1 元硬币重 10( ) 要求:把不同的单位换算成相同的单位再比较大小。 3、算一算,填一填。 1 吨+500 千克=( 800 千克+200 千克=( 1500 千克-500 千克=( 4000 克+6000 克=( 5 吨×3=( 4、把相同的质量用线连起来。 5000 克 3000 克 4000 千克 8 吨 4 吨 8000 千克 3 千克 5 千克 5、解决问题。 奶奶要买 4 千克白菜,每千克 1 元 2 角,我拿了 5 元钱够 吗? 6、巧填单位名称 1( )-9( )=1( ) 指名回答,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7、全课总结:本节课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吨的认识练习课 1 吨=1000 千克。 1 千克=1000 克。 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克,千克,吨。 教学反思: 1()-999( )=1( ) 8、第一单元练习课 累计课时数(8)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复习课,通过复习和相应题型的练习,使学生掌握 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即毫米、分 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和吨的认 识。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 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2、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 进行测量。 3、 在实际操作中, 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提高操作技能, 发展实践能力。 重点、难点: 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教学方法: 三疑三探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8 分钟) 师:同学们,我们在本单元学了哪些知识呢?你能提出哪些 问题?(问题预设:①我们学习的长度单位 有那些?②这些长度 单位间的进率各是多少?③我们学了哪些重量单位?④他们之间 的进率又是多 少?) 教师归纳总结学生提出的问题,补充形成自探提示,并出示。 ①我们学习的长度单位有那些? ②请具体表示 1 毫米,1 厘米,1 分米及 1 米的长度。 ③这些长度 单位间的进率各是多少? ④我们学了哪些重量单位?他们之间的进率又是多少? 学生带着以上问题, 独 立复习本单元的内容。 二、解疑合探(14 分钟) 学生汇报复习情况,差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 得出以下结论: 1、我们学习的长度单位有: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2、让学生举例说出 1 毫米,1 厘米,1 分米及 1 米的长度。 3、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是 1000,米、分米、厘米、毫米,每 相邻的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 10.教师 强调: 要灵活运用它们之 间的进率。 4、我们本单元学的重量单位是吨。他和千克之间的进率时 1000。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板书。 三、质疑再探(3 分钟) 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我 们共同研究。 学 生质疑,师生共同解决。 四、运用拓展(15 分钟) (一)填空。 1、 测量物体的单位有 () 米、 2、测量物体的重量单位有 ( 3000 千克=()吨 9 吨=()千克 ) 、千克、 ( )米 ) )千米 )米 4 千克=( )克 1 千米=( ) 7 分米=( )厘米 3、5 厘米=( )毫米 400 厘米=( ( 30 分米=( 70 米=( )分米 ( ) 厘米、 ( ))米 6000 米=(4、一袋洗衣粉重 2 千克,5 袋洗衣粉重(5、一袋食盐重 500 克, ( )袋食盐重 1 千克。 6、运动场的一圈是 400 米,张冬每天早晨跑 2 圈,他每天早晨跑( )米,再跑( )就是 1 千米。 (二)判断题。 1、一千克棉花和一千克铁同样重。 2、米、分米、厘米、毫米,每两个相临的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十。 3、因为 400 大于 4,所以 400 米大于 4 千米。 4、一间教室长 8 米。 5、小明身高 140 厘米。 6、一头大象约重 4 吨。 (三)口算。 64+6= 47-28= 37-18= 45-8= 25+75= = = 800+200= = = = 100-9= (四)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学生课桌高 80( )一个乒乓球重 6( )一支铅笔长 20( )李成的体重 35( )两个城市间的铁路长 280( )一辆汽车载重量是 5 ()吨 (五)在( )里填上D>‖D<‖或D=‖ 。 3 小时( )180 分 2950 米()3 千米 1 吨()1001 千克 (六)直接写出得数。 12 千米-5 千米=( )千米 1 米-1 厘米=( )厘米 450 米+550 米=( 6000 米+7000 米=( )千米 2800 米-800 米=( )千米 4 千米-1000 米=()千米 (七)列式计算。 1、5 千克比 1000 克多多少克? 2、6 头大象重 24 吨,平均一头大象重多少吨? 3、一个数的 4 倍是 24,这个数是多少? 4、 一根铁丝长的 4 倍是 28 米, 这根铁丝长的 8 倍是多少米? (八)用数学知识解决以下问题。 1、一本书厚 8 毫米,6 本书厚多少毫米? 2、 张平每天上学从家到学校要经过公园,从家到公园有 800 米,从公园到学校有 1400 米。张平家到 学校的距离是多少米? 3、工地上有 4 吨水泥,第一次用去 3 吨,第二次用去 800 千克,还剩下多少千克水泥? 4、修一条长 1500 米的水渠,已经修了 500 米,还剩下多少 米没修? 板书设计: 第一单元练习课 长度单位 :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重量单位:克、千克、吨 教学反思: 1400 千克-1 吨=( )千克 40 吨+29 吨=( )吨 )千米 1 吨-600 千克=()千克 800 厘米( )8 米9 千克( )900 克4000 厘米()40 分米8 千克-2000 克=()千克 10、第一单元测试题 累计课时数(9-10) 一、填空。 1、称一筐苹果的重量,通常用( )做单位。 2、称一小袋味精有多重,通常用( )做单位。 3、计量卡车上装载的水泥有多重,用()做单位。 4、计量操场跑道的长度,通常用( )做单位 5、计量螺丝秆的长度,用( )做单位。 6、计量两个城市间的路程,通常用()做单位。 二、选择合适的答案填在括号里。 1、学校买了一批课桌椅,每套价格是 148() (1)元 (2)千克 (3)克 2、西安――宝鸡的高速公路长大约 170() (1)米(2)分米(3)千米 3、小红的身高是 120( ) (1)毫米(2)厘米(3)千米(4)米 4、1 吨=1000( ) (1)克(2)千克(3)千米 5、1 米 4 厘米=( )厘米 (1)104(2)140(3)40 三、在○里填上D<、>‖或D=‖ 。 4 厘米○4 分米 四、计算。 1、6 厘米+8 毫米+2 毫米=()厘米 2、5 分米-2 分米-2 厘米=()分米( )厘米 3、500 千克+500 千克+200 千克=()吨( )千克 4、1 吨-()千克-( )千克=200 千克 五、把相等的质量用线连起来。 5吨 9 千米 4000 千克 3000 克 六、画图题。 1、画一条半分米长的线段,它的长是( ) ) 2、画一条比上面线段长 5 毫米的线段,它的长是( ) 3、画一条线段的长是第一题所画线段长的 3 倍,它的长是( ) 七、应用题。 1、修一条公路,平均每天修 500 米,四天修完,这条公路长多少米?合多少千米? 2、小强把 3 根都是 50 毫米的小木棍捆成一根小木棒,每两 根重叠部分都是 4 毫米。这根木棍长多 少毫米? 3、有 4 辆载重都是 3 吨的货车,同时运货,最多可运货多少 吨? 第一单元试卷讲评课 累计课时数数(11-12) 3 千米 4吨 9000 克 5000 千克 5 吨○5000 克 30 分米○3 米 8998 米○7 千米 试题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讲评目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讲评重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讲评难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具、学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时安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分钟) 1、整体情况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各题正确率统计: 题号 正确率 3、引导设疑,自主探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自我纠错。 二、解疑合探( 分钟) (一)小组合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全班合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质疑再探( 分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运用拓展( 分钟) (一) 巩固练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全课总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考后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2、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进一步领会加、减法 估算的基本方法,增强估算意识。 3、使学生理解验算的意义,会对加法和减法进行验算,初步 养成检验和验算的习惯。 4、使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二、教材说明: 本单元教学内容包括三个部分:加法、减法和加、减法的验 算。根据《标准》的要求,笔算加、减法限 定于三位数加减三位 数,因此本单元主要教学三位数的加、减法。本单元是在二年级 下册D万以内的加 法和减法(一) ‖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在二年 级已经学习了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进位法和退位 减法,本 单元主要学习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中连续进位加和连续退位减, 这是学生学习笔算加、减法的 难点。 根据《标准》提出的要求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 数学,将应用问题与计算有机结合,本单元 三个部分的教学改变 了过去单纯出计算式题教学的形式, 都是通过具体的生活问题或 生活情境引出计算 问题,并注意在练习中安排一定数量的应用问 题,以加强计算教学与实际应用的联系,使学生感受计算 与生活 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根据《标准》提出的D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的要求, 加、减法的教学均按照先估算,在计算的顺 序安排,以增强学生 的估算意识,培养学生的数感。并结合部分例题,体现算法多样 化的思想。 教材 编写努力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学生提供积极思 考和合作交流的空间。加、减法计算法则不作全 面呈现,仅在重 点和关键处进行提示和引导,以促进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进行 自主探索。 针对计算教学练习比较枯燥的问题,练习的安排除了加强与 实际应用的联系外,努力做到形式多样,并 设计了一些思考和开 放题,以提高学生的兴趣。 三、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进位加法 第二课时: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 第三课时:进位加法练习课 第四课时:退位减法 第五课时:被减数中间、尾数有 0 的退位减法 第六课时:连续退位减练习课 第七课时:加法的验算 第八课时:减法的验算 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1、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 累计课时数(13) 教学内容: 连续进位加法(教材第 15―16 页例 1 和练习。 ) 教材分析: 通过对D中国部分野生动物种数统计表‖的讲解,让学生明 白我国种数统计表‖的讲解,让学生明白我国地 大物博,有丰富 的资源,使学生树立热爱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笔算加法的法则,能正确进行万以内连续进位 加法。 2、培养学生迁移的思想,能充分利用旧知识。 3、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在平等、 交流、对话中愉快地学习数学。 教学重点: 能正确进行万以内连续进位的加法。 教学难点: 能正确熟练地进行万以内连续进位的加法。 教学方法: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10 分钟) 1、复习导入。 (1)笔算:63 + 24 = 思考:你是怎样算的? (2)回顾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生:要从个位加起,数位对齐。计算要细心。 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以前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 位加法,看来同学们对以前的知识掌握的很 好,这节课我们将要 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相信大家认真学习一定会 学得很好的。 板 书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 2、绕题设疑,自主探究。 看到这个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问题预设:①怎样计 算进位加法?② 应该注意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归纳整理形成本节课的自探提示: (1)这道题是几位数加几位数? (2)在列竖式时怎样写?应注意什么? (3)相加时个位满十怎么办?十位相加满十呢? (4)你认为在计算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自主学习 15-16 页内容,解决以上问题,时间 6 分钟。 二、解疑合探(15 分钟) 1、自探结束后,让学生在全班汇报自探结果。学困生汇报, 34 + 53 = (指名演板) 中等生补充,优等生 评判。.如果发现学生在自探过程中有困难的 问题,可以组织学生合作探究。 生:本位相加满十时个位进上去的数,也加上。 生:列竖式时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生:相加时个位满十怎么办?(向十位进一)十位满十呢? 生: 8 加 5 得 13,在个位写 3,向十位进一。十位:9 加 2 得 11,再加上个位进来的一得 12,这 是十位写 2,向百位进一。 百位:因为十位满了一个十,所以向百位进一,这时百位就写一。 在自探合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 (1)列竖式计算时,要注意数位一定要对齐。 (2)从个位加起。 (3)哪一位相加满十都要向前一位进一,并且不要漏掉进上 来的D1‖ 。 根据学生的回答,即时板书: 98 + 25 = 123 98 +25 123 三、质疑再探(5 分钟) 1、学了这节课,你还有什么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举手提 问。 (问题预设:①四位数加四位数该怎 样计算?②五位数的进位 加法又该怎样计算呢?) 2、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师生共同探究解决。 四、拓展运用(10 分钟) (一)我当小老师: 让学生根据本节所学知识自编题目。小组挑选优秀习题,共 同练习并检查。 (二)教师有选择的供题练习。 1、完成教材第 16 页的做一做的第 1 题。 学生独立完成,讲评时要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这四 道题有什么特征? 2、完成教材第 16 页的做一做的第 2 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评议。 (三)全课总结: 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进位加法 98 + 25 = 123 98 +25 123 教后反思: 2、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 累计课时数(14) 教学内容: 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课本第 18 页例 2,处理练习 五第 1----5 题。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三位数加法主要解决哪一位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这 是学生掌握的难点。 教学目的: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估算的方法。 在掌握两数连续 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三位数的连续 进位加法。提高学生 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 重点、难点: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 要向前一位进 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 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 1。 教学方法: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10 分钟) 1、复习铺垫 列竖式计算 59+77 85+68 59+89 提问: 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列竖式时要注意些什么? 引 入课题:刚才我们复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这 节课我们继续探究进位加法。 (板书课题) 2、出示例 2 统计表。让同学们根据课件情景设计探究问题, (问题预设:①怎样进行三位数加三位数 的连续进位加法的计 算?②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在学生设疑的基础上,整理归纳本节课的自探提示: (1)先估计一下中国已知的爬行类动物和两栖类动物共有多 少种?为什么这样估计? (2)要准确计算结果,该怎样列算式? (3)列竖式计算时应注意什么?计算时应从哪一位算起?各 个数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应怎么办? (4)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 计算方法? (5)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请同学们围绕自探提示进行自学,比一比谁的 收获多。时间 6 分钟。 二、解疑合探(15 分钟) 1、在小组内汇报自学成果,对不理解的问题进行交流。 2、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形成一致意见:376 最接近整百的 数是 400,284 最接近整百的数字是 300, 所以中国已知的爬行类 动物和两栖类动物大约一共有 700 种,如果精确计算,得到的和 比 700 少。 3、 笔算: 中国已知的爬行类动物和两栖类动物一共有多少 种?指名学生板演, 找优等生讲评。 主要理解: 个位相加满十怎 么办?十位相加又满十了怎么办? 3、汇报连续进位加法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总结: (1)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 ( 2)在计算到前一位的时候不能忘记加进上来的 1。 同桌互相说说,加深印象。 4、即时练习:563+286= 三、质疑再探(5 分钟) 1、请大家认真看看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有什么疑惑提出来, 我们一起探讨。 (问题预设:如果是四位 数相加,方法和三位数相 加一样吗?) 2、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活动。 四、运用拓展(10 分钟) 1、我当小老师。 2、补充练习。 165+78 237+565 409+394 549+867 893+247= 3、学生自由找出课本表格中的数量关系,形成问题,并列竖式解决问题。 4、课本 18 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 5、全课总结:本节课上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板书设计: 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 例 2、中国部分动物种类 爬行类 376 两栖类 284 爬行类和两栖类共有多少种? 376+284=660[种] 376 +284 660 答:两种动物共有 660 种。 教后反思: 3、进位加法练习课 累计课时数(15) 教学内容: 进位加法练习课,处理课本第 20 页第 7、8、9 题。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数学活动和练习形式,调动学生 的积极性,主动投入课堂学习。通过联系实际 的数学问题,体验 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积极思维的学习态度。 教学目的: 1、巩固万以内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积极思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巩固万以内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15 分钟) (一) 谈话:我们已经学习了连续进位加法,今天我们对这部 分知识进行复习。 板书课题:连续进位加 法练习课。 。 (二)学生设疑: 1、首先同学们默默回顾一下这部分的学习的内容,想一想还 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 2、学生可能提出不同的问题,教师梳理归纳补充并将有价值 的问题板书到黑板旁侧成为自探提示: (问 题预设:①计算进位 加法的方法是什么?②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三)把学生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形成本节课的自探提示: (1)计算时应从哪一位算起? (2)各个数位相加满十,应怎么办? (3)计算连续进位加法时应该注意什么? (四)学生围绕以上问题独立探究。 二、解疑合探(12 分钟) 1、检查学生自探效果,教师随机板书。 (学困生回答,中等 生补充,优秀生评价) 2、针对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组织同桌或小组讨论解决。 3、在自探和合探的基础上,师重点强调: (1)计算进位加法要从个位算起。 (2)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 (3)在计算到前一位的时候不能忘记加进位的1。 三、质疑再探(3 分钟) 1、通过你对本节课知识的探究学习,你还有什么疑问,请提 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问题预设:连续退位 减法该怎样计算?) 2、解决学生所提出的问题。 四、运用拓展(10 分钟) 1、学生根据本节学习内容自编一道题让同桌计算。 (做后同 桌对改评价,然后再推荐好的在全班展示练 习) 2、完成教材第 20 页练习五的第 7 题。 3、完成教材第 20 页练习五的第 8 题。 536 85 915 208 464 873 649 127 792 351 小组讨论:哪两个 数相加得 1000?怎样算简便? 师生评议小结:需要用估算的方法比较好。 4、完成教材第 21 页练习五的第 9 题。 星期天的上午,小君要去寄信、买书、买东西,然后再回家。 小君可以怎样走?走哪条路最近? 学生独立思考,汇报交流,全班讲评。 5、全课总结。 板书设计: 进位加法练习课 1 3 5 +69 教后反思: 427 +543 162 +959 4、退位减法 累计课时数(16) 教学内容: 连续退位减法(教材第 22 页的例 1。 ) 教材分析: 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不连续退位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 没有 借助直观操作和动态的退位过程图来帮助理解 算理,而是让学生 利用知识的迁移来学习的,所以这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万以内数的连续退位的笔算减法的计算方法, 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2、初步培养学生认真计算、书写工整、细心检查的良好学习 习惯。 3、让学生经历观察、演算、比较、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 在平等、交流、对话中愉快地学习数学。 教学重点: 掌握万以内数的连续退位的笔算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连续退位的笔算的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10 分钟) 1、口算: 78 - 36 77 -34 90 - 17 40 + 35 82 + 14 18 -9 提问:你是怎样算的?要注意什么? 2、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以前学习了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 退位减法,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两位数减两 位数的退位加法。 (板 书课题:退位加法) 3、看到这个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问题预设:①什么 叫连续退位减法?②怎样计算?③计算时应 注意什么?) 4、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 (出示主题图) ,归纳整理形成 本节课的自探提示: (1)找出已知条 件和问题,用什么方法计算?列出算式。 (2)估计一下,大理到丽江有多远? (3)笔算时,该怎样把 数位对齐?从哪位减起?不够减时怎 么办? (4)试总结笔算减法时应注意什么? 请同学们按照自探提 示进行自学,比一比谁的收获最大,时 间 6 分钟。 二、解疑合探(15 分钟) 1.自探结束后,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自探结果。学困 生汇报,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判。 2.在全班内汇报自探合探的结果。 指名演板, 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做。 517-348= 问: 个位 7 减 8 不 够减怎么办? 生:从十位退一当十。 师追问:十位也不够减,该怎么办? 在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解答的 基础上,通过小组交流,得出 结论,理解D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都要向前一位退 1‖ 。 3.小组讨论总结: 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应注意什么: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都 要从前一位退一。计算时应注意不要忘 了退下来的这个D1‖ 。 三、质疑再探(5 分钟) 。 1、关于本节课的内容,你还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吗?大家一 起研究。 (问题预设:①四位数减四位数数 计算时该怎样计算?② 五位数呢?③被减数末尾有 0 怎样计算?) 2、根据学生的提问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 四、运用拓展(10 分钟) 1、我当小老师,同桌互设练习题,教师巡视搜集典型的练习 题,供全班练习。 2、笔算。 7 4 0 -734 821 -386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讲评。 3、看课本图:自主提问题并解决。 a.指导学生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决。 b.汇报交流。 4、课堂小结:本节课上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板书设计: 退位减法 517-348=169 教后反思: 517 -348 169 5、被减数中间、尾数有 0 的退位减法 累计课时数(17) 教学内容: 本节课教学被减数中间、尾数有 0 的退位减法,教材第 24 页 的例 2 和例 3。 教材分析: 使学生理解被减数中间、 末尾有零的退位减法的算理, 并鼓 励学生用多种算法, 渗透一些减法的简便算法。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被减数中间、末尾有零的退位减法的算理,掌 握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 算。 2、计算时鼓励学生用多种算法,渗透一些减法的简便算法。 3、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积极动脑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被减数中间、末尾有 0 的退位减法的算理,掌握退位减 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被减数中间、末尾有 0 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 教学准备: 口算卡片、小黑板等。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一) 2、计算 2、 (6 分钟) 100C10 = 800- 50 = 9000-60 = 410-40 = 0-70 =
1、口算: 80C3 = = 316 --2 1 7学生独立练习后,全班讲评,并让学生说一说,每一数位的 退位过程。 3、 517-348 练习后把 517 改为 507-348 导入新课。 出示 507-348 生自主设疑: 被减数中间有 0 该 怎样计算?计算时应注意什 么? 4.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形成本节课的自探提示: (1)请尝试独立列竖式笔算 507-348。 (2)个位 7-8 不够减时怎么办? (3)要从十位上退 1,十位上是 0,怎么办? (4)试总结被减数中间有 0 的退位减法怎样计算? 学生围绕自探提示进行自学,时间 4 分钟。 二、解疑合探(一) (8 分钟) 1.自探结束后,让学生在全班交流自己的自探结果。学困生 汇报,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判。 2.学生在自探过程中针对问题 4 题可组织学生合作探究。 指生汇报计算方法和计算过程,教师板书过 程。 5 0 7 - 3 4 8 1 5 9 3、小组合作后,教师强调: 个位 7-8 不够减,要从十位退 1 当 10 再与本位 的 7 向加,用 17-8=9;从百位上退 1 后,十位是 10,又退给个位一个 10,十位 是 9-4=5;百位是 5 退 1 后剩 4,4-3=1 在百位写 1 结果是 159。 三.设疑自探(二) (3 分钟) 1、出示 500-185 自探提示: (1)这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2)用整百数减一个数应怎样计算? (3)用竖式笔算时,个位 0-5 怎样减?十位 0 借走后再向百 位借,十位应是几?为什么? 四、解疑合探(二) (8 分钟) (1)自探结束后,让学生在全班交流自己的自探结果。学困 生汇报,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判。 (2)如果发现学生在自探过程中有困难的问题,可以组织学 生合作探究。 (3)学生分组讨论,口述计算过程,教师板书: 5 0 0 - 1 8 5 3 1 5 (4)进一步强调: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要从前一位退一。 (5)即时练习:600-162= 五、质疑再探(5 分钟) 1、学了这节课,你还有什么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举手提 问。 (问题预设:整千数减三位数该怎样 计算?) 2、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师生共同探究解决。 六、运用拓展(10 分钟) 1、完成教材第 25 页练习六第 1 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评议,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2、自编习题,全班交流。 3、完成教材第 25 页练习六第 3 题。 学生自主审题,然后列式。交流列式的依据是什么? 4、 全课总结: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请 和大家谈一谈。 板书设计: 连续退位减练习课 5 0 0 - 1 8 5 3 1 5 教学反思: 300-199= 6、连续退位减练习课 累计课时数(18) 教学内容: 连续退位减练习课, 处理教材第 25 页-26 页练习六的第 4 - 6 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被减数中间、末尾有零的退位 减法计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2、通过联系实际的数学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积极思维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难点: 巩固万以内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 教学准备: 口算卡片、小黑板等。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10 分钟) 1、我们已经学习了连续退位减法,今天我们对这部分知识进 行复习,首先同学们默默回顾一下这部分的 学习的内容,想一想 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 (问题预设:计算连续退位减法时 应注意什么?) 2、 师归纳生提出的问题, 出示自探提示: (1) 笔算时, 把什么数位对齐?从哪位减起?不够减时怎么 办? (2 )被减数的中间和末尾有零的连续退位减法应怎样计算? (3 )计算下列各题。 425-356 705-245 785-698 540-185 305-187 410-152 二、解疑合探(15 分钟) 1.自探结束后,让学生在全班交流自己的自探结果。学困生 汇报,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判。 2.如果发现学生在自探过程中有困难的问题,可以组织学生 合作探究。 3.学生汇报后,师重点强调: (1)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都要从前一位退一。 (2)哪一位不够减,就 从前一位退一作D10‖ ,然后相减。如 果被减数中间有D0‖ ,再向前一位退D1‖ 。 三、质疑再探(5 分钟) 1、学了这节课,你还有什么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举手提 问。 (问题预设: 几个数连续相减怎样计算?) 2、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师生共同探究解决。 四、运用拓展(10 分钟) 1、我当小老师: 让同学们运用所学知识出题,典型习题全班共享。 2、巩固练习: (1)计算。 2000 一 854 7000 一 685 698 十 324 2598 一 476 902 十 389 705 - 408 02 一 4843、判断下列各题的计算是否正确,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板书设计: 5、 连续退位减练习课 笔算下面各题: 2000 一 854 7000 一 685 教学反思: 698 十 324 2598 一 476 902 十 389 9002 一 484 1 4、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复习了连续退位减法,大家心中肯 定有许多感受或收获,请与同伴们分享。 6、 加法的验算 累计课时数(19) 教学内容: 加法的验算,课本第 27 页例 1。 教学目的: 理解验算的意义,经历探索方法的过程,学会对加法进行验 算,培养检验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加减法的验算。 教学难点: 验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方法: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11 分钟) (一)准备铺垫: 看第一个算式填出下面三个算式的得数。 45+56=101 56+45= 101-56= 101- 45= 讨论:你是怎样填的?怎样想的? (二)导入新课: 教师: 前面我们学习了加法, 怎么知道自己计算的对不对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 加法的验算。板书课题:加法的验算。 (三)围绕课题质疑。 看到这个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问题预设:①什么是 加法的验算?②加法 的验算是怎么进行的?③进行加法的验算要 注意什么?) (四)出示自探提示。 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 归纳整理如下: (1) 看课本上的主题图, 想一想该怎样列式?结果是多少? (2) 你怎么检验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用你的方法验算一 下。 (3)试总结加法验算的方法有哪些? 学生自 主学习 27 页内容,完成上面的自探提示中的问题。时 间 5 分钟。 二、解疑合探(8 分钟) 1、 自探结束后, 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探结果。 学困生汇报, 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判。 2、.交流加法验算的方法有哪些? 生:用 48+135,看得数是不是 183。 生:用 183-135,看得数是不是 48。 生:用 183-48,看得数是不是 135。 (如果学生提出重新加一遍也应当肯定。 ) 3、归纳:我们看到,验算加法的计算结果一般用三种方法。 第一种是把加数的位置交换后再加一遍,看 结果是不是相同。根 据这个方法,我们也可以利用原来的竖式从下向上再加一遍。第 二种和第三种方法 都是用和减去一个加数,看得数是不是等于另 一个加数。要做到计算的正确,我们要掌握验算的方法,并 自觉 地在计算中运用这些方法。 4、在自探和合探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加法验算的方法如 下: (1)把加数的位置交换后再加一遍, 看结果是不是相同。 (2)用和减去其中的一个加数,看得到的结果是不是另一个加 数。 三、质疑再探(5 分钟) 1、学了这节课,你还有什么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举手提 问。 (问题预设: ①减法怎样验算?②乘除法也能验算吗?) 2、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师生共同探究解决。 四、运用拓展(14 分钟) 1、让学生根据本节所学知识自编题目,挑选优秀的习题,全 班展示。 2、教师有选择的出示下面习题。 (1)反馈练习:第 27 页D做一做‖ 。 (2)练习七第 1 题中的四道加 法题。要求学生独立计算,用不 同的方法验算。不对,也就是要检查计算的结果正确不正确。 (3)计算 下面各题并验算。 746+219 637+268 3、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例 1: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要多少元? 135+48=183(元) 135 + 48 教学反思: 183 8、减法的验算 累计课时数(20) 教学内容: 教材第 28 页例 2,处理练习七 5―8 题。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材首先提出问题,在运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学 生提出了两种具体的验算方法, 归纳是: (1)被减数减去差,看 是不是等于减数; (2)用差加减数看是不是等于被减数。本节课 可 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学习,由于学生对加法验算已经了解,这 里应充分体现学生自主探索,让学生观察算 式的各部分关系,提 出验算的方法。 教学目的: 1、巩固加减法的验算,养成验算的习惯。 2、渗透加法交换律和加减法各部分之间关系。 3、 懂得加法、减法是互逆关系。 教学重点: 重点掌握减法的验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减法的验算方法。 教学方法: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 一、 设疑自探(10 分钟) 借助加法验算主题图:妈妈买一套运动衣 135 元,一双运动 鞋 48 元,妈 妈给售货员 200 元钱,售货员应该找给妈妈多少钱? 上一节大家已经知道买衣服和鞋共用去 183 元, 那么应怎样 计算找回的钱呢? 1、看了这道题后,你是怎样想的? 2、谁能说一说你是怎样列式的? 3、过渡:那么 17 是不是这个题的答案呢?这就需要我们来 验算减法计算的结果。 (板书课题) 生 围绕课题自主设疑。 (问题预设: ①什么是减法的验算?② 怎样进行减法的验算?③验算时要注意什么?) 师把这些问题归纳整理形成自探提示,板书在黑板上,学生 结合自探提示进行自学。 ①请你试着用自己 喜欢的方法验算这道题, 并想一想你是根 据什么验算的? ②想一想减法可以怎样验算? ③在进行减法验 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二、解疑合探(17 分钟) 1、自探结束后,让学生在全班交流自己的自探结果。学困生 汇报,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判。 检验减法 的方法是,183+17 看等不等 200,也可以用 200-17 看等不等 183, 如果等说明结果正确,如果不等 说明结果错误再检 查原结果。 2、针对问题 3,可以组织学生合作探究。 3、学生汇报后,师重点强调(板书)学生读记: 检验减法计算的方法:用D减数+差=被减数‖,也可以用D被 减数―差=减数。 4、反馈练习,计算下面各题并验算。 359-135 5、总结: 做减法时,可以用D被减数-差=减数,减数+差=被减数‖ 进行检验自己的题是否正确。 三、质疑再探(5 分钟) 1、学了这节课,你还有什么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举、手 提问。 (问题预设:乘、除法能验算吗?怎 样验算?) 2、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师生共同探究解决。 四、运用拓展(8 分钟) 1、学生自编习题,展示优秀习题。 408-57 2、完成课本第 6、7、8 题。 第 6 题,原有的人-下船的人+上船的人=船上现有的人 第 7 题,每张 卡片上的两个数列一道加法算式,再列一道减 法算式,都算出结果. 第 8 题,让学生讨论用 500 元钱 可以买那些商品,还剩多少 钱?然后教师总结.再列出算式 3、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请和大家谈一谈。 板书设计: 减法的验算 例 2、妈妈买东西用去 183 元,给售货员 200 元,应找给妈妈 多少钱? 200―183=17[元] 200 - 183 17 答:应找回 17 元。 减 法的验算方法: 1、减数+差=被减数 2、被减数―差=减数 教学反思: 9、加法和减法练习课 累计课时数(21) 教学内容: 加、减法练习。 教学目的: 通过练习进一步熟练掌握万以内数加减法。 教学重点: 进位加法。 教学难点: 不够减向前一位借D1‖当D十‖再加上本位上数再减。 教学方法: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 教具学具: 小黑板、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5 分钟) 1、 复习旧知, 基本练习。 列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比一比, 看谁做得又快又正确。 369+289 156-98 89+963 452-87 356+98 163-97 852 +56 506-364 我们已经学习了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今天我们对这部分知 识 进行复习,首先同学们默默回顾一下这部分的学习的内容,想 一想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 (问 题预设:①连续进位加法 时要注意什么?②连续退位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2、师归纳生提出的问题,出 示自探提示: (1)两数连续进位加法应该怎样算?要注意什么? (2)两数连续退位减法应该怎样算?要注 意什么? (3)验算时可采用什么方法? 二、解疑合探(15 分钟) 1、自探结束后,让学生在全班交流自己的自探结果。学困生 汇报,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判。 2、如果发现学生在自探过程中有困难的问题,可以组织学生 合作探究。 3、学生汇报后,师重点强调: (1)连续进位加法计算应注意: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 要向前一位 进1;在计算到前一位的时候不能忘记加进位1。 (2)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法则: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 都要 向前一位退一,计算时不要忘了退下来的D1‖ 。 (3)加法的验算是:和―其中一个加数=另一个加 数 也可以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相加。 减法的验算是:差+减数=被减数 被减数―差=减数 (4)另外, 计算时要细心。退位的D1‖计算时要去掉,进 位的D1‖计算时要加上。满十进 1,不满十的时候不要也进 1。 养成认真验算的习惯。 三、质疑再探(3 分钟) 1、学了这节课,你还有什么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举手提 问。 (问题预设:四 位数、五位数加减怎么计算?) 2、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师生共同探究解决。 四、运用拓展(15 分钟) (一)学生编题,全组交流,择优全班展示。 (二)教师供题练习。 1、列竖式计算并验算。 804-276= 少只? 3、 我们一班收集了 125 节废电池, 二班比一班多收集 69 节。 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并进行计算。 4、 客车上原有 205 人, 到站点有 79 人下船, 又有 128 人上 船。 再开船时客车上有多少人? 652+567= 950-454= 2、 养鸡场有公鸡 168 只,公鸡比母鸡少 382 只。母鸡有多 5、 □□4 -4 2□ (三)全课总结: + □ 4 5 □ 5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复习了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大家心 中肯定有许多 感受或收获能谈谈吗?与大家分享一下吧! 板书设计: 加法和减法练习课 用竖式计算,并验算。 588+468= 950-454= 804-276= 401-87= 652+567= 96+587= 10、 教后反思: 第二单元复习课 累计课时数(22) 教学内容: 整理和复习。 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对整数加减法笔算的相关内容进行归纳和总 结,培养学生总结和归纳的能力。并安 排了应用问题,通过 解答应用问题巩固计算,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计算与实际的联 系,增强应用意识。 教学目的: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万以内加、减法计算方 法,从而提高计算能力。 2、通过复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加法的验算,培养认真验算的 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笔算加减法的法则。 2、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3、加法和减法的验算。 教学难点: 加减法的计算及验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 教学准备: 小黑板、教学挂图等。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10 分钟) 1、复习引入。 计算下面各题并验算(小黑板) 3 4 8 十 7 1 4 4 0 3 - 2 7 4 3 9 8 十 8 5 6 3 0 0 -1 2 4 ― 1 4 9 2 7 2 8 2、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引导学生自主设疑。 (问题预设: ①计算加减法时要注意 些什么?②怎样验算加减法?) 教师整理形成自探提示。 (1)两数相加应该怎样算?要注意什么? (2) 两数相减应该怎样算?要注意什么? (3)验算时可采用什么方法验算? 二、解疑合探(15 分钟) 1、检查学生自探效果。 2、针对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小组讨论解决。 3、教师板书验算的方法。 加法:可采用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进行验算,也可采用和减 一个加数等于另一 个加数的方法进行验算。 减法:可采用被减数减差等于减数的方法,也可采用差加减数 等于被减数的方法 进行验算。 三、质疑再探(3 分钟) 1、通过本节课知识的探究学习,你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 我们共同解决。 (问题预设:万以上的数的 加减法怎样计算?) 2、解决学生所提出的问题。 四、运用拓展(15 分钟) (一)学生编题,全组交流,择优全班展示。 (二)教师供题练习。 1、完成教科书第 33 页练习八的第 2 题。 (1)用自己的话,编一道应用题。 (2)独立分析应用题, 然后列式解答。 (3)讲评时,教师让学生上台展示自己各种不同的提问题的 方式。 2、完成教科书第 33 页练习八的第 2 题。 (1)题目告诉我们的已知条件是什么?(有 900 个鸡蛋孵小 鸡,上午孵出了 337 小鸡,下午比上午多孵出 118 只) (2)我们必须具备哪两个条件可以求出这个问 题?要求下午 孵出多少只小鸡?(上午孵出 337 只小鸡,下午比上午多孵出 118 只) 该怎样列式? [337 十 118=455(只)] (3)要求这一天共孵出多少只小鸡?我们必须具备哪两个条 件可以直接求出这个问题? (上午孵出多少只和下午孵出多少只?) 该怎样列式?[337 十 455 二 792(只)] (4)要求还剩下多少个 鸡蛋?我们必须具备哪两个条件可以 直接求出这个问题?(一共有多少个蛋,己孵出多少只小鸡?) 该怎样列式?[900 一 792=108(只)] (5) 小结:解答题目时,要认真审题,找出题目的已知条件和 问题,并能根据问题找出所需的条件,再进行认 真解答。 3、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复习了第二单元的内容,大家心中 肯定有许多感受或收获能谈谈吗? 板书设计: 整理与复习 1、 348 +714 398 -856 1492 -728 403 -274 300 -124 2、图书馆书架上层有 126 本书,中层有 157 本书,下层 95 本书。上中层有多少本?中层比上层多多 少本? 教后反思: 第二单元测试题 累计课时数(23-24) 一、直接写出得数。 73+36= 90+75= 100-48= 600+360= 500+180= 760+50= 360+80= 500-180= 90-75= 360-60= 二、填空。 1、一个减法算式中,差与减数同样多。差与减数的和是 180, 这个减法算式是() 。 2、8 的 4 倍是( ) ;8 是 4 的()倍。 , ( ) ) 。 ) 。 3、三个数的和是 120,其中两个数的和是 90,那么第三个加数是() 4、 笔算加减法都是要: 相同数位上的数 ()都从()位算起。 5、笔算加法中,当个位满十,要向( )位进一;当十位 ) 。 满十, ( ) 要向 位进一; 哪一位上 的数相加满十, 都要向 () 6 、 把 467+108=575 , 改 写 为 一 个 加 法 和 两 个 减 法 算 式 () () 7 、 把 805-456=349 , 改 写 为 一 个 加 法 和 一 个 减 法 算 式 。 () () 三、用竖式计算并验算。 456+164= 四、估计下面的得数。 1、536+294 把 536 看作( ) ,把 294 看作( ) 2、536-294 差估计是( ) 3、789-307 差估计是() 4、你班 10 个同学的的体重和估计是() 五、应用题。 1、一头小象重 750 千克,比一头牛还重 230 千克,一头牛 重多少千克? 2、一个修路队要修 3000 千米的路,第一天修了 639 千米, 第二天修了 865 千米,两天共修多少千 米? 3、一个大米加工厂第一天加工大米 20 吨,第二天加工大米 18 吨,两天一共加工多少千克? 4、地铁从上一站出发时,列车上有 223 人,到清河站下车的有 57 人,上车的有 189 人,这时列车上 有多少人? ,和估计是() 。 513-367= 357+135= 295-148= 556+254= 804-116= 第二单元试卷讲评课试卷讲评教案 累计课时数(25-26) 试题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讲评目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讲评重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讲评难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具、学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时安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分钟) 1、整体情况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各题正确率统计: 题号 正确率 3、引导设疑,自主探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自我纠错。 二、解疑合探( 分钟) (一)小组合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全班合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质疑再探( 分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运用拓展( 分钟) (一)巩固练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全课总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考后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单元分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 特征,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会在方格纸 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 平行四边形。 2、使学生知道周长的含义,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 长计算公式。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等图 形的周长。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4、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和估算意识,感 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前面D空间与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内容包括: 四边形和平面四边形的初步认识, 周长的含义,长方形和正方形 周长计算公式的探索和应用,对实物的估量等。 本单元分三段编排。第一段主要教学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 初步认识。第二段主要教学周长的含义及计 算。第三段主要讲一 些物体长度的估量,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能力。 在编排上,教材一方面注 意挖掘几何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另一方面提供了大量与空间观念密切相关的素材,并遵循儿童学 习数 学的规律,选择了活动化的呈现方式,目的是加强有关空间 观念的内容。 教学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2、注重数学实践活动,突出几何探究过程。 3、了解教材编排特点,恰当把握教学要求。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四边形 第二课时: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第三课时:平行四边形认识练习课 第四课时:周长的认识 第五课时:正方形的周长 第六课时:估计 第七课时:周长的练习课 四边形 1、 四边形的认识 累计课时数(27) 教学内容: 第三单元 34―36 页。 教材分析: 《四边形的认识》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的一个重要内容,教 材中在一二年级时已经安排了认 识图形、图形的拼组等内容,本 节课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是后继学习平行四边形、梯形以及周 长和长 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基础。 教学目的: 1、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了解四边形的特 征。 2、通过找一找、涂一涂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抽 象的能力。 3、通过情境图和生活中的事物进入课堂,感受生活中的四边 形无处不在,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奥秘。 4、通过学生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 精神。 5、通过学生手动、脑想、眼看,使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协调活 动中积累感性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四边形的分类。 教学方法: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15 分钟) (一)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每天都在教室里学习,现在大家来观察一 下教室里的物品,看看你都发现了哪些图形? 生:窗户是长方形的,桌面是长方形的,黑板的面是长方形 的,广播的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的,凳子的面是 长方形的,文具盒 的面是长方形的,课本的面是长方形的…… 师:大家刚才说的长方形、正方形都是四边形,那么四边形 有什么特点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 容。 板书课题:四边 ( 形) (二)出示自探提示,学生独立探究。 1、师: 看了这个课题,同学们想知道什么?(问题预设:① 什么是四边形?②四边形有什么特点?③四 边形四条边都是直的 吗?) 师:同学们提得问题可真多!老师把大家提的问题整理了一 下,又补充了几 个,做为这节课的自探提示。 出示自探提示: (1)四边形有什么特点? (2)四边形四条边都是直的吗? (3)四边形四条边的长 度都相等吗?四个角的大小都相等 吗? (4)把例 1 中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打上对号。 (5) 把课 本 36 页例 2 中的四边形分类, 你有哪些不同的分法? 为什么这样分? 自学课本第 35 页,独立解决 以上问题。 三、解疑合探(12 分钟) 1、汇报自学情况。 师:谁能说说四边形有什么特点? 生:四条边,四个角。 师:谁能补充一下? 生:四边形有四条直的边,四个角。 师:你认为他回答的怎么样? 生:他回答得很正确,很完整。 师:你认为他评价的怎么样? 生:他评价的很好。 师:谁能再说一下四边形的特点。 生:四边形有四条直的边,四个角。 师:大家一起说一下四边形的特点! 生齐说。 (教师板书) 师:例 1 中的图形哪些是四边形? 生:2、4、6、8、11、12、13、14 是四边形。 生:2、4、6、8、11、12、14 是四边形。 生:13 是四边形。 生:13 不是四边形。 师追问:为什么不是四边形?说出你的理由。 ?? 2、合探点一: 正方体是不是四边形? (1)师:看来对于 13 是不是四边形这个问题同学们有争议, 那么下面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看 看 13 这个图形到底是不 是四边形?为什么? (2)小组讨论。 (3)汇报讨论结果。 生:13 不是四边形。因为四边形有四条直的边,四个角。而 这个图形中有很多 条边,很多个角。 师:你同意他的观点吗? 生:同意。 生:不同意。我认为 13 是四边形。它是正方体, 每个面都是 正方形,都是四边形,在 13 中我们能看到 3 个四边形,另外的 3 个在后面被前面的三个 挡住了,我们看不到。 3、合探点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用竖式计算并验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