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webdriver的新Stackdriver服务是创新还是野心

&&|&&责编:魏景芳
&&&&怎样才能将人们的生活场景联系起来?这是苹果、谷歌、微软这些科技巨头正在思考、并且在做的事情。2014年谷歌I/O大会,虽然没有激动人心的产品,例如Nexus手机和平板,谷歌两位创始人佩奇和布林也并未登台,不过对于谷歌来说,却是未来布局的战略开端。如今的谷歌,涉及了汽车、健康、可穿戴、智能家居、客厅等领域。已经为谷歌创造首个10亿用户,而下一个“10亿”,或许就始于本届I/O大会。寻找下一个10亿&谷歌大规模开发平台的野心(图片来自Bloomberg)&&&&与苹果WWDC的“吝啬”不同,谷歌一口气推出了包括全新移动操作系统Android&L、车载系统Android&Auto、智能手表系统Android&Wear、低价安卓手机参考方案Android&One、Android&TV等多项产品和服务。进一步完善了软件生态链,从移动设备到穿戴设备,再到智能家居,甚至是汽车,打造完整的服务平台。&&&&最初,Android只是一个单纯的移动平台,得益于开源理念,被众多厂商所使用。随着移动市场的更迭和的发展,价格的不断降低使得Android的受众群越来越多。谷歌公布的数据显示,上个季度的出货量达到3.15亿部,Android目前的月活跃用户也超过了10亿。&&&&手握如此体量的用户数,谷歌势必会将移动设备作为整个Android生态系统的大脑。此时,最受欢迎的Android手机就成为了最佳平台,这或许也是谷歌推出Android&One计划的原因之一---扩大Android手机的影响力。2014年智能手机的出货量将达到10亿部,由于成熟市场的智能手机发展已经趋于饱和,那些欠发达地区的用户将是最有购买潜力的用户。当然,前提是价格便宜。&&&&作为Android老大,谷歌亲自为其他厂商做了榜样,推出主打高配置低售价的Android&One计划,提供了手机设计参考模板。一款4.5英寸屏幕、双SIM卡、支持micro扩展和FM收音功能的手机售价不到100美元,即使用户不买账也可以借此拉低其他产品的价格,推动Android手机普及。&&&&通过Android&One卖手机,再以手机为中心,配合Android&Wear、Android&TV、Android&Auto、Google&Fit、Chromebook&OS(将兼容Android应用)以及谷歌云服务,整合用户数据,打造闭环生态链,这才是谷歌的野心。利用强大的搜索和大数据分析能力,谷歌将把用户牢牢控制在自家平台,并以智能手表、媒体服务、汽车系统等“辅助手段”加强Android体验。正如谷歌所说,“设备将会知道你现在到底是什么状态,从而让你的生活更舒适。”&&&&在卧室,Nest可以提供智能家居控制系统;在客厅,Android&TV能帮你更有乐趣地收看流媒体视频;在公司,Google&Drive又可以提供高效的文件处理及云存储;在路上,Android&Auto为你提供实时的路面信息及娱乐;而Android&Wear将会把手机的信息呈现在手表上,便于随时查看;至于Android&One计划,则会将“每人一部智能手机”的梦想带进现实。&&&&不过,谷歌这种“全面入侵”的发展战略也面临着一些问题。数量多不代表质量好,谷歌将平台开放给众多厂商进行“定制”,造成了用户体验不一,这在Android手机上就已经成为了老生常谈的话题,也是苹果时常指责谷歌的“笑柄”。库克曾直言,碎片化给Android开发者和用户带来了很多麻烦,不过也为苹果带来了机遇。&&&&移动平台如此,其他平台也会是这样。苹果自产自销、封闭的做法牺牲了市场份额,却保证了产品的整体性和用户体验。为此,谷歌推出了全新的设计语言Material&Design,旨在为Android和Chrome&OS等谷歌产品的设计者提供参考意见,从而统一旗下种类繁多的产品线。在Material&Design中,谷歌不仅加入了对人与现实世界交互效果的模仿和思考,还体现了谷歌试图解决碎片化问题的决心。&&&&在I/O大会开幕之前,、Chrome部门的老大Sundar&Pichai曾经评价苹果iOS&8虽然优秀,但是有些功能Android早在四五年前就已经实现了。此次谷歌“追随”苹果推出汽车系统、健康平台、客厅战略,尽管不能说是模仿,不过也可以看出这些领域将是苹果和谷歌的新战场。&&&&出于种种原因,国内用户恐怕会无缘Android&Wear、Android&TV这些产品和服务。不过考虑到谷歌的业务涉及全世界,不只是中国市场,此次的I/O大会还是颇具意义的。究竟“大规模的开放平台”能否为谷歌带来新的成功,下一个10亿市场又在哪里,我们拭目以待。谷歌的新Stackdriver服务可以跨云管理应用
摘要:谷歌的新工具Stackdriver,可以允许工程师管理运行在多个云计算平台上的应用,例如:跨AWS和GCP等,目前是Beta版,可以免费使用。
上周,谷歌在其云用户会议上宣布了一组新的产品和一系列新的合作伙伴政策,谷歌的目标是帮助企业管理跨公有云和私有云的应用程序。
该公司公布了一项新服务,现在处于β阶段,称为Stackdriver,它允许用户监控工作在谷歌云平台和亚马逊网络服务上的应用运行情况 。这是一个功能强大的工具,允许用户跨越不同的公共云环境,通过一个单一的监控面板来管理他们的应用程序。
运营工程师可以建立自定制的仪表盘,在一个统一的监控屏幕上来管理跨多个云服务商的应用。 Stackdriver具有类似于BI的智能监控面板,可以方便和灵活的显示像Web服务器和负载均衡系统等不同部分的指标。
Greg DeMichillie,GCP的产品管理总监介绍说,该工具可以统一管理整个AWS和GCP Stackdriver的应用错误日志,这意味着开发者可以确保应用程序在同一时间,运行在一个云平台上,或者同时运行在多个云平台上。
建立Stackdriver应该创建一个帐户,并简单设置即可与AWS(如果适用)整合。该服务可以访问相应的云平台中相应账户的资源,从而帮助该工具收集必须的信息,并显示一系列指标和仪表盘帮助用户识别信息。
展望未来,谷歌计划更新Stackdriver监控私有云资源的能力。现在,该产品处在Beta版本,可免费使用。目前还不清楚,当谷歌正式发布时它将如何收费。
除了该Stackdriver的公告,谷歌还表示,它已与Splunk,BMC和Tenable合作,帮助企业监控和管理他们的云环境。每个合作伙伴带来了独特的一套工具并和谷歌云整合,如Splunk企业的云安全监测系统等 。
原文:Google’s new Stackdriver service can manage applications across multiple clouds
作者:Blair Hanley Frank
译者:张晓东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股票/基金&
谷歌收购云监控服务初创公司Stackdriver
作者:易木
谷歌收购云监控服务初创公司Stackdriver  【TechWeb报道】5月8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谷歌周三宣布已经收购了云监控服务初创公司Stackdriver,旨在提高自家云计算服务。但是交易细节未知。  云监控服务初创公司Stackdriver,成立于2012年,总部位于波士顿,其主要业务是帮助企业运行和管理云平台上的应用并提供性能监控方面的服务。  截至目前,Stackdriver的客户基本为亚马逊AWS(Amazon Web Services)的用户。但它也可支持监控单个服务器、Rackspace的云服务和谷歌云引擎。  谷歌近日宣布将实施大力举措,让更多的开发者使用其云平台。该云平台可以提供可租用型远程计算及存储服务。虽然谷歌在多年前已经提供了这些服务,但是一些开发商说,他们还没有使用其云平台的原因是,竞争对手的平台上一样好用。  无疑监测是重要的,但是谷歌在云平台上仅有相当有限的监测能力。有了云监控领域的Stackdriver的进驻,开发者就能在应用程序停止运行或运行速度比平常慢的情况下,得到快速的提醒。这将有力帮助谷歌推进其云平台的发展。(易木)
暂无专家推荐本文
同时转发到我的微博
将自动提交到和讯看点,
请输入您的观点并提交。
请输入您的观点 168字以内
同时转发到我的微博置顶我的观点
科技精品推荐
每日要闻推荐
精彩焦点图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对文章打分
消化整合StackDriver技术:Google云服务监控平台已开放公测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945055',
container: s,
size: '300,250',
display: 'inlay-fix'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649316',
container: s,
size: '300,250',
display: 'inlay-fix'
阅读 (23689) 评论 (5)
阅读 (23642) 评论 (7)
阅读 (23608) 评论 (5)
阅读 (45263) 评论 (6)
阅读 (31096) 评论 (6)
阅读 (28543) 评论 (10)
Advertisment ad adsense googles}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谷歌webdriver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