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出现轮相相应,但确与拜金女相亲太现实视频相反

通货膨胀的真相:美联储放水与大象挤入澡盆|金融 经管 励志 - Powered by phpwind
查看完整版本: [--
通货膨胀的真相:美联储放水与大象挤入澡盆
你知道通货膨胀是什么吗?通胀带来什么危害?& &《通胀的真相》这本书将向读者朋友们从历史角度揭秘通胀的真相!& &不是很明白通胀是什么?只知道钱越来越不值钱了! &&&&&&&&&&&——普通网友& &通货膨胀的真相:美联储放水与大象挤入澡盆。&&&&&&&&&&&——星汉集团经济研究中心 陈修静& &表象是通胀,真相是滞胀。&&&&&&&&&&&——独立财经评论人、财经作家 杨连宁& &要想抵抗通胀,首先要明白通胀的真相,我们才能做出正确的应对之策。&&&&&&&&&&&——财经学者 张祖珍& &通货膨胀的实质是货币的发行增长,超过产品的增长。&&&&&&&&&&&——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米尔顿·弗里德曼&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韩和元先生的新作《通胀的真相》在以历史的高度观照经济发展规律的同时,也给当下的社会经济开出了一副地道且务实的药方,并让我们离通胀的真相更近了一步。&&&&&&&&&&&——《新金融观察》专栏作家、晚清民国史学者 金满楼& & &   通胀可谓最为热门之话题,媒体舆论的关注点比较集中。更重要的是通胀对普通民众的影响最为直接,感触也最为深刻。 & &   作者2009年出版的《中国经济将重蹈日本覆辙》在市场反应良好,特别是在高端读者中有一定的影响。
& &  作者从事宏观经济研究多年,对中国可持续发展曾提出过许多可行性建议。被美国《经济观察家》杂志称为本轮金融危机的第一预言者。& & &请支持正版 喜欢本书请购买正式出版物&本世纪论坛:&本世纪书香门第:&从历史角度揭秘通胀:通胀的真相:& & &
&&&&&& 于各国政客们而言,要其在保增长或是控通胀这二者间,任择其一显然是个令人头痛的问题。但从目前反馈回来的信息看,对保增长促就业的关注显然更占上风。但我们需注意的是,衰退固然能导致政治的失败,通胀又何尝不可以呢?其实通胀更是一种疾病,并且是一种有时甚至可以威胁一国或民族生命的疾病,如不及时制止,它会很轻松地摧毁一个社会。德国的恶性通胀为纳粹的上台铺平了道路;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旧中国,由于当时的政治、经济形势极其动荡,再加上国民党当局为弥补战争所形成的巨额赤字,完全依赖印钞机,最终加速了国民党统治的彻底崩溃。通货膨胀如此之厉害,对国家和民族有如此巨大的破坏力。那么它到底是怎么造成的呢?各国政府一再对它予以容忍的背后逻辑又是什么呢?本书将为你解开通胀的真相。& &题记:& &&&&&&& 信用扩张的确能带来一时的繁荣,只是到了后期,过量刺激的负面效应——通货膨胀就会显露出来。这种繁荣也将注定归于破灭,导致新一轮的萧条。财政和货币把戏只能收到表面的一时之效。从长远看,它肯定会让国家陷入更深重的灾难。& &推荐序:& &  诺贝尔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曾经说过︰“经济学是一门迷人的学问。最令人着迷的是,它的基本原理如此简单,只要一张纸就可以写完,而且任何人都可以了解,然而真正了解的人又何其稀少!” 在这极少数人之中,能够将自己的心得以深入浅出的笔触,写出一本让普通大众都感兴趣又看得懂的专著者,就更是凤毛麟角了。我很欣慰韩和元先生,继今年3月出版了发人深省的著作《我们没有阿凡达:中国软实力危机》之后,在短短的几个月中,又提出真知灼见,写出另一本重要的著作《通胀的真相》;我也感到十分荣幸,能为他的这两本书作序,因此可以和国内的学者、读者做建设性的思想交流。&&  限于篇幅,我的序文,将选择专注于中国通胀的议题,因为2011年6月中国的通货膨胀率处于6.4% 的高位(此为官方“选定物价指数”的CPI,一般都比实际货膨胀率低,实际货膨胀率据估计超过10%), 大大高于美国的3.6%、欧元区的2.4% 和日本的0.2%,情况比较特殊、比较严重;而对美国和其他国家的情况,韩先生《通胀的真相》已有精辟的论述,我就不再赘言。&&  I. 通胀为中国敲响了警钟&&  中国近期各类商品价格达到了创纪录的新高。以人民币为单位,美国的人均收入(包括无收入的儿童和无业人员) 约为每月10 000元人民币,而中国人仅为2 000元,但是,在美国买斤瘦猪肉约32元,在中国为20元;在美国吃份麦当劳的巨无霸,约25元,在中国为20元;在美国看电影约50元,在中国则为80元;在美国加满一箱汽油约200元,在中国为300元;在美国用手机,一个月约300元基本可以随便打,在中国则为一个月5 000元基本可以随便打;在美国买双意大利皮鞋约300元,在中国则需1 500元;在美国买台苹果G5计算机,最多不超过10 000元,在中国则需30 000元;在美国大城市买套250平方米的房子,差不多要花300万元,在中国大城市则需要约500万元。中国房价已经全面超过美国房价,城市中位房价平均比美国高14%;房价中非建筑成本所占的比例,中国(64%)已经超过美国房市接近巅峰时的指标数(51%);中国楼价在过去5年间上涨了60%,甚至更高一些。中国通货膨胀所制造的商品高价格已经到了令人无法忍受的地步!除了老百姓深受通胀之苦而难以度日之外,《通胀的真相》第五章也列出了通胀的许多其他罪孽。中国政府不能不深加警惕,以思索根本解决之道。&&  II. 近期的高通胀率,从何而来?&&  今天全球所面临的高通胀和经济困境,近因起源于2008年9月~10月美国次贷危机和金融衍生品的崩盘效应。为了拯救经济,美国并没有着手解决结构性的问题,而是采取了20世纪上半叶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凯恩斯的“政府干预” 路线,以超量发行货币,来刺激经济成长。美国于日至日首先推出总值17 250亿美元 (约13万亿元人民币) 的第一次量化宽松,又于日至日推出总值9 000亿美元 (约6万亿元人民币) 的第二次量化宽松。世界各国也在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后,纷纷开动印钞机,刺激经济成长。中国以价值4万亿元人民币的一揽子刺激计划支撑其经济,渴望推动国内需求,弥补强烈的出口颓势,并以此维系社会稳定。&&  《通胀的真相》第一篇告诉我们“通货膨胀只跟政府有关”;因为“在没有任何贵金属作为支撑的情况下,掌管印钞机的人都可以开动印钞机器,而唯一能够制约他们的就是对信用的敬畏,对信用的敬畏一旦丧失,那么货币的供应可以随心所欲、想印就印” ;而如果“ 货币增加的幅度,远大于实体产品和服务的增加幅度,物价必然随之上涨,而货币价值也必然随之下降” 。&&  III. 中国货币的供给状况&&  《通胀的真相》第四篇的公式,十分有助于我们对国内货币供给的了解。中国的货币供给是由两方面决定的:&&  B=D+F&&  M= m×B=m×D+m×F&&  其中B代表基础货币;D代表中央银行对国内的信贷,包括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的再贷款、对国家财政的透支和贷款,以及一些财政性质的贷款以及其他以放款、证券投资等形式进行货币投放的项目;F代表中央银行国外净资产的波动,即我们所说的外汇储备(包括外来投资、热钱、贸易顺差) 波动;M代表货币供给;m为货币乘数。 m×D为国内货币供应量,m×F为由外汇储备波动引致的货币供应量。(美元是霸主货币,但也存在外汇储备,只不过规模非常之小,占其进口额的0.59个月左右;德、法、英、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其外汇储备约占其进口额的1.1~1.9个月,因此外汇储备对这些国家的货币供应量影响不大)。中国4万亿元人民币一揽子刺激计划,造成中央银行对国内信贷D的增加,虽然使中国的经济增长保持了接近两位数的水平(%; %; %; 2011, 估计9.6%), 但各银行背负了大量可能难以收回的贷款(估计总量有10万亿元人民币),并引燃了通胀。&&  中国的外汇储备F极其充裕,坐拥3.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与外汇储备相应的人民币供应因此也不少,甚至有过多的压力。由于中央银行收购外汇而形成外汇占款(透过支付人民币把本来属于个人和企业单位的外汇交换所得来的),中国的通胀,也极受外来投资、贸易顺差和热钱大量流入(由于美元二次量化宽松、对人民币的升值预期及国内的存款利率高于美国,导致热钱大量流入) 的影响。&&  IV. 中国的通胀对策&&  为了抑制通胀,中国十八般武艺都用上了,包括:&&  1. 使外汇储备F变小&&  中国由于经济崛起,出口旺盛导致对他国贸易顺差扩大,遭到欧美国家的不满与压力;尤其美国一直呼吁人民币应该升值到应有的水平,以利美国对中国的出口。其实自2005年7月以来,人民币巳经升值约30%,国内经济增长依赖以出口全球产业链低端产品为创汇的方式,已面临挑战。中国官方为了保增长,要把“出口导向”转为“扩大内需”,并列为“十二五”()规划的重点。 2008年中国的贸易顺差达到近3 000亿美元,2009年就下降到不足2 000亿美元,2010年更进一步下降到1 800多亿美元,预计2011年的贸易顺差还将会进一步下降。下降的原因除了国内主动转变增长方式之外,主要为外贸企业受到来自国内和国外的巨大压力,比如外需萎缩 (欧债影响逐渐显现) 、 成本上升、企业头寸紧张、人民币汇率上升等;尤其严峻的是当前欧美出现严重而全面的贸易保护主义,企业多处受敌,大陆外贸出口已进入“低潮期”。以相对量而言,中国2008年的贸易顺差占中国国内生产总额(GDP)比重是6.7%,2010年上半年降至2.2%,而2011上半年和去年同期相较也下滑0.7个百分点,占GDP比重1.44%。就各国一般而言,贸易顺差占GDP比重在3%左右较为合理。&&  出口锐减,增长就必须依靠扩大内需。然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GDP虽然成长迅速,政府财政收入年年大增,但是老百姓的工资被压缩,社会保障体系并未建立,老百姓缺乏生活安全感,拼命存钱,不敢消费。《通胀的真相》第四篇建议:建立国内居民社会保障体系,扶持民营为主的中小型企业发展,创造更多的工作机会,并增长可支配收入等,以纠正过去重投资、出口,国富民穷、消费不足的经济发展模式。然而必须认清楚的是,欧美国家人均财政收入是中国的十几倍,依照中国目前的财力,在资金的分配、使用上,更要把百姓需求和利益放在首位,分清轻重缓急。财政收入增长这么快,为什么我们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还处于一个较低水平,那么多的钱都花在哪儿了?&&  根据中华论坛的一篇发表在军事论坛的贴子转载:国内教育经费占GDP 4% 的目标18年未实现;公共卫生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5%,在全球191个国家中排名第188(倒数第四);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70%,但医疗服务支出不到全国总支出的20%;中国在教育、医疗方面的投入比不上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乌干达!然而中国官方公布的其官/民比例目前达到了1∶28(一说1∶15),绝对创世界第一,举世罕见。如从纵向看,中国官民比例在汉代是1∶7948,唐代是1∶3927,明代是1∶2299,清代是1∶911,1949年是1∶294(一说是1:600),而今天是1∶30(一说是1∶28),有个别地方甚至达到了空前的1:9(如陕西省黄龙县是9个农民供养1个干部) ;从横向上看,1999年中国的官员比例是1∶30,印尼是1∶98,日本是1∶150,法国是1∶164,美国是1∶187。农村社会的基层政府行政管理费及工资支出占到了当地财政收入的80%~90%,是典型“吃饭型财政” ,犹如对老百姓课以重税,如何扩大内需?&&  再谈到减少外汇储备F中的热钱成分,中国必须继续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不能对美元保持一直上升的趋势,必须降低外界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热钱流入中国的动因,在于获得利息、人民币升值收益及资产价格溢价。热钱的投资对象大致包括银行存款、股票及房地产、实业等。流入中国的热钱有多少?大致与中国外汇储备等量齐观,已形成对中国金融安全的隐患。这些热钱炒房、炒股、炒商品、炒粮价,也流向沿海地区的上千亿资金的民间借贷市场和境内商业银行。假设人民币兑美元的升值预期为3%~5%,与一年期存款利率3.5%相加,那么每笔热钱流入中国一年的套利利润预期值在6.5%~8.5%。除加强跨境资本流动监管外,中国还应坚决拒绝一次大幅度提升人民币汇率,防范因人民币升值周期到顶热钱迅速套现回流,一夜间窜出,而严重影响中国的金融形势。还需要警惕的是,国内因为有外汇管制,香港已变成进入中国内地市场的管道,其国际金融的重要性大增。中国企业在海外或香港上市,已与内地A股形成网络,关系密切,以美国为首的跨国金融机构下一轮的国际性金融危机,大有可能由攻击中国企业的股价开始,亦因为中国影响力日重,攻击中资更可带动全球危机。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实际上变成了战场,香港的金融监管机构应早作预防准备。&&  2. 使货币乘数m变小&&  中国政府自2010年10月以来已5次上调利率,9次上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还责令各银行将放贷限制在强制性的上限以内;大型金融机构因而执行史无前例的20.5% 的存款准备金率,冻结资金总计约3万亿元,这自然会让m的倍数缩小,从而导致M下降。硬性的放贷配额,使银行倾向放贷给大型国有企业,而几乎切断了向中小型民营企业的放贷,导致民营企业因资金不济而相继倒闭或移至国外;后者提供着大陆80% 的工作机会。在高通胀、负利率 (此前几月内地CPI 涨幅高达6% 以上,尽管10月降至5.5%,与3.5% 的一年期存款利率相比,仍相差2个百分点) 背景下,居民倾向于将储蓄存款转入其他投资渠道,愈发火爆的民间借贷也成为存款的重要去向,民间借贷崩盘的例子因而层出不穷。&&  m变小自然也降低了热钱的作用,这也就是中国政府所说的热钱从大口子进入外汇储备的蓄水池,再从上调后的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小口子流出的意思。但史无前例的20.5% 的存款准备金率难以消除热钱的大部分作用,却几乎切断了向中小型民营企业的放贷,副作用十分严重。&&  3. 采取行政干预的宏观调控政策&&  除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之外,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周天勇的文章表示:“中国采取行政干预的宏观调控政策,包括对食品等一些消费品进行行政限价,对商品房进行限购限价,政府主导廉租房建设,增加房屋的供给,控制一些涉及居民生活的电、水、气资源性产品的价格调整。”最新CPI 数据显示,2011年10月通胀同比大幅降至5.5%,而前一个月为6.1%,创5个月来新低;作为通胀先导因素的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涨幅则缩窄至5%,回落幅度超出预期,表明通胀拐点已经确立。&&  然而银行体系背负着大量可能难以收回的贷款、私人部分,特别是房地产市场,则隐藏着大麻烦;全行业今年将有3 000家门店关闭,约有5万名经纪人将失业。中国的住宅价格一落千丈,降价潮已经蔓延至二、三线城市。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观点犀利,他说: “2012年倒闭会出现在中国房地产界,但房地产泡沫破灭对中国经济来说却是件大好事,政府不应该就此放松房地产调控。房地产泡沫破灭对需求产生的影响就像减税一样;老百姓因买不起房子产生恐惧感,就不敢花钱;如果房价掉下来,以后对经济的影响是个减税的好影响。所以政府只要是愿意渡过以后这6个月的难关,中国经济以后是有好日子过的。”&&  4. 走创新之路&&  当中国企业出口低端产品失去价格优势后(也因严重污染环境,为人所诟病),想要出口创汇拉高增长必须一是通过创新,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吸引新老客户;二是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稳定老客户;三是走出去,或到成本更低的地方(中国中、西部)设厂,才能继续立足于世界市场。总数超过2亿、包括新生代民工和城市白领在内的新一代中国80后、90后青年,他们认为“生活上不能亏待自己” ,由于有强烈的消费欲望,被国外媒体看做是世界经济的“救星” 。未来的中国并不缺乏巨大的消费族群,问题在于中国实体经济是否能健康增长、建立品牌,服务业是否能多元化、品质化、增加幅度。如《通胀的真相》第10章所言,稳定货币数量,回归货币的中立,才是降低通胀的根本之道。&&  著名的改革派经济学者吴敬琏再次呼吁政府推进经济、社会与政治改革,以消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制度性障碍,建立一个有利于创新、有利于创业的制度环境。他说:“我们以前以为中国技术能力比较差,很少产生世界前沿发明,其实这个观念是不对的。问题在于这些发明要实现产业化非常难”,“ 当前的融资与税收环境,并没有给予高科技企业、制造业内部的服务企业足够支持。实体企业还面对着许多鼓励他们‘不务正业’的引诱”。他又说:“ 因为我们的货币超发,流动性泛滥,杠杆化严重,所以所谓的虚拟行业,如证券业等盈利非常高。还有,土地资源掌握在政府手里,政府只要低价给你地,你马上就成亿的发了财,于是我们制造业里面做尖端的制造业,就受到很大的诱惑。可以很认真地去查一查,包括很有名的IT企业,它多少盈利是从房地产来的?如果不改善这个环境,我想我们的产业升级,很难。” 谢国忠也认为,中国经济这几年遇到的很多问题是由房地产引起的;中国的实业大而不强,也是源于此。畸形的地产市场让企业家做大实业的目的变成了简单的一句话“赚钱以后去搞房地产”。&&  针对改革的前景,吴敬琏表明,“改革需要政府发挥领头作用”。他肯定十二五规划提出的“顶层设计”概念,这意味着中国准备在未来五年中重启像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那样的改革。吴敬琏总结的经验是,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关键在于改革,推进市场化的改革,以及支持市场经济的其他社会的、政治的制度改革。&&  V. 结语&&  美国的量化宽松,除了股市反弹,华尔街得益之外,房价依然下跌,失业率盘旋在9%左右,制造业无明显起色,反而“占领华华尔街”风起云涌,金融危机似将演变为政治危机。欧洲受美国的波及,多国出现银行倒闭、地产跌价、失业率急升的骨牌效应。“欧猪五国”(Portugal-葡萄牙、Italy-意大利、Ireland-爱尔兰、Greece-希腊、Spain-西班牙合称Piigs)则因经济成长力道太弱,政府税收难以增加,无法减轻还债的压力,而纷纷陷入困境;这导致欧元下挫,欧盟动荡。美国国家广播公司(CNBC)刊登的文章说,最坏的可能是希腊和葡萄牙政府垮台,希腊可能脱离欧盟, 社会动荡不安,而意大利银行系统危机难解,由欧洲开始的第二轮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可能性已上升至65%。国际知名投资大师、“商品大王”罗杰斯(Jim Rogers) 日更是指出,在欧债问题混乱不堪背景下,下次危机将会更加严重。七年来,欧盟一直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欧洲经济一旦出问题,将直接影响中国经济。欧洲老百姓日子难过,中国外贸企业的日子也不会好到哪里去。国际货币基金(IMF) 总裁拉嘉德(Christine Lagarde) 警告,全球经济正面临“失落十年”的危机。这真是“遏通胀”才露转机,“保增长”又变得紧迫起来!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信心指数逼近临界点,中小企业的经营困难以及外贸需求的减弱,都显示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仍将放缓;美国消费者需求的疲软和金融危机的阴影都使美国迟迟不能走出增长乏力的泥潭;欧洲债务危机的蔓延,无疑对经济增长增添了更多的障碍。&&  正是基于上述考虑,近期国中国政府明确提出要敏锐、准确地把握经济走势出现的趋势性变化,进行“适时适度、预调微调”。“适度”、“微调”讲究的是调控政策的把握力度,它不是对“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根本转向;因此,保增长或将重新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各国的首要任务。而在保增长的前提下,中国货币政策的紧缩将难以为继,这预示货币政策有望回归到“中性”水平,财政政策也将转向更为积极的政策取向。日上午,胡锦涛在美国夏威夷州首府檀香山出席亚太经合组织 (APEC) 工商领导人峰会并发表主旨演讲。在谈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时,他明确了四大着力点,其中就包括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和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这将有助于稳定国外投资者对中国经济的信心。&&  韩先生对“通胀的真相”做了非常完整、精辟的论述。他这本书最引人入胜之处,不仅在于重新证明米尔顿?弗里德曼所言的“经济学是一门迷人的学问” ,更在于能够让读者迅速明白经济的无形之手如何主宰个人和国家的命运。我们十分感谢《通胀的真相》教导我们领悟、帮助中国前行!&&  中美友谊交流协会会长  (美)王胜炜博士  
& &&  ◎ 对于各国的政客们而言,要其在保增长或是控通胀这二者间,任择其一显然也是一个令人头大的问题。但从目前反馈回来的信息看,对保增长促就业的关注显然更占上风。& &  ◎ 但我们需注意到的是,衰退固然能导致政治的失败,通胀又何尝不可以呢?其实通胀更是一种疾病,并且是一种有时甚至可以致一国和民族生命的疾病,如不及时制止,它会很轻松的摧毁一个社会。这样的例子太多:在德国恶性通胀为纳粹的上台铺平了道路,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旧中国,由于当时的政治、经济形势极其动荡,再加上国民党当局为弥补战争所形成的巨额赤字,这种完全依赖印钞机的做法,最终不仅决定了金圆券的命运,也加速了国民党统治的彻底崩溃。二战后的典型则非阿根廷莫属。& &  被漠视的通胀& &  ◎ 对于各国的政客们而言,要其在保增长或是控通胀这二者间,任择其一显然也是一个令人头大的问题。但从目前反馈回来的信息看,对保增长促就业的关注显然更占上风。面对糟糕的就业形势,奥巴马显然按耐不住了。事实上在就业和通胀方面,就业问题不仅是美国政府所更为侧重的,就连学界也认为就业才是最应关注的经济环节。& &  ◎ 为了抑制通货紧缩、促进就业,克鲁格曼力主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以推动通货膨胀的发生为目标。这种不纠缠于问题的根源,而直接实施疗法的方式,也得到了本.S.伯南克的赞同。“如有需要,就可以通过大量印刷钞票的方法来增加流动性”一直是本.S.伯南克的立身之本。持有相近观点的还有奥巴马的前经济政策首席顾问Romer。& &  奥巴马的新计划& &  ◎ 而对于各国的政客们而言,要其在保增长或是控通胀这二者间,任择其一显然也是一个令人头大的问题。但从目前反馈回来的信息看,对保增长促就业的关注显然更占上风。面对糟糕的就业形势,奥巴马显然按耐不住了。& &  美国劳工部日公布的数据表明,由于汽油和食品价格持续上涨,美国7月通胀水平提高。数据显示,美国7月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季调后月率上升0.5%,创自2011年3月以来最大增幅 。但与之形成对应的却是,美国9月初公布的就业数据让人为之失望,不但失业率维持在9.1%的高位,而且8月份非农业新增职位居然录的零增长 ,受此影响国际资本市场再次大幅波动。这些数字看上去很枯燥,但它们反映了一个非常糟糕的现实。那就是一方面通货膨胀并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而另一方面却有大量的美国人失业或未就业。&  当然于现在而言,非但美国经济伤脑筋,世界各国事实上也面临着同样的境况——在衰退和通胀中煎熬着。而对于各国的政客们而言,要其在保增长或是控通胀这二者间,任择其一显然也是一个令人头大的问题。& &  但从目前反馈回来的信息看,对保增长促就业的关注显然更占上风。面对糟糕的就业形势,奥巴马显然按耐不住了。9月8日,在国会联席会议前,奥巴马于当天提出了总额为4470亿美元的促进就业计划。奥巴马建议投入1050亿美元用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以促进就业。他还建议国会为约600万可能失去失业保险的人提供500亿美元的失业津贴。& &  建议还包括,投入1750亿美元,为工人继续降低工资税,为工商界制定新的工资税减税。奥巴马建议,到2012年,对工人工资所得税减税,税率从4.2%降到3.1%;工商界工资税率从6.2%降到3.1%。建议还鼓励工商界,如其增加雇佣人员,还将得到额外的工资税免税期。此外,计划还建议投入350亿美元,防止教师与警察与消防员等紧急情况人员失业。这也将遏制地方政府解雇雇员,使失业率持续上升的趋势。奥巴马还建议投入500亿美元,用于使高速公路、铁路与机场现代化,此举将让数十万建筑工人重新回到工作岗位。& &  在规模上,这次计划堪与2009年国会通过的经济刺激法案相比。那次8250亿美元的计划,分别在3年多内投入。而这次新的一揽子计划大部分将在2012年投入。同时,奥巴马呼吁共和党人停止“政治斗争”,立即通过这次促进就业的议案,将给目前“停滞不前”的经济提供巨大动力 。& &  这个一揽子计划是奥巴马对美国目前高失业率与经济复苏乏力所做出的反应,其目的就如白宫发言人Jay Carney所强调的,是旨在于直接、快速和积极地影响经济发展和增加就业。Jay表示“我们需要的是在短期内就对经济和就业发挥作用的事情,而总统的方案将做到这一点” 。& &  克鲁格曼的解决方案 & &  ◎ 克鲁格曼认为政界近两年来只关注于债务上限、通货膨胀这类错误的问题上。在他看来,社会核心的就业问题却并未能够得到应有的关注。& &  ◎ 为了抑制通货紧缩、促进就业,克鲁格曼力主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以推动通货膨胀的发生为目标 。这种不纠缠于问题的根源,而直接实施疗法的方式,也得到了本.S.伯南克的赞同。& &  事实上在就业和通胀方面,就业问题不仅是美国政府所更为侧重的,就连学界也认为就业才是最应关注的经济环节。2008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保罗.克鲁格曼,其思想是典型的凯恩斯主义,而凯恩斯主义事实上正是当下经济政策的指导思想。所以了解克鲁格曼的观点有助于我们把握世界经济政策的未来走向。& & &  早在日在《纽约时报》其专栏里发表了一篇题为《重要的是就业而非债限》的文章,他在文章里写道:& &  “消费者仍受住房泡沫时期产生的债务所拖累,未做好消费的准备。在消费者需求低迷的情况下企业界也不会扩张。由于痴迷于赤字问题,政府在能够且应该促进急需的经济发展时,却退缩了。”& &  他连带着对伯南克也予以了批评,他认为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和他的同事同样也有责任,因为在他看来联储未能尽其所能,原因是美联储更为关注的是假设中的通货膨胀的担忧,而不是真实的失业状况。他抱怨道,近期美国的麻烦在于:政界近两年来只关注于债务上限、通货膨胀这类错误的问题上。在他看来,社会核心的就业问题却并未能够得到应有的关注。& &  为此他呼吁奥巴马即刻解决就业问题,他甚至帮奥巴马设计了一整套的解决方案。他的方案是:& &  “一个可以采纳的做法是向处于困境的州和地方政府提供新一轮援助。这些政府的财税收入已大幅缩水,它们无法像联邦政府一样通过借债来填补临时的资金缺口。增加援助将有助于避免公共服务(特别是教育)的急剧恶化,也能避免几十万个就业岗位就此流失。 & &  同时,联邦政府还可以通过提供工作来促进就业。现在应该效仿罗斯福新政,建立一个哪怕是小规模版的公共事业振兴署(WPA),提供报酬相对较低(总比没有强)的公共服务工作。可能会有人批评政府如此“因人设岗”地创造工作,但当初WPA的确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成就。而且,关键问题在于,直接的公共岗位可以用相对较少的成本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华府自由派智库‘经济政策研究院’公布的提案指出,每年在公共服务岗位上支出400亿美元,3年就可以创造100万个就业机会,这听起来还不错。 & &  最后,我们可以直接奖励提供就业岗位的企业。现在实施类似德国那样非常成功的为不裁员的企业提供补贴的计划,或许为时已晚,但可以鼓励企业在经济好转时增加人力。“经济政策研究院”提议为增加招聘的企业减免部分税收,这个方法肯定值得一试。 ” & &  他甚至连共和党议员如果出来阻挠方案实施的应对预案都设想好了,他建议奥巴马总统可以对共和党展开杜鲁门风格的竞选活动 。& &  克鲁格曼的观点事实上是一贯的,早在1999年,他在访问日本时,与日本野村证券的首席经济学辜朝明先生就日本当时的经济困境进行的对话中,他就曾毫不讳言地主张,“理论上依靠印刷钞票也能刺激需求,因此日本央行通过增加货币供应就能产生有效作用。”当辜朝明先生回答道,这样就意味着难以想像的通货膨胀时,克鲁格曼教授毫不犹豫地说:日本正是需要200%~300%的通货膨胀率。克鲁格曼辩称通货紧缩才是日本经济困境的主要原因,他甚至认为追究日本陷入通货紧缩的原因已经无关紧要。为了抑制通货紧缩、促进就业,克鲁格曼力主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以推动通货膨胀的发生为目标 。& &  这种不纠缠于问题的根源,而直接实施疗法的方式,也得到了本.S.伯南克的赞同。在2002年-2003年间,当时由于互联网泡沫破灭,经济复苏仍然缺乏动力,整个美国尤处于通货紧缩的担忧中。正是这位伯南克先生,在他刚刚进入美联储还不到一个季度的时间里,当时就极力鼓吹降息。他当时出面暗示,美联储可能采用包括印发更多货币等非常规措施,来制止通货紧缩的出现。此言一出,立即引起了金融市场的高度关注。汇丰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斯蒂芬?金评价说:“伯南克关于非常规货币政策的讲话非常重要,因为它是在向市场保证,美联储将采取一切必要手段(来防止通货紧缩)。”结果导致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下降到1%,这是美国45年来的最低点。 “如有需要,就可以通过大量印刷钞票的方法来增加流动性”一直是本.S.伯南克的立身之本 。& &  罗默的历史发现& &  ◎在Romer看来,宽松的货币政策才是结束大萧条的唯一的重要原因。还不止此,Romer后来的研究更显示,美国自年代初的四十多年里,经历八次规模大小不一的衰退,结束衰退的动力,无一不来自货币政策。而奥巴马对Romer的任命,本身就说明了他对这一学说的信任。& &  另外持有同样观点的还有美利坚合众国总统奥巴马的前首席经济顾问Christina Romer。Christina Romer在1991年发表了她的题为《大萧条缘何终结?》的论文,在这篇论文里,Christina Romer从20世纪20到30年代的经济数据中,计算当时的财政乘数fiscal multiplier, 这一系数即政府开支每增一个百分点,国民生产总值将相应增加多少个百分点之数,但她发现该数值却很小。她更从当年联邦政策文件中发现,1933年到1941年之间的8年时间里,美国政府都非常重视财政收支的平衡,罗斯福的“新政”所产生的额外开支,几乎都是由税收补足,故根本没有想像中那么大的以赤字为代价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其赤字在GNP的占比,在整个30年代都还不到1个百分点,有几年政府收支表上甚至录得黑字!这个发现表示,罗斯福当年并没有真正实施以赤字为原则的积极的财政政策,但就算是有的话,由于财政乘数fiscal multiplier值很小,政策效果也会微不足道。& &  在Christina Romer看来,大萧条之所以终结,主要应该归功于当时宽松的货币政策。在上述的那篇论文里,Christina Romer 认为当时的货币乘数money multiplier,比财政乘数fiscal multiplier要大上三倍有多,也就是说当时的货币政策威力,远比积极的财政政策远要强大。从1933年到1941年之间,美国货币流通量激增,名义利率虽一直为零,但实际利率却从30年代初的正15个百分点跌至负的10个百分点,这说明当时通货膨胀率是很高的。& &  而促成这一情况的出现的,并不是美联储主动增加货币流通量。当时的货币量之所以增加,是因为欧洲和亚洲的战争因素增加,而使得大量的欧洲黄金为避险而涌入的结果。当时的美国的中央银行只是没有把这些黄金sterilize(即银行取得汇入的黄金后,据此扩大信贷而央行不加阻止),货币流量于是大量激增。& &  在Christina Romer看来,宽松的货币政策才是结束大萧条的唯一的重要原因。还不止此,Christina Romer后来的研究更显示,美国自年代初的四十多年里,经历八次规模大小不一的衰退,结束衰退的动力,无一不来自货币政策,而以赤字为表现的积极的财政政策的作用却几乎为零。奥巴马对Christina Romer的任命,本身就说明了他对这一学说的信任 。& &  与他们持有相似观点的还有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教授斯文森(Lars E.O.Svensson,2003)和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资深经济学家艾格尔逊(Gauti Eggertsson,2003),他们建议实行价格水准目标制与货币贬值相结合的政策。这些专业学者都热衷于更加积极的货币政策。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过去的30年中,包括艾钦格林(Barry Eichengreen,2004)、艾钦格林和萨克斯(Jeffrey Sachs,1985)、伯南克(2000)、Christina Romer(1991)以及特敏(Peter Temin,1994)等在内的专家,关于美国大萧条的研究专著全都认为:如果当时美国中央银行实施更积极的货币宽松政策,长期经济萧条以及流动性陷阱等现象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  对于现实,他们的观点是:因为失业率高企,会严重影响当地消费。消费占美国经济比重达七成,势将拖累增长。而经济增长缓慢又无疑会导致失业率的产生,这对于这些信仰充分就业的凯恩斯主义者而言,这是不可接受的。& &  当然对于那些渴望获得政治权利的人而言,同样是不可接受的。于这些人而言,要想获得炙手可热的权利,那么就必须要有足够多的选票,而获得选票的最好办法就是让握有大量选票的选民获得工作。也正是因此,通货膨胀的压力,在就业的现实目前,也就实在算不得什么了。以较高的失业率,去医治通货膨胀,于那些渴望获得政治权利的人而言,显然是不符合其经济利益的。& &  要命的通胀& &  ◎ 衰退固然能够导致政治的失败,通胀又何尝不可以呢?其实通胀更是一种疾病,并且是一种有时甚至可以致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命的疾病,如不及时制止,它会很轻松的摧毁一个社会 。这样的例子太多:& &  ◎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政府开动印刷机,打算以此来支付工人的福利和拖欠的战争债务。供需失衡的情况马上出现了,市场上流通了太多的钱,不久纸币就变得没有任何价值。正是因为这种折腾,按米尔顿.弗里德曼的观点来说就是为纳粹主义奠定了基础。& &  ◎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旧中国。由于当时的政治、经济形势极其动荡,再加上国民党当局为弥补战争所形成的巨额赤字,这种完全依赖印钞机的做法,最终不仅决定了金圆券的命运,也加速了国民党统治的彻底崩溃。& &  ◎ 二战前阿根廷曾一度是繁荣兴旺的代名词。然而,随着二战的结束,一切都为之改变。那么谁应该为阿根廷的停滞不前而负责呢?一种解释就认为是通货膨胀。& &  套用保罗.克鲁格曼的话说就是“由于痴迷于充分就业问题,政府在能够且应该遏制通货膨胀的时候,却选择了退缩。总之,他们太不把通货膨胀当回事了!他们显然忽视了,衰退固然能够导致政治的失败,通货膨胀又何尝不可以呢?& &  正如米尔顿.弗里德曼在1980年代初,到访中国时所强调的:“通货膨胀只不过是货币体系发生故障的征兆而已。 ”通货膨胀的出现,本身说明的是我们的货币体系出了问题,而对于货币体系所出问题的严重性,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勋爵早在1920年就认识到了,他告诫人们“要颠覆现存社会的基础,再没有比搞坏这个社会的货币更微妙且更保险的方式了。这一过程引发了经济规律的破坏性一面中隐藏的全部力量,它是以一种无人能弄明白的方式做到这一点的。 ”& &  诚如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勋爵所说的,其实通货膨胀更是一种疾病,并且是一种有时甚至可以致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命的疾病,如不及时制止,它会很轻松的摧毁一个社会 。& &  这样的例子太多:& &  谁为纳粹铺平了道路& &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经历了一次历史上最引人注目的超速通货膨胀。德国政府开动印刷机,开始凭空印出没有任何贵金属或商品作保证的纸币,打算以此来支付工人的福利和拖欠的战争债务。正是因为这种折腾,按弗里德曼的观点来说就是为纳粹主义奠定了基础。& &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经历了一次历史上最引人注目的超速通货膨胀。战后,英、法等战胜的协约国要求德国支付巨额赔款,这种支付引发德国严重的财政赤字。按照传统的财政支付方式,这笔巨额的赔款,对于被战争摧毁而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的德国而言,几乎是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于这个被战争彻底摧毁的国家而言,其工厂停工、农田荒芜,它哪里还有税可收呢?为了战争德皇威廉二世弗里德里希.威廉.维克托.艾伯特.冯.霍亨索伦早把可以搜刮的财富都给搜刮的一干二净了,把可以征缴的也都征缴完了,而重建本身就需要大量的资金….. 到1922年底,德国魏玛共和国 的统治者们发现它根本没有财力支付“凡尔赛条约”的战争赔款。作为报复,法国和比利时随即派出军队占领了德国最富庶、产值最高的工业区。作为回应,当时德国的工业巨头们也随即命令工人们罢工,这让本已岌岌可危的经济更加雪上加霜。面临经济危机,德国政府为此不得不开动印刷机,开始凭空印出没有任何贵金属或商品作保证的纸币,打算以此来支付工人的福利和拖欠的战争债务。& &  供需失衡的情况马上出现了,市场上流通了太多的钱,不久纸币就变得没有任何价值。在1922年,纸马克(Papier mark)的最大面值为50 000,一年以后它变成了100 000 000 000 000。与之相伴的是:从1922年1月到1924年12月德国的物价亦以惊人的比率上升着 。& &  鲁道夫走进了附近的一家啤酒馆,花8 000马克买了一杯慕尼黑啤酒,当他喝完这杯啤酒后却惊讶的发现,原来同样的一杯啤酒,此时已经涨到了10 000马克。& &  而他工作的奔驰公司发工资的情况更是雷人。只见火车拉来了一车的钞票,车尚未停稳,就开始向焦急等候在路旁的工人们,大捆大捆地扔钱。而鲁道夫每日所定的报纸价格变化情况更是离谱:1921年1月,每份报纸的售价还只不过0.3马克而已,到1922年5月时上涨到1马克,同年10月为8马克,次年2月上涨到100马克,9月猛涨到1000马克。& &  而这一切才刚刚开始,到1923年秋,价格的变化越来越快,10月1日,报纸售价比9月整整翻了一倍,为2000马克,到10月15日则已飞涨到120 000马克了。价格还在涨,到该月月尾,该价目已经飞涨到1 000 000万马克、到11月9日该价格则高达5 000 000马克………据估计,到1923年11月底,德国的年通货膨胀率为325 000 000%。这意味着在这一年里,物价每两天就得翻个倍。& &  正是因为这种折腾,按米尔顿.弗里德曼的观点来说就是为纳粹主义奠定了基础.& &  第一篇通胀之谜& &  ◎ 通胀跟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没有关系,奥巴马认为投机商应该为此负责。还有人认为是需求拉动制造了通胀,与之相对应的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是供给不足造成了通胀。& &  ◎ 通胀归根结底是由货币的超发造成的。从这个角度讲,通胀只跟政府有关。& &  ◎ 约翰?劳坚信“货币即财富”,此观点得到乌托邦社会主义者和政治家等人士的认同。& &  ◎ 信用扩张确实能导致一时的繁荣,但这种繁荣迟早会归于破灭,导致新一轮的萧条。& &  ◎ 早期得到新钱的人可以购买更多的商品和服务,物价还没有受到货币超发的影响。但是,后期得到钱的人却要花更多的钱去购买商品,从而导致了社会的不平等。& &  ◎ 除了导致物价上涨和社会财富的逆向再分配外,通胀对整个社会在消费方式、相对物价和投资方向的改变也将是永久的。& & &
&&  ◎ 通胀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各种看法莫衷一是。有人认为是社会制度不同。但是,通胀既发生在社会主义国家南斯拉夫,也发生在资本主义国家的美、英等国,同样也发生在封建社会的古罗马。显然,影响通货膨胀的因素不是社会制度,亦不是意识形态。&&  ◎ 有人认为通胀是贪婪的投机商所为。奥巴马就认为是投机商推高了汽油价格拉高了物价。也有人认为是中国和印度经济快速增长,大幅提高了国内石油消费需求,致使国际原油市场价格高涨。其实这些观点都似是而非。持有这些观点的人把平均物价水平一次性的波动,同物价持续上涨的趋势相混淆了。&&  ◎ 另外就中国的通胀问题,有人将其归因于“猪”。这种观点的核心在于供给不足,在需求一定的情况下,必然会推高物价上涨。事实恰好相反,正如郎咸平指出的:猪肉供给不足其实这是胡扯。2011年一季度,生猪出栏2.3亿头,比去年增加2.5%,没有出现供给不足的现象。&&  社会制度说了算?&&  ◎ 通胀既发生在封建社会、资本主义国家,又发生在社会主义国家。可见,影响通胀的因素不是社会制度,也不是意识形态。通货膨胀对国家和民族,有如此大的破坏力。那么通货膨胀到底是谁说了算?&&  在1982年,中国人民银行的前行长李葆华在一份报告中提到:“我国经济建设的实践告诉我们,国家发行货币,应该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避免财政性的发行,不能走资本主义国家通货膨胀的道路。”1在李葆华看来,通货膨胀是有其制度性的要素存在的,通货膨胀不应为社会主义制度所应有的现象,通货膨胀只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结果。&&  时过境迁,如今却出现了另一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中国招商银行的宏观策略研究员徐彪博士对都是资本主义的新兴市场国家居然不约而同出现二位数通胀很是惊讶。对于这种现象,正如他在其微博里对其粉丝感慨的:这种现象该如何解释呢?从他的话语里我们似可读出这样一种结论,那就是通货膨胀不应是资本主义应有的现象,而应该是社会主义制度下才有的现象。通货膨胀真的跟制度有关吗?这点值得商榷。&&  我们必须承认,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中国,在毛泽东主席的领导下,几乎没有发生通货膨胀;但同属于社会主义阵营的南斯拉夫,在其建国后到解体为止,几十年一直深陷于严重的通货膨胀中而不能自拔;事实上,作为社会主义的老大哥的苏联,其早年也曾饱受恶性通货膨胀之苦。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在毛泽东主席领导中国的同时期,绝大多数的资本主义国家,确实生活在通货膨胀的水深火热之中。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的是,作为资本主义堡垒的瑞士,在同时期其通货膨胀率在当时的欧洲甚至于整个世界都是很低的。事实上,资本主义并不必然导致通货膨胀。&&  19世纪,英、美资本主义国家正处于由于蒸汽机的发明而引发的产业革命时期。在这个时期,这些国家经济繁荣,且没有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现象。弗里德曼的统计显示:英国1939年的物价水平与1739年相比,几乎没有变化。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美国,1938年美国的物价水平几乎持平于1800年。在这一两百年间,除了大规模的战争时期及战争结束后的一个时期物价出现过巨大的波动外,但凡和平时期,物价上下波动很少超过年率3%。反倒是1700多年前封建社会的罗马帝国,却饱受着通货膨胀的之苦。公元300年,数以千计的铸币厂遍布罗马帝国各地。这些货币制造工厂,正如现今中国珠三角的那些外贸加工厂一样,加班加点忙个不停。当然,这些工厂不是为美国人制造衬衣,而是正努力为迪奥克莱汀大帝赶铸着迪纳里(denarii)。迪纳里是古罗马帝国时期的货币,成分中含有一定量的白银。在公元300年时,5万个迪纳里可以兑换1磅的黄金。但迪奥克莱汀大帝却让铸币工人偷偷地、越来越多地往银币中掺进更多的铜。结果造成在白银总量不变的情况下,迪纳里越铸越多,但其含银量却越来越少。到公元306年时,10万个迪纳里才可兑换到1磅的黄金;但这不是终点,恰恰相反,噩梦才刚刚开始。公元324 年时,30万个迪纳里才可以兑换到1磅的黄金;到公元350年时,这个比价已经变成了21亿2千万个了!显然,含银量越来越少的迪纳里,最终变得和泥土一样毫无价值。&&  迪奥克莱汀大帝虽然想铸造更多的钱,但他显然并不想见到通货膨胀。于是他开始想尽办法来抑制通货膨胀。他于公元301年颁布了限价令,其对各种商品、服务、工资上限一一详加规定。但显然,罗马帝国的皇帝在执行法律时不像现在的那些物价管制国家那样温和了。他们认为对于一切敢于反对限价令而囤积居奇的、大势投机的都一律处以死刑或流刑。但是,纵然采用如此严刑峻法,希望控制住物价,通货膨胀还是不可避免地出现了。&&  综上所述,通货膨胀既非封建社会所特有,亦非资本主义所特有,同样也非社会主义所特有。它既可发生于封建社会的古罗马帝国,也可发生于资本主义的美国和英国,同样亦可发生于社会主义的前南斯拉夫。显然,影响通货膨胀的因素,不是社会制度,亦不是意识形态。&&  奥巴马的谴责&&  ◎ 奥巴马认为投机商应该为物价的上涨和通胀负责。&&  ◎ 在货币总量一定的情况下,一些物价上涨,另一些物价必然会下跌。如果一种物价在涨,其他物价也在涨,则说明货币总量发生了变化。&&  在20世纪70年代,人们认为造成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石油输出国卡特尔组织的设置和强化,并且将通货膨胀的所有责任都归咎于中东的石油生产国。但是,随着美国发动了两次对伊拉克的全面战争,逐步控制了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和伊拉克等石油出产国后,这种论调几乎就不再出现了。如今在他们看来,投机商应该对物价的上涨和通货膨胀负责。至少在美国总统奥巴马看来是应该如此的。&&  日,奥巴马在弗吉尼亚一社区学院讲话时,公开谴责了那些贪婪的投机商客。他认为,正是这些投机商推高了汽油价格,拉高了物价,进而导致美国消费者支出紧张。“目前追高油价的很多因素都不是供应缺乏造成的,的确是这样。供应很充分,能够满足全球需求,”他说,“真正的问题在于……投机客等人进行各种押注。”&&  事实上,早在这之前,弗里德曼就曾批评过这种荒谬的论调。他说:“毫无疑问,企业家是贪得无厌的,这一因素也的确可以造成个别商品的价格上涨,但它不会造成价格的普遍上涨。”他也承认,这一因素可能造成通货膨胀率的一时涨落,但不能造成持续的通货膨胀。&&  其实,将通货膨胀的原因归咎于油价的高企,这本身就是一种典型的成本推动说。持此观点的人认为,石油是工业社会的血液和命门,油价的上涨必然会以成本的形式带动物价的全面上涨。这一观点,初听起来的确有几分道理,但细究起来却并非如此。&&  我们来做个假设:如果油价的上涨本身并不引发货币数量的变化,也就是说货币总量不增不减。那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结果应该是,油价的确会上涨,甚至可能增长得很快、很离谱。但与之对应的是,其他物价却会出现相应的下跌。也就是说,在货币总量一定的情况下,人们一般的做法只能是拆了西墙去补东墙。这种做法只能引起一些物价上涨,而另一些物价必然会下跌,其一定不会引起物价的全面上涨。而如果油价在涨,其他物价也在涨,那么只有一种合理的解释了,那就是高企的油价影响了货币数量的变动。人们手中可支配的钱增多了,也就无需再去拆西墙,他们可以在建西墙的同时拿着钱去补东墙。关于油价导致通货膨胀还有一种说法,那就是中国和印度等。新兴工业国家旺盛的需求拉动了通货膨胀。&&  需求造的孽?&&  ◎ 在年这一轮通胀周期中,有人认为油价上涨应归罪于经济显著增长的中国、印度等亚洲国家,理由是这些国家国内消费需求增大,致使国际原油市场价格高涨。&&  ◎ 需求拉动原油价格上涨,导致物价上涨的看法,还是似是而非。错在哪里?关键还在于,持有这种观点的人,也把平均物价水平一次性的波动,同物价持续上涨的趋势相混淆了。&&  针对年这一轮通货膨胀,一些西方国家及其机构、媒体将油价上涨归罪于中国和印度等亚洲国家,它们称正是由于这些国家经济的显著增长,大幅提高了其国内石油消费需求,进而致使国际原油市场价格高涨。&&  这种观点于现在看来,显然站不住脚。现在的国际原油价格已经逼近2007年时的水平。但我们应该注意到的是,早在2009年,国际油价就开始大幅飙升。事实上,当时的经济虽回暖复苏,但还远没有到恢复到2007年的水平,而原油价格却逼近了。从这点我们可以看出,需求拉动并不足以导致通货膨胀。&&  另外,如果按照这种需求拉动型观点来看,谁更依赖于进口石油,那么谁的通货膨胀率应该更高。但历史数据显示,事实并不是如此。日本是一个典型的依赖石油的国家。受年石油价格上涨4倍的影响,日本当时也的确经历了通货膨胀率为25%~30%的上涨。但在年,当时全世界都受伊朗伊斯兰革命的影响而倍感压力,美国的通货膨胀率长期维持在10%左右,而日本的通货膨胀率却下降到5%左右。如果按照需求拉动型的观点来看,即使日本的通货膨胀率不高于美国,但至少也应该与美国大致相近。&&  需求拉动原油价格上涨,导致物价上涨的看法,错在哪里?关键还在于,持有这种观点的人,把平均物价水平一次性的波动,同物价持续上涨的趋势相混淆了。原油价格的上涨的确造成了物价上涨的压力,但如果在货币总量不变的前提下,如果人们在汽油、柴油等一系列石油上支出增多,那么其必然会在其他方面缩减开支。因为只有这样,两者才能相互抵消。其结果自然是,除油价以外的其他商品的价格下跌,一增一减,事实上平均物价也只会保持在原来的水平。所以,需求拉动是制造通货膨胀的罪魁祸首,这种观点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与之对应的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是供给不足造成了通货膨胀,在他们看来,通货膨胀由供给说了算。&&  通胀“猪”说了算?&&  ◎ 中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和IMF经济学家奈杰尔?乔克认为中国通胀由猪说了算。&&  ◎ 郎咸平指出,2011年第一季度生猪出栏比去年增加2.5%,没有看到供给不足的现象。那些认为猪肉供给不足导致通胀的观点是错误的,并认为一切根源是货币超发。&&  最近在网络上有一个段子:如果遇到一个养猪的男人你就嫁了吧!以前要有车有房,现在要有猪有肉。&&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的经济学家奈杰尔?乔克显然也注意到这种现象了。他最近到了一次中国。在这次中国之行里,他发现了一个现象,即中国已经成为网络游戏“愤怒的小鸟”在全球最大的市场。原因是在他看来,这款简单的游戏,在中国已经可谓是无处不在了。且今年中国该款游戏的下载量预计达到1亿次左右。&&  对此,他认为这或许与持续增长的通货膨胀的忧虑有关。那些为通货膨胀所苦的人在现实中对越来越昂贵的猪往往无能为力,于是不得不通过愤怒的小鸟,对那顽皮的绿猪进行一种虚拟的报复。&&  他说,通货膨胀已成为中国今年经济环境的一大特征,并且中国面临的通货膨胀主要来源于食品领域。在他看来,中国的通货膨胀,之所以如此集中在整个消费篮子中,这主要是由于中国的食品供需极为紧张,供给对食品价格上涨的反应,也是缓慢且无力的。也正因如此,国内供给的任何波动——无论是出于气候还是禽畜病原因——都将很快转变成对生鲜食品价格的巨大影响。而同时,全球食品价格不断上涨,也会使这一总体形势更为严峻。他说:“由于存在周而复始的‘猪周期’,再加上某些当地生猪疾病,猪肉价格一路飙升。如今我们发现,这一事件在更广范围内推升了通货膨胀势头。”&&  通货膨胀由猪说了算,抱有这种观点的显然不仅仅只有奈杰尔?乔克。事实上,在日,中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在南方都市报承办的“岭南大讲坛?公众论坛”上也发表了上述观点。在论坛的听众互动环节上,有人向这位经济学家提问,是否仍坚持通货膨胀由猪说了算这一观点。对此曹远征回答是肯定的。他说,中国的物价走势猪说了算。6月,食品价格的上涨占了CPI的4%左右,如果食品价格不上涨,那么CPI会在2.5%左右。而猪肉价格当月上涨了7%,对当月CPI的贡献在1.4%~1.5%。如果猪肉价格不上涨,那么CPI可能仅仅在1.4%左右。另外,日本在日的《朝日新闻》发表了“中国的猪开始动摇世界经济 ”的观点。&&  上述观点,其核心就在于供给不足,在需求一定的情况下,必然会推动物价上涨。这种认识还是把平均物价水平一次性的波动,同物价持续上涨的趋势相混淆。我们假定包括猪肉在内的食品价格上涨,的确造成了物价上涨的压力。但如果在货币总量不变的前提下,人们在食品上的支出增多,那么必然会在其他方面缩减其开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相互对冲相互抵消。这样一来的结果自然是,除猪肉在内的食品价格上涨外,其他商品的价格应该是下跌的,在这样一增一减的情况下,平均物价也只会保持原来的水平。因此通货膨胀猪说了算,也就是供给不足是制造通货膨胀的罪魁祸首说,显然也是站不住脚的。更何况事实并非如此。在2011年7月的一期《财经郎眼》的节目里,郎咸平的一段话是很有力度的:“我们很多专家学者谈问题,他们不是谈问题,而是解读。因此,他们提出的几个观点,包括什么猪肉供给不足,其实这是胡扯的。在今年第一季度,生猪出栏2.3亿头,比去年增加2.5%,没有看到供给不足的现象。”&&  那么什么是根源呢?正是在那期节目中郎咸平给了我们答案。郎咸平说:“我们注意到了,就和我刚刚讲的猪是一样的,每一次原因都是相同的,都是因为政府滥发钞票。所以,正是由于政府滥发钞票,使猪肉价格上涨。为什么老百姓最关心,为什么?这么多的货币,它当然该有这个价格。那么,一切根源是什么? 我们从猪往回拉,就是一切根源是政府的钞票发太多。”货币超发,正如我们前面所讲述的几段历史,每次的通货膨胀都跟货币的数量有着很大的关系。
&&  ◎ 随着新大陆的发现,金银开始大量流入西欧国家。在贵金属货币制的背景下,这直接导致各国物价迅速上涨、货币贬值。在一个世纪里,西班牙的物价上升了大约4倍,传统的经济关系受到严重的冲击,并对欧洲国家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至于被称为“价格革命”。&&  ◎ 正是巨大的通胀冲击,激起了欧洲各国学者对货币与物价关系的注意。在数百年的研究中,观点虽各有差异但一点却是相通的,那就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物价水平的高低和货币价值的大小,由国家的货币数量所决定。&&  ◎ 货币超发为什么必然会导致通胀?原因很简单,因为货币的生产率很容易提高,但与之对应的货物和服务的数量的增长,显然不具有这种可能性。显然,通货膨胀跟政府有关,而且只跟政府有关。&&  “价格革命”&&  ◎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新大陆的发现,大量的财富从美洲被掠夺而来,金银开始大量流入西欧国家。&&  ◎ 当时西欧国家所采用的货币制度是贵金属本位制,大量黄金和白银的流入,导致了货币的超发,进而导致物价飞涨、货币贬值等现象的发生。&&  当时的欧洲,其背景正如齐世荣教授在其所授课程《世界古代史笔记》里所论的:15世纪以后,随着封建经济的急速发展,商品货币关系开始从内部侵蚀欧洲的封建自然经济的基础,并逐步瓦解封建制度,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当时,商品交换十分广泛,这就需要大量货币(这时的人们开始将货币视为财富的标志)。这时的欧洲货币已经由银本位制过渡到金本位制,黄金、白银同是欧洲各国间进行贸易的支付手段,地位颇高。因而当时的人们认为占有了金银就占有了一切,黄金能为灵魂开辟通往天堂的道路。因此欧洲特别是西欧的&&  社会各阶层,尤其是商人和资产阶级,非常热衷于追求金银,但是欧洲大陆所产金银却很有限。而这时欧洲流传着一部有关东方的奇书——《马可波罗游记》,该书对印度、中国和东南亚地区的财富作了过度夸张的描述,这进一步激发了欧洲上层人士到东方寻金的热情。&&&  而当时西方通往东方的道路只有三条:一条陆路,由中亚沿里海、黑海到达小亚细亚;两条海路,即由海路入波斯湾,然后经两河流域到地中海东岸叙利亚一带,或先由海路至红海,然后由陆路到埃及亚历山大港。&&  15世纪中叶,奥斯曼帝国1兴起。1453年,19岁的穆罕默德二世继位不到两年,就率领八万大军进攻君士坦丁堡,于5月29日攻克该城,并迁都于此,将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东罗马帝国灭亡。奥斯曼帝国征服了君士坦丁堡同时亦稳固了帝国作为欧洲东南部及地中海东部地区霸主的地位,之后,帝国进入了漫长的征服扩张期,将疆域扩至欧洲及北非。奥斯曼帝国的陆上扩张主要倚靠其军事革新及军纪,而奥斯曼帝国的海军亦对其征服活动起了重要的作用,从意大利城邦及葡萄牙人手里争夺及保障了黑海、爱琴海、地中海、红海及印度洋的远航路线。从此,奥斯曼帝国控制了欧亚之间主要的陆路贸易路线。这对往来于地中海区域的欧洲各国商人而言无异于传统路线的断绝。奥斯曼帝国的横征暴敛,让运抵欧洲的商品,数量少且价格高。而欧洲上层社会把亚洲奢侈品看做生活必需品,不惜高价购买,这种贸易造成西欧的入超2,大量黄金外流。于是西欧各国贵族、商人和资产阶级急切地想绕过地中海东部,另外开辟一条航路通往印度和中国,从亚洲直接获得大量奢侈商品。&&  而这时,西欧各国的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发现新航路创造了必要的物质和技术条件,使远洋航行成为可能。15世纪时,西欧出现了适于在海上航行的多桅快速帆船,而中国发明的指南针也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并且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正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古希腊时期的地圆学说在知识界开始逐步地为人们所接受,其中伦萨的天文学家、地理学家托斯堪内里最为坚定。他从大地是球形这一假定出发,认为向西航行也可以到达印度和中国,为此他还特别绘制了一幅概略的世界地图。正是得益于天文、地理知识的进步,造船技术的提升和欧洲各国航海经验的积累,欧洲的探险家才敢于远离海岸,从&&  海上航行,这也就导致了新航路的开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欧各国的贸易范围也随之扩大,西欧与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欧洲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商业地位也逐渐被西班牙、葡萄牙、英国和尼德兰所代替。同时,这也诱发了历史上著名的“价格革命”。&&  随着新航路的打通、新大陆的发现,从而导致了大规模的殖民潮,大量的财富从美洲被掠夺而来,金银开始大量流入西欧国家。当时西欧国家所采用的货币制度是贵金属本位制,大量的黄金和白银的流入,导致了货币的超发,也就导致了下述现象的发生:物价迅速上涨,货币贬值,出现伪币,投机活跃。在一个世纪里,西班牙的物价上升了大约4倍,其他欧洲国家虽然没有达到这个程度,但其传统的经济关系也受到了严重的冲击。物价猛涨对欧洲国家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至于被称为“价格革命”。&&  “价格革命”严重损害了两部分人的利益。一是按传统方式收取定额货币地租的封建地主,他们的实际收入因货币贬值而减少,陷于贫困破产;二是城乡的雇佣工人,由于他们处于被雇用的地位,而国家为保护雇主的利益,一再颁布限制提高工资的法令,致使工资的增长幅度赶不上物价的上涨幅度。在价格革命中获利最大的是商品生产的经营者,即手工工场主、资本主义农场主、按资本主义方式经营农牧场的新贵族,还有缴纳定额货币地租的富裕佃农。他们既能够更廉价地购买劳动力,又有大量产品待好价出售。&&  货币数量论&&  ◎ 正是这种巨大通货膨胀的冲击,激起了欧洲学者对货币与物价关系的注意。这些学者包括博丹、万萨蒂、洛克、孟德斯鸠、休谟、李嘉图和约翰?斯图亚特?穆勒等人。&&  ◎ 他们的观点虽有差异,但有一点却是相通的,那就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物价水平的高低和货币价值的大小由国家的货币数量所决定。当货币数量增加,物价随之正比上涨,而货币价值则随之反比下降。&&  正是这种巨大通货膨胀的冲击,激起了法国学者J?博丹对货币与物价关系的注意。J?博丹认为,白银流入是货币价值低落的原因,货币的价值、商品的价格决定于货币的数量。意大利经济学家达万萨蒂(Bermardo Davanzti)也认为,货币数量的增加,导致了货品价格的自然上涨。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则从货币的供求关系予以分析,发展出了货币数量论。他认为货币价值高是因为人们对货币的需求量大于供给量。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则认为银币是商品的符号,商品也是银币的符号,它们之间保持着一种相对的价值关系,因而其中任何一方发生变动,其价值必然发生变动。孟德斯鸠的这种符号论得到了英国哲学家、经济学家大卫?休谟的发展。休谟认为国家流通中的货币,不过是用来计算或代表商品的价值符号,商品的价格并不决定于一国所有的商品与货币的绝对数量,而是决定于上市的或行将上市的商品数量与流通中的货币量。在商品数量不变的情况下,货币数量增多,商品价格就会同比例提高。&&  李嘉图是劳动价值论者,他曾认为货币的价值决定于其生产及运到市场上所必需的劳动量。但是,在他看来,货币与其他商品一样也具有双重价格,即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自然价格是货币供求均衡时的价格,市场价格是货币供求不均衡时的价格。李嘉图继承了洛克的观点,认为人们对货币的需求是无限的,因而在货币需求既定的条件下,货币的价值决定于货币供给。而且他认为,流通中的货币只具有流通手段的职能,而不具有贮藏手段的职能。一旦货币投入流通都要用于购买,不论它是金属货币还是银行券。因此,货币供给过多或过少时,都会引起货币价值的变化。&&  李嘉图的观点得到了詹姆斯?穆勒的无条件信任。詹姆斯将李嘉图的观点大力传播,并培养出了像他儿子约翰?斯图亚特?穆勒这样的大学者。小穆勒集早期货币数量论之大成。他认为货币只不过是“一种机械”。有了它,人们能够迅速而便利地交换,没有它也不过使交换缓慢和不便而已。正是基于这种观点,小穆勒认为货币的价值既决定于货币的供求,也决定于市场商品量。货币供给即流通中的货币量,货币需求即市场上的商品量。当流通中的货币量一定时,货币的价值决定于市场上的商品量;当市场上的商品量一定时,货币的价值决定于流通中的货币量。此外,他还认为物价与货币数量的增加同比例上涨,若流通中的货币量增加两倍,那么其必然结果是物价亦将上涨两倍。若货币量一定而商品减半,则物价亦会产生同样的结果。&&  综合上述观点,我们可以看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物价水平的高低和货币价值的大小由一国的货币数量所决定。当货币数量增加,物价随之正比上涨,而货币价值则随之反比下降。&&  通胀只跟政府有关&&  ◎ 货币数量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增长,但商品和服务的数量的增长率远远低于货币数量的增长率。&&  ◎ 通胀归根结底是由货币的超发引起的,从这个角度来看,通胀显然只跟政府有关。&&  货币超发为什么必然会导致通货膨胀?原因很简单,因为货币的生产率是很容易提高的。在古代金属货币制度及以后的金本位或银本位形势下,正如前面所介绍的“价格革命”,只要你找到了一个银矿或金矿,那么你的货币供给就会大增。&&  自约翰?劳的印钞机开启过后,世界各国都学会了这招。在没有任何贵金属作为支撑的情况下,掌管印钞机的人都可以开动印钞机,而唯一能够制约他们的就是对信用的敬畏。如果掌管货币发行权的人,对信用的敬畏一旦丧失,那么货币的供应于他们而言,几乎可以说是随心所欲。路易十五时代的摄政王奥尔良大公,在约翰?劳纸币实验成功后,就形成了一种顽固的逻辑:既然纸币有如此多的好处,那么为什么不多印发些纸币呢?面对巨大的成功和民众的赞誉,约翰?劳和奥尔良大公开始忘乎所以,他们都忘记了一个致命的原则(约翰?劳自己曾大声疾呼过的)——如果一个银行家没有足够的贵金属储备去支持所发行的货币,那他就理当受死。1716年5月一家名为“劳氏公司(Law and Company)”的银行创立。奥尔良大公宣布,从今往后,法国所有税收都须以这家公司发行的纸币来支付,这在现代历史上尚属首次。当约翰?劳的这家银行刚刚从私人银行转为中央银行,奥尔良大公就命令他大肆印刷纸币,仅仅1719年下半年,该银行就发行了表1中所示数目的货币。&&  表1 1719年下半年法兰西皇家银行货币发行情况一览&&  月  份数额/里弗尔&&  7月10日 5 000万&&  7月25日 2.4亿&&  9月 1.2亿&&  10月 1.2亿&&  12月 3.6亿&&  如果能够买到的货物和服务的数量即我们所说的产量,能够与货币的数量以同样快的速度增加,则商品的价格不会有什么波动,一切都趋于稳定。但是,商品的价格有可能持续下跌,为什么呢?霍布森认为,基于对未来的不确定,当人们的收入增多后,都会希望以货币的形式保存更多的财产。&&  但现实却是,货币总量可以在短短1个月内增长1倍、10倍、100倍,但与之对应的货物和服务的数量,即我们所说的产量的增长,不会如此迅速。当然,不排除我们的生产率、商品产量会正增长,譬如30%,对于这样的增长速度,所有的人都会很高兴,因为这种增长是如此之大。&&  事实上,产量的增长受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和制约,如受到可利用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之类的资源要素的限制,另外也受到知识水平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的限制。正是受这些因素的制约,决定了与货币供应量相比较,产量只可能缓慢地增长。在20世纪里,美国的产量平均每年增加仅仅只是3%。即使是在二战后经济增长最为迅速的日本,在其产出的顶峰时期,其年产量的增长也只有10%而已。但相对于随心所欲的货币制造,产量的增长显然要比货币的制造要慢得多。&&  以美联储为例,如果它觉得有必要向市场提供货币供给,它完全可以下调一次利率,或者下调一下准备金率,或像近年来其所做的那样,开具一张票据去购买若干的国家债券。更重要的是在货币供给过程中,中央银行的基础货币提供量与社会货币最终形成量之间存在着数倍的扩张效果,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货币乘数效应。&&  为了让大家有更直观的了解,在这里我们以央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来说明货币供给扩张的乘数效应。先假设最低准备金率是20%,也就是说当银行得到100元的存款时它必须留存20元,只能贷出80元,其次假设银行会放足80元。&&  假如往银行里存了100元,银行将其存入银行的20元作为法定准备金上缴中央银行,再将剩下的那法定容许放贷的80元贷给甲。如果甲把贷来的80元又全部存入银行,银行再将其中的64元贷给乙,乙又把64元存入银行,银行再向丙贷出51.2元……以此类推,央行最初只是向市场投放了100元,但市场上最后的货币量却通过这种流通,变成了“100+80+64+51.2+…”这个数列的解值为500,其实就是100×( 1÷0.2)=500,这500元就是实际的货币投放量。&&  如果这个时候,中央银行认为货币的供给不足,决定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下调到10%,那么假定中央银行的初始货币提供量还是100元,根据上述算法,最后实际的货币投放量将增长9倍,达到1000元。而这一供给的速度仅仅只是一瞬间,但相等量的产品的生产,显然非人们一日之功可以完成。如此一来,其后果可想而知。即货币数量增加的幅度,远大于实体产品和服务的增加幅度,物价必然随之上涨,而货币价值也必然随之下降。凯根的统计数据显示,“一战”后,当时的魏玛共和国发生通货膨胀时,其流通货币平均每月增加300%以上,这种状况持续了一年多,物价也以同样的速度上涨。同样的例子还有,“二战”后的匈牙利发生恶性通货膨胀时,其流通的货币每月平均增加12 000%以上,这种状况也持续了一年,且其通货膨胀更离谱,物价上涨得更厉害,达到了每月20 000%的惊人纪录。&&  另外,弗里德曼在其一系列的演讲、论文和著作里都曾提到,在 年美国发生滞涨时期,其货币数量平均每年增加9%,而物价则平均每年上涨7%。&&  以上例子表明,货币数量的增长效率显然要远远超过商品和劳务产量产出的增长效率。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周其仁教授也曾有过类似的表述,他说:“货币别无他用,无非是给商品的交易充当媒介。因此,过量货币投入经济与市场,不会增加商品,却一定会提升物价的总水平。”&&  周教授借用弗里德曼的说法予以举例,他说:“打个比方,直升机在一个封闭的‘迷你国’上空大手抛撒现金,使这个‘幸运国’每个人的手持现金都增加了1倍。接着会发生什么?是那里的每个人都多得到1倍的商品,还是该国的物价总水平上涨1倍?如果你选择后者,那么,恭喜你,货币主义大师弗里德曼应该判你对。”&&  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和世界其他地区的生活成本急剧上涨,正像弗里德曼不知疲倦地宣扬的那样,其原因在于过剩的货币供应。也就是说,通货膨胀归根结底仅仅只是一种货币现象,是因为货币供给的数量,远远大过了货币的需求数量而造成的。&&  从这点可见,通货膨胀只跟钱有关,而正如弗里德曼所指出的:“造成持续的通货膨胀的原因很简单:所有这些被指控的罪犯,没有哪一个拥有印刷机,没有哪一个能凭借印刷机印出那些装在我们口袋里称为货币的纸片,也没有哪一个可以合法地授权会计在账册上汇入与那 些纸片相等的项目。”&&  从这个角度来看,通货膨胀显然跟政府有关,而且只跟政府有关。
& &  ◎ 约翰·劳在法国主导的货币实验虽然最后是以法兰西的彻底破产而告终,但他的思想却并没有因此而消失。虽然他的观点已不存在于他的字里行间了,但是却变成了精神上的东西,即变成了后来的那些通货膨胀论者的血与肉。在沉寂一个多世纪后,这种思想终于被好战的政客、福利主义者和消费主义者们唤醒了。从那天起,无论是在学术界、政界,还是在普通公民间,都流行着某种约翰?劳式的假说。& &  ◎ 年,美国实施的是从纸币回归金本位的货币紧缩政策。在这将近15年的时间里,物价水平下降了一半,但与此同时,经济却继续高速增长。紧缩与高增长同时出现使人们对通货紧缩和经济高速增长不能共存这一广为接受的观点的正确性产生了怀疑。这也为之后的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金本位制度的确立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  约翰?劳的病菌& &  ◎ 通胀主义者坚信约翰?劳的“货币即财富”思想,认为只有货币增加,才能得到更多的财富,即通胀创造繁荣。此思想被好战的政客、福利主义者和消费主义者唤醒后,广泛流传于学术界、政界和普通公民间。& &  ◎ 乌托邦社会主义者认为政府应该创造货币,让众人变富;政治家想要创造货币去支付各种款项;赫克歇尔和俄林认同政府通过政策工具的干预,可以改变生产要素的优势。& &  货币即财富& &  ◎ 约翰?劳反对货币的超发导致通胀这一事实,认为货币即财富,这种观点,得到了政客、福利主义者和消费主义者的追捧。& &  当然,对于这种观点,自然是有人要反对的,第一个反对者即是曾让法国为之破产崩溃的苏格兰人约翰?劳。当然他所反对的不是货币与政府有关这一事实,他所反对的是货币的超发,导致了通货膨胀这一事实。& &  在约翰?劳看来,货币即财富。关于这点,我们可从他的《论货币和贸易:兼向国家供应货币的建议》一书中可以看出。在这本书里他反复强调的是如下几个问题。& &  (1) 一个国家的实力和财富,与人口、军事力量和外国商品的数量有关。但这些均依赖于贸易,而贸易又依赖于货币。& &  (2) 没有货币,再好的制度也不能招揽人才、改进产品、促进制造业和贸易。& &  (3) 如果想和其他国家一样富强,那么就必须拥有与这个国家数量相等的货币。& &  正如他人所认为的,约翰?劳是一个赤裸裸的货币至上论者。在他看来,货币即财富,创造了多少货币就等于创造了多少财富。在这样的理论支持下,人们有什么理由不去多制造一些货币呢?& &  约翰?劳在法国主导的货币实验虽然最后是以法兰西的彻底破产而失败,但他的思想却并没有因此而消失。虽然他的观点已不存在于他的字里行间了,但是却变成了精神上的东西,即变成了后来的那些通货膨胀论者的血与肉。虽然他的货币实验破产了,他也在不久后死去了,但他的思想却如阿尔贝?加谬在其小说《鼠疫》的结尾处所形容的,如鼠疫病菌那样“绝不会从此死亡或者消失,数十年间,它们可以在家具、衣服堆中沉睡,在房间、洞穴、衣柜、皮箱、手帕中顽强地等待着。”在沉寂一个多世纪后,这种思想终于被好战的政客、福利主义者和消费主义者唤醒了。& & &  从那时起,无论是在学术界、政界,还是在普通公民间,都流行着某种约翰?劳式的假说。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是这样表述的:“货币购买力的不断下降,在历史的演进中发生了决定性的作用。如果货币的供给不是超过货币的需求而增加,则人类不会达到现在这样的福利水平。货币购买力的下降是经济进步的一个必要条件。分工的日益细密和资本积累的继续增长,只有在物价不断上涨的世界里才有可能,而这两者已使劳动力千百倍地提升。通货膨胀创造繁荣和财富,通货紧缩则带来贫困和经济萧条。”& &  这些通货膨胀主义者,就像路易十五时代的摄政王奥尔良大公一样的单纯,他们只要求货币数量的增加,但却从未考虑过货币的增加所意味的是货币本身的购买力的下降这一事实。他们要求更多的货币,因为在他们看来,货币的增加即意味着财富的丰富。& &  乌托邦社会主义者的理想& &  ◎ 政府创造更多的货币,穷人才能变富有。随着乌托邦社会主义的兴起,这类观点又与该社会主义思想进行了结合。最后,这一观点也就演变为:让政府创造货币,使穷人变得富有,并且使他们借此摆脱资产阶级的枷锁。& &  要求完全权利的政治家的自我帮助& &  ◎ 要求完全权利的政治家通过自己创造货币来帮助自己。& &  当然,对于那些反资产阶级剥削,或要求完全权利的政治家,又何尝不是这样认为的呢?要建造铁路、公路,要发动战争,但国库里却没有足够的钱。不要向那些食利的资本家申请放款,他们会要求将税收权利作为抵押;也不要同议会商量去向人民征税,那些议员一定会反对。别人都靠不住,政治家只好自己来创造货币,自己帮助自己。& &  赫克歇尔和俄林的比较优势& &  ◎ 赫克歇尔和俄林认为,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工具的干预,可以全面或局部地改变生产要素的优势。他们的这一观点受到各国政府的认同。& &  一种观点则认为通货膨胀有利于刺激出口,有利于提升国际竞争力。事实上,长期以来关于有关国家何以能够在国际贸易中成功的解释很多,“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是其中最古典、也最为政客及其经济学家智囊团深信的一种理论。学界有观点认为,亚当?斯密在经济学上的地位或许很大一部分就归功于他提出了“比较优势”这个概念。在亚当?斯密看来,在国际贸易间,一个国家的出口要有竞争力,它就必须有相对低的生产成本。这一观点在日后也得到了李嘉图的继续发展和强化,但真正将这一理论发扬到让各国政府为之激动不已的则是两位来自瑞典的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这两位经济学家从生产要素比例的差别而不是生产技术的差别出发,解释了生产成本和商品价格的不同,以此说明比较优势的产生。& &  赫克歇尔和俄林认为,资本、土地以及其他生产要素与劳动力一起在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并影响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正是基于此,他们提出了政府通过政策工具的干预,可以全面或局部地改变生产要素的优势这一观点。此说一出,各国政府蜂拥而上,纷纷通过了一连串改善生产要素比较优势的政策。最明显的例证就是日本在20世纪50~70年代,采用的包括降低利率、贬值货币等在内的一系列相关政策。也正是受此影响,如今,赫克歇尔和俄林的那些门徒(譬如美国的政客盖特纳及舒默先生)显然已经将国家竞争优势等同于汇率、利率和政府赤字等变量驱动的总体经济现象了。& &  分析1949年后的近几十年来指导各国货币和信用政策的一些政治文献及观念,我们即可发现,米塞斯在1949年时所批评的东西,不仅没有任何的改变,事实上却随着资讯的发达、教育的普及,更为广泛、更为普遍地被人们所接受。例例如,阿根廷总工会主席雨果?莫亚诺称:“现在阿根廷只存在轻微的通货膨胀。轻微的通胀并没有什么不好,甚至对国家有好处。价格上涨可以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工资和大众消费。”在他看来,通货膨胀创造繁荣和财富。& &  紧缩也繁荣& &  ◎ 年,美国实施的是从纸币回归金本位的货币紧缩政策。在这将近15年的时间里,物价水平下降了一半,但与此同时,经济却继续高速增长。这也为之后的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金本位制度的确立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  紧缩也繁荣,真的是事实吗?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再来回顾一段历史。弗里德曼曾用翔实的统计数据指出:“19世纪英、美资本主义国家繁荣时期,并没有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事实上,英国1939年的物价水平基本上和1739年差不多,美国1939年的物价水平也和1800年大致相同。”& &  另外,弗里德曼的研究还告诉我们,美国在年高速发展这15年里,不仅没有发生通货膨胀反而出现了非常明显的通货紧缩。& &  于是,出现了“在这将近15年的时间里,物价水平下降了一半,但与此同时,经济继续高速增长”的有趣的现象。而这种有趣的现象,所得出的结果一方面,这为货币制度安排的争议埋下了隐患,而且注定会有深远的影响;另一方面,经济的持续增长注定将使美国成为世界领先的国家。二者的同时出现使我们对通货紧缩和经济高速增长不能共存如今这一广为接受的观点的正确性产生了怀疑。& &  对于这段历史,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的伍旭川博士和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的蒋蛟龙先生对此有过细致而精彩的描述:& &  “南北战争时期,考虑到内战融资的高额成本,美国联邦政府在1862年中止了黄金的可兑换,进而发行了不可兑换的‘绿背纸币’(green backs)。在随后的两年里,绿背纸币供给急剧扩张,使得其对黄金的比值急剧下跌。一盎司黄金的官方价格从1834年的20.67美元涨到1864年的40美元。尽管这一数字在战争后期有所减小,但是直到1865年战争结束,黄金的美元价格一直高出其官方价格的50%以上。战后,国内民众普遍要求重返金币本位制,美元升回到战前平价的呼声普遍强烈。按照当时的说法,就是要消除“金币升水”,即黄金的市场价格和官方价格之间的差异。通过简单的数量理论推理后,政策制定者认为紧缩货币是达到其目的的合适政策工具。如果全部的价格水平充分下降,那么黄金的美元价格也会下降,从而使得金币升水消失。因此,在约翰逊总统的支持下,国会在1866年4月通过了《紧缩法案》。该法案指示当时的货币管理当局——财政部大量召回已发行的绿背纸币。考虑到最初公众对尽快恢复金币可兑换性的支持,财政部采取了激进的措施,在年,将基础货币减少了20%。& &  1869年3月,格兰特1总统发表第一次就职演说时,承诺要重新恢复金本位制。和上次激进的紧缩货币政策不同的是这次的政策是缓和地、逐步地完成。随着1869年《公开信贷法案》的通过,格兰特首先获得了法律上支持。该法案保证联邦政府在未来的10年内用硬币来偿还其债务,而这10年的时间就充分表明政府要采用渐进的方式来治理经济。由于激进的货币紧缩政策在此前已经被认定为不可行,对此,恢复金币本位制的支持者们打算保持货币存量基本不变,但允许价格随着经济的扩张而缓慢下降。这些共识进一步促成了相关法律的出台。之后美国财政部门也确实按照这样的操作程序来制定货币政策,由于采用发行国家银行券来补充收回的绿背纸币,因此这种紧缩政策使得基础货币的存量在19世纪70年代基本保持不变。而1875年通过的《恢复硬币支付法》保证了财政部能够有效地实行恢复硬币支付、撤回绿背纸币的政策。该法令规定自日开始恢复货币的自由兑换。1876年当选的共和党人拉瑟福德?伯查德?海斯1也是硬通货的支持者,并支持财政部的政策实施。一系列地政策有效地促使价格总水平持续、平稳的下降,并且使得当局从容面对1879年1月恢复硬币支付(也就是金本位制)的到来。另外,在年,实际产出水平保持快速增长态势。美国实际产出水平在年这10年内增长迅速,平均每年增长4~5个百分点。”& &  但可惜的是,随着20世纪20年代重归金本位的努力失败后,这种怀疑就被再度打消了。就如我们所见到的,在这以后,人们也就越来越对约翰?劳的那种货币能够带来繁荣的假说痴迷。但米塞斯和弗里德曼所一再指出:“信用扩张初期确实能导致一时的繁荣,这种繁荣迟早会归于破灭,导致新一轮的萧条。”就如同乔治?沃克?布什的通货膨胀主义最后的结果是& &  2008年爆发了,自1929年以来最为严重的金融危机。&
& &  ◎ 诚如费雪所论述,消费与储蓄或投资的比例是由人们的时间偏好决定的。奥地利学派的学者在此基础上,更直接地认为:“社会中所有人的时间偏好就是纯利率。”& &  ◎ 为了应对经济的波动,当央行提高货币的发行量导致利率下降时,商人开始大量借入便宜资金,去对“更为长期的生产过程”的高级生产领域进行投资。这样一来以股票、房地产为代表的远离消费的风险资产就开始上升,而那些在资本市场募集到了资金的企业,也将扩大它的产能,使得经济增长开始加速。新的货币也将通过工资、房租等形式渗透到经济的各环节中。这时物价也将全面上涨。& &  ◎ 人们为了应对通胀,在这样的环境下将不得不重新回归到原有的“投资/消费”比例上来花费自己增加的收入。一旦人们固有的“投资/消费”比率形成,银行信贷扩张也将随之停止。如此一来,必然的结果是,“繁荣”也会随之停止,“危机”也就不期而至了。& &  ◎ 正是基于这种风险传导的机制,我们完全可以将资产市场的调整,视之为实体经济调整的先导指标。而历史上的每次从繁荣到萧条的转变,事实上无不是由资产市场的调整开始的。& &  最关键的时间偏好& &  ◎ 欧文?费雪认为,消费与储蓄或投资的比例由人们的时间偏好决定。& &  ◎ 为了应对经济的波动,央行会提高货币的发行量,进而导致利率下降,商人被误导而大量借入便宜资金,去对“更为长期的生产过程”的高级生产领域进行投资,进而推动经济增长的加速。& &  ◎ 随着经济的增长,人们收入的增加,物价也全面上涨。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将重新回归“投资/消费”比例上来花费自己增加的收入。& &  ◎ 随着通胀的加剧,银行信贷开始收缩,那些本来不应该投资、消费的项目就会无以为继,于是经济就开始衰退。& &  纯利率& &  ◎ 欧文?费雪认为,消费与储蓄或投资的比例是由人们的时间偏好决定的,即公众的时间偏好影响着利率的高低。& &  信用扩张——也就是货币超发——的初期,经济为什么一定会繁荣,同时这种繁荣为什么又不具有可持续性,而在最后必然会导致新一轮的萧条?其内在的逻辑和演化的规律是什么?在本章里我们将为大家予以阐述。& & &  为什么人为刺激虽然能够产生繁荣,但最后的结果必然是衰退和萧条呢?对于这个问题,人们比较喜欢这样解释,即危机是源于消费不足,也就是消费者不能以一个可以让生产者获利的价格进行消费。但正如罗斯巴德所指出的:“这种解释对于资本商品和非消费品来说并不适用,这些行业在萧条时受到的危害往往又是最严重的。” 对此,罗斯巴德给出的答案,我们认为还是值得信服的。正如密西西比泡沫、日本泡沫和格林斯潘泡沫所昭示的,那是因为政府“对市场进行货币干预而造成了‘繁荣—衰退’的周期模式。”& &  无论是历史上的密西西比泡沫、日本大衰退,还是今天的世界经济大危机,无不都是由于政府在货币上采取了一种宽松的政策。当政府对市场进行货币干预事时,这将直接导致银行对商业信贷的扩张。& &  诚如约翰?阿特金森?霍布森所说,由于对未来的不确定,人们总会把一些货币花费在消费领域,剩下的被储蓄起来,也可以被用来投资到高级的资本生产和其他不同级别的生产中。& &  又诚如欧文?费雪所论述的,消费与储蓄或者投资的比例是由人们的时间偏好决定的。他说:“现在物品与未来物品的交换,是通过货币市场的交易和证券市场的买卖来实现的。在这一过程中,公众的时间偏好影响着利率的高低。”奥地利学派的学者在此基础上,更直接地认为社会中所有人的时间偏好就是纯利率。也就是说,如果人们越是不喜欢现在,那么他们的时间偏好值也就越低,则纯利率也就越低。而投资与消费的比值,是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和反应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