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物地理和政治哪个难学政治历史意义何在?

用户等级:小学四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68 小时
<em id="authorposton12-11-16 09:39
查看: 17776
孩子今年升入初中了,初中的学习紧张而繁重,他的历史 地理 生物 政治 令我迷茫 ,书本背得还可以可考试令我吃惊,有经验的家长帮帮我和孩子,到底应该怎么学习这几门功课。
用户等级:小学二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154 小时
<em id="authorposton12-11-25 16:14
家长帮助找到资料、重点。学生死记硬背。
用户等级:高中一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1159 小时
金币:5457
<em id="authorposton12-11-30 14:48
在水一方望泉城 发表于
这些不是动脑子的科目,就是靠背,别无他法
这几门是开卷考试,题出得很活,书本上找不到现成答案,应先理解后记忆,融会贯通,死背没有太大意义。
很想学习下考的好的孩子有什么技巧,我家孩子全靠自己的理解去答题,和标准答案可是差距远了。
政治历史不会开卷的
用户等级:幼儿园大班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9 小时
<em id="authorposton16-9-28 10:24
关于历史的学习,近几年中考历史主要考中国以及世界近现代史,不管选择题还是辨析题基本全是材料题,根据材料背景,让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用、关键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做出选择和陈述,有一定难度,不像以前直接问时间、年代、事件和意义等,说白了考历史不是考历史事件,而是从历史中看现在,对现在有什么启示,真如英国科学家培根所说,读史可以明智。关于政治学习,也是书上的知识点联系具体案例,首先学生应对书本内容做到心中有框架和体系,知道案例所说应该对应书中那些内容,这些内容书中主要有几个知识点,其次也要学会提炼案例中的关键信息,互相匹配,第三,答题不要泛泛而谈,要具体。大概就是这样。
用户等级:初中二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936 小时
金币:1416
<em id="authorposton12-11-16 15:16
和您一样迷惑
用户等级:幼儿园大班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3 小时
<em id="authorposton12-11-24 22:48
深有同感。。。
用户等级:高中一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519 小时
金币:4274
<em id="authorposton12-11-24 23:14
也是白板,渴望得到指导、、、
用户等级:高中一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784 小时
金币:2104
<em id="authorposton12-11-25 09:11
用户等级:初中三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1083 小时
金币:1657
<em id="authorposton12-11-25 12:38
我家的政治超级差,70多分,历史一般,地理生物不错,我头疼的就是他的政治,太困难了,我也答不好啊
政治不好的孩子都是纯洁的孩纸,呵呵
用户等级:初中一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374 小时
金币:1029
<em id="authorposton12-11-25 20:15
用户等级:大学二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611 小时
金币:24968
<em id="authorposton12-11-25 23:26
这些不是动脑子的科目,就是靠背,别无他法
同意你的说法
这几门是开卷考试,题出得很活,书本上找不到现成答案,应先理解后记忆,融会贯通,死背没有太大意义。
用户等级:小学五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106 小时
<em id="authorposton12-11-27 10:20
用户等级:幼儿园大班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40 小时
<em id="authorposton12-11-27 11:39
小四门也很重要啊,只是如何让孩子用有限的时间学好它们确实还没有好的方法。
用户等级:高中一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827 小时
金币:8969
<em id="authorposton12-11-29 18:37
用户等级:初中三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791 小时
金币:1864
<em id="authorposton12-12-2 20:10
WJ007 发表于
这几门是开卷考试,题出得很活,书本上找不到现成答案,应先理解后记忆,融会贯通,死背没有太大意义。 ...
政治历史不会开卷的
反对: 5 开卷!八年级闭卷,七九年级开卷
用户等级:小学一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29 小时
<em id="authorposton12-12-27 20:39
济南特色勋章
描述:济南地区用户专用勋章
长期支持论坛,在线时间、发帖数、页面访问量达到一定程度可以申请杰出贡献勋章
Powered by当前位置: >>
高中政治,生物,地理,历史全部复习资料
高中政治,生物,地理,历史全部复习资料政治+ 政治+哲学第一课 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第一框题:人民民主专政 一、国家 1、本质 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2、根本属性 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二、我国的国家性质 1、我国的国家性质 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与特点 (1)本质 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2)最大特点 对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 分子实行专政。 三、我国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 1、人民民主的广泛性 人民民主的广泛性不仅表现在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而1 且表现在民主主体的广泛性。 2、人民民主的真实性 表现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人 民能够自己管理国家 第二框题:政治权利和义务 四、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 1、政治权利和自由 (1)选举权与被选举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行使这个权利是 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和标志. (2)政治自由(3)监督权 ★ 2、政治性义务 (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是我国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的根本保证。 (2)遵守宪法和法律; (3)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4)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五、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2、坚持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统一的原则2 关系 在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二者不可分离。权利 与义务在法律关系上是相对应而存在的。公民在法律上既是 权利的主体, 又是义务的主体。 权利的实现要求义务的履行, 义务的履行要求权利的实现。 3、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第三框题:政治生活 六、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 1、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基本内容) 2、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 3、参加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是 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 4、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课 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第一框题:民主选举 一、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举等选举方式 及各自的优点和局限性 二、选举方式受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状况的制约 1、制约选举方式的因素 社会经济制度、物质生活条件、选民的文化水平 2、我国目前的选举方式3 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 三、公民要珍惜自己的选举权 1、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重要性 (1)选民参加选举的态度和能力,是影响选举效果的重要 因素。 (2)是否积极参加选举,是衡量公民参与感、责任感的重 要尺度。 (3)公民行使好这一权利,是公民政治参与能力和政治素 养高低的体现。 2、怎样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 理性思考、判断的基础上,审慎投票。 第二框题:民主决策 四、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 社情民意反映制度 专家咨询制度 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 社会听证制度方式 论证会、 座谈会 公示4 听证会依据 拓宽民意反映渠道,是决策机关进行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 公民享有对涉及公众利益的决策的知情权,是公民参与民 主决策的前提和基础五、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 (1)从决策者的角度看: ①有助于决策者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 ②有利于决策者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 (2)从公民的角度看: ①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 ②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 的社会责任感。 第三框题:民主管理 六、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的性质 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七、发展基层民主的意义 实行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以扩大基层民主,是社会主 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必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政治的基础型工程重点推进。5 第四框题:民主监督 八、公民依法行使民主监督权的渠道和方式 信访举报制度、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舆论监督制度、 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 九、公民参与民主监督的意义 ①实行民主监督,有利于改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 作; ②有助于激发广大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 十、正确行使公民的监督权 1、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要敢于同邪恶势力进行斗争, 勇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赋予自己的监督权。 2、必须采取合法的方式,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干扰 公务活动。 综合探究:有序与无序的政治参与 十一、公民积极有序地参与政治生活的意义 1、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 2、有序与无序参与政治的区别 (1)是否遵循法律、规则、程序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 民主管理、民主监督。6 (2)是否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 (3)是否正确处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第三课 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第一框题:政府的职能 一、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 1、政府的性质 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 2、主要职能 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组织社会主义经 济建设的职能、 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第二框题:政府的责任 二、对人民负责是我国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 1、政府的宗旨 为人民服务 2、政府的原则―对人民负责 ①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 ②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③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第四课 我国政府受人民的监督第一框题:政府的权利--依法行使 一、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7 1、必要性: (1)我国政府的原则 (2)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 2、意义(四个有利于) (1)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 (2)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保证政府及其公职人员不变质, 增强政府的权威; (3)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 平; (4)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 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二、提高依法行政水平的基本要求 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 责统一 第二框题: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 一、依靠民主和法制,加强对政府权力的监督 1、原因 权力是把双刃剑。为了防止权力的滥用,需要对权力进行制 约和监督。 2、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 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 这个机制,一靠民主,二靠法制,二者缺一不可。8 二、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1、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2、中国共产党的监督3、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4、社会和公民的监督5、司法机关的监督6、行政系统内部(上级政府,监察、审计、法制等部门) 的监督三、政府接受监督的重要意义政府接受监督是依法行政、做好工作的必要保证。(1)才能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减少和防止工作失误;9 (2)才能防止滥用权力,防止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 行为,保证清正廉洁;(3)才能更好的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作出正确的决 策;(4)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造福于人民,从而建立起 一个具有权威和公信力的政府。综合探究:政府的权威从何而来1、一个政府能否具有这种权威是由国家性质决定的。2、政府的管理和服务是否被人民自觉地认可和接受,这是 区别有无权威政府的标志。第五课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第一框题:人民代表大会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和职 权(理解)10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性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2)常设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2、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3、人大的职权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二、人大代表的产生方式、任期、权力和义务(了解)1、地位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11 2、人大代表与权力和义务(1)权力人大代表享有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2)义务人大代表应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 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 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第二框题: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理解)1、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的最重要的特点, 就是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2、表现12 (1)在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的关系上(2)在人民代表大会与其它国家机关的关系上(3)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关系上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运 用)1、必要性实践证明,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的政 体,是中国人民奋斗的结果和历史的选择,是适合我国国情 的好制度。2、优越性(1)它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2)它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3)它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13 (4)它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第六课我国的政党制度第一框题:中国共产党执政一、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了解)1、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2、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3、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二、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理解)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归根到底是由中国 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2、性质14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 民族的先锋队3、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它的宗旨三、中国共产党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 导(理解)1、才能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为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3、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四、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含义及三 者间的联系(理解)1、党的执政方式15 (1)科学执政(2)民主执政(3)依法执政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第二框题:以人为本 执政为民一、马列主义二、毛泽东思想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邓小平理论主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6 内容: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 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主题: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本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第三框题: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一、我国的政党制度,这一制度的基本内容(理解)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 色的政党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2、基本内容(1)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 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是亲密友党。(2)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 导。17 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 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3)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 照、荣辱与共。(4)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4)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二、人民政协的性质和职能(了解)1、性质爱国统一战线组织,不是国家机关2、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三、我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理解)18 (1)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2)有利于发展社会 主义经济和文化;(3)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国和平统一大业。(4)有利于推动祖第七课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第一框题: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一、新型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二、处理民族关系的三个基本原则及其相互关系(理解)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关系: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 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共同繁荣特别是19 经济发展,又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第二框题: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 民族自治机关及其自治权 (了 解)1、含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 的地区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2、民族自治机关(1)三级民族自治地方:自治区、自治洲、自治县。(2)民族自治机关: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是自治权。二、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坚实基础和重要意义(理 解)20 1、必要性(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 选择,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1)历史特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2)现实情况“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3)我国各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了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前提是领土完整、国家统一。(2)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21 (3)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4)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第三框题:我国的宗教政策三、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内容(了解)1、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我国长期的一项基本政策)2、依法 管理宗教事务3、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 社会相适应。 。第八课走进国际社会第一框题:国际社会的成员一、主权国家的构成要素、主权国家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了 解)1、构成要素22 人口、领土、政权、主权是构成主权国家的基本要素,其中 最重要的是主权。主权作为国家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最高权 力,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2、权利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3、义务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三、国际组织的类型和作用(了解)(1)政府间和非政府间(2)世界性和区域性四、联合国的宗旨、原则和作用(理解)1、宗旨23 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2、原则各会员国主权平等;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以和平方式解决 国际争端,禁止对其他国家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集体 协作; 不干涉任何国家的内政; 确保非会员国遵守上述原则。3、作用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以及 实行人道主义援助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五、我国在联合国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1、地位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2、作用24 中国支持按联合国宪章精神所进行的各项工作,支持联合国 改革,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的活动,积极参加全球性问题的解决。第二框题:处理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一、国际关系的含义、内容和形式(了解)1、含义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 最主要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2、内容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文化关系、军事关系3、形式竞争、合作和冲突。二、国家利益是决定国际关系的主要因素。国家力量是影响25 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理解)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间合作的基础,利益的对立则可能 引起摩擦和冲突。三、在国际关系中,我国必须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运用)1、我国国家利益的内容安全利益、政治利益、经济利益2、原因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利益和人民的根 本利益是一致的,维护国家利益就是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 具有正当性和正义性。3、要求我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尊重其他国家合理的国家利26 益,并维护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第九课维护世界和平 促进共同发展第一框题: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一、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了解)(1)影响和平问题解决的因素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国际各种形式 的恐怖主义活动;贫困和毒品问题。(2)全球发展的最突出问题是南北发展不平衡。二、建立国际新秩序(了解)1、主要障碍: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2、有效途径:建立国际新秩序。第二框题:世界多极化27 1、特点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是当今国际形势一个突出特点。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 较量。第三框题: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一、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我国的外交政策二、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1、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2、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28 3、基本立场独立自主。4、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 互利、和平共处。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不过是客观事物在 : 人脑中的反映。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①意识能够 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②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 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 展。【方法论】(1)一切从实际出发(2)重视意识的作用,重 :29 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认识。【应用范围】 :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基本国情与党的指导思想、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工作计 划之间的关系,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立足于基本 国情;说明社会主义既是物质的富有,也是精神的富有,是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加 强精神文明建设;说明各地在发展经济,在制定政策时须从 本地实际出发。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关系原理【原理内容】 :&1&尊重客观规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 &2&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方法论】 :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 是;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 能动性结合起来。【应用范围】 :应用这一原理,说明人类各项成功的活动都 是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合。如农业的发展、 工业的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和消灭病虫害、防治 SARS、宇宙 飞船的成功发射,卫星成功发射科学上探索发现、各种工程30 的兴建等等;说明在当前存在的各种问题是人们在发挥主观 能动性没有遵守客观规律的结果 整体和部分关系原理【原理内容】(1)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2) :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 功能。当各部分以合理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就会大于 部分之和。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 能的发挥。 (3)整体和部分二者不可分割,相互影响。整体 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部 分也制约着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性能会对整体 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原理内容】 :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 展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的物质世 界,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方法论】 :要求我们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1&要把事 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2&要明确事物处于怎 样的阶段和地位。 &3&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 进新事物的成长。31 矛盾普遍性原理【原理内容】 :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即对立统一。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 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方法论】 :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 揭露矛盾;善于全面分析矛盾,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 两分法、两点论,反对片面性、一点论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原理内容】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 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表现在,不同事物的矛 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 同的特点,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千 差万别的内在原因。【方法论】 :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相互联 结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32 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 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没有的。二者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 化。 在这个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 到另一场合则变为特殊性。 在这个场合为特殊性的东西,到另一场合则变为普遍性。【方法论】 :这一原理对于我们正确地认识事物,学会科学 的工作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一原理也马克思主义普遍 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哲学基础, 也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即我们在 想问题、办事情要把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结合起来。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 :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 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 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次要矛盾。主要矛盾 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 化。【方法论】 :善于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 的统一。 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和方法论(事物发展原因原理)33 【原理内容】 :&1&事物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 的结果;&2&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3&外因是事物变 化发展的条件&4&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方法论】 :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10. 理) 量变和质变相互关系原理及方法论(事物发展状态原【原理内容】 :&1&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 和质变的统一。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2&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3&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方法论】 :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1&坚持适度原 则,控制量变的限度&3&在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要不失时 机地促成飞跃&3&要重视量的积累,为质变创造条件。11. 理)量变和质变相互关系原理及方法论(事物发展状态原【原理内容】 :&1&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 和质变的统一。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2&34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3&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方法论】 :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1&坚持适度原 则,控制量变的限度&3&在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要不失时 机地促成飞跃&3&要重视量的积累,为质变创造条件。12.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原理【原理内容】 唯物辩证法认为,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 面相互联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两 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离开两点谈重点 或离开重点谈两点,都是错误的。 【方法论】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应该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 起来,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 流,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13.实践和认识(理论)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 :实践决定认识(理论)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 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认识(理论)实践有反作 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 识、不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阻碍作用。35 【方 法 论】 :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 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反对教条主义,反对 思想僵化1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原理内容】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的 发展;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推动了社会的全 面进步;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起 主体作用。 【方法论】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①相信群众,依 靠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②坚定地走与人民群众 的实践相结合的道路。15.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关系原理【原理内容】 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是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的。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人 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自觉改 造主观世界,又能提高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在这种相互作36 用之中,人们不断地改善着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实 现着促进客观世界的发展和人自身的不断完善这样双重的 目的。 【方法论】 要求我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要努力改造 自己的主观世界。①改造自己的思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人生观、价值观。②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③改造主观世界 和客观世界的关系。16.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内容】 (1)价值观是人们在价值基础上形成的如何断 定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根本观点和评价标准。 (2)价 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①价 值观不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评价不同。②价值观不同,人 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指向不同。③价值观对人生选择、 人生道路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3)不同的价值观对个人与 社会有不同的导向作用。【方法论】 要求我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发挥正确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17.集体主义价值观是正确的价值取向37 【原理内容】 ①它反映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关系的客观 要求,体现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②它正确地解决了个人 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③它是我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的力量源泉。【方法论】 要求我们 ①要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② 要顾全大局,反对小团体主义。③要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 人主义。18.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原理【原理内容】 在人生价值的两方面中,个人对社会的责任 和贡献应该是居于首位的,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 献。 因为: 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保障; 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个人对社会的贡 献是人生价值的可靠标志。 【方法论】 ①在实现人生价值过程中,将贡献与索取有机 结合起来;②利用和创造条件,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在自己 的岗位上发挥聪明才智;发扬百折不挠、不怕失败的顽强奋 斗精神。③走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误区。 【应用范围】 :说明人生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一些先进38 人物的价值正是体现在于他们对社会的贡献。地理一、生态问题 1、水土流失问题 我国典型地区: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 地表植被稀少;黄土土质疏松黄土高原) 。 (2)人为原因: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 治理的措施: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植树造 林;小流域综合治理。 治理的意义: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 林牧副渔全面发展, 可以增加农民收入, 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 环境,建立良性生态系统;建立生态农业模式,有利于促进 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2、荒漠化问题 我国典型的地区:西北地区(新疆、青海、内蒙等地)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全球变暖,蒸发旺盛;处于内 陆地区,降水少;鼠害;蝗害。 、人为原因:过度放牧; (2) 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交通线等工程39 建设保护不当。 治理措施: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 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建设人 工草场;推广轮牧;禁止采伐发菜等 治理意义: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 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改 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3、干旱缺水问题 我国典型地区:华北地区、西北、长江中下游地区 华北地区: 产生原因: (1)自然原因: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 流径流量小;降水变率大;春季蒸发旺盛。 (2) 、人为原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污 染严重;浪费多,利用率低;春季春种用水量大。 治理措施:南水北调;修建水库;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 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 展;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利 用率;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海水淡化等。 (思考:我国东北地区为何没有形成春旱?)4、土壤次生盐碱化40 我国典型地区: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 产生原因: (1)自然原因:频繁的旱涝气候(黄淮海平原) ; 地形低洼;大气降水少,以灌溉水源为主。 (2)人为原因: 不合理的灌溉;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渭河平原) 治理措施:引淡淋盐;井排井灌;生物措施;农田覆盖;合 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 5、地面下沉、沿海地区盐泽化 我国典型地区:北方广大地区和南方城市 产生的原因:过度抽取地下水 治理措施:控制抽取地下水;实行雨季回灌 6、赤潮 我国典型地区:珠江口、杭州湾、渤海等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气温高;静水;静风;海域相 对封闭。(2)人为原因: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排入海洋 的工业和生活污水多; 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 农药; 由于海洋开发程度高和养殖业规模的扩大,严重的污染了养 殖水域。二、自然灾害(既有天灾,又有人祸) 1、洪涝灾害41 我国典型地区:东北;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淮河流域; 珠江流域等 产生的原因: (1) 自然原因: 降水持续时间长, 降水集中 (如 长江流域的梅雨天气) ;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副高强:南旱 北涝;副高弱:南涝北旱) ;台风的影响;缺少天然的入海 河道(淮河) ;地势低洼(海河、珠江) ;水系支流多(扇形 水系、树枝状水系) ;河道弯曲(荆江河段) ;厄尔尼若现象 等。 (2)人为原因:滥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 围湖造田;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设(渭河流域) 治理措施:植树造林,建设防护林体系;退耕还湖;修建水 利工程;裁弯取直,加固大堤;开挖入海河道(淮河) ;修 建分洪区;建立洪水预报预警系统等。 2、沙尘暴现象 我国典型地区:西北;华北地区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快行冷锋天气影响;气候干旱, 降水少;春季大风日数多;地表植被稀少等(2)人为原因: 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 治理措施: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 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建设人 工草场;推广轮牧;禁止采伐发菜等 3、地震42 我国典型地区:东部沿海;西南、西北地区 形成原因: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 处,地壳活动剧烈。 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的原因可能有: 震级大, 破坏性大; 震中附近城市分布多,人口集中;浅源地震;发生的时间可 能在夜间;诱发其他灾害等 减轻灾害的措施: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 众的环保和减灾意识;建立灾害监测预报体系;加强地质灾 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提高建筑物 的抗震强度;植树造林,建立防护林体系;加强国际合作等。 4、西南地区地质灾害严重 形成原因: (1)自然原因:山区面积广大,岩石破碎,风化 严重 ; 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 ;地壳运动强烈、山体中断层发 育。 (2)人为原因:对植被的破坏 治理措施:恢复植被三、农业区位分析 1、灌溉农业区位分析 典型地区: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河西走廊、南疆等 分析自然区位因素:热量充足,温差大;地形平坦;土壤肥43 沃;灌溉水源充足 不足:水资源短缺;冬季受寒潮和暴风雪影响;土壤的盐碱 化等 2、商品谷物农业 典型地区:东北地区 分析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 雨,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开阔;耕地面积广大;土壤肥沃; 水源充足。 (2)社会经济因素:地广人稀,农产品商品率高; 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工业比 较发达;国家政策扶持。 不足:热量不足;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 冬季受寒潮和冻害的影响等。 与美国商品谷物农业比较: 相同点;农业地域类型相同;地广人稀,农产品商品率高; 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工业比 较发达;农业生产过程的自然条件相似。 不同点:经营方式不同,美国以家庭农场主生产为主,我国 以国营农场位主;科技水平存在差异;专业化水平不同;粮 食单产不同,美国粮食单产高 3、我国水稻种植业 典型地区: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等 分析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热量充足,雨热同期;三角44 洲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河网密布,水源充足。 (2)社会经 济因素:机械化水平高;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工业比较发 达;科技发达;国家政策扶持。 不足:人多地少;受台风、暴雨造成的洪涝灾害影响;酸雨 危害 4、畜牧业 典型地区:内蒙古草原(四大草场:内蒙古、青海、新疆、 西藏) 分析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草场面积广阔;没有大型食 肉动物;东部地区夏季降水多些,有利于牧草生长(降水从 东向西递减) (2)社会经济因素:牧业生产经验丰富;市 。 场潜力广阔;国家政策扶持等 不足:气候干旱,降水少;草场退化;荒漠化加剧;冬季暴 风雪、寒潮影响;鼠灾、蝗灾严重。 5、乳畜业 典型地区:西欧、美国东北部、新西兰等地区和国家 分析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气候温和湿润,不利于种植 业成熟,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草场面积广阔;地形平坦, 平原面积广(新西兰除外) (2)社会经济因素:城市分布集 中,人口密集,消费市场广阔;交通便捷。 6、大牧场放牧业 典型地区: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45 分析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气候温和,草类茂盛;草场 面积大(2)社会经济因素: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距离 海港近;交通条件改善,冷藏技术的进步。 7、混合农业(见必修下册书 16) 8、郊区农业 典型地区:上海市郊区农业 分析区位: (1)自然因素:热量充足,雨热同期;地形平坦, 土壤肥沃;水源充足。(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消费量大;交通方便;发展花卉、 蔬菜等农作物单位面积的价值高,可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 土地面积小,有利于集约化生产。 发展方向:绿色农业;观光农业;生态旅游四、工业区位分析 1、辽中南重工业基地 区位分析: (1)地理位置:濒临渤海、黄海;靠近俄罗斯、 朝鲜、韩国;地理位置优越。 (2)自然因素:气候温和,地 形平坦;土壤肥沃;以辽河为水源。 (3)社会经济因素:煤 铁资源丰富;水陆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农业资源支持; 国家政策支持;国防安全,土地租金不高等。 不足:许多矿产资源濒临枯竭,资源相对不足;水资源不足;46 科技发展水平不高;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市场经济不发达, 计划经济影响大;区内环境污染大。 调整措施: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 加强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大力发展科技,提高劳 动者的素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 积极引进外资;治理环境污染。 2、京津唐工业基地(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区位分析: (1)地理位置:位于温带季风区,濒临渤海,区 内有全国的政治中心和重要的经济中心, 地理位置重要。 (2) 自然因素:温带季风区,气候温和,地形平坦。 (3)社会经济因素:资源丰富(华北油田、开滦煤田、长 芦盐场、棉花等) ;交通便利(海运、铁路、高速公路、航 空、管道类型齐全) ;科技发达;劳动力丰富;市场广阔; 能源充足(靠近山西能源基地) 。 不足:水源、能源不足;污染严重 发展方向:资源型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3、沪宁杭工业基地(我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结构最 完整、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最高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区位分析: (1)位于亚热带地区;濒临长江、东海,地理位 置优越。 (2)自然因素: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降水 丰富,雨热同期;三角洲地形,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河网 密布,水源充足。 (3)社会经济因素:历史悠久;工业基础47 雄厚;科技力量强;水陆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素质高; 市场广阔;经济腹地宽广;工业联系好;政策扶持;浦东开 发提供新的发展机遇;丰富的农副产品等。 不足:能源、资源缺乏;人多地少,土地紧张;污染严重。 发展:高、精、尖方向发展;结构轻型化。 4、珠江三角洲轻工业基地(轻工业为主) 区位分析: (1)地理位置:位于亚热带地区,濒临南海,靠 近港澳地区。 (2)自然因素: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 三角洲地形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3)社会经济因素:海陆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靠近港 澳地区便于引进外资和技术管理;地处侨乡,借助华侨和华 人引进外资和技术;市场经济发达。 不足:能源、资源不足 5、东部沿海工业地带 范围:5 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厦门、汕头、海南) 、14 个沿海开放城市(江苏:连云港、南通) 、四个工业基地 优势条件:有众多优良港口和通达国内外许多地区和国家的 海运航线;便于引进外资、发展外向型企业,开展对外贸易; 经济发达、技术雄厚、基础好。 发展:大秦铁路、神黄铁路;秦皇岛港煤炭输出港;秦山、 大亚湾、田湾、岭澳核电站;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等工程 6、长江沿岸工业地带48 范围:以沪宁杭为中心工业区;以武汉为中心钢铁、轻纺工 业;以宜昌、重庆为中心电力、金等工业发展;以攀枝花为 中心钢铁工业;以西昌为中心的火箭发射基地;湘赣地区多 种有色金属工业等。 优势条件:工农业发达;人口众多;矿产、水利资源丰富; 水运得天独厚;经济腹地广阔7、陇海-兰新铁路工业地带 范围:连云港、徐州、郑州、洛阳、西安、兰州、新疆乌鲁 木齐 优势条件:能源丰富、资源丰富;第二条欧亚大陆桥 8、意大利新兴工业基地和我国乡镇企业(浙江温州) 区位分析:大批廉价劳动力;20 世纪 70 年代原料和能源大 幅度张价;发达的银行信贷体系;意大利经济高度开放;政 府的大力支持。 特点:以中小企业为主;轻工业为主;生产过程分散;资本 集中程度低;分布在小城镇或农村。 相同点: (同上) 不同点:企业之间相互竞争;没有形成机构完善、功能齐全 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络。 调整措施;重视专业分工和团结合作;形成机构完善、功能49 齐全的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络;加大产品研发投入,实 施产业升级,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及时把握国际市场产品的 需求信息,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形成规模生产;树立品牌意 识;加大培训,提高职工的技术素质;与国外大企业进行合 作,提升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 9、 “硅谷” 典型地区:美国硅谷、德国墨尼黑、日本的九州岛、英国的 苏格兰中部地区、印度的班加罗尔。 区位分析: (1)自然因素:地理位置优越;气候宜人(2)社会经济因素:科技发达(有高等院校) ;便捷的交通 (高速公路、航空港) ;军事定货(美国硅谷) 。 特点:科技人才比例高;增长速度快;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短; 研究开发费用比例高;产品面向世界市场。 发展变化原因:利用这些地区劳动力、土地、住房都便宜的 优势条件。 10、传统工业区 典型地区: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区、美国东北区、我国辽 中南工业基地等 区位分析: (1)自然因素:气候温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丰富水源。50 (2)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开发早;煤铁资源丰富;水陆交 通便利;农业资源支持;广阔的市场。 特点:煤铁资源丰富;以传统工业为主;以大型工业企业为 中心 整治措施:省略(鲁尔区) 11、沿江大开发 区位因素:工业制造业基础雄厚;科技力量强;水陆交通便 利;劳动力丰富,素质高;市场广阔;经济腹地宽广;工业 联系好;政策扶持;浦东开发提供新的发展机遇;丰富的农 副产品;靠近我国最大的工业中心上海可获得资金、技术、 人才的优势等。 意义:为提升江苏制造业水平提供新的发展平台;带动两岸 经济尤其是苏中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全省经济的协调发 展;促进整个长江三角洲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开发带动相关 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进一步促进江苏旅游业 的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12、城市工业布局 区位因素:主导风向-盛行风的下风地带、与季风区主导风 向垂直的郊外、最大风频的下风向(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 城市热力环流之外;水源-产生污水工业布局在河流的下游 或靠近水源;距离城市的远近-规模小无污染的工业布局在 城区、对环境污染严重的工业布局远离城区;地形-山谷、51 盆地地形易形成逆温,废气不宜扩散,不能布局冶金、化工 等工业;设置防护带-工业区与居民区之间设置防护带减少 对居民区的直接污染,美化环境;土地租金-布局在城市的 外围,土地租金低;交通-沿交通线分布;环境-高科技工业 布局在环境优美的地区;资源-城市外围尽可能靠近资源分 布区(例如:钢铁靠近铁矿、发电厂靠近煤炭基地) ;工业 联系-投入-产出联系等。 13、工业集聚和分散 集聚有利意义: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 流和合作;降低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扩大总体生产能力、 降低生产成本、获得规模效益。 不利意义:工业集聚导致企业之间争地、争水、争公共设施; 加剧地区的环境污染。 分散区位因素:产品“轻、薄、短、小” ,便于航空运输; 接近市场;接近劳动力丰富地区;接近原料地;接近土地租 金较低的地区;减少环境污染。 (美国工业向西部和南部迁移原因:西部和南部新兴工业发 展快,就业机会多;环境优美,污染少。 ) 14、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带(五个工业区) 区位条件:有利―岛国,多优良港口;工业基础好;不利― 矿产资源贫乏,市场狭小。 促进发展的原因:深刻的历史原因;重视科技;发展教育。52 必修模块 1(自然地理)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 太阳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②比较 安全的宇宙环境③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 气温为 15 度)④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 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 (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 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①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 ―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 6 时和 18 时――太阳高度是 0 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②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 15 度相差 1 小时。 ③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 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53 ①北半球夏半年, 太阳直射北半球, 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 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 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 象。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 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 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 极夜现象。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 夜等长,各为 12 小时。 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 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 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 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 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 值。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 向两极递减。 (3)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 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 季节的划分:3、4、5 月为春季,6、7、8 为夏季,9、10、 11 为秋季,12、1、2 为冬季。54 6、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1)地球内部的圈层根据地震波(纵波、横波)的特点划 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物质主要由岩石(岩 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组成,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的源 地,地核主要由铁镍物质组成。 (2)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1、岩石分三大类:①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② 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 作用下形成)③变质岩(变质作用) 。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 石,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 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质作用) : (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 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造成地表高 低不平。地质构造的类型有褶皱(背斜和向斜)和断层(地 垒和地堑) 。 (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和重 力。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趋向平坦。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 堆积、固结成岩作用。流水侵蚀地貌(V型谷) 、堆积地貌 (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 ;风蚀地貌(风蚀洼地、蘑 菇) 、风积地貌(沙丘) 。55 3、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 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一般说来,板块内部, 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 地带,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生长边界 ――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海洋。消亡边界――板块碰 撞处,常形成山脉、海沟。 4、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短波) 、大气削弱、地面增温、 地面辐射(长波) 、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 、大气逆辐 射(保温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 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对可见 光吸收的很少。②反射作用: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云层 的反射作用最显著。③散射作用: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 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产生大 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 ,把部分热量归还给地面, 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 5、全球近地面有 7 个气压带(高低压相间分布) ,6 个风 带。 (1)低纬度环流: ①赤道低压带:因为热力作用形成,气流辐合上升,易成云 致雨,形成多雨带。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亚马56 孙平原、刚果盆地、东南亚的马来群岛) ②副热带高压带:因为动力作用而形成,气流在 30 度纬度 上空聚积而下沉,形成少雨带(东亚季风区除外) ,常年受 其控制的地区形成热带沙漠气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 亚的沙漠、北美美国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秘鲁西部的沙 漠、澳大利亚大沙漠) ③信风带: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压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东 北信风,在南半球左偏成东南信风。(2)中纬度环流: ④副极地低压带:由来自低纬的暖气流与来自高纬的冷气流 相遇运动上升而形成。形成温带多雨带。 ⑤中纬西风带:由副高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北半球 右偏成西南风,在南半球左偏成西北风,习惯上叫西风,受 其常年控制的地区,在大陆西岸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 (欧 洲西部、北美西部如加拿大的温哥华附近、南美南端的安第 斯山西侧、澳大利亚南端及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等) (3)高纬环流: ⑥极地高压带:因为热力作用而形成,冷空气下沉,形成少 雨带。不过极地因为气温低,蒸发更少,所以极地属于降水 量大于蒸发量的地区,为湿润地区。57 ⑦极地东风带:由极地高压带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 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右偏成东北风,南半球左偏成东 南风。 (4)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移动的原因:随太阳直射点 的移动而动。△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 冬季南移。 (5)单一气压带或风带作用形成的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 候(赤道低气压带) 、热带沙漠气候(副热带高气压带) 、温 带海洋性气候(中纬西风带) 。 (6) 气压带、 风带移动形成的气候类型: 热带草原气候 (夏 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低纬信风带控制) 、地中海 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中纬西风带控 制) 。 6、常见的天气系统:锋面系统(冷锋、暖锋、准静止锋) 、 气旋(低压)和反气旋(高压) 、锋面气旋。气旋是低压, 低压系统在实际大气中常会出现沿中心向一定方向延伸出 的低压槽,在低压槽上形成了锋面系统。锋面与气旋是一个 整体(高压系统是没有的) 。 7、水循环 (1)类型:海陆间大循环(大循环) 、陆地循环(水量很 少) 、海洋循环(水量最大) (2)各环节的名称: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58 地下径流、下渗、植物蒸腾 (3)意义:它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 以再生;塑造地表形态;联系四大圈层。 8、洋流: (1)类型:按成因分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按性质分 暖流和寒流。 (2)分布:△中低纬度――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北半球顺时针流动(与半球反气旋方向一致) ,南半球逆时 针方向流动(与南半球反气旋方向一致) 。△中高纬度(主 要指北半球)――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南半球西 风漂流,世界最强大的寒流。△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夏 季由西向东流,冬季由东向西流(夏顺冬逆) 。 (3) 影响: ①对气候的影响: 暖流起到增温、 增湿作用 (西 欧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 ;寒流起到降 温、减湿作用(澳大利亚西海岸的维多利亚沙漠、秘鲁太平 洋沿岸的阿塔卡马沙漠的形成都与沿岸的西澳大利亚寒流 和秘鲁寒流有关) ②对海洋生物的影响――渔场的分布:寒暖流交汇处,给鱼 类带来了丰富多样的饵料。 △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的交汇处。△纽芬兰 渔场――拉布拉多寒流与墨西哥湾暖流的交汇处。△北海渔 场――北大西洋暖流与高纬南下的冷海水交汇形成。△秘鲁59 渔场――上升补偿流使深层海水上泛,带来深海的硅酸盐 类,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浮游生物又是鱼类的饵料。 ③对海洋污染的影响: 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加快净化速度; 但也使污染物的范围扩大。 ④对海洋运输事业的影响:顺流――航行速度快;逆流―― 航行速度慢。【第三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1、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 要素包括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1)气候的变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 得以不断改造,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 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2) 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 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 促使化学元素迁移;改造大气圈,使原始大气逐渐演化为现 在大气;改造水圈,影响水体成分;改造岩石圈,促进岩石 的风化和土壤的形成,使地理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环境创造了生物,生物又创造了现在的环境。所以生物是地 理环境的生物,同时又是地理环境的塑造者 (3)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 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举例:我国西北内陆――由于距海60 远,海洋潮湿气流难以到达,形成干旱的大陆性气候――河 流不发育,多为内流河――气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 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 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 :受太阳辐 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南 北)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 例如:赤道附近是热带雨林带,其两侧随纬度升高,是热带 草原带、热带荒漠带。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 :受海陆分 布的影响,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产生的有规 律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水分为基础的。例如:中纬度 地区(特别是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出现:森林 带―草原带―荒漠带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 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 自然带。举例:赤道附近的高山,从山麓到山顶看到的自然 带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水平自然带。【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聚落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可从形态上反映出来:61 平原地区,地形比较完整、开阔、平坦,聚落呈圆形或不规 则的多边形,规模较大;山区聚落沿河谷或在比较开阔的低 地分布。例如:我国的汾河、渭河谷地城市的分布。世界上 的大城市多数位于平原上。 平原地区的区位优势: 地势平坦, 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 也有的平原不适宜城市的发展。例如:热带地区,低地闷热, 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最著名的是巴西,其城市不是分布在 亚马孙平原,而是巴西高原。 2、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公路选线避开不利地形, 地形平坦地区的交通线网密度较大(造价低、工程量小) , 山地、丘陵地区的密度较小(造价高、工程量大) 。 3、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有利方面:高纬度地区升温幅 度最大,作物生长期延长,产量增加;对农业生产不有利方 面:中纬度半湿润半干旱区,若降水量不变,增温将加速陆 地蒸发,使土壤中水分减少,导致作物产量下降。对工业生 产也有一定的影响,温度升高将减少高纬度地区供暖的能源 消耗,明显增加低纬度地区制冷的能源消耗。 4、自然资源的定义: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 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它包括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 生物资源、矿产资源。自然资源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 质基础。举例:能源利用对生产力的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 △柴草为主要能源――社会生产力水平很低,△18 世纪,煤62 炭为主要能源――社会生产力大幅提高,△20 世纪 50 年代 以后,石油为主要能源――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5、常见的自然灾害有水灾、旱灾、台风、暴雨、寒潮、沙 尘暴、暴风雪、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了解它们发生 的主要原因及危害。必修 2 第一章人文地理 人口一、人口增长 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 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 的增长模式。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 到人口的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 :高低高(水平较低的 发展中国家) 、三低(发达国家) “高低高”向“三低”过 、 渡(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 。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 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 (中国实行计划生育) 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63 靠发展生产力) 二、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 、政 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 、社会文化 (宗教迫害、民族歧视) 、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 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 (1)利: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 流 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 力。 (2)弊: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 加了难度 三、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 1、人口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 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要 小于人口承载力。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资源状况、 生产力水平、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四、地域文化与人口 ②给迁入地社会管理增 ②加强文化交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第二章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64 一、城市的空间结构 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 (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 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 ★中心商务区(CBD) :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 ――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 (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 流或铁路、公路经过。 (3)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 城市建设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 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 社会因素、行政因素 3、 城市规模与地域结构、服务范围 ★小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不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 别低,服务范围小。 ★大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 高,服务范围大。 二、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一) 、自然方面 1、 2、 地形――平原地区城市密度大 气候――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城市密度大65 3、河流―― 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决定城市区位。(二)社会经济方面 1、农业基础 2、交通条件:沿海、沿江、沿铁路线、沿高速公路可以形 成城市轴线。北方城市大都在大道汇合处。 ★交通线的变化,会给城市发展带来影响。 (如扬州:运河 通航时―兴,运河淤塞后―衰) 。 3、政治(如行政中心) 、军事防卫、宗教、科技、旅游等也 能促进城市的形成和壮大。 三、城市化 1、 城市化的标志: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其中最重要的指标 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2、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城市化特点:①大城市发展速度超过小城市;②大城市数目不断增多;③100 万人口以上 的特大城市发展快。――大城市化趋势 3、 ① 象。 ② 逆城市化的原因: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以及乡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 特点: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出现逆城市化现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 4、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66 ① 显。 ② ③特点: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大城市化趋势明我国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 城市发展不合理:大城市迅速膨胀,中小城市发展缓慢,人口集聚于少数大城市。 5、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 化――再城市化四、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 热岛效应、 雨岛效应 、城郊热力环 流 、大气污染严重 (2)对水文的影响:对地下水――下渗量减少、地下水漏 斗区范围和深度增大。 对河流水――坡面流水的流速加快, 河流汇水时间缩短,更易形成洪峰。 对水质――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 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 (3)对生物的影响:草坪和人工林品种单一;破坏生物栖 息地,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2、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生态城市”67 ① ②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分散城市职能。 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环境。扩宽主干道,建环城公路,建高架公路、地铁、轻轨交通。 ③ 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大力加强绿化建设。五、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第三章 人类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一、农业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 :改造――温室农 业、梯田、施肥、浇水。 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地租、政策、劳动力) ★市场决定着农业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条件(特别是保鲜和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 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展。 3、技术因素(育种、机械、化肥、农药) ★培育良种(高产、耐旱、耐寒、耐储存等品种) :有利于 扩大种植面积。 ★机械化: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施用化肥、农药等: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1、商品谷物农业68 (1)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 俄罗斯等国。 (2)主要品种:小麦、玉米(旱地作物,便于机械化生产) 。 (3)形成条件:★自然条件:地势平坦,耕地广阔,地广 人稀。 ★社会经济条件:交通发达,技术水平高 ★技术条件:机械化程度高。 (4)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家庭农场为主 2、水稻种植业: 分布 风区 气候 稻生长 地形 河流下游平原或河口三角洲,地势平 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适合水 东亚、东南亚、南亚季坦,土层深厚,利于耕作 劳动力 (属劳动密集型农业)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利于精耕细作 历史 主要特点 小农经营: 种植历史悠久,传统经验丰富 特点 形成原因以家庭为单位,人均耕地少 精耕细作,但农村人多,单产高,商品率低: 自给为主69 机械化水平低: 水利工程量大: 生 科技水平低:经济水平低,体力劳动为主 季风气候,水旱灾害频繁发历史悠久,传统经验丰富3、混合农业 (1)主要是牲畜和谷物的混合农业。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 塘生产主要是渔业与林业的混合农业。 (2)分布:欧洲、北美、澳大利亚( “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 “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等。 (3)特点(墨累―达令盆地的“小麦――牧羊带”为例) ① 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 ★互惠互利:种植业为畜牧业提供饲料,畜牧业为种植业提 供肥料 ★休耕和轮作、 (有利于恢复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种 植、牧场。 ② 有效合理的农事安排:小麦农忙(播种 5―6 月、 收割 11―12 月)正式放牧的闲时。 ③ 灵活的生产选择:根据市场确定是多种植小麦还 是多牧羊。4、其他农业地域类型70 地域类型 主要特点分布地区形成原因迁移农业 低,某些原始部落地区 影响生物多样化;气候恶化生产力水平“ 刀 耕 火 种”乳畜业 化水平高,发达国家,我国大城市 商品率高;机械化水平高;发达国家城市大城市经济发达, 人口集中, 受城市分布的影响大; 周围等 的需求量大 集约化程度高等。 对牛奶及其制品三、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生物的影响:①开垦耕地、砍伐森林等;②人工培育 良种;③过渡放牧导致草场破坏,出现荒漠化;④施用农药 会使农产品遭到污染,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 2、对土壤的影响:①大水漫灌导致土壤盐渍化;②长期施 用化肥会使土壤板结,变酸变硬。 3、对气候的影响:砍伐森林与植树造林、修建水库与引水71 灌溉都改变了下垫面性质,改变了大气的热源和水源条件。 4、对水文特征的影响:①修建水库和引水灌溉:改变了河 流径流的流量过程; ②开垦梯田、砍伐森林、植树造林:影响河流含沙量。 四、工业区位因素 1、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 (1)自然因素:矿产、土地、水源、气候等。 (2)经济因素――接近原料、燃料(如有色金属冶炼、重 化工基地) 、市场――节省运费。 (3)劳力和技术:需要大量劳动力的工业,工资在产品成 本中的比例较高(劳动密集型工业) ,工厂要布局在有大量 廉价劳动力的地方。技术密集型工业要靠近高等教育和科技 发达的地方。 (4)工农业基础和协作条件:包括生产协作和社会协作 (5)环境:工业布局要注意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 益。①风向 ②水源 ③离城市距离 2、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1)原料地对工厂的影响逐渐减弱,市场对工厂区位的影 响在逐渐加强。原因:工业所用的原料范围越来越广,交通 运输条件的改善; (2)交通运输:沿海沿江的港口、铁路枢纽、高速公路沿 线地区,对工业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72 交通运输已相当完善,交通运输不再成为他们考虑的主要因 素) ; (3)信息通信网络的通达性作为工业区位因素的重要性越 来越突出; (4)劳动力素质的影响逐渐增强。3、工业区位指向类型 工业类型 部门(举例) 原料指向型: 接近原料产地 果加工业等 动力指向型: 有色金属冶炼厂 市场指向型: 产品不便远距离运输或运输产品成本高 瓶装饮料业、家具制造业、印刷、 需消耗大量能源 接近能源基地 原料不便长距离运输或运输原料成本高 采掘工业、制糖业、水产品加工业、水 工业特点 区位选择原则 主要工业接近产品的消费市场 石油加工业等 劳动力指向型: 价劳动力地区 制鞋工业等 技术指向型: 达地区需投入大量劳动力接近有大量廉普通的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技术要求高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集成电路、精密仪器等73 五、工业地域的形成 1、工业集聚和工业地域的形成 (1)导致集聚的主导因素: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 廉价劳动力;资源和能源分布等。 (2)集聚的效益(作用)――规模效益――(降低成本, 提高利润) ① 可以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 ② 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 ③ 共同利用工业区的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 节约生产建设投资; ④ 有利于集中处理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2、工业分散和工业地域联系 (1)工业分散的原因:为了充分发挥不同地方的区位优势 (如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寻找最佳区位) 。 (2) 工业分散的条件: 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方便、 ① 快捷、廉价; ② 现代化的通信技术和手段――世界的“同时性” 。十、交通运输布局 1、主要区位因素:经济因素;自然因素(地形、河流、自 然灾害等) ;技术因素74 ★ 线路的总体走向决定于经济因素,而某一段的具体 走向可能取决于地形、地质或技术条件。 2、区位因素变化:过去自然因素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随 着科技进步,经济因素越来越重要。 3、上海港的主要区位因素:水域条件(航行条件,停泊条 件) ,陆域条件(筑港条件,腹地条件,以城市为依托) 4、机场建设:①要有平坦开阔、坡度适当的地形,以保证 排水;②要有良好的地质条件,以保证地基稳定;③要避开 低湿地点;④与城市保持适当距离:用地广、城市有烟幕等。 5、公路建设:①平原地区:少占好地,避开沼泽地,处理 好与农田水利设施和城镇发展的关系。 ②山区:在陡坡上成“之”字形弯曲,山谷中的道路应避开 陡坡。充分利用自然条件,避开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 的地段。十一、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和商业网点的影响 1、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的影响 (1)交通运输与聚落的形成:交通便利的地方有利于开展 商贸活动,通常会形成较大的居民点。 (2)交通运输与聚落空间布局 ①不同运输方式对聚落空间布局的影响:南方以水路交通为 主,聚落临水布局75 ②不同环境对聚落空间布局的影响 ★北方地势平坦开阔,聚落多呈团块状,形态比较规则,道 路呈棋盘式。 ★南方河流密集的平原地区,聚落沿河流、铁路、公路分布, 布局形态呈带状。 (3)交通运输与城镇分布:河流航运的起点、终点、与其 他交通线的交点处常形成城镇。 (4)交通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的影响:如运河航运地 位的变化与扬州的兴衰、城市中心的迁移。 2、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的影响 (1)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的影响:交通便捷,有利于人流 和物流的集散。 (2)交通运输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的影响 ★随着高速公路的发展,许多商业集聚在高速公路和城市结 合部。 ★随着交通运输和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出现各种类型的专业 化市场、超市、连锁店等。 ★随着城市交通的改善,人们出行范围扩大,一些多功能的 大型购物休闲中心诞生。 ★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网上购物、电子商务、无 人售货等得到发展。76 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西周实行分封制。 武王把一定的土地、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 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这样形成了森严的等级 “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2.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 。 和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 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3、秦 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过程:建立至高无上的皇权;中央实 行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地方实行郡县制 我 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赢政规定封建最 高统治者为“皇帝” ,自称“始皇帝” ;秦始皇规定:皇帝称 “朕” ;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包括:皇帝独尊、皇位世袭、 皇权至上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本质特征是:皇权至上 4、秦 朝时,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帮助皇帝处 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 负责监察百官。太尉掌军事。 唐朝时:中书省掌决策,门 下省掌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的长官均为宰相。在尚 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了三省六部制。 宋初,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 。后增设参知政事 、枢密 使 、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政,以削弱相 权。 (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合称“二府” 元朝在中央,以中 ) 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 (除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 接管理) 5、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战国和秦朝实行郡县 。77 制,汉初郡国二制并行。 北宋初年,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 权,将兵权收归中央(杯酒释兵权) ;由中央派文臣做地方 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地方赋税大部由中央掌控。 元 朝除河北、山西、山东归中央的中书省管,其余在地方实行 行省制度。 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行省制度的创立,是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6、 明朝明太祖在中央废除中书省和丞相,杀丞相胡惟庸,以六 部分理全国政务,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明太祖设置殿阁 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 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决策,史称“内阁” 。内阁制度正式 确立。 7、皇太极设议政王大臣会议,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康熙帝亲政后,设南书房,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 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三足鼎立 ;雍正帝时,设军机处标志 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8、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 社会发展的影响 积极:我国多民族大一统国家得到巩固和 发展;有得于社会安定,促进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等。 消 极: 皇帝既是最高立法者, 又是最高行政长官和最高司法者, 不受任何约束和监督。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 特点,难免出现失误;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从而导致官僚 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总之君主专制的加强,极大地妨 碍了社会的进步,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社会的 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78第二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 的政治制度 1、公元前 6 世纪,梭伦改革,按财产多寡划分 社会等级, 打击氏族制度残余, 为雅典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础。 2、公元前 6 世纪末,克里斯提尼改革,用地域部落取代血 缘部落打破了血缘关系,确立起雅典民主政治。 3、公元前 5 世纪伯利克里时期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被称为“黄 金时代” 。公民大会是城邦的最高权力机构。五百人会议处 理公民大会闭会期间的日常事务,召集公民大会。陪审法庭 是最高法院兼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 。 4、雅典民主政治存 在着明显缺陷。 能够享受到民主的只是少数成年男性, 妇女、 奴隶、外邦人及下层公民都没有真正的民主。 5、公元前 5 世纪中期, 《十二铜表法》标志着成文法诞生; 6 世纪,罗 马皇帝查士丁尼组织编撰法律汇编《民法大全》它是罗马法 编纂的结晶,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从习惯法到 成文法――平民反贵族斗争的结果, 因此, 第一部成文法 《十 二铜表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特权,保护了平民的 利益。 从公民法到万民法――罗马对外扩张的必然结果公 民法的发展(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 万民法的创立(适 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 6、 罗马法的核心内容 ; 之一是承认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作用是维系帝国, 影响后世: ①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是为了维系和稳定罗马帝国统治。 它是欧洲历史上最早的一套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对近代 欧美资产阶级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79 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1、1689 年,英国议会颁布《权利 法案》 ,它以明确的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 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 《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 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2、责任内阁制是英国政治制度的 一个显著特点。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 负 责。首相实际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 者,首相由下院中的多数党领袖担任。 现代英国君主立宪 制是君主制、贵族制与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物。主要 特点是议会权力至上,君主统而不治(国王的作用:对外代 表英国, 是民族团结的纽带和国家统一的象征, 维系英联邦) 3、美国 1787 年宪法:制定时间:1787 年;地点:费城 主 要内容:规定联邦的行政权、立法权和司法权,美国 1787 年宪法体现了“分权与制衡”的原则,根据这一原则,联邦 政府分为行政、立法、司法三个相对独立的部门。 立法权 归国会。行政权归于总统。总统由选民间接选出。总统既是 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还是军队的总司令。美国的最高 司法机关是联邦法院。 5、美国联邦制的实行,既避免了邦 联制的松散, 又防止了中央权力的过于集中, 既团结了各州, 又给各州一定的自治权 性质: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 产阶级成文法。 6、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内容:行政权力 归总统,立法权归于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两院制议会。 7、 《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①统一后的德国为联邦80 制的君主国家。②皇帝拥有巨大的权力(国家元首,有权统 率全国的武装力量;帝国宰相主持帝国政府工作,帝国宰相 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③帝国设立两院制的的议会 作为立法机构。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1、1840 至 1900 年间西方列强对中国侵略的主要史实 ① 1840----1842 鸦片战争《南京条约》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的开端 ②1856----1860 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清政 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 ③ 1894----1895 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 中国半殖民地半 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④1900----1901 八国联军侵华和《辛 丑条约》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确立 2、1842 年, 中英两国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 其中规定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 2100 万银元;开放广州、 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5 处为通商口岸;关税中国须同英 国商定。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1895 年《马关条约》规定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 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开放沙市、重 庆、 苏州、 杭州为商埠④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 主义资本输出、瓜分中国的侵略要求(开设工厂) ,外国资81 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 化程度大大加深 1900 年 6 月初,八国组成侵略联军。1901 年签订的《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赔偿白银 4.5 亿两;划定 北京东郊民巷为“使馆界”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 部之首。拆除北京至大沽炮台。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 治中国的工具 3、禁烟运动的高潮是林则徐在广东的虎门销 烟,以此为借口,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期间英国 侵占了香港岛;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1860 年英法联军攻占 北京后洗劫并焚毁了皇家园林圆明园。 到 19 世纪 80 年代, 俄国共侵占我国 150 多万平方千米。 4、1840 年至 1900 年 间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鸦片战争中:广州北郊三 元里人民抗英,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反侵略精神 。 甲午中日 战争中:黄海海战中邓世昌壮烈牺牲;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 争。 义和团运动提出的口号是“扶清灭洋” ,性质:反帝爱 国运动。 (注意:不反封建) 5、1851 年的广西金田起义, 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永安建制标志着太平天国政权 的初步建立;1853 年,占领南京,改为天京,定为国都,同 清朝对峙,正式建立与清政府对峙的农民政权。 1856 年, 天京变乱标志着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1864 年天京陷落,标 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6、 《天朝田亩制度》的土地制 度是以户为单位,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产品分配方式是 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82 的建国纲领。 《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农民阶级废除封建土 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 1859 年洪仁王干提出了 《资政新篇》 , 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 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7、日本东京和上海成为资产阶级 宣传民主革命思想两个中心。民主革命思想家有:章炳嶙、 邹容、陈天华 1894 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中国第一个革 命团体兴中会;1905 年,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骨干在日 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中国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 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 8、1911 年 10 月 10 日,革命党人在 武昌率先发动起义,湖北新军中革命党人纷纷响应,史称 “辛亥革命” 。1912 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 中华民国成立。 定都南京 , 以中华民国纪元。 1912 年 2 月, 在袁世凯威逼下,清帝颁布退位诏书,清王朝结束。 9、中 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约法确立 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还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 《中华民 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 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 世凯篡夺的标志是 1912 年 3 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 国临时大总统。 10、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 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 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这是辛亥革命最大的历史功绩) , 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11、83 五四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导致国内 阶级矛盾日益加深。 五四运动发生的导火线是 1919 年,巴 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从 6 月起,五四运动的中心由北 京转移到上海。运动主力军由学生转移到工人。五四运动是 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 义运动。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2、 1921 年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党 今后的中心工作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还决定成 立党的中央机构――中央局,选举陈独秀为总书记。 1922 年,中共二大召开,大会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 中共二大中心任务是制定最低纲领即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 命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 共和国。 1923 年中共三大,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 党合作的决定。 13、1924 年,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中国 国民党一大,大会还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形成。 14、1926 年 7 月,国民政府出师北伐,北伐的主要对象吴佩孚、孙传芳 和张作霖。 15、1927 年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成 立了南京国民政府,与武汉国民政府对抗。 1927 年汪精卫 在武汉发动了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此后不久, 宁汉合流。 国 共第一次合作的全面破裂,标志着国民大革命失败。 16、 1927 年 8 月 1 日,周恩来、贺龙领导共产党发动南昌起义,84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共创建 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1927 年,毛泽东领导湘 赣边秋收起义建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 据地。毛泽东的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称为“工 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1931 年冬,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历史生物地理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