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和甲骨文体现了当时高度发达的文明

四大文明古国为何只有华夏一族逃过灭亡的诅咒
四大文明古国为何只有华夏一族逃过灭亡的诅咒
  历史是一部残缺但又真实的纪录片,我们试图从历史本身抽离出来,用多维的视角去发现一个个我们未知的已知。  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中国,是被世界公认的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发源于非洲东北部及亚洲西部地区,属尼罗河流域。古巴比伦发源于亚洲西部的两河流域,“两河”即是指的是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古印度和中国分别发源于亚洲南部和亚洲东部。其中黄河流域的发源要比长江流域要早。四大文明古国基本上都在距今7000年-4000年前,相继由新石器时代进入青铜时代,进而步入铁器时代。除此之外,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国家社会制度大多采用奴隶制。  1、四大文明古国今何在?  不难发现,四大文明古国都是伴随着河流应运而生。为什么叫他们四大文明古国呢?是因为在的同一时期,这四大地区拥有着当时世界上高度发达的文明,同样也是后世人类文明的发源地,是人类文明诞生最早的地区。神秘莫测堪称奇迹的埃及金字塔已经不用再说,公元前2250多年的古被称作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首都亳,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最早的城市。时期的,至今还龙蟠在幽燕之地。四大文明古国都在很早的时候就有了自己的历法,并且一年都分成12个月而且还有闰月。最重要的是,每个文明都有自己的文字。而文字是文明优劣传承的代表。古印度甚至还发明了阿拉伯数字。  但是,四大文明除了中华文明以外,其余三大文明古国全部都在历史的长河之中销声匿迹了。曾经的古巴比伦王国,早已经消失在沙漠中了。现在建立在当初那个古巴比伦文明发源地上的国家,被称为伊拉克共和国,与之没有半点关系。曾经无比繁华的空中花园,如今只剩下空荡荡的遗址。古埃及除了留给后人几座谜一样的金字塔和解不开的文字之外,再无任何曾经辉煌的文明的迹象了。今之印度也非古之印度。古印度的代表“哈拉巴文化”经过异族的侵略和摧残之后,已经灭绝。公元前187年,灭亡之后,在外族的入侵下印度半岛再也没有统一过。  从前2世纪初开始,大夏希腊人、塞人和人先后侵入印度。塞人的侵略尤其广泛。大月氏人成为最成功的侵入者,他们在北印度建立了强大的贵霜帝国。1600英国入侵印度,把印度当成粮食、工业原料、大麻的生产地,1757年彻底沦为英国殖民地。一直到1947年,印度才正式独立,建立共和国。古印度的文明在现今几乎没有得到保留。连发现的文字都无法解读。这说明现今的印度语言和古印度语言已经不能同日而语了。印度的原生文明已经彻底消失。  可是,经过几千年的演变,中华文明却完完整整地保留了下来。譬如中国的文字,从甲骨文到青铜器时代的铭文、金文,再到后来的小篆、已经传承到现在的楷书,可以说一脉相承,从未中断过。中国的整个文明体系,包括历载、种族变迁、文化制度、技术发展、风俗习惯,都由我们的祖先一点一滴地记录了下来,并且延续至今。
分页:1/2页&&
相关阅读推荐: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伍子胥是春秋末期楚国人,由于自己的父亲和哥哥被楚平王所害,不得不潜逃他国,伺
  赵匡胤,作为北宋的开国皇帝,其能力自然是远超常人的,赵匡胤在建立宋朝之初,不
  说到张飞,许多人的第一反应便是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
  道光皇帝一共有九个儿子,皇长子、二子、三子早殇,皇五子过继他人,所以皇四子奕
  汉高祖刘邦,汉朝创始人,也是历史上第一个草根皇帝,他一生有八子一女,可是由于
  今天我们来聊聊死亡率最高的王爵&&赵王。在历史上,获封&赵王&的,基本能够善
  胜者为王,败者是寇。历史总是由胜利者站在失败者的尸体上,用显微镜仔细寻找他以
  据中国的历史记载,郑和是我国明代伟大的航海家、外交家和军事家。郑和十二岁时就
  如果要评出三国演义最聪明的十个人的话,陈登绝对是其中的一个,他在谈笑间让吕布
  有人说二十岁看三国的时候觉得诸葛亮最厉害,三十岁看三国的时候觉得曹操最厉害,
  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明君,他本人就有雄才大略。而且汉武帝的手下还有很
千年古墓挖出尸体很正常,因为本来就是埋人的地方,但是挖出一具完好无损的千年尸体就
  司马迁《史记》记载:&始皇初继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万人,穿
  要说一个国家等级最高的墓葬,非皇帝莫属,可是隋朝很短,仅仅经历了两朝便亡国,
  秦始皇陵一直没有被挖掘过,有人说是因为秦始皇死前诅咒,有人认为是秦始皇陵阴兵
  孙悟空是小说《西游记》中的虚构人物,感天真地秀、日精月华而生的一个石猴,无父
  自古以来,&事死如事生&的观念深深影响着华夏民族,所以历代帝王将相,哪怕寻常
很长一段时间来,成都、新津、彭山等地口耳相传着一句民间谚语:&要看刘备墓,西出新
  公元前1405年,商朝主力大军在山东与淮夷作战,都城朝歌守卫空虚,周武王借此
在齐齐哈尔扎龙湿地内发现了一个古墓,据了解,这个古墓距今至少有三百年的历史了,但
陕西省临潼县西杨村村民永生难忘1974年3月那个春寒料峭的日子。当时三个青年农民
  秦始皇是中国最神秘的千年古墓,自发现至今都是个未解之谜,有人说考古队根本就不
& & & &景陵是康熙帝的陵寝,在清东
  清朝攻城水平还真是一般化,尤其是入关以前的清军,首先满人不重视火器,因为不够
  明朝的火器现在是被传的越来越神,各种言论都层出不穷,比如吹捧的最多就是大明朝
  蒙古地处草原地区,畜牧业是其主要生存方式。蒙古草原自然环境恶劣,为了生存,人
  在清朝的时候,可能有的人认为满清和蒙古的关系好,其实不是这样的,清朝一直提防
  安史之乱发生在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至763年),领导者是唐朝将领
  在古代战争史上,大家对长平之战应该不会陌生。战国末期,秦赵两国在赵国的长平一
  古代战争都是以冷兵器为主,而冷兵器时代的交锋都是肉搏战,极其残酷。纵观整个古
  鲁迅先生用&吃人&来形容封建的旧社会来表达其罪恶,其实在古代封建社会中真正的
  三国,本来不是女子的天下,但是却不缺少美女和才女。如果悉数三国最幸福的女人,
  明武宗朱厚照是明朝第10位皇帝,从小机智聪颖,很有个性,留给世人最深刻的印象
  楚有三户,亡秦必楚,这句话可谓道出了推翻秦朝的&罪魁祸首&。一直以来,我们都
  许负,这名字乍一听还以为是个男子,其实不然,是个彻彻底底的女人。不仅如此,她
  中国古代有&四大美女&:西施、貂蝉、王昭君、杨贵妃。而西施就是其中的沉鱼,她
  辛者库,在小说和电视剧中很常见,一般而言发往辛者库的宫女,即是发往浣衣局洗衣
  都说老天是公平的,给你一扇窗,必定关上你的一扇门。这句话在古代的一位奇女子身
  这个故事来源于古典名著《隋唐演义》,作者褚人获,清朝小说家。  《隋唐演义》
  西游记一个隐藏的秘密,没有证据我不会乱说:孙悟空有一个儿子!  有人会说,孙
  在电视剧《陆贞传奇》中,英俊帅气又不失一国明君的长广王高湛曾俘获不少少女,而
  唐太宗一生有很多子女,却唯独对长孙皇后的子女宠爱有加,新城公主是唐太宗和长孙
  他是春秋时吴国国君,姬姓,名州于。他之所以能登上王位,完全是四叔的出走。  
  董卓可是说是三国演义中名声最差的枭雄,他霸京师、废少帝、迁西都,他残暴不仁。
导读:今天是传统的&腊八节&,随着这一天的到来,年味渐浓,整个旧历年年俗随之拉开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中秋佳节。按中国古代历法的解释,八月是秋季的第二个月
  我们今天形容一个人非常的吝啬,就会说这个人是个一毛不拔的人,而&一毛不拔&这
  奥古斯丁卢梭都是思想上的巨人,为我们留下了精神财富,对比奥古斯丁和卢梭两个人
  孟浩然,名浩,字浩然,又叫孟襄阳,孟山人。他是唐朝有名的山水田园诗人的代表之
  维克多&雨果是法国一位伟大的小说家、剧作家、诗人,也是一位有影响的批评家。雨
  王夫之是明末清初的伟大思想家,出生于1619年,1692去世,祖籍衡州。他的
  韦庄,是晚唐著名的诗人。长安杜陵人士也就是如今陕西西安市,是诗人韦应物的第四
  王维是唐朝有名的诗人,对画画和声乐也极具天赋。他的主要著作包括了山水田园诗和
  说起苏洵,很多人都知道苏洵二十七始发愤。对于一个生活在宋代的人来说,二十七岁
  崔鸿是生活在北魏时期的人,他的老家在齐州的清河地区,祖辈人曾经在山东淄博地区
  严助是汉武帝时期有名的辞赋家,著有很多不错的文赋比如《相儿经》《严助赋》等等
  阮大铖在明朝历史上是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人。他没有很好的身世,却文采出众,权高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是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和散文家,
  李贽,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和文学家,以反对孔孟儒学著名。  李贽画像  李贽生于
  晏殊出生于991年,卒于1055年。字同叔,是北宋著名词人、诗人、散文家,北
  姜夔向来有&痴情词人&之称,这是因为恋与情一向是姜夔作品中频频出现的题材,相
  公西华,别名公西赤,字子华,出生于公元前509年。他是中国东周时期鲁国的学者
  司马相如在文学上的造诣相信没有人会否定,他的代表作品《子虚赋》、《上林赋》都
  日前,小编看到了一个奇葩言论,台湾独派人士洪耀南称李白是突厥人,并且借此嘲讽
  西汉刘向,是皇室的宗亲,因此在朝为官几十年,期间因为上疏弹劾宦官乱政而被免官
  杨维桢是元末著名的文学家和书画家。他字廉夫,号铁崖。因为喜欢并擅长吹铁笛,他
历史人物首字母索引:
人物朝代、地区索引:
热门明星索引:教师教学用书 | 新版历史七上第五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我的图书馆
教师教学用书 | 新版历史七上第五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一、课标解读  1.内容标准  内容要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甲骨文的造字特征。  认知提示:知道甲骨文是中国汉字的来源。  解读:夏、商、西周三代,是中华文明的形成时期,直接影响着其后的中国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发展。青铜器和甲骨文反映了当时高度发达的文明,青铜制造业是当时文明的典型代表。夏、商、西周三代是中国史上从传说走向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代,甲骨文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影响。夏商周时期的文明辉煌灿烂,源远流长,一脉相承,表明了中国古代文明极其强大的生命力。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夏、商、西周青铜制造业的基本史实和特点,知道著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了解甲骨文发现的基本史实和影响,知道甲骨文的造字特点,培养观察、想象、归纳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阅读《相关史事》内容,观察《四羊方尊》《司母戊鼎》《利簋及铭文》《刻有文字的甲骨》《甲骨文字形举例》等图表,了解史实,思考夏、商、西周时期青铜制造业的特点和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认识、理解夏、商、西周时期高度发达的文明,明确中华民族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强大生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二、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2.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  本课主要学习三目内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甲骨文记事、甲骨文的造字特点。第一目与第二、第三目之间是并列关系,分别介绍青铜器与甲骨文;第二与第三目之间也是并列关系,分别介绍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和甲骨文的造字特点。三目内容反映了夏商周时期高度发达、辉煌灿烂的文明,青铜器和甲骨文是我国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构成了本课的主干知识。  青铜制造业是当时文明的典型代表,具有工艺高超、品种繁多、应用普遍、分布广泛等特点。司母戊鼎是高超的青铜器制作工艺的代表。  甲骨文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是已经发现的中国古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已经具备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多种造字方法,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由此可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3.本课突破点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是本课的重点内容之一。教材从青铜器的用途、功能、制作工艺三个方面叙述。  青铜器的用途、功能这一部分,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现有的器皿,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对夏商周时期器皿的探究兴趣,结合课文中的《相关史事》,让学生了解青铜器的功能,认识到青铜器作为礼器,其数量反映了当时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差异。  青铜器的制作工艺这一部分,教师可以通过直观的手段,如多媒体投影图片、视频资料、实物等,可以以司母戊鼎为例,指导学生观察课文中的图片,使学生初步了解青铜器的特点及其冶炼过程,认识青铜器制作的高超工艺。  这部分内容学习完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归纳夏商周时期青铜器制造业的特点,进一步加深对这一时期中国灿烂文明的理解。  【甲骨文】  教材中以“甲骨文记事”和“甲骨文的造字特点”两个目来叙述有关甲骨文的内容,教师可以将二者合并为“甲骨文”一个内容。这个部分是本课的又一重点内容,其中“甲骨文的造字特点”是难点。  甲骨文记事这一部分,教材讲述了甲骨文的发现、地位和影响。教师可以展示一些甲骨文字例,指导学生辨识,以激发学生对甲骨文的探究兴趣。教师还可以结合课文中的《相关史事》,用生动的语言讲述甲骨文发现经过。教师要帮助学生明确两点:一是甲骨文因文字刻画或书写在龟甲和兽骨上而得名;二是甲骨文首次发现是在清朝,其记载的是商朝、西周社会的内容。教师要强调两点:一是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影响;二是经过研究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甲骨文的造字特点这一部分,教师可以结合现代汉字结构和课文中的《甲骨文字形举例》,与学生共同探究,引导学生认识到甲骨文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造字方法,使学生明确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三、教学建议和案例  1.紧密联系社会资源,设计精彩的导入语和过渡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案例1导入语和过渡语的设计  导入课题的设计:教师播放2008奥运会开幕式精彩片段,内容是中国文化的展示,尤其是活字印刷术和汉字演变过程的展示场面。  (播放结束)  师导入:刚才我们看到的是中华璀璨文化——汉字的发展和演变历程,这是我们伟大祖先的智慧结晶。世界各民族几乎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但我国的汉字在世界语言文字上独树一帜。它结构复杂,被誉为方块字。它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长、使用范围最广的一种文字,在联合国规定的六种工作语言中,汉语是其中的一种。那么,你想知道我们今天的汉字是怎么来的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让我们今天一起学习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的内容。  过渡到青铜器部分的设计:青铜器是商朝古老文化的卓越代表,刚才老师首先简单介绍的文字,同样可以铸刻在青铜器上。二者融为一体,珠联璧合,熠熠生辉,中国悠久的文明史也将永远地铸刻在这里。接下来老师要带同学们去青铜器博物馆参观,谁愿意做博物馆的小解说员?  过渡到甲骨文部分的设计:本节课一开始我们观看的奥运会开幕式场面,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是一场成功的奥运会开幕式设计,得到了海内外各界人士的高度评价。就在奥运会开幕式直播的同一时刻,全世界各地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形式共同见证了这一盛况。那么,在古代,人类发生的事件是如何记录的呢?  2.引导学生充分体验历史,将抽象的知识进行形象化的学习  案例2司母戊鼎  为了使学生对司母戊鼎有一个形象认识,教师可设计一个现场实验环节,事先准备一个体重秤,将学生的体重数逐一相加,计算司母戊鼎相当于多少名学生的体重之和。为使气氛活跃,具体现场可参照《开心辞典》及主持人的风格。如:  主持人提问1 :浇铸司母戊鼎需要800多千克的铜液,如果以每一坩埚一次熔铜12.5千克计算,至少需要多少个坩埚同时进行熔化?  主持人提问2 :每个坩埚需要三四个人,要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共需要多少人同时行动、共同协作?  (学生自己通过计算,较为形象地了解铸造司母戊鼎的规模,加强对其地位“司母戊鼎是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的形象认识)  3.加强对重大历史现象的理解,培养宏观认识历史现象的能力  案例3对教材内容的总结  分别学习完青铜器、甲骨文的知识之后,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总结语,既简要概括所学的知识,又运用宏观的视野加深学生对重大历史现象的理解。  商朝青铜器的冶炼和制造,创造了举世瞩目的青铜文化。四羊方尊、司母戊鼎代表了当时青铜器制作工艺的最高成就。青铜器的产量和质量折射出国力的盛衰,商朝的青铜器成就反映了商朝雄厚的国力和灿烂辉煌的文明。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甲骨文是刻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由于它记录了当时社会的一些重大活动,因此,这些文字是研究我国上古历史的宝贵资料。  4.创设合理情境,适当拓展,使情感自然生成  案例4汉字  在讲述“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时,教师可创设情境,适当拓展,将学生的思维引导到对汉字的热爱上来,热爱汉字,才会热爱甲骨文。  情景创设: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方言不同、语音不通,南方人讲的话北方人很难听得懂,北方人说的话南方人有可能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但当这些话语成为形声表意的方块字时,却人人都能心领神会,彼此沟通。  教师提问:通过阅读以上材料,大家有什么感想?  组内学生交流讨论,各组争先发言。  教师总结:  (1)文字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它是我们祖先智慧的创造和结晶。汉字不仅是一种表情达意的工具,还是连结和维系中华民族的根。  (2)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我们所使用的汉字在这方面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3)当时与甲骨文同时并存的人类的古老文字早已灭绝了,只有甲骨文演变成了汉字,并对朝鲜、越南、日本的文字产生了重要影响。汉字形声表意,历经千年而不衰,成为维持和连结我们中华民族的根,希望同学们热爱我们的汉字,并认真写好汉字。  四、板书设计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一、青铜器  1. 广泛的用途功能  2. 高超的制作工艺  3. 典型代表:司母戊鼎  二、甲骨文  1. 发现:  (1)材料:龟甲、兽骨  (2)时期:清朝  2. 影响:  (1)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2)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3. 造字方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  五、问题解答  课后活动  1. 仔细观察下面的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议一议,它们的用途可能是什么?  酒器、炊具、礼器  2. 你能辨认出下列的甲骨文是什么字吗?试试看。  A. 人 B. 水 C. 猪  六、课堂活动与学业评价建议  1.学生活动建议  新课讲完后,可以布置一个文物卡片制作活动。  课前预习时布置学生搜集一些青铜器图片及资料,新课结束后让学生分组制作青铜器简介卡片,内容包括青铜器名、出土朝代、功能用途三大项。  2.学业评价建议  评价目标:学生动手制作资料卡片,进一步认识青铜器,理解青铜器高度的文明,同时培养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评价方法:自评与互评相结合。  评价过程:课前将学生分成组,由学生自己安排活动任务,获取有关信息。活动开始后,学生可以分组活动,完成资料卡片制作。每个小组完成任务后先自评,然后小组之间互评,最后教师在小组自评和互评的基础上,根据各组的表现,按照优秀、良好、合格三个标准对各小组进行评价。  评价总结:评价要侧重于两个方面,一个是信息的搜集、处理能力,看学生制作的卡片是否按照要求准确、简要地处理信息,评价学生对有效信息的处理能力。一个是卡片设计能力,看学生在整体版面结构设计上是否突出重点,美观清晰,评价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评价应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对学生的闪光点应及时给予肯定,同时注意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相结合。  七、教学资源  1.资料与注释  青铜器  用青铜制造的器物。青铜,是红铜与其他化学元素的合金,古代又称金或吉金。中国古代所称的“青铜时代”是指从夏商周直至秦汉这段时期,时间跨度为2000年左右。这一时期大量使用青铜工具及青铜礼器,同时也是青铜器从发展、成熟乃至鼎盛的辉煌期。  青铜器以其独特的造型、精美的纹饰、典雅的铭文向人们揭示了先秦时期的铸造工艺、文化水平和历史源流,因此被史学家们称为“一部活生生的史书”。  青铜器的合金比例  材料  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参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  ──《周礼·考工记》  【解读】青铜是人类历史上的一项伟大发明,它是红铜和锡、铅的合金,也是金属冶铸史上最早的合金。青铜发明后,立刻盛行起来,从此人类历史也就进入新的阶段──青铜时代。  合金,就是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经过高温使它们熔合在一起而成为另一种金属,并具备了新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能。合金在铸造方面是属于再创造,而青铜就是合金的首创。中国古代青铜器合金成分的比例,称为六齐,最早见于《周礼·考工记》。《周礼·考工记》所记载的金指的是纯铜,它标明了六类青铜器的铜和锡熔合比例。  专家们曾对商周时代的青铜器进行了定量分析。钟鼎类器物的合金比例与《周礼·考工记》所记载一致,商周时代的乐器达到了较高强度的韧性,声音洪亮、悦耳,色彩辉煌,应该说与合金的科学配比有关。工具类器物,要求有较高的强度和硬度,耐磨性和韧性好,商周时代的实物也合乎六齐,合乎科学。《周礼·考工记》对青铜合金配比的表述,只有对兵器类的说明与今天测定的实际情况有一定距离。总体看来,商周青铜制造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青铜铸造业的发展  在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我们的祖先发现了一种自然铜石──红铜(即纯铜)。在利用、锻打红铜的过程中,人们逐渐掌握了金属的特点和功能,后来又发现可以从孔雀石中冶炼出铜。经过长期实践,人们又掌握了在冶炼过程中加入适量的锡可以降低铜的熔点,增加铜的硬度,从而冶炼出青铜。青铜具有优良的锻造性、很高的抗磨性和化学稳定性。  一般把中国青铜的发展划分为三大阶段,即形成期、鼎盛期和转变期。  我国古代青铜的冶炼铸造始于何时,目前还无法作准确的判断。相传禹曾铸九鼎。从现有考古发掘的实物来看,时代最早的青铜是在甘肃出土的铜刀。这说明我国在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300年就已有了青铜制品。从相当于夏代文化遗迹的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出土的青铜器可知,当时的青铜器多是仿照同时期的石、骨、陶器制作而成,胎质很薄,器表无饰纹,比较粗陋,带有明显的原始性,说明夏朝的青铜器还处于初期阶段。  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是我国青铜铸造的鼎盛时期。商代,青铜艺术达到高峰,青铜器种类增多,制作精巧,样式庄重、美观,造型生动逼真,器表还有精美的浮雕和繁缛细密的花纹,如饕餮纹、龙、虎、鸟蝉、人型、蚕纹等。商代后期,青铜器上常常铸有三重花纹:衬底用云雷纹,上面凸起兽面纹,主纹之上又加上几何纹等,器内有时还铸有字数不等的铭文(金文)。司母戊鼎、四羊方尊是这个时期的杰出代表。西周的青铜器铸造技术又有了新的发展,器型种类远远超过商代,纹饰从繁缛趋向简朴,体型也比前代轻巧,实用性强。这一时期青铜器的突出特点是器物的铭文长,有的多达三四百字,字体优美奔放,内容丰富,包括祭祀祖先、征伐、记功、册命和赏赐等。  转变时期一般指战国末年至东汉末年这一时期。因铁器在各领域的广泛使用及传统礼仪制度的彻底瓦解,青铜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逐渐下降,青铜器物大多日用化。到东汉末年,陶瓷器得到较大发展,从而把日用青铜器皿也进一步从生活中排挤出去。  铸造青铜器的陶范法  铸造金属器物,需要先制作范,用陶质范铸造铜制品就是陶范法。考古工作者在对安阳青铜冶铸遗址进行考察时,发现了铸范和铜渣。经过测量和分析,推断当时青铜器的炼铜原料是孔雀石,燃料是木炭,制作程序是传统的方法──陶范法。  陶范质地以陶为主,一般由外范和内范组成。外范可以分割成几块制作,并雕镂花纹或铭文,然后合拢在一起,成为器物的外腔;内范是比外范较小的范芯。制作青铜器时,用外范包住内范,在内外范之间灌注已炼好的铜液,凝固后取出器物,再经过打磨加工,一件完好的青铜器物就制作成功了。  利簋  利簋是迄今所见最早的西周青铜器,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零口镇,为周武王时官吏利所作,故名。因其铭文中有“珷征商”字样,又被称为“武王征商簋”。簋是古代的食具,即现代的碗,圆口,圈足,无耳或有两耳,也有四耳,方座,或带盖的。在祭祀或宴享时,它又是一种重要的礼器,和鼎配套使用,供奉在神坛上。利簋通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重7.95千克。利簋的簋腹和方座饰有饕餮纹、夔纹,圈足饰有夔纹、云雷纹。腹内底部的铭文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铭文4行32字如下:“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译文大意是:武王征伐商国,甲子日早上,岁祭,占卜,能克,传闻各部军队,早上占有了朝歌,辛未那天,武王的军队在阑驻扎,赏赐右史利铜,用作檀公宝尊彝。这则铭文证实了周武王于甲子日灭商准确无误,为商周断代提供了不可代替的实物标本。  毛公鼎  西周晚期青铜器物,道光末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由作器人毛公得名。直耳,半球腹,矮短的兽蹄形足,口沿饰环带状的重环纹。铭文32行499字,是现存铭文最长的青铜器。  铭文记述了周宣王诰诫和褒赏其臣下毛公之事,内容还反映了西周奴隶主统治不稳定的情形,是研究西周晚年政治史的重要史料,被誉为“抵得一篇尚书”。全铭文辞精妙而完整,古奥艰深,是西周散文的代表作。  1948年,国民党退守台湾,大量南京故宫博物院珍贵文物南迁至台北,毛公鼎亦在其中。现在毛公鼎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四羊方尊  四羊方尊,商朝晚期偏早青铜器,属于礼器,祭祀用品,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四羊方尊是中国现存商代青铜器中最大的方尊,高58.3厘米,重近34.5千克,此尊造型简洁、优美雄奇,寓动于静,被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是国家特级文物。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四羊方尊器身方形,方口,大沿,颈饰口沿外侈,每边边长为52.4厘米,其边长几乎接近器身58.3厘米的高度。长颈,高圈足。颈部高耸,四边上装饰有蕉叶纹、三角夔纹和兽面纹。尊的中部是器的重心所在。尊四角各塑一羊。肩部四角是四个卷角羊头,羊头与羊颈伸出于器外,羊身与羊腿附着于尊腹部及圈足上。尊腹即为羊的前胸,羊腿则附于圈足上,承担着尊体的重量。羊的前胸及颈背部饰鳞纹,两侧饰有美丽的长冠凤纹,圈足上是夔纹。方尊肩饰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龙纹,尊四面正中即两羊比邻处,各一双角龙首探出器表,从方尊每边右肩蜿蜒于前居的中间。全体饰有细雷纹。器四角和四面中心线合范处均设计成长棱脊,其作用是以此来掩盖合范时可能产生的对合不正的纹饰。  羊在古代寓意吉祥。四羊方尊以四羊、四龙相对的造型展示了酒礼器中的至尊气象。  原始陶器刻画符号(半坡、大汶口)  汉字可能是从原始社会陶器上的刻画符号发展变化而来的。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上就有多种刻画符号,半数为一竖道,也有两竖道并列的,共20多种。而在距今五六千年的半坡彩陶上面,已有形似文字的刻画符号。著名史学家郭沫若认为,“彩陶上的那些刻画符号,可以肯定地说,就是中国文字的起源”。距今4000多年大汶口文化晚期和郑州二里岗等遗址的陶器上也曾发现一些象形符号,其形体已与甲骨文接近,更接近史书上所述的“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远之迹”而初创的文字。  甲骨文  商周时代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的统称,或称“契文”“龟甲文字”“殷墟文字”,是我国可识的汉字中最古的文字。甲骨文主要出土于殷墟(今河南安阳小屯村一带),自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开始发现,到目前为止共出土了15万余片,因绝大多数是占卜记录,故又称“甲骨卜辞”。它们是研究商周社会历史的宝贵资料,反映了从盘庚迁殷到商朝灭亡200余年的历史。目前所发现的甲骨文单字共5000余个,约1500个已经过考释。在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陶器刻画符号的基础上,经过两三千年的发展,甲骨文字已经是一种相当进步和成熟的文字,笔画和结构不仅已经由独体趋向合体,且出现了大量的形声字,并且已具备了传统“六书”即象形、会意、指事、形声、假借、转注等的六种造字方法。  甲骨文的发现与研究  清朝末年,河南彰德(今河南安阳)西北五里小屯村的村民们在种地时挖到一些“龙骨”,“龙骨”上的一些刻画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他们将“龙骨”当作中药材卖给城里的药铺。后有古董商人从小屯村收购“龙骨”到北京出售。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秋,在北京清朝朝廷任国子监祭酒的王懿荣(年)得了疟疾,派人到药店买回一剂中药,王懿荣看到其中的一味叫“龙骨”的药品上面刻画着一些符号。对古代金石文字素有研究的王懿荣觉得这不是一般的刻痕,很像古代文字。为了找到更多的龙骨作深入研究,他派人赶到药店把所有刻有符号的龙骨全部买下,后来又通过古董商进行搜购,累计收集了1500多片。他对这批龙骨进行仔细研究分析后认为,它们并非什么龙骨,而是几千年前的龟甲和兽骨。他从甲骨上的刻画痕迹逐渐辨识出“雨”“日”“月”“山”“水”等字,后又找出商代几位国王的名字。由此肯定这是刻画在兽骨上的古代文字,从此这些刻有古代文字的甲骨在社会各界引起了轰动。  王懿荣死后,刘鹗(字铁云)搜集了5000片甲骨,他选出其中的1000余片,于1903年拓印成《铁云藏龟》一书。不久,学者孙诒让据其写成第一部研究甲骨文的专著《契文举例》。1908年,罗振玉得知甲骨的出土地点后,三次派人去安阳搜求,并从搜集到的12000片甲骨中精选出2000多片印成《殷墟书契前编》等书。王国维(罗振玉的亲戚)首先利用甲骨文中的记载来研究商代的历史,证实了司马迁《史记》中关于商王世系记载的可靠性,并据以纠正了其中的某些错误。郭沫若第一个利用甲骨卜辞,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为指导进行商代历史的研究。目前,甲骨共出土15万片以上,大部分藏在国内,美国、日本也藏有少量,甲骨学已经成为了一门世界性的学科。  金文  金文又称钟鼎文、铭文,是指在青铜器上刻铸的文字。早在商朝晚期的青铜器上已出现铭文,但字数较少,仅用来表明青铜器的用途、主人、制作人,其字形也近似甲骨文。西周时金文才开始盛行,这个时期的许多青铜器上均有文字,并且出现了多至500字的长文。西周后期,金文字形渐趋规整。东周青铜器也有许多文字,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金文的内容有国王、贵族的征伐功勋、赏赐策命、盟誓契约、祭典训诰等,反映了周代政治、经济、军事、思想诸方面的情况。金文字体结构疏密相间,比甲骨文方正整齐,笔画分布均匀对称,笔道比甲骨文粗,字的体势较甲骨文雍容厚重。  六书  材料  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  ──[东汉]班固:《汉书》卷三十《艺文志》  【解读】“六书”指汉字的造字方法,是古人解说汉字的结构和使用方法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指的是文字形体结构,转注、假借指的是文字的使用方式。六书之名,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但没有记载详细的名称,也没有对六书的解释。东汉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序》里给六书下的定义是:“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许慎的解说,是历史上首次对六书定义的正式记载。历来文字研究学者,多以六书为标准,其实这种分类方法并不十分科学,它不能完全概括古代造字的规律。  2.学术动态  二里头遗址与夏代  自从发现殷墟甲骨文后,商代的存在已确切无疑。而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是否真实存在呢?《史记·夏本纪》记载了夏代的历史而且罗列出夏代17位王的传承次序,一直以来,人们不曾对夏代是否存在有过疑问。而至20世纪初,日本学者白鸟库吉提出了所谓的“尧舜禹抹杀论”,之后我国掀起古史辨运动,主张怀疑历史,顾颉刚明确提出夏代不存在观点。  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村。近年来,对它的发掘研究使得史学界大多数专家倾向于夏朝确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但目前对此尚有两种不同的看法,分歧主要体现在“界标”上。一种认为二里头遗址一至四期都属于夏代。如北京大学已故教授邹衡生前发表了一系列学术研究成果,建立了一套夏商考古研究体系,在其《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及《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续集)》中主张二里头文化就是夏文化。另一种认为第一、二期属夏代,三、四期属于商代,发现的宫城也属于商都。两种观点目前还处于争鸣阶段,尚无定论。  3.参考书目  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第二、三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张岂之等主编:《中国历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何兹全:《中国古代社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晁福林:《夏商西周的社会变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李梵:《汉字的故事》,中国档案出版社2001年版  商承祚:《甲骨文字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早期青铜文化:二里头文化专题研究》,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三联书店1999年版  周旻:《中国书画史画》,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年版  崔建林:《中国青铜艺术鉴赏》,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年版  人教教材培训网站:.cn   关注教师实际需求、打造优质教学资源、助力教师专业成长。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青铜器和甲骨文ppt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