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耳鼻喉科学讲,水不能上行,造成咽干喉痛等,怎么治疗

中医偏方治疗咽喉肿痛 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中医偏方治疗咽喉肿痛
&&中医偏方治疗咽喉肿痛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咽喉疼痛,黄痰,转为咽干,怎么治疗
咽喉疼痛,黄痰,转为咽干,怎么治疗
咽喉疼痛,黄痰,转为咽干,起因,前一天冷水洗头,第二天喉咙痛,又吹空调头痛
医院出诊医生
擅长:帕金森、脑萎缩等各类神经科疾病
擅长:三叉神经痛、头痛等神经科疾病
擅长:面瘫、脑瘫、帕金森等神经科疾病
提问者采纳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及药品推荐仅供参考
职称:医师
专长:老年便秘,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
&&已帮助用户:199708
你好:是慢性咽炎 治疗原则; 1、消除各种致病因素和增强体质,包括戒烟酒、改善工作环境、积极治疗鼻及鼻咽部慢性炎症等。2、中医中药:中医认为慢性咽炎系阴虚火旺,虚火上扰,以致咽喉失养。治宜滋阴降火,用增液汤加减。亦可用双花、麦冬适量,加胖大海2枚,用开水冲泡代茶饮之。3、局部疗法:(1)单纯性咽炎:常和复方硼砂溶液,呋喃西林液、2%硼酸液等经常漱咽,或含化碘喉片、薄荷喉片、六神丸等,可减轻症状。(2)肥厚性咽炎:除上述各种疗法外,可用药物(硝酸银)或电凝固法火烧灼增生的淋巴滤泡,但烧灼范围不宜过广。也可用冷冻可激光治疗。
职称:医师
专长:妇产科疾病
&&已帮助用户:96376
考虑是咽炎,扁桃体炎等炎症导致,也可以是人们说的嗓子上火所致,可以用一些清热去火的中药治疗,也可以用一些消炎药和一些抗病毒的药物治疗.
会员3055267
可以推荐一些有效不伤身体的中成药吗?谢谢
回复:你好,可以试试牛黄益金片的,注意多喝水
问咳嗽,咽喉痛,有黄痰
职称:护士
&&已帮助用户:130219
还是考虑急性支气管炎或扁桃体或咽喉炎的可能
。最好还是应该加上抗生素口服.如果口服药物不见效的,建议输液抗炎治疗为好.有痰的加上鲜竹沥口服试试.另外含化华素片润喉. 而且一定要注意尽可能少讲话 ,一定注意禁辛辣食物.一定要多喝水. 可以使用金银花泡水喝效果更好。
问请问咽喉疼痛咽干头痛鼻塞流清稠鼻咳嗽有黄痰舌苔白厚...
职称:医师
专长:内科相关疾病
&&已帮助用户:48302
问题分析:您好:像你这种情况考虑是由于咽喉炎引起的症状意见建议:可以口服清火桎麦片阿莫灵咽炎片治疗结合当地医生
问全身无力咽喉干燥。
职称:医生会员
专长: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
&&已帮助用户:85684
问题分析:考虑病毒引起的,你可以吃点感康片,VC银翘片,清热解毒口服液.多喝水,多休息,最好还要吃点消炎药的意见建议:恢复期间要注意多休息,饮食上吃的清淡点,多喝水,睡觉的房间也要保持通风效果好,保持生活规律..
问发烧、咽喉疼痛、黄痰、头痛、全身乏力,已经吃药、效...
职称:医生会员
专长: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
&&已帮助用户:330539
病情分析: 咽喉痛是耳鼻喉科常见的临床表现,可以是咽炎,扁桃体炎等炎症导致,也可以是人们说的嗓子上火所致,可以用一些清热去火的中药治疗,比如;双黄连口服液,黄芩口服液等。也可以用一些消炎药和一些抗病毒的药物治疗,如果有咳嗽可以加以鲜竹沥口服液治疗。
问感冒了头痛嗓子痛,肩膀酸痛有黄痰,流鼻涕,咽喉疼痛,...
职称:医生会员
专长:糖尿病、心血管疾病
&&已帮助用户:100011
问题分析:你好,考虑是普通感冒可有头痛、不适、畏寒,少数有低热,咽干痒,鼻及结膜灼热感,也有鼻塞、流涕、咳嗽,病程约7 天.少数继发鼻窦炎、中耳炎,或使慢性支气管炎及气喘急性发作.意见建议:治疗以对症施治为主.发热、头痛明显者,可用速效伤风胶囊或扑尔感冒片。
问咳嗽、有黄痰、发低热、头痛、咽喉疼痛用什么药好
职称:医生会员
专长:内科、消化内科
&&已帮助用户:248319
您好,咳嗽说明有上呼吸道感染,需要积极抗炎治疗
关注此问题的人还看了
大家都在搜:
关注健康生活!
建议不要用药物治疗,可以先就医,上海神经科医生在线》》
脑瘫疾病是一种慢性疾病,最大的敌人就是孩子的生长发育
早期的康复治疗可以有效避免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可以预防一些合并症的发生,所以越早越好
医学上有很多分类,让上海蓝十字医生帮您一一解析
脑梗塞容易复发,而且一次比一次严重
孩子脑瘫多年,上海治疗脑瘫医生点击咨询》》
我父亲44岁,手经常不自觉抖动,是帕金森吗?
脑萎缩一直困扰,久治不愈,请咨询上海神经科医生》》
上海蓝十字医生在线为您分析病情……
头痛相关标签
免费向百万名医生提问
填写症状 描述信息,如:小孩头不发烧,手脚冰凉,是怎么回事?
无需注册,10分钟内回答
百度联盟推广
搜狗联盟推广
医生在线咨询
评价成功!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2015年中医耳鼻喉36学时教案(修改)解读.doc 156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350 &&
2015年中医耳鼻喉36学时教案(修改)解读.doc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耳鼻咽喉的应用解剖与生理
鼻的应用解剖与生理
一、鼻的应用解剖
鼻由外鼻,鼻腔和鼻窦三部分组成。
外鼻突出于颜面中央,其形似一基底向下的三棱锥体,上窄下宽。由骨和软骨构成支架,外覆皮肤而成。鼻骨,上颌骨额突和额骨鼻部组成骨性支架,左右成对的鼻外侧软骨、大翼软骨以及籽状软骨等构成软骨支架。并由鼻骨下缘和上颌骨额突游离缘共同围成梨状孔。
鼻根及鼻背处皮肤薄而松驰,鼻尖及鼻翼处皮肤较厚,与皮下组织粘连较紧,而且富有皮脂腺和汗腺,是痤疮,酒渣鼻和鼻疖的好发部位,发炎时,疼痛严重。
外鼻的血液供给特别丰富。动脉由眼动脉和颌外动脉的分支供给。静脉汇入面静脉及内眦静脉。因为内眦静脉经眼上,下静脉与海绵窦相通且面静脉无瓣膜的特点,血液可以上下双向流通,故上唇及外鼻区域(又称危险三角区)感染如治疗不当误加挤压,炎症可循此途经引起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
外鼻的淋巴汇流于耳前淋巴结、腮腺淋巴结和颌下淋巴结。
鼻腔为一顶窄底宽,前后径大于左右径的不规则狭长腔隙。前起前鼻孔向后止于后鼻孔并与后鼻孔相通。鼻腔由鼻中隔将其分成左右两腔,每侧鼻腔又分为鼻前庭和固有鼻腔两部分。
(一)鼻前庭
位于鼻腔前段,表面覆有皮肤,富含毛囊,皮脂腺,易发生疖肿,且因皮肤与软骨膜粘连紧密,发生疖肿时疼痛较剧。
(二)固有鼻腔
简称鼻腔。前起鼻内孔,向后止后鼻孔。有内、外、顶和底四壁。
1.内壁即鼻中隔,由软骨部和骨部组成.前段为鼻中隔软骨,中上部为筛骨正中板,后下部为犁骨。软骨膜和骨膜外覆有粘膜。在鼻中隔前下方的粘膜内,动脉血管汇聚成丛,称梨氏动脉丛是鼻出血的好发部位。
2.外壁是解剖学上最为复杂的部位,也是最具生理和病理意义的部位。主要部分是上颌窦和筛窦的内壁。鼻腔外侧壁上有3个阶梯状排列的长条骨片,外覆粘膜,构成鼻甲。从上而下依次称为上、中、下鼻甲,三个鼻甲的大小从下往上递次缩小1/3,前端的位置递次后移1/3,各鼻甲的上缘均附着于鼻腔外壁,游离缘皆向内下方悬垂。故各鼻甲外下方形成一间隙称鼻道,与鼻甲相应,依次为上、中、下鼻道。各鼻甲与鼻中隔之间的间隙称总鼻道。而中鼻甲游离缘平面以上部分称为嗅沟或嗅裂。
下鼻甲和下鼻道:下鼻甲为一独立骨片。其前端接近鼻前庭,后端距耳咽管咽口仅l-1.5cm。故下鼻甲肿胀或肥厚时常引起鼻塞,也可影响咽鼓管通气而出现耳鸣和听力减退等耳部症状。下鼻道前上方有鼻泪管的开口,下鼻道外侧壁前段近下甲附着处,壁薄易刺透,是上颌窦穿刺冲洗的最佳进针位置。
中鼻甲和中鼻道:中鼻甲属筛骨的一个结构,分为水平部和垂直部。中鼻甲水平部前端恰附着于筛窦顶壁和筛骨水平板之连接处。中鼻甲水平部后端向外走行附着于纸板称中鼻甲基极,是前后组筛窦的分界板。中鼻甲是鼻内镜筛窦手术内侧界限的重要解剖标志,术中要尽量保留。中鼻甲前方有一丘状隆起称鼻丘。是鼻内封闭治疗常用的注射部位。中鼻甲后端的后上方有一骨孔称蝶腭孔,向外通翼腭窝,为蝶腭神经及血管出人之处。蝶腭神经节位于此窝内.中鼻道外侧壁上有两个隆起,前下者呈弧形隆起,名钩突,其后上的隆起名筛泡,均属筛窦结构,俩者之间形成一半月形裂隙名半月裂孔,长约10~20mm,宽约2-3mm,半月裂孔向下和外上逐渐扩大的漏斗状空间,称筛漏斗,额窦经鼻额管开口于其最上部,向后下依次为前组筛窦开口和上颌窦开口。
鼻和鼻窦炎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学现代概念认为:中鼻甲,中鼻道及其附近区域所剖结构先天异常及病理改变最为关健,该区被特称为“窦口鼻道复合体”,功能性鼻内镜外科就是建立在上述理论基础上,鼻内镜筛窦手术亦以中鼻甲,钩突和筛泡作为手术标志和径路。
上鼻甲和上鼻道:上鼻甲也是筛骨结构之一,是最小的鼻甲,位于中鼻甲的后上方。其后方有蝶筛隐窝,蝶窦开口于此。
3.顶壁呈穹窿状,很窄。中段为分隔颅前窝和鼻腔的筛骨水平板,又称筛板。其上有许多细孔,名筛孔。嗅区粘膜有嗅丝穿过筛孔至颅内嗅球,筛极薄而脆,受外伤时易骨折为鼻部手术的危险区。
4.底壁即硬腭的鼻腔面,其骨质较厚,借其与口腔相隔。先天性腭裂患者即为此处有不同程度的裂开而与鼻腔或鼻咽腔相通。
(三)鼻腔的粘膜
鼻腔粘膜与鼻泪管,鼻窦和鼻咽部的粘膜相连续,可分为嗅区和呼吸区二部分。中鼻甲内侧面及其相对应的鼻中隔部分为嗅区粘膜,有嗅神经末梢分布。其余为呼吸区粘膜。鼻腔的大部分由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覆盖。粘膜内有大量分泌性腺体,并含有丰富的由静脉血管构成的海绵状血窦,尤以下鼻甲粘膜更为典型,有很大的舒缩性。
(四)鼻腔的血管,淋巴和神经
鼻腔的动脉主要来自颈内动脉的眼动脉和颈外动脉的上颌动脉。静脉则经颈外静脉及海绵窦途径流入颈内静脉。
鼻腔淋巴分别汇流至颌下淋巴结,咽后淋巴结及颈深上淋巴结。
鼻腔的感觉神经为三叉神经的眼支及上颌支。嗅神经末梢分布于嗅区粘膜内,其中枢突形成嗅神经纤维,向上穿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副主任医师
本站已经通过实名认证,所有内容由赵东奇大夫本人发表
当前位置:
& 大夫个人网站
& 文章详情
中医五官科资料汇编
中医辨治慢性咽炎
慢性属中医学“喉痹”范畴。喉痹一词,始见于《内经》,如《素问·阴阳别论》说:“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但未载明病状。《内经》论述“喉痹”病因病理及其针灸治疗的原文计有十五条,同时还论述了可能与慢性有关的嗌肿、嗌痛、咽干、咽燥等病症。历代医家对喉痹的病状或概念有多种不同解释,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其一,从喉痛解释。如汉·张仲景《论》第334条说:“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论》中关于少阴咽痛诸证,所论猪肤汤、桔梗汤、苦酒汤、半夏散及汤、通脉四逆汤、大承气汤等方,以及《金匮要略》中“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麦门冬汤主之”等论述,对后世关于喉痹的病因病理与辨证论治的认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清·程国彭《医学心悟》卷四则指出:“喉痹,痹者痛也。”其二,指咽喉危急重症。如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卷三十指出:“喉痹者,喉里肿塞痹痛,水浆不得入也......七八日不治则死。”又如明·薛己《口齿类要》指出:“喉痹谓喉中呼吸不通,语言不出,而天气闭塞也。”前者指咽,后者指喉的危急重症。其三,为咽喉牙舌诸病的总称。如清·林佩琴《类证治裁》卷六说:“经云: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其症喉痹为总名,有缠喉风、乳蛾、喉癣、喉痈、喉菌、喉闭、插舌、喉杵等。”辨证论治1、阴虚咽喉失养证(阴虚喉痹、虚火喉痹)咽喉司饮食、发声音、行呼吸,其正常功能的维持,有赖于肺肾阴液濡养。若素体虚弱,久病劳损或热病伤阴,阴液亏耗,不能濡润咽喉,甚或虚火上炎而为病。证见咽干微痛,梗塞不利,焮痒不适,午后症状较明显,易干呕恶心,喉底滤泡增生,粒小紧束高突。舌质红瘦少津,或有裂纹,脉细或细数。肾阴虚证,腰膝酸软,治以滋阴降火,清利咽喉,用六味地黄汤加减。常用药物,熟地黄20g,玄参、淮山药各15g,山茱萸、茯苓各12g,泽泻、牛膝、牡丹皮各10g。手足心热,加知母10g,黄柏6g。加减:药后症状不减,加附片3g,肉桂1g(兑服),冷服,常可收功。头晕耳鸣眼花,肝肾阴虚,加枸杞12g,菊花10g。肺阴虚证,咽痒干咳,治以养阴润燥,清利咽喉,用养阴清肺汤加减。常用药物,生地黄、麦门冬各20g,白芍药、牡丹皮、浙贝母各10g,玄参15g,薄荷、甘草各6。肺肾阴虚证,治宜滋补肺肾,百合固金汤加减。常用药物,熟地黄20g,麦门冬、生地黄各15g,玄参、百合、白芍药、当归、桔梗、川贝母各10g,生甘草6g。肺胃阴虚证,舌质干红少苔,中心光裂,治宜养阴益胃,用沙参麦门冬饮加减。常用药物,沙参、麦门冬、玉竹、天花粉各15g,白扁豆12g,桔梗10g,甘草6g,麦芽10g。阴虚肝郁,口苦咽干,太息,胁肋不适,治宜养阴疏肝,一贯煎加减。常用药物,北沙参、麦门冬、干地黄各15g,牡丹皮、枸杞子、川楝子各10g,香附子、当归各6g。阴虚挟湿,舌苔黄腻,治宜养阴利咽,清热化湿,甘露饮加减。常用药物,生地黄、玄参、石斛、天门冬、麦门冬各12g,茵陈15g,薏苡仁20g,黄芩、枇杷叶、桔梗各10g,枳壳、甘草各6g。方中用玄参易熟地黄,以防滋腻碍脾。2、郁热熏咽证(郁火喉痹)因素体阳旺,或烟酒过度,偏食辛辣等,致肺脾郁热化火,循经上熏,清道不利。常见咽喉干燥,灼热,隐痛,异物感,“吭喀”有黏痰,容易引起干哕作呕。检查见咽部黏膜肥厚暗红,脉络曲张,喉底小瘰增生,颗粒饱满,喉底有少许黄白分泌物黏附。口微干欲饮,小便黄,大便干结,舌红胖,苔微黄或腻,脉缓有力。治宜清肺脾,利咽喉,用清金利咽汤加减。常用药物,黄芩、栀子、牛蒡子、桔梗各10g,玄参12g,浙贝母、麦门冬各15g,薄荷、甘草、木通各6g。加减:易干哕,加法夏10g;脉络曲张纡曲,加牡丹皮、赤芍药各12g;新近咽痛加重者,酌加荆芥、僵蚕各10g。3、气虚咽喉失煦证(气虚喉痹)咽喉位置居上,为肺胃之关,赖肺气的卫护宣化,脾气之升清降浊而功能健旺。若劳伤过度或久病失养,致肺脾亏虚,清阳不升,气血津液难以上承,咽喉失养,或浊阴不降,邪浊滞留,清道不利。患者咽部微痛,干燥不适,午前为甚,咽部黏膜色淡,或有微肿、肥厚,脉络清细,喉底小瘰增生,粒大扁平色嫩,甚或融合成片,或喉底表面附有少许黏白分泌物,倦怠乏力,言语声低,大便时溏,舌淡,脉缓无力。肺脾气虚证,舌淡,脉虚,宜补中益气,升清利咽,用补中益气汤加减。常用药物,黄芪20g,党参、白术、葛根各12g,当归、桔梗各10g,陈皮、升麻、炙甘草各6g。加减:脉沉,腹中寒,肢凉,加附子或干姜;咽干,心中微烦,或舌质不淡,少佐黄芩(酒炒)、栀子(酒炒);舌根苔微黄腻,或小便微黄,少佐酒炒知、柏;偶感风邪,或因烟、酒,咽喉疼痛增加,喉关潮红,加荆芥、牛蒡子、桔梗;咽喉干燥疼痛,或微有灼热感,或先用补中益气汤有效,续用效果渐减或无效,乃气阴两虚,加玄参、麦门冬、五味子;食欲差,加神曲,麦芽;淋巴滤泡增生明显,加丹参、郁金。脾虚湿郁证,纳差,舌淡胖,有齿痕,治宜益气健脾,化浊利咽,用参苓白术散或六君子汤加减。常用药物,黄芪20g,党参、白术、茯苓、淮山药各12g,桔梗、神曲、陈皮、砂仁各10g,薏苡仁30g,炙甘草6g。4、阳虚咽喉失煦证(阳虚喉痹,格阳喉痹)因肾阳亏虚,咽喉失于温养,命门火衰,虚阳上浮,无根之火客于咽喉,清道不利所致。常见咽部微干微痒不适,不欲饮或欲热饮而量不多。咽部微痛,或有异物梗阻感。上午症状较明显。检查见咽部色淡微肿,或显肥厚,喉底小瘰增生,色淡嫩,大而微肿,周围色泽不红。并见面色晄白,或浮红游移不定,耳鸣眼花,腰膝酸软,畏冷肢凉,胫骨或足跟酸痛,小便清长,夜尿频。舌淡胖嫩,苔白润,脉沉迟或虚大无力。阳虚证,咽部色淡,舌淡脉沉,治宜温阳利水,升清降浊,用真武汤加减。常用药物,附片6g,白术、茯苓各12g,白芍药15g,生姜3片。本方对慢性阳虚证疗效确切,如桴应鼓。方中注意重用芍药,以防附子温阳太过;兼气虚证,临证可酌加黄芪、党参,以仿芪附汤、术附汤之意;或更加玄参、桔梗、炙甘草,以强利咽之效。肾阳虚证,腰膝酸软,治宜温补肾阳,引火归原,用附桂八味汤加减。常用药物,熟地黄20g,淮山药15g,山茱萸、泽泻、茯苓、牡丹皮、白芍药、玄参、桔梗各10g,附片6g,肉桂3g(兑服),炙甘草6g。5、痰湿凝结咽喉证(痰湿喉痹)痰湿之生,或由肺脾肾三脏失调,或由肝郁化火煎灼津液,或由过食酒肉肥甘,湿聚不化而成。痰湿上泛或蕴而化热,痰热胶结不化,滞于咽喉。证见咽梗不利,如物黏着,焮痒不适,咯痰不爽,咽后壁滤泡增多成片,舌苔腻。张景岳所云:“治痰当知求本,则痰无不清。”治当酌情选方。肝脾不和,痰气胶着,可用逍遥散佐以化痰之品,舒肝解郁化痰。常用药秀,当归、白芍药、柴胡、法夏、枳壳各10g,白术、茯苓各12g,薄荷、炙甘草各6g,生姜3片。脾虚痰湿上泛,可用二陈汤理气和中,燥湿化痰。常用药物,法夏、桔梗、陈皮各10g,茯苓12g,炙甘草6g。加减:时“吭喀”,加前胡、白前宣肺;咽痒咳嗽,更加荆芥、僵蚕祛风止咳,化痰利咽;夜晚咳嗽重,更加百部、紫菀以助止咳。湿热不化,可选用三仁汤或甘露消毒丹。常用药物,白蔻仁、茵陈、黄芩、连翘、射干各10g,浙贝母12g,滑石20g(包),木通、石菖蒲、陈皮、薄荷各6g。痰热互结,可用温胆汤;虚火灼津为痰者,应滋阴降火兼以化痰。常用药物,法半夏10g,茯苓12g,竹茹、陈皮、桔梗、射干、枳实各10g,生姜3片,甘草6g,大枣5枚。临证时,慢性有痰湿或痰热者,无论选用何方,均可合以《论》之桔梗汤。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桔梗含桔梗皂甙、桔梗酸等,能促进呼吸道分泌;甘草之甘草甜素,可刺激气管黏膜分泌增加,均具祛痰作用。二者合用,确有化痰利咽之效。6、瘀血痹阻咽喉证(瘀血喉痹)所谓“瘀血喉痹”者,乃瘀血痹阻于咽喉,气机不畅,以致咽喉梗梗不利。《素问·痹论》云:“心痹者,脉不通......咽干”;又《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亦云:“病人胸满,唇萎,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无寒热......为有瘀血”。瘀血喉痹在临床常有咽部干痛或刺痛,痛处不移,口燥咽干,但欲漱水不欲咽,或口渴喜热饮而不多,胸满胀闷,喉底暗红或滤泡增生突起,甚则成片,咽部脉络纡曲明显,如秋海棠叶背,舌质暗红或有瘀斑瘀点,或舌下血管怒张色暗,脉弦涩。治当以活血化瘀为主,方如桃红四物汤,并视属寒属热,气虚气滞之兼证而加减。常用药物,当归、川芎、赤芍药、桃仁、射干各10g,红花6g,生地黄、丹参各20g,浙贝母15g,桔梗、威灵仙、路路通各10g。慢性咽喉病,凡舌质有瘀点,皆属兼瘀,均宜于主方中酌加活血化瘀之品,如丹参、桃仁、赤芍药、牡丹皮之类。按语1、对慢性辨证施治的落脚点,应在一“慢”字上,临证切不可操之过急,骤用重剂伤阴损阳,也不可倚其病浅证轻而掉以轻心。因久病多虚,须时时兼顾正气,益气养血,平调阴阳,以收全功。病久每易致郁,病人多疑多虑,尚需耐心开导,增强病人对治疗的信心。本病最易反复发作,“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可待临床症状控制之后,视病人气血阴阳的偏盛偏衰,予以六味地黄丸、补中益气丸、玉屏风散之类扶正固本。对小儿则嘱其常用黄芪精肉汤(见鼻窦炎之“验方”),以培后天之本。2、《素问·通评虚实论》云:“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咽喉之病,最忌大便干结不行,胃肠以通为顺,若燥屎滞留肠间,可阻碍脾胃气机升降,以致浊气上逆于咽喉而为病,故保持大便通畅为治咽喉病之要法。治疗本病时,对通下一法的具体应用,应灵活善用。临证若属实热(郁热)之邪,当以轻剂大黄斩关夺将,可参前文急性咽病之辨证论治;若阴虚津少,宜用玄参、麦门冬之类增液行舟,或以生何首乌等养血润肠,或以麻子仁丸等润肠缓下,泻郁结之热,救耗伤之阴。常用药物有火麻仁、郁李仁、柏子仁、桃仁、杏仁、何首乌、熟地黄、玄参、麦门冬、瓜蒌之类,可酌选1~2味即可,不应,加枳壳。全瓜蒌一味,以其既能润肠通便,又可荡涤上焦郁火,清化咽部痰热。若配伍得当,可屡试不爽。若见于气虚证者,当在益气之法的基础上,加枳壳以行气通便,不应,加火麻仁、郁李仁。3、中医学认为“久病入络”,慢性其病程缠绵,无论证为阴虚阳虚,属寒属热,病久都会影响到咽喉部气血运行成瘀,而检视咽喉,若见喉底暗红,络脉积血增粗,则为明证。故处方常佐以丹参、赤芍药、牡丹皮、牛膝、郁金等活血祛瘀通络之品,验之临床,确有流通气血,消肿止痛之效。局部症状的辨治慢性在临床上一般以局部症状为主诉,全身症状有时并不明显。因此,对慢性局部症状的辨证认识在全身症状不明显时就显得更为重要。耳鼻咽喉疾病的辨证一般以整体症候辨证为主,结合局部症候的辨证。慢性的整体辨证一般以脏腑辨证为纲,局部辨证一般以气血痰火辨证为主。1、咽干:慢性病人多有口咽干燥之感,其特点为口干不甚,或虽渴而不欲饮,或饮而不多。其病机多归于津液之变。慢性口咽干燥一般以阴虚证、郁热证较明显,乃阴虚津亏或郁热伤津,咽失润养所致。常伴欲饮水而量不多,咽部黏膜偏干、暗红、少津。若肺胃伤津,肝肾阴亏,阴液不能上润咽喉而致者,可择用沙参麦门冬饮、一贯煎、六味地黄汤之类滋养阴液;若肺肾阴虚不能制火,虚火上炎而成,当选用养阴清肺汤、知柏地黄汤滋阴清热;如属气阴两伤,可酌选西洋参、太子参、五味子、玄参等益气养阴生津;如属郁热内蕴,宜用清金利咽汤,酌加大黄、天花粉之类清热生津。见于气、阳虚证者,乃清阳不升,津不上承,常不欲饮,咽部黏膜无明显干燥征。若肺脾气虚,津不上承,而致口干咽燥者,当用补中益气汤之类补肺脾之气,酌加葛根鼓舞津液上行,则咽干可自解。肾为水火之宅,肾阳虚不能蒸腾阴液上润咽喉而致口干咽燥者,以附桂八味丸温补元阳,火足水自升。若膀胱气化失司,津液失布而致口咽干燥者,可用五苓散化气行水,咽干自解。凡阴液不足或阳气亏虚所致口咽干燥,证治无误,咽干之症始有好转,终难消失,甚或反转加重者,若见于阴虚、郁热证者,乃药用寒凉、滋腻太过,反致气机滞碍,津不上承,宜佐理气、升阳之品,以陈皮、葛根(或黄芪)为佳;见于气虚阳虚证者,乃药用甘温、辛热太过,反耗津液,宜佐清降、敛阴之品,一般情况下,益气方中宜加黄芩,补阳方中宜加白芍药,并各选玄参、麦门冬、五味等药为佐,效果甚佳。此外,慢性尚有属瘀血者,因其瘀在络脉之中,有碍津液布散,甚或瘀久化热,亦有口干咽燥之感。当详查脉证,以桃红四物汤之类化瘀通络而治之。2、异物感:异物感是慢性的常见症状之一,表现为自觉咽中梗梗不利,似有异物、痰黏着感,然不碍饮食吞咽,检视咽喉并无异物可见。多因气、痰、湿、热、瘀滞,清道不利所致。若情志不遂,内伤于肝,疏泄失常,肝气上逆,致咽喉中如有物梗,咯之不出,咽之不下,当疏肝理气,用柴胡疏肝散加减;若肝气横逆犯脾,脾失健运,痰湿内生,痰凝气滞,痰气交阻于咽喉,咽中梗梗,时轻时重,痰白而黏,应解郁行气化痰,用半夏厚朴汤。若痰湿滞于咽喉间,有碍清虚之地而致咽喉梗梗不利者,治当化湿祛痰。应结合痰之成因,全身脉证及痰色而治有侧重。肺脾气虚,痰湿上泛,痰色白而量多,可用二陈汤健脾化痰;肺经燥痰不解,痰少而黏,难以咯出,咽中似有毛刺者,以清燥救肺汤清肺润燥化痰;阴亏虚火灼津为痰者,治当重滋阴降火之品;阳虚不能制水,水泛为痰者,又当以温阳为法;痰热胶结不化,痰色黄而成块者,可用温胆汤清热燥湿化痰;湿郁化热,痰热交阻,咽中如物黏着感,可选用三仁汤或甘露消毒丹。《医林绳墨》说:“痰因火动,宜以治火为先;痰因气滞,宜以行气为要;痰生于脾胃,宜以实脾行湿;痰随气结,宜以理气化痰;痰郁于肺肝,宜开郁以行气......大凡痰之为症,热痰则清之,湿痰则燥之,风痰则散之,郁痰则开之,顽痰则软之,食痰则吐之。”慢性属阴虚者多,如需佐以化痰之药,贝母较半夏为好,因半夏味辛性温,有化燥助火之弊;用舒肝开郁之品,香附较柴胡为优,香附气味俱厚,开六郁,行结滞,消痰涎,为气滞不行之要药;柴胡则气味俱轻,升中有散,有耗气伤阴之嫌。3、咽痛:慢性的咽部疼痛感多不甚重,一般描述为“微痛”,主诉可能为干痛、胀痛、隐痛,往往时痛时止,时轻时重,时有时无。中医学认为“不通则痛”,因而在临床上,气滞血瘀,引起经脉不畅,不通则痛,是其基本病机,但慢性的常见病因病机如阴血亏虚、阳气亏虚、气血不足、痰浊凝结,郁热久稽等,皆可影响咽部经脉或脉络的气血运行不畅而致咽喉疼痛感。在辨识时,仍应根据其主要病机进行辨证论治处理。慢性之阴虚证、郁热证所致之咽喉疼痛,应注意选用射干、橄榄、牛膝、桔梗之类以利咽止痛。咽痛诊法,前人有“上午痛者属气虚,午后痛者属阴虚”之说。中气不足,脾气不能中护,虚火易于上炎,宜补中益气兼清阴火,用补中益气汤加知母、黄柏、玄参、麦门冬之类;阳气虚衰,咽喉失于温煦,寒凝于咽或阴盛格阳,无根之虚火上越者,应温阳散寒,用理中汤、附桂八味丸加玄参、麦门冬、五味子;阴虚咽失濡养或虚火熏灼肌膜而致者,除上述养阴润燥、滋阴降火之方外,可选加黄柏、知母、桔梗、玄参之类。不效,少加桂附冷服以为引导之用,常可收功。丹溪有咽痛属血虚之说。血虚咽失所养,梗梗不利而咽微痛者,可用四物汤加桔梗、荆芥为治。因于痰热痼结,燥痰黏附等致咽部梗胀而痛,除可参用前述清热润燥化痰方外,均可合以《论》桔梗汤。《证治要诀》“咽痛宜甘桔汤”,甘草之甘,可缓咽痛之急,桔梗可祛痰下气,能增强祛痰利咽,解毒止痛之效。属于瘀血者,多干痛或刺痛,痛有定处,按之亦痛,可用桃红四物汤,视其属寒属热,气虚气滞之兼证加减治之。若慢性有急性复发之情势,咽喉疼痛加重,红肿加剧,又当按急性疏风宣肺利咽为治,用六味汤、疏风清热汤之类加减化裁。4、咽痒:《灵枢·刺节真邪》以虚邪贼风之中人,“气往来行,则为痒”,刘河间遵《内经》之旨,以“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又以“痒为火化”。故诸痒皆属标症,病机以风、火(热)居多,以火能生风,风胜则痒。咽痒一症,有如虫行蚁爬,微微而痒,乃咽喉病所常见。咽喉为清虚之地,不容丝毫浊物,否则痒而不利,其病机亦以风邪、火热(虚火,燥热、郁热)居多,亦有痰浊为患者。外感新病咽痒,以及咽喉久病,略兼新感而咽痒加重,多属风邪。新病者疏风利咽为主,久病者,疏风利咽为佐,均宜酌用荆芥、防风、僵蚕、牛蒡子、薄荷之类2~3味。阴虚血亏,虚火上炎,燥热内生,郁热久稽,煎炼津液为痰,黏附于咽喉,有碍清虚,则咽痒干咳,越咳越痒,宜滋阴清热,利咽化燥,于主方酌佐祛风、化痰、利咽之品;痰湿结滞清道,有如异物,则咽痒不利,宜化痰利咽,桔梗、僵蚕、瓜蒌、前胡、贝母之类;亦有肝气郁结,痰气交阻于喉间,则咽痒而似有虫行蚁爬;肝经郁火灼津为痰,结于咽喉而痒,多伴喉底红肿,从全身症状亦易辨识,皆宜治病求本,酌佐祛风、化痰之品。5、“吭喀”清嗓与“半声咳”:“吭喀”为象声词,指患者有意识地用力清嗓的声音;半声咳指患者无意识地清嗓的声音,一般为短促的单声咳而无痰,二者皆因咽喉痒感或异物感所致,若时间久者可形成习惯性动作。在治疗时,应注意选用化痰利咽之品,对病程较长者,尚须嘱患者注意克服习惯性动作。6、咽中灼热感:少阴少阳君相二火循经燔灼于咽喉而成喉痹,可致咽喉中有灼热不舒或火热之气上冒感。咽中灼热感主要见于阴虚证、郁热证,其持续时间较长,如火辣感,多伴咽中干燥感明显,乃虚火上炎或郁热熏蒸所致,正治以滋阴、清热、降火法,容易消失。或虚火上炎之证,亦有难消者,诚如《石室秘录》所说:“然徒补肾水,虽水能制火,可以少差,而火热太盛,未易制伏,又宜于水中补火,则引火归原,而火势顿消,亡于顷刻矣。”对此,宜反佐桂附,以同气相求,引阳入阴,其症必消。阴亏火炎于上者,易致肠管干涩,于下。肠腑不通,郁热不得下泄,每多加重咽部灼热干痛之症。当上病下取,润肠通便以泻在上之热。全瓜蒌一味,既能润肠通便,又能清上焦之热,可为首选之品。它如火麻仁、何首乌、生地黄、蜂蜜等亦可随证选用。“火气上冒感”主要见于阳虚、气虚患者,部分患者觉咽中如有热气上冒,但持续时间短,可不伴明显的咽喉干燥感。此乃命门火衰,虚阳浮越,诚如李东垣所谓脾胃虚,“阳道不行,阴火上乘”之故,温阳益气,“火热”自降。如不效,温肾壮阳之剂反佐知柏(宜酒炒,量少),或补中益气汤反佐芩、栀(或黄连),使阴阳调,升降顺,“火热”自除。7、干哕:哕者,呕而无物。在慢性患者,常表现为在咳嗽、漱口刷牙时,甚至进食时引起干哕作呕,在阳虚证中较少见。病机多属气机升降失调,浊气上逆。无论见于何证,均可适当选用法半夏、竹茹、代赭石之类降逆化浊止呕,尤以选用法半夏疗效确切。8、咽部肌膜异常:咽部肌膜异常是诊断慢性最重要的体征之一。咽部肌膜异常在慢性的表现主要有:软腭边缘或舌腭弓处黏膜暗红充血,故稍显肥厚改变,多属火热(虚火或郁热)之邪,宜据证用药。悬雍垂水肿延长,色淡紫多属新感风寒侵袭,潮红多属新感风热侵袭;增粗暗红多属郁热熏蒸,宜据证用药。咽部肌膜少津或光亮少津,多属阴虚或气虚,宜酌用生津之品,如西洋参、玄参、麦门冬、玉竹、五味子之类。9、滤泡与咽侧索增生:滤泡,中医称“小瘰”,或称“气子”,呈点状凸出于喉底,甚则融合成片,其色或红或淡,以其突出喉底瘰瘰如串珠,亦称“帘珠滤泡”。咽侧索,古称“喉间红筋”。由虚火炎上,或郁热熏蒸,灼津成痰,其淋巴滤泡多色红,粒小高突;气虚痰凝所致淋巴滤泡、咽侧索增生者,多粒大饱满而色偏淡;肝气郁而不达,痰气交阻,结于咽喉而成者,其形较大而色淡暗;阳虚之证,其淋巴滤泡一般不明显。临床上,凡有淋巴滤泡增生者,可酌用化痰散结之品,如瓜蒌皮、玄参、浙贝母、牡蛎、夏枯草、昆布之类,或用疏导疗法(刺血疗法),以及局部注射法,对消除异物感效果较好。各种疗法对慢性之淋巴滤泡增生往往难以使之迅速消退,而在门诊体格检查中,亦发现有不少体检者虽有淋巴滤泡增生,但并无慢性自觉症状(如咽干、咽痛、异物不适感,等),故淋巴滤泡形态可以作为诊断慢性的参考指标之一,但不宜作为疗效评价标准,特别是在科研观察时尤其如此。10、咽部络脉异常:如果以有无咽部自觉症状为依据来诊断慢性,则咽部脉络异常不宜作为慢性的诊断与疗效评价指标,因为在正常人群中(无慢性症状者),其咽部黏膜脉络也可能呈现出扩张状态,而有慢性症状的患者,其咽部脉络也可能并无扩张体征。但在有咽部脉络异常的慢性患者中,其咽部脉络异常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其一,咽部脉络扩张呈暗红增粗如网络状,即古医书中所谓如“哥窑纹”,或如“海裳叶背”,多属血瘀喉痹的体征,治宜活血化瘀为主,用桃红四物汤,酌加丹参、干地龙,甚者加水蛭、土鳖活血化瘀,或用补阳还五汤加减。其二,少数脉络扩张、增粗,多属郁热熏蒸咽喉,气血凝滞,宜清金利咽汤加活血化瘀之品。其三,咽部色淡,脉络清细,多属阳气亏虚之证,属气虚血滞之征,用补中益气汤或真武汤加减,不必专用活血化瘀之法。以上分列了慢性干燥感、异物感、疼痛、咽痒、灼热感、“吭喀”清嗓与“半声咳”、灼热、干哕、咽部肌膜异常、滤泡与侧索增生、咽部脉络异常等局部症状、体征的目的,是为了较全面细致的分析其病机与辨证施治。慢性的临床表现复杂多变,每可见上述全部或数症并存,故治疗时要抓住主症,突出重点,不可将上述诸症分割孤立。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慢性的局部体征(咽部肌膜异常、滤泡与咽侧索增生、咽部络脉异常)等,只是标证,在一些情况下,可能与整体辨证并不一致,如咽部暗红充血可能见于阴虚、郁热、气虚等证,若见于气虚证,则显然与本证不一致。辨证要点是,有全身症可辨时,当以整体辨证为依据,结合局部症状(兼证)的辨识,用药时适当考虑于主方中加入治疗兼证之药;全身症候不明显时,则以局部辨证为主,鼻部症状与体征的辨证认识方面,也存在类似情况。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论大医精诚》说:“病有内同而外异,亦有内异而外同”。相同的病机可表现出不同的症状,相同的症状又可出自不同的病机。只有谨守病机,求其所属,方能如《灵枢·外揣》所云:“合而察之,切而验之,见而得之。若清水明镜之不失其形也”。验方清金利咽汤组成:黄芩10g 栀子10g 薄荷6g 玄参12g 浙贝母15g 麦门冬15g 牛蒡子10g 桔梗10g 甘草6g 木通6g功能主治:清金利咽。用于慢性肺金郁热熏咽证。方解:方中黄芩、栀子清肺热以治病求本;薄荷、牛蒡子疏风清热,利咽止痛;玄参、麦门冬养阴生津以利咽;浙贝母、桔梗、甘草化痰利咽;佐木通清热利尿,使郁热从小便而除,取上病下治之意。玄参咽喉片组成:玄参 桔梗 陈皮 法半夏 浙贝母 诃子 甘草制用法:药物经提取,加赋形剂,制成片剂。每片生药含量0.5g,,含服,2片/次,每天3~5次。功能主治:滋阴润喉,清热化痰,散结利咽。用于慢性阴虚证、郁热证、痰浊凝结证。方解:玄参为君,滋阴生津,清润咽喉;法半夏、浙贝母、桔梗、诃子为臣,清热化痰,散结利咽;佐以陈皮,制君药之滋阴碍脾,助臣药行气散结;使以甘草,调和诸药与口味。全方合用,共奏滋阴润喉,清热化痰,散结利咽之功。玄参僵蚕散组成:玄参 僵蚕各3g 乌梅1.5g 天花粉 蒲黄 桔梗 青黛 甘草 薄荷 硼砂各1g 冰片0.6g制用法:研粉和匀,含服。功能主治:养阴利咽,清热化痰。治阴虚喉痹,咽喉干燥,微痛微痒,吭喀有痰,咽部黏膜暗红光亮,或有少许小瘰增生。蒲黄僵蚕散组成:蒲黄 僵蚕 薄荷各3g 赤芍药 天花粉 人中黄各2.5g 牡丹皮 胆南星 硼砂各2g 山豆根 乳香 没药 田三七 玄明粉 硼砂 冰片各1.5g制用法:研粉,取适量含服。每天4~5次。功能主治:清热除痰,化瘀散结。治慢喉痹、慢乳蛾,咽喉疼痛,咽异物感,吭喀有痰,小瘰增生、咽侧索红肿,喉核暗红肿大。柴胡僵蚕散组成:柴胡 香附 陈皮各1.5g 僵蚕 薄荷叶 甘草 桔梗各3g 石菖蒲1g 法半夏2.5g 冰片0.6g 硼砂1.5g制用法:研粉,含服,每日4~5次。有热加黄芩3g,咽干加天花粉或玄参3g,有痰加贝母2g,有瘀加大黄1.5g、三七1g。功能主治:理气化痰,疏风利咽。治气虚喉痹,咽喉不利,微干微痒,异物感,或吭喀有痰,时欲干哕,咽部色淡,或有小瘰增生,色淡扁平。青白散组成:青黛 人中白各2g 生蒲黄 硼砂各1.5g 甘草1g 冰片0.5g制用法:研粉,吹患处,每日3~5次。功能主治:清热除痰,利咽止痛。用于慢喉痹、慢乳蛾,咽部疼痛、红肿明显。铜锁匙组成:肉桂 法半夏 陈皮各10g 薄荷 桔梗 甘草各6g 石菖蒲3g 冰片1.5g制用法:研粉,每次含服适量,每日3~5次。功能主治:温阳化浊,疏风利咽。用于风寒喉痹,或寒邪直中少阴,咽喉微痛,哽哽不利,或作干哕,咽部黏膜色淡微肿。医案例1赵某,男,35岁,教师。日初诊:咽干刺痒,异物感,已一年余,平日易疲劳,多梦,便结,时有咯痰,量少而黄。检查:咽后壁干燥,滤泡增生,色淡红。舌质淡红稍胖,苔少,脉细数无力。证属气阴两虚,津不上承。治疗:拟益气养阴,生津润燥。养阴清肺汤加减:太子参20g,生地黄、熟地黄、玄参各15g,黄芪12g,麦门冬、牡丹皮、赤芍药、枸杞子、百部各10g,五味子、甘草各5g。12月10日复诊:服药五剂后,咽部症状减轻,咽后壁变化不大,仍以原方出入并仿张锡纯“咀华清喉丹”之意,嘱其以玄参30g沾冰片、硼砂少许,徐徐嚼咽,共进十三剂而愈。例2刘某某,女,34岁,营业员。日初诊:咽中不适,脘腹胀闷不适半月,咽中似有痰梗,然咯之无物,喉中有燥热感,口干不欲饮,纳食减少,倦怠乏力。检查:咽后壁覆少量稠黏分泌物,有少许滤泡,咽侧索肥厚暗红。舌淡苔薄白,脉濡。证属中气不足,清浊升降失司。治疗:拟益气升阳,健脾化浊。补中益气汤加减:炙黄芪15g,党参、白术、当归、枳壳、白芍药各10g,陈皮6g,柴胡、升麻各5g。五剂。5月30日复诊;咽喉不适减轻,咽后壁黏膜淡红湿润,咽侧索肥厚不明显。自觉头目昏眩,心悸不安,仍倦怠乏力,纳可,舌淡,苔薄白,脉弦细无力。为气血两虚,以原方合四物汤加减续服十五剂而安。例3严某,男,44岁,教师,日诊:诉咽喉部疼痛已半年余,吞咽不适,纳差,小腹冷痛,便溏,小便清白而多,口干喜饮但饮而不多,腰膝酸痛。检查:咽后壁色微红,少许滤泡,左会厌溪和梨状窝入口处微红肿。舌淡苔薄稍腻,脉沉细无力。证属肾阳不足,虚阳上扰。治疗:拟温阳暖肾为治。处方:熟地黄15g,枸杞子12g,茯苓、泽泻、牡丹皮、附片、玄参、麦门冬各10g,淮山药20g,肉桂粉3g(吞)。五剂。复诊时咽痛减,小腹冷痛消失,惟口鼻干燥,耳部烘热。下寒渐化,上热未除,原方去肉桂加黄连、牛膝等,续服十五剂而愈。随访至82年3月,咽痛一直未发。例4周某,男,48岁,电工,日初诊:患一年余,咽喉梗梗不利,似有痰黏着,咯痰白而稠黏,虚烦不得眠,胃纳不振,恶心干哕,大便二日未行。检查:咽后壁黏膜慢性充血,淋巴滤泡增生成块,色暗红,舌质淡胖,苔腻微黄,脉滑。证属脾虚痰热上扰。治疗:拟清热燥湿,化痰利咽。温胆汤合桔梗汤加减:玄参15g,茯苓、枳实、竹茹、桔梗各10g,陈皮、法半夏、甘草各6g,生姜三片,赤芍药12g,加减出入八剂而愈。例5肖某某,女,43岁,工人,日来诊。诉左喉刺痛年余,咽干,喜热饮而量不多,经中西医治疗不愈。并见咽喉梗梗不利,呃逆。纳可,二便调。检查:左咽腭弓中段有一米粒大小之瘀点(紫蓝色),喉结向左偏开一指处,明显压痛。舌质淡红,左边有瘀点,脉沉涩。诊断为瘀血喉痹,属气滞血瘀证。治以行气活血,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味:当归10g,川芎6g,赤芍药10g,生地黄12g,桃仁10g,红花6g,丹参15g,玄胡6g,川楝子6g,厚朴10g,服四剂,诸症悉除。日因服红参后喉病复发,左咽干痛,喜热饮而量不多,呃逆,左乳房胀及闭经二月余,大便时结。舌质淡红,左边有瘀点,脉沉涩。检视咽喉,见左腭咽中段仍有半粒米大小之瘀点。因其病证与前相同,按上方加代赭石20g,以降胃气之冲逆,连进五剂而安。例6周某,女59岁。咽部不适,干燥感、隐痛三年,纳差。检查:咽部视诊见广泛轻微充血,哥窑纹清细,咽后壁淋巴滤泡大而扁平,色淡红。舌淡胖,苔薄,脉细缓。诊断为慢性,辨证属清气不升,咽喉失养。治疗:拟益气升清,清润咽喉。处方:党参、黄芪、白术、葛根、麦门冬各10g,当归6g,升麻、五味子各5g,陈皮、酒炒知母、黄柏各3g,甘草4g。四剂后症状消失。二月后复查咽部正常,随访年余未复发。本文转载自http://user./
与医生电话交流
网上免费问医生
发表于: 13:33
赵东奇大夫的信息
赵东奇大夫电话咨询
赵东奇大夫已经开通电话咨询服务直接与大夫本人通话,方便!快捷!
网上咨询赵东奇大夫
在此简单描述病情,向赵东奇大夫提问
赵东奇的咨询范围:
颈肩腰腿痛以及相关中医内外妇儿皮科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
赵东奇主治疾病知识介绍
推拿科好评科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喉咙咽干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