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借景抒情诗句又说理的诗句

李清照写说理诗?这是我的第一次发现
李清照写说理诗?这是我的第一次发现
阿狸火爆一线
作为婉约派词人的杰出代表,李清照的诗词大多以抒情为主,但也有难得一见的说理诗。钓台(夜发严滩) 李清照巨舰只缘因利往,扁舟亦是为名来。往来有愧先生德,特地通宵过钓台。明·郎瑛《七修类稿》卷三十《赵墓言台诗》记:“汉严子陵钓台,在富春江之涯。有过台而咏者:‘君为利名隐,我为利名来。羞见先生面,黄昏过钓台’”。诗人只用28个字,把当时临安行都,朝野人士卑怯的自私的情形,描绘得淋漓尽致,皆因利往,皆为名来。前两句中,“巨舰”“扁舟”分别借代两种人生,一种是朝廷之中权高位重的人,一种是隐居山水之间的人。这两种人,都是为了追求利益、沽名钓誉。诗人在批评世人名利迷心的同时,没有饶恕自己的苟活苟安,觉得无颜以对严光的盛德,所以‘特地通宵过钓台’,既生动又深刻地表达愧怼之心。李清照的这种知耻之心,和当时那些出卖民族、人民地无耻之徒相比,确是可敬得多了。这首诗出自一个饱读诗书的女子之手,充分表现其高洁品格。今天读来,仍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阿狸火爆一线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希望是一天天积累的
作者最新文章【冲刺高考】高考语文强化复习课程(国家玮):古诗文阅读读懂诗歌必须的知识结构——想象诗人:抒情、说理、怀古诗-学科网
资源篮中还没有资源,赶紧挑选吧!
【冲刺高考】高考语文强化复习课程(国家玮):古诗文阅读读懂诗歌必须的知识结构——想象诗人:抒情、说理、怀古诗
扫一扫手机阅读更方便
预览已结束,查看全部内容需要下载哦~
扫码支付,立即下载或
压缩包中的资料:
【冲刺高考】高考语文强化复习课程(国家玮):古诗文阅读读懂诗歌必须的知识结构——想象诗人:抒情、说理、怀古诗.mp4
[来自e网通客户端]
审核人:语文刘峰
扫一扫手机阅读更方便抒情诗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shū qíng shī]
诗歌的一种,这种诗以集中抒发诗人在生活中激发起来的思想感情为特征,主要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反映生活,因此不去详细叙述生活事件的过程,一般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不具体描写人物和景物。抒情诗的特点是侧重直抒胸臆,,优秀的抒情诗则往往激荡着时代的旋律。抒情诗因为其内容的不同分为颂歌、情歌、哀歌、、牧歌等。
抒情诗简介
以表现主观感情、抒怀咏志为主,它通过抒发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来反映社会生活,对客观事物的再现要服从于主观内心世界的表现。它不具体刻画人物,不展开故事情节。 抒情诗一直是中国诗歌的主流,从《》《》到李白、杜甫、等人的绝大多数诗歌都是抒情诗,叙事诗则是影响力次于抒情诗的一种诗歌,杜甫的《》等诗歌、、的一些长篇歌行都是叙事诗,宋代诗歌中出现了说理诗。叙事诗和说理诗影响力都不及抒情诗。
抒情诗表现手法
情与景在古典诗词中,抒情诗是占据了大半壁江山的。但即使同为写景抒情诗,其表现手法与艺术形式也是各有千秋。有的以景载情,有的触景生情,有的以景蕴情,下面我们结合一些具体的诗歌来谈谈抒情诗中的景与情。
一.以景载情
《敕勒歌》
,阴山下。天似穹庐,。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现)牛羊。
这是一首北朝民歌,它为我们展现了北方草原的壮阔之景。诗的前六句写平川,写大山,写天空,写四野,涵盖,意境极其阔大恢宏。末句“”,境界更是豁然开朗。草原是牧民的家乡,牛羊的世界,但由于牧草过于丰茂,羊群统统隐没在那绿色的海洋里。只有当一阵清风吹过,草浪动荡起伏,在牧草低伏下去的地方,才有牛羊闪现出来。那黄的牛,白的羊,东一群,西一群,忽隐忽现,到处都是。整个草原因此充满勃勃生机,连那穹庐似的天空也为之生色。
这一片北方的大草原,,天空高渺,牛羊肥壮,牧草丰盛。在这样的一片天地之中,立马草原,展望家乡风光,豪情满怀,放声高歌的草原牧民,似乎一挥马鞭,就会从《敕勒歌》里向我们跃马奔来。
整首诗歌,没有一句是带有诗人主观感情的,但我们却可以真真切切地从诗中感受到那一份豪迈之情。整首诗歌,句句写景,但句句见情。全篇不见一字写情,但字字皆情。这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并不直接说话,而是通过笔下的景物来传情达意。诗所描写的景,就成了诗人情感的载体,情在,景就是情。这种写景抒情诗,其特点就是以景载情。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二.触景生情
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是南宋爱国词人,一生以收复失地为己任,同时也在积极地寻求个人生命的辉煌。他的一生,时时处处闪现出一个英雄人物不愿在平庸中度过一生的英雄本色。但是苟安江南的南宋朝廷,始终没有给这样的一个英雄人物以用武之地,没能让他一展雄风,去实现自己的平生夙愿。1176年,36岁的辛弃疾路过造口,想到就在47年前,金兵攻打江西,由南昌追击的御船,直追到,才不及而返。隆裕太后逃到造口,弃船登陆,到达赣州。如今,47年过去了,中原故都仍在金兵占领之下,而南宋朝廷仍偏安江南,不思北伐以收复失地。正当盛年的,在下,激情难抑,大笔一挥,给我们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
这首诗,写到了“郁孤台”、“清江水”、“无数山”、“青山”、“江晚”、“鹧鸪声”这样一些景物。在写景的同时也写出了诗人自己的主观感受,“行人泪”、“可怜”、“”、“愁”、“闻”,这些词语让人真切地感觉到了诗人内心的伤痛。
在这首诗里,诗人由眼前的“清江水”想到行人泪,由“东流”水奔腾而去不受群山遮挡,想到南渡之人却无法北归,无法回到中原,只有愁绪满怀。
这首词以眼前景道心上事,眼前景不过是清江水、无数山,心上事则包举家国之悲今昔之感种种意念,而一并托诸眼前景写出。
《》这首词中所描写的景,是诗人藉以抒情的触发点。情因景而生而又缘于景。它的特点就是因景生情。而且这种写景抒情诗中的景,往往是有历史背景的。看起来是因眼前之景才有感而发,实际是对那景所具有的历史背景有感而发,从而借题发挥,一抒胸臆。欣赏这种诗歌,往往要联系到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有关情况,我们对诗歌内涵的理解才会准确而深刻。
这种写景抒情诗,其特点是有景有情,情由景生,可谓触景生情。
三.以景蕴情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 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更、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这是写离别的一首词,在这首词中,词人写了“寒蝉”、“”、“骤雨”、“烟波”、“”、“楚天”、“岸”、“风”、“月”这样一些景物。这些景物点出别时的季节是萧瑟凄冷的秋天,别时的地点是汴京城外的长亭,别时的具体时间是雨后阴冷的黄昏。此时此地的景物各具特色:“凄切”、“晚”、“初歇”、“千里”、“沉沉”、“阔”、“杨柳”、“晓”、“残”。这样的景物组合在一起,为全词定下了凄凉伤感的调子,也为我们营造出了一种“悲凉、冷落”的气氛。在这样的气氛中,即将离开自己心上人的词人“帐饮无绪”、“留恋处”、“执手相看泪眼”、“”、“念”。词人的一腔离愁,满腹依恋,尽在字字句句一物一事之中了。在这里,词人把离情别绪的感受,通过具有画面性的环境表现出来,意与境会,构成一种诗意美的境界,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
这首写景抒情诗通过对离别时身边景物的描写,渲染出一种气氛,营造出一种意境。这种气氛又很好地把诗人的情感烘托了出来,而这种意境的产生,更是让诗人的情感有如月悬中天,浑然天成。这种写景抒情诗,情由境生,我们可以称之为以景蕴情
一首令人回味的抒情诗,不会只是纯粹地直白地来抒情,更多的是借助于一些景物来传情达意。我们的古典诗词尤其讲究含蓄蕴藉,了解这些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欣赏这些古典诗词,从中获得艺术的熏陶,提升自己的艺术品味。
抒情诗诗歌举例
最早的抒情诗——屈原《》
“帝高阳之苗裔兮 (我是古帝的子孙),  朕皇考曰(字伯庸)。  贞于兮( 岁星在寅那年的孟春月),  惟庚寅吾以降( 正当那天我降生)。  揆余初度兮, 父亲仔细揣测我的生辰,  肇锡余以嘉名: 于是赐给我相应的美名:  名余曰正则兮, 父亲把我的名取为正则,  字余曰灵均。 同时把我的字叫作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天赋给我很多良好素质,  又重之以修能。 我不断加强自已的修养。  扈江离与辟芷兮, 我把江离芷草披在肩上,  。 把结成索佩挂身旁。  汩余若将不及兮, 光阴似箭我好像跟不上,  恐年岁之不吾与。……”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孤游重千里。
江暗雨欲来,
浪白风初起。
凉月如眉挂柳湾
越中山色镜中看
三日桃花雨
半夜鲤鱼来上滩
游人脚底一声雷,
满座拨不开。
天外黑风吹海立,
浙东飞雨过江来。
十分潋滟金尊凸,
唤起谪仙泉洒面,
倒倾鲛室泻。高考谈禅说理诗鉴赏
我的图书馆
高考谈禅说理诗鉴赏
高考谈禅说理诗鉴赏
&&&中华诗词一般都以抒情为主,写景、叙事为辅,而在诗词中阐明道理往往遭人非议,宋人严羽就认为“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这是十分错误的。沈德潜在《说诗啐语》中也曾指出:“人谓诗主性情,不主议论,似也不尽然”,同时他还指出:“议论须带情韵以行”。其实,沈德潜的看法还不够完整,诗词中的说理也不全是通过议论来表达的,有的诗人通过描写景物以喻理,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当然,也可以通过议论来说理,只是诗词中的议论是同形象描写相结合来表达的,如杜甫的“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判断一首诗或一联诗是否喻有道理,所喻又是何理,与判断咏物诗词是否有寄托差不多,都要潜心思索,仔细分析,切不可穿凿附会。而使用辩证法来分析,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好方法。
主要类型:谈禅说理诗诗人把自己类似禅宗的顿悟或事理的体察诉之于笔下,这类诗歌往往具有似不食人间烟火的空灵之境。
1、对生活对自然的顿悟。
有“诗佛”之称的王维可谓是这方面的典范。他在《终南别业(别业即别墅)》中写道: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前人对其中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一句颇有赞誉,认为其有化机之妙。“行到水穷处”是说随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的意思,然而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看似无路可走了,于是就坐了下来。“坐看云起时”是心情悠闲到极点的表示。云本来给人以悠闲的感觉,也给人们以无心的印象,因此陶潜才有“云无心以出岫”的话。通过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诗人王维此时心境的闲适也就明白揭出了。宋人苏庠云:“此诗造境之妙,至与造物相表里,岂直诗中有画哉?观其诗知其蝉蜕尘埃之中,浮游万物之表者也。”(《苕溪渔隐丛话》)
2、对事理的体察。这里对哲理的感悟并不是抽象地说出,而多用形象化的手法加以表现。
首先是借助景物来表现。如王之涣气吞寰宇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写得景象壮观,气势雄阔。这里诗人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高度形象而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的十个字中。首句写落日西沉,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方景;次句写黄河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见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而言,诗人身在黄鹤楼,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和意中景融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三、四两句诗,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寻味。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其次是通过生活中的细节加以表现。典型的例子是苏轼的题画诗《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苏轼在这里抓住了早春中几个典型的细节,不加修饰地写了出来,构成了一幅形象生动、意境浓醇的春江画图。“春江水暖鸭先知”句再现了春江中嬉水的群鸭,点出了“鸭戏图”的主景。然而不仅如此,尤其巧妙的是透过“水暖鸭先知”之语揭示了画面中无法表达的群鸭的“内心世界”,写出了群鸭敏锐地感觉出春水由寒转暖的知觉,更写出了群鸭畅于春水、戏于春水、恋于春水的神态,简直把画中的群鸭写活了,写神了!面画由此而陡然生气勃勃,洋溢着春回大地的醉人气息。“春江水暖”为何“鸭”先知?由此生发的普遍哲理是什么? 由于鸭子喜欢游水觅食,故而能最先体会到春天的来临,水温的上升。它告诉我们:只有经常和某种事物相接触,也最熟悉它的人,才能最敏锐地发现它的任何细微的变化。
&首先要学会判断一首或一联说理诗是否是诗。先看一下理学家邵雍的“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这两句诗,理学家以阴阳学说为理论依据,阐述了在阳气初动之时万物尚未萌发。很明显,这是理语,而不是诗语,因为他所写的既无形象,也无感情,没有诗味,没有诗趣。再看一下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诗人先描绘西湖的水光山色和晴姿雨态,再以西施为喻,写出西湖的神韵,趣味盎然,富有美感,能给读者以艺术美的享受。在此基础上阐明了一种美学的原理——事物各呈面貌,各有其审美价值,可以说是善状眼前之景,妙托物外之理。诗中所阐明的道理绝不是概念的,也不作抽象的事理演绎,而是通过西湖美景和比喻等艺术手法来表达的,是用诗的语言来说出来的,是形象的,是含蓄的,是有趣的,因此是真正的诗。我们可用朱熹《观书有感》(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其二)“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出一道题来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题曰:“这两首绝句主要有哪三个特色?试结合原诗作深入而简要的分析。”解答前要做这样的思考:诗中说理是溶理于诗,使理富有诗味,具有理趣。这两首绝句正是凭借具体形象来说明道理的,理由形出,理不离形,故能发人深省,使读者能获得艺术形象美的享受。然后做出如下正确的回答:“一是通俗自然,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能获得雅俗共赏的审美效果。二是善于运用比喻来说理,富有形象思维,读来意趣盎然,耐人品味。三是富有理趣。”  其次要懂得诗中喻理常用的几种方法。这一问题在开篇中已经提及,再做点扼要的说明:鉴赏任何一类诗词都有其独特的方法,如果方法不对,答起题来弄不好就会砸锅,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下面就分条加以阐述:  1.在形象的描绘中蕴含道理。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行。诗人在创作之初本不想说理,只想描绘景象,以抒发自己的某种情感,可不经意间却产生一箭双雕的绝妙效果。还以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为例,全诗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一看题目就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对草的描绘的初衷是表达别情,不经意间却给读者留下无尽的遐思,使人联想到生命存在的哲理——生生不息,无穷无尽。据说,这首诗是白居易初到长安时献给当时大诗人顾况的,顾况大为赞赏,为之改变态度。究其因,正是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一联诗的嗟赏。我们可用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出一道题:“颈联是千古传颂不衰的名句,它富有哲理,请作较深入的分析,并说说今天人们又能赋予它什么样的新意义?解答前应作如斯考虑:诗词的哲理和意义大多从景物的描写中表现出来,虽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其实,也有不少景语不但有情还含哲理。然后就能做出如下正确的回答:“沉舟之畔,千帆竞发;枯树前头,万木争荣。世界上一切都在向前发展,新陈代谢总是要继续下去的。新的意义是说明新事物总要代替旧事物。” 杜甫诗:“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水深鱼极乐,林茂鸟知归。”“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俱入理趣。杜甫所写是从具体的生活感受中所领悟出来的一些道理。他在《后游》诗中从山水胜景、花柳倩姿中体会到大自然是毫无私心的;在《秋野》诗中从水深鱼乐、林茂鸟归体会到必须有清明政治,百姓方能安居乐业;在《江亭》诗中从“水流”、“云在”认识到自然界是按照自己的规律在运行的,懂得这一点,那么人们非分竞争的心思、飞驰的意念也都自然消失了。这些道理不是以抽象的概念、推理来表达的。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雪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这是苏轼给他弟弟苏辙的一首诗,写的是诗人回忆当年与弟弟进京应举时路过渑池县,借宿寺庙内,在寺壁题诗的往事。诗中前四句以雪泥鸿爪为喻,说明了一个发人深思的人生哲理:由于世途坎坷,沧海桑田,变幻多故,早年的经历、理想、抱负,有如雪泥鸿爪,回忆起来令人感慨万千。这样的诗乍一读来并不觉得是说理,但是仔细体会一下,就会感到其中寓有很深刻的道理。  2.在抒情之中蕴含道理。前文已经说到过“诗主性情”,而在抒情中蕴含理趣,确实可以令读者“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许多千古传诵不衰的名句,有不少都是情中含理的。先结合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来具体阐述一下这一问题,诗曰“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很明显,这是一首送别诗,抒发了诗人对朋友的真挚而深厚的友情。尤其是颈联,在抒情中蕴含着“只要是知己朋友,哪怕远隔万水千山,感情也不会变成淡薄,依然还和住在一起时一样”的深刻哲理,具有高度的概括力,气象壮阔,诗味隽永,独标高格,而成千古名句。高中语文第三册中白居易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秦观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等,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可用苏轼《水调歌头》中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出一道题来加以巩固,题曰:“这几句词本是诗人聊以自我宽慰的,但其中富有理趣,请做较深入的分析。”审题时应首先考虑到“阴晴圆缺”有象征意义,然后再考虑富有何种哲理,才能作出以下正确的回答:“诗人用变换不拘的宇宙规律说明人间悲欢离合是自古已然的事实,揭示了人世间从来就没有十全十美的事这一普遍规律。”  3.在议论之中阐明道理。必须着重指出的是,这里的议论是同形象描写相结合的,是用诗的语言来表达的,且多使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因而议论显得比较隐晦。先以苏轼的《题西林壁》为例,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中的“庐山”便含有比喻义,后两句的议论隐含许多哲理,既蕴含看待任何事物和问题都应一分为二的意思,又隐含任何一个问题都有多种答案的哲理,还含有和俗话所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一样的道理,只不过这句俗话纯乎说理,而苏轼是以形象来喻理。更说明了一个非常深刻的道理:一个人如果陷在某个具体的环境或事件之中,不能摆脱出来,那就无法全面、客观地去认识这个环境和事件的真相,往往容易产生片面性和主观性。后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几乎成了大家所常用的成语典故。还有更隐晦的,如张安道的《汉兴歌风台》(落魄刘郎作帝归,樽前一曲大风辞。才如信越犹菹醢,安用思他猛士为?),方回的《瀛奎律髓》中说它的议论“不着色相”,便是这首绝句议论的特色,诗人写得很含蓄,只是说像韩信、彭越这样一代天才大将都被你刘邦杀了,你还想要什么猛士呢?诗人说的虽然只是刘邦一人,但历史上有几个帝王不是像刘邦一样,爱惜人才只是挂在嘴巴上,而骨子里却是残害人才,只求保住自己的帝位呢?这就是历史的规律,这就是古代中国人才长演不衰的悲剧!我们可用杜荀鹤的《小松》(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来出道题来加深认识,题曰:“这首绝句对小松的描写精炼传神,议论富有哲理,试对其所蕴含的哲理做简要的分析。”解答前应想到这两句诗已经将诗情与哲理完全融合在一起,至于比喻手法的运用,那是一眼就可以看出来的。而后便可做出如下正确的回答:“眼光短浅的人是不可能在人才尚未崭露头角前就发现之,反而因为‘不识’而扼杀之,揭示出人才被扼杀的一种规律。”  其三是要学会“想诗”。富有理趣的诗句,有的是其本身固有的,如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来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有的原意较少而后人赋予更多层次的哲理,如王安石的《登飞来峰》(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有的则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引申出来的,如杜荀鹤的《小松》。所以,要揭示诗词中所蕴含的哲理,非要好好想一想不可。司马光早在九百多年前就在《续诗话》中指出:“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本段即以此为据来阐述。其实,“想诗”是诗词鉴赏的一个重要手段,在“想诗”中,“思而得之”最为关键,就是说,在鉴赏时要根据诗中所提供的意象,在准确理解诗意后进行“再创造想象”,这尤其对于原意较少而后人赋予更多层次的哲理和在原有的基础上引申出来的这两种情况特别有效。理论大多是抽象的,必须在实践中反复练习才能牢固掌握,下面就结合练习解答指导,来谈这一问题。先以苏轼《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出一道题:“苏轼的这首《琴诗》富有哪些哲理?请结合政治课上学过的唯物辩证法谈一谈这首诗所蕴含的哲理。”在审题时应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入手,明白天下万物的完成,都有赖于主客体的密切配合这一哲理,做这样的解答:“作为主体的手指没有琴弦是奏不出音乐,而作为客体的琴弦离开了手也不能自鸣,只有主体与客体密切配合才能演奏出美妙的音乐来。”  其四是要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运用到对哲理的分析中去。其实,在前面的分析中,已经融合了不少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这里就不再赘述。中学生学过的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有:对立与统一,量变与质变,内容与形式,原因与结果,本质与现象,真理与谬误,运动与静止,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等。就喻理诗词所表现的情况而言,主要有: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原则,如杜甫的“水深鱼极乐,林茂鸟知归”;概括出具有普遍意义或含有规律性的道理,如白居易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如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表现对立统一规律,如王藉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检验真理的标准,如陆游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如朱熹的“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江中自在行”;由量变引起质变,如:杜甫中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如刘禹锡的“芳林新叶催旧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要全面地看问题,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等。而对于这些哲理的归纳,对提高认识立意的深度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诗词鉴赏中运用唯物辩证法,就等于插上了智慧的翅膀,从而在鉴赏这一王国的广袤的天宇中翱翔。
蕴含哲理的诗句大多都是流传千古,人们耳熟能详的名篇名句,并为许多文人墨客所经常引用,是中华诗词百花苑中的一朵朵奇葩。我们不但在诗词鉴赏中要牢牢加以掌握,同时还要把它运用到写作中去。历览各届作文大赛获奖作品和高考中得高分的佳作,有不少都运用了这类名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运用喻理诗词名句也是作文取胜的一个绝招。
一、《放言》(白居易)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这首诗的主题是辨伪。首联提出有办法解决狐疑,颔联从自然景物入手具体介绍这一办法:让时间证明一切。颈联转入到历史人物,进一步证明上述办法。尾联顺着颈联的意思延伸:如果周公、王莽在真相还没有显现时便死去,他们的德行真伪就无人知晓。本诗告戒我们:看待事物不要过早下结论,否则容易被假象迷惑而不能分清是非。二、《琴诗》(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诗人在这首诗中描绘了琴和指头两个形象,用两个假设句和两个反问句,故作疑难之语,实际上幽默诙谐,意新理妙,揭示了“天下事物的完成都有赖于主、客观的紧密配合”这样一个深刻的哲理。三、《过沙头》(杨万里) 过了沙头渐有村,地平江阔气清温。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这首诗明白晓畅而富有深意。暗潮已然来到,而常人却不知道,因为他们没有水上的生活经验,对潮水涨落的规律不知晓;而篙师长年累月在江上撑船,水的深浅,流速的快慢等,都一清二楚,些微变化他们都能察觉。这就揭示了一个深刻而具有普遍意义的哲理:实践出真知。四、《论诗三十首》(元好问) 眼处欣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这首诗前两句很容易明白:眼见的真实情景激发心头的真切感情,就能写出意境神妙的诗句;闭门造车,就像黑暗中摸索制作出的东西,总要失真。后两句则说:靠临摹前人作品,画出秦川景色的画家,亲自去长安的能有几人?诗人省略了一句话,即难怪那些人画不好。本诗告诉我们:没有现实生活的感受,没有亲身体验,是不可能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五、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进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
六、杜甫《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如王勃《春思赋》:“会当一举绝风尘,翠盖朱轩临一春。”有时单用一个“会”字,如孙光宪《北梦琐言》:“他日会杀此竖子!”杜诗中亦往往有单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奉送严公入朝》)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句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慨。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这就是为什么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而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
七、卢梅坡《雪梅》:梅雪争春末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这是一首绝妙的哲理诗,被诗论界誉为宋人哲理诗的压卷之作。它既有宋诗工巧细密之所长,又兼得唐人诗虚处着墨、意象微茫之特色。"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评价梅雪,恰如其分。此诗好就好在:它能写出别人诗中所有(雪似梅,梅似雪),又能写出他人笔下所无(梅雪争春,各具特长)。这又是一首咏物诗,没有写景,没有抒情,纯属议论,却写得如此生动,另具一格。“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蕴含的哲理又是什么:&&&&&&&&&&&&&&&&&&&&&&&&&&&&&&&&&&&&&&&&&&&& &&&&&&&&&&&&&&&&&&&&&&&&&&&&&&&&&&&&&&&&&&&&&&&&&&&&&&&&&&&&&&&&&&&&&&&&&&&&&&&&&&&&&&&&&&&&&&
八、过上湖岭望江南招贤北山& 杨万里岭下看山似伏涛, 见人上岭旋争豪。 一登一步一回顾,我脚高时他更高。
诗中蕴含哲理的诗句是:&&&&&&&&&&&&&&&&&&&&&&&&&&&&&&&&&&&&& ,蕴含的哲理是:&&&&&&&&&&&&&&&&&&&&&&&&
&&&&&&&&&&&&&&&&&&&&& &&&&&&&&&&&&&&&&&&&&&&&&&&&&&&&&&&&&&&&&&&&&&&&&&&&&&&&&&&&&&&&&&&&&&&&&&&&。
九、浣溪沙&&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①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②。
&&& 注:①子规:杜鹃鸟;②黄鸡:白居易诗有“黄鸡催晓”句,用以感叹人生易老。
&&& 有古人在评价这首词时认为“门前流水尚能西”一句富含哲理,运用得十分巧妙。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为什么?请结合全词进行简要赏析。
&&& 答:同意。兰芽溪水,沙路无泥,萧萧暮雨中传来杜鹃的啼叫,作者来到一个远离尘世、洁净如洗的地方。这里的“溪水西流”给作者极大的启迪:水尚能西流,人生就不能再次年轻吗——体现了作者不因为年老而消极悲观的态度。通过富含哲理的这一句,全诗体现了作者乐观向上的精神。
十、游山西村&&&&&&&& 陆& 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这首诗的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请结合诗歌内容对此联作简要的赏析。
&&& 答:(1)写出了山水曲折、树茂花艳的景色。(2)反映作者观赏景物的欣悦。3)揭示出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道理,能够引发广泛丰富的联想。(4)对仗自然、工整。(答出三点即可分,每点2分)
十一、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由达?归雁洛阳边。
&&& (1)从这首诗看,诗人处在怎样的境况之中?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 (2)前人评价“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诗是“形容景物,妙绝千古”。你认为它“妙”在何处?
&&& 答:(1)答案要点:远离家乡,漂泊江南水上。表达了漂泊中的孤独情怀和思乡之情。(可从“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乡书何由达,归雁洛阳边”等句看出)
&&& (2)答案要点:①时序交替,触景伤情;②写景中蕴含哲理(海日生于残夜,旧年未去,江上春色已到)
十二、登鹳雀楼& &&&畅当&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 [注]鹳雀楼:唐朝时建于今山西省永济县西南高阜上的一座三层楼,是当时的登临胜地,后废毁。
&&& 问:唐代诗人王之涣曾经写下一首著名的同题诗作,与畅当的诗相比,王之涣的诗显然更胜一筹。你认为王之涣的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
&&& 答:王之涣的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王之涣的诗不仅写出了在鹳雀楼上所望见的壮丽景象,而且包含着"登高才能望远"这一人生哲理,境界显得更加高远。
十三、《春日》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春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注释] 1. 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 2. 寻芳:游春,踏青。 3. 泗水:河名,在山东省。4. 等闲:平常、轻易。“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5. 东风:春风。
 & 人们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游春诗。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泗水滨”点明地点。“寻芳”,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题。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东风面”借指春天。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而此句的“万紫千红”又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时新”。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得。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
十四、断章(现代诗)& 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该诗人会让人以为是佛法之大成者!处处充满使人朵颐的哲理!四句诗精巧短小、明白如话,乍一看并不难懂,细思量却觉得意味无穷。诗人通过简单的几个对象:人、明月、窗子、梦,表达了世间万物相互关联、平衡相对、彼此依存的哲理。
馆藏&254183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借月抒情的诗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