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课题研究题目,第三小题,求解

高中物理选修3-1课后习题和答案以及解释_中华文本库
第2页/共21页
荷量都变为原来的四倍,于是乘积变为原来的十六倍。要让力不变,得满 足距离的平方也变成原来的十六倍,于是距离变为原来的四倍。
5.如图所示,一绝缘细圆环半径为 r,环面处于水平面内,场强为 E 的匀强电场与圆环平面 平行。环上穿有一电量为+q、质量为m的小球,可沿圆环做无摩擦的圆周运动。若小球经 A 点时速度的方向恰与电场垂直,且圆环与小球间沿水平方向无力的作用,则: (1)小球经过 A 点时的速度大小; (2)当小球运动到与 A 点对称的 B 点时,小球的速 度是多大?小球对圆环的作用力是多大?
答案: (1)
(2) ,F = 6qE
详解: (1)在 A 点,小球在水平方向只受电场力作用,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 所以小球在 A 点的速度 。 (2)在小球从 A 到 B 的过程中,根据动能定理,电场力做的正功等于小球动能的增加量, 即 ,① 于是可以解 小球在 B 点时,对环的作用力是水平方向的。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在水平方向有 ② 解①②两式,小球在 B 点对环的水平作用力为: 。
6.一负电荷仅受电场力作用,从电场中的 A 点运动到 B 点,在此过程中该电荷做初速度为 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A、 两点电场强度 EA、 和该电荷在 A、 两点的电势能 EpA、 则 B EB B EpB 的关系为 ( ) A.EA = EB B.EA<EB C.EpA=EpB D. EpA>EpB
答案:AD 详解:匀加速说明 AB 两处电荷受到的电场力相等,于是场强相等。电荷自发从 A 到 B,B 点处电荷电势能必然低。 7.如图 1-23 所示,有一水平方向的匀强电场,场强为 9×103N/C.在电场内的竖直平面内 作半径为 1m 的圆,圆心处放置电荷量为 1×10-6C 的正点电荷,则圆周上 C 点处的场强大 小为______N/C,方向________。
答案:1.27×104,与水平方向成 45°角。 详解:C 点场强就是匀强电场场强和正电荷场强的叠加。正电荷在 C 处场强大小经计算是 9 ×103N/C,方向竖直向下。于是矢量叠加即可得到答案。
8.两个半径相同的金属小球,带电量之比为 1∶7,相距为 r,两者相互接触后再放回原来的 位置上,则相互作用力可能为原来的 ( ) A. B. C. D. 答案:CD 详解:半径相同的球,接触后必然是电荷平分。如果初态二者电性相同,假设电量分别是 q 和 7q,那么接触后电量必然都是 4q.此时相互作用力是原来的 .如果初态二者电性相反,假 设电量是 q 和-7q (负号在哪儿无所谓, 因为 q 正负也随便取) 那么接触后电量就是-3q,-3q, , 此时相互作用力变为原来的 9.A、B 是一条电场线上的两个点,一带负电的微粒仅在电场力作用下以一定初速度从 A 点 沿电场线运动到 B 点,其速度—时间图像如图甲所示。则这一电场可能是
第2页/共21页
寻找更多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高中物理选修3-3课后习题和答案以及解释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2017年整理】高中物理解题方法例话:3模型法.doc 9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200 &&
【2017年整理】高中物理解题方法例话:3模型法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故事链接: 1910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里,卢瑟福领导下的实验室发生了一件意料不到的事,竟然无意之中促成原子模型图的成功。事情经过是这样的:
  一天下午,青年助手盖革问卢瑟福,是否可以在放射性方面做点工作;同时让刚来的助手马斯登也一起参加。卢瑟福同意并建议他们用α粒子去轰击金箔,看看穿过金箔的α粒子向什么方向飞去。
  原以为这个实验纯粹是练习性的,没有多大意义。因为当时的科学家认为原子就像一只葡萄干面包。原子内部的负电荷电子就好像葡萄干;正电荷好像面粉一样是均匀连续分布的物质。按照这种想法,可以预料:金原子里的电子根本无法抵挡住比它重几千倍的α粒子炮弹;金原子中的正电荷物质虽然有同α相匹敌的质量,可惜它是均匀地分散在整个原子空间,也不会有什么了不起的抵挡力。所以,射向金箔的α粒子将继续向前飞去,最多稍微改变一下角度。盖革和马斯登遵照老师的意见,着手准备这项练习。整个实验装置非常简单:作为炮弹的α粒子由藏在一只铅室里的放射性元素供给,它们的轰击目标是一张极薄的金箔,在金箔的后面放了一个可以改变方位的闪烁屏,只要α粒子撞到屏上,便马上发生一次闪光。盖革和马斯登两名炮手,躲在一架低倍显微镜后面观察着这种微弱的闪光,并记下闪光的次数和角度。
  第三天,卢瑟福正在自己的办公室里看书,忽然盖革冲了进来,惊慌地报告:“我们竟然看见好几起α粒子被金箔弹回来了!”这真是难以置信的消息。这等于告诉你用一枚重磅炮弹去轰击一张报纸,炮弹竟然被报纸弹回来了那样荒唐。卢瑟福很快恢复了镇静,这里面一定有奥妙。如果这两位学生没有看错的话,莫非是我们以前对原子的看法有问题?卢瑟福紧张地思考了几个星期。他想,原子中的电子是早就被人观察到了,但是原子中连续分布的正电荷物质,却从来也没有露过脸。原子里的正电荷难道不是均匀分布,而是集中在一个很小的核心上?因为只有集中了原子质量90%以上的正电核心,才可能有足够的力量来抵挡那些凑巧撞在上面的α粒子,并把它们弹回去。
1911年2月,卢瑟福写了题为《α和β粒子物质散射效应和原子结构》的论文,认为原子的质量几乎全部集中在直径很小的核心区域,叫原子核,电子在原子核外绕核作轨道运动。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卢瑟福的原子模型。
从复杂的物理中抽象出的本质特征,物理模型是对事物原型的简化和提纯,常用的过程模型如匀加速直线运动、匀速圆周运动、简谐动、弹性碰撞、等温变化等v,子弹水平速度为u,则有
子弹从射出到击入靶中所用的时间为t,则有
解得每次小车后退距离为,
所以打完n发子弹后,小车移运动的距离
如果我们抛开发射子弹的复杂过程,最终结果就是n发子弹从小车的一端到了另一端,这就是“人船模型”的问题,一定有
由几何关系得
两式联立解得,结果与上一种方法完全相同,但过程要简单的多。
[例题2]如图所示为两根光滑的平行导轨,其水平部分处于一个磁感应强度为B、竖直向上的匀强磁场中,在其水平部分垂直导轨放置一根质量为的导体棒。另外一根质量为的导体棒从导轨上高h处由静止下滑,如果两导体棒始终不接触,导轨的水平部分足够长且始终处于磁场内,则两导体棒最后的速度是多少?
解析:导体棒在斜轨上的下滑过程中只有重力做功,机械能守恒。滑至水平部分进入磁场,切割磁感线产生沿的感应电流。于是,磁场对通电的两导体棒产生安培力F,对的安培力水平向左,阻碍它的运动;对的安培力水平向右,驱使它运动,如右图。这样,两者的相对速度逐渐减小,回路的面积也逐渐减小。最后,两棒达到相同的速度,回路面积不再变化,棒中不再有感应电动势,两棒由于惯性作匀速直线运动。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从棒进入磁场起,两棒通过磁场发生相互作用,最后达到共同速度。这个过程可抽象成完全非弹性碰撞过程模型。
棒滑进水平部分的磁场区域时,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得速度:
根据上面分析建立的碰撞模型,由
得最终共同速度:
上面的解答十分简捷,完全是由于建立了正确的碰撞模型的缘故。否则,这是一个非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学阶段无法解答。
[例题3](1999年全国卷)一跳水运动员从离水面10m高的平台上向上跃起,举双臂直体离开台面,此时其重心位于从手到脚全长的中点,跃起后重心升高0.45m达到最高点,落水时身体竖直,手先入水,(在此过程中运动员水平方向的运动忽略不计),从离开跳台到手触水面,他可用于完成空中动作的时间是
多少?(计算时,可以把运动员看作全部质量集中在重心的一个质点,取,结果保留二位有效数字)
解析:运动员跳起达到最高点的时间
人从最高点至水面的高度是,下落可看成是自由落体运动,时间为,
[例题4]两块大小不同的圆形薄板(厚度不计),质量分别为M和m(M=2m),半径分别为R和r,两板之间用一根长l=0.4米的轻质绳相连结。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拒绝访问 |
| 百度云加速
请打开cookies.
此网站 () 的管理员禁止了您的访问。原因是您的访问包含了非浏览器特征(3b908df1f6174382-ua98).
重新安装浏览器,或使用别的浏览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中物理题库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