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位大佬知道永中xmlp报表 html 乱码出现乱码怎么解决啊!我是做财务的,本来好好,更新下最后变乱码,555

11月30日更新:&br&&br&很多人在问听的谁的课,本来就怕大家以为是打广告的就没有说,既然这么多人问,那我就来回答大家一下:&br&课程是东奥的,全部都是东奥的。&br&会计:张志凤张老师&br&审计:以范永亮老师为主,如果听不进去范老师的可以选择刘圣妮老师。都是大师,看个人喜好&br&财管:闫华红老师&br&税法:刘颖老师&br&战略:吕鹏老师&br&经济法:郭守杰老师为主,黄洁洵老师为辅。当然你也可以听一个老师的,主要当时我的时间比较多,两位老师的都听了。&br&&br&&br&-------------------------------------------------------------------------------------&br&分享一下2013年一次过6门,考了483分的经验分享&br&为什么我要一次考六科?&br&因为没事儿干。。。&br&大四毕业没有什么事儿可做,就等着毕业了,所以就考了呗。&br&当时虽然报了六门,但是一开始认真准备的就只有四门,经济法和审计完全是抱着打酱油的心态报的,没有抱考过的心态去准备。&br&结果就是,我听审计听入迷了,真的是入迷了。就是听伟大的范老师的课然后就入迷了,我的审计完全是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学的,相信我,我到最后考试前审计做的题目不超过100道。。。&br&&br&从啥时候开始准备的?&br&好多人问我这个问题,答案是从报名的时候开始准备的。&br&这个问题问的好奇怪啊,我都不知道为什么很多人问。报名了就要认真对待了啊是吧,我看很多人是从上一次考完就开始准备了。&br&&br&查成绩时的心态?&br&查之前在抖,查完了也抖,但是其实内心一直特别平静。&br&出成绩之前其实我是抱着能过四门就足够的心态查的。倒不是说觉得自己考的不好发挥不行,而是怕期望太高失望,所以我已经做好了进去就找40分50分的心态,就是找最低分和最高分,然后登录了。&br&在出成绩的大概三秒钟,我很诧异,因为好像没有四五十分,我一直在找没找到。然后我就心想找个最低的”数”,就是看看哪个数最低,找了一圈好像是71。这个阶段持续了大概五秒&br&五秒钟之后我才反应过来,噢,我过了六门。(好像我很迟钝的样子。。。当时脑袋是一片空白)&br&然后内心狂喜了大概2秒,项目上的人就开始讨论过了几门了。&br&我一直没说话,然后有人问我过了几门,我说,六门。&br&然后我就平静下来了,虽然项目上的人开始不平静了。。。&br&现在想想,其实我心态真的蛮好,没有那种狂妄轻浮的心态,或许这也是为啥我能考483的原因吧。。。&br&&br&有没有基础?&br&全部0基础那是不可能的。说实话有基础的情况下考CPA真的是比没基础轻松愉快很多,虽然结果不一定有太大差异但是这个过程绝对不一样。&br&我13年毕业,是全国前三的财经大学毕业,非会计的经济学和管理学专业。&br&审计:完全没基础,完全不知道审计为何物。&br&财务成本管理:除了成本管理大概有一半没基础其他都基本学过(财务管理分析、公司理财、投资学等财管这本书的组成部分都学过,连冷门的运营管理 就是营运现金的那两张的模型我都会推导)&br&经济法:基本处于法盲状态,只知道零星的法律知识,连政府行为是不可抗力都不知道,更不知道什么是物上代位合同相对性邀约承诺。。。。&br&会计:中级财务会计基础。BUT,我相信每一个人都会觉得会计巨难无比,包括会计专业的人(什么ACCA专业一类的)。所以基本上大家的会计基础对CPA来说都是1%~5%吧。。。个人观点&br&战略与风险:除了不知道PRC准则或者规定,其余的地方都学过,包括但不限于战略的种类、战略的思想、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关系、模型等等。&br&税法:完全是法盲。分不清营业税增值税,没听说过消费税土地增值税,不知印花税是什么花这么贵,就知道个人所得税税率有的分级有的20%,连起征点和生计费扣除的区别都不知道。&br&所以你们可以推测一下我准备时候的心情:看财管和战略就特轻松愉快,看审计觉得好玩,看经济法觉得像小说,看会计感觉像解谜,至于税法。。。那是真的把我虐惨了。&br&&br&一天学多久?&br&我反问你想考多少?&br&如果想考70+,建议每日有效学习时间2个小时/门。注意,1.有效;2.2小时。(当然有效时间高于2小时更没问题了)&br&什么叫有效?1.有效的休息之后开始学习。2.头不晕脑不疼脑袋里没有去想爸爸去哪儿或者这个好声音那个好歌曲。3.能把学到的东西再过一遍或者讲一遍给别人听。100%有效。&br&我没有考60-70的经验,所以没得可参考。。。。(从来不是60分的幸运儿,我的成绩要么就是砸要么就是特别好,很少有低空飞过的经验)&br&&br&哪个最难?哪个最简单?&br&对于这个问题,我可真是有话要说:没有哪个最难,也没有哪个最简单,完全是因人而异的。&br&有人觉得经济法难于上会计,有人觉得通过审计之后别的科目都跟玩儿似的。所以,真的是因人而异。&br&我的个人看法呢,对我来说,难易程度是:&br&审计&税法&会计&经济法&战略与风险=财务成本会计&br&奇怪的组合吧?大家都说俩法简单,我可从来不这么觉得。&br&你给一个法盲说,经济法最简单,我可真会反驳的。&br&知道我第一次看税法是什么心情吗?&br&&br&这这这这这这这这这这这这这这这这这这这这这这这这这这这这这这这这这这这这这这这这这么多数和条款,我怎怎怎怎怎怎怎怎怎怎怎怎怎怎怎怎怎怎怎怎怎怎怎怎怎怎怎么记得住啊。&br&怎么一会儿增值税不扣又扣了,这里倒扣哪里又补扣了?&br&0.8微米,0.25微米,0.8微米西部地区,新成立的。。。。。啊这原来只是集成电路企业啊,我还以为软件企业也是呢。不对,软件企业也有个新开的规定。软件企业有没有0.8微米?。。。。。。。。&br&不对,软件哪儿来的微米。。。。。。。。。&br&#×(¥&(×@%#@@(×#)@)(#@×(#@#@×@¥(@@&br&疯了!啊啊啊啊啊&br&The end.&br&&br&你知道为啥税法难了吧?我也常常看见有人说财管难于上青天。在我的眼里,财管是这样的:&br&这个学过了,就是求导推出来的。&br&噢,那个就是跳一跳财务费用。&br&这个就是库存的那个公式嘛,这俩公式之间就是乘除一个K嘛&br&天哪,怎么WACC都要讲?!&br&这句话/这段话写得不好,应该这么些&br&这道题出的不好,坑应该这么挖&br&。。。。。。&br&&br&我没有刺激大家财管的意思,我的意思是,难度因人而异,还是要自己先看看书,了解了解自己的情况,再下结论。&br&你说一个不知道CAPM为何物的化工专业的人和我比财管,或者我和一个学财政学的人比税法,那不就是小孩儿和大人踢球一样嘛。&br&&br&你最爱哪一门?&br&审计。&br&审计。&br&审计。&br&我好像给Seven_什么来着说过,听老范的课,那绝对是一种享受。我都想听上五遍听个够。&br&审计太有意思了。说句心里话,审计的难度就是读古文。读懂了,想透了,那可真是特别有意思。&br&审计不需要会计的各种具体处理,不需要财管的计算,不需要战略的思想。&br&个人意见,审计的难度是,1.读懂古文;2.记住那些123456(其实后面发现理解了之后没啥记不住的)&br&最后范老师讲完那套卷子的时候我真的蛮伤感的。没得可听了。&br&好像我在给范老师做广告似的。。。严重声明啊,本人一没见过范老师,二没收过范老师一分钱,三没有范老师电话,四不知道范老师住哪里。就知道范老师是农大的还是林大的教授来着。。你看我连大学都没记住。&br&开玩笑,我可真想见见范老师,那绝对是我的梦中情人儿!啊不对。。。是我的梦中偶像!&br&&br&好了要开工了,暂时写到这里吧!谢谢大家听我念叨。有问题回帖吧!yin&br&&br&会计&br&&br&我一直在想第一份经验分享应该写哪个科目好,后面想想,历来都是考会计的人最多,那我先更新会计好了。&br&&br&说到会计,力劝大家千万不要死背死记。《会计》这书是粘贴准则原文的,自身不像教科书充满逻辑,但会计这门“学问”非常富有逻辑。想学好会计,个人认为,必学其中精华。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如何取其精华。&br&&br&Part I 复式记账法的起源&br&&br&不要不耐烦哦,我这么紧张的时间下都要给大家讲解复式记账的起源,可见他多么重要。 &br&1494年卢卡·帕乔利这个伟大的数学家,发表了著名的《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书中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当时流行的威尼斯复式记账法,被称为“不亚于牛顿和伽利略的发明”,更被马克思认为,这就是资本主义的起源。为什么复式记账得到这么高的评价?原因只有一条:&br&复式记账将资金/资产的来源和运用分成两半。也就是说,资产是运用,负债和权益是来源。&br&结论是:当我们试图对一个业务进行会计处理时,我们要考虑他的两方面甚至更多方面&br&举个例子:&br&企业用货币资金购买原材料——资产的运用,即资产间的增减而总体未变 其分录中只要出现了负债、权益或者利润表科目:绝对是错的&br&企业购买原材料,两个月后付款——这可就是资产的“获得了”,因为在短期内资产增加却无相应的减少,这必然就有资金的“来源”,也就是应付款了(负债)&br&企业卖出原材料——这不仅是资产的运用,更会带来资产的增值或贬损,这个增值或贬损,当然就是“损益”,这就是“权益”增值的“来源”&br&所以 无论在任何时候,遇到会计处理时一定要思考,它到底影响的是哪些方面&br&正好大家做个小测:企业发行可转换贷款,贷款方和投资方影响的是哪几个方面?&br&&br&Part II 确认和终止确认&br&&br&我在刚看到这两个词的时候简直觉得就是有病。是我的就是我的,不是我的就不是我的,什么确认不确认。但当我后来真正理解到为什么要用这两个词写准则的时候,才体会到这里面的深意。&br&所谓确认,大白话就是:是不是你的。例如,我今天去超市拿了一堆卷纸。请问 1是不是我的 2确认成什么。第一个问题答案显然很简单,毕竟卷纸付钱之前不是我的,付了之后就是我的了,物权法上好像叫对世权?忘了名词儿了,大概就这意思。第二个问题可麻烦了,卷纸用处这么多,我是用来擦嘴呢还是用来当厕纸呢,或者奢侈的家里会不会拿来擦碗?显然,在使用之前,我们都无法准确确认它的属性。&br&那企业就更加复杂了。企业买了一只股票,请问 1如何确认是不是它的 2确认成什么 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在第二章 金融资产中 我就不赘述了 但我们一定要注意 确认和终止确认为什么重要&br&这决定了我们把一个东西当牛还是当成人一样,选择科目的问题&br&在我们确认和终止确认的时候,牢记两件事:&br&1 确认的标准是什么:交易性金融资产要在一年中“交易”掉;预计负债“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非货币资产交换的“非货币&25%”&br&2 被确认的标的特征是什么:归属、占比等等&br&当我们对这两件事特别是第一件事牢记于心的时候,已经对会计非常了解了。&br&&br&Part III 计量&br&&br&我说这句话不是欠骂,不过计量绝对是会计中很简单的问题。这个问题简单在:&br&我觉得会计只有三种计量方法&br&以前我一直觉得学会计的时候有一层窗户纸,老是捅不破,在原地绕圈绕啊绕啊绕不出去,有一天我终于大彻大悟,这层窗户纸是什么:&br&会计算“数”的时候其实是这样的思路:&br&我先看看有没有人人认可或者行业认可或者市场认可乃至于交易对方认可的“公允价值”&br&实在不行我就用“初始成本”&br&特殊情况下,如果一次说明白更好,更利于别人看懂,我就用“净额结算”,或者倒挤一个“差额”&br&没了&br&我现在随手翻翻会计书,看看我说的对不对。&br&投资性房地产第二节:初始计量:按成本进行;第三节:后续计量:成本模式/公允价值模式&br&第九章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确认“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营改增递减的销项税额)”——就是“公允价值”,税务局以后是实实在在会可以让我抵减掉的“被认可”的金额&br&第十一章 提供劳务收入 交易结果能够可靠估计时 用“完工进度”法且成本可以可靠计量——“公允价值”:当交易结果可以可靠计量并且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就是意味着我完工多少发包人就“认可并应当支付”我多少&br&当你理解为何各种会计处理要用自身的“计量”方法时,你会感觉到会计真的一点也不难。&br&&br&Part IV 结语&br&&br&WHAT?这就结束了?!&br&是的,至少我认为的会计就结束了。整本会计书,其实就是一个资产运用和资金来源、确认和终止确认、确认后如何计量的“表达课程”,其中的表达方法就是会计分录。&br&似乎我到目前为止没有分享过所谓的“学习经验”,其实我已经表现出来了:&br&学习会计,靠的是深入思考。为什么要这么做分录?1影响什么资产资金 2如何确认 3如何计量&br&一般是这样,第一遍学习的时候,明白了企业是如何吃掉资产或者减肥的 第二遍学习的时候感觉到确认的奥妙 第三遍的时候 算数也能算准了&br&我的建议是,千万不要“一开始就背”,真正的理解之后,你只需要背一个东西:科目名称。别的东西,迎刃而解。&br&&br&Appendix&br&特别提醒,长期股权投资、企业合并和合并报表一定要一起学习。我就是一起把这三章一起看掉,多看多悟,才能学好。&br&在学习这三张的时候,张老师的那章椭圆图一定要理解,很简单,但一定要理解,合并的时候为什么要那么做,那一张图足够了。&br&其实就可以这么想,你买一个大塑料袋把那几家公司捆在里面,内部的交易你看不到,所以要抵掉。只有他们“穿透”塑料袋的东西,才是真正报表里“被认可”的。&br&这里面有一个法宝,我想给大家分享,把这个东西读十遍背下来深刻领悟和体会,绝对不吃亏,这就是:&br&控制权之后:按购买日公允价值持续计算的可辨认净资产账面价值计量&br&真的,读十遍,背下来,深刻理解,你试一试&br&其他的诸如同一控制下调资本公积,非同一控制下溢价这家是商誉损益这种很好领会的东西我就不给大家说了。。。&br&哦对了,只说了有控制权,当我们丧失控制权呢?记住,有控制权就是亲妈,丧失控制权,那就是后妈了。后妈怎么对儿女,企业就怎么对那些卖了又没彻底卖干净的子企业。&br&&br&审计&br&&br&说到审计,其实我到现在也没想通,我怎么就过了,居然还是七十多分。&br&出分前,我心中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心里想,审计考不过,正常,审计考过了,不正常。不仅因为今年题难到选择题没几个是心里有底的,更因为今年非常不按套路出牌的简答题,好像考质量控制还是考独立性等等规定考了一遍又一遍,Anyway,审计其实我真的平心而论,没有什么经验。&br&因此本文,仍然只适用于无审计工作经验和学习经验的同志们。&br&&br&现在回想起来,如果说我审计能过,无非以下几个原因&br&1.把审计当情景喜剧来听。真的,我在学习审计的时候就在想审计师和企业管理层(现在想想应该就是财务部)打太极的。审计师手里有哪些牌,怎么打牌能打赢,最经典的比如函证程序,那审计师可是必须自己亲自发出去或者亲眼看着发出去,然后亲自收回来。为啥?你要是不这么打牌,那到时候寄出去收回来的函证谁知道那些财务部的坏会计有没有动过手脚。&br&再比如,确定是否利用内部审计的工作,我们要评价内部审计的客观性、专业胜任能力、执行工作是是否可能保持应有的职业关注,以及是否能够进行有效沟通。好,我们现在来想一下,如果这个内部审计和他们的坏会计沆瀣一气或者听风就是雨(没有客观性)、然后连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应收股利都分不清楚,不知道增值税票和营业税发票的区别,乱开票报账报销都看不出来(没有专业胜任能力),整天的工作就是喝茶聊天看报纸甚至买菜做饭回家带孩子(没有职业关注),完了沟通起来支支吾吾遮遮掩掩说三道四问东答西(无法有效沟通),你敢“利用这些内部审计师的工作”?这张牌你敢打?&br&你看,审计有意思吧,看似审计那本书难受的要死,难以理解,这么自己一乐,啥事儿都解决了。&br&2.和老范一起乐。范老师讲课就是生动形象,经常用反例来让我们听懂,所以当你听懂的时候就要和老范一起乐。我还记得范老师当时说到组成部分注册会计师的时候说,对不重要的组成部分怎么办?我们分析分析就行了。你想啊,一个大企业,利润上亿,好多子公司,一个子公司的营业额和利润只占那么一点点,好比就一年营业额三五万,你要是当成重要的组成部分,派个人坐飞机去审甚至一个组去审,那点利润都被审计的折腾没了。所以我们分析分析就够了,就不用亲自审了。&br&这笑话,那天晚上我躺在床上要睡觉的时候都被逗乐了。&br&3.和经济法一样,想想审计准则背后的道理。其实就是一样的道理,懂得审计背后的道理,就像懂得法条背后的事理,审计的目的是合理保证无重大错报,一切的审计准则规范都是让我们达到这个目的,当我们试图去理解审计准则的道理的时候,审计就会很简单。&br&比如,我们对第一期后事项要进行“审计”,执行很多必要的诸如检查观察甚至重新计算的程序。第二、第三期后事项,我们没有义务执行程序,只是说管理层修改或者应当修改时,我们才去管。为什么?因为在审计报告日前,我们有很多张牌可以打,并且根据会计准则,在管理层批准报出前期后事项不进行说明是错误的,有理有据还要牌,该出手时就出手。第二第三期后事项,好比老范所说的,房子着火了可是消防员已经坐上飞机度假去了(我又乐了。。。)你管那么多干嘛,审计业务约定书一般就是签到审计报告日,合同都到期了,之后只有出大事儿大变动我才管一管,其他鸡毛蒜皮的破事儿,Nobody Cares.&br&&br&平心而论,当做过审计工作,特别是经过一个完整的审计项目、做过非常多审计程序和科目之后,再看审计真的感觉完全不一样。所以,有事务所工作经验的同志们一定要利用这个机会好好学习,没有工作经验的同志们,可以参考以上的经验,把审计的学习当成是工作的培训吧。学了审计之后再干审计,也绝对比不懂来干好很多。&br&&br&财务成本管理&br&&br&我知道同志们非常期待我出财管这一期的经验分享,已经有无数同志们通过各种渠道催我发发财管的考试经验。事实上,我8、9号都被要求加班,结果周末加了整整两天,还是晚上十一点左右回的家,可能是加班的缘故晚上还失眠没睡好。心想着连轴转十多天终于休息了,这周末一定给同志们更新,结果手给削皮刀划了,手指破了出了好多血。所以这个更新姗姗来迟,希望大家理解,其实发这些帖子东奥没给我一分钱好处,连免费的综合阶段考试都没有送给我,眼看要报名了也没给我个奖励,今年大家都问奖学金的事儿,我可以告诉大家,神马也木有啊。&br&&br&好了,言归正传,我们来说一下财管。对于没有基础或者基础很弱的同志们,我实在是爱莫能助,因为我在考财管前对这个学问是知根知底,如果让我像审计那样从零开始慢慢了解,我真的没有这个经历。没有任何瞧不起的意思,只是说如果这文章让你们失望我也没有办法了。&br&&br&教材将财务成本管理分为七个大章节,按照我的理解,财务成本管理是这样组成的:&br&&br&财务报表分析——长期筹资+长期投资+营运资金(短期投融资) | 成本会计+管理会计&br&其中估价/估值是以上左方(即除成本管理会计外)的基础&br&&br&这样看或许抽象了点,我把它形象化一下,假设这是一个大家庭,家里的各种爷爷奶奶三姑二舅各色人等经营着各种业务(上各种班),财务管理者就是管家大帐房先生。&br&这些三姑二舅要求管家把它们上班/业务的各类“信息”搜集起来,比如挣了多少亏了多少等等,这个“信息”的汇总是什么?——财务报表&br&好了,拿着这些财务报表,三姑妈二舅舅想看什么?想知道什么?当然需要“分析信息”,因此,我们管钱的第一步就是“财务报表分析”,看看我最近上班挣钱多了多少,借钱占比多少,还得起借钱的利息吗等等。各种Ratio、横比纵比环比等方法就用上了,这就是第二章和第三章。&br&&br&但是光是自我评估也不行啊,评估的目的是理财嘛对吧,要是三姑的钱多,她可以把它贷出去,甚至厉害点的放高利贷去。要是二舅最近要投资花钱,那二舅就要去借钱,弄不好还得借高利贷。这就是“长期投融资”,闲钱或者缺钱怎么办的问题。假设三姑闲钱多,二舅缺钱多:&br&&br&三姑应该做的事儿就是——资本预算(大家头疼的第八章)。三姑的那些钱甚至厂房破设备等等叫做资本,预算就是怎么把这些资本拿去投资。假设三姑找到了她的几个关系好的朋友,三妹儿,三姨太,翠芬儿,桂花,各个都想找她要钱,怎么办?三姑肯定得合计合计(这合计不就是预算吗)。三妹儿说她家姑娘要结婚花钱,三姑想,这个项目都没有盈利现金流,不得行。三姨太说她想开个米粉店,三姑可以入股当股东,三姑要了份商业策划书,算了算营业现金流贴现。翠芬儿说她想开个纺织厂,三姑借钱给她不入股,三姑想到了道德风险,算了算回收期太长。桂花说她借钱来买房子,借钱按银行利率来,三姑回家想,干脆让她把老房子给我抵押,结果发现内部收益率是负的。最后三姑把钱给了三姨太,当上了米粉店股东。&br&所以资本预算是很有价值的,人人都有点闲钱,更不要说有闲钱的企业,一个企业投资实业也好炒股票也好,利用长期的资金来投资,就是长期投资,用资本预算。&br&当然还有个期权的问题(第九章),期权是投资的一种,了解金融业的人都知道远期、期权、期货等衍生产品也是帮助我们投资理财的工具。&br&&br&现在轮到二舅子缺钱了。二舅子缺钱是财务管理最经典的部分,这出戏最有意思。缺钱的第一步不是去要钱,而是看看自己缺多少钱,应该找哪些人要,这就是资本结构(第十章)。二舅子发现杠杆率有点儿低,想多借点儿钱。&br&好了,分析出来自己的结构,二舅子该去要钱了,别忘了三姑有好多闲钱,二舅子给三姑说,你投在我这儿的钱还要继续投资,我们今年就不发股利了,三姑答应没得问题,我们对股利政策就是剩余股利政策,投资我们肯定支持,反正今年我钱多,不发无所谓。(这就是第十一章)&br&二舅子发现不发股利钱还是不够,于是想去其他地方捞点儿钱,比如让三姑找点儿其他股东啊,看能不能上市啊,发点儿债券啊,找银行啊等等。这就是第十二章,其实就是普通的找钱方法(有的地方方言好像叫讨钱)。&br&但是除了普通的正道找钱方法之外,还有些歪门邪道,这就是第十三章,这些歪门邪道不是直接讨钱,但是也可以起到讨钱的作用,比如我融资租赁、不发普通债而发可转债、不发普通股而发优先股等等。为啥很多人说十三章难学?其实就是歪门邪道有点儿难得走而已。&br&二舅子也真够辛苦的,找了股东找银行,发了股票发债券,最后不行还得来点儿歪门邪道,总算把投资的钱搞定了。看到这里你就明白了,为啥有的CFO这么管钱,这些融资活路以点不比投资简单啊。&br&&br&三姑投资完了,二舅子融资完了,管家发现这么一整家里面活期存款缺钱了,买菜怕都不够。这就是“短期筹融资”,长期资金折腾来折腾去,短期我们还得留点儿“饭钱”(营运资金),饭钱多了浪费,需要“营运资本投资”,饭钱少了要饿饭,需要“营运资本融资”,就这么简单,所以14 15章没啥难度。总的思想就是我们要定一个“营运资本最佳持有量”,或者说“存多少米合适”,比如家里每天吃10斤米,管家觉得一周买一次米最合适,但是还是要留20斤怕出什么幺蛾子,所以管家应该每周买70斤米,并且保证家里最少还有20斤。(存货模式就这么来的,虽然需要求导推导,但是理解起来是不是特别容易?)剩下的那些什么应收款、商业信用、短期融资就更简单了,其实就是成本分析,买多少米成本最小又饿不死人。&br&&br&到这里,“财务管理”水落石出,它的组成你也看出来了吧:长期投资+长期融资+短期投资+短期融资。但是别忘了,这些投资融资的具体金额是需要计算的,那么这些计算的数是基于什么来的呢?这就牵扯到“估值”。金融学中的估值非常复杂,有各种各样的模型,什么时间序列啦截面分析啦,但是财管中的估值只取了其中很简单的一部分,这就是第4、5、6、7章以及成本会计(专门对存货成本进行估值)。4章是估值的入门介绍,第五章讲股票和债券的估值方法(是不是对应着十二章普通的找钱方法?),第六章讲资本成本,也就是乱七八糟各种融资/投资活动应该怎么估他们的成本,第七章将整个企业打包进行估值(对应着部分估值,比如13章租赁活动,第8张长期投资活动预算)。其实第七章也可以看做“长期投资”嘛,对不对。&br&成本会计,其实就是估存货成本和生产成本用的,用的方法全是小学数学。&br&&br&最后就剩下一个管理会计了,其实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是站在企业的两面进行分析的,财务报表是三姑和二舅用的,管理会计出的管理报表是管家用的,管家站在内部管理层的角度来“评价”用的,比如本量利的弹性关系,做一做短期预算,最后评价一下各个部门什么的业绩,进行内部业绩评价,比如跑堂部门、账房部门、厨房部门等等。&br&&br&我画图不好,也就不给大家画了,现在大家明白了财管是怎么一回事儿了吧,其实就是股东和总经理怎么分析企业和相关投资活动的方法。现在我来分享一下学习的经验,对于有金融学/财务管理底子的同志们(指懂得估值、资本成本、现金流估值思想,知道资本市场构成和融资的同志),我的经验就一条:少看书多做题。题目中,特别是用现金流估投资价值类的题,小的细节特别多,但是财管的判分要求让我们一个地方都不能错,所以要多做题,多错一些地方,最后才不会错。看书也就是记一些定义、名词,因为这些词都是翻译过来的,名字可能不太一样,你懂的。书上例题做一做,再拿题目多做一做,就行了,不要过分依赖书。没有底子的同志们,我就只能帮你们帮到这儿了。&br&&br&税法&br&&br&Anyway 税法对我来说 真是难得心痛啊&br&我在复习CPA时第一本书看的就是税法 唉 第一遍看税法的时候我的小心脏收到了莫大的打击 因为实在是不相信自己可以把那本书上的所有内容都记下来&br&印象太深刻了 好不容易搞懂增值税 然后看到营业税那里再往回看 唉 增值税的基本算法和税率又给忘了 什么图书报刊13%的&br&没办法,我硬着头皮接着看 看完之后整个人感觉都崩溃了 有一个词叫三观竟毁 Trust me
我对Tax真的是百万观竟毁 大跌眼镜 “再也不相信爱情了”&br&&br&所以 本文对第一次看到税法就三观竟毁的同志非常有参考价值 什么参考价值? &br&我首先要声明一下 本人没见过刘颖老师 也没有刘颖老师电话 更没有收过刘颖老师一文钱 但是 我税法能过 101%是因为听了刘颖老师的课&br&税法没有逻辑 这和经济法完全不是一个套路 经济法充斥着很多法理思想 税法就是征税 有什么逻辑可言&br&However 税法有意思 有什么意思?&br&你知道 当我听完刘颖老师的课 再去复习一遍课本的时候 发现税法竟然是如此的简单 因为税法其实几乎不用“背和默写”任何东西! 请注意 “记”和“背”的区别就在于 记是有“线索”的 题目中会告诉你 这房子是一个居民“第一次”“购买”的“公有住房” 线索出来之后 自然而然我们就能“推理”出 肯定这玩意儿不需要缴纳契税了 需要背诵默写吗?当然不用 我们只需要“记住” 看到“第一次”和“共有住房”的时候 马上反应过来 这狡猾的一家子 不用交契税了&br&&br&在“记住”的时候,有一个很好的经验给大家分享 那就是 编顺口溜 这是我高一的时候对付历史的方法 历史太难记了 特别对于我这种记忆没有逻辑的东西能力非常不怎么样的人来说 当时我们老师就给我们说 编顺口溜 最好是自己的 还给我们编了个他的记忆方法 所以我现在还记得我们中共革命时期的那几个苏区根据地 什么陕甘宁(闪干泞) 鄂豫皖(鳄鱼碗) 晋察冀(警察季):闪干了泥泞的土地,露出了一个鳄鱼的碗,吓坏了人们,成了警察办案的季节(陕甘宁鄂豫皖晋察冀) 现在脑海里还浮现出那只鳄鱼的碗。。。&br&同时 我们亲爱的敬爱的可爱的刘颖老师也在帮我们记 比如 一个房子一个地 还有商标和专利 营业执照别忘记 我这辈子都没法忘记了看来&br&我来个顺口溜看大家能不能看出来我在记什么?答案在以后的贴子里我会公布哟:&br&酒表车艇 房车地印&br&&br&当你把这些“坑”都“记住”(再次强调,不要背诵)之后 好了 来做一做题检测一下 看看你能跨过多少坑 当然先从单选多选题开始 当我听完刘颖老师的课再去做轻一之后,那可真是轻易的准确率就上了80%90% 这时候 你还怕税法过不了?我曾经怕过 现在看来 真是 Too young too naive.&br&&br&大题是有些“综合” 因为“线索”可能比较分散 不要怕 只要单选多选能搞定 大题只是个“熟悉”的过程 绝对不是什么挑战或者难得很的东西&br&这话说的可能有些早 但是当我们遇到变态的考题的时候 千万千万千万千万不要怀疑自己 我记得我做过一道题把我打击惨了 是09还是11年的一道题 讲的是城市建设维护税 那道题有4个坑 我迈过去了三个 结果第四个好像是11月份要交税 12月份之后按照税收优惠不交税 我清楚地记得答案是A 1250 印象太深刻了 因为这题没做对让我不敢相信我居然城建税这种弱智级别的税种都会错 后面想想 能把前三个坑都迈过去已经相当不错了 能把这道题做出来的人 咱也就别跟他竞争了 我敢大胆猜测 当年考场上做出来(不包括蒙的)的人 绝对不会超过考生的5% 这种题错了 不要怀疑自己 要怀疑这题就是出来不让大家得分的&br&类似的还有一道题是外孙子承让房产要不要交契税还是土地增值税的一道题 最后发现孙子没有税收优惠 这题错了大家也千万要淡定 儿子媳妇老娘老爸甚至爷爷奶奶都优惠 就是孙子不优惠 明摆着故意给你使绊子 栽下去太正常了 不丢人的 要么是过目不忘 要么是运气太好蒙对了 总之 不要挫了自己信心&br&&br&关于几个我经常在复习时见到的问题,见解如下,供大家参考:&br&Q:只复习轻一可以吗&br&A:不可以,原因只有一条——起码你要把税收优惠看了,刘颖老师的轻一篇幅受限,前面可能基本涵盖,但税收优惠一定要看书。别的个人认为不看是OK的,刘颖老师抓重点可是大师。&br&&br&Q:税收优惠太多不想/来不及看怎么办&br&A:听课 刘老师说的都记下来 其他的能是多少是多少 看命了&br&&br&Q:考试做题做不完,如何加快速度&br&A:1. 单选多选一次选 选了千万别回头 全部做完了有时间再回头 大题不做一分没有 小题模糊还有机会得分 2.打字要快要快要更快 3.少动笔多用电脑多用人脑&br&&br&最后总结一下我最想说的话吧:&br&不要怕税法 有刘老师&br&要爱上税法 可有意思了&br&要找到税法的乐趣 后面我不听税法课或者不做税法题都难受 毕竟能虐题感觉真的不错&br&千万不要背书 要记 动脑子 Learn By Heart, Mind, Use it, Never recite.&br&遇到变态题 要淡定 遇到弱智题 要开心 遇到正确率高 要相信自己&br&试一试编顺口溜 特有意思 洗澡的时候什么的回忆回忆 可有意思了&br&&br&周末结束了 只能更新到这里 我深刻的认识到自己的文笔不好 大家多多包含 天生不是一个文字高手 有任何问题欢迎回帖 我会集中回复大家的问题并且将新的思考或者没想到的想法写在下面 应该点击“只看该作者”就可以 PS:领到专业阶段合格证的时候心情还真的是无比的平静 心态好能决定很多问题 我更加相信这一点了&br&&br&经济法&br&&br&因此本文仅适用于没有在考试前接触过CPA经济法的同志们&br&&br&经济法是有魅力的,因为经济法可以很生动很形象,可以编出很多个故事,有很多的判决可供参考。&br&法律说的事儿,其实就是个情理。杀人偿命啦,欠债还钱啦,老婆老公离婚啦,伪造个支票造个假币啦,这些说小很小说大又很吓人的问题,其实就是个事理,用法律来保障每个人的权利,约束每个人的义务。&br&所以,现在看起来,学经济法其实很简单,目标就是学个人情事理,懂得如何对待各种各样的扯皮规范约束罢了&br&&br&以下是几个很简单的例子,我随手翻书写写我的心得:&br&诉讼时效意味着债权请求权将丧失。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如果债权二三十年后要求偿还,这不是乱了套吗。诉讼时效有长有短,也是因为涉外进出口等合同涉及时间长,而质量不合格产品等应当及时发现,如果一年内都没发现不合格,其实也没有什么值得追究的了。&br&不允许设立流押和流质条款。这个情理更简单。我把一百万的房子抵押5万块,还不起钱我的房子就归你了?当然应当把房子卖了,5万和利息归你,剩下的还是归我。&br&对要约内容作出实质性变更视为新要约。当然了,原来我卖五万,你改成卖五千,这还能是承诺吗?要是这样合同都能成立,这合同法不白规定了。&br&法定抵消以通知到达对方时,双方债权债务于抵消数额内消灭,不得附条件或附期限。这就是法定抵消的意义,不想抵消的人不让你当老赖。&br&后续改进的技术成果当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时,其他各方无权分享。这当然是为了保护和促进技术变革。&br&有限合伙人不得执行企业事务也不得对外代表合伙企业。如果有限合伙人掌勺,那就是拿着普通合伙人的命玩钱了,权利义务完全不对等。&br&独立董事需要对提名、任免董事和高管人员以及他们的薪酬发表独立意见。这就是独立董事的作用,股东会对董事会的监督非常有限,董事和高管又容易沆瀣一气,要是非上市公司倒是影响不大,上市公司就得有人帮中小股东看着点儿,所以独立董事的主要目标就是看住其他董事和高管。&br&&br&好了,时间关系我就不再写下去了,经济法的这些故事写三个月也写不完。&br&我们可以看到,经济法为什么不难,因为他讲的就是事理,作为社会成员,哪些行为被保护,被促进,哪些行为被约束,被禁止,被惩罚。&br&学经济法不仅仅是通过考试,这让我们变得更加有底气。比如房东把房子卖了,非逼着租户出去,大部分人的选择是默默忍受,这就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买卖不破租赁,以及房屋租赁合同带来的优先购买权。&br&&br&所以,我学习经济法的经验就是,明事理,想情理,探索背后的道理。只要想通了我们人民代表大会制定法律背后的逻辑和意义,经济法在半个月之内搞定都不是神话,当然我不是主张大家只看半个月就考试,但经济法“入门”了,基本也就差不多能通过了。&br&有一个我思考了很久,也看到很多人问的问题,在此写一写我的思考。&br&Q:经济法要不要背法条?我现在学了很多东西,就是答题的时候用自己的大白话去答,不知道行不行?&br&A:法条背不下来是人之常情,我们不是机器。我的经验是,要记住关键词,一定要把关键词写下来。举个栗子(下次举榛子)&br&票据未在规定期限内提示付款,丧失对出票人、承兑人之外的前手的追索权。&br&“未提示付款”和“出票人、承兑人之外的前手”“追索权”这三个词就是关键词,如果你这么答,肯定能得分:&br&汇票在出票日后规定时间内未提示付款,则汇票的持票人就无权向出票人、承兑人之外的牵手进行追索,丧失追索权。&br&如果你这么答,肯定不得分:&br&汇票出票后没有及时找汇票债权人要求付款,则持票人没有了追索权。&br&我想大家应该明白了我的意思,用大白话大题没问题,语序、表达不一致也没有关系,但是关键词的地雷一定不能踩,该正确写下来的关键词一定不要瞎写&br&我们来做个测试:以下这条法条关键词是什么&br&债权人分立、合并或者变更住所没有通知债务人,致使履行债务发生困难的,债务人可以终止履行或者将标的物提存。&br&&br&最后,我要向大家郑重推荐一个老师(同样郑重声明我没有拿他的钱),他就是黄老师。黄老师在整个讲课过程中就是把法理事理说的非常清晰明了,印象最深的就是他讲善意取得,讲的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透透彻彻里里外外干干净净,什么破犄角旮旯张妈二太太扯皮的情况全部理清,现在遇到善意取得我都能想到当时黄老师用什么小龙女还是郭靖扯皮的那个例子,忘都忘不掉。最让人惊讶的是黄老师讲非重点章节一样非常精彩,比如什么国资委扯皮法。(国资委扯皮法应该是被公认的无聊章节吧我觉得=。=)&br&公司法证券法数据太多怎么办?和税法一个招式:顺口溜。比如说:5230 哈哈哈 你们要是看懂了这串数字 能解决好多问题噢&br&&br&战略&br&&br&我们来讲讲公司战略和风险管理&br&可能新考试的考生不知道,2013年注会把战略和风管这本书完完全全重写了一遍。我对此深有体会,因为去年三月我在买书的时候先买了12年的战略和风管以及税法来看,结果13年的书来了之后就发现,12年的那本书简直写的是一团糟。我个人认为,在我所有看过的战略和风管的书中,注会这本书写的最好,提纲挈领废话不多,读起来简直非常舒服。&br&为什么说他写得好?请翻目录。光是目录就很好的给我们介绍了整个企业战略和风险管理的体系:&br&首先我们来说说战略。战略有很多种,本书将介绍“企业”战略(第一章)——而不是军事战略&br&企业战略从出生到死亡这个轮回有四个部分:&br&战略分析(出生和初等教育)——战略选择(上大学和实习)——战略实施(上班)——战略控制(不成功便成仁)&br&出生是第二章、选择是第三章、实施和控制是第四章&br&可以看到,一个人的战略和一个企业的战略有十分相通的地方,我们不妨以人做比拟,来理解企业战略的过程&br&那么在出生和初等教育(战略分析)时,我们要做什么?当然是认识自己。怎么认识自己?就是第二章的三节:从外部认识自己、从内部认识自己、找到自己的差距。&br&比如有个淘气蛋叫二蛋好了。二蛋从不爱上学,整天就爱出去瞎玩,什么捅马蜂窝啊偷萝卜呀啥淘气的事儿都干。有一天二蛋淘气从山上摔下来,摔断了腿,躺在床上他就问他妈妈,为啥他掉下来,他妈妈说:人家孩子成天学习,就你淘气,你不掉下来谁掉下来。可是二蛋心里却想:现在家家都说要学习,可是我既学不好,也不想学,天生不是这块料。等到期末考试一出来,二丫比二蛋数学整整多出去80分,二蛋找到了差距,可是他并不觉得失落,因为内心里他觉得太正常不过。&br&好了,你看出来了吧,二蛋是如何进行战略分析的?外部分析——大家都重视学习、不重视玩,内部分析——天生不是学习的料,差距分析——虽然比二丫少整整80分,但是和内部基准比起来,差距并不大。&br&二蛋在战略分析后就发现自己的未来夭折了(战略失败的原因之错误的分析环境和能力)。我们来看看二丫。二丫考大学考到了北京城,随便举个例子啊,比如考到了广院(不要瞎猜,我可不是广院的,没那个福气天天看帅哥美女)。好了,作为二丫来说,她心里有好多小算盘:广院美女如云、大把帅哥又喜欢男的,估计自己谈恋爱是够难了;自己专业抓瞎不太懂,你说要学个卫星大锅盖专业真是一团乱麻;学校五环外,离通州不近离国贸也不近;要不要找个实习兼职赚点零花……真是乱死了。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当然是由上而下慢慢捋。(公司层面-业务层面-职能层面)&br&首先二丫决定,作为一个艺术院校为主的工科学生,拼美丽是拼不过了,她还是以学习工程成为一名工科女工程师为总目标好了。(总体战略)&br&然后,二丫聪明的划分了自己的角色(业务单位战略):学习上当学霸(标准化战略),学习后如果没找到男朋友就一个人到处玩(差异化战略),找到男朋友后就多考虑恋爱(集中化战略)&br&最后,她为自己定的若干子目标设立了计划(职能战略),比如如何找个男朋友,去哪儿旅游,学多少门课修多少学分等等&br&战略选择完毕后,我们就要实施战略了。其实实施战略本身并不难,比如二丫,有了计划之后按照计划执行就可以了,等到上班后更简单,按照规定干活儿就是了。可是战略实施本身并不简单,他的难度并不是在执行计划上,而是在执行的人身上。不是所有的员工都敬业,也不是所有人的手脚都麻利。&br&还是以二丫为例。二丫毕业后顺利的进入了某电视台做工程师。她本打算着周五开个会总结一周大家的工作,奖励整个技术团队加班加点的保证某晚会的录制播出,然后周六去看爹妈,然后请几天年假周日出发去大连玩。&br&结果黑色的日子到了。周五早上起来上吐下泻吃坏了肚子,浑身酸软的去开会迟到了俩小时,整个团队人人生气,各个想造反。(文化对绩效和战略的影响)会没开好,鼓励会变成了造反批评会,突然发现另一节目组的组长被挖走,不但年假请不了,周六周日还得加班加点的赶那个节目组的活儿,别说去看爹妈和大连了,连大马路都旅游不了了。&br&时间仓促啊,这个例子举的不大好,但是希望大家懂得这个意思,就是战略实施本身并不难,但是要想保证不走歪,这些保证战略实施的要素就要格外注意。对一个企业来说,最关键的实施问题当然就是企业这个小社会的运作,一靠硬性职能分配(组织结构),二靠软的气氛(企业文化),一个高效的组织职能外加与战略合适的企业文化,能高度保证企业的战略被员工高效又愉快的执行。&br&战略控制我就不用多说了,就像是查错防弊一样。&br&战略这个词听起来高大上,其实和人一样,就是一个实现目标的过程而已。小时候我们偷偷溜出家门的计划就是个战略,所以理解战略并不难。&br&除了战略,一个企业还要做的就是风险管理。企业风险管理兴起其实并不久,因为一般对风险管理感兴趣的企业都是金融企业,只是随着后来地区和全球化竞争越发激烈,制造业、服务业等企业也感受到了风险管理的重要。而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是个什么关系呢?从字面上其实就能看出来:“控制内部的风险”。所以最后一节为什么说要整合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关系,说白了就是要把控制内部的风险和管理外部的风险整合起来而已。&br&好了,那么怎么学习风险管理?其实就是那五步。识别、分析、计划、监督、应对。有没有一种感觉,看起来风险管理也很像战略?那就对了!风险管理就是“实现企业风险最佳状态的战略”,所以我们仍然可以用学习战略的思路去学习风险管理,其中最难办的就是那十多个风险管理办法,什么优缺点啦之类的。&br&内部控制其实更简单,之所以把它单独成立一个章节,原因就是我国出了一个《内部控制指引》,以后上市公司都要做内部控制审计,事务所是要出内控报告的。&br&所以学到这两章,我敢说绝大部分的同志都在纠结,那十多个风险管理工具、十多个内控指引,我要不要背啊?&br&其实我可以更延伸出一个大问题,整个战略要不要背啊,要背多少啊。背背背背背……也就是我今天最后想说的内容,你到底是想学习,还是想背书?&br&在我大二上的时候,我第一次接触到了管理学这门课,主要讲的就是战略和文化。按东北话说,我当时上的可得劲儿了,但一直都没有背书。结果期末到了,我心想完蛋了,这么多优缺点模型乱七八糟的,我怎么记得完?我们期末考试课和课直接相差非常短,我能专注在管理学上的时间就非常紧张,后来眼看把一本书的优缺点背完是基本不可能了,我就把所有的模型、优缺点列在一起,然后自己总结了两派(行政管理派和组织行为派),惊人的发现其实大多数的优缺点是共通的,比如有效率就是专业化、但客户需求往往有多样性等等。复习的时候我就想,肯定不会不通过,我不如多学点自己的东西,然后总结了很多。&br&结果可想而知,最后战略考试让死背优缺点的题目其实并不多,绝大多数题目是理解型的。是的,考战略确实要背,但是战略本身就是个很灵活的东西,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没有任何一本战略书敢说我的优缺点总结的最好最全,考试时的题目一定是板上钉钉的东西,也就是所谓的“热点、常考点”,比如业务单位战略就是那三种,财务战略按照现金和绩效分成四种等等,这些板上钉钉的东西要背,或者说,要用推理的方法熟记。那么剩下的东西,特别是优缺点,怎么办?当然就是理解关键要点,去记关键词,最好的办法还是推理出来。请注意,千万不要“背”(除非那个地方只考选择题),因为一旦你是背下来的,表面上很省事儿,但考试的时候你答题将一塌糊涂。就像吃饭一样,囫囵吞下去,受伤的就是胃和小肠,要细嚼慢咽,才消化得好。总有人说,这个很好理解,我要背下来。如果你“很好的理解”之后居然还要“背下来”,我只能说,战略考不过太正常了。&br&光说不练假把式,下面我以一个小战略:对外直接投资来举例,来告诉大家如何学战略。对外直接投资分为两种:全资企业(独资企业)和合资企业。这个分类是需要你记的,其实也很好记:自家做生意和搭伙做生意。这个记下来的时候我们再来看优缺点,你在学习的时候就应该这么看:全资企业就是自家生个儿子,合资企业就是认个干儿子。&br&全资企业的好处就是自家生儿子的好处:听话(生产制造物流营销统统是自己的)、肥水不外流;不用像认干儿子一样扯皮(比如过节去哪家过)。自家生儿子的坏处?需要足够的资金(生娃娃养娃娃费钱啊这个年头);占用大量资源(起码这个当妈的就要怀胎九月,大喊大叫才能生出来,生完了还要喂奶,上班、事业都要担误)、没有当地支持(认干儿子好歹还有儿子原配爹妈管教,自家生儿责任都在自家头上)。&br&那么合资企业你也可以理解了,认干儿子的好处就是有人当帮手:加强现有业务(干儿子可以当帮手);打入国外市场(国外的干儿子可以在国外当出口的帮手);将国外产品引入国内(干儿子可以在国外当进口的帮手);一种新业务的经营(干儿子的原配爹妈可以搭伙做买卖)。认干儿子的坏处?就是不听话:目标有差异(毕竟不是一家人,想法不一样);文化有差异(吃饭吃不惯一样)。所以这个帮手不一定能帮上什么大忙。&br&所以在学习去对外直接投资的时候,需要记住的是:分成“全资”和“合资”。这是四个字需要一字不差的记下来,这个不难。然后优缺点怎么记?自己生儿子和认干儿子。生儿子听话(两个好处)但是花费大(三个花费);干儿子当帮手(四个帮手)但是不一定听话(两个差异)。你看,优缺点需要背吗?不需要。优缺点需要的是“推理”,是“记”,而不是“背”。通过这套推理,在看材料时,你就会知道为什么企业要选干儿子——缺钱/选生儿子——不想扯皮。你要是把这套推理灵活的写出来,战略考不过才是怪事。比如:A企业有大量资金和资源(生儿子不缺钱),并希望在日本投资建厂时保有其竞争优势(要个听话的),如商标、产品质量等,因此A企业更适合在日本采取独资企业的形式进行投资。&br&好了,战略和风管就写到这里了,我想大家已经懂得了我所说的意思。战略本身就灵活多变,风险管理更是以一套灵活的机制去进行管理,千万不要死背,理解后记忆是上上策,只背书是下下策。很多人以为自己理解了,但事实上理解的不深入不深刻,背下来也是冤枉的。该记的确实要记,但不要只记,也不要记太多,我们要考的是60分,能够记下合理多的东西外加深刻的理解,以我自己的经验表明,考上80分轻轻松松。这就是我学习了战略将近四年的感想。&br&至此,我已经将六门学习经验都进行了分享,老天啊,我对广大的人民群众已经做足了好事,万万不要在综合阶段给我难堪啊,哈哈。开个玩笑,我始终还是相信多行善多积德人就多幸福多幸运。各位有问题的同志们,千万不要忘了尽快留言,我本周不定时的会将所有问题都进行回答,六门课每门都会回答。&br&好了,今天报名开始,我从来不祝大家考试都通过,只祝那些付出了足够辛苦和努力的人考试通过。当你感觉自己学得越多没有搞定的东西越多,越害怕自己通不过时,差不多你就能通过了。&br&相信我,注会考试智商确实占一部分,但是根据我的经历,通过考试,至少是专业阶段,努力和付出要占80%以上,只有多没有少。当你以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付出了足够多的精力和时间之后,通过考试并不难,也祝这些付出了足够多的精力和时间的同志们,在查分时心想事成。
11月30日更新: 很多人在问听的谁的课,本来就怕大家以为是打广告的就没有说,既然这么多人问,那我就来回答大家一下: 课程是东奥的,全部都是东奥的。 会计:张志凤张老师 审计:以范永亮老师为主,如果听不进去范老师的可以选择刘圣妮老师。都是大师,看…
-&br&&br&老包的包子铺自创立以来接受了多次投资,这些投资人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包子铺的股东。老包很疑惑,不知道会计报表上的「股东权益」究竟是什么,就是股东投进去的那些钱吗?「股东收益」又是什么,作为股东应该更着重看哪个指标?怎么和投资人汇报呢?&br&&br&&b&一、股东权益&/b&&br&&br&「股东权益」是一个同时具有两重概念的名词,一方面是法律层面上的「股东权益」,这里的股东权益主要指的是股东的知情权、表决权等等权利,投资包子铺的小股东会比较担心这个问题,大股东会不会侵害小股东的权益呢,小股东又该怎么保护自己的权益,这是法律层面上的问题。&br&&br&其二,「股东权益」在会计层面的含义和法律层面可以说是完全不同,会计层面的「股东权益」是一个重要的财务指标,我们还是先随便拿一张资产负债表出来看看。&br&&img src=&/e8d465b52ea21074edecaa5_b.jpg& data-rawwidth=&541& data-rawheight=&40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41& data-original=&/e8d465b52ea21074edecaa5_r.jpg&&&br&经过一年的锤炼,老包已经能够独立阅读资产负债表了,也知道「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个重要的公式。但财务工作的一大特点就是灵活,有些名词还会在不同的场合「改名」,这在进行审计工作的时候尤其重要,换句话说老包还不具备识别披着羊皮的狼的能力。&br&&br&所有者权益是什么,谁是公司的所有者,不就是股东吗?那所有者权益不就是股东权益吗,那股东权益怎么计算?股东权益就是「资产总额-负债总额」得出的数字,他和所有者权益是一样的东西,代表了公司的净资产,也就是扣除了负债真真正正属于股东的价值。&br&&br&这里面包含几个东西,「实收资本」也就是股本金,股东当时投的钱;「资本公积」是资产重估增值、股票发行之后的溢价、接受的捐赠之类的总和,我觉得他的英文名「Capital Reserves」会更方便理解。还有「盈余公积」也就是包子铺税后利润里按比例保留的部分,他可以应对经营风险也可以用来扩大再生产。「未分配利润」就很好懂啦,就是留着今后再进行分配的利润。&br&&br&当老包和股东们讲「股东权益」的时候,大概指的就是这些内容,一方面是法律上股东享有的权益,另一方面就是财务角度上股东之前投给公司的钱,现在值多少钱了,投资最关心的就是这个项目嘛。但是,股东想有多少「权益」可不意味着他们真的能拿到这些钱,也不是随时能变现的。&br&&br&&b&二、股东收益&/b&&br&&br&「收益」和「权益」一听就是两个概念,权益这种词一定是资产负债表里的东西,但是「收益」的第一反应就要回到利润表去,但是谈「股东收益」我们有现成的表,也就是「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也可以叫做「股东权益变动表」。从股东权益变动表里我们可以看到公司净资产的变化,这个净资产的增值幅度就可以理解为所谓的「股东收益」。但还是像上文说的,这个增值幅度并不等于股东可以拿到手的现金。&br&&br&我们回到题主你说的这个公式,「股东收益=期末净利润+折旧和摊销-资本性支出」,这又是一个常用说法的变体,这个公式的知名形式明明是「自由现金流(Free Cash Flow)」的公式嘛!也就是说他把「股东收益」认定为和「自由现金流」一样的东西,我们来看看有没有道理。&br&&br&先看这个概念,所谓的「自由现金流量」是指公司可以自由支配的现金,如果公司有一笔自由现金流,那这个数值则可以理解成包子铺在年末可以分配给股东的最大值。再看看这个公式,「期末净利润」大家都理解,就是企业经营中产生的利润,但为什么要把「折旧和摊销」加回去呢?因为折旧和摊销并不是公司的当期现金支出,老包包子铺的蒸锅、蒸笼都是固定资产,他是资产性的折旧,列入到了公司的费用之中在利润里扣除了,但却不用付出真金白银,所以在计算现金流的时候要把这部分费用加回去。最后要扣除「资本性支出」,这个「资本性支出」是和「收益性支出」相对应的概念。为了包子铺的运转,老包要去购买一系列新的锅碗瓢盆桌子椅子的东西,也包括无形资产的投资等等,他们产生经济效益时间的长短都超过一个会计期间,并且未来的耗用也是按年度折旧来结转成本,在计算当期的自由现金流的时候我们要把这部分资本性支出扣掉,因为它实际上钱已经花出去了,只是还没有显示在利润之中,而且折旧在未来也会加回来,结果仍然是平衡的(一般教科书上会说要减去营运资本的增加额,此处也该加上这一点)。最后得出的结果可以代表公司在当期可以自由支配的现金数量,也就是「自由现金流」。&br&&br&这样来看,把「股东收益」理解为「自由现金流」是没问题的因为他的确代表了公司可以分配给股东的红利的最高值,但是包子铺一般不会这样做这样的选择。&br&&br&&b&三、总结&/b&&br&&br&「股东权益」的定义比较明确,法律层面上是股东在公司内享有的权利,会计层面上则是资产负债表上「所有者权益」部分的内容。&br&&br&但是「股东收益」就复杂一些,除了我们上面说的,「股东收益」还可以被定义为股东真正拿到手的股息,真金白银是多少就是多少,这也是一种理解。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股东权益」可以具备多种含义,就看老包要用哪个去和股东们报告了。严格会计意义上的「股东收益」就是「净资产增值」的数目,但它的确也可以用「自由现金流量」或是「股息总额」来解释。&br&&br&哪个解释最公允,哪个解释又对自己最有利,奥妙就在这些地方。&br&&br&感谢阅读。
- 老包的包子铺自创立以来接受了多次投资,这些投资人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包子铺的股东。老包很疑惑,不知道会计报表上的「股东权益」究竟是什么,就是股东投进去的那些钱吗?「股东收益」又是什么,作为股东应该更着重看哪个指标?怎么和投资人汇报呢? 一、…
&p&雷总恐怕是最有资格说这句话的人了。&/p&&p&单纯看这句话,其实逻辑很简单。雷总在采访中也说得很清楚了:&/p&&blockquote&因为提高毛利率无非两种办法:第一种方案是涨价。把用户口袋的钱抢过来到自己口袋,如果那样做我们和用户永远都是敌人。第二种方案就是偷工减料。控制成本是一种表象说法,大家都知道控制成本越往后走,压力越大。一旦没有底线,就开始偷工减料,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商品之后越来越差。因为在资本市场 “毛利率越高,公司越好”考核压力下,大家全部走向了邪路。 &/blockquote&&p&我觉得不用多专业的知识体系都能看懂这段。&/p&&p&&b&如何提高利润?&/b&&/p&&p&&b&降低成本,提高售价。&/b&&/p&&p&当然了,雷总讲话总是力求简单,我们要结合其他东西才能看懂雷总这句话的含义。&/p&&p&首先我们要了解小米手机的成本定价,并不是单说硬件成本,而是研发成本,人工成本,销售成本,加起来的一个整体。雷总之前就笑着提到过这一点,&b&成本定价不是亏本定价,小米手机是没有亏本卖手机的&/b&。所有很多朋友担心小米手机是成本定价,觉得这个成本是硬件成本,小米怕不是卖一台亏一台——不是的,不会亏的。&/p&&p&所以我们要理解雷总的这个语境下的毛利率高,其实是小米六发布会上说的:友商手机两倍,甚至二点五倍手机成本的售价。&/p&&p&这件事情其实在线下也有反映,除了小米官方的小米之家外,小米手机普遍是两倍于官网价出售。&/p&&p&好,最大的误区讲清楚了。&/p&&p&那么为什么友商需要这么高的毛利率呢?&/p&&p&&b&因为恐怖的中间成本。&/b&&/p&&p&小米可以直接生产出来就在网上卖掉,直接交给消费者。而友商则需要发货到店,经销商要赚线下店的钱,线下店店长要分成,店员要分成,送东西也要从分成里面抽钱出来。&/p&&p&在这一点上,也不需要有多专业的知识体系就能看懂,小米的销售流程是最简单的,也对销售成本进行了极大的简化。在销售效率上的革命,也是雷总说小米手机价廉物美的底气,因为开发出来的产品直接面对消费者。&/p&&p&而且小米也不仅仅靠手机销售赚钱,从小米创立之初就已经确定了硬件不盈利,靠软件盈利的基本思想。现在生态链的蓬勃也可以为小米注入新的血液,并不是说手机不盈利,小米就真的没有盈利渠道了。&/p&&p&那么听到这里,一般都会产生一个疑问,既然小米的产品和友商价格两倍的产品一样好,为什么不卖一样的价格呢?不是可以赚更多的钱,投入更多的研发吗?&/p&&p&好,这个问题,非常好。因为这涉及到小米的核心价值观。&/p&&p&&b&极致。&/b&&/p&&p&试想,一台手机可以赚很多很多钱,只需要一点小升级就可以卖得更好,小米还会费心费力做那么多创新吗?换句话说,小米手机的员工在一个高毛利的环境中,还会有这么高的战斗力吗?如果小米手机是靠代言,靠品牌溢价战斗的公司,还会投入这么大的精力和经费到研发上去吗?&/p&&p&所以我希望大家可以理解一下,&b&小米这家公司确实有点变态&/b&,有点与众不同,摆在面前的便宜也不捡。因为小米的诞生就是一群老男人为了证明自己的理念,他们都已经过了而立之年,完成了资本积累,实现了财富自由,可以轻松享福了。&/p&&p&但是小米想追求极致,它是一家从根上就是想革命的公司。&/p&&p&雷总原话说得很清楚:&/p&&blockquote&我现在要说(模式创新)的方法论:一是你有没有本事把产品做到极致,二是你有没有把自己逼到极致,逼到完全没有退路。你敢不敢成本定价,反过来倒逼。成本定价不意味着你要赔很多钱,你需要全过程的优化效率来倒逼你的机制。 &/blockquote&&p&一个追求极致的小米,想要保持斗志和充满危机感的头脑,就必须抛除杂念,置之死地而后生。一个满足温饱的公司,可以安逸生存的公司,还能奔跑吗?还有动力吗?&/p&&p&所以小米通过限制自己的毛利率,刚赚到的钱,就投入研发,为了下一次奔跑蓄力,一次接着一次,从不停歇。雷总在采访里说自己一天要开十几个会,晚上离开公司最晚的是他。德哥在《小米生态链战地笔记》序里说自己一年只能陪一次女儿。&/p&&p&通过这样的&b&玩命狂奔&/b&,小米创造了450亿美元估值的奇迹,创造了小米之家世界第二平效比成本比网店还低的奇迹,创造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小米生态链,创造了惊艳世界的MIX,创造了前几年接近零市场成本的奇迹,创造了一周一次更新的MIUI,创造了米粉可以闭着眼睛买小米产品的奇迹。&/p&&p&德哥的女儿若是问起爸爸在忙些什么,我想这个老男人可以深沉地回答:&b&女儿,我在改变世界&/b&。&/p&&p&他甚至没有吹牛,只是在陈述事实。&/p&&p&以上的这些,是坚持成本定价的小米达成的成就,它坚持了自己的原则,证明了自己的价值观,所以到今天,雷总可以不厌其烦地说:&b&我们坚持成本定价,做厚道的,感动人心的产品,靠口碑传播。&/b&&/p&&p&&b&七年如一日,雷总是这么说的。&/b&&/p&&p&&b&七年如一日,小米是这么做的。&/b&&/p&&p&所以由雷总来质疑“越高毛利率的公司就越好”这一点,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因为小米坚持成本定价,已经活过了七年,并且活得很好,到现在还像一家创业公司一样,充满了活力。投资的小米生态链也秉承了小米极致的价值观,现在战绩也非常辉煌。&/p&&p&一个低毛利率的小米,是一个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的小米,与其他高高在上,要求用户接受他们所有说法的公司不同,小米一直在聆听用户的声音,做出改善。某种程度上,小米希望消费者理解自己在做什么,小米低调的同时又闷骚地希望米粉能够明白他们的努力和辛苦。&/p&&p&因为米粉,所以小米。&/p&&p&让更多的人可以体会到科技的乐趣。&/p&&br&&p&这一次不是神一样的科技公司高高在上的布施,这是一场凡人的狂欢。&/p&&br&&blockquote&&b&人们坚信上帝治愈了盲者,却不喜欢凡人制造奇迹——威廉.多贝尔&/b& &/blockquote&&p&——————————————&/p&&p&很多人听不懂啊。&/p&&p&我再举个非常简单的例子,卖书。&/p&&p&你们别觉得科技产品是非常高端的行业,小米生态链很多企业都是从啥都不懂开始做的,骑记的开始是一个啥都不懂的俱乐部老板,纯米的团队一开始对电饭煲一窍不通,现在也都做出成绩了。因为这个行业高度发达,只要你想做,有资金有人背书,那就能做。在小米生态链上面反映出来就是,一个小团队做产品做出来,期间有小米的参与和合作,有其他品牌的帮助和竞争,可以靠小米的品牌背书增加信任度,然后通过小米的渠道直接面向一个对于小团队而言巨大的市场。&/p&&p&那么我为什么说和卖书类似呢?因为这个行业已经是线上把线下打爆的状态了,现在的线下书店,要不是卖教辅的,要不就是卖咖啡的,传统的卖书的书店已经死翘翘了。&/p&&p&在一个传统的语境里面,卖书的过程中,渠道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地位,你出版商想要把书卖出去?好。&/p&&p&印刷出来, 给作者一点毛毛雨的版税,出版商加上印刷成本,三折出仓,跑物流,经销商五折分销,跑物流,书店九折或者不打折卖。而且你必须跟他们合作,不然就没有渠道。而且都是先货后款,卖不完还要给你退回来,退回来也不一定给你结账——比如新华文轩。话语权就在人家手里,没办法。&/p&&p&现在线上为什么可以打爆线下?很简单。线上信息搜索体验更好,新书出来直接七折八折,碰上活动普遍三折四折,平时五折六折,十几本书下来能省几百块钱,凭啥不在网上买?谁的钱是捡来的?&/p&&p&渠道商有啥可吹的?有啥技术性优势?有啥不可颠覆的社会地位?没有,完全没有,就是一群路霸。书店这几年暴死,不就是一帮劣质玩意的倒闭。稍微变通,有点质量的书店,都开始走综合运营的道路了,开始更为频繁地搞文化活动,这就是网购带来的行业进步,也是小米在干的事情,低毛利率必然会导致服务质量提升和产品质量的提升,你现在还能看到跟顾客亲爹一样的书店店员么?&/p&&p&卖书的渠道成本如此变态,对于作者和出版商来说都是坏事,更不如说对于文化产业就是一件坏事。书的标价我们看在眼里,水涨船高,从二十几元一本,到现在近百元的书司空见惯,但对于真正生产内容的作者和出版商实际利益提升都不大,都被渠道商吃进嘴里了。渠道商吃进嘴里干嘛了?没干嘛,就是吃喝拉撒睡,没货的时候还去进盗版来卖,一帮没用的东西。&/p&&p&所以雷总说的东西并不新鲜,也不是什么耸人听闻的言论,是在我们身边不断发生的事实。一个有进取心的企业,必然会不断优化自己的成本,增多自己的渠道。当然小米是里面比较变态的。&/p&&p&网络书城让书籍直接面向消费者,不用跑那么多次物流,提升了社会效率。出版商也可以不用跟渠道周旋,忍受恶心的线下潜规则,可以更多的精力做自己的事情,在互联网上也可以靠口碑传播自己的品牌,不用投入那么大的营销费用。&/p&&p&“没有那么多乱来的人,大家都好做事。”&/p&&p&雷总说的东西真的不是什么特别新鲜的东西,就是我们身边正在发生的简单事实。&/p&
雷总恐怕是最有资格说这句话的人了。单纯看这句话,其实逻辑很简单。雷总在采访中也说得很清楚了:因为提高毛利率无非两种办法:第一种方案是涨价。把用户口袋的钱抢过来到自己口袋,如果那样做我们和用户永远都是敌人。第二种方案就是偷工减料。控制成本是…
&p&客观的说,相对于其他非金融行业的人选,四大的三年级到五年级生,进入金融行业的成功概率略高些。毕竟大家算是有财务的底子,可以看懂财务报表,接触的项目和客户整体上平均质量较高,另外职业素养较好(说白了还是吃苦耐劳嘛),所以性价比是不错的(特指三年级-五年级未升经理前)。&/p&&p&但是,即便如此,倘若有人兴致勃勃的说:你看看我适合转型做金融吗?我还是挺头大。因为“金融”二字不可一言以蔽之——这是一个严丝合缝,有着层层生态链,人和人角色身份截然不同的大系统。&/p&&p&正如同一家商业银行既有投行部做银团贷款的,也有基层支行做柜员的;金融街的标志性大厦里,既有正儿八经的国际投行大Banker正襟危坐着,也有奇形怪状的江湖骗子一脸神秘的说:“我们这家私募, 背景且厉害着呢!”……他们都说他们在做金融,而你又是要去哪里呢?&/p&&br&就在下之前的经历来看,大部分四大人投奔金融的职位,分为以下几种:&br&&br&
1. &b&券商——投资银行部——项目经理(承做人员):&/b&&p&这种算是比较顺理成章的,因为大家同在乙方,平时工作中项目现场,会计师事务所的外审人员也经常要和券商投行部的项目经理沟通。加上这两年资本市场还是风起云涌的嘛,各家券商放出来的职位都有一些,所以大家无论是通过正规的投简历社招,还是一起做项目的时候对了胃口捎带脚就过去了,都不算少数。&/p&&p&&b&目标对象:&/b&&/p&&p&几乎所有这类岗位的对外招聘启事都可以简写为一句话——四大三至五年审计经验,男,通过CICPA,可接受加班出差。简单粗暴吧,但是没办法,既然还得做项目,就少不了飞遍祖国东西南北,要不就是在帝都著名的“荣大”(最近开闸了,估计又要愈发热闹了)长期蹲点占位置。所以只要吻合上面几个条件,四大男士的中标率很高。当然女性也不是就完全进不去,但你的婚育状况会作为重点考量(尤其是二胎放开之后)。&/p&&p&&b&发展路径:&/b&&/p&&p&说心里话,已经在四大做过几年的,去投行部继续拼命,可能至少70%以上都是为了曲线救国,前往下一个目的地:风险投资。这个路径确实存在,虽然到达率也未必很高,但逻辑还是成立的。&/p&&p&当然如果是一流的pe/vc也很悬,每年清北复交+美国常春藤MBA教育背景(往往家庭条件还很好),毕业就在外资或中字头投行的生力军们并不少。但刨去这些家,总还有些二三线也做的不错的,另外很多大型企业的投资部门,对于四大+券商投行的背景还是非常青睐的。&/p&&p&&b&优势:&/b&&/p&&p&继续在资本市场的一线拼杀,快速积累多个不同项目的实操经验,能给简历不断加经验值。&/p&&p&&b&劣势:&/b&&/p&&p&还是很辛苦,这没有办法,世上本没有真正的“钱多事少离家近”的工作。&/p&&p&&b&注意事项:&/b&&/p&&p&a.在事务所的时候,无论企业是否上市成功,只要它想上市,找四大做IPO审计,那么不论上市成功与否,这笔服务费是旱涝保收的。在投行则不同,开闸与否,过会与否,证监会的一个提问,可能大家的年终奖立马少掉一位数。所以不存在投行(国内券商)的收入就一定比四大高的道理。但如果你想要未来在资本市场的职业发展路更广一些,这还是中上之选。&/p&&br&b.光是承做人员,无法承揽项目,那么就注定了还是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技术工。尤其对于习惯了埋头做事的四大人,怎么在建立自己专业口碑的同时,学会收集资源整合资源,是一定要花心思去揣摩考虑的。&br&&br&(已经抓来真实案例并更新,地址:&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四大、投行和 PE 都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 LAN Green 的回答)&/a&&br&&br&&br&&br&&b&2. 商业银行——信贷分析及审查&/b&&br&&p&大家好像有种印象,四大的金融组很适合去金融机构里面做风险控制的角色。但在这里,风控也是一个非常模糊的字眼。就我所知,商业银行的风险一般有三种划分:信贷风险(借出去的钱,企业和个人是否如期奉还);运营风险(后台系统的流程设计是否有漏洞,还有没有疏漏的风险点);市场风险(一般指系统性的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等)。&/p&&p&如果单就信贷风险来看,岗位一般包括:信贷分析(有的银行是客户经理自己写或者带着助理写,有的银行是专门有独立的团队写分析报告),信贷审批(客户经理写了报告之后,信贷管理部的同志们自己也会写一份报告,有的还要负责签字)。分行和总行的审批额度有明确的划分。&/p&&p&&b&目标对象:&/b&&/p&&p&就这些岗位来看,由于涉及的企业类型从制造业到贸易类五花八门,所以反而感觉在四大做了一堆各色各样中小项目的候选人更有优势,因为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对企业的概况有个很好的判断。如果做过不靠谱的企业,跟面试官扯一扯当时如何和对方老板以及财务总监斗智斗勇,会让人印象深刻。如果做过的项目是巨无霸企业,没升经理之前,你看的范围可能非常狭小,不一定对企业的实际偿债能力有穿透性认识,面试时就很难说到对方的心坎里。&/p&&p&反而金融组,如果做的项目和银行没关系,基本和这个岗位的关联度也不强;就算做的是银行,还是前头那句话,除非你正好审计的是信贷业务这块,下了分行和银行的信贷员掌握了不少实际情况,否则也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p&&p&&b&发展路径:&/b&&/p&&p&其实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虽然同在金融市场,但两边人的个性很大不同。如果进了商业银行走信贷分析/信贷审批这条路,大概率是先在债权融资业务的版块里发展。四大人做事情讲究严谨专业,按照流程办事,善于保护自己,走这条路虽然不像投行那么炫目张扬,也较为稳妥。&/p&&p&&b&优势:&/b&&/p&&p&信贷类业务至少目前还是国内商业银行利润的重要来源,所以信贷审批可以算是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和核心岗位。体现专业性,拥有一票否决权,收入也是随着经验值的增加慢慢递增,不用拼体力吃青春饭。&/p&&p&本质上虽然银行的日子会越来越难过,但前十年银行业的高速发展,使得银行既聚拢了个人客户(资金端),又拥有了较高质量的融资客户(资产或项目端),所以银行的风控标准仍然是目前国内金融市场上的一个标杆。银行的风控人员,去到帮银行做通道业务居多的信托公司/券商的资产管理部门/基金子公司/互联网金融等机构做风控,目前也不在话下。大家对于愿意从银行出来的信贷审查人员,算得上是求贤若渴。&/p&&p&&b&劣势:&/b&&/p&&p&压力不小。之前很多贷款过会,还是集体决策,这两年有的是专人负责签字制,一笔坏账的出现,伴随的就是多少个不眠之夜。特别从今年开始,听说很多银行是全员催收的节奏,部分中小型城商行的中小企业坏账,确实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应该说对于信贷风险的相关人员,今年很可能不会是一个安稳年。&/p&&p&&b&注意事项:&/b&&/p&
a.还是调整心态。四大人习惯于层层程序之下作业,最后要的结果是“财务数据的真实性”。而银行作为发放贷款的机构,要的是“企业能否到期按时还我这笔钱”。这意味着财务数据即使真实,也不代表工作就顺利完成。过了财务这道关,宏观环境,细分市场上下游的风吹草动,风险经理都要反应灵敏,这都需要建立在对实业更深刻的商业逻辑判断上,需要四大人从财报中探出头来,多接地气。&p&b.刚看到新闻,银行已经开始拿私募牌照,其实在此之前,很多银行就已经开始合资成立产业基金。这说明,金融行业的混业经营将是大势所趋。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从业人员也需要多和券商基金(包括子公司)信托私募等沟通交流,从自己熟悉的债权融资领域拓展到包括股权投资等在内的大金融上。&/p&&p&c.如果未来跳槽到非银行领域做风控,也许部分人群会发现:咦,我的一票否决权,变成了一票权……所以水土不服是常有的,是降低自身标准还是努力跟上新节拍,需要细细斟酌考量。&/p&&br&&br&&br&&b&3.大资管领域的项目经理:&/b&&br&&p&之所以把信托公司/券商的资产管理部门/基金子公司/互联网金融的项目经理这些单拎出来,放在商业银行的信贷审查岗后面来写,是因为以上金融从业人员,至少前几年,很多都是在帮银行做通道业务。看起来不在银行,打交道的都是银行,做的都是非标类信贷资产。&/p&&p&&b&目标对象:&/b&&/p&&p&这个岗位就像是以上各类金融机构的触手,要么找资金,要么找资产。个人感觉对项目经理的财务或法律的专业能力要求就不会特别严苛,重点是有掘地三尺的精神,在金融行业内和各类机构交道打的不亦乐乎。同理,这类人的薪水结构会是浮动奖金直接和业务指标挂钩,比较适合四大里性格较为活泛,乐于与不同人打交道,同时对完成或超越业务指标有承受力(甚至有兴奋感)的小伙伴们。&/p&&p&&b&发展路径:&/b&&/p&&p&银行出来做类似岗位的对公信贷业务客户经理和风控经理都不少,但这类机构再转回银行做的很少见。一般而言,信托等机构的风控文化较为激进,银行会担心业务思路一旦形成很难转变回来。&/p&&p&&b&优势:&/b&&/p&&p&岗位非常锻炼人,因为未来你安身立命的法宝变成了以资源为导向。作为非银行机构,给了你一个万能或者准万能牌照,能做出什么花儿来全看个人功夫。好的资产和项目能否找的到并且抢上手,项目到位了,资金端是找银行合作还是第三方理财,抑或眼下火热的互联网金融?每个环节环环相扣,都等着你空手套出白狼来。但是做好了,奖金分成也较为爽快,之前股市还没这么热闹的时候,大资管领域,带个小团队做项目的,季度奖抵人家一两年收入的也不在话下。&/p&&p&&b&劣势:&/b&&/p&&p&市场变幻莫测。目前好的,靠谱的项目难找。上半年和下半年行情可能截然不同,再加上我们特有的政策市。前几年房地产和政府融资平台项目还是信托公司主流,现在信托公司都在努力寻找新的机会点。要承担的压力大,就像承包了一亩三分地,地里的收成好赖如何,和年景,土壤,天气都有关系,但最后是否卖的出好价钱,压力都在你自己身上。&/p&&p&&b&注意事项:&/b&&/p&&p&相对于之前的两种岗位,我觉得这种路线的转型是最大的。不是在于专业能力,而是在于能否调整心态做两方的撮合。另外四大不到经理层面,对于能给公司带来多少收入利润这个指标,其实并无感觉。何况即使是四大的合伙人或高级经理,毕竟招牌在那里,竞争对手远不像这个市场上这么丰富。所以能否把销售+专业两个特性结合的非常好,可能是这类岗位的关键。&/p&&p&写到这里,可能会有朋友问,这几种转型,为什么都要放在“四大第三年”这个前提下去写,难道我在四大升了经理,这些转型不是更容易了嘛?&/p&&p&可能还真不是。如果仔细阅读文章,可以发现,这三类岗位要么需要精力较为充沛,最好个人时间十分自由,要么就需要转变一些固有的工作思路。所以从这两点来看,用四大工作了三五年的候选人来承担工作职责,专业既够用,价钱还合适,同时仍能从基础性岗位做起。反倒是找来升了经理的候选人,招聘方的顾虑会较多。&/p&&p&文章不宜太长,所以此篇先讨论三种进入金融行业做业务岗位的路径,关于金融行业如基金会计/后台核算/财务等岗位,另开一篇,已经更新见右边。&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在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几年后跳槽工作的方向是什么? - LAN Green 的回答&/a&&/p&&br&感谢大家在各种能找到在下的地方都积极的催促我更新,而我毕竟所见有限,也希望各位告知我尚未想到或者认知有误的地方,热烈讨论:)&br&最后,还是继续我传统的打广告环节:&br&欢迎关注个人公众号careerchoice,专注金融/财务/法律/MKT/HR领域的个人职业发展咨询及讨论。&br&另外:很多朋友知乎私信我,感谢您对我的信任。但只言片语我实在不敢给您提建议。如对个人的职业发展有意向咨询,请加微信公众号,并阅读“咨询介绍”,谢过大家:)
客观的说,相对于其他非金融行业的人选,四大的三年级到五年级生,进入金融行业的成功概率略高些。毕竟大家算是有财务的底子,可以看懂财务报表,接触的项目和客户整体上平均质量较高,另外职业素养较好(说白了还是吃苦耐劳嘛),所以性价比是不错的(特指…
&p&前几天刚刚考完线性代数,不出意外的话,身为一名文科森,我未来再也不会系统学习数学了。所以就想写点什么记录一下。所以在开头申明,这个答案总结大于答题,对我自己的意义大于对看的人的意义。况且学习体验和学习方法肯定不适用于所有人,毕竟每个人之前的基础不同,对高数分数的要求不同,甚至每个学校高数的难度都不同。&/p&&p&但仍然希望这点小总结能给人一点点启发吧。按我们专业老师老爱讲的就是“作为一个前辈,我能给你know-how,给你我的experience,但当你真得开始实践时,你就知道我讲得都是shit。可是如果它能带给你一点点inspiration,我就心满意足了。”&/p&&p&一、基本情况&/p&&p&高中理科狗,大学文科森,从小数学渣,高考被数学害到勉强搭上985末班车。大学数学分A B C三个等级,我们专业修B,但我个人刷完A的所有题,觉得难度区别不大,差别是少学几个只有工科才会用到的小节。历年考题重复度约百分之三十到四十,且题型基本稳定,所以靠刷卷子上七十分难度不大。自己高数上95,高数下97,线性代数96,最简单的概统莫名其妙89,还好后来统计方法与应用考了97安慰了我的心。这成绩很多大神肯定要呵呵,我也很羞涩地说对不起,我尽力了,但肯定还是有哪里计算错误还是哪里过程丢分。这说明我数学基本功及其不扎实,但也很好为接下来的文章定了位:就是一个从小数学渣的人,在大学半自学的情况下,对文科森学数学的小体会,以及如何考得还不错哒~&/p&&p&二、摆正态度&/p&&p&我觉得对于文科森,学习数学最首要的就是摆正态度。我自己也会抱怨,我们专业是整个学院唯一一个修高数B 修线代、概统与统计应用的专业。作为一个文科森,高数的学分是所有学科里最高的,占用的时间是最多的,实在很不科学。&/p&&p&但我想说,高数等大学基础数学课,既然放在你的专业中就的确有其学习的必要性。&/p&&p&首先是工具性,没有微积分知识,你怎么看经济学论文;没有概率论和统计学基础,没有大数定理,连社会调查本身都失去了意义。或许在未来的学习与研究中,你不往这个方向走,但至少这些知识能让你的视角不狭窄。你在能看得懂别人的分析的同时,也多了一个思考角度。我觉得这在现在交叉学科越来越多的今天还是蛮重要的。起码我的人口经济学课本逼着我把高数复习了一遍,才看懂许多公式推导。而这种经济学角度看待人口问题,的确很巧妙。&/p&&p&其次是逻辑性。线代老师第一节课时说”学完线性代数,你会发现你变得有逻辑了。“ 当时班上所有人都笑了,但我却非常认真地把学习数学当作训练自己逻辑思维的过程。而学到后面,自己真得会越写证明题越兴奋,觉得光是能看到这么精妙的思维过程就很幸福啊。私以为中国总是爱把“文科”与”理科”割裂开来,在本科前的教育中,对文科的逻辑思维训练实在太少了。可当你真正接触学术性文章,尤其是西方的学术性经典著作时,你会发现其逻辑思维的缜密,再细细来看,你就会发现都是跟数学证明题一样的思路。不知道有没有人去XDF上过GRE的课,verbal部分,不管是阅读还是填空,老师都会去强调说GRE考得是逻辑而不是语言。比如上填空时,ZYT(← ←上过他课的自然知道是谁)老是会把题型归纳成“X=Y Y=Z”之类的公式。刚开始颇不以为然,觉得英语能力到了,有什么不会的。但后来才知道语言本身就是一套逻辑体系,而在现在这个整个科学研究都是被西方话语所奠定的今天,不学这套逻辑你真玩不下去。带着这种想法,我看自己的专业书和论文时都有了不一样的体会。学习起来更能把握到中心思想,也变得系统化和条理性。以前做读书笔记,都只会摘抄有感悟的点。但现在学会抓逻辑,用自己话复述,再思考每一点之间的联系。一本几百页的书,最后能浓缩到几页纸。所以大可把学数学当作练思维,感受下其中的乐趣。&/p&&p&(这里又题外话地说一下。现在很多人爱讲“学术研究中的中国话语”,民众舆论中也很多打着反西方化的反科学。从我自己专业角度出发,“乡土知识”很重要。但就像文化不等于文明,知识也不等同于科学。喊着“中国话语”的人,有多少是了解与掌握了西方话语,然后能再用另外一套“逻辑”(都不要求是中国逻辑)来找出对方的漏洞的?所以,像辜鸿铭那样学贯中西后,写下《中国人的精神》的学者,我很钦佩。不管结论对不对,起码是有自己一套完整的体系,讲清了自己的观点的。但很多人,一上来就是“我不听,我不听,我有我自己一套理解方式”,这和“崔永元喷转基因”有什么区别——← ←对啊,我是中农学生,谢谢~)&/p&&p&我知道很多高中就是文科生的人,大学修高数很痛苦。完全理解啊。班上很多文科生没有学过阶乘,高数第一堂课就die了;没有学过排列组合,概统第一节课就傻了;没有接触过矩阵,线性代数第一堂课就懵了。这完全是中学与大学教学的脱轨。但我想,摆正了心态一切都好办。分数只是一个方面。对于这种又耗时间,又占了很多学分的学科,发现一点乐趣和意义或许更重要。&/p&&p&三、理论&/p&&p&定义真得很重要。定义就是给你一个概念,如果对概念的把握不清,说明我们在讨论的不是一个东西,那我们之后怎么愉快地交谈。而对定义的学习,绝对不是背书能够解决。我觉得一靠老师上课讲解,起码我们老师上课时会很认真地把他对定义中关键点的理解讲出来,二就是靠不断地反思。可能会在推某一道题的时候恍然大悟,也可能会在看一个证明时猛然惊醒。但这都需要建立在有阶段性复习的基础上,把过去的知识和现在的知识建立一个联系,起码对我这种比较愚蠢的人只能用这种愚蠢的办法了。&/p&&p&课本真得很重要。其实我后来发现,如果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课本加历年试卷绝对足够。但为了了解更多,我还是会借一些辅导书。但无论如何,课本很关键。我们高数用到是同济七,线代是自己编的教材。大的方面来说,教材的编排都暗含着编者的逻辑,全是它对数学的一种理解。它觉得你要先掌握这个,再掌握那个,这样比较方便理解和学习。这种安排和逻辑不一定正确,但对于没有数学基础和概念的人,有这个框架在是很有帮助的。当你真得掌握哪些知识后,你会发现自己不一定按照它的顺序来整理整个体系,但也能说得通。可如果没有之前的架构,那些砖块准是学了就忘;小的方面来说,起码我们学校每年会有挺多题在书上的。对于非数学专业的学生,其实大学老师也不怎么想卡你成绩,课本和历年卷又是唯一的共有资料,老师也会想借此看下你的态度,然后让你过的。&/p&&p&老师真得很重要。我的高数老师口音极重,不认真听都只觉得他在嘟嘟囔囔,完全听不懂在讲什么。所以我大一逃了半个学期的高数课,自己在图书馆自学。但我后来猛地回到教室听了他几节课,发现他讲得真得很好啊,把我自己自学时不理解的地方都理顺了。他对每个章节都有自己的理解,讲课不会完全按照课本来走,而是用自己的逻辑把知识点串起来,我觉得很多都比书本上更顺。其实说实话,能站在讲台上给你讲课的老师,起码为了拿一个博士学位,对那科的掌握程度和理解不知道会比你高出几个层次。他也不会想让自己的时间变得无意义,所以也会很认真地对待。所以认真听,效果肯定比自学好。&/p&&p&做题真得很重要。起码对我这种渣而言,做题才能发现自己在定义、定理等的掌握上有哪些疏忽和遗漏,才知道自己之前的理解上的错误。做题本身就是一种帮助自己消化知识点的过程,所以不能把它留到最后,期待着刷题能解决所有问题。对于题目本身,不会得想办法做会。我会去骚扰高中时的数学学霸,会去上网搜索证明过程,更会去找老师。但找老师的题目还是有一点点思维量比较好。我曾经急匆匆抱着题目找高数老师,被他翻白眼叫我回去自己看书上定义,用“书都不好好看,算什么课外题”嘲讽我。我当时心都碎了,后来才摆正心态知道他说的是对的。但若是真正有思考价值的题时,老师能给你太多帮助。你能看到他在拿到这个问题时都是先考虑了什么东西,为什么这么考虑,为什么这么思考,这比被整理过思路的证明过程重要多了。作为一名文科森,我还翘过我的专业课,和高数老师一起演算了满满四个黑板的证明。尤记得那天上午阳光正暖,我写满一个黑板时,他帮我下拉下另一个黑板。嘤嘤嘤,这个场面为什么不是柯景腾而是高数老师啊!!!&/p&&p&现实意义很重要。觉得数学难主要是因为抽象。跟我们生活离得太远了,完全是另一套语言。所以我自己会觉得,了解一下每一个知识点的现实意义,实际中的理解,能加深理解和记忆。反正现在网络这么发达,知乎、专业博客和公众号足够满足这个需求。而且本身也很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直通车导出的报表乱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