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洪沟最大设计氢气流速规定哪本规范有规定

在单位,部门领导要求每周交工作报告,但我不想写,或不愿意认真的去写,每次写也是敷
之前在一线干了将近3年,因个人原因辞职,现在想转销售,南京这边化工贸易公司有许多
查看: 10725|回复: 21
工艺设计水的流速
阅读权限30
积分帖子主题
加入海川与三百六十万化工人交流互动(支持手机号、微信、QQ号一键注册)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如题,想了解一下各位专家在工艺设计时,特别是对循环冷却水设计的流速是多少。最好是具体点。。先谢了
[ 本帖最后由 hgl197004 于
07:23 编辑 ]
阅读权限55
积分帖子主题
1~3m/s,小管道取低值,大管道取高值
阅读权限30
积分帖子主题
一般来说,循环冷却水的流速取值在1.5m/s~3.0.m/s,管径小,取小值,管径大,适当取大值.
但对冷凝器的出口,一般取0.9m/s~1.5.m/s,
资料文件共享
积极参与 学习了
阅读权限75
积分帖子主题
化工管路手册上的建议流速是0.5~2,一般这个流速不要取的太高,水专业的习惯是不超过2.5
资料文件共享
阅读权限40
积分帖子主题
工艺计算的时候,我也是取1-3& & 这知道这样取对不对
阅读权限60
积分帖子主题
回复 1楼 weilv 的帖子
化工工艺手册上是0.5~2,管径大的取大值,一般流速不要取的太高。 具体实际情况可以根据 管压降 计算出流速。
阅读权限30
积分帖子主题
先谢谢了,不过我还想要具体点哦。比方说多大的管子针对你们来说是大的,那些是小的
最好是举例子
DN200 他的流速是多少?
DN300 他的流速是多少?
DN400 你们设计的流速又是多少?
阅读权限30
积分帖子主题
首先明确一下,工程上没有很准确的答案, 各个设计人员都有自己的一些经验.
至于你说的DN200~300, 一般考虑2.0m/s左右即可,DN400~500,可考虑2.5m/s左右, 再大的管子,可以考虑3.0m/s左右.
另外还要考虑实际情况,比如循环水在装置内允许的压降有多大, 如何允许的压降大一些,流速可以适当提高些,如果允许的压降小一些,则流速就要考虑小一些,
还要适当考虑一下冷却器的安装位置等等.
总之,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
另外一般炼油厂允许的压降通常为2kg/cm2左右.
原帖由 weilv 于
09:44 发表
先谢谢了,不过我还想要具体点哦。比方说多大的管子针对你们来说是大的,那些是小的
最好是举例子
DN200 他的流速是多少?
DN300 他的流速是多少?
DN400 你们设计的流速又是多少?
阅读权限60
积分帖子主题
根据管径大小,确定经济流速.可以取0.5~4m/s
阅读权限65
积分帖子主题
通常设计时各种水的推荐流速如下:
& & 蒸汽冷凝水:1m/s;& && && && && && && && && && && && && && && & 凝结水(自流):0.8m/s;& && && && && && && &压力回水:1.5m/s;
& & 排出废水及自流液体:0.6m/s;& && && && && && && && && && &冷冻+5℃水:2m/s;
安全漫画( 10.26)
熟视无睹看图查隐患(10.26)泵的小管线作用?(重谢)关于论坛版块发红包的花样玩法说明(只限休安全的化工厂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就要来临了,作为中国历史悠久的一个假期当然要认真对待啊!
有对象的小伙
在线QQ客服&&
&(电话工作日09:00--17:00受理咨询,信箱和QQ号全天受理咨询)
三百六十万海川人欢迎您的参与 化工技术交流第一社区,共同学习 共同提高!
版权所有 海川网-海川化工论坛 -2004
Discuz!---
本站法律顾问 : 辽宁好谋律师事务所 谢晨曦 主任律师
&&&&&&&&&&sunguochao
最大坡度不要大于0.02
xbhwater18
根据《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第4.2.5 条规定:排水管道的最大设计流速,宜符合下列规定: 1 金属管道为10.Om/s。 2 非金属管道为5.Om/s。技术措施:任何管径的排水管道,其坡度不得大于0.15。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中对流速的限制我认为是防止管道内壁受冲刷。
技术措施中对管道坡度的要求我认为是对管道稳定性的要求。
根据以上二点,我认为,我们可依据排水管的管材和规范规定的最大设计流速确定管道的最大坡度。如果管坡跟不上道路坡度,只能做跌水井处理。
根据《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第4.2.5 条规定:排水管道的最大设计流速,宜符合下列规定: 1 金属管道为10.Om/s。 2 非金属管道为5.Om/s。技术措施:任何管径的排水管道,其坡度不得大于0.15
我最近也在做一个山地别墅排水,现在由于全部都是岩石关系到爆破问题,到底爆破多深?我认为排水坡度要结合水量大小管道坡度还有流速三方面来考虑去校核看是否满足规范要求。现在建筑坡度在7%~8%左右
我也遇到类似的,山顶上有个公园,然后收集完的雨水需排到山脚下的雨水系统中,业主要求在上山的梯步边设跌水井或直接做急流槽把水引下来,我现在打算就做个急流槽做下来,也不知道合不合理。
准备好签证吧
kangjian1319
路过,不太明白,渴望看到大家踊跃发言
zjwzj0627-
这么大的坡度,是不是需要做截洪沟了
做跌水井,流速最低0.05%,可根据流速校核
liuchengyongsx
哈哈 坡度达到了15%
管道流速一般情况 也就超过了规范规定了
?貌似不是吧
Copyright& CO土木在线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481545',
container: s,
size: '20,3',
display: 'inlay-fix'您的访问出错了(404错误)
很抱歉,您要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1、请检查您输入的地址是否正确。
进行查找。
3、感谢您使用本站,3秒后自动跳转至网站首页管道流速常用值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管道流速常用值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3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水土保持工程设计规范》GB
-- 搜建筑网建筑规范大全
& &《水土保持工程设计规范》GB
1.0.1 为统一水土保持工程设计要求,保证设计质量和工程安全,发挥水土保持工程综合效益,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主要适用于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中的梯田、淤地坝、拦沙坝、塘坝、滚水坝、沟道滩岸防护、坡面截排水、引洪漫地、引水拦沙造地、支毛沟治理、小型蓄水工程、农业耕作、防风固沙、林草工程、封育工程,以及生产建设项目中的弃渣拦挡、土地整治、截排水、小型蓄水工程、防风固沙、植被恢复与建设工程设计。 展开条文说明
1.0.3 水土保持工程设计应具备可靠的基础资料,在收集地质地貌、气象水文、土壤植被、水土流失、水土保持和社会经济等基本资料的基础上,开展相应调查、勘测及试验。应本着因地制宜、综合治理、安全可靠、注重效益的原则,在进行总体布置设计的基础上,进行各项措施设计。
1.0.4 水土保持工程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展开条文说明
2.0.1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 comprehensive control pro-ject of soil erosion and water loss& & 为治理区域水土流失,以小流域或片区为单元,合理配置的单项措施或多项措施的组合。2.0.2 淤地坝 check dam for farmland forming& & 在多泥沙沟道修建的以控制侵蚀、拦泥淤地、减少洪水和泥沙灾害为主要目的工程设施,其总库容不大于500万m3,坝高不超过30m。2.0.3 滚水坝 overflow dam& & 以抬高沟道上游水位、固定沟床、灌溉为主要目的的一种高度较低的挡水建筑物。2.0.4 雨水集蓄利用工程 rainwater utilization works& & 对雨水进行收集、蓄存和调节利用的小型水利水保工程。2.0.5 林草工程 forest and grass works& & 以植物措施为主体的水土流失防治工程,主要包括具有生态功能、生产功能的造林种草及经果林营造,生产建设项目所涉及的植被恢复与建设工程,以及农村生活污水处置湿地植物措施。2.0.6 生态护岸 gully bank protection eco-works& & 利用植物或者植物与工程相结合,对沟道滩岸进行防护,以达到固岸护地、控制土壤侵蚀和修复水生态的一种护岸形式。2.0.7 坡面截排水工程 water intercepting and drainage works on hill-slope& & 为拦截和疏导坡面径流而修建的设施。2.0.8 支毛沟 branch gully& & 小流域中汇水面积小于1km2的分支沟。2.0.9 小流域人工湿地 artificial wetland in small watershed& & 配置于生态清洁小流域中,以净化污水、改善水质及水体景观为目的,由人工建造和控制运行的湿地。2.0.10 封育工程 fenced project and affiliated equipments& & 以封禁为基本手段,利用植物的自然繁殖和生长能力,辅以补植、抚育、以电代柴、沼气池、节柴灶、生态移民等人工促进手段,促进和恢复区域林草植被全部措施的总称。2.0.11 弃渣场 residues disposal area& & 工程建设中对不能利用的开挖土石方、拆除混凝土或其混合物所选择的处置或堆放场地的总称。2.0.12 堆渣最大高度 maximum height of slag-dumping& & 弃渣场堆渣最高点与最低坡脚的高程差值。2.0.13 防风固沙带 windbreak and sand-fixation belt& & 为控制风蚀危害,根据区域风蚀特点布设在工程保护对象周边,由若干植物固沙、沙障固沙、化学固沙和封育措施组合所形成的带状防护措施体系。
3.0.1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设计应重点分析流域土地利用现状、经济社会发展和水土流失防治需求,应以“治理水土流失,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提高土地生产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及生态环境”为基本出发点进行总体布置,并应据此开展各类措施或单项工程的设计。 展开条文说明
3.0.2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计应通过主体工程水土保持评价,结合主体工程设计,充分利用与保护水土资源,注重生态,拟定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总体布局,分区开展水土保持设计,使水土保持工程和设施与项目区生态、地貌、植被、景观相协调。 展开条文说明
3.0.3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措施总体布局及本规范未涉及的其他水土保持措施设计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GB 50433的有关规定执行。 展开条文说明
3.0.4 水土保持工程设计调查与勘测资料及图件比例尺的基本要求应按水土保持工程调查与勘测的有关规范执行。
3.0.5 水土保持的工程规模、设计标准应按总体布置(局)中确定的各项措施有机组合所发挥的作用和要求,遵循“安全可靠、经济合理”原则确定。 展开条文说明
4.1.1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应以小流域为单元,根据水土流失防治、生态建设及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统筹山、水、田、林、路、渠、村进行总体布置,做到坡面与沟道、上游与下游、治理与利用、植物与工程、生态与经济兼顾,使各类措施相互配合,发挥综合效益。 展开条文说明
4.1.2 总体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 & 1 应坚持沟坡兼治,坡面以梯田、林草工程为主,沟道应以淤地坝坝系、拦沙坝、塘坝、谷坊等工程为主。
& & 2 应坚持生态与经济兼顾,梯田与林草工程布置应根据其生产功能,加强降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在少雨缺水地区配置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多雨地区配置蓄排结合的蓄水排水工程,使梯田与坡面水系工程相配套,经济林、果园、设施农业与节水节灌、补灌相配套。
& & 3 应坚持自然修复和人工治理相结合,江河源头区、远山边山地区应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利用自然修复能力,合理布置封育及其配套措施。
& & 4 重要水源地应按生态清洁小流域进行布置,合理布设水源涵养林,并应配置面源污染控制措施。
& & 5 在山洪灾害、泥石灾害、崩岗灾害严重的地区,应合理配置防灾减灾措施。
& & 6 在城郊地区应充分利用区域优势,注重生态与景观结合,措施配置应满足观光农业、生态旅游、科技示范、科普教育需求。 展开条文说明
展开条文说明
4.2.1 东北黑土区总体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 & 1 应以保护黑土资源、保障粮食生产为核心,以防治侵蚀沟和缓坡耕地水土流失为重点。
& & 2 治理措施应包括梯田、等高耕作、垄向区田、地埂植物带、谷坊以及农业机械道路、灌溉渠系、坡面排水措施等。 展开条文说明
4.2.2 西北黄土高原区总体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 & 1 应以提高综合农业生产能力和改善生态为核心,以保护土壤、增加植被覆盖、蓄水保水、拦沙减沙为重点。
& & 2 治理措施应以梯田、淤地坝、治沟造地、林草工程、封育及配套措施为主,多年平均降水量400mm以下地区林草工程应以灌草措施为主。
& & 3 沟道应布置坝系,坡面应布置梯田与林草工程,远山边山地区应布置封育及配套措施。梯田和淤地坝工程布置应与雨水集蓄利用、高效高产规模特色农业或经果林发展结合。
& & 4 淤地坝工程坝系布置应妥善处理小流域内大、中、小型淤地坝与塘坝、小水库之间的关系,合理配置,联合运用;单坝规模确定应分析坝系中各单坝的相互作用。 展开条文说明
4.2.3 北方风沙区总体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 & 1 应以建设生态屏障和防沙带、修复和改良草场、保护绿洲为核心,重视水蚀风蚀交错区的水蚀和风蚀防治。
& & 2 治理措施应以防风固沙、草场修复建设与保护、绿洲防护、林草措施、封育及其配套措施为主。
& & 3 多年平均降水量250mm及以上地区应充分利用小泉、小水,加强雨水集蓄利用,采取砂田与覆盖措施,保持土壤水分,合理配置坡改梯及配套措施。
& & 4 多年平均降水量250mm以下地区应以封禁措施为主,有灌溉条件的可建设人工草场,并以绿洲为核心设置防护措施。 展开条文说明
4.2.4 北方土石山区总体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 & 1 应以改善生态、保护与涵养水源、发展农林特色产业为核心,根据所处地区生态功能,注重保护土壤和耕地资源,防治局部区域山洪和泥石流灾害。
& & 2 治理措施应以梯田、雨水集蓄利用、沟道治理工程、经济林果种植以及林草措施为主。
& & 3 梯田应以石坎梯田为主,并与特色经济林果工程结合,注重山区沟道小泉、小水和雨水集蓄利用,配套节水型灌溉措施。
& & 4 水源地应配置水源涵养林以及面源污染控制措施。 展开条文说明
4.2.5 西南岩溶区总体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 & 1 应以抢救和保护土壤资源、充分利用降水资源、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核心,以坡改梯及坡面水系工程为重点,对植被覆盖度低的岩溶山体配置林草及封育措施。
& & 2 治理措施应以梯田及坡面水系工程、田间道路、林草措施、岩溶地表水利用及岩溶落水洞治理工程为主。
& & 3 梯田应以石坎梯田为主;对于田面出露裸岩,可通过爆破破碎挖除凸露岩石,回覆周边土壤,增加可耕种面积,并应配置“以排为主、蓄排结合”的蓄排水设施。
& & 4 应充分利用溪流及小泉、小水配置塘坝、滚水坝以及引水设施,并配套农田灌溉或补充灌溉设施。 展开条文说明
4.2.6 西南紫色土区总体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 & 1 应以保护土壤资源、充分利用降水资源、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发展为核心,以坡改梯及坡面水系工程为重点。
& & 2 治理措施应包括梯田及坡面水系工程、田间道路、塘坝、经济林果种植、林草措施、高效复合农林业建设、封育及配套措施为主。
& & 3 梯田工程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土坎与石坎梯田,配置“以排为主、蓄排结合”的蓄排水工程,特色经济林果宜配置灌溉设施。 展开条文说明
4.2.7 南方红壤区总体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 & 1 应以保护土壤资源、防治崩岗灾害、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高产高效农业发展核心,重点开展坡改梯、崩岗治理、侵蚀劣地治理和园地及林下水土流失治理。
& & 2 治理措施应以拦沙坝、截流沟、林草措施、梯田与坡面水系工程、田间道路、特色亚热带和热带经济林果建设、封育及配套措施为主。
& & 3 崩岗治理应采取“上截、中林草、下堵”的综合措施体系,保障下游村庄和农业生产的安全。 展开条文说明
4.2.8 青藏高原区总体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 & 1 应以保护生态、修复和改良草场、改善河谷农业生产条件为核心,重点开展轮封轮牧、冬贮的人工草场建设,影响河谷农业生产的山洪灾害沟道治理,以及坡耕地治理。
& & 2 林草工程应根据高原气候、地理位置、土壤、生态系统等地域特点和立地条件进行配置。 展开条文说明
5.1.1 梯田工程应根据地形、地面组成物质等划分为4种类型区,其级别应根据梯田面积、土地利用方向或水源条件分为3级。
& & 1 Ⅰ区主要包括西南岩溶区、秦巴山区及其类似区域,梯田工程级别应按表5.1.1-1确定。
注:1 级别划定以面积为首要条件;
& & & & 2 当交通和水源条件较好时,提高一级;当无水源条件或交通条件较差时,降低一级。
& 2 Ⅱ区主要包括北方土石山区、南方红壤区和紫色土区(四川盆地周边丘陵区及其类似区域),梯田工程级别应按表5.1.1-2确定。
注:1 级别划定以面积为首要条件。面积指一个设计单元面积;
& & & & 2 当交通和水源条件较好时,提高一级;当无水源条件或交通条件较差时,降低一级。
&3 Ⅲ区主要包括黄土覆盖区,土层覆盖相对较厚及其类似区域,梯田工程级别应按表5.1.1-3确定。
&注:1 级别划定以面积为首要条件。面积指一个设计单元面积;
& & & & 2 当交通和水源条件较好时,提高一级;当无水源条件或交通条件较差时,降低一级。
4 Ⅳ区主要为黑土区,梯田工程级别应按表5.1.1-4确定。
注:1 级别划定以水源条件为首要条件;
& & & & 2 水源条件好指引水条件好或地下水量充沛可实施井灌。
5.1.2 梯田工程设计标准应符合下列规定:
& &1 工区梯田工程设计标准按应表5.1.2-1确定。
注:云贵高原、秦巴山区田面净宽取低限或中限,其他地方视具体情况取高限或中限。
& &2 Ⅱ区梯田工程设计标准应按表5.1.2-2确定。
& &3 Ⅲ区梯田工程设计标准应按表5.1.2-3确定。
& &4 Ⅳ区梯田工程设计标准应按表5.1.2-4确定。
注:地形条件具备的,田面净宽取高限;地形条件不具备的,取低限。 展开条文说明
5.2.1 淤地坝工程等别、建筑物级别应根据淤地坝库容按表5.2.1确定。
5.2.2 失事后损失巨大或影响十分严重的淤地坝工程2级、3级主要永久性水工建筑物,经过论证,可提高一级。 展开条文说明
5.2.3 当永久性水工建筑物基础的工程地质条件复杂或采用新型结构时,对2级、3级建筑物可提高一级。
5.2.4 淤地坝工程设计标准应根据建筑物级别按表5.2.4确定。
5.2.5 淤地坝坝坡抗滑稳定的安全系数不应小于表5.2.5规定的数值。 展开条文说明
5.2.6 总库容大于500万m3以及土石(浆砌石)坝坝高大于30m的具有淤地功能的沟道治理工程,应按水利工程土石坝、浆砌石坝等规范设计。
5.3.1 拦沙坝工程等别及建筑物级别应符合下列规定:& & 1 拦沙坝坝高宜为3m~15m,库容宜小于10万m3,工程失事后对下游造成的影响较小,其工程等别应根据表5.3.1-1的确定。&注:1 当坝高大于15m,库容大于50万m3时,应专门论证;& & & & 2 当条件不一致时取高限。等别划分不同时,按最高等别来确定。2 拦沙坝建筑物级别应根据工程等别和建筑物的重要性按表5.3.1-2确定。注:1 失事后损失巨大或影响十分严重的拦沙坝工程的2级~3级主要建筑物,经论证可提高一级;& & & & 2 失事后损失不大的拦沙坝工程的1级~2级主要建筑物,经论证可降低一级;& & & & 3 建筑物级别提高或降低,其洪水标准可不提高或降低。5.3.2 拦沙坝工程建筑物的防洪标准应根据其级别按表5.3.2的规定确定。5.3.3 稳定安全系数标准应符合下列规定:& & 1 土坝、堆石坝的坝坡稳定计算应采用刚体极限平衡法。采用不计条块间作用力的瑞典圆弧法计算坝坡稳定性时,坝坡抗滑稳定安全系数不应小于表5.3.3-1规定的数值。采用其他精确计算方法时,最小抗滑稳定安全系数数值应提高8%。注:1 荷载计算及其组合应满足现行行业标准《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SL 274的有关规定;& & & & 2 特殊组合Ⅰ的安全系数适用于特殊组合Ⅱ以外的其他非常运用荷载组合。&2 重力坝坝体抗滑稳定计算主要核算坝基面滑动条件,应按抗剪断强度或抗剪强度计算坝基面的抗滑稳定安全。抗滑稳定安全系数不应小于表5.3.3-2规定的数值。除深层抗滑稳定以外的坝体抗滑稳定计算,应分析下列情况:1)沿垫层混凝土与基岩接触面滑动;& & & & 2)沿砌石体与垫层混凝土接触面滑动;& & & & 3)砌石体之间的滑动。& & 当坝基岩体内存在软弱结构面、缓倾角结构面时,应计算深层抗滑稳定。根据滑动面的分布情况,可分为单滑面、双滑面和多滑面计算模式,采用刚体极限平衡法计算。5.3.4 溢洪道控制段及泄槽抗滑稳定安全系数应符合表5.3.4的规定。5.4.1 塘坝工程级别和防洪标准应符合下列规定:& & 1 塘坝工程级别应根据库容、坝高等指标,按表5.4.1-1确定。&注:根据库容和坝高确定工程级别时就高不就低。&2 对有防洪任务和要求的塘坝,应按表5.4.1-2确定其防洪标准。5.4.2 滚水坝工程级别和防洪标准应符合下列规定:& & 1 滚水坝工程级别应依据坝高指标,按表5.4.2-1确定。& & 2 滚水坝防洪标准应按表5.4.2-2确定。5.4.3 稳定计算标准应符合下列规定:& & 1 基底应力计算应满足下列要求:& & & & 1)土质地基及软质岩石地基在各种计算情况下,平均基底应力不应大于地基允许承载力,最大基底应力不应大于地基允许承载力的1.2倍;基底应力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比不应大于表5.4.3-1规定的允许值。注:地震区基底应力最大值与最小值之比的允许值可按表列数值适当增大。& & & &2)硬质岩石地基在各种计算情况下,最大基底应力不应大于地基允许承载力;除施工期和地震情况外,基底应力不应出现拉应力;在施工期和地震情况下,基底拉应力不应大于100kPa。&& 2 均质土坝、土质防渗体土石坝、人工防渗体土石坝的稳定计算,应按刚体极限平衡理论采用瑞典圆弧法进行计算,其坝坡抗滑稳定安全系数不应小于表5.4.3-2规定的数值。采用其他精确计算方法时,最小抗滑稳定安全系数可适当提高。&3 重力坝(滚水坝)坝体抗滑稳定按抗剪断强度和按抗剪强度计算时,其抗滑稳定安全系数不应小于表5.4.3-3规定的数值。
5.5.1 沟道滩岸防护工程的防洪标准应根据防护区耕地面积和所在区域划分为两个等级,相应防洪标准应按表5.5.1的规定确定。
注:1 涉及影响人口时,可适当调高标准;
& & & & 2 汇水面积在50km2以下小流域采用此标准,其他采用堤防标准;
& & & & 3 Ⅰ区是指东北黑土区,Ⅱ区是指北方土石山区、南方红壤区和四川盆地周边丘陵区及其类似区域。 展开条文说明
5.5.2 护地堤级别应符合表5.5.2的规定。护地堤上的闸、涵、泵站等建筑物及其他构筑物的设计防洪标准不应低于护地堤的防洪标准。 展开条文说明
5.5.3 土堤抗滑稳定安全系数不应小于表5.5.3的规定。
5.5.4 防洪墙抗滑稳定安全系数不应小于表5.5.4的规定。
5.5.5 防洪墙抗倾稳定安全系数不应小于表5.5.5的规定。 展开条文说明
5.6.1 坡面截排水工程的等级应包括下列三级:
& & 1 1级:配置在坡地上具有生产功能的1级林草工程、1级梯田的截排水沟。
& & 2 2级:配置在坡地上具有生产功能的2级林草工程、2级梯田的截排水沟。
& & 3 3级:配置在坡地上具有生产功能的3级林草工程、3级梯田以及其他设施的截排水沟。 展开条文说明
5.6.2 坡面截排水工程设计标准应按表5.6.2确定。 展开条文说明
5.7.1 弃渣场级别应根据堆渣量、堆渣最大高度以及弃渣场失事后对主体工程或环境造成危害程度,按表5.7.1的规定确定。
注:1 根据堆渣量、最大堆渣高度、渣场失事对主体工程或环境的危害程度确定的渣场级别不一致时,就高不就低;
& & & & 2 渣场失事对主体工程的危害指对主体工程施工和运行的影响程度,渣场失事对环境的危害指对城镇、乡村、工矿企业、交通等环境建筑物的影响程度;
& & & & 3 严重危害:相关建筑物遭到大的破坏或功能受到大的影响,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的;
& & & & 较严重危害:相关建筑物遭到较大破坏或功能受到较大影响,需进行专门修复后才能投入正常使用;
& & & & 不严重危害:相关建筑物遭到破坏或功能受到影响,及时修复可投入正常使用;
& & & & 较轻危害:相关建筑物受到的影响很小,不影响原有功能,无需修复即可投入正常使用。 展开条文说明
5.7.2 弃渣场防护工程建筑物级别应根据渣场级别分为5级,按表5.7.2的规定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 & 1 拦渣堤、拦渣坝、挡渣墙、排洪工程建筑物级别应按渣场级别确定。
& & 2 当拦渣工程高度不小于15m,弃渣场等级为1级、2级时,挡渣墙建筑物级别可提高1级。
5.7.3 拦渣堤(围渣堰)、拦渣坝、排洪工程防洪标准应根据其相应建筑物级别,按表5.7.3的规定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 &1 拦渣堤(围渣堰)、拦渣坝工程不应设校核洪水标准,设计防洪标准应按表5.7.3的规定确定,拦渣堤防洪标准还应满足河道管理和防洪要求。
& & 2 排洪工程设计、校核防洪标准按表5.7.3的规定确定。
& & 3 拦渣堤、拦渣坝、排洪工程失事可能对周边及下游工矿企业、居民点、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等造成重大危害时,2级以下拦渣堤、拦渣坝、排洪工程的设计防洪标准可按表5.7.3的规定提高1级。
& & 4 弃渣场临时性拦挡工程防洪标准取3年一遇~5年一遇;当弃渣场级别为3级以上时,可提高到10年一遇防洪标准。
& & 5 弃渣场永久性截排水措施的排水设计标准采用3年一遇~5年一遇5min~10min短历时设计暴雨。
5.7.4 弃渣场抗滑稳定安全系数应符合下列规定:
& & 1 采用简化毕肖普法、摩根斯顿-普赖斯法计算时,抗滑稳定安全系数不应小于表5.7.4-1规定的数值。
& & 2 采用瑞典圆弧法、改良圆弧法计算时,抗滑稳定安全系数不应小于表5.7.4-2规定的数值。
5.7.5 弃渣场拦挡工程安全稳定应符合下列要求:
& & 1 挡渣墙(浆砌石、混凝土、钢筋混凝土)基底抗滑稳定安全系数不应小于表5.7.5-1规定的允许值。
& & 2 当土质地基上的挡渣墙沿软弱土体整体滑动时,按瑞典圆弧法或折线滑动法计算的抗滑稳定安全系数不应小于表5.7.4-1规定的允许值。
& & 3 土质地基上挡渣墙的抗倾覆安全系数不应小于表5.7.5-2规定的允许值。
& & 4 岩石地基上1级~2级挡渣墙,在基本荷载组合条件下,抗倾覆安全系数不应小于1.45,3级~5级挡渣墙抗倾覆安全系数不应小于1.40;在特殊荷载组合条件下,不论挡渣墙的级别,抗倾覆安全系数均不应小于1.30。
& & 5 采用计条块间作用力的计算方法时,拦渣堤(土堤或土石堤)边坡抗滑稳定安全系数不应小于表5.7.5-3规定的允许值。
& & 6 采用不计条块间作用力的瑞典圆弧法计算边坡抗滑稳定安全系数时,正常运用条件最小安全系数应比表5.7.5-3规定的数值减小8%。
5.7.6 挡渣墙(浆砌石、混凝土、钢筋混凝土)基底应力计算应满足下列要求:
& & 1 在各种计算工况下,土质地基和软质岩石地基上的挡渣墙平均基底应力不应大于地基允许承载力允许值,最大基底应力不应大于地基允许承载力的1.2倍。
& & 2 土质地基和软质岩石地基上挡渣墙基底应力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比不应大于2.0,砂土宜取2.0~3.0。
5.8.1 引洪漫地工程级别划分应按表5.8.1的规定确定。
&注:引坡洪漫地时可控制引用的集水面积宜在1km2~2km2以下;引河洪漫地时宜引用中、小河流。 展开条文说明
5.8.2 引水拉沙造地工程级别,应根据工程的规模及工程所在区域防洪安全和水土保持重要性划分为3级,并应按表5.8.2的规定确定。
注:1 2级、3级工程所在区域为国家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时,级别相应提高1级;
& & & & 2 2级、3级的工程,所在区域防洪安全特别重要时,级别相应提高1级。
5.8.3 各级别引水拉沙造地工程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 & 1 1级:田块布设和道路设计应满足大型机械化生产的要求,水利灌溉及防洪设施完善,工程区及其周边防风防沙林带全面配置。
& & 2 2级:田块布设和道路设计应基本满足机械化生产的要求,因地制宜配套水利灌溉设施,工程区内防风、防沙、防洪措施完善,并应结合周边地域的风沙防护。
& & 3 3级:应满足工程区内的防洪要求,配套田块内外生产道路及防护林带。
& & 4 河流滩地引水拉沙造地的防洪堤设计标准应按表5.8.3确定。
5.9.1 沟头防护工程设计标准应根据各地水文手册结合具体情况选择相应历时暴雨。 展开条文说明
5.9.2 谷坊工程溢流口的设计应根据各地水文手册结合具体情况选择相应历时暴雨。 展开条文说明
5.9.3 选择相应历时暴雨时,应根据各地降雨情况分别采用当地最易产生严重水土流失的短历时、高强度暴雨。
5.10.1 防风固沙工程级别应根据风沙危害程度、保护对象、所处位置、工程规模、治理面积等因素,按表5.10.1的规定确定。 展开条文说明
5.10.2 防风固沙带宽度应根据防风固沙工程级别、所处风向方位,按表5.10.2的规定选定。
注:对防风固沙带宽大于300m的工程项目,应经论证确定其宽度。
5.11.1 涉及生态公益林建设的区域,林草工程级别应按现行国家标准《生态公益林建设 导则》GB/T 18337.1的有关规定执行,并应根据其建设规模、所处位置、生态脆弱性、生态重要性及景观作用合理确定。
5.11.2 坡地上具有生产功能的林草工程级别应按表5.11.2的规定确定。坡地上具有生产功能的林草工程设计应根据其级别,按下列规定执行:
1 1级应采取措施建设高标准梯田,并应配套相应灌溉设施,灌溉保证率不应小于75%。
& & 2 2级应采取措施建设水平梯田,并应配套相应灌溉设施,灌溉保证率不应小于50%。
& & 3 3级应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并应辅以雨水集蓄利用措施。 展开条文说明
5.11.3 生产建设项目的植被恢复与建设工程级别,应根据生产建设项目主体工程所处的自然及人文环境、气候条件、立地条件、征地范围、绿化要求综合确定,应按表5.11.3-1~表5.11.3-7的规定执行,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 & 1 工程项目区域涉及城镇、饮水水源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的,应提高一级。
& & 2 弃渣取料、施工生产生活、施工交通等临时占地区域应执行3级标准。
注:发电、变电等主体工程区不设植被恢复与建设工程级别,其设计应首先符合主体工程相关技术标准对植被绿化的约束性要求。
注:1 管道填埋区绿化设计应首先满足其主体工程相关技术标准对植被绿化的约束性要求;
& & & & 2 储运设施、输变电站塔绿化设计应首先满足其主体工程相关技术标准对植被绿化的约束性要求。
5.11.4 植被恢复与建设工程设计标准应符合下列规定:
& & 1 1级植被建设工程应根据景观、游憩、环境保护和生态防护等多种功能的要求,执行工程所在地区的园林绿化工程标准。
& & 2 2级植被建设工程应根据生态防护和环境保护要求,按生态公益林标准执行;有景观、游憩等功能要求的,结合工程所在地区的园林绿化标准,在生态公益林标准基础上适度提高。
& & 3 3级植被建设工程应根据生态保护和环境保护要求,按生态公益林绿化标准执行;降水量为250mm~400mm的区域,应以灌草为主;降水量在250mm以下的区域,应以封禁为主并辅以人工抚育。
5.12.1 封育工程级别应按工程区域水土保持和生态功能的重要性确定,并应按下列规定执行:& & 1 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重要生态功能区或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和生态移民地区执行1级标准。& & 2 其他区域执行2级标准。5.12.2 封育设计标准应符合下列规定:& & 1 1级标准应采取适宜的封育方式,以全封禁措施为主,并应配套生态移民、以煤电气代薪柴、沼气池、节柴灶等措施。& & 2 2级标准应采取适宜的封育方式,以半封和轮封为主。在能源紧缺地区,应辅以煤电气代薪柴、沼气池、节柴灶等措施。在人口密集地区,应辅以生态移民。
6.1.1 梯田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 & 1 应分析土地资源及利用状况,结合区域经济和主导产业发展方向进行总体布置。
& & 2 年降水量250mm~800mm的地区宜利用降水资源,配套蓄水设施。
& & 3 年降水量大于800mm的地区宜以排为主、蓄排结合,配套蓄排设施。 展开条文说明
6.1.2 梯田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 & 1 应根据地形条件,大弯就势、小弯取直,便于耕作和灌溉。黑土区及其他地面坡度缓平的区域田块布置应便于机械作业。
& & 2 应配套田间道路,宜配套坡面小型蓄排工程等设施,并应根据拟定的梯田等级配套相应灌溉设施。黑土区的梯田道路设计宜满足大型机械通行要求。
& & 3 梯田埂坎应充分利用土地资源配置地埂植物,并应选用具有一定经济价值、胁地较小的埂坎植物种。 展开条文说明
6.1.3 梯田型式的划分应符合下列规定:
& & 1 按梯田的断面形式可分为水平梯田、坡式梯田和隔坡梯田等型式。
& & 2 按梯田田坎建筑材料可分为土坎梯田、石坎梯田、混凝土坎梯田等型式。 展开条文说明
6.1.4 梯田选型应符合下列规定:
& & 1 坡耕地改造应优先采用水平梯田;土层较薄或坡度较陡的坡耕地、荒坡地可视具体情况采用坡式梯田;干旱、人均耕地较少的丘陵山区,坡度不大于20°的坡耕地或荒坡地可采用隔坡梯田。
& & 2 黑土区中,坡度大于3°、土层厚度不小于0.3m的丘陵漫岗区,以及坡度不小于8°、土层厚度不小于0.3m的山区,宜采用水平或坡式梯田。
& & 3 应优先选用当地材料梯田型式。 展开条文说明
6.1.5 田面净宽应根据梯田工程级别提出初步指标,结合地面坡度、土层厚度等因素分析确定。
6.1.6 梯田设计基本资料应满足下列要求:
& & 1 地质地貌资料,应包括1:00地形图、地质及土壤条件等。
& & 2 水文气象资料,应包括降水、暴雨和气温等。
& & 3 建筑材料,应包括土、砂、水泥、石料的分布、性质及储量等。
& & 4 社经资料,应包括建设区入口、经济、土地利用、交通、电力以及当地建筑材料价格等。
6.2.1 水平梯田断面(图6.2.1)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石坎梯田断面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 & & & 1)田坎高度应根据地面坡度、土层厚度、梯田级别等因素合理确定,其范围宜取1.2m~2.5m,田埂高度宜取0.3m~0.5m;
& & & & 2)田坎坎顶宽度应为0.3m~0.5m,需与生产路、灌溉系统结合布置时,应适当加宽;
& & & & 3)田坎外侧坡比宜取1:0.1~1:0.25,当田坎高度大于2.0m时,内侧坡比宜取1:0.1;
& & & & 4)田坎基础应置于硬基之上,软基基础深不应小于0.5m,基面应外高内低,宽度应根据田坎顶宽及田坎侧坡坡比确定;
& & & & 5)田面应外高内低,比降宜取1:300~1:500,田面内侧设排水沟。梯田断面设计应结合土层厚度,修平后内侧活土层厚应大于0.3m,田面净宽和田坎高度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B――田面净宽(m);
& & & & & T――原坡地土层厚度(m);
& & & & & h――修平后挖方处后缘保留的土层厚度(m);
& & & & & θ――地面坡度(°)。
& & & & & H――田坎高度(m);
& & & & & α――田坎坡度(°)。
&2 土坎梯田断面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 & & & 1)田坎高度应根据地面坡度、土层厚度、梯田等级等因素合理确定,其范围宜取1.2m~2.0m,田埂高度宜取0.3m~0.5m;
& & & & 2)田埂宽度宜取0.3m~0.5m,当需要结合生产路布置时,应适当加宽;
& & & & 3)田坎侧坡坡比宜取1:0.1~1:0.4,田埂边坡宜采用1:1。
&3 混凝土坎梯田宜采用“柱-板”式结构,田面设计同石坎梯田。应根据立柱的形状不同,分为利用锚杆稳定和利用土体自重稳定两种形式,田坎立柱高度宜为1.2m~1.8m,立柱宽0.15m,厚0.07m;横板长1.14m,宽0.3m,厚0.04m;锚杆形状为“7”字形,长0.5m,宽度及厚度均为0.05m。
4 水平梯田的工程量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 & & & 1)单位面积土方量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V――单位面积(hm2或亩)梯田土方量(m3);
& & & & & L――单位面积(hm2或亩)梯田长度(m);
& & & & & α――梯田田坎坡度(°);
& & & & & Bx――原坡面斜宽(m);
& & & & & Bm――梯田田面毛宽(m);
& & & & & b――梯田田坎占地宽(m)。
& & 其他符号意义同前。
& & & & 2)当以hm2为单位时,梯田单位面积土方量应按下式计算:
& & & & 3)当以亩为单位时,梯田单位面积土方量应按下式计算:
展开条文说明
6.2.2 坡式梯田断面(图6.2.2)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等高沟埂间距Bx应根据地面坡度、降雨、土壤渗透系数等因素确定。地面坡度越陡,Bx越小,降雨强度越大,Bx越小;土壤渗透系数越大,Bx越大。应根据各地条件选定。
& & 2 等高沟埂断面尺寸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 & & & 1)田埂顶宽宜取0.3m~0.4m,田埂高度宜取0.5m~0.6m,外坡1:0.5,内坡1:1。
& & & & 2)年降水量为250mm~800mm的地区,田埂上方容量应满足拦蓄与梯田级别对应的设计暴雨所产生的地表径流和泥沙。年降水量为800mm以上的地区,田埂宜结合坡面小型蓄排工程,妥善处理坡面径流与泥沙。 展开条文说明
6.2.3 隔坡梯田断面(图6.2.3)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水平田面宽度Bs的确定应兼顾耕作和拦蓄暴雨径流要求,Bs宜取5m~10m。
&2 隔坡垂直投影宽度Bg的确定应遵循下列原则:
& & & & 1)Bs与Bg比值宜取1:1~1:3。
& & & & 2)应根据地面坡度、土质、植被和当地降雨情况,确定隔坡部分在设计暴雨条件下产生的径流、泥沙量和林草需水量,作为确定Bg的主要依据。
& & & & 3)应根据水平田面部分的宽度、土壤渗透性,分析暴雨中田面接受降雨后再接受隔坡部分径流的能力,具体确定Bs和Bg,要求在设计暴雨条件下水平田面能全部拦蓄隔坡的径流不发生漫溢。Bs和Bg应相互适应,根据不同情况通过试算确定。 展开条文说明
6.3.1 梯田埂坎宜充分利用并种植埂坎植物,应选种经济价值高、胁地较小的植物,宜以乡土植物为主。 展开条文说明
6.3.2 土坎梯田田面可根据田面宽度、坎高、坎坡度配置相应植物。田面宽度北方小于6m、南方小于4m时,宜配置灌草植物;田面宽度北方不小于6m、南方不小于4m时,宜配置乔灌木。黄土高原土质梯坎高而缓时,可在坎上修筑一台阶,在台阶上种植。梯田设埂时,宜在埂内种植1行乔灌木或草本植物。
6.3.3 石坎梯田田面宽度小于4m时,不宜配置埂坎乔木植物,宜在埂内或坎下种植有经济价值的1行灌木、草本或攀缘植物;田面宽度大于4m时,宜种植灌或乔木经济树种。 展开条文说明
6.4.1 田间道路选线应与自然地形相协调,避免深挖高填;应与梯田、小型蓄排工程等协调;路面宽度应根据生产作业与使用机械的情况取1m~5m;纵坡不宜大于8%。6.4.2 路面排水应与梯田排水结合。6.4.3 结合当地条件,可采用水泥、砂石、泥结碎石、素土等路面。6.5.1 梯田应根据地形坡度、土层厚度和田面宽度条件,确定合理的表土剥离和回覆方案。6.5.2 梯田施工宜安排在秋冬季节。6.5.3 梯田施工应先修筑临时道路,充分利用施工机械和设备;临时道路宜和田间道路永临结合。6.5.4 田坎修筑时,石坎砌石粒径大于300mm的不得少于70%;土坎应分层夯筑,每层铺虚土厚度不应大于0.2m,田坎压实度不应小于90%。
7.1.1 在下游有居民点、学校、工矿、交通等重要设施的沟道内不宜布设大、中型淤地坝。
7.1.2 在同一沟道内,当上游有大型淤地坝时,其下游不宜布设同等级淤地坝,确需布设时,应进行论证。
7.1.3 中、小型淤地坝原则上应布设在大型淤地坝坝控区域内,否则需提高设计标准。
7.1.4 大型淤地坝由坝体、放水建筑物、溢洪道组成,当不具备设置溢洪道条件时,应对其安全进行论证。 展开条文说明
7.1.5 淤地坝放水建筑物应满足7天放完库内滞留洪水的要求。 展开条文说明
7.1.6 场地地震基本烈度为7度以下地区布设淤地坝工程可不进行抗震计算,地震基本烈度7度及以上地区布设淤地坝应作专门论证。
7.2.1 坝址附近应有较充足的筑坝材料,且材料的种类、性质、数量、位置和运输条件应满足坝型选择的要求。 展开条文说明
7.2.2 大中型淤地坝应有便于布设放水工程、溢洪道的地形和地质条件,宜选择岩基或黏土基础。
7.2.3 坝址应避开较大弯道、跌水、泉眼、断层、滑坡体、洞穴等,坝肩不得有冲沟。
7.2.4 淤地坝库区应淹没损失小,对村镇、工矿、交通干线、高压线路的安全影响小。
7.2.5 坝型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
& & 1 黄土料丰富地区,宜采用碾压式土坝。&
& & 2 石料丰富,相对容易采集,且土料缺乏时可采用浆砌石坝。
& & 3 结合当地的自然经济条件、坝址地形地质条件、建筑材料情况等,经技术经济比较后选择其他坝型。
7.2.6 坝体布置应遵循坝轴线短的原则,宜采用直线型布置方式。
7.2.7 溢洪道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 & 1 溢洪道布设应利用开挖量小的有利地形,进、出口附近的坝坡和岸坡应有可靠的防护措施和足够的稳定性。
& & 2 溢洪道布置宜避开堆积体和滑坡体。
& & 3 进水口距坝肩不应小于10m,出水口距下游坝脚不应小于20m。
& & 4 当坝址上游有较大支沟汇入时,溢洪道应布设在有支沟一侧的岸坡上。
7.2.8 放水工程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 & 1 卧管布置应根据坝址地形条件、运行管护方式等因素,选择岸坡稳定、开挖量小的位置,卧管涵洞连接处应设消力池或消力井。
& & 2 涵洞轴线布设宜采用直线型并与坝轴线垂直;当受地形、地质条件限制需转弯时,弯道曲率半径应大于洞径的5倍;涵洞的进、出口均应伸出坝体以外。涵洞出口水流应采取妥善的消能措施,并应使消能后的水流与尾水渠或下游沟道衔接。
& & 3 涵洞应布设在岩基或稳定坚实的原状土基上,不得布置在坝体填筑体上。
7.3.1 碾压坝土料其有机质含量不应超过5%,水溶盐含量不应超过5%,渗透系数不应大于1×10-4cm/s;坝体填筑土料压实度不应小于94%,无黏性土相对密度不得小于0.65。 展开条文说明
7.3.2 总库容和拦泥库容应按下列公式计算。滞洪库容的确定应包括两种情况:不设溢洪道时,应按本规范表5.2.4中建筑物级别设计标准对应的校核洪水计算;设置溢洪道时,应进行调洪计算。
式中:V――总库容(104m3);
& & & & & VL――拦泥库容(104m3);
& & & & & Vz――滞洪库容(104m3);
& & & & & Wsb――多年平均总输沙量(104t/a),按本规范附录A计算;
& & & & & ηs――坝库排沙比,可采用当地经验值;
& & & & & N――设计淤积年限(a),可按表7.3.2确定;
& & & & & rd――淤积泥沙干容重,可取1.3t/m3~1.35t/m3。
7.3.3 坝顶高程应为校核洪水位高程加安全超高。
7.3.4 坝高应由拦泥坝高、滞洪坝高和安全超高三部分组成。拦泥高程和校核洪水位高程应由相应库容查水位库容关系曲线确定。
7.3.5 安全超高应根据坝高,按表7.3.5确定。
7.3.6 碾压坝坝顶宽度应根据坝高,按表7.3.6确定。
&注:坝顶宽度不得小于2m,如因交通需要,坝顶宽度可适当增加。
7.3.7 碾压坝不同坝高应分别采取不同的上下游坝坡,坝坡坡比应按表7.3.7确定。
&注:当采用砂壤土筑坝时,坝坡坡比应经稳定分析后确定。 展开条文说明
7.3.8 坝高超过15m时,应在下游坡每隔10m左右设置一条马道,马道宽度应取1.0m~1.5m。
7.3.9 坝体排水有棱式反滤体和斜卧式反滤体(图7.3.9)两种形式,可结合工程具体条件选定。&
①-坝体;②-坝坡;③-透水地基;④-卵石;⑤-粗沙;⑥-小砾石;⑦-干砌块石;⑧-块石;⑨-非岩石地基
7.3.10 棱式反滤体高度应由坝体浸润线位置确定,顶部高程应超出下游最高水位0.5m~1.0m,坝体浸润线距坝面的距离应大于该地区的冻结深度;顶部宽度应根据施工条件及检查观测需要确定,但不宜小于1.0m;应避免在棱体上游坡脚处出现锐角。
7.3.11 斜卧式反滤体顶部高程应高于坝体浸润线出逸点,超过的高度应使坝体浸润线位于在该地区的冻结深度以下1.5m;底脚应设置排水沟或排水体;材料应满足护坡的要求。
7.3.12 反滤体高宜取坝高的1/6~1/5,但需进行渗流计算,确定逸出点。反滤体尺寸可根据坝高情况,并应按表7.3.12初步选定。 展开条文说明
7.3.13 坝体稳定计算方法应符合本规范附录B的规定。淤地坝设计条件应根据所处的工作状况和作用力性质分为正常和非常运用条件。正常运用条件应为淤地坝处于设计洪水位的稳定渗流期。非常运用条件应为施工期工况、校核洪水位工况、正常运用遭遇地震工况。 展开条文说明
7.3.14 土坝表面应设置护坡。护坡型式包括植物护坡、砌石护坡、混凝土护坡、混凝土框格护坡,可因地制宜选用。
7.3.15 护坡的型式、厚度及材料粒径等应根据坝的级别、运用条件和当地材料情况,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7.3.16 护坡的覆盖范围应符合下列要求:
& & 1 上游面自坝顶至淤积面;
& & 2 下游面自坝顶至排水棱体;
& & 3 无排水棱体时应护至坝脚。 展开条文说明
7.3.17 土坝下游坡面应设置纵、横向排水沟。排水沟可采用浆砌石砌筑或混凝土现浇。横向排水沟应设置在坝体与两岸结合处,有马道时,纵向排水沟宜与马道一致,并应设于马道内侧,与横向排水沟连通。
7.4.1 大、中型淤地坝宜采用陡坡式溢洪道。7.4.2 宽顶堰陡坡式溢洪道应由进口段、泄槽和消能设施三部分组成(图7.4.2)。7.4.3 进口段由引水渠、渐变段和溢流堰组成。引水渠进口底板高程应采用设计淤积面高程,可选用梯形断面。7.4.4 中等风化岩石引水渠边坡应为1:0.5~1:0.2,微风化岩石引水渠边坡应为1:0.1,新鲜岩石引水渠边坡可直立;土质边坡设计过水断面以下边坡不应陡于1:1.0,以上不应陡于1:0.5。7.4.5 溢流堰宜采用矩形断面。溢流堰长度宜取堰上水深的3倍~6倍。溢流堰及其边墙宜采用浆砌石修筑,堰底靠上游端应设置砌石齿墙,深度宜取1.0m,厚度宜取0.5m,堰宽应按下列公式计算:式中:B――溢流堰宽(m);& & & & & q――溢洪道设计流量(m3/s);& & & & & M――流量系数,可取1.42~1.62;& & & & & H0――计入行进流速的水头(m);& & & & & h――溢洪水深(m),即堰前溢流坎以上水深;& & & & & V0――堰前流速(m/s);& & & & & g――重力加速度,取9.81m/s2。7.4.6 泄槽在平面上宜采用直线型式沿轴线对称布置,宜采用矩形断面,浆砌石或混凝土衬砌,坡度根据地形可采用1:3.0~1:5.0,底板衬砌厚度可取0.3m~0.5m。顺水流方向每隔5m~8m应设置沉陷缝,遇地基变化时,应增设沉陷缝。泄槽基础每隔10m~15m应设置齿墙,深度宜为0.8m,宽度宜为0.4m。泄槽边墙高度应按设计流量计算,高出水面线0.5m,并满足下泄校核流量的要求。矩形断面的临界水深可按下式计算:式中:hk――临界水深(m);& & & & & a――系数,可取1.1;& & & & & q――陡坡单宽流量[m3/(s?m)];& & & & & g――重力加速度,取9.81m/s2。7.4.7 溢洪道出口可采用消力池消能或挑流消能形式。7.4.8 在土基或破碎软弱岩基上的溢洪道,宜选用消力池消能,采用等宽矩形断面。7.4.9 岩基较好的溢洪道可采用挑流消能,在挑坎末端应设齿墙,基础嵌入新鲜完整的岩石,在挑坎下游应设护坦。挑流消能水力设计应包括确定挑流水舌挑距和最大冲坑深度。挑流水舌外缘挑距可按下式计算:式中:L――挑流水舌外缘挑距(m),自挑流鼻坎末端算起至下游沟床床面的水平距离;& & & & & v1――鼻坎坎顶水面流速(m/s),可取鼻坎末端断面平均流速v的1.1倍;& & & & & θ――挑流水舌水面出射角(°),可近似取鼻坎挑角,挑射角度应经比较选定,可采用15°~35°,鼻坎段反弧半径可采用反弧最低点最大水深的6倍~12倍;& & & & & h1――挑流鼻坎末端法向水深(m);& & & & & h2――鼻坎坎顶至下游沟床高程差(m),如计算冲刷坑最深点距鼻坎的距离,该值可采用坎顶至冲坑最深点高程差。& & 其中鼻坎末端断面平均流速v可按下列两种方法计算:式中:v――鼻坎末端断面平均流速(m/s);& & & & & q――泄槽单宽流量[m3/(s?m)];& & & & & ――流速系数;& & & & & Z0――鼻坎末端断面水面以上的水头(m);& & & & & hf――泄槽沿程损失(m);& & & & & hj――泄槽各局部损失水头之和(m),hj/Z0可取0.05;& & & & & S――泄槽流程长度(m)。&2 按推算水面线方法计算,鼻坎末端水深可近似利用泄槽末端断面水深,按推算泄槽段水面线方法求出;单宽流量除以该水深,可得鼻坎断面平均流速。& & 冲刷坑深度可按下式计算:式中:T――自下游水面至坑底最大水垫深度(m);& & & & & k――综合冲刷系数;& & & & & q――鼻坎末端断面单宽流量[m3/(s?m)];& & & & & Z――上、下游水位差(m)。7.4.10 对超过消能防冲设计标准的洪水,允许消能防冲建筑物出现部分破坏,但不应危及坝体及其他主要建筑物的安全,且易于修复,不得长期影响枢纽运行。7.4.11 小型淤地坝溢洪道设计可按本规范第7.4.1条~第7.4.10条的规定执行。7.5.1 放水建筑物型式可采用卧管式或竖井式,主要构筑物应包括卧管或竖井、涵洞和消能设施。7.5.2 卧管式放水工程(图7.5.2)应包括平进水和侧进水两种形式。7.5.3 卧管应布置在坝上游岸坡,宜与溢洪道同侧。卧管底坡宜取1:2.0~1:3.0,卧管底板每隔5m~8m应设置齿墙,并应根据地基变化情况适地设置沉陷缝,采用浆砌石或混凝土砌筑成台阶,台阶高差应为0.3m~0.5m,每台设一个或两个放水孔,卧管与涵洞连接处应设置消力池。卧管放水流量可按4d~7d泄完设计频率一次洪水总量或者3d~5d泄完10年一遇洪水总量。& & 卧管放水孔直径可按下列公式计算:式中:d――放水孔直径(m);& & & & & Q――放水流量(m3/s);& & & & & H1、H2、H3――各级孔上水深(m)。7.5.4 计算卧管、消力池的断面时,设计流量比正常运用时的流量加大20%~30%。7.5.5 方形卧管高度应取卧管正常水深的3倍~4倍,圆形卧管直径应取卧管正常水深的2.5倍,并应分析放水孔水流跌落卧管时的水柱跃起高度。7.5.6 卧管消力池下游水深应取涵洞的正常水深。7.5.7 涵洞形式应包括方形、拱形和圆形,并应根据各地条件采用。7.5.8 涵洞(管)应布设在高于坝基一侧的原状土上,并应根据地形地质条件合理确定涵洞(管)高度。7.5.9 涵洞底坡宜取1:100~1:200。混凝土涵管管径不应小于0.8m;方涵和拱涵断面宽不应小于0.8m,高不应小于1.2m。涵洞内水深应小于涵洞净高的75%。沿涵洞纵向每隔10m~15m应设置截水环,截水环厚度应为0.6m~0.8m,伸出管壁外层应为0.4m~0.5m。7.5.10 涵洞结构尺寸应根据涵洞断面及洞上填土高度计算确定。7.5.11 涵洞泄水应经消能后送至沟床。7.5.12 竖井式放水工程(图7.5.12)应采用浆砌石修筑,断面形状应采用圆环形或方形,内径宜取0.8m~1.5m,井壁厚度宜取0.3m~0.6m,沿井壁垂直方向每隔0.3m~0.5m可设一对放水孔;井底应设消力井,井深宜为0.5m~2.0m;放水孔应相对交错排列,孔口处设门槽,插入闸板控制放水,竖井下部应与涵洞相连。当竖井较高或地基较差时,井底应设置井座。7.5.13 竖井放水孔(图7.5.13)孔口面积可按下列公式计算:式中:w――放水孔形式相同、面积相等时,一个放水孔过水断面积(m2);& & & & & Q――放水流量(m3/s);& & & & & n――放水孔数(个);& & & & & μ――流量系数,取0.65;& & & & & H1――水面至孔口中线的距离(m);& & & & & H2――水面至第二层孔口中线的距离(m);& & & & & H3――水面至第三层孔口中线的距离(m)。7.6.1 坝体填筑前应对地基及岸坡进行处理,拆除各种建筑物,清除草皮、树根、腐殖土等,清理并回填夯实水井、洞穴、坟墓等。7.6.2 透水坝基应采用截渗或排渗措施进行处理,满足渗透稳定和允许渗流量要求。7.6.3 土质岸坡削坡不应陡于1:1.0;岩石岸坡削坡不应陡于1:0.5。7.6.4 坝基、岸坡应设结合槽,底宽不应小于1.0m,深度不应小于1.0m,边坡可取1:1.0;坝高在20m以下的,可设1道结合槽;坝高在20m~30m的,宜设2道结合槽。岩石基础应设置结合齿墙,齿墙尺寸和条数应符合有关设计要求。7.6.5 湿陷性较强、厚度较大的黄土地基或台地,应采用预浸水法处理。7.6.6 淤土坝基应选用下列办法处理:截断上游来水,使淤土自然固结;开挖导渗沟,促使淤土排水固结;淤土强度较低时,可采用填干土(或抛石)挤淤修筑阻滑体,或修筑人工盖重。7.6.7 岩石地基应先清除表层覆盖物,再打眼放小炮开挖;接近设计高程0.5m时,应改用人工开凿;断层破碎带应采用深挖充填置换方法处理。7.6.8 坝基泉眼和裂隙渗水应采用箱堵塞法和水玻璃(硅酸钠)掺水泥等方法处理;当泉水和裂隙渗水较大时,应铺设排水管。7.7.1 施工导流建筑物度汛洪水重现期宜选取5a。7.7.2 施工期坝体防洪度汛标准应达到20年一遇洪水重现期。7.7.3 碾压坝坝体填筑土料含水量应按最优含水量控制。碾压施工应沿坝轴方向铺土,厚度均匀,每层铺土厚度不宜超过0.25m,压迹重叠应达到0.10m~0.15m。若采用大型机械,其铺土厚度应根据土壤性质、含水量、最大干密度、压实遍数、机械吨位等经试验确定,压实后土壤干容重应根据压实度控制。
8.1.1 拦沙坝主要适用于南方崩岗治理,以及土石山区多沙沟道的治理。
8.1.2 拦沙坝不得兼作塘坝或水库的挡水坝使用。 展开条文说明
8.1.3 拦沙坝设计应调查沟道来水、来沙情况及其对下游的危害和影响,重点收集下列资料:
& & 1 应调查崩岗、崩塌体,包括崩岗、崩塌体位置和形态、崩岗和崩塌体稳定状况、治理现状、治理经验及可能的崩塌量等资料。
& & 2 应调查山洪灾害现状和治理现状,主要包括洪水中的泥沙土石组成和来源资料、沟道堆积物状况以及两岸坡面植被情况。在西南土石山区应根据需要调查石漠化情况。
8.2.1 拦沙坝布置应因害设防,在控制泥沙下泄、抬高侵蚀基准和稳定边岸坡体坍塌的基础上,应结合后续开发利用。 展开条文说明
8.2.2 沟谷治理中拦沙坝宜与谷坊、塘坝等相互配合,联合运用。
8.2.3 崩岗地区单个崩岗治理应按“上截、中削、下堵”的综合防治原则,在下游因地制宜布设拦沙坝。
8.3.1 坝址选择应遵循坝轴线短、库容大、便于布设排洪泄洪设施的原则。
8.3.2 崩岗地区拦沙坝坝址应根据崩岗、崩塌体和沟道发育情况,以及周边地形、地质条件进行选择,包括在单个崩岗、崩塌体崩口处筑坝,或在崩岗、崩塌体群下游沟道筑坝两种型式。
8.3.3 土石山区拦沙坝坝址应根据沟道堆积物状况、两侧坡面风化崩落情况、滑坡体分布、上游泥沙来量及地形地质条件等选定。
8.3.4 拦沙坝坝型应根据当地建筑材料状况、洪水、泥沙量、崩塌物的冲击条件,以及地形地质条件确定,并进行方案比较。 展开条文说明
8.3.5 坝轴线宜采用直线。当采用折线型布置时,转折处应设曲线段。
8.3.6 泄洪建筑物宜采用开敞式无闸溢洪道,重力坝可采用坝顶溢流,土石坝宜选择有利地形布设岸边泄水建筑物。
8.4.1 拦沙坝总库容应由拦沙库容和滞洪库容两部分组成。 展开条文说明
8.4.2 拦沙坝工程设计洪峰流量、设计洪水总量应按本规范附录A进行计算,调洪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V1、V2――时段初、时段末库容(104m3);
& & & & & Q1、Q2――时段初、时段末入库流量(m3/s);
& & & & & q1、q2――时段初、时段末出库流量(m3/s);
& & & & & △t――时段长度(h);
& & & & & Qp――区间面积频率为P的设计洪峰流量(m3/s);
& & & & & qp――频率为P的洪水时溢洪道最大下泄流量(m3/s);
& & & & & Vz――滞洪库容(104m3);
& & & & & Wp――频率为P的设计洪水总量(104m3)。
8.4.3 拦沙坝淤积年限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N――淤积年限(a);
& & & & & V――可淤库容(m3);
& & & & & γs――淤积泥沙干容重(t/m3);
& & & & & W――多年平均输沙量(t)。
8.4.4 多年平均输沙量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 & 1 多年平均输沙量计算应按本规范附录A规定执行。
& & 2 应分析已有的、正在实施的和计划在近期内完成的各类水土保持措施对多年平均输沙量的影响。
& & 3 应分析坝址上游崩岗、崩塌体的崩塌量对拦沙坝来沙量的影响。
8.5.1 坝顶高程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 & 1 坝顶高程应为校核洪水位加坝顶安全超高,坝顶安全超高值可取0.5m~1.0m。
& & 2 坝高H应由拦泥坝高HL、滞洪坝高Hz和安全超高△H三部分组成,拦泥高程和校核洪水位应由相应库容、查水位库容关系曲线确定。 展开条文说明
8.5.2 土石坝筑坝材料选择与填筑应符合下列规定:
& & 1 筑坝材料应就地、就近取材,优先选择崩岗削级、修坡开挖料。
& & 2 防渗土料渗透系数不宜大于1×10-4cm/s。
& & 3 坝壳料可利用无黏性土、石料、风化料和砾石土。
& & 4 黏性土的填筑标准应按压实度确定,压实度不应小于94%;无黏性土土填筑标准按相对密度确定,相对密度不得小于0.65。
8.5.3 重力坝筑坝材料选择与浇筑应符合下列规定:
& & 1 浆砌石重力坝所用砌石应新鲜、完整,质地坚硬、不得有剥落层及裂纹。胶凝材料可采用水泥砂浆或者一、二级配混凝土。
& & 2 混凝土重力坝混凝土标号不宜低于R90100。
8.5.4 土石坝坝体结构与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
& & 1 坝体上下游边坡应经稳定计算确定。
& & 2 坝顶宽度应根据构造、施工、运行等因素确定。当无特殊要求时,坝顶宽度不宜小于3.5m。坝顶盖面材料宜采用密实的砂砾石、碎石或单层砌石等柔性材料。
& & 3 坝体下游护坡施工完毕后应种植适生草本固坡。
& & 4 坝高大于10m时,在下游坝坡脚应设反滤排水体。
8.5.5 重力坝坝体结构与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
& & 1 重力坝上游坝面可为铅直面、斜面或者折面。下游坝坡应根据稳定及应力计算确定。
& & 2 浆砌石重力坝坝顶宽度不应小于0.5m,混凝土重力坝坝顶宽度不应小于0.3m。
8.5.6 土石坝坝基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 & 1 坝断面范围内应清除坝基与岸坡上的草皮、树根、含有植物的表土、卵石、垃圾及其他废料,并应将清理后的坝基表面土层压实。
& & 2 土质防渗体底部坝基应开挖接合槽,并应用黏土回填夯实。
& & 3 坝基覆盖层与下游坝壳粗粒料接触处应符合反滤要求,不符合时应设置反滤层。
8.5.7 重力坝坝基处理后应符合下列规定:
& & 1 应具有足够的强度。
& & 2 应具有足够的整体性和均匀性。
& & 3 应具有足够的耐久性。
8.5.8 坝的计算与分析应符合下列规定:
& & 1 土石坝坝型拦沙坝应进行渗流及稳定计算。
& & 2 重力坝坝型拦沙坝应进行稳定及应力计算。
8.6.1 泄水建筑物溢洪道应进行稳定及应力计算。8.6.2 土石拦沙坝坝体上的泄槽应补充计算泄槽沉降。泄槽分缝应采用半搭接缝、全搭接缝或者键槽缝。缝间应设置止水,宜在泄槽底板上游端设置齿槽。8.7.1 拦沙坝宜在枯水期施工。当需跨汛期施工时,应按现行行业标准《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规范》SL 303的有关规定进行施工导流设计。8.7.2 工程施工、交通运输、施工总布置及施工进度可按现行行业标准《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规范》SL 303的有关规定执行。9.1.1 塘坝应根据洪水调节计算确定工程规模。滚水坝应根据其作用、地质、水文等因素确定规模,有灌溉任务的滚水坝坝顶高程确定应满足灌溉需求。9.1.2 塘坝和滚水坝设计应具备下列基本资料:& & 1 区域气候、降水、蒸发等水文气象资料。& & 2 坝址区1:0地形图,库区1:00地形图,坝址断面图1:500~ 1:100。& & 3 区域地质资料及坝区地质情况。& & 4 灌溉面积、人畜用水、养殖等社会经济情况。& & 5 工程所在河流河道纵横断面图等。
9.2.1 塘坝工程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 & 1 塘坝由坝体、溢洪道和放水建筑物组成,坝体材料为砌石和混凝土的,可采用坝顶溢流方式。布置应力求紧凑,满足功能要求,节省工程量,并应方便施工和运行管理。
& & 2 溢洪道宜修建在天然垭口上,如无天然垭口,溢洪道可布置在靠近坝肩处,土质溢洪道进口段应采取防护措施,溢洪道出口应采取消能措施。
& & 3 放水建筑物布置宜与坝轴线垂直。放水建筑物应布设在岩基或稳定坚实的原状土基上,不得布置在坝体填筑体上。 展开条文说明
9.2.2 滚水坝工程布置应满足防洪要求,坝面无不利的负压或振动,下泄水流不得造成危害性冲刷。
9.3.1 坝址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 & 1 应根据地形、地质、水源条件、建筑材料、建筑物布置及上下游情况,经比较后确定。
& & 2 宜选择地质构造简单的岩基、厚度不大的砂砾石地基或密实的土基。
& & 3 有灌溉要求的,宜选择位置较高处,实现自流供水;有人畜用水要求的,应靠近供水对象。 展开条文说明
9.3.2 塘坝坝型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
& & 1 当坝址附近有性质适宜、数量足够的土料时,宜选用均质土坝。
& & 2 当坝址附近无性质适宜、数量足够的土料时,宜选用土质防渗体分区坝或非土质材料防渗体坝。
& & 3 当坝址附近有性质适宜、数量足够的石料时,宜选用砌石坝。
9.3.3 滚水坝坝型应根据地形、地质以及建筑材料等条件,选择浆砌石坝、混凝土坝。
9.4.1 塘坝总库容应由死库容、兴利库容和滞洪库容组成。 展开条文说明
9.4.2 死库容和死水位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 & 1 来沙量很小时,应按自流灌溉需求确定死水位。
& & 2 来沙量较大时,应按公式下列公式确定死库容:
式中:V死――死库容(m3);
& & & & & V淤――年淤积量(m3);
& & & & & △V――年均排沙量(m3);
& & & & & N――淤积年限(a);
& & & & & γd――淤积泥沙干容重,可取1.2t/m3~1.4t/m3;
& & & & & W――多年平均侵蚀模数[t/(km2?a)];
& & & & & η――输移比,可根据经验确定;
& & & & & F――流域集水面积(hm2)。
& & 3 死库容确定后,应由塘坝水位库容曲线查算死水位。
9.4.3 确定兴利库容和正常蓄水位应符合下列规定:
& & 1 应根据多年平均来水量确定兴利库容,兴利库容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V兴――兴利库容(m3);
& & & & & h0――流域多年平均径流深(mm);
& & & & & n――系数,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宜取1.5~2.0;
& & & & & F――流域集水面积(hm2)。
& & 2 塘坝多年平均来水量较大时,可按计算总用水量确定塘坝的兴利库容,兴利库容可视具体情况按计算总用水量的40%~50%选定。
& & 3 兴利库容确定后,应由塘坝水位库容曲线查算正常蓄水位。
9.4.4 确定滞洪库容和校核洪水位应符合下列规定:
& & 1 塘坝的调洪演算可用简化方法计算,假定来水过程线为三角形,滞洪库容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q泄――溢洪道及泄水洞最大下泄流量(m3/s);
& & & & & Q――设计洪峰流量(m3/s);
& & & & & V滞――滞洪库容(m3);
& & & & & W――校核洪水总量(m3)。
& & 2 调洪库容确定后,应由塘坝库容曲线查算校核洪水位。
9.5.1 塘坝断面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 & 1 坝顶高程应为校核洪水位加坝顶安全超高,坝顶安全超高值应采用0.5m~1.0m。
& & 2 坝顶宽度应满足施工和运行检修要求。当坝顶有交通要求时,路面宽度宜按公路标准确定。对于心墙坝或斜墙坝,坝顶宽度应能满足心墙、斜墙及反滤过渡层的布置要求,在寒冷地区,黏土心墙或斜墙上下游侧保护土层厚度应大于当地冻结深度。
& & 3 坝体断面宜采用梯形。坝体断面设计应根据坝高、建筑材料、坝址的地形和地基条件,以及当地的水文、气象、施工等因素合理确定。 展开条文说明
9.5.2 滚水坝顶部应为堰面曲线,底部应采用反弧曲线与下游消能设施衔接,各段间宜采用切线连接。
9.5.3 结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 & 1 采用砌石坝或混凝土坝时,结构设计应包括应力计算和抗滑稳定计算,坝高低于5m的,应力计算和抗滑稳定计算可适当简化。
& & 2 基本荷载应包括下列内容:
& & & & 1)坝体自重;
& & & & 2)正常蓄水位或设计洪水位时坝上游面、下游面的静水压力;
& & & & 3)扬压力;
& & & & 4)淤沙压力;
& & & & 5)正常蓄水位或设计洪水位时的浪压力;
& & & & 6)冰压力;
& & & & 7)土压力;
& & & & 8)其他出现机会较多的荷载。
& & 3 特殊荷载应包括下列内容:
& & & & 1)校核洪水位时坝上游面、下游面的静水压力;
& & & & 2)校核洪水位时的扬压力、校核洪水位时的浪压力;
& & & & 3)地震荷载;
& & & & 4)其他出现机会很少的荷载。
& & 4 抗滑稳定及坝体应力计算的荷载组合应分为基本组合和特殊组合两种。荷载组合应按表9.5.3的规定选择。
& 注:1 应根据各种荷载同时作用的实际可能性,选择计算中最不利的荷载组合;
& & & & 2 分期施工的坝应按相应的荷载组合分期进行计算;
& & & & 3 施工期的情况作为特殊组合进行核算;
& & & & 4 地震情况,按冬季计及冰压力时则不计浪压力;
& & & & 5 “√”表示此荷载组合应计算本项荷载。
& &5 基底应力计算和坝体抗滑稳定计算应符合本规范附录B的相关要求。
9.5.4 塘坝防渗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 & 1 土质防渗体断面应满足渗透比降、下游浸润线和渗透流量的要求。防渗体应自上而下逐渐加厚,心墙顶部厚度不应小于0.8m,底部厚度不应小于2.0m;斜墙顶部厚度不应小于0.5m,底部不应小于2.0m。心墙和斜墙防渗土料渗透系数不应大于1×10-4cm/s。
& & 2 土工膜防渗体应在其上铺设保护层,其下设置垫层。防渗土工膜应与坝基、岸坡或其他建筑物形成封闭的防渗系统,应做好周边缝的处理。
& & 3 防渗体顶部高程应高出正常蓄水位0.3m以上。
& & 4 砌石坝迎水面应采用高强度水泥砂浆勾深缝防渗,并应对坝体与地基的连接部位进行防渗设计。
9.5.5 塘坝反滤层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 & 1 在土质防渗体与坝壳排水体或坝基透水层之间,以及坝壳与坝基之间,应满足反滤要求,不满足时均应设置反滤层。
& & 2 当采用几种不同性质的土石料填筑坝体时,靠近心墙或斜墙处宜填筑透水性较小、颗粒较细的土石料,靠近坝坡处宜填筑透水性较大、颗粒较粗的土石料。
& & 3 反滤层的渗透性应大于被保护土,能通畅地排出渗透水流,使被保护土不发生渗透变形。同时反滤层还应耐久、稳定,不致被细粒土淤塞失效。
& & 4 反滤层厚度应根据材料的级配、料源、用途等确定。人工施工时,水平反滤层每层的最小厚度可采用0.30m,竖向或倾斜反滤层每层的最小厚度可采用0.40m;采用机械施工时,最小厚度应根据施工方法确定。 展开条文说明
9.5.6 坝体排水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 & 1 坝型为均质土坝时,应设置坝体排水设施。
& & 2 坝体排水应按反滤要求设计,排水设施可采用棱式排水、斜卧式排水等型式。
& & 3 坝体排水设计应按本规范第7.3.9条~第7.3.12条的相关规定执行。 展开条文说明
9.5.7 坝体护坡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 & 1 坝体表面为土、砂、砾石等材料的塘坝,应设专门的坝体护坡。
& & 2 塘坝迎水坡应采用护坡措施,护坡范围为坝顶至死水位以下,护坡型式可采用堆石、干砌块石、浆砌石。
& & 3 塘坝背水坡可采用碎石(卵石)护坡和植物护坡型式。
& & 4 在寒冷地区,坝体上下游护坡和垫层的厚度应分析冻结深度影响。
& & 5 浆砌石护坡应设置伸缩缝和排水孔。
9.5.8 坝面排水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 & 1 除干砌石或堆石护坡外,坝高5m以上塘坝坝坡应设置坝面排水设施。
& & 2 排水沟可采用浆砌石或混凝土块砌筑。
& & 3 坝体与岸坡连接处应设置排水沟,其集水面积应包括岸坡的有效集水面积。
9.6.1 泄洪消能设施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 1 塘坝应设置泄洪设施,泄洪形式应结合地形条件、筑坝材料选择。& & 2 塘坝泄洪设施宜采用开敞式,且不宜设置闸门,堰顶高程宜与正常蓄水位齐平。& & 3 滚水坝和塘坝采用坝顶泄洪时,应进行消能防冲设计。9.6.2 塘坝放水设施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 1 塘坝应设置放水设施,放水设施可采用管涵和浆砌石拱涵。& & 2 放水设施的轴线与坝轴线应垂直,宜采用明流,其水深应小于净高的75%,结构应采用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当为压力流时,宜用钢管或钢筋混凝土管。& & 3 放水设施水深应按明渠均匀流公式计算,底坡取1:0。放水设施下泄水流应经消能后送至河道下游,消能建筑物结构设计应按本规范第7.4节的规定执行。& & 4 放水设施结构尺寸除根据水力计算确定外,还应结合检查和维修的要求,混凝土涵管管径不应小于0.8m,浆砌石拱涵断面宽不应小于0.8m,高不应小于1.2m。混凝土涵管结构设计应按本规范第7.5节的规定执行。
9.7.1 土石坝地基及岸坡处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 & 1 应拆除各种建筑物,清除坝断面范围内地基与岸坡上的草皮、树根、腐殖土等,清理并回填夯实水井、洞穴等。
& & 2 坝断面范围内岸坡应尽量平顺,不应成台阶状、反坡或突然变坡,岸坡上缓下陡时,凸出部位的变坡角宜小于20°。
& & 3 与防渗体接触的岩石岸坡不宜陡于1:0.5,土质岸坡不宜陡于1:1.5,防渗体与混凝土建筑物接触面的坡度不宜陡于1:0.25。
& & 4 土石坝的坝基处理应满足渗流控制、静力和动力稳定,允许沉降量等方面的要求。 展开条文说明
9.7.2 浆砌石坝和混凝土坝地基及岸坡处理应满足坝体强度、稳定、刚度和防渗、耐久的要求。
9.8.1 导流与度汛应符合下列要求:& & 1 导流建筑物度汛洪水重现期应取1a~3a。& & 2 应利用垭口、小冲沟、现有灌渠进行导流。9.8.2 施工组织应符合下列要求:& & 1 施工道路宜利用现有乡村路和田间道路。& & 2 施工场地宜选择非耕地布置。
10.1.1 护地堤布置应以少占农田、少拆迁为原则,应利于防汛抢险和工程管理,并应与道路交通、灌溉排水等工程结合。 展开条文说明
10.1.2 护地堤堤线应与河势流向相适应,并应与洪水主流线大致平行。堤线应力求平顺,各堤段平缓连接,不得采用折线或急弯,并应利用现有护地堤和有利地形,宜修筑在土质较好、比较稳定的滩岸上,宜避开软弱地基、深水地带、古河道、强透水地基。
10.1.3 一个河段的护地堤堤距应大致相等,不宜突然扩大或缩小。护地堤堤距应根据地形、地质条件、水文泥沙特性、不同堤距的技术经济指标,经综合分析确定,并应分析滩区长期的滞洪、淤积作用及生态环境保护等因素,留有余地。
10.1.4 护地堤堤型应根据地质、筑堤材料、水流和风浪特性、施工条件、运用和管理要求、环境景观、工程造价因素,经综合分析确定。
10.2.1 丁坝、顺坝防护长度应根据水流、风浪特性及堤岸崩塌趋势分析确定。 展开条文说明
10.2.2 丁坝、顺坝布置应根据水流、风浪、地质、地形情况、施工条件、运用要求等因素选用合适的型式,应因势利导、符合水流演变规律,并应统筹兼顾上下游、左右岸。 展开条文说明
10.2.3 丁坝、顺坝应依堤岸修建。平面布置应根据整治规划、水流流势、堤岸冲刷情况及已建类似工程经验确定。丁坝坝头位置应在治导线上,并宜成组布置,顺坝应沿治导线布置。
10.2.4 丁坝长度应根据堤岸与治导线距离确定,间距可为坝长的1倍~3倍。丁坝按结构材料、坝高及与水流流向关系,可分为透水、不透水,淹没、非淹没,上挑、正挑、下挑等型式。非淹没丁坝宜采用下挑型式布置,坝轴线与水流流向的夹角可采用30°~60°。 展开条文说明
10.2.5 顺坝用于束窄河槽、导引水流、调整河岸时,宜布置在过渡段、分汊河段、急弯及凹岸末端、河口及洲尾等水流不顺和水流分散的河段。顺坝与水流方向应接近或略有微小交角,直接布置在整治线上。长度应根据风浪、水流及崩岸趋势等分析确定。
10.3.1 生态护岸应遵循岸坡稳定、行洪安全、材质自然、内外透水及成本经济的原则进行布置,宜与沟道天然形态相协调。10.3.2 生态护岸布置应依据沟道水流形态、气候条件及滩岸类型,因地制宜采用植物或植物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布置方式。10.3.3 生态护岸的岸线布置可按护地堤、顺坝的有关规定执行。
10.4.1 护地堤堤身结构应经济实用、就地取材、便于施工、易于维护,宜采用土堤或防洪墙结构。
10.4.2 土堤堤身设计应包括确定堤身断面、堤顶高程、顶宽和边坡、护坡及填筑标准,以及防渗、排水设施。 展开条文说明
10.4.3 土堤填筑密度应根据堤身结构、土料特性、自然条件等因素,综合分析确定。黏性土土堤的填筑标准应按压实度确定,其压实度不应小于90%;无黏性土土堤的填筑标准应按相对密度确定,其相对密度不应小于0.60。 展开条文说明
10.4.4 堤顶高程应按设计洪水位加堤顶超高确定。堤顶超高不宜小于0.5m。 展开条文说明
10.4.5 土堤的堤顶宽度及边坡坡度可类比已建类似工程初选,并应根据稳定计算确定,顶宽不宜小于3m。堤路结合时,堤顶宽度及边坡的确定宜结合道路的要求,并应根据需要设置上堤坡道。上堤坡道的位置、坡度、顶宽、结构等可根据需要确定。临水侧坡道宜顺水流方向布置。稳定计算应符合国家标准《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 第8章的有关规定。抗滑稳定安全系数不应小于本规范表5.5.3规定的数值。
10.4.6 无黏性土防止渗透变形的允许坡降应以土的临界坡降除以安全系数确定,安全系数宜取1.5~2.0。无试验资料时,无黏性土的允许坡降可按表10.4.6选用。表10.4.6适用于无黏性土渗流出口无滤层的情况。黏性土的允许坡降应通过试验确定。
10.4.7 土堤应采取护坡措施。护坡的型式应根据风浪大小、近堤流速,结合堤高、堤身与堤基土质等因素确定。土堤宜采用草皮护坡,在近堤流速较大、易造成护地堤冲刷破坏时,可采用砌石、混凝土等型式,并应与护脚工程统筹设计。护坡、护脚工程的结构尺寸可按已建类似工程经验确定,或按国家标准《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 第6章第6节的规定执行。
10.4.8 防洪墙设计应包括确定堤身结构型式、墙顶高程、基础轮廓尺寸以及防渗、排水设施。
10.4.9 防洪墙可采用浆砌石、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结构。其墙顶高程确定方法应与土堤堤顶高程确定方法相同。基础埋置深度应满足抗冲刷和冻结深度要求。
10.4.10 防洪墙应设置变形缝。浆砌石及混凝土墙缝距宜为10m~15m,钢筋混凝土墙宜为15m~20m。地基土质、墙高、外部荷载、墙体断面结构变化处应增设变形缝,变形缝应设止水。
10.4.11 防洪墙应进行抗倾、抗滑和地基整体稳定计算。计算方法应按国家标准《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 第8章的规定执行。其安全系数不应小于本规范表5.5.4和表5.5.5规定的数值。 展开条文说明
10.5.1 丁坝应坚固耐久,抗冲刷、抗磨损性能强,能较好适应河床变形,便于施工、修复、加固,且就地取材、经济合理,宜选用抛石丁坝、土心丁坝、沉排丁坝等结构型式。10.5.2 丁坝设计应包括确定丁坝长度、坝顶高程、坝顶宽度、坝的上下游坡度等。结构尺寸应根据水流条件、稳定、施工及运用要求分析确定,或根据已建类似工程的经验选定。10.5.3 丁坝长度应根据滩岸与整治线距离确定。坝顶高程应超过设计洪水位0.5m及以上。10.5.4 抛石丁坝坝顶的宽度宜采用1m~3m;坝的上下游坡度不宜陡于1:1.5,坝头坡度1:2.5~1:3。土心丁坝坝顶的宽度宜采用5m~10m,坝的上下游护砌坡度宜缓于1:1,护砌厚度可采用0.5m~1.0m;坝头部分采用抛石,上下游坡度不宜陡于1:1.5,坝头坡度1:2.5~1:3。沉排叠砌丁坝的顶宽宜采用2m~4m,坝的上下游坡度宜采用1:1~1:1.5。护底层的沉排铺设范围应保证河床产生最大冲刷深度情况下坝体不受破坏。10.5.5 土心丁坝在土与护坡之间应设置垫层。根据反滤要求,可采用砂石垫层或土工织物垫层,砂石垫层厚度应大于0.1m。土工织物垫层的上面宜铺薄层砂卵石保护。10.5.6 丁坝坝根与护地堤或滩岸衔接处应加强防护。10.5.7 中细砂组成的河床或水深流急处修建丁坝宜采用沉排护底,坝头部分应加大护底范围,铺设的沉排宽度应保证河床产生最大冲刷深度情况下坝体不受破坏。冲刷深度可根据水深、流速、土质因素,或类似工程经验确定。10.5.8 淹没式丁坝顶面宜做成坝根斜向河心的纵坡,其坡度可取1%~3%。10.5.9 顺坝的结构、材料应坚固耐久,抗冲刷、抗磨损性能强,并应能较好适应河床变形。10.5.10 顺坝设计应包括确定顺坝长度、坝顶高程、坝顶宽度、坝的上下游坡度。结构尺寸应根据水流条件、稳定、施工及运用要求分析确定,或根据已建类似工程的经验选定。10.5.11 顺坝长度应根据风浪、水流及崩岸趋势等因素确定。坝顶高程应高于河道整治流量相应水位0.5m及以上,也可自坝根至坝头,顺水流方向略有倾斜。10.5.12 顺坝坝顶宽度应根据坝体结构、施工、抢险要求确定。土质顺坝坝顶宽度可取3m~10m,抛石顺坝坝顶宽度可取2m~5m。10.5.13 坝外坡坡度应较平顺,边坡可取1:1.5~1:3,并沿边抛石或抛枕加以保护,坝头处边坡应适当放缓,不宜小于1:3;坝内坡边坡可取1:1~1:2。
10.6.1 流量、流速不大和冲刷能力较弱的沟道可采取乔灌草相结合或单一种植植被保护河岸的护岸型式。常水位下的浅水区和水位波动频繁的区域可种植具有喜水特性的植物,滩岸上可撒播草籽或种植乔灌木。
10.6.2 流量、流速较大和冲刷能力较强的沟道可采用石材、木材等天然材料与种植植被相结合的护岸型式。常水位线以下可采用石笼、木桩、干砌块石等防护措施,岸坡种植乔灌草。
10.6.3 大流量和高冲刷能力的沟道可采用土工网垫固土种植、土工格栅固土种植等土工材料复合种植基、网石笼,以及植被型生态混凝土等新型商品化生态护岸构件。 展开条文说明
10.6.4 生态护岸设计应依据岸坡形态、水流及土质等情况进行岸坡稳定性分析。
10.6.5 植物种类选择应满足抗冲、喜湿及固土等性能要求,宜优先选择多年生当地树(草)种。土木材料宜优先选用能就地取材的天然石料、木料等。
10.7.1 施工场地布置应根据施工方法、技术供应及施工用水、电、路等条件综合确定。10.7.2 施工道路布设应优先利用现有道路,需要新建道路时宜利用荒地,不占或少占农田。10.7.3 施工应安排在非汛期进行。10.7.4 堤顶应向一侧或两侧倾斜,坡度宜取2%~3%。均质土堤的筑堤土料宜选用亚黏土,土料渗透系数不宜大于1×10-4cm/s。10.7.5 浆砌石防洪墙宜采用块石砌筑,有卵石的地区,也可采用卵石砌筑。10.7.6 生态护岸应选择适宜植物生长的季节施工,并应保证植物生长所需的土层厚度和灌水要求。
11.1.1 坡面截排水工程分类应符合下列规定:
& & 1 按所处空间,可分为地面排水工程和地下排水工程。
& & 2 地面排水工程按蓄水排水要求,可分为多蓄少排型、少蓄多排型和全排型。
& & 3 地面排水工程中的截水沟按其功能,可分为蓄水型和排水型。 展开条文说明
11.1.2 坡面截排水工程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 & 1 坡面排水工程可用于流域治理中山坡坡面的保护,也可用于保护梯田。
& & 2 坡面截排水工程中,北方少雨地区,应采用多蓄少排型;南方多雨地区,应采用少蓄多排型;东北黑土区如无蓄水要求,应采用全排型。
& & 3 地下排水工程可用于东北黑土区涝渍灾害、侵蚀沟和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南方地区坡耕地实施横向垄作需进行地下排水的,可按东北黑土区执行。 展开条文说明
11.1.3 坡面截排水工程设计应遵循下列原则:
& & 1 坡面截排水工程应与梯田、耕作道路、沉沙蓄水工程同时规划,并以沟渠、道路为骨架,合理布设截流沟、排水沟、蓄水沟、沉沙池、蓄水池等设施,形成完整的防御、利用体系。
& & 2 应根据治理区的地形条件,按高水高排、低水低排、就近排泄、自流原则选择线路。
& & 3 梯田排水沟布设应兼顾拦蓄和利用当地雨水的原则。在干旱缺水区的山坡或山洪汇流的槽冲地带,应合理布设蓄水灌溉和排洪防冲工程。
& & 4 坡面截排水工程布置应避开滑坡体、危岩等不利地质条件。 展开条文说明
11.1.4 设计所需资料应满足下列要求:
& & 1 汇水区应采用1:100的地形图,并应收集治理区汇水面的下垫面情况。
& & 2 宜收集工程附近雨量站或水文站长系列实测资料,当无实测资料时,可用当地水文手册中等值线图推求。
& & 3 渠线布置宜采用不小于1:2000的地形图,工程布置和设计宜采用1:500~1:200的地形图。
11.1.5 坡面截排水工程与相关工程在布置上应符合下列规定:
& & 1 用于保护梯田时,梯田傍山一侧应布设截水天沟,梯田内部应沿等高线布置横向截水沟,排水沟应垂直于等高线沿纵向布置。
& & 2 宜与蓄水工程联合布置:由坡面截排水工程截取地表径流、引入沉沙池,经沉沙后进入蓄水设施,蓄满后多余径流由排水沟排出,并与周边天然沟道顺接。
11.2.1 多蓄少排型坡面截排水工程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 & 1 应采用蓄水型截水沟,并应沿治理坡面等高线或沿梯田傍山一侧边界水平布置。
& & 2 当治理区坡面的坡长较长时,应增设多级截水沟,间距应根据其控制面积、坡面产流量、蓄水能力,通过计算结合地形确定。
& & 3 蓄水型截水沟的两端应就近接入排水沟或承泄区。
& & 4 排水沟与坡面等高线应正交布设,梯田两端的排水沟应大致与梯田两端的道路同向。
& & 5 排水沟连接蓄水池或天然排水道,宜布置在低洼地带,并尽量利用天然沟道。
& & 6 排水沟间距应根据排水流量、地形条件等因素综合分析确定。
& & 7 排水沟之间及其与承泄河道之间的交角宜为30°~60°出口宜采用自排方式。
& & 8 排水承泄区应保证排水系统的出流条件具有稳定的河槽或湖床、安全的堤防和足够的承泄能力,且不产生环境危害。 展开条文说明
11.2.2 少蓄多排型坡面截排水工程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 & 1 应采用排水型截水沟,并应沿治理坡面等高线方向或沿梯田傍山一侧边界布置,其纵向比降宜为1%~2%。
& & 2 当治理区坡面的坡长较长时,应增设多级截水沟,间距应根据其控制面积、坡面洪峰流量、排水能力,通过计算结合地形确定。
& & 3 排水型截水沟较低的一端应就近接入排水沟或承泄区。
& & 4 少蓄多排型排水沟布置与多蓄少排型排水沟布置应相似。 展开条文说明
11.2.3 全排型坡面截排水工程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 & 1 截流沟应布设在坡耕地的上方与林地或荒地交接的边界处,或应布设在较长的坡面及坡度变化大的地点。
& & 2 截流沟为排水型,基本上应沿等高线方向布设,纵向比降取1%~2%,沟线应顺直。
& & 3 应分级截流泄洪,分割水势、分散排泄。 展开条文说明
11.2.4 地下排水工程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 & 1 地下排水工程应由暗管、鼠洞和排水沟组成。鼠洞应为一级暗排,暗管应为二级暗排。应根据不同的地貌类型,采取不同的组合方式。
& & 2 鼠洞应布设在有一定塑性的黏性土壤中,坡度随地面坡降,鼠洞末端连接固定排水沟道;线型洼地,鼠洞应与布置在洼地中轴线的集水暗管相通,再与周边固定排水沟网或承泄区连接。
& & 3 暗管布局应分为棋盘型、鱼刺型和不规则型等形式。根据地形条件,暗管应布设在线型洼地的中轴线上,坡降应根据地形条件选定。 展开条文说明
11.3.1 蓄水型截水沟宜水平布设。排水型截水沟高差较大时,应设置急流槽或跌水。 展开条文说明
11.3.2 截水沟不水平时,应每隔5m~10m在沟底修筑高0.2m~0.3m的小土。 展开条文说明
11.3.3 蓄水型截水沟两端应设拦水坎。
11.3.4 截水沟与排水沟的连接处应采取防冲措施。
11.3.5 截水沟宜采用梯形断面,山坡坡度较大时,截水沟宜采用矩形断面。 展开条文说明
11.3.6 蓄水型截水沟断面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 & 1 蓄水型截水沟容量按下式计算:
&式中:V――截水沟容量(m3);
& & & & & Vw――一次暴雨径流量(m3);
& & & & & Vs――1a~3a土壤侵蚀量(m3)。
& & 2 Vw和Vs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F――截水沟集水面积(hm2);
& & & & & Mw――一次暴雨径流模数(m3/hm2);
& & & & & Ms――1年的土壤侵蚀模数(m3/hm2)。
& & 3 截水沟断面面积按下式计算:
式中:A1――截水沟断面面积(m2);
& & & & & L――截水沟长度(m)。
11.3.7 多蓄少排型截水沟宜按蓄水型截水沟进行断面设计,少蓄多排型截水沟宜按排水沟进行断面设计。 展开条文说明
11.3.8 截水沟应按本规范第5.6.2条的规定设置安全超高。
11.4.1 排水沟宜按明渠流设计。
11.4.2 排水沟进口宜采用喇叭口或八字形导流翼墙,翼墙长度可取设计水深的3倍~4倍。 展开条文说明
11.4.3 排水沟断面变化时,应采用渐变段衔接,其长度可取水面宽的5倍~20倍。在弯曲段凹岸应分析水位壅高影响。 展开条文说明
11.4.4 排水沟应分段设置跌水。梯田排水沟纵断面可与梯田断面基本一致,以每台田面宽为一水平段,以每台田坎高为一跌水,在跌水处应采取防冲措施。
11.4.5 排水沟末端应设消能设施。当坡度缓、流量小时,可用消力池消能;当坡度陡、流量大时,应采取多级跌水或加糙(坎)消能。
11.4.6 排水沟比降取决于沿线地形和土质条件,设计时宜与沟沿线的地面坡度相近,以减小开挖量。排水沟比降不宜小于0.5%,土质沟渠的最小比降不应小于0.25%,衬砌沟渠最小比降不应小于0.12%。
11.4.7}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村镇饮水规范流速规定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