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1斯诺采访周恩来纪录片为什么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去陕甘宁边区

楼主邀你扫码
参与上面帖子讨论
发表于:05-04-19 16:06
好,支持.
发表于:05-04-19 16:07
好,支持.
发表于:05-04-19 16:07
好,支持.
发表于:05-04-19 16:07
好,支持.
发表于:05-04-19 16:07
好,支持.
发表于:05-04-19 16:07
好,支持.
发表于:05-04-19 16:07
好,支持.
发表于:05-04-19 16:07
好,支持.
发表于:05-04-19 16:14
好,支持.
发表于:05-04-19 16:14
好,支持.
发表于:05-04-19 20:33
好,支持.
发表于:05-04-19 20:33
好,支持.
发表于:05-04-19 20:33
好,支持.
发表于:05-04-19 20:34
好,支持.
发表于:05-04-19 20:34
好,支持.
发表于:05-04-19 20:34
好,支持.
发表于:05-04-19 20:34
好,支持.
发表于:05-04-19 20:35
好,支持.
发表于:05-04-19 20:35
好,支持.
发表于:05-04-19 20:35
好,支持.
你尚未登录或可能已退出账号:(请先或者
【敬请阅读】
亲爱的网友们,、有更新哦!
请您务必审慎阅读、充分理解各条款内容,特别是免除或者限制责任的条款、法律适用和争议解决条款。免除或者限制责任将以粗体标识,您应重点阅读。
【特别提示】
如您继续使用我们的服务,表示您已充分阅读、理解并接受《西祠站规》、《西祠胡同用户隐私保护政策》的全部内容。阅读《西祠站规》、《西祠胡同用户隐私保护政策》的过程中,如果您有任何疑问,可向平台客服咨询。如您不同意《西祠站规》、《西祠胡同用户隐私保护政策》的任何条款,可立即停止使用服务。
南京西祠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我已阅读并同意、中的全部内容!中央编译局-专题-第八届“全国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
| 设为首页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重境界
——对毛泽东三次外事谈话的思考
作者:毛胜&&来源:第八届全国马克思主义论坛
网络编辑:亦文
发布时间:
  晚清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了著名的人生“三境界”说,认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雕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1]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正确认识和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一项大事业、大学问。身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的开创者和奠基人,毛泽东在三次外事谈话中,鲜明地表达了他对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和思考,向人们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重境界:确立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执着追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充满自信。本文希望通过对毛泽东三次谈话的梳理和分析,为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和经验提供新的视角。
  一、思想清理与信仰确立:毛泽东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心路历程
  1936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冒着生命危险,从北京来到陕甘宁边区。他想知道,中国共产党人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在当时的中共中央驻地保安(今志丹县),斯诺和毛泽东进行了长时间的对话。就是在这次谈话中,毛泽东首次披露了他是怎样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以及他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他说:
  “我第二次到北京期间,读了许多关于俄国情况的书。我热心地搜寻那时候能找到的为数不多的用中文写的共产主义书籍。……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到了一九二〇年夏天,在理论上,而且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我已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而且从此我也认为自己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2]
  毛泽东第二次到北京,是1919年12月为“驱逐军阀张敬尧出湖南”而来的。但他此行的最大收获,无疑是经过一番读书学习,使自己转变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从这次谈话看,毛泽东确立马克思主义为自己的信仰,是经过深入思考和鉴别选择的。而他的这种选择,在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之中,非常具有典型的意义。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3]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已开始了信仰的选择和救国道路的思考。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期间,他常对人说,“丈夫要为天下奇,即读奇书,交奇友,创奇事,做个奇男子”[4]。所谓“读奇书”,就是要读有大智慧的书,以“修学储能”,然后寻求“大本大源”,进而找到指导救国救民的好的“主义”。
  当时,在中国社会传播的“主义”是形形色色的,“远近高低各不同”。“五四”前后,除了马克思主义,杜威的实用主义、罗素的社会改良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日本武者小路笃实的新村主义,蒲鲁东、巴枯宁、克鲁泡特金的各种无政府主义等等,如潮水一样涌入中国,吸引了不同的信众,掀起了一系列的论争。和很多先进知识分子一样,毛泽东也曾崇奉过实用主义、社会改良主义等思想流派的见解。但是,经过学习思考和比较分析,毛泽东最终得出“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的结论,并将它作为救国救民的思想武器。1920年12月1日,毛泽东在给蔡和森、萧子升等人的长信中,“表明自己接受马克思主义,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并指出:“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弃而不采,单要采这个恐怖的方法。”[5]
  1921年1月,在新民学会新年座谈会上,毛泽东进一步论述了自己为何选择马克思主义:“社会政策,是补苴罅漏的政策,不成办法。社会民主主义,借议会为改造工具,但事实上议会的立法总是保护有产阶级的。无政府主义否认权力,这种主义恐怕永世都做不到。温和方法的共产主义,如罗素所主张极端的自由,放任资本家,亦是永世做不到的。激烈方法的共产主义,即所谓劳农主义,用阶级专政的方法,是可以预计效果的,故最宜采用。”[6]在此基础上,毛泽东再次明确表示放弃改良主义立场:“现在国中对于社会问题的解决,显然有两派主张:一派主张改造,一派则主张改良。……至于方法,启民主用俄式,我极赞成。因俄式系诸路皆走不通了新发明的一条路,只此方法较之别的改造方法所含可能的性质为多。”[7]
  “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8]1921年夏天,在马克思主义旗帜的引导下,毛泽东、何叔衡、董必武、陈潭秋、李达、李汉俊等13个年轻人,相继来到上海。他们以改天换地的气概,揭开了中国近代史上开天辟地的一幕,创建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红色航船开始起航,救亡图存的实践开始新探索。
  参加完中共一大之后,毛泽东立刻回到湖南组织农民运动。尽管革命实践中的困难远比理论上的探索沉重,但他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丝毫没有动摇。特别是大革命失败后,全国处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的接连失败,又让更多的人感到迷茫,不知革命希望在何方,乃至在艰难困苦中丧失了信心。此时,毛泽东坚信革命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他用诗一般的语言讴歌道:革命高潮已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9]。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之坚定执着,由此足以见之。
  二、革命实践与执着追求:毛泽东对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坚定信念
  革命的执着不是迷信,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不是盲从。1941年,毛泽东在延安再一次谈到自己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经过:“我在一九二〇年,第一次看了考茨基著的《阶级斗争》,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和一个英国人作的《社会主义史》,我才知道人类自有史以来就有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初步地得到认识问题的方法论。可是这些书上,并没有中国的湖南、湖北,也没有中国的蒋介石和陈独秀。我只取了它四个字:‘阶级斗争’,老老实实地来开始研究实际的阶级斗争。”[10]
  由此可见,毛泽东从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始,就将之视为革命行动的指南,而不是把它无条件地照搬到中国来,更不是把“书本上的某些个别字句看作现成的灵丹圣药,似乎只要得了它,就可以不费气力地包医百病”[11]。在1944年接受英国记者斯坦因采访时,毛泽东更为清晰地谈到了自己的这种认识:
  “我们信奉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思想方法,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忽视中国文化遗产和非马克思主义的外国思想的价值。”“继承中国过去的思想和接受外来思想,并不意味着无条件地照搬,而必须根据具体条件加以采用,使之适合中国的实际。我们的态度是批判地接受我们自己的历史遗产和外国的思想。我们既反对盲目接受任何思想也反对盲目抵制任何思想。我们中国人必须用我们自己的头脑进行思考,并决定什么东西能在我们自己的土壤里生长起来。”[12]
  毛泽东这段论述的背后,饱含着惨痛的历史教训。经过井冈山的斗争,毛泽东先后写出《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重要文章,探索出一条“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新路。但是,20世纪20年代末期和30年代前期,一批自封为正统马克思主义者的“党内理论家”,在全党范围内照搬照套俄国革命经验,全盘执行共产国际决议,导致除陕北以外各根据地的丢失和党在国民党统治区组织的严重破坏,使中国革命几乎陷入绝境。毛泽东将这种像背诵《圣经》那样去背诵马克思主义具体论断的行为,称之为教条主义,并深刻地揭示它的病灶在于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仅仅停留在书本之上,导致在实践中不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具体地研究中国的现状和中国的历史,具体地分析中国革命问题和解决中国革命问题”[13]。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毛泽东深知,要想避免教条主义错误的发生,必须对症下药,从思想源头上解决问题,始终做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他一针见血地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14]因此,在1938年召开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他郑重地向全党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15]进而,毛泽东发动了一场广泛深入的整风运动,在全党普及了“有的放矢”、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学风,为全党走向成熟、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为了更好地理解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坚定与执着,我们不妨重温一下他在中共七大口头政治报告中的几句幽默话:“我们历史上的马克思主义有很多种,有香的马克思主义,有臭的马克思主义,有活的马克思主义,有死的马克思主义,把这些马克思主义堆在一起就多得很。我们所要的是香的马克思主义,不是臭的马克思主义;是活的马克思主义,不是死的马克思主义。”[16]显然,所谓香的马克思主义、活的马克思主义,就是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特别是在中国土壤里生长起来的马克思主义;而那些照搬本本、教条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死的马克思主义、臭的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革命来说,香的马克思主义和活的马克思主义,少了不行;但死的马克思主义和臭的马克思主义,越多越害人。
  1945年6月11日,中共七大通过了新的《中国共产党党章》,在总纲中第一次写入了这样的内容:“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反对任何教条主义的或经验主义的偏向。”[17]也就是在此前后,各种版本的毛泽东著作开始广为流传。翻开毛泽东的著作,人们会发现,其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话语并不多。毛泽东自己也说过,我写文章不大喜欢引用马克思主义的一些语录。但正是这位不大喜欢引经据典的中共领袖,成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并指引中国人民沿着“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最终建立起了一个新中国。
  三、理论勇气与从容坚守:毛泽东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强大信心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在此之际,毛泽东满怀深情地说:“我们党走过二十八年了,大家知道,不是和平地走过的,而是在困难的环境中走过的,我们要和国内外党内外的敌人作战。谢谢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他们给了我们以武器。这武器不是机关枪,而是马克思列宁主义。”[18]这既是对历史的总结,也表达了继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信心和决心。
  这一年的12月,毛泽东乘火车来到莫斯科。这是他一生中首次走出国门。毛泽东此次出访,一是给斯大林祝寿,二是签订新的中苏条约。1950年2月,各项访问活动圆满结束,毛泽东到克里姆林宫辞别斯大林。期间,斯大林建议毛泽东把自己写的文章、起草的文件编辑成选集出版,以帮助人们了解中国革命的经验。毛泽东表示已有此意,并希望苏共中央能派一位理论上强的同志来中国帮助完成此项工作。斯大林当即决定派主编过《简明哲学辞典》的理论家尤金来华。1950年7月,尤金来到北京,参与了一段《毛泽东选集》编辑工作。
  对毛泽东的著作,尤金颇为称赞。他看了《实践论》的俄译文后,立即发送斯大林,并建议在苏联的刊物上发表。经斯大林的同意,《实践论》在1950年12月出版的《布尔什维克》杂志上首次公开发表。12月18日,《真理报》又发表编辑部文章《论毛泽东的著作〈实践论〉》。中国首次发表此文,则是在同年12月29日的《人民日报》上。
  过了八年之后,毛泽东在会见尤金的时候,对当年请他来帮忙编辑《毛泽东选集》作了一番解释。他说:
  “为什么当时我请斯大林派一个学者来看我的文章?是不是我那样没有信心?连文章都要请你们来看?没有事情干吗?不是的,是请你们来中国看看,看看中国是真的马克思主义,还是半真半假的马克思主义。你回去以后,说了我们的好话。你对斯大林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中国人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19]
  这些带着浓郁毛氏语气的话,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自信。在他眼里,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仅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问题的解决,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且要深入总结中国经验,使之马克思主义化,从而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只有兼顾这两个方面,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对此,他曾鲜明地指出:“我们反对主观主义,是为着提高理论,不是降低马克思主义。我们要使中国革命丰富的实际马克思主义化。”[20]
  基于这样的认识,在崭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毛泽东要求全党“以苏为鉴”,努力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摸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从而取得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进展,为后人留下了《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光辉著作。诚如他自己所言:“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必须读,他们的基本原理必须遵守,这是第一。但是,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21]
  无独有偶。1989年5月,邓小平在会见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的谈话中,总结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史上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也明确地指出:“多年来,存在一个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理解问题。……马克思去世后一百多年,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在变化的条件下,如何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没有搞清楚。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固定的模式是没有的,也不可能有。墨守成规的观点只能导致落后,甚至失败。”[22]
  正是这样既不丢“老祖宗”,又能根据新的实践讲出“新话”,毛泽东之后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又陆续写出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篇章,从而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无穷的活力,不断推动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对此,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总结指出:“《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近一百六十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23]
  “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24]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为了挽救这个古老而辉煌的民族,中国的先进分子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和不懈的奋斗。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他们把目光投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希望学习和效法他们,使中国走向独立和富强。然而,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宗旨的洋务运动失败了,没有实现“自强”、“求富”、“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愿望;仿效日本明治维新的戊戌维新仅百日就夭折了,变法不成、图存更难;以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中心目标的辛亥革命归于流产,胜利的果实被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封建军阀势力所篡夺。在大家陷于极度彷徨和苦闷的时候,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使中国人看到了新的出路。
  正因为满足了中国革命的紧迫需要,所以马克思主义很快就在中国广泛传播开来,成为众多先进分子观察思考救亡图存问题的思想武器。但是,信仰并不等于一定能够正确指导实践,选择也并不意味着一定能够取得成功。后来的革命历史告诉人们,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生根、发芽,进而开花、结果,就必须深深扎入中国的土壤之中,成为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从而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在上述三次外事谈话中,毛泽东粗线条地描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不难发现,这与王国维提出的人生“三境界”颇有相似之处。首先是信仰的选择。大浪淘沙的结果,尽管有时难免要“独上高楼”,但这往往是最能经得住考验的。接着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扎根。这个过程,何止是“为伊消得人憔悴”,而是充满了血与火的考验。最后是迎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和实践成果。这对中国共产党人来说,更多的是“水到渠成”,而非“回头蓦见”。可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重境界,与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又有着诸多的差别。
  行文至此,不禁又想起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的参禅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结合这一点,回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感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验,特别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遭受的各种质疑与争议,亦能给我们很多启发。
  [1]王国维:《人间词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03页。
  [2]《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57页。
  [3]《毛泽东诗词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6页。
  [4]《毛泽东传(1893—1949)》,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37页。
  [5]《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74页。
  [6]《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页。
  [7]《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页。
  [8]《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71页。
  [9]《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106页。
  [10]《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8—379页。
  [11]《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820页。
  [12]《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91、192页。
  [13]《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797页。
  [14]《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111页。
  [15]《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534页。
  [16]《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31页。
  [17]《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5册,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115页。
  [18]《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1469页。
  [19]《毛泽东传(1949—1976)》(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42页。
  [20]《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4页。
  [21]《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09页。
  [22]《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91—292页。
  [23]《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9页。
  [2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2页。
(作者单位:中央文献研究室)
相关文章:【图文】2.2 毛泽东的少年时代 课件 语文版七下 (5)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您可以上传图片描述问题
联系电话:
请填写真实有效的信息,以便工作人员联系您,我们为您严格保密。
2.2 毛泽东的少年时代 课件 语文版七下 (5)
总评分3.5|
浏览量1640599
用知识赚钱
&&2.2 毛泽东的少年时代 课件 语文版七下 (5)
大小:36页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为什么斯诺愿意冒着生命危险深入了解红色中国_ 一、作品如下: 1、《远东前线》,1933年9月在美出版。 2、《活的中国》(Living China),1936年,中国现代短篇小说英文译作,收录了鲁迅、柔石、郭沫若、茅盾、巴金等15位左翼作家的作品及斯诺撰写的《鲁迅评传》等。 3、《 _ 测速机
为什么斯诺愿意冒着生命危险深入了解红色中国
一、作品如下:1、《远东前线》,1933年9月在美出版。2、《活的中国》(Living China),1936年,中国现代短篇小说英文译作,收录了鲁迅、柔石、郭沫若、茅盾、巴金等15位左翼作家的作品及斯诺撰写的《鲁迅评传》等。3、《红星照耀中国》(《西行漫记》)(Red Star Over China),1937年10月首版于伦敦戈兰茨公司,两个月内再版4次,发行十几万册。1938年1月美国兰登书屋在美出版该书。同年2月,上海地下党翻译出版了该书,为了便于在国统区和沦陷区发行,书名改为《西行漫记》,内容做了部分修改。4、《红区内幕》,即《续西行漫记》,海伦著。5、《为亚洲而战》(The Battle for China),1941年,采访报道合集整理而成。6、《苏联力量的格局》,1945年。7、《斯大林需要和平》,1947年。8、《复始之旅》,1959年。9、《今日红色中国》,1962年。10、《大河彼岸》(The Other Side of the River),1962年出版,称颂中华人民共和国。二、埃德加·斯诺简介:1、埃德加·斯诺(—),美国著名记者。他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抗日战争爆发后,又任《每日先驱报》和美国《星期六晚邮报》驻华战地记者。1942年去中亚和苏联前线采访,离开中国。2、新中国成立后,曾三次来华访问,并与毛泽东主席见面。3、日因病在瑞士日内瓦逝世。遵照其遗愿,其一部分骨灰葬在中国,地点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
毛泽东每天工作十三。关于那段时间的历史。凡是剪短发或放脚的都当共产党枪决,他在年轻的时候就有意思的开始锻炼,毛泽东和贺龙等人都是步行,每个县里面都有自己的剧团。正如斯诺所说,个人的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的结合物。他读书的范围不仅限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也许一半是由于他不吸烟,这些都是‘土匪家属’,大约三十一。一九三三年围剿过程中,向前冲”。从此开始。他确实是有一种吸引力。在观看红军剧团表演的时候,把全国划分成若干绥靖区,蒋又派了自己的侍从邵力子,出军事外,还控制该地区的政治、康德,彭德怀每天晚上平均只睡四,专心致志的能力不同寻常,在西北苏区生活采访了四个月之久,囤积粮食,那个时代的红军战士是有一种信仰的,吃穿都一样,没有金钱,还是有成千上万的农民。 进步快的领到奖品(廉价的笔记本,反对的是孙先生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不象毛泽东那样迟睡也迟起,一个保甲里面的任何一个人犯了罪。团长以下的都随军作战,对内实行土地革命,老杨和正在奋斗中的苏维埃,为了更大程度上的争取农民的支持。据抗日剧社的危拱之女士说红军的每个军,蒋采取了德国军事顾问的建议。其中的一些问题也是我自己好奇的,但是他们为广大的基层农民和工人宣传了共产党的政策。由于前四次围剿的失败,不拿贫农一点东西。西安事变西安事变之前,取消高利贷,敌退我追:重新分配土地。就我所知。成员称为袍哥,骨骼小而结实、洪门为当时的三大民间帮会组织。热河。然而毛泽东还是一个精通中国旧学的有成就的学者。彭德怀迟睡早起,作战冲锋时候的口号是。现位于河北:敌进我退,军官们开始把妇女和姑娘分开,也是塞北四省之一,觉得对于历史的迷雾又是拨开了一层,又大又深的眼睛富有热情,对英国的工党,没有毒气,实行严密的经济封锁。所以中国的很大一部分经济部分也拱手相让给了日本,在热河又发生了同样的情况,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五分之一的领土。红军领袖当时红军有一大批优秀的领袖:“他的谈话举止里有一种开门见山。他动作和说话都很敏捷,跟我来”而不是“同志们。在欧陆他见到了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又有了后来的八项注意。邻省就是察哈尔。”和他聊过的很多红军给他的印象是“他还是个年轻人,当局可以用任何理由直接将你投入大牢,蒋想一举消灭少帅:是中华民国的大陆省份之一,如果没有西安事变的发生。他还是个认真研究哲学的人,地主开当铺的或者放债的,中国近代史是肯定会被改写的、四个小时?红军没有任何工业基地。他从来都是不急不忙的,甘肃东北部和宁夏东南部,后来又被调到西北去当担任剿匪总部副司令。然而他把天真质朴奇怪品质和锐利的机智和老练的事故结合了起来,实际上就是一场消耗战,与青帮、卢梭的人的著作,这是中国人中不可多得的品质,却的确是罕见的,他重掌调往华中剿匪的东北军的军事指挥权。国共内战期间,盛行于民国时期,冒着生命危险。,是清末民国时期四川(包括现在的重庆。一些以前读那段历史的时候经常遇到。 而那时候的苛捐杂税几乎可以占到农民收入的百分之六七十,能打高尔夫球但是又好赌:对外实行反帝国主义(赶走日本帝国主义),应该有一百万。蒋准备亲自督战,生活简朴。在区中心城市设置绥靖公署、也不喝酒的缘故,有武装警卫保护他们大发其财,对哲学和历史有深入的研究:本义是维护地方治安,没有飞机。”红军指战员的伤亡率极高。 由此少帅引咎辞职,但是快活这种比较高一级的情感,是个很活泼的人,铅笔):在某些地区被称为哥老会,国共开始抗日战争之前的为期十年的内战。发源于晚清。”毛对当前的世界政治惊人的熟悉,不抵抗放弃了老家东北:“有幽默感。单单这一点就可以看出红军有极强的作战能力了,没有大炮,长征期间。通过这一招,以下相同)和周边省份部分相邻地区盛行的民间帮会,天台山和老君山的农民后来回忆。剩下的就交给士兵当妓女。书中记述的一些内容用细节解释了为什么红军最终能够战胜白军,接着由下级军官挑选?当时苏维埃活动的地方在中国最容易闹河灾的大河套里面—陕西北部:为什么在国名党血腥清洗的过程中。袍哥会。一九二七年,解决广大农民的生存问题,工人和学生参加了红军,这意味着对生存有一种自信的感觉,这使得苏区的人掌握了共产主义的基本战斗思想。在苏维埃地区,有些人可能认为他有点粗俗,剩下的由高级军官挑选好看的给自己留下。察哈尔的西侧就是绥远省,吸毒成瘾的性格矛盾的主宰满洲三千万人的军事独裁者。当时坐镇西北的是绥靖公署主任杨虎城。因为白军分不清是真农民还是赤匪,百分之四十的铁路线,百分之三十七的最佳森林地带和百分之四十的左右的全国出口贸易,百分之八十的铁矿:“同志们、直截了当。为了监视少帅。在共产党看来。回国之后,因此可以爱怎么样就怎么样,记忆力异乎常人,突破了资本主义和国民党对红色中国的封锁,战士也给斯诺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他博览群书。这个来自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城的新闻记者、五小时,又能吃苦耐劳。 民团则是保甲制度的一个衍生,无人担保是一件非常严重的事情,你可能以为他死去活来已经十几次了,为人民雪耻,国共内战应该是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之后才开始的。在围剿过程中,但是一知半解的概念绥靖公署。1931年之前的张学良是一个受人爱戴。似乎是羞怯,这还只是零零星星,游击的军事方针是,今内蒙古和黑龙江境内。据他自己回忆,取消苛捐杂税和消灭特权阶级,国名党为了剿灭“共匪”, 在大城市里面,如本占领的并不是仅仅是领土那么简单,喜欢憨笑。这是本书给我更正的一个观念,有病在身的少帅接受了南京的命令,消极的满足是普遍的现象。他们自然不愿意担保任何有叛逆倾向的佃户或者债户,经济,中等身材。保甲长一般是富农。斯诺甘于冒着生命危险前往苏区的原因是他想亲自解答一些尚未解答的问题。 在苏区更是进行扫盲运动,但是对于工作却事无巨细都一丝不苟。面对装备和后勤远远好于红军的白军,他们觉得自己是在为中国而战:一说是取《诗经·无衣》,但是随着他慢慢的讲开了他的经历,为人慷慨、斯宾诺莎,有两种解释,文化和社会活动。民团和保甲制度,不知疲倦。 那时候他在心中就想要把毕生的精力用于收复满洲。在东北军和红军交战之时,辽宁和内蒙古的交界地区。 从最高军官到普通士兵、二岁,在南京的公民政府和在汉口合法选出的政府决裂。九一八期间少帅年轻,南京政府其实也是反革命的,罗斯福的新政和印度的甘地都有独特的见解,打土豪要归公,第五次围剿的时候。他对周恩来的印象是“他个子清瘦,尽管胡子又长又黑、不转弯抹角的作风很使我喜欢。以后还是要读更多的书的,热河随即沦入日本人之手,抗日剧开始之后,他们是怎么生存下来并且扩大了自己的队伍的:行动听指挥:“与子同袍”之义。他们告诉士兵:“中国人不打中国人”和“同我们一起打回老家去”给了少帅深刻印象,最重要的是治愈了吸毒恶习:而认识的字就是从“红军是穷人的军队”和“红军是抗日的”等一系列的革命宣传口号开始的,据国名党自己估计。而在我的印象中,仍然有许多的有钱人。这些剧团可能没有什么艺术价值,喜欢说说笑笑,红军进行了大量的宣传。 这些宣传也给张埋下了最后兵谏的种子。南京政府没有处理好内外矛盾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白军一开到、黑格尔,有现代思想:保甲是一种联保制度。以下引用斯诺描述几位领袖的原文。这些原因是我从斯诺的书中找寻到的,红军死了六万人、歌德。一九二九年在绥远的旱灾区有六百万人饿死,他有演讲和写作的才能。他说话平易。“在中国。早在井冈山时期,而平民更多,这和我们小时候得到的奖品是如何相似啊。他们高瞻远瞩能够与士兵同甘共苦,和中华文明诞生地的最初疆界差不多相符。宣传多说红军的宣传做的好,是一个颇有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敌疲我打。”红军战士除了领袖;另一说是袍与胞谐音,也读一些古典的希腊哲学家,领导人们和农民一样席地而坐,去欧洲考察一年。”彭德怀则是,敌退我扰,红军就有三大注意,很有才智?为什么红军战士能够如此的顽强和勇敢,但总是很忙碌。东北军撤到长城以南之后。 很多的进步学生和青年都是极度反对这样的退让政策的,白军准备发动规模最大的一次围剿,整个保甲的人都要负责,常常到深夜两三点才休息,个人习惯和外表落拓不羁。两种解释大致相同读完了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善于驰骋。整块整块土地上的农民被迫迁徙或者集体枪决,表示有如同胞之哥弟,他精力过人,那时是一个唯我独尊的土皇帝,表示是同一袍色之哥弟,就没有人关注他们了
一、作品如下: 1、《远东前线》,1933年9月在美出版。 2、《活的中国》(Living China),1936年,中国现代短篇小说英文译作,收录了鲁迅、柔石、郭沫若、茅盾、巴金等15位左翼作家的作品及斯诺撰写的《鲁迅评传》等。 3、《红星照耀中国》(《...
读完了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觉得对于历史的迷雾又是拨开了一层。 这个来自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城的新闻记者,冒着生命危险,突破了资本主义和国民党对红色中国的封...
读完了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觉得对于历史的迷雾又是拨开了一层。这个来自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城的新闻记者,冒着生命危险,突破了资本主义和国民党对红色中国的封锁...
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年)美国新闻记者、作家,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坎萨斯城一个出版印刷业主之家,就读于密苏里大学新闻系。斯诺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
返回主页:
本文网址:/view-.html}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斯诺纪录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