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善攻不知守,能攻善守英雄连不知攻,太有道理了!不与我战,攻其所必救,简简单单一句就是无数个战术

最近看《孙子兵法》,将自己的心得写出来,也促使自己能继续学下去。  
始计第一  
孙子开张名义,指出战争的重要性: 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一场战争不论其大小如何,都关系到士兵的生死,小的战争可能决定一城之归属,而灭国战,则可能造成国家的覆亡,朝代的更迭,文化的兴废。 兵者,国之大事业也。  
打仗前,无论是开展方,还是应战方,都应对本场战争有充分的认识。这就要在战前庙算。庙算的内容就是要分析各方格局,计之以利,而索其情。   
企业管理里面有一个对企业的波特五力分析,对战争各方局势的考察也有五个方面,道天地将法,这五个方面既包括人的因素,制度的因素,也包括自然的因素。  
道者,使民与上同意,能与之死,能与之生,而不危也。这一点很关键。战争是要拼命的,一场大战需要举国的支持。如何能做到让全国人民都支持,将生命都置之度外?深层次的因素自然很多,比如这个国家治理是否有效,百姓是否对政权满意,如若牧野之战一样,纣王临时将被一贯压迫的奴隶派上场,这些奴隶心中早有怨言,岂能与之死? 临时的动员也很重要,共产党在以往运动中,总是能充分发挥舆论的力量,让大家能够认识到自己的利益所在,造成“群情激愤”的局面,这便能使得大家有力出力,有人出人。对战死者的表彰也能够使民认识到死得其所。
在战场上,同时需要使民与上同意,能与之死,能与之生。 有时候,战争是艰难的,能让士兵做到始终能与之死,那必然有精神层面的因素在,信仰、崇拜、信心等都可能使士兵能坚持到最后。  
天地为自然条件,这在古代尤为重要,自然的因素往往能够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败。当年诸葛亮差点将司马懿烧死,然一场大雨却救了司马懿。 诸葛亮能借得东风,不是因为他有法术,而是由于他知天。  
将,孙子列了五个指标,智信仁勇严。 战场上讯息万变,没有足够的应变力是不能胜任要做决策的大将的,大将还要统筹布局,要管理士兵,必须具备信、仁、严的品质,而战争的严酷性又要求他具备“勇”,大将之勇非匹夫之勇,然而如果用得着,大将也能发出匹夫之勇。 如果已有风吹草动,大将就闻风而逃,那胜败就定了。  
法,孙子列到最后,然我觉得是最重要的。 曲制、官道、主用,广义理解为一国之法,有道之法能生“道”,能生“将”。这却不是一部兵书所能解决的问题。 若作军队之法,也同样重要,法令制定的是否合理,执行的是否严格,都将导致赏罚明不明,导致士兵士气是否高,进退是否有序。  
对这五个方面进行分析,就可以大致看出谁能得胜负。虽然一国在战争中并不能在这五个方面都占有优势,但是国家意识到战争的重要性,从这五个方面着手,却能提高自己在战场上的战胜率。  
如若是长期战争,则要比较一国的综合实力,包括硬实力和软实力。 道天地将法似乎都是对软实力的比较,在软实力上占据优势,虽然硬实力不足,亦能在战场上取得优势。同时,软实力是因,硬实力则是果,有了软实力,硬实力经过长期发展也能积聚。  
于此,从战略上就将战争的胜负定了,然而从战术上,要做到知己知彼,同时不让对方知己知彼,那就要采取措施。 兵者,诡道也。宋襄公不击半渡,不击不阵,是没有认识到战争的实质。能示之不能,用示之不用,远而示之近,近而示之远。战争也是两军之间的博弈,给对方干扰信息,是对方的信息不完全,是他不能做出必胜的反应,自己则能从中得利。
同时要针对地方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总之不能让敌人占据优势,如果采取措施后还不行,那就避之。 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在自己拥有自己和敌人信息的情况下,充分利用这些信息,让敌人防不胜防,胜负便定了。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而况于无算乎。 庙算什么? 就是经之以五事,计之以利,而索其情。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抢沙发
  作战第二  
关键词: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  
用兵打仗,在任何时代都是一个高消耗的行动。春秋时期,若成十万之军,则需日费千金。那时候是车战,一辆战车耗费巨大,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则需要多少国力的支持。后来的虽然摒弃车战,但是一旦开战,需要补给供养,耗费少不了。现代战争更是高消耗战,一战二战这样的旷日持久的战争更是将世界打穷,昔日强国成昨日黄花。另一方面,在诸侯并立的年代,用兵太久,造成国力削弱,就会给其他诸侯国进攻的机会,不能得到用兵的好处,反而可能造成国家危亡。 当年隋炀帝不顾国内矛盾,三次出征高丽,造成国力虚空,为自己埋下灭亡的种子。这是用兵之害。  
解决之法,一是速战速决,不能钝兵挫锐,久暴兵于外。当年司马错采取奔袭战,一举拿下楚国城池,就是胜在速度上,出其不意攻其无备,并且不会造成补给上的困难。 孙子讲究稳妥,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庙算之仗,能速战则速战,若不能速战,则需审时度势,及早做出决策。拿破仑失于沙俄帝国,就是钝兵挫锐,屈力殚货,拖得太久,不能像之前一样能够快速解决问题。  
第二种解决方法是取用于国,因粮于敌,以战养战。 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忌杆一石,当吾二十石。这在春秋时期很实用,那时候诸侯国众多,小国林立,一场战争就能灭亡一个国家,国家灭了,便能以其国之财货弥补战场上的损失,然到了战国,小国所存无几,主要是大国之间的战争,一场战争不会导致一个国家灭亡,虽然会夺得几个城池,但是敌人会将财货转移,这并不足使军力得到恢复。 然而能将所占城池消化为己有,对于增强国力很关键,对以后的战争很重要。 有的国家占领一个地方后,由于制度的不同,这些地方反而成了包袱。 用兵不能有利,反而不如不用。 日本侵略中国时,毛泽东的判断是日本国小,国力不足以吞灭中国,然而如果它能够以占领之地作为补给源,一步一步推进,却符合孙子所说因粮于敌,军粮可足也。日本也这么做了,然而它所不能做到的是:将中华民族化为一体。资源能够被占有,但是只要人民不站在他那一边,那他所占领的土地就不是他的。 秦国为什么能统一六国?就是因为他占有一地,就能够将秦国法制推向那一地,将那一地化为己有。 战国七雄,都是我华夏民族的国度,彼此之间有认同感,统一也是天下大势。 日本不自量力,妄图以大东亚共荣来获得认同,最终也只有失败。  
如果做不到这两点,那发动战争就要慎之慎之。   
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知道用兵之害,然后采取措施规避之,就能够充分利用用兵之利。  
此为作战。
  谋攻第三    
虽然叫孙子兵法,但是孙子并不喜欢打仗,打仗为逼不得已。上一篇讲了用兵之害,如果不知道用兵之害,而轻率用兵,只能是穷兵黩武,造成国力衰退。这一篇又说了攻城之战的坏处:修橹贲车,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已。将不胜其愤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路易十四是一个很牛的人,但是仗打的很多,到他死的时候,法国实际上已经外强中干了。     
这一篇叫做谋攻,攻占是需要智谋的,不是简单的就靠兵力堆积,靠士兵的死亡去换得胜利。 厉以宁今天讲:小富靠勤奋,中富靠机遇,大富靠大智慧。 打仗也一样。打仗的目的可能是保家卫国,可能是灭城灭国,也可能是为了抢掠。 但是达到这些目的的手段不仅仅是打仗,打仗也不是最好的选择。  
因此,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即便每战能胜,但每战必有失,不战而屈人之兵,没有成本,收益却是一样的,这自然是最佳的选择,这才是大智慧。     
然而要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太难了。别人独立自主,凭什么就屈从于你了?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如果这一点好做到,那历史上就没有战争了。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在智谋上,从外交上说服对方,达到屈人的目的。     
智谋方式很多,有些方式可能为人所不齿,比如范雎远交近攻时,让人到六国散布谣言,不惜代价收买权臣,分化瓦解对方,正道的方式必然也有很多,当年唐太宗刚即位时,突厥来犯,太宗一方面集中部队,让突厥看到唐朝实力,另一方面与突厥首领交谈,展现自己风采,最后达成盟约,达到退敌目的。 现代战争包括信息战,舆论战,就是要在精神上瓦解对方,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外交手段实际上也是智谋的体现,外交上能否取得成功,需要人才向对方晓之以利,晓之以害,让对方看到打仗对自己不利。 其实选择打仗还是选择和平,就是一个博弈的过程,外交只不过给对方以信息,让对方做出理性的选择,或者迷惑对方,让对方认不清自己在每种策略下的收益,然后选择对己方有利的策略。 这种案例很多,比如高中学过的烛之武退秦师,隋何劝降英布,以及傅作义投诚。 而最牛的恐怕就是张仪了,这老兄合纵六国,威逼利诱,无不用其极,然而又让你觉得他是在为你着想。要做到这点,需要杰出的外交家,有急智,有原则,有勇气。    
能做到这些,需要看时机,看情势,并非有人才就可为之的。 有机可乘,就一定用尽。古人交战,常会未战而遣使,一个目的就是看能否有不战而屈人的机会。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天下。 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若没有这样的机会,不得已而用兵攻城,那就要分清形式,确保能达到目的。 第一篇讲了战略上的经之以五事,具体到打仗,还要在战术上确保有必胜的把握。    
众寡之用。 古代战争主要是由人来打,军队数量就很重要,对于一个小国,百万之师的侵犯可能吓都能将国家吓亡。面对敌人,要确保兵力上占优势,以少胜多,那是不得已,而且也不常见,所以一旦有了,就能被历史记住,因为不容易。足球比赛如果被罚下去一人,那就形势立变,弱队由此也能胜强队。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 无论如何,不趁匹夫之勇,确保胜利。如果自忖没有实力,那少则能逃之,不弱则能避之,等待机会,就如游击战一样,将敌人分化瓦解,各个击破。    
君将之法。君将之间的关系是委托-代理关系,任人不疑,将作为经理人应该享有自主权,况且是打仗,战场之上,瞬息万变,需要智信仁勇严的“将”即时做出决策。君的任务就是保证后勤,支持将军。如果不信任,那就及早换人。古代信息传播慢,这一点尤为重要,梁文帝自以为聪明,遥控三次伐魏之战,一次侥幸赢了,其他的都是惨败。他还怪责手下的将领不听命令。 现在虽然信息传播快了,但是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则君将相疑,也没有好果子吃。 蒋介石打仗时,喜欢到处跑,到处指挥,然而他到一个地方,一个地方就会沦陷。 有人说,国民政府会灭亡,就是因为蒋介石有自己的飞机,毛泽东则没有,也不是没有道理。    
做事需明,打仗更是如此,明来自于知。战前做分析,要对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尽可能了解。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而不知己,每战必败。  
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大将是多么的重要,然大将又是多么的难得。 我们国家历史悠久,战争的历史也很悠久,在战争中我们涌现出一批一批的名将。时势造英雄,我们民族的智慧在战争里面体现的淋漓尽致。  
  之前我也是人云亦云的,大家说 商场好比战场。我也是这么认为的。  但是,现在我脑袋里存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商场 非 战场。    战场上敌我双方,敌死我活,我死敌活。总之,一方的存在就是另一方的灭亡。    试问商场上是这样吗?商场固然有竞争。但竞争毕竟不同于,白刀子进红刀子出,血淋淋的战场。    在战场上你可以一劳永逸,一战而灭敌,从而在天地间,使我方得以长久存在。商场上,你当然可以利用竞争的手段,让对方破产倒闭,可是这样你就长治久安了吗?未必。要知道,对方,还可以凭借自己的人脉东山再起,另起炉灶开新公司的。这是商场不同于战场的根本所在。    战场上只要能置对方于死地,你可以毫无顾忌的无所不用其极,但是,商场上你可以吗?你逼迫对方公司倒闭破产,固然可保你公司一时平安,但是,等到对方,东山再起之后呢?    战场上你可以肆无忌惮的杀人,商场上你可以吗?而只要对方有一口气在,我想他都会跟你竞争到底的。    所以,商场非战场。  许多战场上的方法不应该用到商场上。  商场有自己的游戏规则。
  作者:michaelzheng159 回复日期: 17:16:55 
    之前我也是人云亦云的,大家说 商场好比战场。我也是这么认为的。    但是,现在我脑袋里存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商场 非 战场。        战场上敌我双方,敌死我活,我死敌活。总之,一方的存在就是另一方的灭亡。        试问商场上是这样吗?商场固然有竞争。但竞争毕竟不同于,白刀子进红刀子出,血淋淋的战场。        在战场上你可以一劳永逸,一战而灭敌,从而在天地间,使我方得以长久存在。商场上,你当然可以利用竞争的手段,让对方破产倒闭,可是这样你就长治久安了吗?未必。要知道,对方,还可以凭借自己的人脉东山再起,另起炉灶开新公司的。这是商场不同于战场的根本所在。        战场上只要能置对方于死地,你可以毫无顾忌的无所不用其极,但是,商场上你可以吗?你逼迫对方公司倒闭破产,固然可保你公司一时平安,但是,等到对方,东山再起之后呢?        战场上你可以肆无忌惮的杀人,商场上你可以吗?而只要对方有一口气在,我想他都会跟你竞争到底的。        所以,商场非战场。    许多战场上的方法不应该用到商场上。    商场有自己的游戏规则。      ——————————————    谁说战场是你死我活的?那是骗傻子的  战争不过是政治的极端形式,战争的目的不是为了消灭敌人,敌人是永远也消灭不完的,战争的目的,是为了消耗对手,迫使对手妥协    这段话叫孙子兵法    但为了消耗对手,就得骗一些缺心眼的傻子去牺牲,去跟人家对耗,这个叫骗子兵法    楼上的把孙子兵法和骗子兵法搞混了    
   我看孙子就是想学习古代的战争智慧,为以后在商场或者其他活动中不那么懵懵懂懂。    
我觉得,打仗,是一国的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 是死人亡国的大问题。 商战也是很激烈,有时候你死我活,为的是市场占有率,利润最大化。虽然不是死人的事,但是死财的事,既然二者本质上有相同的地方,那么战争的智慧就能够在商界用。   
而且,孙子兵法不仅是战争的兵法,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我们活在这个世上,一直在追求真理,古人的智慧有时候会让我们茅塞顿开。
  军形第四    
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这一句话就让我觉得孙子兵法不是在谈兵,而是一种普遍适用的智慧。 做任何有竞争性的事情,参加的主体无非是自己和竞争对手,如果想取得胜利,就要从这两方面来做。 首先是保证自己不会被打败,就是修内功,然后等待对手犯错的机会。如果自己没有实力,还要去想在战场上争取胜利,那时天方夜谭。
怎样使自己不被战胜? 那就从始计里面的五事做起,修道,治法,选将,知天地。 自己开始能做的也就是强大自己。所以孙武说: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不可胜,胜可知而不可求也。 敌人的情况使自己所不能掌握的。如果敌人很强大,即便自己做得很好,也未必有机会打败他。 当年秦昭襄王在长平之战后对赵发动灭国战,想一举攻占邯郸。 但是长平之战后,赵国发生了很多变化, 上下同心,占了一个道字:使民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怨也。 而且还有其他国家的支持。 虽然秦国很强大,但是常年征战,兵疲将衰。 白起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不同意发动这场战争。 但是秦昭襄王却一意孤行,最终自己损失惨重,丧失了过去6年夺得的600里土地。 这就是胜可知而不可求也。
如果能做到自己不可被战胜,敌人有机可乘,那胜利就很容易。 所以孙子说: 其所指必胜,胜已败者也。 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打胜仗是因为有了必胜的把握采取打仗,而打败仗是因为不先谋算,轻易发动战争,妄图在打仗的过程中取得胜利。   
所以能看出孙子对战争求稳的态度。宋朝初年,发动了两次对辽的战争,都以失败告终,一次没有认识到自己刚经过数年战争,国力虚弱,士气低落,第二次没有认清楚辽国的国情,误以为辽国内政混乱,矛盾重重。这就是不能使自己处于不可战胜的局面,也没有看清楚敌人可以被战胜的机会。
明朝之所以被灭亡,不是由于后金多么强大,而是因为明朝已经病入膏肓,历史规律将把它驱向深渊。 一场战争是这样,一个国家的兴亡也是这样。杜牧《阿房宫赋》里面感叹道: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我们国家之所以在近代史上倍遭屈辱,不是因为列强可恨,而是我们可欺。对于个人也是如此, 我们自己竞争不过别人,不是因为别人拥有机会,而是我们自己没有把握机会的能力。  
我喜欢看足球比赛,球场上也是如此,首先防守要做好,这就是:不可胜者,守也,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银河战舰一期为何那么容易就沉了,就是因为后卫不行,前锋进的球多,后方失的更多,哪能赢球? 只有将守做好,才能利于进攻。 守则不足,攻则有余。
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 不要以为巴萨进攻厉害,其实它防守也很厉害。 攻守兼备,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这才是取胜之道。      原文: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     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     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     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称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兵者,诡道!  有道是,兵不厌诈!  商,最忌讳一个 诈 字。  如果只知道,把战场上的游戏规则搬到商场上。那,先是,击败对手,再就是伤了自己,最后毁了整个行业。  我不是反对商人学习兵法。  我只是强烈反对 商场=战场。
  兵势第五    
前面四篇讲了战争的基本原则,战争前战略上的准备,这一篇开始讲在战场上战术的使用。    
我觉得这一篇的核心在于“势”。 势者,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也, 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也。在战场上形成了“势”,就是对敌人形成了必胜的态势,有可能造成不战而屈人之兵,或者战敌势如破竹,胜券在握。 昨天读了刘亚洲(觉得此人的文章不错,有种战国时期纵横家的风采)对第二次海湾战争的分析。美国之所以能在短期内迅速攻克伊拉克,就在于它在战场上形成了必胜之“势”:压陆军于伊国边境,以海军封锁波斯湾,以空军快速重点打击,舆论战,信息战,心理战,不一而足,伊拉克军队防无可防,躲无可躲,战无可战,遽然亡国,理固亦然。     
要形成势,首先自己军队要编制合理,指挥得当。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这一点肯定重要,一人行动容易,百人令行禁止就难。没有良好的执行力,即便谋略再合理,也只是纸上谈兵。    
要形成“势”,就要发挥智慧。战争关系重大,人类以性命相拼,自然会将所有的智慧灌注其中,战场上的战术最能体现人类的创造力。 孙子曰: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按照一般作战规律进行战斗是取胜的常道,在战场上互拼刺刀,进行决斗的常规打法能体现一军之军力。 然而如果是这样,那战争就可以避免了,因为战前比较军力就可以知道胜负,仗就没有打的必要了,弱国选择臣服就可以了。 决定一场战争胜利的,不仅是军力,还有指挥者的智力。 将者,智信仁勇严是也。必须开动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去攻其不备,出其不意,以奇制胜。 正因为战争凝结着人类的智慧,所以才有各种兵法,才有各种计谋,才有各种让人叹为观止的战法。打开了这一个思维,真是: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战场上就能够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弱国、小国也有了自保的可能。 这样的战例举不胜举。 田单以火牛布阵,打败燕军;刘邦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诸葛亮大唱空城计,吓退司马懿;拿破仑飞度阿尔卑斯山,闪击意大利,等等。
兵法是死的,人是活的,如果人人如赵括,以兵法为至尊,不能发挥人的智慧,那只能身死国灭  ,为后人笑。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只有根据变化了的环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够因敌而胜。    
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自己能够保证自己治、勇、强,就能形成势,而致使敌人乱、怯、弱。 乱则取之,利而诱之,让敌人为我所动,则胜负可知。    
  原文: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碬投卵者,虚实是也。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   
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更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哉!     
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扩弩,节如发机。   
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 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我想, 在战争中战术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战略,战略对于商业也是很重要。 战争在战术上可以千变万化,因利而制权,这是基本原则。这个原则在商业上也适用,最重要的是不墨守陈规,应当根据变化了情况进行合理安排
  虚实第六    
这一篇比较长,看上去很散。 我读东西喜欢找提纲挈领的东西,且先说说我现在对这篇的理解。    
上一篇讲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势。要达到势,就要调动自己的智慧,以正合,以奇胜。 这一篇我觉得仍然是在讲这个势,但是换了个角度,从在战场上掌握主动权来说。 掌握主动权很重要,主动权的要义在于让敌人围着我转,按着我的意图来运作。被动则挨打。 就如下棋一样,被人牵着鼻子走,没有不败的。    
如何做到掌握主动权呢? 首先应该是知己知彼。这一篇名叫虚实,避实而击虚,使自己占到优势,但其前提是知虚实。虚实的含义我觉得很丰富,不仅仅包括敌人的兵力分布,还包括敌人的注意力所在,敌人的意图所在,敌人的要害及非要害所在。 知虚实之后,就要调动自己的智慧因敌而胜。 具体来说,就是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 进攻上,攻击其防守不力的要害之地,防守时,防守敌人重点进攻之地。
进攻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 画地能守之,乖其所之也。    
虚实虚实,虚虚实实,实可变虚,虚可变实。 谋攻篇里面说,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意思就是说要在战场上占据优势,以实击虚。 然而有时候敌强我弱,就不能直接送死,此时的办法就是我专而敌分。 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一也,则我众敌寡。
虽然说总体上是以弱敌强,以小击大,但是具体到打仗时,则是以众临寡,还是占据了优势。 完颜阿骨打以2万之师破辽军70万的军队,就在于他分敌而灭之。 后金能够以弱势兵力战胜明军,也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 此为虚实之变。 变在敌,亦在我。     
如何知虚实? 当然是要探军情,古之斥候,今之间谍,干的都是这事。 当然,还有其他办法,就是在战场上调动敌人,观其虚实。 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 高手对决,有时要先诱敌而出,待敌先攻,而知其虚实,击其软肋。    
战争是双方的,既要做到知彼,又要做到不被彼知。 两者同样重要。 所以己方要做的就是使己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 俗话说神出鬼没,就是让敌人不知道自己的真实情况,同时还能做到震慑敌人的效果。示敌以伪,因敌而动,则可谓之神。    
在战场上占据优势,还要注重佚劳之辨。 以逸待劳,则一人胜百人。 当然致人而不致于人,是有条件的。焉知致来的不是虎狼?如果引狼入室,那就万劫不复了。佚劳之辨的核心在于灭敌之气势,达到疲军效果。     
是为虚实。    
原文:  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凡首先到达会战地点而等待敌人到来的,就主动安逸;后来到达战地而仓促应战的,就被动劳顿。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总是调动敌人而不为敌人所调动。     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出其所必趋,趋其所不意。     能使敌人自动来到我预设地点的,是我用小利引诱它的结果;能使敌人不得到我预设地点的,则是由于我使它感到有害的结果。所以,敌若休整良好,闲适安逸,我就设法烦而扰之,使之劳倦;敌若粮草丰足,我就设法使之饥困;敌若安守自固,我就挑而扰之使不得安宁。我之所以能做到这些,都是由于我出击的地方正是敌人必然往救的地方。     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必攻也。     军行千里而不受顿挫,是由于行进在敌人没有设防的地方。进攻必然取胜,是由于进攻敌人疏于防守的地方。防守必然牢固,是由于防守在敌人必来进攻的地方。     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     所以,善于进攻的人,能使敌人不知如何防守;善于防守的人,则能使敌人不知如何进攻。真微妙啊,微妙得看不见形迹;真神秘啊,神秘到听不到声息。正因如此,所以才能成为敌人命运的主宰者。     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战,虽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     发起进攻而使敌人不能抵御,是由于冲击其虚懈无备之处;主动撤离而使敌人无法追击,是由于动作迅速使它追赶不上。所以,我若想决战,敌人即使高垒深沟也不得不出来与我决战,是由于进攻必赴救援的地方;我不想打,即使画地自守,敌人也不得与我作战,这是由于我的行动正好和敌人的意向相反。     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     所以,示伪形于敌,而我之真形则藏而不露,这样,我方兵力即可集中在一起,而敌人的兵力则分散到各处,这样,就可以十倍的兵力去攻击敌人,从而形成我众敌寡的有利态势。我既做到以众击寡,那么同我作战的敌人就难于有所作为了。我与敌交战的地方,事先不可使敌人知道;敌人不知道,防备的地方就多;防备的地方多,那么同我作战的敌人就少了。     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     所以,防备前面,后面就寡弱;防备后面,前面就寡弱;防备左边,右边就寡弱;防备右边,左边就寡弱;处处防备,就处处寡弱。之所以寡弱,就是由于防备敌人而使兵力分散所致;之所以显得众多,乃是由于迫使敌人分兵备我所致。     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不知战之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     所以,预知交战地点,预知交战日期,就可不远千里与敌会战;但若预先不知交战地点,也不知交战日期,那就左翼不能救援右翼,右翼也不能救援左翼;前锋不能救援后卫,后卫也不能救援前锋,近者数里尚且如此,更何况远者数十里呢!     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哉!故曰: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     依我分析,越国的兵虽多,又何补益于决定战争的胜败呢?所以说,胜利是可以争取到的。敌人兵力虽多,也可以使其分散兵力无法与我战斗。     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候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     所以,通过筹划谋算,去了解敌人作战计划的得失;通过斥侯谍报,去掌握敌人的活动规律;通过展示军形,去察知敌人的虚实备虞状况;通过与敌作试探性的接触,去摸清敌人兵力的强弱。     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因形而措胜于众,众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     所以,示形于敌至于极至,我军的真形就可以完全隐藏起来,而不露任何形迹;既藏而不露,那么,纵使潜伏极深的间谍也窥探不到我军的底细,即使再有才智的人也无计可施。由于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示形原则而取胜,所以,即使将此胜利摆在众人面前,众人也不知其中之奥秘。人们可以看到我军战胜敌人的事实,但却不知我军之所以战胜敌人的道理究竟在哪里。所以,打了胜仗不要再重复老一套战法,要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战法,而应变无穷。     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     
  辛辣点评历史,把酒言欢未来,江山辈有人才出,新老齐聚一堂                                                                           诚邀有兴趣的朋友加入“煮酒论史”QQ群,与大家一起煮酒把史论!                                       ════════             ║群号:║             ════════  
  军争第七  
若想取得战争的胜利,不是凭借个人的勇猛,不是先将自己置之死地而后生。也许是人家将你置之死地而后快。如果想在战场上取得胜里,就必须占据战场上的有利条件。这就是为什么黄眉僧宁可断其一趾,也要在围棋上占据先手,占据了优势,就能制人而不制于人。 这就所谓的军争。 军之所争者,为战场之有利也。  
军争之难,在于如果自己一开始处于不利,对方占据优势,又怎样去逆转形式,如何能做到后发先至。这需要迂直之计。  
军争之法:首先在知,知他人之计谋才能决定结交与否,知地形才能行军,才能得地利。 其次在于军队指挥得当。进军则全体进,退军则一起退。前面有一篇讲到: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古人通讯没有现代发达,鸣锣击鼓,登高摇旗,都是传递信号,使全军达到行动一致。 再次是军队的行动要根据情况达到不同的效果,这是第二点的延续。 疾如风,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 第四就是要保持军心,保持士气高昂。要注意士兵的身心两方面,身体上不劳不饥,心理上不乱不惰。曹刿论战就是在论敌人的士气,避其锐气,击其惰归。虽然在身体上鲁军不如齐军,但是心理上却占据了优势。 历史上有很多无敌之师,之所以无敌,可能是兵器优良,和别人不是一个档次,比如魏武卒,秦黑士,赵胡服骑射,但是更重要的是精神上有无敌之念,有必死之心。 要做到这点不容易。小人喻于利,君子喻于义。 以利动之的军队可能很有战斗力,但是更厉害的是以义动之的军队,如果一支军队有了信仰,那这只军队除非你将他从肉体上全部消灭,则你不能战胜它。 然若使一人、十人、百人为了信仰而不惜生命容易,但是若让千万人都坚定不移地为了很虚的理想去战斗,那可能很难。从根本上说,士兵战斗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以利动之,赏罚分明,以利诱之,则军强。   
然而,军争为了得利,军争也可能造成欲速则不达,造成危害。 前不亦言之: 兵贵胜,不贵久。速战速决很重要,但是如果一味求速,则会造成孤军冒进。 求速则所带甲矢粮草必不多,如果被敌人识破,则三军危险。 庞涓为了追齐军,带骑兵冒进,最后身死。 凡事都是矛盾体,关键是看形式怎么样。如果能够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则速战,如果不明对方所以,则不可贪功冒进。
所以治兵难。 有人置之死地而后生,有人置之死地则必死。 此何故?智者之智,首在知己。如果没有那个实力,就不要把自己放在要死的处境。 还要认识周围情况,常记住一下警句:  
夫兵形像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原文:  
    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交和而舍,莫难于军争。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     故军争为利,军争为危。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 不能行军;不用导者,不能得地利。       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者也。故其疾如风, 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掠乡分众,廓地分利,悬权而动。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     《军政》曰:“言不相闻,故为之金鼓;视不相见,故为之旌旗。”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民之耳目也。民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故夜战多火鼓,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     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陈,此治变者也。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九变第八  
所谓:兵者,诡道也。战场之上见真着,没有任何虚的。 如何能取胜,就要根据情势不断地创新。 九变的含义就在于要有善变之思,要有善变之法,要有善变之将。     
夫行军有五地:泛地,衢地,绝地,围地,死地。在冷兵器时代,地形很重要(当然,现在也很重要,塔利班比较难除,就是因为阿富汗地形复杂,不好围剿。), 得地利者占据很大优势。在不同的地势,有不同的行军原则。 难行之地不要驻扎(看看马谡就知道了),交通便利之地要注意与人的关系,不要停留在险地,遇到易被围之地就要想办法赶紧出去(有如华容道,曹操闯进去了就要想办法赶紧出来),走投无路了就要死战,反正待毙是死,举大计也是死,还不如冲他个鱼死网破,有强烈求胜欲望的士兵所能发挥的战斗力能以一敌百。 这些基本原则是在千百年的战争中总结出来的,是根据不同地形而制定的不同战术。  
变化并非是没有任何原则。战场不是古代皇帝搞帝王之术,搞得神鬼莫测。 最重要的兵法就是根据战场上的不同情况而制定不同的战术。而原则是对某些情况的总结,是经过鲜血检验的。 有原则就要有变化。 以此有五不: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 这就是有所为而有所不为。  
变化也是基本的原则,如何变化则存乎一心,在于智谋了。智谋的根本在于思考利弊,两向权衡。 没有利处就不要做,对于不利点要想法避免。 利者,是要使自己有坚定的信念,害者,是要使自己能够排除祸患。 能够辨利识害,能够做好准备,就不怕敌人来攻我,我自立于天地间。  
人世间,最不缺的就是普通,最缺的就是创造力。 百人易得,一将难求。 夫将,智信仁勇严,五者具备,善之善者也。 智在于变。 有五种人不能为将:逞个人之勇而杀敌者,匹夫之勇,非将之勇,一人死则死矣,然则为将而死,则必影响士气而致兵败。我初中时当班长喜欢有活自己动手,校长批评我,说如果我能将同学组织起来,其效果比我自己上阵好多了,要我锻炼自己的领导力,今以兵视之。理固亦然。 将者,治众斗众者也,非为一己之勇也。 贪生怕死者不能为将,这是自然,还没开战,自己先夺路而逃,那胜败已定,不用打了。 急躁颟顸者不能为将,将必须将所有情况思考完整,不能鲁莽行事。 廉洁自善者不能为将, 夫廉洁自善,则必爱己名,而战场无所不用其极,若遭侮辱,则必动血气,不能尽索其情,兵必败。 爱民者不能为将,夫爱民,则必为民所拖,不能全速,不能争利。刘皇叔当年不忍舍百姓,表演耳,洪杨长毛带民前进,裹挟耳。 战场残酷,岂能杂以他情?
考察一下败军之将,原因大概都在这五点中。 庞涓被杀,犯了忿速之错,贪生怕死之徒更是举不胜举。  
  行军第九    
孙子兵法前八篇讲战略战术的基本原则(庙算、因粮于敌、全国、形势、军争等),后面几篇则讲几种战术,尤其是对地形的运用。  
本篇讲两个内容: 处军与相敌。 首先是安置好自己,其次观察敌人以采取措施。  
战争发展的一个标志是战争双方距离越打越远,据说以后要打太空站,美国在设想建立空天飞机,要从地上打到天上,再从天上打到太空,这远非古人所能想象的。 古代之战,为地面之战,军队多位陆军,还有少量水兵。 所谓的处军也就是根据不同的地形选择不同的策略。 我们现在将地形分为五类:雄伟的高原、起伏的山岭、广阔的平原、低缓的丘陵,还有四周群山环抱、中间低平的盆地。 这是从大的方面来分,在战场上,高原与平原效果一样,都是开阔地,为平陆,地面无非是水和陆的结合,陆非为平和非平,如此从战法上将地面分为四种: 平坦的平陆,不平的山地,水面,水与陆交接的斥泽(我觉得是沼泽地)。 这不同的地形有不同的应对策略。 处山地,要抢制高点。处水地,要抢上游,要击半渡。处平地,要有所依靠。对于斥泽,能逃则逃,不能逃也要依水草而背众树。
古之人讲阴阳,凡事有所背,有所向。向者,阳也,背者,阴也。 处军的基本原则就是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 不过凡事无绝对,前几章不还是讲因利而制权,因敌制胜,讲要通九变之术吗?
这些原则是根据不同地形的基本特征总结出来的,但是基本特征遇上现实中的地形,恐怕还要分别而论了。 比如,处山地,固然可以占据优势,达到泰山压顶,俯冲之势,但是山所缺者,水也,若一旦被围,被人切断水源,那就万劫不复了。如果马谡学学他的先人马援围困山中羌人之战法,他就不会被诸葛亮挥泪斩掉了。 兵法,是智慧之人写出来的,智慧之人所写乃是根据经验,能否适用,还要靠实践检验。 因此,李小龙墓碑上写:以无限为有限,以无法为有法。 法者,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毛泽东讲:一到战场上,我就忘了兵法。理固亦然。    
该篇还讲了三十三种相敌之法。相敌二字,我觉得用得好。有一种学问叫相面,先不管它是否科学,其基本道理就是根据外在之“形”而推内在之“势”。外在表现往往是内在的反映。从博弈论的角度来说,我们能通过外部的信息来推测行为人的种类。敌之所动,为我所查,见微知著,能知敌之虚实,知敌之目的之所在。智者能准确把握外在信息所代表的意思。曹刿见辙乱而知齐军逃,年羹绕闻雁即警,都能准确利用敌人或者周围环境所发出的信号。打仗,是门艺术,谁聪明谁能占先机。所以为将的第一条标准就是智。
然而,虽然孙武说了三十三种相敌的方法,然而我觉得 兵者,诡道也,兵以诈立。 如果孙子所列的三十三种方上法为人所知的话,那就有人就会反其道而行之。你不是说杀马吃肉意味着粮草断绝了吗? 那我示之以伪,我就杀马,诱敌而来,然后伏击之。 所以,凡事无绝对,赵括、马谡之所以败,就是因为犯了教条主义。 克鲁塞维茨在《战争论》中说:佯动是比真正的进攻较弱的一种兵力运用,因此只有在待定条件下才能采用。 此为将者不可不查也。  
用兵不在于众寡,而在于并力、料敌,并力则能以寡敌众,料敌则能做到知己知彼,因敌而制胜。     
所以,我相信,凡事有法,凡事无法,有法存于无法,都要根据具体问题分析具体矛盾,不可犯教条主义。  
  地形第十  
孙子一书,很重视地形,这可以看出地形在古代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夫地形者,兵之助也。 在战场上取得胜利,就要取得优势。这个优势包括兵力上的优势(以众击寡),身体上的优势(以逸待劳),心理上的优势(以治待乱),还包括外界自然条件上的优势,那就是五事(道天地将法)七计(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行)中的“天地孰得”。 天时地利人和,不得不考虑。 得地利者,虽然人数上不占优势,但是能够在战场上取胜。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得地利,就能够以一当百,以一当万,人数上的劣势由此能弥补。    
上一篇讲了行军中的处四种地形的方式,这一篇则根据攻守进退之便给地形分类。 按照这个标准将地形分为六种:通、挂、支、隘、险、远。 对于不同的地形要采取不同的措施以在战场上取得优势。 通,进退皆便,就要占据高阳;挂,能进不能出,只有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才能够向敌人进攻;支,谁主动出击谁就不利,此时应该避免先出,并利诱敌人先出;隘,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易守难攻,若敌人防守得当,就放弃,若有机可乘,就要迅速攻取;险,我占有该地,不可轻易放弃;远,形势均等,不可轻举。  
地形在古代战争中起着重要作用,第三篇谋攻中讲,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里做了延伸,不仅知己知彼,还要知天知地,知天知地,胜乃可全。若要在一件事情上取得成功,必须考虑周全,考虑所有的相关因素。    
打仗是人类智慧的体现,创造力非常重要,大将起到关键作用。孙子十三篇,既是讲战争之法,也是讲大将需要具备的智慧。九变篇讲将有五危,这一篇则讲将有六灾:走、弛、陷、崩、乱、北。擅逞一己之勇,以少击多的,是走,是乱,懦弱无能,是弛,将悍而兵无能,是陷,不能约束部下逞一己之勇,是崩。这六灾是战败的六种原因,将不可不对照检查。 将者,智信仁勇严,五者俱全,为良将。在战场上这五种素质至关重要。但是这五种素质还要统辖于一个忠字,这个忠并不是说君王怎么说就怎么做,而是说要忠于自己的判断,要一心保护人民,有利于国家,不是为了名与利,也不是明哲保身,只管自己不出事。 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于主,这才是国家栋梁。  
我把这叫赤子之心,还有一点就是爱兵如子之心。赤子之心是对国家,爱兵如子之心则是对士兵。打仗,需要民与上同意,需要士气,需要拼命。士气可以来自于利,但为利而战,不能持久。为义而战,则不避难。义者,有大义,亦有小义。大义往往虚渺,战场上将爱其兵如其子,则将兵义气相加,必不惜死,此精神之胜也。 最典型的例子恐怕就是那个爱兵如子的吴起了。  
写到此,我又不禁感叹:千军易得,一将难求。21世纪最贵的是人才,哪个世纪不是如此呢?
  九地第十一  
这一篇比较杂乱,有十三个片段,虽然叫九地,但是里面不仅讲地形,还包括为将之法,王霸之道。总之,这一篇就像是杂篇,是对前面几篇的总结或补充。  
先说地形,前两篇从处军和攻守进退的角度对地形进行分类,这一篇则从主客形势上将地形分为六种:散地(在己国)、轻地(入人之地而不深者)、重地(入人之地深者)、交地(与敌国相交的地方)、衢地(与多国交接的地方),从会战角度分为三种:争地(两军相争的地方)、围地(被围之地)、死地(无可逃之地),除此之外,还包括难行的氾地。不同的地形有不同的作战方式。这里要提一下死地,所谓死地,就是战尚有生机,不战则必亡,此时的选择自然是战。后面还提到置之死地的战法,就是看到了战士在死地面临死亡的威胁会爆发最大的战斗力。  
这一篇有很多笔墨都在讲置之死地的战术。我觉得,从前面几篇来看,孙子虽然是兵家,但并不代表他喜欢打仗,他的思想实际上是不打无把握之仗,打仗要千方百计地追求在战场上的优势。置之死地的战术能极大地调动士兵的士气,使用得当能够以一当百。但我觉得这种战术非有奇才不能用,非到非常时刻不能用。就像是武功绝学七伤拳,用的不好就伤及自身。项羽破釜沉舟,韩信背水一战都是在敌众我弱,而又不得不战的情况下由韩项这样不世出的军事家指挥才能取得胜利。 确实,在死地的情况下,“失期死,举大计亦死”,那就把脑袋系在裤带上,搞他一把。此时全军共患难,必然是同舟共济,齐勇若一,携手若使一人。此时锐气不可挡,自然能以少胜多,然而如果一击不胜,再击还不胜,那就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了。士兵必然会陷入绝望,哪还有力气与勇气去拚搏弈一番。 君不见,猫玩老鼠时,老鼠也是在死地,但是被猫几经作弄,那还有力气去反抗,早就在心理上崩溃了。 这就是为什么秦军在肴地全军覆没,赵军在长平被坑杀的原因。不认识到置之死地的原因而乱用此招,则险莫大焉。此不可不查也。    
兵贵胜,不贵久,能够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善莫大焉,这在第二篇涉及过。攻敌所必守,夺其爱也在孙膑围魏救赵中使用过。知己知彼,详查敌人的情况,同时注意不将自己的情况外泄,使敌人不知彼。所谓静如处子,动如脱兔,就是在知彼知己,同时迷惑敌人的前提下作出的。静如处子者,为迷惑,动如脱兔者,为速战,出其不意。  
为将之道,前面所述甚多,本篇则讲将御人之道。 将军本身要做到静以幽,正以治。实际上就是要表现的冷静沉稳,同时高深莫测。能使人信者,为使人敬。古帝王之术中讲帝王要保持神秘,让群臣百姓以神视之,就能够保持威信。我觉得为将固然是要沉稳冷静,然而却不是这种搞神秘得来的。将能使人信,是其能带领士兵打胜仗的能力,是其爱兵如子的品质。孙子这一篇将士兵看成是羊群,要消除他们本人的意志,我觉得有他的局限性。将能指挥军队,不在于愚其人使其无知,不在于将士兵变成没有想法的羊群而任其驱使,而在于他的智信仁勇严的品质。不过静以幽,正以治当然是必要的,这种外在的表现能使士兵信任,能使士兵依赖,士兵在战斗中才能产生必胜的信心。
  火攻第十二  
古人打仗,兵器无非:甲胄矢弓,戟盾矛橹等等冷兵器,火攻就比较高端了。 在没有枪炮的日子里,若能够将火攻运用得当,那就能够以少胜多,创造千古留名的佳话。利用自然条件作战,火攻、水攻为二鲜例。相比水攻,火攻的技术含量更高。因为:水可以绝,不可以夺。水攻能将敌人兵力切断,但却不能保证退敌。  
火攻的对象是敌人,包括敌军,敌人的粮仓、粮道、辎重,是为火攻有五:火人,火积,火辎,火库,火队。这五点也不是截然分开的,比如烧敌人的军械仓库,有可能就连敌人一并烧掉。古代用火攻,只能依赖自然条件,只有在天时地利人事俱全的时候才能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以火烧之。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所谓天时,就是天干地燥,月黑风高,便于用火。诸葛亮烧司马懿,眼见胜利在望,没想到下了一场雨,火攻的效果一下被浇灭了。借不来东风,也就没有火烧赤壁的壮烈,没有风,火攻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但当然,也不是说,火攻就一定需要风势。 诸葛亮处山成名之作博望坡火烧曹军,就没有借风势,他所利用的是地利。 如果地势广阔,即便引火,敌人也能很快散去,那也达不到效果。 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能够成功,一大原因是刘备将军队驻扎在难行之地,火一烧木栅栏,军队很难逃散。地利的另一方面就是要占据上风头,才能将火借风势,风借火力的威势发挥出来。 虽说如此,但是火攻在很多情况下都是可以防的,所以火攻要取得成功,还必须借助人事。曹操如果相信冬天也有东风,他就不会连船而战给吴蜀联军以机会,夏侯惇如果小心谨慎,也不会险走博望坡,中诸葛亮之计。燕国如果不撤掉乐毅,田单的火牛阵怕也无处施展。 所以火攻计能否成功,也要看能否布置周详,能否出其不意。  
当然,火攻还要辅以其他攻击措施,这就是要以五火之变应之。五火之变,是指于敌军内放火,则于敌军外进军;若果在外面放火,不要跑到敌人里面去(如果谁这么做了,那真是傻透了);如果敌军安静,说明火攻还没有起到作用,此时就要等待,以观后情;火烧的旺时,不要一味盲目进攻,否则引火上身,反而不利;还要注意风势的反转。总之,火攻主导在火,但我可以火上浇油,取得彻底胜利。     
这一篇还讲了君和将要慎战。在第二篇中讲了: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 兵者,国之大事,不可不查。 君主不能因为愤怒就不顾实际去轻启战端,大将也不要因为个人意气就开动战争。兵者,大事,需要理性一点,再理性一点。秦穆公,一代雄主,但是却不听劝告,过晋灭郑,在肴之战中秦军全军覆没,齐桓公,也是春秋五霸之一,不听管仲良言,发兵攻鲁,被曹刿率兵攻破。 秦昭襄王,威震山东,但是却不顾白起之言,全力伐赵,结果战败,之前六年攻取的土地也被迫归还。  
嗟乎,一人之怒,发怒之后还可以平心静气,一人之愤,发愤之后还可以喜怒哀乐。但是轻启战端,导致兵亡国丧,那悔之也晚了。 此为明主、良将所不得不考虑的。
  用间第十三  
没读这一篇之前,我觉得这里的间是指离间之计,就是利用地方矛盾,挑拨离间。 然而不是,这里的间指“间谍”,目的是获取情报。  
古之善用兵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在先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之后,就是不失敌人之可败。要做出正确的决策,就必须直到对方情况。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只有知道敌人的情况,才能知其虚实,才能运用我之奇计,形成战场上的优势。 敌人的情况,可以从外部进行观察,但是要获得真实有价值的情报,就要用间。  
为将者,不可吝惜钱财而不用间。 用间的成本有时候很高,但是它的收益更大。 战端一开,只为求胜,如果因为不知彼而败,那损失将不是爵禄百金所能弥补的。  
从很大程度上,战争就是情报站,信息战。要掌握敌人的信息,同时使敌人不了解自己,或者使敌人掌握自己错误的信息。要建立完善的碟报网,要从两方面五种方式着手。 两方面是指自己派间谍及从敌方收买间谍。 自己派间谍包括死间和生间。死间就是派间谍散布虚假消息,传递假情报给敌人,因为这个工作不好做,被人家发现了就是死路一条,所以是死间。离间应该属于这一类,比如秦国到赵国散布说:秦最怕赵括,不怕廉颇,田单派人在燕国说乐毅不好好干,想自立为王,都是在传播假消息。当然,假做真来真亦假,做了假,别人是否信,那就看对方的智信了。 生间就是拿到对方情报跑回国的间谍,他的任务就完成了。这是知彼的一大途径。现代的谍报人员恐怕就不用回国也能传播情报,传播之后能不能“生”那可不一定,如果将这个生字理解为情报是否能达到己方,那还可以再用下去。
自己人干情报往往多有不利,因为容易被人识破,在中国传统的小农社会中,谁是谁大家都很清楚,现在有人犯了罪,不敢跑到农村,因为农村人大家都认识,被警察认出来就很容易。 古代军队里来了一个不认识的人,大家肯定很警惕。而且往往口音也能出卖人,现代各大洲人种不一样,语言不一样,自己到敌方搞情报更是不易。 所以自古就很重视从敌方收买的情报员。 分为三类: 因间,所谓因间就是将对方老百姓收买作为情报员,了解对方国情军情,这种方法的好处是代价比较低,而且能大致了解一些宏观面,缺点就是内幕的东西了解太少了;内间,这种间谍身份比较高贵,往往是朝中大臣,要让这些大臣成为敌方的间谍,那可要费一些成本了,越有价值的,花的成本就越高。他们位高权重,做了间谍还有杀头的可能,除非能有打动他们的更高的筹码,否则他不会轻易就范。 秦国统一的时候,花了不少钱收买了不少六国的权贵。秦王的小九九是这些钱花了出去,统一天下,还不又回到我囊中?况且以金钱换天下,值。 金钱战术,美人计,让六国一些没有操守的大臣给秦国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消息。秦国发动的灭国战能够顺利进行,这些散财的人也功不可没。 还有一种更猛,如果能用好那效果会强百倍,那就是反间。反间者,因敌间而用之也,不仅能够不让对方达不成目的,还倒打一耙,化被动为主动。能用此计者,有两途:一为识破敌人,将计就计,周瑜赚他那个老实的同学就是这一计,一为收买敌人间谍,反为我用。这个比较难,敌人排的间谍肯定是经过重重考察的,虽不说是圣人,但是忠诚之心肯定是有的。需要大智慧,要因而利之,导而舍之,用利益来迷惑他,用先进思想来瓦解他。 《潜伏》里虚构的余则成先生就是一例,一个余则成能抵一个师啊。 用间的好处真是大发了,能够反间敌人之间那好处更大的不得了。有反间,其它的四种间计也能顺利展开。所以,孙子劝各位君侯,反间不可不厚也。不能在乎小钱而不用反间啊。
不过,你能反间,别人能够反间在反间,间谍可能吃了甲方吃乙方,搞双方代理,双面间谍。 张仪相秦之后又去相魏,可能大家觉得这家伙肯定是像姜太公那样给魏国当间谍,将秦国的一五一十都告诉魏王?非也,张仪所谋者,秦也,他后来事魏,不过是给秦国做一个大大的反间。人心不可不查,能不能用好,要看驾驭之人。所以孙子感叹:非圣智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用间。能用苏秦者,燕国也,能用张仪者,秦国也。他人又何加焉?  
微哉微哉,无所不用间也。 不要责怪曹操多疑,这个世界,名利所趋,谁又能相信得了呢?
  下面以三十六计辅之,解读
  《孫子》修煉三階段淺議    第一階段:[文字關] 《孫子》十三篇發微-QQ群:    細讀原典;精研舊注;考證源流;分析結構;咬文嚼字。    參考:關於[《孫子》研究之13種方法]淺論    1. 古文獻: 搞清《孫子》原文的古文字原始屬性;(李零《孫子》十三篇綜合研究)《十一家注孫子》;  2. 古戰爭: 搞清《孫子》成書的先秦社會面貌《史記•太史公自序》:春秋242年,戰爭483次,  弑君36次,亡國56個。(輯于《孫子兵法新說》43頁。)  3. 古兵書: 《武經七書》其餘6本;《吳子兵法》、《司馬法》、《魏繚子》、《黃石公三略》、《六韜》、《唐太宗李衛公問對》;  4. 思想史: 《孟子》、《荀子》、《管子》、《老子》、《墨子》、《商君書》、《左傳》等7本先秦同期著作;  5. 西方戰略:鈕先鐘《孫子三論》、《戰爭論》為參考;  6. 局部術語試驗:[鳥情,風角,占星]等先秦技術是否可以復原考察?!我曾經回老家,燒農村的麥秸杆時想到這是古戰爭時期馬的草食,同時通過“火燒麥秸杆”體驗“火攻”中的場景復原?!  7. 地形觀察:利用出差或者旅遊,觀察山川河谷等自然地貌獲得地形方面的理解,我在09年5月專門去
蘇州穹窿山體驗孫子著書處的場景,裏面可以[彎弓射擊];  8. 天文驗證:[美]David W. Pankenier編著《天文考古學研究---中國上古史實揭密》;這方面基本沒有收穫?  9. 軍事實戰:這是最難以獲得的現實體驗,這種環境是不能假定的,電影電視等不能相信的,網路上更不能相信,即便軍事演習也不能相信的,最好有機會獲得參加過越戰等熟悉人士的講解。  10.
沙盤演練:即便成功的犯罪案件基本上符合《孫子》原意的,{犯罪人=我;受害者=敵};  11. 考古器物:搞清很多器物術語的直觀理解【轒轀、距堙、蟻附】;八達嶺長城等古城牆。  12. 動物觀察:戰爭最接近動物,孫子以[美姬]演兵,我就[獸兵]練兵法;  13. 親身實踐:尤其自己倒楣之事,予以精細的解剖,研究別人為何成功“玩我”?研究孫子兵法結合。    第二階段:[專題關] 《孫子》十三篇發微-QQ群:    參考:古代兵書分為4種  1.[權謀]:政治,經濟,國防,外交,土地,人口,糧食,社會結構等;  2.[形勢]:軍種,兵種,軍法,軍令,指揮,奇正,陣形等;  3.[陰陽]:鳥情,風角,式法,五音,選地,占星,候氣,選地等;  4.[技巧]:武器裝備,軍事工程技術,糧道,安營紮寨,軍事醫學,巫術等.    孫子兵法中最難懂的就是上述內容,而孫子是寫給先秦熟練掌握這些古代戰爭基本常識的高級將領看的,如同數學家給微積分博士講課一樣,很多基礎層面的東西忽視掉,否則如何講課?!所以孫子是全部忽視掉這些基礎元素!    至於[韓信,曹操]等自然懂這些的,因為他們一直在運用的,很平常的事物,如同我們面對著手機,電腦,電視一樣,司空見慣的;而對於2500年後的[學人],這些如同外星球的物品,我們絕大部分沒有聽說過,即便是考古文物也是其中極少部分,專家也是一頭霧水,現在連先秦的軍隊編制也是含混不清的!?    我要說的是:一個真正對孫子兵法感興趣者,必須尋找資料去學習這些被孫子[數學家]很自然忽視的一些基礎材料[微積分中的極限等概念],否則說我們已經掌握了[孫子兵法]就有點類似於在大型階梯教室裏聽[愛因斯坦講解相對論]一樣,所謂&聽懂了?!&,我不是在故弄玄虛地描述孫子兵法何等深奧難懂,而是闡述[孫子兵法]是建立在這些極為基礎的元素上面的,忽視這些就是[永遠的空中樓閣],絕對不可能掌握孫子兵法的一點精髓的!---皮毛也不會掌握的!!!    絕非危言聳聽!希望諸位能在學習中引起注意與建設性批評,這裏是一家之言![一個讀孫子兵法10年的民間探路者的感慨,未必正確,僅供參考] 《孫子》十三篇發微-QQ群:      第三階段:[運用關] 《孫子》十三篇發微-QQ群:  參考:關於[孫子]後七篇構造成一個[戰役模型]之初步探索  
  《孫子》修煉三階段淺議    第一階段:[文字關] 《孫子》十三篇發微-QQ群:    細讀原典;精研舊注;考證源流;分析結構;咬文嚼字。    參考:關於[《孫子》研究之13種方法]淺論    1. 古文獻: 搞清《孫子》原文的古文字原始屬性;(李零《孫子》十三篇綜合研究)《十一家注孫子》;  2. 古戰爭: 搞清《孫子》成書的先秦社會面貌《史記•太史公自序》:春秋242年,戰爭483次,  弑君36次,亡國56個。(輯于《孫子兵法新說》43頁。)  3. 古兵書: 《武經七書》其餘6本;《吳子兵法》、《司馬法》、《魏繚子》、《黃石公三略》、《六韜》、《唐太宗李衛公問對》;  4. 思想史: 《孟子》、《荀子》、《管子》、《老子》、《墨子》、《商君書》、《左傳》等7本先秦同期著作;  5. 西方戰略:鈕先鐘《孫子三論》、《戰爭論》為參考;  6. 局部術語試驗:[鳥情,風角,占星]等先秦技術是否可以復原考察?!我曾經回老家,燒農村的麥秸杆時想到這是古戰爭時期馬的草食,同時通過“火燒麥秸杆”體驗“火攻”中的場景復原?!  7. 地形觀察:利用出差或者旅遊,觀察山川河谷等自然地貌獲得地形方面的理解,我在09年5月專門去
蘇州穹窿山體驗孫子著書處的場景,裏面可以[彎弓射擊];  8. 天文驗證:[美]David W. Pankenier編著《天文考古學研究---中國上古史實揭密》;這方面基本沒有收穫?  9. 軍事實戰:這是最難以獲得的現實體驗,這種環境是不能假定的,電影電視等不能相信的,網路上更不能相信,即便軍事演習也不能相信的,最好有機會獲得參加過越戰等熟悉人士的講解。  10.
沙盤演練:即便成功的犯罪案件基本上符合《孫子》原意的,{犯罪人=我;受害者=敵};  11. 考古器物:搞清很多器物術語的直觀理解【轒轀、距堙、蟻附】;八達嶺長城等古城牆。  12. 動物觀察:戰爭最接近動物,孫子以[美姬]演兵,我就[獸兵]練兵法;  13. 親身實踐:尤其自己倒楣之事,予以精細的解剖,研究別人為何成功“玩我”?研究孫子兵法結合。    第二階段:[專題關] 《孫子》十三篇發微-QQ群:    參考:古代兵書分為4種  1.[權謀]:政治,經濟,國防,外交,土地,人口,糧食,社會結構等;  2.[形勢]:軍種,兵種,軍法,軍令,指揮,奇正,陣形等;  3.[陰陽]:鳥情,風角,式法,五音,選地,占星,候氣,選地等;  4.[技巧]:武器裝備,軍事工程技術,糧道,安營紮寨,軍事醫學,巫術等.    孫子兵法中最難懂的就是上述內容,而孫子是寫給先秦熟練掌握這些古代戰爭基本常識的高級將領看的,如同數學家給微積分博士講課一樣,很多基礎層面的東西忽視掉,否則如何講課?!所以孫子是全部忽視掉這些基礎元素!    至於[韓信,曹操]等自然懂這些的,因為他們一直在運用的,很平常的事物,如同我們面對著手機,電腦,電視一樣,司空見慣的;而對於2500年後的[學人],這些如同外星球的物品,我們絕大部分沒有聽說過,即便是考古文物也是其中極少部分,專家也是一頭霧水,現在連先秦的軍隊編制也是含混不清的!?    我要說的是:一個真正對孫子兵法感興趣者,必須尋找資料去學習這些被孫子[數學家]很自然忽視的一些基礎材料[微積分中的極限等概念],否則說我們已經掌握了[孫子兵法]就有點類似於在大型階梯教室裏聽[愛因斯坦講解相對論]一樣,所謂&聽懂了?!&,我不是在故弄玄虛地描述孫子兵法何等深奧難懂,而是闡述[孫子兵法]是建立在這些極為基礎的元素上面的,忽視這些就是[永遠的空中樓閣],絕對不可能掌握孫子兵法的一點精髓的!---皮毛也不會掌握的!!!    絕非危言聳聽!希望諸位能在學習中引起注意與建設性批評,這裏是一家之言![一個讀孫子兵法10年的民間探路者的感慨,未必正確,僅供參考] 《孫子》十三篇發微-QQ群:      第三階段:[運用關] 《孫子》十三篇發微-QQ群:  參考:關於[孫子]後七篇構造成一個[戰役模型]之初步探索  
  怎么换正体了?!留名
<span class="count" title="万
<span class="count" title="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磐阵善守和避其锋芒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