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川怎么拼

刘邦这个人,气质还是很独特的。要是只看史记上面他的黑历史,就太片面了。&br&刘邦是平民出身,却慕游侠,年轻的时候他就和张耳结识了。从沛县,到大梁,走这么远的路,时局又不算安稳。刘邦还是很有毅力的一个人,身子骨也不错。&br&张耳做过信陵君的门客,老婆家里又有钱,也算是个见过世面的人。张耳和刘邦的关系很融洽,留了他几个月,想来张耳也不是留一个吃白饭的。&br&刘邦在老家都干的都什么事呢?不爱干农活,也不事产业,爱醇酒妇人。连媳妇也没娶,倒是不知道从哪里搞来个私生子刘肥。倒是颇像战国四公子门下那些偷鸡摸狗,有所特长又放荡不羁的士。一样的喜爱醇酒妇人,一样的不事产业,想求条大腿抱着。&br&公元222年楚国才彻底覆亡,刘邦是256年出生。换句话说,他在后战国时代活了三十多年。这三十多年,却像是谜一样。&br&&br&刘邦有领袖的能力,刘邦有担当,会笼络人。&br&1要当大哥,当领袖。最重要的是什么?一是有担当,能扛事。二是能笼络人,够公道。&br&比如刘邦和夏侯婴的事情,刘邦误伤了夏侯婴。按秦律,刘邦是亭长,伤了人要从严判刑。&br&刘邦在牢里吃了一年多的牢饭,也挨了鞭笞,也没把夏侯婴攀咬进去,没破坏他和夏侯婴之间的感情。出来以后,夏侯婴依然对刘邦忠心耿耿,两个人亲密如初。&br&就凭这一点,足以证明这是个讲义气能扛事的人啊。&br&再者,九江王英布去面见刘邦的时候,刘邦正在洗脚。好像史书之上,刘邦很喜欢洗脚的时候见别人。在这样尴尬的时刻,面见一个身为诸侯王又是大将的英布,气氛还是很荒诞的。英布感觉非常的羞耻,想要自杀。&br&不过到了自己住的地方,发现自己的吃穿用度和刘邦的一样的豪华,顿时就被这糖衣炮弹击垮了,又心中大喜了。刘邦这老鲜肉,可明显要比项羽这愣头青懂人心啊。‘&br&这意思很明显啊,你看我,刀子嘴豆腐心啊。做得事多公正,多看得起你,多尊重你。英布这种负气的人,要的不就是一种被尊重被重视的感觉吗?&br&虽然刘邦好酒与色,时而不时可能还会吹牛皮,讲大话。可是这也是一个有担当能扛着事,做事又公正,又懂人心的人,自然才就成了沛县的一号大哥。手下跟着编草席兼吹鼓手的周勃,给人养马驾车的夏侯婴,屠狗的樊哙,还和县里的官吏萧何曹参关系不错,自己也做了个亭长,群众基础是很好的。放在现在,估计也是县市里那种黑白通吃的老大哥。&br&2刘邦的领悟能力强不俗,而且学习能力强&br&刘邦从沛县出来的时候,带的是一群草台班子,他自己也没有显现出来多少的文化素养和军事水平。将门出将,相门出相。对于一个布衣来说,这些平时就没见过也没学过什么打仗,御下的手法,也只能在残酷的斗争中磨练出来。&br&刘邦的领悟能力还是不错的,也可以说是超越同时期那些对手的。&br&要不然张良也不会和他相见恨晚,最后死心塌地的跟着他闹革命。张良提出的兵法谋略,天下大势,固然是张良能力不俗,能听得进去知错就改也说明刘邦的能力还是有的。举箸画策之后,立刻毁了印玺。困厄之中,虚抚韩信。&br&如果韩王成真能听懂张良的话,真是可造之才,张良还会跑路吗?&br&倒是刘邦的领悟力不俗,而且会懂得提升自己的素养。&br&张良也曾经很感慨的说,沛公殆天授。未必不是因为自己在草莽中,还能发现这样可塑性强的奇人而心折。自己给别人出谋划策,都听不懂,只有刘邦一点就通。&br&3刘邦的人格魅力还是足够的,小集团的凝聚力很强&br&刘邦从沛县带出来的一帮老兄弟,除了早就和他撕比过的雍齿。&br&周勃,樊哙,卢绾,萧何,曹参,都是铁了心跟着他闹革命。樊哙比刘邦小十四五岁,算是他们这个小集团的小鲜肉了。怎么电视剧上面拍出来,樊哙比刘邦都老,╮(╯▽╰)╭。&br&从沛县到咸阳再到汉中,他这个小集团的凝聚力确实非同一般啊。进入咸阳之后,这些人就已经富贵了。起义之路凶险,也没有人赶出来卖主求荣的事,跟着个布衣打天下。倒是和陈胜捞的那群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br&刘邦与项羽楚汉大战,几度凶险。纪信为其效死,萧何忠心不移输送军粮兵丁,王陵的母亲为了劝儿子归汉扶剑自杀,都是很能说明其人格魅力的。&br&刘邦的长者作风,是楚怀王熊心,是各路诸侯王都公认的。&br&&br&刘邦有做领袖的魄力,有那种孤注一掷的气魄&br&1万钱诈吕公&br&吕公从单父搬到沛县的时候,和沛县县令的关系很好。&br&有一次吕公就举办了宴会,有萧何接待宾客。出钱一千以上的才能有座次,刘邦也来蹭吃蹭喝了。&br&他那里有什么钱啊,一看招待宾客的是老熟人萧何,开口就说了我出钱一万。想来萧何也是给刘邦打了不少眼色的,混吃混喝也就算了,还吹牛皮要坐屋里。&br&吕公和沛县县令的关系很好,这些来庆贺的人哪里见过这种阵势,万钱诈吕公,想来当时的场面也是很出彩的。就是一个敞着衣服,大大咧咧的地头蛇又来混饭了,还没人赶他走。他本人,在当地还是很有名气的。&br&身无一文,面不改色,魄力异于常人啊。幸好是吕公感觉这老鲜肉长得还很出众,还给他说了一门亲事。如果被县令知道了,那画面太美。。&br&吕公可能也有他本人的想法,秦法森严,万一把女儿嫁给了县令,连累自己。还不如嫁给这个很会来事,在本地也有些能力的刘季。&br&2野心反项羽&br&凭着自己的长者口碑,刘邦先蒙骗了楚怀王熊心,有了从武关进攻关中的机会。凭借着精准的路线图和神一样的参谋张良,进了咸阳。&br&虽说不能为王关中,但封为汉王,成为一方诸侯对一个布衣出身在沛县老大无成的刘季来说,已经是非常大的飞跃了。&br&按理说,刘邦这种饱经风霜的老油条也应当消停了。他已经五十多岁了,放在现在也是一个黄昏年龄了。&br&但是刘邦不能满足,还是要和项羽拼一把,还是要为了去关中。&br&如果刘邦没有这种野心,那么张良樊哙萧何这些人的撩拨又能有什么用呢?&br&汹汹的战火中,是老男人不能浇灭的野心在燃烧。没有成为信陵君的门客是遗憾的,我却要开辟比信陵君更大的伟业。&br&3用人有魄力&br&刘邦用人和项羽用人,倒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项羽打仗是孤注一掷,用人却不能尽信,身边忠心的人有龙且钟离昧。刘邦用人,倒真是做到了疑人不用,用人不疑。&br&陈平:“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眛、龙且、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这是陈平说的话,就这几个人,项羽还用的扭扭捏捏。范增气死了,周殷也摇摆不定。英布果然是因为说客而反,未尝不是因为利益分配不均。至于诸侯的分封,项羽搞的也是乌七八糟。齐地这个大泥潭,一直都没有处理好。&br&刘邦呢?&br&别的不说,出师关东,能放心把大后方交给萧何,这种魄力就是领袖应当有的。万金给陈平,用人不疑。&br&&br&刘邦有作领袖的心态,缓步定江山&br&1长者之风,不骄不躁&br&刘邦起兵的时候,年纪就很大了。他和嬴政更算是一个时代的人。&br&乱世之中,最怕的就是焦躁,不能忍耐。谁先犯错,谁就先出局。纵意肆虐者,往往是死于非命。如陈胜吴广和那一群先当王的人。&br&对比一下身边的小年轻,刘邦这种不骄不躁的长者,确实还是很有优势的。&br&礼贤下士,厚待长者。汉军东出时,是新城三老董公等挡在刘邦马前诉说义帝的死亡经过。刘邦闻后,大哭一场,遂为义帝发丧,举哀三日。这样的人望,是项羽所没有的。&br&腐儒无能,也是乱世的常态。对比于项羽的自矜功伐,煮杀韩生。刘邦对待高阳酒徒的那点破事,其实还算能看。&br&2知进退,是个现实主义者与政治家&br&能在能当自己儿子的项羽面前,忍气吞声。说退出琼楼玉宇,美人无数的咸阳,咬咬牙也得走。&br&对已经欲望膨胀的韩信,虚与委蛇,没有怒发冲冠。自己这边被项羽打得苦哈哈的,还得封韩信为齐王。&br&刘邦这个人,是能算上政治家的。&br&项羽,离政治家就太遥远了。战争,毕竟是政治的延续啊。
刘邦这个人,气质还是很独特的。要是只看史记上面他的黑历史,就太片面了。 刘邦是平民出身,却慕游侠,年轻的时候他就和张耳结识了。从沛县,到大梁,走这么远的路,时局又不算安稳。刘邦还是很有毅力的一个人,身子骨也不错。 张耳做过信陵君的门客,老婆…
真丈夫可以算,大英雄未免太廉价。&br&&br&“姜维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众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老子有云:‘治大国者犹烹小鲜’况于区区蕞尔,而可屡扰乎哉。”——就因为陈寿写了这么一段评语,姜维的粉丝把陈寿骂得体无完肤就未免太过分。&br&&br&傅玄:“维为人好立功名,阴养死士,不修布衣之业。——姜维欲速立其功,勇而无决也。”——结合这一段话看费祎之死就有些诡异了。&br&&br&孙盛讽刺姜维毕生功过,裴松之独只能反驳蜀亡非姜维的过错,又说诸葛瞻罪重过于姜维,实则姜维不撤除刘备的布防,钟会还未必能打到剑阁,再不济还能死守阳平关。邓艾走阴平的策略建立在钟会威压剑阁而行,如果钟会大军不在剑阁跟前,邓艾不大可能出这一条计策,要知道剑阁和阳平关的距离可差得远了,退守剑阁根本并非姜维本意,是蒋舒投降令姜维行的无奈之举。如果姜维军在阳平,邓艾还走阴平道那就是凶险徒增万分。邓艾分析的很清楚,一旦自己这只军队入蜀,姜维就只有两个方法可行,一是退保涪,夹击邓艾,另一是死守剑阁,那么邓艾有利于取蜀,姜维两处都是败势。就算钟会、邓艾无法灭蜀,但只要想法子守住汉中,蜀汉就名存实亡了。姜维在整场战争都处于被动状态,若果他能把钟会拖在汉中一段时间,由东吴出兵增援,再调动南中和永安的部队回防,如此就是蜀汉灭了也不失为殊死决战一场。&br&&br&裴松之最后一句“天水一匹夫”并非没有道理,只是说的很过分,蜀汉确实仗着姜维令曹魏奔波忙碌多年。姜维过分追求建功立业,勇而无智这一点很多记载能够体现出来。&br&&br&《汉晋春秋》:景耀五年,姜维率众出狄道,廖化曰:&'兵不戢,必自焚',伯约之谓也。智不出敌,而力少於寇,用之无厌,何以能立?诗云'不自我先,不自我后',今日之事也。&&br&&br&《三国志·卷四十五·蜀书十五·邓张宗杨传》:自翼建异论,维心与翼不善,然常牵率同行,翼亦不得已而往。&br&&br&《三国志·卷四十五·蜀书十五·邓张宗杨传》:十八年,与卫将军姜维俱还成都。维议复出军,唯翼廷争,以为国小民劳,不宜黩武。维不听,将翼等行,进翼位镇南大将军。维至狄道,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经,经众死于洮水者以万计。翼曰:“可止矣,不宜复进,进或毁此大功。”维大怒。曰:“为蛇画足。“维竟围经于狄道,城不能克。 &br&&br&《华阳国志·卷十·先贤士女总赞中》:维欲进,翼谏不可,必进无功,为蛇画足。&br&&br&《三国志·卷四十四·蜀书十四·蒋琬费祎姜维传》:十九年春,就迁维为大将军。更整勒戎马,与镇西大将军胡济期会上邽。济失誓不至,故维为魏大将邓艾所破于段谷,星散流离,死者甚众。众庶由是怨讟,而陇已西亦骚动不宁。维谢过引负,求自贬削。&br&&br&裴松之《三国志注》引《异同记》:瞻、厥等以维好战无功,国内疲弊,宜表后主,召还为益州刺史,夺其兵权。&br&&br&常璩:“姜维才非亮匹,志继洪轨,民嫌其劳,家国亦丧矣。”&br&&br&谯周的《仇国伦》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才写出来,并非单纯的卖国思想。就算曹魏不发动灭蜀战争,罢免姜维一事,由尚书令诸葛瞻和中常侍黄皓可都赞成,朝中对姜维的不满已经到了极点。姜维并非不知,他却选择到沓中避难,刘禅有罪,诸葛瞻有罪,黄皓有罪,何为唯独姜维无罪?蜀汉上下将帅不合,姜维身为蜀汉军事最高指挥官却没有能力解决这些问题。先有人怪廖化没情怀,不知道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所以段谷之败令蜀军备受重创,蜀中民怨沸腾都不能责怪姜维。又有说胡济猪队友,失约不至,然而身为主将的姜维何故不能将帅同心?陈寿说“张翼亢姜维之锐”很是重要,姜维既不能缓解将帅矛盾,岂不影响全军士气,这一点责任身为主将的姜维可大于张翼,后人多说张翼是无能之论。人都在骂蒋舒通敌卖国,大家可先去查查蒋舒原来担任的武兴督驻守什么位置,能阻挡天水和陈仓的来兵,是当初刘备拒敌于国门之外的布防之一。蒋舒被调到阳平,除了他本身没有什么建树之外,也跟姜维的布防战略有关。倒戈固然不可取,主将失策也不见得高明吧?&br&&br&再说陈寿吧,第一个说法是陈寿的父亲曾在诸葛亮麾下为官,犯法受罪。第二个说法是陈寿在诸葛瞻麾下为官,被诸葛瞻瞧不起。第三个说法是陈寿做姜维的主簿受到轻视。这下可好,陈寿一下饱受蜀汉历代高官欺压,干脆陈寿所写的蜀书一个字都不要信好了。历史虽然是胜利者所写,可是人们往往同情弱者,难道曹魏历代名将郭淮、陈泰、邓艾、毌丘俭、王基均无可敬之处?人们只看到战火点燃的意志,没看到日渐消弱的蜀汉。在这一段故事中也只看了姜维的主角视角,其余之人都成为英雄的陪衬品..........&br&&br&独奏未免寂寞,姜维在蜀中之所以显得突出就是因为蜀汉无人之故,诸葛亮死时尚有名将,一直到了姜维时代只能依照廖化、张翼几个家伙,姜维何不培养自己的接班人呢?大概没有举贤任能之才吧?&br&&br&最后郤正的评价最为客观:“姜伯约据上将之重,处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资财无余,侧室无妾媵之亵,后庭无声乐之娱。衣服取供,舆马取备,饮食节制,不奢不约,官给费用,随手消尽;察其所以然者,非以激贪厉浊,抑情自割也。直谓如是为足,不在多求。凡人之谈,常誉成毁败,扶高抑下,咸以姜维投厝无所,身死宗灭,以是贬削,不复料擿,异乎《春秋》褒贬之义矣。如姜维之乐学不倦,清素节约,自一时之仪表也。”&br&&br&姜维虽然没有雄才,论其人的品行以及性格不失为人杰,也就是真丈夫。钟会说诸葛诞、夏侯玄不如姜维,后者我有所保留,夏侯玄在位期间有改革之功。
真丈夫可以算,大英雄未免太廉价。 “姜维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众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老子有云:‘治大国者犹烹小鲜’况于区区蕞尔,而可屡扰乎哉。”——就因为陈寿写了这么一段评语,姜维的粉丝把陈寿骂得体无完肤就未免太过分。 傅玄:“维为…
我承认张公子看的书很多,可是他真的不懂历史,司马法载:“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姜维就是好战必亡最典型的例子,用他来比较诸葛亮的意志实在是故作惊人之语。国力悬殊不能作为失败的借口,更不能作为情怀的理由,这场战争打的太差。刘备、诸葛亮、魏延、王平谁活着都不会这么打。&br&&br&大家可以对照一下谷歌地图中汉中的地形,刘备定下的“错守诸围” 是在褒斜道、倘骆道以及出祁山道的出口建立围守,凭着地形的优势,敌军进攻汉中无有利地方扎营进攻,秦岭险峻的道路也使得敌人无法集中兵力就遭到迎头痛击,这就是所谓的拒敌于国门之外。兵力不足根本不是撤除“错守诸围”的理由,因为曹爽进攻汉中时,王平的兵力也不足,但他仍旧依照刘备的布防进行防御。姜维已经解释得很明白,就是要将敌人放进阳安口来打,派出一支部队在汉中境内打游击,汉、乐二城可以随时牵制。可实际上却是魏军一旦进入汉中腹地,以优势的兵力可以对各据点采取直接进攻,被动的根本就是蜀军而非魏军。&br&&img src=&/2d0bac8ecefc_b.jpg& data-rawwidth=&1528& data-rawheight=&107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528& data-original=&/2d0bac8ecefc_r.jpg&&&img src=&/b0cedecf52ffd925a38312_b.png& data-rawwidth=&1364& data-rawheight=&61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64& data-original=&/b0cedecf52ffd925a38312_r.png&&错守诸围的情况下汉城和乐城的作用是增援,这样蜀军在汉中境内作战都能够来去自如的活动。姜维把防守兵力退回到汉城和乐城,导致了钟会大军轻易进入汉中,在对二城完成包围之后,钟会立即派胡烈进攻阳安口,二城守军全然无法派兵做出任何阻拦。不是说“错守诸围”的不会使汉中被攻陷,但不会像姜维的策略一样让汉中沦陷如此迅速。如果是依照刘备的布防,在钟会军陷入诸围纠缠时,姜维怕是已经赶回了阳安口。再不济姜维还能把钟会阻拦在阳安口,昔年王平在兴势阻挡曹爽,也等来了费祎的援军。&br&&br&蒋舒的倒戈绝非偶然,是有预见性的。蒋舒原本的防区是武兴围,正是姜维撤除了错守诸围,蒋舒才因为在任毫无作为被调到关城助傅佥防守。傅佥虽以身殉国,然竟能让敌人轻易陷城,怕也是脱不了责任。蒋舒领兵到阳安口对胡烈投降,并非在关城倒戈。蒋舒投降是人品问题,姜维身为主将,如果蒋舒真的无能就应该罢免他,哪有撤了部将原来的职位,还要求其忠诚的道理?这是姜维用人不察之失。&br&&blockquote&《汉晋春秋》曰:蒋舒将出降,乃诡谓傅佥曰:“今贼至不击而闭城自守,非良图也。”佥曰:“受命保城,惟全为功,今违命出战,若丧师负国,死无益矣。”舒曰:“子以保城获全为功,我以出战克敌为功,请各行其志。”遂率众出。佥谓其战也,【◎《通鉴》此句下有“&b&不设备&/b&”三字。】&/blockquote&阳安口是隘口,关城更是增援阳安口的重镇,按姜维原本的计划是要将魏军阻拦在阳安口之外。所以关城储备的粮草是打持久战所用,这一处沦陷给与了钟会敢孤军深入的理由,至少在短期之内钟会还没必要担忧粮草。&br&&br&&blockquote&◎胡三省曰:○自蒋琬屯涪,蜀之重兵在焉。关,关城也。&/blockquote&&br&退守剑阁从来都不是姜维的首选,大家可看地图。剑阁离阳安口约有150公里路程,这还是现代公路的距离。姜维退守剑阁意味着三分之一的蜀国已经让给了曹魏。所有人对钟会所谓的退兵持着太乐观的看法,钟会是可以退兵,但汉中绝不会交还给蜀汉。钟会只是孤军深入感到吃力,汉、乐二城虽然未沦陷,可是汉中腹地已在魏军掌控之中,钟会只要派一支军队守在阳安口,一部分部队撤回长安,姜维是否能夺回汉中都是一个疑问,即便能夺回汉中,蜀汉的国力也无法再经历下一次战斗,这就是张公子所谓的赢了一半吗?&br&&br&&blockquote&《三国志杨洪传》记载:“先主争汉中,急书发兵,军师将军诸葛亮以问洪,洪曰:“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也。方今之事,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发兵何疑?”&br&&/blockquote&昔年诸葛亮和杨洪都认为夺取汉中,哪怕耗尽到男子当战,女子当运的地步也要一战。此是蜀汉存亡之地,刘备、法正皆知其重要性,光是汉中沦陷这一点姜维就已经输的一败涂地了,如何还是赢了一半?&br&&br&为何曹魏能抓到姜维在沓中这么准的时机发动战争?因为262年时,邓艾就在沓中附近的候和击败姜维,两人一直在这一片区域对持,将天水太守王颀、陇西太守牵弘、金城太守杨欣以及诸葛绪同时调来围剿姜维有经过详细的计划,因为金城距离沓中比较远,不可能没计划的进攻,姜维对此却毫无所觉。&br&&br&在说姜维被吹上天的完美撤退吧。自王颀、牵弘发动进攻后,姜维就往强川口渡河,杨欣最有可能就是趁姜维渡河途中发动进攻,姜维是败阵而逃,这一战损失了赵云之子赵广。姜维使诈进攻诸葛绪后方,使诸葛绪后撤,成功的抵达了阴平,再撤回白水,他本应该前往阳安口,当时却已经沦陷,因此姜维撤退的战略目的是已经失败了。&br&&br&&blockquote&《三国志·姜维传》:五年,维率众出汉、侯和,为邓艾所破,还住沓中。维本羁旅讬国,累年攻战,功绩不立,而宦官黄皓等弄权於内,右大将军阎宇与皓协比,而皓阴欲废维树宇。维亦疑之。故自危惧,不复还成都。&br&&br&六年,维表后主:“闻锺会治兵关中,欲规进取,宜并遣张翼、廖化督诸军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皓徵信鬼巫,谓敌终不自致,启后主寝其事,而群臣不知。&br&《三国志·诸葛亮传》:自瞻、厥、建统事,姜维常征伐在外,宦人黄皓窃弄机柄,咸共将护,无能匡矫。 裴松之引《异同记》:瞻、厥等以维好战无功,国内疲弊,宜表后主,召还为益州刺史,夺其兵权。&/blockquote&按照姜维防范于未然的计划是否可行?廖化去和诸葛绪争阴平桥头不成,才令姜维使计骗走诸葛绪,让廖化守住阴平桥头,可保障姜维退路,并阻挡陇西进攻的魏军。张翼防备于阳安口,可使其不至于轻易沦陷。这是姜维清野坚壁战术最终部署,使敌人被阻挡在阴平和阳平之外。但险况也是如此,但凡阴平或阳平其一失守,就等同于同时沦陷,只能退守回剑阁。重门之意在于防范于未然,多处围守的战略位置可以彼此转换,其灵活性要大于姜维的战术。&br&&br&再请看地图,钟会与姜维对持剑阁,阴平的地理位置何在?邓艾敢走阴平小道是因为钟会已经打到了剑阁,如果钟会还被拖在汉中,邓艾这条计策就无法实施。邓艾的原本说得明白,他进入江油之后,姜维要不撤军回防,要不邓艾就占据涪县,对姜维进行牵制,邓艾的本意是令魏军攻陷剑阁。钟会军在剑阁,仍旧能派出田章走青川县的道路进攻江油,伏兵被田章所破,剑阁也不是万能的,至少魏军打到剑阁的前提下,派遣小部队进攻姜维后方和巴西郡绝不是问题。&br&&br&姜维从头到尾都处于被动状态,连自己精心策划的坚壁清野都没能实施。即便诸葛瞻顶住了邓艾进攻,汉中也已经失陷,夺回汉中必定耗尽国力,此还是最好的猜想,夺不回来又如何?&br&&br&接下来是兴势之战的对比图。&br&&img src=&/5eb03063eaa39a8bd6d9_b.jpg& data-rawwidth=&1528& data-rawheight=&107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528& data-original=&/5eb03063eaa39a8bd6d9_r.jpg&&&img src=&/09abc07eb933ff1ce15fed53_b.png& data-rawwidth=&1356& data-rawheight=&62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56& data-original=&/09abc07eb933ff1ce15fed53_r.png&&&img src=&/9c10dcc4d041f424fb4feb71c11ec193_b.png& data-rawwidth=&1360& data-rawheight=&61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60& data-original=&/9c10dcc4d041f424fb4feb71c11ec193_r.png&&&img src=&/5c0f9b0f2bff30d648b7_b.png& data-rawwidth=&1365& data-rawheight=&62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65& data-original=&/5c0f9b0f2bff30d648b7_r.png&&大家可以更仔细对照两张谷歌的地图,秦岭本就是天险,并非只有剑阁才无坚不摧。按照刘备原来的布防,魏军无论走哪一条路进入汉中,都必然会遭到顽强抵抗。曹爽走倘骆道进攻汉中,在兴势、黄金就被挡住,空有十几万大军,却因为地形无法有效组织进攻。王平、刘敏仅三万兵力能抵挡住曹爽还有一个优势,就是因为重门的关系,魏军绝不敢越过围守进攻,魏军无法探清汉中具体兵力,导致中了刘敏疑兵之计。倘若魏军在汉中腹地可自由活动,自是对汉中兵力了若指掌了。&br&费祎的援军亦没做反击,只是加强险要的防守,令魏军一分可战之机都不给。姜维简直就是想将敌人全部放进来全歼,再谈谈兴势之战的结果吧,魏军“牛马骡驴多死,民夷号泣道路”,这还不是重点。由于魏军屯田制的原因,大量士兵阵亡导致战后必须让大量士兵解甲归田以保证农业生产,魏军除去战争的伤亡人数,无形间还裁减了大量兵力。兴势之战对曹魏来说已是重创,魏延昔年亦在反击战中大破郭淮、费耀,均不是姜维所说的适可御敌而已。&br&&br&结论只有两点,一是姜维退守剑阁是无奈之举,不足称为将钟会西征的计划毁了一大半,按钟会的预计就没打算轻易灭蜀,所以才会商议退兵。有个魏国前两次的大败,钟会轻易能够进入汉中已经超越了曹真、曹爽。二则是钟会即便不进军剑阁,这场战争也是姜维输了。姜维此举甚有张学良的风范,然而汉中并非东北,退至剑阁已等同无路可退。这个国家也许注定要灭亡,但应该给予敌人最顽固的抵抗,有寸土不让的决心。&br&&br&&blockquote&《三国志·姜维传》:初,先主留魏延镇汉中,皆实兵诸围以御外敌,敌若来攻,使不得入。及兴势之役,王平捍拒曹爽,皆承此制。维建议,以为错守诸围,虽合周易“重门”之义,然适可御敌,不获大利。不若使闻敌至,诸围皆敛兵聚谷,退就汉、乐二城,使敌不得入平,且重关镇守以捍之。有事之日,令游军并进以伺其虚。敌攻关不克,野无散谷,千里县粮,自然疲乏。引退之日,然后诸城并出,与游军并力搏之,此殄敌之术也。於是令督汉中胡济却住汉寿,监军王含守乐城,护军蒋斌守汉城,又於西安、建威、武卫、石门、武城、建昌、临远皆立围守。&br&&br&《方舆纪要》卷五十六:兴势山在洋县北二十里,亦曰兴势坂,山形如盆,外甚险,中有大谷,为蜀汉之重镇也。&br&&br&《晋书》:大将军曹爽之伐蜀也,以帝为征蜀将军,副夏侯玄出骆谷,次于兴势。蜀将王林夜袭帝营,帝坚卧不动。林退,帝谓玄曰:“费祎以据险距守,进不获战,攻之不可,宜亟旋军,以为后图。”爽等引旋,祎果驰兵趣三岭,争险乃得过。遂还,拜议郎。&br&&br&《三国志·王平传》:七年春,魏大将军曹爽率步骑十馀万向汉川,前锋已在骆谷。时汉中守兵不满三万,诸将大惊。或曰:“今力不足以拒敌,听当固守汉、乐二城,遇贼令入,比尔间,涪军足得救关。”平曰:“不然。汉中去涪垂千里。贼若得关,便为祸也。今宜先遣刘护军、杜参军据兴势,平为后拒;若贼分向黄金,平率千人下自临之,比尔间,涪军行至,此计之上也。”惟护军刘敏与平意同,即便施行。涪诸军及大将军费祎自成都相继而至,魏军退还,如平本策。&br&【◎《通鉴》作“便为深祸”。◎胡三省曰:垂,及也。呜呼!王公设险以守其国,其后关城失守,钟会遂平行至汉中。王平谓“贼若得关,便为深祸”,斯言验矣。】&br&&br&《蜀鉴》论云:“蜀之门户,汉中而已。汉中之险在汉,魏则阳平而已。武侯之用蜀也,固阳平之围守,而分二城,以严前后之防。其守也,使之不可窥而后;其攻也,使之不能御,此敌所以畏之如虎也。今姜维之退屯汉寿也,撤汉中之备,而为行险侥幸之计。则根本先扰矣!异时钟会长驱而入,汉中曾无一人之守,而敌已欣然得志。初不必邓艾之出江油,而蜀已不支,不待知者而后能见,呜呼!姜维亡蜀也殆哉!”&br&&br&《通鉴辑览》曰:外户不守,而却屯以引敌,且欲俟其退而出搏之,真开门揖盗之见。刘友益以为维之失计,汉所以亡,良然。&br&&br&胡三省曰:姜维自弃险要,以开狡焉启疆之心,书此为亡蜀张本。&/blockquote&
我承认张公子看的书很多,可是他真的不懂历史,司马法载:“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姜维就是好战必亡最典型的例子,用他来比较诸葛亮的意志实在是故作惊人之语。国力悬殊不能作为失败的借口,更不能作为情怀的理由,这场战争打的太差…
壬午实在错漏太多,又正好这几天有空画图,花点时间里说一下官渡之战。官渡之战严格来讲是一场战争,官渡战役是官渡之战的主战场,因此而得名。这场战争也可以叫做曹操对袁绍全面战争。官渡之战包含有乌巢之战、白马之战、延津之战、汝南之战、原武之战、鸡洛山之战、获嘉之战,或有更多战役没被记载,袁绍并非一直失策,而是陈寿不载而已。&br&&br&地理位置被放大后不可能做到精确,大致位置没错。曹仁、夏侯渊、刘备的位置并不固定,活动领域比较广泛。&br&&img src=&/93dc0d76ef8_b.jpg& data-rawwidth=&1600& data-rawheight=&113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600& data-original=&/93dc0d76ef8_r.jpg&&&br&&img src=&/124be57acbe07dbde6a0_b.jpg& data-rawwidth=&896& data-rawheight=&12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96& data-original=&/124be57acbe07dbde6a0_r.jpg&&&img src=&/28507ffdce71cbd0d751d26_b.jpg& data-rawwidth=&1131& data-rawheight=&16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31& data-original=&/28507ffdce71cbd0d751d26_r.jpg&&&img src=&/198b1a23b_b.png& data-rawwidth=&1363& data-rawheight=&63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63& data-original=&/198b1a23b_r.png&&袁绍军在主战场总兵力步兵十万,骑兵一万,约十一万兵力。《三国志》和《资治通鉴》均取其说法。&br&&br&200年2月袁绍率本部兵力进军黎阳,主要谋士有田丰、辛评、郭图(转为监军)、陈琳,沮授以奋威将军担任都督,后郭图劝袁绍分沮授的权力,督军一分为三,由沮授、郭图、淳于琼担任。期间于白马一带坚守,袁绍不能攻下,于禁随后主动出击,攻打袁军的侧翼,从延津向西南沿黄河攻取汲县, 并与乐进等率步骑五千渡河攻取获嘉县,总共焚烧保聚三十馀屯,斩首获生各数千,招降袁绍将何茂、王摩等二十馀人。随后曹操使其单独领兵进驻原武,于禁仅两千余的兵力。&br&&br&袁绍派遣郭图、淳于琼、颜良超过万人兵力进攻白马,太守刘延死守。此时曹操主力已从徐州返回,荀攸策计使曹操进军延津,佯装渡河进攻袁绍。遣关羽、张辽、徐晃以轻兵袭击颜良,关羽刺颜良于万军之中。这一战曹操的确打的很精彩,不过之后曹操仍旧撤出了白马一带,袁绍大军顺利渡过卫河,东郡以北已经沦陷了。&br&&br&只有七百兵力的甄城变成了前线,曹操欲遣二千兵力助程昱守城。程昱以为袁绍自负的性格见兵少必不来攻,兵多反而会强攻。近乎于空城计的战术,果然使袁绍没派兵往东进攻。此时袁谭迎接刘备之后,两人领军前往主战场与袁绍会合,因而袁绍军并没有派兵进入徐州作战,臧霸、孙观在边境严加防备。吕虔和郭祖的情况并无法确定具体时间,但袁绍派人诱降曹操领土的官员是确定的,在曹操击败颜良之后,张辽就被急急忙忙的调往鲁国平乱。因此看来袁绍虽然没有进攻兖州东部,可是曹操境内十分吃紧。&br&&br&袁绍渡河后派文丑、刘备五六千进攻延津一带,曹操、荀攸使诱敌之计大破文丑,徐晃部力战破敌。这一战看上去也很精彩,于是曹操军就退回了黄河南岸,袁绍成功控制了黄河北岸,陈寿将曹操破袁绍两元大将的事迹写到史书上,可是没有解释在胜利之后的撤退,即便是战略意义上的撤退,也不见得曹操没有吃亏。于禁、乐进虽然勇猛的一度打过了对岸,但也很快撤回来,并且于禁的原武也是沦陷了。曹操主力退回官渡,阻挡袁绍军前往许昌的道路。&br&&br&此刻沮授劝袁绍分兵官渡,主力留在延津,如若官渡有胜再增兵不迟,以此跟曹操打旷日持久之战。袁绍与沮授发生矛盾,将沮授的兵权全部给了郭图。接下来的就是袁绍主力进入阳武,与曹操隔着黄河对持。要知道从二月白马之战开始,一直打到袁绍进入阳武已经是七月,这更加能够证明双方进行过多次交战,曹操抵挡不住才退往官渡,小型战役至少是各有胜负,陈寿只记载了关羽、张辽等名将事迹罢了。&br&&br&官渡之战从八月开打,袁绍军营东西绵延数十里,主战场虽然在官渡,可是沿着黄河的荥阳和开封也受到攻击,黄河沿岸都是战斗,远在甄城的程昱没有陷入战斗,洛阳方向的夏侯惇也没进入战区。九月份时,荀攸劝曹操派徐晃截击西边战线的韩猛,烧毁辎重。刘备奉袁绍之名往登封方向进发,他到底是如何进入颍川郡,再去到汝南郡就不得而知。曹仁负责防备许昌周边,被派去拦截刘备,可是并没能成功。&br&&br&从李通、赵俨的传记看来,袁绍的老家汝南有大量官员响应了袁绍,当地的盗贼刘辟、龚都也趁机起兵。豫州境内各郡的情况没有详细的史料记载,具体情况不得而知,其实很不乐观,各郡县之所以没有完全投降袁绍也只是还在观望而已,一旦官渡被破,必然闻风而降。刘备进入汝南之后还击败了蔡阳,恐怕是兵力不足才被曹仁所破,张飞在期间抓走了年仅13岁的夏侯小姐。当时夏侯渊负责督促各州郡粮草,部队应当在兖州陈留地区最为适合,也接近主战场。张绣通常被认为负责曹操军侧翼防守,所以应该在陈留附近。李典所处位置没有变成战场,因而不断运输粮草到前线。曹仁击败刘备之后,迅速返回曹操侧翼,与史涣在鸡洛山大破韩荀。&br&&br&期间袁绍构筑楼橹,堆土如山,用箭俯射曹营。曹军改良了霹雳车进行反击,发石击毁了袁军所筑的楼橹。袁军又掘地道进攻,曹军也在营内掘长堑相抵抗,阻挡了袁绍的计划。双方相持将近三个月。虽然只有曹仁、徐晃、史涣别破袁绍将领的记载,可三个月之间不见得曹操没有什么损失,实际上曹操相当被动。袁绍十万总兵力和曹操兵不满万的记载一直饱受争议,这其实并不难解释,袁绍要将兵力分散在黄河沿岸进攻,不可能兵力都集中在官渡主战区,刘备都甚至越到了曹操后方,袁绍的部队又怎么可能没有越到曹操侧翼进攻的可能性呢?曹操之所以兵不满万也是将兵力分散防守了,所以用袁绍十万来毕竟曹操兵不满万是总兵力比较局部兵力的比法。期间任峻改变了运输军粮队伍的距离,加强防备袁绍军截粮,更加侧面解释了袁绍军也在想办法截取曹军的粮草。&br&&br&乌巢的位置就在今延津县内,封丘的西边,地图中的位置没有问题。许攸劝袁绍分兵袭击许昌,袁绍大概不想轻兵深入,所以没有答应。之前刘备进入汝南被击败的消息,袁绍可能已经知道了。在许攸给予情报之后,曹操迅速做出决定亲率精锐袭击乌巢。这是勇将才会做出的决定,假扮成袁绍军的部队居然顺利避开袁绍军在黄河的防守部队,只能说袁绍治军不严。淳于琼的兵力应当还是可观的,他麾下还有眭元进、韩莒子、吕威璜、赵叡等数得出名字的将领。袁绍在得知曹操袭击乌巢之后,不听张郃之言而信郭图,派张郃、高览进攻官渡,曹洪和荀攸坚守抵抗。乐进在战斗奋力斩杀淳于琼,乌巢的粮草被曹操火攻烧毁。&br&&br&形式逆转之下,张郃、高览向曹操投降,曹操反守为攻。根据记载曹操屠杀了袁绍降兵七万人,而袁绍仅带领八百士兵逃回河北。有记载的是在黎阳的蒋义渠收拢了袁绍的败兵,稳住了阵势。曹操大破袁绍的战果过于夸张,虽然可能有杀敌数万,但也不可能将袁绍十万之军毁去七八成之多。&br&&br&从大方战略看来袁绍的部署就有问题,田丰劝袁绍在曹操空虚之时袭击后方,还可以说是刘备败得太快而反应不过来。以田丰的策略打持久战,曹操必然耗不起。当时的情况是孙策还没死,刘表也还在南方,曹操无法像袁绍一样集中兵力,这也是曹操在主战场兵不满万的原因,袁绍凭借这个优势已经可以说胜券在握。&br&&br&但是袁绍没有将兵力分散,他本应该让袁谭出兵徐州,高干出兵洛阳,对兖州东部也应该派重兵全面进攻。袁绍可是进攻方,被动的是曹操,而袁绍只想着以堂正之师进军许昌,其余地方到时都可不战而降。后来袁尚和曹操交战,才想到了全面进攻。如果袁绍能使洛阳和徐州进入交战状态,说不定刘表和孙权也会派小股部队进行试探攻击。&br&&br&至于从2月份进军开始,袁绍军也是步步逼近,别看袁绍损失了颜良、文丑,他仍旧占有绝对的优势,曹操领土一些郡县都已经举兵响应袁绍,至少他们不会运粮给曹操,最安稳的反而是钟繇所在的关中地区。袁绍领土却没有如此混乱的局面,这样的情况下再多打半年,曹操必然全线崩溃。昌豨已经准备好起兵了,却在袁绍被击败之后。祝臂亦是袁绍兵败之后才被曹洪讨平。&br&&br&袁绍的部署到不能说一无是处,欺曹操没法集中兵力也符合兵法,在曹操袭乌巢之前,袁绍虽有败象,可曹操的败迹更甚。若果淳于琼非庸才,袁绍又能迅速派轻兵增援乌巢,胜负都未可知,只不过历史已经盖棺定论。从最初不打持久战和没全面进攻,再到进入延津、阳武一带时没纳取沮授的计策,亦没有对兖州东部进行猛攻,以及对乌巢时的判断,都决定了袁绍之才远远不如曹操。&img src=&/da7f604ae57f92d2fc248c6_b.png& data-rawwidth=&447& data-rawheight=&33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47& data-original=&/da7f604ae57f92d2fc248c6_r.png&&曹阿瞒少时就骗我偷新娘,后来竟卖队友,哼!
壬午实在错漏太多,又正好这几天有空画图,花点时间里说一下官渡之战。官渡之战严格来讲是一场战争,官渡战役是官渡之战的主战场,因此而得名。这场战争也可以叫做曹操对袁绍全面战争。官渡之战包含有乌巢之战、白马之战、延津之战、汝南之战、原武之战、鸡…
我曾经在&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曹操为什么选择在赤壁和孙权拼水军?&/a&这个问题的回答中,提到过本问题。我们可以看看孟德统一北方后的天下形势。&br&&br&&ul&&li&&b&1.南征的主要对手是刘表,南征胜的容易,才有了东征孙权的想法;故而东征是南征的附带效果。&/b&&br&今世之人应当都能够理解,争夺天下这个游戏只有获得了稳定的经济来源,才有可能成功。哪怕像刘邦那样此次输的精光,后方稳定就有翻盘的机会。三国之前,能够提供夺取天下的物质基础的,大概就是关中、汉中、南阳、江汉、许洛以及河北,这些地方都在长江以北。&br&&br&当曹操统一北方之后,能够对其造成威胁的就只剩下关陇的统治者马超韩遂联军、江汉的刘表、汉中张鲁和蜀中刘璋。其中马超韩遂流寇作风,不事生产,关陇经多年战乱经济萧条,不足虑;张鲁、刘璋无野心,才智平庸,亦不足虑。可虑者只有刘表,刘表当年单骑平荆襄,才智卓著;荆州富足,兵精粮足。从襄阳发兵,走宛城出叶县,旬日即可到许洛,威胁京畿要地,实在是肘腋之患。实际上,在曹操北伐战争时期,刘表曾多次遣将袭扰南阳郡的郡治宛城,致使南阳平原这块富饶之地成为战场。此外,孙权也曾说过“&b&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b&”。这里二袁吕布都好理解,而刘表确实是曹操的心腹大患,哪怕仅仅是从许洛的防御角度。孙权他自己.......估计自己是贴金贴上去的,曹操虑的是孙策由江淮出许洛。江东地区当时人口稀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不少山区仍有山越等蛮族驻扎,这种情况直到孙吴统治末期仍然存在,实在不是个“龙兴之地”。孙权本人在之前也未表露出卓越的能力,欲取荆州却数年受阻于江夏的黄祖,军事实力可见一般;年龄威望都不足以服众,且无北上欲望,曹操当时应当未将孙权放在眼里。&/li&&/ul&&br&当时的天下,在孟德看来,刘表是唯一的潜在敌人;刘璋、张鲁不过是守墓犬罢了,只要平定了刘表,刘璋和张鲁估计就传檄而定了。事实上也是,孟德拿下襄阳后,刘璋立刻给中央上表,并送兵送粮;这在以前都是关起门自己过小日子的。&br&&br&而孟德讨伐刘表其实是事起突然。公元208年,经过数年的奋战,孙权军终于突破夏口、斩杀黄祖;此时刘表病重,长子刘琦协防江夏。根据后来的所发生的事情,这时孟德应该掌握了刘表方面的重要情报,比如刘表病重等信息。于是孟德7月突袭荆州,8月刘表死,9月刘琮投降。这一仗打的很顺利,在随后的战斗中荆州唯一的抵抗势力刘备被击败,孟德全取荆州,除了江夏,刘备带残部投靠刘琦,并策动刘琦反曹。江夏这个钉子的存在,开启了赤壁之战的大幕。&br&&br&&img src=&/c6d8b8eeae49fae6fea101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38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c6d8b8eeae49fae6fea101_r.jpg&&&br&上图是赤壁之战示意图,我们可以看看江夏(夏口),江陵和襄阳的位置。&br&&br&当时荆州主要地区是夹在汉水和长江之间的平原,汉水和长江为荆州提供交通便利的同时也为荆州提供了强大的战争防御。襄阳(樊城-新野)是北方的门户;江陵是防备蜀中和荆南地区的门户,而江夏(夏口)则是对江东的防御门户。&br&&br&&ul&&li&取得荆襄的曹操其实也是在一个困境之中。随孟德南下的军队不过数万(按照诸葛亮的说法,曹军总计不过十几万;不过当时是为了说服孙权估计会有一定水分,但应当不会多于30万。本次南下是突袭作战,随军不会过多,北方各地以及关陇方面需要防守,南征军几万应当是合理的,不会多于十万。战败后北方并未动荡,可见孟德对北方的掌控还是非常充分),而荆襄降军也有七八万之多,接近一比一。除非全军留守荆州,否则都面临降军过多的局面,荆襄不稳。&br&&br&襄阳、江夏以及夷陵是荆州的三大门户,此时由于孙权已据有夏口并已和江夏的刘琦-刘备结盟;荆州东部的防御体系被破开,门户洞开。如北军主力退回许洛一线,那么历史的演进和实际应当没有什么不同,吴军沿长江而上,取江陵,之后和曹军在襄阳对峙。唯一不同的是,刘备估计会死于孙吴之手,三国争霸变南北对立。&br&&/li&&/ul&&br&所以说孟德的南征应该是分成两个部分的,第一个部分是乘着刘表病重、二子争位的机会来伐刘表,这个已经顺利完成了;第二个部分是伐江东,这个部分并不在出兵前的计划当中,完全是根据当时的形势作出的便宜之策。&br&&br&而帮助曹操做了继续南征决定的人,其实是刘备。&br&&br&离开新野的刘备,其实是想在荆州之变中浑水摸鱼的。得知曹操南下后,他并没有抵抗直接放弃新野;奔走襄阳。此时刘琮方面已经秘密向曹操投降了,所以不敢接纳刘备;而刘备通过内线也知道这一点。这就有了在襄阳城外哭刘表的一出好戏。&br&&br&经过这么一出表演,荆州人心向刘备,百姓、军队归附者众多;刘备裹着这些人南下取江陵。我们说了江陵是荆州南方的门户,连接荆南、巴蜀和东吴,一旦刘备取了这里,就有个割据荆南的本钱。曹操没有让他如意,派轻骑突袭,打破刘军。当阳桥、长坂坡,刘备仓皇逃向江夏;也就是刘琦的地盘。&br&&br&历史在这一段表述的并不清楚,作为江夏太守的刘琦,在刘备到来后就成了摆设;虽然刘备长期打着帮助刘琦夺取即应有的继承权的名义行事,可无论是孙刘联盟还是其他的什么,这里面的刘都是刘备、而不是刘琦。刘备在大败之余,还能够实际控制江夏这种大郡,这是在刘表在位时无法想象的。&br&&br&刘备是如何做到的呢?无他,夸寇自重罢了。刘琦性格暗弱,刘备大概帮助他分析降曹必死,唯有反抗一途;之后用它自己抗曹专业户的名声,说服刘琦将军政大权交给他。对于孙权方面,也是一样,夸大曹操对江东的威胁,打消了江东乘机占便宜的念头;这才维系了江夏的半独立局面。&br&&br&反过来试想,假如曹操取得荆州后,不继续进攻,而选择北上退回许都,会是一个什么情况?&br&&br&对于其他人不好说,对于刘备而言,没有比这个更差的消息了。首先,他基于抗曹的名声,而取得的刘琦军的控制权会被刘琦夺回;或者发生火并杀刘琦成为江夏之主,同时成为众矢之的;旋即不是被孙权就是被曹操剿灭。而即使他一心辅佐刘琦,江夏的弹丸之地也会被屯在长江对面的夏口吴军蚕食;前途同样渺茫。故而只要曹操退军,刘备就是必死之局。&br&&br&刘备不希望曹操退军,一个强有力的威胁能够让他继续把持江夏军政,架空刘琦。而此时对于曹军而言仅仅江夏的威胁已经不够了。刘备为曹操制造了一个对手,即孙刘联盟。当时很难想象孙权会和荆州势力结盟,他的父亲,吴军元老们的主公孙坚被荆州人射杀。而为此双方进行了长达十余年的征伐,战争的地点就在江夏;说江夏军和孙权军有血汗深仇绝不为过。这也是曹操没有继续追赶逃亡江夏的刘备的缘故;在孟德看来,江夏和江东完全没有媾和的可能,只要派兵防守在江夏旁边,江夏人会成为荆州防守吴军进攻的第一线。&br&&br&刘备破天荒的创造了“孙刘联盟”,这是个外交上的奇迹;这个联盟意味着,荆州门户洞开。原本希望江夏刘琦成为屏障的想法已经破灭了。孟德不得不重新考虑江夏方面的防守。&br&&br&而同盟的关键是刘备怎么做到获得孙权的谅解呢?我以为是他投降了;他带着刘琦投降孙权了。所谓同盟,是基于刘备依附于孙权的这么一种从属关系;刘备大概对孙权说了愿意为孙权守门户之类的说法,一如他对刘表说的那样。&br&&br&到了这个时候,孟德依然对局势很有信心;认为孙权暗弱无能,等一阵孙权就会杀刘备,上表称臣;顺便给孙权写了封劝降书,欲与“将军会于与吴”。可未曾想这封信成了刘备的护身符;在诸葛亮和鲁肃的运作下,一场旷世大战终于展开了。&br&&br&战后,刘备说服孙权收回军头们(周瑜、程普)的权利以自固;打了胜仗心气很高的孙权听从了这个建议。刘备乘机窃取了赤壁之战的全部胜利果实。&br&&br&故而,赤壁之战是一场由刘备策划并发起的意外之战。这场战争从充分体现了什么叫“纵横”,什么叫弹指间灰飞烟灭。策划这场战斗的刘备是枭雄、执行这个计划的诸葛亮是能吏;这个案例堪称是中国史上最佳外交范例。&br&&br&至于顺江而下,全取江东的传统,这要由司马晋来创造。在孟德之前,江东从未在全国争霸中显露过实力。&br&&ul&&li&历史上,无论是孟德之前的,还是孟德之后的;取得襄阳和江陵之后,延着长江和汉水两路夹攻夏口,还没有失败的案例....除了孟德。你们看,成功率这么高、优势这么明显的事情,失败了那是运气不好啊。再说江东军心已然不稳,赤壁之战实在是败在轻敌和仓促上啊。&/li&&br&&li&自吴以降,今南京、苏杭一代逐渐成为中华除关陇、中原外的经济中心。英雄们对于天下争夺逐渐从黄河流域关陇-中原的东西争霸,转变为长江分割的南北对立;这一切始于魏吴之争,始于赤壁之战。&/li&&/ul&
我曾经在这个问题的回答中,提到过本问题。我们可以看看孟德统一北方后的天下形势。 1.南征的主要对手是刘表,南征胜的容易,才有了东征孙权的想法;故而东征是南征的附带效果。 今世之人应当都能够理解,争夺天下这个游…
(●′ω`●)&br&&br&谢邀。&br&&br&魏晋时期社会称谓差异不大,但和两汉与南北朝比,就有很多不同。&br&我们不讨论亲属称谓语泛化以及社会氛围变化所导致的影响,仅仅说魏晋时的称谓。&br&&br&一般称谓语必然分两类,一种是对内,一种是对外。&br&此两类称谓语之内又会有同样的等级属性,就是所谓的尊卑。&br&这些称谓语中,有许多,和今天的其实并无区别。&br&&br&我凭着记忆姑且试言一二,所举的栗子,用在简单的小说里,应该都无大错。&br&但肯定不够考究仔细,想有更深刻的了解,还是要多参考当时的文献。&br&&br&我们来假设一个场景吧,题主是魏晋时期一户普通小康家庭的孩子。&br&你早晨起床,看到祖父祖母在吸溜早餐,于是上去打招呼,可以选择的称谓有哪些呢?&br&“&b&祖、祖父、祖公、大公、阿翁;祖母、大母、阿婆&/b&”,这些都可以。&br&以祖父、祖公和祖母这几个比较常见。&br&&br&陪祖父母啃了两张蒸饼,来到院子里遇上父亲要出去找朋友游玩,于是题主又上去问早安。&br&“皇阿玛吉祥,儿臣给您请安了。”&b&这么说肯定不对&/b&。&br&可以选择的称谓有:“&b&父、阿父、老父、阿耶&/b&”。&br&&br&恭送阿父出门后,题主的娘从屋里出来,问你爹哪去了。&br&这时候根据题主与这位娘的关系来决定用哪个称呼。&br&如果是题主的亲娘,可以叫她“&b&母、老母、亲母、姥&/b&”。&br&不然的话,还有“&b&嫡母、继母、后母&/b&”这些可供选择。&br&&br&过了半个多时辰,有客人来敲门,找你爹。&br&对方问:“&b&尊君&/b&可在?”因为他这是在问别人的爹,所以要用&b&敬语&/b&。&br&题主这时候就可以回答:“&b&家君&/b&与友期行,已去。”跟别人提自己爸爸,得说明白是自己家老头子。&br&在跟别人说起自己祖父母和母亲,或其他亲属时,加个‘家’字也是常用法。&br&然后这位老兄又问:“&b&府君&/b&与何人期行?”他换了另一种对别人老爹的称呼。&br&题主回他:“&b&足下家君&/b&。”原来你爸爸找他爸爸去了……&br&&br&这时候有两个大叔从你家里晃悠出来,跟客人打个招呼就晃悠没影了。&br&多事的客人又跟题主打听,这俩大叔是谁。&br&这两位大叔分别是你爹的大哥和三弟,你爹行二,这俩一个比他大,一个比他小。&br&于是你告诉客人,这二位一个是&b&尊世父&/b&,另一位是&b&贤叔父&/b&。&br&&br&这时候又出来个小孩,是你哥哥的孩子。&br&但是你哥哥已经没了好久了,他的孩子现在由大伙一起抚养。&br&这位鸡婆客人又开始打听:“此&b&郎君&/b&之子否?”&br&你只能耐着性子答曰:“&b&仆&/b&未有子嗣,此乃&b&家侄&/b&。”&br&&br&中国人的称谓习惯一直是尊人抑己。魏晋时候称人郎君,自称为仆,算是常事儿。&br&在之前对兄弟的孩子,也大多是言兄子或弟子。&br&还有更简单粗暴的,一律称为从子。这是由更早时延续下来的称呼。&br&譬如张飞掠了夏侯渊堂兄弟的女儿,书里就称其为夏侯渊‘从女’。&br&起因是中国人家族抱团过日子的习惯。&br&&br&后来有心细的人发现,侄子的老爹如果死了,还对人称其兄子或弟子,容易伤孩子感情。&br&为了不让孩子们想起来扑街的老爹伤心,侄子这称呼就开始普遍起来。&br&到了魏晋时候,称侄子为侄子,应该已是常态。&br&&br&这时候无聊的客人大概其也过瘾了,就跟题主告辞。&br&正摇着手跟这家伙道别时,题主的老婆和老公从屋里出来,一起问道:“&b&卿&/b&辞何人?”&br&题主大惊,先质问你老公:“&b&君&/b&何贱我?”又质问你老婆:“妇人岂可&b&卿婿&/b&?!”&br&你的老公和老婆一起反驳你:“我不卿卿,谁复卿卿?”于是揪着你耳朵,拽回屋里责罚……&br&&br&‘卿’算是一个比较没大没小的称呼,如果是应该非常值得尊重的人,不能这么叫。&br&但要是彼此之间无所谓,互相如此称呼也完全没问题。可也确实有人因为这个生气。&br&好到穿一条裤子的豪爽汉子,一起拉着小手上厕所的女孩纸,都可以这么互相称呼。&br&而如果对上级领导或者你爹你娘这么叫,十有八九就是要找倒霉了。&br&&br&回到屋里后,题主被你的老公和老婆一边一个抽大嘴巴子。&br&恰巧你的岳父岳母公公婆婆,四位老人家同时经过,题主就依次求他们救命。&br&先呼唤岳父岳母:“&b&丈人&/b&救我!&b&丈母&/b&救我!&b&妇翁&/b&救命啊!”&br&又呼唤公公婆婆:“&b&大人公&/b&救我!婆母救我!&b&舅姑&/b&救命啊!”&br&&br&嗯,是的,舅姑。在魏晋时期的舅姑有一层意思就是公公婆婆。&br&只说‘舅’这一个字,就有母亲的兄弟、妻子的父亲、老公的父亲,三个意思。&br&如果是叫妻子的父亲,还有&b&外舅&/b&这个用法。&br&当时对婆婆是否可以叫婆母,我不确定,所以没有加粗。&br&&br&过了数日,题主得知你被郡守征辟为从事了,于是兴冲冲跑到郡治报道。&br&到了地方发现,神马?!郡守原来就是前几天那个鸡婆客人。&br&这家伙不知道出于什么居心,把你招呼为小弟了。&br&&br&成了对方马仔后,就只能毕恭毕敬的称呼人家。&br&于是可以选择的有:“&b&明公、明府、明使君&/b&。”&br&打过招呼后,郡守得意的告诉你,他被加授为偏将军了。&br&于是机灵的题主溜须拍马的改口称呼他为:“&b&明将军。&/b&”&br&&br&偏将军郡守把你卿来卿去的指使了一通,让你去找老主簿安排粮草。&br&找到老主簿,这是个很和善的老头,亲切的称呼题主“某&b&郎&/b&。”&br&某指代姓,姓马就是马郎,姓周就是周郎,不小心姓张,那就是张郎。&br&对这位同僚,题主的自称当然就是仆了。&br&偶尔有路过的其他老同僚跟老主簿聊天,你能听到他们之间的称谓有&b&职位&/b&也有&b&表字&/b&。&br&某个倚老卖老的家伙还拍了拍你的肩,称呼你为&b&阿奴&/b&。&br&&br&那会儿没有仙剑奇侠传,阿奴是个社交称谓语。&br&放在现在讲,就是小家伙的意思。&br&一般都是长辈称呼晚辈,是一种很亲昵的爱称。&br&&br&题主跟老主簿感叹同僚和睦,突然接到偏将军郡守命令。&br&一打听之下才知道,你们要发兵去讨伐造反的齐王、河间王还有成都王。&br&嗯……然后就没有什么然后了。&br&司马冏说:“&b&孤&/b&要做个高尚的人。”就把题主放了。&br&&br&以上只是关于魏晋称谓语很简单的一个介绍。&br&实际上还有诸如避讳之类复杂的东西。&br&&br&譬如在拜访别人时,要先请教对方的家讳,也就是对方老爹的名字。&br&一般来说妇人之讳不出门,女性的名讳自己家里记得避讳就可以了,不需要跟外人说。&br&而一旦提到了对方的家讳,往往会闹得非常不愉快。&br&无心冒犯者会惭愧不已,被冒犯之人若大度则不予追究,若小气则哭闹争吵。&br&当然,如果就是为了恶心人家所以念叨他爹名字,那就是另一码事儿了。&br&这时候就准备掏刀子吧。&br&&br&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r&&br&这些称谓大抵都是不错的。&br&如果用到小说里,还需要注意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关系,对称呼会有不同的选择。不能一概而论。&br&&br&话说我记得曾经听朋友说过,有位女作家好像就犯了这种马虎。&br&在小说的后记还是什么东西里,将自己老公称为“家君”……&br&&br&不知道她这是读书读错了,还是夫妻间的恶趣味……&br&对这种不严谨可发一笑,自己也要尽量避免。
(●′ω`●) 谢邀。 魏晋时期社会称谓差异不大,但和两汉与南北朝比,就有很多不同。 我们不讨论亲属称谓语泛化以及社会氛围变化所导致的影响,仅仅说魏晋时的称谓。 一般称谓语必然分两类,一种是对内,一种是对外。 此两类称谓语之内又会有同样的等级属性…
汉初的官制,是沿袭秦朝的。&br&&strong&大将军&/strong&:战国时始置,是将军的最高封号,东汉时多由贵戚充任。&br&具体名号有&strong&健威大将军、骠骑大将军、中军大将军、镇东大将军、抚军大将军等等&/strong&。除骠骑大将军之位稍低于三公之外,其余全在三公以上。三国时姜维等人皆为大将军。&br&再细致一些。&br&&strong&大司马&/strong&:汉武帝刘彻废太尉设大司马,光武帝刘秀又废大司马为太尉,故大司马即太尉,为掌管军政和军赋的最高官职,即全国最高军事长官。东汉时与司徒、司空并称三公。&br&&strong&大司农&/strong&:秦时称治粟内史,景帝改为太农令,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更名为大司农。魏初设大农,文帝(曹丕)黄初二年(221年)改称大司农,蜀、吴亦各有大司农。两汉时大司农掌管租税、钱谷、盐铁和国家财政收支,而到了三国时期,由于权力的分散则只能负责这些物资的保管工作了。九卿之一。&br&&strong&大鸿胪&/strong&:秦时称典客,汉初称大行令,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为大鸿胪,掌管接待宾客之事。九卿之一。&br&&strong&卫尉&/strong&:秦时始置,汉景帝(刘启)初更名为中大夫令,不久即恢复原名,掌管宫门警卫。九卿之一。&br&&strong&太尉&/strong&:同大司马。曹丕即位后任贾诩为太尉。&br&&strong&太傅&/strong&:辅弼国君之官,作为重臣参与朝政,掌管国家的军政大权。曹即位后人钟繇(you)为太傅。&br&&strong&太常&/strong&:秦时称奉常,汉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更名为太常,掌管礼乐社稷、宗庙礼仪。其属官有太史、太祝、太宰、太药、太医(为百官治病)、太卜六令及博士祭酒。九卿之一。&br&&strong&太仆&/strong&:秦和汉均设太仆,王莽一度更名为太御,掌管舆马及牧畜之事。九卿之一。&br&&strong&太守&/strong&:秦时设郡县,汉景帝更名为太守,为一郡之最高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br&&strong&少府&/strong&:秦两汉均设少府,王莽称共工。与大司农掌管财货。不过大司农掌管国家财货,而少府则管供养皇帝。九卿之一。&br&&strong&中常侍&/strong&:秦时始置,东汉时由宦官担任。掌管文书和传达诏令。权力极大。&br&&strong&中书监令&/strong&:曹操为魏王时,设置秘书令以处理尚书章奏。&br&&strong&中领军&/strong&:曹操为丞相后置领军,不久改为中领军,掌管禁卫军。&br&&strong&中护军&/strong&:曹操为丞相后置护军,不久改为中护军,掌管禁卫军,地位略低于中领军。&br&&strong&长史&/strong&:秦时始置,相当于秘书长。可分令部队出战的称为将兵长史。东汉的太尉、司空、司徒三公府亦设长史,职位颇重。三国沿制不改。&br&&strong&从事&/strong&:刺史的佐官。&br&仓曹掾属:主管仓谷之事的官员。&br&&strong&司徒&/strong&:西周始置,东汉时掌管教化。三公之一。&br&&strong&司空&/strong&:西周始置,东汉时掌管水土及营建工程,三公之一。&br&&strong&司隶校尉&/strong&:汉武帝始置,查奸邪罪犯,简称司隶。&br&&strong&主簿&/strong&:汉始置,掌管文书簿笄。&br&&strong&功曹&/strong&:刺史的佐官,掌管考查记录功劳。&br&&strong&丞相&/strong&:这个你应该知道。&br&&strong&光禄勋&/strong&:秦时称郎中令,光武帝时更名。掌管宿卫宫殿门户。九卿之一。&br&&strong&执金吾&/strong&:秦时称中尉,汉武帝更名。掌管宫外巡卫。哈哈,是从我偶像刘秀那知道的。&br&&strong&别驾&/strong&:辅助刺史出巡。&br&&strong&廷尉&/strong&:秦时始置,汉景帝更名为大理。九卿之一。&br&&strong&县令长&/strong&:你应该知道。&br&&strong&尚书&/strong&:汉武帝时在皇帝身边办事,位置比较重要。&br&&strong&尚书令&/strong&:秦时始置,直接对皇帝负责,掌管一切政令的首脑。&br&&strong&尚书郎&/strong&:起草文书。&br&&strong&侍中&/strong&:照料皇帝日常琐事。&br&&strong&宗正&/strong&:秦时始置,掌管贵族与外戚事物。九卿之一。&br&&strong&征东、南、西、北将军&/strong&。这个你自己查查。累死了。&br&&strong&刺史&/strong&:掌管一州军政大权。&br&&strong&治中&/strong&:刺史的佐史。&br&&strong&参军&/strong&:河南尹:掌管洛阳附近二十一县。&br&&strong&典农中郎将&/strong&:掌管农业中事,职位相当于太守。&br&&strong&城门校尉&/strong&:掌管京师城门的屯兵。&br&&strong&相国&/strong&:丞相。&br&&strong&将作大臣&/strong&:掌管宫室、宗庙、陆寝、陵园地土木兴建。&br&&strong&给事中&/strong&:为官加官。&br&&strong&都督&/strong&:大都督为最高军事统帅。&br&&strong&校事&/strong&:负责查探群臣微过。是曹操临时设置的。&br&&strong&御史大夫&/strong&:仅次于丞相,负责弹劾、纠察。&br&&strong&督军&/strong&:高级统兵长官。&br&&br&这些也就差不多了,欢迎补充。话说你这个问题累死我了!!!胳膊都酸了才打完!
汉初的官制,是沿袭秦朝的。 大将军:战国时始置,是将军的最高封号,东汉时多由贵戚充任。 具体名号有健威大将军、骠骑大将军、中军大将军、镇东大将军、抚军大将军等等。除骠骑大将军之位稍低于三公之外,其余全在三公以上。三国时姜维等人皆为大将军。 …
&p&本答仅作为 &a data-hash=&a4b746bbaca7ee0a7b9ec69& href=&///people/a4b746bbaca7ee0a7b9ec69&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汪紫圆& data-tip=&p$b$a4b746bbaca7ee0a7b9ec69& data-hovercard=&p$b$a4b746bbaca7ee0a7b9ec69&&@汪紫圆&/a& 的反对回答和补充说明,&/p&&p&并不对本题,可折叠。&/p&&br&&p&先观点:&/p&&p&&b& 虎豹骑、无当飞军,一时一国强兵,但比起中国历史\世界历史上的顶尖军队,还有一定差距。&/b&&/p&&p&&b& 陷阵营,排不上号。&/b&&/p&&br&&br&&br&&p&&b&&u&一、虎豹骑&/u&&/b&&/p&&br&&p&1、历程&/p&&p&战例:&/p&&p& ①建安十年正月,督虎豹骑从围南皮,纯麾下骑斩谭首。&/p&&p& ②建安十二年八月,纯部骑获单于蹹顿。&/p&&p& ③建安十三年九月,(纯)从征荆州,追刘备於长坂,获其二女辎重,收其散卒。&/p&&p& ④建安十六年九月,公乃与克日会战,先以轻兵挑之,战良久,乃纵虎骑夹击,大破之,斩成宜、李堪等。遂、超等走凉州,杨秋奔安定,关中平。&/p&&p& (三国志魏书一,三国志魏书九,裴注魏书)&/p&&p&其他直接记载:&/p&&p& 建安十五年,曹纯薨,太祖曰:“纯之比,何可复得!吾独不中督邪?”遂不选。&/p&&p& (裴注魏书)&/p&&p& 时间未知(曹休)常从征伐,使领虎豹骑宿卫。&/p&&p& 时间未知(曹真)太祖壮其鸷勇,使将虎豹骑。&/p&&p& (三国志魏书九)&/p&&br&&br&&br&&p&2、战例分析&/p&&p& ①南皮,从围。&/p&&p& ②张辽先锋。&/p&&p& ③(先主带民)众十馀万,辎重数千两,日行十馀里,别遣关羽乘船数百艘,使会江陵。或谓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虽拥大众,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曹公将精骑五千急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及於当阳之长坂。先主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p&&p& ④经典战例,潼关固守(正)-二将夜渡设西营(奇)-曹操强行北渡后示弱-稳扎稳打设立甬道蓄养精力(正)-设立虚实曹仁设营南地(奇)-伏兵破夜袭(奇)-进军不战(正)-贾诩之谋挑拨韩遂(奇)-轻兵挑战战良久(正)-虎豹骑夹击(奇),奇正相辅,堪称典范。&/p&&br&&br&&br&&p&3、规模&/p&&p& 五年二月,白马之战,时骑不满六百。这并无意义,当时虎豹骑可能还未成军。&/p&&p& 十三年,曹公将精骑五千急追之。&/p&&p& 十六年,又列铁骑五千为十重陈,精光耀日,贼益震惧。&/p&&br&&br&&br&&p&4、小论&/p&&p& 从历程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虎豹骑的作用为“宿卫”。在几个战例中,都未离曹操左右,尤其是③更直接说明了曹公将。其在战斗中的作用更多的是从攻、夹击、追击,用以扩大战果,但别于曹仁、夏侯渊等人所将骑的精锐部队。&/p&&p& 其规模不少于六百人,逐步到五千人,不排除后续后增加,但由于虎豹骑并不作为主战部队,且有记载将曹休、曹真皆有升迁(是官制迁移而不是带走虎豹骑,这点很关键),对于增加我持怀疑态度,所以这里仅以有记载为准,五千。&/p&&p& 其建立时间当建安九年之前,不会早于建安元年,因为曹纯都虎豹骑时参司空军事,但也不会过早,以百人将补不是小规模军队可以做到的(按,对于军队规模,疑,参见魏书一白马之战裴松之注。又按,“袁本初铠万领,吾大铠二十领;本初马铠三百具,吾不能有十具。”)。建安十六年后无记载,但其间可能一直有存在,尤其建安二十三年是个有趣的年份,担任“过”虎豹骑将领的曹真、曹休,同时出现在了下辨,时曹真为偏将军,曹休为骑都尉,但未知该战是否有虎豹骑参与。&/p&&p& 战斗力方面无正面有效的资料,毕竟几次战例都是建立在其他部队取得优势\牵制的情况下做出的,唯独长坂追击,三爷那一吼,吼的很微妙。&br&&/p&&p& 对于虎豹骑的总体认知,我是偏向于其并非是常备的“作战部队”,而是霸朝在中期战斗中逐步建立起来的一只模仿汉羽林的郎卫。首先作为拔擢,以百人将补,人数五千,其将多和骑都尉、领军、护军隐隐有关。加之曹操本人就是骑都尉出身,这让我更加的怀疑(脑补)这是一直精选的郎卫部队。&/p&&br&&br&&br&&p&5、挑错&/p&&p&原文&/p&&p&1、战功赫赫,尤善攻坚。百里挑一,速度过人。&/p&&p& 【无记载&/p&&p&2、虐过的步兵不胜其数,当年还追皇叔呢,要不是二爷皇叔就交代了。&/p&&p& 【虐过的步兵无记载,长坂指的是三爷?&/p&&p&3、西凉马超(配音:全军突击!)率领的骑兵。就曾败于虎豹骑。&/p&&p& 【这里是败给了曹操贾诩的谋略,而非败于刀兵,见曹操北渡。&/p&&p&4、查战绩可得,几乎每一场战役,曹操都是在最关键时刻投入“虎豹骑”,而且这支部队参与的战斗几乎都是硬仗。&/p&&p& 【对比上文战绩,无一硬仗主攻。&/p&&p&5、三国基本上有轻骑兵就已经很厉害了。大部分都还是步兵呢。否则为啥白马义从那么出名?&/p&&p& 【不仅仅在三国时代,在绝大部分的时间里,世界上大部分士兵都是步兵,白马义从唯一厉害的地方就是名字比较帅。&/p&&p&6、指挥官。虎豹骑的指挥都是曹魏大将,必为曹操心腹。甚至后来曹操自己带队,不赘述。&/p&&p& 【姜宸英:“纯、真、休皆将虎豹骑,以宿卫精兵,非亲子弟不可也。曹纯死而自将之,以无子弟可任者,非无曹纯其人也。”&/p&&p&7、据我脑补,虎豹骑一定有它自己的军魂。试想,你若是虎豹骑一员,精锐中的精锐,难道不该为此自豪?马蹄踏过,敌人尸骨无存,这才是冷兵器时代男人的浪漫。&/p&&p& 【。。。。。。。。。&/p&&br&&br&&p&--------------------------------------:00更新-------------------------------------&/p&&br&&br&&p&&b&&u&二,无当飞军&/u&&/b&&/p&&br&&p&1、历程&/p&&p&直接记载:&/p&&p& ①建兴三年,秋,以马忠为牂柯太守。移南中劲卒青羌万馀家于蜀,为五部,所当无前,号为飞军。分其羸弱配大姓焦、雍、娄、爨、孟、量、毛、李为部曲;置五部都尉,号“五子”,故南人言“四姓五子”也。以夷多刚很,不宾大姓富豪,乃劝令出金帛,聘策恶夷为家部曲,得多者奕世袭官。于是夷人贪货物,以渐服属于汉,成夷、汉部曲。亮收其俊杰建宁爨习、朱提孟琰及获为官属,习官至领军,琰辅汉将军,获御史中丞。出其金、银、丹、漆,耕牛、战马给军国之用。&/p&&p& (华阳国志卷四)&/p&&p& ②建兴七年,相亮既诛马谡及将军张休、李盛,夺将军黄袭等兵,平特见崇显,加拜参军,统五部兼当营事,进位讨寇将军,封亭侯。&/p&&p& (三国志蜀书十三,此处比较有意思,因为马谡等四人加上王平刚好五人,五部之指待有玩味,此处不议。)&/p&&p& ③九年,亮围祁山,平别守南围。魏大将军司马宣王攻亮,张郃攻平,平坚守不动,郃不能克。&/p&&p& (三国志蜀书十三)&/p&&p& 建兴九年,五月辛巳,乃使张郃攻无当监何平於南围,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还保营。&/p&&p& (三国志蜀书五裴注汉晋春秋)&/p&&p& (司马懿)进次汉阳,与亮相遇,帝列阵以待之。使将牛金轻骑饵之,兵才接而亮退,追至祁山。亮屯卤城,据南北二山,断水为重围。帝攻拔其围,亮宵遁。&/p&&p& (晋书本纪一)&/p&&p& ④十二年,亮卒于武功,军退还,魏延作乱,一战而败,平之功也。&/p&&p& 以上为我能搜集到的所有有关”无当飞军”的资料&/p&&p& 又一存疑:&/p&&p& 按后出师表:“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馀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p&&p&王平记载:&/p&&p& ⑤建兴六年,谡舍水上山,举措烦扰,平连规谏谡,谡不能用,大败於街亭。众尽星散,惟平所领千人,鸣鼓自持,魏将张郃疑其伏兵,不往偪也。於是平徐徐收合诸营遗迸,率将士而还。&/p&&p& ⑥延熙七年春,魏大将军曹爽率步骑十馀万向汉川,前锋已在骆谷。时汉中守兵不满三万,诸将大惊。或曰:“今力不足以拒敌,听当固守汉、乐二城,遇贼令入,比尔间,涪军足得救关。”平曰:“不然。汉中去涪垂千里。贼若得关,便为祸也。今宜先遣刘护军、杜参军据兴势,平为后拒;若贼分向黄金,平率千人下自临之,比尔间,涪军行至,此计之上也。”惟护军刘敏与平意同,即便施行。涪诸军及大将军费祎自成都相继而至,魏军退还,如平本策。&/p&&br&&br&&p&2、战例&/p&&p& ③诸葛和司马相持祁山,两说,一说为晋书轻骑试探,一说汉晋春秋司马死守不出,后诸葛亮分南北二围,断水围山,王平(都无当)为南围。张颌攻南围,但无法攻破,司马懿自案中道攻卤城,诸葛亮令魏延、高翔、吴班截击司马,并且大破之。&/p&&p&这里王平和无当的功绩仅为“平坚守不动,郃不能克。”&/p&&p&而网络上所传“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是魏延等破司马,而不是王平破张颌,这是两场不同的战斗。所以这场战斗只能说王平以及无当坚守得力。&br& ④延先至,据南谷口,遣兵逆击仪等,仪等令何平在前御延。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延士众知曲在延,莫为用命,军皆散。&/p&&p&未见战力。&/p&&p& 至于⑥、⑦,因为官职迁移,未敢列入无当战例。莫须有莫须无。&/p&&br&&br&&p&3、规模&/p&&p& 汉一营十曲五部,记两千人。&/p&&p& 若无当军为标准军制,则两千人无误。网上流传“季汉无当司马钮鼻”(无出处,待考),亦符合汉校尉-司马。&/p&&br&&br&&p&4、小论&/p&&p& 无当飞军,应为“无当军”,飞军是外号。&/p&&p& 成立于建兴三年,其为平南中后分夷族为诸豪强大姓所将。&/p&&p& 其战绩只有建兴九年祁山之围较为明确,既“平坚守不动,郃不能克。”。而其祁山所夺获、木门射杀,则实在是难以归入无当的战绩的。&/p&&p& 其特征、兵种,皆无记载。但假若联系后出师表(真伪?),则可能为武骑、散骑。&/p&&blockquote&&p&   六韬·武骑士:“壮健捷疾,超绝伦等,能驰骑彀射,前后左右,周旋进退,越沟堑,登丘陵,冒险阻,绝大泽,驰强敌,乱大众者,名曰武骑之士。”&/p&&p&   散骑:就是游骑,可以理解为侧面部队和侦察兵。&/p&&/blockquote&&p& 《后出师》孤兀,实在是难以作证为骑。但则无任何记载记录无当为弩。&/p&&p& 至于张嶷、马忠,则实在不可靠,大抵附会,如果有知友找到资料,还请分享。&/p&&p& 王平是否移交过无当,以及何时移交无当不可考,但网上所言身死后由马忠张嶷所领,则全不可信,王平及马忠当时是属于不同区域的,按照现在可以理解为不同军区“是时,王平在北,马忠在南,邓芝在东,咸著威绩”(蜀书十三)。王平死于延熙十一年,马忠死于十二年。且马张二人几乎一辈子都在南中安抚一方,和王平几乎是没有交集的,我没有办法得知网上流传的二者为继任是从哪里考出的。&/p&&p& 所以无当军在战斗力上,还是难以衡量的。王平作为将领十分优秀这是无误的,但是将王平的战绩推入无当的战绩,恐怕并不是严谨的论证。&/p&&p& 作为独立名号且具有飞军外号的军队,我们姑且可以把它“推测”为蜀汉的一只强力部队,但是拿来作为顶级军队来讨论,则需要更多的史料支撑。&/p&&br&&br&&p&5、挑错&/p&&p&原文&/p&&p&1、无当飞军,是步兵,不是骑狮鹫啊什么的所以叫飞军,恩。叫飞军是因为他们身披铁甲,却还能翻山越岭,大概。(因为蜀汉无史官,记载也较少。)这是孔明从南蛮之地少数民族中招募的一支军队,以夷制夷。善于使用弓弩和毒箭,(五毒和唐门的朋友让我听见你们的声音!)擅长野战。再加上能射箭,同时还能翻山越岭把握地形,同时还能砌碉堡,所以特别善于防守。在地形不好的地方更是战斗力恐怖。&/p&&p& 【无记载,但若后出师所言有凿,则“身披铁甲,却还能翻山越岭”符合武骑的特征。&/p&&p&2、同样也是战功赫赫,若是没有这支军队,可以说蜀汉早就只剩下蜀了,南蛮之地实在太乱。&/p&&p& 【战例上详。&/p&&p&3、公元231年第四次北伐,王平手下率领只占魏军总兵力的二十分之一(三千)的无当飞军挡住张郃数万大军,甚至把老张留下了(百步穿杨)。&/p&&p& 【兵力无记载,张颌死于木门追击,非南围之战&/p&&p&(吐槽一下“百步穿杨”,张颌死于流矢,流矢这东西就像MP3里的Various Artists,读者文摘里的佚名,知乎里的匿名用户。若是死于流矢就是无当军的百步穿杨,张颌真是躺着膝盖上也中了一箭啊。)&/p&&p&4、死的时候被魏围歼,带走两倍于己的数量。第八次北伐后再无无当飞军整体。&/p&&p& 【史料张冠李戴,这段是张嶷传“军前与魏将徐质交锋,嶷临陈陨身,&/p&&p&然其所杀伤亦过倍。”&/p&&p&5、第八次北伐后再无无当飞军整体。&/p&&p& 【无记载&/p&&p&6、战斗力确实彪悍,但是平地大概扛不住虎豹骑集团冲锋,只能说无当飞军出现的时候已经基本没有虎豹骑了,惋惜。&/p&&p&7、摆第二。。大致原因如下:“(略)............:”战斗力强悍如下:“(略)..”&/p&&p& 【皆无出处,尤其是“特殊地形”条。&/p&&br&&br&&br&&p&——————————;09————————————————————&br&&/p&&br&&p&&b&&u&三、陷阵营&/u&&/b&&br&&/p&&br&&p&写了两小时的陷阵营评论。被吃掉了。。感觉不再爱。。&/p&&p&列几点吧:&/p&&p&1、陷阵营未见于三国志和后汉书等正史,仅见王粲《英雄记》:&/p&&blockquote&顺为人清白有威严,不饮酒,不受馈遗。所将七百馀兵,号为千人,铠甲斗具皆精练齐整,每所攻击无不破者,名为陷陈营。顺每谏布,言“凡破家亡国,非无忠臣明智者也,但患不见用耳。将军举动,不肯详思,辄喜言误,误不可数也”。布知其忠,然不能用。布从郝萌反后,更疏顺。以魏续有外内之亲,悉夺顺所将兵以与续。及当攻战,故令顺将续所领兵,顺亦终无恨意。&/blockquote&&p&&b&其存在与否未可知。就算存在规模也过于渺小。&/b&&/p&&br&&p&2、假若陷阵营存在,则192年吕布出奔武关时仅数百骑,可见当时未见陷阵营,或者可以认为陷阵营或为骑兵,存疑。而英雄记所载196年建安元年六月郝萌之乱,高顺有营,则我们会有一个选择题:&/p&&blockquote&&p&A\脑补192之前就有所谓陷阵营,且为骑兵。&/p&&p&B\保守估计陷阵营成立于192年至196年间。&/p&&/blockquote&&p&A毫无根据,且193年战黑山时未见高顺(甚至高顺何时加入吕布麾下未可知),所以我倾向于B.也就是其时间&b&最多存在了3~7年&/b&(至199年。吕布夺兵一事也仅仅只有两年。)&/p&&br&&p&3、单论192至199年间,7年时间吕布:&/p&&blockquote&&p&奔袁术张扬(按后汉书有张扬,按三国志则无)不成;&/p&&p&奔袁绍攻黑山(其亲近成廉、魏越等陷锋突陈,遂破燕军。);&/p&&p&奔张杨张邈争兖州(布出兵战,先以骑犯青州兵。青州兵奔,太祖陈乱,驰突火出,坠马,烧左手掌。);&/p&&p&被太祖破后奔刘备;&/p&&p&&u&&b&(建安元年)&/b&&/u&合故陶谦将曹豹袭下邳;&/p&&p&辕门射戟(便严步兵千、骑二百,驰往赴备);&/p&&p&联姻袁术不成相攻策反韩暹、杨奉破张勋;&/p&&p&遣高顺张辽攻刘备,破夏侯惇援军;&/p&&p&自将骑出战曹操不利还城不出;&/p&&p&诸将缚陈登将其众降曹,白门楼。&/p&&/blockquote&&p&我们可以看出其中吕布自己才是陷锋突陈的(还有一个关键角色,成廉,见曹操传“布惧”),&br&&/p&&p&我将建安元年加黑的原因是196年郝萌之乱,我们可以参考的一个分界标志,也就是假若陷阵营存在,196年到199年的战斗陷阵营应当是必然参与的,可以作为真凭实据。&br&&/p&&p&高顺单独出战仅击刘备一例,当时刘备的状况是:仅身免,复合万人。也就是个流民武装头子,胜之不武。这是单独的战例。&br&&/p&&p&而就算将夏侯惇(鲜有战斗胜利的战例,参见和魏书一魏书九)和袁术(二逼青年)算上,其&b&战功之小也不足挂齿&/b&。&/p&&p&而战力?&/p&&p&比起曹仁张辽数百骑冲阵,比起吕布数十骑斩首,比起二爷只身刺将,&/p&&p&弱!爆!了!&/p&&br&&br&&p&所以&b&其存与否在未可知。就算存在规模也过于渺小。&/b&&b&最多存在了3~7年,&/b&&b&战功之小也不足挂齿&/b&。&b&战力放在三国中未算顶尖&/b&,而放之整个中国历史,我只能说:&/p&&p&&b&陷阵营,排不上号。&/b&&/p&&br&&p&附《英雄记》链接&br&&/p&&p&&a href=&///?target=http%3A///gxzi/hmyxs/hmyxj.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汉末英雄记&i class=&icon-external&&&/i&&/a&&/p&&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p&————————————————————————————&/p&&p&以上所有更新完毕,&/p&&p&仅仅会做一些细节修缮,不会做大的变动了。&/p&&p&关于陷阵营本来有大段原文引用,第一次发的时候被知乎吞了,无力再觅,诸君请自行参阅《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见谅。&/p&&p&也可以移步参见&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三国演义》里最被低估的三国真实人物是谁?&/a&我答案下的&u&评论&/u&,稍有一些论述。&/p&&br&&br&&p&以下稍微对题:&/p&&p&个人认为强军以下四点至少有二:&/p&&p&1、特性,某一方面战力独特高于同时期其他部队。&/p&&p&2、功绩,有主攻或者决定性参与导致大胜利的战例。&/p&&p&3、规模,部队规模至少应当可以作为独立军事单元使用,但不应过大以至于成为国力的比对而非独立部队之比对,所以独立军事单元这个很重要。&/p&&p&4、军备,在和平时期或无详细战绩记载的情况下,可以以极端高于其他部队的训练\拔擢\装备作为参考。&/p&
本答仅作为
的反对回答和补充说明,并不对本题,可折叠。 先观点: 虎豹骑、无当飞军,一时一国强兵,但比起中国历史\世界历史上的顶尖军队,还有一定差距。 陷阵营,排不上号。 一、虎豹骑 1、历程战例: ①建安十年正月,督虎豹骑从围南皮,纯麾…
&i&巧了,最近在玩一个游戏,为了给食谱想名字昨天才查过相关资料,我随便贴一下你们感受一下……&/i&&br&&br&汉晋饮食文化与市场(作者:友盟李飞)&p&&b&饮食时风&/b&&/p&&p&  汉末战乱粮食困乏,不少军阀因无粮而被迫罢战,或以桑椹、枣、甚至人肉为生(注1)。曹操尚节俭,加上用崔琰、毛玠选拔清廉正直之士,社会风气曾变。卞皇后也效法,其左右史称“菜食粟饭,无鱼肉”。&/p&&p&  但曹操死后侈奢之风渐长,西晋时更有石崇与王恺斗富,何曾父子日食一两万钱。这大概是让人知晓其通饮食,因为这是衡量家世高低的标准之一,曹丕曾下诏:“三世长者知被服,五世长者知饮食。”(见《太平御览》卷689引《魏书》)何曾著的《食疏》为时人效法,虞悰就凭此指出豫章王萧嶷宴席中的不足,是因为缺少用黄颔蛇制作的肉羹(见《南齐书.虞悰传》)。&/p&&p&  节日也有特定的饮食:元旦饮椒酒和柏酒、桃汤、吃五辛盘(五种辛辣味的凉菜);寒食节不动烟火(曹操改革,变一个月改为三天)吃醴酪(糖杏仁麦粥)及其他预先做好的食物;端午节吃角黍(粽子);重阳要佩茱萸、食蓬饵(米粉糕)、饮菊花酒&/p&&p&  道教徒认为人体里有三尸,常居人脾,是欲望的根源。三尸是靠五谷的谷气生存的,所以要“辟谷”(不食五谷)。故只能食菌类、蜂蜜、枣类等;匪佛笮融曾“多设酒饭,布席于路”,当时佛教徒应还没禁酒;吃的是三净肉(自己不杀、不叫他人杀、没亲眼看见杀)。&/p&&p&  玄学兴起,服食养生就是其体现的思想之一。何晏食&br&五石散之因,就是要达到他所讲的“亦觉神明开朗”(服散后容光焕发的外表,体现出的内在精神活力)。稽康的《养生论》指出:“终朝未食则嚣然思餐,而曾子&br&衔哀七日不饥。夜涤而坐则低迷思寝,内怀忧虑则达旦不嗅。由此言之,精神之于形骸,犹国之有君也,神燥于中而形于外,犹昏君于上,国乱于下也。”即肉体的&br&需要只是精神的附属。但后期发展至服药的极端,皇甫谧因服寒食散过度,弄至多次想自杀。鲁迅把当时文人服食的风气称作“魏晋风度”。&/p&&br&&b&餐厨具&/b&&p&  殷商时贵族已大量使用玉制品与象牙杯,更有漆器出土,但平民则还停留粗陶和竹、木食器当中。直至晋代以前受阿拉伯高脚桌椅进食的影响,人们还是&br&处于“席地而坐”的案(至今仍可见于日本的坐式)。随着陶瓷业的发展,日用陶瓷慢慢普及至逐步取代竹木餐具和粗陶制品。髹漆业的崛起,餐具又开辟了一个新&br&领域。根据朱然墓的出土漆器,可以显示出南方已能制作盘、耳杯、槅、盒、木匕、壶等餐具,其中尤以宫闱宴乐图最能形象化地分映出当时的宴乐情况;文学作品有曹丕的《芙蓉池作》及曹植的《公宴》等作参考。西晋时更有琉璃用具(注2)。&/p&&p&  现在发掘出的汉代冶铁遗址中,炼铁炉所用的燃料中就有原谋与煤饼,也就是说有可能当时人们已用石炭来烧饭。&/p&&p&  战国以前用的多是地灶和单眼的陶灶,汉代时多火眼陶灶就被使用,一炉多用省时省能。1983年在广州象岗的南越第二任国王赵昧墓中出土了两个呈&br&凹字形的青铜烤炉,烧烤配件非常齐全:悬挂大件烤物的铁链,烤串肉的铁钎和烤乳猪或三鸟的铁叉(三齿、二齿叉各一),同时出土的有乳猪、鸡等的残骨,烤乳&br&猪的发源地应是岭南。&/p&&br&&p&&b&烹调方法&/b&&/p&&p&  《太平御览.饮食部》诸卷收录了不少古人的烹调方法、案例,解释则见于其引录的《说文解字》。现节录几个重点:&/p&&p&  羹就是把肉与菜全都煮在一起,近似浓肉汤的古老手法。一些难煮的食物也应用于此,陆机《毛诗草木疏》曰:“梅,杏类也。其子赤而酢,不可生啖。煮而曝干为苏,可着羹臛中。”也有一个成语是发生在东汉灵帝时:刘宽没有怪责弄脏其朝服的婢女,“羹污朝衣”,就是形容为人宽厚恕人的性格。&/p&&p&  烩就是把肉细切,主要是应用在鱼身上,即鱼生。华陀替陈登治病时,陈登吐出胃中之虫及生鱼脍。仙人介象则认为鲻鱼为最美味的脍鱼。&/p&&p&  脯就是用各种调味品制成的腊肉。葛洪《神仙传》收录了左慈请刘表犒军三杯酒、一片脯的个案。不过最有名的恐怕是程昱的人脯。&/p&&p&  鱼鲊就是盐水煮的鱼。孙皓时有一盐池司马叫孟仁,他捉鱼后制成鲊给其母,其母劝儿子应避嬚。&/p&&p&  炙是最常应用的方法,即明火烧烤。顾雍之孙顾荣曾与同僚宴饮,发现上菜者渴望一尝炙肉,便施赠予他,其后这哥常帮助他。《世说新语》就有顾荣施炙这一典故。&/p&&br&&p&&b&名菜单&/b&&/p&&p&  汉晋间有三个见于文献的菜单可作参考:桓宽的《盐铁论.散不足》、枚乘的《七发》、曹操的《四时食制》。&/p&&br&&p&
《盐铁论.散不足》中列举了西汉前期出现于食肆中二十款时尚食品,包括:扬(牂,即烤羊羔)、豚(烤乳猪)、韭卵&br&(韭黄抄蛋)、狗[月习](切片酱狗肉)、马朘(红烧马鞭)、煎鱼(豉汁煎鱼)、切肝(白灼猪肝)、羊淹(腊羊肉)、鸡寒(冷盘酱鸡)、挏马酪(酥油)、&br&酒(酸马奶酒)、蹇捕(野猪火腿)、胃脯(酱肚酱肉)、胹羔(焖烧羊羔)、豆饧(甜豆腐脑)、白鲍(白灼鲍鱼)、甘瓠(甘脆泡瓜)、热梁和炙(糯小米叉烧&br&烘饭)&/p&&p&  还列举了汉代民间(主要是地主和商人)摆酒宴的七款例菜:胹鳖(焖炖甲鱼)、脍鲤(溜鲤鱼片)、麑(红烧小鹿)、卵(煎溜鱼子)、鷃鹑、橙、枸(炸烹鷃鹑拌橙丝、枸酱)、鲐(河豚)、鳢(生鱼)、醢(肉酱)、醯(酸酱,也就是用肉酱和酸酱拌吃河豚或生鱼)&/p&&p&  枚乘的《七发》主要用意是激发楚太子对生活重新产生兴趣,从而医治其精神病,其中一发就列了当时的九款“至味”:“犓牛之腴,菜以笋、蒲”(色&br&嫩甘美的小牛肉,配着嫩脆的笋尖和蒲心)、“肥狗之和,冒以山肤”(夹着爽脆石耳的肥狗肉)、“楚苗之食,安胡之飰抟之不解,一啜而散。于是使伊尹煎熬,&br&易牙调和”(云梦泽的香粳米,拌着松散的菰米饭,又黏又爽口)、“熊蹯之臑,芍药之酱”(柔韧软糯的焖熊掌,蘸着五香的鲜酱)、“薄耆之炙”(串烤兽里&br&脊)、“鲜鲤之鱠,秋黄之苏”(新鲜鲤鱼片烩溜黄熟的紫苏)、“白露之茹”(打过霜的菜苔)、“兰英之酒,酌以涤口”(用兰香酒来荡口,齿颊留香)、“山&br&梁之餐”(肥美卤山鸡)、“豢豹之胎”(香软的炖豹胎)&/p&&p&  曹操的《四时食制》散见于《太平御览》及《初学记》,为严可均辑录整理进《全三国文》卷三内,讲十四种鱼的产地和食用方法:郫县子鱼可为酱、[鱼瞢]一名黄鱼,骨软可食、蒸鲇、东海有大鱼如山,长五六里,谓之之鲸鲵、萧折鱼,海之干鱼、发鱼,带发如妇人,白肥,无鳞、疏齿鱼,味如猪肉、鳣鱼,黄肥,唯以作酢&/p&&p&  顺道一提,《后汉书.方术.左慈传》记录,曹操曾叹宴中没有吴松江鲈鱼及蜀中生姜,可见两者在中原是挺有名气的。《异物汇苑》记有“陈思王(曹植)制驼蹄为羹,一瓯值千金,号为七宝羹。”&/p&&br&&p&&b&食物品种&/b&&/p&&p&  主食寻常百姓日常主食为素食,西晋潘岳在《闲居赋》中称:“灌园鬻蔬,供朝夕之膳;牧羊酤酪,俟伏腊之费。”就是说明过年、过节时才吃肉。&/p&&p&  南方的主食以水稻为主;北方则以大小麦、豆(注3)为主。当时米已有优良品种,如曹丕所赞的新城稻:“江表惟长沙名好米,何得比新城粳稻也!上风炊之,五里闻香。”(见《太平御览》卷839引《魏文帝与朝臣书》);袁准所赞的河内青稻:“河内青稻、新城白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乐拼荒川价格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