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是道家的还是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的?

儒家和道家有什么区别?
道家经典《道德经》作者的名字“老子”,意思是“老小孩”,这也许不无道理(这个老小孩在公元前6 世纪曾骑水牛去向世界告别,路过函谷关时人们请求他留下5000字的《道德经》以启蒙国人)。
有人说人过40就变成了一个无赖,不过我们确实是岁数越大越不要脸。20岁的年轻姑娘很少为钱而结婚;40岁的女人则很少有不为钱而嫁人的,她们或许称之为“平安稳妥”。
希腊神话中的一段故事也许不无寓意。故事让年轻的伊卡罗斯飞得很高直至装在身上的蜡翼遇热融化,他也坠海而死;老父亲代达洛斯则飞得很低,安全抵家。一个人随年龄的增长,会发展一种低飞的才能。理想主义被冷静、平庸的见解改造,被金钱观念改造。于是,现实主义就变成了老年人的特点,理想主义则成一青年人的特点。
一个人年过40而未变成无赖,那么他不是思想软弱者便是天才,后者是“大孩子”,如托尔斯泰,罗伯特。路易斯。斯蒂文森,以及詹姆斯。巴莱爵士,他们都有这么许多的孩子气,加上对事实的体验,使他们能够永葆青春,我们又称为“留芳百世”。
然而,这就是纯道家学说,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5 千字的《道德经》包含了对超脱老猾哲学思想的凝炼叙述,这样精辟的著作再也找不到第二部了。道家学说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意味着某种超脱者猾者的麻木不仁,该受诅咒的充满破坏性的怀疑主义,对人类干预的嘲笑态度,对所有人类制度、法律、政治及婚姻失败采取的嘲笑态度。
这主要倒并不是因为缺乏毅力,而是因为缺乏信仰 .这是一种与孔子的实证主义相抗衡的哲学,用来弥补儒家社会的不足,起一种安全阀的作用。儒家的世界观是积极的,而道家的世界观则是消极的,这商种奇怪的元素放在一起提炼,则产生出我们称为中国人性格的这种不朽的东西(在对待人生的消极态度上,佛教不过是道教的一种狂热的形式罢了)。
于是,所有的中国人在成功时都是儒家,失败时则是道家。我们中的儒家建设、奋斗;道家旁观、微笑。一个中国人在位时说道论德,闲居时赋诗作词,并往往是颇为代表道家思想的诗词。这就是为什么差不多所有的中国文人都写诗,为什么他们几乎所有的集子中,诗歌占了大部分的篇幅,并且是较散文写得好的。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道家思想像吗啡一样能神奇地使人失去知觉,于是便有神奇的镇定作用。它减轻了中国人的头痛病与心脏病。道家的浪漫主义,它的诗歌,它对自然的崇拜,在世事离乱时能为中国人分忧解愁,正如儒家的学说在和平统一时作出的贡献一样。这样,当肉体在经受磨难时,道家学说给中国人的心灵以一条安全的退路,一种宽慰。
仅仅道家的诗歌就可使儒家严格的生活模式变得可以忍受,它的浪漫主义使得中国文学不至于变成只是为帝王歌功颂德,或一般道德说教那样的陈词滥调。所有好的中国文学,所有有价值的、可读性强、能使人心灵欣慰的中国文学,基本上都充满了道家精神。道教与孔教是使中国人能够生存下去的负正两极,或曰阴阳两极。
中国人在本性上是道家,文化上是儒家,然而其道家思想却更甚于儒家思想。作为一个民族,我们伟大到可以根据扬善惩恶的基本原则制定至高的法典,但我们也可以伟大到不信任律师,不信任法庭,95%需要诉诸法律的纠纷是在法庭外面解决的。
我们伟大到可以制定相当繁缛的礼节,然而我们也伟大到可以把这些礼节看作生活这个大玩笑的组成部分:中国人举行葬礼时的大吃大喝,锣鼓喧天,即可证明这一点。我们伟大到可以声讨罪恶,但同时对罪恶又可以无动于衷,不感到大惊小怪。
我们伟大到可以发起一系列的革命运动,但也伟大到善于和解,并回头再重复以前所反对过的统治制度。
想和我交流,请加微信公众号:apenman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宅家必备 楠竹制作 天然环保 冬暖夏凉 此乃神器
极有家认证[优质网店]
纯天然材质与肌肤亲密接触不会敏感,并且有非常好的透气性,久坐不热。
今日搜狐热点道家与儒家的入世与出世
道家与儒家的入世与出世
菠萝美食汇
围绕儒、道两家是入世还是出世的问题,争论不一,但主要都集中在道家一派,因为纵观中国古代儒家文化,从政治思想到伦理思想,乃至人生哲学,我们不能不说儒家是倡导入世的,而且,儒者本身也积极入世。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过程中,儒家哲学处处体现出积极的“入世”精神,以孔子为突出代表。而对于道家哲学来说,虽然老庄派出同源——“道”,但从其与统治阶层关系角度来看,老子哲学与庄子哲学走上了截然不同的两个方向:前者是入世的,但后者既不是入世也不是出世,而是介乎两者之间的游世。一、儒家哲学:入世春秋中后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与已成体系的周礼制度产生不相容的局面,如势力强大的诸侯变王天为私田、变分封制为郡县制,政权不断下移,周天子权威失坠,诸侯竞相争霸,战乱连绵而至民不聊生,社会一片混乱,整个时代遭遇礼崩乐坏。这时,为了挽救崩溃的社会秩序,儒家的主张作为诸子思想之一跳出来,为病态的社会开出药方。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入世”情结尤为突出。首先,从为学的角度来看,孔子从小聪敏好学,他自己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然而,在他的意识里,“入仕”才是他学习的最终目的,也是学习的最大动力,所谓“学而优则仕”,因为他对分崩离析的社会有自己的一套看法,并想将其施展开来,企图改变现状,这自然就把“志于学”和“志于仕”结合起来。也就是说,孔子为学,其实是为为仕作准备,为其服务。“为学”是修身的过程,是完善个人情志的途径,从而向仁人靠拢。自己做好了,可以影响更多的人,然而孔子最想左右的却是君王的思想,想利用其推行自己的“仁政”,从而恢复礼乐秩序。有人曾问孔子为什么不做官,他说:“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他的想法是,推行孝顺之道与兄弟友爱,再把这种风气影响到政治上,也算是参与政治。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在个人、家庭中提倡“孝悌”、“仁”、“爱”的背后,其实有着更远大的打算。即使不能为官,也想从其他方面掺入到国家政治中。其次,从为仕的态度来看,孔子对其的渴望更是明显。从孔子周游列国的行径也可以看出,他总是期待进入并干预这个社会,介入国家政治生活,借助君主来实现自己政治抱负。子贡问孔子:“有美玉于斯,韫匮而藏诸?求善者而沽诸?”孔子亟不可待地说:“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借美玉喻己,渴求得到善者(君主)的赏识,其对入世的迫切之情跃然于纸上。即使是后来如孟子的儒士,也都在徘徊齐梁之间表现出这种热烈的救国之心。由此可知,儒家其实是有着强烈的入世情怀的。再次,从其思想来看,儒家哲学一直是主动、积极地为统治者指出为国之道。首先是劝诫君王自己要“仁”,要“德”,进而在国家事务管理上劝导君主实行仁政、德政。“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倡导修己安人。这些主张在《论语》中是以孔子的口直接讲出来的,即使在统治者面前也不拐弯抹角。他恨不得自己就位于高位,快速直接地付诸行动,而不用再“累累如丧家之犬”地游走于各国之间,担忧着遭受迫害的同时又放不下理想,在君王面前费尽口舌。孔子就是怀着这颗澎湃的入世之心而开创了儒学的,后来的学派发展者都无不朝着这个方向向前迈进。曾子说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是整个儒家学派的共识。二、道家哲学:无为地入世,逍遥地游世我们比较熟悉的道家学者有老子和庄子,有人看到老、庄主张“顺道”、“无为”、“逍遥”,加上都是道家学派的,都会觉得他们两个都持出世态度,进而得出“道家哲学是出世”的结论,其实并不然。道家的统一在于他们认为宇宙本源是“道”,“道”存在于“自然”当中。老子在《道德经》里明确地从时间本根和逻辑本根两个方面阐述了“道”的含义:①时间本根。“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说明了“道”是产生万物的造物者。②逻辑本根。“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是世界万物存在的依据。(一)老子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著有《道德经》。从其主要内容来看,所讲的是“君人南面之术”(《汉书·艺文志》),即告诉君主统治百姓、治理国家的方法与途径。显然,老子对话的对象是君王,是统治者。因此,老子的哲学是入世的。老子认为“道”是万物之宗,因此我们人为的行事必须顺应“道”,而又由于“道”无形而变化无常、由世间的“自然”所牵引,所以他一再强调“柔”和“无为”,以适应不固定的、自然而然的“道”。这两个主张也是老子的统治之径,贯穿整部《道德经》。首先是“柔”。什么是“柔”?老子的“柔”不是一种实力的表现,而是一种处事的态度,具体表现为谦卑逊让、内敛含藏、以退为进。他言:“强大处下,柔弱处上”(《道德经·七十六章》),“柔弱胜刚强”(《道德经·三十六章》),认为柔弱的人其实比表现突出的强者更强,因为“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道德经·九章》),锋芒毕露的人往往容易招惹祸害,不可持续,不得善终。对于那些善于柔弱的人来说,柔弱不是他们的目的,而仅仅是通向某个目的的工具。就如人们都想到达同一个目的,都认为直线走去是最近的,但同时很多人走这条路,会导致大家互相拉扯排挤,反而走得更慢;懂得柔弱之术的人往往不走直线,而走弯路,在适当的时候向别人示弱,那他就不会成为众矢之的,反过来会比走直线的人更快达到目标。因此,这些人通常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就,正所谓“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就是这个道理了。接着来看看老子的“无为”。为什么要“无为”呢?这不是要世人消极地“无所作为”吗?其实也不然。老子认为“道法自然”,这里的“自然”大概可以理解为万物产生发展得顺应的不受人为力量牵制的规律。举个例子,把种子撒在土地上,人大可以对它撒手不管,而它最终也能发芽、成长,这个过程不需要其他不相关的力量参与,顺其自然就好了。这刚好与儒家哲学要求人们的行为语言遵循道德礼节等“有为”做法不同,如果是儒者来处理这颗种子的话,一定是每天浇浇水、施施肥、除除草。“无为”不像儒家的“有为”那样要求强迫人们的行为必须遵循礼法,因为老子认为所谓的“礼法”“道德”都是人规定的,不是人本身心性的自然体现,所以表现出来的“道德”都不是人的自然情感;“无为”就是依循天道来展开行动,不肆意妄为。就上面这两点,老子的入世哲学内涵和方法论就与儒家的入世哲学的大不相同。儒家提倡以“仁”“德”来规范个人言语行为,从而使社会保持和睦状态;老子则呼吁返璞归真,摒弃刻意的“有为”。老子曾经根据“无为”思想提出很具有现代意义的政治主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道德经·四十三章》) 产生、发生的一切,不侵为己有;有所为而不为已,所以不恃之以为资产;身居高位却不以主宰自居而专制横行。这些思想表现就是玄德。有权力的人总有以权力征服他人的冲动,爱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任意支使在下面的人,而无为则意味着对权力的节制和对占有欲与支配欲的消解。这是老子入世哲学的主要方向。(二)庄子庄子反对出世与入世,却爱游世。游,若即若离不即不离也,介乎“避”与“入”之间。那些抛弃社会与自身的责任义务而隐逸山林、完全不问世事的避世者(出世者),最为庄子所不齿,因为他们借“净心”之名,抛弃了基本人伦,把作为人最起码的责任与义务都推卸得干干净净,事实上是一种极度自私的行为;另外,这样过于刻意,甚至更有人将其作为一种沽名钓誉的工具,后讽之“终南捷径”,实属虚伪。至于那些把自己卷入国家政治生活而居于庙堂的入世者,老子也表示反对,甚至还带有同情。庄子具有浓重的“贵生”思想,把它推向了极致,认为生命是世界上最宝贵的,任何以生命为代价追求身外之物(名利、道德、知识、情感等)的行为无疑都是舍本逐末。由于庄子生逢乱世,个人的生命在艰险危恶的世道中犹如蚁蝼般脆弱,庄子极其关心养生与处事,以能在乱世中保全,因此儒家的积极入世在老子看来是一种无效的、损害生命的愚蠢行为,因为“明知不可为而为”,不仅对精神甚至对肉体都是一种深度的摧残。于是,庄子选择了“游世”,就是“顺人而不失己”(《庄子·外物》),“外化而内不化”(《知北游》)。一方面通过外在的“顺人”,作出行为上一定程度的妥协,来保证其现实意义上的“在世性”,从而避免了避世之人对其所必须承担的责任与义务的放弃;另一方面又通过内心的“不失己”,保持自我,来保证其精神意义上的“远世性”,从而避免了入世之人极有可能遭受到的精神疾患。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高明的生存智慧。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菠萝美食汇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致力于仓储行业发展,开拓创新
作者最新文章儒家孔子什么时候超过道家老子了?(转)
博主按:这可能是一篇注定充满争议的文章,为活跃博客气氛,现转载于此,请各位朋友一起讨论,见仁见智,各抒己见——
儒家孔子什么时候超过道家老子了?(转)
老子是道家始祖,偶像是黄帝,思想核心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孔子是儒家始祖,偶像是周公,思想核心是:礼、义、仁、智、信。
春秋时期,老子是孔子的老师,孔子五次问礼于老子,赞叹老子“犹龙”。
老子至少活了一百六十岁,孔子活了七十三岁。
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兵家、法家、医家、杂家、名家、神仙家、阴阳家、小说家等都是源自道家,老子可以说是“百家之祖”;
而源自儒家的只有墨家,还专门和儒家争锋相对。
秦始皇统一中国,用的是法家,而法家源自道家;
汉高祖以及文景二帝巩固九州,用的是道家的“无为而治”。
汉武帝推崇儒家,但晚年下了罪己诏后又恢复道家“休养生息”政策,造就了“武昭宣盛世”。
东汉光武帝“柔道治国”,中兴汉朝;刘备请诸葛出山,而孔明正是“道家隐士”。
唐朝尊太上老君老子为祖先,宋朝以财神宋公明为先祖,以道教为国教。
使用黄老之术治国,创造了“治隆唐宋”的局面。
明朝朱元璋亲自给《道德经》作注,明成祖自称“真武大帝”;
嘉靖信奉道教,万历“无为”不上朝,明朝经济发展到顶峰。
佛家的禅宗深受道家影响,是用佛家的瓶装道家的酒。
儒家则使用“道”作为哲学基础,弥补先天不足。
老子被后世封为“玄元皇帝”;
孔子只被封为“文宣王”。
南怀瑾说过,中国古代强盛是因为“内服黄老,外示儒术”,内在的还是道家;
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几乎每一件都和道家密切相关,尤其是“四大发明”。
在全球范围内,《道德经》销量远远高于《论语》。
道家的思想与闵主、发至、子有、市场经济、科学技术不谋而合。而儒家只靠说教、人之。
而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媒体、教育只宣传孔子,而说老子是消极、复古呢?
纵观古今中外,孔子什么时候超过老子了?
看看国内外的评价,孔子与老子比高低,各方面差距大矣!
先看国内人的评价,就一句话:“老子天下第一”,就已说明问题。
老子《道德经》在世界上的发行量仅次于《圣经》。是孔子所不能比的。
毛泽东对孔学的评说:"孔学名高实秕糠"
再看看孔子对自己老师老子的看法:“鸟,我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老聃,真吾师也!'”
黑格尔在《哲学史演讲录.中国哲学》中对孔学的评说,“只是一种常识道德,这种常识道德我们在哪里都找得到,在哪一个民族里都找得到,可能还要好些,这是毫无出色之点的东西。孔子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在他那里思辨的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只有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的教训,从里面我们不能获得什么特殊的东西。西塞罗留下给我们的‘政治义务论’,便是一本道德教训的书,比孔子所有的书内容丰富,而且更好。”,黑格尔甚至说:“毫无出色之点”。“为了保持孔子的名声,假使他的书从来不曾有过翻译,那倒是更好的事。”
黑格尔对老子的评说:“老子的著作,尤其是《道德经》最受人崇仰。老子的信徒们说老子本人曾化为佛,即是以人身而永远存在的上帝。老子的主要著作我们现在还有,它曾流传到维也纳,我曾亲自在那里看到过。老子书中特别有一段重要的话常被引用:道没有名字便是天与地的根源;它有名字便是宇宙的母亲,人们带着情欲只从它的不完全的状况考察它;谁要想认识它,应该不带情欲。”
康德对老子的评说:老子所称道的“上善”在于“无”,这种说教以“无”为“上善”,也就是一种通过与神格相融合、从而通过消灭人格而取得自我感觉消融于神格深渊之中的意识。
尼采:“《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托尔斯泰说,孔子、孟子对他的影响是大的,而老子对他的影响是巨大的;
美国总统里根引用过“治大国若烹小鲜”,来说怎么治国;
俄国总统梅德韦杰夫引用过“得与忘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来应对金融危机;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引用“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来处理国际关系。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儒家道家思想对比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