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路感染检查血液细菌内毒素检查用水126什么意思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内毒素知识介绍..doc 7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100 &&
内毒素知识介绍..doc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内毒素知识介绍
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中的一种成分,叫做脂多糖。脂多糖对宿主是有毒性的。内毒素只有当细菌死亡溶解或用人工方法破坏菌细胞后才释放出来,所以叫做内毒素。内毒素不是蛋白质,因此非常耐热。在100的高温下加热1小时也不会被破坏,只有在的温度下加热个小时,或用强碱、强酸或强氧化剂加温煮沸30分钟才能破坏它的生物活性。与外毒素不同之处,还有:内毒素不能被稀甲醛溶液脱去毒性成为类毒素;把内毒素注射到机体内虽可产生一定量的特异免疫产物(称为抗体),但这种抗体抵消内毒素毒性的作用微弱。 内毒素脂多糖分子由菌体特异性多糖、非特异性核心多糖和脂质A三部分构成。脂质A是内毒素的主要毒性组分。不同革兰氏阴性细菌的脂质A结构基本相似。因此,凡是由革兰氏阴性菌引起的感染,虽菌种不一,其内毒素导致的毒性效应大致类同。这些毒性反应主要有: 发热反应。人体对细菌内毒素极为敏感。极微量(1-5纳克/公斤体重)内毒素就能引起体温上升,发热反应持续约4小时后逐渐消退。自然感染时,因革兰氏阴性菌不断生长繁殖,同时伴有陆续死亡、释出内毒素,故发热反应将持续至体内病原菌完全消灭为止。内毒素引起发热反应的原因是内毒素作用于体内的巨噬细胞等,使之产生白细胞介素1、6和肿瘤坏死因子α等细胞因子,这些细胞因子作用于宿主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促使体温升高发热。 白细胞反应。细菌内毒素进入宿主体内以后,血流中占白细胞总数60-70%的中性粒细胞数量迅速减少,这是因为细胞发生移动并粘附到组织毛细血管上了。不过1-2小时后,由内毒素诱生的中性细胞释放因子刺激骨髓释放其中的中性粒细胞进入血流,使其数量显著增加,有部分不成熟的中性粒细胞也被释放出来。革兰氏阴性菌的伤寒沙门菌是例外,其内毒素使白细胞总数始终是减少状态,目前还不清楚是什么原因。由于绝大多数被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的患者血流中白细胞总数都会增加,所以现在医生在诊断前,为了初步区别是细菌性感染还是病毒性感染,常常要化验病人的血液,对白细胞进行总数测定和分类计数。被病毒感染的病人,其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基本在正常值范围内。 内毒素血症与内毒素休克。当病灶或血流中革兰氏阴性病原菌大量死亡,释放出来的大量内毒素进入血液时,可发生内毒素血症。大量内毒素作用于机体的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内皮细胞、血小板,以及补体系统和凝血系统等,便会产生白细胞介素1、6、8和肿瘤坏死因子α、组胺、5羟色胺、前列腺素、激肽等生物活性物质。这些物质作用于小血管造成功能紊乱而导致微循环障碍,临床表现为微循环衰竭、低血压、缺氧、酸中毒等,于是导致病人休克,这种病理反应叫做内毒素休克。 关于内毒素休克,过去曾有过惨痛的教训。20世纪40年代青毒素刚问世的时候,医生发现青霉素对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流行性脑膜炎疗效非常显著。因此,凡发现这类病人,一律优选青霉素进行治疗;且按照一般规律,用药剂量随病情严重程度而递增。结果发生了意外,用大剂量青霉素治疗重症脑膜炎患者时,不少发生了内毒素休克而死亡。后来经过研究分析,发现了其中的原委。病情严重的患者,体内存在的病原菌数量多,医生采用大剂量“轰炸”,意欲“一举歼敌”。快速、彻底杀灭病原体,这种战略无可非议,但有些医生忽略了另一方面,即流行性脑膜炎的病原菌是属革兰氏阴性菌的脑膜炎奈瑟菌,其致病物质是内毒素,而内毒素是要在病菌死亡后再放出的。如今用大剂量青霉素一下子将全部病菌杀死,也就是使大量内毒素一次放出,促成了内毒素休克,加速了患者的死亡。随着医学的进步,现在医生遇到这类病人,一方面仍然要用大剂量的有效抗菌药物去对付,同时要加用激素类药物,以保护对内毒素敏感的细胞不对内毒素诱生的细胞因子发生反应,从而度过“休克”难关。犹如外科手术时,采用麻醉药使病人丧失痛觉一样。内毒素或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在酒精性肝病(ALD)所致的肝损害中起重要作用[1]。LPS要发挥生理作用,必须与血循环中的载体结合,脂多糖结合蛋白(lipopolysaccharide?binding?protein,?LBP)是近年发现的一种LPS载体蛋白,它能与LPS结合形成LPS-LBP复合物,并将LPS运送到效应靶器官或靶细胞发挥生理或病理生理作用。单核/巨噬细胞表面存在一种膜蛋白CD14,其分子量为5.5×104,主要功能是识别LPS,被认为是LPS的受体,在LPS介导单核/巨噬细胞激活中起重要作用[2]。LPS-LBP与CD14的结合能促使单核/巨噬细胞激活并释放多种细胞因子,诱导肝脏损害[3]。LPS、LBP及CD14三者在ALD中的确切作用机制及相互关系尚不清楚。本研究用乙醇喂养大鼠建立酒精性肝病动物模型,观察LBP和CD14?mRNA的表达及其在肝损害中的作用。结?果? ?1.?血中内毒素和ALT含量变化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图文】尿路感染 22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尿路感染 22
大小:2.78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区别/内毒素
内毒素 区别要点
多数 革兰氏阳性菌 ,少数革兰氏阴性菌
多数革兰氏阴性菌,少数为革兰氏阳性(如苏云金芽孢杆菌)
多数活菌分泌出,少数菌裂解后释出。
细胞壁组分,菌裂解后释出
强,对组织细胞有选择性毒害效应,引起特殊临床表现
较弱,各种类的毒性效应相似,引起发热、白细胞增多、微循环障碍、休克等
免疫抗原性
强,刺激宿主产生抗毒素。
较弱,甲醛液处理后不形成类毒素。
60℃半小时被破坏。
160℃2-4小时被破坏
特定抗生素治疗为主。
消炎药物、抗氧化剂治疗为主。
&简介/内毒素
英语:endotoxin
革兰氏阴性菌,(如伤寒杆菌,结核杆菌,痢疾杆菌等)的菌体中存在的毒性物质的总称。是多种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成分,由菌体裂解后释出的毒素,又称之为"热原"。单位Eu/ml。其化学成分有磷脂多糖-蛋白质复合物,其毒性成分主要为类脂质A。内毒素位于细胞壁的最外层、覆盖于细胞壁的黏肽上。各种细菌的内毒素的毒性作用较弱,大致相同,可引起发热、微循环障碍、内毒素休克及播散性血管内凝血等。内毒素耐热而稳定,抗原性弱。可刺激机体产生抗体,但无中和作用,形成抗毒素,经甲醛处理不能成为类毒素。
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中的一种成分,叫做脂多糖。脂多糖对宿主是有毒性的。内毒素只有当细菌死亡溶解或用人工方法破坏菌细胞后才释放出来,所以叫做内毒素。
内毒素不是蛋白质,因此非常耐热。在100℃的高温下加热1小时也不会被破坏,只有在160℃的温度下加热2到4个小时,或用强碱、强酸或强氧化剂加温煮沸30分钟才能破坏它的生物活性。与外毒素不同之处在于:内毒素不能被稀甲醛溶液脱去毒性成为类毒素;把内毒素注射到机体内虽可产生一定量的特异免疫产物(称为抗体),但这种抗体抵消内毒素毒性的作用微弱。
毒性反应/内毒素
内毒素内毒素脂多糖分子由菌体特异性多糖、非特异性核心多糖和脂质A三部分构成。脂质A是内毒素的主要毒性组分。不同革兰氏阴性细菌的脂质A结构基本相似。因此,凡是由革兰氏阴性菌引起的感染,虽菌种不一,其内毒素导致的毒性效应大致类同。这些毒性反应主要有:发热反应
人体对细菌内毒素极为敏感。极微量(1-5纳克/公斤体重)内毒素就能引起体温上升,发热反应持续约4小时后逐渐消退。自然感染时,因革兰氏阴性菌不断生长繁殖,同时伴有陆续死亡、释出内毒素,故发热反应将持续至体内病原菌完全消灭为止。内毒素引起发热反应的原因是内毒素作用于体内的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等,使之产生白细胞介素1、6和肿瘤坏死因子α等细胞因子,这些细胞因子作用于宿主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促使体温升高发热。白细胞反应
内毒素细菌内毒素进入宿主体内以后,血流中占白细胞总数60-70%的中性粒细胞数量迅速减少,这是因为细胞发生移动并粘附到组织毛细血管上了。不过1-2小时后,由内毒素诱生的中性细胞释放因子刺激骨髓释放其中的中性粒细胞进入血流,使其数量显著增加,有部分不成熟的中性粒细胞也被释放出来。革兰氏阴性菌的伤寒沙门菌是例外,其内毒素使白细胞总数始终是减少状态。由于绝大多数被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的患者血流中白细胞总数都会增加,所以医生在诊断前,为了初步区别是细菌性感染还是病毒性感染,常常要化验病人的血液,对白细胞进行总数测定和分类计数。被病毒感染的病人,其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基本在正常值范围内。内毒素内毒素休克
内毒素当病灶或血流中革兰氏阴性病原菌大量死亡,释放出来的大量内毒素进入血液时,可发生内毒素血症。大量内毒素作用于机体的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内皮细胞、血小板,以及补体系统和凝血系统等,便会产生白细胞介素1、6、8和肿瘤坏死因子α、组胺、5羟色胺、前列腺素、激肽等生物活性物质。这些物质作用于小血管造成功能紊乱而导致微循环障碍,临床表现为微循环衰竭、低血压、缺氧、酸中毒等,于是导致病人休克,这种病理反应叫做内毒素休克。
关于内毒素休克,过去曾有过惨痛的教训。20世纪40年代青毒素刚问世的时候,医生发现青霉素对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流行性脑膜炎疗效非常显著。因此,凡发现这类病人,一律优选青霉素进行治疗;且按照一般规律,用药剂量随病情严重程度而递增。结果发生了意外,用大剂量青霉素治疗重症脑膜炎患者时,不少发生了内毒素休克而死亡。后来经过研究分析,发现了其中的原委。病情严重的患者,体内存在的病原菌数量多,医生采用大剂量"轰炸",意欲"一举歼敌"。快速、彻底杀灭病原体,这种战略无可非议,但有些医生忽略了另一方面,即流行性脑膜炎的病原菌是属革兰氏阴性菌的脑膜炎奈瑟菌,其致病物质是内毒素,而内毒素是要在病菌死亡后再放出的。如今用大剂量青霉素一下子将全部病菌杀死,也就是使大量内毒素一次放出,促成了内毒素休克,加速了患者的死亡。随着医学的进步,医生遇到这类病人,一方面仍然要用大剂量的有效抗菌药物去对付,同时要加用激素类药物,以保护对内毒素敏感的细胞不对内毒素诱生的细胞因子发生反应,从而度过"休克"难关。犹如外科手术时,采用麻醉药使病人丧失痛觉一样。
病原微生物又可称为病原菌,是指能入侵宿主引起感染的微生物,有细菌、真菌、病毒等。
病原菌为什么会使人生病呢?是因为它们能产生致病物质,造成宿主感染。如果不产生致病物质,就是非病原菌。至于正常菌群,当与宿主处于生态平衡状态,它们并不引起机体的感染,故属于非病原菌范畴。但是,在特定条件下,因为菌群失调、宿主免疫功能低下或菌群寄居部位改变造成了生态失调状态,正常菌群也能引起感染,这样它们又应看成病原菌。为此,将这些正常菌群称为条件性病原菌或机会性病原菌,意思是在特殊条件下或遇到合适机会时,它们也可以具有病原菌的特性,造成人类感染性疾病。
霍乱弧菌、痢疾杆菌和大肠杆菌能产生分泌到它们细胞外面的肠毒素引起患者腹泻;鼠疫杆菌分泌的鼠疫毒素作用于全身血管及淋巴使其出血和坏死;还有些细菌产生不分泌到菌体细胞外的毒素,例如沙门氏菌。当我们不小心弄破了手足而伤口比较深时,或者被锈铁钉扎到肉中,必须到医院去注射预防针,预防由梭状芽孢杆菌引起的破伤风。梭状芽孢杆菌也来自土壤,是一种不喜欢氧气的厌氧菌。它在氧气较少的深部伤口中繁殖,并产生一种能致人于死地的毒素。还有一种梭状芽孢杆菌,它们会产生一种已知对人类最厉害的毒素(0.1微克就足以致人死命),它并不在宿主体内繁殖,而是在罐头里腌制的鱼和肉类中繁殖并产生毒素。不过现代先进有效的食品保藏方法使肉毒中毒症变得很少见了。
病原菌的致病物质可分为毒素和侵袭力两大类。毒素对宿主有毒,能直接破坏机体的结构和功能。侵袭力本身无毒性,但能突破宿主机体的生理防御屏障,并可在机体内生存下来(医学上称为定殖)、繁殖和扩散。如果把毒素当作"元凶",那侵袭力就是"帮凶"。
根据性质、作用和产生菌的不同,病原菌的毒素分为外毒素和内毒素两种。下面的表格列出了细菌外毒素和内毒素的主要区别。
检测/内毒素
由于内毒素是细菌死亡裂解或自溶引起的,因此环境中大量存在内毒素。当内毒素通过机体消化道等方式时并无危害,少量通过注射等方式进入血液后被肝脏枯否细胞灭活,不造成机体损害。内毒素大量进入血液就会引起发热反应-"热原反应"。内毒素大量进入、集聚于血液中,超过机体各自卫系统的清除能力,则可导致不同程度的内毒素血症。对于易于引入内毒素的药品医疗器械等必须通过内毒素检测。内毒素的检测常用家兔热原法和鲎试验法。中国药典收录的细菌内毒素检查法包括2种方法:凝胶法和光度法,使用鲎试剂来定性或定量检测内毒素。
血症介绍/内毒素
内毒素内毒素血症是由于血中细菌或病灶内细菌释放出大量内毒素至血液,或输入大量内毒素污染的液体而引起的一种病理生理表现。内毒素血症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两大类。(1)内毒素血症发生的原因。在严重创伤、感染等应激状态下可出现:全身网状内皮系统功能障碍,免疫机能下降,肠道吸收的内毒素过多而超过机体清除能力;胃肠道粘膜缺血、坏死、屏障破坏,大量内毒素释放入血;肠道吸收的内毒素因肝功能障碍由侧枝循环直接入体循环;某些组织、器官的感染引起外源性内毒素入血。(2)内毒素血症的临床症状内毒素血症临床症状主要决定于宿主对内毒素的抵抗力。症状和体征有:发热,数变化,出血倾向,心力衰竭、肾功能减退、肝脏损伤、神经系统症状,以及休克等。内毒素可引起组胺、5-羟色胺、前列腺素、激肽等的释放,导致微循环扩张,静脉回流血量减少,血压下降,组织灌流不足,缺氧及等。(3)内毒素血症的后果内毒素血症可以出现在多系统的多种疾病中,通常导致致死性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病死率极高。内毒素血症可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①发热反应:内毒素直接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或作用于白细胞使之释放内原性致热原;②促使血管活性物质如缓激肽、组胺、5-羟色胺、血管紧张素等释放,使血压下降,导致微循环障碍;③引起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激活凝血、纤溶系统,产生出血倾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④经C3旁路或经典途径激活补体;⑤直接或间接损害肝脏,引起糖代谢紊乱及酶学、蛋白代谢的改变;⑥激活白三烯、前列腺素、巨噬细胞、单核细胞及内皮细胞活性。(4)各类疾病内毒素血症的发生率急性肝炎37-64%;爆发性肝炎58-100%;丙肝61.54%;胆石症伴急性梗阻性化脓性感染85%;烧伤85%;败血症70%;多器官功能衰竭100%;急性胰腺炎90%;皮肤软组织感染70-81.1%;腹腔感染72-84%;尿路感染70-80%(肾炎)、癌症70%;肺炎100%;上感100%。(5)内毒素血症的治疗内毒素血症的治疗原则多主张:①减少内毒素的产生和吸收;②改善内毒素引起的微循环障碍。许多非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的重症病人及处于应激状态的患者,绝大部分出现,血浆中内毒素血症主要来源于肠道内毒素的吸收,因此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是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发病机制与如下几方面有关:(1)肠道内毒素生成和摄取增多(肠道微生物移位)机体免疫功能受损和肠粘膜免疫屏障的破坏,内毒素移位,进入血循环;肠粘膜屏障功能障碍,粘膜缺血、萎缩、破损、脱落均可造成内毒素移位,发生肠源性内毒素血症;肠道微生态环境破坏,广谱抗生素的长期应用减少了对抗生素敏感的厌氧菌的数量,导致革兰氏阴性菌大量繁殖,突破粘膜屏障而移位进入血循环。(2)肝脏对内毒素的清除功能减退,大量内毒素在肝脏未经解毒溢入体循环。(3)门体系统功能障碍,出现门体分流,来自肠道的内毒素绕过肝脏,未经灭活解毒,涌入体循环,形成内毒素血症。(4)淋巴液生成增加,腹腔淋巴管--胸导管是内毒素进入体循环的重要替代途径。(5)外周血内毒素灭活功能降低,各种原因造成的外周血灭活内毒素能力下降,易发生肠源性内毒素血症。
监测仪/内毒素
1. 最精确的温度控制:环境温度15-30℃,湿度40-60%时,检测仪温度控制在37℃± 0.5℃。2. 最坚固的机体:整体设计,不用移动组件,组件不易损坏,机体长时间稳定运行,仪器不需要经常校准,维护费用低。3. 最灵敏的鲎试剂:使用浊度法鲎试剂检测灵敏度可达到0.001EU/ml,检测结果可保留2-4位有效数字。4. 最低的鲎试剂使用量:鲎试剂的使用量仅为0.05ml,可成倍的节约成本。5. 最真实的温度显示:实时检测温度,80%的时间内温度可稳定在整37℃。6. 最方便的检测程序:每天只需做一次阴性检测和阳性检测,每个批号的鲎试剂只需做一条标准曲线,有效的节约成本简化操作。7. 最强大的检测能力:96个检测孔,每个孔都是独立的,用户可同时建立96个检测方案。8. 最权威的检测系统:该系统是世界上公认的权威系统,它在内毒素检测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结果报告可用于FDA的申报。软件的功能特点:1. 操作界面简单快捷,功能丰富,用户只需要第一次使用时进行简单设置。2. 可保存设置、检测方案、检测结果以及标准曲线,并能随时提取保存文件,保存的文件可自动或手动命名。3. 可批量设置检测方案,标准曲线一次设置自动标出所有点。4. 可随时(包括检测进行中)添加、删除、更改检测方案。5. 检测结束后自动进行数据分析,也可打开以前的数据进行分析。6. 自动绘制出标准曲线,包括相关系数、斜率、截距,可将不合格的点去除,并可随时调用曲线。7. 自动计算内毒素含量、样品回收率、相关系数、变异系数,并能自动判断检测过程及结果是否合格。8. 为了防止由于断电等原因导致的系统中断,系统自动保存中断前的数据及设置。9. 系统数据及检测结果,可打印出报告,报告符合美国FDA要求。 规格
100-250V 50/60HZ
37± 0.5°C
40.6(长)x45.7(宽)x9.5(高)[cm]
数据传输格式
ASCII character strings,9600 baud
相关词条/内毒素
青少年牙周炎
高原肺水肿
内分泌失调
血栓性脉管炎
多发性硬化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27次
参与编辑人数:19位
最近更新时间: 09:22:03
申请可获得以下专属权利:
贡献光荣榜内毒素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4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10)内毒素的产生及入血途径
(10)内毒素的产生及入血途径
/csrxtj.asp
内毒素的产生
自从内毒素被发现后,人们一直认为内毒素作为细胞壁的结构成分只有在菌体死亡或人工裂解时才释放出来.但近年来发现革兰氏阴性菌在细菌对数生长期或细菌营养缺乏时也释放内毒素.应用电子显微镜技术发现,在细菌对数生长期,革兰氏阴性菌外膜过度合成,过剩的外膜在菌体表面形成许多”疱疹样结构”(structure
afblebs),内毒素以”出疱疹”的方式被释放到周围介质中去.菌体外膜上的”疱疹”有大小两种类型,”大疱疹”在菌体分裂产生横隔的过程中形成,随菌体分裂成两个细菌而死亡;”小疱疹”存在于菌体的外表面,在细菌生长过程中不断产生,随时释放到外环境中.尽管这种以游离状态存在的内毒素仅占整个细菌内毒素的一部分,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持续释放的内毒素可能在其对宿主的反应中发挥一定重要作用.
内毒素的入血途径
1.肠道内毒素的吸收:
正常机体的肠道有大量革兰氏阴性菌生长,肠内溶物的内毒素浓度很高,肠黏膜上皮细胞内毒素有较强的抵抗力,内毒素不易透入肠黏膜屏障入血,即使少量内毒素越过肠黏膜屏障进入门静脉,也能随之被肝脏有效解毒.缺氧、低灌流、炎症、肠梗阻、溃疡形成及肝胆疾病等可造成肠黏膜功能损害(通透性增高),肠道的内毒素可被大量吸收入血.
透过烫黏膜被吸收的内毒素,
一是经门静脉入肝脏被解毒,若肝脏解毒功能下降,则可透过肝脏进入人体循环;
二是门脉高压侧支循环开放时,避开肝脏解毒而经侧支循环进入体循环;
三是经腹腔淋巴系统由胸导管进入体循环.近年来研究表明,这是较之进入门脉更为重要的造成内毒素血症的途径.动物实验发现,阻断门脉血流可使胸导管内毒素的浓度急剧上升,可达到高于门脉血400倍的水平,说明这是一条内毒素的重要通道.
2.败血症时血中细菌的释放:
革兰氏阴性杆菌败血症时,细菌在血中大量繁殖,死亡解体的细菌可释放内毒素,造成内毒素血症.但近来研究发现,革兰氏阴性杆菌在对数生长期或细菌营养缺乏时也可以释放内毒素.对败血症患者进行有效的抗菌治疗,可造成血中细菌大量死亡崩解,进而释放大量内毒素造成严重的内毒素血症.实验表明,对大肠杆菌败血症动物使用庆大霉素,在血中活菌数量急剧减少的同时,血中内毒素浓度急剧上升,可比原来水平增加10-2000倍,这就可以解释为何在有效抗菌治疗后,某些革兰氏阴性菌败血症的病情反而恶化的原因.体内局部感染病灶也以同样的原因成为内毒素血症的可能来源.
3.外源性输入:
因治疗目的输入了污染内毒素的液体,药物或血液等也可引起内毒素血症.病人的临床反应程度与输入量有关,常见的输液热原反应就是由于输入的液体污染了内毒素.
内毒素血症
/News_View.asp?NewsID=69
内毒素血症是由于血中细菌或病灶内细菌释放出大量内毒素至血液,或输入大量内毒素污染的液体而引起。内毒素血症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两大类。
内毒素血症发生的原因。
在严重创伤、感染等应激状态下可出现:
全身网状内皮系统功能障碍,免疫机能下降,肠道吸收的内毒素过多而超过机体清除能力;
胃肠道粘膜缺血、坏死、屏障破坏,大量内毒素释放入血;
肠道吸收的内毒素因肝功能障碍由侧枝循环直接入体循环;
某些组织、器官的感染引起外源性内毒素入血。
(2)内毒素血症的临床症状
内毒素血症临床症状主要决定于宿主对内毒素的抵抗力。症状和体征有:发热,白细胞数变化,出血倾向,心力衰竭、肾功能减退、肝脏损伤、神经系统症状,以及休克等。内毒素可引起组胺、5-羟色胺、前列腺素、激肽等的释放,导致微循环扩张,静脉回流血量减少,血压下降,组织灌流不足,缺氧及酸中毒等。
(3)内毒素血症的后果
内毒素血症可以出现在多系统的多种疾病中,通常导致致死性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病死率极高。
内毒素血症可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
①发热反应:内毒素直接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或作用于白细胞使之释放内原性致热原;
②促使血管活性物质如缓激肽、组胺、5-羟色胺、血管紧张素等释放,使血压下降,导致微循环障碍;
③引起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激活凝血、纤溶系统,产生出血倾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④经C3旁路或经典途径激活补体;
⑤直接或间接损害肝脏,引起糖代谢紊乱及酶学、蛋白代谢的改变;
⑥激活白三烯、前列腺素、巨噬细胞、单核细胞及内皮细胞活性。
(4)各类疾病内毒素血症的发生率
急性肝炎37-64%;爆发性肝炎58-100%;丙肝61.54%;胆石症伴急性梗阻性化脓性感染85%;烧伤85%;败血症70%;多器官功能衰竭100%;急性胰腺炎90%;皮肤软组织感染70-81.1%;腹腔感染72-84%;尿路感染70-80%(肾炎)、癌症70%;肺炎100%;上感100%。
(5)内毒素血症的治疗
内毒素血症的治疗原则多主张:
①减少内毒素的产生和吸收;
②改善内毒素引起的微循环障碍。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
许多非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的重症病人及处于应激状态的患者,绝大部分出现内毒素血症,血浆中内毒素血症主要来源于肠道内毒素的吸收,因此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是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发病机制与如下几方面有关:
(1)肠道内毒素生成和摄取增多(肠道微生物移位)
机体免疫功能受损和肠粘膜免疫屏障的破坏,内毒素移位,进入血循环;
肠粘膜屏障功能障碍,粘膜缺血、萎缩、破损、脱落均可造成内毒素移位,发生肠源性内毒素血症;
肠道微生态环境破坏,广谱抗生素的长期应用减少了对抗生素敏感的厌氧菌的数量,导致革兰氏阴性菌大量繁殖,突破粘膜屏障而移位进入血循环。
(2)肝脏对内毒素的清除功能减退,大量内毒素在肝脏未经解毒溢入体循环。
(3)门体系统功能障碍,出现门体分流,来自肠道的内毒素绕过肝脏,未经灭活解毒,涌入体循环,形成内毒素血症。
(4)淋巴液生成增加,腹腔淋巴管--胸导管是内毒素进入体循环的重要替代途径。
(5)外周血内毒素灭活功能降低,各种原因造成的外周血灭活内毒素能力下降,易发生肠源性内毒素血症。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及其治疗进展
杜秉权 天津公安医院
/yishengtiandi/lunwenxuandeng/050.htm
重症急腹症可导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action syndrome,SIRS)甚至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的发生,而SIRS及MODS的形成多与体内大量内毒素的生成有关。故对内毒素血症的定义、发生、发展、治疗及预后的评估在疾病治疗中处于很重要的地位,必须加以重视。
1.内毒素血症
循环血中出现可检出的内毒素,称之为内毒素血症。其中不伴有革兰氏阴性细菌(gram-negative
bacteria, G-细菌)感染者,称为肠源性内毒素血症(intestinal endotoxemia,
在正常人的远端小肠和结肠有大量细菌和内毒素,厌氧菌为1010, G+
和G-需氧菌以及兼性厌氧菌分别为105~108。而内毒素恰恰存在于G-细菌菌体的细胞壁内,在细菌死后细胞壁崩解时释出,活菌亦可以发疱形式将内毒素释出。其化学成分为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由三层组成,其内层为类脂A,介导多数生物效应,几乎所有肠道细菌的类脂A结构都是相同的。
2.肠屏障与内毒素移位
在正常人肠道内的细菌和内毒素是如何发挥其损伤作用的呢?
1979年Berg首先提出“细菌移位”(bacterial
translocation)的概念,并定义为“肠道内活的细菌通过肠粘膜侵入肠道以外的部位,如肠系膜淋巴结、肝、脾、血液以至全身的感染过程”。
1990年Alexander将其内容扩展为“微生物移位”(microbial
translocation),即“肠道内活的或死的细菌及其产物,包括内毒素,通过解剖学完整的肠粘膜屏障侵入肠道以外部位的过程”
由正常肠道微生物区系的平衡作用、机械屏障、免疫防御以及肠肝轴这四种基本因素构成肠屏障[3],是机体防御肠道细菌及内毒素等移位的关键机构。
(1)肠道生物屏障:
Waaij首先提出“定植抗性”的概念,描述正常肠道菌群的保护作用。现知专性厌氧菌是定植抗性的主要成分,厌氧菌数目超过肠道G-和需氧G+细菌倍,并与肠道上皮紧密联系,形成一道物理屏障,限制潜在致病菌与粘膜的直接接触,使用广谱抗生素可使厌氧菌屏障丧失,使潜在致病菌容易与肠上皮接触。正常肠道微生物区系通过细菌拮抗作用维持相互之间的稳定平衡,如接触抑制、抗微生物因子以及竞争连接部位与营养。
(2)肠道机械屏障包括肠道粘液层、肠蠕动和肠道上皮。小肠的正常蠕动可防止细菌在临近肠粘膜部位的长时间滞留,减少细菌穿过粘膜层到达上皮的机会。
(3)肠道免疫屏障指肠道相关淋巴样组织(gut-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GALT),调节对肠内可溶性和颗粒性抗原的局部免疫反应。抗原诱导的B淋巴细胞产生分泌型IgA,通过与细菌结合并阻止其与上皮细胞连接而防止细菌侵入粘膜。肝脏网状内皮细胞能有效地清除血中内毒素,只有在肝脏网状内皮系统功能严重损伤时才出现全身性内毒素血症。门脉中少量肠源性内毒素对维持网状内皮系统吞噬活性有重要作用,以增强宿主对各种损伤的抵抗力;门脉中大量内毒素则增加肝脏对某些损伤的敏感性,肝功能障碍时则清除内毒素的能力受损,对内毒素的全身抵抗力降低。故肝脏网状内皮系统的正常功能是肠屏障的必要成分。
(4)肠肝轴(即化学屏障):
排泄到肠内的抗内毒素的物质胆汁酸盐(胆盐)能与肠腔内的内毒素结合,形成难以吸收的去垢剂样复合物,而阻止内毒素从肠道吸收。肠屏障的完整是阻止细菌和内毒素移位的重要因素,但是应当了解,一定量的细菌移位是一种生理过程,对肠道和全身免疫力的形成与维持是重要的。
肠道内细菌移位的
第一步是移位的细菌粘附到上皮细胞表面或肠粘膜表面溃疡部位;
其次,细菌通过粘膜屏障并以活菌进入粘膜固有层;
第三,移位的细菌及其产物如内毒素侵入淋巴管或血流,弥漫全身。
细菌易位途径主要有两条,低剂量时细菌易位以肠系膜淋巴结途径为主,高剂量时以门静脉途径为主。
3.内毒素本身生物活性及介导的炎性反应
内毒素本身的生物活性是:
发热反应:内毒素直接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或作用于粒细胞或单核细胞使之释放内源性致热原引起发热;
激活血管活性物质,如缓激肽、组织胺、5-羟色胺等,导致血管舒缩功能紊乱,引起低血压和休克;
作用于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使之释放大量细胞因子及其它炎症介质,导致肝脏与其它器官损伤;
损伤血管内皮,“封闭”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抑制肝脏抗凝血酶III的合成,诱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5. 激活补体替代途径;
6. 引起局部过敏反应;
7. 导致糖代谢紊。
系统研究表明,急腹症发病过程中,常见肠道细菌的内毒素移位,导致血中内毒素水平升高,使炎症细胞活化的细胞因子生成,甚至爆发“细胞因子/炎症介质风暴”,加以宿主防御作用及至防御衰竭。
内毒素血症期界定如下:
1).具有相关疾病背景,如急腹症、大面积烧伤、大手术打击
2).全身性炎症反应尚未达到SIRS程度
3).循环内毒素水平增高。
其中12为必备条件,内毒素血症期存在一定程度的全身性炎症反应,属SIRS的前期状态,氧自由基,,NO以及内毒素是急腹症内毒素血症的部分炎性介质,应防止内毒素血症期向SIRS及MODS的发展。细菌、内毒素移位后的生物作用及其产生的细胞因子及其它炎症介质:肠道是脓毒症和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
MODS)的原动力,当前述肠屏障功能障碍时可发生细菌及内毒素移位。严重创伤、烧伤、危重患者、多器官衰竭(multiple organ
MOF)患者、威胁生命的菌血症、肠道细菌感染患者,常出现细菌移位,但无明确的感染灶。细菌移居量与损伤轻重有关。循环内毒素可正反馈的促进肠道内毒素移位。一旦肠屏障衰竭,肝清除肠源性细菌和内毒素的能力就成为全身脓毒症和远处器官损伤是否发生的决定因素。移位的细菌和内毒素直接损害肝脏或加重已有的损伤,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在肝纤维化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内毒素得以最终进入全身循环。体内的内毒素激活Kupffer细胞与其它吞噬细胞,释放细胞因子及其它炎症介质,导致远处器官损伤。就多器官功能衰竭和肠源性败血症状态的发生而言,肠道内毒素移位比细菌移位更具有临床意义。已经有实验证实,肠源性内毒素移位后,检测各脏器单位组织重量中内毒素含量,由高至低为肾、肺、肝、胰、肠系膜淋巴结、心脏,说明腹膜炎时易发生肾衰、呼衰与其单位组织中内毒素含量有关。
炎性介质中:
生物喋呤参与了内毒素休克所致多脏器损害发病过程,早期拮抗内毒素可抑制组织生物喋呤的合成与释放。可以观测到的IAI时血浆内毒素和TNF水平、IL-6在实验后开始升高,IL-1无显著变化[11]。IL-8升高在中性粒细胞的粘附、渗出及游走中起重要作用。IL-18与内毒素血症引起的肝损伤有关,但可以降低TNF-a水平。IL-10对大鼠腹腔感染和早期脓毒症时的炎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提示它可能是有效的抗炎性物质之一。
4.内毒素血症的现代医学治疗
(1)选择性肠道脱污染
选择性肠道脱污染(selective decontamination
of the digestive tract,
SDD)是基于定植抗性原理设计的一种局部使用胃肠道不吸收的抗生素的给药方法,选择性抑制口咽及上消化道潜在致病微生物,而使厌氧菌群不受损伤。经过10余年的应用,目前对SDD治疗的观点不一:
SDD能降低致病菌定植和呼吸道感染,但对死亡率、医疗费用、住ICU时间以及使用呼吸机时间等有益影响尚不肯定,甚至认为SDD不能生存率。但目前也有报道认为:SDD通过减轻肠道菌群紊乱状态,减少细菌移位,有利于预防ANP继发感染。
(2)特异性抗内毒素制剂
新的抗内毒素治疗包括中断内毒素合成,结合或中和其活性,防止其与宿主效应细胞相互作用,干扰内毒素介导的信号传导通路等。治疗制剂包括内毒素类似物、抗体、亚单位疫苗、多粘菌素结合柱、重组人蛋白、内毒素合成和细胞内信号传导的小分子抑制剂。
1) 抑制类脂A生物合成
噬菌体产生一小段核苷酸序列,起着反义RNA作用,阻断合成LPS的细菌合成酶。按此原理设计的抗G-细菌的药物,其作用与青霉素相似。抑制脱乙酰化酶制剂之一的L-573655,竞争性地抑制80%~90%的LPS合成,4h内快速杀灭大肠杆菌(E.
coli)。另一种同类制剂L-161240在E. coli攻击后立即和6小时可保护小鼠免于致死性腹内E.
coli感染。3-脱氧-D-甘露-辛酮糖酯胞苷转移酶(CMP-KDO合成酶,可激活KDO掺入到LPS)抑制剂,使类脂A前体聚积,最终杀灭细菌。以该抑制剂预处理可杀死血清中的95%以上的E.
coli,增强补体介导的溶菌作用,增加抗菌药物的敏感性10倍,并可降低抗菌药的用量。目前临床进行了人抗内毒素类脂A轻、重链可变区基因的克隆研究,抗体DNA在噬菌体中的重组获得了成功,为下一步的筛选、表达打下了基础。Clone45为IgM类抗多粘菌素B(PMB)单克隆抗体。Clone
45具有模拟类脂A的表面抗原结构,可作为类脂A的替身和LPS的受体拮抗剂,阻断内毒素诱生炎症介质的致病环节,起到抗内毒素休克的作用。
2) 抗内毒素抗体和疫苗制剂
分离与各种G-致病菌有高度亲和力的抗体,制成一种嵌合的IgG1单克隆抗体SDZ219-800,对人内毒素血症有治疗作用[12]。可望进入扩大的Ⅲ期临床。抗内毒素核心糖脂单克隆抗体(抗R595单克隆抗体)
具有防治腹腔感染伴MOD时代谢紊乱的代谢调理作用。同样,抗内毒素核心糖脂抗体(抗J5血清)能够明显改善腹腔感染伴MODS的代谢紊乱,对高分解代谢具有显著的调理作用。
主动免疫:
脱毒LPS疫苗(针对LPS的核心糖脂),采用E. coli J5
galE变异株的脱乙酰化LPS与B型脑膜炎球菌的一种外膜蛋白结合。在实验动物中显示高度的免疫原性和良好的耐受性。产生的多克隆抗体可结合到一些G-杆菌的LPS核心区,保护动物免于致死量内毒素攻击和G-细菌的侵袭性感染。
(3)杀菌/通透性增加蛋白
杀菌/通透性增加蛋白(bactericidal/permeability-increasing
,BPI)是人的一种内源性蛋白,主要存在于嗜中性白细胞的初级颗粒中。其V形结构的分子氨基端与羧基端呈平面对称,许多氨基酸形成一疏水性的囊,容纳LPS的类脂A。BPI与内毒素呈高度亲和性地结合。并有效地清除循环中的内毒素。重组BPI蛋白和23Kda的氨基端部分对内毒素攻击的健康志愿者和G-细菌攻击的动物均有效。BPI能增加G-细菌外膜的通透性而具抗菌性质。但重组BPI血清t1/2短(2~4min),需要大剂量连续静脉注射给药。目前国内亦有报道BPI对腹腔感染脓毒症大鼠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其机制与其拮抗内毒素活性有关。
BPI模拟肽对LPS所致小鼠死亡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及预防作用,并有一定的量效关系及时效关系。所以,BPI模拟肽,不仅保留了BPI特异性和LPS的特性,而且对LPS攻击小鼠具有更强的保护作用。
(4) 重建高密度脂蛋白
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HDL)有结合细菌内毒素的高度亲和力,HDL-LPS复合物相当稳定。通过LPS结合蛋白或可溶性CD14的短程穿梭输运到HDL。一旦LPS吸附到HDL微粒上就可以通过肝廓清机制被有效地从循环中清除,故HDL可作为内源性LPS清除系统。以血液供体重建的HDL作Ⅰ期临床实验,注射重组HDL能有效地阻断LPS促炎症细胞因子合成与限制其血液学毒性。
多粘菌素B结合柱(PMX-F):多粘菌素B(polymyxin B,
PMX)能中和内毒素,将PMX固定于不溶性纤维上形成PMX-F,用作直接血液灌注(direct haemoperfusion,
DHP)的主要成分,既能防止PMX(有中性神经系统及肾毒性)进入全身循环又能结合内毒素。动物实验及Ⅱ期临床研究均有较好效果[24]。
(5) LPS拮抗剂
E-5531是根据荚膜红细菌(一种无毒的细菌)的类脂A结构而合成的一种内毒素拮抗剂,可抑制其它G-细菌诱导的细胞因子产生。E-5531在细胞表面受体水平上拮抗LPS的活性,其与细胞表面的亲和力大于大肠杆菌的类脂A,该抑制作用是类脂A特异性的诱导细胞激活。E-5531在体内、体外能有效而特异地拮抗LPS诱导的固定的和循环中的细胞释放介质。E-5531与杀菌型的抗菌素合用可抵消后者所致细胞壁裂解后释出的内毒素,用于治疗G-细菌引起的脓毒症有效。
(6) 抗CD14抗体
CD14在单核巨噬细胞信号传导中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由于作为LPS在细胞膜上的结合位点的抗原决定基与可溶性CD14
是同一物质,故研制一种单克隆抗体阻断LPS结合到CD14并传递免疫效应细胞活化的信号。抗CD14抗体用于脓毒性休克的治疗正在进行临床前评价。
(7) LPS信号转导抑制剂
酪氨酸激酶和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与LPS细胞信号转导有关。抑制酪氨酸激酶可保护G-细菌性脓毒症时的腹膜炎犬。TYR,一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通过抑制巨噬细胞中介的炎性产物来治疗LPS和G—细胞引起的内毒素性休克[28]。
(8)LF-33,一种乳铁传递蛋白起源的缩氨酸,可以中和体内的存在的内毒素,降低LPS浓度,是一种有发展前景的药物。
(9)抗内毒素单链抗体
构建抗内毒素(LPS)单链抗体基因,并尝试其在E,coli中的表达。目前已经成功地构建了鼠抗LPS
ScFv基因,并在E.coliJM109中表达了GST-ScFv融合蛋白。
(1)胆盐(胆汁酸盐)(bile
salt),能直接结合内毒素,阻止其吸收,抑制G-细菌生长。口服胆盐能降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另外消胆胺、乳果糖、果胶、白陶土,山莨菪碱等也能降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
(2)牛磺酸(taurine),是动物体内含量最丰富的氨基酸。牛磺酸对肠上皮细胞具有膜稳定作用,对内毒素血症小鼠具有保护作用,能抑制内毒素血症大鼠肠道内毒素移位的增加,拮抗内皮素促进的肠道内毒素移位[6]。
(3)甘氨酸,甘氨酸拮抗内毒素的机制可能是通过其带正电荷的NH+3与内毒素脂质A上的PO-4结合,干扰了内毒素的正常结构,从而达到拮抗内毒素生物活性的效果。目前有报道甘氨酸
与PMB联合应用,其机理为
(1)内毒素脂质A上磷酸基团及相连的氨基葡萄糖双糖结构在甘氨酸、PMB作用下发生了变化,从而失去了对鲎试剂中C因子的激活作用,并且甘氨酸、PMB联合应用比单独使用效果要好;(2)提示甘氨酸和BMP可能是分别作用在内毒素分子的不同结构部位。
(4)Y-39041,可以通过同时抑制TNF-a和刺激IL-10产物增加来治疗内毒素血症[33]。
(5)次黄(嘌呤核)苷,可以通过抑制转录后细胞炎性产生的机制来拮抗内毒素血症,由于它的低毒性可以广泛应用于炎性/缺血性疾病导致的内毒素血症。
(6)穿心莲:穿心莲在体外可通过直接破坏内毒素结构和抑制其所介导释放的大量炎性细胞因子活性起到拮抗内毒素的作用[35]。
(7)四倍体菘蓝毛状根:发根农杆菌诱导四倍体植物产生的毛状根有可能成为传统中药材的一种代用品[36]。
(8)厌氧灵、锦红片、黄芩甙、绞股蓝总皂苷、黄连解毒汤、热毒清、青蒿提取物、解毒固本冲剂等亦分别通过提高机体免疫力,逆转内毒素休克表现,改变血流动力学,减少内毒素血症的炎性产物,对内毒素的直接中和来发挥治疗内毒素血症的作用。
综上所述,现代医学抗内毒素制剂目前多数仍处于实验研究阶段,投入临床应用特别是国人能承受者尚有一定距离。由于肠道不断地产生大量内毒素,抗G-细菌抗生素引起细菌释放的内毒素,大量内毒素对机体的影响是复杂的,因此抗内毒素制剂临床疗效的可靠性和持久性有待进一步证实。
祖国传统医学对内毒素血症的治疗:
大承气汤有直接灭活内毒素、抗肠道G-杆菌,防止肠道内毒素及细菌移位,促进肠道内毒素排出体外,增强血浆及胆汁灭活内毒素的能力,减轻肠、肝、肺、肾等的病理改变,降低细胞因子、内皮素-1水平及脂质过氧化作用等,从而保护肠屏障,减轻全身炎症反应,促进机体恢复。上述作用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通里攻下、荡涤肠胃、使肠道细菌和内毒素等排出体外,减少内毒素吸收,降低循环内毒素诱发肠道内毒素等移位及由此而引起的继发反应,影响了MOF的原动力,这些是通里攻下法的最大优势及其获效的关键环节,为其它诸法所不及。其他方法还包括泻热汤,瘀通腑合剂,热解毒、活血化瘀中药复方,神农33号注射液,热毒清注射液,丹参注射液,中药大黄、乌梅煎液灌肠等。
综上所述,以大承气汤及其制剂为代表的通里攻下法有保护肠屏障,促进内毒素及细菌等从大便中排出体外,防止肠道内毒素及细菌移位,减轻内毒素、细胞因子及其它炎症介质与胃肠肽类激素(如ET-1)所致损伤,对体内、体外实验以及多种病理模型与患者均有有效防治作用,是防治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使用频率最高的治法和方剂,或加用清热解毒或活血化瘀中药。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发病机制与实验及临床研究结果来看,通里攻下法是首选治法,这也符合西药发挥杀菌作用与中药清热活血,消除细菌内毒素作用“菌毒并治”的中西医结合理论,有广阔的发展的前景。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细菌内毒素检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