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群 20162015年宏观经济形势势好不好

张立群:2016年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重点分析
我的图书馆
张立群:2016年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重点分析
  今天,我主要谈一谈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形势,结合对经济发展形势的分析谈一谈对2016年“两会”精神的理解,重点还是放在解读2016年经济发展形势上。&
一、从需求侧分析中国经济增速下滑的原因&
2015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中国经济增速继续回调,从2014年的7.3%下降到2015年的6.9%。从这一过程来看,在“十二五”即将结束的时候,经济有很明显的下行压力。但是,自2012年开始的稳增长工作,在稳定市场需求,特别是稳定国内市场需求方面的成效日益显现。受其支持,经济增长降中趋稳。稳增长的政策效果在2016年会进一步显现,据此可以认为,在需求企稳的支持下,2016年中国经济将保持平稳增长,水平略高于2015年。另外,“十二五”期间是一个经济增速下调的过程,自2011年开始,经济增长率由9.5%逐年回落到2015年的6.9%,在这一过程中,2015年到2016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回调已经基本触底。这是我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形势的一个主要观点。
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适度扩大总需求,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持稳增长。在这个背景下,对于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回调已经基本触底这一观点的根据是什么?&
中国的经济发展长时间处在一个高增长阶段,从2003年至2007年经济增长率一直处于两位数的态势,最高的时候是2007年,达到14.2%。而从2012年开始,经济增速呈下降趋势,每年基本保持在8%以下的中高速增长。引起经济增速下滑的原因,我认为主要集中在需求的变化上。需求的变化对经济增长非常重要,这一点从企业的角度看,更为清楚。需求,从企业的角度来说就是订单。企业产品要有订单才能销售出去,没有订单就不可能安排生产,不安排生产也就不可能有增加值。因此,工业、农业、服务业的增加值都和各类生产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而为什么说GDP增长率的高低关系到每一个人?这是由于我们每一个人都在社会经济活动当中,离不开社会经济活动。另外,换个角度来说,GDP增长率的高低就是社会生产活动活跃程度的高低。如果农民不种地,工人不做工,服务业也停工,那么,GDP增长率就会非常低甚至出现负增长,经济发展就会处于全面大萧条的状态,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也会面临相当多的困难。&
另外,中国经济不能片面盲目地追求高增长,这一观点是对的。如果不顾环境、资源的约束,不顾经济增长的质量,片面、盲目地追求过高的、过度活跃的社会生产活动,比如城市拆了建、建了拆,一方面会使大家非常劳累;另一方面也会使劳动的过程和成果不能持久,总会因为资源环境以及规划不科学、质量不合格等问题,再重新建设。而经济增长要讲发展是硬道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经济增长,尤其是十几亿中国人的中国梦要靠勤劳工作、更高水平的生产来实现,这是中国走向富强的根本出路。但经济增长也要讲究可持续性,与资源、环境之间关系的协调,以及经济增长含金量的提高。同时,我们要越来越注重生产质量以及产品、服务性价比的不断提高,只有这样,我们的生活水平才会越来越高。现在,我们买德国人的厨具、日本人的马桶盖和电饭锅,将来,当中国制造超越德国和日本制造的时候,中国的国际地位,中国人的国际形象,会有很大改变,我们的生活水平也会有很大提高。所以,社会生产推动经济增长是实现中国梦的一类最重要的活动,而这类活动与需求紧密相关。&
企业需要订单来组织生产。订单的来源:一是出口,外部给企业的采购订单。二是投资,在各种建设项目中有很多采购活动,如对建筑材料、机器设备、工程机械的采购,这些成为生产资料生产企业的订单来源。三是消费,每个人每天在衣食住行方面都有很多的购买活动,这些成为消费品或生活资料生产企业,如食品企业、纺织服装企业、家用电器企业的订单来源。因此,从宏观上讲“三驾马车”、讲需求,从微观上,在企业看来就是订单。如果企业的订单不断减少,那么,它的开工率、增加值就会不断下降,并由此拖动GDP增长率的必然下降。而经济增速换挡就是社会生产活跃度、企业开工度的一个调整和变化。现在,产能普遍过剩,很多企业开工率、销售量不高,造成现金流或是资金流不断减少,必然导致企业各种开支遇到困难。因此,经济增速换挡过程包括企业开工水平的下降,也伴随着困难企业的增加。那么,为什么会出现经济增速换挡?我认为最重要的要从需求方面来分析。&
  (一)出口增速的大幅度下降&
出口是一个很重要的订单来源,它的增长速度在大幅度下降。2003年至2007年,外贸出口年均增长29.2%。但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的2008年至2014年,是8.57%。到2015年,外贸出口为负增长,按美元计算,同比下降2.8%。在这种背景下,外向型企业订单不足的矛盾非常普遍,也相当严重。外向型经济要转型升级,面临的倒逼压力也相当大。所以,为什么会出现产能过剩?为什么很多外向型企业开始出现半停产甚至完全停产的问题?需求不足、订单不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二)汽车、房地产市场发展水平显著下降&
从国内需求来看,2002年之后,支持中国经济高增长的两个主要市场,一是汽车,二是房地产,它们的发展水平也出现了显著下降。&
1. 改革开放前中国完成工业化的原始积累&
改革开放之后,以改善人民生活质量为主线推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与改革开放之前是不一样的。改革开放之前,社会生产最主要的任务是完成中国工业化的原始积累。中国要想从一个农业大国变成工业大国,就需要有工业制造力,而工业制造力的提高,也就是工厂生产线的建设发展,需要靠计划经济来集中力量办大事,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低消费、高积累”,在生活方面搞平均主义,人人有饭吃、人人有衣穿。在这一时期,一代到两代的中国人为了工业化发展节衣缩食,艰苦奋斗,可以说奉献了青春、奉献了子孙,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果。在短短的二十几年时间里,中国工业体系从基本一片空白发展到改革开放初期的各种门类相对齐全。在此基础之上,中国独立自主地成功研制出 “两弹一星”。而此时的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才有能力“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国家间的外交活动实质上是实力抗衡的结果。中国在70年代重返联合国,并成为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除了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最为重要的是我国综合国力的显著提高。对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全面复兴来说,这一阶段的工业化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它使得中国在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社会生产体系上把现代工业生产体系建立起来。那么,前苏联的工业生产力很强,但是它搞强军、搞军备竞赛,使其经济发展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离得越来越远。实践证明,这种发展没有可持续性,到最后就是发展动力不足,人民群众对这种发展的支持度下降。&
2.改革开放后消费拉动需求增长和经济发展&
可见,改革开放对中国经济发展非常重要。在工业化的原始积累完成、工业生产能力形成之后,改革开放及时地把经济发展引导到为人民生活改善服务的轨道上来,而这就不能靠计划来安排。所以,通过放权让利,把生产经营自主权交给企业,由企业根据市场订单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另外,把生产成果和企业职工的利益挂钩。从厂长基金到企业留利,再到利改税,就是企业把该缴的利润缴完,而结余的利润、生产的效益就由企业来自主分配。于是,企业就有能力发奖金,就有能力对员工工资做调整,所以,在这一时期,居民收入增速显著加快。回过头来看,在改革开放之前,计划经济对企业工资指标管得非常严格,如果没有指标,企业就把工资列入成本是严重违反财经纪律的。所以,那时的消费水平很低。而占国民收入30%以上的资金集中在财政,由财政通过计划定货,成为各种生产资料的订单需求,从而发展工业生产力。但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大部分资金开始转移到居民手中,1992年财政收入在GDP中占比为13.08%,比改革开放之初有大幅度下降。居民成为消费的主体,不断提高着自己的生活质量。这就与改革开放的目标结合起来,就是要让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改善民生服务,并由此形成了整个工业发展的一个主要动力。改革开放之后,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轻工业,如食品工业、纺织服装工业、家电工业等等,都快速发展起来,中国工业结构由重转轻,轻工业成为主导产业。由此可见,改革开放使社会生产发展或者说国内需求增长的源泉由政府转到居民,由生产资料的购买转到生活资料的购买。也就是说,从源头看,消费拉动了需求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
3.2002年后,汽车、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推动内需增长&
汽车、房地产市场反映了人民生活改善的新方向、新亮点。居民的收入持续增加,购买能力进一步提高,而吃穿用需求已得到满足,不需要再增加开支。同时,各方面条件日趋成熟,比如住房制度改革、中国加入WTO等。这些因素推动汽车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迅速发展。居民消费从吃穿用的改善转移到住和行的改善上,而这种消费的改善对于整个工业乃至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都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从市场销售额来看&
汽车市场。一辆汽车的价值少则几万,多则几十万、上百万,比衣服、食品、家用电器的价值要高出许多。同时,汽车市场的销售规模随着需求的增长而不断扩大,对于经济的拉动作用也越来越显著。所以,在2002年之后,很多地区只要有条件就要发展汽车工业。房地产市场。大城市的一套房子价值几百万,一个县级市的房子也得几十万,可见,房地产市场的销售额比汽车市场的销售额增加了若干倍。另外,房地产市场的需求也是通过订单的增加而增长。现在,居民家庭最大的一项开支就是买房,若是将全国居民家庭买房的钱都汇总起来,就比汽车市场又多出好多倍。&
从工业发展来看&
汽车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对工业发展的作用巨大。汽车制造。过去,服装和家电制造业的产业链条并不是很长,对重化工业发展的带动也有限。但是,就汽车工业来说,一辆汽车由上万个零部件组装而成,这就能带动大批工厂运转起来。另外,汽车工业在重化工原材料的使用数量上也远远高于服装和家电制造业。一辆汽车对于钢材的平均消耗定额750公斤,铝型材150公斤。2015年我国汽车产量2450.33多万辆,其中,生产这些汽车所需的重化工材料是生产服装、家电的十几倍。住房建设。一栋楼房从重量上看相当于多少辆汽车?它也是由各种建筑材料,如钢铁、水泥、有色金属等等建造起来的。如果每个家庭一套住房,现在的城镇常住人口7.7亿人左右,那需要多少房子?需要多少重化工材料才能建起这些房子?另外,在住房建设过程中还要有相应的配套设施,如通路、通水、通电、通气、通邮、通商,学校、医院等等,这些配套设施的建设也需要大量的重化工材料。&
在这种情况下,汽车、房地产这两大需求带动了汽车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城市及房地产业的建设发展。同时,这两个市场的发展对重化工原材料产生了巨大的需求,使钢材、水泥、各种有色金属和石化原材料的生产、供应紧张。在这一时期,我国工业结构由轻转重,重化工业开始快速发展,同时也带动了其他方面的发展。一方面,重化工业的发展带动能源、交通等产业的发展。因为没有电力、煤炭,就生产不出钢铁和有色金属,所以,在两个产业的巨大需求下,煤炭、电力等能源的生产、供应也开始紧张,开始快速发展。另一方面,重化工业的发展带动交通运输的发展。原来的铁路、公路运输粮食、服装和家电,现在则是运输钢铁、水泥和煤炭,货运量相较原来有大幅度增加,使得铁路、公路运力日趋紧张,就需要加快铁路、公路和港口建设。另外,这些发展都对装备制造业产生大量需求。汽车生产线、钢铁生产线、电力设备以及各种工程机械都要生产出来。例如,沈阳的重型器械厂在2002年以前由于订单不饱满,排单班便可完成,而2003年以后,订单大量增加,即使三班倒,也仍不能保证订单按时交货。&
人民群众对生活的改善永无止境,而本世纪以来,对于社会生产活动的发展,从需求拉动的角度来看,就是要满足人民群众改善住、行方面的需要。社会生产能力呈现出持续快速的发展态势,国内需求非常旺盛,经济快速发展,从2003年到2007年一直保持两位数的高增长。&
  4.近年来城镇化矛盾导致汽车、房地产市场增速下滑&
最近几年,汽车、房地产市场增速出现大幅度下降。汽车市场方面。2002年到2010年,汽车销量年均增长24%,2011年到2014年,年均增长7%,到2015年,汽车销量比2014年增长4.68%。汽车市场发展速度减慢,竞争越来越激烈,但人民群众的买车需求仍未得到满足。房地产市场方面。城市城镇商品房的销售面积,在2002年到2009年年均增长19.8%,在2010年到2014年年均增长3.6%。房地产市场的发展速度大大减缓,使很多小的开发商退出市场,而人民群众的住房需求仍有很大空间。2015年,中国总人口13.75亿,城镇常住人口7.7亿,其中很多人的居住条件都没有得到改善。比如,北京有100多万人居住在地下半地下的房子里。&
汽车、房地产市场发展放缓,而人民群众的住、行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情况,我认为主要和城镇化的矛盾有密切关系。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发展参差不齐的原因基本为:一是财政“分灶吃饭”,就是各城市维护各自的“灶台”,如果这个“灶台”做的好,那么这个城市就发展得就快一些;二是领导任期责任,就是你在这担任几年领导工作,那么城市的规划与发展就与你的任期责任有关系。&
城市发展主要靠两种机制来配置资源,一是政府,二是市场。政府配置资源主要表现在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城市中要有交通系统、能源供给系统等基础设施,以及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这些都是城市非常重要的功能。那么,政府配置资源的能力在“分灶吃饭”的背景下,各城市有所不同。比如北京,既是首都又是直辖市,它的政府配置资源能力远远高于周边的很多地级市,比如,北京的交通水平、能源供给水平、教育水平、医疗水平等等就比周边的城市要高。所以,中国的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的城市发展要更好一些。另外,市场配置资源也很重要。如果一个城市利用区位优势,把市场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那么,这个城市的发展也会很好。比如深圳,就是把握住区位优势,抓住市场环境优势,所以它的发展水平比广州要高,经济体量也比广州要大,甚至它的创新环境在全国也是排在前列的。中国东部、南部的一些城市在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基础上迅速发展起来。&
全国658个城市中真正发展起来的,对年轻人有吸引力的城市,也就是发达的一、二线城市,只有20多个。这些城市的人口不断增加,人气越来越旺。但是,很多中小城市,也就是三、四线城市,普遍人气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对汽车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必然会遭受越来越强烈的质疑。&
从汽车市场来看。汽车市场的发展与城市人口的增加紧密相关。如果城市人口的增加主要集中在一些大城市,那么,汽车市场的发展也就必然集中于此。现在,人们在大城市买车、用车的需求尤为凸显,这也必然会导致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加剧。为治理这一问题,北京、天津、上海都已开始采取汽车摇号或是牌照拍卖的限购政策,今后实施这一政策的城市会越来越多。因此,汽车市场需求的增长速度势必会放缓。比如北京,原来每个月投放2万个汽车号牌,而现在已压缩到9000个以内了。由此可见,不是很多人不想买车,而是这些人的买车需求被限购政策压制下来。&
从房地产市场来看。当一些大城市人口数量越来越多的时候,房地产开发商势必会选择到这些大城市拿地建房,这就必然会导致土地资源的紧张。现在,北京全部建成区的面积是2886平方公里,而未来的规划将压缩到2800平方公里以内。原来北京 “摊大饼”式发展,建完四环建五环,建完五环建六环,而六环距市中心90公里以上,如此下去,势必导致城市太大,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不便。例如,住在北京的五环以外,上班却在三环以内,早上还要送孩子上学,天天往返于几点之间,在路程上耗费了大量的时间,非常不方便。因此,城市必须要有一个合理的规模。北京现在划定一个建设红线,形成一些综合功能区,来解决城市“摊大饼”式发展。另外,在这种情况下,北京人口还在增加,2015年又增加了18万人左右,住房需求也在持续增长。有人认为,要解决北京买房难、住房难的问题就要多建房,但是要想拿到北京配套条件好的地块是难上加难,而导致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过多的建房需求集中在有限的土地面积上。房地产开发商拿不到地,就无法建楼盖房,只能退出市场。拿地难的困难制约房地产市场的发展速度不断下降。&
现在,城镇化的矛盾对于住、行需求的改善已成为越来越突出的质疑。所以,在2013年12月,中央召开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2015年12月,中央在召开经济工作会议的同时,还召开了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可见,解决城镇化矛盾已经迫在眉睫。在这个背景下,城镇化的矛盾是导致国内需求增速下降的直接原因。在城镇化矛盾的制约下,汽车、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水平也在下降,而它所导致的汽车工业和房地产业的调整,也必然会使重化工业订单大量减少。现在,重化工业普遍产能过剩,开工水平大幅度下降,并由此造成对能源、交通运输的需求也随之减少,这就必然导致建设投资水平的下降,装备制造业的订单水平严重不足,企业开工率的下降。近年来,国内生产企业普遍面临订单水平下降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导致经济增速换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第一,国际金融危机。这使出口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世界经济结构的深刻调整。所以,出口很难再实现高增长。&
第二,城镇化的矛盾。由于生活的改善需要有必要的空间和条件,而这些必要的空间和条件又在既有的城镇化推进过程中遭遇瓶颈,所以,市场需求水平出现下降,也就是内需增长水平下降。当内需、外需两个需求水平都下降的时候,就不可避免的出现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企业开工水平的下降和生产能力的过剩。&
这些是我们在“十二五”期间所要应对的一个严峻考验。在内外两个市场需求水平都下降的时候,如何防止出现严重的经济困难?这个题目异常艰巨。如果政府不加干预,任由内外两个需求水平下降,就必然会形成市场的收缩。比如,外向型企业的订单不足,导致企业停工关门,职工下岗,而职工下岗之后随着收入的减少,消费也相应的减少。这就不仅是出口订单的下降,还涉及消费订单的减少。另外,企业停工关门之后没有了销售收入,不能按时偿还银行贷款,使银行贷款变成不良贷款。在不良贷款随着关门企业的增加而增多的时候,银行的放贷能力就会不断下降,于是出现针对储户的支付困难。另外,银行通过提高无风险利率和抵押担保水平,来控制贷款风险,而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也就随之出现。因此,在银行坏账越来越多的时候,金融紧缩就会越来越严重。在这种情况下,金融紧缩不仅影响到消费订单,还会影响到投资订单,导致国内需求水平的下降,并由此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不断加剧的过程,最后陷入经济负增长。&
  二、政府为经济稳增长所做的努力&
我国政府一直强调宏观调控要充分发挥作用。为防止经济大起大落,努力保持经济平稳增长,我国政府做了很多工作。&
&&& (一)“一揽子计划”&
2009年开始实施的“一揽子计划”,其核心是政府投资。在出口增速下降,外部订单减少的背景下,通过政府投资的扩张,我们开始大规模修建高铁、公路、港口以及其他城市公共设施,进而使工程项目建设的采购订单大量增加,重化工业开工率大幅度提高。从GDP增量来看,这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外向型企业关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2009年GDP增长率9.2%,到2010年达到10.6%,因此,这段时间的经济发展与政府大规模投资是分不开的。政府投资的扩张在短期内形成了大量的采购订单,提高了重化工业、装备制造业的开工率,稳定了就业。另外,从银行方面来看,由于重化工业开工率的提高,使银行的优良资产大量增加,改善了银行的总体资金周转情况,也就不会发生金融紧缩的问题。&
在出口大幅度下降对经济增长形成较大冲击的时候,通过采取“一揽子计划”有效地把GDP增长率稳在9.2%。这一措施的短期效果非常明显,但是从长远发展来看就有不可持续的问题。因为,政府大规模投资需要大量的资金,但是钱从哪来?第一,发债。比如地方政府债,2008年地方政府债务余额3.6万亿元左右,2015年为16万亿元,而财政收入不到17万亿元,我们政府不可能把一年的财政收入都用来还账,它还有很多必要的开支,这样就存在很大风险。如果政府持续、大量地借债,扩张投资,最终只会导致政府债务危机越来越严重。可见,这条路是走不下去的。第二,银行发票子。比如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其最重要的就是银行贷款。银行发放的贷款多了,大家的市场购买能力就大大增强,就会发生通货膨胀。比如,在一些贷款政策的支持下,大家都有钱去买房,这时的房价及各种生产资料价格就会上涨,各种产品价格也随之上涨。这就是通货膨胀,就是银行发放的贷款太多了。所谓通货就是从银行体系发放的货币,无论是存款还是现金的形式,都是有效的货币支付能力,而当这个支付能力太大且很容易取得的时候,就有可能把价格给抬上去了。通货膨胀对民生产生了非常大的负面影响。老百姓辛辛苦苦攒点钱,原来可以买一套60平米的住房,结果房价一涨,只能买一套40平米的住房,再过几个月,就只能买30平米的了,你说老百姓心里能稳定吗?为保障民生,政府的宏观调控始终强调两个目标:第一,稳增长。没有经济增长,就没有就业的增加,也就没有居民收入的增长,民生谈何改善?第二,控通胀,价格要稳定。如果收入增长了5%,但价格涨了6%,那实际购买能力还是下降的,也就是说你挣的钱比过去要多,但是东西比过去更贵,那么,能买到的东西还是减少了。由此可见,通过银行发票子来扩张政府投资这条路也走不远。&
(二)稳增长&
2010年之后,政府迅速撤除了“一揽子计划”。但是,经济下行压力依旧存在,出口形势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依然严峻,而国内汽车、房地产市场发展水平仍在持续下降。这种背景下,如果对需求水平下降放任不管的话,后果会非常严重。所以,政府从2012年开始采取一系列稳增长措施,重点从投资转向消费,开展精准就业、精准扶贫,就是强调社会政策要托底。具体来看:&
投资、消费两者都会产生很多订单,而稳定消费是与保民生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就是说经济越困难,党和政府越要关注保民生,尽可能地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下降、不受影响。就像李克强总理讲的,我们要竭尽全力,坚决把民生底线兜住兜牢。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三个原则:“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所谓社会政策要托底,就是我们要坚决守住基本民生底线,让老百姓正常过日子,老百姓正常过日子就表现为消费的平稳增长,水平不下降。&
从2011年至2015年消费增长率曲线图来看,政府稳消费的努力成果还是非常明显的。&
2011年至201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按照可比价格月度同比增长率曲线来看,社会消费增长水平不是一个持续向下的发展态势,如果给它做一个指数平滑,就可以看到,它是一个大体上沿着10%到11%这个区间,比较平稳发展的曲线。这就表明,尽管经济下行压力很大,但是通过政府的努力,再加上一些客观有利条件,消费没有受到很大影响,民生基本稳定。也就是说,现在的困难企业很多,企业开支很紧张,但是困难家庭的数量并没有较多增加,家庭收入也没有每况愈下。相反,我们看到,旅游市场无论在国内游还是在出境游上都非常活跃,网上购物一直都是两位数的增长,餐饮零售业在2016年1月至2月同比增长11.3%。由此可见,我们的日常生活开支基本正常,没有因经济下行压力的持续加大而出现节衣缩食的现象,这就说明政府的稳消费收到成效。&
  那么,在稳增长上,政府重点抓两个方面工作:一是精准就业,二是精准扶贫。&
2.精准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在老百姓生活中首要就是就业,所以,一定要把就业抓住,把就业形势稳住。我们讲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这个合理区间的下限就是就业的稳定。所以,近年来,我们一直把稳增长的下限划定为保就业,为稳增长所做的大量工作也都和稳就业有关系。现在看来,这些工作已取得了一定成效。2012年至2015年的GDP增长率从7.7%降到6.9%,四年间下降了0.8个百分点,尽管经济下行压力很大,但是通过宏观调控的努力,经济发展仍然保持7%左右的增长速度,这对就业是很重要的。如果换一种形势,经济增长是负的7%,那么这个就业就是稳不住的。&
政府对应届大学毕业生做了很多针对性工作。比如,政府每年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建设一些劳务用工市场及电子信息交易平台,开展用工信息的及时披露和市场秩序的监管以及大学毕业生、农民工对口培训等工作。深入推进“双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励大学生通过创业来实现就业。同时,还在小微企业减税、免税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所有这些对就业的稳定都是一个重要的支持。&
&&& 另外,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就业产生了客观上的有力支持。近年来,经济增速换挡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也就是工业和建筑业,而容纳就业最多的第三产业,也就是各类服务业的增长却没有明显换挡。2015年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开始超过第二产业,达到50.1%,比第二产业高出10多个百分点。在此背景下,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就业产生了一个客观上的有力支持。第二产业以机器为主,又叫“机器换人”,就是设备越好,劳动生产率越高,而第三产业以人为主,人的素质决定了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在就业方面,第三产业的占比最大,因此,第三产业的稳定发展,对就业形势的稳定形成了重要支持。也就是说,我们主观上的努力,加上客观上的有利条件,支持了就业形势的基本稳定。&
近年来,经济增速下降明显,GDP增长率由2011年的9.5%下降到2015年的6.9%,但是就业形势总体平稳,城镇新增就业每年稳定在1300万人以上,其中2015年城镇新增就业1312万人。大家不要小看这个数字,在欧洲难民潮危机中,几百万人就把德国、法国等国家压得喘不过气来,而我国每年城镇新增就业超过1300万人,就业形势依然趋稳,这是相当不容易的。待业者只要不是特别挑剔,就能找到工作,就会有收入来源。假如没有这个条件支持,这些待业者是稳不住的。他把钱都花光了,可以回家啃老,老老实实待着,但是时间长了是待不住的。因此,就业形势的稳定对民生的稳定形成了重要支持。&
3.精准扶贫&
精准扶贫就是帮扶最困难的群体。现在,全国有5600多万人的人均年收入不到2300元人民币,有14个集中连片的特困地区。近几年,尽管政府财政越来越困难,但是扶贫力度仍在不断加大。对于城市困难群体加大帮扶,特别是在2016年,政府专门拿出1000亿作为煤炭、钢铁两大产业去产能时的奖补资金。奖补资金就是为稳定职工、稳定民生所用。&
近年来,兜住基本民生的底与政府在保基本、保困难群体方面所做的工作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这个工作不仅保障了就业的稳定,支持了居民收入水平的稳定,还保证了困难群体在经济形势越来越严峻时的生活水平不下降。由此可见,政府所做的这些工作已取得相当大的成效,也就是居民收入增长大体平稳。2015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按照可比价格比2014年增长7.4%,这比GDP增长率还高出0.5个百分点。经济增长与收入增长同步,现在我们不仅做到了,而且比经济增长还快一点。&
消费的平稳增长是有条件的。由于消费依靠收入支持,所以,收入增长的基本平稳就必然会支持日常购买活动的基本平稳。比如,今年企业销售不太好,但是职工的生活水平通过多种方式的支持,还是保持了大体平稳。近来年,消费的平稳增长与第二产业增速换挡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工业增长率明显下降,而消费增长率大势趋稳。所以,消费水平的平稳对生产的稳定形成了基础性的支持。消费涉及多个产业,这给生活资料生产带来稳定的需求。我们每个人每次消费可能没有多少钱,与投资不同,一个项目投资动辄就几十个亿、上百个亿,但是,中国是人口大国,2015年我国总人口13.75亿人。所以,在消费中任何一个小的数字乘以中国的人口,都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字。2015年,社会消费零售额为30.1万亿,GDP达67.67万亿,消费作为终端需求基本占到GDP的一半。同时,消费活动作为最终需求,还会带动不少的中间需求。比如,你买了一台电冰箱,那电冰箱企业组织生产中就需要采购其他材料,这就是中间需求。&
经国家统计局计算,2015年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66.4%,也就是说“三驾马车”中消费出的力超过了50%。因此,我们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信心首先来自于民生的稳定,可见,政府保民生的工作已现成效。由于十几亿中国人在基本正常地过日子,每年有1300万以上的城镇新增就业,有7%以上的收入增加。另外,所有和消费相关的产业,如食品工业、纺织服装工业、家用电器工业、电子产品制造业等,增长都是比较稳定的,对GDP增长率的贡献也是巨大的。%的GDP增长率中有4个多百分点就是消费贡献出来的。因此,在这个背景下,中国经济不会出现负增长。从民生的稳定来看,企业订单在不断增加,这个订单与十几亿人的生活是结合在一起的。&
由此可见,2012年以后实施稳增长的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特别是消费的稳定并没有带来政府财政债务的大量增加,也就是说政府既不靠大量发债、借债,也不靠大量发票子来保民生,所以,现在不仅没有出现通货膨胀,反而价格涨幅还很低。另外,通过消费促进稳增长不会带来产能过剩。因此,2012年以来的稳增长在很多思路上确实有所创新。而这种创新对于“宏观政策要稳”产生了一个可靠的支持。现在,在这种稳增长的努力下,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能够持续推进,也没有带来财政债务压力和通货膨胀压力的显著增加。所以,“宏观政策要稳”对稳增长的“稳”产生了可靠的支持。
(三)稳投资&
最近几年,政府在抓经济稳增长的同时,并没有忽视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并吸取了“一揽子计划”的经验教训,不再搞大规模的投资扩张。以前,政府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占到全部投资的1/5,而现在,占到1/4左右。2009年实施的“一揽子计划”使基础设施投资增长超过50%。到2012年,政府调整了“一揽子计划”后开始实施稳增长政策,使基础设施投资增速由负增长提高到20%左右,并趋于稳定。可见,在稳增长过程中,政府对于基础设施的投资策略就是要让政府的财政、债务具有可持续性。所以,近年来,政府在加强基础设施投资的同时,还全面清理了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以此来控制债务风险的扩大。另外,政府没有依靠大量的银行贷款来支持基础设施投资,而是对用于基础设施投资的贷款资金进行了审查。在这一背景之下,基础设施投资的增长没有依靠大规模政府债务的增加和大规模通货膨胀的发展而得到再次提高,并稳定在20%左右的增长速度上,这一趋势也具有可持续性。&
1.基础设施建设任务的增多
在近年来的不断探索中,我认为基础设施投资增长的能力趋向增强。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项目。现在,我国高铁运营里程达到1.9万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超过10万公里,然而仅仅这些还不够,我们仍有大量工作需要继续推进。在这几年的发展探索中我们发现,基础设施建设要“既利当前更惠长远”。那么,如何才能“惠长远”?也就是说,要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就要解决民生改善的瓶颈——城镇化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我们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在这一过程中,不再是大城市的单兵作战,而是以城市群作为一个主体形态,大、中、小城市在一定区域内联合发展。比如京津冀协同发展,其城市间联合发展的好处显而易见。北京要把很多经济能量放到河北,就要提高河北的教育、医疗和基础设施配套水平,如此一来,这些产业就迁移过去了,人口也就随之迁移过去了,汽车、房地产市场发展空间就变大了,北京建房用地紧张的矛盾也就缓解。由此可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思路还是很清晰的,就是要在基础设施上大做文章。比如,京津冀协同发展就要实现交通一体化,特别是高铁的建设,现在天津到北京的高铁已经开通,北京到张家口的高铁、北京到涿州的轻轨也在加紧规划建设。到2020年,要建设完成几十个轨道交通项目,打通多条“断头路”、“瓶颈路”。另外,还要发展水电气暖一体化,污水处理、垃圾处理一体化。不仅仅要考虑北京的发展,还要考虑天津、河北的发展,也就是一体化、同城化。所以,要想让大家愿意到周边的城市发展,首先就要把城市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成与北京大体相当的水平,这样的话,就需要实施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任务。不仅是京津冀,还有珠三角、长三角、长江中游、成渝、关中城市群都要按照这个思路来发展。由此,基础设施的建设任务、城市间互联互通的任务就相当多了。&
第二,城市发展。城市发展要有一个合理、科学的规划。在这种规划的指导下,城市功能需要进行“补课”,这也是现在非常重要的任务。北京作为首都、首善之区,在城市地下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欠账”还很多,主要体现在:一是北京在大雨过后总会出现积水严重的现象,这说明北京的城市排水能力不行。二是城市地下管线布局混乱,路面塌陷时有发生,这也是地下管廊建设不到位的一个具体表现。三是道路路面时常因铺设光缆、修建管道等工程而被挖开,给交通出行带来不便。所以,在这些方面需要“补课”,也就是对城市地下基础设施建设要有一个科学的、长远的规划。比如,国外的很多城市都拥有宽敞的地下综合管廊,其内部架设了各种管道便于改造和新增,而这种地下综合管廊如何布局、怎么走线、密度要达到什么水平等等,必须要有长远的科学规划才能知道。另外,在北京城市地下基础设施的长远规划建设中,我们还要有一种历史责任感。像清朝紫禁城(故宫)的规划建设是先地下后地上,至今也未发生过积水。法国巴黎的地下设施是几百年前建的,现在还有很多的建设余量。一百多年前德国人在青岛建的地下设施,其备品备件现在挖出来还是完好能用的。从古看今,中国梦是我们子孙后代多少代人的福利,它的实现不是一代人的事情,可能要靠多代人的努力才能达成,所以,我们更应该胸怀这种历史责任感,以科学、长远的规划完善北京城市地下基础设施的建设。现在,北京的发展规模和边界都已清晰,对北京城市基础设施的科学规划势在必行。当规划到位之后,北京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就会有一个高水平的发展,就能保障将来几十年乃至几百年城市功能的良好运转。&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要开工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2000公里以上。可见,不仅是北京,全国各城市都面临着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任务,甚至有些项目的投资强度比地铁还要高。如“十三五”期间,高铁运营里程还要增加一万多公里。再加上“一带一路”,海上、陆路全方位对外开放,现在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深度互动。一方面,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速下降。另一方面,世界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自2008年以来,假如世界经济增长了3个百分点,那么其中1个百分点以上就是中国贡献出来的。中国经济是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通过“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实施,各种条约、贸易协定的签订,实现海上、陆上全方面的互联互通,以及各种软硬件的互联互通,我国基础设施规划布局不仅要考虑沿海地区的对外开放,还要考虑沿边陆上的对外开放。&
综上,基础设施投资增长能力的增强,从“既利当前更惠长远”的角度来看,就是基础设施建设任务越来越多,对建设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
2.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保障&
地方债置换是解决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问题的一个可靠路径。过去,政府在基础设施投资资金上有一个老大难问题,就是短借长用。这是由于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以间接融资为主,一直来自于银行贷款。一个几十年期的建设项目,如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在短短几年内是不可能收回投资的,而银行资金基本上是短期资金,在借给一个长期建设项目之后短期收不回效益,那银行承担的资金风险就很大了。所以,短借长用导致的问题就是项目效益没有收回来的时候,贷款该还了,那怎么办?经过近两年的探索,我们发现地方债的置换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路径。过去,发债主体分散,各地方政府都可以发债。比如,一个市委书记或市长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把各个银行领导都请来,说我们确定并打包了这20个项目,资金由我们来担保,你们给贷款。过去的投融资平台就是这个样子的,但是担保人的层级和背景都不一样,且市里的领导班子经常在变,所以,银行承担的风险较大,项目质量也不能保证。&
现在的地方债置换是国家审计署对所有举债进行全面清理。也就是中央财政对符合条件的给予担保,这样的话,对地方政府发债是一种规范。由此,我认为在地方政府向银行举债过程中,通过中央层面对投资资金、建设项目进行全面的摸底审查,使地方债的置换大大降低了银行的资金风险。在这一背景下,地方债置换额从2015年的3.2万亿增加到2016年的5万亿。地方债置换有效地解决了政府和银行之间举债主体分散,项目选择不严格的矛盾,同时与新形势下的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结合起来。现在,我国人民币存款余额139万亿左右,2015年基础设施投资总额不到12万亿,由此可见,地方债置换明显改善了政府和银行之间的融资模式,使得基础设施投资资金来源有了保障,同时,也为这个资金保障找到一条可靠的路径。&
另外,从长远来看,需要长期建设债制度来支持。长期建设就需要长期举债,这也是国外的通行做法,就是发行建设债券。那么,长期建设债在市场上流通,有一个很大的存量,是债券市场一个很重要的产品。长期建设债的钱不用着急还,如果急着用钱的话可以卖掉,别人再持有。现在,长期建设债在我国正在试点,2015年在10个试点省市发行地方建设债,下一步还要继续通过改革推进这一制度的建设。当然,各地方发行长期建设债也是有条件的。比如地方政府的还债能力,如果地方政府财政是四本账分开统计的,那么,就无法清楚其财政收支情况,对其还债能力也就无法评价。再有项目预期收益,如果地方政府的建设规划和项目选择都不规范的话,也无法发债。所以,通过专业机构对地方长期建设债券做信用评级,必须要有相应的财税体制,如长期建设债制度等来支持。&
再有就是二级债券市场的建设。地方债要可流通可变现,这些都要在制度建设上逐步到位。在制度逐步确立之后,银行就可将建设项目的贷款,打包成债券来发行。由此,这为现在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保障问题找到一个过渡的解决方式,这是很重要的。&
综上所述,基础设施建设在项目储备、资金保障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前景。在这个基础上,我认为,基础设施投资增长总体来说稳中趋强。特别是在“十三五”开局之年,要启动很多重大工程建设项目。2016年国家发改委推出了11个工程包,其中基础设施工程建设项目比2015年有较多增加,2016年1月至2月计划开工的项目规模同比增长43%。由此可见,政府在最近几年并没有放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它吸取了“一揽子计划”的经验教训,使基础设施建设沿着可持续性的方向发展,也使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作为投资稳定器的功能越来越明显。2012年,基础设施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的17%左右,到2015年,占比提高到22%左右,在几大类投资增长中,基础设施投资的增长速度最高。这说明政府在实施稳消费、稳投资的过程中取得显著成效。
  (四)房地产市场投资水平由降转升&
近年来,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原因,一方面因素是出口增速的下降,而更为重要的一方面因素是投资增速的下降。投资增速的下降主要来自于房地产市场投资增长的下降。2013年房地产市场投资增长19.8%,2014年增长10.5%,到2015年增长1%,房地产市场投资占全部投资的1/5左右,那么,它的增速连年下滑必然会拖累整个投资的增速下降,也势必会使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所以,我们要分析房地产市场投资未来的走势。&
房地产市场投资增长下降的两个原因,一是拿地难,二是卖房难。从拿地难来看。房地产开发商为了销路都到大城市拿地,但是这个地不好拿,这就制约了房地产的开发建设,进而影响到房地产投资。&
从卖房难来看。卖房难与造城运动有密切关系。2009年之后,各级政府都认为扩大内需最大的潜力就是城镇化建设,但是在加快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对城镇化的理解不全面的问题,认为城镇化就是大量建造工业、商业、生活用房,扩大城区面积,把农田变成城市,让农民住到楼上,并基于这些看法,以各种优惠政策来吸引开发商建房盖楼。而开发商在2008年面临拿地难的问题时发现中小城市政府为房地产市场提供了很多优惠政策,便开始到中小城市大量盖房,并认为这也是中国城镇化一个新方向。但是,在一幢幢楼房盖好后,中小城市人气不足的问题就越发显现出来。城镇化发展水平的一个评价指标就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它统计的对象是人而不是房子。所以,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关键是城市人气度的提高,只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到你这里来工作、生活,城镇化水平才会不断提高。那么,怎么样才能提高城市的人气度?当然,盖房子很重要,没有房子住,别人肯定也不会到这个城市来。然而,仅有住房还不够,还需要有一份工作。比如农民住到楼房,他没有工作就无法生活,也就无法在这里待下去。因此,要推行产城融合。政府要为产业体系提供发展条件,如交通运输、水电气暖以及所有与产业相关的配套条件,都要发展起来。同时,政府也要为产业发展提供行政服务。由此可见,产业的发展对政府工作是多方面的考验,如果各方面工作做得不到位,产业就发展不起来,城市人气度无法提高。现在,很多三、四线城市人气不足的问题都和上述因素有关系。另外,教育和医疗卫生条件也是影响城市人气度的因素。综上,我们说城镇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含了基础设施体系、住房体系、公共服务体系、城市产业体系、城市文化体系等多方面的发展。只有这些全面发展,城市才是宜居的,才会吸引人来此工作、生活,城市的人气度才能不断提高。&
然而,造城运动的重点是盖房子。在房子盖好后,由于城市人气不高,造成卖房困难,这对开发商来说是致命的困难。开发商向银行贷款建房,结果卖不掉,那么开发商的压力就会很大,他就没有能力,也不愿意再拿地建房,这就导致房地产投资的下降。所以,我们说房地产投资的下降,一方面原因是拿地难、卖房难,而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城镇化的矛盾、造城运动。这是我们要解决的一个大问题,把这个问题理顺了,城市的发展空间、发展潜力也就充分释放出来了。在这个背景下,我们看到房地产企业在大中小城市的销售普遍不好,在2014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原因就在于房地产企业在中小城市的开发建设成本低,为回收资金实行以价换量,降价促销,这使得大城市的购房者也开始持币待购,进而造成房地产企业普遍存在销售困难,最终导致房地产投资连年大幅下降。&
但是,自2015年以来,大城市的销售形势有所好转。这就带给我们一个思考,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到底处在什么样的发展状态?我认为,中国的房地产市场还在成长之中,并与中国的城镇化紧密相关。2015年按常住人口计算,中国的城镇化水平为56.1%,而高收入国家普遍超过70%,比如日本的城镇化率超过90%,美国的超过80%。实现现代化离不开高水平的城镇化,或者说城市社会,这是引领中国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火车头。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的城镇化还必须要持续推进,而且在客观上也确实在继续推进。比如,2015年城镇常住人口增加了2200万人,城镇化率按常住人口计算比2014年提高了1.33个百分点。由此,在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背景下,我们看到,中国的城镇化还在持续推进中。那么,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有三个:&
第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一是年轻人的增加。每年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就有700多万,他们中的大部分要到大城市来发展。现在农民工有2.77亿,他们也都选择到大城市打工挣钱。所以说,大量的年轻人到大城市工作、生活是一个客观大势。二是城市需要人。就北京来说,虽然严控人口规模,但是在2015年常住人口增加了18万左右。这是由于为了维持北京各行各业的正常运转,国家机关、各大企事业单位都在招人。而另一方面为保证正常的城市生活,在人才方面不仅需要吸纳高端产业人口,还要包容低端产业人口。&
所以,我们说城市人口的增长是城镇化乃至社会发展中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目前,为了化解北京人口过多与城市发展的矛盾,要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另外,我们发现,一些发达的二线城市,其人口增长率开始快于一线大城市。所有这些都说明了中国的城镇化在持续推进,这也是刚性和改善性买房需求的基本来源。城市的年轻人、成家的人在不断增加,相应的买房需求也就会不断增加,这就是房地产市场成长的一个基本力量。那么,有些人就说了,现在每户都有一套房,房地产市场开始到了一个饱和点,未来的发展速度会减慢。这种看法没有考虑城镇化的发展,现在对于城镇常住人口的统计是静态的,若从发展变化的角度来看,城市人口还在继续增加,今后有可能超10亿。可见,住房需求还有很大增长潜力。另外,现在的城市还有2亿多非户籍居民,他们到城市就是挣钱来了,多数在租房居住。例如,一个大学刚毕业的学生要在北京拼一把,面对高房价就只能选择在昌平区北四村租个床位。像他一样在北京打拼的人,包括100多万住在地下半地下室的人,如果未来变成北京户籍居民,就不会满足于这种居住条件了。&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国梦的实现,就是所有中国人都居者有其屋,而且是在他愿意发展的地方有他理想的住房。从这个角度来讲,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刚性和改善性买房需求的成长源泉是非常强大的,它与中国城镇化相结合,与城镇居民居住水平的提高相联系。所以说,这是房地产市场销售好转一个基础性的原因。&
第二,持币待购的行为在大城市消失。现在大家不再等着房价降了再买,原因就是大城市不具备降价的条件。由于开发商在中小城市拿地便宜,所以在这些城市可以实行降价促销,但是北京的地价太贵,由此造成房价的居高不下。也就是说,大城市的房价与拿地难有紧密关系。有报道称,一个开发商在北京南三环附近拿的地,按照拿地成本计算的楼面价是4.7万/平米。在这种情况下,开发商降价售楼就会亏损。2015年全国排在前100个房地产企业,其平均利润率只有11%左右,它的降价空间已经被压缩得很小了。所以,大城市的房价都表现出较强的刚性,也就是在销售困难的条件下很少有开发商选择大幅度降价售楼。那么,房价不降,势必会改变持币待购的现象。比如,年轻人结婚了打算等着房价下降买房,结果等了半年,再去看楼盘时发现房价没怎么降,这时他就会考虑买房。所以说,大城市房价的客观走势纠正了人们对大城市房价下降的预期,由此看房买房的人也就多了起来。&
第三,因城施策。2014年以来,各城市在购房政策上都在推行按揭贷款,调整首付比例,包括央行连续六次下调存贷款利率,这些政策有利地提高了刚性和改善性的购房能力。比如,年轻人买房,一方面要靠父母支付首付,另一方面要靠银行按揭贷款。银行按揭贷款的月供水平对年轻人至关重要,银行贷款利率的下降使他的月供水平也随之下降,那么他的贷款使用能力就有所增强。另外,下调首付比例使购房者父母拿的钱也有一定减少。据有关数据统计,购房政策的调整使刚性和改善性购房能力提高了30%,房地产市场销售形势有所好转,2015年城镇商品房的销售面积比2014年增长了6.5%,销售额增长了14.4%。销售额的增长比例比销量增长比例高出很多的原因在于卖房行为多集中于大城市。&
另外,房地产存量房很多,要去库存。对于房地产开发商来说,在大城市和中小城市的占压资金水平不一样。从拿地价看,北京一块地动不动就几十个亿,而同样一块地在一个县级市可能就几个亿。从资金回笼看,北京卖一套房子可以回笼几百万资金,而同样一套房子放到一个县级市最多回笼几十万资金。所以,面对房地产市场占压开发商资金的情况,必须要根据地域特点的情况来加权。现在主要是大城市的楼市活跃,这恰恰在资金方面给了开发商一个有力的支持。2015年12月末,房地产企业的资金来源比2014年增长2.6%,在2016年1月至2月,在预购定金等方面的同比增长超过30%。由此可见,大城市的楼市销售及回笼资金能力远远高于中小城市。&
从楼市资金回暖的情况来看,虽然中小城市现在还压着很多楼盘没有卖,但是大城市的楼市资金已周转起来,房地产市场的投资开始活跃。2016年1月至2月房地产市场投资增长3%,增速比2015提高了2个百分点。也就是说,房地产企业在大城市的销售及资金回笼情况好转后,要再发展就必须考虑再拿地建房,加上各城市的楼市利好政策,增加了必要的土地供给,还有新型城镇化对楼市预期的引导,整个房地产市场处于一个恢复状态。同时,这种恢复的状态结束了房地产投资增长持续下降的格局。从这个角度来看,房地产投资在2016年1月到2月已经出现了回升的苗头,当然可能未来还会有所波动,但是就大的发展趋势来说,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房地产市场销售形势的变化以及二线城市楼市发展强劲的态势,房地产市场投资开始由降转稳、由稳转升,这一趋势已经表现得越来越明显。&
在这一背景下,投资的增长由降转稳。这是由于基础设施投资作为稳定投资增长的主导力量,能力不断增强,而房地产投资作为拉动整个投资的因素,它的作用在改变,那么,把这两个因素相结合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就是整个投资的增长未来将是由降转稳。由此,可以说经济下行压力的一个重要来源基本消失,再加上消费的稳定,也可以得到一个结论,就是2012年以来的稳增长在稳定国内需求方面的效果越来越多地表现出来。2016年中国经济增长由弱转稳,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后越来越多地依靠内需的增长。由此,我们可以做出一个基本的判断,就是中国经济增长经过“十二五”期间的增速换档,现在基本触底。&
三、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对今年经济工作做了部署&
在这个基础上,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就今年经济工作指出: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这个新常态,一方面是国际金融危机背景,另一方面是城镇化背景,这两个背景导致的国内、国外市场需求水平的下降,不是短时间的现象,而是一个阶段性的现象。过去的市场需求旺盛,供不应求,企业大量扩张,而现在,普遍供大于求,产能过剩。所以,市场强调企业必注重质量,如此才会有订单。如果一个行业的订单可以保证8家企业的生存发展,那么有10家企业的话,就会产生竞争。这个竞争主要就在于性价比的高低,就是质量和效益现在变成了企业的生命线。企业只有狠抓质量,才能保证自己的产品比别人的更有竞争力,只有不断抓效益、抓节约,才能使降价的能力比别人更具优势。因此,企业要抓住这条生命线的变化,也就是要适应新常态的调整,这就是我们过去讲的发展方式的转变,由粗放、低水平的数量扩张转到节约、绿色、环保、质量效益型的发展。在这些要求下,我们看到对于企业的调整已经开始,且近年来也一直在做,不过那时强调的是调结构、转方式,而现在明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从供给端对生产企业的优胜劣汰,就是要把优秀的企业通过市场竞争选拔出来,把差的企业逐步淘汰出去。这样的话,整个产业的素质,经济发展的方式都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一)2016年经济工作五大任务&
这一过程表现为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2016年五大任务: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既然产能普遍过剩,就要实行优胜劣汰,要把这些低水平的产能淘汰出去,而这一淘汰最重要的就是制度完善。在制度完善的过程中不仅要放权让利,还要强调企业责任,要追究各种违约责任、追究各种生产不努力的责任。企业要通过市场竞争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另外,要通过制度的完善、改革的深化,使市场竞争的作用越来越充分地发挥出来,以此支持企业的优胜劣汰,支持去产能的实施。当然,政府对此要把握好尺度,控制好风险。&
2. 去杠杆&
去产能与去杠杆相联系。在淘汰落后企业的过程中,必须相应解决该企业在银行的坏账,并妥善处理由坏账长期拖欠形成的链条。因此,要加强金融监管的力度,要多准备金融风险防控的手段。另外,去杠杆的形式要多样化等等。&
房地产的造城运动导致大量存量房的出现,现在,就要通过与新型城镇化的结合、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提高居住证含金量,同时政府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能力,中小城市要通过大城市、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等,来逐步提高城市人气度,消化这个区域的房地产库存。&
政府要尽可能地为企业转型发展提供一个有利的环境。采取减税、清费等多种措施,包括金融改革,把利率水平通过银行竞争进一步降低下来。另外,在员工工资待遇方面,把增加企业负担的社会保险和公积金缴存比例通过改革进行调整等等。&
这也是政府该做的事情,包括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工作以及基本公共服务兜底等等,这些都要做好。&
因此,围绕经济发展新形势,政府在近年来做了大量的工作,就是要稳中求进,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而2016年的工作重点是适度扩大总需求,坚持稳增长,从需求的角度稳住增长趋势。为此,我国政府强调积极的财政政策力度要加大,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
另外,还要全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行业发展环境在淘汰中不断改善,使创新动力在竞争中不断加强。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制度的完善、政策的引导,推动经济发展含金量的显著提高,同时,也使经济增长的基础不断改善、稳固性不断增强。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我们要努力实现“十三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开局,要确保实现2016年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即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5%—7%等等。&
  (二)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在经济方面主要强调两项工作&
第一,宏观政策要稳。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大力度,2016年拟安排财政赤字2.18万亿元,比去年增加5600亿元,赤字率提高到3%。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2016年广义货币M2预期增长13%左右,这个调整的空间就比较大了。&
第二,深挖国内需求潜力。增强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发挥有效投资对稳增长、调结构的关键作用。2016年要启动一批“十三五”规划重大项目,完成铁路投资8000亿元以上、公路投资1.65万亿元,再开工20项重大水利工程等等。&
第三,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我国最大的内需潜力和发展动能所在。2016年重点抓好三项工作:&
一是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二是推进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现在,很多地方政府把保障房建设资金用来购买存量房,以此化解了房地产的库存。&
三是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增强城市规划的科学性、权威性、公开性,促进‘多规合一’。”其中,这“三性”非常重要,首先要科学,其次要权威,不能说谁想改就改,并且今后的城市规划要立法、要公开。还要促进“多规合一”,做综合性的规划。在城市规划的指导下,开工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2000公里以上。由此可见,新型城镇化对扩大国内需求的潜力是非常大的。&
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先强调的是抓改革,通过制度的完善,支持供给端的优胜劣汰,同时进一步理顺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推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使改革向纵深发展,并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实施企业信用信息统一归集、依法公示、联合惩戒、社会监督等等。&
通过“双创”,形成一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制度环境。&
要推进经济制度的改革。推动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结构调整,创新发展一批,重组整合一批,清理退出一批。把基本经济制度的完善和去产能结合起来,并逐步完善产权制度以及问责机制。国有企业“僵”而不死,它损失的资金就没有一个问责机制。再有,更好的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制度。&
另外,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还强调,突出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做减法,又做加法。对于钢铁、煤炭等困难行业在去产能方面做减法,另外在很多方面做加法,如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现代化服务业发展,提升消费品的品质,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等等,也就是要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现在,我们都跑到国外去买东西,是因为消费结构升级,特别是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结构升级,他们对价格的关注度下降,对品质、品牌信誉度的关注度提高,这就要求我们做加法,提高供给水平,把握好市场需求。&
根据对2016年经济形势的分析判断,以及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对经济工作所做的全面安排和部署,在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十三五”开局之年,我们对今年中国经济的发展应该方向明确,充满信心,认真在抓落实上下工夫,群策群力,努力取得一个辉煌的发展成就。
馆藏&97801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7年宏观经济形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