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读书能干什么?难道读书读书不是唯一的出路?

破除这些不读书的“理由”
在我看来,一个人的阅读,应该是近乎本能的内在需求,因为我们是人,人就有精神世界,而精神世界一刻也不可能没有情感和思想的滋养。这些人文养料,主要是来自对书籍的阅读。但毋庸讳言,现在的确有一些老师不读书。究其原因,大概有如下“理由”——
第一,“太忙,没有时间!”第二,“感觉不到读书的用处!”第三,“好多书读不懂!”第四,“年纪大了,记性不好,读了书记不住!”第五,“那么多书,不知道读什么!”
好,我今天来分析一下这些理由,是否站得住脚,是否能够成为不读书的理由。
第一,“太忙,没有时间!”
其实,有没有时间,关键是看你是否把读书当做内在需要,并养成习惯。任何一件事,只要是你的内在需要,并养成了习惯,在忙都有时间去做,或者说永远会有时间。比如,对于热恋中的小伙子,在忙都有时间去约会,因为这是他内在的需要;再比如,对于吸烟的人来说,再忙都不会忘记吸烟,因为他已经养成情不自禁的习惯。读书也是这样!
我酷爱读书,而且真的养成了“手不释卷”的习惯。但我不喜欢别人说我“勤奋”。我觉得这是我的兴趣,我的习惯,关“勤奋”什么事儿呢?
一次我在飞机上静静地读书,突然旁边一位中年男子侧脸看着我,久久地看着我。我很不自在,别转过脸看着他,他不好意思了,问我是做什么的,我说我是教书的。他说:“啊,你多勤奋啊!我从来没见过你这么勤奋的人!”我当时就觉得简直是在辱没我的智商!好像我是笨鸟先飞,明天要考试了,今天临阵磨枪地苦苦看书。
我说:“这勤奋无关,只不过是我的生活习惯罢了!一个人只要对什么有了兴趣,并养成了习惯,那和勤奋是没关系的。比如,我们成都许多人都喜欢打麻将,有人甚至从早到晚,从晚到早,通宵打麻将。为什么?因为他们对麻将有着浓厚的兴趣。如果你赞美他,啊,你多勤奋啊!这不是有病吗?”
他听了,不住地点头:“嗯,对对对。”
我继续读我的书,过了一会儿,他突然大叫一声:“精辟啊!”同时一拍大腿,但他的手拍错了,拍到我的大腿上了,把我吓了一跳:“怎么啦?”他说:“你刚才说的那个观点太精辟了!我一定要回去给我的员工讲讲。”
所以,老师们,一定要养成读书的兴趣与习惯,这样一来,即使没有人规定你读书,你也会情不自禁地读书了。你的书读得越多,你越相信我这句话:“和老一代相比,我们连学者都谈不上!”
第二,“感觉不到读书的用处!”
读书追求“学以致用”是对的,比如我们备课遇到难题了,我们班主任工作遇到难题了,都可以从相关的专业书籍中找到智慧,怎么能够说没有用呢?
但是另一方面,不要指望读每一本书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我们需要一些“非功利”的阅读。教师,作为人类精神文明的传承者,除了认真阅读教育教学专业书,能不能读一些与教育教学无关的书――政治、哲学、经济、历史、文学等方面的书?  我们为什么要读书?“学以致用”当然是一个原因,但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是“人”!如果就生物学本身的角度而言,人和动物是没有区别的;但“人是一只会思想的芦苇”,于是人便成了自然界“万物之灵长”。人之为人在于“精神”,而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尽可能完整而完美地建构无愧于作为一个“人”所应有的精神世界。正如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读散文使人宁静,读小说使人认识社会和人生,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茫茫宇宙,匆匆人生,“我是谁?”“我从哪儿来的?”“我要到哪儿去?”——对自己生命的追问,需要我们徜徉于人类精神文明的长廊,在触摸历史的同时憧憬未来,在叩问心灵的同时感悟世界。
第三,“好多书读不懂!”
我建议老师们读教育经典名著。因为真正的经典名著不但有思想,而且“好懂”。是的,比起当今一些喜欢玩弄时髦术语、晦涩理论的伪学术著作,那么真正的教育经典名著真是平易近人。请打开孔子的《论语》,夹叙夹议,而又穿插着孔子与弟子之间生动的对话;请打开卢梭的《爱弥尔》,作者把自己描写成一个教师,把爱弥儿描写为理想的学生,叙述了爱弥儿从出生到20岁成长和受教育的全过程,从中阐述了作者“自然教育”的思想;请打开马卡连科的《教育诗》,在一个个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中,在一个个跌宕起伏、曲折动人的故事里,蕴含着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育技巧、教育情感……请打开苏霍姆林斯基的《育人三部曲》,听他一边讲述故事,一边抒发感情,一边阐述理念,真是一种享受;更不用说中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了,他的教育著作也深入浅出,用老百姓的语言谈深刻的教育道理,他还用诗歌甚至儿歌来表达他对教育的理解。经典之所以是经典,不是因为深奥而是因为深刻,而这“深刻”又往往是是通过非常朴素的形式表达出来的。
第四,“年纪大了,记性不好,读了书记不住!”
这个理由真是有趣,我要问的是,谁让你记了呢?难道你没读一本书都要考试吗?既然不考,你记他干什么呢?读了书还必须要记住,这是自己苛求自己。除了是为考试的阅读,我们一般都不需要刻意去记住书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的。所以,“记不住”是很正常的。但是,记不住难道就白读了吗?请问,1997年4月23日早晨你吃的什么?能告诉我吗?2005年8月31日中午你吃的什么?你能记住吗?2014年7月28日晚上你吃的什么?你还能想起来吗?我估计你统统说不上来,但是,难道这些饭你都白吃了吗?每一顿饭你都记不住,但每一顿饭的营养都已经化作你的血肉;同样,你每本书都记不住,但你并没有白读,因为每一本书的内容都已经化作你的精神你的灵魂!怎么能够因为“记不住”而放弃读书呢?
第五,“那么多书,不知道读什么!”是的,书籍浩如烟海,我们时间有限,的确应该有所选择。我这里给大家推荐四类读物。第一,教育报刊,比如《人民教育》《教师月刊》《教师博览》《中国教师报》以及各学科的专业杂志。严格说起来,报刊并不是书籍,但阅读的功效和书籍是一样的。读这些报刊,目的了解同行在思考什么,在研究什么,了解一下当今教育和自己的学科最前沿的研究动态,进而让自己受到启发。第二,人文书籍,政治的、历史的、经济的、哲学的、文学的,等等,读这些书,主要目的是拓展自己的人文视野,使自己能够站在人类的历史长河和精神高地审视自己的每一堂课。第三,学生喜欢读的书,比如杨红樱的,比如秦文君的,比如曹文轩的,比如郑渊洁的,等等。读这些书,我们可以了解学生在关注什么,这是走近心灵的一条有效途径;同时,读这些书也能使我们保持一种永远年轻的心态,和孩子们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和共同情怀,这是教育不可缺少的前提。第四,教育经典,重要性我前面已经说了,不再重复。但我这里要特别推荐苏霍姆林斯基和陶行知的著作。读他们的书,我们会读到今天中国的教育,读到我们自己。
& &&说了这么多,我们还有不读书的“理由”吗?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夜思 | 读过的书大都忘记了,我们为什么还要坚持阅读?|读书|书籍|人生_新浪新闻
小年说:读书到底有什么用?能给你带来什么?问这样问题的人很多读书都带着一定的功利目的。作者认为,读书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可能读完并不一定会记得看了什么,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能带给你好运,但它们能让你悄悄成为最好的自己。推荐给你,静夜思。读过的书大都忘记了,我们为什么还要坚持阅读?来源 | 哒哒喵 ID: eva1900s 作者丨哒哒喵_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王小波- 01 -我是个喜欢阅读的人。所以,我一直以来的信念都是:我智商低怎么了?我爱看书啊!我反应慢怎么了?我爱看书啊!我矮矬怎么了?我爱看书啊!一想到这些,我就会乐到膨胀。但是,我真的在读书这件事上受到过严重伤害。年前,闺蜜有天来我家找我,一进门她就跑去我的书柜:“我天,你的书又多了!”瞬间存在感爆棚啊!佩服吧!接着,她拿起《把时间当作朋友》问我这本书怎么样。我说,嗯,挺好的。她翻翻放下,又拿起本《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问我怎么样。我说,这本也挺好的。她放回第四本书的时候终于受不了了:“为什么拿起哪本你都说挺好的啊?”是啊!为什么我貌似哪本书都想不起来啊?那天起,我开始陷入了自我怀疑中,我怀疑自己到底是不是真的读过那些书。我人生第一次觉得,书读了再多也没有用。咳,当然这并不是因为我发现自己读了许多书之后依旧是一个智商不高的矬子,而是我意识到自己读过后什么都不记得。我甚至认为曾经花了那么多时间在读书上,简直是对人生的浪费。我变得失望,沮丧,想打小怪兽。- 02 -决定不读书了,我就开始刷微信,刷微博,看视频 ……说实话,那段时间真的感觉放飞自我啊!直到花有颜有天说感觉我和以前不一样了。我以为是因为自己变美了呢,结果她眉头皱得像朵菊花:“怎么感觉不到你灵魂的香气了?”她的这句玩笑话让我幡然醒悟:虽然我总是记不住书里的内容,但所有的文字早已成为了我的一部分。“在生命的不同阶段,不同的书籍给你填注了不同的营养。有趣的是可能你都把它忘了,但是在遇到某一个事情,或者思考某一个问题的时候,你曾经读过的一本书,还会再次帮助你和激活你。” ——白岩松就拿培训说吧,我总能根据所学设计出新的课件。被学员问到各类问题,我几乎都能瞬间在头脑中搜索出有用的信息。这些,都是阅读带给我的。再比如在简书写作,10万加的文字和1000加的喜欢就是我的收获。哇奥,细算下来,平均每65个字就能获得大家的一个喜欢。在这个世界还有什么是比这个更让人快乐的吗?有,就是平均每65个字有十个人喜欢......总之,我想说的是,没有输入,何谈输出?- 03 -概括中心思想是每个人小学时代经历过的事情吧。但是一部书之所以称为著作,从来不在于它所谓的中心思想。所有著作都是拥有太多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动人细节,而正是这些细节,诠释了种种恒古不变的真理。比如《红楼梦》,如果没有对每个人物的雕琢入骨,以及无数的细节打磨,《红楼梦》就不会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如此显赫。阅读是一个通过共鸣、共振来自我求证的过程。真正使阅读成为一种深刻而愉悦的体验的,是你在书中找到并塑造了自己。对于读书会忘这件事,知乎上有句话说得特别好:既然饭吃过了还会饿,为什么我们还要吃饭?既然旅行过后还要回来,为什么我们还要旅行?许多事情不是我们忘了,而是融为了我们的潜意识。就好像冰山,我们以为自己记得的只是那浮现出来的20%,然而真正支撑我们的是下面的那部分。能记得的只是知识的低级形态,叫信息。只有当那些文字融入我们的血液,才会成为知识的高级形态,叫智慧。你们说张三丰为什么可以领悟太极剑法的真谛,令狐冲为什么能将独孤九剑运用到炉火纯青,恰恰是因为他们都做到了“忘记”啊!悟到“剑意”,才是真的学有所获。- 04 -前几天面试了一个女孩,说实话,在经验上她并不是所有面试者中的最优选。然而,当我问到她是怎样看待职场压力的时候,她谈起了《活着》。当我问到她的优缺时,她聊到了《发现你的天赋》。我想说,和这样的面试者沟通简直太爽了!阅读,提升的是我们的认知,拓宽的是我们看待事情的角度,完善的是我们的思维方式。与本身的经验相比,后者更加重要,它打造了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与不可替代性。韩寒说,这个世界变得太快,快到都来不及下载。于是,人们变得越来越急迫,越来越功利。“旅行有什么用?最后还不是回来过生活。”“怎么样了,你的画现在能卖钱了吗?”“呦,听说你在写小说?有稿费吗?”要知道,任何事情,只要我们就意义一直追问下去,最后都会成为相对无解的哲学命题,也就真没啥意义了。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
——三毛- 05 -国民男神胡歌车祸后开始了大量的阅读,难道读书会止住他身体的伤痛吗?会修复他脸上的疤痕让他变回李逍遥吗?不会。然而,在那段最低潮的日子里,是阅读让他找到了生存的意义,陪他度过了人生最艰难、最灰暗的那段时光。他曾说:“那些不演戏的日子,我会把自己丢进书堆里,作为一个读者,就像做一个演员,都在经历着别人的故事,却能影响着自己的人生。”阅读后的沉淀,使他突破了自己,华丽蜕变。三毛把读书的人分为三种,我们大多是会将读书当作人生的特种兴趣,为了更进一步的品位与境界,丰盈自己的人生的那一种爱书之人。所以,既然是兴趣,又何必计较得和获。在阅读本身这个过程中获得的喜悦与快乐就足够我们乐得前俯后仰了啊!《将夜》里的宁缺问那位百岁老人, 他面对自己一辈子也无法读尽所有的书的这个事实,绝望悲观过后,是如何走出那段日子的。老人说:“我只问了自己一个问题——你究竟喜欢的是读书这件事,还是读完所有书这件事?我很快得出了答案,我喜欢的终究还是读书这件事,我确认在死前的每分每秒,都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就是幸福和满足的。”水不见痕,凉意犹存。日拱一卒,功不唐捐。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能带给你好运,但它们能让你悄悄成为最好的自己。最后,一个良心建议分享给我爱的你们:如果你真的担心自己读书早晚会忘,那换成中午试试?那些你爱过的人和走过的路会成为你的经历。那些你读过的书,最终也会沉淀在你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微笑和点头……成为你的气蕴和素养,成为你的人生品牌。
跟格局小的人打交道,就像被缩骨伞夹住脑袋一样不痛快。
号外号外,特朗普又出行政命令啦!行政命令有多强,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是XX你就坚持60秒!
吴承恩的人生经历,决定了《西游记》背后必然影射着中国特色的官场文化。
没有石油的生活,可能比如今这种依赖石油的生活更加有趣和充实。}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学生平时靠读书干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