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怎么觉得现在的大学首在育人不是在育人而是在毁人

大学需要什么样的校规?
  “有人询问食品安全等敏感问题,不要偏激,务必给出正面回答,相信学校可以很好解决”,“遇到酷似领导的人来问路,一定要注意礼貌”,甚至连在路上吃东西、穿拖鞋走路等平时常见的行为也被紧急叫停。类似“临时校规”近日在福建一些高校流传,学生们被反复交代上述注意事项。而“临时校规”的出台,与近期进行的福建省第11届省级文明学校评估有关。(《中国青年报》5月18日)此消息一传出,引得无数拍砖声:“雷人”校规层出不穷,大学需要什么样的校规?“临时校规”能欺骗谁?“临时校规”是育人还是毁人?  看法  校园文明不应“临时”  茶客 张强  近日,“临时校规”在福建被花样翻新地演绎着,让本应严肃的校规成了“笑规”。  什么是校规?就是学校的规章制度,是学校用来规范学生行为的规则,是学校塑造校园文明、培育校园文化的有力措施,也是学校育人的重要手段。然而,所谓的“临时校规”的出台却是有别样的原因,那就是福建省第11届省级文明学校评估即将临近。迎接文明学校评估、加强文明教育、强化文明行为,本无可厚非,而且应该是学校进行文明行为教育的良好契机,以此推动和提升校园文明的水平。然而,一些人并非这样想的,一遇检查,条件反射似的就想到“迎检”。“迎”字一出,味就变了。“迎检”就成了“应检”了,临时校规也就成了“应景”的产物,成了“应付领导”的“潜规则”。  通常讲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不仅要教给其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不知道,这样“迎检”,是在如何教学生做人?“临时校规”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一些人教育的“功利心态”,也照出了一些人一味地曲意奉迎的“丑恶嘴脸”。  其实,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百年大计,非“一朝一夕”之功,也非临时一下就可以解决的。校园文明的打造也非一日或一时之功,更不是出台几条校规就能了事的。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要善治更要长治,在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从平时做起,从小事做起,把文明的种子播洒在心中,把文明的行为付诸于实践,才能真正开出文明之花、结出文明之果。  源起形式主义  茶客 张清友  学校参与评选文明学校,当然不错,但文明却不是在短短几天之内速成的,需要一点一滴的积累。而“临时校规”能使文明速成吗?从表面上看,是可以的,一旦将违犯“临时校规”和各种评奖之类有关学生切身利益的事挂钩起来,学校立马就变得“文明”了,当然,这种“文明”是有时间限制的,当检查组成员撤掉的时候,也就会变成原来的样子,恐怕比原来的不文明还要厉害。  将这板子打在学校领导身上,似乎也有点欠妥。毕竟,拿到“文明学校”的荣誉也是学校领导的政绩。其实,最该将板子打在检查方式上。这种事先通知、装模作样的检查,如何让人不弄虚作假?形式主义的检查评估目标任务,走过场的文明学校评选等,必然必然会催生“临时校规”、培训“答教”。  文明学校是靠平时管理出来的,是靠平时培养出来的,校规是要一以贯之的,而不是临时突击出来的。  声音  “异化”的“临时校规”  茶客 梁炳青  一所好的大学,关键就在于有自己独特的灵魂:这就是独立地思考、自由地表达。培养出的学生应该有健全的人格,鲜明的个性,社会的良知和责任的担当。在大学里,对学生进行基本的规范是必须的,但为了迎接检查,出台“临时校规”,这就令人匪夷所思了。“临时校规”里传递的观念与思想,与大学的精神和使命南辕北辙。大学的“育人”在某种程度上通过行为上的弄虚作假而起到了负面教化作用,求真精神和务实的作风在大学校园里得不到提倡和肯定,成为有碍于学生健康人格养成的“毁人”的开始。  大学应该开设《作假学》  茶客 黎成田  “有人询问食品安全等敏感问题,不要偏激,务必给出正面回答,相信学校可以很好解决”,“遇到酷似领导的人来问路,一定要注意礼貌”,甚至连在路上吃东西、穿拖鞋走路等平时常见的行为也被紧急叫停。福建一些高校的“临时校规”看似“美观”,其实很零散,不系统,作为学术圣地的大学来说难道不汗颜吗?建议这些大学干脆开设一门科学《作假学概论》,这样也不至于在应付了某项检查或者达标后以前那些不当言论和行为又反弹。  校规不能违背情理  茶馆 张克生  校规实际上是学校对学生的一种约定和约束,校规应允许有个性和特点。如果校规千篇一律,那实在是乏味得很。不过,确实有些校规的出台,有“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缺陷,有些校规过于偏激。校规既要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又要让校规切合受教育者心理,不要太强加于学生,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校规不怕雷人,不怕古灵精怪,只怕违背情理,只怕违犯法律。高校应该对校规进行清理和规范,让校规成为人性化的显现,让校规成为学校的特色,而不是使校规成为学生痛恶的“紧扣箍”。校规应少一些“禁止”、“不准”和“不许”,多一些“建议”、“提倡”和“允许”;少一些教条、告诫、处罚,多一些理解、关注、宽容。  观点  “临时校规”要刹住  茶客 李文科  “临时校规”注定是一个短期行为。它的横空出世原因就是与学校评选文明学校有关,根子是为了应付检查。为了获取这块“文明牌”,学校自然要费尽心机,将“临时校规”发挥得淋漓尽致,使学校速成“文明学校”,使师生速成“文明人”。  制定的规则应当适应长久的发展需要,而不是沦为形式主义的工具,学校更是一个育人的地方,育人是一项塑造和谐心灵的长期任务,师生文明素养的提升、校园文明环境的养成,需要时刻注重言传身教、持之以恒和潜移默化。如果采取弄虚作假捞取荣誉,不仅对学生无益,反而起到了负面教化作用,成为有碍于学生健康人格养成的“毁人”开始,这最令人深忧。因此,要刹住这样一种歪风,就要让“临时校规”失去孕育的土壤,就是学校的各项事务都必须在一个严格的标准之下,需要一个制度跟进,包括学风建设、学生生活保障、学校服务设施等。  “临时校规”表现为形式主义  茶客 雷贤君  因为“文明学校评估”,产生“临时校规”。虽然“临时校规”存在的时间可能极为短暂,但是,它带来的负面影响却是可怕的,其中暴露的问题令人担心,是“形式主义”的具体表现。  大学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用以规范在校师生的言行,无可厚非。《孟子·离娄上》语“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说明了遵章守纪的必然。进一步说,大学“校规”要不断地完善,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强化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显然,福建某高校的“临时校规”与培养人才南辕北辙了。  其一、高等学府培养的学子不应只有渊博的知识,更要培养健全的人格,树立真、善、美的价值观。“临时校规”以必须服从检查为目的,提前划定统一口径的标准答案,无异是引导学生“迎合”检查。这不是学生之福份所在,不是学校之荣誉嘉许,更不是社会之人才方向。  其二、不恪守道德准则的人,绝不会成为造福社会、令人尊敬的人才。出台“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的“临时校规”就是做给领导看的,是检查时的糊弄作秀。但为何不考虑其结果?如果,大学用此理念来培养人才,能算得上国家建设人才?学校的人才培养,不能偏离方向!  其三、大学不是在真空中发展,社会现象在不同层面地影响着大学生活。如果再用“形式主义”来培育人才的话,出现的不仅仅是人才危机。在生活中,规矩是人类进行自我约束的信条;在工作中,规矩是一个单位进行管理的底线。因此,大学校规决不能不是“想一辄是一辄”。人们都知道这样一个道理:最讳忌什么其实就是最害怕什么。也就是说,是漏洞存在的地方。因此,要想经得住检查,就不要怕检查,不要搞形式主义。  一家之言  莫让校规成“笑规”  茶客 杨松  近年来,为了迎接评检而弄虚作假的笑料频频爆出,如今这种不良的风气已悄然渗透到了原本风气淳朴的校园。福建部分高校“临时校规”的颁布,不仅是对自身教育管理缺陷的嘲笑,也是对形式主义的评检的强烈讥讽。  高校的“临时校规”令人匪夷所思,叫餐、在路上吃东西、穿拖鞋走路等,一条一款,可谓面面俱到,细致入微。这些校规背后透露出的是学校日常管理的松弛,是欲盖弥彰的滑稽行为。这些日常规定之所以提升到校规的高度来明令禁止,恰恰将学校这方面的问题暴露得一览无遗。这种临时抱佛脚的做法无疑是急功近利的作秀,是学校无可奈何的自我嘲笑。更糟糕的是,这种作假的行为无疑会给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  我们说学校的做法破坏了学校淳朴的风气。但是反观学校的做法,也实属无奈。面对各种考核,学校和老师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文明校园的考核标准同样是面面俱到,细致入微。学校的临时校规便是依据考核标准来制定的。考核结果不仅关系到学校的荣誉、排名,还关系到校长的前途、老师的待遇。当考核与利益相挂钩时,达标就成了学校不顾一切,甚至急功近利地“奋斗”唯一目标。某种意义上,考核是为了促进进步,但如果考核是原来淳朴风气的校园变得复杂功利,那么这种考核就值得商榷。  其实单纯地从校规来讲,学校的规定也无可厚非,但当这种临时规定与考核联系起来时就不禁令人发笑,这似乎是一唱一合的作秀,使校规失去严肃,也使考核失去意义。我们希望以后这种可笑的校规少一点。  下期话题  “限塑”缘何虎头蛇尾?  “限塑令”实施即将满3周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秘书长赵家荣28日说,我国将进一步完善《商品零售场所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管理办法》,适时扩大执行“限塑令”的商品零售场所的范围,考虑将书店、药店等纳入“限塑令”,明确集贸市场开办者“限塑”第一责任人制度;支持超市、商场采用切实措施,鼓励消费者不使用塑料购物袋。不过,主管部门也坦言,在集贸市场、餐饮店等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地方,限塑令的贯彻执行依然面临困难,有时甚至成了 “一纸空文”。“限塑令”的效果不尽如人意,一直处于尴尬境地……欢迎各位茶客发表自己的看法。(责任编辑:Newshoo)
温家宝总理在记者会上表示,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
高清影视剧
汪成荣面临的奖金被收回再分配难题,并不是一个单一事件。[]
数字之道:
搜狐论座:
慢画慢活:
搜狐侃事:
这样逛街图什么呢……
近期热点关注张鸣:中国其实只有一所大学 就是“教育部大学”
作者:张凌凌
&现在的大学,从教授到学生,学术是可疑的,知识是可疑的,能力是可疑的。我愿意相信总有个别例外的好教师、好学生,但那个基数太小了,他们所被赋予的权力也太微不足道了,大学制造了大量的不合格产品。&
今年两会,张鸣有些兴奋。他一直认为高校行政化是中国大学教育的症结所在,而今年终于有人把&高校去行政化&一事提上议程。很多同行见到他都说:&你赢了,有希望了。& &可是,我还是输了。这事短期内在中国不可能实现。&张鸣一脸无奈地说。
高校行政化玩残了学术
扩招是&高校大跃进&,大学城是&养猪模式&,大学已丧失&阵地&和&守夜人&身份,逐步&衙门化&。作为的教授,十年前,张鸣就开始对大学教育的种种问题发言。他认为这些问题都是高校行政化诱发的症状。
张鸣认为,行政化体系是自上而下诸多评价体系催生而出的。本科评估,硕士点、博士点评估,重点学科评估,甚至党建、工会都要评估,教育部通过名目繁多的评估体系,把大学紧紧绑在它的船上,或一根远程操纵的梯架上。
问题是,拿到船票、登到最高就意味着是一流大学了吗?不断加码的评估体系已导致权力对学术的过度干涉,这种干涉必然束缚学术的发展。&学生论文抄袭早不稀奇,教授造假都不算新闻了。学术期刊也是这个荒唐体系下毫无羞耻感的合谋,把学术当成一笔交易、一个玩意儿,眼见着中国学术被它们玩残掉了。现在的大学,从教授到学生,学术是可疑的,知识是可疑的,能力是可疑的。我愿意相信总有个别例外的好教师、好学生,但那个基数太小了,他们所被赋予的权力也太微不足道了,大学制造了大量的不合格产品。&
中国的大学同质化极其严重,张鸣半开玩笑地说:&中国其实只有一所大学,就是教育部大学。&
中国需要多几所南方科技大学
高校教育的弊端,就像皇帝的新衣,看见的多,喊出来的少。好在,仍有一些积极的尝试和探索。
&大的政策不变,只能自下而上在各个高校探索一些方式。但要找准症结,对症下药。不能老汤熬新药,还是荒唐胡来。&
在张鸣眼里,真的在为大学教育改革创新摸索出路的是去年刚刚在深圳成立的南方科技大学。&这样的大学太少了,它敢于说话,敢于向陋习挑战。这是在&毁人不倦&的大学生态中撕开的一个新鲜的口子,让人看到些希望。虽然,一切还需走走看。&
大学如何才能停止&毁人&?必须教育放权,愿意好好办教育的给他尝试的机会。&比如一直想办大学却屡屡遭拒的俞敏洪。&对相对劣质的民办大学加强监管或重新肃清,像引进外资企业那样尽可能多吸引一些优质的外资教育,&经济上就这么搞活的,教育为何不可?&
浮夸浮躁的大学生
大学在毁人,学生也很配合地在自毁。现在大学生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创造力、没有思考力、没有责任心,还浮夸浮躁。
本科生自己也知道就业压力大,怎么办?继续考研吧,缓一缓。或者是本科学校和专业不好,借助考研当跳板期望扭转血统命运。但基本都是盲目功利的,看似自救,其实在继续自毁。
现在硕士基本都改两年了,两年课程塞得满满的,同时要做学位论文,还要发表学术论文。这可能吗?学生会选择取巧的方式以利于毕业。硕士的课程设置,基本就是把本科的课再上一遍,还是那些老师,教的还是&那一桶水&。考博也极少是为做学问,他们的目标首先是进政府机关,其次是进高校,求一份稳定的职业。
关键是,现在硕士、博士考试基本上高考化,严格的程序化考试招上来的很有可能不是会做学问的,只是会考试的。
大学教育含金量下降,用人单位也深知这一点。以前人大的毕业生好单位都来抢,现在投出去几十份简历还未必有一个中的。极端点的案例,两年前人大系毕业一个本科生,因为求职难最后回到家乡隐瞒学历做了银行保安。
现在用人单位尤其是市场型单位,普遍反映大学生真才实学未必够,但做人的基本素质却值得怀疑。面试时各个貌似很精干,言辞夸大、自我吹捧、知一说十,到用人时又发现眼高手低、责任心缺失、实践能力低下。这都是用人单位最忌讳的,也是糟糕的学风强化的恶习。
(张鸣: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文章选自&&新周刊&&第325期
相关新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任编辑:臧文娟]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独家独到独立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同步到微博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03/09 16:46
02/24 09:56
03/09 16:45
03/09 16:45
02/27 16:10
03/13 08:17
03/12 08:43
03/12 07:22
03/12 07:57
03/20 09:48
09/07 09:38
09/07 09:38
09/07 09:39
09/07 09:39
09/07 09:39
48小时点击排行
财经 · 房产
娱乐 · 时尚
汽车 · 旅游
科技 · 健康寄送给好友:
在方框中输入电子邮件地址,多个邮件之间用半角逗号(,)分隔。
爱思想()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教育的问题不在教育之内,而在教育之外。柔弱的书生究竟靠什么来推动政治改革呢?虽找到了病症,却难以治病救人,难乎哉!难乎哉!
  体制不改,教育只会越来越糟,而绝不会越来越好。实际上,这是当政者所想要的。如果改了,还像民国时那样能出人才了,那么,官员们的面子往哪里放?!只有大家都成了弱智,才显得出当政者的水平不一般。至于后人如何评说,同他们又有什么干系?!资中筠先生早就说了,教育不改,人种都要退化。这样振聋发聩的声音,对他们来说,都是对牛弹琴。官员们关心的是自己的仕途,是自己能在位时捞得了多少,捞够了如何不被察觉,而且还能搞到外国绿卡、护照什么的。而且今儿为子孙后代留下机会,好让“红色江山”代代相传。这是当今的中国现状,难改!太难改!
  “教育是塑造文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文化的背后是教育。”这句话说得好。不过我觉得倒过来更好:即“文化是塑造教育的重要因素之一,教育的背后是文化”。这就是杜威说的“教育即生活”。
  说白了,愚民教育而已
  说出了真相。尤其大学中不把因成年的学生当做一个独立的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不尊重他们的自由和权利的问题上,防范所谓资本主义自由化演变的各种措施是逐步加强而非减弱
相同作者阅读
相同主题阅读
Copyright &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号 京公网安备14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①青年来到大学...”习题详情
216位同学学习过此题,做题成功率72.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①青年来到大学,不是为了学习怎样成为社会机器中一个更有效的齿轮,而是为了自我教育和互相教育。梭罗说,一棵树长到一定的高度,才知道怎样的空气更适合。人也是如此。而大学,就是要将适合的空气置于青年鼻尖。②在适合的大学空气中,最重要的事就是思维训练。掌握知识或参与社会实践,不过是训练思维的必要条件。如何让青年用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或人文学者的方式来思考,才是大学的要义。一个人读大学,不是为了被各种事实塞满头脑,而是要提高自己的心智,培养有效思考的能力、交流思想的能力、逻辑判断的能力以及辨别价值的能力。③相应的,大学精神也呼之而出,那就是自由、通识及德性。④金耀基尝言,一部世界大学的历史,可说是一部争学术独立自由的历史。大学之独立自由,并非理所当然,而是相当脆弱的。咄咄逼人的权力是它的敌人,巧言令色的功利是它的对手,匍匐在地的庸俗是它的威胁。蔡元培深刻认识此点,故说:“思想自由之通则,而大学之所以为大也。”⑤自由独立是通识的基础,后者又反过来加强前者。在教育中排除掉通识,则摧毁其生命。致力通识教育,是世界范围内有抱负的大学的重要目标。关于通识教育,1946年华盛顿大学诺斯兰教授的定义是:“其主旨是个人的整体健全发展,包含提升生活的目的、提炼对情绪的反应,以及运用我们最好的知识来充分了解各种事物的本质。”⑥就在诺斯兰写出这段话的头一年,1945年,哈佛大学推出《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开篇引用了修昔底德和柏拉图的话。前者说:“我们不需要荷马的称赞,我们已经开发了广阔的土地和海洋。”这象征着人们对自由社会的自豪感。后者说:“我们能草率地允许青少年听一些随意编造的故事,以致让他们接受那些成年后不应拥有的思想吗?”这象征着教育可能带来的混乱与分歧。通识教育正是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它既要帮助年轻人成为独立的个体,拥有独特思想和个性化生活,又要使他们适应公共生活,成为公民和共同文化的继承者。⑦实际上,通识教育已部分包含了第三种大学精神,那就是培育人的德性。但在高速前行又变动不居的现代多元社会,德性很难被界定,也很少被珍视。⑧真正的德性在于培育,而非教育;在于自省,而非灌输。钱穆说,中国的学问传统有三个系统:人统、事统、学统。置于首位的“人统”,就是尊德性。他解释说:“人统,其中心是人。中国人说:‘学者,所以学做人也。’一切学问,主要用意在学如何做人,如何做有理想、有价值的人。”遗憾的是,钱穆这种话,如今大多数人不喜欢听,他们更喜欢去学如何做一个“成功人士”,而不喜欢去照看什么德性。⑨中国的大学,自有其悠久的历史。但就现状而言,却距离真正的大学精神相去甚远。待何时大学能成为孕育创新者、批判者的大本营,从教师到学生,都尽情追求智力、真理和美;在其间,人们酝酿自由思想并自由表达,创造有价值的学术成果并以之推动社会进步,才能够说大学精神的建立与养成。而大学也因之焕发永久的生命力,站在批评的最前沿,站在创新的最前沿,成为国家社会当之无愧的“轴心组织”。(选自2012年6月《看历史》)【小题1】与“大学精神”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大学的独立自由相当脆弱,因为现实生活中有咄咄逼人的权力、巧言令色的功利和匍匐在地的庸俗。B.通识教育既要解决人对自由社会的自豪感,也要解决教育可能带来的混乱和分歧。要是在教育中不重视通识,就会摧毁自由独立的生命。C.在现代多元社会里,大多数人喜欢去学如何做一个“成功人士”,这冲击着大学精神之德性培育和自省。D.大学精神的建立和养成是指人们酝酿自由思想并自由表达,创造有价值的学术成果并以之推动社会进步。【小题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文章①至③段,从青年来到大学的目的入手,论述大学的要义是让青年掌握一定的思维方式,并概括了大学的三种精神。B.文章④至⑧段,从大学精神的自由、通识及德性三个方面,通过引证具体论述了它们的内涵,及对于大学的重要作用。C.文章第⑨段,指出中国的大学现状距离真正的大学精神甚远,并呼吁早日建立和养成大学精神,让大学成为国家社会的“轴心组织”。D.全文首先阐述了大学的历史意义,又旁征博引地论证了大学的三种精神,最后针对现实呼吁建成真正的大学。【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一个人读大学,是为了自我教育和互相教育,在适合的大学环境中,训练自己的思维。B.大学的要义是让学生用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和人文学者的方式来思考问题。C.金耀基曾强调一部争学术独立自由的历史,就是一部世界大学的历史。D.大学里的师生都尽情地追求智力、真理和美,所以大学成为了孕育创新者、批判者的大本营。B&
本题难度:一般
题型:解答题&|&来源:2014-湖北高三语文二轮专题语言文字运用论述类文本阅读23练习卷
分析与解答
习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①青年来到大学,不是为了学习怎样成为社会机器中一个更有效的齿轮,而是为了自我教育和互相教育。梭罗说,一棵树长到一定的高度,才知道怎样的空气更适合。人也是如此。而大学,就是要将适合的空气...”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试题分析:【小题1】不是“不重视”,原文中是说“排除掉通识,则摧毁其生命”。【小题2】①至③段阐述的不是“大学的历史意义”,而是“大学的功能”。【小题3】B.原文“社会科学家或人文学者”是选择关系。C.主宾倒置,原文是“一部世界大学的历史,可说是一部争学术独立自由的历史”。D.强加因果和把未然说成已然。
找到答案了,赞一个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①青年来到大学,不是为了学习怎样成为社会机器中一个更有效的齿轮,而是为了自我教育和互相教育。梭罗说,一棵树长到一定的高度,才知道怎样的空气更适合。人也是如此。而大学,就是要将...
错误类型:
习题内容残缺不全
习题有文字标点错误
习题内容结构混乱
习题对应知识点不正确
分析解答残缺不全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分析解答结构混乱
习题类型错误
错误详情:
我的名号(最多30个字):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①青年来到大学...”的最新评论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①青年来到大学,不是为了学习怎样成为社会机器中一个更有效的齿轮,而是为了自我教育和互相教育。梭罗说,一棵树长到一定的高度,才知道怎样的空气更适合。人也是如此。而大学,就是要将适合的空气置于青年鼻尖。②在适合的大学空气中,最重要的事就是思维训练。掌握知识或参与社会实践,不过是训练思维的必要条件。如何让青年用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或人文学者的方式来思考,才是大学的要义。一个人读大学,不是为了被各种事实塞满头脑,而是要提高自己的心智,培养有效思考的能力、交流思想的能力、逻辑判断的能力以及辨别价值的能力。③相应的,大学精神也呼之而出,那就是自由、通识及德性。④金耀基尝言,一部世界大学的历史,可说是一部争学术独立自由的历史。大学之独立自由,并非理所当然,而是相当脆弱的。咄咄逼人的权力是它的敌人,巧言令色的功利是它的对手,匍匐在地的庸俗是它的威胁。蔡元培深刻认识此点,故说:“思想自由之通则,而大学之所以为大也。”⑤自由独立是通识的基础,后者又反过来加强前者。在教育中排除掉通识,则摧毁其生命。致力通识教育,是世界范围内有抱负的大学的重要目标。关于通识教育,1946年华盛顿大学诺斯兰教授的定义是:“其主旨是个人的整体健全发展,包含提升生活的目的、提炼对情绪的反应,以及运用我们最好的知识来充分了解各种事物的本质。”⑥就在诺斯兰写出这段话的头一年,1945年,哈佛大学推出《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开篇引用了修昔底德和柏拉图的话。前者说:“我们不需要荷马的称赞,我们已经开发了广阔的土地和海洋。”这象征着人们对自由社会的自豪感。后者说:“我们能草率地允许青少年听一些随意编造的故事,以致让他们接受那些成年后不应拥有的思想吗?”这象征着教育可能带来的混乱与分歧。通识教育正是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它既要帮助年轻人成为独立的个体,拥有独特思想和个性化生活,又要使他们适应公共生活,成为公民和共同文化的继承者。⑦实际上,通识教育已部分包含了第三种大学精神,那就是培育人的德性。但在高速前行又变动不居的现代多元社会,德性很难被界定,也很少被珍视。⑧真正的德性在于培育,而非教育;在于自省,而非灌输。钱穆说,中国的学问传统有三个系统:人统、事统、学统。置于首位的“人统”,就是尊德性。他解释说:“人统,其中心是人。中国人说:‘学者,所以学做人也。’一切学问,主要用意在学如何做人,如何做有理想、有价值的人。”遗憾的是,钱穆这种话,如今大多数人不喜欢听,他们更喜欢去学如何做一个“成功人士”,而不喜欢去照看什么德性。⑨中国的大学,自有其悠久的历史。但就现状而言,却距离真正的大学精神相去甚远。待何时大学能成为孕育创新者、批判者的大本营,从教师到学生,都尽情追求智力、真理和美;在其间,人们酝酿自由思想并自由表达,创造有价值的学术成果并以之推动社会进步,才能够说大学精神的建立与养成。而大学也因之焕发永久的生命力,站在批评的最前沿,站在创新的最前沿,成为国家社会当之无愧的“轴心组织”。(选自2012年6月《看历史》)【小题1】与“大学精神”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____A.大学的独立自由相当脆弱,因为现实生活中有咄咄逼人的权力、巧言令色的功利和匍匐在地的庸俗。B.通识教育既要解决人对自由社会的自豪感,也要解决教育可能带来的混乱和分歧。要是在教育中不重视通识,就会摧毁自由独立的生命。C.在现代多元社会里,大多数人喜欢去学如何做一个“成功人士”,这冲击着大学精神之德性培育和自省。D.大学精神的建立和养成是指人们酝酿自由思想并自由表达,创造有价值的学术成果并以之推动社会进步。【小题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____A.文章①至③段,从青年来到大学的目的入手,论述大学的要义是让青年掌握一定的思维方式,并概括了大学的三种精神。B.文章④至⑧段,从大学精神的自由、通识及德性三个方面,通过引证具体论述了它们的内涵,及对于大学的重要作用。C.文章第⑨段,指出中国的大学现状距离真正的大学精神甚远,并呼吁早日建立和养成大学精神,让大学成为国家社会的“轴心组织”。D.全文首先阐述了大学的历史意义,又旁征博引地论证了大学的三种精神,最后针对现实呼吁建成真正的大学。【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____A.一个人读大学,是为了自我教育和互相教育,在适合的大学环境中,训练自己的思维。B.大学的要义是让学生用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和人文学者的方式来思考问题。C.金耀基曾强调一部争学术独立自由的历史,就是一部世界大学的历史。D.大学里的师生都尽情地追求智力、真理和美,所以大学成为了孕育创新者、批判者的大本营。”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①青年来到大学,不是为了学习怎样成为社会机器中一个更有效的齿轮,而是为了自我教育和互相教育。梭罗说,一棵树长到一定的高度,才知道怎样的空气更适合。人也是如此。而大学,就是要将适合的空气置于青年鼻尖。②在适合的大学空气中,最重要的事就是思维训练。掌握知识或参与社会实践,不过是训练思维的必要条件。如何让青年用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或人文学者的方式来思考,才是大学的要义。一个人读大学,不是为了被各种事实塞满头脑,而是要提高自己的心智,培养有效思考的能力、交流思想的能力、逻辑判断的能力以及辨别价值的能力。③相应的,大学精神也呼之而出,那就是自由、通识及德性。④金耀基尝言,一部世界大学的历史,可说是一部争学术独立自由的历史。大学之独立自由,并非理所当然,而是相当脆弱的。咄咄逼人的权力是它的敌人,巧言令色的功利是它的对手,匍匐在地的庸俗是它的威胁。蔡元培深刻认识此点,故说:“思想自由之通则,而大学之所以为大也。”⑤自由独立是通识的基础,后者又反过来加强前者。在教育中排除掉通识,则摧毁其生命。致力通识教育,是世界范围内有抱负的大学的重要目标。关于通识教育,1946年华盛顿大学诺斯兰教授的定义是:“其主旨是个人的整体健全发展,包含提升生活的目的、提炼对情绪的反应,以及运用我们最好的知识来充分了解各种事物的本质。”⑥就在诺斯兰写出这段话的头一年,1945年,哈佛大学推出《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开篇引用了修昔底德和柏拉图的话。前者说:“我们不需要荷马的称赞,我们已经开发了广阔的土地和海洋。”这象征着人们对自由社会的自豪感。后者说:“我们能草率地允许青少年听一些随意编造的故事,以致让他们接受那些成年后不应拥有的思想吗?”这象征着教育可能带来的混乱与分歧。通识教育正是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它既要帮助年轻人成为独立的个体,拥有独特思想和个性化生活,又要使他们适应公共生活,成为公民和共同文化的继承者。⑦实际上,通识教育已部分包含了第三种大学精神,那就是培育人的德性。但在高速前行又变动不居的现代多元社会,德性很难被界定,也很少被珍视。⑧真正的德性在于培育,而非教育;在于自省,而非灌输。钱穆说,中国的学问传统有三个系统:人统、事统、学统。置于首位的“人统”,就是尊德性。他解释说:“人统,其中心是人。中国人说:‘学者,所以学做人也。’一切学问,主要用意在学如何做人,如何做有理想、有价值的人。”遗憾的是,钱穆这种话,如今大多数人不喜欢听,他们更喜欢去学如何做一个“成功人士”,而不喜欢去照看什么德性。⑨中国的大学,自有其悠久的历史。但就现状而言,却距离真正的大学精神相去甚远。待何时大学能成为孕育创新者、批判者的大本营,从教师到学生,都尽情追求智力、真理和美;在其间,人们酝酿自由思想并自由表达,创造有价值的学术成果并以之推动社会进步,才能够说大学精神的建立与养成。而大学也因之焕发永久的生命力,站在批评的最前沿,站在创新的最前沿,成为国家社会当之无愧的“轴心组织”。(选自2012年6月《看历史》)【小题1】与“大学精神”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____A.大学的独立自由相当脆弱,因为现实生活中有咄咄逼人的权力、巧言令色的功利和匍匐在地的庸俗。B.通识教育既要解决人对自由社会的自豪感,也要解决教育可能带来的混乱和分歧。要是在教育中不重视通识,就会摧毁自由独立的生命。C.在现代多元社会里,大多数人喜欢去学如何做一个“成功人士”,这冲击着大学精神之德性培育和自省。D.大学精神的建立和养成是指人们酝酿自由思想并自由表达,创造有价值的学术成果并以之推动社会进步。【小题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____A.文章①至③段,从青年来到大学的目的入手,论述大学的要义是让青年掌握一定的思维方式,并概括了大学的三种精神。B.文章④至⑧段,从大学精神的自由、通识及德性三个方面,通过引证具体论述了它们的内涵,及对于大学的重要作用。C.文章第⑨段,指出中国的大学现状距离真正的大学精神甚远,并呼吁早日建立和养成大学精神,让大学成为国家社会的“轴心组织”。D.全文首先阐述了大学的历史意义,又旁征博引地论证了大学的三种精神,最后针对现实呼吁建成真正的大学。【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____A.一个人读大学,是为了自我教育和互相教育,在适合的大学环境中,训练自己的思维。B.大学的要义是让学生用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和人文学者的方式来思考问题。C.金耀基曾强调一部争学术独立自由的历史,就是一部世界大学的历史。D.大学里的师生都尽情地追求智力、真理和美,所以大学成为了孕育创新者、批判者的大本营。”相似的习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汕头大学育人理念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