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对你说想躺入你宽大什么的胸怀怀怎么回答

您当前位置:
优秀领导者应有宽大的胸怀
优秀领导者应有宽大的胸怀
  曾国藩说:"盛世建功立业的英雄,以襟怀豁达为第一义;乱世扶危救难的英雄,以劳心劳力为第一义。"不襟怀豁达难以成就大事,不心力劳苦难以建立功绩。吕新吾说:“男儿创建事业,经纬大下,见识要高远,规模要庞人,气度要恢宏。"能够完善见识与规模之人,必然有气度。所以做领导的人要以气度恢宏为第一要义。
   宽宏大量,豁达大度,善于容人。通达事理,这是领导者应具备的气度,也是一种美德。领导者有了宽阔的胸襟,大事讲原则,小事不计较,善于念人之功,谅人之短,扬人之长。就能创造一个和谐、融治的工作环境和心理气氛。
   作为领导要有领导者的胸怀和气度。胸怀是一个人的气量和抱负。领导者必须胸怀宽广,才能有所作为。有了博大的胸怀,恢宏的气度,才能成大事。作为领导者与众多的人在一起工作,既要正确地看待别人,又要正确地看待自己。金尤足赤,人无完人。领导者要严格要求自已,要有自知之明,要知道并敢于承认自己的短处,要敢于用能人,敢于用在某些方面,甚至全面超过自己的能人,更不能嫉贤妒能。一个人有长处,必有短处,优点和缺点是相生相伴的,用己之短比人之长,可以比出奋斗目标和前进动力;用己之长比人之短,就会比出骄傲、比出狂妄、比出盲目。
   宽容和谐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境界,是一个人的胸怀,也是领导者必须具备的应有素养。要真诚待人,真诚不是智慧,但是它常常放射出比智慧更诱人的光泽,有许多凭智慧千方百计也得不到的东西,真诚却轻而易举就得到了。
   刘邦出身农家、在奏末农民起义中揭竿而起,逐鹿中原。终于推翻了暴虐的秦朝。在楚汉战争中,他再展雄风,击败项羽,完成了国家的统一。汉高祖刘邦在击败项羽后。建立汉朝时说:"在营帐中谋划,在千里之外取得胜利,我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筹运粮饷,我不知萧何;统率百万军队,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当代的人杰,而我能任用他们,这就是我取得天下的原因。"刘邦可谓是驾驭"将才"的高手!
   刘邦"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因此刘邦在沛县便有了樊哙、灌婴、周勃、夏侯婴等志同道合的朋友。随着交往的频繁,刘邦有机会结识了担任长官的萧何、曹参等人。在萧何的极力推荐下,刘郊当上了酒水亭亭长,他的外交圈更大,他也由此飞黄腾达。后来刘邦钾送一批刑徒和民夫到骊山月反劳役,行至中途释放了所有刑徒,这表现了他的宽厚和大度,被人称为长者。
   刘郑在用人上宽容大度,不计前嫌,不念旧恶,能够以德报怨,大胆起用反对过自己的人。刘邦的仁厚、大度、谦虚,使他周围人才济济,张良、陈平、韩信等纷纷投奔。韩信曾追随项羽,经萧何推荐,刘邦不计前嫌,委以重任。刘邦的大度在任用陈平上表现得非常突出。陈平归附刘郊后,被破格任用。诸将不服,周勃和灌婴揭发他"盗嫂、贪金"。刘邦经过调查后仍能对他宽容,并拜他为护军都尉。这一切使陈平大为感动,从此死心塌地地为刘邦出谋划策,为汉室立下了汗马功劳。
   当今社会,由于受利益的驱动,上下级之间往往缺乏真诚,人际关系变得更加复杂,一些员工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心情感到十分压抑,所以一有跳槽的机会他们便溜之大吉。如果领导对下属多些关爱少些埋怨,多些真诚少些欺骗,多些宽容少些报复就有可能将更多的员工留住。
   做一个合格领导者,就必须有宽大的胸怀。
   首先,领导者要能听得进各种批评意见。一个人的认识能力总是有限的,"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再高明的领导者也难免有失误之处。诸葛亮一生唯谨慎却也有错用马谡失街亭之遗憾。允许下级讲话,可'兼听则明"、有利于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改进工作方法,扩大工作效果。同时也能了解下属,发现人才,选拔人才,使用人才。认真听取不同意见,正确解决各种矛盾,协调各种关系的过程也是不断提高领导艺术,改进领导方法的进程,对增强领导者本身的判断能力、分析能力和协调能力大有裨益。
   其次,领导者必须具有高度的民主意识和平等待人的作风。现代领导活动中,独任制领导很少,多数是若干领导个体组成的具有多功能的领导整体,即领导集团的形式。这就要求领导集团的把手必须善于运筹帷握,协调上下左右的关系,要有超乎其他成员的威望和能力,要能使领导集团在保持表态平衡的基础上实现经常性的动态平衡,而求同存异、容忍有反对自己意见的品格正是协调上下左右复杂关系所必需的。如果一个领导集团的一把手搞"一言堂",主观武断,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好像真理都掌握在自己手中。那么这种集团内部的成员之间肯定不可能有协调的气质结构和良好的协作关系,这样的领导集团就没有战斗力和生命力,就不可能实现成功的领导,领导绩效亦可想而知。
   再次,领导者要有容事容人的雅量。胸怀宽大的领导者绝不可能是那种凡事都斤斤计较、耿耿于怀的小人,而应当是不计较细枝末节,不纠缠陈年旧账的坦荡君子,这既是一种品格,也是一种气质和风度。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领导者所处的地位及其工作的影响面决定了领导者必须具有高度的自制力。这就是说,一个合格的领导者,务必以身作则,严于律己,要求部属和群众做到的,自己率先垂范,要求别人不做的事,自己带头莫为。所谓"上行下效"、"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亦如此理。
   作为领导者。要切忌发怒。须知,盛怒之下,成事者少,败事者多。人在失去理智的情况下,作出的决定很难保证正确。同时,经常情绪紧张,不仅会影响自身的健康。而且也容易伤害对方的感情,影响组织内部的团结。作为一个领导者,为实施成功的领导,头脑应该是清醒理智的,要充分认识易怒的危害性,加强制怒修养。当与对方发生争执时,要平心静气,淡化紧张气氛;要闭口倾听,尽量做到虚心诚恳,通情达理;要转移注意力。以免自己的情绪被激化。当然更重要的是加强自己的修养,一旦冲动时,内心估计一下后果,充分意识自己的责任,将自己理性升华到理智、豁达的程度,就能控制自己的心境,缓解紧张合理的让步,不仅对事情大有益处,也会赢得别人的尊重,正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三分心平气和。"
   最后,要增强理智,培养自己的耐心。领导干部做工作,涉及到的都是其体人,而且常常处于矛盾的焦点。如果遇到一点事情就沉不住气,耐不住性子,稍有不顺就着急上火,那就很容易丧失理智,感情用事。这样往往会把事情办糟,甚至闹出乱子来。现实生活中,我们有些领导,往往以怒制怒,以怨报怨,结果,不仅无助于化解矛盾,反而酿酒成醋。由此可见,有耐心也是一种领导才能,是一种领导艺术,只有耐心细致,始终方寸不乱,情理结合,才能"碎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理清"乱麻",解开"疙瘩",化解矛盾,减少工作失误。
   曹操是三国时期的风云人物,在他的领导生涯中,处处透着宽厚之风。同情人民的苦难,希望为解除人民苦难做一些工作,这是曹操宽厚性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时候,曹操还能'破例"给予百姓一点"优惠"。建安十年(205)正月,曹操攻打袁谭,从水路运送军粮。这时河道都已结冰,曹操于是下令,召集百性服役破冰。百姓不肯服役,纷纷逃亡,曹操于是又下了一道命令,凡逃亡被抓获者,不准免除死罪。不久,有的逃亡者前来军门自首,曹操动了侧隐之心,说道:''如果听凭你们逍遥法外,势必有违我的命今。如果杀了你们,又等于杀了自动前来认罪的人。这样吧,你们回去好好藏起来,不要让官吏抓到你们。"这些百姓很受感动,流着眼泪走了。但不巧的是,他们后来还是被官吏捉住处死了。
   对于前来投奔的人,曹操都采取了比较宽容的态度,陈琳、张绣是这方面突出的例子,刘备曾先后两次投奔曹操,虽然都不过是''勉从虎穴哲栖身"的权宜之计,曹操也并非没有看出这一点,但他却能自始至终给予厚待,可以说是恩礼有加。其谋士不只一次劝曹操翦除刘备,以绝后患,都被曹操拒绝了。虎将关羽被曹操捉住后,曹操同样礼之甚厚。得知关羽肯定要离开自己的消息后,仍然厚加赏赐。关羽逃走,诸将要求前去追击,曹操也没有同意。
   曹操南征孙权,让徐奕任承相府长史,留守邺城。行前对他说:"您的忠诚正直,即使是古人也没法超过的,但稍嫌严厉了一些。以前西门豹性急,故佩上柔韧的皮绳以对自己加以警戒。能够以柔弱制刚强,这点我寄希望于您了!"可见。曹操是颇懂得宽严相济的道理的。他的宽厚特人、不排除有真诚的成分.但从根本上说,是出于领导工作的考虑。
   一个领导,如果鼠目寸光,小肚鸡肠,不能容人,那是绝对办不成大事的。曹操对这一点是非常清楚的,特别是在他开创事业的初期,更特别注意这一点。他总是力图树立起诚信宽厚的形象,以赢得天下舆论的同情、理解和赞许,以不断壮大自己的势力。在那个君择臣、臣亦择君的动乱年代,曹操这么做、是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的。
   周文王问姜子牙说:"怎样做才可以治理天下呢?"姜子牙说:"胸怀比天大,然后才能包容天下;诚信比天大.然后才能约束天下;仁德施于天下,然后才能使天下归附;恩惠施于天下然后才能保有天下;权威比天大,然后才能不失天下;遇事当机立断,就要像天道不能改变,就像四季不能变更一样。具备这六个条件,就可以治理天下了。"
   姜子牙主张以大度、诚信、仁德、恩惠、权威、遇事当机立断六者为标准去治理百姓天下,百姓必然会拥戴主政者。这6条原则,是稳定局势的要略.其中又以"包容天下"为首,它可以作为领导者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
   宽容需要不断反省自已,提升自己,宽容是淡化矛盾,解决问题的良策,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胯下之辱依然宽宏待人,使韩信成为一代名将。宽容不是针尖对麦芒,而是心平气和围着桌子,微笑握手,太平安然,不斤斤计较细节、私仇,大踏步跨过情感的沟沟坎坎,欣欣然面有喜气前行。以爱人爱世界的大度赢得别人的敬仰尊重,因为敬人者.人恒敬之。
   林肯总统对竞争对手以宽容著称,后来终于引起了议员的不满,议员说:"你不应该试图和那些人交朋友,而应该消灭他们。"林肯微笑着回答:"当他们变成我的朋友,难道不是正在消灭我的敌人吗?"林肯总统的话一语中的,多一些宽容,公开的对手或许就是我们潜在的朋友。而换位观则需要我们换位思考,进行角色的转换。
   宽容是坦然释怀,本无明镜台.何处惹尘埃,放下一切,把所有杂念俗事置之度外,"开口便笑,笑人间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宽容是撑船的宰相肚量。人们总是对自己的痛苦念念不忘,目的是防止同样的事再度发生,但如果一直将过去的伤痛累加起来回味,那就永远走不出阴影.久而久之人就会生活在眼泪淹没的日子里,心理也会日益狭隘起来。而一旦放下那些不愉决的往事,和过去干杯,打开心灵这扇大门,宽容一切,得饶人处且饶人,人的生活就会焕发出新的生机。所以,宽容是爱过之后的感激,理解,宽容是心境相通之后的幸运、珍重。
   宽容是对人不苟求,对事不苟求。常用宽容的态度对待事业、对待自己的下属,这些关系才会长久。在工作中,宽容能带来成长,壮大。真正的宽容是真诚的,自然的,没有丝毫强迫的意味,因此,没有人比宽容的人更强大更自豪。俗话说:"吃亏是福"。其实这里面蕴涵的真正的内涵是宽容,用博大的态度对待他人,就等于给自已送上一份价值不菲的礼物。生活里多一点宽容,生命就会多一份空间和爱心,生活也就会多一分温暖和阳光。
相关阅读:宽广的胸怀,是你说服他人的最好工具
提婆,外号为“单眼提婆”,因为他只有一只眼睛。虽然只有一只眼睛,但是贵为狮子国王子的他,从小就饱读各种诗书,能与人滔滔雄辩,从不因为一只眼睛失明而失去对自己的信心。
提婆后来遇上了生命中的重要导师——龙树,让他的生命智慧得以大放异彩。龙树与提婆都是大乘佛教的开路先锋。
由于当时印度充斥着各种邪见异说,龙树与提婆师徒两人经常交换角色,一个扮演佛教论师,一个扮演其他教派的论师,相互演练辩论,真理果然愈辩愈明,而且提婆的反应、口才、思路,更是在辩论中不断提升,辩论功力一流。
后来提婆游走印度各地辩论正法,果然无人能敌,还收了上百万名弟子。
用一只眼看世界
文丨郑栗儿
恒河,印度的母亲河,孕育了印度的文明,也净化了所有的印度子民。印度人认为,只要到恒河沐浴一次,便可以消除一辈子的罪孽。
正因为如此,恒河流过的古印度窣禄勤那国,每天都有人跑到河中沐浴 ;也有人来此投水自尽,以为可以因此升天 ;还有人把尸体丢到河中,想让亡灵得到超度。
对于这样的想法,途经此地要去南印度传法的提婆,不禁起了怜悯心 :“这些人不知因果 道理,以这样的想法污染了洁净的恒河,不管他们是不是佛教徒,我都应该度化他们。”
提婆展现了他无私度人的大气量,他装扮成一名沐浴者到恒河边上,却不像别人一样用手捧水往身上冲洗,而是把整个头浸到水里,然后用力地甩头,甩得水花四溅。
旁人看见这位独眼的出家人奇怪的举动,忍不住问 :“你都这么洗澡的吗?”
提婆抬起湿漉漉的头说 :“我来自遥远的狮子国,今天可以在恒河里好好地清洗一番,但在家乡的父母却洗不到,所以我就把水花甩大一点,让水飞溅到他们身上。”
周围的人不约而同都笑了,有人还笑着说 :“你太蠢了吧!这里的水怎么能到得了狮子国呢?”
提婆还是一脸认真的表情 :“怎么不可能,恒河的水都可以送达死后的世界救度亡灵了,狮子国难道比死后的世界还远吗?”
众人听后愣了一下,顿时明白了自己的无知,提婆语气柔和地又说 :“修行最重要的不是不犯错,而是能改过,只要能改,每一个人都能成佛,也不需要用恒河的水来洗清罪孽了。”在场许多人深受感动,便纷纷投到提婆门下。
提婆来到了南印度,这里的国王信奉邪教,对佛教非常轻视。为了感化国王,提婆便应征到国王的侍卫队中,担任一名侍卫。由于他待人宽厚又富有领导能力,很快便升为侍卫队的队长,提婆不仅把队伍带得严谨有序,而且处处为国王的安危着想,赢得了国王无比的信任 :“提婆,你无私的心是从哪里来的呢?你总是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提婆不假思索地回答 :“这是我的师父龙树 {印度僧人,为印度大乘佛教中观学派创始人,也被尊为中国佛教八个宗派的共祖}教导我的,我师父常说‘慈悲能解决世界上所有的问题’。”
国王又疑惑地问 :“龙树?是提倡大乘佛教 {大乘佛教以救度众生为目的,不似小乘佛教只以自己得解脱为目的}的龙树吗?”看提婆点头,国王立刻脸色一沉,断然地说 :“那我不信!”
提婆知道不可能马上说服国王,便向他提议 :“既然国王不信,臣子也不能勉强,但可不可以给我一个机会,让我在国王面前,和所有的论师一起辩论佛法究竟是不是宇宙的真理,如果辩输的话,我愿意用人头谢罪。”
国王欣然同意了,他为提婆在城中央设了一座法坛,各派论师一听说要和提婆辩论,都纷纷涌来,其中不乏对大乘佛教不满的人。面对一个个蜂拥而至的对手,提婆丝毫不胆怯,他大声地对众人宣布 :“我现在要立三个论点,那就是:所有圣贤中以佛陀为第一,所有的法中以佛法为第一,所有救世济人中以僧人为第一。欢迎你们来向我挑战!”
那些高的、矮的、胖的、瘦的、年轻的、年长的……来自四面八方的论师们,哪里经得起提婆这番慷慨陈词,他们决定联手以车轮战的方式,轮流上场反击提婆,只见辩论无碍的提婆以他那流畅的利舌和渊博的学识,逐一击败了所有的论师。
三个月后,辩论会在国王赞许的掌声中画上了完美的句点:“提婆,你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了!也让我因此听闻佛法的美妙,现在我愿意改信佛法了。”
其他战败的数千位论师,原本也立下输了就要以死谢罪的誓约,但提婆不肯答应,说只要他们改信佛教、拜自己为师就可以了。于是,国王转头对论师们说 :“好吧!现在你们应该跪下来,正式拜提婆为师!”
当全部论师跪在提婆面前,向提婆顶礼的一刻,台下有一位论师的弟子却满脸愤怒,觉得输得很不甘心,他的眼睛里布满血丝,心里暗发毒誓 :“虽然你用口才赢了我们,我却要用刀剑来胜你!”
这位冥顽不灵的弟子假装跟随提婆,却身藏利刃,时时等待着机会准备暗杀提婆。这天,提婆独自在树林里静坐,四周安静得只剩下风吹草动的声音,这个弟子见时机已到,手持利刃从隐匿的角落冲出,一刀就刺进了提婆的腹部。
只见提婆的鲜血一直流出来,但他还是非常安静,甚至也不出声喊救命,手捂着伤口慈祥地对凶手说 :“我早知道你会来杀我!”
凶手听后吃了一惊问 :“那你怎么不逃?”
提婆笑答 :“因果业力谁都逃不过!我被你杀了,我的弟子一定会来找你报仇,我身上有袈裟和佛钵,你带着它们赶紧逃命吧!记住,要走小路,不要走大道,否则很快就会被抓到。
提婆接着说 :“我已经深得佛法的感召,对于身体和寿命看得很淡了,而你还没有学成佛法,不明白世间的一切都是虚幻,所以才会被狂乱的心所迷惑,执着于声名及欲望。因此在我死前,我还是要再跟你说明白,让你可以领悟到佛法的真谛。”
提婆这番善意的话,说得凶手满脸是泪,这位弟子十分后悔错杀了一位如此慈悲的尊者,于是,他跪在地上向提婆磕头 :“师父!我错了!”提婆点头,挥手要他离开,凶手犹豫再三,最后还是逃走了。
当弟子们发现提婆遇刺后,不禁都失声痛哭起来,急着要追缉凶手,剩下最后一口气的提婆,却阻止他们:“你们学了佛法,就知道因果循环的道理,如果为了我而去复仇,不是又再造恶业了吗?让他去吧!好好地弘扬佛法才最重要!”提婆说完后,便安详地去世了。
提婆虽然离开了世间,但他的大气量和宽恕的美德,如同恒河一样,成为佛教慈悲精神的化身。
本文摘编自
《大师密码 Y :一百岁的年轻人》
来自《大师密码(A-Z)》
为3-12岁小朋友量身编写的经典佛学故事。
培养清雅心性最佳课外读物。
用稚趣手绘插画,轻松故事开启小朋友的智慧密码。
获台湾第27次中小学生优良课外读物推介。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万里写入胸怀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