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性溃疡”还是“压力性损伤”,我该怎么快速治疗溃疡称

“压力性溃疡”还是“压力性损伤”,该怎么称呼你? 这个问题很烧脑!
日,美国国家压疮咨询委员会(National Pressure Ulcer Advisory Panel ,NPUAP)公布了一项术语更改声明:将“压力性溃疡”(Pressure ulcer)更改为“压力性损伤”(Pressure injury),并且更新了压力性损伤的分期系统。
美国国家护理质量指标数据库(NDNQI)也随之在2017年推出使用新术语后的压力性损伤患病率调查指南。
作为一项重要的临床护理敏感指标,其术语的改变自然是引起业内护理同仁的普遍关注。2017年伊始,我们的微信群热搜问题就是:你们医院开始用“压力性损伤”这个名词了吗?是继续叫“压疮”还是顺应潮流改称“压力性损伤”,你怎么看?今天就此问题,从临床护理工作角度来谈一谈我个人的看法。
首先让我们来扒一扒“压力性损伤”这个名词的由来。“压力性损伤”这个术语其实很早就在某些国家和地区应用,但要说进入到大家的视野,还是源于2011年泛太平洋压力性损伤联盟(Pan Pacific Pressure Injury Alliance, PPPIA)发布的“压力性损伤预防及管理指南”。而NPUAP将“压力性溃疡”更名为“压力性损伤”,可以说是“采纳”了更为合理的术语来描述临床情况。
为什么说它是更为合理呢?让我们再复习一遍压力性损伤的定义:
压力性损伤是指位于骨隆突处、医疗或其它器械下的皮肤和/或软组织的局部损伤。可表现为完整皮肤或开放性溃疡,可能会伴疼痛感。根据其损伤所累及的解剖层次不同,分为六类,其中“1期”和“深部组织损伤”表现为完整皮肤,“2期”、“3期”、“4期”和“不可分期”表现为溃疡。
1期压力性损伤
深部组织损伤
在压力或者剪力作用下皮肤不一定表现为开放性的伤口,此时机体可以有损伤,但未必存在溃疡。从定义上看,溃疡不能准确描述1期或者深部组织损伤期的压力性损伤,而损伤则具有更好的代表性。我想说到这里,大家应该很清楚我们到底应该叫“压力性损伤”还是“压力性溃疡”了吧?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作为一名临床实践者,将新的术语和分期系统适时纳入我们的诊断和治疗,并不断向前推进是很重要而且非常有意义的。
来源:来源:邵逸夫医院护理部
作者:造口伤口专科 胡宏鸯
现代护理报
中国护理第一报 最权威护理公众号
投稿邮箱: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压力性损伤指南.ppt 18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25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许万藏 将“压力性溃疡”更改为“压力性损伤”,并且更新了压力性损伤的分期系统。 术语演变:压疮-压力性溃疡-压力性损伤 在NPUAP公布的压力性损伤分期系统中, “压力性损伤”替代了“压力性溃疡”,这一更改更加准确地描述了完整或溃疡皮肤处的压力性损伤。 除了术语的改变,新的分期系统中,阿拉伯数字替代了罗马数字,“可疑深部组织损伤”名称中去除了“可疑”二字。 另外还增加了“医疗器械相关性压力性损伤”以及“粘膜压力性损伤”两个定义。 压力性损伤是位于骨隆突处、医疗或其他器械下的皮肤和/或软组织的局部损伤。可表现为完整皮肤或开放性溃疡,可能会伴疼痛感。损伤是由于强烈和/或长期存在的压力或压力联合剪切力导致。软组织对压力和剪切力的耐受性可能会受到微环境、营养、灌注、合并症以及软组织情况的影响。 发生原因:压力、剪切力、摩擦力单独或联合作用 发生部位:骨隆突处的皮肤及皮下组织;医疗器械或其他医疗设备有关 损伤特点:局限性损伤 相关因素:微环境、营养、灌溉、合并症和软组织情况 一期:指压不变白红斑,皮肤完整
局部皮肤完好,出现压之不变白的红斑。
深色皮肤表现可能不同;指压变白红斑或者感觉、皮温、硬度的改变可能比观察到皮肤改变更先出现。此期的颜色改变不包括紫色或栗色变化,因为这些颜色变化提示可能存在深部组织损伤。 二期:部分皮层缺失伴真皮层暴露
部分皮层缺失伴随真皮层暴露。伤口床有活性、呈粉色或红色、湿润,也可表现为完整的或破损的浆液性水泡。脂肪及深部组织未暴露。无肉芽组织、腐肉、焦痂。
该期损伤往往是由于骨盆皮肤微环境破坏和受到剪切力,以及足跟受到的剪切力导致。该分期不能用于描述潮湿相关性皮肤损伤,比如失禁性皮炎,皱褶处皮炎,以及医疗黏胶相关性皮肤损伤或者创伤伤口(皮肤撕脱伤,烧伤,檫伤)。 全层皮肤缺失,常常可见脂肪、肉芽组织和边缘内卷。可见腐肉和/或焦痂。不同解剖位置的组织损伤的深度存在差异;脂肪丰富的区域会发展成深部伤口。可能会出现潜行或窦道。无筋膜,肌肉,肌腱,韧带,软骨和/或骨暴露。如果腐肉或焦痂掩盖组织缺损的深度,则为不可分期压力性损伤。 全层皮肤和组织缺失,可见或可直接触及筋膜、肌肉、肌腱、韧带、软骨或骨头。可见腐肉和/或焦痂。常常会出现边缘内卷,窦道和/或潜行。不同解剖位置的组织损伤的深度存在差异。如果腐肉或焦痂掩盖组织缺损的深度,则为不可分期压力性损伤。 全层皮肤和组织缺失,由于被腐肉和/焦痂掩盖,不能确认组织缺失的程度。只有去除足够的腐肉和/焦痂,才能判断损伤是3期还是4期。缺血肢端或足跟的稳定型焦痂(表现为:干燥,紧密黏附,完整无红斑和波动感)不应去除。 完整或破损的局部皮肤出现持续的指压不变白深红色,栗色或紫色,或表皮分离呈现黑色的伤口床或充血水泡。疼痛和温度变化通常先于颜色改变出现。深色皮肤的颜色表现可能不同。这种损伤是由于强烈和/或长期的压力和剪切力作用于骨骼和肌肉交界面导致。该期伤口可迅速发展暴露组织缺失的实际程度,也可能溶解而不出现组织缺失。如果可见坏死组织、皮下组织、肉芽组织、筋膜、肌肉或其他深层结构,说明这是全皮层的压力性损伤(不可分期、3期或4期)。该分期不可用于描述血管、创伤、神经性伤口或皮肤病。 医疗器械相关性压力性损伤
该概念描述了损伤的原因。医疗器械相关性压力性损伤,是指由于使用用于诊断或治疗的医疗器械而导致的压力性损伤,损伤部位形状通常与医疗器械形状一致。这一类损伤可以根据上述分期系统进行分期。 粘膜压力性损伤
由于使用医疗器械导致相应部位粘膜出现的压力性损伤。由于这些损伤组织的解剖特点,这一类损伤无法进行分期。* 适时的体位变化 侧卧位:使人体与床成30°角,并垫于软枕 平卧位:背部、膝部、踝部垫薄软枕、足底部予软枕顶住,两小腿之间放软枕 俯卧位:胸部、膝部垫于软枕 坐椅子或轮椅上:让病人每隔15分钟换体位,或每隔1h由护士帮助换位和转换支撑点的压力。 病情危重暂不宜翻身者:每1-2h用约10cm厚的软枕垫于肩胛、腰骶、足跟部 保持床单清洁、平整、无皱褶、无渣屑 建立翻身卡,标明病人卧位及翻身时间、皮肤的完整性。 正确的翻身技巧,切勿拖拉硬拽。 定时翻身
体位变换是预防压疮的最有效措施。使用各种器具和敷料都不能替代翻身!
保护骨隆突及支撑区轮流充气床垫、水床、海绵垫、胶枕、软枕等水胶体、泡沫敷料。 半坐卧位不要超过30°角,并注意不超过半小时 避免出现剪切力 改善机体营养 频繁、过度清洁皮肤 热水或酒精等消毒剂擦拭皮肤 冰敷、吹风机、烤灯 涂抹凡士林、氧化锌膏等油性剂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28页30页21页15页22页26页29页27页21页55页引用本文:Fiona Coyer Sandra Miles Sandra Gosley Paul Fulbrook
Kirstine Sketcher-Baker Jane-Louise Cook Jacqueline Whitmore.重症监护与非重症监护患者的压力性损伤患病率:全州范围的比较[J].中国护理管理,):1296
二维码(扫一下试试看!)
重症监护与非重症监护患者的压力性损伤患病率:全州范围的比较
Pressure injury prevalence in intensive care versus non-intensive care patients: a state-wide comparison
中文关键词:&&&&&&&&&&&&
English Keywords:&&&&&&&&&&
作者单位&,,;,;,,;,;,;;,;,,&
摘要点击次数:&109
全文下载次数:&
&&&&&&背景:医院获得性压力性损伤(HAPI)与患病率和病死率的增加有关,被认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预防的。压力性损伤的患病率被视为反映卫生保健质量的一项指标。目的:在全州范围内,比较重症监护室(ICU)患者和非ICU患者的压力性损伤的患病率、严重程度和发生部位。方法:本研究采用二次数据分析设计,从昆士兰州所有拥有Ⅰ-Ⅲ级重症监护室,并参与了年昆士兰床旁审计的卫生医院,提取和分析去识别化处理的压力性损伤数据。样本涵盖所有成人ICU患者和非ICU患者,患者均同意参与昆士兰床旁审计。精神卫生单位除外。结果:除压力性损伤Ⅰ期外,年间,ICU患者HAPI的总患病率为11%,非ICU患者为3%;住院期间,ICU患者发展为压力性损伤的可能性是非ICU患者的3.8倍(RR的95%可信区间为2.7~5.4)。对所有患者来说,骶骨/尾骨都是HAPI最常见的部位(ICU患者为22%,非ICU患者为35%)。然而,ICU患者黏膜压力性损伤的比例(22%)显著高于非ICU患者(2%)。压力性损伤Ⅱ期是HAPI患病率最高的阶段,ICU患者为53%,非ICU患者为63%。
English Summary:
&&&&&&Background: Hospital-acquired pressure injury i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and considered to be largely preventable. Pressure injury prevalence is regarded as a marker of health care quality.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state-wide prevalence, severity and location of pressure injuries of intensive care unit patients compared to patients in non-intensive care wards. Methods: The study employed a secondary data analysis design to extract and analyse de-identified pressure injury data from all Queensland Health hospitals with level I-III intensive care facilities that participated in Queensland Bedside Audits between . The sample included all adult ICU and non-ICU patients that provided consent for the Queensland Bedside Audits, excluding those in mental health units. Results: Excluding Stage I, overall hospital-acquired pressure injury prevalence from 2012 to 2014 was 11% for intensive care patients and 3% for non-intensive care patients. Intensive care patients were 3.8 times more likely (RR 2.7-5.4, 95% CI) than non-intensive care patients to develop a pressure injury whilst in hospital. The sacrum/coccyx was the most common site of hospital-acquired pressure injury in all patients (intensive care patients 22%; non-intensive care patients 35%) however, mucosal pressure injury proportion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intensive care patients (22%) than in non-intensive care patients (2%). Stage II HAPI prevalence was the most common stage reported, 53% for intensive care patients compared to 63% for non-intensive care patients. Conclusion: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hospital-acquired pressure injury prevalence by stage and location between intensive care and non-intensive care patients reflecting the possible impact of critical illness on the development of skin injury. This has implications for resource funding for pressure injury prevention and the imposition of government initiated financial penalties for hospital-acquired pressure injury. For future comparisons to be effective between intensive care units, benchmarking partners should share similar characteristics and relevant targets.压力性皮肤损伤的处理方法 要做好压力性损伤的评估工作
发布时间: 17:47:2546人关注
  患有了压力性皮肤损伤的危害很大,因此一旦发现了患病就需要及时的进行处理,最重要的是要做好压力性损伤的评估工作。如果长期呆在干燥的环境当中,一定要补充室内的水份,可以在室内养一些绿色的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给室内带来水份。
  压力性皮肤损伤的患者要适当的进行体位的变化,可以采用侧卧位、平卧位、俯卧位等,病情严重的压力性皮肤损伤患者是不宜翻身的。对于压力性皮肤损伤的处理要注意营养的评估,一定要少吃刺激性的食物,多喝水、以清淡的食物为主。
  压力性皮肤损伤的患者会导致身体分泌过多的肾上腺素,从而会使营养物质传输变得缓慢,因此压力性皮肤损伤的患者一定要多多进行患处的按摩,要格外注意患处的防寒与保暖情况,室内也要注意通风。
  压力性皮肤损伤位于骨隆的突出处,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完整皮肤的开放性溃疡,而且还会伴有疼痛的感觉出现。引发压力性皮肤损伤的原因是由于长期存在的压力或者压力联合剪切而导致的。
  患有压力性皮肤损伤通常会有红斑的情况出现,如果用手按压,红斑是不会消失的。部分压力性皮肤损伤患者的皮肤真皮层会出现损伤,伴随着真皮层暴露。严重的压力性皮肤损伤患者的患处可见肉芽组织、脂肪和边缘内卷。
  使用用于诊断或者治疗的医疗器械也会引发压力性皮肤损伤,虽然目前这个疾病出现的机率很高,但是在临床上该疾病还存在着评估不够重视、护理人员以及患者的家属护理不当、评估后未制定护理计划以及有计划并未实施等问题,因此要加强对于该疾病的宣传与教育。
相关标签:
盐酸多巴胺注射液
生产企业:广州白云山明兴制药有限公司
生产企业:Fresenius Kabi Norge AS
感染性休克
综合优点:两者配合使用可以有效治疗感染性休克病程中出现的发热、寒战、心动过速、神志改变以及白细胞增高等症状。盐酸多巴胺注射液是抗休克的一线用药,能在短时间内升高血压,补充血容量,减轻休克的症...
大家都在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压力性损伤的分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