儋 州 市西部医院请问有鄞州二院泌尿科怎么样吗

上海仁济医院西部的地址在哪里?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javascript,会导致您不能正常的浏览网页。[&&]
上海丫丫网
热门推荐:
当前位置:>>>>>>
上海仁济医院
西部的地址在哪里?
丫丫网版权所有,转载请说明出处
仁济医院西部的地址: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西部)
地址:上海市黄浦区山东中路145号(山东中路福州路,近轨道2/10号线南京东路站)
邮编:200001
附近公交:929路 66路 66区间路 123路 49路 123区间路
相关信息:
上海市长宁妇幼保健院
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秦淮河底栖微生物特征及其与水质关系研究_甜梦文库
秦淮河底栖微生物特征及其与水质关系研究
摘要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河流污染加剧。由于水体水质与底栖微生物之 间具有相互影响关系,底栖微生物对水质污染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本论文以南京市秦淮河为例,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水质和底栖微生物的时间和空间变化特征,研究了秦淮河底栖微生物与水质的关系。全文具体内容如下: (1)对秦淮河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水质调查,分析了其总体污染特征及各季节、各河段的污染状况。结果表明:秦淮河水体水质未达到其环境功能规划的Ⅳ类水标准,主要污染物为N,且以NH3.N为主要污染形态,而高锰酸盐指数及TP含 量达标;从季节变化看,秋季水质最好,冬季水质最差;不同河段水质的空间变 化表明,入河口区水质最差,自然河段水质最好。 (2)对秦淮河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底栖微生物调查,分析了底栖微生物特征。 结果表明:在秦淮河所监测的几种底栖微生物中,细菌数量最多,平均达到了107 数量级;氮素循环菌中氨化菌数量最多,而亚硝化菌最少;底栖微生物数量的季 节变化春夏季数量较多,秋季数量相对较少,冬季数量最少;底栖微生物数量在入河口区最少,而在自然河段最多。(3)研究了秦淮河水质与底栖微生物关系。结果表明:水质状况较好的自然 河段底栖微生物数量最多,水质最差的入河口区底栖微生物数量最少,并且冬季 底栖微生物数量也最少,水质与底栖微生物数量之间呈现一定的负相关;相关性分析也表明:底栖微生物数量与综合污染指数呈负相关:并且,可以考虑以底栖 固氮菌作为指示秦淮河综合污染程度的底栖微生物;而固氮菌和放线菌可分别作 为指示秦淮河春季和夏季综合污染程度的底栖微生物;氨化菌可作为指示自然河 段综合污染程度的底栖微生物。关键词:秦淮河;底栖微生物;水质;相关性;城市河流 Abst忸dAbstract触ongwithurb锄izedadv卸cementSpeedingup,urb锄riVerpolluti册aggravating.,because waterquality觚dthe benthicmicr00rg鲫isminfluences eaCh0ther,tlIe benthic micr00唱anism 0ft明has cenain instnlction fIlnction to the water pollution,the papcr takes QinhuaifiVcr弱觚cxample,inthc foundation of open 0f water benthiccount巧investigation,姐alyzed thc timc觚d the spatial Variation ch撒ct撕stic quality 锄dthe bcntIlicmia舯rg觚ism,Studiedthccorrelationofmic瑚rgaIlisminclude:and watcr quality iII Qinhuai riVer.Thespccific details of full tcxt(1)We ca|面ed伽water觚a1)rzcdquality嘶estigation for∞cyear iIl Qinhuai rivcr,thc characceristic of watcf quality,pollution 0fV撕oussea∞嬲,Varioussectio璐0f rivcr'rcsult indicated:watcf quality of QiIIhuaj riVcr h弱not achieved its enVi阳nment fIInction pl柚Ⅳstandard,the main pollutant is tllc N,and primariIy byNH3一N,butCOD№蚰d田haS attainedthestandard;L00ked劬m water qualityOf thcdif诧rcnt se筋on that water quality is best of dif绝rentin硼tumn,、Ⅳorstin wintcr;1飞e water qualityareas瞅ionof rivcr indicatcd that water quality is、Ⅳorst in the mouthofriver'best in the natufal scction of rivcr.(2)we ca玎icd伽bcnthicriVer'觚aIyzedkind 0f bcnthicmi啪organismilIVestigati蚰foroneyear in Qinhuaithe characteristic of benthicmic咖rg姐ism,resuIt mic啪rganismindicated:in scvemI quantity is most’micr00rg孤isms7monitorcd in Qinhuai thcriVer,b拟eriumequalIy achieVed 10ma舯itudes,AmongabOut nitrogen Cyclc,thequantity of ammoniated bacteria is most,but the nitrosation bacteria is le弱t;tlle quantity of benthic micfoorganism in diffbrcnt season,indicated that the quantity of microorganisms is relatiVely more in spring and summer,relatiVeIy few in autumn, least in winter;the quatity of benthic microorganism is least in the mouth but is most in the natural section of river.areaof rivef,(3)StudiedriVer,陀sultcorrelation of water quality and benthic microorgaIlism in Qinhuai of riVerindicated:in舱turaI∞ctionWatcr qualityis best,thequ锄tityofn benthic micr00rganism is most,in mouth quantityarea0f fiVer water quality is wofst,the0f benthic micr00rganism is le弱t,in winter water quality is worst,theaquantity of benthic microorganism is also least,thus indicated that therc has COHelationnegatiVebe锕eenthe water quality and the quatityaofb胁thicmicroorganism.1'llereIcvant analysis quatity of benthiC bacteriacanals0 indicated that therc hasnegatiVe C0rfelation between the pollution index,nitrogcn―fi)【ingmiaoo唱anism卸d comprehensiVeins咖ctedQinhuai riVer compfehensiVe pollution degree.Respectively themtrogcn-fixing bacteria,thcacti0姗yces粗d the锄姗∞iated bacteriasprin岛summer觚dcani鸺tnldedthe comprehensive pollution iIIthe natural section 0f river.Keywords:QinhuairiVer;b如thicmi啪orJ弘nism;waterquality;corfclati彻coef!£iciellt;urban riverm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 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 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与我一同工 作的同事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 表示了谢意。如不实,本人负全部责任。论文作者(签名):―』翻旺整一Ⅵ坼学位论文使用授权说明6 月,f日河海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图书馆、中国学术期 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或电 子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本人电子文 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允 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论文全部或部分内容的公布(包括刊登)授权河 海大学研究生院办理。论文作者(签名):翊夔游易月IfR 第一章绪论第一章绪论1.1研究背景与意义河流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据记载全世界有 一半以上的城市是依临河流而建的,在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河流作为重要的资源和环境载体,关系到城市的生存,制约着城市的发展,它不仅能够调节城 市气候、涵养水源、为微生物提供栖息地。而且在城市的生态建设、经济及社会的发展中更显示出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目前我国城市河流水环境污染问题严重。据记载,全国669个城市中,其中严重缺水的有110多个城市,受污染的水体也逐年增加,全国90%的城市水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严重污染【1,2】。城市河流的污染已经严重威胁到人们的正常生产和生活实践及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底泥是城市河流污染物的重要归宿,水体中的污染物通过向底泥中累积和以 间隙水的方式间接的影响生存于底泥中的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污染物通过大气沉 降、废水排放、雨水淋溶与冲刷进入水体,最后沉积到底泥中并逐渐富集,所以 说底泥中的污染物来自于水体,是水体污染物的主要归宿之一。同时底泥环境是 河流底泥微生物的重要栖息地。由于底泥中的污染物来自于水体,水质差异会影 响底泥污染的差异,而底泥作为微生物生长的环境,会影响生存于其中的底栖微 生物,另外底泥中含有来自于水体的间隙水,也会对底栖微生物生长产生影响。 因此水体污染会对底栖微生物产生间接影响。 微生物也可以通过自身生命活动对上覆水体水质状况产生间接影响。微生物作为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主要参与者,具有分解转化污染物的功能,在河流的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以底泥中累积的污染物为营养进行新 陈代谢作用,分解转化底泥中的污染物并促使其向水体释放或者厌氧作用将污染 物分解为气体,因此底泥中的微生物与水质存在一种相互的间接影响关系。由于水体水质与底栖微生物存在的间接相互影响的关系,同时由于城市河流 污染的严重性,在对城市河流水质和底栖微生物调查的基础上开展二者之间的关 系研究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对城市河流水质状况进行调查,可以了解河流的污 河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染特征,同时,也可以为城市河流污染的治理提供一定的思路和方法指导;对城 市河流底栖微生物特征进行研究,一方面可以了解城市河流的底栖微生物的状况, 另一方面也为解释河流水污染成因提供一定的支持;对底栖微生物特征与水质之 间相关关系进行研究,通过建立底栖微生物特征与河流水质关系,可以实现利用 底栖微生物特征来反映河流综合水质状况的目标,即为河流水质提供指示作用。1.2研究现状基于水质与底栖微生物之间可能存在的间接影响关系的认识,研究现状主要 分为以下三方面:有关城市河流污染特征及主要污染物分析;底栖微生物群落结 构的研究现状;以及底栖微生物和水质之间关系的相关研究。以期从前人的研究 中寻找切入点,并提出本文的研究内容。1.2.1城市河流水质特征目前我国河流的水污染日益严重,据我国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的《2006年中国 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在国家环境监测网监测的745个地表水监测断面中,I。III 类,Ⅳ、V类,劣V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40%、32%和28%。七大水系中, 珠江、长江水质良好,松花江、黄河、淮河为中度污染,辽河、海河为重度污染。 太湖、滇池为劣V类水质,巢湖为V类水质【3J。而比较2004和2006年全国七大 水系水质状况发现I―III类水质所占比例呈减少趋势,而劣V类水质呈上升趋势。 可见我国河流污染之严峻。 城市中小河流的污染尤其严重,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类活动的加剧, 水资源的日益短缺,工业发展伴随着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大量工业废水以及城市 生活污水排入城市河流,城市河流水环境严重的破坏。近年来全国水域的水环境 质量调查统计,流经全国42个大中城市的44条河流中有93%被污染,其中重污 染和中度污染占79%,“%的城市河段为Ⅳ类或V类水质,而且河流污染也趋向 富营养化的趋势141,如上海市的城市河流苏州河,又称吴淞江,发源于太湖,横 贯整个上海市区中心。20世纪80年代以来,苏州河的水质污染越来越严重。水 体氮磷污染尤其严重,总氮介于8.88―31.50m∥L之间,其中氨氮介于 6.85~26.72mg/L【5l,磷介于0.42―1.23mg,L之间【61。北京市的长河水系污染也相当2 第一章绪论严重,据调查2003年长河水系总氮含量在0.976以.03mg/L之间变动,平均含量 达到了1.633mg/L;总磷含量在0.0522―0.2775m∥L之间变动,平均达到0.15mg儿。 2004长河水系全年总氮含量在1.282以.329mg/L之间变动,平均为1.701mg/L;总磷含量在O.054加.228mg/L之间变动,平均含量也达到了O.137mg彬‘刀。苏州的城市河道南园河、竹辉河、内城河、薛家河、苗家河和内城河六条河的调查表明TN含量平均为7.5m班,其中NH3.N全年平均为6.7mg/L,TP平均为o.53mg/LI剐。可见城市河流污染之严峻,氮磷污染也已成为城市河流的主要污染物。1.2.2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现状学术界对微生物生态结构的研究一开始多针对于土壤中【9’lo】、水中1111、后来发展到对一些具有类似净化功能的生物反应器群落结构进行对比研究【12】,再逐渐 发展到对河流湖泊沉积物以及滩涂和河口三角洲沉积物的研究【13J,研究手段也从传统微生物培养方法逐渐发展到利用现代的分子生物学技术【14’15】。齐泽民【161等通过对苞箭竹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采用平板分析法研究发现苞箭竹根际土壤细菌、真菌数量显著高于非根际土,而放线菌数量无明显差异。说 明细菌和真菌对于苞箭竹的生长作用很大。吴根福等113l通过对杭州西湖水域氮利 用细菌采用活菌计数法进行培养发现,杭州西湖水域的可培养氨化菌和固氮菌的 年平均值为510和236CFU/『ml,而氨氧化菌、亚硝酸氧化菌、硝酸盐还原菌和脱氮均的数量分别为8.5、16、587和16MPN/mI,而表层沉积物中这几种微生物的 数量则远远大于水体中的数量,分别为2.27×105、7×104C兀J儋干泥和6.8×103、2.3×105、1.1×1旷和1.01×104MPN/g干泥,由此也说明底泥是微生物的主要栖息地。从季节变化看,温度较低的12月份、3月份数量比温度较高的5月份、10月份高,其表层底泥中可培养异养细菌的季节分布也是冬季高于夏季,由此可见微生物群落结构是随着季节演替不断变化的。吴根福等【17】还将2002年的调查数 据和疏浚前的疏浚进行了对比,发现疏浚后氨化菌和氨氧化细菌的数量有所减少, 说明疏浚后底泥的有机污染物减少,可供氨化菌利用的有机物的减少造成了氨化菌数量的降低,从而使得生成的氨盐含量减少,进而使得氨氧化细菌的数量也维持在较低的水平,证实了疏浚的成效较好,达到了水体净化的目的。因此说明微 生物群落的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水质修复工程对水质改善的具体效果。 刘艳芳1181等采用传统微生物方法对滇池底泥中的固氮菌、硝化细菌、亚硝化3 河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化细菌种类的分布进行研究发现滇池底泥中固氮菌数量较多的点,硝化菌和亚硝化菌也数量也较多。为滇池藻类爆发区域以及以微囊藻属㈣c加c粥出)和束丝藻属似加口咒如Dme,lD,1)所产生的“水华”最为严重的现象提供了理论支持。王京法等【19】 认为底泥中细菌数量种类的分布状况有助于了解底泥中C、N、P的循环,同时可 以为水体管理者制定整体的保护及治理措施提供一定的依据,通过对滇池底泥细 菌和放线菌空间分布研究发现,细菌和放线菌在滇池西南的含量比较稳定,而在 东北部的含量比较高,且趋势线震荡较厉害,这和滇池水的流向是从西南流向东 北及滇池常年盛行西南风有一定的关系,通过细菌和放线菌的相关关系分析发现 二者相关性极好,R2为l,说明了环境因素对二者的影响相当。 史春龙【20】通过对南京莫愁湖底泥中的反硝化作用微生物进行的数量及功能 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深度的底泥微生物数量是不一样的,反硝化菌的数量随着 在2.6cm范围内深度的增加而增加,8cm时有所减少,反硝化菌数量与硝酸盐还 原菌的数量之比是在4an处最高,向下逐渐减少,说明莫愁湖底泥中的反硝化作 用微生物在4cm深度处作用最大。而刘国才等121l对池塘沉积物中细菌数量的调查 表明,池塘底泥中的细菌由于受到温度等因素的影响,数量在季节上呈现较大的 波动,冬季数量少夏季数量急剧上升。说明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受到温度影响变化 较大。Peptea等【22l研究了Rosu和IaclIb两个湖沉积物中的固氮菌、硝化细菌及 反硝化细菌,认为沉积物中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关系。 Gnovese等【231人报道Ga北irfi盐湖底泥中氨化细菌和明胶分解菌相当活跃,而尿素分解菌只在深层底泥中才能找到。弼zjlova THZjliva㈣在研究D柚ubc河Czecoclovak断面不同细菌功能类群的数量及分布时发现,氨化细菌及反硝化细菌 的数量上有规律的出现,即只有在糖萝卜收获季节随着大量的有机物排入河道时, 这些细菌的数量也大为增加。波兰的Nieqolakl25】研究认为污染较严重的Jeziora Maly湖中细菌生理群的数量比Jeziorak贫营养湖的数量大得多,相差几个数量级。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分子生态学方法也逐渐从土壤应用于水污染处理的反应器和湖泊底泥的微生物多样性的分析中【硐,~lene16skRow姐等【12】采用rRNA的PCR.DGGE(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技术对比了在处理相同原水的前提下,实际大小的生物曝气池和滴滤池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和 生物多样性,结果发现滴滤池的生物多样性高于生物曝气池,同时出水水质较好4 第一章绪论了生物曝气池,因此说明生物群落结构与水质之间具有一定的关系。瑞典Ann.L0uise等【271.通过对湖泊底泥的研究表明随着深度的增加底泥中细菌的活性和丰度呈递减趋势,且在所研究的深度范围内细菌的活性普遍都很低。可见利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可以更好的了解微生物的多样性,从而更全面的了解微生物群 落结构。由于底泥是水体微生物的主要栖息地,底栖微生物以底泥中的污染物质为营 养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一部分降解一部分转变成自身细胞的成分,同时由于底泥中所沉降具体污染物的不确定性一定程度会影响甚至抑制微生物的生长,所以理 论上每一受污染水体底泥的微生物群落结构都是经过了长期适应并逐渐形成的,并且会随着底泥性质以及外界条件的改变发生适应性的调整,微生物群落结构的 改变,会导致不同功能微生物的配比发生变化,从而造成水体自净功能存在差异。因此研究底泥中微生物群落结构时空演替不仅能够为了解河流底泥污染修复提供基础资料,还可以通过了解微生物数量的变化特征了解河流不同时段河流纳污能 力的差异,进而方便管理。1.2.3微生物与水体水质关系研究现状由于微生物对水体污染物的转化和分解作用,因此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微生物 与水质之间必然存在着某种联系,国内外学者也利用两者之间的这种关系,利用水体中的微生物数量来对水质进行评价,水体中的细菌和大肠菌群数量与水质的 关系相对比较明了,王鹏【冽对细菌总数采用污水生物带来划分水质污染程度,总 大肠菌群按照GB3838.88III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来评价,建立了水体中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值的水质评价标准,具体见表1.2.1。王家玲【291通过对官厅水库的异 养细菌及大肠菌群的监测,结果表明夏季和冬季微生物数量都较多,夏季值较冬 季值高,并以此说明水库各部分已经不同程度的遭受了严重的污染。李勤生等f则表1.2.1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值水质评价标准对东湖异氧细菌群落结构采用系统分类方法和微机聚类分析做了比较研究,计算 河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了各采样点细菌的多样性指数,发现各点的细菌的多样性与水环境理论指标相吻 合。说明了水体水质与微生物群落结构之间确实存在某种联系。Ricca【31I对Boston 海湾的表层水质检测发现大肠杆菌噬菌体、大肠菌群数、肠球菌等指标与水体受 粪便污染程度相关,前两者是很好的指示菌。卢冰等【32】利用显著性检验分析游泳 池水体细菌总数和理化指标(游离余氯、浑浊度、尿素和pH)之间的相关性,同 时以散点趋势图加以说明,并选用回归模型分析结果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微生 物与水质指标之间不是直线回归模型,其相关也不是简单相关,存在着联系的多 向性和复杂性,各双项之间的单独联系强度较松散,不存在因果关系。 万欢等133】通过2004年对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水体中可培养微生物的生态分布 进行了为期1年的调查后发现,京杭大运河水体中总异养细菌年平均值高达1.64 ×105a驯ml,说明有机污染仍相当严重。且所调查微生物的季节和河段差异并不显著,基本属于同一数量级下的微小波动,通过对氨氧化细菌和水体中氨态氮 的相关性研究发现,两者之见几乎没有相关性,相关系数仅为0.129,而对硝酸盐还原菌和水体中硝酸盐氮的含量的相关分析表明,具有较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O.794,同时还发现异养菌与硝酸盐还原菌和硝酸盐氮之间的相关性较好。相关 系数分别为0.987和O.784,说明水体中微生物数量与水质确实存在一定的关系。 付融冰【矧等利用混菌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测定微生物数量的方法,对人工湿 地基质中的微生物与净化效果的相关关系的研究中发现,数量上湿地上层基质的 微生物较下层多两个数量级,显著分析表明上下层的细菌数量具有显著差异,且 细菌和放线菌的数量与BOD5及TN的去除有显著的相关性,说明微生物的作用 是去除有机物和N污染的重要途径,而基质微生物数量与11P的去除率相关性不 明显。湿地基质硝化速率,其硝化能力与亚硝化细菌的数量呈显著相关。吴振斌 【35】等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 樊竹青等№37l通过研究滇池底泥上层土样异养菌的数量和分类。滇池底泥的 细菌数量在1.39×101.1.8×106个/g土样之间,其数量的多少与水体污染程度有一 定的相关性,在水体严重污染的北部和西部的微生物数量较少,污染较轻中部和 东部相对细菌的数量较多,细菌数量和水质污染呈现负相关,认为存在这种负相 关的原因不明,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陈金霞等f38l对上海苏州河底泥的研究 发现底泥中的硝化菌、亚硝化菌、大肠菌群,反硫化细菌的数量的季节变化均呈6 第一章绪论现秋季到夏季减少趋势,其中大肠菌群不分污染河段,全部是春季数量最多,研 究还发现,污染程度与微生物数量的变化趋势一致,污染越严重微生物数量越多。 林国芳等139l对巢湖和龙感胡底泥微生物的研究中发现,巢湖底泥样品比龙感湖含 有更多的放线菌和溶磷菌,龙感湖底泥样品则比巢湖含有更多的反硝化菌和纤维 素分解菌,认为巢湖底泥目前的微生物区系结构状况从总体上讲有利于水体高富 营养化状态的维持和继续发展。底泥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与水体富营养化之间是相互影响关系,而这种相互影响的生态效应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微生物数量随着季节、垂直方向和不同污染类型会发生一定的变 化,且在微生物与水质的关系研究中,水体中的微生物与水质的关系较明确,在对湿地及河流湖泊底泥微生物与水质关系的研究中,都表明底泥中微生物的数量 与水质状况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但是具体关系仍然不明确,对于微生物数 量与水质之间是存在正相关还是负相关目前还存在分歧,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1.3研究对象.秦淮河由于目前南京秦淮河已经受到了严重的污染,而底泥微生物在其中发挥的作 用还不明确,本文选取南京市的城市河流秦淮河来开展研究工作,秦淮河介绍及 污染和污染治理情况以下详细介绍。1.3.1秦淮河概述秦淮河古称淮水,全长110km,流域面积达236lkm2,其中南京市区占8.8%。 秦淮河主要支流有16条I加】,共有南北两源,南源出自溧水县东芦山,流经溧水 县城,称溧水河;北源出自旬容县北武歧山,流经句容县城,称句容河。溧水河 和句容河在江宁区西北村汇合为秦淮河干流。秦淮河干流长36.6公里,在江宁东 山镇分为两支,一支为秦淮新河,从东山镇的河定桥起经铁心桥、西善桥在雨花区的盒胜圩入长江,全长16.8公里;另一支从东山镇往北由七桥瓮入南京城区。 进入城区的秦淮河干流在东山镇以下有运粮河、友谊河、响水河、南河等支流汇入,在象房村附近又分为两支:一支经武定门的节制闸环古城墙绕行,在三汊河口入江,称为外秦淮河:另一支称为内秦淮河,由东水关穿越古城墙,进入南京老城区,经城南夫子庙出西水关,荐次汇入外秦淮河。7 河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秦淮河作为南京地区长江段的主要支流和秦淮风光带的核心组成部分,在南京人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近年来秦淮河污染情况严重,开展秦淮河水环境治理己受到广泛关注。1.3.2秦淮河水污染现状秦淮河是南京的城市内河,目前水体受到了严重的污染,究其原因主要是外源污染和内源污染。进入秦淮河的外源污染主要有工业废水和居民、宾馆、饭店、医院等排放的 生活污水。根据有关资料统计,秦淮河流域日接纳污水约105万吨,其中运粮河口以上94公里的上游河段为17万吨/日,占16%,运粮河口以下16公里长的外秦淮河段为48万吨/日,占46%,内秦淮河为40万吨/日,占38%。从污染负荷 来源结构看,在上游河段,工业废水12万吨,占71%,生活污水5万吨,占29%; 外秦淮河段工业废水约lO万吨,占21%,生活污水38万吨,占79%;内秦淮河工业废水8万吨/日,占20%,生活污水32万口屯/日,占80%。可见,内、外秦 淮河控制的重点都是生活污染源,其次是工业污染源;上游河段控制的重点是工业污染源,其次是生活污染源。此外,在上游段,汇水区内还有大量农田,农业 面源的污染负荷随地表径流进入河道,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污染来源…。 此外秦淮河底泥中各种污染物释放造成的污染也是造成秦淮河水质恶化的重 要原因,周灵辉【421通过室内模拟试验研究外秦淮河底泥释放对上覆水水质的影 响,上覆水中COD质量浓度是前4d呈下降趋势,至第14d后有所升高,NH3.N 质量浓度是前4d呈上升趋势,表明外秦淮河底泥释放对上覆水水质有一定影响。 近几年南京外秦淮河水环境状况较差,据记载f43】秦淮河自1998开始治理,至今 水体污染物有明显的下降趋势,但是仍属于劣V类水,尤其是NH3.N污染超标严 重。根据近年水质监测资料,外秦淮河近2001~2005年水质较差,市区凤台桥段 水质一直是劣于V类水,超标物质主要有DO、NH3.N、高锰酸盐指数、BOD5等, 该4个项目超标率均为100%,最大超标倍数达12.2倍,因此秦淮河污染现状仍然十分严重。1.3.3秦淮河水环境治理及研究现状目前,南京秦淮河水环境治理主要是在以保障防洪安全等河道社会功能为前8 第一章绪论提的基础上I州,兼顾改善水质为目标对其水环境进行治理,其综合整治思路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首先全面提高城市防洪标准,确保河道行洪,为城市发展提供防洪安全保障,水环境的治理首先要以安全为前提;其次以为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为期望,对水环境质量进行改善,主要通过对秦淮河实施清淤、清污,减少河流内源污染的可能性;同时从美观角度出发,按城市防洪规划标准建设防洪堤, 拆除违章建筑,沿堤绿化布景,实现秦淮河水清河畅,岸绿景美;最后需要政府 及水行政主管部门及时对河流的水质状况了解,通过法律手段加强流域沿岸企业 的污水处理及排放1451,并适时实行流域调水对秦淮河进行引水稀释。 南京秦淮河水环境的治理及保护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受到了政府的重视。 先后对秦淮河实施了一系列的整治及治理措施。自1985年开始,政府投资10亿元左右,对秦淮河重点实施了三大系统工程:一是建成了日处理量为26万吨 的江心洲污水处理厂:二是按规范计算的污水载流比(溢流坝高),完成了东水关 至西水关(内秦淮河南段)、淮清桥至涵洞口(内秦淮河中段)、珍珠河一线(内秦淮河北段),以及明御河、清溪河、玉带河(内秦淮河东区)等全流域污水载流和部分河岸绿化美化工程;三是投资6000余万元,建设和运转了大桥水厂和上元门水厂共计18万吨/日引水冲洗内秦淮河设施。1988年,南京市人大常委会为加强 内秦淮河保护制定了《南京市内秦淮河管理条例》,对内秦淮河河道整治、维修、 保护和管理都作了明确规定。 20世纪80年代末,政府在夫子庙设置了橡胶坝,采用清水注入换水的方法。保护好风景区段的水质。2001年6月,南京市政府制定了《南京市主城区水环境 治理与保护规划》,并加大了资金投入【矧。2002年政府开展综合整治外秦淮河与 河西新城区的建设同步规划一期工程,共花费3年时间,重点通过水利、环保、安居、景观、路网等5大工程进行整合,对主城段16公里进行综合整治。从水源、 流域方面入手,通过调水、防洪工程,提升水位等措施,实现3个阶段性目标, 即“水质改善、景观改美、道路改畅"。水质改善的目标是,通过治污、截污、清 淤等,控制水体的黑臭,清除河中的污染物,提高水体视觉效果【471。目前,总体上秦淮河水质状况有了很大的改观,但由于河道水质问题影响因 素的复杂性,突发性水污染事故依然存在。近年来,南京市政府又开展了秦淮河进一步整治。要长期保持水环境整治效果需要对秦淮河水质及污染变化动向作出 河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详细的了解,以能对应采取有效的科学治理措施。如通过了解秦淮河水质季节及 不同污染河段的变化规律,可以反应不同河段和河段环境因素对河流的影响,包 含了污水排放,人类活动等综合影响,了解了这些可以为管理者提供一种科学而 有效管理河流的方法,方便管理者及时对其进行排放控制、生态修复和引水稀释等治理措施。同时,由于底栖微生物特征是河流水质信息的综合反映,通过调查秦淮河底 栖微生物的时空变化特征有助于了解其复杂的水环境问题。并且,通过对秦淮河 不同河段底栖微生物特征及其与水质关系的分析,建立相关关系模型,有助于建 立一种评价秦淮河水环境问题及水环境改善效果的方法,从而为秦淮河的后续治 理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1.4研究内容本文开展了以下研究: (1)秦淮河不同河段和不同时间水体污染以及水质变化特征研究。在三个不 同特征河段分别设置采样点,自2006年11月至2007年10月对秦淮河不同河段 水质特征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监测,一方面了解秦淮河水体污染状况,另一方面,为研究秦淮河水质与底栖微生物关系提供基础数据。(2)秦淮河底栖微生物群落特征随河段及季节的变化研究。在三个不同特征 河段分别设置采样点,自2006年11月至2007年10月开展秦淮河不同河段底栖 微生物数量的变化特征研究,以了解秦淮河的底栖微生物特征,同时为建立秦淮 河水质与底栖微生物关系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3)秦淮河水质与底栖微生物相关关系研究。以一年为周期分别分析受人为 影响程度不同的三个不同特征河段、不同季节整条河流以及自2006年11月至 2007年10月一年内整条河流的底栖微生物与水质相关性,从中找出底栖微生物 与水质的关联性,希望能为全面了解秦淮河水质以及评价秦淮河后续的治理效果 提供有效的技术方法。1.5技术路线本文围绕秦淮河底栖微生物特征及其与水质关系的研究,制定了研究技术路10 第一章绪论线,如图1.5.1所示。日回- -l l ● -I● ● ID;I I I ● ● I - ● I ●r●,II I●I ●-l● l l l I ● - l - - I-l●_-l-图1.5.1技术路线11 第二章调查及实验方法第二章调查、实验和数据分析方法2.1采样点的布置对秦淮河进行调查时采样点的设置是按照受人类活动影响程度的不同进行划 分的。考虑到城市河流不同河段的水质与底栖微生物状况存在一定的差异。,按照 受人类活动影响程度的不同,结合秦淮河的不同河段特征差异性,采样设置为三 个河段进行,即自然河段,城市河段和入河口区,其中入河口区除了人为影响居中外还兼具受河口潮汐影响的特征。采样点的具体布置见图2.1.1,图中实心圆标记点为采样点,共三个采样点,分别为:清凉门桥附近,位于市区附近,认为代 表城市河流,受人为影响最大;三汊河桥附近,位于入河口区,认为受潮汐影响 较多,又集中体现了城市人为影响;河定桥附近,位于郊区,可认为是自然河流, 受人为影响最微小。各河段具体采样图片见2.1.2~2.1-4。图2.1.1采样点布置图 河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建溪一,嚣鋈图2.1.2自然河段采样图片图2.1.3城市河段采样图片?一警图2.1_4入河口区采样图片2.2水样的采集与监测分析2.2.1水样的采集(1)水样的采集 于2006年11月之007年10月,以一年为周期,每月月末采集水样一次进行 分析,水样的采集采用水样采集器,于水面以下0.5m采集水样,置于聚乙烯瓶 中放于4℃冰箱,于24h内测量水质。水样采集器见图2.2.1。 第二章调查及实验方法图2.2.1采水器图片2.2.2水质监测分析方法水质监测指标及测定方法或仪器【镐】见表2.2.1。表2.2.1监测指标及测定方法或仪器 监测指标水温pH N02-N N03-N NH3-N TN分析方法或仪器 普通温度计 玻璃电极Ⅳ-<1‘蓑基)_乙二胺光度法酚二磺酸光度法 纳氏试剂光度法(A) 过硫酸钾氧化一紫外分光光度法 过硫酸钾氧化一钼锑抗分光光度法 高锰酸盐指数法”高锰酸盐指数2.2.3综合污染指数的计算本论文综合污染指数的计算是按照以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Ⅳ类水为标准进行计算的,具体计算公式如下【49】:P。迸I(2.2-1)其中,C:代表污染指标实测浓度(m鲫L); S:代表地表水环境质量Ⅳ类标准值(mg/L); I:总共的污染物种类数: i:第i种污染物;14 河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3底泥样品的采集与处理2.3.1底泥样品的采集于2006年11月~2007年10月,每月月末采集泥样一次进行分析,泥样的采 集于泥水分界面下15.20cm范围内进行取样。每个代表河段,沿岸边每隔2m采 一个样,共采5个样,将其混合后作为该河段泥样带回实验室并进行后续预处理。 泥样采集器图片如图2.3.1所示。鼍豫。:’图2.3.1采泥器图片一。,…--2.3.1底泥样品的处理(1)泥样的预处理 底泥样品采回后,需首先将采集的泥样置于阴凉处自然风干,风干后过100 目筛并保存,经预处理后的样品可进行微生物数量的测定。 (2)泥样含水率的测定【耜1 本文中底栖微生物数量最终是以每g干土中所含有的活菌数来计算的,因此 需要对进行微生物数量测定的经预处理后的泥样用含水率换算成千土的质量。含 水率的测定采用烘箱法进行,具体操作如下:先称取土样59,放入已知重量的铝 盒中,放入烘箱,在温度105℃下烘至恒重,约6h,取出后放干燥器内冷却,一 般冷却20min,后称取铝盒和烘干样的总重量92,含水率计算公式如下:W:盟×100%gl―go(2.3.1)其中,W为含水率; 勘为铝盒重; 91为铝盒和湿土样总重; 第二章调查及实验方法92为铝盒和烘干土样总重;2.4底泥样品的监测分析2.4.1监测对象本论文对底栖微生物监测对象的选取是基于能够反映底栖微生物特征的微生 物进行的。由于细菌和放线菌属于生态系统中常见的大类群的微生物,不同的生 态系统,不同的污染胁迫下会导致其数量发生改变,进而引起生态系统物质和能 量流动发生变化,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另外由于目前我国江河湖泊普 遍出现富营养化现象,而氮、磷营养盐超标是引起富营养化的根本原因,因此以 不同形态氮素为营养进行新陈代谢的功能微生物的数量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水体 或者生态系统的氮素循环情况,与水体水质具有一定的关系。因此本文选择细菌、 放线菌以及氮素相关微生物(固氮菌、氨化菌、亚硝化菌和硝化菌)作为本研究的监测对象。下面分别对这几种微生物进行介绍:(1)细菌 细菌是生物圈广泛存在的单细胞原核生物,其形态多为球状、杆状、螺旋状 和丝状,是在自然界分布最广,个体数量最多。自然界物质循环参与最多的微生 物。对于各类耕作土壤、森林土壤、牧场及人工湿地等微生物类群分布的大量研 究中都选用其作为评价湿地净化效果优劣的一个指标。可见细菌的数量与污染物 质的净化具有明显的关系。 (2)放线菌 放线菌的形态比细菌复杂,但仍属于单细胞。在显微镜下,放线菌呈分枝丝 状,这些细丝一样的结构叫做菌丝,菌丝直径与细菌相似,小于1um。菌丝细胞 的结构与细菌基本相同。大多数放线菌为腐生菌,少数为寄生菌。腐生菌是仅次 于细菌的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中起积极作用,如在土 壤中能促进土壤形成团粒,改良土壤,在有机固体废弃物的填埋和堆肥发酵剂废 水生物处理中起积极作用。放线菌作为一个指标经常用于各类耕作土壤、森林土壤、牧场及人工湿地等微生物类群分布的研究。近年来我国江河湖泊富营养化进程大大加快,氮、磷污染越来越严重。微生 物在氮素循环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微生物中的真菌和细菌可以分解蛋白质、16 河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几丁质、尿素等。尤其是细菌在完成各种氮化物包括氨、氮气、亚硝酸盐和硝酸 盐之间的转化学转化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氮循环过程包括的生物固氮、氨化、 硝化反硝化及同化等作用,其中生物固氮、氨化、硝化是微生物所特有过程,微生物对氮素化合物的降解一般分为以下几个部分:每一过程都由具有这一特殊降解功能的微生物来主导完成,即固氮菌、氨化菌、亚硝化菌和硝化菌【501。 ①固氮作用:首先空气以及周围介质中的游离态氮在固氮菌的作用下转化为 氨,进而合成有机氮化合物; ②氨化反应:然后有机氮化合物(尿素、蛋白质等),在氨化菌的作用下,分解、转化为氨态氮,这一过程甚至为氨化反应,③硝化反应(亚硝化菌和硝化菌) 氨态氮在硝化菌的作用下,进一步分解氧化,就此分为两个阶段进行,首先 在亚硝化菌的作用下,使氨态氮转化为亚硝酸氮,然后,亚硝酸氮在硝酸菌的作用下,进一步转化为硝酸氮。 基于以上的认识,本文选取细菌、放线菌、固氮菌、氨化菌、亚硝化菌和硝 化菌六种微生物作为本研究的监测对象。2.4.2测定方法.底栖微生物数量的测定本文底栖微生物数量的测定是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进行的,由于采用此方法在固体培养基上接种微生物时,在一定的培养条件下,经过一定时间的培养,微生物就会在固体培养基上繁殖成一个由无数微生物组成的具有一定形态特征的微 生物集团即菌落【5¨。并且由于每一个菌落都是有一个微生物生长繁殖而成,所以通过菌落数的测定可以间接测得原始接种水样或者土样中含有的活的微生物数量,因此通过培养,然后计数培养皿中的菌落数即可以得知原土样中的微生物数 量。本文J下是基于此原理对底栖微生物即底泥中的活菌数进行测定的。细菌和放 线菌数量的测定分别采用微生物学经常采用的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和高氏l号培 养基;其余微生物属功能菌,即具有对某一特定的化学物质的专有利用功能,培 养基应选用各自对应的选择性培养基,所谓的选择性培养基就是利用微生物对各 种化学物质敏感程度的差异,在培养基中加入一些酸,碱,盐等物质,可以抑制 非目的微生物生长而促进所要培养的微生物生长繁殖的培养基,因此用选择性培养基可以测定固氮菌、亚硝化菌、硝化菌和氨化菌的数量。17 一 -___―――――――___――_―――_-―――――●―_――――――――――――-―――――――――――――――――――――――――――――一笙三兰塑奎墨塞竺查鎏.一――(1)底栖微生物培养基: ①细菌 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52】: 牛肉膏39;NaapH 59; 7.2;蛋白胨109: 琼脂209;蒸馏水1‰l;NaCl 0.59;②放线菌 高氏1号培养基:可溶性淀粉209;KN03 19; 0.59;K2HP040.389;0.019;MgS04。7H20FeS04?7H20琼脂15-209;pH 7.4―7.6:蒸馏水1000Inl;③固氮菌舡hbv培养基嘲:KH2P04 №ICl 琼脂0.29;Mgs04。7H20O.290.29; 189; 0.19;甘露醇(GHl406)109CaC03 59-Cas04?2H20蒸馏水1000nIl;④亚硝化细菌呷4)2S04F龄04?7H20Mgs04。7H20O.59; O.039; O.039;Naa0.39; 19;K2HP04CaCl2 PH7.59I蒸馏水1咖l:NaN02 19;自然;⑤硝化细菌154lMgS04‘7H200.Olg; O.039;MnS04?H20K2HP04O.759; O.199;Na2C03lg;Na2HP04 PH自然;蒸馏水1咖l;固体培养基加5%琼脂;18 河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⑥氨化细菌155】蛋白胨log;FeS040.0019; 0.59:K2HP04 19; MgS04 O.59;Naa微量元素液1ml;微量元素液:硼酸0.59; 水100ml; (2)底栖微生物数量测定方法: 钼酸钠0.59: 用Na2C0310%调pH至7.2.7.4;本文采用稀释平板法156’571测定底栖微生物的数量,具体操作如下:称取经自 然风干,并过100目筛后的泥样59,置于三角烧瓶内,加无菌水45ml,混合均 匀,再按照10倍稀释系列稀释至10巧,共三个重复,取10.3,1矿和10-5三个浓度的风干土悬浮液各0.1m1接种于倒有培养基并已经凝固的培养皿中,然后用涂布棒涂布均匀,使得尾声中均与布于整个平皿中,过20lIlin后将培养皿倒置,然后置于30℃恒温培养箱中培养5天后,数培养平皿中的菌落数,取菌落数为30.300 的稀释度分别计菌落总数。具体计算公式如下;每g干土中微生物数量。堕萼盖篓警警Exccl(2.4-1)2.5数据分析方法(1)分析软件本研究数据的处理及曲线的绘制是采用Microsoft Office 2003进行的,底栖微生物与水质的相关性分析及回归分析采用SPSSll.5统计软件进行15引, SPSS是具有相关分析,回归分析,方差分析等多种统计分析功能的一种统计分析软件,它适用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多个领域的,也适用于环境领域的相关统计分析。(2)相关性分析的分析对象水质指标:TN、NH3.N、N03.N、NOrN和综合污染指数 底栖微生物指标:细菌、放线菌、固氮菌、氨化菌、亚硝化菌和硝化菌(3)分析方法19 第二章调查及实验方法对水质和底栖微生物的实测值进行pefson简单相关分析,当水质指标和底栖 微生物指标的相关性分析P≤O.05,并且R>0.6时即认为相关性较强,从其中选 择相关系数最大的底栖微生物,认为可以考虑以该种底栖微生物作为指示相对应 水质指标污染程度的底栖微生物。 第三章秦淮河水质调查与变化规律分析第三章秦淮河水质调查与变化规律分析为了更好了解秦淮河不同河段和不同时间水体污染以及水质变化特征,本章 将秦淮河三个河段(自然河段、城市河段和入河口区)在2006年11月一2007年10月一年的水质调查数据,分别进行了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分析,以期找出秦淮河 水质状况的季节变化规律,受人类影响下的水质波动状况,一方面可以了解微生物生存的外界水体环境状况,另一方面也为底栖微生物与水质的相关性分析提供 基础数据。3.1秦淮河水质状况总体特征对秦淮河各个水质指标,全年三个不同河段的36个调查数据取平均值并绘制 成柱状图,结果如图3.1.1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秦淮河水体1N全年平均含量为 5.27mg/L,按照秦淮河水体环境功能规划,秦淮河水体水质必须达到地表水环境 质量标准Ⅳ类水标准,Ⅳ类水标准TN含量要求必须≤1.5mg/L,可见秦淮河水体 TN没有达到环境功能规划的要求,超标倍数达3.75;高锰酸盐指数的平均含量 为4.97mg/L,Ⅳ类水标准高锰酸盐指数要求必须≤lOmg/L,因此,秦淮河有机污 染并不严重,达到了要求的Ⅳ类水标准;NH3.N含量为4.15mg/L,Ⅳ类水标准 NH3.N含量要求必须≤1.5mg/L,NH3.N的超标倍数为2.77,且NH3.N含量占TN含量的74%,是N的主要污染形态;N03.N和N02.N含量全年平均较低,对TN 含量的贡献不大;TP含量全年平均为0.25mg/L,Ⅳ类水标准TP含量要求必须≤ 0.3mg/L,因此,秦淮河全年平均P污染并不严重,达到了要求的Ⅳ类水标准。从 标准偏差来看,TN、高锰酸盐指数和NH3.N的标准偏差都较大,说明秦淮河水 体这三个指标全年的波动较大。综上所述,秦淮河水体没有达到其功能规划的Ⅳ类水标准,主要污染物质为N,且以NH3.N为主要污染形态,而高锰酸盐指数和四含量达标。21 河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8 7 6 5 40瓷gv嘲如 32 l O’l刊CoD地NH3制N03刑1’PN【J2刑图3.1-l秦淮河水质状况图3.2秦淮河水质的时间变化规律3.2.1水温随时间的变化规律自2006年11月至2007年10月,对三个采样点的表层水温进行了观测。结 果如图3.2.1所示,图中可以看出,随季节的更替,秦淮河水体水温差别较大, 但三个观测点之间水温差别不大,变化较一致,全年最低水温出现在1月份,平 均为7.3℃;最高温度出现在6月份,平均为31.7℃;全年平均水温为18.7℃。其 中11月份到1月份三个观测点水温均较低,平均水温在8.6℃,2月份到10月份 温度较高,平均水温为22.1℃。 温度是微生物生长的重要的生存因子之一,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微生物能大 量繁殖,根据一般微生物生长对温度的最适生长需求,以细菌为例,微生物可以 分为:嗜冷菌、嗜中温菌、嗜热菌和嗜超热菌,大多说细菌都是嗜中温菌,这类细菌生长的最低温度为5~10℃,最适温度为25枷℃,最高温度为45~50℃。按照对秦淮河水体温度的监测表明,水温范围是较适宜于微生物生长的。 第三章秦淮河水质调查与变化规律分析35 30 25§20篝1510 50 06:ll 12 Uz-l 2 3 4 5 6 7 8 9 10时问(Y-M)图3.2-l水温随时间变化曲线 3.2.2pH的时间变化规律对秦淮河水体全年pH值的观测结果如图3.2.2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三个观测点pH值范围均在7―8之间。其中2月份pH值最低,为7.08.5月份最高,达7.96;全年平均pH值为7.5。按照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秦淮河须符合Ⅳ类 一般景观要求水域水质要求,调查结果表明已达标。8.58.0薯7.57.006二ll 12 U’z.1 23456789lO时问(Y-M) 图3.2-2 pH值随时间的变化pH值也是微生物生长的重要生存因子之一,如果微生物生长环境的pH值超过了微生物生长的pH阈值,微生物就会生长缓慢甚至死亡,不同的微生物生长 需要有不同的pH值,大多数细菌的最适生长pH值为6.5―7.5,生存的pH阈值可23 河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以向两边少量延伸。按照对秦淮河水体pH值监测表明,全年各个月份微生物均适宜生长。3.2.3 TN的时间变化规律TN浓度的全年变化规律如图3.2.3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TN浓度全年各 河段均在6月份出现最大值,分别为6.32mg/L、8.85mg/L和11.35mg/L,4月份 和5月份污染相对较轻,浓度较低。按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Ⅳ类水标准,TN 浓度需≤1.5mg/L,计算全年36次监测结果中超标次数的概率可知秦淮河TN含量100%超标。12108笛 的邑6置06.1l 12 07-12345678910月份(Y-M) 图3.2.3TN浓度随时间变化曲线3.2.4研的时间变化规律TP浓度的全年变化规律如图3.2-4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TP浓度全年变化 规律总体呈先平缓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城市河段和入河口区变化规律相似,城市河段和入河口区均在7月份口污染最严重,而自然河段在5月份污染较严重,其余月份TP浓度波动不大。在城市河段和入河口区7、8月份TP浓度均较高, 其中7月份含量最高,城市河段达到了0.729mg/L,入河口区达到了0.574mg/L, 11月份浓度最低,平均浓度为0.043mg/L;而自然河段TP浓度总体变化幅度较 小,除5月份浓度较大为0.375mg/L外,其余各月浓度均约在0.1mg/L左右,说 明水体TP污染夏季较严重。按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Ⅳ类水标准,TP浓度≤ 第三章秦淮河水质调查与变化规律分析0.3mg/L,有27%的监测结果超标。1.0 O.9 0.8 O.73 0.6\誉0.5 昌0.40.3 0.2 0.1 0.006.11 12 07.12345678910月份(Y|.M) 图3.2_4。I'P浓度随时间变化曲线3.2.5高锰酸盐指数的时间变化规律高锰酸盐指数的全年变化规律如图3.2.5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高锰酸盐指 数全年三个河段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均在2月份浓度最高,5月份浓度较低,其余月份变化较平稳。各河段全年高锰酸盐指数的变化幅度均在2―8m∥L之间,但是自然河段变化幅度最大,城市河段最小,按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Ⅳ类水标准, 高锰酸盐指数≤10mg/L,全年监测结果表明秦淮河高锰酸盐指数含量100%达到 标准。9 8 736bo昌5、-一吞4832 1 0 06.11 12 07.1 2 3 4 5 6 7 8 9 10月份(Y-M) 图3.2-5高锰酸盐指数随时间变化曲线25 河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2.6NH3.N的时间变化规律NH3.N浓度的全年变化规律如图3.2.6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NH3.N浓度 全年变化波动较大,以城市河段为例,最小浓度出现在10月份为1.58mg/L,最 大值出现在1月份为6.95mg/L,变幅较大;从图中还可以看出在冬夏季污染较严 重,春秋季较轻:按照其环境功能规划要求须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Ⅳ类水标 准,全年监测结果秦淮河NH3一N含量89%的超标率,为秦淮河N污染的主要形 态。10 9 8 7毫6 吕三5n墨4 Z 3 21O0矗-J1 12叮石12345678910月份(YM) 图3.2.6 NH3.N浓度随时间变化曲线3.2.7N03.N的时间变化规律N03.N浓度的全年变化规律如图3.2.7所示,从图中总体可以看出N03.N全年除了在6月份浓度较高外,其余月份浓度变化较平缓,且三个河段变化规律 基本一致。在全年浓度最高的6月份,自然河段N03.N含量最小,入河口区浓度 最大,分别为1.58mg/L和3.17m∥L;因此说6月份N03一N污染较严重。 第三章秦淮河水质调查与变化规律分析3.53.O 2.5g6Z窖2.o1.5艺1.00.5O.0I№1.’l12 I,压12345678910月份(VM)图3.2.7 3.2.8N03-N随时间变化曲线N02.N的时间变化规律N02.N浓度的全年变化规律如图3.2.8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N02.N浓度全年变化规律总体呈螺旋式上升而后缓慢下降的趋势,且三个河段变化规律相似, 均在7、8月份污染较严重。自06年11月到07年7月N02.N三个河段平均浓度 由0.084mg/L缓慢上升至0.160mg/L,变幅较大,至10月份下降至0.110mg/L, N02.N污染11月份到5月整体浓度都较小,污染较轻,6月份到10月份浓度相 对较大,污染较严重,因此夏季污染较严重。但由于其浓度较低,在秦淮河TN 污染中所占比重较小。Q 0 Q O 0 0 O^1/战昌-Z^oZQ OciO加勰垢H屹m鸺∞舛舵∞Oql12 07-12345678910月份(Y-M) 图3.2?8 N02-N随时间变化曲线27 河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综上所述,秦淮河水质随时间的变化分析表明:水温在全年6月份达到最高, 1月份最低,pH值全年在7-8之间波动,平均7.5,7、8月份TP含量较多,2月 份有机污染较严重,TN全年含量都较高,且以NH3.N污染为主,6月份N03.N 含量为全年最高值,7、8月份N02.N含量相对较高。3.2.9综合污染指数的季节变化规律由于各个污染指标随着时间的变化规律不一致,很难确定秦淮河不同季节的水质差异,为了更清楚的认识秦淮河不同季节的污染差异,将全年的水质调查数据,按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Ⅳ类水标准分季节进行综合污染指数的计算,对比其各个季节的水质综合状况差异,结果见表3.2.1。从表中可以看出TN、NH3.N和高锰酸盐指数冬季较高,口污染夏季较高。而秦淮河冬季、春季、夏季、秋季的综合污染指数分别为2.63,1.68、2.08和1.47,秋季水质状 况最好,冬季水质最差。表3.2.1秦淮河不同季节综合污染差异3.3秦淮河不同河段水质变化规律3.3.1不同河段水质指标变化规律对实验设置的秦淮河三个不同河段,将2006年11月一2007年10月污染物浓 度的连续调查数据按河段划分并取全年平均值进行分析,结果如图3.3.1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不同河段各污染物浓度各不相同。高锰酸盐指数、TP浓度和 N02.N浓度在城市河段最多,入河口区次之,自然河段最小,说明有机污染和P 污染在城市河段最严重;而TN、NH3.N和N03.N浓度则在下游入河口区最高, 城市河段次之,自然河段最低,说明N污染在入河口区最严重;从图中还可以看 出且TN和NH3.N的标准偏差都较大,其次是高锰酸盐指数、N03.N,TP和N02.N 的标准偏差则最小,说明TN和NH3.N污染变化幅度较大,TP和N02-N浓度变 第三章秦淮河水质调查与变化规律分析化幅度较小。O 9 8 7 0 面目、-,6 5 4 3 2 1 O。lN CoDMa NH3?N N03-N 1甲N02-N删 钿图3.3一l秦淮河不同河段水质状况图3.3.2不同河段综合污染指数变化规律为了更清楚的对比三个河段的污染差异,不同河段水质进行综合污染指数的 计算,对比结果见表3.3.1。从表中可以看出,自然河段、城市河段和入河口区的 综合污染指数分别为1.15,2.19和2.37,由此可见自然河段水质最好,入河口区 水质最差,这可能与污染物的沿程积累有关,入河口区位于下游,污染物具有累 积效应,同时发现城市河段和入河口区污染差异并不明显,这可能与城市河段受 人为影响较大,而入河口区受长江水稀释有关。表33.1秦淮河不同河段综合污染差异3.4本章小结(1)按照秦淮河环境功能规划的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Ⅳ类水标准,秦淮河水 河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体高锰酸盐指数和TP全年平均含量达标,TN和NH3.N超标倍数分别为3.75和 2.77,而NH3.N含量占TN的74%.因此秦淮河水体没有达到其功能规划的Ⅳ类 水标准,主要污染物质为N,且以NH3.N为主要污染形态,而有机污染物及TP 含量均达标。 (2)秦淮河水质随时间的变化表明:2月份有机污染较严重,夏季P污染较严 重,N污染全年以NH3.N污染为主,6月份N03.N含量全年最高,7~10月份N02.N 污染相对较严重;综合污染指数对各个季节的水质评价结果表明秦淮河总体水质 是秋季水质最好,冬季水质最差。 (3)不同河段的水质特征分析表明:高锰酸盐指数、TP和N02.N在城市河段污染最严重,而TN、NH3.H和N03.N污染则在入河口区最严重,且所有水质指标均在自然河段浓度最低;综合污染指数的水质评价结果表明,秦淮河总体水质 状况是自然河段水质最好,入河口区水质最差。 第四章秦淮河底栖微生物特征调查与分析第四章秦淮河底栖微生物特征调查与分析为了更好的了解秦淮河底栖微生物群落特征,本章将秦淮河2006年11月一2007年10月以及所设三个河段(自然河段、城市河段和入河口区)的底栖微生物调查数据,分别进行不同时间和河段的分析,希望找出秦淮河底栖微生物的时间和河段变化特征,为后续底栖微生物与水质的相关性分析提供基础数据。4.1秦淮河底栖微生物总体特征分别对秦淮河六种底栖微生物在三个不同河段全年的36个调查数据取平均值进行分析并绘制成柱状图,结果如图4.1.1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秦淮河底栖微生物中细菌数量最多,平均数量为2.39×107CF【垤干土,氮素循环微生物中氨化菌数量最多,亚硝化菌则最少,另外放线菌、氨化菌和固氮菌数量为同一数量 级,均为106,而亚硝化茵和硝化菌则同属105数量级。从标准差可以看出,细菌 数量全年波动最大,硝化菌数量全年波动较小,说明细菌数量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数量不稳定,而硝化菌则较稳定。5.∞E汨叮4.50晰I强睦r蝴一3 州 H.3.0魄’+0r750晰主2.50E+07 函2?ooE锕籁1.50E+071.00E州”5.0c哑湘6O.00E.}00细菌放线菌固氮菌氨化细菌亚硝化菌硝化菌图4.1-l秦淮河底栖微生物特征图31 河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2秦淮河底栖微生物的时间变化特征4.2.1细菌数量的时间变化特征对秦淮河三个河段底泥细菌数量随时问的调查结果如图4.2.1所示,从图中 可以看出,在自然河段和城市河段细菌数量分布均呈双峰状,4月份和7月份各 出现一次峰值,入河口区则没有出现峰值。对自然河段而言其数量最低值出现在 12月份,数量级为106,随着气温逐渐升高在4月份达到第一个峰值,数量较最 低月份12月份上升了两个数量级。另一个峰值出现在7月份,数量级仍然在108, 但相对而言4月份细菌数量为全年最大值;城市河段细菌数量最低出现在11月份, 第一个峰值出现在4月份,数量较11月份上升了一个数量级为107;7月份出现 第二个峰值,且相比之下7月数量为该河段为全年最大值;对入河口区而言细菌 数量没有明显的峰值,全年变化较平缓,秋冬季数量较春夏季少1个数量级,秋 冬季数量较少可能与温度较低不适宜微生物生长有关。250200州莛150j ‰ U色100捌 籁500 06-11 12 07―1 2 3 4 5 6 7 89 10月份(Y-M) 图4.2.1细菌数量随时间变化曲线4.2.2放线菌数量的时间变化特征对秦淮河三个河段底泥放线菌数量随时间的调查结果如图4.2.2所示,从图 中可以看出,自然河段和城市河段河段放线菌数量分布全年呈双峰状,4月份和7 月份各出现一次峰值,入河口区则在5月份和7月份出现峰值。对自然河段而言32 第四章秦淮河底栖微生物特征调查与分析放线菌的数量在1月份出现最低值2.88×106 CFU/g干土,随后逐渐升高到4月份达到峰值为3.18×107C刚g干土,数量为最小值的110倍,另一个峰值出现在7月份数量较4月的有所减少为1.57×107CFU/g干土,但是全年最大值为4月份; 而城市河段放线菌全年最低值出现在11月份,4月份和7月份分别出现两次峰值,其中4月份相对较大,为1.25×107CFU儋干土,是该河段的全年最高数量为最低 值的35倍,但是最大值仅为自然河段最大值的O.39倍,说明城市河段放线菌数 量较自然河段少:入河口区放线菌数量在5月份和7月份出现较小的峰值,且最 大值出现在5月份,其余月份放线菌数量变化较平缓。350 300,厶掷2m 1卯一州卜∞/r匠ubo删籁 1∞卯oO"l12 O召l2345678910月份(Y.M)图4.2.2放线菌数量随时问变化曲线4.2.3固氮菌数量的时间变化特征秦淮河三个河段底泥固氮菌数量随时间的变化结果如图4.2.3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对城市河段固氮菌从2月份开始复苏,到4月份达到峰值,该河段全年存在两个峰值,在分别在4月份和9月份,其中9月份全年最大值,为9.52×106CFL『/g干土,全年最低值出现在11月份,对自然河段固氮菌也是从2月 份开始缓慢复苏,到5月份达到峰值,数量为1.21×107CFU/g干土,且全年该河段仅存在此一个峰值,入河口区固氮菌复苏同自然河段也是从2月份开始缓慢复苏,到5月份达到峰值,但是不同于自然河段,该河段分别在11月份、5月份、 7月份和10月份出现较小的峰值,其余月份数量均较稳定。 河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40120书 ∞电 名宦踯 ∞、0 删赧 ∞加0 06二U 12 O五1 2 3 4 5 6 7 8 9 10月份(Y.M) 图4.2.3固氮菌数量随时间变化曲线4.2.4氨化菌数量的时间变化特征秦淮河三个河段底泥氮化菌数量随时间的变化结果如图4.2.4所示,从图中 可以看出,氨化菌数量在全年的分布呈单峰状,城市河段4月份达到峰值,自然 河段和入河口区5月份达到峰值。对自然河段而言,5月份达到最高值,为3.29×10 7CFL『/g干土,6月份降至全年最低值,仅为最高值的7%;而城市河段最高值出现在4月份,数量为5.50×10。7CFU/g干土,最低值同自然河段也是出现在 6月份数量仅为最高值的2.13%;而对于入河口区全年最低值出现在1月份,最 高值同自然河段出现在5月份,数量为1.96×107 C兀J/g干土。6050∞ ∞ 加加O一卅十町吾‰ubH一嘲籁畦1112 07―123456789lo月份(Y-M)图4.2-4氨化菌数量随时间变化曲线34 第四章秦淮河底栖微生物特征调查与分析4.2.5亚硝化菌数量的时间变化特征秦淮河三个河段底泥亚硝化菌数量随时间的变化结果见图4.2.5所示,从图 中可以看出,全年三个河段亚硝化菌数量均存在一个峰值,且从自然河段到城市河段到入河口区即从上游到下游的顺序峰值月份逐渐后推,分别为2月份,4月 份和7月份。自然河段亚硝化茵数量从12月份开始回升,到2月达到全年最高值3.45×106CR.I/g干土,随后4“月份数量都较少,为全年数量最少的一个阶段,7―10月份数量居中且呈逐渐减少趋势;城市河段亚硝化菌数量从11月份开始回 升,回升速度较慢到4月份达到全年最高值7.92×106 CFU僮干土,随后5、6月份降至全年最低值4.81×103CF【J儋于土,仅为最高值的0.6%;而对于入河口区数 量在波动中螺旋上升、到7月份骤升为全年最高值8.45×105CRJ旭干土,为最低 值的307倍,且从图中可以看出入河口区亚硝化菌数量相对于自然河段和城市河段少很多。9000 80007∞0帮6000啪盲5000 ‰U鼍4000棚3000 籁 2000 1000 O 06一11 12 07-1 2 3 4 5 6 7 8 9 10月份(Y-M) 图4.2.5亚硝化菌数量随时间变化曲线4.2.6硝化菌数量的时间变化特征秦淮河三个河段底泥硝化菌数量随时间的变化结果如图4.2.6所示,从图中 可以看出,全年自然河段和城市河段硝化菌数量分布全年呈双峰状,均在4月份和7月份出现峰值,且都是其中4月份出现较大的峰值,而入河口区全年11月份 数量最大之外在4月份和7月份也出现较小的峰值。具体而言,自然河段11―135 河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月份随着冬季的来临、温度的降低,硝化菌的数量逐渐减少,1月份达到最低值 3.60×105CFU/g干土,随后随着气温逐渐回升,硝化菌数量呈现上升趋势,4月份 该河段达到全年最高值4.08×106CFU儋干土,为最低值的11倍,7月份一个较小 的峰值,其余月份数量分布较平缓:城市河段114月份硝化菌数量呈现波动性的 螺旋上升,4月份达到全年最高值4.79×106CFU/g干土,随后数量有所下降,6月 份降至全年最低值,7月份数量稍有回升达到一个较小的峰值,这可能与夏季气 温较适合微生物生长有关;入河口区数量变化为,11月份为全年最高值,数量为3.31×106 CFU儋干土,随后在4月份和7月份个出现较小的峰值,其中4月份数量相对较大为8.64×105cR『/g干土,全年其它月份数量均较少,且数量级全部为 105。6∞500枷 如 一H卅∞宦ubH一蚓籁 枷 姗。06:11 12 07:12345678910月份(Y.M)图4.2.6硝化菌数量随时闻变化曲线综上所述,秦淮河底栖微生物随时间的变化分析表明:细菌和放线菌的变化 规律相似,全年变化规律呈双峰状,自然河段和城市河段的峰值出现在4月份和 7月份,入河口区的出现在5月份和7月份;固氮菌和氨化菌在城市河段复苏较 早4月份达到最大值,而在自然河段和入河口区则在5月份达到最大值;亚硝化 菌三个河段按照复苏迟早,顺序依次为自然河段早于城市河段早于入河口区,分 别在2月份、4月份和7月份;而硝化菌则在4月份出现全年最大值。 第四章秦淮河底栖微生物特征调查与分析4.2.7底栖微生物的季节变化特征由于六种底栖微生物随着时间的变化规律不一致,很难确定秦淮河不同季节 的底栖微生物整体特征,为了更清楚的认识秦淮河不同季节的底栖微生物特征,将秦淮河底栖微生物的调查数据进行季节特征分析,结果如图4.2.7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出固氮菌外其余所监测底栖微生物春夏季数量较多,秋季数量相对较少,冬季数量最少。3.50E劓”3.00E+07,、2.50E+07 卅●-。矗2.00E+07壶2栅 1.50E+07籁1.00E锕5.00E+06细菌放线菌固氮菌氨化菌亚硝化菌硝化菌图4.2.7秦淮河不同季节底栖微生物特征4.3秦淮河不同河段底栖微生物分布特征对秦淮河全年底栖微生物数量的调查数据按河段划分并取全年平均值进行分 析,结果如图4.3.1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不同河段底栖微生物数量各不相同, 其中细菌的平均数量最高,为2.39×107CF【J/g干土,从标准偏差也可以看出,细菌数量全年变化幅度最大:氮素循环微生物中氨化菌和固氮菌数量较多,平均达到了9.70×10 7CFlJ儋干土和4.36×10 7CFU/g干土,说明秦淮河底泥中底栖细菌和氨化菌占绝对优势,这可能与秦淮河水体NH3.N污染较严重具有一定的关系; 从图中还可以看出细菌、放线菌、固氮菌、氨化菌和硝化菌在三个河段底泥中数量分稚由多到少为自然河段>城市河段>入河口区,而亚硝化菌数量分布为城市 河段>自然河段>入河口区。从中也可以看出所监测六种微生物数量均在入河口37 河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区最少。可能由于入河口区位于下游河段,污染物的过度累积破坏了微生物生存 环境,从而使得微生物的数量减少。一卅卜∞/n函u一 咖籁图43-1不同河段底栖微生物分布图4.4本章小结(1)秦淮河底栖微生物中细菌数量最多,氮素循环微生物中氨化菌数量最多, 亚硝化菌数量最少,另外氮素循环菌中氨化菌和固氮菌为同为106数量级,亚硝化菌和硝化菌为同为105数量级。(2)底栖微生物数量时间变化的结果表明:细菌和放线菌在自然河段和城市 河段的变化规律相似,全年呈双峰状,峰值出现在4月份和7月份,入河口区细 菌变化较平缓,未出现峰值,放线菌则在5月份和7月份出现峰值;固氮菌和氨 化菌在城市河段复苏较早4月份达到最大值,而在自然河段和入河口区则在5月 份达到最大值;亚硝化菌的复苏自然河段早于城市河段早于入河口区,分别在2 月份、4月份和7月份;硝化菌全年变化呈双峰状,峰值出现在4月份和7月份, 且都在4月份达到最大值。所监测几种微生物均在春夏季数量较多,秋季数量相 对较少,冬季数量最少。 (3)不同河段的底栖微生物数量的分析结果表明:细菌、放线菌、固氮菌、 氨化菌、硝化菌五种微生物数量在三个河段的分布规律为自然河段>城市河段> 入河口区;而亚硝化菌则为城市河段>自然河段>入河口区。所监测几种底栖微 第四章秦淮河底栖微生物特征调查与分析生物数量均在入河口区最少,这可能因为入河口区污染最严重,超过了微生物适 宜生长的生存阈值所致。 第五章秦淮河水质与底栖微生物的关系分析第五章秦淮河水质与底栖微生物的关系分析由第三章水质调查和分析可知秦淮河水质状况受季节变化影响很大,水质评 价结果表明秦淮河总体水质是冬季最差,秋季最好,且从自然河段,城市河段再 到入河口区其水体受污染程度呈现加剧的趋势;由第四章底栖微生物数量调查和 分析发现,所监测几种微生物均在春夏季较容易出现峰值,秋季变化较平缓,冬 季数量较少,且从河段间差异看,所监测几种底栖微生物数量均在入河口区最少, 对比水质变化规律与底栖微生物的数量分布特征,发现其中似乎是污染较严重的 河段和季节其底栖微生物的数量较少,为了从相对杂乱的水质和微生物数量的变 化中寻找规律,探索秦淮河底栖微生物与水质之间是否存在定量的相关性,以及 相关性的大小,本章开展秦淮河不同河段和季节底栖微生物与水质的关系分析。5.1水质与微生物相互影响的原理分析5.1.1水体水质与水体中的微生物之间的相互影响从水质影响微生物的角度看,每一种微生物都有其适合生存的生境要求,只 有在适宜的条件下,微生物才能健康而稳定的发挥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功能。一 般来讲,微生物生长需要的营养元素有:碳素、氮素、磷、无机盐和其它诸如温 度、pH等的生存因子,只有在各种生存环境条件都适合时,微生物才能维持正常 的生命活动。当水体水质受到严重污染时,如果污染物的浓度超过了微生物生长 的生理阈值,就会影响微生物的正常生长,从而对水体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产生影响。从微生物影响水质的角度看,水质状况作为微生物生长的外部环境影响了微 生物的生长,同时微生物由于其自身特殊的功能,可以利用水体中的各种化学元 素通过生化反应将其进行转化或者降解。以本文涉及的氮素循环的功能微生物为 例来解释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对水体水质的影响(具体过程见图5.1―1)。空气中的 分子态氮在固氮菌的作用下首先被转化成中间产物NH3.N,然后生化反应继续进 行NH3.N被固氮菌进一步转化成有机氮,而水体中含有的有机氮和经过固氮菌作 用生成的有机氮,都可以被氨化菌转化成NH3.N,水体中原有的NH3.N和微生物 作用生成的NH3.N同时还会在亚硝化菌和硝化菌作用下被转化成N02.N、N03.N, 河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除此以外氨氧化细菌还可以将NH3.N氧化成N2,N03.N在厌氧的条件下会经过 反硝化菌的作用被转化成N2,因此微生物的作用不仅会引起水体中不同形态氮素 之间的相互转化,而且还会使TN含量有所变化,因此说微生物作用会影响水体的水质状况。化菌图5.1.1微生物参与的氮转化过程图5.1.2水体水质与底栖微生物之间的相互影响与水体水质与水体中的微生物之间的影响关系相比,底泥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与水体水质之间也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然而与水体中的又有所不同,它是一种间接影响。 从水质影响微生物的角度看,污染物通过大气沉降,废水排放,雨水冲刷等进如水体,吸附于悬浮物表面,沉降于水体底部,形成水体底泥的一部分,因此 底泥中的污染物最初来自于水体,底泥中微生物生长的环境条件受水体污染的状况的影响。另外水体水分以间隙水的方式存在于底泥中,成为底泥微生物生长的 生存环境而对底栖微生物生长起到间接影响的作用。水体水质对底栖对微生物的影响,结果可能会使两者之间呈现正相关和负相关两种情形,水质差,可能会使 沉积与底泥中的污染物质浓度上升,过高时可能会对微生物产生毒害作用,使得 微生物数量较少;水质差,代表污染物含量较高,沉积与底泥中的污染物浓度也 相对较高,也可能为微生物提供了更充足的营养,使得大量生长繁殖,微生物的 数量较多,也就是说从水质对微生物影响的角度看,存在正相关和负相关。 从微生物影响水质的角度看,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反过来也会对水质产生影响, 微生物可能通过利用底泥中的污染物质进行自身生长代谢,使底泥中的污染物质浓度降低,从而减少对上覆水体的污染,水质可能较好;另一方面,一些微生物 的活动很可能促进了底泥中污染物质向水体的释放,也就是说微生物数量对很可41 第五章秦淮河水质与底栖微生物的关系分析能会使水体污染物含量增加,水质较差,因此从微生物对水体水质的作用看,它 们之间的关系可能存在正相关也可能存在负相关。而且有关研究也表明由于营养 物质的过量输入,使沉积物成为水体营养盐的重要蓄积库【59’鲫,这些蓄积在沉积 物中的营养物质在一定条件下由于微生物的作用通过形态变化,改变界面特性和 释放等途径,严重影响湖泊上覆水的质量【61,62】;除此之外,有资料还表明无论是 草海还是外海,间隙水中的TN、NH3.N质量浓度均高于上覆水,这也可能是底 泥中的微生物在实现自身氮元素循环的同时,有向水体扩散的趋势,这些都说明 底栖微生物会对上覆水体水质产生影响。5.2秦淮河水质特征与底栖微生物特征的关系分析(1)不同季节水质特征与底栖微生物特征的关系 如本文第三章3.2.9所述,从秦淮河水质不同季节的综合污染指数看,秦淮河 春秋季水质较好;夏冬季水质最差,其中秋季水质最好,冬季水质最差。从本文第四章4.2.7可知,除圃氮菌外其余所监测底栖微生物春夏季数量较多,秋冬季数量较少,冬季数量最少。对比不同季节水质特征和底栖微生物特征发现,冬季水 质最差,冬季底栖微生物的数量也最少。因此从不同季节水质及底栖微生物特征 的分析可以得知,水质最差的冬季,底栖微生物的数量最少,说明污染物含量越 多,底栖微生物的数量就越少,二者之间呈现一定的负相关。 (2)不同河段水质特征与底栖微生物特征的关系 从本文第三章3.3可知,秦淮河自然河段水质最好,入河口区水质最差。而 从本文第四章4.3可知,秦淮河底栖微生物的河段分布是入河口区数量最少,且 除亚硝化菌菌外,其余底栖微生物均在自然河段数量最多。对比水质特征与底栖 微生物的特征可以发现,污染严重的河段底栖微生物数量较少,污染较轻的河段 底栖微生物数量相对较多,二者之间呈现一定的负相关。综上所述,从不同季节及不同河段的底栖微生物与水质特征的比较得知,秦淮河水质污染程度与底栖微生物之间呈现一定的负相关。42 河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5.3秦淮河综合污染指数与底栖微生物的相关关系分析5.3.1秦淮河年际综合污染指数与底栖微生物关系分析对秦淮河全年全河段综合污染指数与底栖微生物数量之间的person相关性分 析结果见表5.3.1。5.3?1秦淮河综合污染指数与底栖微生物的per∞n相关系数表n=36注:’…在P≤O.05水3F存在显著差异¨….在P≤O.Ol水平存在显著差异从表中可以看出,综合污染指数与所监测六种微生物之间均呈负相关,其中 与细菌、放线菌、固氮菌、氨化菌和硝化菌在P≤O.05水平存在显著负相关,其 中仅与固氮菌的相关系数较大,为.0.623,表明固氮菌与综合污染指数的相关性 较强。 以上分析可知,对秦淮河全河全年的综合污染指数与底栖微生物的相关关系 分析的结果表明:综合污染指数所监测几种微生物均呈负相关;固氮菌与综合污 染指数的污染具有较强的负相关,可以考虑以固氮菌作为综合污染的指示性底栖 微生物。5.3.2秦淮河不同季节综合污染指数与底栖微生物关系分析对秦淮河四个季节综合污染指数与底栖微生物数量之间的person相关性分析 结果见表5.3.2。表5.3?2秦淮河不同季节综合污染指数与底栖微生物的per鲫n相关系数表n=9注:?….柱P≤0j晒水、l,存确:姓著差异¨~桠P≤O.Ol水、F存确:娃著差异从表中可以看出,冬季秦淮河综合污染指数与所监测底栖微生物均呈负相关, 且相关系数均较小,且不显著,表明冬季秦淮河没有发现与综合污染指数相关性较强的微生物;春季综合污染指数与所监测六种微生物之问均呈负相关,其中放43 第五章秦淮河水质与底栖微生物的关系分析线菌、固氮菌和硝化菌与综合污染指数的在P≤0.01水平下存在显著负相关,且 相关系数较大,分别为.0.770,.0.816和.0.748,其中与固氮菌的相关性最大,固 氮菌与综合污染指数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可以考虑以固氮菌作为秦淮河春季综合 污染程度的指示性底栖微生物;夏季综合污染指数与所监测几种微生物均呈负相 关,其中放线菌、固氮菌和氨化菌与综合污染指数的在P≤0.01水平下存在显著 负相关,且相关系数较大,分别为.0.845、.0.802和.0.736,其中放线菌的相关系 数最大,因此夏季可以考虑以放线菌作为综合污染程度的指示性底栖微生物:秋 季综合污染指数与所监测几种微生物均呈负相关,其中细菌与综合污染指数的的 相关系数较大,为-0.489,但是不显著,其余微生物与综合污染指数也存在一定 的相关性,但是相关系数均较小,说明在监测的几种底栖微生物中,秋季秦淮河 没有与综合污染指数相关性较大且较显著的底栖微生物。 以上分析可知,底栖微生物与综合污染指数呈负相关,可以考虑以底栖固氮 菌作为指示秦淮河综合污染程度的底栖微生物;分别以固氮菌、放线菌和氨化菌作为指示秦淮河春季和夏季综合污染程度的底栖微生物。5.3.3秦淮河不同河段综合污染指数与底栖微生物关系分析对秦淮河三个河段综合污染指数与底栖微生物数量之间的pe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见表5.3.3。表53-3秦淮河不同河段综合污染指数与底栖微生物的呻瑚n相关系数表舾12注:‘…-在P≤0.05水平存在显著差异 ”….在P≤O.01水平存在显著差异从表中可以看出,自然河段综合污染指数与所监测几种底栖微生物均呈负相 关,其中与细菌、固氮菌和氨化菌在P≤0.05水平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 .O.623、.0.589和.0.643,其中与氨化菌的相关性最大,表明氨化菌与综合污染指 数具有较强的负相关,可以考虑以氨化菌作为指示自然河段综合污染程度的底栖 微生物;城市河段综合污染指数与所监测几种微生物均呈负相关,其中固氮菌与 综合污染指数的相关系数较大,为0。404,但是不具有相关性,其余几种底栖微生44 河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物与综合污染指数的相关性均较小,说明秦淮河城市河段没有与综合污染指数相关性较大且较显著的底栖微生物;入河口区综合污染指数与所监测几种微生物均 呈负相关,其中与氨化菌的相关性最大,相关系数为.0.524,表明综合污染指数 与氨化菌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是相关性并不显著,说明秦淮河入河口区没有与 综合污染指数相关性较大且较显著的底栖微生物。 以上分析可知,底栖微生物与综合污染指数呈负相关,可以考虑氨化菌作为 指示秦淮河自然河段综合污染程度的底栖微生物。综上所述,对秦淮河综合污染指数与底栖微生物的相关分析表明,底栖微生物与综合污染指数呈负相关。可以考虑以底栖固氮菌作为指示秦淮河综合污染程 度的底栖微生物;分别以固氮菌、放线菌和氨化菌作为指示秦淮河春季、夏季和 自然河段综合污染程度的底栖微生物。为了更直观的表示底栖微生物对水质综合污染指数的指示作用,将各季节、各河段的指示微生物总结成表5.3.4。表53-4各季节、各河段综合污染指数的指示性底栖微生物总表5.4秦淮河水质指标与底栖微生物的相关关系分析5.4.1秦淮河年际水质指标与底栖微生物关系分析对秦淮河全年全河段水质指标与底栖微生物数量之间的person相关性分析结 果见表5.4.1。表5.4.1秦淮河全年水质指标与底栖微生物的per鲫n相关系数表n=36注:?~在P≤O.05水、I‘存舀!姓署差异¨….在P≤O.01水、r存确;娃著差异从表中可以看出,秦淮河水体TN含量与所监测几种微生物均呈负相关,其中与放线菌和固氮菌P≤0.01水平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海南省儋 州 市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