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个班级考试成绩的班级总体情况况看的一般都是全班考试成绩的平均数,为什么不看中位数和众数

如何看待“宣读考试成绩侵犯隐私,大学一班级群里师生对骂”此事? - 知乎279被浏览75834分享邀请回答13036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549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查看更多回答7 个回答被折叠()文章责编:gaoxiaoliang&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
?&&( 16:55:00)?&&( 16:01:00)?&&( 15:15:00)?&&( 11:55:00)?&&( 17:05:00)?&&( 16:36:0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精选推荐专题 |
|        |
实用工具 |
| 大全 | 大全     |
版权声明:如果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内容,请注明出处。
Copyright & 2004-
 考试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权威支持(北京) 电 话:010- 传 真:010-学生考试成绩的统计分析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学生考试成绩的统计分析
&&学生考试成绩统计的知识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考试成绩统计分析中的理解和思考1-博泰典藏网
典藏文档 篇篇精品
考试成绩统计分析中的理解和思考1
导读:学生考试成绩的高低,与这次考试的命题和评卷关系更大,标准分制度是根据教育统计与测量学原理,又如张月同学两次考试分别得83分和76分,也不能说明他成绩下降了,在选拔考试中(如高考),50分为一般成绩,则成绩越好,则成绩越差,更可以比较同一学生在不同各科成绩上的优劣,例如张月和李娜两同学的数理化三科成绩如下表:,姓名考试科目张月数学物理化学总分平均分,李娜的成绩显然优于张月的,考试成绩统计分析中的 好吗?现实中家长都是问:学科分或总分在年级的名次,以比对是否进步。 学生考试成绩的高低,与学生个体的学习程度固然有关,但就整体而言,与这次考试的命题和评卷关系更大。 事物进行比较的前提是要选择共同的参照点(物)和标准,否则,比较就是无意义的。标准分制度是根据教育统计与测量学原理,按一定规则把原始分数转化为具有相同意义、相同单位和共同参照点并能刻画考生分数在总体位置的分数制度,与原始分相比,标准分最直接的意义是它给出离平均数的距离。 标准分的应用价值很大,它可以比较两组不同的数据,因此,就可以解决上面我们所提出的问题。张月同学语文91分,物理83分,如果全班语文平均89分,物理平均72分,实际上物理比语文考得好。这是通过标准分得到的结论,它给出了91和83在同一单位(标准差)下共同参照点(平均分)的位置。又如张月同学两次考试分别得83分和76分,也不能说明他成绩下降了,因为两次的参照点单位不统一。在选拔考试中(如高考),要求分数能准确清晰地反映考生之间的水平差异。作为选拔依据,原始分有很大局限性,不能反映考生分数相对团体的位置,不同科目的可比性较差。在原始分中“1分”的含金量表面上是相等的,但实际是不等值的,例某同学高考中英语和物理得分各为104分、87分和87分、104分,原始分两项之和相等地,但由于英语平均分为86,而物理平均分为75,两者的参照点不同,两科的“1分”,实际是不等值的,物理的“1分”比英语的“1分”表现的水平要高,但录取时是按等值处理的。使用标准分就可以使各科的“1分”达到等值。 二.标准分的计算和转换 1. 平均分:平均分能够准确地反映数据的集中程度,也是我们选取的参考点,大家共同以平均分为参考点进行比较。 计算公式:设样本总数为N,样本个体得分为x则 X=∑x/N 2. 标准差: 标准差能反映数据相对平均分的离散程度,是一组被测试的全体与平均值差的一个平均数,我们把它叫做标准差,也就是我们所取的单位,大家都以标准差为同一单位进行量度。 计算公式:标准差S=??X?X?N2
个人得分减去平均分差的平方,与所得总分的积除以卷面总分后开平方。这里与“得分率差”异曲同工。
3. 标准分:标准分是以标准差为单位来度量考分与参考点平均分之间的离差,即考分距平均分相差了多少个单位。 计算公式:标准分Z=X?X
(也叫Z分数)与均分差除以标准差 S如果把平均分作为坐标原点,S作为单位长度,则可用数轴表示:
-3S -2S -S
3S 可以很形象地表示出某同学在这个团体中的位置,也就是考分距平均分的位置,因此,标准分适合用于对被试进行排队比较。 4. 标准分的转换:Z分数有正负或等于零,为了避免负数和零的出现,我们常选择一个固定的平均值(基础分)和新的测定单位来对原标准分(Z分数)进行转换。通常使用的平均值为50,标准差为S’=S/10。转换后的分数叫T分数,所有被测的分数在50分上下浮动。50分为一般成绩,大于50分越多,则成绩越好,小于50分越多,则成绩越差。 转换公式:若卷面分为100分制,
设样本总数为N,样本个体得分为x则 平均分X=∑x/N 标准差S=??X?X?N2 标准分Z= (样本--X))/S 则T?50?10Z
-3 S’ -2 S’ -S’
2 S’ 3 S’ T分数仍然保持了Z分数的基本特性。 三.标准分的应用 标准分数,不仅可以说明一个学生的测验分数在团体中所处的相对位置,而且可以在各学生之间进行比较,更可以比较同一学生在不同各科成绩上的优劣。例如张月和李娜两同学的数理化三科成绩如下表:
姓名 考试科目 张月 数学 物理 化学 总分 平均分
67 76 86 229 76.3 李娜 73 86 70 229 76.3 年级平均分X 65 74 71
年级标准差S 4 6 12
T分数 张月 55 53 62.5 170.5 51 李娜 70 70 49 189 63 如果按照我们常用的实际分值,这两个人的总分相同,在年级排队的位置一样。但是,换算成了T分数后,李娜的成绩显然优于张月的。原因是在原始分中,数学的1分和物理、化学的1分的值是不等的,即含金量是不同的。这样的分相加后的可比性就比较差,常会出现很大的误差。从以上的T分数也可以看出各学科的贡献率。总分都是229,张月的数学贡献率较物理的大(数学在总体的位置靠前),李娜的数学和物理的贡献率一样大(这两科在总体的位置一样)。 教学工作考核中使用标准分,主要应用于:1、发展性评价。教师和学生的现在与以往比较,即纵向比较。2、相对评价。对同一团体,不同的学科之间进行比较,即横向评价。
考试成绩统计分析中的理解和思考之五 考试成绩统计指标 “标准均值分”的设计与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1、教学质量或者考试成绩的评价必须通过量化指标来实现,而这些量化指标所组成的评价方式所反映是我们持有的什么样的质量观。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质量评价必须以促进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目的,所以在采用或设计这些量化指标的时候,就必须有长远意识和科学的质量意识。
2、现阶段,在教学管理中,往往通过“得分率”、“合格率”、“优秀率”、“特优率”、“低分率”等统计指标来进行评价。如前文所述,这些统计指标具有“静态”的特点,由于学科、命题难度不同,试卷总分不一,因而对分数解释比较困难,导致学科之间、年级之间不能纵向、横向比较,不能简单明确地说明不同学期的教学质量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无法进行“推进率”的计算,尤其是“合格率”、“优秀率”、“特优率”、“低分率”不能全面反映“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我们需要这样一个考试成绩指标,既能兼顾传统统计指标的特征,又能克服其静态特点的不足,通过它,反映评估对象(不是针对某一个学生的,而是以班级、学校作为统计样本)的学习水平,为诊断教学质量提供服务。为此,根据教育统计学原理,对现有统计指标进行“相关性”统计分析,在揭示其规律的基础上,提出“标准均值分”统计指标。 二、对传统统计量的“相关性”的分析 我们知道,用来描述两个变量相互之间变化方向及密切程度的数字特征量称为相关系数。在正相关中,当一个变量增加时,另一个变量也在增加,当一个变量减少时,另一个变量也在减少;在负相关中,情形与正相关正好相反。相关系数的绝对值越大,影响程度就越显著。那么,在过去传统的统计量中,班级学科成绩的得分率、及格率、优分率、低分率、标准差、标准分等等量之间,它们的相关程度究竟如何?哪些量在统计中更具有显著的作用? 通过对大量成绩数据的分析,笔者得出得分率、合格率、标准分、班级标准分(“班级标准分”是班级学生成绩“标准分”的算术平均数)等统计量的“相关性”结论。 结论之一:“得分率”与“班级标准分”完全相关。 所有测试成绩统计显示,班级成绩“得分率”与“班级标准分”相关系数为1。换句话说,班级“得分率”高的,“班级标准分”也高,反之亦然。既然“得分率”与“班级标准分”完全相关,这为我们设计一个新的统计量提供了理论依据。 得分率或均分,它反映了数据的集中趋势,是对数据的最佳估计值,是最富有代表性的集中量数,因而被各类教育统计广泛使用。但是,均分具有静态特点。由于各科命题难度不同,各科不同年级的班级均分不能直接比较,造成分数解释上的困难。 标准分,是一种由原始分推导出来的相对地位量数,它是用来说明原始分在所属的一批分数中的相对位置,换算后的标准分与试卷的难度系数、学科无关,因而具备动态的特点,为不同学科、不同时期的成绩比较提供了可能。 有人可能认为,标准分最大的特点是排位,义务教育阶段不允许对学生的成绩进行排序,其实这也不矛盾。我们统计学生的“标准分”,不是为了给学生排位,是为统计班级成绩的“班级标准分”服务,为诊断教师教学质量服务的。 结论之二:“标准差”与“得分率”、“合格率”等量负相关,与“低分分率”正相关。 多批次调研考试成绩统计表明,“标准差”与“得分率”、“合格率”高度负相关,与“低分率”正相关。
“标准差”是差异量数,反映了数据分布的离中趋势。一组成绩的标准差小,表明成绩很“整齐”,反之,反映学生成绩两极分化严重。 为什么“标准差”越大,“得分率”、“合格率”就越差?我们的教育统计是以班级授课制下的一种常态统计。一个班级两极分化比另一个班级严重,往往说明前一个班级在管理上、学生的学风上比后一个差,或者是教师的教法、提优补差缺位等因素造成的。试想,在一个两极分化相对严重的班级教学,教学组织的难度就相对比较高,效果就比较差,如果教师再缺少敬业精神,提优补差又无有效的措施,成绩相对落后也就不足为
奇了。 通过大量数据统计表明,一些班级成绩不理想,其中一个深层原因是班级学生两极分化严重生成的。然而,现阶段在教学质量分析中,往往重视对“得分率”、“合格率”、“优秀率”、“低分率”升降的分析,但对“标准差”数据的分析运用,并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关注每一个学生,关心每一个学生成长。在教学管理中,我们应通过“标准差”的升降,找到问题出现的重要原因。 因此,在设计新的教育统计量时,要兼顾“标准差”,使其发挥一定的导向作用。 结论之三:其它一些成绩统计量的相关性分析如下: “全科合格率”与“总分”、“得分率”与“合格率”、 “班级标准分”与“合格率”、“优秀率”、“得分率率”与“前20%优分率”呈正相关或极显著的正相关。这说明,对于以上几个量,要想提高某一个数值,关注其它几个量均可产生明显的效果。 例如,要想提高班级总分的成绩,我们应关注学生的“全科合格率”,关注“全科合格率”,符合国家教育方针,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同时,提高“全科合格率”,“总分”的提高也就“水到渠成”。 以上分析对设计“标准均值分”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标准均值分”设计 通过对以上统计量的研究分析, “标准均值分”中包含着标准分、得分率的统计思想,通过“标准均值分”的高低变化,更直接,更客观地反映教师的教学质量,为学校教学管理、教师自我诊断提供分析依据。 1、设计原则 在“标准均值分”评价方案设计时,遵循以下原则:可比性原则、相对科学原则、可操作性原则。 可比性原则主要体现在,“标准均值分”要可以进行不同学年、不同学期的成绩比较,统计的量值要能反映教师的教学工作是提高了还是落后了。为此,在统计中,首先将学生成绩转换成标准分,再对标准分进行处理;另外,为了使不同学科、不同分值考试的标准差可比,统计“相对标准差”,即将成绩的标准差除以均分。 相对科学原则主要体现在,新的评价要集中得分率(均分)、标准差、标准分的评价功能。从上面“相关性”研究的结论中,我们已看到,由于“得分率”与“班级标准分”完全相关,因此,设计新的统计量时,用“班级标准分”代替“得分率”,它既能反映数据的集中趋势,又能使不同学科、不同学期的教学成绩进行比较评价。 导向作用体现在,教师要关注全体学生,尤其是不放弃“学困生”。为了促进教师关注全体学生,防止两极分化,引入了“分化差”的概念,如“班级相对标准差”小于“总体相对标准差”,说明分化小于整体情况,应加分,否则要减分。 可操作性原则主要体现在,可以通过程序计算。 “标准均值分”,为学校、教师进行横向、纵向对比分析提供了可能。“标准均值分”,是对班级学生学习的整体评价,它为教学管理、为教师教学诊断服务。 2、统计原理 第一步:计算学生成绩的“标准分”:(学生成绩-均分)/标准差。 第二步:统计“班级标准分”:班级标准分=班级学生的“标准分”的均值。 第三步:计算“分化差”: 分化差=(班级标准差-总体标准差)/总均分*100 第四步:计算“标准均值分”: 标准均值分=班级标准分-分化差。
包含总结汇报、出国留学、高中教育、计划方案、自然科学、外语学习、行业论文、医药卫生、表格模板、党团工作、高等教育、教学研究以及考试成绩统计分析中的理解和思考1等内容。本文共3页
相关内容搜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总体情况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