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文字是表音文字还是古埃及象形文字教学

古埃及象形文字入门(6)-入门篇·埃及象形文字的解读史(二)
马其顿的亚历山大罗斯大王在公元前332年占领了当时在波斯支配下的埃及。亚历山大罗斯大王死后,大王以前的战友,同为马其顿人的托勒密以总督的身份继续管理着埃及。公元前305年,托勒密成为埃及王,开创了以马其顿人和希腊人为支配阶级的王朝。罗塞塔石碑记录的是,在公元前203年即位的托勒密5世,在治世期间公元前196年3月27日的事情。托勒密5世的前任,也就是他的父亲托勒密4世在位的期间,埃及人势力开始抬头,并且发生过反乱。忧虑于国外罗马扩张势力的托勒密王为了得到埃及人的支持,期待借由埃及神官势力来与埃及人结盟,因此颁发法令,为神殿捐款,并免去神殿首领的征税。在罗塞塔石碑上记录的“孟菲斯法令”,可以说是作为对托勒密王做出的这些善举的回礼。
在罗塞塔石碑上,发现了由托勒密王朝的支配阶层的人所使用的古希腊语,一般埃及民众所使用的世俗体埃及象形文字,还有表现传统埃及语的古埃及象形文字。由于这三种文字所记载的为同一内容,因此对最终古埃及象形文字的解读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但是对于古埃及象形文字解读的工作在罗塞塔石碑发现之前,就早已有所开展了。
要说欧洲人真正对古埃及象形文字进行挑战,还得从文艺复兴之后说起,在这之前的古典时期,当然也有些研究者对古埃及象形文字有所注意,并写下了一些相关著作,文艺复兴之后,就是15世纪初,相继发现了两本古典时期的关于古埃及象形文字的记述写本,其中一本是由叫做Ammianus Marcellinus的公元后4世纪的历史学家所留下的一块碑文的希腊语翻译写本(该碑文是当时运抵到罗马的一块埃及方尖碑[obelisk],正对着神殿入口竖立,象征着对太阳神的崇拜,上端有金字塔形的尖四角石柱),另外一本是4世纪到5世纪期间的埃及学者Horapollon写的,介绍每个埃及象形文字字符的意思及其表现该意思的理由的《Hieroglyphica》的希腊语写本。这本《Hieroglyphica》激起了学者们很大的兴趣,以这个为基础,学者们开始尝试对埃及象形文字读解。
当时虽然普遍认为《Hieroglyphica》对每一个埃及象形文字字符的意思的记述中,传达事实的部分不少,而且还是在埃及人中仍然保留了正确的古埃及象形文字知识的这段时期写成的,实际上对于这些字符为什么会是这个意思,在书中经常采用了比喻的方法进行说明,大部分都会感到有些牵强。从古典时期开始,大家就一直认为古埃及象形文字不是作为表音文字,而是有一定的“比喻,象征”这种性质,结合了新柏拉图主义的神秘论思想,基本上欧洲研究者古埃及象形文字观的基调也大体形成了。Horapollon的《Hieroglyphica》的发现也是助长了这种观念,最终成为了解读古埃及象形文字的一个妨碍。到了17世纪,出现了很多解读的先驱人物,德国的耶稣会修道士Athanasius Kircher将科普特语(基督教时期的古代埃及语言)和古埃及象形文字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英国的主教William Warurton主张认为古埃及象形文字是实用性的文字,当时有推论认为(Jean Jacques Barthelemy在1762年有所提出)在碑文上出现多次的椭圆形框,是表示王名,德国的地理学家Karsten Niebuhr和丹麦人Georg Zoega认为对于古埃及象形文字的解读应该停止神话论,要将碑文视为研究对象,应该对碑文进行复制,并将文字字体进行集大成。就在此时,罗塞塔石碑被发现了。
最初开始着手研究罗塞塔石碑的,是当时法国最有名的东洋学者Antoine Issac Silvestre de Sacy。1800年拿到石碑复写品的Antoine Issac Silvestre de Sacy首先进行了世俗体与希腊语文字的研究比较。因为他认为,世俗体是由简略的线写成的,给人以表音文字的感觉,与象形文字比起来解读会容易一些。他的研究结果于1802年发表,然而,除了将“亚历山大港”与“托勒密”之类的固有名词的位置基本能够正确的决定下来以外,几乎没有其他的成果了。Antoine Issac Silvestre de Sacy知道自己的研究遇到了瓶颈,于是将石碑的复写品交给了在巴黎的友人,瑞典外交官,同时也是科普特语研究者的Johan David Akerblad,并让他进行研究。Johan David Akerblad同样也是先从碑板上世俗体的固有名词开始分析。研究开始后仅2个月时间,他就发现,这些固有名词也是由字母写成的,在比较了所有的固有名词之后,他将世俗体文字的字母全部抽取了出来,并发现碑文上普通的名词也是由这些字母写成的。然而由于他错误的认为世俗体文字和科普特语一样全部都是表音文字,为此没有更进一步的研究成果了,研究最终也不得不断念。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古埃及“象形文字”的译名问题
古埃及“象形文字”的译名问题
看天论黄说白
由此看来,hieroglyphic其实是一种比较完备而成熟的文字体系。正如西方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它像我们今天使用的字母文字一样,能准确地表达各种复杂的语言信息。”2. 国人对象形文字的界定何谓象形呢?我国学界认为所谓象形,顾名思义,就是像实物之形。也就是说“用线条符号把客观事物的具体形状描摹出来”。所谓象形文字,就是利用象形方法造的字,指“符号形体像语词所代表的客观事物具体形态的文字”。例如,中国古代象形字“草”,其符号形体所像的就是该语词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具体形状。实际上,象形文字一说是中国学者的传统提法。这种认识源于古代的“六书”以及东汉文字学家许慎对“六书”的解释。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简言之,可以用四个字概括,即“字如其物”。3. 象形文字与图画文字有趣的是,在国外则不存在象形文字这一说法。西方学者使用图画文字(pictogram或pictograph)这一名词。然而,我国学界对图画文字这一称谓,则似乎甚为陌生。使笔者吃惊、迷惑的是,《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1988年版)竟没有收集“图画文字”这一词条。那么,图画文字与象形文字二者究竟是什么关系呢?对这一问题,我国学界存在不少误解,把象形文字与图画文字硬性区分开来。笔者曾就此问题请教过几位文字学研究者,他们声称两者不是一回事。但要他们讲出个子丑寅卯来,则含糊其辞,显得力不从心。有的学者强调说象形文字是图画文字抽象化的产物。那么,究竟“抽象化”多大程度,才算象形呢?《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中对“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中的诘诎一词是这样解释的:“诘诎,犹言屈曲。极言重视物体之状,不敢省简。”既然曰“不敢省简”,那么怎样抽象化呢?故,象形者,图画也。因此,我们似乎有道理将象形文字与pictogram对译。《大美百科全书》中对图画文字(pictograph)强调说:“图画文字只是一种原始的文字。高度发展后的形式则称为hieroglyphic。”显然,西方学者把hieroglyphic与图画文字界定开来,不承认两者是等同的。因此,我们把hieroglyphic对译成“象形文字”或“图画文字”,都不妥当。4.“貌”与“神”学界认为,对不同民族的文字的比较研究,一般要在深浅不同的两个层面上进行,“一个可称为表面形态,一个可称为内在机理”。笔者在此简称为“貌”与“神”两个层面。“貌”是文字的形体特征,“神”是文字的内在机理,即灵魂之所在。比较hieroglyphic与中国古代的象形文字,在表面形态上看来,彼此很相似,即“貌似”。这是由于地球上的物体,不同民族的人们对其固有的特点的认识相同而造成的。比如,太阳是圆形的,因此,不论是古代中国人,还是古代埃及人都在其文字中把太阳画成⊙。但是,文字形体上的相同或相似,不足以证明不同文字体系之间内在机理上的一致性。从“内在机理”层面上比较一下hieroglyphic与中国古代的象形文字,前者以形表音,整个文字体系的灵魂是拼音;后者则以形表意,字如其物,两者相去甚远,即“神离”。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hieroglyphic与国内学界所说的象形文字有着根本的区别,它们“貌似”而“神离”。澄清了以上几个问题之后,我们不难发现:将hieroglyphic对译为“象形文字”,错矣!其原因总结如下:第一,hieroglyphic中的绝大多数图形符号失去了象形(即“以形表意”)之功能。它虽然始终保持着图形面貌,但业已失去图形本身所表示的意义,而转化为标音符号,即“以形表音”,成为最原始的“字母”。第二,hieroglyphic在向祭司体、世俗体的转变过程中,符号的外形发生了较大的改观,使得古埃及文字失去了象形之特征。第三,古埃及文字体系的灵魂是拼音。该文字借用图形符号表音,即以形表音,是一种界于表意文字与表音文字之间的文字类型,是世界拼音文字的滥觞。它在人类文字发展进程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人类文字从表意向表音迈进的“敲门砖”。三、我国文字学界有人意识到了将hieroglyphic译为“象形文字”的错误,而史学界仍以讹传讹将hieroglyphic对译成“象形文字”,会引起诸多混乱,使人产生不少误解,无法认清古埃及文字的本质。这种对译,表面上看十分巧妙,实则是一种误译。这种错误的根源在于当时国人对古埃及文字的认识比较肤浅,只注意到了其表面形态,停留在感性认识上,对其内在机理缺乏深入的了解,从而拘泥于表面认识而盲目套用中国文字学界之传统提法——“六书”中的“象形”说。乃至以讹传讹,发展到今天。庆幸的是,在我国学界,文字学前辈周有光先生已经意识到这一讹误。在有关对古埃及文字的论述中,他尽量避免使用“象形文字”这一名称,而是使用“圣书体”或“碑铭体”等称呼。他指出:“以前把它(hieroglyphic)译为‘象形文字’,这有点似是而非……”遗憾的是,由于习惯势力的影响,这一问题一直没有引起我国学界应有的注意。在我国史学界,把古埃及文字称为“象形文字”的这种叫法仍一直在沿用。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世界史》教科书中这样说,“古代埃及人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字——象形文字。”国内埃及史论著中也声称“古代埃及文明最伟大而独特的成就之一是象形文字的发明”。刘文鹏教授似乎已经意识到这一提法的准确性,在所著的《古代埃及史》中,对这一问题讲得比较含蓄。他说:“古代埃及人使用的文字,我们概括其形体特征,习惯于把它称为象形文字。”四、建议性结论:将hieroglyphic译为“圣书文字”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那么,对hieroglyphic一词我们应该怎样处理呢?古埃及人把文字视为神圣之物,把它们称为“神的言语”。古埃及有文字之神,名叫托特(Thoth)。据说是托特发明了文字。因此,笔者建议我们不妨借用古埃及人的称呼,把hieroglyphic译为“圣书文字”,这样既符合古埃及人的传统,又恰合hieroglyphic一词的本意,岂不两全齐美?希望我国学界对hieroglyphic一词能引起重视。各类辞书中不要再把hieroglyphic对译成“象形文字”;同样,也不要把“象形文字”对译成“hieroglyphic”。另外,史学界对这一问题亦需要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请不要再以讹传讹,对古埃及文字的提法应进行修正。(本文撰写过程中得到刘文鹏教授的悉心指导,谨致谢意。)原载《世界历史》作者:王海利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看天论黄说白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火把倒下,火焰依然向上。
作者最新文章象形文字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xiàng xíng wén zì]
象形文字(Hieroglyphic)是由图画文字演化而来的,是一种最的字体,图画性质减弱,象征性质增强。因为有些实体事物和抽象事物是画不出来的,它的很大。埃及的象形、赫梯象形文、苏美尔文、古印度文以及中国的,都是独立地从原始社会最简单的图画和花纹产生出来的。约5000年前,发明了象形文字。这种字写起来既又很难看懂。随着时光的流逝,最终连埃及人自己也忘记了如何释译。后来随着罗塞塔石碑的出土,今天的我们才得以辩认这种文字。中国所采用的汉字是现存世上为数不多的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系统。
象形文字基本简介
象形文字(Hieroglyphic),又称表意文字,埃及的象形文字、苏美尔文、古印度文以及中国的,[1]
都是独立地从原始社会最简单的图画和花纹产生出来的。约5000年前,发明了象形文字,这种字写起来既慢又很难看懂。中国的象形文字是华夏民族智慧的结晶 - 是老祖宗们从原始的描摹事物的记录方式的一种传承,也是最形象,演变至今保存最完好的一种汉字字体。
象形文字是指纯粹利用图形来作文字使用,而这些文字又与所代表的东西,在形状上很相像。一般而言,象形文字是最早产生的文字。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
象形字来自于,是一种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图画性质减弱,象征性质增强。埃及的象形文字、苏美尔文、古印度文以及中国的甲骨文、石刻文,都是独立地从原始社会最简单的图画和花纹产生出来的。
中国甲骨文的象形字“月”字像一弯月亮的形状,“龟”(特别是繁体的[龟])字像一只龟的侧面形状,“”字就是一匹有、有四腿的马,“鱼”是一尾有鱼头、鱼身、鱼尾的游鱼,“艹”(的本字)是两束草,“”(繁体的[门]更像)字就是左右两扇门的形状。“酒”字去掉是酉,就像是没有了酒的酒瓶了,而“”字就像一个圆形,中间有一点,很像人们在直视太阳时,所看到的形态。
值得一说的是 ,中国最初的文字就属于象形文字,、石刻文和亦算是象形文字。汉字虽然还保留象形文字的特征,但经过数千年的演变,已跟原来的形象相去甚远,所以不属于象形文字,而属于属于表意体系的。此外,文字的“头字体”和“几何体”亦是。
象形文字局限性
因为有些实体事物和抽象事物是画不出来的,它的局限性很大。因此,以象形字为基础后,汉字发展成意音文字,增加了其他的造字方法,例如中的、、形声、转注、假借。然而,这些新的造字方法,仍须建基在原有的象形字上,以象形字作基础,拼合、减省或增删象征性符号而成。
象形文字各国(地区)象形文字
象形文字都是从原始的图画发展而来,的原始岩画虽然没有欧洲岩画古老,但却比大洋洲岩画流传得
长久,时间在一万年以上,是世界上岩画延续时间最长的地区之一。根据风格艺术、石垢的色泽、所表现的动物种类、服饰及武器等差别,可分为四期:
(1)古代水牛时期(约公元前9000一前3500年)。
(2)牧养公牛时期(约公元前3500一前1500年)。
(3)马时期(约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2世纪)。
(4)骆驼时期(约始于2世纪)。非洲的岩画,位于和边界不远的撒哈拉中部阿尔杰尔高原,是世界各国学者公认的“世界上最大的一个史前艺术博物馆”。
古印度的象形文字同样来源于图画发展,主要分布于印度中部文迪亚山脉的丘陵地带。最古的岩画可追溯到距今2万年前的晚期。根据风格,大致分为:自然主义的岩画,以描绘单独的野生动物为主,造型古朴写实。风格化的岩画,开始从色块中提炼出线条,用简略粗重的线条勾勒人和动物的轮廓。或者是剪影式的平涂与的浅描并用。动物比较写实,人物则是图案化的,几何形的。折衷的岩画,多描绘骑马、骑象或步行和金属使用。
是晚期重要的遗存之一,因首先发现于山东省大汶口遗址而得名,其分布范围北濒渤海、南抵苏皖、西进河南,始自公元前4300年,到公元前2500左右发展成山东。大汶口文化的陶器特征明显,居民盛行青春期拔牙的风俗,这是中国东南沿海古代先民拔牙习俗的发源地。大汶口文化的社会经济已发展到较高水平。已发现的许多刻划符号被认为是象形文字的前身。从后来出土的兽骨和陶器、石器上的图案可以判定,万年以前,中国就出现了半图象的图画、花纹符号。
象形文字甲骨文
根据语言学家研究:中国近代大量出土的曾在商代(公元前一千八百年至公元前一千二百年)广泛、成熟使用的“甲骨文”。期间中国的陶器制作、居室、壁画艺术、丝织生产等,各种高级文化陆续发明、使用。
甲骨文又称、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是一种很重要的古汉字资料。在总共10余万片有字甲骨中,含有4千多不同的文字图形,其中已经识别的约有2500多字。
甲骨文中约占27%,可见甲骨文已是相当成熟的文字系统。从的甲骨文看来,当时的汉字已经发展成为能够完整记载汉语的文字体系了。在已发现的殷墟甲骨文里,出现的单字数量已达4000左右。其中既有大量、、,也有很多形声字。这些文字和我们如今使用的文字,在外形上有巨大的区别。但是从构字方法来看,二者基本上是一致的。
国际语言学界公认殷商所记录的语言属于上古汉语(old chinese),而非上古或者原始的其他语系的语言。瑞典汉学家Klas Bernhard Johannes Karlgren在其著作《汉语的本质和历史》一书里面就详细研究过殷商,以甲骨文【麦/来】同字,【扣/口】同【口(ku)】字根等事实依据,证明是汉语族的早期形式,而非其他语系语言的早期形式。
专家研究发现,8000年前河南裴李岗文化的贾湖契刻与比它晚四、五千年的殷墟甲骨文有着惊人的相似,一是书写工具相同,皆以利器为工具把符号刻在龟甲、骨器上;二是作用相同,商代甲骨文是用来记载占卜内容的,而贾湖契刻也与占卜相关;三是造字原理相同,贾湖契刻是事理符号,而甲骨文的事理文字很多。专家认为“贾湖契刻的发现,为商代甲骨文的历史源头探索提供了可靠的证据”。贾湖刻符和后来的甲骨文、金文和现代的汉字一样,从书写特征看也有3个结构层次,贾湖契刻与商代甲骨文是一致的,因为同样刻在坚硬甲骨等物体上,笔划遒劲,撇折有矩。
象形文字古埃及文字
埃及的象形文字
古埃及的象形文字经过上万年前的图画、花纹发展,公元前4000年(6000年前)左右产生成体系的象形文字——圣书字。它同苏美尔文、古印度文以及中国的甲骨文一样,都是独立地从原始社会最简单的图画和花纹产生出来的,但这种文字最初仅仅是一种,后来才发展成象形文字——由表意、表音和部首三种符号组成。表意符号是用图画来表示一些事物的概念或定义。但是表意符号都不能表示字的发音,因此古埃及人又发明了。表音符号也是一些图形,它共有24个子音,在这一基础上,又构成了大批的双子音和三子音。如口为单子音,发“Y”的音,燕子为双子音,发“Wr”音,甲虫为三子音,发“hpr”音等,但这些发音都表示不止一种意思,为了有所区分,古代埃及人又发明了部首符号。这种部首符号的作用主要是为了区分不同范畴的符号,类似于汉字中的部首。绝大多数的埃及文字都有部首符号。这种文字常被刻在庙墙、宗教纪念物和纸草上,主要使用者是僧侣和书吏。对以后的字母文字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古代埃及历史的不同阶段,埃及的象形文字随着社会生活的需要出现过多次变化。出现过祭司体,后期埃及时出现过民书体,在罗马统治期间又出现了科普特文字(用改造过希借字母书写的埃及文字)。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古代埃及文字没能发展成字母文字。但是,古代埃及文字却对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在纪元前年左右,地中海东岸崛起的与进行交易,这时饱学的腓尼基僧侣们把简单的象形文字改写成有秩序的字母,帮助其商贸往来。
由于古代埃及象形文字的繁难,随着古埃及的灭亡,这种文字逐渐变成死文字,完全被人们遗忘。正是由于的发现和商博良对埃及象形文字解读的成功,才使古埃及历史全部展现在我们面前。
圣书字有3种字体 :碑铭体、和大众体。碑铭体起初是雅俗通用的,后来成为雕刻在金字塔和神庙石壁上,以及绘写在石器和陶器等器物上的庄严字体 ;同时也是3种字体的总称 。其符号外形很像图画,但实际上大都早已失去象形功能。碑铭体是装饰性的正体,僧侣体是实用的草体,主要用于宗教写经。这两种字体的内部结构完全一致。大众体又称书信体或土俗体 ,它是僧侣体的简化形式。
埃及的象形文字(左)
1799年,率军远征埃及时,他手下的一名军官布带领士兵在罗塞塔城附近修筑防御工事时,发现了一块黑色断碑。碑上用两种文字三种字体刻着同一篇碑文。最上面用的是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中间是古埃及的草书体象形文字(亦称民书体文字),下面是。这就是后来被世人称之为“罗塞塔碑”的著名石碑。
要想真正了解古代埃及的文化和历史,就必须要读懂埃及的象形文字。所以,发现“罗塞塔碑”的消息在当时的《埃及通讯》报上发表后,立即引起各国学者的浓厚注意。他们纷纷试图碑上的文字。碑上的希腊文很快就被读通了。碑中间的那段文字也很快就被确认是古埃及的民书体文字。但是,尽管学者们能借助碑上的希腊文,领悟到象形文字和民书文字的含义,却依然没有解开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之谜令人惊奇的是,年仅11岁的法国少年[2]
决心揭开“罗塞塔碑”上的秘密,让石碑说话,告诉人们古埃及的秘密。为了读懂埃及象形文字,他勤奋工作了21年。商博良发现,古埃及人写国王名字时,都要加上方框,或者在名字下面划上粗线。“罗塞塔碑”上也有用线条框起来的文字,是不是国王的名字呢?经过不断探索,商博良终于对照着希腊文,读通了埃及国王和王后这两个象形文字,它们可以从右到左,也可以从左到右,或者从上到下拼读出来。商博良由此确信,象形文字中的图形符号,总的来说,代表的是发音的辅音符号。经过努力,到了1822年,这个在1000多年期间始终令人的埃及象形文字之谜,终于被商博良解开了。
原来,“罗塞塔碑”上的碑文是公元前196年埃及孟斐斯城的僧侣们,给当时的国王写的一封歌功颂德的感激信。这位国王就是第十五王朝托勒密。他登上国王宝座后不久,取消了僧侣们欠交的税款,并为神庙开辟了新的财源,对神庙采取了特殊的保护措施,给僧侣们带来了一系列好处,所以很快赢得了僧侣们的敬仰。于是僧侣们写了这封感激信,并用三种字体写的两种文字刻在这块黑色玄武岩碑石上。
小小的罗塞塔城,由于有了这块借以解开之谜的碑石而举世闻名。不过,这块著名的碑石早已不在该城,它被收藏在伦敦的大英博物馆里了。
由于古代埃及象形文字的繁难,随着古埃及的灭亡,这种文字逐渐变成死文字,完全被人们遗忘。正是由于的发现和商博良对埃及象形文字解读的成功,才使古埃及历史全部展现在我们面前。
象形文字楔形文字
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
约公元前3200年左右由在和流域发展。在其约3000年的历史中,由最初的象形文字系统,字形结构逐渐简化和抽象化,文字数目由早期的约1000个,减至青铜时代后期约400个。已被发现的楔形文字多写于泥板上,少数写于石头、金属或蜡板上。书吏使用削尖的杆或木棒在软泥板上刻写,软泥板经过晒或烤后变得坚硬,不易变形。
楔形文字被许多古代文明用来书写其语言,但这些语言之间并不一定属于相同关联的语系,例如和同样采用楔形文字,但这两个语言是与苏美语无关的。另外虽然也采用楔形文字做为书写工具,但阿卡德语和苏美语差异相当多。由于多在泥板上刻画,所以线条笔直形同楔形,使用芦苇杆或木棒来压印在泥板上来方便书写,因此文字笔画大都为具三角形的线条,而字形也随着文明演变,逐渐由多变的象形文字统一固定为符号。
象形文字玛雅文字起源
玛雅文字最早出现于西元前后,但出土的第一块记载着日期的石碑却是西元292年的产物,发现于提。从此以于,文字只流传于以贝登和提卡尔为中心的小范围地区。五世纪中叶,玛雅文字才普及到整个玛雅地区,当时的商业交易路线已经确立,玛雅文字就是循着这条路线传播到各地。 是美洲惟一留下文字记录的民族。在公元初期,他们创造了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五种文字之一。
非常奇妙,它既有象形,也有会意,也有形声,是一种兼有意形和意音功能的文字。是象形文字和声音的联合体,玛雅雕刻文字既代表一个整体概念,又有各自独特的发音。
玛雅文字的一个字符中大的部分叫做主字,小的部分叫做接字,字体有“几何体”和“头字体”两种,另外还有将人,动物,神的图案相结合组成的“全身体”,主要用于历法。玛雅文字的读法为,从上至下,两行一组,以“左→右→(下一段)左→右”的顺序读。玛雅文字艰深晦涩,至今能的不足三分之一。 以统计学的方式来处理和分析,文字每个字都有四个音节。文字呈方块图形,类似于中国的。图形上一部分是,一部分是音符,属“”。
象形文字东巴文
是丽江地区的文字,属于象形类型,包括象形、、、形声等字体。文字总数约1600个左右。
丽江东巴象形文字“爱”
东巴文的表意方法主要是用一个字或几个字代表一句话,字句从左至右,自上而下。这种文字大约产生于公元11世纪以前,是一种十分原始的图画象形文字,从文字形态发展的角度看,它比甲骨文还要原始,属于文字起源的早期形态,最早是写画在木头和石头上的符号图象,后来发明了纸,才把这些符号图象写在纸上,成为东巴文经典。由于东巴掌握这种文字,故称。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在明末清初,丽江的一些东巴,创造了格巴文。格巴是弟子的意思,格巴文的意思是东巴什罗后代弟子创造的文字,格巴文是对东巴文的改造和发展。纳西族创造了两种古文字,而且至今还使用着这两种古文字,它不仅是解开人类文字产生之谜的宝贵史料,而且也是丰富、发展中国传统书法和篆刻艺术的理想字体之一。东巴文被誉为是如今世界上唯一保留完整的&&,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象形文字之一,是人类社会文字起源和发展的“”。
象形文字水书
水族的和的,是世界上最后
的象形文字。水书是一种类似和金文的文字,是记载水族古代天文、地理、宗教、法学等古老文化的典籍,可谓水族的“百科全书”。它主要靠手抄、口传流传至今,被誉为象形文字的“活化石”。据专家研究考证,,水族古文字目前有2500个。
水族古文字的结构大致有以下三种类型:一是象形字,有的字类似甲骨文、;二是仿汉字,即汉字的反写、倒写或改变汉字形体的写法,三是宗教文字,即表示水族原始宗教的各种密码符号。书写形式从右到左直行竖写,无标点符号。见到的水族的载体主要有:口传、纸张手抄、刺绣、碑刻、木刻、陶瓷锻造等。水书由于其结构多为象形,主要以花、鸟、虫、鱼等自然界中的事物以及一些图腾物如龙等所撰写和描绘,仍保留着远古文明的信息,在水族地区仍被广泛使用。
水书的发现
日,贵州省古籍保护中心陈琳主任发来广西平果县出土古石刻未知文字图片(见附图),请我馆代为辨别释读。我局立即召集有关水书专家对提供的3块约300多古文字石刻进行研究、辨别、释读。经专家组研读,一致认为该石刻未知文字为水族文字—水书!这个文字或为最早的水书文字遗存载体、早期中国象形文字始祖之一。其考古价值和历史价值有待进一步挖掘和考证![3]
象形文字纳西文
纳西象形文字为一种图画象形文字,共1300多字,有1000余年历史。是现今世界上保留完整的象形文字,有“文字活化石”之称
邵静敏.现代汉语通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即吉恩·保罗·商博良。
.贵州省档案局[引用日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埃及象形文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