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欣有150元,詠賢有4x元。她们共有多少元?:

李世民的儿子
唐太宗有十四个儿子:皇后长孙氏生恒山王李承乾、濮王李泰、高宗李治;杨妃生吴王李恪、蜀王李愔;阴妃生庶人李祐;燕妃生越王李贞、江王李嚣;韦妃生纪王李慎;杨妃生赵王李福;杨氏生曹王李明;王氏生蒋王李恽;后宫宫女生楚王李宽、代王李简。
  唐太宗的大儿子生于承乾殿,取名“承乾”,隐含承继皇业,总领乾坤之意。承乾秉性聪明,武德三年,封恒山王。太宗即位,为皇太子,时年八岁。不想成年后喜好声色,漫游无度。但他怕太宗,就大耍两面派,当着太宗,言必忠孝;退朝返宫,便与群小亵狎。他有足疾,怕因此被废,深嫉受太宗喜爱的魏王李泰。后来,李承乾甚至想谋老子的反,被人告密,系狱当死。“帝诏长孙无忌、、萧瑀、李绩、孙伏伽、岑文本、马周、褚遂良杂治,废为庶人,徙黔州。十九年死,帝为废朝,葬以国公礼。”(《新唐书·太宗诸子》)唐太宗有鉴于此,曾下了一道诏书:“自今太子不道、藩王窥望者,两弃之,著为令。”(《新唐书·太宗诸子》)实际上,这不过是一纸空文。
  第2子楚王李宽,出继给叔父楚哀王李智云,早薨,无后,国除。
  第3子吴王李恪,是隋炀帝女儿杨妃所生。武德三年,封蜀王,十年,改封吴王。李恪有文武才,太宗常称其肖己,欲立为太子,但遭到了大臣长孙无忌(文德皇后的哥哥)的反对。长孙无忌看到外甥承乾、李泰都完了,想立另一个外甥即太宗第九子李治。后来,无忌辅立李治后,就借口“谋反案”杀李恪“以绝众望,海内冤之”。在李世民的儿子中,数李恪在大臣、百姓中威望最高,却死于冤狱。
&第4子李泰,武德三年,封宜都王。四年,进封卫王,贞观二年,改封越王,授扬州大都督,十年,改封魏王,心怀夺嫡之计。于是太子和魏王双方各树朋党,想下毒手。太子李承乾被杀后,李泰也被“幽闭”起来,后改封泰为顺阳王,迁居均州的郧乡县。贞观二十一年,进封濮王。35岁就死了。高宗永徽三年,薨于郧乡,年三十有五。
&第5子李祐,武德八年,封宜阳王,其年改封楚王。贞观二年,改封燕王,十年,改封齐王,授齐州都督。他整天与小流氓鬼混,尤其爱好打猎。长史屡谏不听。太宗怪长史辅导无方,换了敢于犯颜直谏的权万纪任长史。贞观十七年,李祐派刺客杀了权万纪,发动叛乱。结果李祐事败,赐死于内省,贬为庶人。国除。
  第6子李愔,贞观五年,封梁王,十年,改封蜀王、益州都督。田猎无度,不避禾稼,深为百姓所怨,屡次为非作歹,是个浪荡公子,太宗怒曰:“禽兽调伏,可以驯扰于人;铁石镌炼,可为方圆之器。至如愔者,曾不如禽兽铁石乎!”贬为虢州刺史。高宗永徽四年,李愔被废为庶人,死于流配地巴州。
  第7子李恽,贞观五年,封郯王,十年,改封蒋王、安州都督。纵情享乐,使州县不堪其劳。唐高宗上元元年,有人诬告李恽谋反,惶惧自杀。
  第8子李贞,贞观五年,封汉王,十年,改封越王、扬州都督。“颇涉文史,兼有吏干”,然“人伏其才而鄙其行”。后来与韩王李元嘉、鲁王李灵夔、霍王李元轨反武(则天)失败,服毒自尽。
  第9子李治,贞观五年,封晋王。就是后来的唐高宗,虽贵为天子,却把大权拱手交给武则天。后来李氏宗族被武氏大加杀戮,不能不说是高宗的昏聩所致。
  第10子李慎,贞观五年,封申王,十年,改封纪王。虽然聪明好学,可惜是个懦弱无能的胆小鬼。越王李贞劝其反武,他不肯“同谋”,可武则天还是杀了他。
  第11子李嚣,贞观五年封江王,六年薨,谥曰殇。
  第12子李简,贞观五年封代王,其年薨,无后,国除。
  第13子李福,贞观十三年封赵王,十八年,授秦州都督。虽得善终,却平庸无能。
第14子李明,贞观二十一年封曹王。在太宗晚年,与庶人串通谋反,贬黔州,被都督逼令自杀。这显然是得到太宗暗示或认可的。
  总计14人中,除李福、李治外,竟有12人“死于非命”!
  《旧唐书》的作者谈及太宗诸子,感叹道:“子弟作藩,盘石维城。骄侈取败,身无令名!”
  无能的李治继位,娶了父亲的才人武则天,他们的儿子几被武则天杀光!唐改元为周。我看很有点是老天对李世民“杀兄弟黜父亲”的报应。从这个角度看,李世民算不得是个好儿子好兄弟,也算不得是个好皇帝。因为他的道德不足为后世表。
  封建王朝家天下的宗法制度,尽管规定了嫡长传世等一套办法,但它却无法保证皇位的和平过渡。觊觎皇位,争权夺利,勾心斗角,相互残杀,这是许多皇室后代死于非命的重要原因。“骄侈”二字,更是促使这些人堕落的重要原因。封建制度规定了这些“龙种”的特殊地位。李承乾8岁便被立为太子,成为东宫之主。东宫内,有文臣听他支配,有武士为其鹰犬,有妃嫔供其淫乐。有一次他竟说:“我作天子,当肆吾欲;有谏者,我杀之,杀五百人,岂不定!”(《新唐书》)封建帝王们原想以这些特权来抬高儿子们的地位,以便巩固家天下的统治,结果却事与愿违,走向反面。
  在中国的封建帝王时代,何止李世民如此,是个大皇帝吧,他的儿子又怎么样?不也被吕后砍瓜切菜般收实!其后的几次“王乱”更是使汉朝元气大伤。
  的儿子们也是相互残杀,血流成河。
  中国人礼法繁复,但守之者寡。真应了那句古铭: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李承乾(618年-645年1月4日),為唐太宗長子,長孫皇后所生,字高明,也是唐朝貞觀初期的太子。&李承乾因生於承乾殿,故以此為名。武德三年六月,封為恆山郡王。武德五年八月,徙封中山郡王。太宗即位,於武德九年十月立為皇太子,時年八歲,聰明可愛。但是年長後,由於有腿疾,稍微不良於行,對父親陽奉陰違、對師長勸勉不耐,甚至曾派遣殺手刺殺自己的老師。同母弟弟李泰素有奪長之念,兄弟交惡。後因唐太宗處死太子的寵童稱心,父子關係也陷入僵化。
貞觀十六年,太子被控武力叛變,意圖謀殺親父唐太宗。貞觀十七年正月,太宗還表態太子雖有足疾,並不影響走路,何況太子有子,依照禮法,即使李承乾先死,也應該立李承乾的兒子李象。後來齊王李祐謀反牽扯出李承乾和漢王李元昌等人的謀反案,四月六日,李承乾皇儲之位被廢。在唐太宗保全下,他本人被判充軍到黔州,參與政變的趙節、杜荷、侯君集皆處死。貞觀十九年鬱鬱而終(墓誌為貞觀十七年十月一日(643年11月17日)薨),唐太宗為此罷朝,葬以國公禮。爾後,由於長孫無忌強力的支持,李承乾的同母弟李治被立為太子,此在司馬光的《資治通鑑》記載亦同。
妻妾:太子妃蘇氏(一說蘇璟,蘇亶第三女,蘇威曾孫女,蘇勗侄女,蘇瓌之姐,蘇頲姑母)良娣張氏,小名南陽,姿容殊麗,有寵於李承乾,育一子,早夭,承乾謀反後受牽連被殺。寵童:稱心,被唐太宗處死
子孫:李象,蘇氏所出,懷州別駕、贈使持節都督越州諸軍事、越州刺史、郇國公李厥,第三子,妾王氏所出,鄂州別駕,贈使持節青州諸軍事、青州刺史。妻琅琊王氏王憍梵
李昶,漢州刺史、左右羽林將軍、扶風郡太守,贈左千牛將軍 李澤,河南府長水縣令 李愜,京兆府兵曹參軍
李立則,檢校員外郎兼侍御史。女婿嚴愈李液李某李某 李慎李渾李懷
李悅李侃李旭,某衛將軍李醫,良娣張氏所出永安郡主,良娣張氏所出,夫沈程昭李適之在唐玄宗年間任宰相後,李承乾被追贈恆山愍王,李象追贈越州都督、郇國公。
後來的盧龍節度使武威郡王李載義為李承乾後人。
《恆山愍王李承乾碑》&唐故恆山愍王贈荊州大都督神道之碑&王諱承乾,字高明,&高祖神堯皇帝之孫,&太宗文武聖皇帝之子,&睿宗玄真皇帝伯。祖以開元廿六年五月廿九日奉敕陪葬昭陵。妃蘇氏祔焉,禮也。妃即隋僕射邳國公威之曾孫、鴻臚卿夔之孫、皇朝沁州刺史亶之第三女也。
&長子懷州別駕、贈使持節都督越州諸軍事、越州刺史、郇國公象,&象子〇〇將軍、贈使持節懷州諸軍事、懷州刺史玭,&次〇〇別駕、贈使持節齊州諸軍事、齊州刺史靜,&次御史大夫適之,&次子鄂州別駕、贈使持節青州諸軍事、青州刺史厥,&厥子〇〇中郎將、贈左千牛將軍昶,&次〇〇〇旭&粵以開元廿六年歲次戊寅十二月甲子朔四日丁卯建
《唐故恆山愍王墓志銘》&大唐故恆山愍王荊州諸軍事荊州大都督墓志銘&王諱承乾,字高明,太宗文武聖皇帝長子,貞觀十七年十月一日薨,開元廿五年十二月八日奉敕官供,陪葬昭陵柏城內,京兆府醴泉縣安樂鄉普濟里東趙村,西北去陵一十八里。妃蘇氏招魂合祔。
&開元廿六年歲次戊寅五月戊辰朔廿九日景申,禮也。
李宽(619年一?)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二子,过继给李智云为子,封为楚王,无子。&李宽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二子,母亲不明,死得早,而且在唐高祖李渊在位时就被过继给了唐太宗的五弟李智云,也就是说,就算他还活着,也在皇位斗争中过早地出局了。
&《新唐书》里关于李宽的描述:
楚王宽,武德三年,出后楚哀王,蚤薨。武德三年,以太宗子宽为嗣,又赠凉州总管、司徒。宽早薨,国除。《旧唐书》里关于李宽的描述:
楚王宽,太宗第二子也。出继叔父楚哀王智云。早薨。武德元年,追封楚王,谥曰哀。无子,三年,以太宗子宽为嗣。宽薨,贞观二年,复以济南公世都子灵龟嗣焉。
受封楚王:《新唐书》里关于楚王李宽受封的描述为:贞观初追封。《旧唐书》里关于楚王李宽受封的描述为:贞观初追封,无后,国除。
李恪(619年-653年3月10日),字厶,唐朝太宗第三子,隋煬帝的女兒楊妃所生。同母弟蜀王李愔。&王妃:楊氏:右衛副率、慈汾二州刺史靜公楊譽之女,兄弟楊崇敬,襲爵鄭國公,屬隋觀王系。貞觀十一年(637年)李恪改封吳王,並授安州都督之職,楊氏隨丈夫到安州(今湖北安陸縣)任職,一直到高宗即位。楊氏疑薨於貞觀年間,葬於安州,即今湖北安陸縣木梓公社王子山。其墓葬已於1979年發掘,出土有金質頭飾、波斯銀幣15枚、綠釉陶器,銅器,銅錢(開元通寶),以及陶俑等,共二百餘件。金飾包括金絲錯鏤的釵、鈿、簪、環和鑲嵌
寶石的珠花,有的色彩鮮艷奪目,類似琺琅工藝,還有錯金鐵剪刀。最值得稱道的是兩件宮扇形的金花,極為精細,用像頭髮細的金絲紐結成蓮花,水鳥等美麗的圖案,工藝水平相當高超。還出土一塊青石墓誌蓋,蓋上刻有篆文《大唐吳國妃楊氏之志》九字,而墓誌蓋下的墓志銘。凹凸不平無一字,懷疑遭到磨平,其棺槨也無查,僅剩棺床,考古報告懷疑其因丈夫李恪的原因而遭到拋屍。
子孫:長子,李仁(李千里),生於貞觀二十年(646年)/貞觀十九年(645年),薨於景龍二年(708年)7月5日/神龍三年(707年),享年62歲。封「鬱林郡王」→「成紀郡王」→「成王」。武則天曾言「兒,吾千里駒」。參與重俊之變,敗死。睿宗朝平反。現有墓誌一方。官至岳州別駕→使持節襄、廬二州諸軍事二州刺史→許、衛二州刺史→左金吾衛大將軍、廣益二州大都督兼五府大使、上柱國。現有墓誌一方。長媳,慕容真如海,表字「淑」,生於永徽二年(651年),薨於開元十三年(726年)2月26日,享年75歲。為李仁流放時所娶,北燕皇族之後。現有墓誌一方。
孫,李禧,生卒年不詳。墓葬不詳。封「天水郡王」。官至太僕少卿。次子,李瑋,生卒年不詳。追封「朗陵郡王」。現有墓誌一方。次媳,長樂馮氏,生卒年不詳。大將軍耿國公馮盎之曾孫,南越王之後。
孫,李祚,生卒年不詳。墓葬不詳。襲爵嗣「朗陵郡王」。孫,李袨,原名李褕,生卒年不詳。墓葬不詳。出繼蜀王愔後,襲爵「嗣蜀王」。三子,李琨,生年不詳,卒於長安二年(702年)。墓葬不詳。贈司衛卿→「張掖郡王」→工部尚書、「吳王」。則天朝官至淄、衛、宋、鄭、梁、幽六州刺史、嶺南撫慰使。
孫,李禕,生年不詳,薨於天寶二年(743年),享年80餘。生卒年不詳。墓葬不詳。封「嗣江王」→「信安郡王」。討吐蕃立有戰功。官至太子仆兼徐州別駕、加銀青光祿大夫→德、蔡、衢等州刺史→蜀、濮等州刺史→光祿卿,遷將作大匠→瀛州刺史→左金吾衛大將軍、朔方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事,兼攝御史大夫→遷禮部尚書、朔方軍節度使→加開府儀同三司,兼關內支度、營田等使,兼採訪處置使→兵部尚書、朔方節度大使→衢州刺史→滑、懷二州刺史→拜太子少師→遷太子太師。孫媳,呂氏,李禕妃,生卒年不詳。墓葬不詳。
曾孫,李峘,生卒年不詳。墓葬不詳。封「趙國公」。官至睢陽太守→武部侍郎兼御史大夫→加授「金紫光祿大夫」→戶部尚書。曾孫,李嶧,生卒年不詳。墓葬不詳。官至戶部侍郎、銀青光祿大夫。曾孫,李峴,生於景龍二年(708年),薨於永泰二年(766年)7月,享年58歲。封「梁國公」。宣宗年間,詔令上臨煙閣。官至魏郡太守→御史大夫兼京兆尹→鳳翔太守→吏部尚書、知政事→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蜀州刺史→禮部尚書兼宗正卿→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現有墓誌一方。李峴妻,獨孤氏。孫,李襦,生卒年不詳。墓葬不詳。封「畢國公」。孫,李褍(duān),生卒年不詳。墓葬不詳。孫,李祗,生卒年不詳。墓葬不詳。襲爵「嗣吳王」。官至銀青光祿大夫→東平太守→靈昌太守→左金吾大將軍、河南都知兵馬使→加兼御史中丞、陳留太守,持節充河南道節度採訪使→太僕、宗正卿。
曾孫,李岵,生卒年不詳。墓葬不詳。有罪,未襲爵。曾孫,李巘,生卒年不詳。墓葬不詳。襲爵「嗣吳王」。官至宗正卿、檢校刑部尚書。
五世孫,李宙(寅),生卒年不詳。墓葬不詳。襲爵「嗣吳王」。孫,李袿(guī),生卒年不詳。墓葬不詳。四子,李璄,生卒年不詳。墓葬不詳。封「歸政郡王」。官至宗正卿→南州司馬。
孫,李襘,生卒年不詳。墓葬不詳。封「吳國公」。四女,李氏,生於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因李恪之故被幽禁獻陵,直至永昌元年(689年)才獲釋出嫁後魏景穆帝八世孫元思忠,封信安縣主。薨於開元四年(717年),享年69歲。現有墓誌一方。
外孫,元守一,生卒年不詳。墓葬不詳。官至永康陵丞;外孫,元瓘,生卒年不詳。墓葬不詳。官至河南府新安縣尉。外孫,元瓌,生卒年不詳。墓葬不詳。官至邠王府屬官。夫人新平縣主。
李泰(620年-653年1月20日),字惠褒,小字青雀,唐太宗四子,母長孫皇后。雅好文學,工草隸,集書萬卷,是當時的書畫鑒賞家。李泰才華橫溢,聰敏絕倫,倍受寵愛,史載「寵冠諸王」,為太宗最寵愛的兒子。按慣例皇子成年後都應去封地,不得長駐京畿,但李泰因太宗偏愛,特許「不之官」。李泰好士愛文學,太宗就讓他在府邸設置文學館,任他自行引召學士,由於寵祿過驕,屢次遭到大臣的進諫阻擾。後因涉嫌與太子爭位,太宗為了達到讓嫡子們共存,只好採取隔離政策,改封其為順陽王,徙居均州之鄖鄉縣(今鄖縣),後進封濮王。高宗接位後,優惠有加,永徽三年(652年)死於鄖鄉。
《舊唐書》李泰傳》:濮王泰,字惠褒,太宗第四子也。少善屬文。武德三年,封宜都王。四年,進封衛王,以繼衛懷王霸後。貞觀二年,改封越王,授揚州大都督。五年,兼領左武
明代丁雲鵬所繪李泰崇師問道圖
明代丁雲鵬所繪李泰崇師問道圖候、大都督,並不之官。八年,除雍州牧、左武候大將軍。七年,轉鄜州大都督。十年,徙封魏王,遙領相州都督,余官如故。太宗以泰好士愛文學,特令就府別置文學館,任自引召學士。又以泰腰腹洪大,趨拜稍難,復令乘小輿至於朝所。其寵異如此[7]。十二年,司馬蘇勖以自古名王多引賓客,以著述為美,勸泰奏請撰《括地誌》。泰遂奏引著作郎蕭德言、秘書郎顧胤、記室參軍蔣亞卿、功曹參軍謝偃等就府修撰。十四年,太宗幸泰延康坊宅,因曲赦雍州及長安大辟罪已下,免延康坊百姓無出今年租賦,又賜泰府官僚帛有差。十五年,泰撰《括地誌》功畢,表上之,詔令付秘閣,賜泰物萬段,蕭德言等咸加給賜物。俄又每月給泰料物,有逾於皇太子。諫議大夫褚遂良上疏諫曰:
昔聖人制禮,尊嫡卑庶。謂之儲君,道亞睿極。其為崇重,用物不計,泉貨財帛,與王者共之。庶子體卑,不得為例。所以塞嫌疑之漸,除禍亂之源。而先王必本人情,然後製法,知有國家,必有嫡庶。然庶子雖愛,不得超越;嫡子正體,特須尊崇。如當親者疏,當尊者卑,則佞巧之奸,乘機而動,私恩害公,惑志亂國。伏惟陛下功超邃古,道冠百王,發號施令,為世作法。一日萬機,或未盡美,臣職在諫諍,無容靜默。伏見儲君料物,翻少魏王,朝野見聞,不以為是。《傳》曰:「臣聞愛子教之以義方。」忠孝恭儉,義方之謂。昔漢竇太后及景帝遂驕恣梁孝王,封四十餘城,苑方三百里,大營宮室,復道彌望,積財鉅萬計,出入警蹕,小不得意,發病而死。宣帝亦驕恣淮陽憲王,幾至於敗,輔以退讓之臣,僅乃獲免。且魏王既新出閣,伏願常存禮則,言提其耳,且示儉節,自可在後月加歲增。妙擇師傅,示其成敗,既敦之以謙儉,又勸之以文學。惟忠惟孝,因而獎之,道德齊禮,乃為良器。此所謂聖人之教,不肅而成者也。
太宗又令泰入居武德殿,侍中魏徵上奏曰:「伏見敕旨,令魏王泰移居武德殿。此殿在內,處所寬閒,參奉往來,極為便近。但魏王既是愛子,陛下常欲其安全,每事抑其驕奢,不處嫌疑之地。今移此殿,便在東宮之西,海陵昔居,時人以為不可。雖時與事異,猶恐人之多言。又王之本心,亦不安息,既能以寵為懼,伏願成人之美。明早是朔日,或恐未得面陳,愚慮有疑,不敢寧寢,輕干聽覺,追深戰慄。」太宗並納其言。
時皇太子承乾有足疾,泰潛有奪嫡之意,招駙馬都尉柴令武、房遺愛等二十餘人,厚加贈遺,寄以腹心。黃門侍郎韋挺、工部尚書杜楚客相繼攝泰府事,二人俱為泰要結朝臣,津通賂遺。文武群官,各有附托,自為朋黨。承乾懼其凌奪,陰遣人詐稱泰府典簽,詣玄武門為泰進封事。太宗省之,其書皆言泰之罪狀,太宗知其詐而捕之,不獲。十七年,承乾敗,太宗面加譴讓。承乾曰:「臣貴為太子,更何所求?但為所圖,特與朝臣謀自安之道。不逞之人,遂教臣為不軌之事。今若以泰為太子,所謂落其度內。」太宗因謂侍臣曰:「承乾言亦是。我若立泰,便是儲君之位可經求而得耳。泰立,承乾、晉王皆不存;晉王立,泰共承乾可無恙也。」乃幽泰於將作監,下詔曰:
朕聞生育品物,莫大乎天地;愛敬罔極,莫重乎君親。是故為臣貴於盡忠,虧之者有罰;為子在於行孝,違之者必誅。大則肆諸市朝,小則終貽黜辱。雍州牧、相州都督、左武候大將軍魏王泰,朕之愛子,實所鍾心。幼而聰令,頗好文學,恩遇極於崇重,爵位逾於寵章。不思聖哲之誡,自構驕僣之咎,惑讒諛之言,信離間之說。以承乾雖居長嫡,久纏痾恙,潛有代宗之望,靡思孝義之則。承乾懼其凌奪,泰亦日增猜阻,爭結朝士,競引凶人。遂使文武之官,各有託附;親戚之內,分為朋黨。朕志存公道,義在無偏,彰厥巨釁,兩從廢黜。非惟作則四海,亦乃貽範百代。可解泰雍州牧、相州都督、左武候大將軍,降封東萊郡王。太宗因謂侍臣曰:「自今太子不道,藩王窺嗣者,兩棄之。傳之子孫,以為永制。」尋改封泰為順陽王,徙居均州之鄖鄉縣。太宗後嘗持泰所上表謂近臣曰:「泰文辭美麗,豈非才士。我中心念泰,卿等所知。但社稷之計,斷割恩寵,責其居外者,亦是兩全也。」二十一年,進封濮王。高宗即位,為泰開府置僚屬,車服羞膳,特加優異。永徽三年,薨於鄖鄉,年三十有五。贈太尉、雍州牧,諡曰恭。文集二十卷。二子欣、徽。欣封嗣濮王,徽封新安郡王。欣,則天初陷酷吏獄,貶昭州別駕,卒。子嶠,本名餘慶,中興初封嗣濮王。景雲元年,加銀青光祿大夫。開元十二年,為國子祭酒,同正員。以王守一妹婿貶邵州別駕,移鄧州別駕,後復其爵。
《新唐書》李泰傳》:濮恭王泰字惠褒。始王宜都,徙封衛,繼懷王后。又徙封越,為揚州大都督。再遷雍州牧、左武候大將軍。改王魏。帝以泰好士,善屬文,詔即府置文學館,得自引
學士。又以泰大腰腹,聽乘小輿至朝。司馬蘇勖勸泰延賓客著書,如古賢王。泰乃奏撰《括地誌》,於是引著作郎蕭德言、秘書郎顧胤、記室參軍蔣亞卿、功曹參軍
謝偃等撰次。衛尉供帳,光祿給食,士有文學者多與,而貴遊子弟更相因藉,門若市然。泰悟其過,欲速成,乃分道計州,翻緝疏錄,凡五百五十篇,歷四期成。詔
藏秘閣,所賜萬段。後帝幸泰延康坊第,曲赦長安死罪,免坊人一年租,府僚以差賜帛。又泰月稟過皇太子遠甚,諫議大夫褚遂良諫曰:「聖人尊嫡卑庶,謂之儲
君,故用物不會,與王共之,庶子不得為比,所以塞嫌萌,杜禍源。先王法制,本諸人情,知有國家者必有嫡庶,庶子雖愛,不得過嫡子。如當親者疏,當尊者卑,
則私恩害公,惑志亂國。今魏王稟料過東宮,議者以為非是。昔漢竇太后愛梁王,封四十餘城。王築苑三百里,治宮室,為復道,費財巨萬,出警人蹕,一不得意,
遂發病死。宣帝亦驕淮陽王,幾至於敗,輔以退讓之臣,乃克免。今魏王新出合,且當示以節儉,自可在後月加歲增。又宜擇師傅,教以謙儉,勉以文學,就成德
器,此所謂聖人之教,不肅而成也。」帝又敕泰入居武德殿,侍中魏徵亦言:「王為陛下愛子,欲安全之,則不當使居嫌疑之地。今武德殿在東宮之西,昔海陵居之
矣,論者為不可。雖時與事異,人之多言,尚或可畏。又王之心亦弗遑舍,願罷之,成王以寵為懼之美。」帝悟,乃止。時皇太子承乾病蹇,泰以計傾之,乃引駙馬
都尉柴令武、房遺愛等布腹心,而韋挺、杜楚客相繼攝府事。二人者,為泰要結中朝臣,津介賂遺,群臣更附為朋黨。承乾懼,陰遣人稱泰府典簽詣玄武門上封,帝
省之,書言泰罪,帝怒,即遣捕詰,不獲。既而太子敗,帝陰許立泰,岑文本、劉洎請遂立泰為太子。長孫無忌固欲立晉王,帝以太原石文有「治萬吉」,復欲從無
忌。泰微知之,因語晉王:「爾善元昌,得無及乎?」王憂甚,帝怪之,以故對,帝憮然悟。會召承乾譴勒,承乾曰:「臣貴為太子,尚何求?但為泰所圖,與朝臣
謀自安爾。無狀之人,遂教臣為不軌事。若泰為太子,正使其得計耳。」帝曰:「是也,有如立泰,則副君可詭求而得。使泰也立,承乾、治俱死;治也立,泰、承
乾可無它。」即幽泰將作監,解雍州牧、相州都督、左武候大將軍,降王東萊。因詔:「自今太子不道、籓王窺望者,兩棄之,著為令。」然帝猶謂無忌曰:「公勸
我立雉奴,雉奴仁懦,得無為宗社憂,奈何?」雉奴,高宗小字。泰尋改王順陽,居均州之鄖鄉。帝嘗持泰表語左右曰:「泰文辭可喜,豈非才士?我心念泰無已
時,但為社稷計,遣居外,使兩相完也。」二十一年進王濮。高宗即位,詔泰開府置僚屬,車服羞膳異等。薨鄖鄉,年三十五,贈太尉、雍州牧。二子:欣、徽。欣
嗣王,武后時為酷吏所陷,貶昭州別駕,薨。子嶠,神龍初得嗣王。開元中為國子祭酒,以罪貶鄧州別駕,薨。徽封新安郡王。
《大唐贈太尉雍州牧故濮恭王墓志銘》:王諱泰,字惠褒,高祖武皇帝之孫,太宗文皇帝之第三子也。華蓋極天,詎足仰其神構;仙槎上漢,無以泛其靈源。國史詳焉,今可略而言矣。王,降辰為之粹精,稟河嶽之沖氣,蘊清明於岐嶷,立端懿於綈綺。夙著聰敏,軼北海之流聲;早擅文章,掩東阿之遠譽。於是括詞林而游刃,揔儒肆以操矛。鸞文鳳艷之竒,迴翔於玄翰;玉策金滕之秘,昭晰於靈府。武德三年,封宜都王,食邑四千戶;四年,進封衛王,邑萬戶,授上柱國。周京宗子,是曰維城;漢室皇枝,允膺磐石;眷言疏爵,義光前典。貞觀二年,改封越王,拜使持節大都督揚常和潤滁楚舒壽廬豪歙蘇杭宣東睦南湖十六州越州都督諸軍事揚州刺史。包衡霍而為宇,控江沲而奄宅。雄風且扇,好劍之俗先懲;高義方申,背淮之客爰萃。仍以壤帶渠戎,地鄰獯虜,三陽抗其峻跱,五龍標其形勝,俗多尚氣,人皆好勇,隆周以為荒遠,炎漢致其空虛。綏道之方,良歸懿戚。六年,授使持節大都督夏勝北撫北寧北開五都督、鄜坊延丹四州諸軍事鄜州刺史,余官封如故。八年,改授雍州牧。匪行鉤距,無待藉名,便移兮贅之風,自革併兼之弊。舉提封之五萬,不矣其時;追風教於二南,克隆其美。尋領左武侯大將軍,余官封如故。執金吾而式道,發緹騎以禽奸。聲姿高暢,鄙季珪之威重;性理矜嚴,籠孝孫之處議。十年,改封魏王,授使持節都督相衛黎魏洺刑貝七州諸軍事相州刺史。竟未之藩。又除雍州牧、左武侯大將軍,余官封如故。亦猶咸林列國,入綦中台;東平胙土,留居上將。夫吉凶匪召,倚伏難源。未極扶搖之舉,俄招害盈之譴。十七年,解職降封東萊郡王。尋改封順陽郡王,邑三千戶。仍奉綸言,遠令之國;翹心魏闕,等歸陳以。責躬齊志老莊,異還梁口不樂。廿一年,進封濮王,邑萬戶。方冀淮南道術,終控羽以高驤;豈謂東海謙口,口下牧口永慟。以永徽三年十二月十六日,薨於鄖鄉第,春秋卅三。爰申追遠之口,詔式披哀榮之典,贈太尉、雍州牧,班劍卌人,羽葆鼓吹,賻物三千段,米粟三千石,賜東園秘器,葬事官給,務從優厚,諡曰恭王,禮也。以四年歲次癸丑二月癸未朔廿十日壬寅,葬於均州鄖鄉縣之馬檀山。惟王風宇凝暢,神姿秀遠,振松斡於千尋,跱瓊峰於萬刃。孝惟成性,仁非外獎,體包上德,道葉和旨。該眾妙於玄旨,綜多能於群藝。加以情深口士,敬愛忘疲,類西河之擁彗,同南荊之置醴。飾無金采,居猶布素,莊敬溫恭之道,衝口口瞻之懷。游之者不測波瀾,奉之者如登廊廟。信人倫之隱括,宗室之儀錶者矣。自口跡幽稟,兮珪下國,寂寥遐路,淹留積祀。悼四時口代序,懷九重而永慕。嗚呼!闕水成川,傷百齡之詎幾;傾羲無旦,何千月之能終;懼英猷之或泯,口紀德粉泉宮。其銘曰:
徇其墓永疏口業遙柏秦藩魏振野光朝化凝遷邑道盛歸謠慶高夏禹功深綦堯玉產惟混珠口濮實華帝口口口隆宗干敏架五行言符一貫琱章擅美良書允玩思窮通論神歲樂善孝內留口觀外展七萃雲蕭六條斯闡麟趾攸歌甘棠勿剪寵冠劉武口口陳口物忌滿盈災口口口口恩流析壤禮優就國奉藩彌敬循躬愈飭忽悲過隙口痛口摧梁慟深哀戾澤口口口昭塗永絕幽穸何長行看宰樹更捾咸陽。
李欣墓:李欣,字伯悅,濮恭王李泰長子,封嗣濮王,娶臨川公主之女周氏為妻,武則天垂拱初(685年)臨酷吏獄,貶昭州別駕,謫居環州(今廣西環江縣)。在攜母閻氏赴荒僻的環州中途遇禍,死於桂州旅舍。由妻周氏奉靈柩葬於洛州龍門。開元十二年(724年)六月二日,由其子李嶠遷葬於鄖鄉縣馬山。墓由墓道、過洞、天井、甬道、墓室組成。此墓被盜2次,墓內大量積水,出土文物較少,主要有小銅馬鐙、鎏金小馬鐙、銅飾花片、石飾牌、白素珠、鎦金開元銅錢等。具有科研價值的主要是墓志銘和壁畫。
李徽墓:李徽(644-683年),字玄祺,李泰次子。貞觀十八年(644年)出生,貞觀二十一年(647年)封順陽縣開國侯,永徽四年(653年),封新安郡王;永淳二年(683年)九月廿三日,死於鄖鄉縣,時年40歲,嗣聖元年(684年)三月十四日,遷葬於馬山。墓為磚室墓,由墓室、甬道、墓道三部分組成。出土文物共82件,以陶瓷為主,次為銅器、鐵器、少部分金、銀、骨、蚌器。珍貴文物有三彩龍首杯、三彩瓶、三彩盂、三彩角杯、瓷硯、石熏、銀勺、鐵斧、陶甑以及墓志銘和壁畫。
李祐(7世紀?-643年),唐太宗李世民第五子,母陰妃。李祐的生年不詳,大約620年代前後。武德八年(625年),封宜陽郡王,是年改封楚王。貞觀二年(628年),徙封燕王,累轉豳州都督。貞觀十年(636年),後封為齊王,同時擔任齊州都督。貞觀十二年(638年),李祐進京養病,他的舅父陰弘智勸他募壯士以自衛。陰弘智推薦妻兄燕弘信輔助李祐,招募死士。
李祐好游獵,結交姦邪之人,昝君謨、梁猛彪以善騎射得幸於李祐,太宗怪長史薛大鼎無方,改以權萬紀為長史。李祐不思悔改,權萬紀多次犯顏勸諫,斥退昝君謨、梁猛彪等小人,引起李祐的不滿,李祐又立即將之召回,狎暱逾甚,權萬紀與李祐關係鬧得很僵。太宗又以校尉韋文振為齊王府典軍。太宗命令刑部尚書劉德威前往齊州處理。劉德威經查明屬實,要求齊王與權萬紀返京說明。
貞觀十七年(643年)李祐派燕弘亮等率20騎射殺權萬紀,支解之,昝君謨等勸他起兵謀反,有人勸李祐入豆子岡(在今山東惠民)為盜,李祐猶豫不決。三月,唐太宗急召兵部尚書李勛與劉德威伐齊王。李祐日夜與燕弘亮等五人對其妃宴樂。三月三十日被兵曹參軍杜行敏擒住,押送至長安,被太宗賜死於內省,貶為庶人。同黨一併被殺。他的被擒導致太子李承乾謀反計劃被發現。朝廷授杜行敏為巴州刺史,封南陽郡公,齊州平陵縣(治所在今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東平陵城)下詔改名為全節縣。
李祐墓志銘&墓誌蓋:【大唐國公禮葬故祐墓誌之銘】&大唐國公禮葬故祐墓志銘&  公諱祐,字(空白),隴西成紀人。&  今上之第四子也。結靈根於弱木,沠重潤於天潢。符采自然,神機獨悟。被徽章於綺日,啟土宇於髫年。初封宜陽郡王,食邑四千戶。貞觀之始,天睠彌隆。進封燕王,拜同州刺史。俄遷幽州都督、幽易等六州諸軍事、幽州刺史。前後所授,竟不之藩。入侍丹墀,出遊朱邸。綠車暫動,則麾旆成蔭;玳筵才迾,而笙歌繼響。暨我國家斯酌前王,創建侯之令典;分裂膏壤,垂世及之弘規。作鎮東秦,匪親莫可。於是改封齊王,拜齊州都督、齊青等五州諸軍事、齊州刺史。四履之跡,庶吞若於前賢;六條之美,方貽厥於長世。豈期溺變詐之俗,爭心俄逞;惑讒邪之口,弄兵成釁。以貞觀十七年四月六日暴終於內侍省,春秋(空白)。皇帝聽朝,不怡愴甸;人之遂往,下流軫念。顧思子而興懷,因命所司,葬以公禮。即以其年十月丁未朔十五日辛酉安厝於高陽原。乃為銘曰:
&天漢疏源,紫震流慶;地惟帝子,享茲嘉命。寵秩斯隆,徽章式映,剖符攸屬,維城在詠。
&既荒幽薊,奄有河濟。朱紱斯煌,彤扉洞啟。方期善樂,終騫置醴。數屬祅氛,釁成藩邸。
&甸師遂往,江陵不歸。泉扃永夕,庭露沾衣。皇情軫悼,崇茲等威。舟移谷徙,無泯玄扉。
李愔生年不詳,同母兄李恪生於武德二年(619年),其生年當不早於620年。貞觀五年,李愔封「梁王」,貞觀七年,任襄州刺史。貞觀十年,改封「蜀王」,任益州都督,貞觀十三年,實封八百戶,任岐州刺史。李愔好狩獵、多非法行為,太宗叱責教誨,李愔不改,太宗大怒,叱李愔「禽獸調伏,可以馴擾於人;鐵石鐫煉,可為方圓之器。至如愔者,曾不如禽獸鐵石乎!」封戶、屬官減半,左遷虢州刺史。貞觀二十三年,太宗去世,高宗加李愔滿千戶。李愔再狩獵擾民。典軍楊道整叩馬進諫,被李愔毆打。永徽元年,御史大夫李乾祐彈劾李愔之罪,高宗大怒,左遷李愔黃州刺史。楊道整提拔為匡道府折衝都尉。永徽四年,因母兄吳王李恪因誣被殺,李愔廢為庶人,移居巴州。不久之後,改封涪陵郡王。乾封二年,李愔去世。咸亨初年,復蜀王爵位,追贈益州大都督。陪葬昭陵,諡號「悼」。有碑一方,現已亡佚。墓葬不明。
李愔子嗣:李璠,嗣蜀王,後被武則天流放至歸誠州而死。神龍初,中宗以其兄吳王李恪孫朗陵王李瑋子李褕為「嗣蜀王」。李疇,廣都郡王,則天朝被誅殺。李瑾,江陵郡王。寶安縣主,嫁武周溱州司戶崔思古。生高宗輦郎崔子偘。
李惲(?-674年),唐朝唐太宗李世民第七子,為李世民與王氏所生。631年,李惲封郯王,634年,任洺州刺史。636年,改封蔣王,任安州都督,實封八百戶。649年,加滿千戶。652年,徙任梁州都督。
李惲在安州,多造器用服玩,到了將離任時,有遞車四百輛。州縣不堪其勞,有司上奏彈劾,唐高宗特寬宥不問。後歴任遂州刺史、相州刺史。674年,轉箕州刺史。録事參軍張君徹誣告李惲謀反,高宗派使者調查,李惲惶遽自殺。高宗知到實情後,斬張君徹,追贈李惲為司空、荊州大都督,陪葬昭陵。
妃元氏,先去世,於顯慶元年(656年)陪葬昭陵,其墓為昭陵第111號陪葬墓。
子女:博陵王李焯汝南郡王、嗣蔣王李煒,被武則天處死蔡國公李煜泗水公李炯五原公李逖六安公李珙弋陽郡公李煥建寧公李休道,生中山郡王李椐,李椐生禮部尚書、殿中監、閒廄宮苑使李齊運,李齊運女嫁京兆府高陵縣尉濮陽吳士平九真郡公李發潯陽郡公李爽安定郡公李封咸寧郡公李珪潁田郡公李璋汝南郡公李○同安郡公李游素真安郡公李游藝
李貞(627年-688年10月12日),字貞,唐朝唐太宗李世民第八子,為李世民與越國燕太妃所生。&李貞、李沖死後,武則天派周興殺害了李元嘉、李元軌、李譔、常樂公主和趙瑰。這些宗室沒有被殺的,被開除宗籍,流放嶺南。
包括李貞等皇室正統血脈都改姓虺。所以李元嘉、李譔、李元軌、李緒、李靈夔、李藹、李融、李貞、李沖、李蒨、李溫、李規等人又稱虺元嘉、虺撰、虺元軌、虺緒、虺靈夔、虺藹、虺融、虺貞、虺沖、虺蒨、虺溫、虺規。
並且李貞剩下之子:常山郡公李蒨被殺,李溫告其朋黨減死、流嶺南,尋卒。唐中宗李顯於神龍元年(705年)復位,在李貞保護李唐社稷自盡身亡後多年,敬暉等奏李沖父子死於社稷,請復爵土,唐中宗恢復了李貞的李姓和族籍,但恢復爵位遭到了武三思和上官婉兒的反對。
開元五年(716年),唐玄宗將李貞、李沖重新改葬,追諡號為敬,並指派許王李素節之子李琳嗣越王位。琳薨,爵不傳。李貞最幼子李珍子的後代流嶺南,數世不能歸。開成年間,後代孫女女道士李元真帶著四世靈柩北還,求祔越王的墳墓。唐文宗詔嘉憫,敕宗正寺、京兆府為訪其兆,非陪陵者聽葬。
子:李沖李洽李溫李蒨李珍子,第六子。曾孫女女道士李玄真,《舊唐書·列女傳》有載李規女:良鄉縣主,嫁汝陽縣丞裴守德
李治(628年7月21日-683年12月27日),字為善,唐朝第三任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嫡三子。&后妃:皇后 王皇后武皇后武曌(武媚娘、武媚)妃嬪
蕭淑妃徐婕妤(唐太宗賢妃徐惠之妹)劉宮人鄭宮人楊宮人情人
韓國夫人武順,武則天姐,有說章懷太子李賢為其所生。魏國夫人賀蘭氏,韓國夫人武順之女永徽六年(655年)唐高宗曾因四妃已滿欲封武昭儀為宸妃,可見當時他後宮已有貴妃、德妃、賢妃,但姓氏及生平史書無載。
李治子:燕王李忠(母宮人劉氏)原悼王李孝(母宮人鄭氏)澤王李上金(母宮人楊氏)許王李素節(母蕭淑妃)孝敬皇帝(代王)(曾有廟號——唐義宗)李弘(武后所出)章懷太子(潞王,後改封雍王)李賢(武后所出)中宗李顯(曾用名李哲,武后所出)睿宗李旦(曾用名李旭輪,武后所出)
李治女:唐高宗共有3位女兒:義陽公主李下玉(母蕭淑妃,下嫁權毅)高安公主(母蕭淑妃,先封為宣城公主,下嫁王勖)安定公主(母武后,被武后殺死)太平公主李令月(母武后,下嫁,又嫁武攸暨)
李慎(7世紀?-689年),唐朝唐太宗李世民第十子,母韋貴妃。&631年,李慎封申王,633年,任秦州都督。636年,改封紀王,實封八百戶。643年,任襄州刺史,在地方以善政聞名,太宗詔書加以勉勵,百姓為之立碑。649年,加滿千戶。650年,任左衛大將軍。651年,徙任荊州都督,轉邢州刺史。684年,加太子太師,轉貝州刺史。李慎好學,長於文史,皇族中與越王李貞齊名,時人號為「紀、越」。
688年,李貞起兵推翻武則天,李慎感覺時機不成熟,沒有答應響應。李貞失敗後,李慎亦下獄。臨刑放免,改姓「虺」氏。689年7月,載以檻車,配流巴州(《舊唐書》作嶺表)途中至蒲州而卒。直至唐中宗復辟之後,虺慎還復李姓。
其妃陸氏(631年—665年),益州大都督府長史、太子右庶子陸立素之孫,尚書庫部、兵部郎中陸爽之女,其先是代北鮮卑部落大人步六孤氏,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改為漢姓陸氏。貞觀十六年(643年),13歲的陸氏嫁給紀王李慎,貞觀十七年,被冊命為紀王妃。生東平郡王李續等六男、江陵縣主等八女。唐高宗麟德二年六月廿六日,薨於澤州之館舍,年三十五。
子:李續(東平郡王、和州刺史)。子朝散大夫太子右贊善大夫徐國公李行淹李琮(義陽郡王、沂州刺史)。娶姑母臨川公主女李叡(楚國公)李秀(襄郡公、遂州別駕)李獻(廣化郡公)李欽(建平郡公)李証(嗣紀王、德瀛冀三州刺史、左驍衛將軍)女:江陵縣主第三女,東光縣主(裴仲將之妻)
李囂(?-632年),唐朝唐太宗李世民第十一子,燕德妃所生。631年,李囂封江王,632年去世,諡號殤。無後嗣,封國江國廢除。後唐中宗以李囂兄李恪孫李禕嗣江王以為其後嗣。
李簡(?-631年),唐朝唐太宗李世民第十二子,後宮所生。631年,李簡封代王,同年去世。無後嗣,封國代國廢除。
李福(634年-670年9月13日),唐朝唐太宗李世民第十三子,字祐,為李世民與楊妃所生,639年,封趙王,過繼給隱太子李建成為後。644年,授秦州都督,實封八百戶。649年,加右衛大將軍,累授梁州都督。咸亨元年(670年)在梁州官邸病故,享年37歲。其兄唐高宗贈其為司空、并州都督,陪葬昭陵。
其妻宇文修多羅,字普明,宇文士及之女,660年5月3日去世。李福無子,神龍初年,唐中宗以蔣王李惲之孫李思順為趙王之嗣。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霞玉芳红 贤珍敏欣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