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L 地震预警技术系统的地震仪工作原理理什么?如何实现震前预警

地震预警系统提前67秒向昆明预警_新闻_电子报_惠州_惠州日报_东江时报_惠州报业传媒集团
地震预警系统提前67秒向昆明预警
专家:地震预警研究应用取得进展
10月8日,武警普洱支队官兵在景谷县永平镇小学安置点为受灾群众搭建帐篷。
10月7日,云南普洱景谷地震发生后,武警云南总队迅速调集普洱、第二、临沧支队、总队医院等单位1000余名官兵连夜奔赴灾区展开抗震救灾。截至8日15时,地震已造成1人死亡、324人受伤、6988间房屋倒塌、5个县(区)12.46万人受灾。 新华社发
  据新华社成都10月8日电 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8日举行新闻发布会称,10月7日云南普洱景谷发生的6.6级地震中,由普洱市防震减灾局和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联合建设的地震预警系统及时发出警报,提前15秒向普洱市预警,提前67秒向昆明预警。
专家介绍,地震预警的原理主要是利用电磁波传播快于地震波的特点,通过技术网络将地震发生后的信息收集和反馈,利用“时间差”传递给周边地区,以获得宝贵的提前处置时间。
据介绍,我国从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系统地开展了地震预警技术研究,中国地震局研发的相关技术于2013年获得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验收。近年来地震频发的四川省,地震预警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广得到高度重视。这个研究所自主研发的ICL地震预警技术系统自2013年以来已成功为18次破坏性强震提供预警。
相关阅读:
已有条评论地震预警技术为何推广艰难?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四川XX发生4.8级地震,成都预计烈度XX,地震横波还有10秒到达,10、9、8、7……”全国防灾减灾日到来之前,记者在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看到一幕模拟实验场景:一块液晶显示屏上清楚地显示着地震发生的区域和级别,刺耳的警报声与倒计时提示共鸣。
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王暾博士说,他们自主研发的这套ICL地震预警技术系统,在“4.20”芦山地震中成功地为成都市区提前28秒实现预警。
新华网成都5月12日电 &四川XX发生4.8级地震,成都预计烈度XX,地震横波还有10秒到达,10、9、8、7&&&全国防灾减灾日到来之前,记者在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看到一幕模拟实验场景:一块液晶显示屏上清楚地显示着地震发生的区域和级别,刺耳的警报声与倒计时提示共鸣。
目前,该系统已通过科技部&国家重点新产品&认定和四川省科技成果的相关鉴定,已建成了覆盖面积70万平方公里的地震预警系统,经过了3000多次地震、包括7级强震在内的实践检验。
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王暾博士说,他们自主研发的这套ICL地震预警技术系统,在&4.20&芦山地震中成功地为成都市区提前28秒实现预警。然而,这套系统的推广却十分艰难。
记者发现,我国现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法规主要从行政职能方面确定了地震工作部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权限,但对地震&预警信息发布&这一影响广泛的工作尚无配套细则。
业内专家表示,全世界的地震预警都存在误报几率,对于误报引发负面反应、责任如何界定,我国目前没有相应配套细则,这也是预警难以推广的一个重要原因。
正因为如此,ICL地震预警技术系统尽管已通过省部级科技成果鉴定,但每到一个地方推广都要重新报告审批,有时耗时四五个月也不一定能成功。为了规避信息发布的法律风险,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不得不采取用户到其官网下载软件,获取账户密码后免费提供预警服务的方式。
&这也是迫不得已的办法,其结果就是在民众中推广很慢。&王暾无奈地表示,&目前我们仅有6万户手机用户,芦山地震时仅有4000多人通过手机获得了预警信息。实际上如果能够充分开放,规模可以在短时间内扩大百倍。&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接收地震预警信息的民众尚不足百万,加上相关信息处置还显得很神秘,民众难以得到足够的判断依据,同时缺乏足够的训练,因此,灾害的陡然来临容易导致惊慌失措。如芦山地震发生后,尽管有过汶川地震的经历,成都市区依然有人情急之下冒然跳楼。
记者采访的一些基层干部和专家学者认为,目前世界上对地震能否预测预报还存在争议,但这并不意味着针对地震灾害的预防技术不值得研究或不能探索。在现有科学水平下,对确实行之有效的预警技术的广泛应用更应予以大力支持。
一方面,完善配套法规和标准体系,推进地震预警&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发布主体、触发条件及内容、发布对象、社会协同、法律责任等方面,制定完善相关专项法律法规;并以宽容的精神对待误报、鼓励创新,为科学安全开展地震预警工作提供周全的法律依据。
另一方面,也可探索&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依靠市场推动地震预警信息的开展。王暾说:&我们正是依靠社会资本的投入,在短短一年多时间实现了预警系统覆盖全国70万平方公里。实际上,还有更多的社会资本看好这一领域,但对政策是否能放开顾虑重重。国家应在充分征求各方意见基础上,制定出台指导性文件,明确规定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预警工作的权责,整合各方力量共同推进全民防灾网络的形成。&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赵桐羽]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04/13 08:36
04/13 08:36
04/13 08:38
04/13 08:37
04/13 08:3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8
12/03 09:23
12/03 09:07
12/03 08:12
12/03 08:12
12/03 09:26
09/07 09:38
09/07 09:38
09/07 09:39
09/07 09:39
09/07 09:39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凤凰科技官方微信
播放数:42198
播放数:86526
播放数:132668
播放数:47332
48小时点击排行[科技不怕问]为什么地震可以提前预警?
[摘要]地震预警的关键是利用地震波的前几秒的数据准确估计震级、震中位置以及快速估计地震对预警目标的影响等。
网友“芳芳”:有报道称,8月3号发生的云南鲁甸地震,昆明曾提前57秒收到预警信息,昭通市区提前10秒收到预警信息,这个消息是真的吗?地震预警是怎么做到的?不是说地震无法预测吗?腾讯科技:先让我们理清以下几个问题——地震预警与地震预报的区别:首先,地震预警不同于地震预报,是可以实现的。地震预报是指,在地震发生前发布地震警示(分为长期、中长期、短期和临震预报)。临震预报尚无任何国家能够准确进行。地震预警是指,在地震已经(在震中)发生后,但震灾区尚未感到破坏性地震波时,震灾区收到对即将到来的破坏性地震波的警告信号。简言之,地震预报是在地震发生前发布警示;地震预警是在地震发生后、地震波尚未到达地表造成破坏前,向人们发布警示。地震预警的原理地震波包括纵波(p波)和横波(s波),纵波的速度快但破坏性小,横波的速度慢但破坏力大。地震预警系统,就是在一定地域布设地震观测台网,在地震发生时,利用地震波与无线电波或计算机网络传播的速度差,在破坏性地震波(横波或面波)到达之前给预警目标发出警告,以达到减少地震灾害和地震次生灾害的技术。地震预警系统需要有相应观测、通信方式支持。首先是地震观测台网,与电信公司在地面假设基站类似,地震观测台网是在一定地域布设相对密集(例如,台站间距15公里)的检测仪器(如强震仪、测震仪、烈度仪),这些仪器会在地震发生的第一时间采集到相应信息。其次是通信方式,常用的通信方式一般为手机网络、卫星网络和以太网,这些通信方式把观测网络收集到的信息传播出去。最后是接收终端,通信网络将预警信息传播到接收终端,发出相应警报,实现预警功能。接受终端有专业版和个人版之分,专业版网络更加稳定,接收预警信息更加可靠;个人终端则相反。地震预警的关键是利用地震波的前几秒的数据准确估计震级、震中位置以及快速估计地震对预警目标的影响等。地震预警系统发展现状目前全球有五个国家和地区拥有能够为一个或多个用户提供预警信息的预警系统。除了墨西哥和日本拥有通过多种通信信道提供给公众预警信息的预警系统外,台湾、土耳其和罗马尼亚也拥有为一个或多个用户提供信息的地震预警系统。1、日本日本国土交通省所属的日本气象厅于日启用高度利用向紧急地震速报系统,并于次年10月1日上午9时开始向全国的一般大众发布警报。日本紧急地震速报分为“预报”和“警报”,“预报”向高度利用者提供,警报的发报条件为“预测震度5弱以上”。2、墨西哥墨西哥城地震预警系统SAS(Seismic Alarm System)于1991年8月投入使用,向公众发布地震警报的地震预警系统。该系统可以使墨西哥城2000万人口中约有440万人能够接收到警报信号。SAS系统已经使用十多年了,错报率和误报率很高,探测的地域还有一定限制,这使得SAS系统的作用有限。2005年,墨西哥国家理工学院的巴埃纳•迪亚斯等人发明了一种地震预警系统,如震动超过里氏5级,该系统将自动激活,在地震波抵达前200s通过手机向人们发送预警信号,据试验,该系统预警成功率在90%以上。3、国内地震预警系统发展现状1994年,中国广东大亚湾核电站建立了用于地震报警的地震仪表系统;2001年10月,辽宁省地震局为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大连分公司建立了大型石化企业地震预警系统投入使用。在政府层面,2009年开始,中国地震局在科技部支持下,开始启动“地震预警与烈度速报系统的研究与示范应用”项目。2013年,据中国地震局相关人员介绍,“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已经进入发改委立项程序,计划投入20亿元,用五年时间建设覆盖全国的由5000多个台站组成的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系统。这次成功预警云南鲁甸6.5级地震的是一家名叫“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的民间机构,成立于汶川地震后,研究所通过自主研发的ICL地震预警技术系统对民众进行地震预警。据研究所所长王暾介绍,与日本的预警系统相比,ICL系统的响应时间快25%,可靠性更高。据介绍,此次云南的地震是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的地震预警系统预警的第14次造成了破坏的地震,第一次预警破坏性地震是日巧家4.9级地震,迄今国内最大的被预警的地震为日的芦山7级强震。今年7月28日,该研究所宣布,跨越中国五省区(宁夏、甘肃、陕西、四川、云南)的南北地震预警网贯通并启用,预警网包括1960个地震预警监测台站,覆盖近80万平方公里,可为超过3亿人服务的地震预警系统。地震预警的作用和意义地震预警的主要意义在于为人们避险提供更多时间。地震发生后,房屋从开始晃动到倒塌的平均时间大约12秒。最新的预警科技提供逃生和避险的时间可以超过30秒。有了预警系统后,预警时间增加了,判断决策时间减少了,避险时间以大大增加。但是避险时间的长短根据震中离用户的距离不同而不同,据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所长王暾介绍,预警时间大概等于“震中离用户的距离(公里)/4”或者“震中离用户的距离(公里)/350-6”。相关研究表明,地震预警时间为三秒,伤亡率可减少14%;预警时间为10秒,伤亡率可减少39%;预警时间为20秒,伤亡率可减少63%。从这个数据来看,增加预警时间是非常有意义的。据腾讯科技了解,在8月4日云南鲁甸6.5级地震发生后,距鲁甸58公里处的四川云南县民众,在地震波到达前十秒接收到预警信号。(韩依民)
[责任编辑:shanyunliu]
您认为这篇文章与"新一网(08008.HK)"相关度高吗?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还能输入140字何晟迪 - 知乎建筑设备太原理工大学阅读全文2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阅读全文0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获得 14 次赞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日本地震预警系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