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法事对孩子学习有帮助吗0

妈妈多做这些事 对宝宝智力有帮助
本文导读:宝宝智力发育受多种因素影响,孕期饮食保健、子宫环境、婴幼儿时期的早教以及遗传等等都可能影响宝宝的智商,特别是父母对孩子的早教对智力发育有至关影响。
&  妈妈平常应该多对做以下事情,对宝宝智力发育有帮助哦。
  一、别吝啬对宝宝表现爱
  有没有安全感是将来人际关系发展的基础,宝宝如果从小就能体验到来自父母、家人一切积极的情感,内心就比较有安全感,宝宝自然也愿意跟他人多亲近,平等的和他人交往。因此,妈妈们,不要吝啬对宝宝的爱,一定要多靠近宝宝,让宝宝体会到母子间的亲密。
  二、尽可能多和宝宝说话
  母亲和孩子的谈话是宝宝将来学习的坚实基础,宝宝听到越多的词语,大脑的语言功能发育就快速。所以,多和宝宝说话,阅读书籍或唱歌给宝宝听,等宝宝逐渐长大时也可以鼓励宝宝一起参与讲故事。
  三、积极回应宝宝
  婴儿不会说话,但也有自己的交流方式,可能是一个动作,一个表情或者一点声音,这都是宝宝和你交流的暗示。所以,当妈妈看到宝宝上面这些反应时,一定要给予回应,仅仅是一个微笑也能让宝宝减少哭闹,逐渐安静下来。当让,并不是宝宝的一切要求都要给予回应,只保持积极的回应即可。
  四、鼓励宝宝进行安全的探索
  婴幼儿时期,父母是孩子的整个世界,所以,妈妈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宝宝对世界的态度,妈妈和宝宝之间的互动则决定宝宝学习的方式。因此,当宝宝喜欢摸这摸那的探索或做游戏时,父母应该是接受的态度,特别是宝宝遇到挫折时,还要及时给予鼓励。
  五、把规则教给宝宝
  宝宝不会&三思而后行&,他往往是冲动的,不会永远按照大人的要求去做,而且也会无理取闹,没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当你面对宝宝这些不足时,不要只是打骂宝宝,这只会给宝宝带来负面影响,让宝宝觉得害怕、耻辱以及愤怒,宝宝将来也学会以同样的暴力方式来处理问题。
  宝宝不开心,大人也不要跟着不开心,给自己时间冷静下来再处理宝宝情绪,让宝宝感受到父母的爱和支持。
  六、发掘宝宝的独特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性和气质,所以宝宝也有独一无二的生长速度,父母应该给予宝宝独特的鼓励,到时候也会看到宝宝独特的好。
  七、照顾宝宝要保证质量
  婴儿时期高质量的照料和早期教育对宝宝将来的学习和社交技巧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所以父母要自己把关好如何更好的照顾宝宝。
  如果父母双方都是职场人士,宝宝必须交给长辈或者保姆照料,那么父母就要多观察照顾者是如何和宝宝互动的、是不是真的关心宝宝,有没有给宝宝成长带来负面影响、宝宝活动环境是否干净和安全等等。(99网(.cn)专稿,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廖露)
育儿热门文章
您还可能喜欢
医院排行榜
一周热文排行父母课堂 0-6岁不该给孩子做哪些事
来源:39健康育儿
孩子在成长阶段,为人父母的有很多的疑问,要注意孩子可不是简简单单的事情,更何况要照顾好,那就更需要花些心思。不适合该孩子做的事情就不应该做,想法对孩子有帮助的就应该去做,不过更多的还是注意不可给孩子做的事情,到底有哪些?
0-6岁不该给孩子做哪些事
0-6岁宝宝触觉发育的指标是怎样呢?
0-6岁宝宝触觉发育的指标
1个月:宝宝出生一周,触觉敏感性已经得到很大的发展,宝宝对身体接触,特别是对手心和脚心的接触非常敏感。大人用手轻触宝宝的手心和脚心,宝宝会有反应。一周后,宝宝对触摸和包裹的方法也十分敏感,喜欢柔软而不是粗糙的感觉,不喜欢被粗鲁的摸抱。舒适的尿布和柔软的衣物布料会比粗糙的衣服更让宝宝安静。
2个月:由于先天反射还没消失,会经常赚着拳头。
3个月:宝宝伸出大拇指或食指,宝宝会抓握。大人将手指或能发出声响的带有柄的物体放入宝宝手中,看宝宝是否抓握。同时会主动伸出小手拍打玩具,玩具在手中停留的时间延长。给宝宝提供玩具,但以质地柔软的布玩具为佳。
4个月:大脑神经系统的发育逐渐完善,条件反射性反应逐渐消失,会主动伸手抓住逗引他的东西。多和宝宝玩耍,拿东西逗宝宝抓握,他会主动伸手抓握。
5-6个月:触觉越来越敏锐,对人的抚摸和抱抱很敏感。抱宝宝的时候宜轻柔,力度大或者用力不当时宝宝感觉不舒服时会有排斥等表现。喜欢和爸爸妈妈和看护他的亲人的接触。陌生人和宝宝互动,宝宝明显不喜欢,而爸爸妈妈的拥抱会让宝宝感觉安全舒服。
7-8个月:看到东西伸手就去抓,不管什么都会往口里放;手的动作从被动到主动,由不准确到准确。给宝宝准备一些能拿着、摇着、转着玩的玩具,如皮球、不倒翁、塑料娃娃、喇叭、铃铛等等,观察宝宝是否流畅地抓握玩耍。手眼协调能力增强,能将眼睛看到的和自身的身体动作建立联结反应,宝宝清醒时经常在玩自己的双手,两手在眼前握着,手指乱动状。向宝宝做鬼脸,观察宝宝会试图模仿与否;和宝宝对坐,问宝宝五官位置,让宝宝指五官;刚开始可能会知错,但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宝宝可以准确指出五官。
9-10个月:孩子9个月时,能用眼睛去找从手中掉下的东西;手上拿着一根小棒去敲打另一个物品,尤其喜欢敲打能发出声音的玩具。10个月时,宝宝的的手指会更加灵活,如果玩具掉到桌下面,还会知道去寻找丢掉的玩具。在碗里放一些小珠子,引导宝宝抓起,观察宝宝能否顺利抓握。
1岁左右:这时宝宝常常是小手高高举起,过一段时间小手才会慢慢放下来,最后才能&甩开膀子&行走自如。这是宝宝在依靠小手寻找平衡。
2-3岁:宝宝开始对自己排泄器官的触觉信息开始敏感,会有意识地用手触摸排泄器官,解便的过程会让宝宝感到快意。
3-6岁:逐步走向规范的活动。这个时期,在人类对触觉刺激的两大反应中,当识别系统的发展终于超越了防御系统时,学习能力将有突破性的进展。这时,妈妈所要做的就是为宝宝提供各种安全玩具让他把玩,以促进手的辨识能力的发展,同时辅助视知觉,从而进一步推进手眼协调能力的提高。此外,父母还要经常与宝宝一起游戏,开展有意义的对话和互动,这对于宝宝触觉的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
原标题:0-6岁不该给孩子做哪些事
编辑:孟蒋凤
[此文系转载,来源于39健康育儿,版权归属原作者]
提示:支持键盘翻页 &左 右&
万家亲子频道微信
微信号:hfqzlm2014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安徽资讯APP
扫一扫,安徽尽在您手中
万家热线今日合肥
微信扫一扫,使用小程序
每天10分钟,通晓合肥事
1会员减免礼:
2享免费使用:
3会员专属优惠
我们的前半生都在为家庭为孩子奔波操劳,只为后半生孩...
2017年新年最有价值的孕育课震撼来袭!1月7日,《万家爸妈学堂》特邀育儿教...
今日万家热线
扫描关注今日万家热线微信公共号
短信快捷登录
合作账号登录
验证即登录,未注册将自动创建万家账号
发送验证码育儿快速导航
8件事对宝宝成长最没帮助
核心提示:爸爸妈妈为宝宝做的事情,可能出发点是好的,但不一定都是正确的,有一些事情不仅对宝宝的成长没帮助,而且会害了孩子呢!小编为您精心总结对宝宝成长没帮助的八大事迹,快来看看吧!
专家提醒:
孩子吃得多、吃得好,就一定长得高吗?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权威告诉你,答案是否定的。孩子如果吃了过多这三种食物,不但不长个,还会伤身!孩子长高一定要避免的三种食物是什么,关注微信公众号 39健康网 ,发送 长高 查询结果。
  3岁前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在这段时间里,孩子慢慢地接触新鲜事物,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完成了一个又一个不可思议的进步。要知道,在孩子的成长中,爸爸妈妈可是重要角色呢,在宝宝懵懂的时候教他知识,陪伴他成长。   但是,您知道吗?爸爸妈妈为宝宝做的事情,可能出发点是好的,但不一定都是正确的,有一些事情不仅对宝宝的成长没帮助,而且会害了孩子呢!小编为您精心总结对宝宝成长没帮助的八大事迹,快来看看吧!  0~2个月:没有亲密接触  0-2个月的宝宝已经有了视觉、听觉,也有、和,但是还对外界环节的认识和反应还处于萌芽阶段,所以无论是饿了还是想妈妈了,宝宝都只会用哭来表达。  有些家长觉得如果宝宝一哭就马上跑过去抱他,会让宝宝从小就娇生惯养,所以会故意把孩子扔在一边哭。但这样做,会让宝宝觉得没有安全感,感觉不到爸爸妈妈的关爱了,孩子长大后容易变得孤僻。  其实这个月龄的宝宝,大部分感觉器官都已基本发育完全,如果爸爸妈妈把他抱在怀里,抚摸他,他是可以感觉得到的,这样的亲密接触可以让宝宝感受到关爱和温暖。所以宝宝哭闹的时候,妈妈不妨把他抱起来,看着他跟他说说话,宝宝很快就会平静下来呢。  3~5个月:学习语言的时候没告诉他你在干什么  3-5个月的宝宝,已经开始依依呀呀地学说话了,而宝宝的学习都是从模仿开始的,他们会先有模有样地学着爸爸妈妈的说话的发音,但很多时候,孩子会说不一定是懂了哦!  宝宝开始学习语言的时候,如果少了父母的引导,是很难学会的。宝宝学会一个词语的发音之后,爸爸妈妈要告诉他这个词的意思是什么,什么时候可以用这样词语,这样宝宝才会记住它。  跟宝宝在一起的时候,要多告诉他你在干什么。比如在喂宝宝吃饭的时候,可以告诉他:“妈妈在喂宝宝吃饭啦,这是饭饭,以后宝宝要是饿了,也可以跟妈妈说‘饭饭’哦!”在帮他穿衣服的时候,跟他说说话,告诉他袖子在哪里,口袋在哪里等等。  6~8个月:不给他找个朋友  宝宝成长的过程中,除了爸爸妈妈的陪伴,也需要有同龄的小伙伴一起玩耍哟!8个月的宝宝已经开始对外部环境有所反应了,这段时期,除了爸爸妈妈之外,宝宝需要通过与其他人交流来帮助他提高交际能力。  有时候,父母怕宝宝学坏或出现意外伤害,会避免他跟其他孩子玩耍,甚至很少带宝宝出门。宝宝没有机会接触新的伙伴,容易变得沉默寡言,而且长大后也不懂得怎么交朋友了。  所以,爸爸妈妈应该积极地想办法给宝宝创造交朋友的机会,比如周末可以带宝宝去公园玩,鼓励他跟同龄的小伙伴打招呼,一起玩游戏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宝宝也会慢慢懂得如何交朋友,如何跟小伙伴和平相处了。  9~11个月:没提供爬行空间  这个月龄的宝宝,已经可以开始学习自己自由爬行了,甚至会调皮地想站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宝宝虽然会经常摔跤,但是骨骼也得到了很好的发育。  爸爸妈妈们因为疼爱宝宝,舍不得他受伤,常常会紧张地看护宝宝,只允许宝宝在限定的区域爬来爬去,宝宝觉得没趣了,以后都不怎么喜欢爬行了。  其实,有时候父母应该“狠狠心”,给宝宝尝试新事物,感受成功和失败的滋味,这样有助于宝宝的健康成长。所以,给他一个自由爬行的空间是需要的,甚至可以给他设一些小障碍,比如拿枕头当“小台阶”,看宝宝怎么用小脑袋想出聪明的办法来克服障碍等等。  12~15个月:缩小了宝宝的视野  大部分的家长,特别是爷爷奶奶们总认为,宝宝还小,抵抗力差,外出容易感染病菌生病等等,所以要时刻待在家里精心呵护,除非迫不得已,不然绝不出门。  这样的做法,看上去是在呵护宝宝,但其实是缩小了宝宝的视野。让宝宝长期呆在一个不变的环境里,接触不到新鲜事物的刺激,宝宝会以为家里就是整个世界,这样的想法可是会影响宝宝的发育进程哦!  12-15个月的宝宝,自身的抵抗力已经逐步增强了,外出是只要做好准备,比如给宝宝穿稍微厚一点的衣物,在婴儿车上加一层小薄纱等等,都可以帮助宝宝更好的抵抗病菌。周末的时候要常带宝宝去附近的公园散散步,让他认识小花、蓝天白云等新东西,这样才能扩大他的视野。  18个月大:不让宝宝帮做些家务  1岁多的孩子已经有了动手能力,更需要在生活中锻炼他各方面的技能。但有些父母对宝宝过于宠爱,只要宝宝有得吃有得玩高高兴兴的,什么家务都不让他干。  这样的宠爱方式,对宝宝的成长可是没有帮助的哦。如果宝宝从小就被爸爸妈妈好吃好喝地“供着”,什么事情都不用做,这样的“小皇帝”、“小公主”长大后各方面的能力都不如同龄人,变得什么都不会了。  提高宝宝各方面的技能,可以从让他帮忙做些家务开始。妈妈可以鼓励宝宝一起做家务,让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情,比如擦桌子、收拾玩具等等,如果宝宝认真地完成了任务,也别忘了表扬他:“宝宝真棒,做得比妈妈都棒!”经常受到表扬,孩子也会更乐于动手了,生活自理能力也会慢慢地提高哟!  2~3岁:不教他如何照顾自己  3岁左右的宝宝,大多数都准备上幼儿园了。这时候,如果爸爸妈妈继续宠溺着他,为他安排好一切,宝宝在幼儿园突然少了周全的照顾,容易变得焦虑不安,甚至产生抵抗情绪。  所以,在宝宝上幼儿园之前,爸爸妈妈应该有意识地开始教他如何照顾自己。比如可以尝试着让他自己穿衣服,整理东西,把手帕、水壶等日常用品放在小书包的固定袋子里等等,让宝宝学会独立,就算离开了父母,在幼儿园也能生活得很快乐。  3岁后:还让宝宝觉得你是超人妈妈  3岁前是宝宝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这时候爸爸妈妈会帮他解决各种难题,慢慢地引导他,帮助他健康成长。所以,在宝宝眼里,爸爸妈妈就像是无所不能的超人一样,只要爸爸妈妈在就什么都不怕。
  但是3岁之后,宝宝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也要开始学会承受成功和失败的滋味。这时候爸爸妈妈要慢慢脱去“超人”的形象,告诉宝宝:“爸爸妈妈和宝宝一样,都是普通人,爸爸妈妈也有犯错的时候,但是做错事就要改正,不会的事情就要认真学习。”  有时候可以故意让宝宝犯一些小错误,吸取一些小教训,比如不吃饭就会挨饿,总是爬上爬下就容易摔倒等等,宝宝在生活中慢慢地懂得判断事情的好坏,更有利于他的健康成长。  孩子的成长少不了父母的辅助引导,特别是对年龄小的宝宝来说,爸爸妈妈的言行对他的成长有着很关键的影响。所以,在教导孩子时,家长们要避免步入误区,阻碍孩子健康成长。
关注 39减肥健身学院 微信号,发送 女神
即可查看上图妹子成功减40斤的完整心得
还可查看更多成功故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扫一扫”分享
育儿观点PK台
婴儿洗衣液评测
育儿频道精彩热文
育儿 相关话题
人气38256/2人气7402/7人气64554/2人气19921/5人气41243/11人气39234/2
向在线育儿专家提问
宝宝喂养、发育儿科
新生儿、儿童常见病儿科
儿童营养、心理行为儿科
请详细描述您的疑问,有助医生快速帮您解答!
只要填资料就能免费领取巧虎早教课程...
宝宝需额外补DHA?专家说吃这些就够了....
如何预防春季咳嗽
39育儿频道
扫描关注智慧妈妈微信
宝宝成长必需要补充足够的营养素,宝宝成长必需的营养素到底有哪些?这些营养素每天应该补充多少?babycenter网站总结了宝宝成长必需的10种营养素,家长们赶快补起来,别让宝宝输在了起跑线。家庭儿童教育方法种种
我的图书馆
家庭儿童教育方法种种
家庭儿童教育方法种种
1、早期教育很重要,不是可有可无的;
2、早期教育是一门复杂的学问,不只是识字念单词之类;
3、重新认识儿童(0-13岁): 儿童有天才的学习能力(每一粒种子中,都蕴涵着一棵参天大树); 儿童的学习方法与成人大不相同; 儿童在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4、相应的,在每个年龄段,应该有不同的教育方式,和不同的教育目标。
&5、我想推行的儿童早期教育可以概括为“经典教育”。
&6、起点高!要教就教“经典”!不够经典的不教! 包括中文、外语、音乐、美术、品德、甚至饮食等等各方面。
7、要教就教长期有用,甚至能用一辈子的东西。 初级的、浅显的、价值量不大的、没有长远价值的,不教! 这些,日常生活会教给他;有些只是暂时有用;有些看起来有用,其实没用;或者,掌握了经典,很多都可以无师自通。
8、注重长期发展能力(即后劲儿)的培养,家长要有恒心,而且要善于期待。
9、与主流教育思想有很大不同,囿于成见,有些家长可能很难接受。 10、时间会证明一切!
经典教育理念之一:&&& 重新认识孩子的能力 要进行早期教育,必须先对孩子(0-13岁,下同)有准确、全面的认识。
&&& 当今举世之教育,无不遵循“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所谓“认知心理学”的教育原则,从最基本、最浅显、最简单的知识入手。这一思路的出发点就是:孩子是懵懂无知的,也没有什么能力可言。
&&& 事实上,我们可爱的宝宝们真的是这么“差劲”、“无能”吗? 恰恰相反,每个孩子都有天才的学习能力! 教育工作者的信念应该是:每一粒种子中,都蕴含着一棵参天大树! 大脑有极其强大的能量。每个人一生所使用的脑力只有4—10%,绝大部分被浪费了。
&&&&& 所以,害怕早期教育会把孩子的脑子累坏,完全是杞人忧天。正相反,脑子是越用越灵的。对大脑的刺激越早越多,大脑就发育得越早越快,脑网络就越密集越完善,功能也就越强大。这是现代科学所证明了的(具体的术语和原理,如“沟回、树突、脑细胞”之类,就不说了。) 大脑有多种功能,对应到学习能力上,可以分为许多类型,比如语言能力、记忆能力、吸收能力、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等。其中,有些是成人所擅长的,如理解、综合分析、逻辑推理等,是偏重理性的能力。有些则是孩子们的强项,如善于模仿、强大的记忆、吸收、语言能力、极强的可塑性等,是偏重感性的能力。成人和孩子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 让我们观察孩子或者回想自己的经历。
&&&& 童年的记忆可以维持一辈子,这是记忆力在起作用;孩子们会有很多你教过或者没有教过的东西偶尔显露出来,让你吃惊不已,这是吸收能力的功劳;儿童学语言很快很正宗,只要有相应的环境,掌握一门语言不成问题;一个人的脾气、性格、价值观在童年时形成,而后终生难以改变,这是可塑性的体现(象一团软泥,捏什么,成什么)。
&&&& &再看我们自己。随着年龄的增长,记忆力越来越差,而理解、领悟能力逐步增强;吸收一些新知识新观念也变得困难了,因为吸收能力不如儿时了,而且会与既有观念和陈旧知识产生抵触和排斥,但同时,我们有很强的综合分析、逻辑推理、比较取舍能力;我们学外语,耗时费力而成效很差,张口说出的英语完全是CHINGLISH;我们的个性也已定型,象水泥加过水,没有什么可塑性了。
&&&&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孩子们的大脑是空的,而我们的则已经被填塞满了,我们已经有太多的所谓知识、经验、思维习惯,以及成规成见了。 以上只是粗略比较了儿童和成人在上的差别。其实即使是儿童,如果我们做更细致的划分,
&&&& 还可以分为更多阶段,如从怀孕到出生的胎儿期(我称为-1—0岁);0—1岁的婴儿期;1—3岁的幼儿期;3—6岁的儿童(低段)期;7—13岁的儿童(高段)和少年期。
&&&& 相应的,不同年龄段也各有特点,不再详述。 孩子们有这些迥异于成人的生理、心理发育特点,自然会产生出不同于成人的学习方式。相应地,我们要进行早期教育,也应该有不同的教育目标、不同的教育内容、不同的教育方法、不同的侧重点,和不同的诉求点。 这就引出了又一个观念:儿童有着和成人完全不同的学习方式。
&&&&& 经典教育理念之二:孩子有孩子的学习方式 孩子有孩子的特点,自然的,孩子也有孩子的学习方式。通过分析记忆、理解、分析等人类学习的最基本能力的实际应用过程,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他们与成人的差异。
&&&& &一、成人学习新知识,是以理解、综合分析、逻辑推理、比较取舍等理性思维能力为基础,充分领悟其中的内涵之后,才能记忆和吸收,来龙去脉搞得越清楚,理解得越透彻,掌握得就越牢固,记得也就越长久。 儿童则不同,他们没有很强的理解、分析等理性思维能力,但他们擅长“机械记忆”和“全盘吸收”。对一个新事物,他不需要懂,只需多次重复,就可以记住,而且是不加区别、不加选择地全盘吸收,象海绵吸水一样,不分白水黑水或者糖水盐水,一律照单全收。比如一句比较长或者内容较复杂甚至从来没听见过的话,只要重复足够的次数,他就能一字不落地复述出来,而其中的字词,写出来一个也不认识,说意思一个也不懂,但就是能记住。这就是他强大的记忆和吸收能力的作用。
&&&& 可以说,成人是“先知其所以然,而后知其然”,儿童是“不知其所以然,也能知其然”。 其实,成人也有机械记忆能力,只是这样记住的东西容易遗忘;儿童也有或多或少的理解记忆能力,或者说是一种直觉式的理解能力(在稍大的孩子身上尤其明显),但是很弱,在学习过程中处于次要地位。&&&&& 二、我们是有意识的,有强烈的主观愿望或者压力要学会它。儿童则是无意识的,他并没有给自己下任务。即使是在玩,没有刻意地听,也会产生同样的效果。
&&&&& 三、听力是这样,读书也是这样。孩子读一句话,重复足够多的次数,就能读下来。再重复多次达到熟练之后,这句话就深深地刻在脑子里了。但这些字词什么意思?一个也不懂;这句话什么意思?还是不懂;这些字换个地方,不认识;再重复若干次,换个地方也认识了。 因此我们可以发现:孩子认字,是象机械记忆一样,靠重复,扫描式地,把字型扫入大脑,而不是先理解意思或者借助联想等等方式来记忆,这是我们成人的方式。
&&&&& 四、特别重要的一点是:在儿童心目中,是没有难和易的区别的。 比如:对孩子来说,从字型、发音、单字量、含义、复杂程度等各方面来说,“一”都比“爸爸妈妈”要简单得多。但孩子为什么能先学会叫“爸爸妈妈”后学会说“一”?很简单,因为你没教他“一”,“爸爸妈妈”则天天教天天听天天叫,重复得多了,就会叫了也认识人了。其实他何曾懂得“爸爸妈妈”的含义?何曾理解他和她为什么是“爸爸妈妈”而别人不是?又何曾认识这两个字和这两个人?只是这两个读音、这两个人的容貌被无数次重复、拷贝、扫描进了大脑,刻下了深深的痕迹,就这样学会了。他哪里懂得难易?他又何曾趋易避难,自行取舍呢?
&&&&& &五、儿童是喜欢重复的。一个故事,听妈妈讲过几十遍,照样津津有味。一有机会,还要缠着妈妈再讲,我们大人则早已不胜其烦。若干次之后你会发现,小宝贝能把整个故事讲下来,甚至一字不落地从头到尾背下来(当然,你要照书“读”故事,不要自我发挥,每次的用词都不一样。要知道,书上的用词比你随意改造的要准确、精练而更传神得多了)。而且,如果你有意或无意换一个同意词,他会很敏感地指出来。妈妈讲过多次之后,还是只能讲个大概意思,因为她是靠理解内容来记住这个故事的,孩子则把记忆的精确度提高到了每一个字词的程度。 神奇吗? 虽神也不神,每个孩子都能做到; 虽奇也不奇,因为孩子就是这样学习的!
&&&& 所以,不要用我们的所谓“经验”来看待孩子,因为你实际上并不很了解他; 也不要用我们的学习方法来教孩子,因为他有自己的方式; 更不要用我们的标准来要求他,因为这不是适合他的标准。 到了这里,结论也就顺理成章了。
&&&& 那就是: 在不同的年龄段,针对孩子不同的特点,开展不同的教育。 记忆力强的时候,给足够多的东西让他记; 吸收能力强的时候,给足够多的东西让他吸收; 可塑性强的时候,时刻注意塑造他美好的品德、勇敢坚毅的性格、正确的世界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百折不挠扭转逆境的奋斗精神、博大宽广的胸怀、高远的志向……就勉强概括为“情商”吧; 理解能力差的时候,别要求他懂,因为现在还不到时候,不要拔苗助长; 领悟能力弱的时候,不要讲太多的内涵、意义、中心思想,因为这不是现阶段的任务; 逻辑推理、综合分析之类的课程,不要早早拿给他,因为这违背了他的天性。
&&&&& 不要着急,人生百年,有的是时间理解、领悟、运用。 老师家长要善于期待。 肯定有人会说:你这是“填鸭式”的教育。 我说,不错,我是在“填”,但填的不是“鸭”,。“填鸭”是鸭子吃不下,硬塞进去,以图增加分量,卖个好价钱。准确地说,应该是“填牛”,(别嫌这个比喻粗俗,这里没有丝毫不敬)。
&&&&& &为什么这样比喻? 牛有四个胃,容量很大,恰似儿童那有着极大容量的空空的大脑; 牛吃草是狼吞虎咽而不是细嚼慢咽的,每次吃很多,然后有时间慢慢“反刍”。儿童则是不求理解先大量记忆吸收(狼吞虎咽),而且要记得牢最好终生不忘,尽可能多地把知识装进大脑(食量大)。
&&&&& 以后随着年龄增长,阅历增加,理解领悟能力逐步增强,理性分析思维能力也越来越强,就开始对脑袋里的海量知识储备进行“反刍”,每天研磨、分解、消化、吸收。不知不觉,日积月累,年复一年,这些营养逐步被孩子所吸收,与其融为一体,好象与生俱来一般,并且伴随一生。何愁这些知识不能理解不能掌握?何愁大脑有货而无用?何愁腹中空空言之无物下笔无词呢? 孩子的教育,你还发愁吗? 记忆吸收的黄金时代短而且稍纵即逝,理解领悟分析运用的年代则有数十年。如果没有在擅长记忆吸收的时候充塞大脑,到时候有多少存货可供消化、吸收、运用?非要等记性差了,思想复杂了,会选择了(要玩不爱学习),才开始教育吗? 如果孩子没有打下深厚的基础,这不是孩子的错,而是父母的责任,因为你没有做到你该做的事情,你浪费了孩子的黄金时代。
&&&& &总之,在每个阶段做那个阶段该做的事情! 顺其自然,顺势而为,既不要忽略、浪费了他的天才,也不要拔苗助长。 如果能在适当的时候做正确的事情,相信你今后将会获得丰厚的回报。 为了孩子,也为了你! 接下来,既然要“填”,要“灌输”,那填什么?灌输什么? 这是个问题! 如果孩子没有打下深厚的基础,这不是孩子的错,而是父母的责任,因为你没有做到你该做的事情,你浪费了孩子的黄金时代。 初看可能觉得完全不符合传统观念,可认真观察仔细思考之后会发现:孩子们就是这样的。 抛弃成见,重新认识孩子们! 如果做不到第一步,后面的就只能是空中楼阁了。
&&&&& 经典教育理念之四:经典教育的三个比喻。 一、 教育理念:“填牛”与“填鸭” 有人说:经典教育是“填鸭式”的教育。 我说,不错,我是在“填”,但填的不是“鸭”,而是“牛”。 “填鸭”是鸭子吃不下,硬塞进去,以图增加分量,卖个好价钱。 “填牛”则不然,(别嫌这个比喻粗俗,这里没有丝毫不敬): 牛有四个胃,容量很大,恰似儿童那有着极大容量的空空的大脑; 牛食量很大,每次吃很多,恰似儿童的大脑,有着超强的吸收能力; 牛吃草是狼吞虎咽而不是细嚼慢咽的,也不是边吃边消化,却并没有任何胃痛或者消化不良的毛病。学经典的儿童也是这样,将精选过的、最有价值的、人类数千年智慧结晶而成的经典文化,不求理解,照单全收,先储存起来,存在生命和灵魂的深处; 牛饱餐之后,有时间就慢慢“反刍”。儿童则是随着年龄增长,阅历增加,理解领悟能力逐步增强,理性分析思维能力也越来越强,就开始对头脑里的海量知识储备进行“反刍”,每天研磨、分解、消化、吸收。 不知不觉,日积月累,年复一年,这些蕴涵高能量的文化营养就逐步被孩子所懂得、理解、领悟,而且会懂得越来越透彻和精深。更妙的是,这些高度文明早已与孩子融为一体,好象与生俱来一般,并且伴随孩子一生。 何愁这些知识不能理解不能掌握?何愁大脑有货而无用?何愁腹中空空言之无物下笔无词呢? 孩子的教育,你还发愁吗? 二、 教育方法 多听、多读、多背、多吸收、不求理解,这就是经典教育的学习方法。 想当年,诸葛亮“好读书不求甚解”,不但不妨碍他成就三分天下的功业,反而帮助他成为智慧的化身。 有个比喻,恰如俗话所说“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其实并非贬义,而是一种学习方法。博大精深的佛学经典不是一个小和尚能透彻参悟的,所以老和尚才要他先记下来,熟读成诵,以后再慢慢领悟。而且师傅一般不给讲解,偶尔遇到时机稍作点拨,使其自悟。 要知道,“自悟”的境界是最高的。如果详加讲解,惟恐其听不懂或者领悟得不透,结果先入为主,老师的讲解限制了学生的思路,老师的水平限制了学生的水平,反而难有好的效果。 人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点悟。其实,结合起来不是更好吗?现在要做的,就是先读万卷书,读经典就是名师点悟。只待年龄稍长,开始行万里路、并阅人无数,其间一边自悟,一边继续名师点悟,成功还不是水到渠成的事吗? 三、教育意义 譬如房子,有的是摩天的百层华厦,直入云端,让人仰视;有的是六七层的楼房,略有风采;有的则是平房,普普通通;有的只是茅草屋,风吹雨漏,破败不堪。 何以如此?根基不同,资本不同,实力不同! 根基——毫无疑问,什么样的建筑,需要什么样的地基。要建百层华厦,必须有极其深厚的根基,否则支撑不起厚重华美的上层建筑;建普通楼房,也要花些成本来打基础;平房的基础可有可无;茅屋嘛,就完全没必要了。 资本——没有雄厚资本,盖不起百层华厦,这是毋庸置疑的;其它的则依次递减,不难理解。 实力——同资本,它是资本的外在表现形式。 人,何尝不是如此?有的功成名就,令人敬仰艳羡,如百层华厦;有的是小资、中产阶级,象楼房;更多的芸芸众生,则是平平淡淡,默默无闻的平房;有的则穷困潦倒,如破败的茅屋。 自然的,这种差别,也根源于基础、资本和实力,而“基础”是所有这些的基础。 但是,房子的基础,你能看见吗? 眼看别人起高楼,再要重新打基础,可能吗? 眼看别人家孩子一步步迈向成功,不羡慕吗? 可当初,你为什么不象别人那样多花些时间、多投些精力在孩子的基础上呢? 靠三五米深的基础,是盖不起摩天大楼的。同样,靠“小老鼠,上灯台”之类的初级文明,也不可能打造出伟大人物和精英人才!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你又为他积攒了多少资本?你培养出了他哪些能力?让他具备了哪些竞争的实力呢? 有了深厚“基础“,就有了学以致用的”资本“,就转化成 “人无我有,人有我强”的竞争实力,而且是源源不断、长期发展,越到后来劲头越足的后劲。 你的孩子,有这些吗?没有,怪谁?怨孩子吗? 奉劝各位家长, 一、 独立思考,不要人云亦云无主见; 二、 慎重选择,黄金时代错过不再来; 三、 眼光长远,着眼于长期功效; 四、 善于期待,不急功近利。 人生是百年长跑,暂时的一城一地之失,不必挂怀。埋头打好基础,才能笑到最后。
&&&& 经典教育理念之五:不学所谓简单、浅显、初级的所谓“儿童XX” 比如:儿歌童谣、儿童英语、儿童故事、儿童音乐、儿童美术等。 如果是现场,可能会嘘声一片。不过请注意,我这里所说的“不学”,不是指不听不看不读不接触,而是不要当成个什么重要事情、煞有介事、正经八百地花费宝贵时间去学习。 为什么?&&&& 一、 有些没有什么价值,不值得学。
&&&&& 二、 有些暂时有用,过后没用,或者说短期有用,长期没用。比如儿歌童谣,幼儿低龄儿童有兴趣,哄孩子,过后没什么用处,也不再被提起。
&&&& &三、 有些让孩子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就能学会,没必要专门学。比如认识物品、颜色等。
&&&&& 四、 有些完全可以跳过初级阶段,直接学习经典级作品。高级的学会了,低级的早已含于其中,自然就会,或者不教也能自学掌握。 比如音乐,歌好不好听,乐曲是否优美动人,小孩和大人有同样的发言权,欣赏音乐不需要懂五线谱;维也纳的孩子从小听交响乐而我们的宝贝只听儿歌,他们长大成了音乐家,我们只会唱“老鼠爱大米”,还跑调儿;舟舟,弱智孩子,没接受过所谓正规音乐教育,讲乐理知识远不及正常儿童,却成为小小指挥家…… 美术:儿童面对美的图画,与成人有同样的鉴赏能力,甚至更强烈(当然,抽象派除外),根本不必看了简笔画再看经典作品; 外语:象中国孩子学汉语一样学外语,象美国孩子说英语一样说英语,耳濡目染,浑然天成。 语言是完整的,一句一句的,不是单词的拼凑,也不必执着于语法修辞,那是语言学家的事。我们是使用语言,而不是研究语言,更不能为了符合语法而不敢说话,只要做到表情达意就足够了。美国小孩讲英语,比我们学过十年英语的本科大学生都强,不就是这样吗?
&&& &五、 有些则是学习方法不对。比如儿童故事,很多家长都会给孩子念,但往往自以为孩子听不懂,就自作聪明,临时改编,变成极其简单的大白话。其实大可不必。 孩子有一种直觉的、感性的理解能力,一次不懂,三五次之后就懂了,同一个故事他会不厌其烦地让你给讲,所以完全有机会懂。 再者,正规出版物的用词都是很准确、精炼的,而且词汇、成语很丰富,应该一字不落,照本宣科。孩子在听故事的同时,也掌握了很多词汇。 还有,完整的句子中蕴涵规范的语法规则,所以自然就能掌握语法、句式结构等等。如果能让他跟读,那字也认识了。 某一天,他会随意蹦出几个词汇,而且用得很贴切,或者认识某个字,或者说出很有道理的话来,让你吃惊不已,而你根本想不起来什么时候教过他。其实,功夫就在平时,就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 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 比较一下,一个孩子唱儿歌“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另一个读《论语》,比如学而第一的“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字数差不多,“子曰”里能认识9个字,一个成语,一条人生经验,而且是受益终生、实用性和命中率很高的经验。“小老鼠”带给孩子什么呢?当时很有趣,也容易懂,但除了以后教孙子,恐怕再不被提起。如此而已。 再次声明:我这里所说的“不学”,不是指不听不看不读不接触,而是不要当成个什么重要事情、煞有介事、正经八百地花费宝贵时间去学习。应该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教给他。教育无处不在嘛。 只要愿教肯学,都是好事。不唯经典! 现在放弃一点儿快乐,是为了今后能享受更多的快乐; 暂时放弃一点儿自由,是为了今后能拥有更大的自由。 当然,是“一点儿”,不是“很多”,更不是“全部”。 记得宋朝的南霁云说过,之所以这样,是为了“将以有为也!” 为了今后。
&&&&&&& 诵读经典 为了让生命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每一个生命个体都应当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读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作品,并多元吸收文化营养。 苏东坡之所以能在任何困难环境中保持一种乐而忘忧的伟大情怀,成为世人敬仰的文学大师,就因为他从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髓中吸取了营养,并内化成为一种属于苏氏思想性格的美质。&&&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苏东坡的这种文化积累与思想升华,正源自他小时候对中国经典文化的多元吸纳。 学习古代文化,对文意的理解与诠释固然不可或缺。读好、背会更为关键。可惜目前的中小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学习还多是停留在浅尝辙止的层面。 唐代文学学会会长傅璇琮曾结合自己的经历讲过这样一段话:“加强对古典文学名篇的阅读和记忆是尤为重要的。我小的时候,也曾在父亲和老师的强迫下背诵了一些还不能理解的古文,虽然当时不得要领,但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却发现那些东西已渐渐内化为自身的修养,成为思想的精髓。”
&&&& &老舍的儿子舒乙先生也说,北京圣陶实验学校七八岁的孩子对《论语》、《诗经》等古代文化经典作品都能背得滚瓜烂熟,虽然当时并不理解其中的意思,但到了小学五年级的时候,自己就慢慢地理解其中字词的意思了。他说,等到他们年纪大了以后,孩提时代在课本上学过的东西很多都忘记了,但惟独背诵过的一些古诗词耳熟能详,由此内化而成的自身的思想、性格与修养,更是如影随形般地跟随人的一生。 中国古人数千年的学习都很注重朗读与背诵。现在将这种方法拿来为我所用,似乎有点不合时宜的“落伍”,也同当今教育上极力主张的求新求变与让学生多思多想背道而驰。但我们不能只看表面。中国古代几乎每一个时代都产生了让世界瞩目的大思想家、文学家。
&&&&& 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孟子、老子、庄子、荀子、孙子、屈原,到清朝的大文学家曹雪芹,无一不是世界级的大师。他们用的就是最“笨”的方法——朗读与背诵。 另外,古人学习讲求“取法乎上”,学生起始阶段学的是“四书”、“五经”等高层次的文化经典。古时候一开始就让学子去背诵,现在有些老师开始就要学生去“创造”;古时候强调文化积淀,现在则空喊创新。什么文化积淀,什么厚积薄发,在“现代教育”中似乎都重视不够。 如是以往,休说诺贝尔奖与中国无缘,大思想家、文学家难以诞生,就是产生有点名气的大学问家也难乎其难了。一味刻意地逐新求异,丢失的不仅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更是自己的个性和中国文化学习的本质东西。朗读与背诵这一最简单、也是最奏效的学习古代文化的方法,千万不要再将其视作污水般泼掉了! 我希望现在的中小学生一定要沉下心来,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多读多背一些古代经典作品。这会对一生都有好处。
&&&&&&& 经典教育的理念之六: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教育和学习方法 当前流行的教育思想普遍以“儿童中心本位”为出发点,主张“教育要本着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先易后难的原则,学会了低级的再学高级的,不会走就先别跑。”这种思想对吗? 也对也不对。乍一看,很有道理:符合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规律,符合人类身心发展渐进性的特点,符合孩子理解能力、认知能力乃至整个学习能力逐步增强的实际情况,符合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一般原则。 但,如果我们不是简单盲从,而是对其加以认真、细致的分析就会发现,实际情况并非完全如此。这种教育思想以及由此派生出来的一系列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是有一定局限性、有一定适用范围的,并不是适用一切、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首先,让我们从根源入手,重新认识一下孩子们的学习内容。 孩子们所学习的科目,按照其特点不同,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理性的、讲求实证的、逻辑思维的科学类科目,如数学、物理、化学、医学、生物学等,另一类是感性的、讲求美感塑造的、非科学的人文类科目,如语文、外语、文学、美术、音乐等。 科学科目有着环环相扣、逐级推进、渐深渐难的特点,高级知识必须以初级知识为基础。比如数学:由加法产生乘法,进而产生乘方,再进一步产生开方;不懂极限,就不会懂概率和微积分;立体几何是平面几何的深化;多元高次方程是在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等等。因此,科学科目“由简单到复杂”的历史发展特点就决定了其教育也必须遵循同样的原则来进行,这才是“认知心理学”的适用范围,才是真正应该按照“由浅入深、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教育原则来传授和学习的知识。 所以,科学知识必须用科学的办法来教,必须循序渐进而不能拔苗助长。这样,伴随着孩子理解能力、领悟能力、演绎推理、综合分析、逻辑思维等各种学习能力逐步增强的节奏,教育程度逐步加深,难度逐步提高,孩子们逐步掌握,不会出现畏难心理和厌学情绪。这样才能实现成功的科学教育。 除了降低难度,还有一个办法也可以学好科学知识,那就是“提高学习能力”。这正是经典诵读的作用和意义之一,我们将在后面谈到。 而语文、外语、文学、音乐、美术等人文类科目是怎样的情形? 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婴儿最先会说的不是最简单的,而是比复杂得多的“爸爸、妈妈”,因为听的次数最多;可以不认识“人”字而直接认识“从”或“众”字,如果见的次数多;在孩子们眼里,真的“山”、图画的“山”和文字的“山”没有什么区别;大人说一句话,小孩能完整无误地复述出来,但他从未见过其中的任何一个字,也不懂得任何一个字的意思; 儿童背电视广告、学唱流行歌曲的能力令人吃惊;美国没进过一天学校的小孩,讲英语比我们学过十年语法的本科大学生都强;维也纳的孩子懂交响乐而我们的宝贝只会听儿歌;弱智的舟舟不懂音乐知识,却成为小小指挥家; 等等等等,不胜枚举。 这是教育的功效吗?是老师家长从初级到高级一步步循序渐进教出来的吗?是逻辑推理得来的吗?是知识造就出来的吗?不!是不断的耳濡目染使然,是长期的环境熏陶使然,是天天接触、日积月累、耳熟能详、熟读成诵使然,绝不是语文知识、语法知识或者音乐知识的功劳。 我们倒是学了很多语文知识,会按照语法规则把字词句子段落篇章分析得头头是道,却看不懂更写不出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经典著作;我们的外语语法知识也很丰富,会做连美国学生都发愁的四选一填空,却不能纯熟、自然地开口说话;我们能看懂五线谱,却听不懂交响乐而只喜欢通俗的、大众化的流行歌曲;我们有着很丰富的各学科知识,却只有初高中的文学艺术欣赏水平,甚至不进反退。&&&&&& 对照数理化等科学科目,我们会发现:语文、外语、文学、音乐、美术等学科属于人文类科目,是非科学;它是感性的而不是理性的;它属于美感教育而不讲求实证和逻辑推理;它不适用于“循序渐进”的原则,不需要学简单的、低级的就可以直接学复杂的、高级的;它也不需要以某学科知识为基础,只需多听、多记、多说、多用即可;老师家长所要做的,只是选择和确立一种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为孩子营造一个充满高雅文化、高度智慧、高尚品德的熏陶氛围。我们的教育太执着于人文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它“美感教育”的特点。我们没有从小打下足够深厚的底子,没有从小奠定高档次的基础,所以搭不起高档次的上层建筑,只能做下里巴人而不会成为阳春白雪。 所以说,非科学的人文教育不能用科学的办法来教,也没有必要从最低级、最简单开始。人文教育并不是“认知心理学”原则的适用范围。 在教学实践中也可以发现这一规律。美国的科学教育是世界上最成功的。我国教育专家专门对中国和美国的数学教育作了对比。通过教学进度的对比发现,美国初中的数学课程,我们的孩子在小学四五年级就学完了;美国大学一二年级的课程,是中国学生的高中课程。所以,美国学生大学一二年级的数学成绩是很差的,但经过两年就平起平坐甚至超越我们。等进入更高级的学习阶段或者数学研究领域,美国人成果频出,逐渐成为国际知名的数学家,而曾经遥遥领先的我们却鲜有出类拔萃者;每年国际奥林匹克竞赛,我国学生都能获得骄人战绩,成年后却少有驰名世界的科学家;很多美籍华人成为世界级科学大师,但我们,泱泱大国十几亿人口,没有一个人获得过世界科学界的最高奖——诺贝尔奖、或者数学界的最高奖——菲尔兹奖。为什么?我们不应该深刻地反思吗? 不能怨孩子!在他们还小的时候、理解力还很弱的时候,我们把很多必须经过透彻理解才能真正掌握的科学类知识硬塞给他们;他们承受了太大的压力;他们是为学习而学习,为父母高兴而学习,为考上大学而学习;他们不喜欢、讨厌甚至害怕这些科学类知识,只因为这些知识超出了他们的大脑所能理解和承受的程度。很难现象我们的孩子在今后更高阶段的学习和科学研究中会有兴趣、有动力、后劲十足,很难想象一个整天为完成任务而学习的学生会成为科学领域里的世界级大师。 在科学教育上,我们赢美国6年,他们赢我们一辈子!教育不是六年八年或者十年的事,是一辈子的事啊!
改善家庭教育方式 让孩子做快乐儿童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