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训练脚的觉知力和节奏的把握工作节奏

十天内免登录
禅修——觉知力的训练
也许当你有机会在一个空旷的山林中,在细碎的沙滩上,去行禅的时候,你能够有这样一个刹那,感觉到自己和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融为一体了,那时你会感恩在生命中经历的磨难,感恩所有曾诽谤你、鼓励你、赞叹你、打击你的人,不再有怨恨,也不再有纷争。
——第十二届夏令营 明奘法师禅修开示今天上午的禅修,由我和大家一起进行觉知力的训练。我们大家想想看,觉知力的训练应该从哪里入手呢?。现在我们把手表、念珠都摘下来,身上所有让你觉得有负重的地方,有压迫的东西,都可以摘下来。请大家把眼睛闭上,让自己的身体,处在一种最放松最自然的状态。轻轻地闭上眼睛,但是不要闭紧。双手不用结印,自然地放在腹前。竖直脊柱,将我们的注意力放在嘴唇以上、鼻孔以下这个非常狭窄的区域,气息在经过这里时,会产生一个微弱的接触。我们把注意力平静而单纯地放在这个非常狭窄的范围内,同时保持着高度的 觉知 。呼吸没有好坏,也没有善恶。上一个呼吸和下一个呼吸,长的呼吸和短的呼吸,只是从生命的开始到结束,与我们息息相关、时时陪伴的朋友。平静、自然、流畅,不要刻意地去制造一个平静的呼吸,只是觉知在这个嘴唇以上、鼻孔以下的狭窄区域里,一吸一呼产生的接触和磨擦。不要给呼吸添加任何想像的东西,远离想象、远离幻想就是高度的觉知力。我们的身体可能会产生很多感觉,但不要让这个感觉拉走你的注意力。这一次禅坐,你的心注意的对象只是由于呼吸进出产生的这个接触和摩擦力,不要让身体的任何地方形成紧张和僵硬,脊柱保持挺直放松。我们可以用警觉两个字来形容觉知力,高度的警觉就是专注。当我们把心放在嘴唇以上鼻孔以下这个地方的时候,会有热、胀、刺痛,甚至麻木的感觉,有些人还会有像电流流过的感觉。所有感觉是都是无常的,是生灭的,它不会长久。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保持高度的警觉,知道有一息进来,又有一息出去,有一息很滞涩,有一息又很恬淡、很平静。如果你的心非常地烦躁,无法注意呼吸,那就闭着眼睛站起来,站在原来的位置上不要动,站着一样可以训练。不耐烦是自然的反应,你会想逃离,会厌倦。这都没有关系,你可以观察这个厌倦和不耐烦是怎么生起来的,是由生理引起的还是仅仅由心理引起的?用自己的觉知力去照顾、去安慰这个厌倦和不耐烦。如果你的心已经开始去浮想联翩了,已经开始想到寺院外熟悉的生活,开始想听听院门外的流行歌曲,你就刻意地加重两三次呼吸,把呼吸把心轻轻地放在那个地方,让自己能够觉知到这个地方产生的接触和磨擦。没有方法,没有手段,不神秘也不玄妙,就是那么单纯地知道你的心已经飞走了,再轻轻地把它拉回来。当身体的某些部位有些紧张,或有些不舒服的时候,你可以把觉知力保持在那个地方,停留几秒钟,然后放松它,轻轻地动一下,但是动的幅度以不让你的心离开觉知为前提,以不影响你身边人的禅修为前提。我们一生中难得有这样的时间,把双眼合起来,跟着佛陀,跟着觉者,跟着无穷尽的智慧一起共度。禅修的另一个要点是学会接纳。我们的心因为旧有的习惯,总是像一个电视剧的编剧,不停地上演着各种故事,所以我们要学会接纳,就是接纳自己已经养成躁动习惯的心。不要怨恨这个心猿意马的心,它就是这样的,总是在回忆过去,或者想象未来,就是不愿意安住在此时此地。吸进来,很平静;呼出去,很安祥;吸进来,很恬淡;呼出去,很洒脱。没有期盼,没有目标,没有想象,没有幻想,没有错觉,只是用我们自己的心去觉知自己的呼吸。如果感到热,你就观察这个热。当我们的觉知只是放在呼吸上,生理的躁动可以成为另外一个与我共存而又不影响我的平静的感受。它只是一个单纯的事物或现象。热、酸、胀、痛、紧张、压迫、拘束都没有什么不同,它们只是一种感受,当我们离开这里的时候,这种感受就烟消云散了。接纳你的心已经离开这个呼吸的觉知,不要被习气所牵领,再升起怨恨、诅咒甚至是沮丧,不要再制造麻烦,接纳我们的心已经走失了这个现实,然后再轻轻地拉回来,拉到这个嘴唇以上、鼻孔以下这个狭窄的三角形区域内,让呼吸经过这里,平静、自然、流畅。现在将我们的注意力放在右手的五个指尖,身体的坐姿、眼睛都保持原有的姿态。把右手慢慢地抬起,觉知到抬起,然后拉回到右肩膀,觉知指尖搭在右肩膀,停留一下再放下去。也可以配合着呼吸:吸气,抬上来,搭在自己的右肩,停留一下,放下去,吐气,放开。同时注意保持觉知,注意每一个指节放开的动作。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心跳和呼吸的频率,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只是照顾好自己,反观自己,不用去想其他的人,让心逐步地平静,在平静中开发出原有的智慧 ,认知这个 生命的本来 ,认知这个世界 的实相 。动作不要太大,否则我们的觉知就会散失,动作也不要太微细,那样心也会厌烦,所以要适中,这可以慢慢体会。感到特别厌烦的人,你就来观察这个烦躁是从哪里产生的,是因为身体的原因,还是因为心理的原因。生命中让我们厌烦的事情,让我们躁动的事情经常出现,我们不能选择逃避,逃避的结果是下次类似的情境还会发生。佛法给予我们智慧,我们要靠智慧的力量去降服这些烦恼,降服所有的负面情绪,这样才能有一个喜悦祥和的人生。(止静)(开静)慢慢地睁开双眼,不要一下子张开。双手搓得略久一点,然后按摩头部、前胸、背部还有后腰,觉得酸痛的地方可以多停留几秒钟,然后按摩手臂。在整个按摩的过程中我们要保持清楚的觉知,所谓的觉知就是要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每一个动作都要很清楚。(行禅)接下来训练行走中的禅法,行走中的觉知力。行走的时候,双手可以散开,前后自然地摆动,也可以搭在后边。它分为四个动作,首先抬脚,觉照脚离开地面的动作,然后平行地踏出,踩实,步子不要太大。我们平时走路的习惯是先抬脚跟,再抬脚尖,但是行禅的时候脚要平行地抬起。大家的动作不能太快,否则觉知力就会散失。把觉知力放在两脚上,感觉脚的抬起,移动,触地,踏实。让呼吸保持自然的状态。一般来说,脚尖先落地的人贪的习气比较重,脚跟先落地的人则近于嗔性。我们要做生命的主宰,不再做习气、习惯的奴隶,所以要充分地训练发掘内在的自我。那个原本与佛一样的生命,就在你的行走中去体验、去发现、去寻找。禅不仅仅是机锋棒喝,平常日用中的一举手、一抬足,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微笑都是禅,所谓“行亦禅、动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躁动是禅,平静也是禅,接受是禅,拒绝也是禅。做这个训练最好是赤脚。平行地抬起,移动,平行地触地,再踏实,体会这四个动作。没有任何预期的目的,只是单纯地觉知自己的行走,觉知每一只脚的动作,这就是生命的全部。这也是一种修止的练习。修止不单局限于打坐,它的方法有很多种,也可以说是无处不止,无处不定,无处不禅。我们的心经常是被分割成六种方式来认识对象——眼睛看事物,耳朵听声音,鼻子辨识味道,舌头品尝食物,身体产生各种各样的感受,最后意念上还有想象,有回忆,有判断,有逻辑思考。修止的时候,我们就是要把眼、耳、鼻、舌、身、意所执取的对象都放下。在修止的过程中,身体上会升起酸、胀等各种感觉,意识里面也会充斥着回忆和想象,很难安静下来,但是它们慢慢都会消失。现在让我们的心专注在当下,没有善恶,没有目标,也没有价值的判断,让它得到一种安宁,这是一种定的修法。在斯里兰卡和泰国等南传佛教的国家,都是以这种修法为主。这种修法的特点是先训练我们的心,达到无我的安止,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得定”,然后再修习更深入地“观”——观察无我。我们今天只是体验一下定的修习。这种教法曾经造就了无数的比丘成为解脱的圣人。一个解脱的圣人具有许多美好的品质,他具有洞见万事万物的真相、不被假相所迷惑的观察力;他能够无条件地帮助他人、服务于人、不求任何回报;他给与他人纯净的、没有染污的关爱;他能够接纳一切,不分好坏。他没有怨天尤人,也没有愤世嫉俗,能够给别人带来欢乐和希望。这些特质在我们每个人身上也都完全具备,但是却被我们的习气和烦恼遮蔽住了。我们往往以为只有我的杯子才是好杯子,我的尺寸才是好尺寸,所以生命才充满烦恼。大家来到柏林寺,就是来找寻自我和生命的意义,净化我们生命中的烦恼和负担。只有通过我们自己的努力,心才能慢慢地静下来,烦恼习气才会渐渐转化。这个工作不能指望佛菩萨替我们完成,你的心才是你自己的主人。我们经常认为,生命中一些不愉快的事情是由于他人的干扰,其实所有的干扰都是来源于自己的内心,但是我们习惯于把责任推给别人,习惯于把平静的心分成喜欢与怨憎,分成了对立的两个方面。我们现在可以享受一下这样的感觉,不必去理会自己是聪明还是笨拙,只是将生命的全部投入到行走中,仿佛天地之间只有一个我,没有喜爱,没有憎恶,单纯而平静。我们的快乐建立在很多外在的条件上,比如说要有物质的保障、要有健康的身体、要有愉悦的心情。但是健康的人也会死亡,愉悦的心情也会变得痛苦,物质更是随时可能失去。我们要在自己的内心中培养出纯粹的宁静的快乐,不再依赖任何生灭变化的外在条件。恐惧、躁动、愤怒、鄙夷、冲动、激情、贪婪,这一切的负面情绪,都会被我们内在的快乐所降服,所融化。一个不需任何条件就能随时生活在快乐之中的人,就是一个觉醒的人。如果能够完全地投入到当下所作的事情中,那么无论是在答题的时候、面试的时候,还是复习功课的时候,你都能做到禅修。这样你才能成为自己生命的主人,才能够让生命得到提升。双手、双肩、脊柱要彻底地放松,紧张会很累,这样心就会转移到不愉快的事情上,如果又无法用自己的智慧除掉这些不愉快,你就会烦躁。我们每一个人内在同样具有佛陀的品德和特质——慈悲、智慧、包容、谦逊,我们每个人就是一尊正在觉醒的佛。也许当你有机会在一个空旷的山林中,在细碎的沙滩上,去行禅的时候,你能够有这样一个刹那,感觉到自己和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融为一体了,那时你会感恩在生命中经历的磨难,感恩所有曾诽谤你、鼓励你、赞叹你、打击你的人,不再有怨恨,也不再有纷争。你愿意用自己的平静的心开启智慧,洞见所有生命的实相,愿意用无尽的慈悲和纯净的爱心去服务他人、帮助他人。
本文来源:网易佛学
作者:中国佛教网
关键词阅读:
文明上网,登录发贴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易立场。
《楞严经》传入中国的因缘非常不易,此经未来,盛名先至。隋朝天台智者大师研诵《法华经》而创立一心三观法门,后遇梵僧以止观示之。梵僧阅后告诉智者大师:“此与天竺楞严意旨相符。”此后智者大师便向西方虔心遥拜,希望能一观楞严的意旨。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第三方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把握工作节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