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来可不可以容,珠三角人口的人口极限大概是多少

&p&下图为珠三角与粤东西北常住人口年均增长率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p&&p&&img src=&/pic6/res/GZDL/web/STSource//SYS ST/SYS 题目和参考答案——精英家教网——
暑假天气热?在家里学北京名师课程,
& 题目详情
下图为珠三角与粤东西北常住人口年均增长率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2000年~2013年期间A.珠三角人口死亡率高于粤东西北B.粤东西北常住人口总数高于珠三角C.广东常住人口增速呈减缓趋势D.珠三角人口主要迁往粤东西北2.珠三角常住人口增速变化,其原因最不可能是珠三角当地A.产业转型、升级 B.生育政策调整C.部分企业迁出 D.环境质量下降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学年广东省肇庆市教学质量评估高一上期末统测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填空题
(7分)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图中A、B、C代表岩石圈三大类岩石,其中A 为_____岩,B为_____岩,C为_____岩。(3分)(2)图中①、②、③、④代表不同的地质作用,其中代表岩浆侵入或喷出的是___,代表外力作用的是___,代表变质作用的是___,代表重熔再生作用的是___。(4分)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学年广东省肇庆市教学质量评估高一上期末统测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目前,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的夹角是A.0° B.23°26′C.66°34′ D.90°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学年云南省弥勒市高三市统测模拟考(一)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有人把城市楼房超过90米部分的高度之和称为“城市个头”。2011年香港和重庆“城市个头”在中国排名靠前。香港“城市个头”比重庆高,下列原因更合理的是香港A.洪涝灾害更少 B.淡水资源更多C.经济水平更高 D.土地成本更低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学年湖南省株洲市高三第六次月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图中P、Q、M、N为世界四个不同区域的年降水量示意图,回答以下问题。1.立足于农业可持续发展,最适合农牧结合发展的地区是A.P B.Q C.M D.N2.下列描述符合P、Q、M、N四地当地实际的是A.P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大力植树种草 B.Q地区旱涝灾害严重-加强水利工程建设C.M地区土壤盐碱化严重-退耕还林还草还湿 D.N地区土地荒漠化严重-建立自然保护区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学年湖北省荆州市部分县市高三上期末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肯尼亚山地位于东非高原,其主峰海拔5199米,是赤道上唯一雪山,读肯尼亚山降水量、蒸发量及植被垂直分带剖面图回答下列小题。1.肯尼亚山西北坡最大降水量出现的海拔高度大约是A.4000米 B.3000米C.2200米 D.1000米2.关于该地区降水和湿度的叙述,正确的是A.从山麓到山顶降水量逐渐增加B.西北坡降水量比东南坡丰富C.东南坡湿度大于西北坡D.山下高原的湿度大于山坡3.图中,甲处的植被是A.热带荒漠 B.山地雨林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D.温带落叶阔叶林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学年吉林省吉林市校高二下质量检测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一般认为,位于太平洋板块上的夏威夷群岛是由一个固定不动的岩浆上涌通道所形成的火山喷发而成。下图是夏威夷群岛火山岩年代图。完成下列问题。1.太平洋板块的移动方向是( )A.西北→东南 B.东南→西北C.西南→东北 D.东北→西南2.有关夏威夷岛上①②两地年降水量的大小及其影响因素说法正确的是A.①&② 洋流、纬度 B.①&② 纬度、大气环流C.①&② 洋流、地形 D.①&② 地形、大气环流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学年江苏省南通市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图为某地地层剖面示意图,图例①、②、③、④表示不同沉积物。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该地沉积物颗粒由粗到细排列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①C.①、③、②、④D.②、④、③、①2.若图中所示区域地下水位下降,主要原因是A.降水异常 B.过度取水C.蒸发旺盛 D.砍伐林木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学年江苏省南通市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图为北半球某地局部等高线地形示意图,甲处海拔800米,植被属常绿硬叶林,等高距为50米。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图示陡崖相对高度可能为A.280米 B.305米C.396米 D.430米2.甲、乙两处A.位于山脊的南侧B.植被不可能相同C.降水甲处多于乙处D.热量乙处少于甲处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
请输入姓名
请输入手机号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土地资源对珠三角地区人口增长的约束分析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转贴:珠三角失掉竞争力了吗
系统匿名用户
注册时间: -
注册时间:
点击标签查看相关内容
转贴:珠三角失掉竞争力了吗
今天在青年论坛上看到这篇文章,觉得和&深圳,你被谁抛弃&一文一样让人有震撼、共鸣
文章非常长,需耐心阅读。
☆系统消息☆
注册时间: -
注册时间:
学者就是学者,为官的人能有你这样的想法吗,这篇文章太宏观,犹如纸上谈兵,画饼
注册时间: -
注册时间:
嗬嗬,本人一直犹豫中
是否离开深圳去上海
现在,仍然考虑中
深圳啊,你应该给我一个理由让我留下
(我也要写个长帖子,就掀起个名字先吧)
☆系统消息☆
注册时间: -
注册时间:
一厢情愿而已。希望广州、香港作出不符合自身利益的事情来促进深圳的发展,有可能吗?
问题列出来了很多,后面的前景都是假设。
深圳的边缘化已经注定。
☆系统消息☆
注册时间: -
注册时间:
写得实在不错。
风过了无痕
注册时间: -
注册时间:
确实说得不错……
注册时间: -
注册时间:
写得实在不错。
回头又想起半球的那篇为深圳叫好的文章,对比一下就知道,如果像这篇文章的作者用这样
中肯的语气和角度来评价深圳的好与不好,大家就都能接受的。
☆系统消息☆
注册时间: -
注册时间:
虽然很长,但文章写得很好,很对,政府要看看阿,
☆系统消息☆
注册时间: -
注册时间:
断断续续看了两天,总算是大致看完了,觉得作者写得不错,具有前瞻的眼光。
☆系统消息☆
注册时间: -
注册时间:
没有耐心的人毕竟是多数,这样的文章更适合在经济论坛里发表。
☆系统消息☆
注册时间: -
注册时间:
作者眼光犀利,对经济问题很有研究,并且文字功底深厚,确实是好文章!
Caroline_lele
注册时间: -
注册时间:
看了最前面贴的一篇,写的不错,不过实在是太长了,没耐心看下去啦~不好意思
注册时间: -
注册时间:
说的有些道理!
注册时间: -
注册时间:
这篇文章因为太长而丧失竞争力!
珠三角因为什么而丧失竞争力?
本社区又会因为什么而丧失竞争力?
☆系统消息☆
注册时间: -
注册时间:
转贴:珠三角失掉竞争力了吗(五)?
先解决形而上的意识形态问题,之后才能解决操作技术问题。
中央牵头、有香港、澳门参加的规划
2002年底,原为中共浙江省委书记的张德江在十六大之后晋升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
员,调任中共广东省委书记。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继李长春之后第二个非广东人的广
东主政官。张德江来粤的大背景,正值珠三角整合面临停滞不前局面、而浙江省无论
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正在全国当红之际,此时“上海造神运动”和唱衰香港、深圳的
“妖魔化珠三角运动”正分别如火如荼,广东如何重新树立竞争优势,是这个来自长
三角的浙江省的主政官面前的一道难题。
直至2003年上半年,张较为明显的动作有以下几个:一,视察中山大学、推动广州大
学城建设,以强调区域长久的竞争力来自于教育;二,强调广东要大力发展民营经
济——有移值浙江经验的意味;三,推动珠三角第二次大规模的区域规划。
与本文有关的是第三个动作,这有利于珠三角的区域整合,但是我们无法猜的是,张
此举的初衷,是认识到广东经济增长需要一个增长极,因而需要大力整合珠三角,还
是意在以城市化来拉动经济增长?有人觉得,似乎后者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因为城市
化是张德江在浙江任上最主要的政绩之一,原温州市长、后任浙江省国土厅长、最后
因腐败案外逃 雷厉风行,在全国造成很大影响,作为张德江城市化拉动经济增长思路
的操作者,居功甚大。
张德江主导的此次珠三角大规划,明显与第一次不同的是,系由广东省建设厅主导操
作,而不是上次的由省计委操刀。这也算是“城市化”思路的旁证吧。为了避免珠三
角各个城市争论不休、地方思维干扰规划,张德江拉来了国家建设部部长汪光焘,由
中央一个层级的规划专家来操作规划设计,这包括两院院士、建设部原副部长周干峙、
中国城市规划院院长王静霞、广东省城市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宋劲松等等。。
由于由建设部门来主导,此次规划的思路与上次最大不同的是,欲通过对土地、人
口、环境等城市空间布局的控制,达到城市群规划控制的目的,而非第一次直接对产
业进行分工、控制。这是一个进步,但同时不利之处也正在于此,因为写方案的规划
专家们更擅长于城市空间布局,但对产业的理解力可能就不足够。这还不是大问题,
最关键的问题是,此次规划依然不能够把香港、澳门拉进来。
虽然有关主导者声称这次规划系在香港、澳门回归之后进行,因而可以以大珠三角的
思维来进行规划,但是从其规划设计论证的过程和参与者构成来看,首先由于时间较
紧,并不能进行深入的征求意见,其次香港和澳门方面并没有派出官员或学者参与规
划,这事实上并不能保证港澳的声音体现在方案里边。从最近媒体披露的一些初步思
路里边可以看出,这次规划仍不能脱出1994年规划里边的“广州中心论”的旧窠,而
非从粤港真正合作和融合的角度,体现香港作为本区域经济中心的作用。
为什么不能够请香港和澳门特区政府的相关部门参与进来呢?人们可以辩解说,由于
一国两制,在操作上不方便,但是这些都是托辞,因为一国两制并不妨碍广东省和香
港、澳门在珠三角规划方面进行非常深层次的沟通和合作。香港学术界一直认为大珠
三角的合作应该是共同打造一个“大珠江口湾区”或者叫做“香港湾区”,而这个湾
区是以香港为龙头的经济圈。也许广东学者并不完全赞成这个“香港中心论”的方
案,但大家可以通过辩论而比较优劣,最终互相妥协,可能最终的方案既不是明显的
“广州中心论”,也不是十分明显的“香港中心论”,而是一个稍偏向“香港中心”
的折衷方案(因为香港中心论比较符合经济规律)——事实上是可以有这个折衷空间
的,笔者将会在后边进行详细阐述。
可能仅仅邀请国家建设部参与讨论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想要在粤港澳平衡的前提下进
行规划操作,至少应得到国务院的支持,由一个国务院副总理进行牵头,使国家发改
委、国务院港澳办、交通部等机构介入到珠三角一体化的进程中来,并由港澳办吸引
香港和澳门特区政府和学术界都参加到规划的讨论中来,直至拟定一个大珠三角的区
这样的话,香港、澳门与珠三角的合作平台,就不再是原来一个毫无效率的粤港联席
会议及粤澳联席会议——天哪,三方甚至不能自行坐在一起开一个有三方参与的粤港
澳联席会议!——而是由国务院港澳办提供的一个更高层面的平台,粤港、粤澳方面
就不会仅限于对一个个具体的基建对接方案进行单个的讨论,而可以提前对所有经济
合作需要讨论的方面进行科学的规划,这才是真正的大珠三角思维。
如果担心中央部委的牵头让人质疑一国两制的话,那么可以由港澳办支持,由粤港澳
三方共同组成一个“大珠三角区域联席会议”,这个联席会议可以由香港、澳门、深
圳、珠海、广州五个城市和广东省的相关官员(可以由广深珠各市的主管副市长、港
澳特区政府的相关司局长参加)组成,由广东省一名副省长和港澳办一名副主任共同
主持联席会议,粤港澳三地的学者、国务院港澳办、国家建设部、交通部、国家发改
委等相关部委的专家们作为方案的设计者提供智慧支持。珠三角区域的其它城市也可
列席这个联席会议。由国务院和香港、澳门特区通过立法的形式确定这个“大珠三角
城市联席会议”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授权常设机构,由这个授权机构对珠三角城市群
进行规划,并对规划的实施进行监控。
可以想见在这个联席会议上将会吵得一塌糊涂——比欧盟的会议还要难以统一意见,
但是他们最后必须达成妥协。而最佳的妥协方案,应该是在确立穗港走廊的“主街
道”地位的前提下,粤港澳三角形架构所获得的平衡。
必须确立穗港走廊的“主街道”地位,优先发展珠三角东岸地区。
笔者曾经和本次规划的其中两个课题组的负责人、深圳市城市规划研究院院长王富
海、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主任阎晓培,以及中大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曹小曙
博士等人进行过十分深入的讨论,讨论之后笔者深信,必须提出一个“穗港走廊”的
概念,来取代“香港中心论”或“广州中心论”,消弥珠三角的龙头之争。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的是:珠三角东西两岸的严重不平衡是一个现实。
在珠江口的东岸,从广州到香港的走廊上,有中国唯一的国际化大都市香港和中国华
南地区的两大经济中心城市广州和深圳、有台资IT产业在华南地区最具规模的集中地
东莞。香港、深圳、广州是整个珠三角城市群的领导集体,必须承认他们的领袖角色
和话语权。
而且珠三角东岸地区的产业结构也最为合理,香港为金融和物流中心,深圳为金融和
物流次中心、广州为物流次中心,广州和惠州为重化工业基地,深圳、东莞和惠州为
高新技术产业制造基地。
在人口分布上,香港人口规模为700万左右,深圳人口规模为700万左右(含暂住人
口),广州人口规模为1000万左右,东莞和惠州的人口规模分别为400万左右(都含暂
住人口),也就是说,整个珠三角东岸的人口总量达到3200万左右,即便去掉惠州的
穗港走廊上,四个城市的人口规模也将近3000万。而且由于香港、广州、深圳三个城
市都是有国际影响的大城市,经济发达,人口的消费力也远较珠三角西岸为高。
从城市形态上来说,从广州到澳门的城市走廊并没有成形,而从广州到香港的城市走
廊已基本成形。在这个走廊上,沿广深高速公路分别是广州市区—广州黄埔区、新塘
镇—东莞市区—东莞厚街镇、虎门镇、长安镇—深圳松岗镇、沙井镇、福永镇—深圳
宝安区、南山区—香港,沿广九铁路则分别是:广州市区、广州黄埔区、新塘镇、石
滩镇、惠州石湾镇、东莞石龙镇、常平镇、樟木头镇、塘厦镇、深圳平湖、布吉镇、
深圳罗湖区和香港。城市绵延成带状分布,基本联成一体。
如果我们超越城市个体概念,以一个成形的“穗港走廊”作为整个珠三角的增长极、
作为珠三角的轴心的话,相信有更强的说服力。
事实上,在经济地理学上,就有一个现成的“主街道”概念。如果说整个珠三角已成
为一个一体化的庞大城市群落的话,那么在这个群落中,有主街道和辅街道之分。穗
港走廊就是珠三角的主街道,而广珠澳走廊、港深惠走廊、广州佛山江门走廊则是辅
街道。就象深南大道是深圳的主街道(深圳主要的金融中心区、行政中心区、CBD、高
新技术产业园区、主要的商业区等等,全都分布在这条主街道两旁)一样,穗港走廊
也起到同样的作用。
如果最终能够成立一个“珠三角区域联席会议”的话,这个联席会议必须确认“穗港
走廊”的“主街道”地位,以它作为珠三角的增长极,带动整个珠三角的经济发展。
如果确认了这一点,那么就应采取优先发展珠三角东岸地区的策略,至少在十年之
内,重点发展珠三角东岸地区;对于广珠澳走廊,可予以次主街道的地位,相对加以
扶持,但是它和穗港走廊的主次之分必须相当清晰。为了减少阻力加强说服力,可以
将佛山禅城、南海两区作为广佛一体化城市的一部分吸收进来。
主街道确立以后,在基建方面就应有相当的倾斜,加强和完善这条走廊的基础设施优
在这条穗港走廊上,现成的交通干道主要有以下四条:广深高速公路、一零七国道、
广深铁路、莞深高速公路,拟建的干线则有沿海高速公路。笔者认为当务之急还应增
加一条:香港到广州的轻轨。
现在广州—东莞的轻轨正在计划之中,深圳地铁1号线和4号线也正在建设之中,并确
定了与香港西铁、地铁的接轨,但深圳地铁1号线进度较慢,现在一期只规划修到华侨
城,二期规划现已延长到深圳机场,4号线则只规划到龙华镇。深圳地铁出关以后均表
现为轻轨的形式,但笔者要建议的是,深圳地铁的一号线应该继续向前走到东莞(长
远的话,深圳地铁四号线亦应打通到东莞与广州—东莞轻轨相连),最终和广州—东
莞的轻轨相联结,这样的话从香港到广州就由地铁和轻轨全部沟通,这将极大地方便
了客流在穗港走廊上的流动。因此这条城际客运干线应该尽快立项并上马。
由于广深高速已经超负荷运转,因此应尽快启动沿海高速的建设,与深港西部通道一
起,打通货物在深圳和香港西部的运输瓶颈。广深铁路现正准备建设第四条线,应加
快高速铁路的改造,同时促进铁路运营体制的改革,使广深铁路更多地作为一条货运
干线而存在,其客运功能相当一部分要分流到穗港轻轨上去。同时加强对一零七国道
和莞深高速的改造,使其货运分流的功能更加完善,也要改造平盐铁路,突显其疏港
铁路的功能。
这样的话,穗港走廊将由密密麻麻的6条交通干道进行联结(如果加上广州到惠州的输
油管道和深圳到广州的天然气管道的话,那就是8条!),香港、广州、深圳三大航空
港,港深港口群则为其提供国际国内通道。这个高密度、立体化的运输网络,将使得
这条走廊成为全球最为繁忙的交通线,其经济发展动力和辐射能力大大增强。同时仅
仅是穗港轻铁、沿海高速的建设,以及其它几条干线的改造,其投资规模就会高达千
亿以上,这对珠三角近期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不可小瞧。
走廊的建设其中一个结果,应该是沿线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在深圳和广州之
间,将会增加四到五个中等规模的城市(人口在一百万左右),其中包括广州新塘到
东莞中堂一带,博罗石湾、增城石滩、东莞石龙、石碣一带,东莞虎门、长安一带,
东莞常平、樟木头一带,深圳沙井、松岗一带等。
有一点需要指出,对珠三角东岸地区的强调,并不排斥珠三角其它地区的建设。珠港
澳大桥并不会受到影响,佛山五区的一体化进程照样推进,广州到湛江的高速公路同
样可加快建设。一个大珠三角的发达交通网络才可以使得穗港走廊的增长极角色发挥
得更为充分。
在广东省正在进行的珠三角规划中,笔者以为穗港走廊的概念可能会得到重视,然而
由于各种原因,现在看来仍未走到这一步。笔者不知道如此匆忙的规划有什么意义,
没有香港和澳门参加的珠三角规划能否得到落实。过去A计划的失败其实已经表明了一
点,不尊重市场规律的作用,那规划就会变成一个笑话。而由于市场的力量,即便广
东省或珠三角没有作出这样一个向穗港走廊倾斜的决定,它最终也会形成一个远比西
岸走廊更为庞大的走廊,成为珠三角的领导者和增长极。
珠三角一体化的前哨战
如果说整个珠三角的整合应该优先建设穗港走廊的话,那么穗港走廊的整合毫无疑问
应该优先进行深港一体化的操作。这是一个重要的策略选择。
参加谈判的角色越多元化,越难达成一致的意见。因此,香港与珠三角的整合,最容
易的突破口就是深港合作。只要香港确立了与珠三角融合的出路,那么深港一体化的
操作就会变得简便许多。
笔者这些年来一直强调的一点就是:香港和深圳最终会变成一个一体化的城市!无
它,这两个城市的关系太密切,而且可谓是天然盟友。香港只要确立了融入珠三角,
就不应把深圳视作一个竞争对手。
如果深港同城化,即便珠三角区域联席会议吵不出任何结果,香港和深圳的联盟也可
以有条不紊地推进穗港走廊的极化和珠三角的一体化进程。因为这两个连体城市双剑
合璧,威力无比:各自的弱点得到克服,各自的优势得到加强。深圳的弱势在于它不
可能独立地在全球发挥作用,因而也不可能独立地成为国际化大都市,在上海可以这
样的前提下,深圳在国内的竞争力就会大打折扣。而香港的弱势在于,由于一国两制
的束缚,它不能独立而又方便地在珠三角发挥作用,充当领导角色,因而面临广州对
领导权的争夺。如果深港一体化,这两个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这种一体化并不是在行政上将二者合并为一个城市,也就是说,并不是将深圳从中国
大陆的管辖权里分割出去,扩大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管辖范围。一国两制仍旧屹立不
倒。进行的只是经济的一体化和生活的同城化。
以下一些重要问题或决定将对深港一体化的进程有重大影响。
其一是深港过境的最大便利化,其中一招即可达到此一效果,那就是,深圳居民凭身
份证(含蓝印户口概念的居住证)可直接进入香港。
深圳现有常住人口约150万人,由于深圳正在加速人口常住化,有可能在五到八年的时
间,这一数字可达到300万人。如果深圳市给相当部分的暂住者以蓝印户口概念的居住
证,再加上原就已有的为企业提供的赴港便利,那么约有4-500万的深圳人可以很方便
地来往香港。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不但香港人到深圳就象罗湖的人到蛇口一样方
便,同时深圳人到香港就象从蛇口到罗湖福田一样方便。
这将给香港带来什么好处?至少是,深圳市民成为香港消费场所的主力军。除了消费
外,更重要的是商务上的方便。大量的深圳人将在香港开展频繁的国际商务活动,这
对香港的酒店业和会展业来说将是一个重大利好。
深港的零售业将会在人流的选择下自动地进行分工,香港将会以高档消费为主,而深
圳以中低档消费为主。深圳人会蜂涌而入赖在香港不走吗?显然香港过高估计了香港
的吸引力而低估了深圳的吸引力。大部分人由于香港的高房价,而对住在香港没有多
少兴趣,而深圳优美的城市环境使得深圳人对住在深圳相当满足。
深圳身份证将会在全国变得极其吃香吗?如果真是这样,那表明香港在中国大陆还是
极有吸引力的嘛,而不是人们现在唱衰香港的那样。即便如此,只要加强对深圳户口
管理加强监督,并不会出现大量的腐败行为。
深圳居民凭身份证直接入港,基本上便促成了深港生活的同城化问题。
第二个大问题是香港与深圳在金融业的分工,其中重点是两地在证券业的分工。
因为银行和保险业不是大问题。香港的银行和保险公司固然将会在深圳开设密集的分
支机构,深圳的银行和保险公司同样会在深圳人频繁活动的香港开设分支机构。激烈
的市场竞争将使得两地的金融业都变得高度发达,而这对两地的投资环境都是极大的
但是两地的证券市场如何共存?这是一个最考验两地智慧的问题。因为如果两地融合
的结果是深圳没有了证券市场,对深港共同体在珠三角发挥作用十分有害。可是现实
是两个证券市场互相存在竞争关系。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其实并不复杂,两个证券市
场差异化定位。深圳主攻创业板,香港主攻主板。
香港这样一个地方并不适合开设创业板,因为它缺乏高科技公司,而且上市成本太
高。香港创业板几年的实践已证明了这一点。到如今,香港创业板成了香港的鸡肋,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并且香港已有创业板成了深圳不能开创业板的一个常被列举的
是深圳再开一个创业板,还是把香港创业板拿到深圳来开?这都是技术问题,关键是
香港不必再有创业板,而深圳则有这个东西。在此基础上,深圳交易所和香港联交所
之间可以建立起密切的合作,比如可以两地同时挂牌,可以建立深交所向港交所的输
送制度,如果深交所上市公司达到一定规模,可以转移到香港联交所挂牌。
香港特区政府可以向中央政府表态支持这样的分工,这将会在中央考虑深交所与上交
扬分工时权衡的一个重要砝码。如果香港玉成了此事,两利不说,首先就向深圳表达
了一体化的诚意。
第三大问题是:香港新界与深圳接壤地区的开发。这既包括新界上水、粉岭、沙头
角、元朗等地的一切,也包括所谓“河套地区”的共同开发问题。这是深港同城化的
一个重要步骤。
深港同城化必将极大促进新界北区的开发。除了市场直接作用外,香港政府也可适当
河套地区的利用,将会是深港一体化的象征性动作。对此地区,两地及学术界提出过
许多方案,包括所谓的“中药谷”计划,包括深圳所提出的建立一个“高科技园区”
的计划,包括老亨兄提出的建立“教育特区”的方案。其实这块地由于不是很大,无
论搞什么都不是很关键的一个区域,重要的是两地必须搞点什么,以表现两地精诚合
作的意愿。因为如果两地精诚合作的话,中药谷或高科技园区摆在哪里都可以搞,都
可以搞成功,在已有了CEPA和将来中国加入WTO缓冲期的终结之后,某块地的特殊价值
就显得很小了。在这个意义上,笔者支持老亨兄提出的“教育特区”的方案,既然搞
什么都无所谓,那么就搞教育最好,因为两地所缺的都是人才。
无论如何深港边界地区一定要开发,这才会在直观上促进深港同城化的实现。
第四,为了促成深港一体化,深圳必须在初期进行大的让步,让香港人尝到甜头,以
鼓励其进一步同城化的意愿。可以采取的步骤包括:鼓励香港公司进入深圳的市政等
垄断行业的经营运作,比如公交、自来水、能源等方面;在香港机场并购深圳机场方
面作出让步,可以允许香港机管局控股深圳机场,但前提是不将机场公司注册地迁出
深圳;比如在会展业方面减少对香港的冲击,并配合香港需要,支持其会展业发展等
其中当务之急是机场购并案,由于深圳不肯放弃控股权,久谈不决,已使深港机场与
白云机场的竞争中失去了最佳时机。如果再耽误两年,白云机场在华南地区航空枢纽
地位便日渐牢固,那时香港和深圳都面临边缘化的危险。而如果深港两地尽快达成合
作,进行合理分工——深港机场建立高效的接驳手段,在此基础上,深圳机场主攻国
内航线,香港机场主攻国际航线,并尽可能地降低成本,那么港深机场便可与白云有
第五是深圳必须加快打通香港往来珠三角的交通瓶颈,让香港与珠三角之间的客货往
来更为高效。一个中心城市要想发挥作用,打通这个城市所有的出口路十分关键,广
州这几年大搞以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高速公路网,其意其实正在于此。广州最快速度
地建成了环城高速,又在大力建设珠三角一环高速,其意就在于让珠三角的客货流进
出广州更方便。而香港与珠三角之间的出口路却处处有卡,除了两地关卡外,运输不
畅也是卡。
深圳不必再反对上马珠港澳大桥,而应支持这一打通香港到珠三角西岸出口路的举
动。何况深圳的反对已不可能阻止此大桥的建设。深圳更应该做好的是消除深港之间
运输瓶颈的问题。罗湖关的改造,罗湖、皇岗口岸地下快速通道的衔接,西部通道的
建设都是得力措施,此外应加快皇岗路货柜车过境通道、沙头角货柜车过境通道的改
造工作,使得深港之间畅通无阻。
当然还有更多的可以合作的地方,问题的关键是两地树立起同城化的坚定决心。只要
深港两地坚决推进一体化,香港就可以通过深圳的传递作用加强对珠三角的渗透和影
响,确立深港联合体在珠三角和华南的领导地位。
在这样的基础上,深港一体化当然是珠三角一体化的突破口。
紧密的华南经济圈
长远来看,闽赣湘桂琼五省都是香港和珠三角的经济腹地,但现在这种联系还不是那
么紧密。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由于梯度发展的原因,除了福建省的闽南地区外,五
省经济现在还不是很发达。在香港和深圳等珠江口港口群的集装箱生成量中,湖南、
江西等地的比重还十分低。但是在珠三角再高速增长10年之后,更进一步的增长就有
赖于这些相邻省份的发展了。因此,珠三角必需及早进行将之纳入到更紧密的华南经
济圈的思想准备和规划准备,其中最重要的是交通规划和建设。
也就是说,珠三角现在就得着手打通广东与相邻省份的出口路,从汕头到厦门的高速
公路,从梅州到龙岩的高速公路,从河源到赣州的高速公路,从韶关到湖南的高速公
路、从广州到柳州、桂林的高速公路、从珠海经台山通往广西玉林、南宁的高速公
路,都应纳入计划中来。
与此同时,香港和深圳的港口经营集团,应该有计划地收购福建、广西两地的中小港
口,最好控股厦门港,使北海、防城港、钦州港、汕头港等成为香港、深圳枢纽港的
喂给港,避免福建、江西两省向上海靠拢,确保华南经济圈的形成。
如果我们能顺利推进深港的一体化,并在此基础上推进珠三角的一体化,珠三角就可
以在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保持高速的经济增长,成为中国两大经济发动机之一。在此
基础上,通过辐射华南五省和西南四省,珠三角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个紧密的华南经济圈,处于中国和东盟接触的前沿。而至少在未
来的十到二十年内,出于全球战略需要,中国会日益加强与东盟的经济联系,朱老板
推动的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构想,就是这一战略的明确体现。中国与东盟之间加
强经济联系的其中一个后果,就是加强了香港在华南—东盟经济圈中的中心地位,这
更有利于香港亚洲之都定位的实现。
如果我们沿着这个路线图向前走,还有什么理由怀疑珠三角的竞争力呢?
☆系统消息☆
注册时间: -
注册时间:
转贴:珠三角失掉竞争力了吗(四)?
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后遗症,香港经济迟迟不能重回景气,香港市民的焦虑和惶恐是
显而易见的。受到香港信心不足的影响,以及中央政治生态对珠三角尤其是深圳的压
抑,深圳人的心态也变得焦虑和不安,而政府不能迅速出台措施让人民重拾信心,导
致了不满和失望情绪在民间弥漫。而同时,由于上海和苏州的大红大紫,长三角人尤
其是上海人的自信心爆棚,使得人们产生了珠三角竞争力衰退的臆想。
是的,信心!所有的问题都出在这两个字上。正如笔者在前文所述的,信心导致了景
气,而景气会增加信心;如果失去了信心,也有可能导致景气丧失。现在珠三角比长
三角所缺的,其实就是信心而已。珠三角人民们自己的信心不足会导致别的人们包括
投资者对珠三角的信心不足,这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加强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
中,媒体起了渲染和交叉感染的作用。
作者身为媒体中人,深知其中的玄妙之处,也清醒地知道在中国媒体中间“上海崇
拜”情结是何等地深重,并如何地影响了媒体作出的判断和比较。
媒体的从业者大都是年轻的知识分子,而且大部分人可以归入小资一族。上海这样的
城市对小资一族天生具有诱惑力,于是上海成为了小资一族的圣地。这样的感受影响
到了他们对城市和区域之间竞争力的判断。媒体中的小知们,尤其是中国财经媒体中
的从业者,大都不具有深厚的经济研究功底,却偏爱对中国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对城
市品头论足,掌握了媒体话语权的他们轻率地下结论,并影响了作为现在城市主流群
体的年轻白领阶层。
作者所供职的媒体是一家在全国较具影响的主流财经报纸,这两年来对经济界的影响
是有目共睹。在这家媒体的内容选择和倾向性上,“上海造神运动”和“妖魔化珠三
角运动”的痕迹十分明显。他们最为热衷的报道就是珠三角的跨国公司或知名企业将
总部迁往上海的新闻,并且对香港、深圳、广州的利好消息不屑一顾。编辑们拚命指
示记者寻找企业北迁的证据,完全不顾这有先入为主的嫌疑。以平安保险和招商银行
迁都上海的报道为例,编辑部不顾笔者对内情的了解和经过严密论证之后的否定结
论,执意要一再刊登这样的新闻,并认为这样的新闻极有卖点。相反,对宁波杉杉集
团迁都上海发展失利之后又把总部迁回宁波的新闻,编辑们却丝毫不感兴趣。
而珠三角及深圳人自己的反思却被媒体大炒特炒,仿佛进一步证实了“珠三角不行
了”、“深圳不行了”之类的判断。我从不反对深圳人彻底反思自己,但我们的反思
客观上帮助了“妖魔化珠三角运动”的流行,这样的流行进一步打击了我们自己的信
心,尽管我们现在最缺的其实仅仅是信心。
笔者是否对此感到绝望呢?那倒也绝对不是。事实上,能够毫不留情地反思自己,能
够时时刻刻具有危机感,这正好说明了我们的竞争优势。日本人时时有危机感,日本
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色列从来没有安全感,然而以色列成为一个经济和科技
上的发达国家,并且以一个小小的国家,可以打败周边数个极具尚武精神的穆斯林国
家,让他们不得安生。香港和深圳有危机感,珠三角有危机感,这绝对是好事情。如
果太骄傲自满,那反而会有祸患。
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第三部分:2003年是一个拐点?
弹指一挥间,一转眼十年过去了。中国人常说,风水轮流转。毛主席也教导我们说:
事情正在起变化。
2003年的春天,中国的政治生态出现了一些变化。这些变化会否导致区域经济出现重
大的变化还有待观察,但是我们说,出现了一些苗头。
其中最为重大的事件之一就是周正毅案。
虽然这只是一个经济案件,但是经济即政治,这是普遍规律。更有境外媒体指,国内
的反腐败大案常常带有政治博弈的意味。如果这两个命题成立,那么周正毅案也应当
周正毅案的要命之处有三:一是,身为房地产商,又犯的是金融大案,这直指“上海
造神运动”两个最大的受益者:房地产业和金融业,将会对“上海造神运动”构成极
大打击。“上海造神运动”之所以叫做“上海造神运动”,正是因为其中有造的成
分,有虚假的成分,可是这虚假却一直被欺瞒着——至少虚假之处分别是:房地产出
现了极大的泡沫,金融业出现了极大的混乱——可是上海人还在继续鼓吹房地产的美
好前景,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似乎可以借混乱而繁荣。此案发作的时机恰如其
分,全国正在检讨地产泡沫危害,而防范金融风险也正是中央高层一直强调的。二
是,周正毅案直指上海也是中国政治生态的最关键之处,官僚、权力与民营资本相互
勾结,“红顶”们由此展开中国特色的“私有化运动”——掠夺本为全民所有的国家
财富,形成中国式的“裙带资本主义”。具体到上海而言,周正毅案与上海近几年政
府的若干重要官员都有脱不了的干系,是“某某帮”的重要利益支撑点,也是政治博
弈中攻其必救的要害之处。三是,“上海首富”是一个标签,拿周正毅开刀有象征意
义。一个案件扯出一个窝案,万泰钱永伟、中银刘金宝等落马,加重了这个案件的份
量——这就是美国人所谓的“集束炸弹”。如果说沙士风波中的政治博弈是“杀敌一
千,自损八百”,为的是下马立威,震慑官场、收服民心的话,那么周正毅一役则显
然是长缨在手,稳赚不赔,为的是平衡、笼络地方势力(不是说上海十年没处理过金
融大案了吗?这个开头显然会让其它地方感到振奋),同时破掉国务院原来权力的不
平衡局面。
所以周正毅案的处理,肯定将会显得一波三折,因为这里边要经过一个复杂的利益交
首先双方最后达成妥协的基本点是:确保上海经济的发展不受干扰、确保上海的政
治、社会稳定。前者是双方的利益共同点,毕竟上海是全国经济发展的两大火车头之
一,现在香港那一个还正风雨飘摇呢,这一个决不能同时陷入危机;后者则是为对方
准备好的一个台阶下,案件的处理止于经济,不涉政治,也就是说,上海的领导班子
不会有大的震动,顶多顶多,抓一个二线人物,比如市人大的副主任,对全国人民算
是有个交待罢了。
力保上海干部的一个说辞也正是要确保上海的政治、社会稳定。这句话也说得通,上
海关乎全国的大局,现在正有一个大好的局面,破局不是好事,勉强成立;也说不
通,因为有北京陈希同、王宝森案在那放着呢,上海稳定重要,北京的稳定就不重
要?从政治上来说,只能说是更重要,那么处理陈希同影响到了北京的政治、社会稳
定了吗?我们中央的结论是:没有。正是因为也说得通,也说不通,所以成为一个交
换的筹码。
一方的目标是不失去什么,一方目标是要得到什么,互相让步,妥协、交换之后,显
然是后者赚了。后者赚了什么呢?那要看这个案子所涉及最深的那个政治人物是谁。
这正是笔者猜测目的在国务院的权力格局的原因所在。
不过上海也真不幸,在周正毅案还未了结之时,偏偏又出了地铁4号线的重大事故,虽
说没死人,可是动静、影响太大。此一事故打击最大的可能正是上海的“起吊机经
周正毅案肯定会让国内的其它一些地区私下里感到振奋。比如长期因为向上海倾斜而
受到压抑的广东、天津,比如与上海有直接竞争关系的北京,还有在这十年时间里一
直没有被真正安抚过的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已经因为“西部大开发”而被安抚过
这正是笔者在一些论述中把此案视作广东的利好的原因所在。人们看到了重新回到平
衡的苗头。
事实上,进入2003年之后,珠三角的利好一直不断,小的利好包括深港24小时通关、
珠港澳大桥有进入实际操作的迹象、广东省政府与国家建设部一起,启动珠三角第二
次大的规划,最重大的利好则是“CEPA”。
笔者之所以将CEPA视作珠三角的重大利好,基于三个判断:其一,香港与小珠三角
(包括深圳)是共生共荣关系而不是竞争关系,对香港的利好也必然同时是对珠三角
的利好,这一点现在应该没有什么争议了吧;其二,CEPA似可起到消弥珠三角龙头之
争的效果,确立香港在珠三角无可争议的龙头地位,而龙头不能完全确立,正是珠三
角整合中的主要难题之一;其三,CEPA基本上解决了香港如何在珠三角发挥作用的问
题。厉无畏所言香港和珠三角的融合受到“一国两制”原则的限制是中的之言,而
CEPA相当程度上将香港与珠三角的沟通障碍给打通了。
正如笔者在《21世纪经济报道》一篇文章里所提出的那样,CEPA解决了香港与内地的
客货来往的两大障碍。
因为香港与内地、尤其是与小珠三角之间,过去在客货交往中,呈现出两种不平衡的
局面:香港人可以自由的、十分方便的来到内地,可是内地人(包括广东人)却不能
自由地、十分简便地进入香港;与此同时,内地的货物可以十分自由地、相对简便地
进入香港,因为香港基本上是一个零关税的自油港,而香港的货物却不能相对简便地
进入大陆。香港最优势的金融及其它服务业也不能很方便地进入大陆。
CEPA正好解决了上述的两个问题。广东居民可以以个人身份赴港,而不是过去那样团
进团出,这意味着整个广东成为香港的消费目标市场,珠三角这个经济发达地区的约
三千多万人成为香港市场上的常客,这意味着香港将不再只是香港七百万居民的消费
地,而是珠三角数千万人的消费地。香港地产商品自由进入内地,则可能会对香港的
制造业优势进行支持,也是使香港强身健体的一个举措。香港的服务业可以更为方便
地进入内地,虽说对珠三角而言可能实惠不多,因为在过去香港的服务业已经以灰色
的各种手段进入珠三角,但现在合法化之后,在质量和规模方面肯定可以突飞猛进地
提高,香港名正言顺地为整个珠三角提供服务,一则强化了香港的竞争力,稳固了香
港在珠三角的龙头地位,另一方面也解决了珠三角整合中的一国两制瓶颈,使得香港
在珠三角的领导作用更容易发挥。
还有一点对珠三角的整合很有帮助,也从侧面促成CEPA成为仅仅是珠三角的利好而不
是全国的利好,那就是香港和珠三角在信息沟通上的障碍越来越少。香港作为国际上
一个重要的信息中心,信息的自由流通是市场经济制度发挥作用的一个要件。
近几年来,悄没声息地,香港资讯在珠三角流通的障碍越来越少,这其中最主要的表
现就是香港电视台在小珠三角的落地,显然已在探讨之中。从凤凰卫视、华娱电视的
获准落地,到亚洲电视、无线电视正在争取落地,事情朝着进步的方向发展。香港人
如果在小珠三角可以看到香港报纸、香港电视,接下来可以不耽误炒香港股票、买香
港马的话,香港和小珠三角的融合就也会进入加速期了。
上海的周正毅案和香港的“CEPA”几乎在同时发作,这正是笔者判断事情正在起变化
的主要证据,前者打击了“上海造神运动”,后者打击了“妖魔化珠三角运动”。正
如广东省社科院一位学者所说的那样:长三角和珠三角已被打破了数年的平衡可能正
在恢复之中。
作为中央政府来说,作为最高决策者来说,他们管理国家最大的一对矛盾其实就是如
何兼顾公平和效率。落实到全国发展战略格局来说,也就是如何发挥龙头的增长带动
作用,同时兼顾全国的地区平衡,避免经济落差太大。这十年中间,尤其是最近五年
间,中央决策者也同时在解决这两个问题,然而不幸的是,广东、珠三角都不在北京
眷顾的视线之内。
在强调龙头、强调沿海的带动作用时,中央强调了上海,强调了把上海建设成为全国
的金融中心的重大意义,在强调地区平衡时,又强调了西部大开发。某种意义上,在
中央决策者的眼里,广东和天津一样被“中部化”了。
由于决策层的心理作用,同为沿海地区的经济增长极的珠三角没有被放在与长三角同
等重要的位置。这同样是一种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不但在经济上是危险的、不务实
的,在政治上其实也是失策的。
物极必反。
也许到了2003年,到了需要对此进行校正的时侯了。而对此进行校正,正是全国大部
分地区的人心所向。
周正毅案和CEPA,这两个事件能否得出2003年出现拐点的结论?第一,要看周案引发
政治博弈的结果。现在看来形势虽不明朗,但是能爆出周案本身就已具切实意义。此
外,由周案引发的媒体及学术界对上海及长三角的反思已经开始,这是个好事情,人
们开始冷静下来而不再是狂热,而只要是冷静下来,造神运动就会终结,事情就会回
到本来面目——事情的本来面目就是,中国至少会有两个火车头,上海要想超越香
港,至少在10年内还基本是不可能的事情,而如果这10年内香港并不是每况愈下的
话,不但不每下愈况,反而与珠三角相互促进的话,在20年内超越都是不可能的事
情。对上海和长三角的反思将使珠三角在心理预期和信心上与长三角回到现实的平衡
中来。如果周正毅案的结果削弱了某某帮的实力,并为新政派捞到了实地,为下一步
谋求全国的区域平衡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那么2003年就可以视作一个拐点。
第二,要看香港和广东能否把握住CEPA这个机遇,迅速推进大珠三角的一体化。这取
决于几件事情,一,香港因23条立法而引发的政治动荡能多快地得到平息,这意味着
有多少时间可以耽误;二,即便平息,弱势的董建华跛脚鸭政府还有没有足够胆识,
在香港民意强调“一国两制”中的“两制”元素而不是“一国”元素的氛围下,继续
而且更为大胆地推进与珠江三角洲的融合;三,追求稳重的中央政府现决策层会否顾
忌香港现在民意,不敢大胆地支持香港和珠江三角洲的一体化进程。
对于第一点,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原因是,中央政府处理此事十分稳妥;香港市民非
常成熟和理性,不过激,见好就收;可能有外国势力支持的民主派如果理性的话,就
不会继续抬高要价,非要要求董建华下台和普选特首,进行激进的政治改革,因为首
先那违背了基本法,香港主流民意未必支持,同时外国后台们并不乐见香港动荡,那
样会伤害到这些国家的经济利益。所以可以想见,23条会照顾各方体面的情况下收
场,香港人收敛政治热情,重新关注经济和民生课题,而董先生必须在这方面有所作
对于第二点,董生是否够胆略,其实仍取决于香港民众对珠三角一体化的态度。某种
意义上说,香港民众对CEPA的支持态度和寄予厚望,已表达出香港民众对港珠一体化
有正面取向,因为他们预期这会对香港带来经济上的巨大好处。那么广东省在近一年
内的操作应该更稳重和眼光长远一些,一定要让香港民众、业界在经济上和生活上得
到好处,要扶持香港经济恢复景气,让香港人重拾信心。因此,广东省最好在初期对
香港作出一些重大让步,以促成珠三角的一体化,这样的话,香港人乐见一体化,董
生才能放手推进。
对于第三点,确实也很关键,也正是笔者担心的一点。因为珠三角一体化牵涉到广东
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这两个不同的行政区域,而且牵涉到“一国两制”的大局,没有
中央出头,粤港很难谈到一块,没有中央点头,粤港谈到一块也没有用。从新政派近
期的一系列手笔来看,应该有这方面的雄才大略和胆识。
至于如何推进珠三角的一体化,则是笔者在下一部分中所要谈论的内容。
23条风波应该会在近期内平息,那么CEPA的落实应该在年内就开始看出一些实效。如
果粤港在一体化方面开始作出一些姿态的话,那就说明方向已经确定了。如果能达到
这样一个效果,同样也表明了2003年是一个拐点。
也许2003年注定是一个开始的年份。让我们走着瞧。
第四部分 珠三角一体化的路线图
虽然大环境有利于珠三角整合的推进,但是如何推进,却仍是一个需要艺术性操作的
事情。近十年来,虽然珠三角许多城市认识到了整合的重要性,广东省方面也极力想
推动,但是真正的整合却很艰难,每走一步,每一个项目,都充满了争议,“议而不
决,决而不行。”时间就这样一年年过去了。
为什么操作起来这么困难?这几年来,我们看到,香港与广东省在谈合作,与深圳市
在谈合作,与广州市在谈合作,与上海、北京在谈合作,与中国西部省份在谈合作,
一切都在谈,但是除了内地吸引一些香港投资外,看不到真正的战略合作的影子。笔
者觉得,除了香港人缺少战略眼光外,没有一个主导的计划是主要原因。因此,笔者
在此提出一份珠三角一体化的路线图,供大家讨论。
香港必须坚定珠三角一体化的决心
笔者以为,从广东省1994年形势进行珠江三角洲经济区规划开始,对香港的作用一直
是有认识的,虽然没有到公推香港为龙头的地步,但是如何尽可能地利用香港优势,
一直是粤省以及相关城市重点考虑的内容。但至少在2001年之前,香港对与珠三角加
深一体化这个方向,一直是有很深的疑虑的,可以说,在此之前,珠三角推行一体化
的主要思想障碍在香港一方。
在此之后,香港已逐步认识到与珠三角融合的趋势和必要性,但是一是疑虑未消,二
是不知从哪里下手,所以推进起来步履缓慢。总的来说,香港仍没有解决其思想和理
念层面的问题,仍未下定与珠三角一体化的决心。
香港的学术界,尤其是研究经济的学者,对此问题的看法已基本接近一致了,但是香
港特区政府的高官们对这个问题基本没有很深的概念,他们更多地顾虑一国两制会不
会因此被动摇。让香港决策者作出这样一个战略决定是艰难的,因为一体化的最后结
局,会不会由于香港与珠三角的融合及趋同,而使两制的界限变得越来越不清晰,而
这在政治上是否正确,实在不是一件容易判断的事情。
因为对香港决策层来说,判断这件事政治上是否正确,要同时兼顾三个评判者的脸
色,一是香港市民,一是中国政府,一是国际社会。香港市民又可分为两部分,一是
普通市民,一是知识界。老实说,香港普通市民这边倒是好说,因为香港人是最务实
的一群,只要让他们看到香港经济复苏的实绩,他们就会赞同并支持,但是知识界对
于香港能否保持自己的自由市场制度、保持民主和自由,非常敏感。国际社会到底是
最希望看到香港的繁荣呢,还是最希望看到香港没有被中国同化?何者为第一位?似
乎是后者。
而中国政府呢?也在希望香港繁荣和国际社会的批评之间犹豫不决:香港应该最终成
为一个中国城市呢,还是一个和中国有清晰界限的国际城市?说实话,中国政府是最
清醒地认识到香港必需在整个中国经济体中发挥作用,才能保持经济活力的,但是由
于对“50年”承诺的顾忌,所以基本上是任由香港特区政府自己依照民意去作决定。
夹在三者之间的董政府一直犹豫不决,而时间就这样耽误过去了。香港的经济景气每
笔者以为,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考虑,香港必须明确自己的区域定位,就是笔者在前文
里所述及的:香港以珠三角及华南龙头城市的角色,而承担中国经济和金融中心之一
的角色,并进而成为亚洲之都。而这个定位的基石,就是和珠三角融为一体,成为大
珠三角经济区、珠江口都市圈的龙头城市。如果不能坚定这一战略定位,香港就不可
能找到它在整个亚洲和国际上的准确定位。
从政治上来说,与珠三角的一体化并不必然导致“一国两制”制度的失败。
无论是香港、中国大陆还是国际社会,对“一国两制”都有一种十分机械的生硬理
解,以为中国大陆和香港就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社会制度,一个是社会主义,一个是资
本主义,黑白分明,井水不犯河水,在20世纪80年代初如此,在21世纪初的今天依然
从经济制度上来说,现在的中国还是社会主义制度吗?在这个问题上,中国的死硬左
派分子、所谓的“原教旨共产主义者”,有最准确、最清醒的判断。如果说20世纪80
年代,在邓小平发明一国两制的时期,中国还是离马克思主义基本教义比较接近的社
会主义制度,那么经过1992年确立市场经济走向、2001年加入WTO之后,中国的大部分
地区已经具备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许多基本特点,尤其是邻近香港的广东省、珠江
三角洲地区,除了法治、政府不干预等一些方面离香港还有差距外,事实上已是不折
不扣的资本主义。香港是世界上最典型的自由资本主义制度,包括日本、欧洲许多资
本主义社会,其自由度尚不能与香港相提并论,那么珠三角没有香港那么纯粹也不足
但是珠三角、尤其是深圳的经济制度已越来越向香港看齐,与香港趋同,深圳许多市
场制度,都是照搬香港过来的,而且这种借鉴还会继续下去,最终达到珠三角与香港
相当程度上的一致化。从经济制度上来说,珠三角与香港的两制分界线已不那么明
显,这种同质化不是大陆的珠三角同化了香港,而是香港同化了珠三角。
从政治制度来说,大陆还是社会主义吗?在这个问题上,中国的死硬左派分子,依旧
有最清醒、最准确的判断。这个且不去说它,问题的关键是,珠三角的“社会主义政
治制度”会干扰香港的自由、民主吗?笔者不以为然。首先广东人、珠三角人、深圳
人,对政治制度就很淡漠,这里的文化就崇尚自由,因而在这方面来说,最终同样会
是香港同化掉珠三角,而不会是中国大陆同化掉香港。就算是深圳的行政体制改革更
多借鉴新加坡而不是香港的话,香港也不会迅速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进化”到共产
主义政治制度。
对于香港与珠三角的一体化来说,对人们思想观念影响最大的不会是政治而会是文
化。而这正是大珠三角一体化的最有利条件。我们知道,珠三角的文化基本上由两种
质地混合而成,一是以广州、佛山、东莞为代表的粤文化(这种粤文化已经最大限度
地受到香港新型粤文化的浸泡,因而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粤文化,而是典型的香港新
型粤文化),一是以深圳为代表、在珠海、惠州等北方移民较多城市也有相当体现的
北方文化(这种北方文化也不是典型意义上的北方文化,事实上这些北方移民大多是
北方文化中的自由主义者、重商主义者,在北方文化中属于边缘的、叛逆的一群,而
且这种北方文化移植到广东的深圳、珠海等地区以后,又最大限度地受到了香港新型
粤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浸泡,已是一种符合历史潮流的新型北方文化,并且与香港的新
型粤文化有很大的同质性)。
没听明白?简单说了就是,珠三角已基本上生存在香港文化的笼罩之下,成为香港文
化的辐射地区,在文化上来说,已不存在香港与珠三角一体化的障碍!香港人无论是
到深圳、珠海、还是东莞、广州,已不会感到孤独。
从上述可以看出,香港与珠三角的一体化,基本不用担心干扰到“一国两制”的问
题。不过香港人还是有理由担心,因为无论是政治还是文化,都有一个硬东西绕不过
去,那就是法律。这正是香港人对“一国两制”能否坚持不变形地落实下去感到疑虑
的地方,23条立法之所以在香港引起这么大的风波,之所以能动员起30-50万香港人走
上街头,原因正在于此。法治社会的香港市民对法律的敏感性,是远在北京、笃信人
治的大陆人难以理解的。
因此,要想让香港人放心地来推动珠三角一体化,其中一个基本前提就是:中央必须
严格遵守《基本法》,避免使大陆法律的管辖权及于香港的任何企图或失误,以减少
香港人对一体化的顾虑。过去数年间,中央决策层老是想把香港纳入到自己国王权杖
的管辖范围内来,老是怕两制的香港成为捣蛋份子的基地,因而强要香港作出改变以
适应北京。这确实有点不够大气。试想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国力那么羸弱的情况
下,当时香港还在英国人手里,台湾的国民党、西方各国的反华分子都云集香港,也
没有把我们红色政权怎么样嘛,现在中国的综合国力在国际上已没有人小瞧,中资对
香港经济的控制力已大到如此地步,而且香港政府又是中国控制之下、由中央政府任
命特首的特区政府,却为何又如此地过分担心香港被坏分子利用呢?23条立法,在中
国政府来说,所起到的作用只不过是让中央政府更放心一点,但却让香港人有动摇社
会根基之感,得失之间,殊轻殊重,中央政府还应三思。
如果在这一点上能让香港人放心,笔者看不出香港人有什么理由不赞成珠三角的一体
化。如果这样解决了香港人的思想包袱问题,那么特区政府大可以进行一场香港城市
定位的全民大讨论,理清内在逻辑,确立“香港首先是珠三角的香港”这一理念,之
后即可放手推进与珠三角的一体化进程。只要香港人明白过来,并且担当起珠三角的
领导角色,广州自然就不可能再有什么企图,而只能安心于担任广东省的政治、文化
中心和其中一个重要经济中心,为珠三角经济圈在华南发挥作用承担二传手的角色。
☆系统消息☆
注册时间: -
注册时间:
转贴:珠三角失掉竞争力了吗(三)?
在这个金融体系中,大部分机构的发展壮大并非得益于优惠政策或中央的照顾,而是
主要得益于深圳相对较为成熟的市场经济制度。全国最好的银行招商银行,全国最好
的保险公司平安保险、全国资产质量最好的信托公司之一深国投、一直在全国很具影
响力的证券公司君安证券(后被迫由国泰证券兼并)、南方证券,无不是大胆创新、
在市场经济中打拚的结果。深交所是在广州不愿做的情况下深圳做起来的,而且在与
上交所的竞争中,深交所的创新举措远较上交所为多,其自由竞争力比上交所高,也
是业内公认的事实。一个著名的事例是,在1997年之前,在IPO市场的竞争中,深交所
大获全胜,大部分公司都愿意到深交所上市,而不是上交所,局面严重地失去了平
衡,上交所只好求助于中央决策层,证监会强行出台规定管制竞争,要求公司IPO采取
“上交所上一家,然后深交所上一家”的轮流措辞,才算保住了两个市场的均衡。
但是1999年之后,中央金融政策的两次大调整沉重打击了深圳的金融业。一次是人民
银行大区行体制的建立,一次是深交所停发新股而创业板难产夭折。
大区行体制意在消除地方政府对银行体系出于地方利益目的的控制,用意很好,不过
到2003年为止的实效看,大区行体制事实上是失败了。然而这个体制在1999年的确
立,却在珠三角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其一是人行深圳分行失去了原体制下的特殊
地位,沦为广州大区分行辖下的一个中心支行,而上海却是全国最重要的大区分行,
深圳分行的创新权力被有效地扼杀,由于中央要大力扶持上海建成为所谓“国际金融
中心”,几乎所有的金融创新都交给上海来做,深圳金融业活力的源泉——创新——
就干涸了。在深圳与上海的竞争中,深圳与上海竞争的可能性被大大地降低了。其二
是,华南大区分行出于行政序列的考量设在广州而不是设在深圳,起到了在广州和深
圳之间均分金融资源的效果,加大了珠三角内耗的可能性和整合的难度。
2001年深交所停发新股的前提是深圳要开创业板,目的是形成“上交所为主板、深圳
为创业板”的格局,然而不负责任的中央政府在创业板迟迟不开的同时,却不准许深
圳重发新股——假如上交所与深交所的命运调个个儿,笔者相信中央政府绝对不会这
样一托再托不能解决的。这对深圳的负现影响媒体已有较多叙述,这里就不多说了。
但是有一个观点笔者需要强调一下,有人说,深交所被停发新股固然是中央“计划经
济”思维抑制竞争培养垄断的受害者,但是当初深交所得以发展起来,却同样是这一
思维的受益者啊,当时全国各大城市包括天津、武汉、北京、重庆等等纷纷搞出自己
的证券交易市场,中央强令关闭了其它几家,只保留了上海和深圳两家,不能说你受
害时你就叫屈、受益时就不吭声吧。
笔者要强调的是,深圳绝对不是害怕市场竞争的城市,如果让深圳在全国六七个交易
所竞争和在两个交易所竞争之间选择的话,深圳绝对不会害怕选择六七个交易所竞争
的!事实上,中国本应该选择群雄并起、大浪淘沙、优胜劣汰的路径的,可惜的是中
国政府没有选择这样的路线。如果走了那条路,笔者绝对相信,深圳同样可以在那场
乱战中胜出的!
从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的五年中,因应中国加入WTO的变局,中央最高决策层一直
在“鼓励竞争”和“加强中央主导”两种思维中摇摆和争论,但是在操作中占上风的
似乎是“加强政府干预”的一派,至少在区域竞争这一块是这样,至少在牵涉到上海
时是这样。但是笔者要提出的问题是:会一直这样下去吗?
笔者相信,这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在全部中国人的思维定势中,中庸和平衡是
永恒的,而作为中国已确定的市场经济走向的原则,鼓励竞争是必然的趋势。这两者
决定了,“上海造神运动”不会长期化,同时也决定了,深圳金融业遇到的这些困难
是暂时的。
但是即使深交所恢复发行新股,或者是创业板以一种变形的方式开出,深圳就可以恢
复和上海竞争中国金融中心的雄心呢?答案是,不可能,也没必要。
不可能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耽误了这几年,深圳的竞争力已经严重受损,要恢复元气
就得一段时间,而这几年时间上海已占据了有利的制高点,取得了主动权,一旦确立
领先优势,要想逆转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没必要的原因是,在珠三角已有一个金融
中心香港的前提下,深圳没有必要以独立的身份再搞一个全国金融中心,最终深圳的
金融业将和香港进行整合,形成合理的分工,二者共同成为中国的两大或三大金融中
心之一,此外,即便不谈到与香港的分工,深圳也没必要再纠缠于和上海的名份之
争,因为和北京、上海的酷爱名分不同的是,深圳和广州都是那种喜爱捞取实利的城
事实上,自2001年之后,深圳市政府已调整了自己对金融产业的定位,一是定位为区
域性金融中心而不是全国性金融中心,二是定位为产业金融中心,而不是上海或香港
那种综合性的金融中心。所谓产业金融中心,强调了金融为产业服务的功能而不是投
机牟利的功能。应该说,这个定位是务实的而且是恰当的,并且是相当程度上可以实
现的。深圳争取使深交所成为中小民营企业融资平台的努力,很有可能得到中央的许
可,深交所这一定位正是产业金融优先目标的体现,并且也为将来香港与深圳金融业
合理分工打下了基础。
从分析可以看出,深圳金融业的困难并没有大到整个行业要玩完的局面,然而国人的
思维却总要走极端,要么大牛,要么完蛋,深圳不能象上海那样大牛,那么深圳就会
玩完。于是在近两年来,对深圳金融业的悲观情绪弥漫在全国,并成为人们唱衰深圳
的一个主要依据。
2002年底2003年初,两个传言更加重了人们对深圳金融业前景的看淡,这就是招商银
行和平安保险要将总部搬迁到上海的说法。
笔者刚好跟这两家机构都有密切的联系,洞悉这两个说法的来龙去脉,所以一直对这
两个传言不以为然,然而传言经过媒体的传播,尤其是在网络上的传播(这中间“我
为伊狂”那篇《深圳,你将被谁抛弃?》起到相当大的推波助澜的作用),在社会上
造成了对深圳极大的负面影响,却是笔者始料未及的。
这两个传言的背景,分别是平安保险和招商银行分别在上海拿到了一块地,决定在浦
东建设自己的办公大楼,同时招商银行将新成立的信用卡业务的大本营放在了上海。
联想到平安保险的寿险管理本部、投资管理中心这两个重要部门的前敌指挥部事实上
是放在了上海,联想到同时期国内许多大企业和金融机构向上海集中的趋势,媒体们
于是就发出了“打问号的断言”。虽然两家机构的发言人都掷地有声地否认了这个可
能性,但是联想到整个中国的政府和市场体系都没有说真话的习惯,人们便只愿意相
信两家机构只是为了深圳市政府的面子而采取的权宜之计。
平安保险的寿险前敌指挥部放在上海又不是一天两天了,事实上,平安分管寿险的副
总裁徐建军的办公室一直是在平安上海分公司;保险资金的运用主要集中在购买国
债、部分投资于证券市场打新股这两块,而中国的国债交易中心在上海,深交所停发
新股,公司IPO只能在上交所进行,那么平安的投管中心设在上海又有什么奇怪的呢?
作为中国主要的金融中心和最大的金融客户市场,招商银行上海分行一直是除深圳管
理部之外最重要的分行,招商银行对上海重视又有什么奇怪的呢?
但是对上海重视就一定要把总部搬过去吗?只要总部设在深圳并没有影响到这两家机
构在全国的发展,那么两家就完全没有必要搬迁总部——对一个大机构来说,“迁
都”可不是一件小事情,不说整个指挥系统要重新设置,单是这些总部数百上千的管
理人员,其中许多人的家和社会关系就在这个城市,全都迁居异地可不是那么容易的
事情——那么总部设在深圳影响到它们的发展了吗?从过去的事实看,不但没有阻
碍,反而是它们成功的一大要素,从将来的发展看,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已经使得总部
设在哪里并不是特别重要,雀巢的总部仍在一个小镇上,戴尔的中国总部设在中国的
厦门,宝洁的中国总部设在广州,都没有影响它们在市场上的纵横驰骋。更何况,深
圳的软硬环境比上海并差不到哪里去!
比较接近真实的背景是什么呢?事实上,这是两个企业借势牟利的纵横手段而已。
平安利用了上海地方政府热切盼望金融机构往上海集中的心理,在向上海市政府要地
的报告上模模糊糊地暗示了这种可能性,于是平安顺利地拿到了两块地而不是一块
地,据说平安卖掉了其中的一块,所得的钱就足以在另一块地上建起一幢摩天大楼。
招商银行一见这招有效果,于是如法炮制,并且时间仅仅和平安间隔了一个月。相信
上海市政府也会满足它的要求的,毕竟如前文所说过的,招商银行是全国最好的本土
商业银行,平安保险是全国最好的本土保险公司,作为中国金融中心的大上海,居然
培养不出这样两家机构,面子上很过不去,培养不出来,那就想法挖过来吧,如果这
两家机构的总部不在上海,也很让中国金融中心觉得缺了点啥似地。
与此同时,两家机构也借机将了深圳市政府一军,表达它们对深圳地方政府越来越无
能、保守的不满。那么如何把这种纵横手段的效用发挥到极致呢?媒体。而中国的媒
体却正好是“上海造神运动”和“妖魔化珠三角运动”的急先锋,那可真是一拍即
合。事实上,两家机构圆满地达到了它们的两个目标。案例可谓经典。
对这两个传言,我不批评招行和平安,而是要称赞它们,但对媒体却不以为然。老实
说,深圳所有的优势企业都如法炮制那就更好,让深圳市政府切实地感受到巨大压
力,才有可能逼使它进行改革以自保。但是媒体缺乏实证精神、不加分析地胡乱炒
作,却正是当前媒体浮夸作风的生动体现,作为业内人士的笔者实在是感到悲哀。
深圳的金融业真的无药可救了吗?笔者绝不敢苛同,事实上,正如因特虎的一位网友
所说,事情在2003年的下半年正在出现转机,其一是深交所恢复发股的传言,其二是
在中国银监会设置的序列里,深圳银监局获得和广州银监局平等的地位,同为正厅
级。这可能是一个信号,表明事情正在回到平衡。至于深圳金融业和香港整合的前
景,笔者将会在珠三角整合的那一部分详细论述。
笔者在前面所说的“深圳所有的优势企业都如法炮制才好”,其实正是笔者对深圳地
方政府日趋保守和低效率的痛惜之言。事实上,这正是大部分深圳人和关心深圳的人
士对深圳感到失失望和担心的一个主要原因。
深圳人自豪于自己的城市是年轻的有活力的城市,是改革的急先锋和创新之城,然而
近五六年以来,深圳的地方政府却正在急剧丧失这些优良品格。人们用“深圳的内地
化”来概括这一现象,可谓是准确之极。
笔者与许多老深圳讨论此一问题时,许多人都以极其激动的心情回忆起梁湘时代和李
灏时代。不少人哀叹说,那正是深圳的黄金时代,那正是两位伟大的市长。
许多人将深圳政府机关办事效率的低下、政府干部精神状态的保守萎靡归因于这一代
干部创业之后的守成心态,笔者不敢苛同。诚然表象是这样:“不求有功、但求无
过”,“贪图享受、自甘堕落”,“门难进、脸难看、话难说、事难办”,“好大喜
功、浮夸成风,说的多、做的少”,“回避矛盾,漠视百姓疾苦”,“既得利益者拚
命保住自己的利益”,但根子是什么呢?根子是深圳不敢大胆地进行政府改革,根子
是深圳多了急功近利寻求晋升通道的平庸政客,少了为中国改革探寻出路、为深圳杀
出一条血路的政治家。
老实说,深圳的公务员队伍相比较于全国来说,仍是素质相对较高的,开放意识相对
较强的,但是深圳地方政府的行政体制已跟不上深圳发展的需要,而频繁调换的深圳
地方首脑正在使深圳坐失历史机遇。
这种状态无法纠正了吗?某种程度上,在中国这样的政治体制下,深圳只能听天由
命,撞大运看看自己能不能盼来一位务实的、锐意进取的、有战略眼光和勇气胆识的
领导人。新来的市长李鸿忠据说是一位务实的、锐意进取的官员,但他同时是一位有
战略眼光和勇气胆识的领导人吗?让我们拭目以待,看看他能不能大力推进地方行政
体制改革,真正为深圳打造一个符合WTO要求的地方政府,同时大力推进与香港的经济
一体化进程,为深圳在未来区域竞争和国际竞争中谋得一个有利的战略地位。
上边这一部分笔者没有多说,因为多说实在无益。但在“深圳软硬投资环境恶化”这
一部分,笔者将稍稍罗嗦一番,分别说一说交通、环境保护、拆关、户籍改革、熟练
技工、农民房、社会治安等问题,因为这些正是深圳普通市民最多抱怨的地方,也是
导致人们批评深圳的地方。
交通问题是去年以来的大热点:过去人们引以为自豪的“深圳无塞车”竟然在短短一
年多时间里成为了历史,而且深圳一旦塞起来,简直比原来广州著名的塞车还有胜之
而无不及!更可气的是,广州已经改造得不怎么塞了,人家是在往好里走,而深圳却
是在往坏里走,每况愈下、每下愈况啊!
记得在去年初塞车问题初露端倪时,笔者曾在特区报上写一小文,分析深圳塞车的主
因是城市管理水平低下(包括交通规划的预见性不高)而非“地铁工程”引致的暂时
现象。记得当时还有一位政府干部打电话到特区报编辑部大骂笔者胡说八道,事情发
展到现在,料他无话可说了。事实上,2001年一整年时间,深圳百户居民平均汽车拥
有量竟然比2000年增长了一倍,从7台/百户增加到了14台/百户,这绝对是一个危险的
信号!国际上发达国家的经验是人均国民收入超过4000美元时,汽车消费将进入一个
爆炸性增长阶段,而2001年深圳刚好是到了这个阶段,完全验证了人家的经验,事实
上,我国的北京、上海、广州等许多城市都验证了这一点。
然而我国的几乎所有城市面对这一现象竟然大都手足无措。别的城市手足无措可以原
谅,但深圳手足无措就不可以原谅,因为深圳是中国最新的因而是规划最好最超前的
城市。说句实在话,深圳塞车的程度比北京、上海还是好了许多,但是深圳城市管理
水平的低下引起了人们的恼怒。
车流量的急剧增加暴露了深圳原来自鸣得意的路网的弊端,这包括过境交通与市内交
通的功能混乱、公交线路规划的不合理、重点路段限制措施的不到位等等。笔者不是
交通专家,不想多说,但仅就过境交通与市内交通的矛盾来说,这问题出现也不是一
天两天了,但是就是未得到足够重视,小改小造往后拖。西部通道可能受到香港方面
掣肘耽搁了时间,但是西部通道都已上马了,为什么沿海高速却没有提前上马(因为
西部通道早已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只不过要走程序罢了)或至少同步上马?如果有沿
海高速,还会出现107国道一修路,就导致机场出口路堵死的事件吗?皇岗路过境交通
为什么不能采取高架或沉降的方法解决?明明定位了龙华-坂雪岗一带是深圳居住功能
区,却为何还要在观澜建设货柜中转基地?这不是明摆着要让梅观高速客货混流吗?
梅林关口不大塞车才怪。短短的盐坝高速 ,还要分ABC三段分期来修,深圳地铁居然
屡屡不能完成投资进度,深圳速度哪里去了?北环禁行货柜车,禁令都出了半个月
了,笔者还总是看到货柜车在北环大道上浩浩荡荡,深圳的法制和效率哪里去了?
环境保护,这是事关深圳花园城市形象和投资环境的大事,然而如今却成了深圳的耻
辱,深圳河、布吉河、沙河涌,一条条臭水沟环绕在深圳的高楼大厦和红花绿草之
间,居然还越来越臭。没钱吗?为什么一些面子道路人行道的地砖过一阵子撬掉换
新,那些路段的树和草时不时的改来改去更换树种和造型?国际花园城市?我们只看
见中心城区的绿化明显在减少,除了扩路修桥外,还有不少地方在见缝插针地建房
房地产思维,把所有能卖的地都卖的地都卖出去建房子,这在景田最为明显。破坏城
市规划的行为也不加以禁止或惩治,深圳过去最为吸引人的优美环境渐渐破坏,这对
深圳的投资环境来说简直是个灾难。
算了算了,简直难以再写下去,其它几个问题都不写了。反正大家都睁眼看着呢。仅
仅就这些来说,深圳的投资环境在恶化这个命题是成立的,深圳的竞争力在下降这个
命题也是成立的。李鸿忠新官上任三把火其中一把搞“净畅宁工程”是没错的,但是
实效还有待观察。
笔者在2001年怀着对深圳的热爱回到深圳定居,然而这两年来却眼见着深圳越来越不
那么美好,所以也就能够理解许多深圳人的痛惜心情。在最初的时候,笔者还总是劝
告朋友们不要急,不要太多情绪化的言论,要平和冷静地看待这些问题,要多建设性
地替深圳着想,然而时间久了,连自己也觉得有点自欺欺人,也觉得有点灰心了。尽
管我清醒地知道这种抱怨的心态是不太好的。
事实上,任何事情都是双面的。我们对深圳的抱怨客观上起到了为唱衰深圳添油加醋
的效果,同时也起到了向政府施加压力促其改进的作用,但是我们如何把握这个平衡
呢?我自己的选择是:不多说。这也正是自《深圳,你是来到还是离去》之后,关于
深圳的是非笔者不再过多评论的原因所在。
众口烁金。保罗。克鲁格曼《预期消褪的年代》一书中说,经济增长很多时候取决于
人们的心理预期,如果人们都预期经济会景气,那么大家都会增加消费和投资,结果
经济就真的景气起来了,如果大家都预期经济会衰退,那么就都减少消费和投资,那
么经济衰退就真的来了。一个城市也是这样,很多时候对发展最为关键的正是市民的
信心。大家都抱怨,这种失望和抱怨就互想感染,对这个城市的信心就渐渐消磨,最
后这个城市就真的没有前途了。对深圳人来说,现在最需要的就是信心。激发人们信
心的一般会是重大的利好,而从最近的种种迹象来看,深圳的重大利好正在向我们走
来——其中一个迹象就是因特虎特供信息里边所提到的:国务院的调研小组来调查深
圳的发展问题。如果情况属实,就证明了笔者一直以来的一个论断:对于这个全国第
二大工业城市、第四重要的经济中心,任何一位最高决策者都不会长期坐视它的发展
瓶颈不理的。
同样的命题也适用于香港。笔者一直的一个论调就是,大部分看淡深圳的人,更主要
是因为看淡香港,因为对香港没有信心了,所以对深圳的信心也高不到哪里去。深圳
和香港这样一个连体城市,命运实在是福祸与共,毕竟深圳这座城市之所以能诞生,
全是因为香港那座城市的缘故。虽然深圳经过这十多年的建设,有了自己相对独立的
金融体系和物流体系,有了自己特色、不大依赖香港而发展起来的高新技术产业,因
而在国内甚至有了放单飞的资格,但是香港的兴衰,毕竟还是要严重地影响到深圳的
事实上,笔者前边的论断同样适用于香港,对于这个中国唯一的国际大都市、20年来
中国经济的火车头、亚洲重要的金融中心、物流和贸易中心,中国的最高决策层同样
不能长期坐视它的发展瓶颈不理的。
否极泰来?
对于珠三角(笔者本文里的珠三角都是大珠三角概念,即广东省划定的珠江三角洲经
济区范畴加上香港和澳门)来说,香港是它的龙头城市,深圳是它最耀眼的明星城
市,所以当怀疑香港和深圳的情绪漫延开来时,怀疑珠三角前景的气氛也就形成了。
正是在近两年,进行珠三角和长三角比较研究成为了一门显学,而许多研究的结论竟
然大都断定珠三角正在失掉(和长三角竞争的)竞争力。大家根据一些现象就匆忙得
出了结论,却没有去认真推敲逻辑关系的各个环节。其结果往往是:似是而非。
看淡珠三角的理由,除了对香港和深圳前途的看淡外,还常有如下具普遍性的几个原
因:其一,区域协调的关键是确立城市布局的格局,说白了就是确立一个城市的龙头
地位。可是谁是珠三角的龙头城市还存在着争论。如果说香港是的话,那么由于存在
着“一国两制”的因素,香港无法简便有力地和珠三角进行沟通,发挥它的领导作
用;其二,由于龙头城市不能确定,权力秩序不能确定,珠三角的区域协调存在严重
困难,各自为战,无法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各个城市之间的产业结构严重趋同化,
与相互紧密协作、各有分工的长三角相比,就缺乏团队作战的优势;其三,由于缺少
区域协调,加上一些关键资源的缺乏,珠三角的产业升级步伐放慢,产业竞争优势下
这些说法成立吗?猛一看似乎是成立的,但是许多环节都经不起推敲。此外,有些问
题珠三角存在,但长三角同样存在,并且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长三角的问题就比珠三
角轻一些,这样的话,如何能推论出珠三角不如长三角的说法?下边笔者将详解一
第一个问题,关于龙头之争,这一问题确实存在,但并非不能解决。
首先,国内民间在渲染珠三角龙头之争的复杂性时,往往说香港、广州、深圳三个城
市都互不服气,想当龙头。我想这是误解了深圳的“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定位,事
实上,在广东,定位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何止广州、深圳两家!珠海、佛山、东莞都
被定位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其实这定位不过是为了促进各地的城市化水平而已,并非
是要强调某个城市的领导地位。深圳的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定位,其着力点更多地是
放在全国的重要性及影响力这一块,而不是领导地位,否则前深圳市长于幼军也不会
老是强调“经济中心城市不一定只有一个,一个地区可以有多个”这个论调了。
也就是说,深圳并不是珠三角龙头的其中一个竞争者,真正想跟香港争当老大的,其
实不过是广州一个城市而已。弄清了这一点非常关键,因为这对确定谁是珠三角龙头
十分重要。如果深圳并不去跟香港广州争龙头,而是强调和香港的城市一体化的话,
那么广州原来仅有的一些潜在老大资格就会弱化很多,香港的龙头地位就会更为巩固
其次,广州之所以以为自己可以充当珠三角的龙头城市,是因为它总是囿于小珠三角
的理念,而非大珠三角思维,同时还有香港权杖不方便及于珠三角之故。
广州总是强调,它是珠三角的政治中心、商业中心、文化中心、教育中心、交通中
心。。。。。事实上,这些强调都是些眼界限于小珠三角的陈词滥调。政治中心系指
它的广东省省会的地位,这一点对谁是经济龙头影响不大,老是强调没有意义,假如
深圳直辖的话,立即就可击碎它的这一呓语。
商业中心,是指一个城市的工商业发达程度,还是营商环境的便利程度,还是指商业
零售业的发达程度?工商业发达程度,广州显然无法跟香港相比,营商环境更不要说
了。商业零售业?除开香港不说,广州商业零售业的地位这几年连深圳都不如了!以
2002年为例,全省零售业十强中,深圳占了六个,而且第一、第二、第三都是深圳的
零售商!深圳的大型连锁超市在广州和珠三角大肆开店,而广州原来所恃的两三家大
型国营零售企业日渐式微。。。。
教育中心,这一块由于历史原因,确实广东省的高校大都集中在广州,其中小学的教
育水平也比较高。但是把香港也算进来的话,广州还是不是珠三角的教育中心,也许
就要另当别论了。
文化中心,是指文化设施的多少,还是指粤文化大本营这一概念?广州人一般强调的
是后者。这里边也值得推敲,不错广州确实是粤文化的大本营,换一个词“粤文化的
老巢”也可以,但是是老巢就肯定是中心吗?而且,香港却是粤文化和西洋文明接轨
的结晶!它代表了一种方向。香港文化对粤文化甚至中国文化的影响力这二十年来大
家有目共睹,不必多言。
交通中心,广州以前是,但是以后不一定就是。而且广州人这几年老是偷换概念,把
“交通中心”偷换成“物流中心”的概念。以前是,是指由于计划经济的影响,广州
成为华南地区的公路、铁路、航运的枢纽。其实算上香港的话,广州早就不再是华南
的空运、水运枢纽了,铁路这一块,地位越来越不重要。公路这一块,广州人利用了
省会优势,在这几年高速公路网的建设中,将自己置于中心和枢纽位置,而香港和深
圳又忽视了和珠三角高速公路网的联结,让广州占了先机。
迄今为止,香港与珠三角的陆路交通仍是瓶颈,和西岸的交通由于珠港澳大桥不能上
马而断链,东岸的交通,在深港口岸过境的通畅性上问题多多,行动迟缓——深港西
部通道的低速进展就是明证,而深圳和东莞、惠州、粤东地区的联结也由于深圳城郊
结合部的瓶颈而打了折扣。这是香港和深圳地方政府需要尽快解决的事情。
其实广州珠三角龙头城市的定位只是广州人的一厢情愿而已,无论是学术界还是民间
还是中央政府,都很清楚香港才是珠三角的经济龙头,是金字塔的最顶端,而广州、
深圳都是第二层级的中心城市。只要香港与珠三角的沟通便利性问题得到解决,珠三
角龙头城市之争也就不复存在。上海市人大副主任厉无畏说珠三角整合最大难题是,
香港不象上海那样便利地发挥作用,其实这个问题并不难解决,笔者将会在后边的珠
三角整合路径部分中论证此事。
第二个问题,珠三角的区域协调,笔者一向对所谓长三角协调得好而珠三角协调得不
好这一说法不以为然。区域之间协调的最大障碍就是行政力,因为份属不同的行政区
域,所以就有了各个城市的地方利益,达不成妥协,就会各自为政。而纵看全中国,
任何一个地方都会有严重的地方利益优先思想,省与省之间、同一个省的市与市之
间、同一个市的区与区、区与县之间、同一个区县的镇与镇之间、同一个镇的村与村
之间,矛盾普遍存在。其中一个规律是,越是行政级别往上,因为级别更高、权力更
大、支配资源的能力越强,也就更难以协调。因此,珠三角仅仅是一个省内的不同城
市,都如此地难以协调了,我不相信长三角的三个省市之间就能那样的琴瑟和谐。
之所以在媒体上大家看到的表象,好象是长三角之间主动协调分工合作,原因可能有
三:一,中央特别抬高上海的地位,要求江浙主动配合,有中央的干预,事情好办得
多,而且由于中央给上海的好处多多、油水多多,主动讨好上海可以分沾些油水;
二,三省市之间的龌龊由于较少报道,矛盾被掩盖了;三,长三角各个城市之间,许
多城市的经济发展不没有到可以和上海一争短长的地步,或者其产业升级还没有到和
上海产生激烈矛盾的地步,所以还没有到爆发点。
三个原因里边,笔者相信第二点的分量很重。轰轰烈烈的“上海造神运动”掩盖了长
三角之间的矛盾。尽管这样,长三角各城市之间的不协调音符还是屡屡显露出来:比
如上海舍弃宁波北仑港而非要另建洋山港的问题,比如苏州、昆山和上海在IC产业引
进台资时的杀得眼红,比如上海在郊县建小特区引起的江浙两省的不满,比如央行上
海大区分行与南京大区分行之间的分割与矛盾。其实长三角的不协调绝对不比珠三角
即便是大家常说的珠三角的不协调例子里边,也有一些值得推敲。产业结构的同构
化,笔者在前文里已说过了,不一定就是坏事情,这里就不多说。基础设施的重复建
设方面,恐怕就有些小九九。
港口方面,确实有些问题。香港与深圳的港口之间有竞争的因素,珠海高栏港有点闲
置,东莞虎门港建得有点多余,南沙港如果限定在为广州市自己服务的话还没问题,
如果想成为珠三角的枢纽港,那就会引发世界大战了。但是仔细想一想,只有南沙港
和虎门港建得有点理由不充分,其它大都还是有理由的。深圳港不应看作是香港港口
的竞争对手,而应看作是港深港口群的一部分,在这一点上我想只有李嘉诚先生是个
明白人。珠海高栏港有点超前,但是长远来说,珠三角的西部地区需要这样一个大中
型的港口,来作为香港-深圳主枢纽港的补充。惠州港的定位已越来越朝向石油等散杂
货码头的方向发展。南沙港若欲成为珠三角的主枢纽港,它就会发现自己将面临香港-
深圳的强有力竞争,而它的目标基本上不可能实现。至于虎门港,最多只能成为一个
小补充,只要香港-深圳与珠三角之间的陆运环境改善了,虎门港的竞争力就会大打折
扣。也就是说,市场会调节珠三角港口群之间的各自定位。
机场方面,香港、澳门、广州、深圳、珠海五大机场,现在看来,只有珠海机场是闲
置的。深圳机场建设的时候,招致许多批评的声音,认为有了香港和广州机场,深圳
没有必要建。有没有必要建市场说了算,事实上,由于深圳商务活动的高度发达和旅
游业的发展,仅仅深圳一个城市的客流量就足可满足深圳机场的客源,事实上深圳机
场的客源绝大部分是来源于深圳本地市场,东莞、惠州、珠海只有小部分旅客选择深
圳机场,即便如此,也没有影响深圳机场用短短的三四年时间就成为全国第四大航空
港。在深圳机场迅速成长的同时,香港和广州却先后斥巨资建设自己的新机场以满足
客流需要,就表明深圳机场并没有影响到香港和广州机场的高速发展。至于珠海机
场,珠海市本身已为它的决策失误承担了痛苦的后果,在此就不再多说,即便如此,
也有不少学者指出,与其说珠海机场是重复建设,不如说澳门机场是重复建设,因为
澳门机场比珠海机场稍后立项,而且珠海方面提出了和澳门合建机场的建议,但被葡
澳方面拒绝。
事实上,长三角在基础设施方面的重复建设,其嫌疑应比珠三角大得多,港口方面,
除上海港外,宁波北仑港也定位为区域枢纽大港,而长江下游从南京到南通,几乎每
个城市都在大建自己的港口。机场方面,长三角地区仅上海就有两个国际机场,加上
杭州和南京两个国际机场,宁波、无锡、常州等也分别有自己的机场,机场数量并不
比珠三角少。
因此,以基础设施重复建设来证明珠三角的协调性不如长三角的论调可以休矣。
第三个问题,产业结构的不够合理和产业升级的遇到瓶颈。这种论调也似是而非。
整个珠三角“轻重重轻”的格局已经或即将得到很大改善。由于投资40多亿美元的中
海壳牌大项目上马,珠三角石化工业的份量明显加重,这将极大地改善珠三角的产业
结构。汽车产业,广州本田的上升、丰田汽车和神龙汽车在广州的布局,使得广州汽
车产业在全国市场的地位大大提高。广钢和广船等机械制造业在全国的份量偏轻,但
也有提升的可能性。广州和惠州将成为珠三角的重化工业基地。
珠三角东部地区深圳东莞惠州三市的IT产业优势已很明显,而珠三角西部地区的家电
等诸多轻工制造业在全国的优势地位也已确立。这样的产业结构尽管仍不够完善,但
已日趋合理。
产业升级方面,我不知道长三角到底表现出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珠三角城市群人口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