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键的判断中 断键的实质是什么?是和电子有关吗?

欢迎来到高考学习网,
免费咨询热线:010-
今日:1530套总数:5885151套专访:3372部会员:401265位
当前位置:
& 云南省芒市中学高一新人教化学必修2: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教案
云南省芒市中学高一新人教化学必修2: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教案
资料类别: /
所属版本: 新人教版
上传时间:
下载次数:154次
资料类型:
文档大小:1.79M
所属点数: 0点
【下载此资源需要登录并付出 0 点,】
资料概述与简介
高一化学必修2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主备人: 张建华)
学科长审查签名:__________
高中课程标准·化学必修2
内容及其解析
1.内容: 这是一堂关于化学键的断裂与重新结合,并分析在化学反应这过程中能量变化的关系。
本节课的教学是围绕化学能与热能的关系而展开的。教学分为三个部分: ???
在第一部分中教材先从化学键知识入手,说明化学键与能量之间的密切联系,揭示了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然后分析了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能量储存与化学反应吸收还是放出能量的关系,为后面强调“与质量守恒一样,能量也是守恒的”的观点奠定了基础。1.通过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实质,使学生初步学会如何从微观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
2.通过生产生活中的实例,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认识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开发高能清洁能源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节约能源及保护环境的意识。培养学生对大量数据、事实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关于化学反应与能量之间的关系,学生在初中化学中已经有所了解,在他们的生活经验中也有丰富的感性认识。本节教学内容是让学生在学习物质结构初步知识之后,从本质上认识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关系。
(二)教学情景
1、化学键与物质变化
问题1:水变成水蒸气需要什么条件?水变成氧气、氢气需要什么条件?说明了什么问题?
(解答:水变成水蒸气需要加热即可;水变成氧气、氢气需要电解;这说明水分子中的氢原子和氧原子之间存在强烈的化学作用。)
【板书】1、(1)化学键:相邻的原子间强的相互作用叫化学键。
(2)化学反应中物质变化的实质: 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
2、化学键与物质构成:
离子化合物: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叫做离子化合物。
共价化合物:只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叫做共价化合物。
思考1:离子化合物熔、沸点较高的原因是什么?金刚石熔、沸点较高的原因是什么?
干冰气化破坏的是碳氧化学键吗?
(解答:离子化合物熔沸点较高的原因是熔化、气化时需要破坏较强的离子键的作用;金刚石熔沸点较高的原因是熔化时要破坏较强的共价键的作用;干冰气化时破坏的不是碳氧键。)
2、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问题2:H2变为H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为什么?H变为H2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为什么?
(解答:氢原子不稳定,能量较高,氢分子稳定能量较低,故H2变为H要吸收能量;H变为H2要放出能量。)
【讲述】在化学反应过程中,破坏旧化学键时,需要吸收一定的能量来克服原子(或离子)间的相互作用;形成新化学键时又要释放一定的能量。因此在化学反应中,不仅有新物质生成,而且伴随着能量变化。
思考1:化学反应在什么情况下放出能量?什么情况下吸收能量?能量的类型有哪几种?
(解答:新化学键形成时所释放的能量大于破坏旧化学键所吸收的能量,结果就放出能量;反之,就吸收能量。)
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分析、总结的能力。
【板书】3、放热反应与吸热反应
放热反应: 反应放出热量的称为放热反应。
吸热反应: 反应吸收热量的称为吸热反应。
常见放热反应:燃烧反应是放热反应;活泼金属跟水或酸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一般的化合反应是放热反应(C与CO2 反应等除外)。
常见吸热反应:铵盐与碱的反应;一般的分解反应。
从化学键键能角度 从物质总能量角度
断键吸收的总能量小于形成新键放出的总能量
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断键吸收的总能量大于形成新键放出的总能量
反应物的总能 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1、放热反应与吸热反应
放热反应: 反应放出热量的称为放热反应。
吸热反应: 反应吸收热量的称为吸热反应。
常见放热反应:燃烧反应是放热反应;活泼金属跟水或酸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一般的化合反应是放热反应(C与CO2 反应等除外)。
常见吸热反应:铵盐与碱的反应;一般的分解反应。
4、目标检测
1、一切化学反应除了有质量的变化外,还伴随着
的变化,它们分别遵循
定律。能量变化通常主要表现为
的变化,即
2、下列关于化学键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化学键既存在于相邻原子之间,又存在与相邻分子之间
B. 两个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叫化学键
C. 化学键通常指的是相邻的两个或多个原子之间的强相互作用
D. 阴阳离子之间有强烈的吸引作用而没有排斥作用,所以离子键的核间距相当小
3、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物质发生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变化
B. 伴有能量变化的物质变化都是化学变化
C. 在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关系中,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一定不同
D. 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关系中,反应物的总能量总是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请从下列三组中任意选择两组题完成,建议选择AB或BC
1、下列数值表示有关元素的原子序数,各原子能以离子键相互结合成稳定的化合物的是(
A. 10 与19
C. 11 与17
2、下列物质的变化中,有共价键明显被破坏的是(
B. NaCl颗粒被粉碎
C. HCl溶于水得到盐酸
D. 从NH4HCO3中闻到了刺激性气味
3、下列物质放入水中,显著放热的是(
A. 生石灰 B. 固体氢氧化钠
C. 无水乙醇
D. 固体硝酸铵
设计意图:选择教学中已涉及题目的原形,对其作同等水平的变式,让学生弥补课堂教学中对理解的不足。估计完成时间五分钟。
4、下列变化属于吸热反应的是(
①液态水汽化②将胆矾加热成白色粉末③浓硫酸稀释④氯酸钾分解制氧气⑤氧化钠溶于水
B. ②③ C. ①④⑤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化学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B. 任何放热反应在常温条件下一定能发生
C. 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决定了反应放热还是吸热
D. 吸热反应在一定条件下(如高温、加压等)才能发生反应
6、 已知反应2H
H2可放出437.6kJ的热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氢分子内每个氢原子都达到了8电子稳定结构
B 氢分子能量比氢原子能量低
C 1mol氢气理解成2mol氢原子要放出437.6kJ的热量
D 氢原子还原性比氢分子弱
1 molH–I 键的键能是299KJ。 1mol I – I 键的键能是151KJ, 1mol H–H键的键能是436KJ, 则H2(g)+I2(g)=2HI(g)的反应是(
A. 吸热反应   B. 放热反应
C. 分解反应   D. 可逆反应
设计意图:从习题A组中选择原题,对其作同等水平或提高水平的变式。估计完成时间10分钟。
8、 已知反应A+B=C+D为放热反应,对该反应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为 (
A的能量一定高于C
B的能量一定高于D
A和B的总能量一定高于C和D的总能量
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故不必加热就一定能发生
9、下表中的数据是破坏1mol 物质中的化学键所消耗的能量(kJ):
Br2 I2 HCl HBr HI H2
能量(kJ) 243 193 151 432 366 298 436
根据上述数据回答(1)~(5)题。
(1)下列物质本身具有的能量最低的是:
(2)下列氢化物中最稳定的是:
(3)X2 + H2=2HX (X代表Cl、Br、I)的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相同条件下,X2(X代表Cl、Br、I)分别与氢气反应,当消耗等物质的量的氢气时,放出或吸收的热量最多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A
(3)放热反应
(4) 氯气
设计意图:从高考复习题中选择素材,对教学中涉及的问题做提高水平的变式,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估计完成时间15分钟。
教学反思:
2、1、2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内容及其解析
1.内容: 介绍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提出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概念,并辅以三个实验让学生“认识与感受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2.解析:在部分中教材通过三个实验,说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主要表现为热量的形式,提出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概念。这部分内容强调了科学探究和学生活动,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认识和感受化学能与热能之间相互转化及其研究过程,学会定性和定量的研究化学反应中热量变化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对大量、事实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关于化学反应与能量之间的关系,学生在初中化学中已经有所了解,在他们的生活经验中也有丰富的感性认识。本节教学内容是让学生在学习物质结构初步知识之后,从本质上认识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关系。
(二)教学情景
1、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导入】能源、信息和材料被称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三大支柱,能源与我们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人类的文明就起源于火,早在远古时期,原始人就会利用火来取暖和烘烤食物。这个过程就是化学反应放热的过程,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第二章的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播放幻灯片链接视频。
那么这些热量是怎么来的呢?我们通过两个实验来探究一下。
问题2:吸热反应一定是(
A.释放能量
B.贮存能量
C.反应物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总能量
D.反应物总能量低于生成物总能量
.下列反应属于吸热反应的是(
A.二氧化碳与赤热的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B.葡萄糖在人体内氧化分解
C.Ba(OH)2·8H20与NH4Cl反应D.锌粒与稀HS04反应制取H.下列反应属于放热反应的是(
A.氢气还原氧化铜
B.氢气在氧气中燃烧
C.氢氧化钾和硫酸中和
D.碳酸钙高温分解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
3、常见的放热反应:
① 所有的燃烧反应
② 酸碱中和反应
③金属与酸的反应
④大多数的化合反应(如:生石灰和水反应)
⑤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如:食物腐败等缓慢氧化 )
4、常见的吸热反应:
① 晶体Ba(OH)2·8H2O与NH4Cl 的反应
② 大多数的分解反应
③ 需要提供电能或持续加热的氧化还原反应(不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
请从下列三组中任意选择两组题完成,建议选择AB或BC
1、 下列反应中属于吸热反应的是(
① 液态水汽化
②将明矾加热变为白色粉末
③ 浓硫酸稀释
④ 氯酸钾分解制氧气
⑤ 生石灰跟水反应生成熟石灰
解析:放热反应⑤ ,吸热反应②④ ,液态水汽化是物理过程;浓硫酸稀释是物理过程。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物质燃烧不一定是放热反应
放热反应不需要从外界吸收任何能量就能发生
在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中,反应物总能量总是高于生成物总能量
化学反应除了生成新的物质外,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A+B=C+D为放热反应,对该反应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为 ( C
A的能量一定高于C
B的能量一定高于D
A和B的总能量一定高于C和D的总能量
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故不必加热就一定能发生
设计意图:选择教学中已涉及题目的原形,对其作同等水平的变式,让学生弥补课堂教学中对理解的不足。估计完成时间五分钟。
4、下列选项中说明乙醇作为燃料的优点的是(
①燃烧时发生氧化反应?②充分燃烧的产物不污染环境?③乙醇是一种再生能源?
④燃烧时放出大量热量?
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
(2007重庆)已知1g氢气完全燃烧生成水蒸气时放出热量121kJ,且氧气中1molO=O键完全断裂时吸收热量496kJ,水蒸气中1molH—O键形成时放出热量463kJ,则氢气中1molH—H键断裂时吸收热量为
A.920kJ B.557kJ
6、船天飞机用铝粉与高氯酸铵(NH4ClO4)的混合物为固体燃料,点燃时铝粉氧化放热引发高氯酸铵反应,其方程式可表示为:?(
NH4ClO4===N2↑+4H2O+Cl2↑+2O2↑
下列对此反应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上述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B.上述反应瞬间产生大量高温气体推动航天飞机飞行?
C.反应从能量变化上说,主要是化学能转变为热能和动能?
D.在反应中高氯酸铵只起氧化剂作用?
7、已知25℃、10lkPa条件下:
由此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等质量的O2比O3能量低,由O2变O3为吸热反应
B.等质量的O2比O3能量低,由O2变O3为放热反应
C.O3比O2稳定,由O2变O3为吸热反应
D.O2比O3稳定,由O2变O3为放热反应
2C + O2 = 2CO,2CO + O2 = 2CO2 都是放热反应。据此推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其他条件相同)( A
A. 12gC所具有的能量一定高于28gCO所具有的能量
B. 56gCO和32gO2所具有的总能量大于88gCO2所具有的总能量
C. 12gC和32gO2所具有的总能量大于44gCO2所具有的总能量
D. 将一定质量的碳燃烧,生成CO2比生成CO时放出的热量多
设计意图:从高考复习题中选择素材,对教学中涉及的问题做提高水平的变式,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估计完成时间15分钟。
教学反思:
2.2.1化学能和电能(第一课时)
一、内容及其解析
1.内容:这是一堂关于化学能转变成电能的知识。
2.解析:使学生初步认识原电池的概念、原理、组成条件、电极名称、电极反应和总反应及原电池的应用。
二、目标及其解析
(1)了解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2)初步认识原电池的概念、原理、组成条件、电极名称、电极反应和总反应及原电池的应用。
(1)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原电池的概念、原理、组成条件、电极名称、电极反应和总反应及原电池的应用。
(2)通过反应物之间电子转移的探究,理解原电池的形成是氧化还原的本质的拓展和应用。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本节课由于涉及抽象的微观粒子,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教学中除了通过实验帮助学生理解有关知识外,还用了大量的模拟动画帮助学生理解实验现象,通过实验探究总结解释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应用结论解决问题的过程,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投影仪、多媒体、实验
(二)教学情景
一.火力发电的原理
【问题探究1】1. 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有几种基本形式(1)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包括从大型火力发电站到小油机等各种“火力”发电装置.
(2)化学能→热能→电能.包括从热电堆到热离子发电装置等各种“热电转换设备”.
(3)化学能→电能.即所谓“化学电源”,它是一种把化学能直接转变为低压直流电能的装置,简称电池
【实验探究1】
实验 现象 结论
Cu、Zn片同时插入稀硫酸中 Zn片表面有气泡产生,
Cu没有 Zn能与硫酸反应,
用导线将Cu、Zn片连接 Zn片表面没有气泡产生,Cu有 (有待探索)
在导线间接上电流表 电流表指针偏转 有电流产生
设计意图:实验探究引出原电池知识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
【问题探究2】
1、锌片和铜片分别插入稀硫酸中有什么现象发生?
2、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现象又怎样?为什么?
3、锌片的质量有无变化?溶液中c(H+)如何变化?
4、锌片和铜片上变化的反应式怎样书写?
5、电子流动的方向如何?
设计意图:利用问题串引导学生分析原电池原理
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
【板书】(1)原电池的定义──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板书】(2)原电池的电极
负极:发生氧化反应,电子流出(流向正极)的一极。
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电子流入(来自负极)的一极
电极反应:锌片:Zn - 2e- = Zn2+ (氧化反应)
铜片:2H+ + 2e- = H2↑ (还原反应)
总反应:Zn+2H+ = Zn2+ + H2↑
【例1】把a、b、c、d四块金属浸入稀硫酸中,用导线两两相连组成原电池,若a、b相连时,a为负极;c、d相连时,电流由d到c;a、c相连时, c极上产生大量气泡;b、d相连时,b上有大量气泡产生,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
A.a>b>c>d
解析:根据原电池原理:作为负极的金属活动性比正极的金属活动性强,电子流动方向是由负极流向正极,电流方向与电子流动方向相反,因此依次作出判断:活泼性a>b;c>d;a>c;d>b。答案为B在用Zn片、Cu片和稀硫酸组成的原电池装置中,经过一段时间工作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锌片是正极,铜片上有气泡产生
B.电流方向是从锌片流向铜片
C.溶液中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减小
D.电解质溶液的pH保持不变
解析:活泼金属锌为负极,电流方向由正极到负极,与电子流动方向相反,随着H+消耗,pH逐渐增大。答案为C练习:1、如图所示,在铁圈和银圈的焊接处,用一根棉线将其悬在盛水的烧杯中,使之平衡;小心的向烧杯中央滴入CuSO4溶液,片刻后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铁圈和银圈左右摇摆不定;
保持平衡状态;
铁圈向下倾斜;
银圈向下倾斜;
2、试将下列两个氧化还原反应分别设计成两个原电池
Zn + 2AgNO3=Zn(NO3)2+2Ag ( Zn∣AgNO3∣C )
2Fe3++Fe=3Fe2+ ( Fe∣Fe2(SO4)3∣C )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组成原电池原理.
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析回答
【过渡】现在让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构成原电池条件是什么。是不是把两块金属用导线连接插入液体中就能产生电流呢?是不是任何金属均可?是不是一定要金属?是不是任何溶液均可?下面做几个实验来探索。
【实验探索2】
实验 现象 结论
Zn—Zn插入稀硫酸中 锌有气泡产生,电流表指针不偏转 没有电流产生
Zn—Fe插入稀硫酸中 铁片有气泡产生,电流表指针偏转 有电流产生
Cu—Zn插入酒精中 均没有气泡产生,电流表指针不偏转 没有电流产生
设计意图:引出组成原电池需要的条件.
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填表
【板书】(3)组成原电池的条件
①有两种活动性不同的金属(或一种是非金属导体)作电极。
②电极材料均插入电解质溶液中(能自发进行氧化还原反应)。
③两极相连形成闭合电路。
练习:下列装置中属于原电池的(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组成原电池需要的条件.
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析回答
【实践活动】课本P41根据构成原电池的条件可知:利用水果如苹果、柑橘、柠檬或番茄等都可以制作原电池。
【小结】是不是所有化学反应都可以把化学能直接转化成电能呢?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了化学能是可以直接转化为电能的,知道了设计成原电池这样的装置就可以产生电流。掌握了构成原电池的条件和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不过,并不是所有化学反应均可实现这种转化,一般只有氧化还原反应才能实现这种转化。希望大家努力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设计出更好、更环保、更高效率的电池造福.
社会小故事:
在伦敦上流社会,有一位贵族夫人格林太太,幼年时因蛀牙补过一颗不锈钢的假牙。不料后来,她又因为车祸又掉了一颗牙,为了显示她的富有,她装了一颗黄金假牙.自此以后,她就经常出现头痛、失眠、心情烦躁等症状。更奇怪的是,众多的医学专家为她检查后,都找不到病因,这位夫人整日感到精神萎靡,找遍各大医院会诊也不见效果.格林太太的病因到底是什么呢?
聪明的同学们,请运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帮格林太太找出她的病因到底是什么呢?
1.判断下列哪些装置构成了原电池?若不是,请说明理由;若是,请指出正负极名称,并写出电极反应式.
⑥ ⑦ ⑧ ⑨
练习:课本44页1、2、4、7题;预习下一部分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原电池的原理及形成条件
师生活动: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检测题的数量和内容作具体调整.
1、什么是原电池?
2、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是什么?
3、原电池的正负极和电子流向如何断?
4、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设计意图:回顾和总结原电池原理
师生活动:引导学生回顾与总结有关知识
一、基础题(A组题)
1.将锌片和铜片插入某种电解质溶液,锌片和铜片用导线相连,形成原电池装置。
(1)若电解质溶液是稀硫酸,则发生氧化反应的是
极(“锌”、“铜”),铜极发生的反应是
,该电池的总反应方程式是
。(2)若电解质溶液是硫酸铜溶液,在导线中电子是由
极,铜极上反应的电极反应方程式是
,该电池总反应方程式是
  。(1) 锌
2H + 2e- = H2↑
Zn + 2H = Zn2+ + H2 ↑(2)锌
Cu2+ + 2e- = Cu
Zn + Cu2 = Zn2+ + Cu、下列变化中属于原电池的是 D )
A.在空气中金属铝表面迅速氧化形成保护层
B.铁C.红热的铁丝与水接触表面形成蓝黑色保护层
D.铁与稀硫酸反应时,加入少量硫酸铜溶液时,可使反应加速
、实验室中欲制氢气,最好的方法是
A.纯锌与稀硫酸反应
B.纯锌与浓硫酸反应
C.纯锌与稀盐酸反应
D.粗锌(含铅、铜杂质)与稀硫酸反应
、铁制品上的铆钉应该选用下列哪些材料制成A
)A.铝铆钉
、由铜、锌和稀硫酸组成的原电池工作时,电解质溶液的pH怎样变化
B.先变小后变大
C.逐渐变大
D.逐渐变小
、对铜-锌-稀硫酸构成的原电池中,当导线中有1mol电子通过时,理论上的两极变化是.A
①锌片溶解了32.5g②锌片增重了32.5g③铜片上析出1g H2④铜片上析出1molH2
、 X、Y、Z都是金属,把X浸入Z的硝酸盐溶液中,X的表面有Z析出,X与Y组成的原电池时,Y为电池的负极,则X、Y、Z三种金属的活动顺序为
A.X > Y > Z
B. X > Z > Y
C. Y > X > Z
D. Y > Z > X
8、将铜棒和铝棒用导线连接后插入浓硝酸溶液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B
A.该装置能形成原电池,其中铝是负极
B.该装置能形成原电池,其中铜是负极
C.该装置不能形成原电池
D.以上说法均不正确
、市场上出售的“热敷袋”其中主要成分是铁屑、碳粉和少量的NaCl、水等.热敷袋在启用前用塑料袋使之与空气隔绝,启用时,打开塑料袋轻轻揉搓,就会放出热量,使用完后,会发现袋内有许多铁锈生成,回答:
(1)热敷袋放出的热量来源于
放出的热量.
(1)碳粉的作用是
(3)加入NaCl的作用是
(4)写出有关的电极反应式和化学方程式
答案:(1)铁屑被氧化 (2)碳粉与铁及NaCl溶液组成原电池,作为原电池的正极。
(3)NaCl与水作用形成电解质溶液。(4)负极Fe - 2e- = Fe2正极 2H2O + O2 +4e- = 4OH-、请设计一个原电池,其总反应为:Zn + 2FeCl3 = ZnCl2 + 2FeCl2该总反应中,Zn为还原剂,Zn可直接作负极材料,FeCl3是氧化剂易溶于水可作电解质溶液,用不活泼的金属或能导电的非金属(如石墨等)作正极,用导线连接正、负极即可。
一、内容及其解析
1.内容:这是一节原电池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了解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中的重要作用。
在获得原电池概念和组成条件的基础上,能设计出原电池实验,知道常见电池的原理。
有将原电池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有由于本节内容抽象电极反应复杂,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教学使学生了解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投影仪、多媒体、实验
(二)教学情景
二、发展中的化学电源
[合作探究] 教师投影表格[学生自学]阅读P37发展中的化学电源干电池部分,填写下表中的空白问题(表一)
电池名称 干电池
正极 2NH4+ + 2e = 2NH3 + H2
H2+2MnO2Mn2O3+H2O
Zn2++4NH3[Zn(NH3)4]2+
电池总反应式:
2Zn+4NH4Cl+2MnO2=[Zn(NH3)4]Cl2+ZnCl2+Mn2O3+H2O
优点 携带方便
缺点 电量小,污染大
【学与问】锌锰干电池即使不用,放置过久,也可能会漏液失效(作为电解质的NH4Cl的水溶液显酸性)使用和保存时应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列表探究干原电池知识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阅读课本并填表
2、充电电池
充电电池又称二次电池,它在放电时所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在充电时又逆向进行,使生成物恢复原状,如此充放电可循环进行,至一定周期后终止。
(1)铅蓄电池
表二(1)
电池名称 蓄电池
电池总反应式:
(2)镍-镉碱性蓄电池;新一代可充电的绿色电池——锂离子电池
表二(2)
电池名称 镍镉电池 锂电池
总反应式 Cd + 2NiO(OH)+2H2O
= 2Ni(OH)2 + 2Cd(OH)2 Li +MnO2 = LiMnO2
主要用途 收音机、无线电对讲机、电子闪光灯、电动剃须刀 电脑、手表、心脏起搏器等
优点 体积小、寿命长 高能电池,电压高,质量轻,贮存时间长等。
缺点 污染大
设计意图:列表探究充电电池知识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阅读课本并填表
(4)燃料电池
氢氧燃料电池:
电池名称 氢氧燃料电池
正极 O2 +2H2O+4e-= 4OH-
负极 2H2+4OH- -4e = 4H2O
总反应式 2H2 + O2= 2H2O
有什么燃料可以代替氢气
燃料电池的发展前景 21世纪,燃料电池将是一种广泛使用的电源1991年我国首创以铝-空气-海水电池作为能源的新型海水标志灯,以海水为电解质,靠空气中的氧气使铝不断氧化而产生电流,只要把灯放入海水中数分钟,就会发出耀眼的白光,其总反应方程式为:4Al + 3O2 + 6H2O = 4Al(OH)3,则该电源的负极材料为
,正极材料为
,负极反应
解析:Al 、O2(空气)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为:4Al + 3O2 = Al2O3.将该反应与原电池原理、铝的导电性等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可知,铝既是负极产物,又是反应材料,O2是正极反应物,正极材料应该选择还原性比铝弱的导电性强的材料,如石墨等
铝、O2的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分别为:Al – 3e- = Al3+,O2 + 2H2O + 4e- = 4OH-
负极反应:Al – 3e- = Al3+,O2 + 2H2O + 4e- = 4OH-H2O
3Zn(OH)2 + 2Fe(OH)3 + 4KOH,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放电时负极反应为:Zn-2e—+2OH—=Zn(OH)2
B.充电时阳极反应为:Fe(OH)3 -3e—+ 5OH—=FeO42-+ 4H2O
C.放电时每转移3mol电子,正极有1molK2FeO4被氧化
D.放电时正极附近溶液的碱性增强
解析:高铁电池放电(原电池)时的负极反应为3Zn+6OH—-6e—=3Zn(OH)2,正极反应为2FeO42-+8H2O+6e-==2Fe(OH)3+10OH—;充电(电解池)时的阴极反应为3Zn(OH)2+6e-==3Zn+6OH—,阳极反应为2Fe(OH)3+10OH—-6e-==2FeO42-+8H2O。从而不难分析出答案为C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学习电极反应的书写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分析反应特点
[课堂小结] 原电池电极反应的书写方法
原电池反应所依托的化学反应原理是氧化还原反应,书写电极反应的方法归纳如下:
写出总化学反应方程式(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
根据总反应方程式从电子得失(或元素化合价升降)的角度,将总反应分成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氧化反应在负极发生,还原反应在正极发生,注意介质可能参与反应;
验证;两电极反应式相加所得式子和原化学方程式相同,则书写正确。
1、现在电池的种类非常多,且由电池造成的污染越来越严重,下列电池不会造成环境污染的是
B.锌锰电池
C.氢氧燃料电池
D.镍镉电池
A.碱性锌锰电池 B.铅蓄电池
C.镍镉电池 D.锂离子电池
A.构成原电池正极和负极的材料必须是两种金属
B.由铜、锌电极与硫酸铜溶液组成的原电池铜是负极
C.电子沿导线由锌流向铜,通过硫酸溶液被氢离子得到而放出氢气
D.铜锌原电池工作时,锌被硫酸溶解,所以才产生电子
4、燃料电池是一种新型电池,下列有关燃料电池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①优点之一是能量转换率高
②优点之二是无污染
③缺点之一是需要持续的补充燃料
④缺点之二技术问题有待改进,尚未广泛使用
A.①②③④ B.只有①② C.只有②③
二、发展中的化学电源
常见的化学电池是锌锰电池
负极(锌):Zn-2e—=Zn2+(氧化反应)
正极(石墨): 2NH4++2e=2NH3↑+H2↑(还原)
2. 充电电池
(1)铅蓄电池
(2)镍-镉碱性蓄电池
(3)新一代可充电的绿色电池——锂离子电池
特点:高能电池,电压高,质量轻,贮存时间长等用途:电脑、手表、心脏起搏器等(4)燃料电池
氢氧燃料电池:
负极:2H2+4OH- -4e =4H2O(氧化反应)
正极:O2+H2O+4e=4OH-(还原反应)
总反应:2H2+O2=2H2O
A.把锌皮取下洗净用于实验室制取氢气
B.碳棒取下洗净用作电极
C.把铜帽取下洗净回收利用
D.电池内部填有氯化铵等化学物质,将废电池中的黑色糊状物作化肥用
3、锌电池可望代替铅蓄电池,它的构成材料是锌、空气、某种电解质溶液,发生的总反应是+=。下列有关它的说法正确的是 .锌为极,发生反应  .电解质溶液是  .电池工作时,氧气与锌直接化合,生成氧化锌  .负极发生的反应是:-2e+=+2+日常所用干电池其电极分别为碳棒和锌皮,以糊状和作电解质(其中加入氧化吸收),电极反应可简化为:-2e=2+=2+2(再用于结合2+。)根据上述叙述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干电池中为正极,碳为负极B.干电池工作时,电子由碳极经外电路流向极C.干电池长时间连续使用时内装糊状物可能流出腐蚀电器D.干电池可以实现化学能向电能的转化和电能向化学能的转化
、碱性电池具有容量大、放电电流大的特点,因而得到广泛使用,锌-锰碱性电池以氢氧化钾溶液为电解液,电池总反应为:Zn(s)+2MnO2(s)+H2O(l)﹦Zn(OH)2(s)+Mn2O3(s)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 )
A.电池工作时,锌失去电子
B.电池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2MnO2(s)+H2O(l)+2e-﹦Mn2O3(s)+2OH-(aq)
C.电池工作时,电子由正极通过外电路流向负极
D.外电路中每通过0.2mol电子,锌的质量理论上减小6.5g
、微型锂电池可作植入某些心脏病人体内的心脏起博器所用的电源,这种电池中的电解质是固体电解质LiI,其中的导电离子是I-.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C)
A.正极反应:2Li - 2e- = 2Li
B.负极反应:I2 + 2e- = 2I-
C.总反应是:2Li + I2 = 2LiI
D.金属锂作正极
、某原电池总反应离子方程式为2Fe3 + Fe = 3Fe2+能实现该反应的原电池是A )
A.正极为铜,负极为铁,电解质溶液为FeCl3溶液
B.正极为铜,负极为铁,电解质溶液为Fe(NO3)2溶液
C.正极为铁,负极为锌,电解质溶液为Fe2(SO4)3
D.正极为银,负极为铁,电解质溶液为CuSO4
、锌锰干电池在放电时,电池总反应方程式可以表示为:
Zn + 2MnO2 + 2NH4+ = Zn2+ + Mn2O3 + 2NH3 + H2O
在此电池放电时,正极(碳棒)上发生反应的物质是
C. MnO2 和NH4+
D. Zn2+ 和NH4+
设计意图:根据本节课所涉及到的常见电池原理及学习电极反应的书写,对教学中已涉及的问题原形作同等水平或提高水平的变式,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常见电池原理.
三、提高题(C组题)
9、氢氧燃料电池用于航天飞船,电极反应产生的水,经过冷凝后可用作航天员的饮用水,其电极反应如下:负极:2H2 + 4OH- - 4e- = 4H2O
正极:O2 + 2H2O + 4e- = 4OH当得到1.8L饮用水时,电池内转移的电子数约为D )
设计意图:根据本节课所涉及到的常见电池原理,对教学中已涉及的问题作提高水平的变式,让学生能灵活深刻地理解常见电池原理有关知识.
教学反思:
2.3.1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
一、内容及其解析
本节内容涉及: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等内容。
本节内容是对前面两节内容的拓展和延伸。首先,从日常生和中学生熟悉的大量化学现象和化学实验入手,引出反应速率的概念,并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这部分内容是后面学习化学反应限度的基础。
二、目标及其解析:
(1)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条件。
(2)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简单计算,探究同一反应中用不同物质表示化学反应速率的规律。
(1)通过在化学实验和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认识反应速率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2)通过化学反应速率的简单计算,探究同一反应中用不同物质表示化学反应速率的规律。
(3)通过实验分析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条件。培养学生实验观察能力及分析探究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 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本节内容涉及到学生对物理量——化学反应速率的表达式的理解及其计算内容,学生会很吃力,要多加练习。对于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的教学,需要借助实验探究和多媒体动画帮助学生理解。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多媒体、探究实验设备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基本流程
创设情景、引导发现、探索问题→提出新的概念→提出研究题目→组织探究学习活动、收集信息→内化、概括、建立概念体系→实际应用
(二)教学情景
一、化学反应的速率
1、创设情景:(思考与交流一)在化学实验和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观察到这样的现象:有的化学反应进行得很快,有的化学反应进行的很慢。你了解下列化学变化过程进行的快慢吗?反应的快慢与我们有什么关系?
炸药爆炸(图1)、金属锈蚀(图2)、溶洞形成(图3)、溶液中的离子反应(图4、图6、图7)、镁条燃烧(图5)、溶液中新制的氢氧化亚铁转化为氢氧化铁(8)、食物腐败、塑料老化…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观察思考。
师生活动:老师提出问题并演示图片,学生交流思考。
2、问题一:你了解以上反应进行的快慢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进行对比得出结论.
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指导学生探究归纳。
[结论]有的化学反应进行得快,有的化学反应进行得慢。
炸药爆炸(快)
●离子反应(快)
●金属锈蚀(慢)
塑料老化(慢)
●食物腐败(慢)
● 溶洞形成(慢)
注意:化学反应的快慢是相对的
[分组讨论]化学反应有快有慢,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反应的一些现象来判断反应的快慢。例如:硫酸铜溶液中加入铁丝(图4),你能通过观察什么现象来判断反应进行得快慢?还有哪些其他方法观察该化学反应的快慢呢?在日常生活和化学实验过程中,观察化学反应进行得快慢的方法都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板书] 观察反应快慢的方法:①冒气泡快慢;②固体量的改变;③浑浊程度;④颜色变化;⑤温度变化等。
3、提出新概念:
什么是定性?什么是定量?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研究分析问题的方法。
师生活动:学生思考,教师讲解给出结论。
不同的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千差万别,快和慢是相对而言的,我们以上的判断方法 都是定性地描述反应的快慢。而在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中,往往需要定量地描述一个反应的快慢。
例如:我们学过物理都知道:
(1)光的传播速度是很快的;
(2)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
(1)就是定性描述,属于基本常识
(2)就是定量描述,属于科学素养
4、问题二:那么,如何定量地判断一个化学反应的速率呢?
[过渡] 物理学中用什么定量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用速度来描述:单位时间内物体移动的距离的大小,不考虑速度的方向称之为速率。
化学中用化学反应速率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快慢。因很多化学反应在溶液中进行,因此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物质的量浓度在单位时间内的改变量来表示。
【板书】一、化学反应速率
1、化学反应速率的含义: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均取正值)来表示。(物质的量浓度)
某一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式为:
(v只为正值)
试根据以上计算式推出v的单位是什么?【mol/(L?min) 或 mol/(L?s)】
例题:反应4NH3+5O2
4NO+6H2O(g)
在5升的密闭容器中进行,30秒后,NO 的物质的量增加了0.3mol,此反应的平均反应速率用NO来表示为多少?v(NO)=0.002mol/(L·s)
(1):若用O2的浓度变化来表示此反应速率是多少?
若用NH3 来表示呢?
若用H2O(g)来表示呢?
【v(O2)=0.0025mol/(L·s)
v(NH3)=0.002mol/(L·s)v(H2O)=0.003mol/(L·s)】
(2):此反应的同一种速率用不同物质表示为什么数值不同?请求出它们的比值?你能否发现它们的比值有何规律?为什么?
设计意图:要求学生掌握在同一反应中用不同物质表示的计算方法。
师生活动:学生练习,教师讲解。
注意:1、在同一反应体系中用不同的物质来表示反应速率时,其数值是可以不同的,但是这些数值都表示同一个反应速率。因此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必须说明用哪种物质来做标准。
2、用同一反应体系中不同物质表示同一速率时,其数值比一定等于化学方程式中相应的化学计量数之比。
3、化学反应速率均用正值来表示。(且表示的是平均速率而不是瞬时速率)
定义: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
的减少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量(均取正值)
v(B)=△c(B)/△t
反应速率单位:mol/(L?min)
或mol/(L ?s)
注意:1、反应速率要指明具体物质并取正值
2、表示气体或溶液反应速率
3、指平均速率
5、问题三:哪些条件能够影响化学反应的速率呢?通过下面的实验来进行探究。
探究实验2-5:双氧水在不同温度下的分解速率:
热水 气泡多而快,产生的气体
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升温,反应速率增大
常温 气泡均匀 H2O2分解FeCl3做催化剂
冷水 气泡较少 降温,反应速率减小
探究实验2-6:双氧水在是否有催化剂存在时的分解速率:
加入MnO2 气泡多而快 加入MnO2,反应速率加快
加入FeCl3 气泡均匀 加入FeCl3,反应速率加快
不加其他试剂 无明显现象 H2O2分解反应中,MnO2和
FeCl3做催化剂,加快了反应
思考与交流:教材49页的思考与交流。
[归纳]:(1)温度:温度越高,化学反应速率越快。
(2)催化剂:通常加入催化剂能极大地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3)固体反应物的表面积:有固体参加的反应,固体的表面积越大,固体在同一时间内与其他反应物的接触越多,化学反应速率越快。
(4)反应物状态:通常气相或液相反应比固相反应的反应速率大。
(5)溶液浓度:在溶液中进行的反应,反应物的浓度越大,化学反应速率越快。
(98%浓硫酸例外)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归纳的能力。
师生活动: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思考并回答问题。
目标检测:
1、温度、固体表面积、反应物状态、溶液浓度、催化剂等都是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重要因素。这种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在我们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及化学实验中被广泛采用。对我们有利的化学反应,需要想办法增大反应速率以提高生产和工作效率;对我们不利的化学反应,需要设法降低反应速率,以减少这些反应对我们的危害。试从增大反应速率和降低反应速率两方面举出在控制化学反应条件的例子。填写下表:
控制条件 增大反应速率的例子 降低反应速率的例子
温度 ① ②
固体表面积 ③ ④
反应物状态 ⑤ ⑥
溶液浓度 ⑦ ⑧
催化剂 ⑨ ⑩
【V(SO2)=0.6mol/(L·s) V( O2)=0.3mol/(L·s) V(SO3)=0.6mol/(L·s) 2:1:2】
3、 在2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下列反应:
3A(g)+ B(g)=2C(g)+D(g)。若最初加入的A 和B 都是4mol,在前10sA 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12mol/L·s,则10s时,容器中B的物质的量为(3.2mol。)
4、反应 A + 3B = 2C + 2D 在四种不同条件下的反应速率为:
(1)v(A)=0.3mol/L·s
(2)v(B)=0.6mol/L·s
(3)v(C)=0.4mol/L·s
(4)v(D)=0.45mol/L·s
则该反应速率的快慢顺序为—————————。
配餐作业:
1、化学反应速率是有单位的,下列表示的是化学反应速率的单位的是
A.mol/min
C.mol/(L·min) D.mol/(L·s)
下列反应中,产生氢气速率最快的是
A.常温下铝与6mol/L的硝酸
B.常温下镁与3mol/L的醋酸
C.常温下铁与3mol/L的盐酸
D.常温下镁与3mol/L的硫酸
3、在一个2L的容器中,放入2mol气体A,5分钟后,测得这种气体A还剩余0.5mol,该反应中气体A的化学反应速率是
A.1.5mol/(L·min)
B.0.15mol/(L·min)
C.0.75mol/(L·min)
D.0.075mol/(L·min)
化学反应速率受条件的影响很大,下列肯定可以加快化学反应速率的措施是 (
A.使用催化剂
B.改变浓度
C.升高温度
D.降低温度
关于催化剂的理解中不正确的是
A.催化剂只具有加快化学反应速率性能
B.催化剂具有高度的选择性(即催化的专一性)
C.酶是生物体内的一种催化剂
D.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的化学性质、质量不变
化学反应A(g)+3B(g)2C(g)+2D(g),在下列四个选项中是不同的情况下测得的不同物质的反应速率,其中表示该化学反应的反应速率最快的是
A.υ(A)=0.2mol(L·min)
B.υ(B) =0.45 mol(L·s)
C.υ(C)=0.40 mol(L·min)
D.υ(D)=0.35 mol(L·min)
高温下,炽热的铁与水蒸气在一个体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3Fe(s)+4H2O(g)=Fe3O4(s)+4H2(g),下列条件的改变对其反应速率几乎无影响的是
A.增加铁的量
B.将容器的体积缩小一半
C.压强不变,充入氮气使容器体积增大 D.体积不变,充入氮气使容器压强增大
可逆反应4NH3(g)+5O2(g) 4NO(g)+6H2O(g),该可逆反应在10L的密闭容器中进行,30秒后,水蒸气的物质的量增加了0.45mol,请分别用NH3 、O2、NO、H2O表示该可逆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
将除去氧化膜的镁条投入到少量稀盐酸中进行实验,实验测得氢气的产生速率变化情况如图曲线所示,对该曲线的解释中正确的是
A.从t1→t2的原因是镁与酸的反应是放热反应,体系温度升高
B.从t1→t2的原因是镁与水反应,致使酸的浓度升高
C.从t2→t3的原因是随着反应的进行酸的浓度下降
D.从t2→t3的原因是随着反应的进行温度越来越低
本节内容涉及:可逆反应的概念,化学反应的限度以及控制化学反应条件在实际中的作用。
本节内容是在前面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进行实验探究和总结后,通过科学史实等实例,让学生认识化学反应限度问题,经过对化学反应的可逆性→可逆反应→化学平衡状态的分析推进,认识化学反应是有限度的,并以上述观点为指导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二、目标及其解析:
理解可逆反应、化学反应平衡的概念,化学反应限度的本质原因及外部特征。
(1)通过实验认识化学反应限度控制反应条件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认识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的重要性。. 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本节课中的化学反应的限度问题是个难点,控制化学反应条件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多媒体、探究实验设备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基本流程
创设情景、引导发现、探索问题→提出新的概念→提出探究问题→收集化学史实和信息→内化、概括、建立概念体系→实际应用
(二)教学情景
二、化学反应的限度
【设疑】炼铁高炉尾气之谜(学生阅读课本45页科学史话)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就能解开这一谜底了。你想知道吗?
思考:我们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之间是按照化学方程式中的系数比进行反应的,那么,在实际反应中,反应物能否按相应的计量关系完全转化为生成物呢?
§ 氯水是氯气的水溶液,氯气能与水反应,而且这是一个可逆反应。请大家回忆氯水中含有哪些微粒。
Cl2 能 与H2O发生可逆反应:
氯水的成份:
、HClO 、H2O
离子:H+ 、 Cl-
1、什么叫做可逆反应?
【学生自学】阅读课本P51页后得出:
可逆反应:在同一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称可逆反应。【练习一】对于反应N2+3H2
2NH3,下列说法处于化学平衡状态的是:
①υ(N2生成)=υ(N2消耗),
②N2、H2、NH3的分子数之比为1∶3∶2,③单位时间内生成2molNH3,同时消耗1molN2,
④N2、H2、NH3的物质的量不再发生变化。
A、①④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师生活动:学生练习,老师讲解
注意:不同的平衡体系到达平衡状态时,反应限度不同。
3、化学反应限度: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的完成程度。
达到化学反应限度的特征(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
(1)υ正=υ逆≠0
(2)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改变。
三、化学反应的条件控制
控制反应条件,最大程度地得到产物,提高反应物的利用率。
在生产生活中,促进有利的化学反应发生,抑制有害的化学反应发生,这就要对反应条件的控制。
【学生自学】阅读课本P52页
思考与交流:
1、建筑物定向爆破问题;
2、煤的燃烧条件问题。
●原煤含S量:要求< 2%,否则SO2排放浓度会偏高;●原煤粒度:要求≤ 40mm,且越均匀越好,但不能使用粉煤; ●炉膛 ●烟囱抽力要求有大于20%的富余能力M+N
Q达到平衡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M、N、Q三种物质的浓度一定相等
B、M、N全部变成了Q
C、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都保持不
D、反应已经停止
2、在一定条件下,某容器中充入N2和H2合成NH3,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A、开始反应时,正反应速率最大,逆反应速率为零
B、随着反应的进行,正反应速率逐渐减小, 最后减小为零
C、随着反应的进行逆反应速率逐渐增大,后保持恒定
D、随着反应的进行,正反应速率逐渐减小,最后与逆反应速率相等且都保持恒定
3、将一定量的SO2和18O2通入一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可逆反应:
当反应达到一定限度时,18O存在于(
A、SO3、O2中
B、SO3 、SO2中
C、SO2 、O2中
D、SO3 、SO2 、O2中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如果某一反应的反应物能量总和高于生成物能量总和,则该反应是吸热反应
B、我国目前使用最多的燃料是酒精
C、煤炭直接燃烧不仅产生大量烟尘,而且生成SO2,导致酸雨的形成
D、煤经过处理后制得水煤气、干馏煤气等,可提高燃烧效率和减少环境污染
CO,达到化学平衡后
平衡混合物中含14C的粒子有
设计意图:检查学生对所学概念的理解情况。
配餐作业:
1、下列反应不属于可逆反应的是
A.工业上利用氮气和氢气合成氨气
B.水电解生成氢氧混和气体和氢氧混和气体爆炸生成水
C.密闭容器中的二氧化氮和四氧化二氮在一定压力下可以相互转化
D.密闭容器中的二氧化硫和氧气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生成三氧化硫,同时三氧化硫又可以分解为二氧化硫和氧气
一定条件下,当一个可逆反应进行到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的时候,就达到了“化学平衡”。对于化学平衡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①化学反应达到化学平衡时,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浓度(含量)保持不变;②化学反应达到化学平衡时,整个反应处于停滞状态;③影响化学平衡的外界条件发生改变,平衡状态可能会被破坏。
B.只有①② C.只有①③ D.①②③
化学反应限度的调控在工业生产和环保技术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果设法提高化学反应的限度,下面的说法错误的是
A.能够节约原料和能源
B.能够提高产品的产量
C.能够提高经济效益
D.能够提高化学反应速率
一定温度下,某一密闭且体积不变的容器内有可逆反应:A(g)+3B(g)
2C(g)。该反应进行到一定限度后达到了化学平衡,该化学平衡的标志是
A、C物质的生成速率和分解速率相等
B、容器内气体的密度不再随时间而改变
C、单位时间内生成amol物质A,同时生成3amol物质B
DA、B、C随着物质的分子数之比为1:3:2
2Z(g) 一定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
① X、Y、Z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2
② X、Y、Z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
③ 容器中的压强不再发生变化
④ 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Z,同时生成2n mol Y
7、可逆反应N2+3H22NH3的正、逆反应速率可用各反应物或生成物浓度的变化来表示,下列各关系中能说明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v正(N2)=v正(H2)
B、v正(N2)=v逆(NH3)
C、2v正(H2)=3v逆(NH3)
D、v正(N2)=3v逆(H2)
设计意图:加深与前面知识的联系,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8、可逆反应aA(g)+bB(g)
cC(g)+dD(g),取a mol A和b mol B置于V L容器内1 min后,测得容器内A的浓度为x mol·L-1,这时B的浓度为
,C的浓度为
,这段时间内反应的平均速率若以物质A的浓度变化来表示,应为
9、在m A + n B
p C的反应中,m、n、p为各物质的计量数。现测得C每分钟增加a mol/L,B每分钟减少1.5a mol/L,A每分钟减少0.5a mol/L,则m:n:p为
A、2:3:2
B、2:3:3
C、1:3:2
D、3:1:2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反思:充分利用好探究实验是本节教学的关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3、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2、原电池原理
1、火力发电的原理
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热能转化为化学能
化学键与物质变化
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放热反应与吸热反应的判断
CH3COOH溶液
2、铅蓄电池
3、燃料电池
高温高温高压而不服△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联系并提供证据(),三个工作日内删除。
其他相关资源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6 - 2016 高考学习网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