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历史教材电子版都是胡说八道吗?

历史上有哪些「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的故事? - 知乎3934被浏览964057分享邀请回答2.1K244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1.6K111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更多15 个回答被折叠()【争鸣】我也来批驳袁腾飞的胡说八道
袁某人的核心观点就是:明朝皇帝都是“王八蛋”,“不务正业暴虐无能灭绝人性”。且不论正经的学术和教学活动必须杜绝一切脏话。把一切寄托于皇帝的私德而不是政治制度的合理与否,这不是任何一所正规大学历史系的史观,这是评书大鼓的史观。不错,清朝皇帝们确实都挺勤政,宵衣旰食。但是清朝的政治制度,皇帝空前集权,袁某人你怎么不骂清朝皇帝“独裁”了?你“基本的人性和历史的常识”哪里去了?你接受的正规的历史教育哪里去了?
“不干好事”的“典型的暴君”朱元璋率领起义军驱逐了人分四等还想杀尽张王李赵刘五大姓汉人的元朝统治者,袁某人视而不见,单拿朱元璋的贫寒出身说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都忘了?上纲上线点,国父孙中山先生年幼时还穷得穿不上鞋,咱们这个共和国的缔造者们,有多少是出身“寒酸”的家庭?你身为一名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教师,对社会最底层的劳苦大众什么感情?你班上的学生要是有出身“寒酸”的,是不是你也视其为潜在的“贼王八”?
希特勒、墨索里尼全是出身“寒酸”的“贼王八”?回去好好读书去。希特勒幼年失怙,但也正经读完了中学。墨索里尼的父亲是铁匠,同时也是意大利的早期社会党人。“出身高贵,受过良好教育,上台之后就搞独裁的”古今中外都有不少(这里还得补充一句,拿十四世纪的皇帝跟二十世纪的总统比独裁,真是袁腾飞版的关公战秦琼):夏桀商纣周幽王、南北朝的暴君们、隋炀帝……哪个不是龙子凤孙?你袁腾飞的本家袁世凯,家族中三代都是大清的高官。匈牙利的霍尔蒂是奥匈帝国的贵族,海军上将;西班牙的佛朗哥、葡萄牙的萨拉查、罗马尼亚的安东内斯库都是出身殷实家庭,正经军校出身;阿尔巴尼亚的霍查、柬埔寨的波尔布特,都是在法国正经留学拿学位的;东邻金二世,从小按储君培养,这帮人哪个不是独裁者?(写到这里发现,外国的这几位,估计已经超出袁腾飞的知识范畴了)
猛男车祸后突然变靓女
娱乐圈十大放荡狐狸精
十大明星遭色诱假正经
承德7辆客车被烧毁 疑人为纵火
冀州市法院让申请人垫饭钱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进行中]众名家任评委
湘女主持:我穿了内裤
赞皇大枣又丰收。。。
袁腾飞现在干什么呢
是个高人.说真化
核桃粉 品牌
尽量不要买...
不如吃新鲜的核桃,或者买核桃仁回去自己煮粥喝.
你可以去商场看看成袋卖的...里面都有添加剂,比如香精等,其药补食补功能大大削弱了...
我以前研究过,建议你买成袋的东东,纯燕麦是个不错的选择,其他的都有添加剂...
希望回答可以帮助你点什么,呵呵*^^*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历史教材中的严重错误        小学、中学、大学都相应的开设了历史课,我们为什么从小学习历史呢?从宏观方面讲大概可以理解成,我们作为人类的一份子,学习历史就是了解我们自己,学习历史的哲学意义是解释我们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当然这个问题还有很多未知的谜团无法解释。人类现在的知识还不能完全回答这个问题。但有一个大概的线条,其中历史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历史教材是官方发布的最权威的历史信息,无论是小学的,中学的,还是大学历史教材所载的信息都不因该有错误的信息。但是我不得不说教材中有错的信息!我想应该强调一下教材的权威性,哪怕只是小学的教材,信息都因该都具有不容置疑的权威性。教材要是传播错误信息,我也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语言来描述这种错误的严重性。    先说一两个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例子,比如母系社会的形成原因是因为母系社会时期,由于妇女采集果实,在母系社会中经济地位比男性高,所以形成了母系社会。各种本版的教材原来是怎么描述的我就不一一去找了,这个信息大家都非常熟悉。因为是教材里讲的,也成了几乎人人都知道的常识性知识。但这个信息是错误的,也不知道全国究竟有多少亿本历史教材以及相关的书籍上都印着这样的错误的信息。对于原始社会的婚姻状况描述成群婚制,原始社会交配没有任何规则,这也是教材中的信息。这个信息显然也是错的,人不能还不如猫科动物吧?    正如尼采所说:“每一种深刻和伟大的认识都是流动的完整的站立在人类的开端。”史前史是历史学、社会学、哲学等相关学科共同关注的焦点,也是这些学科重要的基础之一。正确的认识史前史很显然意义比较重大。我上面指出一两处错误,但是我们知道,一般理论存在一种自洽性的问题,也就说会有连锁反应,一处错可能连带很多错误。那么也就是说历史教材中还有很多错误的描述。    历史教材是权威的,我有什么理由说它错了。我不记得谁说过一句话,大意是真理和谬误之间只隔着一层窗户纸。假如您稍微仔细的看看我书中所论述的理由,那么你会发现我说的其实很简单,理由很简单,错误是很明显的,是显而易见的,只是一层窗户纸而已。    我的这本书叫做《后现代启示录------穿越哲学》,所以用这个书名,是因为书中的内容不只是涉及史前史的问题,内容是在一个更大范围内的自洽理论。质疑史前史,不是这本书本来的写作目的,而是狭路相逢撞上的。    尽管我论证的理由是非常充分的,但是我这样的小白菜,实在人微言轻。提出这样颠覆传统经典理论的思想无意是鸡蛋碰石头。而且也只有网络途径可以发布这样的信息,所以非常需要您的支持。错误一定是要更正的,但是为什么是我这样的小白菜在网上来更正这样的信息,我也不知道为什么?    另外要说的是《后现代启示录------穿越哲学》这本书我用了十年时间才写成,由于学历不高,也不是专业学者,所以肯定有不完善的地方,请见谅。但是我确实发现很多错误。请求您的帮助和支持,完成这件本来不因该由我来做的事情。最终能够有效的更正历史教材中的错误。    下面全文连载该书,万分感谢你的支持!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作品内容介绍:    这是一本探索思维和世界关系的书;也是一本探索思维方式描述思维历史的书。这是一本展现思维游戏的书;也是一本使用不同的思维方式重新发现世界的书。    这本书所涉及的内容都是平常的东西。比如神话传说、文字、语言、文学作品、艺术作品等大多是大家熟悉的东西。但是对这些具体或者抽象的事物换一个思路或者换几个思路来重新认识,你就会发现原来简单的事物可能变得非常离奇,而原来非常离奇的事情可能又变的非常简单;本来看起来真实的事情或许事实上并不真实,而原来虚幻的事情中却藏着出人意料的真实。    研究思维有什么实际用处呢?这本书也证明了研究思维方式的用处。史前史是历史学、社会学、哲学等学科共同关注的焦点,也是这些学科重要的基础,但是史前史却谜团重重。而这本书破解了一系列谜团,纠正了很多过去错误的认识。正确的认识文明史的开端意义重大,是整个社会学科的基础。正如尼采所说:“每一种深刻和伟大的认识都是流动的完整的站立在人类的开端。”。    那么为什么这本书看起来不像一本学术著作呢?学术论文本身作为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具有很强的理性主义特征。但是在思维方式中非理性思想也是一种普遍的存在。不能完全否定它,也不能忽略它,甚至还要使用它。学术论文的表达方式不能满足这本书的表达需要。这本书看起来是以艺术内容为主线索,艺术为什么反过来破解了历史难题?对什么是艺术大概也要重新认识。这或许可以这样解释,原来的学科分类将原本不可分割的东西给割裂开,反而造成了认知的障碍。       
  期待大作。。。
  为什么叫穿越哲学     但愿这个东西就是所谓哲学,但这要不是哲学又是什么呢?这是让我郁闷的事情。要不就算杂文,总不能算小说。      第一个问题是中国现在有人在写哲学吗?中国好像没有人在写作哲学。哲学从古典哲学发展到现代哲学之后,现在应该是个什么样子?显然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不是哲学只是研究哲学。按照文艺发展规律,现代哲学之后应该是后现代哲学,那么后现代哲学究竟又是什么东西呢?现在涉及到哲学的东西,主要的也就像罗素的《西方哲学史》研究哲学。现在看起来似乎不存在原创哲学写作这会事?    我从十几岁开始带着终极问题,开始思考这个世界,想找到问题的答案,途径是读书,从十几岁开始读那些可能有这些问题答案的书,能够找到的各种学术著作,十几岁时候这些书虽然不是能够完全读懂,但在成长中一直都是带着对这些问题思考,后来开始把自己想到的东西慢慢写出来,这一写就是十多年时间,作为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可能还有着严重的理想主义倾向,所以尽可能排除现实生活的干扰,完成了这本书的写作,仅仅修改的时间又用了一年多时间。    修改完了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究竟写的是什么?书应该叫个什么名字?书的名称让我头疼很长时间,内容介绍也让我头疼。我想该写低调点,就说是一部文化散文。可是看着不像散文啊!后来想了想不对,这个书稿的写作完全是带着终极问题,指向终极问题,那么写的就是一部哲学作品。我自己定位都搞不清别人又怎么知道你写的是什么?没有办法只能宣称这是一部原创哲学作品。    文艺思潮是有规律的,同时代不同艺术门类之间会有某种风格上内在的联系。那么哲学发展到现在,如果方向是对的,又用了很多时间去做,那么哲学也将遵守这种内在规律。尽管我在书中也说,哲学的发展的前途大概和博物学一样,可能会成为一个即将灭绝的学科。但在末世或许还有些残迹吧?      我的本能告诉我有些东西就只能这么写,那么最后我为什么把这本书叫做穿越哲学呢?后现代哲学为什么成了穿越哲学?我想我的思路和这个时代是吻合的,超越那是不可能的,也不符合文艺规律,我的思路当然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应该说从十几岁就已经确定下来。哲学不可能再像黑格尔那样面面俱到,尼采在结构上的粉碎,成为现代哲学特征,但是这种对理性结构的粉碎,已经走到人类理性边缘,前面已经没有路。所谓后现代实际是在现代主义基础上的复古,也就是非理性向理性的回流。但这种复古带着现代主义的特征。比如现在流行的穿越小说,这种思潮就是现代主义向古典的回流,这里的意思不是回到古代,假如现代主义的特征就像意识流那种在细节上非理性,那么后现代主义就是在情节上的非理性,但在细节上还是理性主义。哲学也是这样,理性主义的细节,非理性主义的情节。这就是后现代哲学的特征,它需要穿越,在众多学科里穿越,于是后现代哲学就成了这个怪样子。    究竟什么是哲学?比如我们认为《易经》是哲学书,这是从文本的文化原型意义来讲的。而《易经》本身所包含的是一种思维结构,没有直接探讨哲学命题。在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中,把卢梭的《爱弥尔》作为哲学著作,但是我们知道《爱弥尔》是一个谈教育的小说。所以对什么是哲学我想以我们小时候教育环境来看,感觉人们可能很难理解为什么《爱弥尔》是哲学著作。
  哲学传统命题是物质和意识的本质是什么?特别意识是什么的问题,古典哲学折腾了几千年,没有折腾出一个结果。所以现代哲学放弃了这个命题,这也是尼采把哲学写成一个预言的原因,这个问题无解,现代哲学放弃了本质这个概念。  
  解释不了意识的本质是什么,但是可以描述意识的外在形态以及发展规律。要是说我命题是什么?那么大概就是这个,能够抓的住的实在的意识,我觉得最早是神话,当然我不讨论动物的意识问题。我解释了神话,这种最早的人类的意识的发生机制,追究了最原始的发生机制。这一思路打开以后就自然的沿着,以艺术史为主线索来描述意识的发展状况,这里的艺术的意义主要是艺术思维。所以我后来的文章,从表面上看成了艺术评论,金庸都有的写,说是哲学,但和平常感觉中哲学有很大差别。     哲学要面对两个问题:一是探讨什么?二是:怎么探讨?第一问题的答案是我探讨意识。第二问题的答案是,我用的是后现代的方法。古典方法真是太啰嗦,且讲不出什么,现代哲学非理性的方法,尼采那样也不行了,有人说他打碎了古典哲学体系,但是没有建立一个体系。我理解的后现代有很理性的成分,但是整体也难以成体系。至于什么是后现代,其实也是一个问题,可能就需要实际的成功文本来解释。哲学的目标就是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更好方法或者还有什么新的方法来思考问题?以及思考什么样的问题?
  支持一下  
  后现代启示录  
-------穿越哲学    目
录      序   全息学习论(代前言)   女娲   后羿和嫦娥   神的谱系   神话的原来意义   神的原意   语言的诞生   艺术的诞生   艺术的力量   原始宗教   人面鱼纹盆   原始人的爱情   家庭的诞生   占卜活动的原来意义   伦理的可能性   象形文字和拟声文字   散文   易经   老子   杨朱   文明的多样性   三国   文化特征   文学的独立   西游记   八大山人   红楼梦   徐志摩   围城中的人物原型   说儒   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张爱玲   汉语的分裂   电影语言   金庸   小说   绘画   音乐   建筑   文化的地域性   理想模型   理性的可能性   美学   人类学的证据   未来语言学   文化印象-------代后记     
  全息学习论(代前言)    不知道十年时间究竟是长还是短?如果是已经过去的十年,回忆中会很短,将来的十年,或者需要等待的十年,十年就会变的漫长。而在一二十岁的青年眼里十年似乎是一个遥远的永远无法到达的时间。     古人说十年寒窗,科举考试前的基础教育需要大约十年的时间,古代科举考试实际只有基础教育没有专业教育,专业教育则是师傅教徒弟,学徒甚至是从几岁就开始学了。现代教育从小学到高中完成基础教育大约也需要十年时间,现代专业教育从本科到博士还是需要大约十年时间。   美国的大学里最难拿的学位之一是历史学博士,哈佛大学拿到这个学位需要的平均时间是十一年。其中就是不耽搁拿下这个学位一个人大概已经到了四十岁。获得知识对于现代人来讲是一件非常残酷的事情。  尼采在可以概括他全部世界观的著作《查拉图斯特拉如实是说》的开头同样提到了十年的时间,查拉图斯特拉三十岁的时候在山上修道,安然无倦的渡过了十年时间,最后觉悟下山。尼采本人也是在四十岁的时候开始撰写《查拉图斯特拉如实是说》完整的表达了对世界的认识。   一个人十几岁开始面对这个世界,摆在眼前的是一条爬山的悬梯。大学里的教程设置到博士,这是一条向每一个人都开放的路,我们知道这条路是多么的艰辛,那么其他的路呢?也没有一条捷径可以直接通往彼岸,都摆着十年时间这样一个障碍。  为什么是十年时间才可以越过这样的一个障碍?以掌握一套相对专业的知识来看这个障碍是怎么设置出来的?知识系统的建立不是一个累进过程而是一个反复的过程。在某一个领域里知识的上限是以一个人最大努力能够获得和创造的知识量为标准。  这个量不是一个递进过程,不是前人创造了后人就可以直接继承过来。全世界各地的图书馆里都摆着黑格尔的著作谁想看都可以,但看完了并没有多少人成为一个哲学家。《红楼梦》谁都可以有一本,但看完了也没有多少人成为一个文学家。   一个小孩出生后一切都要从头学起,将一个小孩放进原始部落中长大,他的知识能力也只会停留在原始社会。十年时间这样的障碍设置首先是由知识系统的建立来决定,而知识系统的建立第一个限制是个体人的能力和精力,是人的寿命决定了十年这样的一个节奏。  由于分工而形成的不同学科构成的知识系统这里不去讨论,只说个体的人面对的问题。同样的是个体的人差异却很大,以通常的标准来看有的人成功有的人失败了。对于不同境遇的环境差异造成的个体差异也不去讨论,但是很多起步基本一样的人差异也很大。对这种差异原因最通常的解释有两种:一是有的人有天分,二是有的人肯努力。   使用天分这样概念来解释不如使用智商,正常人的智商差异不是很大,你智商厉害需要用八年时间可以完成的事情。我智商差点大不了就用十二年时间,这个完全可以弥补,这个结论很好,也就是说笨点没有关系。  勤奋也不是重要的原因,一个人的精力和时间是一个常量,过于劳作效果并不好。一个人很懒,或者说他的精力不是很旺盛,但闲的久了,他会觉得难受,总要找个方式把多余的精力给释放掉。精力或者说勤奋也是可以通过时间来弥补的,也不是重要的原因。这个结论也很好,也就是懒点也没有关系。  在很多成功人士的传记中可以发现一个重要的特征,他们小时候几乎都是理想主义者,理想主义对于人的成功的作用究竟是什么呢?小时候只要有理想长大了就可以实现?要有理想经常是被鼓励的,但是从表面上根本看不出有理想和成功的直接逻辑关系,往往也被视为空想不切实际。  理想主义对一个人到底意味着什么呢?这还是要从知识的结构谈起,尼采认为知识就是约定符号的形式逻辑,甚至认为不存在什么实在性,这个不存在实在性的意义当然不是指知识没有用,而是指知识本体不是事物的本体。  在中国古代就出现“百无一用是书生”的认识,现在依然还是有高分低能的讲法。出现知识无用的原因就是,知识本体没有被还原为事物本体。而知识系统本身是来源于事物的本体,知识的目标最终还是为了做实事。  那么在知识不能被还原为事物的本体的情况下知识在用于做事的时候不仅不可以有正面的效果甚至会出现“百无一用”的反面效果。读了很多书没有作为的人很多,原因就是如此。当然只学会还原事物的本体也还是不够的,因为形式逻辑系统是复杂的,但不学会还原必定无所作为。   通常认为在学校里学的东西才是知识,这实际是一个误解。以幼儿教育为例子,幼儿的学习是全息的。幼儿除了在睡觉的时间接触的每一个事物都是他学习的内容,这个过程大概要持续到成年,但大多数人在成年后都忘记了自己幼年时候全息学习的方式,学习的意义被误解为学校教育。  这也是教育本身存在的问题,专业的教育使得学习和生活或者事物本身分离。这也是为什么尼采说人早熟不好要保持一颗童心。他的本义就是指不要过早的放弃全息的学习方式,但尼采没有详细的解释清楚,原因可能是尼采时代还没有全息这个方便的概念。这并不是要反对应试教育或者反对考试。考试是测试学习效果最具可操作性的方式,只能很遗憾的告诉你考试还是必要的。  尼采这个认识还体现在《瞧!这个人》这个自传中,这个自传作为他思想的体系中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为了解释他和世界之间的关系,这个世界实际就是指一个全息的世界。尼采说伟大的人都是童心未泯的人,这句话的意义可以用来解释学习和教育,童心未泯就是指没有放弃全息学习的方式。   理想主义和全息学习之间是有逻辑关系的。比如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理想,具有这样的理想将改变人的知识结构。有远大的理想那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怎么实现理想?实现理想的前提是要了解这个世界。那么他的兴趣点将面对整个世界,他的学习和思考将会回到幼儿时期的全息学习状态。  学习不会被学校教育以及专业教育所限制,不会只限制在学那些看起来有用的东西。他的大脑在信息的选择上不会过滤掉那些看起来无用的知识。就像幼儿的学习是无意识的没有选择的,而一个成熟的人会过滤掉和生活、生存没有直接关系的信息。这也是一些天才看起来有一点白痴的原因,他对现实生活反应迟钝。  知识本体和事物的本体之间出现不相容的情况和现代教育的结构有一定的关系。将知识的结构比作一棵树的话,哲学可以看作是树的根,而具体的知识可以看作是枝叶。教育就有一个从什么地方学起的问题?现代教育的基础教育则是从树梢学起,学习中极难看清知识的全貌成了盲人摸象,最终融汇贯通了解知识本身的全貌异常困难。  不了解知识的全貌也就难以了解知识本体和事物本体的关系。但教育是可以从哲学开始的,中国古代基础教育就是先教哲学,这是可操作的。理想主义者的着眼点是整个世界,所以也容易解决无法看清整体知识系统的难题。  西方文化发达的一个原因可以归功于基督教,基督教提出创世论,一个小孩无论他信不信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但都可以启发他去思考世界是怎么来的这个哲学问题,基督教实际完成了基础的哲学教育。  现代中国的教育中从来不鼓励学生思考世界的终极问题是不可取的。虽然这些问题没有答案但是可以打开学生的思维,使得学生可以进入一种全息的学习状态。解答这个问题的过程实际涉及了人类的全部知识。   在科学幻想中对未来想象五花八门,但多少可信未知。在原始社会人的平均寿命是二十岁左右,现在人的寿命已经延长到六七十岁。在未来人的寿命会被延长这是一定的,也许可以活两百岁,这不是太遥远的科学幻想。假如未来人可以活两百岁,社会结构会因此发生变化。知识的结构也会产生变化,基础教育也许会需要五十年。这是一个合理的科学幻想,社会会怎么样?需要更多想象力去想象。这个现在不想,现在我们想想以前是怎么回事情。        
  女娲      女娲造人的神话传说中是一个人完成了造人的工作,故事里只有一个人物。女人会生孩子这是亲眼目赌的,决定了这个故事的主角是个女性。故事的诞生和哲学问题一样先要考问,问问题本身是个大问题。人从哪里来的?这种深刻地没有什么实际用处的哲学问题一般是由小孩子提出来的。但是这个问题的答案显然有点小难度,即使是学识丰富的生物学家研究了一辈子,可能最终的答案还是给了上帝。  孩子一个劲追问:我是哪里来的?被问的烦了就随口糊弄了他一句:是女娲用泥做的。现代人也同样会遇到孩子这样的问题,有一个经典的中国式的回答是:是从胳肢窝掉下来的。可见这个问题是个永恒的问题,以后依然还要被问下去。女娲这个词的意义在首次说这个故事的时候应该不是特定的专有名词,女娲的原意大概就是口语中的女娃,是泛指女子,成了神话以后才成了特定的意义。泥和石头是当时可供选则的道具,人是泥做的于是就成了真理。一时半会谁也没有办法推反这个结论,这也让我们理解了为什么孙悟空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经典论断,而贾宝玉也是块石头。   上面的说法看起来是不是比较有道理?估计已经说服了你。事情真是这样的吗?其实原本的情形是这样的,女娲喜爱用泥塑人而且塑的非常形象,被人看见后又告诉他人。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我们可以肯定没有谁真的见过女娲造人,而是看见女娲做的泥塑。这些泥塑又非常的像真人,这些人第一次看见女娲的泥塑可想而知心理上承受了什么样的冲击力,肯定要比现在的好莱坞大片的视觉冲击力还要大,那种泥的质感甚至是很可怕的。  人们到处相传这个重要事件。这是个伟大的时刻,艺术诞生了。但是对于这个新鲜事件的描述显然还没有现成的词汇,比如雕塑这样的词汇。人们传说的支支唔唔神神秘秘。没有见过雕塑只是在听说的人不知道究竟在说什么?这约等于现代人谈论相对论。当时人的语言表达能力不能够准确的说明:“女娲塑的泥人像活的一样真实。”这样复杂的意思。最后被误传成女娲造了活人,再后来被误解为女娲制造了人类,于是女娲就成了神。  女娲是个伟大的雕塑家,这是一个让人头晕的结论。女娲成了艺术家,你没有听过这样的讲法自然感觉奇怪。实际上我自己也觉得这个结论比较奇怪。但是看起来确实是非常合理的,我自己都不得不信。假如是真的,至少不能埋没人家,你就姑且相信吧?到底相信哪个版本你自己选择吧。  女娲的雕塑虽然被误传,但是这个误传的过程也开创了口头文学,而这个口头文学的意义,要超过文学本身,应该说是文明的开始。所以建议有志向的考古学家去找女娲的雕塑作品。          
  后羿和嫦娥      到了后羿射日的故事里就有了两个人物,这是一个伟大的进步。故事情节也相对的复杂了,使用了太阳、月亮、弓箭、仙丹这几样至今依然经常被使用经典道具以及拯救人类和爱情两个永恒的主题。这是个爱情悲剧,后羿遭遇了背叛和失恋的双重打击。小时候在连环画上看到这个故事就很迷惑?嫦娥为什么偷食仙丹一个人跑去月宫?那个时候玉皇大帝等人还没有去天宫呢,上面很冷清。嫦娥的背叛有些不合情理,她到底在想些什么?行为的动机不充分。  有一个版本的情节是这样设计的:要是她和后羿各吃一半仙丹会在人间长生不老。这是一个完美的爱情模式。假如这个故事同时还想表达失恋的感觉,这个模式就要被突破。一般的办法是有一个外因,但这个故事里只有两个人物。作者没有想出合理的外因,就只能让嫦娥不太合理的去完成了。从中还可以得出一个意外的结论:这个故事作者是个男的,所以背叛的是嫦娥。为什么作者是男的,这就不用明说了吧?  古人其实也发现了这个故事的问题,所以在另外一个版本中加进去一个人物后羿的徒弟蓬蒙,蓬蒙也算是最早的反面人物之一。由他逼迫嫦娥吃掉仙丹,解决了嫦娥奔月行为动机不明的问题。嫦娥是被逼的,被逼也成了一个经典的故事模式,比如《水浒》中的豹子头林冲。从字面上看估计后来《西游记》中的天蓬元帅和这位蓬蒙有点什么亲戚关系,和嫦娥原来是故人。  你要是后羿会怎么样想呢?谁叫人家长得漂亮呢?她愿意做神仙就充分满足她的要求。还好她去了月亮每月总有些时日可以看到月亮,睹物思人以解相思之苦。其实作者还想表达的是对月亮的原始感觉,这种感觉叫做忧伤,这种感觉恰好和失恋的感觉雷同。我们再换一个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嫦娥为什么被编排去了月亮?事情出的是有原因的,用现代的方式解释就是:都是月亮惹的祸。甚至还可以夸张的用佛洛依德解释希腊神话的方式来解释,这就成了心理学的问题。  这个故事还是要推翻重写。后羿为什么要射日?这个故事一定是发生在极其酷热的夏天。大概热死了许多人所以想出天上有十个太阳。为什么是十个太阳?当然这个数字也是有讲究的,甚至和十进制有关系。传说十进制是由于人长了十个手指,而原始的计数通常参考手指的数量。太阳的数量是十个的原因也可以用来解释原始人计数习惯,十在当时大概就是最大的数字。这也代表了那时候的数学成就,如果谁长出六个指头可能引发数学危机。  但是最合理的解释是十个太阳是一种最质朴的修辞,是为了说明天气太热,到底有多热?有十个太阳才能热到这种程度,而不是天上真的有十个太阳。天气太热甚至热死很多人。死人的尸体又招来了许多乌鸦,所以太阳又成了讨厌的乌鸦。讨厌的太阳变成乌鸦的原因是乌鸦叫的声音太难听,乌鸦的声音碰巧和哭声雷同,以至于现在民俗中依然认为乌鸦是报丧的不吉利,说白了这还是文学修辞,这也反映了原始人对声音的原始认识。  后羿只是个善射的勇士,他是只会用射箭解决问题的人。那天美女嫦娥实在是热的难以忍受,连和后羿调情的兴趣都没有了。后羿一时着急就恨起太阳来。为了讨美女欢心拿了弓箭站在太阳底下连放了九箭,巧的是误射了几只乌鸦。当他射完了来了阵乌云遮住了太阳,后羿解决了人们避暑的问题成了英雄,顺手将母系社会变成了父系社会。  当然射日也还是文学修辞,不是真的射下太阳,而是太阳太可恨,将太阳射下来才解恨。嫦娥本是氏族首领的继承人,但是妇女们由于天气的干旱采不到果实,动摇了妇女在氏族中的地位。当爱情和权力发生了冲突,嫦娥没有偷食什么仙丹,也许是拿走了类似丐帮打狗棒象征权力的礼器。后羿在爱恨交加的情况下也许是将嫦娥杀了,但是为了氏族的稳定,稳定那些支持嫦娥的人。后羿编造出嫦娥偷食仙丹去了月亮的故事,后羿用这个编造的故事统治了氏族。这个故事的作者看起来像后羿本人。   在这两个版本的故事里,爱情的力量都若隐若现。嫦娥没有能用她的美貌统治氏族,按常理氏族斗争中失败者只有死一条路,被描述成蚩尤一样的怪物。嫦娥可能是美的惊人所以让她去了月亮,对于权力的失落她可能感到内疚,所以她不能臣服后羿的统治。  奔月是对她的命运和归宿的描述。她当然没有什么真的去了月亮。而是在爱恨交加的情绪中死去,一是被杀,二是自杀,三是病死。后羿在得到权力后却失去了爱人。不论嫦娥是怎么死的,后羿在看到月亮的时候就会思念嫦娥。也许他们曾在月下幽会,而月光下的后羿将对嫦娥的思念说成她住在月亮里。这其实还是文学修辞,不是嫦娥真的住在月亮里,而是月亮代表对嫦娥的思念。但是原始人类讲不清楚“月亮代表我的心。”这样复杂意义,或者是把这个原来的意义误传为住在月亮里。        
  非常感谢楼上的两位的支持 !!!
  神的谱系      创世神话的对人的思维能力要求非常高,或者说提出:世界是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对人智力要求非常高,原始人类显然不具备这样的思维能力。从思维逻辑上讲日月神话出现的要比创世神话早。那么中国上古神话就可以基本分出先后来,嫦娥和后羿的神话出现应该早于女娲造人和盘古开天。  嫦娥和后羿的神话是日月神话,女娲造人和盘古开天则是创世神话。盘古开天和女娲造人早于嫦娥奔月和后羿射日的误解来自神话的内容。先开天辟地,然后造人,最后再谈恋爱,逻辑上是这样的顺序。这也成了对神话出现先后次序误解的重要原因。  关于太阳和月亮的传说是上古神话中最早的神话的原因很简单,太阳和月亮是人类最早认识的事物之一。除了天阴下雨每天都出现,神话一但形成,有太阳和月亮在天上天天提醒着,神话的传播就不容易因为断代而流失。  上古神话的重要特征是情节简单,在当时人类的思维以及表达能力都有限的情况的下,没有可能传播复杂的故事。几个主要神话的内容就是一个成语,四个字的内容,其他内容几乎都是后人篡改的。女娲造人的传说就是典型的上古神话,故事很简单就是一个女人用泥土制造了人类,至于补天的传说应该是后来加上的。  嫦娥和后羿的传说被后人安在尧时代也是明显的错误。嫦娥和后羿的传说应该远远早于尧时代,假如后人在讲这个故事的时候人有问:嫦娥和后羿是什么时候的人?回答者能够想出来最早的时代也只是尧时代,所以嫦娥和后羿被误安在了尧时代是一种没有选择的选择。尧时代是能够想到的最远古的时代,这样说的本意其实是想极力表达嫦娥和后羿的故事是最古老的故事。  后羿射日这个神话的一个内容是弓箭,那么这个神话出现的时代一定是弓箭已经被发明。这是这个神话出现的时间上限,另一个内容是射日,射日和其他一些关于太阳的神话有所不同。关于太阳的神话,一般是崇拜太阳,而射日却是仇视太阳。假如对原始社会时期的天气进行一番研究,那么后羿射日的神话应该出现在的天气非常热的时候,人们用神话表达了对太阳仇视。同理希望住到月亮这个阴凉的世界中去,则是奔月神话的来由。从这里也可以推断出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是同时代的神话。  后羿和嫦娥被后人编排成夫妻的原因:一是两神话也确实出现在同时代,二是太阳和月亮这两个天文现象本身就紧密相连。但后羿和嫦娥却绝对不是夫妻,因为在原始社会时期没有家庭,没有可能出现夫妻这样的概念,群婚制度中没有可能出现夫妻这一概念。  嫦娥奔月和后羿射日是两个独立的神话。中国上古神话中盘古开天和女娲造人这两个神话的最重要的特征是神话中都只有一个人物。嫦娥奔月和后羿射日又早于盘古开天和女娲造人,所以神话人物也只能是一个人。  嫦娥偷食的仙丹明显也是后人加上的,仙丹是在医药文化出现后才可能出现的概念。西王母从字面上可以看出出现的应该更迟。《封神榜》是关于商周时期的神话,商周时期是奴隶制社会,《封神榜》的神话中才出现了系统的社会结构印记。西王母这样具有明显社会结构印记的神话人物一定是后来加的。但在《封神榜》中出现了女娲这符合常理,同样的故事还出现在《西游记》里,嫦娥被天蓬元帅调戏。   假如重新封神,那么资历最老的应当是后羿和嫦娥。虽然他们看起来没有多少神力,但出现的最早。没有很多神力本身也说明他们资历老,原始人类还没有那么多想象能力。还要说明一下的是原来有后羿和羿两个人物不是一个人的说法。这里就不做区分,将后羿射日直接理解成原始神话。        
  神话的原来意义      羿这个字从造字结构来看,本身就有弓箭的意思,是向天上飞的意思。后羿射日的原意是用弓箭射太阳,表示对太阳的仇恨。是对事情的描述,而不是一个叫后羿的人拿了弓箭射下太阳,嫦娥和飞蛾同音,在原始造字的过程中字数是很少的,可以认定女子边这样复杂字出现应该非常晚,那么嫦娥的原意是指飞向天空的飞蛾,表达的意义是希望像飞蛾一样飞向月亮这个清凉的世界。  女娲的意义则是小孩是由女性生的。娲字的字形就是在描述生育的过程,女子边是说孩子是由女子生的,这边内子里的人是指婴儿,一个小人从口中诞生下来。这里的口是指女性生殖器官,下面的门原意的话可以解释为女子的双腿。生育和日月的出现一样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生育作为自然现象虽然不像日月出现的频率那么高,但是生育却和人自身有着直接的关系,也被原始人类优先的认知。  盘古开天这个神话出现应该比想象还要迟很多,因为盘古这两个字的意义比较抽象,这两个字的出现本身就应该非常迟,盘古两个字本身就可以证明创世神话在神话中出现的非常迟。从这里还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中国上古神话的诞生没有想象的那么早,可能和造字过程在同一时期,甚至在文字出现以后,假如先有女娲造人的神话故事在先,根据故事造字,那么无法解释为什么“娲”字的字形在描述生育过程,这一说姑且也算一个另类版本吧。因为根据这样的分析,会得出一个惊世的结论,就是文字早于口语的出现,这个问题比较重大,口语早于文字这样结论不能轻易否定,尽管逻辑上看起来是这样的。所以还是要回头审视这个逻辑是不是有问题?这里实际是有问题的,流传到现代的上古神话传说内容和意义被后人误解了。这里可以这样解释,在造字的时候人们对神话的原意没有误解,知道神话原来的意义。  燧人氏钻木取火的传说,这个传说名字本身就被后人篡改了,原来应该只是一个字燧,这个字的本意就是钻木取火,而不是一个叫燧人氏的人发明了钻木取火。人氏这样的概念至少要在姓名这种文化出现以后才可能出现,尧、舜、禹这几个字究竟是姓还是名还没有被明确。到了商代周文王和周武王姓氏被继承,才明显的出现姓和名的差别,姓的出现要在家庭诞生以后,也就是奴隶制以后,可能和私有财产的继承有直接关系。  在一些古籍里将伏羲列为最早的皇帝,这算是后人给加封的,伏羲是传说的人物,伏羲时代原本没有皇帝这样的概念。伏羲的传说和《易经》有关系。易有三圣的传说是指伏羲,周文王,孔子三位在治易上有着重要贡献。孔子一定是没有争议的。  文王和易的关系一般认为是他对《易经》的注解或者撰写有贡献。伏羲作为原始神话传说,从字面上依然可以找到神话传说的原意,伏是一个人象狗一样爬着,大概就是后来跪姿,羲是放着羊头的案几或者其他什么,可以认定就是在祭祀,也可以认定伏羲不是一个人,而是祭祀职业的名称。到了伏羲的传说也可以认为是原始宗教已经诞生。  伏羲被误传为皇帝的原因是,职业祭祀者在国家诞生前具有集中的权力,或者反过来理解祭祀活动使得国家形态出现,是原始集中权力的方式。原始宗教诞生后不久国家就诞生了,假如将用易占卜作为一种原始宗教的话,那么伏羲时代是开始,到文王时期成熟。这个过程也是国家形成的过程。  神农氏的传说也不是指一个人,将神农这个词颠倒一下就可以看出这个词的原意,也就是农神,可以理解为司掌农业的神。这也许是上古时代的语言习惯和现在的差别,原意就是农神,自然也不是一个人。到了神农氏的出现那么也许可以看作是原始宗教专业化。从神这个字本身也可以看出,原始宗教的印迹。有一点要说明的是神农氏的传说时间上限是农业出现以后,已经从渔猎时代到了农业时代。  确定了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是最早的神话之后,从中还可以得到一些历史学上的意义,神话创造的开始本身代表了上古人类智力或者文化上的巨大进步,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对历史发展的动力提出一种理论,这个理论说文明的发展是在遭遇挑战和应战中发展起来的。  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的神话内容就透露了上古人类遭遇了严重的自然灾害旱灾,在自然灾害的挑战中应战,激发了人的思维进步。这样的事情同样还发生在大禹治水的年代,甚至激发了后期国家形态的诞生。当然这只是一种解释肯定不是全部原因。另外要说明的是在这里对文字的分析都是直接从简体汉字字面上分析得来的结论,这也可以理解成中国文化传承中固有的延续性。          
  神的原意      现代人对上古神话的理解一般认为是因为古人对科学认识比较少,发现一些自然现象时无法解释就认为有神、鬼在做怪。这种解释其实很没道理,没有理由要求上古人类掌握科学知识。以现在认识事物的方法认识上古人类存在逻辑上的悖论。在上古神话诞生的时期没有“自然现象”这样抽象的概念,上古人类没有可能用这样抽象的词汇来表达自己的认识。  现代人这样错误解释的原因是颠倒了认识的顺序,抽象认识是在现象认识的基础上才诞生的。古人最初的认识只有现象认识,没有抽象认识。上古人类在观察自然现象的时候,朦胧的感觉到自然现象存在规律。规律又是什么呢?规律就是某种未知的支配力,对于未知支配力的理解,上古人类只能参照自己具有的支配能力来理解,参照自己也是唯一的选择。认识是从自我开始的,客观的存在没有自我存在作为参照系也无从谈起。当然这个道理反过来也成立,没有客观世界人也找不到自我。   希腊神话典型的特征是,一个神掌管一项自然现象。神有名有形象,是参照人自己创造出来的。希腊神话系统的对认识到的现象进行了归类,分别被某一个神掌管。一个神所掌管一类事物,这就是原始的归纳和分类方法。这也是全世界各地上古神话共同的现象,而每一个独立发展的文明,在其文化发展的最初时期都进行了神话创造。归纳和分类是原始的抽象思维,神话就是人类早期的抽象思维。  神的意义也被现代人严重的误解,上古人类在描述客观规律时候,没有客观这个词汇。主观支配力是自我的支配力,自然规律主观不可以支配,那么就是客观,这也是逻辑上唯一的选择。神不是人,但具有一种支配力,神力其实就是上古人类在表达客观规律存在的力量。神的原意就是指自然的客观支配力,这不是因为上古人类多聪明,这还是一个认识顺序的逻辑问题,上古人类根本没有能力理解现代人所理解的神的意义。神的原始意义就是非人,还不具备无所不能的含义。就是指一种客观的自然现象或者规律。  到了古埃及国家已经诞生的时期,人也还没有到追求无所不能的境界,狮身人面像所代表的意义是,人也只是希望可以像狮子一样的勇猛,埃及时代离追求无所不能还有很大距离,上古人类就更不会具有这样的野心,或者说无所不能这样抽象的能力还没有被认知。希腊神话是一个多神的系统,也就是每一个神的能力都是有限的,不是无所不能。由多神发展到一神教,则出现的更晚,在基督教中上帝才具有无所不能的能力。   如果说神话创造是上古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思考,那么对于来世的幻想则回到人自身。对自我存在的一种深层探索,也是一个难以逾越的抽象认识。前提是先要认识到死亡,将死亡的意义从一般个体的死亡抽象为每一个人都必将死亡。这个过程是在神话创造以后,人已经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才可以思考的问题。  上古神话中所涉及的内容最早的是太阳、月亮等自然现象。而死亡本身就是一种抽象的概念,死神则是对抽象事物的进一步进行抽象的描述。死神的出现代表人类心智又上了一个台阶,抽象思维能力已经相对的复杂。中国的死神黑白无常,在神话中出现更是非常的晚。        
  语言的诞生          逻辑的诞生要比人们想象的要早。大约在250万年前人类开始使用石器。1.8万前开始使用磨制石器,也就是新石器时代。一万多年相对于两百多万年来说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零头。也就是说人类用了两百多万年才学会磨石头,在学会磨石头以后只用了一万多年就制造出航天飞机。假如考古学没有搞错的话,这笔账一目了然,学会磨石头比制造航天飞机难一百倍。这结论看起来或许有些荒唐你也可以不信,但至少可以说明磨石头这件事情对人类非常重要,也应了一句中国古话万事开头难。  从思维角度来看磨石头这件事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磨石头如此重要。磨制过的尖锐石器用来打猎效果非常好,人类从中得出了一个逻辑推理,磨石头和打猎效果之间存在一个简单的逻辑关系。所以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新石器时代原始人心里掌握了简单的逻辑推理。在这里我们将关注语言,所以提出一个问题,磨石头的逻辑和一个语言系统的逻辑相比谁比较难?  答案还是显而易见的,语言系统对逻辑的要求异常复杂。于是又可以得到一个结论,在新石器时代以后语言才得到正真的发展。新石器时代开始出现语言系统所需要的逻辑支持,而且只是刚刚开始,离发明正真的口语还有一定距离。“语言没有化石。”这一说未必正确,在语言中最原始的部分就可以算是语言的化石。这里我们再用一个奇怪的理论来猜测语言是怎么诞生的。这个结论看起来有点荒唐,这个结论是人类最早的语言是和其他动物学习的。  口语最初诞生的情景大概是这样,当一个原始人看见老虎的时候,他试图告诉同伴老虎来了,于是就学老虎发出的声音,这就是虎这个字的发音至今依然和老虎发出的声音相似的原因。其他动物的发音基本都是这样。羊的叫声和羊的发音;牛的发音和牛的叫声;猫的发音和猫的叫声;鸡的发音则是模仿小鸡的叫声。最早的口语就是一种警报声,在对不同动物警报用不同的声音进行警报的过程中同时也完成了对这些动物的命名,最早的语言是一些名词。  原始人学会使用拟声方法给事物命名以后甚至对植物的命名也是模仿植物的声音。比如草的发音可以感觉出是在模仿人走在草丛里发出的声音;树的发音则是在模仿树被风吹的声音;河的发音则是流水的声音;火的发音也是在模仿火的声音。从这里也可以感觉出汉语言是多么古老的语言,现在的发音依然保留了远古时候的发音。当遇到没有办法用模仿声音来命名的事物以后也就开始了有意识的创造语言。  当然要对什么才算语言做个确切定义,单音节的一个语音只要有明确意义就可以算语言。假如两个原始人一个对另外一个说了一个有明确意义的语音,那么首先这个原始人就要知道这个语音特定的意义。说出来给对方听到而且也知道对方明白它的特定意义。他在讲这个字的时候不只是讲了一个字,心里实际需要这一系列的逻辑浅台词支撑。只说一个字也是很困难的。  同理对原始人使用磨制石器也可以给出一个另类的解释,也是和动物学习的,原始人是从长了犄角的动物身上发现了尖锐的器物具有良好的杀伤力。模仿行为的出现是人从动物界分化出来最重要的一项标志。模仿行为的出现说明原始人开始有意识的进行学习。出人意料的是人是和其他动物学习的。所以我们现在还能够看到印第安人头上插着鸡毛的形象。通常的解释这是为了装饰,但现在可以给出更原始的原因是在学习和模仿。      
  艺术的诞生      在马家窑文化舞蹈纹彩陶盆上有一组手牵手跳舞的图案。人物造型简约带着天真的稚气极像是出自儿童之手。人在表达欢乐时会情不自尽的舞蹈。那时的舞蹈自然不像现在的芭蕾,应该比较粗矿。人在表达欢乐时也会给在一边观赏的人带来欢乐。情绪是可以传染的,于是到了后来这些能够给别人带来欢乐的行为从一般行为中分化出来成了现在的娱乐行业。   舞蹈和绘画都早于文字的出现,史前岩洞壁画要比文字出现的早很多。这一点也许不需要详细的考证,从幼龄儿童的行为中就可以观察出来,在没有学会讲话和写字之前先会画画的。也许会说那不是绘画,那是胡画。不过至少可以证明.绘画是最原始表达方式之一。原始的象形文字其实就是绘画和文字还没有完全分化出来形态。   人在遇到快乐的事情时不仅会手舞足蹈的做动作还会高声高叫。那么最早的语言之一就是,啊,哦,咿,呀的相声词。这是最早的语言诞生的另外一个途径,现在这些词汇依然被大量的应用在表达强烈情感的诗歌之中。嗓子喊哑了就拿起个物件开始敲打,于是就诞生了音乐。打击乐器应该是最早的乐器,因为其操作容易,器具比较容易得到。最容易得到又能鼓捣出声音的东西就是手掌,所以最早的打击乐就是鼓掌。   对于史前文化的猜测有一个被公认的流行理论,认为艺术起源于巫术,对史前艺术也几乎都是以这个前提来解释的。所以得出这个公论是要为艺术起源找一个合理的出处,这也是一个常规的思维习惯。一个直接证据是遗存的原始舞蹈,这些舞蹈就是在进行巫术活动,但是这个铁案很显然有问题?巫术诞生的条件实际要高于艺术,对人的心智要求更高。艺术活动比如绘画可以由个别天才原始人来完成,但巫术是一种群体活动,其活动的复杂程度远远高于艺术活动。   要作画对人类智慧最基本的要求是要有能力记住所画的形象。有人疑惑最早史前壁画的题材为什么是动物?首先史前人类的记忆肯定是没有现代人发达的,能够记住事情本身就很少。当人类有能力回忆时,他们回忆的内容就生活中最具有戏剧性的部分,这和现在的人类的记忆规律一样。最容易记得的事情自然是打猎,因为打猎首先很危险,捕获猎物后意味着可以有美食,而更重要是能给族人带来欢乐。在欢乐中也诞生了荣誉感以及原始的崇高感觉。   当人有能力绘画时,守猎必然是首选题材。在史前壁画中所画的动物中有的是已经被箭射中的,而这一刻就是史前壁画中戏剧性的高潮部分。  要形成巫术则需要非常复杂的思维能力,艺术则只需要感觉就可以完成。一个儿童学跳舞、学画画很小就可以,但是要理解巫术的意义则需要更高的条件。所以艺术起源于巫术肯定是错的,或者换一种方法来描述就是艺术先于宗教。姑且将原始巫术理解成原始宗教,至少这里的亲缘关系是无法否定的。   巫术形成的核心条件则是艺术,艺术的感染力,震撼力,以及凝聚力,神力的根本就是艺术。就是成熟的宗教依然是依靠艺术传播。佛祖的塑像是雕塑艺术最高成就之一,他是威严、慈善、崇高为一身的超人格化身。而圣经的文学成就,一般的文学作品根本无法企及。   雕塑是不是要早于岩洞壁画?出现的先后应该是差不多。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平行的关系,没有先后的逻辑关系。所以谁先出现不是很重要,可以认为是同时出现的。从取材来讲雕塑的材料比绘画更容易得到,最容易得到的材料就是泥土。雕塑出现的比绘画早从这一点上可以说的通。但是原始雕塑保存下来的机会比壁画要小很多。        
  艺术的力量        一些史前人类有一些共同的不可思议的行为,创造了令人惊讶和费解的宏大艺术作品。英国史前的巨石阵、复活节岛上的雕像,最不可思议的是纳斯卡线条。对于巨石阵、复活节岛上的雕像考古学者还可以勉强用宗教力量来解释这种行为。但是纳斯卡线条却找不到合理的解释,对于纳斯卡线条最合理解释是,这些庞大画在地面上的图形是为了标识地下水所属权。这个解释似乎最合理,但是依然还是很勉强。   这种极端耗费人力的行为动机至今依然没有个明确的有说服力的解释。懒惰的人就将这解释成是外星人干的。巨石阵已经被考古学家用实验考古方式证明在当时的条件下人力是可以做到的,虽然人力耗费是巨大的但确实具有可操作性。将重达三十吨的石头举到石柱上,采用的是土屯法,就是用土将石柱掩埋起来然后通过土的斜坡将石头运上去,再将土挖掉。这个过程听着的感觉就令人抓狂,实在是太耗费人力了!无法想象需要多大的耐性才能做这样的事情。   复活节岛上的雕像,在采石场附近遗留下一些没有雕刻好的石像和一些雕刻工具。其雕刻和运输等问题,也都已经被实验考古证实,也是人力可操作的。虽然还有立于悬崖边的石像运输的问题难以解释,但是基本可以排除是外星人干的。   纳斯卡线条的直线和一些曲线被数学家证明可以用简单的方法在地面上做出来,但是复杂的动物图形是怎么画出来至今没有有说服力的方法来证明。纳斯卡线条的用处和制作方式都难以解释。   史前艺术有两个共同点:一是用途不明;二是工程庞大复杂。复杂程度甚至用现在人的思维无法解释是怎么做出来的。这种复杂性无疑也增加了工程的难度。不管是怎么样做出来的?但必然都要耗费巨大人力。   那么这种需要耗费巨大人力才能完成的事情,发动这种行为的动机究竟是什么呢?第一不能相信那时候人的组织能力会超过现在,这肯定是荒唐的。一个首领一声令下,众人就去做一件不可理喻和生存没有直接关系的事,而这事情却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劳动,这讲不通。这种凝聚力绝对不是一个首领脑子发热就可以轻易发动起来的。也无法解释为什么几乎所有史前文明都有这样的令人费解的行为。   对于考证艺术活动的实用性的考古学家来讲,史前艺术活动是不可理喻的。这种共同性就必然应该有个共同的理由。用宗教解释本身就很勉强,解释纳斯卡线条就更讲不通。宗教不能够成为这些共同行为的共同理由,那么共同的理由又是什么呢?   现代人的思维走进了一个误区,以现代人的思维来思考艺术,认为宗教比艺术更具有凝聚力。所以在解释史前艺术的时候,想尽办法都要和宗教拉上关系。现代人对艺术的认识是建立在理性分析之后,理性弱化了人的艺术感觉,认为艺术只是消遣的东西。但是史前人类不具备这种理性分析能力。  史前人类在面对艺术品的时候所产生的心理感受和现代人是不一样的,这种震撼力是现代人无法想象的。在没有理性分析的前提下,所感受到的艺术力量是庞大的,庞大到可以没有理由的去完成那些艰巨到不可思议的艺术活动。答案很简单史前的艺术活动就是纯粹的艺术活动,和宗教和巫术基本没有关系。   这也可以在现代艺术家的行为中找到一些证据,一些天才的艺术家是几乎丧失基本生存理智的人。这种理性的丧失无疑增加了艺术感悟力。对于现代人这只是个别现象,而在史前对艺术的感悟力却是一种群体现象,不是一两个被称为天才的人。或者可以这样理解,现代人类的艺术感悟力已经极度的退化,个别天才艺术家只是反祖现象。史前艺术作品的震撼力虽然已经被现代人的理智消解,但是其震撼力依然非常强悍。但真正的艺术精神已经不复存在,现代人类已经无法找回真正的艺术,当然将自己变成精神病或许可以感受一下。   美学原理中实用美学的观点是一个比较靠得住的理论。艺术心理的诞生来自一种长期的心理暗示。一块烤好的熟肉和一块坚硬的石头通过视觉给人带来的愉悦感觉是有差别的,这种差别诞生了美和丑的视觉判断。精细的工具所暗示是可以顺利的打到猎物,这就像现代人在看到二战时代笨头笨脑的飞机和现在的F16战机所产生的审美感觉是不一样的,但F16的造型并不是为了好看设计的而是为了速度。这种精细的造型意味着更快的速度,这种美感来自于实用。   当审美从实用中抽象出来以后,史前人类无法解释自己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奇妙的感受。这种力量的神秘性使这种力量超越了实用美学的感受。他们为了创造这种超过实用美学的感受,追随艺术而去,试图在艺术中寻找心灵的终极归属,寻找天堂则是后来的事情。   所有的古代国家也都不约而同的建造了庞大的工程,这可以解释成是史前艺术活动的惯性。只是在国家诞生后这种行为异化了,单纯的艺术活动所凝聚起来的组织力量异化成国家权力。原始艺术活动最终的价值是导致了国家的诞生,这也算是对一些国家起源的一个另类的解释。      
  艺术的力量        一些史前人类有一些共同的不可思议的行为,创造了令人惊讶和费解的宏大艺术作品。英国史前的巨石阵、复活节岛上的雕像,最不可思议的是纳斯卡线条。对于巨石阵、复活节岛上的雕像考古学者还可以勉强用宗教力量来解释这种行为。但是纳斯卡线条却找不到合理的解释,对于纳斯卡线条最合理解释是,这些庞大画在地面上的图形是为了标识地下水所属权。这个解释似乎最合理,但是依然还是很勉强。   这种极端耗费人力的行为动机至今依然没有个明确的有说服力的解释。懒惰的人就将这解释成是外星人干的。巨石阵已经被考古学家用实验考古方式证明在当时的条件下人力是可以做到的,虽然人力耗费是巨大的但确实具有可操作性。将重达三十吨的石头举到石柱上,采用的是土屯法,就是用土将石柱掩埋起来然后通过土的斜坡将石头运上去,再将土挖掉。这个过程听着的感觉就令人抓狂,实在是太耗费人力了!无法想象需要多大的耐性才能做这样的事情。   复活节岛上的雕像,在采石场附近遗留下一些没有雕刻好的石像和一些雕刻工具。其雕刻和运输等问题,也都已经被实验考古证实,也是人力可操作的。虽然还有立于悬崖边的石像运输的问题难以解释,但是基本可以排除是外星人干的。   纳斯卡线条的直线和一些曲线被数学家证明可以用简单的方法在地面上做出来,但是复杂的动物图形是怎么画出来至今没有有说服力的方法来证明。纳斯卡线条的用处和制作方式都难以解释。   史前艺术有两个共同点:一是用途不明;二是工程庞大复杂。复杂程度甚至用现在人的思维无法解释是怎么做出来的。这种复杂性无疑也增加了工程的难度。不管是怎么样做出来的?但必然都要耗费巨大人力。   那么这种需要耗费巨大人力才能完成的事情,发动这种行为的动机究竟是什么呢?第一不能相信那时候人的组织能力会超过现在,这肯定是荒唐的。一个首领一声令下,众人就去做一件不可理喻和生存没有直接关系的事,而这事情却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劳动,这讲不通。这种凝聚力绝对不是一个首领脑子发热就可以轻易发动起来的。也无法解释为什么几乎所有史前文明都有这样的令人费解的行为。   对于考证艺术活动的实用性的考古学家来讲,史前艺术活动是不可理喻的。这种共同性就必然应该有个共同的理由。用宗教解释本身就很勉强,解释纳斯卡线条就更讲不通。宗教不能够成为这些共同行为的共同理由,那么共同的理由又是什么呢?   现代人的思维走进了一个误区,以现代人的思维来思考艺术,认为宗教比艺术更具有凝聚力。所以在解释史前艺术的时候,想尽办法都要和宗教拉上关系。现代人对艺术的认识是建立在理性分析之后,理性弱化了人的艺术感觉,认为艺术只是消遣的东西。但是史前人类不具备这种理性分析能力。  史前人类在面对艺术品的时候所产生的心理感受和现代人是不一样的,这种震撼力是现代人无法想象的。在没有理性分析的前提下,所感受到的艺术力量是庞大的,庞大到可以没有理由的去完成那些艰巨到不可思议的艺术活动。答案很简单史前的艺术活动就是纯粹的艺术活动,和宗教和巫术基本没有关系。   这也可以在现代艺术家的行为中找到一些证据,一些天才的艺术家是几乎丧失基本生存理智的人。这种理性的丧失无疑增加了艺术感悟力。对于现代人这只是个别现象,而在史前对艺术的感悟力却是一种群体现象,不是一两个被称为天才的人。或者可以这样理解,现代人类的艺术感悟力已经极度的退化,个别天才艺术家只是反祖现象。史前艺术作品的震撼力虽然已经被现代人的理智消解,但是其震撼力依然非常强悍。但真正的艺术精神已经不复存在,现代人类已经无法找回真正的艺术,当然将自己变成精神病或许可以感受一下。   美学原理中实用美学的观点是一个比较靠得住的理论。艺术心理的诞生来自一种长期的心理暗示。一块烤好的熟肉和一块坚硬的石头通过视觉给人带来的愉悦感觉是有差别的,这种差别诞生了美和丑的视觉判断。精细的工具所暗示是可以顺利的打到猎物,这就像现代人在看到二战时代笨头笨脑的飞机和现在的F16战机所产生的审美感觉是不一样的,但F16的造型并不是为了好看设计的而是为了速度。这种精细的造型意味着更快的速度,这种美感来自于实用。   当审美从实用中抽象出来以后,史前人类无法解释自己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奇妙的感受。这种力量的神秘性使这种力量超越了实用美学的感受。他们为了创造这种超过实用美学的感受,追随艺术而去,试图在艺术中寻找心灵的终极归属,寻找天堂则是后来的事情。   所有的古代国家也都不约而同的建造了庞大的工程,这可以解释成是史前艺术活动的惯性。只是在国家诞生后这种行为异化了,单纯的艺术活动所凝聚起来的组织力量异化成国家权力。原始艺术活动最终的价值是导致了国家的诞生,这也算是对一些国家起源的一个另类的解释。      
  强人.深度思考的人.
  谢谢 你的支持
  原始宗教      艺术崇拜是宗教崇拜的前身,那么对崇拜心理的解释就同时回答了艺术心理和宗教心理两个问题。对崇拜的解释非常混乱,原因是自然崇拜的理论,这个理论将对原始社会的解释彻底搅成一滩浑水。  这里可以对崇拜的来源先给出一个不一样的解释,就可以把这种混乱理清。原始崇拜首先崇拜是人自己制造出来的东西,比如雕塑、绘画、建筑这些物件本身,而不是把崇拜思想用这些物件表现出来,他们崇拜的是自己创造出来的非自然物。  这样来划分看那起来很古怪,但是符合认识逻辑,因为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不仅只是一种表现方式,同样还是一种认识方式。绘画、语言、音乐可以理解为是三种基本的认识方式。被艺术表现的事物换一个角度来理解就是,这些事物是被认知了的事物,或者说是被感知了的事物。没有被表现的事物还没有被认知,还没有进入原始人的大脑,原始人的大脑还没有被开发。  这里对语言本身的崇拜也给出一个解释,对语言的崇拜需要一个特例来说明就是佛教里的咒语,比如大明咒:嗡、嘛、呢、叭、咪、吽,就是六个没有意义的语音,反复念诵这几个没有意义的声音的活动自然就是一种宗教崇拜,也就可以看做是一种语言崇拜。  费尔巴哈认为因为恐惧产生崇拜的理论是讲不通的,这个理论伴生另外一个错误理论就是原始思维认识到万物有灵,也就是所谓自然崇拜。难以想象原始人生活在恐惧的万物有灵的世界中,这不符合心理甚至生理学基本规则,这等于是给原始人类做出诊断他们都患有精神疾病。  大自然固然可怕,但首先被认知才有可能去恐惧,用一只手枪来威胁一只猫,让它举手投降,猫是不会感觉害怕的(该内容来自网络图片),因为猫意识不到枪的危险。人也一样,对自然现象危害性的认识,大概在近代才被明确的认知。  至少要先明确的认识到灵魂这个概念之后才能有万物有灵的认识。把自然崇拜作为最早的宗教思想明显逻辑上有错误,至少不能早于灵魂崇拜。万物这样的抽象的概念不是原始人可以轻易理解的,而灵魂概念也很难理解。  在中国上古神话中实际找不到对灵魂的认识,这个结论看起来好像有点晕人。先解释什么样的神话中有灵魂概念,再回头来看上古的原始神话就可以看出其中是没有灵魂概念的。在《封神演义》中哪吒死后用莲藕做了身躯,这个神话情节才是真正的涉及到了灵魂概念,也就是认识到了灵魂这个概念。女娲造人等神话则没有涉及灵魂这样的概念,原始人还没有意识到灵魂这个概念。  原始人死后被掩埋的时候有时会撒上红色的赤铁矿粉?这个历史证据被解释成原始人已经有了对灵魂的认识,实际赤铁矿粉恰恰说明原始人没有意识到灵魂,原始人死亡很多是非自然的意外死亡,死亡过程一般会流血,猎杀动物也会流血。原始人简单的逻辑思维将流血和死亡建立起逻辑关系,实际撒赤铁矿粉是要给死的人补血,这更近似一种医疗活动,没有明显的祭祀性质。  就是到了古埃及时代,人对灵魂的认识还是比较模糊。人们想尽办法保存尸体,假如认识到灵魂和躯体是可以分离的,那么有什么必要一定要保存尸体?这至少说明古埃及时代对灵魂的认知还比较模糊,还没有像《封神演义》中那样明确的认为灵魂和躯体可以分离。  甚至有理由可以认为具有宗教意义的崇拜心理是在阶级社会出现以后才出现,宗教崇拜心理具有阶级社会印记。艺术崇拜是一种心理感受,不具有功利性。而宗教崇拜是具有功利性的,宗教崇拜心理产生就多了一个逻辑条件,需要先认知祈求和得利之间的逻辑关系。比如一个原始先民肚子饿了,看到一只老虎然后对老虎说:“我肚子饿了,求你让我吃你了吧。”。很显然老虎是不会理他的,无论保持什么样的恭敬态度对待自然,都得不到任何好处。  保持一种恭敬的态度会得利这种逻辑来自人群内部,祈求可以从同类中得到一定的利益。而要让一种偶然的祈求得利变为一种普遍的崇拜,那么祈求的对象就要固定下来。这需要的条件是人群已经具有明显的社会结构,平等的原始社会不具备产生宗教崇拜的条件。对一个部落首领保持恭敬会得到一定好处,认识到祈求和得利之间的逻辑关系之后,人才会去祈求自然给予好处。所以宗教崇拜天生是一种社会化的活动,是一种原始的组织活动。祭祀活动也是在这种祈求中诞生的,原始祭祀活动应该就是向部落首领奉献祭品。原始祭祀活动一个重要特征是奉献实际的好处,比如食物之类的东西,现在的祭祀活动依然遗留了用实物来祭祀的习惯,这也说明赤铁矿粉不具备祭祀性质。          
  楼主强人呀
  非常感谢 两位的支持 谢谢 !!!
  顶一个
  谢谢 午夜烛光的烛光
感谢!!!
  人面鱼纹盆    一切具有人为印记的非自然物中都蕴含了人的思维。从理论上来讲人的行为必然受到思维的控制,那么反过来就可以通过人遗留在非自然物上印记来还原人的思维。   文物是集中了人类文化印记的古代遗物,是一种可靠的历史证据,也是一种直观的历史。作为历史证据一般考察文物所代表的社会意义。比如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这样相对严格的历史分类方法就是以文物的材质不同作为判断依据。这是一种通常的解释文物的方式,这种方法可以理解为是通过非自然物还原人的行为。   还有一种通常解释文物的方式是把文物作为艺术品,作为艺术历史的实物证据。但作为艺术历史的证据却并不是通过非自然物还原人的思维。而是现在人对文物的审美判断,在这里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人类不同历史时期的心理差别是不一样的。所以作为艺术历史证据的文物和通过人遗留在非自然物上印记来还原人的思维不是同一命题。   这个命题则是指文物与思维的关系。或者换一种理解方式来确定这个命题,以确定这个命题存在的意义。通常对历史理解往往是从社会结构等大的方面去理解和描述,而忽视了历史原态。这个命题的确立可以通过对文物的观察和思考,从个体心理层面解释历史,还原一个原生态视角的历史。因为人类最真实的历史都是以第一人称为视角的历史。   人面鱼纹盆是中国史前史中最有代表性的文物之一,代表了仰韶文化陶器工艺的水平。通过人面渔纹盆的工艺水平以及出土陶器的数量,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在仰韶文化时期已经出现了社会分工。制作这样工艺水平的陶器一定是专业的人群。这是显而易见的,就是以现在人的发达的思维能力和行为能力也无法做到自己烧制陶器自己用。   社会分工必然带来社会组织形式的变化,也就是在氏族中有一部分人专门从事制作陶器的工作,而由氏族供给食物。这种模式看起来是一种合理的解释,但是这种组织形式却对氏族的组织管理能力提出很高的要求。氏族是不是具有这样的能力?所以提出另一种假设,是以商业的形式维持这样的一个专业行业,也就是以陶器换取必要的食物。这种最原始的商业,简单的交换在操作上比氏族以政治形式进行分工更简易。简易可操作的方式对于原始社会来讲必将是优先选择的方式。   但商业模式的解释又遇到一个问题,商业的出现从逻辑上讲要出现在私有制之后,那么仰韶文化时期就已经是私有制?这又和通常认为氏族公社是公有制是矛盾的,出现矛盾就一定有假设是错误的。如果确立在大量陶器生产的背后必然有一个商业模式的结论,那么氏族公社是公有制这个结论必然是错误的。所有制形式首先涉及要有财产,而在氏族公社时,几乎没有可以被称为财产的东西,也就无所谓公有还是私有,也可以理解为氏族公社的所有制形式不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而最大的可能是公有制私有制本身就处于一种模糊的状态。不是绝对的公有制,也不是绝对私有制,大量陶器的出现加速了私有制的发展。社会分工必然要伴随出现商业,即使是氏族以政治形式来组织,陶器制作者和氏族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交换关系,也就是商业。在交换关系出现的同时也必然伴随私有制。  结论就是社会分工、商业、私有制同时出现,社会分工、商业、私有制实际是对同一件事的三种不同角度的描述。在大量陶器出现的仰韶文化时期社会分工、商业、私有制的形态都已经逐渐成型。这是通过文物直接得到的结论。但对于生活在当时的原始人来说,对这种组织形式是没有认识的,是无意识的。到这里还可以给仰韶文化中墓葬中的随葬品给出一个新的解释,这些随葬品是死者生前私有财产,人在死后财产依然属于死者。没有祭祀性质,不是现代人理解的葬礼。  仰韶文化中的纹样和器形特征主要有两个特征:第一个特征是写实,一些器物就是模仿动物的体态;第二个特征是出现抽象纹样,抽象纹样的出现,在相对早期仰韶文化中比较少,图形也简单。著名的人面渔纹盆中的纹样出现简单的三角形。而复杂的旋纹则出现在马家窑文化中,马家窑文化则是仰韶文化的晚期。  人物造型、动物造型来自模仿自然,这很容易找到图形的来源,人面渔纹盆中三角形这种抽象图形在自然界中是没有的。在仰韶文化时期人类已经开始造房子,而最简易的房子也就是用木头搭建的三角形。这种非自然图形的出现,会给人深刻的影响,人面渔网盆中的三角形也就有了出处。马家窑文化中出现的旋纹则好解释,是在制陶过程中出现的纹样,在旋转的陶器上无意留下痕迹后发现了旋纹。   人面鱼纹盆是中国史前史中最重要的最具代表性的文物,对它的解释对整个中国历史都有重要的意义。将人面鱼纹盆的图案解释成图腾,也就是将人面渔网盆归类为礼器,这显然是错误的。成形的礼器出现在商代,礼器特征是实用性降低,外形抽象化,外形以观赏性为主,实用性为次,完全的礼器几乎不考虑其实用性。一些礼器看起来还有实用性,原因是礼器是由实用器具变化而来。中国最典型的礼器就是鼎,原来就是用来烧饭的锅。人面鱼纹盆是儿童瓮棺的盖子,为什么不算礼器似乎难以讲通。这可以从半坡人的喪葬还没有宗教性质来解释,也就是半坡人还没有认识到灵魂这个概念。  中国原始社会遗物中,可以明确被认定为具有图腾性质的图案或者器物,是在龙山文化中的龙形玉雕。龙山文化是原始社会的最晚期,也可以理解为就是向奴隶制社会过渡的阶段。闻一多对龙图腾的形成有一个解释,就是在部落之间的联合过程中,各个部落的图腾被组合在一起形成了龙图形。    原始艺术以性为主题这并不奇怪,但应此造成一种普遍的认识,就是最原始的宗教崇拜是生殖崇拜,在这种思路下影响下,半坡人首先被解释成鱼崇拜,进一步鱼纹又被解释成性器崇拜。很显然鱼纹和生殖崇拜很难扯上关系,所以只能暗示这种非常复杂的现代思维来解释鱼纹。半坡人为什么这样隐晦是无法理解的,他们也不可能有暗示这种复杂的心理。这个问题就出在对鱼纹的解释要满足从生殖崇拜到图腾崇拜然发展成先祖崇拜这一理论构架。很明显这个理论构架本身有问题,解释起来自然就有问题。  人面鱼纹盆中的图案就是纯粹的原始艺术,也就是仰韶文化时期还没有出现宗教迹象。对于艺术作品的解释本身就难以定案,毕加索画的是什么现在也难以解释,所以对人面鱼纹盆的图案解释不需要神秘化。但其中却可以发现人类的感情,人类伟大的悲哀和同情。将它和马家窑文化舞蹈纹彩陶盆相互对比,一悲一喜相互对应,已经有了很明显的感情模式。当然那时的感情不会像张爱玲那样细腻,但比较奔放。        
  原始人的爱情      贞操的原来意义是指女性的第一次交配,在中国古代又延伸为不改嫁。女性的第一次交配比较困难,这是生理功能或者说人的本能之一,是为了繁衍过程中保持下一代的质量,不改嫁的要求则是来自交配权。大型猫科动物虎在发情期,雄性个体之间为了争取交配权而进行的斗争,胜利者获得交配权。这和女性贞操类似,这种竞争也是为了种族的强盛。  英国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所著的《自私的基因》一书中说男女在交配中采用的策略不同,男性因为精子量比较多,所以通过尽可能的多交配来获得基因的生存机会。而女性因为卵子比较少,所以采用严格选择优秀的基因以质来保障基因的生存。这一理论看起来有点道理,这里不多讨论。用这个理论来考察原始社会,这个理论自然没有将原始社会排除在外,至少说明在原始社会交配也是有规则的。但奇怪的是很多社会学理论都把史前人类的交配情况描述成没有任何规则的乱交。  没有规则肯定是乱说的,人总不至于还不如猫科动物。这个错误结论是通过对婚姻制度的研究得出来的,没有婚姻制度之前自然就成了没有的规则的乱交,用尼采话讲这叫做倒立的真理。人类认识到近亲交配对后代不利是从遗传学中得出来的结论。但是在古代是没有什么遗传学的,很显然古人通过婚姻制度尽可能的避免了近亲结婚的依据不是遗传学。婚姻制度的形成,是因为先有婚姻的事实,而后被理解为制度。所谓制度是根据事实需要而来的,这一原理也适用对所有制度的理解。  这里要用一个古怪的理论来说明原始人的交配规则,说这个理论古怪的因为是要讨论原始人的爱情。从生存和繁衍的角度来讲现代人有了婚姻制度还要爱情做什么呢?爱情似乎是人体里的盲肠看起来是多余的。原始人有爱情吗?这似乎不是一个问题,因为还真可能有人认为原始人是没有爱情的。这等于问原始人有没有盲肠,其实现代人的爱情是退化了的,快成了盲肠。原始人不仅有爱情,而且爱情还没有退化,对生存具有重要的意义。爱情的作用是什么呢?在这里给出一个看起来还是很古怪的结论,原始人类在没有婚姻制度以前爱情就是交配规则。  对爱情的认识现在很常见一个认识是:“爱情是没有理由的。”。对爱情发生的心理机制至今还算半个谜。爱情是非理性的,而婚姻作为一种制度相对爱情来说是理性的,说爱情是非理性的来自主观恋爱感觉。客观来分析,爱情心理机制有一个特点是,恋爱中恋爱对象是特定的,一但爱上一个人用古诗讲就是:“问世间情为何物?只叫人生死相许”。这种强烈的感情具有很强的排他性,反过来理解就是一种很强的选择性,爱上一个人一会半会其他人是不可以取代的。有理由相信原始人对待爱情更忠贞,因为婚姻制度使得爱情退化,部分取代了爱情的原始作用。  爱情的原始作用是什么呢?大概可以得到一个这样的预言,两个非常相爱的人生育的后代必将具有遗传上优生的意义。爱情作为一种和生育相关的心理机制,必然有其生理学上的意义。婚姻制度诞生是因为爱情的需要而出现,先有爱情后有婚姻,现在大概也还是这样。这个结论是一个猜想一个预言,不太容易能用试验或者统计数据来证明,因为没有合适的研究和试验方案。但这个古怪理论足以否定原始人在没有婚姻制度以前交配没有规则这个结论。        
  对楼主穷经皓首探索这一看来毫无实际效果的壮举表示崇高的敬意。十年磨一剑,可能楼主只是为了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理解。小小tips一下,如果能把对历史的研究推演成一种对人类心里学发展的理论,进而和当今的社会经济现象进行有选择性的结合,没准可以起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看书有一定得文化积累是对作者的尊重,  妹妹我先得好好学习,  等我可以消化的时候再好好细读。
  谢谢 楼上两位的支持!!
  家庭的诞生
        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认识,认为母系社会的形成原因是采集果实比渔猎发达,妇女在经济地位上占统治地位是形成母系社会的原因。这个解释是用现代人的思维解释上古的事情,单一的以经济线索解释社会结构得出的错误结论。  人在动物中的分类属于哺乳类动物。动物的生殖方式从卵生进化到胎生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恐龙灭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卵生成活率极低,而胎生成活率非常高。哺乳类动物出生后,幼兽还要经过母兽长达几年的照料才独立生存,从而进一步提高生存机会。人类也延续了这种方法,而且将哺育期逐渐拉长。以现在的教育制度为参照系,大学毕业前可以看作是在哺育期之内。  人类的哺育期在动物中最长,达到二十多年。哺乳期的长短也可以作为一个参数用来观察现代社会。以美国和中国相比较,中国就明显比美国长。在母系社会时期母亲照料子女和动物一样是一种本能。母系社会的社会构成主要是依靠人的本能,不是经济因素。也可以说母系社会是原始社会必然要经历的社会形式,是从动物到人必然的过渡期。  认识母系社会的结构还可以从人的记忆和认知能力对社会组织形式的影响来说明。母系社会时期人的记忆能力和认知能力有限,孩子不知道父亲是谁。人的认知能力的基础是记忆能力,记忆能力提高是认知能力提高的一个前提。当人的记忆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以后,人的记忆力是怎么提高的?说两个解释,一个通常的解释是火的使用,人吃熟食大脑得到很好发育。另一说比较刁钻,是尼采的理论,是依靠酷刑让人记住简单的社会规则。尼采的理论里有个前提条件就是出现了人智力上的差异,出现制定规则的人。  对这个思路的另一种的解释是,制定规则的人不是因为智力差别,而是利益差别,定一种符合一类人的利益的规则。无论是理智差异还是利益差异这两种说法的前提都是要有明显的社会结构。实际原来的情况应该是,在母系社会中氏族首领就已经开始制订规则,这种规则实际是长期习惯的传承,是一种无意识的制定规则,年长者的经验就是规则的原始形式。在动物中也是如此,母兽逐渐教会幼兽生存技能。大量规则的制订则是在国家出现以后。  记忆力的增强带来认知能力的提高,对社会的组织形式就生产了影响。父系社会的诞生是因为认识到孩子的出生是因为交配得来的,母系社会时期还没有能够认识交配和生孩子之间的逻辑关系。父子的血缘关系是建立在记忆和抽象思维的基础上,就是最早的社会楔约,母子的血缘关系则是出自本能。发现交配和生育之间的逻辑关系是人类非常重要的发现之一。这种逻辑关系实际也非常难发现,因为交配和生育之间存在很长的时间差。同样从采集农业发展到种植农业也存在这样认识能力上的严峻挑战。  家庭这种契约关系的出现使得人类基本组织形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为人类的社会化提供了前提条件。随着家庭的出现,也就诞生了以契约关系为基础的国家。父系社会实际就是文明社会的开始,所以对原始社会的分类中可以将父系原始社会去掉,没有这样的一个阶段。即使有父系原始社会这个阶段,父系社会也极其短暂,和母系社会存在的时间相比较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对楼主穷经皓首探索这一看来毫无实际效果的壮举表示崇高的敬意。十年磨一剑,可能楼主只是为了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理解。小小tips一下,如果能把对历史的研究推演成一种对人类心里学发展的理论,进而和当今的社会经济现象进行有选择性的结合,没准可以起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内容的主要线索是以艺术为主,经济上没有怎么涉及到,谢谢指教 。
  看书有一定得文化积累是对作者的尊重,    妹妹我先得好好学习,    等我可以消化的时候再好好细读。          谢谢支持
  占卜活动的原来意义      太阳这个现代口语词汇来源于古代书面语言。从太阳一词不容易看出这个词汇的出处,可以从另外一个对应的词汇来看太阳的出处。月亮又叫太阴星,太阳和太阴这才是原来对应的叫法。这对原来对应的词汇发展到现在,没有同步的发展。太阳保留了古代书面的叫法,太阴则被月亮一词代替。   这里要加一个特别的注解,太阳和太阴对应的叫法居然在《红楼梦》也被讨论过。《红楼梦》第三十一回中湘云道:“阴阳可有什么样儿,不过是个气,器物赋了成形。比如天是阳,地就是阴,水是阴,火就是阳,日是阳,月就是阴。”翠缕听了,笑道:“是了,是了,我今儿可明白了。怪道人都管着日头叫太阳呢,算命的管着月亮叫什么太阴星,就是这个理了。”  造词有一个规律就是先造名词,而后抽象为抽象词汇。中国古代哲学中最基本的二个概念是阴和阳,根据这个造词规律可以得出,阴阳这两个概念就是直接来自太阳和月亮,也就是太阳和太阴。也就说中国古国古代哲学来自天文学,其实不必惊讶,《易经》中对基本理论的来源讲的非常清楚,就是来自对自然界的观察。  《易经》被儒家列为五经之首,其实想说的是《易经》就是基础的方法论,纲领性的思想其实就是哲学。《易经》被广泛的误解为占卜术是有来由的,原因是这部书的成书过程就在占卜活动中建立起来的,但这本书也绝对不仅仅只是占卜书。用钱币的占卜方式是由一种叫做蓍草的占卜方法发展而来。蓍草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占卜方法呢?再回到《易经》中的八卦来复原这一原始的占卜方法。八卦的构成是由一长一短两条线段组成,这和使用草来占卜其实有直接的关系。   还要说一种现在依然还常被使用的预测方式抽签。当一件事情无法决定由谁做?怎么做?有一种民主的方法就是用抽签来决定。抽签其实是一种有决定权的活动,这其实就是最古老的占卜活动。占卜活动要有实用性,那么就要有决定权,而现在通常将占卜活动误解为是对命运的揣测。对于命运的揣测其实是后来发展出来的,不是最原始的占卜活动。  最原始的占卜活动是用来决定事情。一但有占卜决定了的事情,那么必须保证事情被绝对的执行。可以通过惩罚等方式来保障占卜结果的权威性,这种惩罚活动这也顺便创造了最早的法律。从实用性角度来讲,大量的占卜活动是一种具有权威的活动,而不是现在所理解的是一种预测活动,这是一个普遍的误解。这样也才可以解释为什么有大量的占卜活动,实际无法想象上古人类没有事干无端都在那里算命,这是不合理的。  这种活动形成于原始社会,原始社会的社会结构是平等的,权力没有被集中起来,这也是占卜活动是具有决定权的另一个合理的理由。周文王和《易经》的传说,则是周文王将占卜具有的决定权收为国家所有,控制了占卜活动的解释权。这也是周文王在政治上成功的关键举措。反过来也可以理解了伏羲原本应该是一个祭祀,但被误传为皇帝。   原始的占卜活动就是抽签,而最容易取得的工具是草。要草具有决定功能,那么就要草有所差别,抽出来的草需要不一样。最简单的方式是将草做最简单的分类,分为长的和短的两种,这是最简易的区分方法。假如决定一件事情是做还是不做,那么只要抽一根草。预先设定长的做短的不做,或者短做长的不做。要决定稍微复杂的事情比如超过两种选择以上的多项选择,那么就抽取两根草,抽取两根草实际只有三种组合,不能满足复杂性的要求。那么就抽取三根草,三根草的组合正好是八种,也就是八卦。抽签的结果将被记录,于是就刻画下来,长短不一的线段,代表所抽到草是长的还是短的。对这八种图形约定意义的解释后来形成了庞大的哲学体系,决定了后来中国哲学的基本结构。结论是八卦图中的八卦画的是草棒子。        
  求知若渴,收藏了。O(∩_∩)O~
  感谢您的支持 !!
  伦理的可能性    普罗米修斯在动物的灵魂中摄取了善和恶,将善恶封在自己的胸膛里。在神话里已经准确的通过直觉讲述了善恶的来源。换一个现代的词汇来理解这个神话,这个词就是本能。那时候没有本能这个词汇,所以就用更直观形象的动物来描述这一感觉。动物的本能中存在所谓的善和恶吗?善和恶作为伦理思想似乎是人类特有的。  所谓善恶是抽象了的概念。如果具体的解释,那么善和恶一般要通过行为来表现,实际是对两种不同行为的分类。我们知道一个谚语叫做虎毒不食子,也就是说动物行为中,似乎也可以做善和恶的分类。而人的伦理思想是直接来自动物性的本能。对于这个模糊的问题本身不需要界定太清楚。  以现在的思维方法去解释远古思想已经非常的方便,可使用的描述方式非常丰富。可以通过其他的系统来描述,可以从更多角度去分析他们的思想。卢梭以社会契约论来描述社会结构,将人与于人之间的关系通过契约抽象出来。这个契约的意义是广泛的,不是指签个特定的合同,可以扩大为伦理道德以及法律等所有内容。也就是说伦理道德就是一种契约,不道德行为违反了人类共同的契约。   伦理就是共同生活的行为准则,广义的伦理也包含法律,法律就是一种伦理。所以伦理概念大于法律,或者说伦理先于法律。道德是调节人共同生活的行为准则,法律同样是调节人共同生活的准则。而道德的普遍性要远远超过法律。一个行为正常的人,一生甚至可以一次法律纠纷都没有发生,但是没有道德系统平衡是不可以生存的。法律标准程序中,就有调解这个程序,大量案件在调解中就消化掉了。法定调解程序的存在说明了司法存在最终意义。   在汉朝出现一个法律上的奇观,刑法条款多达三万多条。而记载法律条文的木牍整整堆满一大间屋子,名副其实的成了汗牛充栋。这给人一个错觉,难道汉朝的法律比现代发达?答案肯定不是这样的。所以会有三万多条刑法条款,正是因为法律不健全。缺少一个立法法,没有一个完整立法和废除法律的法律。而这三万条法律条款也基本无法使用,执法者自己都搞不清怎么用。   一般认为中国的法律来源于宗法制度,也就是说社会制度来自家庭制度。中国古代社会制度和法律制度也确实明显有家庭伦理的印记,一个简单的证据就是古代官员被成作父母官。家庭法律作为宗法制度的化石在国家成熟后依然存在,简称为家法。朱熹这样为国家制造理论的思想家,也没有忘记写个自己的家法。不过朱子家训中有一条非常搞笑,就是规定男仆不得使用相貌俊美的,这和现代计算机信息安全道理相通,最好的方法就是断绝物理联系。   道德存在于社会结构的不同层次中,比如法西斯国家的存在是不道德的;黑手党的存在是不道德的。这就是一个道德判断,对一个社会组织也可以进行道德判断。最普遍的还是对个人的判断,用高尚和卑劣来判断一个人的行为。这种结构最终构成伦理体系,法律自然包含在内。 伦理是一种行为逻辑,不道德行为不仅仅只是受到谴责。不道德行为将直接影响人的生存的状态,至少影响或者威胁了周围人的生存,同时也会反作用不道德行为者自己的生存状态。道德是一种实在的力量,不道德行为就要承担道德风险。   中世纪欧洲的国家通过宗教直接控制了国家,宗教教义的实体其实就是道德要求。在韦伯的《新教理论和资本主义精神》中从宗教精神中寻找资本主义诞生的原因。其实我们要去除掉宗教的外衣,只看它的实体部分道德要求,就更容易理解资本主义怎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学历史教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