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在乐山市市中区人民医院三七二医院做脾脏彻除手术,脾脏太大

从头到脚谈养生(全本)
来源:_bookdoc_
  近年来,中医养生引起世界各国的浓厚兴趣。英国学者李约瑟曾说:“在当代文化中,唯独中国人的养生学是其他各民族所没有的。”中医养生不是超凡脱俗,更不是置人于千里之外,而是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中,存在于与我们同生死、共命运的身体中。在中医里,人体从头到脚的各个器官都是密不可分的统一的整体,而且人体是最无为、最容易知足的非凡灵体,我们有义务、有责任细心呵护与我们同风雨的身体。
  可是现在大多数人在年轻的时候不注意身体,到了晚年往往疾病缠身,只能靠吃药、打针、住院来延续生命。有人做过这样的统计,80%以上的中国老百姓把一辈子攒的钱都花在了去世前10年到20年的这段时间,就是为了治病。
  那么如何让我们的身体如一棵枝繁叶茂的树一样常青呢?其实很简单,只要你把一点点精力放在身体的养护上,从头到脚地呵护,由内而外地保养,相信健康会永远伴你左右。生生不息,万物与生命,顺应它、尊重它,你就会如皋活到天年,这也是中医养生的最高境界。
  我们可以不懂医理,可以不明药理,但是我们要懂得生活中的养生常识,因为只有摆脱了对生命和生活的无知,我们才能有一种全新的生活,才能真正领悟生命。我们现代人需要改变的太多,对生命的认知、对生活的感悟、对健康的追求。但是只要我们力求改变,做自己的心灵天使,做自己身体的守护神,从头到脚,每个部位、每个器官都给予细心的呵护,都能随自然变化而摄养,就能达到天人合一,就能真正步行到天年。
  本书摒弃了中医养生的传统手法,从全新的角度出发,着眼于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问题,
  第一部分,阐述中医养生的原理,将精深的理论融入最平凡的现象之中,力求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如现代人为什么爱生病、女人为什么比男人老得快却更长寿等。第二部分,从头到脚,细致入微地分析每个器官、每个部位的特点、易患的疾病以及养生的方法。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告诉广大读者朋友到底生活中如何养生,如何获得健康和长寿,本书会教大家很多实用、简单而有效的养生方法,相信一用就会灵。第五部分,传授历代名人的养生秘诀,其中包括文化名人、名老中医和百岁长寿老人,让你在最短的时间内享用养生长寿秘籍。
  阅读了本书,对自己的身体和疾病,您就不会再经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过程,而是直接“拨开云雾见天日”。了解了自己的身体,掌握了中医养生的方法,您就是自己的“上工”,您自己就是最好的药师佛,而无须再求助于他人。
  本书较之其他同类书具有如下特点:
  ·图文并茂,书中配有大量表格和图片,不仅视觉美观,更便于读者阅读。
  ·通俗易懂,在文字上尽量避免使用艰涩难懂的文言文,而是运用大量的比喻和生活化的语言,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养生的真谛。
  ·深刻实用,从日常生活入手讲道理并提供有效的方法。讲理论的地方,我们力求讲得深刻易懂,而不是浮于表面;讲实践的地方,我们力求讲得简单有效,真正让您感受到中医养生的妙处  中医养生之道就流淌在我们的血液和骨髓里
  说起中医养生之道,很多人感觉离自己的生活非常远,因为我们现在接触的多是西医,连中药都很少吃,中医养生之道就更显得陌生了。其实,中医之道在中国几千年文化的传承过程中,已经深深地融入了每个中国人的血液和骨髓里,我们对此已经熟悉到了视而不见的程度,就像谁也不会注意到自己每天路过的地方,小草在悄悄地生长。
  之所以说中医养生之道流淌在每个人的血液和骨髓里,就是因为我们祖祖辈辈的生活都受着中医之道的影响。大家都知道春天多吃荠菜和香椿芽对身体好,可这是为什么呢?按照中医的观点,阳气乃生命之本,春季正是阳气生发的季节,荠菜性平温补,能养阳气,又是在春季生长,符合春天的生发之机,所以春天吃荠菜对身体好。另外,按照中医理论,凡是向上的、生发的东西都是阳性的,而香椿芽长在椿树的枝头,又在早春就开始生长,这表明它自身有很强的生长力,代表着蓬勃向上的一种状态,也能激发身体中阳气的生发。可见,我们祖辈传承下来的一些生活习惯中都暗含着中医养生的精妙。
  从处世风格来说,中国人奉行中庸之道。不知道有没有人想过这个问题:为什么中庸之道能成为一个国家人民的共同个性?为什么我们骨子里或多或少都会有一种“随大流”的观念?当然原因有很多种,地理上的、人情上的、经济文化上的,这里只从中医的角度来分析。
  《黄帝内经》中讲道:“中央生湿,湿生土……其虫倮。”“倮虫”,就是人,即没有毛的动物。人为倮虫,五行属土,而土生于中央,集合了东西南北土的特点,又把土散向东西南北,处于中间又无处不在,这就是土的本性。而人就是五行属土的一种动物,所以人身上同样有土的特点,这就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中庸。
  人体内部运行同样讲究中庸,人体中的气血分阴阳,血为阴之体,气为阳之用;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气不足,易得淤积之病,如肿瘤、血栓等;气太过,易得脑出血之类的病。只有气血平衡,人才能健康。
  现在,“中庸”这个词有时候带有贬义的色彩,其实这是把中庸之道理解得过于狭隘了。中国人讲究的中庸不是“和事老”,而是谋求一种平衡与和谐,这也正是中医的魅力所在。中医讲究阴阳平衡,五行相生相克,互相制衡,一物降一物,有因必有果,只有身体处于一种平衡的状态时,人才是健康的,如果哪一方的力量占了上风,不受制约,人就会生病。
  所以说,不管是平时的生活习惯还是更深的精神层面,中医之道始终在影响着我们。只是,大多时候我们过度关注身外之物,而忽视了对自身的关注,中医之道就是在太多习以为常的生活细节中被忽略了。  扁鹊三兄弟治病启示:亡羊补牢不都防患于未然
  据说,扁鹊弟兄三人均为一时名医,尤以扁鹊最负盛誉。某日扁鹊为魏王针灸,魏王问扁鹊:“你们兄弟三人到底哪一位医术最高明?”扁鹊答道:“长兄最高,我最差。”魏王诧异。扁鹊道:“我长兄治病于病发之前,一般人不知他是在为人铲除病源、防患于未然,所以他医术虽高,名气却不易传开;而我是治疗于病情发作和严重之后,人们能看到我为患者把脉开方、敷药刺穴、割肉疗伤,我也确实让不少病人化险为夷,大家就以为我的医术比长兄高明。”
  由此可见,扁鹊认为能够及早消除疾病的隐患,使身体免受疾病的侵害,才称得上是医术高明。这种思想也就是中医所倡导的“治未病”。在《黄帝内经》的最后有一句:“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如果“病已成而后药之,乱以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疾病已经产生才去用药治疗,就像是口渴了才去掘井,战斗已经开始了才去铸造武器一样,不是太晚了吗?遗憾的是,现在大多数医生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做“渴而穿井,斗而铸锥”这样的事。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中医理论的精髓,就是在疾病发生以前就做好预防,不让疾病有伤害身体的机会。比如中医说冬季应该收藏体内的阳气,在养生方面应该注意保暖,早卧晚起,好好休息,这就是教人们如何保养身体、预防疾病。如果你在冬天还总是熬夜、吃寒凉的东西,就养不住阳气,那么第二年或者甚至是更晚的时间,你的身体就很可能出问题,这就是没有遵循治未病的结果。其实,我们现在经常说的“防患于未然”与中医“治未病”的思想是一致的,不管是治理国家还是保持健康,亡羊补牢都不是最理想的状态,只有把所有的危险都想在前面,制定好预防措施,才会万无一失。中医治病的思想可以应用到国家的治理上,这同样也是“上医治国”的体现。
  中医“治未病”还体现在一个方面,就是在疾病的潜伏期及时发现,及时治疗,使人体恢复真正的健康。相对而言,如今的医疗水平却只停留在应付“已病”的人群。可以用这样的比喻来说明“治未病”和“治已病”的区别:治未病就像是洪水暴发之前筑堤坝,采取应对泄洪的各项防护措施;而治已病就像在洪水泛滥以后再去堵窟窿一样,按下葫芦浮起瓢,根本没有更多精力谈预防。很多人就是由于不注意预防,结果导致疾病缠身,疲于奔命,因此,我们只有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把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人生才会充满自信与快乐。这也是中医治未病的最大意义。
  中医治病就是要调动人体的自愈力
  在中医看来,人体是一个完整的小天地,它自成一套系统,有自己的硬件设施、故障诊断系统和自我修复系统等。自愈力就是人体的自我修复能力。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切菜的时候,不小心把手划了一个小口,运行到此处的血液就会溢出。由于血液运行出现局部中断,就有更多的血液运行于此,由此促使伤口附近细胞迅速增生,直至伤口愈合。增生的细胞会在伤口愈合处留下一个疤痕。整个过程不需要任何药物,这就是人体自愈能力的一个最直观的表现。  其实人体的自愈力恰好体现了中医治病的一个指导思想:三分病、七分养。中医不主张过分依赖药物,因为药物不过是依赖某一方面的偏性来调动人体的元气,来帮助身体恢复健康。但是,人体的元气是有限的,如果总是透支,总有一天会没有了。而我们要活下去,依靠的就是体内的元气,元气没有了,再好的药也没用了。所以,生病了不用慌张,人体有自愈的能力,我们可以充分地相信它,用自愈力把疾病打败。
  当然,这并不是说人体有了自愈力,我们就可以完全放心了,生病了不找医生、不吃药、不打针,而且该吃冷饮吃冷饮,该熬夜熬夜,如果这样的话,病怕是永远都好不了。应该怎么做呢?我们应该配合人体自愈力开展工作,每天按时吃饭,早睡早起,适当地锻炼,保持愉悦的心情,这样才能保证体内的元气充足,只要元气充足了,病很快就会好的。
  当然,自愈力的作用也不是绝对的,我们不可能在任何情况下都依赖人体自愈力解决问题。自愈力和免疫力有关,当免疫细胞抵挡不住病毒时,就需要借助药物,不过最好的药物是食物。一般情况下,通过营养素的补充,可以对抗大多数疾病。中医就是通过倡导顺时养生、补养气血、食疗等科学的养生方法来增强人体免疫力,在疾病尚未到来之时就筑起一道坚固的屏障,让疾病无孔可入。面对已经染病的情况,中医通过疏通经络、刺激穴位等自然方法调动身体的自愈功能来对抗疾病。
  然而,在现代医疗中,人们对医药过于信任和依赖。由于人体在自我修复过程中会出现一系列症状,如咳嗽、发热、呕吐等,人们为了消除这些症状带来的不适感,就会用药物粗暴地干涉,这样,人体的自愈能力就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因为症状消失了,人们反而认为是这些药物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于是在下一次疾病来袭的时候,他们还是在第一时间求助于药物。在这种恶性循环中,身体的自愈力就会越来越差,直到失去作用。
  中医思维的关键点: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对于“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理解是中医辩证思维和治病方法的一个关键点。医生根据病人的症状以及自己对医学的理解和经验,用推理的方法寻求疾病的根本原因,再就病因拟定治疗的方法。
  中医治病讲的是“证”,所谓“证”,是指一种综合状态,是人的生理上所出现的失衡状态。不要小看这个字,阴阳表里、虚实内外都在里面了。关于华佗有个很著名的故事:两个人都是头疼,症状也一模一样,但是华佗却给这两个人采取了不同的治疗方法,一个用泻法,一个用汗法。他所依据的就是这两个人的“证”,一个内实,一个外实,内实用泻法,外实用汗法,“同病异治”,这就是中医思维的一个关键点。
  “异病同治”,与“同病异治”是相对的。比如有的是高血压,有的是失眠,有的是发烧,但是只要他们的“证”是一样的,就完全可以开同样的药方,采用相同的方法治疗。  这与西医是有很大不同的,因为在西医看来,感冒就用感冒药,高血压就用降压药,而不管感冒是由伤风引起的还是病毒引起的,高血压是由肥胖还是压力过大导致的。
  “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是中医辨证观的体现,也是中国哲学思想的体现。我们不仅在哲学上讲究看问题要全面、要透彻,要看到问题的根本和事物之间的区别,还要把这种思维方式用在中医上,用来指导医生治病救人的行为。
  从头到脚,我们都需要中医智慧的养护
  中国人有句俗语“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用来形容医术非常差的医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缺乏整体观。而在医术高明的中医看来,人体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身体的各器官以及意识状态都不是孤立的,所以在治疗疾病方面也要有整体的观念,不能看到头疼就从头去治,而不管头疼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望、闻、问、切”是中医诊病方法。望,指观气色;闻,指听声息;问,指询问症状;切,摸脉象。有人还依此四法给医生划分了等级:望而知之,谓之神——神医;闻而知之,谓之圣——圣医;问而知之,谓之工——专家;切而知之,谓之巧——普通。由此看来,我们现在的医生多处于第三等级,只是简单地询问一下情况,便开始给病人开药,他们已经没有耐心去细致地观察病人的气色和听病人的声息,很多时候他们只是借助器械让病人去做各项检查。所以说,现在的医生都有点“中西结合”的味道,真正的中医已经很少了,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也不再是个别现象。
  其实,真正的中医是根据患者的症状,通过仔细观察,依据医术和长期积累的经验,找出疾病的真正根源。例如,当我们喝温度低的冰水时,如果喝得很急,常常会造成脸部侧面的直到太阳穴的线状部位疼痛。从中医的观点来看,那条疼痛的线就是胃的经络。这种疼痛表明喝冰水太急时会伤到胃,也就是说,这种疼痛实际上是胃的疾病。胃的经络分布的位置就是从头到脚左右对称的很长的两条线,如果在这条经络的头部出现疼痛,中医会认定是胃的疾病,因而可能在胃经脚部的穴位进行针灸。
  中医还强调身心互动,即人的身体和意识是密切相关的。人体患病是身体和心灵的双向选择,人体祛病也是人身体和心灵的双向选择,因为身心是互相影响的。
  总之,中医是讲究整体的,身体的某处出现病痛,不能简单地就事论事,只关注疼痛的部位,对其他部位也要做相应的检查,因为此处的疾病可能是其他部位的病变引起的。所以说,我们从头到脚、从身体到内心,都需要中医的养护。很多时候,器械得来的数据不能代表我们的真实感受,而多多研习中医养生智慧,细心呵护我们的身体,才是健康生活的正确选择。  人应该活到多少岁
  关于人的寿命问题,自古众说不一。古人相信人可以长生不老,为了实现长生不老的愿望,他们炼仙丹、找仙药,尝试了各种方法,最终都没有成功。其实,长生不老只是人们的一种愿望,人作为一种自然界的生物,不可能逃脱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后来,人们逐渐认识并接受了人固有一死的观念,但另一个问题随之又出现了:人究竟应该活到多少岁才是正常的寿命呢?
  关于这个问题,历代都有不同论述。在我国,彭祖被视为长寿的象征。传说彭祖生于夏代,至商末时活了800岁;到《黄帝内经》时,认为“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也就是人能够活到一百岁;大哲学家王充也说“百岁之寿,盖人年之正数也。犹物至秋而死,物命之正期也”;《尚书》中却提出“一曰寿,百二十岁也”,即活到120岁,才能叫做活到了应该活到的岁数;同意这一看法的还有晋代著名养生家嵇康,嵇康也认为,“上寿”可达百二十,“古今所同”。从上面的论述可以得出:中医认为人的寿命应该是100~120岁左右。
  现代医学也从不同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解答,解答的方式虽各不相同,但结论基本一致,目前一般认为人的自然寿命应为120岁左右。常见的推算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是生长期测算法,哺乳动物的最高寿命相当于其生长期的5~7倍。人的生长期为20~25年,因此人的自然寿命应当为100~175岁。
  二是性成熟期测算法。哺乳动物的最高寿命相当于性成熟期的8~10倍,人在13~15岁左右性成熟,因此人的自然寿命应为110~150岁。
  三是细胞分裂次数与分裂周期测算法。即哺乳动物寿命是其细胞分裂次数与分裂周期的乘积。人体细胞自胚胎开始分裂50次以上,分裂周期平均为2.4年,因此人的自然寿命应为120岁左右。
  总结上述结论,人的寿命至少应该在100岁左右,但是我们现在的人均寿命仅为70岁左右,与自然寿限差了30年,是什么夺走了我们本应好好活在世上的这30年时间呢?这个问题值得人们深思。  我们生存的根本就是元气
  中医学中有这样的说法:“气聚则生,气壮则康,气衰则弱,气散则亡。”这里的“气”是指人体的元气,元气充足免疫力就强,就能战胜疾病;如果人体元气不足或虚弱,就不能产生足够的抗体或免疫力去战胜疾病;而元气耗尽,人就会死亡。“元气”,亦称“原气”,是由父母之精所化生,由后天水谷精气和自然清气结合而成的阴气与阳气。
  之所以说元气是我们生存的根本,是因为“气聚则生”,人先天的元气是父母给的,如果不吃不喝的话,这些先天带来的元气只够维持7天的生命。要想活下去,就要保住先天的精气,就要吃东西、呼吸自然之气。《黄帝内经》中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元气是从天得来的,这里的天是指父母。所以说,母肥则子壮,如果打算生孩子,一定要先把夫妻双方的身体都调养好,给孩子一个比较充足的元气,要知道怀胎十月可是会影响孩子一生的。
  元气虽然是先天带来的父母之精气,再加上后天的水谷之气、呼吸之气、自然之气来补充,但元气毕竟是有限的,有一个定数。人活着的这些年就是不断耗散这些元气的过程,元气足的时候,人的免疫力就比较强,身体也比较健康,随着元气慢慢耗散,人的免疫力开始下降,疾病上身来,有一天元气耗尽了,也就是生命结束的时候。总之,人就是靠元气活着的,元气没了,人也就死了。
  总之,父母身体都很好的孩子,将来身体也会比较好,免疫力也比较强,不容易得病,但这并不代表他就可以长寿,因为还有一个后天保养的问题。如果他总是倚仗先天的那点元气,尽情地透支,寿命也不会很长。而有的孩子父母身体不是很好,先天元气没有那么充足,这样的人虽然自小免疫力低、体弱多病,但如果他知道自己先天条件不好,很注意养生,懂得养护自己的元气,也可能长寿。因此,父母的先天精气会影响孩子的身体状况,而至于能否长寿,还是要看他本人能不能好好养护体内的元气。元气是我们生存的根本,希望大家珍惜父母赐给我们的生命力,好好养护元气,不过度透支,这才是长寿的根本所在。
  如皋老人为什么能够健康长寿
  如皋是江苏省南通市下辖的一个普通地级市,也是我国的长寿之乡。比较特殊的是,如皋的地理位置并不像其他长寿之乡一样远离城市文明,隐藏在崇山峻岭之中,而是地处长江三角洲城市圈内,与南京、上海等国际化大都市比邻而居,接近苏杭等旅游胜地,自然环境非常一般。但是,在如皋的145万人口中,百岁以上的老人有200余人,90~99岁的老人有4000多人,80~89岁的老人已经超过40000,超过国际公认的长寿之乡标准(每百万人口中有75位百岁老人)一倍多。  那么,在并无优势的自然环境下,如皋老人健康长寿的原因是什么呢?从总结如皋老人的养生经验来看,他们健康长寿的根本原因还是得益于良好的生活习惯。
  在饮食方面,如皋老人每餐都吃得很清淡,早晚都喝大米粥或者玉米糁粥,外加包子等主食;中午就是米饭加三菜一汤,青菜、萝卜、豆腐是主打。如皋人都相信“鱼生火,肉生痰,青菜豆腐保平安”,他们每顿饭只吃八分饱,喜欢吃应季的新鲜蔬菜,不吃反季的大棚菜,而且从不挑食。
  如皋人的饮食传统可以归纳为“两粥一饭”,这种饮食观念中,最有益于身体健康的部分是早晚的这两顿粥。食粥养生在我国有很久远的历史,粥在古代称“糜”,厚粥称“檀”,薄粥称“酏”。宋代诗人陆游就有一首《食粥》诗:“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这首诗就在说食粥可以养生长寿。
  早晨喝粥还有调节肠胃的作用。经过一夜的运化,早晨胃基本处于排空的状态,需要水分和营养的补充,此时喝点温软滋润的粥正好迎合了胃的需要,可以补益胃气。胃是我们的后天之本,喝粥可以养胃,把胃养好了,离长寿就近了一大步。
  在起居方面,如皋老人一直保持着古老的生活习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中午还会小憩一会儿,总之要保证每天8个小时的睡眠。早晨醒来,先搓脸搓耳朵,等神智彻底清醒了再起床;洗漱后会用手指梳头,按摩头皮,晚上临睡前要用热水泡脚。他们还会在天气好的时候去散步、晒太阳、甩手、踮脚,或者和孙辈一起放风筝;不出去的时候,他们就会在家里静坐半小时,或者读书、看报、写字,过着神仙一样的生活。
  这些事情看起来都非常平常,但是只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持下来,即使以前身体有什么病症,也能慢慢地调养过来。如皋很多百岁老人就是靠着这样简单的生活方式养好了很多疾病,而且一直快乐健康地生活着。所以说,大家不要把养生看成是一种非常深奥复杂的事情,只要能够像如皋的老人那样清淡饮食,早晚喝粥、中午吃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适当娱乐,健康长寿就不是难事。
  《黄帝内经》告诉我们:
  饮食法地道,居处法天道
  与古人相比,现代人似乎变得更容易生病了,科学技术的发达似乎并没有将人类的疾病控制在一个理想的状态下,这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通过研究现代人的生活状态,很容易得出结论:大多数疾病都是由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导致的。与古人相比,现代人少了很多禁忌,没有不敢去的地方,没有不敢吃的东西,很多人觉得这是一种进步,其实从某种程度上说,这实际上是一种倒退。因为人们对于自然、对于天地缺少了应有的敬畏之心,这就为很多疾病的入侵打开了缺口。
  那么,怎样的生活方式才是健康的呢?《黄帝内经》给出了最朴实也最根本的答案:饮食法地道,居处法天道。
  饮食法地道,“地道”就是节气,也就是说我们平时吃东西要遵照节气规律去吃,尽量吃应季食品,这才是正确的饮食观念。可是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对饮食上的季节观念似乎越来越淡薄了,冬天也可以坐在暖暖的屋子里吃冷饮、吃西瓜,其实这些做法都违背了饮食法地道的原则。西瓜性寒,本应在炎热的夏季食用,以平衡阴阳、中和暑热,若在冬季食用,就给本来寒冷的环境更增添了几分寒意,对身体造成伤害。现在很多女孩有痛经的毛病,很大一部分就是饮食上不注意造成的。  居处法天道,“天道”指日夜。居处法天道就是指人的起居应该顺应天地运转的自然规律,天亮就起床,让人体自身的阳气与天地的阳气一起生发。经常赖床的人会有这样的感觉,虽然早晨比平时多睡了一会儿,但是起床后并没有精神抖擞,反而不如早起的时候舒服,这就是由于赖床使体内阳气没有生发起来的缘故。同样,天黑了就应该睡觉,不要贪恋夜生活,不要经常熬夜,这样才能使阳气潜藏起来,以阴养阳。这就是居处法天道。
  另外,我们现在几乎没有季节概念,夏天有空调,冬天有暖气,过着一种恒温的生活,没有机会出汗,也没机会感受寒冷,结果衍生出一些富贵病,可以说是生活条件提高带来的负面影响。所以,现在很多城市人会趁着节假日的时候往乡下跑,去呼吸清新的空气,感受绿色田野,在农家院住上两天,整个身心就会感觉很放松、很舒服。这就是人们在长期远离自然以后的一种本能。
  《黄帝内经》是一部济世的经典之作,里面倡导的一些养生思想都是最基本、最朴实的,与生活条件好坏、钱多钱少关系不大,反而是提倡人们过最简单的、清净自足的生活,按照天地自然的规律去生活,这就是养生之道的真谛。
  “零存”健康,“整取”长寿,带病延年
  在临床医疗中,经常会有这样的例子,有人得了癌症,医生已经下达了病危通知,说他最多只剩几个月的寿命,多数人知道这个消息就已经痛不欲生了,每天精神委靡,非常消极,这样的人一般存活的时间比医生说的还要短。但是也有的人不这样,人家想:反正就剩那么几个月,人早晚不得死的嘛,我辛苦了大半辈子,现在该我享受享受了,于是,该吃吃,该喝喝,还到处游山玩水。这样的人一般存活的时间都会长一点,还有的甚至复查的时候病就好了,不但没有印证医生的预言,反而优哉游哉地活到了七八十岁,管这一现象叫“医疗史上的奇迹”。而在中医看来,这根本不是什么奇迹,而是中医养生“带病延年”的功劳。
  “带病延年”一语,古已有之,系清代医学家王孟英之言,出于《王孟英医案》。书中认为:患了慢性病——痼疾——很难治愈,只能改善临床症状,缓解病情,所以王孟英用“带病延年”安慰患者。
  其实,我们的生活中从来不缺少带病延年的例子,就像一个医生曾经说过的:“对每个40岁以上的人,我都可以从他身上找出至少四种病。”这种说法绝不夸张,但是现代人在40多岁就去世的毕竟是少数,这就意味着大部分人都要带着这四种以上的疾病再活上几十年,这就是“带病延年”。也有人通过对数百名年逾百岁的老人做调查,得出了出人意料的答案:“带病者往往是长寿者。”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带病者知道自己身体上的弱点,因此奉行“欲先取之,必先予之”的道理,经常学习养生知识,善于休养生息、积蓄力量。比如做健身锻炼,他们不会像“无病者”那样自恃强壮而一曝十寒,而是持之以恒地进行适当的锻炼。他们深知人就像一部机器,机器由着性子使用,很快就会散了架。要想机器运转好、寿命长,必须用心维持。
  又如饮食调养,带病者因没有“本钱”放纵自己,常吃得谨慎、科学,不敢像强壮者那样敞开肚皮无所顾忌,不管是否合理,只是胡吃海塞,因而不会导致体内垃圾堆积、脂肪过剩。带病延年者胜在时有远虑,对于身体,他们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怠慢,长期坚持下来,这些“零存”的健康就成为“整取”的长寿了。
  另外,带病者一般体质不好,这使他们领悟到了“巧者有余、拙者不足”的道理,因而善于以“巧”取胜。他们一般不争强好胜,不做力不从心的事。一遇冷热气候,“病身最觉风霜早”,他们能及时防范,因而活得从容、仔细、不急不躁,这样,能量代谢便相对缓慢,自然为延长寿命节约了能源,使有限的生命得以“细水长流”。
  所以说,疾病来袭时不要害怕、哭泣,这样的话,你首先被自己打倒了,只要与疾病和平共处,然后腾出时间慢慢调养自己的身体,好好吃饭、好好睡觉,你身体里的正气就自动把疾病的这股邪气打得落荒而逃了。退一步讲,即使疾病一直存在,只要它不肆意干涉你的生活,能够安然地带病延年也不失为一种境界。  养生,带你走出“亚健康”的沼泽地
  曾经看到一项调查数据,说现在真正健康的人只有5%,而处于亚健康的人多达75%,这个数据很直观地反映出现代人所面临的健康困境——亚健康。
  亚健康状态的特征,看看有几条已经符合你符合的在这里打钩
  1心情抑郁、情绪不稳、易怒、焦虑或紧张、恐惧
  2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视力下降
  3肥胖、便秘
  4经前综合征、痛经
  5容易疲劳
  6头晕、头胀、头痛
  亚健康是在生理上或心理上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状态,是一种似病未病的中间过程。如果你经常失眠、乏力、精神委靡,可能你正处于亚健康状态。对于亚健康的预防并没有特效药物,只能通过调整生活习惯等途径慢慢改善。中医学认为引起亚健康的主要原因有:逆天违时,动静失宜,饮食不节,误医妄药等。与此相对应,亚健康的防治也应从这几方面入手,我国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这些方面的精彩阐述,可以作为现代中医养生的指导思想。
  1.天人合一
  自然界的阴阳消长,影响着人体阴阳之气的盛衰,而只有体内阳气充足,人体才有能力抵御疾病的侵袭,所以,人体必须适应大自然的阴阳消长变化,才能维持生命活动,否则,就会引发疾病,甚至危及生命。《黄帝内经》就提出了一年四季阳气“生”、“长”、“收”、“藏”的养生方法,以取得人与自然的整体统一来抗御外邪的侵袭,预防疾病的发生。
  2.协调阴阳
  阴为阳之基,阳为阴之用。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阴精与阳气是处在不停地相互消长而又相互制约的状态中。阴精与阳气如果因某种原因出现一方的偏盛或偏衰,即成为病理状态。《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因此,顺应阴阳消长规律养生,是中医养生康复学的基本原则。
  《内经》还强调“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保养阳气和补益阴精,这是中医养生学的一条重要原则。万物的生死,人的生长壮老,都由阳气为之主;精血津液的生成,皆由阳气为之化。所以,“阳强则寿,阳衰则夭”,养生必须养阳。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所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但善养生者,又必须宝其精。阴精是生命的基础,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灵枢·经脉篇》指出:“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
  3.调摄精神
  注重调摄精神,是促进人类健康长寿的重要条件之一。精神意志活动,是五脏精气活动的体现,但反过来,意志在一定程度上又能控制自己的精神和脏腑的活动,正如《内经·灵枢·本藏》说:“意志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御”、“收”、“适”、“和”,都有主动的含义,所以,充分发挥人的意志作用,重视精神的调养,是养生防病、预防早衰的重要原则。精神意志调摄的方法,有两个具体内容,一是养意志,二是调情志。摄养意志是为了增强脏腑气血的活动能力,调和情志则在于排除干扰脏腑气血活动的精神因素。  4.饮食有节
  《内经》十分重视饮食调理,认为饮食是人体营养的主要来源,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饮食调理得当,不仅可以保持人体的正常功能,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还可以治疗某些疾病;饮食不足或调理不当,则可诱发某些疾病。因此,《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出“食饮有节”的养生方法,维护脾胃化源,其内容包括节饮食、忌偏嗜、适寒温诸方面。《素问·藏气法时论》中强调饮食要全面配伍,指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5.起居有常
  这是指生活起居要有一定规律,主要包括睡眠、劳伤、性生活等几个方面。古人观察到,日月江河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天行有常”,人要长寿,就要“法则大地,象似日月”,因此人的生活作息也要保持一定的规律,春夏秋冬的起床时间都要有所不同,这样才能“生气不竭”。
  “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这几种劳伤都是由于做某件事情过度导致的,比如现在有些孩子一天到晚看电视,时间长了,视力就会出问题,这就属于劳伤。
  《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故半百而衰也。就是说,人如果不注意节欲,就会耗散人体真精,早早地就衰老了。所以,养生也要懂得控制自己的欲念。
  6.运动形体
  形体好比是生命活动的宅宇,它内含精、气、神,维持着人体的生命活动。形体又是人抗御外邪的重要屏障,人的皮毛肌肤、血脉筋骨、脏腑组织等均有抗邪抵外的功能。因此,养生防病须重视形体的调摄。运动形体能防止精气郁滞,还能增强脾胃机能,有助于气血的化生。
  从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其实在几千年前的中医典籍中就已经有了对抗亚健康的全套方法,但是直到现在,人们还在遭受亚健康的困扰,而西医对此束手无策。因此,要走出亚健康还要我们回过头去,带着一种虔敬的心情重新研读中医典籍,体会中医养生的智慧,唯有如此,很多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黄帝内经》的启示:向内看,做自己的药师佛
  班固的《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目录学著作,其中记载,古代的医经有七部,第一部就是《黄帝内经》,第二部是《黄帝外经》,还有《白氏内经》、《白氏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和《旁经》等,但是现在传世的只剩下《黄帝内经》。
  既然有《黄帝内经》,又有《黄帝外经》,那么内经和外经有什么区别呢?现在我们已经看不到外经,只有从内经来理解。有人说内经是讲内科的,提出这种观点的人肯定是不了解《黄帝内经》,也不了解中医。真正的中医不会分科,因为在中医看来,天地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体各部分也都是息息相关的,不可能完全分开来看,现在医院分的科都是西医的分法。
  如果认真研读《黄帝内经》就会知道,这是一部讲内求的书。《黄帝内经》里面只有13个药方,它并不倡导有病就赶快吃药,求助于药物,而是告诉我们要把重点放在预防上,怎么能够根本不生病,而不是有病了怎么去对付。所以,它讲内求,向内看,回归人体自身,教你认识自己的五脏六腑,了解这些脏器是怎么运行的,都有什么功能,看气血是怎么流通的。我们在生活中要遵循脏腑气血运行的规律,不要干扰它们的活动,这样才能健康长寿。生命掌握在自己手里,健康长寿都是要靠自求才能实现,这就是养生的要义所在。如皋的老人们没有一个是靠着四处求医问药长命百岁的,他们能够长寿都是通过顺应自然、颐养身心求来的,这就是内求。
  但是,世代以来,能够潜心内求的人总是极少数,很多时候人们还是愿意相信存在神奇的灵丹妙药,吃上一粒便可长生不老,结果,中国历史上有二十多位皇帝因吃所谓的“灵丹仙药”致死。也正因为这样,西医的发展才能如此迅猛,因为内求需要很大的意志力,需要一种敏锐的感受和领悟,而相比之下,用眼睛向外看就简单得多,借助医疗器械得出一个数据,就知道自己是不是生病了,哪怕是需要很多烦琐的检查,要吃苦口的药物,这也比内求要省事得多。
  也有人会说:内求,什么是内求?这太虚了,没有什么标准,没有什么界定,怎样就是内求呢?而且现代人都追求效率,内求看不到即时的效果,还不如病了就来点药,马上就不难受了,多有效多快啊。更遗憾的是,现在很多中医也很浮躁,病人找他,他根本就不望闻问切,而是简单地问两句,就直接开药,完全偏离了中医的轨道。
  我们现在应该做的就是静下心来,真正地静下来,思考一下中医;思考一下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经历了无数次的战争、灾难、瘟疫,为什么没有灭亡,为什么能够一直延续下来;思考一下在西医还没有出现的时候,人们是怎样看病治病的。明白了这些,我们才能懂得内求对自己,甚至对整个国家有多么重要。  人体是一个充满智慧的灵体
  在认识自身的道路上,人类的脚步从来没有停滞过。为什么人类要认识自己会这么艰难?这是因为人体是一个充满智慧的灵体,它有感觉、会倾诉,有意志、懂调节,它的精密程度是最先进的科学仪器都无法比拟的。
  这样说,很多人似乎不太理解,为什么说人体充满智慧呢?拿时下“最流行”的亚健康来说吧,现代人生活压力比较大,身体经常处于透支状态,很多人经常会感觉疲劳、乏力、全身酸痛,有时还会失眠、郁闷,去医院检查,得出的数据却一切正常,可是不舒服的感觉还是真实地存在,这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这就是身体的智慧之处。亚健康就是身体在以一种平和的方式告诉你该休息了,不要再继续透支下去。有的时候,身体会根据你的自身情况进行适当调节,使整个内部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比如体检的时候,医生可能会告诉你,你血压高,正常的高压应该是120,你这都140了。但是你自己却没有任何不适的感觉,如果听了医生的话,把血压降下去了,反而开始不舒服。这就是你的身体已经适应了血压高的环境,各个部位的运转都很协调,血压降下来以后,打乱了这种协调状态,身体还需要一段时间去适应,自然就会不舒服。所以说,很多时候,你应该听从自己的身体,是不是生病了,你的身体自己就会有一个判断,然后会将它的判断以某种形式传达给你。
  在电视里,我们还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节:一个人受到了某种刺激,昏迷不醒,医生就会对他的家人或者朋友说:“是他自己不想醒来,他对这个世界有所抗拒,你们要帮他恢复信心。”这种生病也是身体的一种选择,因为这种昏迷的状态可能会让身体感觉放松,没有以前的压力,而且还会得到很多的关爱,因此,身体就选择一直不想醒来。
  所以说,人体是一个充满智慧的灵体,更多的时候,我们应该尊重它的感受,不要总以为生病就是身体出错了,其实这是它在进行内部调节;不要总是用冰冷的器械和苦涩的药物来粗暴地干涉它的工作,顺其自然就是最好的。  人的身体结构即命运
  拿破仑有句名言是“人的性格即命运”,他是从精神的层面来理解,认为一个人的性格会决定他怎样为人处世,而他为人处世的方法会影响到他的前途命运。比如一个人很懦弱,天性就喜欢一个人待着,这样的人肯定做不了大领导,因为你让他上台讲话他都会紧张得不行。
  但是,按照中医的观点,这句话应该变成:人的身体结构即命运。因为,人的性格其实是由他的身体结构决定的。一个人如果肩膀很宽大、胸膛很宽厚,那他十有八九就是一个心胸宽广的人,一般的小事不会放在心上,这样的人通常目光会放得比较长远,成事的可能性比较大。这就是身体结构决定命运。
  以前,中国有很多看相的人,这些人就是根据一个人的体貌特征来预测他的生活、事业等。在这里谈这些,并非在宣扬封建迷信,而是从中医的角度来看,相面也不是全无道理的。因为人的头发、面色、眼睛、嘴唇等的状况都可以或多或少地反映出人体潜藏的疾病,这都是看相可以看出来的。只要看相的人稍微懂一点中医,就能知道这个人的身体存在着什么问题,会影响他哪一部分的功能,将来会得什么病,并由此推断出对他的生活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比如,看电视时,我们经常看到算命先生说:“你印堂发黑,近日必有祸端。”其实,印堂发黑并不是什么凶兆,而是肾气大伤的表现。肾气大伤是一种很严重的病,现代医学认为是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导致的,实际就是经常过度透支造成身体极度衰弱的表现。在这种情况下,人往往会注意力不集中,精神涣散,做什么事都会感觉力不从心,工作、家庭上很容易出现不顺心的事,正好就应了相面先生的“祸端”一说。其实,是身体出了问题。
  所以我们说,决定人命运的其实是他的身体结构。人们常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有先把身体养好了,才有能力去谈学习、事业、家庭,如果你连自己的身体都经营不好,总是病恹恹的,站一会儿就累得不行了,哪还有什么精力去做别的事呢?还是那句话,有个好身体才是最重要的。
  身心逆规律而行的现代人,怎能不生病
  很多人会有这样的感觉,虽然现在的医学技术发达了,但是现代人似乎更爱生病了,每次去医院都要排队,在家里也会备一些常用药,而以前的人们生活条件没有现在好,每天要不停地劳作,却很少生病,更没有现在普遍存在的亚健康,这是怎么回事呢?难道说,我们现代人的体质还不如以前的人们吗?
  其实,不少人已经意识到了,现代人之所以容易得病,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违背了正常的生活规律。《黄帝内经》中说:“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现在的人不遵循自身和天地运行的自然规律,“以酒为浆”,嗜酒为命,而酒很容易让人丧失理性,大量或经常饮酒,就会使肝脏发生酒精中毒而致发炎、肿大,影响生殖、泌尿系统健康。  “以妄为常”,意思是说,现在的人,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胡乱地作息和生活,完全不按照自然规律行事,该睡觉的时候不睡觉,该吃饭的时候不吃饭,该结婚的时候不结婚,非要等到困极才睡、饿极了才吃、年岁大了才结婚,所有这些违背人体、自然规律的做法都是非常损耗人体能源的,从而导致疾病和过早衰老。
  “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意思是说,人喝醉之后行房,尽情纵欲,耗散阴精,而阴精又是难成易亏的,若房事不节制,精液输出过多,就会导致物质短缺,“肾阴虚”便由此而致。所以,房事养生的要诀在于得其节宣之和,既不能纵欲,又不能禁欲,真正做到静心节欲以养阴,顺天时避虚而保精。
  “不知持满,不时御神”,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人不知足,总是追求身外之物,而且穷追不舍,最后闹得身心疲惫,烦恼多多。其实人体是很自足的,人的幸福也很简单,只要吃的、喝的、住的满足人体的需要,就会获得健康和快乐,何必苦苦追求身外之物。如果因此失去了原本的健康和乐趣,那更是得不偿失。
  但是,现代人有几个没有违背这些最基本的规律呢?我们不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再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有的人甚至是夜夜笙歌、天天沉醉,这样的生活状态,身体每天都在超负荷运转着,又怎么会不生病呢?
  是什么决定了人的生育能力
  我们都知道,人到了一定年龄就没有生育能力了。《黄帝内经》中也论述过这个问题,黄帝问岐伯:“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耶?将天数然也?”意思是:人老了就没有生殖能力了,是人的精力不够,还是自然规律的限制呢?
  其实,决定人生育能力的是肾脏。肾脏掌管全身精气,它接受五脏的精气而贮藏起来,只有在五脏精气旺盛时,肾脏才有多余的精气外泄;如果五脏的精气衰败,筋骨得不到濡养而松弛,人就会鬓发变白,身体感觉沉重,行走不稳,同时丧失生育能力。
  在一般情况下,女子从14岁月经来潮就具备生育能力了,而到了49岁时,任脉空虚,太冲脉气血衰少,月经停止,就丧失生殖能力了;男子16岁时,肾气旺盛,精气充满,开始具备生育能力,而56岁时,肝脏精气衰退,精气衰少,肾脏衰退,形体疲惫,开始丧失生育能力。
  不过,生活中也有一些人年纪很大了,早过了理论上可以生育的年龄,却还能生儿育女,似乎与上面的观点相矛盾,这是怎么回事呢?因为,女子超过49岁,男子超过56岁之后,先天、后天的精气是慢慢衰竭的,不会一下全部丧失掉。只要遵循养生之道,注意养护人的元气,使气血畅通,肾脏精气有余,人就不会失去生育能力。  所以说,年龄并非生育能力的决定因素,现在不是经常有一些年纪轻轻的女孩子因为过度减肥导致子宫萎缩,不能生育了吗?只要懂得养生之道,好好养护我们的身体,保证肾脏的精气充足,就能延缓衰老,生育下一代。
  为什么女人比男人老得快,却比男人长寿
  调查数据显示,女人比男人衰老得更快,但是比男人更长寿,这是为什么呢?《黄帝内经》中提出:女子代表阴,女子的生命节律以七为一个阶段性;男子代表阳,其生命节律以八为一个阶段性。
  《内经》中说道:“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齿”,牙齿骨之余,是北方肾的表现,代表收藏。“发”是头发,是肝气的表现,代表生发之机。所以头发的长短和生机是有关的。“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二七就是女子十四岁的时候,开始有月经,太冲脉盛,乳房开始发育,这个时候就有了怀孕生子的能力。到三七二十一岁的时候,女子的肾气已经长足了,生发之机也到了顶点,应该嫁人了。到四七二十八岁的时候,女子的各方面身体要素都达到了一个顶点,所以古人提倡女子在20岁左右结婚,就是让她在28岁之前要生一胎,我们现在经常讲最佳生育年龄是在23到28岁之间,就是这个道理。“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坠”,就是从35岁起,女人就开始长皱纹了。到六七四十二的时候,就开始有白头发了。七七四十九时就闭经了,生育功能也丧失了。从这段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女人从35岁就开始衰老了。
  而男人呢,他的生命节律是以八岁为一个周期,从八岁才开始发育,到十六岁的时候青春期才开始,“能有子”。到三八二十四岁的时候,是男子弱冠的年龄,就是刚成年,这个时候身体还比较弱,不适合结婚行房。男子最适合结婚的年纪是在四八三十二岁的时候,这时他的身体达到一个顶点,才真正成熟,所以古人提倡男人三十而娶。
  西方著名哲学家叔本华曾经说过,孩子继承的是母亲的智力、父亲的意志力。意志力是做事成功与否的关键,一个人即使不是很聪明,如果意志力坚定,也可能会成功。我们中国也有“三十而立”的说法,就是说男人只有过了三十岁,经历了一定的磨炼,才能真正独立,而且男人到了三十岁不管是身体的发育还是意志力的磨砺都进入了成熟时期,这时娶妻生子是最合适的。
  四八三十二这个生命节奏过了,就是五八四十岁,这时男人的身体开始走下坡路,到六八四十八岁时开始真正衰老,到八八六十四岁的时候真正进入老年。
  男性女性
  发育 8岁 7岁
  有生育能力 16岁 14岁
  适合生育 32岁 28岁
  衰老 40岁 35岁
  进入老年 64岁 49岁
  通过这样的对比我们可以明显看出,男人的身体开始走下坡路比女人晚了5年,到正式进入老年时,男人和女人之间已经有了15年的差距,所以女人比男人老得快。但是很多数据显示女人比男人长寿,为什么呢?这里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女人每个月都会来月经,可以排毒,而男人没有这项生理功能,就缺少了一个排毒的途径。另外,男人的社会角色决定了他要承担更多的责任,不像女人比较柔弱,难过的时候想哭就哭了,这是一种很好的宣泄,女人不这样还会被认为没有女人味。相反的,“男儿有泪不轻弹”,男人的情绪有时候得不到很好的宣泄,就会在身体内累积成为毒素。还有,男人损耗的是精,女人损耗的是血,我们说过精是可以变现成很多东西的,损耗掉了很难补养。从心理方面来说,女人更善于进行情感上的沟通,在男人看来,女人很爱唠叨,其实这也是一种宣泄方式。通过对人倾诉或者唠叨,她的心理毒素就排除了,而男人之间多是谈公事,很少像女人一样聚在一起谈论自己的生活,这也是男人不如女人长寿的一个原因。所以,从生理特点、社会角色和心理等各方面来说,女人虽然比男人更容易显老,但女人比男人更长寿。  中医给现代人的养生方: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内容,《黄帝内经》也提出了养生方法的总原则:“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所谓“法于阴阳”,就是按照自然界的变化规律而起居生活,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随四季的变化而适当增减衣被等。所谓“和于术数”,就是根据正确的养生保健方法进行调养锻炼,如心理平衡、生活规律、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不过度劳累等。
  用现在的观点来看,“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其实就是在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该吃饭时吃饭,该睡觉时睡觉,注意休息,不要透支精力,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远离亚健康。但是,这些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面临着很多挑战。因为现代人,特别是城市人的生活压力都很大,要供房供车,即使不买房买车,也要辛苦地工作以避免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所以经常要加班、熬夜、应酬。还有,现代人都很喜欢夜生活,很晚了也不睡觉,还在上网、K歌、蹦迪,觉得不这样就不够刺激,不这样就感受不到生活的乐趣。所以说,想要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主要还是要靠自己调节,虽然实施起来会有困难,但只要一直坚持,就会看到好的结果。
  另一方面,我们还要介绍一下何为“阴阳”。经常听到人们说“阴盛阳衰”或者“阴阳调和”,但是真正了解阴阳的人却很少。其实,阴阳是我国古代的哲学概念,是事物相互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它是自然界的规律,世界万物的纲领,事物变化的根源,事物产生、消灭的根本。阴阳是处处存在的,凡是明亮的、兴奋的、强壮的、热的、运动的、上面的、外面的事物,都是“阳”;而凡是属于阴暗的、沮丧的、衰弱的、冷的、静的、下面的、里面的事物则都是“阴”。
  中医学上认为:“阴”代表储存的能源,具体到形上包括血、津液、骨、肉,性别中的雌性等;而“阳”则代表能源的消耗,是可以通过人体表面看到的生命活力,无形的气、卫、火,性别中的雄性等。“阳”的这种生命活力靠的是内在因素的推动,即“阴”的存储。
  在我们国家,西北的温度要较东南低得多,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大的差别呢?《黄帝内经·素问》中说:“西北方阴也,东南方阳也。”阳就是用,就是释放;阴就是体,就是收藏。从地域上讲,整个西北方向以收藏为主,整个东南方向以释放为主,所以就产生了温度上的差异。
  “阴阳”的收藏也相当于人体内部的新陈代谢,是吸收和释放的过程。阴的收藏是合成代谢,而阳却是分解代谢,总结起来就是“阴成形”、“阳化气”。比如我们吃的食物就是属“阴”,食物进入体内就会被消化吸收,供养生命活动的需求,这就是“阴成形”的过程,是一个同化外界物质的向内的过程。而人吃饱后会感觉精力充沛,整个人显得很有活力、很精神,做事的时候思维也比较敏捷,这就是“阳化气”的过程,即消耗体内有形物质而释放能量的过程。
  从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阴是阳的前提,人体只有注意养收、养藏,即养阴,才能有更多的能量供给人体的生命活动。所以,在人的生命中,一定要注意养阴惜阴,这样,生命才能更健康、更持久。  头发
  传统文化中头发的意义
  头发在中医里是一味药,叫血余。血余就是血剩余的东西,血足了以后长出来的东西叫头发。民间有个止血的妙方,用的就是头发,当头被碰破时,把伤口周边的头发剪下来,用火点着,烧成炭糊涂在伤口上,就可以达到止血的目的。
  头发伴随着人的生长而生长,但头发是人体中唯一不腐烂的东西,不易被“降解”,比人的寿命还长,所以出土的古墓常少见尸骨,而多有头发。也正因如此,古人常拿头发代指年龄,通过发型的改变来标示一个成熟阶段的到来。
  垂髫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束发
  青少年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及笄
  女子15岁
  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弱冠
  男子20岁
  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黄发
  长寿老人
  古时候人们说老人活到一定岁数时头发会由白变黄
  《礼记·内则》里说“女子十有五年而笄”。古人认为女子15岁时就会来月经,来月经的这一天要行及笄之礼,把头发盘上去,这就标志着此人已成人,具有生育能力了,外人一看就知道这家的女孩已经成熟了,这样的话就可以到她家来提亲了。而男子成熟之时要行冠礼,古人认为男子在二十岁的时候就长大成人了,要开始约束自己、负起责任了,这一年男子要把头发梳上去,并插一根簪子,然后再戴上一顶帽子,这从古代的“夫”字可见端倪。
  过去有种刑罚,叫“髡首”,就是剃去头发,这在古代算是很重的惩罚。《孝经》里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至始也。”“孝为百德之首,百善之先。”在古人心目中,头发是父母所赐,是不可以随便剪的,给犯人剃头发就是在告诉他,你是个不孝不忠的无道之人。
  在戏文或传奇里,我们常见痴情女人,以头发作为定情信物赠给心上人。发在,如人在,身不能相伴,头发代替自己,陪伴、温暖着心上人。要是痴情女遇了负心汉,到爱熄情灭,便会再次剪发,甚至剃成光头遁入空门,这在古代叫看破红尘。现代很多失恋或失意的年轻男女也会剪发,因为这样做可以调整心情,使自己忘记或开始一段感情历程。我们知道在头部,发型的改变是最引人注目的,所以在郁闷之时,你不妨去理发店理个发,这样心情就会好很多。  以前农村的小孩子常留的一个发型是壶盖型,巴西著名的足球明星罗纳尔多也留过这样的发型。为什么家长要给孩子留这样的发型呢?北方有个习俗,就是在门上吊个帘子,这样一来可以挡风遮雨、避蚊虫,二来可以防止暑湿燥热之气直接进入房间,三可以防止“小鬼”入侵。小孩的这个发型正好在囟门这个地方,囟门在古人眼里就是灵魂来回出入的地方,是不能被其他东西破坏的,而小孩子的囟门还没有长坚固,没有完全闭合,很容易遭到破坏,所以要用头发把这个地方给遮挡起来,以防暑湿寒气、妖魔鬼怪乘虚而入。
  自古至今,头发一直与中医密切相连,与民俗息息相关,止血疗伤也好,留发避邪言志也罢,总之,体现了人们对头发的重视和关注。作为现代人,我们更要好好关爱自己的头发,因为它还是观察疾病的窗口。
  看头发,辨疾病
  现在的年轻人喜欢把头发弄得奇形怪状、五颜六色,认为这样很时尚。如果你朋友是中医,那么她(他)肯定会劝你不要这么做,原因就是从头发我们可以知道身体的健康状况,一旦破坏了头发原有的颜色、形状,那就相当于关闭了观察疾病的窗口。
  1.头发变白
  人老了以后,身体的各项机能都不如以前了,体内也没有多少元气可以消耗了,气血不足,头发也逐渐变白,这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但现在很多人,不到四十头发已经白了不少,这预示着健康出现了问题,应引起重视。
  前额的头发开始变白,说明胃气衰老,因为胃气走前额,所以这时颜面也会出现憔悴之相,比如长抬头纹和鱼尾纹。两鬓的头发开始变白,是胆气衰老的症状。在中医看来,胆经从人的外眼角开始,一直沿着人的头部两侧,然后顺着人体的侧面下来,一直走到脚的小趾、四趾,所以,胆气不足的时候,人两鬓的头发就慢慢地变白。这类人还有个特征就是爱挠头(挠的地方一般也是在两鬓,是胆经经过的地方)。膀胱经是一条可以走到脑部的经脉,而后脑勺的头发变白就是因为膀胱气衰老了。
  当然,头发变白与心情和生活状态也有一定的关系。一个人如果把每根头发都梳得一丝不苟,那心情一定是愉快、悠闲的;倘使头发如乱草,像鸟窝一样,则很可能是生活窘迫、困顿,或心思迷茫、愁郁。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愁生白发,人所共知。伍子胥过昭关,一夜尽白发,这与愁、忧伤、悲愤等不良心绪有关。所以,希望自己拥有乌黑秀发的年轻人,一定要调控好情绪。  2.脱发
  很多人都有掉头发的经历,尤其是早上起来梳头时,常发现头发脱落。头发有一个生长与衰老的周期,生理性的落发其实每天都在发生。但是,有一些掉发是由病态性因素所导致。以年轻人来说,比较常见的是秃顶,也就是俗称的“鬼剃头”。中医认为这主要有三种原因:一是血热伤阴,阴血不能上至巅顶濡养毛根,就会出现发虚脱落;二是脾胃湿热,脾虚运化无力,致使湿热上蒸巅顶,侵蚀发根,发根渐被腐蚀,头发便会脱落。三是食用了过多的甜食,甘的东西是涣散的,经常吃甜食会影响肾的收敛功能,收敛气机减弱,就会造成头发脱落。
  此外,秃顶与压力、情绪也密切有关,一个人如果思虑过多、心中苦闷,就会出现大把大把掉头发的现象。
  3.头发的生长速度
  肝主生发,肝主藏血,头发的生长速度与肝气相关。如果你的头发长得比较快,说明你的肝气充足,这类人一般显得很聪明,反应很敏捷,而且还是能够运筹帷幄的人。反之,头发长得非常慢,则说明肝气不足,常见的症状还有手脚冰凉、脸色苍白等。
  4.头皮屑
  中医认为头皮屑是阴盛阳虚导致的,当肾精敛不住虚火,虚火上炎,总在上面飘着,时间一长,头皮上的精血就会慢慢变少,头皮得不到滋润,头皮屑也就产生了。我们知道用食醋洗头可以有效去除头皮屑,这其实是利用了醋的收敛作用。酸是主收敛的,可以使虚火下降,敛阴护阳。所以,如果你正被头皮屑的问题困扰,那么不妨试试用醋洗头。另外,还要注意的是,在洗头发时,要把洗发水倒在手中搓起泡再搽在头发上,而不要将洗发水直接倒在头上,因为未起泡沫的洗发水会对头皮造成刺激,形成头皮屑或加剧头皮屑。
  5.头发的浓密、颜色
  发为肾之华,是肾的外在表现,而肾又主黑色,所以头发黑不黑与肾的好坏密切相关。另外,头发的滋润和浓密也与肾有关。肾主收敛,一个人肾气的收敛能力比较好的话,头发就又黑又浓,反之,肾虚的话,气机不能很好地收敛,就容易掉发。
  如何保养头发
  头发是观察身体健康状况的重要途径,所以我们要好好保养它,以便让它发挥应有的作用。那么,具体该怎么保养呢?
  1.经常按摩头皮
  提到头发的保养,很多人会想到洗发膏、护发素等,其实有个简单,而且能从“根”上护发的方法——按摩头皮。
  头皮上有很多经络、穴位和神经末梢,按摩头皮还能刺激头皮,使头皮上的毛细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使毛囊所需的营养物质增加,有利于头发的生长,并能防止头发变白、脱落。此外,按摩头皮能够通经活络,刺激末梢神经,增强脑的功能,提高工作效率。
  很多人把按摩想象得很复杂,其实按摩很简单,可以在每日的早、晚,用双手手指按摩头皮,从额骨攒竹穴位开始按摩,经神庭穴位、前顶穴位到后脑的脑户穴位,用手指各按摩数十次,直至皮肤感到微微发热、发麻为止。
  2.千万不要像搓衣服一样洗头发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洗头发时像洗衣服一样反复搓洗,殊不知这样很容易使头发打结、摩擦而受损,甚至在拉扯中扯断发丝。
  正确的洗发步骤是,洗发前先用宽齿梳将头发梳开、理顺,用温水从头皮往下冲洗头发,洗发水挤在手心中,揉出泡沫后均匀抹在头发上,然后用十指指肚轻柔地按摩头皮几分钟,再用手指轻轻捋发丝,不要将头发盘起来或搓成一团,保持发丝垂顺。  3.洗头发时最好水洗
  干洗头发是发廊流行的洗头方式,直接将洗发产品挤在头发上,然后喷少许水揉出泡沫,按摩十几分钟后冲洗掉。很多人觉得这既是一种享受,又能将头发洗得更干净。其实,这种想法和做法是大错特错的。干燥的头发有极强的吸水性,直接使用洗发剂会使其表面活性剂渗入发质,而这一活性剂只经过一两次简单的冲洗是不可能去除干净的,它们残留在头发中,反而会破坏头发角蛋白,使头发失去光泽。
  另外,中医认为洗头发的时候做按摩很容易使寒气入侵。理发师在头发上倒上洗发水,就开始搓揉头发,再按摩头部、颈部。按摩使头部的皮肤松弛、毛孔张开,并加速血液循环,而此时头上全是冰凉的化学洗发水,按摩的直接后果就是吸收化学洗发水的时间大大延长,张开的毛孔也使头皮吸收化学洗发水的能力大大增强,同时寒气、湿气也通过大开的毛孔和快速的血液循环进入头部。由此可见,洗头发还是水洗的好,同时在洗头时不要做按摩。
  4.“发常梳”,但一定要有个限度
  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的“养生十三法”里有个“发常梳”。经常梳头是一项利于生发、护发的保健运动,但是凡事都应有度,梳头也是如此,应该有个合理的限度。调查研究证明,如果连续梳刷50次,甚至100次以上,很容易会因梳头过度,增加头发负担,使头发受损,不但不能达到按摩效果,反而更加刺激皮脂腺,使发根过于油腻,发尾易于干枯、断裂。而适度合理的“发常梳”是:将手掌互搓36下,令掌心发热,然后由前额开始扫上去,经后脑扫到颈部。早晚做10次。
  5.睡觉时要把头发散开
  人工作了一天,晚上要睡觉休息,头发也一样,扎了一整天,晚上一定要散开来。尤其在春天,由于是生发的季节,不管是晚上还是白天,都不要把头发扎成马尾辫,而要让它散开,这样才能让它生发起来。
  6.等头发干了再去睡觉
  很多人洗完头发没等头发干就去睡觉,殊不知,经常这样会引起头痛。因为大量的水分滞留于头皮表面,遇冷空气极易凝固。残留水凝固于头部,就会导致气滞血淤,经络阻闭,郁疾成患,特别是冬天寒湿交加,更易成病。所以,洗完头后一定不要马上睡觉,要等到头发干了再睡。
  7.护发素一定要在发梢重点“施肥”
  洗发后使用护发素会让头发变得柔顺,所以很多女性在使用护发素时毫不吝啬,厚厚地涂满头,特别是在发根处重点“施肥”,可是久而久之,头发却出现油腻、黏贴、头屑多等“消化不良”症状。其实头发不比植物,更何况植物的根吸收过多营养也会发育不良,在发根使用过量的护发素只会阻塞毛孔,给头发造成负担。其实,发梢才是最易受损、需加强保护的部位,使用护发素时,应先涂抹在发梢处,然后逐渐向上均匀涂抹。  大脑
  中医对脑的认识
  《灵枢·海论》说:“脑为髓之海。”在中医看来,人的脊髓是先天的,而大脑是后天形成的。道教认为脑是阴性的,而《黄帝内经》却认为脑为阳,为“诸阳之会”,脑部是所有阳经汇聚的地方,入脑的经脉有督脉、膀胱经、肝经、胃经、奇经八脉中的阳经和阴经六条。
  脑的主要生理功能有主宰生命活动、主精神意识和主感觉运动。
  1.主宰生命活动
  《本草纲目》中说“脑为元神之府”。大脑是生命的枢机,主宰人体的生命活动。元神存则生命在,元神败则生命逝。得神则生,失神则死。
  2.主精神意识
  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思维意识和情志活动等,都是客观外界事物反映于脑的结果。脑主精神意识的功能正常,则精神饱满、意识清楚、思维灵敏、记忆力强、语言清晰、情志正常;否则,便出现精神思维及情志方面的异常。
  3.主感觉运动
  眼、耳、口、鼻、舌等五脏外窍,皆位于头面,与脑相通。人的视、听、言、动等,皆与脑有密切关系。
  脑髓充则神全,神全则气行,气行则有生机、感觉和运动,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地保养自己的大脑。
  警惕损伤大脑的十大“杀手”
  脑力工作者整日处于高强度、快节奏的生存状态,大脑很容易疲劳。要做到科学用脑,必须认识以下损伤大脑的十大“杀手”。
  1.长期饱食
  现代营养学研究发现,进食过饱后,大脑中被称为“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物质会明显增多。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能使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脂肪增多,促使动脉粥样硬化。长期饱食,势必导致脑动脉硬化,出现大脑早衰和智力减退现象。
  2.嗜酒,嗜甜食
  酒精使大脑皮层的抑制减弱,故酒后人觉得头重脚轻、举步不稳、反应迟钝等。酗酒对大脑的损害尤其严重。甜食会损害胃口,降低食欲,减少对高蛋白和多种维生素的摄入,导致机体营养不良,影响大脑发育。
  3.不愿动脑
  思考是锻炼大脑的最佳方法。只有多动脑、勤思考,人才会变得聪明。反之,越不愿动脑,大脑退化越快,聪明人也会变愚笨。
  4.带病用脑
  在身体不适或患病时,勉强坚持学习或工作,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容易对大脑造成损害。
  5.蒙头睡觉
  蒙头睡觉时,随着被子里的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氧气浓度会不断下降。长时间吸进潮湿的含二氧化碳浓度高的空气,对大脑危害极大。
  6.不注意用脑环境
  大脑是全身耗氧量最大的器官,只有保证充足的氧气供应,才能提高大脑的工作效率。因此,用脑时,要特别讲究工作环境的空气卫生。
  7.轻视早餐
  不吃早餐会使机体和大脑得不到正常的血糖供给,若大脑的营养供应长期不足,就容易损伤大脑。此外,早餐质量与思维能力也有密切联系。据研究,吃高蛋白早餐的人最佳思维普遍相对延长,而吃素的人精力下降相对较快。  8.睡眠不足
  大脑消除疲劳的主要方式是睡眠。长期睡眠不足或睡眠质量太差,会加速脑细胞的衰退,聪明的人也会变糊涂。
  9.少言寡语
  大脑有专司语言的功能区,经常说话尤其是多说一些内容丰富、有较强哲理性或逻辑性的话,可促进大脑这些功能区的发育。整日沉默寡言、不苟言笑的人,这些功能区会退化。
  10.长期吸烟
  吸烟会破坏大脑细胞合成蛋白质的功能,造成记忆力衰退。常年吸烟会使脑组织呈现不同程度的萎缩,这是因为长期吸烟可引起脑动脉硬化,导致大脑供血不足,神经细胞变性,继而发生脑萎缩。
  健脑七法
  脑为元神之府,是精髓和神经高度汇聚之处,人的视觉、听觉、嗅觉、感觉、思维、记忆力等,都受到脑的控制,是生命要害的所在,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会健脑的方法,这样才能健康长寿。
  1.咬牙切齿
  咬牙的动作可以使头部的肌肉得到活动,这样会促进头部血液循环,进而起到清醒大脑、增强记忆力的功效。反复紧咬牙齿,还能促进唾液分泌,唾液中含有腮腺素,而腮腺素有延缓衰老的作用。所以,经常咬牙切齿可使大脑清醒,增强记忆力。
  2.节欲健脑
  中医认为,肾主骨,生髓,通于脑。肾与脑有密切关系,节欲可养精,养精才能健脑全神,延缓大脑的衰老。反之,纵欲过度,则会伤精耗神,未老先衰,百病丛生。
  3.气功强脑
  练气功得法,可充分发挥意念的主观能动性,大大激发健脑强脑的自调功能。气功功法很多,有不少以补脑强脑为目的的功法,具体练习以有气功师指点为好。
  4.“浴脑”锻炼
  每日清晨起床后,宜到公园、江边、郊外、庭院内等地,进行太极拳、跳舞、散步等活动。清晨空气清新,能唤醒尚处于抑制状态的各种神经肌肉的活动,使大脑得到充分的氧气,提高脑功能。
  5.服食补脑
  分析古今健脑方药,一般是以补肝肾、益精血(如山萸肉、地黄、首乌、枸杞、菟丝子、五味子、川杜仲、牛膝、当归等)、益元气、活血脉(如黄芪、人参、丹参等)为主,化浊痰、开清窍(如石菖蒲、远志、茯苓、泽泻等)为辅,临床应用时应当以辨证论治为原则,有针对性地配制较好。此外,芝麻、动物脑等食补亦可取。
  6.手脑结合
  手脑关系最为密切,手托两个铁球或核桃,在手中不停地转动,可以使手脑协调,从而起到健脑的作用。
  7.颐神养脑
  脑藏神,精神愉快则脑不伤;如果精神紧张,心绪不宁,神乱神散,那么脑就会受到损害。颐神养脑,须重道德修养。如豁达大度,恬淡寡欲,不患得患失,不追名逐利,悠然自得,助人为乐,就利于养脑。  头部疾病与保养
  头痛
  头痛是现代人的一种常见病症,很多人靠止痛药来缓解头痛,但长期使用止痛药会给身体带来不利影响,为其他疾患埋下病根。
  中医认为“不通则痛”,头痛是因为经络不通。在中医看来,头痛症状相同,但发病的原因不同,所以治疗时要找到根源,分清头痛的发病原因,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如果是两边痛,是胆经出了问题。治疗时就拍胆经。拍胆经的时间最好在子时,早睡的人可以提前一些。胆经在人体的侧面,拍的时候从臀部开始一直往下就可以了,每天拍够三百下。
  头部里面的中空痛,是肝经出现问题,头痛患者可以按摩肝经。肝经在凌晨1点到3点的时候值班,我们当然不可能在凌晨1点到3点的时候起来,因此可以在19点到21点的时候按摩心包经,因为心包经和肝经属于同经,所以在19点到21点时按摩心包经也能起到刺激肝经的作用。
  后脑勺痛就是膀胱经的问题。《黄帝内经》上说,膀胱经有问题人会发热,穿厚衣服也觉得冷,流鼻涕,头痛,项背好像被人拉拔一样难受,腰好像要折断一样疼痛,膝弯部位好像结扎一样不能弯曲,小腿肚像撕裂一样疼痛,股关节屈伸不灵活。膀胱经大部分在背后,自己一般情况下够不到,所以这类头痛患者可以找家人帮助按摩后背,或者找一个类似擀面杖的东西放在背部,上下滚动以刺激相关俞穴,疏通经气。还可在头部循经进行按揉或者用手像梳头似的进行刺激,对头昏脑涨也有很好的缓解作用。除了对背部和头部进行按揉梳理外,还可以对腿部的循行进行按揉,因为膀胱经的循行深层解剖有坐骨神经,所以循经进行按揉可以缓解坐骨神经疼和腰椎间盘突出所致的腿部疼痛、麻木等症状。按揉腿部时一定要加力,因为大腿的肌肉很发达。
  前额痛就是胃经出了问题,和痤疮一样,都是归属于胃经的病。治疗时要从胃经入手。
  而左边偏头痛和右边偏头痛也是不同的,因为左主肝,右主肺。如果左边偏头痛,就很有可能是肝血的问题,而右边头痛可能是肺气的问题。治疗时要分清症状,对症施治。
  如果你分不清自己是哪里头痛,那么有一个治头痛的简便方法:泡手法。手指上的经络全部都通头部,手受热刺激后就会打通经络,通则不痛。具体方法如下:头痛发作时,把双手伸到热水里(水温以把手放进去能感觉到烫为宜),然后赶快抽回来,再放入水中,再抽回来,如此反复直到手指感到麻木,头痛马上就能缓解。  抑郁
  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生活节奏也逐渐加快,处于生活和事业重压下的人们极容易受到情绪困扰,其中抑郁症最具普遍性,故被人形象地称为“情绪的感冒”。情绪的困扰是诱发肿瘤的主要因素之一。
  那么抑郁症该怎么医治呢?
  第一,按摩膻中穴。
  按摩膻中穴,可缓解胸闷、咳喘、吐逆、
  心悸等,可用中指按揉,约揉50~100次
  生气郁闷时,人会习惯性地拍打胸脯,其实表面看是在打胸脯,实际上打的是膻中穴。膻中穴位于两个乳头连线的中间点,于正中心的心窝处,是心包经上的重要穴位,是主喜乐的。如果膻中穴不通畅,人就会郁闷,这对人的身体是不利的。在西医里,膻中穴就是胸腺,是人体的免疫系统,人出生以后它就会慢慢退化,所以我们要经常按摩刺激这个穴位,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力。
  第二,双手合十。
  我们知道佛家对人表示问候和尊重时,都会双手合十。其实,从中医的角度来说,双手合十其实就是在收敛心包。双手合十的动作一般停在膻中这个位置,那么掌根处正好是对着膻中穴。这样做,人的心神就会收住,一合十,眼睛自然会闭上,因为心收敛了,眼睛自然也会收敛。
  第三,按压太阳穴。
  太阳穴位于眉梢与眼外眦之间向后1寸许的凹陷处。在这个穴位下边,有静脉血管通过。因此,用手指按压这个穴位,会对脑部血液循环产生影响。不光是烦恼,对于头痛、头晕、用脑过度造成的神经性疲劳、三叉神经痛,按压太阳穴都能使症状有所缓解。
  按压太阳穴时要两侧一起按,两只手十指分开,两个大拇指顶在穴位上,用指腹、关节均可。顶住之后逐渐加力,以局部有酸胀感为佳。产生了这种感觉后,就要减轻力量,或者轻轻揉动,过一会儿再逐渐加力。如此反复,每10次左右可休息较长一段时间,然后再从头做起。
  第四,拨心包经。
  腋窝下面有一根大筋,用手掐住然后拨动它。每天晚上拨10次,这样坚持下去就可以排去郁闷和心包积液,增强心脏的活力,从而增强身心的代谢功能。
  另外,对经常处于委靡状态、有忧郁倾向的人来说,每天在上午接受日照半小时,每周到郊外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对缓解抑郁情绪也很有效。  高血压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患了高血压,在中医看来,人之所以会出现高血压,是跟人体元气虚弱和脏腑功能衰退密切相关的,这也是在提醒人们应该注意休息,进行适当的调整了。
  高血压一般分肝阳上亢和肝肾阴虚两种证型。肝阳上亢的人经常脸色发红,脾气也相对比较暴躁,特别容易着急,这种人血压的波动比较大。肝肾阴虚的人经常会觉得口渴、腰酸腿软、头晕耳鸣等,一般血压波动不大。
  高血压多由肝肾两脏引起,按揉太冲、太溪和
  曲池三个穴位,疏肝平气,能改善病症
  但是,不管什么类型的高血压患者,都可以利用人体自身快速降血压的三个关键穴位——太冲、太溪和曲池。
  太冲穴可以疏肝理气,平肝降逆,不让肝气升发太过;肾经上的太溪穴补肾阴就是给“肝木”浇水;大肠经上的曲池穴可以扑灭火气,降压效果最好。如果坚持每天按揉这3个穴位3~5分钟,每次不低于200下,两个月就会有效果。
  另外,用中药泡脚也是比较简易有效的降压方法:取钩藤30克剪碎,放到盆里煮,不要大火,10分钟以后端下,稍微凉一点的时候加一点冰片,然后把双脚放进去,泡20分钟。长期坚持,就会有明显的降血压作用。
  在饮食上,高血压患者一定要戒掉一切寒凉的食物,多吃补肾补肝的食品。平时保持心情舒畅、豁达,也能让心经、心包经畅通,有助于血压的控制。
  总之,高血压是需要从日常生活入手,精心进行调养的病,患者本人一定要注意防治结合。
  脑血管疾病
  目前,中风、脑溢血、脑血栓是脑血管疾病中发生率最高的,下面我们就一一分析。
  1.中风
  中风往往被认为是突然发生的疾病,实际上,中风是有很多前期征兆的,如突然无故流鼻血就是其中之一。此外,很多患者在发病前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现象,往往有下列几种表现:
  (1)麻木、刺痛或软弱无力
  这几种症状如果发生在手臂、腿部或半边脸上,多数是表示流到脑中某一部分的血液已经减少。有一位63岁的网球手发现自己突然失去了发出大力球的能力,于是去找医生检查,结果查出他通往头部的两条颈内动脉已经变窄。医生施行外科手术将其血管中的一层厚脂肪清除后,血液运行不畅的现象便消除了。
  (2)短暂的失明
  这种情况也许只持续数秒或几分钟,它往往是脑部血管严重狭窄的警告信号,对这种现象不应置之不理。
  (3)短暂的说话困难
  “我的嘴巴好像忽然塞满了棉花”,这是一位教师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症状的体会。对于这种情况,神经科医生会给病人服药或用手术方式将淤塞的血管打通。
  元代医学家刘完素说:“中风起病急,故属火热为患。火热之成,皆由内伤,如平日穿衣饮食,安处动止,精魂神志,性情好恶,不循其宜而失其常,久则气变兴衰而为病也。”脏腑气血亏损,阴阳失调,或招感外邪、忧思恼怒、饮酒饱食、房事不节,都会引发中风,所以要预防中风就要消除中风的诱发因素。  2.脑溢血
  脑溢血就是脑血管破裂,那么为什么血管会破裂呢?体温降低是主要的诱发因素。以前这类疾病常见于老年人身上,但现在的人每天坐在空调屋里,喝冷饮,吃反季节蔬菜,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体温降低。当体内温度长年偏低,血管自然就会变硬变脆,危险也就随时存在,这也是脑溢血开始越来越多地光顾中年人,甚至年轻人的原因。另外,脑溢血也是人体元气不足的表现,当人体元气充足时,血液就不会黏稠,气能够带着血在人体各处运动,且末梢血管有弹性而不会脆裂,就不会发生脑溢血。
  脑溢血发病比较迅速,如果能及时采取一些措施,对减少合并症,防止病情加重十分重要。正确的做法是十宣放血。
  十宣放血法就是在十个指尖放血,这个方法可以很快止住脑溢血。原理是头部和指尖都属于末梢,头部的压力太大了,通过在手这个末梢的地方放血,把上面的压力宣泄出去。
  3.脑血栓
  脑血栓是由气血淤滞造成的。在人体元气的推动下,血液通畅地在血管内流动,而一旦元气不足,没有足够的动力推动血液上升到脑部,就会致使血液凝固在脑部血管末梢,形成血栓。所以,预防脑血栓疏通血管是治标,固摄元气才是治本。
  那么对于脑血管病,我们应该怎么预防呢?
  首先要做到“三个半分钟,三个半小时”。
  “三个半分钟”就是醒过来不要马上起床,在床上躺半分钟;坐起来又坐半分钟;两条腿垂在床沿又等半分钟。经过这三个半分钟,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猝死、不必要的心肌梗塞、不必要的脑中风。
  “三个半小时”,就是早上起来运动半小时,打打太极拳、跑跑步,但不能少于3公里,或者进行其他运动,可因人而异,运动适量;中午睡半小时,这是人体生物钟的需要,老年人更是需要补充睡眠,晚上老人睡得早,早上起得早,中午非常需要休息;晚上6至7时慢步行走半小时,这样老年人晚上睡得香,可减少发病率。
  其次要经常活动双手。指尖是最容易产生堵塞的地方,平时只要我们把指尖这个地方疏通开,就能减缓头部的一些压力。这里教大家一个方法:用双手指腹点击式按摩头部,每天2次,一次50下,这样不仅活动了手,也可有效治疗头昏脑涨。
  再有就是控制情绪,少生气。注重饮食,多吃性温平的食物,少吃寒凉之物,避免体温降低,血管收缩。
  睡眠及睡眠问题
  人为什么要睡觉
  在人的一生中,将近三分之一的时间是用于睡觉的。有人说睡觉是为了消除疲劳,弥补一天劳累的耗损。也有人认为,睡眠的主要功能是恢复大脑的功能。还有人说,人的睡眠根本没有恢复体力的作用,仅仅是人们打发黑夜的多余的本能行为。
  那么,中医是怎么理解“人为什么要睡觉”这个问题的呢?
  人的体表有气运行,像人体外围的卫士,名卫气。卫气是固摄阳气的,它在人体体表不断地运化行走。白天卫气行在人体的阳分里,晚上则行到阴分里,就是行于阴经。阳气只要一入阴经,人就想睡觉。卫气在阴经中行走完,出离阴经的一瞬间,人就会醒来。这就是中医对睡眠机理的解释。
  此外,中医还认为人一定要在晚上11点前睡觉,而且中午也要睡觉。这是因为晚上11点到凌晨1点是胆经最旺的时候,《黄帝内经》有“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之说,就是说五脏六腑都取决于胆的生发,全身气血都跟随胆气而起。这时人进入睡眠状态,第二天就会头脑清醒、面色红润,反之则会头脑昏沉、面色苍白。
  而上午11点到下午1点这段时间,是心经当令之时,这也是上下午更替、阳气与阴气的转换点。所以说,中午吃完饭后要午睡一会儿,睡不着即使闭一会儿眼睛也是好的。因为我们的身体不可能扰乱天地阴阳的转换,最好还是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这样对身体才有好处。中医讲究顺时养生,不仅是顺应四时,也要顺应一天里的十二个时辰。  梦是身体有话要说
  每个人都有做梦的经历,很多人把它跟吉凶祸福联系起来,到底有没有科学根据,我们暂且不说,但是根据梦来判断身体状况却古已有之,只不过不被人们重视。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梦被称作“五脏的附体”,能够反映脏器的虚实盛衰。《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梦对健康的预兆意义的论述,大意是:如果肺气虚,就会梦见白色怪物,见人就杀;如果肾气虚,就会梦见船沉,人浮水中,心生恐惧;如果肝气虚,则会梦见草木阴森,人伏在树下不敢起来;如果心气虚,多会梦见被火烧灼;如果脾气虚,则会梦见吃不饱饭……如果阴气盛,就会梦见在大水中惊恐逃窜;如果阳气盛,则会梦见大火烧身;如果阴阳都盛,则会梦见刀光之灾;如果上面气血过盛,则梦见飞翔;下面盛则梦见坠落。饥饿时,会梦见食物;吃太饱,就会梦见扔东西,等等。
  中医认为:七情分属于五脏,怒为肝志,思为脾志,悲(忧)为肺志,恐(惊)为肾志。因此,梦怒即为肝气盛,梦恐为肾气虚,梦哭为肺气虚,梦笑为心气盛,梦歌为脾气盛。西方医学在梦对健康的预兆意义方面也有研究,认为:梦是大脑部分高级神经活动在睡眠状态下的持续,可分为生理性(良性梦)及病理性(噩梦)两大类。良性梦是白天的所思所想在大脑皮层上留下的痕迹,可起到平衡心理、缓解压力的作用。噩梦往往是体内潜伏性病灶产生的信息,是疾病向大脑发出的信号,对人体的健康有一定的预报意义。
  最近的研究表明:心绞痛发作前,病人会噩梦不断,还伴有呼吸加快、心率增速、血压升高及情绪激动等反应;心血管性疾病(诸如冠心病、心肌梗塞等)发作前病人也多惊恐噩梦;有消化系统疾病的患者则常常梦见大快朵颐;精神疾病患者则经常在梦中哭泣,还会梦游,等等。
  梦对健康的预兆是有科学依据的。早晨醒来,如果对晚上的梦还有印象,不妨对应做身体相关脏腑的检查或自测,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
  失眠的原因和应对方法
  如今,失眠困扰着越来越多的人,看过《红楼梦》的朋友们都知道,多愁善感的林妹妹就是一个典型的失眠者,林黛玉一年之中也睡不了十个整宿的觉,可见其失眠程度已经非常严重了。经常失眠会令人烦躁易怒、精神不振、脏腑功能紊乱,加速人体的衰老过程。
  那么人为什么会失眠呢?
  中医认为失眠从总体上讲都是因为阳不交阴,具体可分为四种:
  一是胃不和安。中医有“胃不和则卧不安”一说,白天是人体阳气生发的时候,吃的东西会被体内的阳气消化掉,而到了晚上,体内以阴气为主,任何东西都不容易被消化掉的,所以古人说“过午不食”。现在虽不主张大家不吃晚饭,但一定要少吃,否则会“胃不和安”,导致失眠。
  二是精不凝神。精为阴,神为阳,精不凝神就是指阴阳不能和谐统一。肾主藏精,精不凝神就说明肾出现了问题,治疗时要从肾经入手。
  三是思虑过度。思虑伤脾,一个人如果想事情太多,脾胃就会不和,由上知脾胃不和人就会失眠。我们可以在晚上的时候喝些小米粥,这可以健脾和胃,有助于睡眠。
  四是心火过旺。中医把心火太盛叫“离宫内燃”,离为南方,属心火。心火太盛的人不仅会失眠,还会出现舌头发红、小便发黄等症状。
  此外,心肾不交、肝火亢旺、胆热心烦等也会导致失眠,所以我们一定要分清原因,不可擅自服药。失眠不太严重的人,可以试试下面的方法,进行自我治疗。
  1.按摩法
  每天睡觉前按摩“安眠穴”5分钟可以帮助睡眠。安眠穴在耳后乳突后方的凹陷处,具有安眠镇静的作用。
  安眠穴镇惊、安神,按摩安眠穴对失眠、
  头痛、眩晕均有疗效
  2.泡脚法
  每晚临睡前用温水泡脚,可以帮助人进入睡眠状态,尤其适合脑力工作者。其做法如下:先用温水浸泡(女性水要淹到小腿三分之二处近三阴交穴,男性到脚踝即可),再慢慢加热水,泡到脚热、微微出汗就可以休息。
  3.食疗法
  取龙眼肉25克,冰糖10克。龙眼肉洗净,同冰糖放入茶杯中,冲入沸水,加盖闷一会儿即可饮用。每日1剂,随冲随饮,最后吃龙眼肉。此茶有补益心脾、安神益智之功用,可治思虑过度、精神不振、失眠多梦、心悸健忘。
  最后要提醒大家的是,遵循人体生物钟的规律,养成好的睡眠习惯对防治失眠也是很有帮助的。  眼睛
  从“眉目传神”说起
  中国有个成语叫“眉目传神”,就是说从眼睛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心神,比如目光闪烁不定,说明这人心里有鬼;不敢与别人对视,可能是心虚,等等。那么为什么眼睛会传神呢?
  中医有“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肾藏精,脾藏志”一说,心主管神志,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都由心来主宰,而眼睛又是心的使者,心一有情况都要借助眼睛来传达,所以就有了“眉目传神”。
  《黄帝内经》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眼睛能反映五脏六腑的变化。“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睛,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睛,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意思是说,整个眼窝是精气的表现,其中肾的精华表现在瞳孔;瞳孔外的黑睛是由肝精来决定的,心表现在眼睛的血络上;肺表现为白睛;脾的精华表现为约束整个眼系。
  现代医学认为,眼睛基本可以预报全身的疾病。如眼结膜充血是麻疹、狂犬病早期的重要征兆;肝炎、肝癌、肝硬化患者视力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动脉硬化尤其是脑动脉硬化、肾炎、糖尿病、高血压、妊娠中毒症患者的眼底血管都有改变;脑卒中患者的瞳孔会有所变化;耳源性眩晕患者的眼球会震颤;癌肿块转移的时候,视力会有所改变;癫痫病人抽搐时瞳孔散大;梅尼埃病人眩晕时水平性眼球震颤,等等。
  另外,眼睛及周围的颜色也可以告诉你身体的哪个部位已经发生病变:失眠病人的眼眶会发黑;慢性肝内胆汁淤积病人的眼眶下会出现黄瘤;缺铁性贫血病人会有白睛蓝斑,等等。
  所以,我们要学会从眼睛发出的信息中了解我们的身体。
  人为什么会流眼泪
  平时我们经常会听说这样的话,“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为什么我们哭的时候有眼泪,同时鼻涕也会流出来呢?
  《黄帝内经》里说,心是君主,是五脏六腑之主,眼睛是宗脉聚集的地方,是上液的流通渠道,嘴和鼻子是气息的门户,所以人一动感情,五脏六腑就会受到震动,宗脉也感受到了震动,泪道就会打开,眼泪鼻涕就一齐出来了。
  汗、涕、泪、涎、唾五液都属于人体的元精,耗损过多,身体就会出现问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乐山市人民医院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