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 9克 干姜附子汤医案 15克 白术15克 人参10克 炙甘草20克 大黄6克这些会减肥吗

403 Forbidden
403 Forbidden
nginx/1.4.4火神派及扶阳派常用方剂
来源:互联网
责任编辑:李平字体:
四逆汤&编辑词条
B&添加义项&
1四逆汤,中医方剂名。为温里剂,具有回阳救逆之功效。主治心肌梗塞,心力衰竭,急性胃肠炎吐泻失水,以及急性病大汗出而见虚脱者。临床常用于治疗心衰、心肌梗死、急性胃肠炎吐泻过多,或因误汗、过汗所致的休克等属阴虚阳衰者。
本词条&正文缺少必要目录和内容,&欢迎各位&编辑词条,额外获取10个积分。
每支装10ml
12重要文献摘要
8&配伍特点
11.1&附方1
11.8&加减化裁
11.9&附方2
11.10&组成
11.11&用量
11.12&功用
11.13&主治
11.14&出处
11.15&附方3
11.16&组成
11.17&用量
11.18&用法
11.19&功用
11.20&主治
11.21&方义
11.22&加减化裁
11.23&附方4
11.24&组成
11.25&用量
11.26&用法
11.27&功用
11.28&主治
11.29&出处
11.30&方义
11.31&使用注意
12&重要文献摘要
回到顶部意见反馈
歌诀折叠编辑本段
四逆汤中附草姜,阳衰寒厥急煎尝,厥阴头痛胃寒呕,急投此方可回阳。
组成折叠编辑本段
附子、甘草、干姜。
用量折叠编辑本段
炙甘草6g,生附子10g,干姜6g。
用法折叠编辑本段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折叠编辑本段
回阳救逆。
主治折叠编辑本段
心肾阳衰寒厥证。四肢厥逆,恶寒蜷卧,神衰欲寐,面色苍白,腹痛下利,呕吐不渴,舌苔白滑,脉微细。
方义折叠编辑本段
本证多由心肾阳衰,阴寒内盛所致,治疗以回阳救逆为主。阳气不能温煦周身四末,故四肢厥逆,恶寒蜷卧;不能鼓动血行,故脉微细。《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今心阳衰微,神失所养,则神衰欲寐;肾阳衰微,不能暖脾,升降失调,则腹部吐利。方中生附子大辛大热,温壮元阳,破散阴寒,回阳救逆,为君药。干姜,入心、脾、肺经,温中散寒,助阳通脉,为臣药。炙甘草之用有三:一则益气补中,以治虚寒之本;二则缓和干姜、附子峻烈之性;三则调和药性,使药力持久。故甘草为佐使药。
配伍特点折叠编辑本段
生附子与干姜同用,一温先天以生后天,一温后天以养先天,相须为用,温里回阳之力大增,是回阳救逆的常用组合。
运用折叠编辑本段
本方用于心肾阳衰寒厥证,临床应用以四肢厥逆,恶寒蜷卧,面色苍白,舌苔白滑,脉微细为辨证要点。
禁忌折叠编辑本段
若服药后,出现呕吐拒药者,可将药液置凉后服用。本方纯用心热之品,手足温和即止,不可久服。真热假寒者忌用。
附注折叠编辑本段
通脉四逆汤
附子、干姜、炙甘草。
生附子20g,干姜 9-12g,炙甘草6g。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面色赤者,加葱九茎;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呕者,加生姜二两;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两;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
破阴回阳,通达内外。
少阴病,阴盛格阳证。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
通脉四逆汤证除"少阴四逆"外,更有"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等,是阴盛格阳、真阳欲脱之危象,所以在四逆汤的基础上重用干姜、附子以回阳复脉,故方后注明"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
加减化裁折叠
若吐下已止,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加苦寒之胆汁,既防寒邪拒药,又引虚阳复归于阴中;面色赤者,加葱;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呕者,加生姜;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
四逆加人参汤
甘草、附子、干姜、人参。
附子15g,干姜25g,人参15g ,炙甘草30g。
回阳救逆,益气固脱。
少阴病,气脱阴伤证。四肢厥逆,恶寒蜷卧,脉微而复自下利,利虽止而余症仍在者。
《伤寒论》
葱白、干姜、附子。
生附子10g,葱白四根,干姜3g。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破阴回阳,宣通上下。
少阴病,阴盛戴阳证。手足厥逆,下利,脉微,面赤者。
白通汤即四逆汤去甘草,减少干姜用量,再加葱白而成。主治阴寒盛于下焦,急需通阳破阴,以防阴盛逼阳,所以用辛温通阳之葱白,合姜、附以通阳复脉。因下利甚者,阴液必伤,所以减干姜之燥热,寓有护阴之意。若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是阴寒盛于里,阳气欲上脱,阴气欲下脱之危象,所以急当用大辛大热之剂通阳复脉,并加胆汁、人尿滋阴以和阳,是反佐之法。原文有"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方后还有"若无胆,亦可用",可知重在人尿。这些都是白通加猪胆汁汤证治精细之处,与通脉四逆汤之"无猪胆,以羊胆代之",均是"反佐"之法。
加减化裁折叠
若"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加猪胆汁一合(5ml),人尿五合(25ml)。
人参、附子。
人参 12g,附子(炮,去皮、脐) 9g。
用水煎服。阳气脱陷者,倍用之。
益气回阳固脱。
阳气固脱证。四肢厥逆,冷汗淋漓,呼吸微弱,脉微欲绝。
《正体类要》
参附汤为峻补阳气以救暴脱之剂。方中人参甘温大补元气;附子大辛大热,温壮元阳。二药相配,共奏回阳固脱之功。《删补名医方论》说:"补后天之气,无如人参;补先天之气,无如附子,此参附汤之所由立也,…二药相须,用之得当,则能瞬息化气于乌有之乡,顷刻生阳于命门之内,方之最神捷者也。"
使用注意折叠
若阳气恢复,病情稳定者,应调理汤剂用量,不可多服,以免耗伤阴血。
重要文献摘要折叠编辑本段
①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②《伤寒论?辨霍乱病脉证并治》:"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③《医方集解》:"此足少阴药也。寒淫于内,治以甘热,故以姜、附大热之剂,升发阳气,表散寒邪(附子生用亦能发表)。必冷服者,寒盛于中,热饮则格拒不纳,经所谓热因寒用,又曰治寒以热,凉而行之是也。"
④《千金方衍义》:"四肢为诸阳之本,故能运动不息,今因阳气乖离,所以四肢厥冷。用黑附子温补下焦之真阳,干姜温散中焦之寒逆,甘草温养三焦之元气,为直中阴寒之专药。"
⑤《古方选注》:"以生附子、生干姜彻上彻下,开辟群阴,迎阳归舍,交接于十二经。反复以炙草监之者,亡阳不至于大汗,则阳未必尽亡,故可缓制留中,而为外召阳气之良法。"
⑥《金鉴》:"方名四逆者,主治少阴中外皆寒,四肢厥逆也。君以炙草之甘温,温养阳气;臣以姜附之辛温,助阳胜寒;甘草得姜、附,鼓肾阳,温中寒,有水中暖土之功;姜、附得甘草,通关节,走四肢,有逐阴回阳之力。肾阳鼓,寒阴消,则阳气外达而脉升,手足温矣。"
李可四逆汤&( 09:35:22)
分类:&中医
那天,看到了关于中医名家李可四逆汤的方剂,查来给大家一阅:
&&&&四逆汤是用来排除体内寒邪的。寒邪排除了,才能达到身体健康的目的,才谈得上养生。所以,并不存在“养生的“四逆汤,只有”排病“的四逆汤,也就是说,四逆汤是用来治病的,不是用来”养生“的。李可先生推荐大家服用四逆汤,是看到大多数现代人寒邪入少阴,病得不轻,而发了慈悲心。四逆汤没有“大剂”、”小剂“之分,按照《伤寒论》的标准剂量,是:炙甘草30克,干姜25克,生附子5-10克(或炮附子20-30克),六碗水,用小火煎1-1.5小时,煎成2碗,一天内服完。平时就可以按这个剂量服用。但是,这是药汤,不是菜汤,可“常常”服,不可“久久"服。也就是说,可以隔三差五地服一两剂,但绝不能误以为这是”养生汤“,而天天喝,一喝就是大半年。
&【主治】少阴病。四肢厥逆,恶寒m卧,呕吐不渴,腹痛下利,神衰欲寐,舌苔白滑,脉微;或太阳病误汗亡阳
&〖功用〗回阳救逆。&〖病机〗&寒邪入里伤及肾阳,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根本,能温煦生化五脏六腑─→ 周身虚寒,恶寒m卧。清阳实四肢,阳气不得温养 ─→ 四肢厥冷肾阳虚不能温煦脾阳,“釜底无薪”,故其消化吸收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失职,清阳不升,浊阴不降 ─→ 呕吐不渴,腹痛下利。阳气者“精则养神”,阳气充实,精神才能旺盛,今阳虚,神失所养 ─→ 神衰欲寐阳虚脉气鼓动乏力 ─→ 脉沉细而微,舌苔而滑。为太阳病误汗亡阳。
君 附子 ── 大辛大热,温肾壮阳,祛寒救逆。┐                       ├ 助阳散寒臣 干姜 ── 辛热,温中散寒,助阳通脉。  ┘       ┌ 固护阴液,缓姜、附的燥烈之性。       │佐使 炙甘草 ┤ 制附子毒性。       │       └ 伍干姜温健脾阳。
1.本方为回阳救逆的代表方剂。除四肢厥冷外,应以神疲欲寐,舌淡苔白,脉微为证治要点。2.现代常用本方作为对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急慢性胃肠炎吐泻过多、或某些急证大汗出而见休克,属亡阳虚脱者的急救方剂。
【注意事项】
1、真热假寒者忌用。2.热厥及阳郁厥逆之证,禁用。3.服药呕吐者,可采用冷服法。
附子超量不中毒的秘密zt& ( 09:31:00)
分类:&中医
  只要用药正确、适合患者病情,哪怕附子剂量超出医书记载几十倍都没有危险。广东省中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医师毛炜表示,根据文献,既有服用10克小剂量附子一次就出现中毒反应的报道,又有在抢救危重病过程中,24小时内用量超过500克而不出现中毒反应的例子。其实剂量大小与会否中毒没有绝对的正比关系,中毒与否还牵涉到其他多种诱因,而且不同的药典记载的剂量范围也不同,暂没有统一结论。毛炜说。
  她表示,中医界对附子的用量主要有四种观点:一种畏附子如虎狼,索性弃用此类药物;一种认为附子毒性剧烈,应当小剂量使用,如《中药大词典》中附子的用量为3克~9克;第三种观点主张根据病情的不同以及个体的差异选择剂量,常用剂量在15克~60克;第四种是温阳派主张的超大剂量使用附子,特别是在救治心衰等危重症和肿瘤等疑难病症时,使用的剂量更大,起始剂量多在45克~75克之间。
  导致附子用量差异巨大的其中一个原因是对古今剂量换算认识的不同。目前,药典、教科书多认为张仲景所处的东汉时期的1两相当于现代的3克,但据现代一些医史学家的考证,当时的一两应相当于现代的15。625克,两者相差5倍多。毛炜解释。而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同学术流派、不同医家之间认识和经验的不同。
  附子被中医奉为保命要药
  据介绍,附子是毛茛科植物乌头的旁生块根。味辛甘,性大热,有毒。主要产于四川、陕西、云南等地。早在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就有关于它功效的记载: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由于附子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逐湿等功效,因此是常用的温里补火要药,也被誉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把附子、人参、大黄、熟地共列为药中四维,即是治病保命的要药。
  在现代临床中,附子常用于救治急性心肌梗塞所致的休克、低血压状态、冠心病及风心病和多种疑难疾病。据统计,在500张常用著名方剂中附子的使用频率为13。20%,是历代医家治疗危急重症和疑难杂症的常用药之一。
  中药含附子熬时切莫加冷水
  必须明确指出的是,附子是有毒中药的典型代表,用好了可以拯救患者,使用不当会造成严重毒副反应甚至危及生命。毛炜表示,附子中毒绝非只和剂量大小有关,引起附子中毒的原因很多,炮制方法包括药材质量不好、不当、长期过量使用、配伍不合理和煎煮方法不恰当等。
  我们临床发现,很多市民不懂正确煎煮含附子的中药。毛炜说。这类药一般要先煎附子1~2小时。掌握火候有一个诀窍:取一片煎过的附子,咬一口慢慢咀嚼,如果没有麻口的感觉,表明煎煮火候到了,这时可以放入其他药物,如果仍感觉麻口,则需继续煎煮。因此,很多有经验的中医生通常会在处方中附子这味药的右上角或后面注明先煎,去麻。
  另外,煎煮含有附子的中药一般耗时较长,有些市民煮药时发现水干就中途加冷水。这样可能增加附子的毒性,应属大忌。毛炜说,煎药前应充分估计好水量,一次性加够;如果中途发现水快煎干,应该先关火、待药冷却后再加入适量冷水,然后重新开始煎煮、计时;即使中途加水,也一定要加开水。
  中药材附子,有毒,使用不当可致人体呼吸中枢麻痹、引起心脏骤停;但同时它又被誉为中医要药,从医圣张仲景到现代医学名家,不少人用它让患者起死回生。然而,不同的药典、教科书、流派,对于附子的剂量使用范围却观点大相径庭。超出老祖宗经典药量用附子会否中毒?除剂量大小外,药材不好、炮制、配伍不合理和煎煮方法不恰当等都可导致中毒发生。
附子配伍运用汇粹
附子味辛、甘,大热。主入心、肾、脾经。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之功。善治阴盛阳衰,大汗亡阳,吐利厥逆,虚寒泻痢,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附子气味俱厚,走而不守,“火性迅速,无处不到”(《本草经读》),能上助心阳通脉,中温脾阳健运,下补肾阳益火,挽救散失之元阳,最善温肾气、补元阳、救厥逆、祛寒湿、除痼冷,为温里回阳,救逆固脱之要药。虞晃剑骸案阶淤餍圩持剩姓豆囟峤芤蛊┬惺宰犯瓷⑹е簦灰寡┤胙郑宰萄蛔阒嬉酰灰⑸⒁┛砝恚造畛诒碇绾灰吕镆┐锵陆梗猿诶镏涫!薄渡撕桃肺剑骸案阶樱艘踔ひ7采撕淙跫爸泻幸酰渖泶笕榷龀琳弑赜弥蜇世涓雇矗龀料福踉虼角嗄宜跽撸毙胗弥型艘趸匮糁Γ鹚阑厣Α!幸跎撕谕饨砸酰羝偎ィ匦爰庇萌瞬谓鲆砸嫫湓粢愿阶游戮⒑岽瞬挥茫我跃戎!薄侗静菡濉吩唬焊阶印捌湫陨谱撸饰ㄐ惺匮糁庠虼锲っ砗镌虼锵略吗罄洌鼓诔雇猓踩咕纾钤嘀罡嬗泻蘅刹恢巍!附子是中医临床的一味要药、峻药和猛药,因其能起沉疴、拯垂危而受到古今众多名医的推崇。如明代名医张景岳把附子列为“药中四维”之一。他说:“夫人参、熟地、附子、大黄,实乃药中之四维……人参、熟地者,治世之良相也;附子、大黄者,乱世之良将也。”清代名医陆懋修称:“药之能起死回生者,惟有石膏、大黄、附子、人参。有此四药之病一剂可以回春,舍此之外则不能。”现代名医吴佩衡则把附子、干姜、肉桂、麻黄、桂枝、细辛、石膏、大黄、芒硝、黄连列为中药十大主帅,指出“此十味药品,余暂以十大主帅名之,是形容其作用之大也。”已故名医何绍奇谓“附子一物,可上可下,可攻可补,可寒可热,可行可止,可内可外,随其配伍之异而变化无穷,用之得当,疗效卓著,在群药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说它是&‘百药之长’,是并不过分的。” 从上述昔贤论述中,足见附子在名医心目中地位之重。自汉张仲景以降,历代善用附子之医家举不胜数,近代更有以附子为名者如祝附子(祝味菊)、吴附子(吴佩衡)、李附子(李彦师)、附子先生(傅梦商)等,他们十分推崇附子的卓越疗效,并善用附子而充分发挥附子的功用,以此博得医林佳名。然则,附子性大热,力峻猛,有大毒,临床应用顾忌重重,加之附子中毒屡见不鲜,故有“终身视附子为蛇蝎”者。故恽铁樵曾说附子“为最有用亦最难用”。之所以会出现附子中毒的情况,除认证欠准、剂量失宜、煎煮不当、服法欠妥、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等之外,配伍不当也属常见。故本文拟对历代著名医家运用附子之经验中关于附子的配伍方面进行收集整理,为充分发挥附子之独特疗效,提高医疗质量添一绵薄之力,不当之处,尚请贤达指正。
一、附子配干姜附子长于回阳救逆,走而不守,能通彻内外上下。干姜具有回阳通脉之功,守而不走,温中回阳。二药配伍,相须并用,干姜能增强附子回阳救逆的作用,正如前人所说:“附子无姜不热”。且附子有毒,配伍干姜后,干姜能减低附子毒性,附子配干姜有增效减毒之功。故附子用于亡阳证,常与干姜配伍。附子配干姜被称为“ 仲景附子配伍法”,仲景四逆汤即姜、附、草同用,以温中散寒,回阳救逆。附子配干姜尚有温肾暖脾,散寒止痛之功,如赤石脂丸、乌梅丸虽用姜附,却旨在散寒止痛。主要用于:1、阳气衰微,阴寒内盛或大汗、大吐、大泻而致的四肢逆冷,汗自出,脉微欲绝等亡阳证。2、治脾肾阳虚之慢性腹泻,如《附子配伍治六顽疾》治张男患慢性泄泻3年,日行大便3~4次,便后小腹冷痛,必以热毛巾温敷,其痛方缓,舌胖苔白腻,脉沉细。大便常规正常。用附子6g,干姜10g,党参15g,炒白芍15g,乌梅6g,苍术10g,随证加减,调治20多剂而获效。
二、附子配肉桂二药均有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之功,但附子性烈,长于回阳救逆,散寒止痛;肉桂性缓,长于暖下焦而温肾阳,并引火归元以摄无根之火,行气通滞。相须为用则温肾助阳,引火归元,温经散寒止痛。主要用于:下焦命门火衰,肾阳不足之腰膝酸软,形寒足冷,阳痿,尿频,睾丸冰冷,肢体厥逆,浮肿喘满等症。
三、附子与桂枝附子温肾阳,通行十二经,逐寒祛湿止痛,通利关节,可祛深伏之寒湿。桂枝温经散寒,横通肢节,可解肌散表浅风寒。二药合用,相得益彰,温通心肾阳气,散寒通经止痛功效益增。主要用于:1、阳虚外感风寒湿邪的畏冷,四肢疼痛等症(附大于桂)。2、心阳虚之心悸汗出、漏汗、甚则心力不支,脉细弱或结代(桂大于附)。陈妙峰用二药又配党参、黄芪、麦冬、丹参、炙甘草治疗阳虚型心律失常,认为附子强心,增加心肌供血,使窦房结功能兴奋性增强,改善传导功能,对缓慢型或快速型心律失常均可随证选用10―30―45克。张伯叟经验治疗心痹(冠心病、心绞痛),温阳通阳善用附子、桂枝,特别是附子一味,既能温阳又能通阳,尤于桂枝。
四、附子配乌头附子性大热有毒,能散寒燥湿,除痹温中,通阳止痛。乌头性温有大毒,辛散温通,能搜风除湿,逐寒开痹,破积散结;二药合用散寒湿功倍,除痹止痛效灵。主要用于:风寒湿痹,肢体关节苦痛;寒邪所干之胸痹、脘腹疼痛。
五、附子配细辛附子温里扶阳,散寒滞通经脉。细辛外散风寒,内祛阴凝,温通肾气,开通诸窍。二药合用,温通宣散,彻表入膀胱经,彻里入肾经,相得益彰,共奏温阳散寒凝,蠲痰饮,暖胞宫之功。二药表里兼顾,阳复表解,在内之寒附子温之细辛助之,在外之寒细辛疏之附子辅之,加强温阳解表、散寒止痛功效,为止痛要对。《本草汇言》:“细辛,佐姜、桂能驱脏腑之寒,佐附子能散诸疾之冷。……”李杲:“细辛,治邪在里之表,故仲景少阴证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也。”主要用于:1、阳虚感冒,形寒肢冷,头身疼痛,骨节疼痛之症。2、风湿关节疼痛难忍,屈伸不利之证。3、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属阳虚寒凝者。但有观察认为细辛有诱发心房纤颤之可能,故对有心房纤颤倾向者应慎用。4、阳虚寒凝水饮咳喘,用为要药。龚志贤自拟扶肾蠲饮汤,用附子30克、细辛6克、干姜12克、桂枝12克、半夏12克、炙甘草9克。方中取附子温阳化饮,细辛散寒蠲饮之功,而有较好疗效。5、用于治疗肾阳不足,寒凝胞宫之痛经、闭经、不孕。如朱久之用治子宫寒凝不孕可获得温阳暖宫散寒凝种子之效验。
六、附子配花椒附子、花椒同为辛热之品,有温里散寒之功。附子善入肾经而温阳气,温肾助脾,散寒止痛之力较峻。花椒善走中焦而散寒邪,温中止痛,暖脾止泻作用较强,二药并用,脾肾同治,相辅相助,通阳散寒,温中止痛之力极强。主要用于:1.中焦虚寒之胃脘冷痛,泛吐清水。2.寒邪直中之胃痛暴作。
七、附子配半夏 附子大辛大热,补命火回阳救逆,温中土散寒消阴,祛风胜湿,温经止痛,通行十二经脉,上下表里,无所不到;而半夏辛温,豁痰逐饮,消痞散结,降浊止呕,降气平喘。二药配伍,散脏腑、经络、表里、上下的痰饮停滞,使阴寒得散,脾肾得温,水湿得化,痰饮得消,则阳虚痰浊痞呕诸症自除。主要用于:身冷畏寒,痰涎壅盛,脉沉迟弦紧或虚而无力等。吴佩衡常用四逆汤合二陈汤加麻黄、细辛治一切肺部痰饮阴证,如新老咳嗽、哮喘,咳痰清稀,白痰涎沫多者,表证显著者用小青龙汤加附子,皆用附子配半夏。注:“本草名言十八反”明言半夏反乌头,而川乌、附子同出一物,理应半夏亦反附子了。清?张璐《本草逢原》如是说,近代名医张锡纯亦称“附子乌头天雄皆反半夏”。近代习惯用法及当今教材,多认为半夏附子相反而不能配伍应用。然而,半夏附子配用历有记载。如《金匮》附子粳米汤,《扁鹊心书》附子半夏广皮生姜汤,《传言适用方》太一丹,《千金方》半夏汤、附子五积散,《证治准绳》小半夏汤,《张氏医通》附子散。据陈馥馨氏统计,在《普济方》和《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中含十八反组对的共411方,以半夏配附子方数最多,达163方,可见其配伍应用的普遍性了。  半夏反附子,毕竟是前人教训的总结,出现了毒性,可能指生品鲜品,毒性过大;或炮制不得法,毒性残留;或用量过大,毒性增加;或冷水煎药,时间过短;或药后饮酒,温浴;或季节环境温度过高,使中毒因素增加;抑或个体差异,对二种药物有不良反应等等。然而实践证明,只要注意防范,如法应用,不必禁忌。
八、附子配鹿茸附子温阳散寒,止痛,有阳无阴,走而不守,有回阳救逆之力。鹿茸壮肾阳,退虚寒,有益精血作用,守而不走,能摄精固阴。二药配伍,相须互补,温命火填精髓,壮阳散寒止痛。主要用于:1、畏寒肢冷,腰膝i痛,阳痿遗精,宫寒不孕,久痢,久泻。白清佐经验用治此证每以鹿茸3克研末,熟附子15克煎汤送服。2、风寒湿痹。
九、附子配艾叶附子配艾叶温经暖宫。主要用于:冲任虚寒,经闭,腹痛等症。
十、附子配胡芦巴附子配胡芦巴,二药皆能温阳散寒止痛,相配则效力更著。主要用于:阳虚寒湿内盛之小腹及下肢冷痛等症。
十一、附子配麻黄附子大辛大热,峻补元阳。麻黄辛温,发汗解表。二者相配,一攻一补,助阳解表,用于素体阳虚复感风寒之证,可以避免阳虚无力鼓邪外出,或恐汗后更加伤阳。使之汗中有补,汗出不伤正;补中有散,扶正而不碍邪。附子具有温肾壮阳,化气行水之力,麻黄具有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之功,合而使用,温阳利水消肿之功颇佳。另外,附子辛热,温通经脉祛里寒。麻黄辛温,宣通经络散外寒;相配则温经通脉,助阳散寒。代表方剂: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附子细辛汤。主要用于:1、外感病,如支气管炎、哮喘、阳虚外感、寒性咳嗽等。2、经络骨节病,如风湿痹证、面神经瘫痪、半身不遂等。王大经体会二药合用能增强温阳散寒除痹痛之功,善用二药配伍治疗寒湿痹痛。3、心血管疾病,如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应用的方面很广,但鲜有用于水肿者。近年药理发现麻黄、细辛、附子三药配伍,能加强麻黄抗过敏反应的功能。4、心肾阳虚咳喘。虚喘不忌麻黄,肺心病痰饮咳喘、水肿,可随证选用三拗汤、越脾汤、小青龙汤合真武汤加减有较好疗效。颜德馨治哮喘之偏于寒胜者,最喜冠此两味。董建华也善配用二药助阳平喘,对心肾阳虚,痰饮咳喘,或兼有外感风寒者,用之颇有温阳化饮、宣肺平喘功效,常又与白果、五味子等配伍,虚喘用麻黄的剂量宜随证酌定,有的体会虚喘用麻黄的剂量为治实喘的1M2,一日量掌握在3-6克为宜。邱祖萍将附、麻与生脉散相伍为用治疗肺心病合心衰,认为附子温肾壮阳、化气行水,麻黄宣肺平喘、发汗利水,且二者均具强心作用,故能茯效。5、麻黄宣通寒滞提高心率以治标,附子温心肾阳气以治本,为治疗心肾阳气不足迟脉症的常用有效配伍。附子能提高窦房结功能并改善房室传导阻滞。范昌华治疗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逐渐增加净麻黄60―120克,熟附子15―30克,并配伍细辛4―15克。范氏的经验用量可供参考。但有认为麻黄、细辛增加是拔苗助长。6、陈耀堂运用二药治疗中风偏瘫属肝阳不足,阳虚生风者。7、肾炎肾病属阳虚表寒之水肿、咳喘。
十二、附子配人参附子善温阳散寒,具有回阳救逆作用。人参善补五脏元气,具有益气救脱作用。二药配伍,互补协调,上助心阳,下补肾阳,中益脾阳,补益元气,回阳固脱,附子得人参则回阳而无燥热伤阴之弊,人参得附子则补气而兼温里之功。吴谦云:参附“二药相须,用之得当,则能瞬息化气于乌有之乡,倾刻生阳于命门之内,方之最神捷者也。”《伤寒蕴要》:“附子,乃阴证要药,凡伤寒传变三阴及中寒夹阴,虽身大热而脉沉者必用之,或厥冷腹痛,脉沉细,甚者唇青囊缩者,急须用之,有退阴回阳之力,起死回生。……且夹阴伤寒,内外皆阴,阳气顿衰,必须急用人参健脉以益其原,佐以附子,温经散寒,舍此不用,将何以救之”。 “人参回元气于无何有之乡,王道也;黑附子回阳,霸功赫奕,”柯雪帆:“回阳救逆的附子与大补元气的人参配伍是温与补的结合,又是阳与气的相互促进,有协同配合作用。单用附子温阳,虽一时阳气恢复,恐难持久。《伤寒论》有‘脉暴出者死’之诫。若单用人参,元气虽能恢复,元阳未振,阴寒之邪难以消散,有再次厥逆之险。参附相配才能有效挽救重危病人垂绝之阳气。再者,附子辛热,人参甘平,二者相配能起协调平衡作用。”主要用于:1、重病、久病、失血致元气大亏、阳气暴脱之大汗、肢厥、息微、脉沉微欲绝或浮大无根。2、寒湿所致骨节、胸腹疼痛诸证。3、附子配人参为参附汤,以此制成的参附注射液,临床广泛用于心衰、心肌梗塞、心源性休克、失血性休克等急危重症抢救,使用方便,疗效更著。4、祝味菊亦常用之认为这是伤寒少阴病出现虚脱时的无上妙法。参附相伍若用于扶阳复脉,附子宜生用;用以温经散寒止痛,附子宜炮用。但因人参物稀价昂,近人经验,以黄精、甘草各一两或党参一两代替人参,可收到同样疗效。
十三、附子配黄芪附子入心、肾,温补护阳,既温肾阳,又温脾阳。黄芪入肺、脾,健脾利水,益气固表。二药合用,心肺双补,脾肾同治,补火生土,有温阳利水,益气固表止汗之功。《本草逢源》:“黄芪,能补五脏诸虚,治脉弦自汗,泻阴火,去肺热,无汗则发,有汗则止,入肺而固表虚自汗,入脾而托已溃痈疡。……同桂枝、附子则治卫虚亡阳汗不止,为腠理开阖之总司。”主要用于:1、气虚阳弱,虚汗不止、肢体倦怠等症。2、水肿,小便不利,四肢不温,畏寒等症。
十四、附子配茯苓附子辛甘大热,补火助阳,温肾散寒止痛;茯苓甘淡而平,健脾利水渗湿。二药配伍,温肾健脾利水,温阳散寒,除湿止痛。茯苓得附子则补火生土,使水有所归;附子得茯苓则坎阳鼓动而水有所摄。主要用于:1、脾肾阳虚,水气内停之四肢浮肿,小便不利,恶寒脉沉,或腹痛下痢。2、阳虚寒湿内侵,气血凝滞而见骨节疼痛,恶寒肢冷,脉微而沉之证。
十五、附子配白术附子温肾暖脾,散寒除湿,补火生土。白术补益脾气,温运脾土,燥湿利水。二药配伍,有温阳散寒,健脾除湿,利水,通经络之功,并有脾肾兼治之作用。张元素:“附子以白术为佐,乃除寒湿之圣药,湿药少加之引经。”主要用于:脾肾阳虚所致之水肿、小便不利、泄泻、眩晕、便血及风湿关节痹痛等证。(注:术、附并用,若用于除痹,附子量宜大;若用于温阳,利水止泻,白术用量宜大。)
十六、附子配甘草附子辛甘大热,能回阳救逆,其性峻烈走而不守,能通行十二经,驱散寒湿之邪。甘草甘平,具甘缓之性,与峻药配合能起缓和作用;有补中益气之功,与温热药相配,能增强温补功能;有解毒功能,能减轻附子的毒性。二药配伍,取长补短,相得益彰,且甘草有补土伏火之功。实验证明甘草与熟附子一起煎煮使后者的毒性大为降低。《景岳全书?本草正》:“附子之性急,得甘草而后缓;附子性毒,得甘草而后解;附子之性走,得甘草而后益心脾;附子之性散,得甘草而后调营卫。”《汤液本草》:“附子理中用甘草,恐其僭上也;调胃承气用甘草,恐其速下也;二药用之非和也,皆缓也。”主要用于:1、风湿痹证,骨节疼痛,不得曲伸。2、四肢厥逆,神疲欲寐。
十七、附子配当归附子温阳散寒止痛,纯阳无阴之品。当归补血活血,调经止痛。二药一散寒一补血,一温经一调经,一强阳一滋阴,互补为用,具阴阳兼顾、刚柔互济之妙义,当归滋润可制附子温燥,并引附子入血分,则温运之力更宏,附子温通可助当归活血通经。二药配伍,补血而奏温通之功,温经而具养血之效,助阳温经、补血活血、散寒止痛效力显著。《汤液本草》:“当归,入手少阴,以其心主血也;入足太阳,以其脾裹血;入足厥阴,以其肝藏血也。从桂、附、茱萸则热;从大黄、芒硝则寒。”主要用于:1、血海虚之月经不调、后期不行以及血证、痛经之属虚属寒者。2、胸痹,心痛。
十八、附子配生地附子温通心阳,而较刚燥,生地养阴,通心脉,而柔润。二药合伍,温阳以生阴,滋阴以化阳,刚柔相济,阴阳两调。主要用于:1、用于治疗心脏疾病。陈苏生经验,生地黄强心,兼能清热养阴,得附子之通利,有利于心脏传导功能的恢复和心肌炎的消除。二药刚柔相济,削减附子之燥烈,发挥附子“是心脏之毒药,有是心脏之圣药”的配伍效应。附子温阳强心、生地滋阴强心,含有益于心脏功能的微量元素,能促进组织复新,恢复某些激素的正常功能。故二药合伍对多种心脏疾病很是适宜。风心病、冠心病、心律不齐、房室传导阻滞等属心阴阳两虚或心阳不足者均可选用且用为要药。张伯叟体会心律失常属寒热夹杂,阴阳互损之证,用附子配伍地黄、麦冬,常可取效。2、类风湿关节炎用之颇宜。姜春华认为,生地黄,《本经》称之有“除痹”、“逐痹”之功。故治顽痹常用大剂量地黄,用至150克,加入温经通络复方中,温痹清营,扶正驱邪,刚柔相济,疗效较激素加抗风湿药为胜。3、慢惊风属阴阳两败之证,凉润有忌,温补有虑。二药合伍甚为适宜。程门雪善用附子理中地黄汤治之,可获良效。
十九、附子配熟地附子温肾助阳,性燥烈。熟地黄补阴养血,性滋腻。附子禀纯阳而主动,走而不守;熟地黄禀纯阴而主静,守而不走。二药一温阳、一补阴,互补协调,阴阳双益。附子可制熟地黄之滋腻,熟地黄可缓附子燥烈。二药合用,补而不腻,行而不散,补阳之中寓以阴配,益阴中寓以阳助,为两补阴阳之妙剂。《本草经读》:“仲景用附子之温有二法:杂于苓、芍、甘草中,杂于地黄、泽泻中,如冬日可爱,不虚法也;佐以姜、桂之热,佐以麻、辛之雄,如夏日可畏,救阳之法。……”主要用于:1、阴阳两亏的疾病,祝味菊对此均用附子与熟地,再配合巴戟天、淫羊藿等,颇有效果。2、阴疽,祝氏曰:阴疽之病,皆缘人体正气无力抵抗外来之细菌。治疗之法必须增加人体之力量,使其由阴转阳,方为顺事。故祝氏治阴疽,每以阳和汤为主,再加附子。
二十、附子配白芍附子温阳散寒通经,回阳救逆。白芍养血敛阴,缓急止痛,和营柔肝。附子以温肾之真阳推动脏腑气血,助白芍滋养阴血。白芍酸收敛阴,兼缓附子燥烈,使温阳散寒而不伤阴耗血。二药一阳一阴,一热一寒,一散一收,一刚一柔,一动一静,合用回阳而益阴,温阳而养血,祛寒而止痛,温而不燥,养而能通,共奏温阳散寒,养血和营,养阴和阳,缓急止痛之功。《古今名医方论》赵羽皇:“……故脾家得附子,则火能生土,而水有所归矣;肾中得附子,则坎阳鼓动,而水有所摄矣。更得芍药之酸,以收肝而敛阴气,阴平阳秘矣。”附子配白芍,见于《伤寒论》附子汤。主要用于:1、虚劳里急,腹痛挛急拘紧属阳虚血弱者用之颇有效验。2、阳虚肝寒胁痛,少腹拘急,痛经等用之也宜。何子淮用附子回阳逐寒,芍药和营止痛,治寒凝胞宫之痛经,温阳逐寒而不伤阴动血。
谈附子毒性的监制及大剂量应用ZT&( 10:57:01)
分类:&中医
从陕西省周至县人喜食附子,谈附子毒性的监制及大剂量应用附子,具有回阳救逆,温肾助阳,祛寒止痛等功效。被历代医家视为补火之要药。临床若运用得当,往往立起沉疴。但附子虽是疗疾之猛将,亦是大毒之品。因其药性猛悍、毒性大,而在《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下品。《本草纲目》也云:“附子辛温,有大毒”。故历代世医家每用附子之时也不无顾忌,慎之又慎。至于用量,多则亦不过数钱。(在《本草纲目》中,附子的常用量为3~15g。《中药大辞典》煎汤内服剂量为3~9g。药典规定剂量为3~15g。)却很少有人知道在陕西省周至县,当地人竟把这大毒的附子如同红薯、土豆般大量食用。陕西省周至县,位于陕西八百里秦川腹地,秦岭北麓;属西安市辖县,县城位于西安市西约70公里处。此县盛产附子。当地人称为“乌药”,实乃附子。每年秋季,附子收后,很多人便日食附子碗余(约200g~400g),连食数月至来年开春。吃后也无不适和其它异常感觉。笔者也系陕西省周至县人,自幼随乡俗,喜食附子,每食也以斤计。(注:陕西是附子产地之一,笔者在陕西中医学院上学期间,曾拿周至县当地附子及其植株与陕西中医学院中药标本馆附子植株标本对照,及请有关中药老师鉴定。证明确系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乌头及子根附子。且不少药材商贩也历年在该地收购附子以供药用。)至于该县人从何时开始食用附子,已无从考证,但一些老人说他们小时候就这样吃过。至于为何要吃附子,当地老人的说法是:“‘乌药’是一味中药,常吃可以令人不生病疾,如能连续吃过百日,身上连个虱子都不生。”故人多食之。以前该县人都是吃自己种的附子,改革开放后周至县就出现了一种当地独有的小吃生意,即将附子煮好后沿街叫卖。并美其名曰“甜乌药”生意甚好,买食者多是妇女和老人。所谓 “甜乌药”,未食过之人初尝之,实在苦不堪食,刚一入口,便难忍其苦,随即吐出。但隔日再食,数日后就不觉苦,半月过后,便觉其香甜可口,一日不食则数思之。附子有毒,当地人也都知道。但为何如此大量久食而不会毒?究其原因,全在其加工过程:一般于10月份左右挖取成熟附子,弃乌头(当地称为“乌药母枝”),去须根,用水洗净晾干。于晚饭后约21:00,先将一大锅水烧开后,再向沸水中倒入经上述加工过的附子,而且必须等水沸后才能加入附子(当地人说煮食附子的关键是不能见生水,就是在用碗吃的时候都要先将碗用开水冲一下,而且食后一日内忌食生冷。否则就会中毒)。再加入甘草,(加甘草的原因,当地人的说法是附子味苦,与甘草同煮,可使其味变“甜”。甘草与附子的比例约1/10。)用文火煮约两个小时后,向灶中加入几根未劈的直径约10M粗的树枝,让其慢慢燃烧(约能燃烧两小时)。次日早晨再食煮好的附子。煮好的附子皮色棕黑,汤程黑色,咬开后附子为浅黄褐色。吃法如同吃汤圆般,连汤带附子一同吃下。由于知道附子若煮不好,吃了会中毒。故每次煮好待食之前,老人们便先尝。一小时后无事,晚辈们始可大胆食之。也有过在尝附子后中毒死亡的老人,笔者周围多年来仅发生过一例。由于附子难煮,每次煮的量也就很大,约在10公斤以上。以后吃时随量加热就行。以上便是陕西省周至县人食用附子的情况。在临床上,大剂量应用附子的人也很多,如黄全法在治脾肾阳虚,脾胃虚寒,心阳不振以及寒凝经脉之顽痹,以阳虚表现为主等证时,附子用到过100~l20g[1]。王秉良等在治疗痹证时炮附片的用量一般为30-160g。[2]《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治风湿三方:甘草附子汤,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附子用量分别为炮附子2枚、3枚、1.5枚。治疗风湿痹痛其余17首方中为1枚,其中四逆汤类一般用生附子大者1枚。有人考证,仲景时代附子每枚平均重约40g左右[3]。但这指的是采摘后未经炮制的附子,制成饮片除去水分后约20g,那么1-3枚即合现制2O~60g。其用量也大大超出现在常规用量1O~15g的剂量。虽然大剂量附子的应用对很多病证有很好的临床疗效。但是由于小计量附子中毒的情况也屡有报道。这样一些不了解附子之人便不知去从,对附子的应用实为“心中无数”。而往往使附子这味“要药”不能有效地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所以我们一定要了解附子的“习性”,对附子的应用要“心中无数”,在“药尽其用”的前提下,确保用药安全。下来我们就从周至县人如此大剂量食用附子而不会中毒的事实,来分析附子毒性的监制。首先,煎煮时间长 周至县人所吃的附子,一般都是要经过4小时以上长时间煎煮。当地人认为生附子有毒,附子又不易煮熟,故煎煮时间特别长。用附子时先煎、久煎是古今医家所遵从之法。现代药理试验也证实附子中所含的生物碱(主要为乌头碱、次乌头碱、中乌头碱等)毒性较大,但毒性成分遇热能分解,较长时间的浸泡和煎煮能将其水解成毒性较小的苯甲酰乌头原碱(Benzoyla―conine)类生物碱,进而分解为毒性更小的乌头原碱(Aconine)类生物碱[4],从而降低其毒性。其次,与甘草配伍 甘草味甘,生用偏凉,炙用偏温,可调和药性,素有“国老”之称。《本草正》载:“甘草,味至甘,得中和之性,有调补之功,故毒药得之能解其毒”。由此可见,祖国医学认为其解毒机理为:甘草味甘能和,调和药性以解毒;味甘能缓,缓和峻猛以解毒;味甘能补,扶正固本以解毒。正是由于甘草解毒调和作用卓著,仲景在其《伤寒杂病论》中常用附子配伍甘草,如四逆汤、甘草附子汤等,均利用甘草监制附子的毒性。其相制作用正如张景岳在《本草正》中所言:“附子之性急,得甘草而后缓;附子之性毒,得甘草而后解;附子之性走,得甘草而后益心脾;附子之性散,得甘草而后调营卫”。陶宏景也在《本草经集注》中说:“俗方每用附子须甘草、人参、生姜相互配合者,正制钱其毒也”。陈士铎在《本草新编》言附子的制法为:“每个用甘草五钱,煮水一碗,将附子泡透”。甘草对于附子相制作用及其机理也已被现代实验研究所证实。小白鼠毒性实验表明,单用一定量的附子能引起动物死亡,但附子与甘草配伍煎煮。则可完全避免动物死亡[5]。利用薄层扫描法对附子配伍甘草前后所含化学成分含量测定发现,甘草可以减少附子中所含3种有毒乌头生物碱含量。并且随甘草用量增加,乌头生物碱含量相应减少[6]。有人经实验发现其解毒机理是由于甘草中主要解毒成分甘草酸可以与附子中所含生物碱结合成难溶的盐类,从而使之含量减少[7]。也有人经研究认为,甘草缓解乌附毒性的机理在于,一是甘草水解后释放出葡萄糖醛酸与乌附毒素结台而生成无毒的新物质;二是甘草甜素有类似药用炭作用,可以吸取存于胃内的乌附毒素[8]。应说明的是,周至人煮附子时加甘草的原因,一是附子食之味大苦,加味甘之甘草以调和其味,再是处于传统习惯。也有少数人认为加入甘草还可以增加食附子的功效。但并没有人认识到甘草能解附子之毒。第三,忌食生冷 在服中药的饮食禁忌上,寒性病多应忌食生冷,一些含有附子的方剂在服用时也应忌食生冷。如《伤寒论》中的桂枝加附子汤,服法云:“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即应“禁生冷、粘滑……”但是这些禁忌都是从病情性质的需要考虑的,并未听说过食生冷会增加药物的毒副作用。值得注意的是,从周至县如此众多的人长时间大量食用附子的历史经验和重视程度看,周至人认为食附子中毒的首要原因是吃附子后再食生冷。或是在附子煎煮时或熟后保存时与生水接触。所以他们在煮附子时先要把水烧开再向锅里下附子,吃附子前都必须把盛附子的碗先用开水冲烫一下。小孩吃后,大人定要再三叮嘱其一日之内勿食生冷。生冷是否会增加附子的毒性,人们的说法是否科学,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但是从当地吃附子其它几个流传下来的习俗(久煎,伍甘草,禁生食),和其重视的程度来看,这一说法应该有一定的道理。第四,未大剂量用过之人应从小剂量用起 附子味太苦,第一次吃,任何人都难以忍受其苦,故食不到一小枚就随口吐出。如强忍其苦,坚持少量(一次一两枚小附子)吃,五六次后就不觉苦,能一次吃十余枚。在当地也有很多人不吃附子,原因就是过不了这一关。但是已吃惯附子之人,次年秋冬再食,首次也不觉苦,唯感其“味美”而能多食之。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附子虽为有毒之品,但其回阳救逆,温肾助阳,祛寒止痛等功却不可没。实为“要药”。如张景岳将附子与人参、熟地、大黄列为“药中四维”。即言其为治病保命之要药;火神派医家祝味菊则称附子为“百药之长”,一语道尽附子重要性;《本草经读》记载:“附子味辛气温,火性迅发,无所不到,故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所以临床上只要辨证准确,配伍精当,遵循久煎,伍之以甘草,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的原则。附子是可以大剂量应用的。
麻黄附子细辛汤&编辑词条
B&添加义项&
2麻黄附子细辛汤,中医方剂名。为解表剂,具有扶正解表,温经解表之功效。主治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证。发热、恶寒甚剧,虽厚衣重被,其寒不解,神疲欲寐,脉沉微;曝哑。突发声音嘶哑,甚至失音不语,或咽喉疼痛,恶寒发热,神疲欲寐,舌淡苔白,脉沉无力。临床常用于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支气管炎、病窦综合征、风湿性关节炎、过敏性皮炎等属阳虚外感者。
本词条&百科名片缺少名片信息, 百科名片缺少图片, 正文缺少必要目录和内容,&欢迎各位&编辑词条,额外获取30个积分。
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细辛,附子&
温经解表、治伤寒少阴、反发热
3&集注回到顶部意见反馈
简介折叠编辑本段
方名:麻黄附子细辛汤(发表之剂)
总结:少阴表证
组成:麻黄、附子、细辛
功效:温经解表
主治:治伤寒少阴证,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
归经:足少阴药也。
方义:太阳证发热,脉当浮,今反沉;少阴证脉沉,当无热,故曰反也。热为邪在表,当汗,脉沉属阴,又当温,故以附子温少阴之经,以麻黄散太阳之寒而发汗,以细辛肾经表药,联属其间,是汗剂之重者。
变化方:本方去细辛,加甘草,名麻黄附子甘草汤,治少阴病得之二、三日,无证者当微发汗。
煎服法:先煮麻黄去沫,内诸药煎。
麻黄附子细辛汤
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二三日无里证者。
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附子细辛汤
组成折叠编辑本段
麻黄二两 附子一枚炮 细辛二两 热微者,以甘草易细辛微发汗。以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煎煮方法:附子先下,煮开小火持续三十分钟,入细辛,持续二十分钟,入麻黄,持续五分钟,去沫取汁。
麻黄发表,久煮无效。附子有毒,久煮去毒,然太久则效减。附子之效,在乎其毒也。(傻笑海盗注)
麻黄附子细辛汤非以麻黄发表也,麻黄非久煮不能止其轻浮。麻黄得附子而汗止,附子得细辛专主少阴。
集注折叠编辑本段
柯琴曰:少阴主里,应无表证,病发于阴,应有表寒,今少阴始受寒邪而反发热,是有少阴之里,而兼有太阳之表也,太阳之表脉应不沉,今脉沉者,是有太阳之证而见少阴之脉也,故身虽热而脉则沉也,所以太阳病而脉反沉,便用四逆以急救其里,此少阴病而表反热,便于表剂中加附子以预固其里,夫发热无汗,太阳之表不得不开,沉为在里,少阴之枢又不得不固,设用麻黄开腠理,细辛散浮热,而无附子以固元阳,则少阴之津液越出太阳之微阳外亡,去生便远,惟附子与麻黄并用,则寒邪虽散而阳不亡,此里病及表,脉沉而当发汗者,与病在表,脉浮而发汗者径庭也,若表微热,则受寒亦轻,故以甘草易细辛而微发其汗,甘以缓之,与辛以散之者,又少间矣。
词条标签:&医学&中药&中医&方剂&汤剂
麻黄细辛附子汤&编辑词条
B&添加义项&
主治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证。发热,恶寒甚剧,虽厚衣重被,其寒不解,神疲欲寐,脉沉微。暴哑。突发声音嘶哑,甚至失音不语,或咽喉疼痛,恶寒发热,神疲欲寐,舌淡苔白,脉沉无力。(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支气管炎、病窦综合征、风湿性关节炎。过敏性鼻炎、暴盲、暴哑、喉痹、皮肤瘙痒等属阳虚感寒者。)
麻黄细辛附子汤
解表剂-扶正解表
麻黄,细辛&
药方折叠编辑本段
麻黄细辛附子汤
[来源] 《伤寒论(第301条):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异名】附子细辛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四)。
【分类】 解表剂-扶正解表
【组成】&麻黄(去节)6克(二两);细辛6克(二两); 附子(炮,去皮,破八片)15克(一枚)。(根据唐宋度量衡:1两=41.5克=10钱。)
【方论】方中,麻黄发汗解表,附子温经助阳,细辛通彻表里,助麻黄发汗解表,协附子内散阴寒。故适用于素体阳虚,复感风寒之证。
【方歌】麻黄细辛附子汤,太少两感用此方,发热恶寒脉不起,温经解表有专长。
功能主治折叠编辑本段
【用法】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温服)。
【禁忌】 若少阴阳虚而见下利清谷、四肢厥逆、脉微欲绝等症,则应遵仲景"先温其里,乃攻其表"的原则,否则误发其汗,必致亡阳危候。
方解折叠编辑本段
【方解】 本方是为素体阳虚,复感风寒之证而设。阳虚之体,应不发热,今反发热,并见恶寒甚剧,虽厚衣重被,其寒不解,是外受风寒,邪正相争所致;表证脉当浮,今脉反沉微,兼见神疲欲寐,是知阳气已虚。此阳虚外感,表里俱寒之证,若纯以辛温发散,则因阳虚而无力作汗,或虽得汗必致阳随液脱,治当助阳与解表并行。方中麻黄辛温,发汗解表,为君药。附子辛热,温肾助阳,为臣药。麻黄行表以开泄皮毛,逐邪于外;附子温里以振奋阳气,鼓邪达外。二药配合,相辅相成,为助阳解表的常用组合。细辛归肺、肾二经,芳香气浓,性善走窜,通彻表里,既能祛风散寒,助麻黄解表,又可鼓动肾中真阳之气,协附子温里,为佐药。三药并用,补散兼施,使外感风寒之邪得以表散,在里之阳气得以维护,则阳虚外感可愈。
喉为肺系之门户,少阴肾经亦循喉咙至舌根。若为暴哑,乃大寒直犯肺肾,上窒窍隧,下闭肾气所致。方中麻黄散寒宣肺,附子温壮肾阳,细辛协二药辛通上下,合用则具宣上温下、开窍启闭之功。此为以表里同治之方,易作上下同治之剂,乃灵活运用,异病同治之体现。
【化裁】 若证为阳气虚弱而见面色苍白、语声低微、肢冷等,宜加人参、黄芪合附子以助阳益气;兼咳喘吐痰者,宜加半夏、杏仁以化痰止咳平喘;兼湿滞经络之肢体酸痛,加苍术、独活祛湿通络止痛。
【附方】 麻黄附子甘草汤 (《伤寒论》)、再造散(《伤寒六书》)
【附注】 本方既是主治少阴阳虚,外感风寒的代表方、基础方,又是治疗大寒客犯肺肾所致咽痛声哑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恶寒重,发热轻,神疲欲寐,脉沉为辨证要点。
方剂比较折叠编辑本段
麻黄细辛附子汤与麻黄附子甘草汤均治阳虚外感风寒证。但前方证病重势急,外寒与里寒均较重,故以麻、附配细辛,助阳发汗,使表里之邪速解;后方证病轻势缓,故用麻、附配甘草,助阳益气而微发汗,使表里之邪缓解。此正是"病有轻重,治有缓急"之义。
麻黄细辛附子汤与再造散皆有助阳解表功用。但前方以麻黄与附子、细辛相配,为专于助阳发汗之剂,宜于素体阳虚,复感寒邪者;后方不仅用桂枝、羌活、防风、细辛及附子,更配大补元气之人参、黄芪,敛阴和营之白芍,故助阳解表之中,兼有益气健脾、调和营卫之功,宜于阳虚气弱,外感风寒者。
其他信息折叠编辑本段
【文献】 方论 钱潢《伤寒溯源集》卷9:"以麻黄发太阳之汗,以解其在表之寒邪;以附子温少阴之里,以补其命门之真阳;又以细辛之气温味辛专走少阴者,以助其辛温发散。三者合用,补散兼施,虽微发汗,无损于阳气矣,故为温经散寒之神剂也。"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运用】 庞氏以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干姜、甘草、桂枝为主方,治疗两感证31例。其症以恶寒畏风,形寒肢冷,汗出如雨,汗出发冷,或有寒颤,或有高热,或有低热,头目眩晕,面色苍白,或肢冷,精神恍格,精液自流,阴囊紧缩,舌质淡红,舌苔白腻,脉浮大或沉迟细小为特征。结果:30例痊愈,l例未治而亡。其中服药3剂而愈者21例,4-6剂而愈者4例,10剂而愈者 5例。[庞存生,等.麻黄细辛附子汤治疗两感证 31例。甘肃中医学院学报]
词条标签:&医药&中医&方剂
壮阳药乎?麻黄附子细辛汤应用几例(二)&( 05:32:37)
分类:&杂症
又有一个西班牙裔男子来找我,这男子身高体壮,外表看上去非常雄伟。不过,这在我眼中看来,都是中看不中用,一把脉一望舌,再眼诊,马上就原形毕露。完全就是虚证。神情淡漠,沉默寡言,脉弱。
开始一直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效果很好,所以持续回诊。最近这次,因为看见黄煌说麻黄附子细辛汤有壮阳作用,壮阳的东西没有人会拒绝的,所以就给他开了一剂,再加点锁阳什么的,也是很小的一包。
谁知第二天他太太就打电话来,说可不可以再配这药三两剂,我说,当然可以。于是就约了个时间她先生来拿药。
到时间后,她先生来到,我很高兴的问他,是不是这药壮阳很奏效?他说,没有啊,不觉得。但是我吃了这药后,全身的痛都不见了,原来这里又痛,那里又痛的,他的英语不好,所以比手划脚的配合身体语言跟我说了一番。
这西班牙裔男子是开的士车的,大概早年也做过不少体力活,所以全身各处这样那样的痛一直没停过。我原先给他开的黄芪桂枝五物汤主要是给他增强体力,止痛是辅助性的,而这次的麻黄附子细辛汤则是止痛第一。
又有一个华人妇女,在华尔街最著名的某家公司上班,开始来找我是因为咳嗽。我问明了她的情况,发现她肾虚明显,于是就给她开了个半夏陈皮茯苓白芍杏仁五味子首乌龙骨牡蛎汤。一吃就效果明显,睡眠又好,于是持续的回诊。
最近这次,她无意中说起自己鼻子敏感严重,每晚睡觉必定会鼻子堵塞,于是我就给她开了个麻黄附子细辛汤,外加川卑懈锁阳。三剂。然后再加其它的调理月经痛的药。
结果几个星期后复诊,说这治过敏的药太灵了,一剂就见效。而这次的月经也非常顺利,无痛也无血块。非常满意。3
附子理中丸&编辑词条
B&添加义项&
温中健脾。用于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手足不温。
每丸重4.5克
主要功效折叠编辑本段
温中健脾。用于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手足不温。
用法用量折叠编辑本段
口服,一次1丸,一日2-3次。
药品信息折叠编辑本段
药品名称折叠
通用名称:附子理中丸
商品名称:
英文名称:
化学成分折叠
主要成分:附子(制),党参,白术(炒),干姜,甘草。
药物相互作用折叠
药理作用折叠
温中健脾。
其他信息折叠
【有效期】
【生产企业】
企业名称: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同仁堂制药厂
生产地址:北京市大兴区黄村镇北京生物工程与医药产业基地永旺路29号
不良反应折叠编辑本段
尚不明确。
药品禁忌折叠编辑本段
尚不明确。
注意事项折叠编辑本段
1 忌食生冷食物。  
2 孕妇忌服。
词条标签:&急慢性胃炎&溃疡类
附子理中丸别名:附子理中汤
附子理中丸,附子为君药。附子历来被称为“百药之长”、“回阳第一要药”,从附子的生长周期来看,冬至时栽种,夏至时收获,附子已秉足天地一岁之全阳之气,心为纯阳之剂,大辛,大热之品。大补阳气,还能散寒。治疗阳虚、阳脱必需之药。理中丸,理脾胃,调理脾胃的意思,由于脾胃虚寒,脾不能升清,胃不能降浊,脾胃为气机升降之中枢,调理中枢使中枢正常运转。&&&
&&&&【处方来源】汉 张仲景《伤寒论》理中丸加附子。
&&&&【性状】本品为棕褐色或棕黑色的水蜜丸或黑褐色的大蜜丸;气微,味微甜而辛辣。
&&&&【药物组成】附子(制)100g 党参200g 白术(炒)150g 干姜100g 甘草100g
&&&&【方解】本方共由5味药组成。用于脾胃虚寒证。症见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手足不温。方中附子、干姜大辛大热,温中散寒共为主药;党参甘温入脾,补气健脾为辅药,白术健脾燥湿为佐药;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诸药为使药。全方合用,可使寒气去,阳气复,中气得补,共奏温中健脾之功。
&&&&【主治】用于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手足不温。用于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脾胃虚寒证、胃神经官能症,呕吐、腹泻、急性胃肠炎、肠炎、结肠炎、肠痈。吐血、便血、子宫功能性出血、肌衄(过敏性紫癜),风心病、肺心病、窦性心动过缓等。也有一定的疗效。
&&&&【方解】制附子大补阳气,散寒,附子大辛,大热,好的附子片用舌舔一下,舌会有麻的感觉。有的老中医讲,服药后口唇有麻木感,就说明附子的用量已经足了,可以暂停服药了。再服有中毒的的可能。党参,在伤寒论中都是用人参,现已改为党参,党参健脾益气,有益于中焦气机的升降。干姜,是生姜干燥所得,因为其色白,又称为白姜,与生姜相比,干姜的温热之性比生姜要厉害,但仍具有降胃气、止呕吐的作用。干姜与附子同用,温阳散寒之力大增,“附子无姜不热”,就是说,但用附子其温热之药力大减。甘草这里应为炙甘草,具有健脾益气的作用,兼具调和作用。
&&& 总的说来,附子理中丸具有温阳散寒,健脾益气,恢复脾胃升降功能的作用。
&&&&【制备方法】以上五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用炼蜜35~50g 加适量的水泛丸,干燥,制成水蜜丸;或加炼蜜100~120g 制成大蜜丸,即得。
&&&&【适用证】适用于阴寒体质,阳热体质禁用。
&&& 舌青,满口津液,脉息无神,其人安静,唇口淡白,口不渴,即渴而喜热饮,二便自利者,神疲,面色白,肢冷,脉软,尿清,便溏
&&&&判别阴寒体质与阳热体质的纲领:
&&&&【阴寒体质】:
神--精神萎靡,目光无神,面带倦容。
色--面色晦暗或暗黄,萎黄,或者黄白,无光泽。
形--形体偏胖,肌肉偏松,或有浮肿。
态--喜静厌动,容易疲倦,但欲寐。
平素表现--畏寒喜温,四肢发凉,或腰以下凉冷。大便偏溏,小便清长。口和或喜热饮。
&&&&【阳热体质】:
神--亢奋、易烦躁,焦虑,失眠多梦。
色--面色潮红或红黑,有油光,目睛充血、多眵,唇红。
形--偏瘦,体格较强健。
态--亢奋、好动。
平素感觉--口干口苦,喜凉恶热,喜冷饮。皮肤常有疮疖。便干,小便短赤。
&&&&再交给你一招:云南名老中医,火神派的代表人物吴佩衡常用的诊断方法:哈气吹手心,如果手心有热感,说明阳气不虚。如果没有热感,说明阳气虚了。可以服用附子理中丸。
&&&&还有一招:问病人寒热情况,当然不能在感冒发热时问,这时问,病人总是怕冷,这是恶寒。平时不发热的情况下,问病人怕热?还是怕冷?病人怕冷,多属于阳气不足,即阳虚。
&&&&【禁忌症】凡是阳热体制,都不适合不用。
&&&&五禁--面赤;舌红苔黄燥;谵语,狂,心烦乱;尿短赤,脉数实。
&&&【药后三问】:
&&&&三问是:服后睡眠、小便、动静三方面的变化,如三症亢进,则附子减量或停用。即病人服用附子后,睡眠安然,尿量增多,活动自如而无躁动不安状,为正常反应。
&&&&【用法用量】
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3次;水蜜丸:一次6克,一日2~3次;浓缩丸:一次8~12丸,一日3次;口服液:一次5毫升,一日2次;片 剂:一次6~8片,一日1~3次。
&&&&【不良反应】个别患者服药后出现过敏反应,此外,本品偶可引起心律失常,面部浮肿及舌头卷缩,失去味觉等症状。
&&&&【药理作用】主要有镇痛,调节肠道运动,增强体力和抗寒能力,提高免疫功能等作用。
&&&&【临床应用】来源:新浪博客 北方的家园
&&& 1,腹泻&本药是理中汤加附子而成。对于明显是受寒或食生冷而引起的水样腹泻,没有肛门灼热感,没有里急后重感的,都可以使用,西医对于这类病证是按急性肠胃炎治疗,但输液打针都没有明显的效果,有的甚至会加重病情,这种情况下服用附子理中丸是最合适的,对于稍食生冷就腹痛腹泻的脾胃虚寒型人群,可在冬季服一段时间,但不可长服,以防附子药性过热。
&&& 案例:王女,16岁,随父母侨居澳洲,吃西餐伤脾胃,食后即泻,西医无效,乃归国求医。服沈阳中医研究院中药四十余剂,每次160元三副药,服后病如故。又去著名的儿科中医小儿王处求医,亦无效果。国内西医谓为心理障碍,没病,不予医治。求医八个月,费用七八千,不见一丝效果。
<span style="FONT-SIZE: 20 COLOR: rgb(0,0,0);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年3月26日,彼邻居来电话代为求治,云病人食后即泻,泻后又饿,周而复始,每日如是,现已骨瘦如柴,精神萎顿。
食入不化泻出,有降无升,胃能容而脾不能消,责其中焦无火也。求其根本,则坎阳虚衰,坎阳不足则上升无力,中土乏生化之力,脾胃失运化之权。治当中下并补,扶阳抑阴,俾其生气旺盛,自能消化饮食矣。
&&&&处方:附子理中汤
干姜60克,白术30克,党参60克,炙甘草30克,黑附子30克。七碗水煎剩二碗,早七时服一碗,下午三时服一碗.
28日晚,病人邻居又来电话,云病人早七时服药后,不到一分钟,先感胃中发热,随后头上如同炸裂般疼痛,头皮发麻,面上如中风状,麻木抽搐不已,舌头发硬,吃橘子不会吐子。接着浑身发麻,腿抽筋,恶心想吐。但吃饭后没有泻。症状从早七时一直持续到下午一时方平复。一时多浑身觉疲倦,睡了一觉,原先手脚冰凉,服药后麻木时手先觉热,接下来脚上麻木,随后脚上亦热。
因反应剧烈,晚上病人不敢再吃药,邻居打电话来问,告乃排病反应,但吃无妨,方再服。服后腹泻四五次,原先总觉饿,食后即泻,泻后马上又饿,今日食后不再觉胀觉饿,食后亦未泻。晚间十时多脸上又发麻,全身从脸上向下发麻,但没有抽搐,持续一小时所有,半夜二时多呕吐一次。
30日,病人邻居又来电话,云第二天早晨服第二服药后肚子发麻,随后开始腹泻,持续一日,至少五六次,所泻全是清水。中午饭后没有腹泻。晚间再服中药后不再有反应。当日早晨食后觉饱,没有腹泻,病人高兴异常,云八月中头一次吃饭后没有腹泻,并感觉吃饱。
二剂药服完症状基本消除,嘱将五剂服完,以巩固疗效。
<span style="FONT-SIZE: 20 COLOR: rgb(0,0,0);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日反馈:服药后,过去的症状全部消失,体重渐增,现已恢复正常。共吃五服药,药费一服七元。
所谓服药不眩瞑厥疾不瘳,此之谓欤?
&&&&2,脚癣&&附子理中丸将本品研极细末,加蜂蜜调为膏状或加水调为糊状,涂敷于患处,外以纱布覆盖,每日换药2~3次,经过2~3天即可获愈。
& &&3,慢性盆腔炎(主要表现为小腹隐隐作痛,绵绵不休)
&&& 中医学认为慢性盆腔炎主要是由于病邪内侵,导致湿热淤毒,潴留下焦,日久则气血淤滞,络脉失和,甚至结成淤块。故治疗需以行气活血,清利湿热为主。
&&& 但是久病多虚多寒,用常规方法难以获效,我曾治用“附子理中丸”治疗多例 慢性盆腔炎 均治愈。
&&&“附子理中丸”按照说明书服用,最少要服三个月,每服七天停三天,连续服。
&&&&4,小儿多涎症&初学医道,小试牛刀。大三时,回家过年。返济南时,托朋友购火车票。去朋友家取票时,小坐一会。闲聊,朋友子5岁,身体健康,发育良好,朋友说,只一事相烦,孩子终日流口水不断。口水清稀,舌质淡红,舌面上津液汪汪,几欲滑脱。不敢吃冷食。脾胃阳虚明显。建议服用附子理中丸。后来又见到家长时,说起,孩子服用了2合附子理中丸,就不再流口水了。那时的病例对我是一种鼓励与鞭策,是我学中医更加有信心了。
&&&&5,胃脘疼痛&曾治一小儿,因吃雪糕、冷饮过多,导致胃脘疼痛,食少纳呆,舌淡苔白,大便每日一次,不成形。被当地医院诊为慢性胃炎。家长说,自从得病后,患儿自己不敢再吃生冷之物,从不再开冰箱找冷饮、雪糕。这是典型的脾胃虚弱,寒邪伤阳所致,附子理中汤三剂,附子理中丸两盒,先服用汤剂,再用丸剂。一个月后,家长来电反映,药后,胃就不同了。现在又感开冰箱找冷饮了。我嘱他说:一定要控制量。不然还复发。
&&&&6,痛经&有一病人,第1次来月经时候用冷水洗了,从那开始每次都疼。现在每次来都肚子疼,怕冷,上吐下泄!不管春夏秋冬只要来月经的第1天都要在有电热毯上和N层被子下面,肚子上还用热水袋,还要起来不停的上厕所,把肚子里的东西吐光,排光~每次都吃去痛片顶着,因为到目前没发现别的药能起决定作用!10年了,月月都是这样,快痛苦死了!坚持服用附子理中丸、补中益气丸。半年后,不再痛经
&&&&7,手足不温&手足不温,就是总是感觉手足冰冷。许多中青年妇女容易出现这种症状。另外,许多高龄老人也容易出现这个症状。出现这个症状,就说明体内的阳气不足了,这时就可以服用附子理中丸,这个丸子即可以健脾胃,又可以助阳气,可以很好的改善手足不温的症状。另外,高龄老人服用这个丸子,可以提高生活质量,抗衰老,延长寿命。服到何时为止?如果服用一段时间,赶到口干咽燥,就可以停用一段时间。然后再继续服用。
&&&&8,醉饭症,吃过饭就必须睡觉,称之为醉饭。形体消瘦,面色萎黄,四肢清冷,胃寒怕冷,舌质淡红,苔白厚,大便每日一次,不成形。服用附子理中汤加减,一周后醉饭症状消失,因做销售工作,经常出差,后就服用附子理中丸。并嘱其多食羊肉、狗肉,以温补阳气。后又来诊,醉饭症已完全消失,体质大有改善,嘱其可间断服用附子理中丸。
附子理中丸新用摘自《家庭中医药》文/河北?刘健英
&&&&附子理中丸是一种价格便宜,历史悠久的常用中成药。传统应用于脾胃虚寒所致腹痛、呕吐、泄泻、手足不温等病症。近年来发现,经中医辨证后灵活使用,附子理中丸对下列几种疾病也有较好疗效。
&&&&1、急性胃肠炎&&方法是口服附子理中丸,每次9克(大蜜丸1丸),日服2次,温开水送服,白术能缓和肠管蠕动,可减轻腹泻,有健脾之功。诸药合用,故对中医辨证属于脾胃虚寒型的急性胃肠炎有效。
&&&&2、溃疡性结肠炎&&方法是口服附子理中丸,每次9克,1日2次,10天为1个疗程。经用药1~4个疗程后,154例中治愈140例,好转者ll例,总有效率为98.1%。治疗过程中未见不良反应。服药期间,忌食生冷、油腻、辛辣等食物。
&&&&3、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口服附子理中丸,每次9克,1日2次,7天为1个疗程。配方中甘草对胃黏膜的溃疡面有保护作用,并可使溃疡愈合,且有解痉作用,故有缓急止痛,调和脾胃之效。
&&&&4、小儿慢性腹泻& 口服附子理中片,每日3次,3~5岁者,每日2片。6~8岁者每次4片,9~13岁者每次5片,14~15岁者每次6片。经用药7~14天后,87例中治愈69例,好转16例,总有效率为97.7%。其治疗机理是该品能调整消化功能,增进食欲,缓解腹痛,减轻腹泻。
&&&&5、男性不育症&&内服附子理中丸,每次9克,1日2次,15天为1个疗程。经用药后,37例中痊愈者30例,好转者5例,总有效率为94.6%。该品能振奋全身机能,改善机体全身状况,有强壮补养之功,故治疗男性不育症有良效。
&&&&6、脚气病&&按附子理中丸原方药物研为细末,过100目筛,用时加蜂蜜调成膏状或直接用附子理中丸加少量开水调糊,涂敷于患处,纱布覆盖,每日换药3次。经用药1-5天后,301例中痊愈289例,有效7例,总有效率为98.3%。
&&&&特别提示:孕妇慎用附子理中丸。
一着凉就拉肚子 服附子理中丸(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田栓磊博士)
&&& 在慢性腹泻患者中有这么一类人,他们一般都在着凉、吃冷食或寒凉食物后拉肚子,平时手脚总是凉的,肚子也怕凉喜暖,捂个暖水袋就觉得舒服。中医称之为脾肾阳虚,治疗这种病症的代表中成药就是附子理中丸。
附子理中丸是一个温阳散寒,健脾益气的药方,由五味药组成。附子和干姜合用,能增强温阳散寒的作用;党参和白术是健脾益气的好搭档;炙甘草则主要发挥调和药性的作用。该药主要用于寒邪伤脾胃或脾胃虚寒所导致的,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手足发冷的病症。
&&& 《生命时报》 ( 第14版)
罗大伦:附子理中丸治疗案例
&&& 先从两个例子说起吧。
&&& 一个是自己母亲的,有一次,几年前,是春天还是秋天我也忘记了,总之是春秋的时候,我给家里打电话,听到母亲有气无力的,问怎么了,母亲说,最近胃痛,总是感觉隐隐的作痛,吃什么都没有胃口。
&&& 当时我也没有什么办法,再一想,反正母亲自己也是医生,就自己判断吧,于是就没有多去关心。
&&& 结果,这个病就一直缠绵了下来,期间母亲服用了许多的疏肝和胃等的药物,母亲怕是胃癌,西医医院检查了很多次,连胃癌的影子都没有,于是接着治胃病,都没有效果,眼看每天都难受,甚至最后都开始邮购药材了,有亲戚说是吉林哪里有个诊所,什么胃病都能治疗,于是就汇款,给邮寄来了些自己做的胶囊,母亲认真的服用,结果疗效一般。
&&& 这事儿大约持续了一个月吧,直到我回家了,看到了母亲,还在难受,我其实连脉都没有诊,舌头也没有看,我只是在下车的时候感受了当地的温度,然后看到母亲穿衣服的方式,就知道是怎么回事儿了。
&&& 原来,当时的沈阳已经很凉了,母亲老太太爱美,穿的衣服是个对襟的,扣没有系上,这样胳膊处的衣服是双层的,但是前胸的是单层的。
&&& 于是,我就立刻出去买了一个中成药--附子理中丸。
&&& 然后我告诉母亲,只吃一丸,就可以好。
&&& 母亲认为我太轻率了,这么严重的病,你说一丸就好,这不是太不靠谱儿了吗?当时是用完全不相信的表情吃这个药的,现在仔细回想一下,似乎是当时就不想吃,但是为了给学医的儿子一个面子,就勉强吃了一丸。
&&& 但是,对于我来说,确是有把握的,这样的情况我见过很多了。
&&& 结果,这个附子理中丸一丸下去,令母亲没有想到的是:折腾了一个月的这个胃痛,就此就消失了,后来基本没有犯过。没有再服第二丸。
&&& 母亲的这个病,就是寒邪伤到了胃部,导致寒凝胃脘,大家都考虑治疗胃病要疏肝和胃了,忘记了这个寒邪。
&&& 母亲当时很欣喜,但是我却为之恻然,母亲竟然为这个寒邪遭了一个月的罪,我如果能多回家看看,母亲该少受些天的罪啊。
&&& 但是,天下有千万个父母,谁能看得过来呢?惟愿为人子者,大家多懂得些中医的知识。&&
&&&&再举个例子,是昨天发生的,为什么我想起来提醒大家呢,就是因为昨天的这个事情。
&&& 昨天下午我从外地刚刚回到家里,一位多年的朋友就给我打电话,她要马上到我家见我,说最近很不舒服。
&&& 我当时正想倒头大睡,接了电话,只好振作起来,我的这位朋友是个演员,她来了以后,叙述了自己的情况,原来是前些日子去海边了,下海玩了一会儿,然后回来后吐了一次,再后来不吐了,但是开始腹胀了,持续腹胀一周左右了,什么都吃不下去,还感觉饿,可是吃了一点就腹胀,无法进食,觉得气胀在里面,无法通气,无法进食,这样下去身体可就不行了。
&&& 除了腹胀,其他的没有什么异常的。什么症状都没有。
&&& 但是在诊脉的时候,我知道她的手是冰凉的。
&&& 她的个子很高,模特身材,但是只穿了那种时装短裤,长长的腿都露在外面。
&&& 女孩子时髦,漂亮是漂亮,但是要看气候的变化啊。
&&& 当时因为她的舌苔薄白满布,于是我分析她有湿气,于是开了白蔻仁,配了点焦三仙(全都是六克)。
&&& 然后我告诉她,同时买附子理中丸一盒,服用一丸。&&
&&& 傍晚的时候,她来了电话,说服用了一丸以后,觉得肚子里的气已经通了,不再胀满了。
看来见效就是很快的。&&
&&& 其实,这样的事情我会遇到很多,在春秋天气变化的时候,这个季节的特点是:白天很热,让人又吃雪糕又扇扇子的,但是早晚很凉,凉风嗖嗖的,身体壮的人没有问题,但是部分体弱人群如果不注意,会被寒气伤到。
&&& 那么,什么是寒邪呢?我们中医教程的定义是:凡致病具有寒冷、凝结、收引特性的外邪。
&&& 其实,不用多说,地球人都知道这个寒的意思,火星人在冬天的时候对此也感受深刻。
&&& 这个寒邪,本来为冬令之主气,但是,千万不能教条,其他季节也多,甚至任何季节都有,现在夏天也尤其的多,因为有空调的存在。
&&& 在中医里面,被寒邪伤到,有伤寒与中寒之别,一般如果体表被寒邪伤到,叫伤寒,如果我们咕咚几瓶冰啤酒,直接把脏腑给冰住了,这叫中寒。
&&& 那么,都有哪些感受寒邪的途径呢?方式很多,不用说大家也都知道,比如:淋雨、下水着凉、衣单、露宿、空调、饮食冷。
&&& 寒邪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寒为阴邪,易伤阳气。这个话也应该如下理解,阳气弱的人,更是要躲着寒邪,一般体表感受的伤寒还好说,最难受的是那个中寒,直接往里面走的那个,一般危害比较大,主要是有隐蔽性,会和其他的内科杂病混在一起,比如我的母亲,,按照一般思路直接就奔疏肝和胃去了。
&&& 第二:寒性凝滞。气血凝滞,不通则痛,总是会引起胃肠,腹部等的疼痛,很是痛苦。那么还有客肺、肠胃、心脉,寒凝胞宫等证,这个季节如果老人不注意,就会寒凝心脉,导致心脏的问题,所以春捂秋冻是不适合老人的,老人这个时候就要随时增减衣服。
&&& 第三:寒性收引。这个是说寒邪容易造成拘挛的问题。
&&& 对于寒邪的治疗,就是寒则温之,在这个领域,中医的火神派理论很有建树。
&&& 我只是简单地介绍一下一般老百姓能用的附子理中丸吧,这个附子理中丸中国所有的药店都可以买到,是个最常见的方子。
&&& 但是,对最常见的方子,我们却未必了解,也未必会用。
&&& 这个方子其实是张仲景的理中丸的加味,加上了附子,药的主要成分是干姜和附子,中医说:附子非干姜不温,这两味药放在一起效果特别的好,药里面还有党参和白术、甘草。
&&& 这个方子主要是温脾胃的,一般这个天如果着凉,多是脾胃受凉,比如在凉水里嬉耍了,比如腿部着凉了,这都很容易使下肢着凉,还有的人是喝了很多的冷饮,肚子就开始痛,也是这个问题,自个儿把寒邪给灌进来了,也需要这个药。
&&& 还有被冷风吹到的,就像我母亲,胃脘被冷风吹到了,所以要注意衣服的前襟。
&&& 具体被寒邪伤到脾胃以后,一般都会肚子痛,或者胃痛,同时还会出现上吐下泻的情况,这个泻大家要注意了,很容易和热泻混淆,中医教程一般说热泻是泻下的大便是黄褐色的,冷泻是泻下青白,但是,其实临床中不是绝对的,很多冷泻的患者泻下也是黄褐,一定要看发病的诱因是什么。
&&& 但是,我觉得主要的还要看发病的原因,一般患者自己心里都清楚,自己经历过受寒的经历,所以要多问问,我们自己也要多想想。
&&& 对于这种脾胃受寒的情况,我对附子理中丸一般的用法是,只服一丸,一般立刻就会缓解,最多两丸,如果没有效果,就不是这个问题,后面的就不用吃了。
&&& 如果是寒邪为患,那么一般两丸一定见效,我到今天为止,还没有见过无效的。可以多吃几丸,一般几丸就够了,多了也不用吃,以后自己注意保护阳气就可以了。&&
&&& 最后,介绍一个大医李东垣治疗白枢判家仆人的故事:那是在李东垣晚年,回到故乡真定以后发生的事情。
&&& 那是阴历十月份,真定已经是“小雪薄冰”了,这位白枢判家的仆人,平时就面色不大好,“面尘脱色,神气特弱”,以前就有脱肛这个病,吃了很多药都没有效果,是“病脱肛日久,服药未验”。
&&& 结果这个天气,又倒霉了,开始腹泻了,泻得很严重,是“下赤白,脓痢坐”,而且还有“里急后重”这个症状,这个症状,如果按照教科书上的描述,就是个热痢了,一定是有热毒啊,但是,细节是:“白多赤少”,但是这也容易让人不大容易注意。
&&& 这位仆人是痛苦坏了,于是白枢判请来了李东垣大师,大师一看,这位大冷的天,穿得还是单衣服,然后又看了看他盖的被子,也是单的(衣盖犹薄),大师心里就明白了,他说:“这可不是吃肉食膏粱得的病,一定是被寒气伤到了。”
&&& 于是,就开了个方子,用了诃子等收涩的药物,同时用了温阳的干姜。
&&& 结果,服用了两次,这个棘手的病就痊愈了。&&
&&& 这里,李东垣一眼看到的是这个人穿着的衣服和盖的被子,这是他做为大师,眼力独到的地方,我每次看这个医案,都赞叹不已,心向往之。
武国忠:用附子理中丸治湿疹的故事
&&& 一些中成药除了说明书上的功用外,还能治不少病。实践证明它的功效却不仅仅是这些,只要把握了共同的特点和规律,它的使用还可以扩大。
&&& 一天,一位数月未见的老友忽然打来电话,说是想要找时间聚聚。我心里就犯嘀咕了:“这家伙好长时间都不联系我,突然给我打电话,该不会又是碰到什么难题了吧?”然而,疑惑归疑惑,我还是很高兴地答应了,毕竟,朋友还是要经常往来的。
&&& 一见面,我就愣住了,怎么几个月不见,我这个老友的形象就有了这么大的转变?只见他全没了往日的淡定从容,眉宇间形成一个浅浅的“川”字。仔细打量了一下,我看到他露在外面的胳膊上有散在的红丘疹,个别地方还长有小水疱。顿时,我心里有了底儿:那么忙的老友突然约我出来,或许就是为了这个皮肤病吧!
&&& 果然不出所料,我们聊着聊着,老友就开始向我诉说他恼人的皮肤病了:“老武呀,不瞒你说,这次请你出来,就是想让你帮我看看这个。”说着老友掀开了上衣,也把裤管往上捋了一下,身上随处可见散在的丘疱疹。“身上痒得不得了,去医院检查,说是湿疹,我也吃了不少抗过敏药,就是不见好转。”
&&& 看着老友一脸的无奈,我问:“最近是不是胃口不怎么样,还有点怕冷,大便也不怎么能成形?”
&&& 他一脸的吃惊,说.“这些都让你说中了!你怎么知道我的胃口不好,大便不成形的?”
&&& 我笑了:“进门和你握手的时候,你的手脚可不怎么暖和。还有,我刚才帮你把脉看舌头,发现你是锯齿样的舌头,还有厚腻的苔。有这样舌头的人估计没几个胃口好的。再加上你的体型和面色,简直就是典型的脾阳虚证,这样的人没几个大便能成形的。”
&&& 老友一脸佩服地说:“您肯定知道怎么治好我的这个湿疹了?明天我就要出差了,您能不能帮我想想办法?”
&&& 我说:“出差喝汤药不方便,你就去药店买点附子理中丸,按照上面的用量服用就行。”
&&& 老友按照我的要求买来了附子理中丸,可是看完说明书之后又给我打来了电话:“老武,这个药是治拉肚子的,我就是有点大便不成形。再说这上面也没说可以治疗湿疹?您是不是搞错了?”
&&& 我说:“你就吃吧!保证你一周之内湿疹褪得干干净净的。”于是,他出差的时候就带着这个药走了。一周后回来,老朋友见我后乐了,高兴地说要请我吃饭,因为他的湿疹全下去了。
&&&&附子理中丸的“推广使用”
&&& 其实,我很理解老友最初不敢吃的原因,毕竟说明书上没写。但是,附子理中丸除了说明书上的功用外还能治不少病,比如有些人总是喜欢拉肚子,伴随着完谷不化,换句话说就是不能将食物完全消化、吸收,最初吃的是什么东西,最后还能在大便中找到它的影子,这种人就可以吃附中理中丸。还有手足不温的人也很适合,尤其是有些女性到了冬天总是手脚冰凉,那么吃上几盒附子理中丸暖一暖,效果也是不错的。
&&& 只要把握住特点和规律,它的使用范围还可以扩大。
&&& 记得有天晚上,我突然接到一个电话,是我一个患者的朋友打来的。她的小孩因为在空调房里待着,看电视看到很晚,着凉了。小孩子上午的时候发烧到37度多,下午去医院输液,本以为去医院打过吊针之后就热退身凉了,岂料晚上的时候又烧到39度多。无助的她给我打来电话,问我怎么办。
&&& 在电话里,我详细询问了她小孩的一些病情。在她叙述时,我突然间抓住了一句话:她说现在小孩烧得这么高,不过倒是很怕冷的样子,盖了很多被子。
&&& 我凭经验判断这个小孩现在是里寒证。我说:“你把我平时让你服用的附子理中丸找出来,给你小孩吃上两丸,同时拿一丸弄碎敷在肚脐上,两个小时之后你给我电话。”两个小时之后,我接到电话说这个小孩的烧退了。
&&& 后来又有一次,她家的阿姨生病了,她就自作主张给阿姨吃了附子理中丸,没想到,阿姨的病也好了。这个朋友很吃惊,再次见到我的时候就问:“你给我吃的那个附子理中丸还真是有效,我家的阿姨发烧,吃过之后也好了。”
&&& 听她说完具体情况,我连忙提醒道:“以后你可千万不要这么做了,搞不好会出人命的!先前,我让你的小孩服用,是因为他发那么高的烧,还想盖被子,而《伤寒论》里有句话讲: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所以我判断他是里寒证,再加上我平时的一些经验,选择了这个药。
&&& “可是,每种感冒发烧都是不同的,假如是温病热感,再用此药的话简直就是火上浇油。不过,也有一些感冒是不打喷嚏、不流鼻涕的,临床症状就是发烧、怕冷、有点腹泻,这个时候则多是胃肠感冒。你们家夏天长时间开着空调,而且热的时候经常喝冷饮,所以,你家小孩和阿姨是胃肠感冒,因此用了这个药有效。但是,话说回来,我用药是有把握的,明白是怎么一回事,而不是随便乱开。你以后可千万别这么大胆了,否则很容易出问题的。”
&&& 听我这么一说,她吓出了一身冷汗,连连点头说好险。
&&& 其实,我在临床上对附子理中丸的使用是很广的,比如碰上有些浅表性胃炎或者寒性便秘的患者,我都会考虑用它,只要用对了,效果都很好。不过,想要真正的对症下药岂是容易之事?但是,你也不需要过分地担心,如果舌头总是呈锯齿状,平时吃饭时容易咬舌,老是手脚不温、喜欢拉肚子,都可以选择使用。至于手心发热、老想喝水,总是感觉口干舌燥、大便干的朋友则要慎用。
&&& 总之,这是一味偏温的中成药,对脾阳虚的朋友很适用。假如您没把握的话,就按照说明书上的适应症来服用。假如您看过我上面的两个例子后有所感悟,那么可以像我一样,适当扩大一下它的适用范围,这样会解决很多顽病。
&&& 来源: 八月惊雷 于
13:14:14 移动
理中丸--经典名方,冬季腹泻良药,伤寒名医验案精选
理中汤&编辑词条
B&添加义项&
理中汤为中药试剂,由人参、白术、炙甘草、干姜等组成。具有治疗脾胃虚寒证,自利不渴,呕吐腹痛,腹满不食及中寒霍乱,阳虚失血,如吐血、便血或崩漏,胸痞虚证,胸痛彻背,倦怠少气,四肢不温。现用于急、慢性胃炎,胃窦炎、溃疡病、胃下垂、慢性肝炎等属脾胃虚寒者。
2&功能主治
4&其他信息回到顶部意见反馈
理中汤为中药试剂,由人参、白术、炙甘草、干姜等组成。具有治疗脾胃虚寒证,自利不渴,呕吐腹痛,腹满不食及中寒霍乱,阳虚失血,如吐血、便血或崩漏,胸痞虚证,胸痛彻背,倦怠少气,四肢不温。现用于急、慢性胃炎,胃窦炎、溃疡病、胃下垂、慢性肝炎等属脾胃虚寒者。
简介折叠编辑本段
方 名:理中汤(温里剂)
总 结:温中
功能主治折叠编辑本段
(1)治伤寒太阴病,自利不渴,寒多而呕,腹痛粪溏,脉沉无力。
(2)或厥冷拘急,或结胸吐Y,及感寒霍乱。加 减
(1)自利腹痛者,加木香。
(2)蜷卧沉重,利不止,加附子。
(3)呕吐:去白术,加半夏、姜汁。
(4)脐下动气:去术,加桂。
(5)悸:加茯苓。
(6)阴黄:加茵陈。
(7)寒结胸:加枳实。
(8)不痛利多者:倍白术。
(9)渴者:倍白术。
(10)腹满:去甘草。
归 经:此足太阴之药也(脾)方 义
(1)人参:补气益脾,故以为君。
(2)白术:健脾燥湿,故以为臣。
(3)甘草:和中补土,故以为佐。
(4)干姜:温胃散寒,故以为使。变化方
(1)本方三两,加附子一枚,名附子理中汤,治中寒腹痛,身痛,四肢拘急。
(2)本方加枳实、茯苓,蜜丸,名枳实理中丸,治寒实结胸欲绝,胸膈高起,手不可近,用大陷胸不瘥者。
(3)本方去甘草,加茯苓、川椒、乌梅、名理中安Y丸,治胃寒吐Y。
(4)本方加桂枝,倍甘草,名桂枝人参汤,治太阳表证不除,而数下之,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表里不解者。
(5)本方加黄连、茯苓,名连理汤,治伤暑泻而作湿。
(6)本方加陈皮、茯苓,名补中汤,治泄泻。泻不已者,加附子。恶食,食不化,加砂仁。
(7)本方加当归、白芍、陈皮、厚朴、川芎,入姜煎,名温胃汤,治忧思郁结,脾肺气凝,胀满上冲,饮食不下。
(8)本方加黄耆、白芍、陈皮、藿香,名黄耆汤。
(9)本方加青皮、陈皮、名治中汤,治前证腹满痞闷,兼食积者。
用法折叠编辑本段
又附方:本方等分,蜜丸,名理中丸。
煎服法:每服四钱。
命 名:以脾土居中,故曰理中。理中汤1
【来源】《万病回春》卷二。
【组成】砂仁 干姜(炒) 苏子 厚朴(姜汁炒) 官桂 陈皮 甘草(炙)各3克 沉香 木香各1.5克(水磨入)
【用法】上药锉为一剂。加生姜3片,水煎,磨沉香、木香同服。
【主治】寒喘,四肢厥冷,脉沉细。
【加减】呕吐恶心,加丁香、半夏,去良姜、官桂;泻不止,加苍术、山药;泻多不止,加肉蔻、诃子、附子,去良姜、官桂;虚汗,加黄耆,去藿香、官桂;饱闷,加厚朴、砂仁,去人参、良姜、官桂。理中汤2
【来源】《万病回春》卷三。
【组成】人参 白术(去芦) 干姜(炒)各3克 官桂 甘草(炙)各1.5克 陈皮 藿香 茯苓(去皮) 良姜各2.1克 乌梅1个
【用法】上药锉为一剂。加生姜3片,大枣2枚,灯草1团,水煎,温服。
【主治】寒泄,悠悠腹痛,泻无休止,色青,脉沉迟。理中汤3
【来源】《伤寒论》。
【异名】人参汤(《金匮要略》卷上)、治中汤(《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理中煎(《鸡峰普济方》卷十二)、人参理中汤(《校注妇人良方》卷二十)。
【组成】人参 干姜 甘草(炙) 白术各9克
【用法】上药切碎。用水1.6升,煮取600毫升,去滓,每次温服200毫升,日三服。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200毫升左右,微自温,勿揭衣被。
【功用】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主治】脾胃虚寒证,自利不渴,呕吐腹痛,腹满不食及中寒霍乱,阳虚失血,如吐血、便血或崩漏,胸痞虚证,胸痛彻背,倦怠少气,四肢不温。现用于急、慢性胃炎,胃窦炎、溃疡病、胃下垂、慢性肝炎等属脾胃虚寒者。
【方论】方中干姜温运中焦,以散寒邪为君;人参补气健脾,协助干姜以振奋脾阳为臣;佐以白术健脾燥湿,以促进脾阳健运;使以炙甘草调和诸药,而兼补脾和中,以蜜和丸,取其甘缓之气调补脾胃。诸药合用,使中焦重振,脾胃健运,升清降浊机能得以恢复,则吐泻腹痛可愈。理中汤4
【组成】人参、白术、干姜、白茯苓、甘草节各等分。
【来源】《准绳?幼科》卷五。
【主治】疮疹吐利。
【用法】上(口父)咀。用水1盏,煎5分,不拘时候。
其他信息折叠编辑本段
方歌:(古方歌)
理中汤主理中乡,甘草人参术黑姜,
呕利腹痛阴寒盛,或加附子总扶阳。理中汤的两种加味 (何绍奇谈医)
仲景原文并没有把理中汤、丸作为太阴病主方。理中丸见于《伤寒论》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篇。太阴病以吐、利、腹痛、腹满为特征,属太阴脾虚寒证,仲景提示治法是“当温之”,“宜服四逆辈”。理中丸由人参、白术、干姜、炙甘草组成,当属“四逆辈”。理中丸及汤的加减法中,本有腹满(阳虚寒凝),去术加附子一枚,寒者加干姜,足证其当属“四逆辈”。正是由于如此,后世才移用此方作为太阴病主方。
理中汤的加味方很多,在我用理中汤的经验中,有一热一寒的两味药的加入最为重要。理中汤加附子
这就是理中汤与四逆汤的合方。加附子是为了振奋脾肾之阳,是虚寒之象的进一步发展,也可以是太阴传少阴,太阴少阴同病。其证除吐、利、痛、胀外,尚见手足逆冷。
周某,女,8个月。体质弱。先因伤食,医用消导不应,改硝黄下剂,即腹泻不止,后来改用西药,不意服硅碳银、活性炭后,药亦随大便排出,泻出物皆稀水,日十余次,精神萎顿,头额冷汗,肢厥,舌淡。补液后腹胀。病在太阴,脾阳衰败,累及少阴,虚寒证也,用理中汤加附子、灶心黄土,一帖泻止,易以异功散调理数日而安。
左某,男,64岁。初春某日,晨起放牛上山,归家即呕吐、腹泻、肢厥,昏睡不起,察其舌淡苔白,脉沉细。初议用四逆加人参汤(红人参10克,附子24克,干姜15克,炙甘草6克),后采纳会诊医生意见再加白术、龙牡,浓煎以进,一服即酣然入睡,尽剂而安。
周某本脾虚不足之体,由误下而致太阴虚寒,累及少阴。所服活性碳亦随之泻出,中阳不振也;补液更增腹胀,中虚失运也,此际若至用理中汤,犹嫌药力不足,必得附子之大力,姜附协力,始可回阳救逆,挽回败局。左案则为寒邪直中太阴、累及少阴,非“四逆辈”不可为功。理中汤加黄连
方出丹溪《证固脉治》。张潞说本方主治“胃虚挟食,痞满发热”,戴复庵说“盛暑逼于外,阴冷伏其中”,俱难得其要领。我的理解,无非脾胃虚寒而又挟肠热,多年来用此方治疗泄泻屡收捷效。
黄某、女、76岁,久患糖尿病,最近突发不明原因的泄泻,日四、五次,在某医院治疗半月不效,腹部隐痛,时胀,食不下,口不渴,察其舌质色淡而苔黄腻,断为中寒而挟肠热,用连理汤三剂而愈。
谢某、女、56天,腹泻52天,体重不增,某医院用过消导健脾药多付不效。精神萎靡,面色苍白,皮肤干皱,啼哭不宁,而肛门红灼,遂用连理汤,二剂泻即止,易方调理而愈。
本词条缺少信息栏,补充相关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干姜附子汤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