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蜜一词的汉语语法结构构是什么?,

汉语语言:3.现代汉语语法--如平的空间、学佛网个人空间
※ 与我交友
※ 法宝流通
我的友情链接
0:24:00 阅读:&&
& &&&&&&&&& 语&& 法
01--05第一节& 要学点儿语法
05--21第二节& 需要给词分类
21--27第三节& 最常见的词组
27--36第四节& 说说句子
36--43第六节& 句子里的述语、宾语、补语
43--50第七节& 句子里的修饰语--定语和状语
50---63第八节& 关于复句
63---78第九节& 值得注意的一些虚词
78--98第十节& 常见的语法错误
第一节& 要学点儿语法
&&& 一、语法是什么?
语法是什么?语法是语言中组词造句的规则。
我们说话是要遵守一定的规则的,只是因为我们从小就学会了说话,现在说起来脱口而出不觉得罢了。我们在交际过程中,说话双方,实际上都是按一定的说话规则在说,在表达自己的意思;按一定的说话规则在听,在了解对方所说的话。如果有人不按说话规则说话,别人就听不懂。譬如说,“买一个面包”、“面包买一个”,这两种说法,凡汉族人都会领会说的是什么意思,因为这两种说法都是符合汉族人说话规则的;可是,如果有人说“*一买面包个”“*个面包买一”,就让人不知所云了,因为这两种说法都不符合汉族人的说话规则。再如:
(1)妹妹不吃白菜。
(2)白菜妹妹不吃。
(3)*不白菜妹妹吃。
(4)*白菜不妹妹吃。
上面所举的四个例子里,都包含有“妹妹”、“不”、“吃”、“白菜”这四个成分。但是说汉语的人都会感到,前两句能说,后两句不能说。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例(1)、(2)是按照汉族人的说话规则组织起来的;而例(3)、(4)是胡乱拼凑起来的,根本不合汉族人的说话规则,所以不成话。例(1)、(2)虽然能说,而且包含的成分也相同,但意思有细微的差别。这又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它们各自所依据的具体的说话规则不一样。可见说话是有规则的。我们学习研究语法就是要学习、研究这种说话规则。
我们说话所要遵守的规则,其实不只是语法规则,还有语音规则、语义规则等。譬如说,例(1)“妹妹不吃白菜”,如果把其中的“不(b])”去声说成了上声“(b})”,就违背了普通话的语音规则,人家就会以为你说的是“妹妹补吃白菜”的意思;如果把上面这句话里的“吃”说成了“喝”,这就违背了语义规则,因为在汉族人的心目中白菜是不能喝的。语法不是一般的说话规则,语法是语言中组词造句的规则。这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语法是语言的一种规则;第二层意思,语法专指语言中组词造句的规则。我们知道,人们说话总是一句一句说的,而句子都是由词按一定的规则组合成的,而词又是由更小的单位组成的。研究语法主要就是研究怎么组词,组词需要遵循什么样的规则;怎么造句,造句需要遵循什么样的规则。因此科学一点说,语法是语言中组词造句的规则。
就汉语来说,研究、学习句子的构造规则,要比研究、学习词的构造规则重要得多。从实用的角度说,学习汉语语法,主要是学习汉语的造句法。因此,“语法”这一章主要讲现代汉语造句法。
普通话是现代汉语的规范语言。本章所描写的语法是普通话的语法。
&&& 二、为什么要学点儿语法?
有人可能会说,语法有什么好学的,我从来没有学过语法,不也照样说话,写文章吗?这话对不对呢?也对,也不对。说它“也对”,是因为这话部分地符合事实;说它“也不对”,是因为说这个话的人忽视了人们自觉认识、掌握并运用客观规律的重要性。
学一点语法知识,自觉掌握语法规则,可以更好地用以指导我们的语言实践,特别是对我们的写作有帮助。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把话写得通顺,而且可以帮助我们把意思表达得更清楚、更准确些,使文章语言更富于表现力。大家都很熟悉鲁迅的短篇小说《祝福》,其中有这么一段话:
(1)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
且很胆怯,不独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
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不半年,头发也
花白起来了,记性尤其坏,甚而至于常常忘却了去淘米。(鲁迅《祝福》)
鲁迅先生这一段话是描写祥林嫂的急剧变化的。祥林嫂原是一个勤劳、质朴、能干、大胆的劳动妇女,她对生活充满了希望,但是在那吃人的封建社会里,在封建礼教这个精神枷锁的束缚下,她的希望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打击。她在土地庙捐门槛这一争取生存的最后努力被鲁四奶奶“你放着罢,祥林嫂!”一声禁令宣布了无效之后,她的最后一线希望也破灭了,这对她来说,是个多么沉重而致命的打击啊!当时,她就“脸色变作灰黑”,只是失神地站着。这一回她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上面所引的那段话正是鲁迅先生具体刻划描绘祥林嫂的这一变化的。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这段话里鲁迅先生一连用了好些个关联词语DD“……,不但……,连……也……。而且……,不独……,即使……,虽……,也……,否则……,……,也……,尤其……,甚而至于……。”为什么要用那么多关联词语呢?大家知道,关联词语的作用在于显示句与句之间的逻辑联系,恰当地运用关联词语可以使句子脉络清楚,增强逻辑力量。一般说,在论说文里关联词语用得较多,平时讲话和文艺小说中很少用关联词语。譬如,公司某人向经理报告某人没来上班,一般都说:“×××今天病了,不能来上班了。”而不会说:“×××今天因为病了,所以不能来上班了。”在文艺作品中,关联词语用多了,动不动就来个“因为”“所以”“虽然”“但是”,这不仅会使语句显得罗嗦,而且会使话语不生动,不活泼。鲁迅先生则反其道而行之,在这不长的三句话里,故意一连用了十几个关联词语。这样,不仅层次分明地描绘出了祥林嫂在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打击下的急剧变化,而且渲染了一种气氛,对于刻划祥林嫂越来越衰老、胆怯、呆板、麻木的神态,收到了独特的效果。这里足见鲁迅先生语文修养之高,在用词造句上真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 我们在平时说话、写文章中,应尽量避免出现语病。如果我们写的文章句子毛病很多,往往就不能把意思表达清楚。例如:
(2)*河北保定有位老工人,虽然已年过半百,坚持收听广播英语,然而两年下来,
&&& 不但还不能会话,而且也不能自由地阅读,但可以看些外文资料了。
这是《广播电视外语讲座好》稿中的一段话.这段话罗嗦,不通畅,意思表达得含混不清。作者举出保定那位老工人收听广播英语的例子,当然是想说明广播英语讲座好,但是这个意思没有表达好。开头三个分句(“河北……英语”)作者还是按照这个意思说的,可是接着的三个分句(“然而……阅读”)似乎意在否定广播英语的效果,而最后一个分句又似乎意在肯定。这段话最主要的毛病就在于不恰当地使用了许多关联词语。下面是修改的文字:
(3)河北保定有位老工人,已年过半百,坚持收听广播英语,两年下来,虽然还不能会话,但可以看些外文资料了。
修改后无疑要明快流畅多了(“不能自由地阅读”这个意思已包含在后面两个分句里了,不必说出来)。再举个例子:
&&&&& (4)*通过调查和多方面取证,黑幕终于被揭开了,那是黑手党干的事,出面组织和收买凶手的是黑手党的一个头面人物的亲弟弟胡尔逊及其死党加尼略、克里斯、霍克迈以及一个叫B.L.p.的组织,也都参加了这起暗杀事件。
“出面组织和收买凶手的”到底是谁?又到底是谁“也都参加了这起暗杀事件”?这都不清楚。如果说,出面组织和收买凶手的只是胡尔逊,那么应将“及其”中的“及”改为逗号(,),句子改为:
(4)通过调查和多方面取证,黑幕终于被揭开了,那是黑手党干的事,出面组织和收买凶手的是黑手党的一个头面人物的亲弟弟胡尔逊,其死党加尼略、克里斯、霍克迈以及一个叫B.L.P.的组织,也都参加了这起暗杀事件。
如果说,出面组织和收买凶手的是胡尔逊及其死觉加尼略、克里斯、霍克迈,那么应将“以及”改为逗号,把“一个叫B.L.P.的组织”后面的逗号删去,并把“也都……”里的“都”删去,句子改为:
(5)通过调查和多方面取证,黑幕终于被揭开了,那是黑手党干的事,出面组织和
收买凶手的是黑手党的一个头面人物的亲弟弟胡尔逊及其死党加尼略、克里斯、
霍克迈,一个叫B.L.P.的组织也参加了这起暗杀事件。
语言表达上有毛病,不仅会使文章意思含糊不清;有时甚至还会造成政治性错误。例如1974年4月2曰《文汇报》有一条横贯一版的副标题:
(6)*我国党政领导人周恩来、叶剑英、陈锡联、吴德、苏振华和西哈努克亲王、宾努首相等以及首都群众到机场欢迎。
同一天的《人民日报》用的是这样两行字的标题:
(7)我国党、政领导人周恩来、叶剑英、陈锡联、吴德、苏振华到机场欢迎西哈努克亲王、宾努首相和夫人等也到机场欢迎。
两个标题一比较,前者的毛病就看得很清楚了。按前一个标题,西哈努克亲王、宾努首相也成了“我国党政领导人”了。这不就大错特错了吗!这种错误是会造成不良政治影响的。可见,语言表达问题,决不是无关紧要的小问题。
&&& 有的语病,并不造成政治性错误,也不一定会影响读者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但是有损祖国语言的纯洁和健康,也是不能容许的。例如:
&&&&& (8)*在这次抗洪斗争中,人们传说着许多子弟兵奋不顾身,英勇抢救落水群众的动人事迹。
&&&&& (9)*为什么对于这样浪费人才的现象,至今没有引起有些部门、有关单位的重视呢?
例(8)不能说“传说……事迹”,应将“传说”改为“传诵”。例(9)什么东西“没有引起有些部门、有关单位的重视”?当然是指“浪费人材的现象”,但是由于在“这样浪费人材的现象”之前,已安上了个“对于”,这就使它失去了作主语的资格,造成主语残缺的语法错误。比较好的改法是,删去“对于”,让“这样浪费人材的现象”作主语。
&&& 近年来语言污染比较严重,不仅在学生作文中,而且在我们的报刊、书籍、影视屏幕上,在广播中,都普遍存在着语句不顺、文理不通的现象。要改变这一状况,一方面要加强“纯洁祖国语言”的宣传教育,以引起各方面,特别是宣传教育部门的注意,另一方面要普遍加强语文学习,其中包括语法知识的学习,以提高语文修养,从而使语言这个交际工具更好地为我们交流思想服务。
&&& 二、学语法必须知道语法单位--语素、词、词组、句子
语法是语言中组词造句的规则。语言中存在着大小不等的语言成分。为了语法研究的需要,我们有必要根据大小不等的语言成分的不同性质,设立若干单位。语法研究中所使用的单位就叫“语法单位”。我们学习语法,就需要知道这些语法单位
一般把语法单位分为四种:语素、词、词组、句子。下面分别介绍。
(一)语素
语素是最小的语法单位,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 例如上面举过的“妹妹不吃白菜”这句话里就包含“妹”“妹”“不”“吃”“白”“菜”这六个语素,每个语素都既有声音,又有意义。语素的特点是不能再被分割为更小的音义结合体,例如语素“妹”如果单纯从语音上说,还可以分析为更小的单位(可分析为一个上声声调,一个声母m和一个韵母ei),但是从音义结合的角度说,它不能再被分割为更小的单位了,所以”妹”是汉语中的一个语素。 汉语中的语素绝大部分是单音节的,也有少数是双音节或多一介的,例如:
& 葡萄& 咖啡& 巧克力& 奥林匹克……
这些大多是外来音译语素。
&&& 语素的功用是构成词,它是词的建筑材料。
在前面第三章“词汇”中,曾经指出:“词是有意义的能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这是从词汇的角度说的。从语法的角度说,词是比语素高一级的语法单位,是语言中最小的能独立运用的语法单位。
词都是由语素构成的。在“词汇”以章中,已经说过,汉语中有的词是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这种词我们称为“单纯词”。有的词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构成的,这种词我们称为“合成词”。
&&& 一个“妹”字似乎也能表示妹妹的意思,那为什么“妹妹”才是一个词呢? 要知道,不是能表示一个意思的字就是一个词,还得看它能不能独立运用。我们从不说“*妹不吃白菜”、“*我有一个妹”、“*妹很漂亮”、“*我喜欢妹”等。这说明“妹”虽然是有意义的,但是在现代汉语里它不能独立运用;由“妹”字重叠以后合成的“妹妹”才能独立运用。所以“妹妹”是一个词,“妹”不是词,只是一个语素。“白”和“菜”都能独立运用,有时是词,例如“这张纸很白”、“妈妈买了许多菜”。那么为什么说“白菜”是一个词而不是两个词呢? 因为“白菜”中的“白”和“菜”结合得很紧,不容随意拆开,而且“白菜”的意义也不等于“白”和“菜”这两个字意义的简单相加。再说,“白菜”不能说成“*白的菜”,在意思上也不等于“白的菜”,所以“白菜”是一个词。“不吃”也连在一起用,那为什么看作两个词而不看作一个词呢? 那是因为一则“不”和“吃”都有意义,而且都能独立运用,如“不吃”、“不说”、“不去”、“不想”,“吃白菜”、“吃苹果”、“吃巧克力”、“吃面包”等;二则“不”和“吃”结合得不紧,可以拆开,如“不怎么吃”、“不常吃”、“不天天吃”、“不多吃”。可见,“不吃”还能分解为更小的有意义的能独立运用的单位,所以“不吃”不是词,“不”和“吃”分别是词。总之,词是语言里最小的有意义的能独立运用的语言成分。它是造句的单位,是句子的建筑材料。
(三)词组
词组是词和词按一定句法规则组合成的比词大的语法单位。通常我们说,句子是由词造成的,其实如果一个句子不止包含两个词,譬如说包含四个词,那么,这四个词一般不是直接组成句子的,而是先构成词组,然后形成句子. 如上面所举的“妹妹不吃白菜。”这个句子,是由“妹妹”和词组“不吃白菜”组成的,而“不吃白菜”又是由词组“不吃”和“白菜”组成的。再如:
& 锻炼身体很重要。
这个句子一共包含四个词(“锻炼”、“身体”、“很”、“重要”),但是直接组成句子的是“锻炼身体”和“很重要”这两个词组。可见,词组是介于词和句子之间的语法单位,它也是句子的建筑材料。
(四)句子
句子是语言中最大的语法单位。研究语法只管到句子为止。句子以上,段落、篇章的研究属于作文法的范围。句子通常是由一个词组加上一个句调形成的(有时也可以由一个词加上一个句调形成),表示相对完整的意思,因此,句子可以理解为语言中伴有一定句调.表示相对完整意义的语言成分,一句话完了,有一个较大的停顿,书面上用句号“。”、问号“?”或叹号“!”来表示。例如:
&&&&& (1)他们都去。
&&&&& (2)你喜欢看电影吗?
&&&&& (3)爸爸回来了!
有时,一个词也能形成为一个句子。下面对话中的一问一答两个句子就都只由一个词形成的:
&&&&& (5)“谁?”
&&&&&&&&& “我。”
因此,就汉语来看,我们可以这样说:一个词组或一个词加上一定的句调就是句子。
三、学习汉语语法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汉语没有英语.俄语中那样的形态标志和形态变化,也没有日语中那种格助词,因此学习汉语语法要特别注意以下两点:
首先需要注意的是词的次序(简称”词序”)。在汉语中 ,词的次序不同,不但意思上有差别,而且语法结构关系也可能就不同。例如:
(1)a.完全没有听懂
b.没有完全听懂
(2)a.小王幸亏回来了,……
b.幸亏小王回来了,……
例(1)的a句和b句包含的词语相同,但由于“完全”和“没有”的位置不同,表示的意思就很不一样DD前者是说一点儿也没有听懂,后者是说听懂了一部分。例(2)a句和b句包含的词语也相同,但a句“幸亏”在主语“小王”之后,而b句“幸亏”在主语“小王”之前。这两句话由于“幸亏”位置的不同,所以意思上有差别。按a句的说法,后面出现的句子将指出避免了对于“小王”不利的事情;按b句的说法,后面出现的句子将指出在“小王”的作用下避免了一起不如意的事情。此外,大家在后面学习了语法以后,将会知道a句和b句在结构上也有所区别。
其次需要注意的是虚词。汉语中的虚词就是指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等。虚词在汉语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用不用虚词,用哪一个虚词,往往会对整个句子的结构和意义有着很大的影响。例如“他对小王很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他很了解小王”。如果把句子中的介词“对”(关于“介词”的概念见本章第二节)去掉,说成“他小王很了解”,句子的意思就变成“小王很了解他”了。二者意思正好相反。在结构上这两种说法也有很大区别(详见第九节“常用虚词选释”)。
第二节& 需要给词分类
&&&& 一、为什么要给词分类?
大家在中学语文课上,在外语学习中,大概都接触过“词类”这个概念。“词类”是根据词的语法功能所划分出来的词的类别。那么我们为什么要给词分类呢?
我们知道,任何科学领域,在开展研究时,少不了的一道手续,就是要对所研究的对象,根据研究的目的与研究的需要,进行必要的分类。分类的重要性,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说明:“没有分类便没有科学。”我们研究、学习一种语言的语法时,也必须对这个语言里的词进行必要的分类,然后才有可能从大量语言事实中去总结归纳出语法规律来。我们现在要学习、研究现代汉语的组词造句规则,即语法,而现代汉语里的词有许许多多,为了有效地进行学习和研究,我们需要先给词分分类。
&&& 那么我们划分词类得依据什么呢?对事物进行分类,分类的目的不同,所选取的分类依据也就会不一样。对于现代汉语里的词,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目的,选取不同的分类依据,进行不同的分类。例如,可以依据词的音节数目,把词分为单音节词、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也可以依据词所包含的语素数目把词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等等,等等。现在,我们是为了学习、研究语法而给词分类,所以对词进行分类时主要得依据词的语法功能,也就是词在造句中所起的作用。事实告诉我们,现代汉语里的许许多多的词,它们在造句中的作用并不都是一样的。请看下面三组词:
&&&&& A.& 写、修理、了解
&&&&& B.& 信、自行车、情况
&&&&& C.& 刚、马上、很
如果我们要用这三组词进行组合的话,我们将会发现:
&&& A组词和B组词可以组合,大可以有两种情况:一种是A组词在前B组词在后,构成支配关系。例如:
&&&&& 写信&&& 修理自行车&&& 了解情况
另一种是B组词在前A组词在后,构成陈述关系。例如:
&&&&& 信写(了)&&& 自行车修理(了)&&& 情况了解(了)
&&& A组词和C组词也可以组合,但只有一种情况,只能C组词在前,A组词在后,构成修饰关系。例如:
&&&&& 刚写&&& 马上修理&&& 很了解
&& (*写刚&&& *修理马上&&& *了解很)
&&& B组词和C组词则不能组合,下面的说法在汉语里都不合法:
&&&&& *信刚& *自行车马上&&& *情况很
&&&&& *刚信& *马上自行车&&& *很情况
可见,这三组词在造句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如果需要,我们就可以根据上面所讲的组合情况,把它们分为不同性质的A、B、C三个词类。而这样分类对我们学习、研究语法显然是会有好处的。由此我们也可以进一步认识到,在语法学习和语法研究里所说的“词类”,是词的语法分类。这样分出来的类,在意义上也会有某种共同性。至此,我们可以给词类下一个明确的定义:词类是根据词的语法功能所划分出来的词的类别。词类是客观存在的。
&&& 根据词在造句中的作用给词分类,建立“词类”的概念,这是非常必要的。这有利于我们在语法研究和语法教学中分析、描写、说明各种语法规则。如上面我们所举的三组词,如果明确地把它们分为三类,管A组词叫动词,B组词叫名词,C组词叫副词,我们描写“看书”“拿工具”这一类词组时就可以这样说:这些词组是表示支配关系的述宾词组,述语由动词充任,宾语由名词充任。(关于“述宾词组”的概念,见下文第三节)如果不建立词类的概念,描写起来就会很罗嗦、很麻烦了。
给词分类,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掌握各类词的语法特点,以便更准确地使用它们。下面这些病句(在句子头上标有 * 号,以便跟合乎语法的实例相区别,下同)都是由于不了解不同词类的词的语法性质而造成的:
& (1)*在整个记者招待会进行过程中,他健谈、机敏、聪慧、活力,留给人们的印
&&&&&& 象是,“不愧为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报)
&&&&& (2)*我们永远记忆周总理同地质战士多少次促膝谈心的音容笑貌,永远记忆周总
&&&&&&&&&& 理同野外地质队员一起,徒步穿行在高山深谷的雄姿。(刊)
&&&&& (3)*看来我确实老了,不能思索,更不能情感了。(书)
&&&&& (4)*老人家很感触地说,这就是小柱儿的爷爷当年扛过的红缨枪。”
例(1)错把名词“活力”作形容词用了。“活力”是不能跟“健谈”、“机敏”、“聪慧”这些形容词并列来描写、说明人的。可以将“活力”改为“有活力”。例(2)的“记忆”是名词,它是不能带宾语的。例(3)“情感”也是名词,不能放在“能”后边。例(4)的“感触”也属名词,不能修饰动词“说”,宜改成“很感慨地说”。(关于“名词”、“动词”等概念,见下面各小节)如果我们有一些汉语词类方面的知识,就有助于避免上面这样的语法错误。
&&& 可见,划分词类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
&二、汉语里的词可以分成哪些类?
根据词的语法功能,我们可以把现代汉语中的词分为以下十五类:
(一)名词。如:“牛、书、学生、松树、友谊、现在、昆明”等。
(二)动词。如:“读、修理、访问、认为、喜欢、是、成为、有、能、可以”等。
(三)形容词。如:“大、新、好、甜、干净、认真、踏实、仔细、伟大”等。
(四)状态词。如:“通红、雪白、红彤彤、白花花、黑咕隆咚、白不呲咧”等。
(五)区别词。如:“公、母、雌、雄、男、女、急性、慢性、巨型、微型、国营”等。
(六)数词。如:“一、二、三、四、十、百、千、万、亿、”和“第一、第二”等。
(七)量词。如:“个、条、件、双、堆、公尺、公里、公斤、点儿、些、次、天”等。
(八)代词。如:“ 我、你、他、我们、你们、他们、这、那、这样、谁、什么”等。
(九)副词。如:“很、更、就、才、也、都、只、不、已经、刚刚、简直”等。
(十)介词。如:“把、被、往、从、以、向、自从、对于、关于、按照、本着”等。
(十一)连词。如:“和、并、而、或、不但、而且、虽然、但是、因为、所以”等。
(十二)助词。如:“了1、着、过、的、似的、等等”等。
(十三)语气词。如:“啊1、吗、吧、呢、了2、罢了”等。
(十四)叹词。如:“啊2、噢、唉、哦、哼、呸、嗯、啊呀”等。
(十五)拟声词。如:“咝、辍⒍5薄⒌编ムァ⒍_蔬蔬”等。
为语法研究的需要,一般将这15类词归并为三大类:
一是实词,包括名词、代词、形容词、状态词、区别词、数词、量词,以及代词。从语法上说,实词的主要特点是在造句中能充任主要句法成分,如主语、谓语、述语、中心语等。(关于主语、谓语、述语、中心语等概念,见本章第三节,下同)
二是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虚词,除了在意义上比较虚灵,只表示抽象的语法意义,起某种语法作用外,有一个很大的特点,那就是在造句中不能充任主要的句法成分(关于句法成分,见下面第三节)。
三是特类词,包括叹词和拟声词。
特类词在语法学习和研究中相对说来不如实词和虚词重要。下面只大略介绍一下实词和虚词的各个类。
名词,从意义上看,都表示事物。所谓事物,可以是具体的事物,例如:
& 学生& 老虎& 桌子& 报纸& 水& 汽油& 空气& 氧气……
也可以是抽象的事物,例如:
&&&&& 思想& 作风& 规则& 友谊& 风格& 品德& 文学& 艺术……
也可以指时间、处所、方位,例如:
&&&&& 今天& 去年& 上午&&&& 刚才& 星期一……
&&&&& 上海& 东京& 王府井& 西单& 新街口……
&&&&& 上面& 下边& 前头&&& 后方& 左& 右& 东& 南& 西& 北& 东北& 西南……
一般将专门表示时间的名词称为“时间词”,将专门表示处所的名词称为“处所词”,将专门表示方位的名词称为“方位词”。
从语法功能上看,名词经常作主语、宾语,例如:
& 孩子已经长大了&&& 啤酒不买了&&& 风格很高&&&& [黑体的就是作主语的名词]
& 我在看报纸&&&&&&& 不买电视&&&&& 增强信心&&&& [黑体的就是作宾语的名词]
也常常带定语。例如:
&&&&& 好孩子&& 干净衣服&& 绿油油的庄稼&& 冰凉的手& [黑体的就是带定语的名词]
汉语名词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那就是可以直接受另一个名词修饰,也可以直接修饰另一个名词,例如:
&&&&& 中国孩子& 日本啤酒& 今天报纸& 音乐电视&&&&&& [黑体的就是带名词定语的名词]
&&&&& 孩子家长& 啤酒质量& 报纸版面& 电视节目&&&&&& [黑体的就是作定语的名词]
名词一般不能作谓语,不能作状语或补语,也不能带宾语或补语;名词不能受“不”或“很”的修饰,我们既不能说“*不孩子”、“*不啤酒”、“*不报纸”、“*不电视”,也不能说“*很孩子”、“*很啤酒”、“*很报纸”、“*很电视”。
从意义上看,动词表示行为动作。可以是具体的动作,例如:
& 走& 笑& 吃& 写……
可以是某种行为,例如:
&&&&& 学习& 研究& 参观& 分析……
可以是某种心理感觉活动,例如:
&&&&& 想& 考虑& 爱& 讨厌& 觉得& 认为& 同意& 反对……
可以是意愿,例如:
&&&&& 愿意& 能够& 可以& 应该……
一般将表示意愿的动词称为“能愿动词”(也有人称为“助动词”)。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也可以是一种存在变化,例如::
&&&&& 有& 是& 在& 变成& 成为……
从语法功能上看,动词能作谓语,例如:
& 我看& 他吃& 你喝& 她喜欢&&&&&&&&&&& [黑体的就是作所说的句法成分的名词,下同]
能作述语,后面或能带宾语,或能带补语。例如:
&&&&& 看书& 吃生鱼片& 喝啤酒& 喜欢京剧& 喜欢游泳
&&&&& 看清楚& 吃完& 喝下去& 喜欢得不得了
能受“不”的修饰。例如:
&&&&& 不看& 不吃& 不喝& 不喜欢&&&&& [黑体的就是受“不”修饰的动词]
汉语里的动词在一定条件下也能作主语、宾语,例如:
&&&&& 游泳有好处&&& 抽烟不好&&&
&&&&& 喜欢游泳&&&&& 禁止抽烟&&&&&&&
有一部分动词能重叠,单音节动词的重叠形式是“A?A”(第二个音节读轻音),如“看看”、“想想”、“听听”、“走走”等;双音节动词的重叠形式是“ABAB”,如“研究研究”、“考虑考虑”、“商量商量”等。
一般根据能不能带宾语,将动词分为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两小类──能带宾语的是及物动词,如“看”(看书)、“吃”(吃面条)、“喜欢”(喜欢京剧)等;绝对不能带宾语的是不及物动词,如“游泳”、“合作”、“咳嗽”等。
五、形容词
从意义上看,形容词都表示事物的性质。
从语法功能上看,形容词最大的特点是,能受“很”的修饰,而在受“很”修饰的同时不能带宾语。例如“干净”能受“很”修饰(如“很干净”),但不能同时带宾语,不能说“*很干净衣服”,所以“干净”是形容词。有一些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如“喜欢”、“爱”等,也能受“很”修饰(如“很喜欢”、“很爱”),但同时能带宾语(如“很喜欢京剧”、“很爱他”),所以“喜欢”、“爱”等仍是动词,不是形容词。有一些词,如“团结”、“丰富”、“方便”等,能受“很”修饰(如“很团结”、“很丰富”、“很方便”),有时也能带宾语(如“团结多数人”、“丰富精神生活”、“方便顾客”),但不能同时既受“很”修饰又带宾语,我们不说“*很团结群众”、“*很丰富文娱生活”。像“团结”、“丰富”这些词,一般把它们看作形容词兼动词──当它们带宾语时是动词,其它场合都是形容词。
形容词也能作谓语。例如:
& 个儿高& 眼睛大& 这苹果甜& 那衣服干净& 态度认真&&
能带补语,例如:
&&&&& 高极了& 大得很& 甜得不得了& 干净极了& 认真多了&&
能作补语。例如:
&&&&& 抬高& 放大& 变甜& 洗得干净&& 看得认真&&&&&&&&&&&
一般都能受“不”的修饰。例如:
&&&&& 不高& 不大& 不甜&& 不干净& 不认真&&&&&&&&&&
汉语里的形容词,在一定条件下也能作主语、宾语。例如:
&&&&& 虚心使人进步&&& 骄傲使人落后&&& 虚伪不好&&&
&&&&& 爱干净&&& 喜欢安静&&& 要虚心&&& 以为好&&&&&
有一部分形容词能重叠,单音节形容词有两种重叠形式:如果重叠后不儿化,形式是“AA”(第二个音节念本调),如“好好”、“大大”、“高高”、“慢慢”等;如果重叠后儿化,形式是“AA儿”(第二个儿化音节念阴平),如“好好儿”、“大大儿”、“高高儿”、“慢慢儿”等。
六、状态词
状态词是指下面这样一些词:
& 通红& 雪白& 喷香,&&& 红彤彤& 绿油油& 湿淋淋,& 黑咕隆咚& 灰不溜秋,
& 马里马虎& 糊里糊涂,& 干干净净& 清清楚楚,通红通红& 雪白雪白……
这些词从表面看,似乎跟形容词差不多,其实有很大的差别。我们不妨将形容词“香”、“干净”跟这类词的“喷香”、“干干净净”作一比较,就可以看出它们在语法功能上的差异:
第一形容词“香”、“干净”能受“不”修饰,如“不香”、“不干净”;可是“喷香”、“干干净净”都不能受“不”的修饰,我们不说“*不喷香”、“*不干干净净”。
第二形容词“香”、“干净”能受“很”修饰,如“很香”、“很干净”;可是“喷香”、“干干净净”都不能受“很”的修饰,我们不说“*很喷香”、“*很干干净净”。
第三形容词“香”、“干净”能带补语,如“香极了”、“香得很”、“香得醉人”和“干净极了”、“干净得很”、“干净得一点儿灰尘都没有”;可是“喷香”、“干干净净”都不能带补语,我们不说“*喷香极了”、“喷香得很”、“喷香得醉人”和“*干干净净极了”、“干干净净得很”、“干干净净得一点儿灰尘都没有”。
&&& 从所表示的意义看,形容词表示事物的性质,而这些词都表示事物的某种状态。正因为这样,所以我们把这类词称为“状态词”。
七、区别词
区别词是指下面这样一类词:
& 公&&& 母&&& 雌&&& 雄&&& 男&&& 女&&& 荤&&& 素&&& 阴&&& 阳&&& 金&&& 银
& 微型& 巨型& 急性& 慢性& 彩色& 黑白& 公共& 私营& 野生& 切身& 初等& ……
从语法功能上看,这类词只能直接修饰名词,或加结构助词“的”形成“的”字结构。例如:
&&&&& 公山羊& 母山羊& 男宿舍& 女宿舍& 金项链& 银手镯& 微型电脑& 私有财产
&&&&& 公的&&& 母的&&& 男的&&& 女的&&& 金的&&& 银的&&& 微型的&&& 私有的……
从所表示的意义来看,这类词大都表示事物的区别性特征。因此,现在都称之为“区别词”。
数词,有基数词和序数词两小类。基数词表示数目的多少,如“一”、“三”、“十”等;序数词表示事物排列次序的先后。例如:“第一”、“第二”、“第四”、“第五十六”等。
汉语中最基本的基数词有以下一些:
一& 二& 两&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O& 半& [个数词]
十& 百& 千& 万& 亿& 兆&&&&&&&&&&&&&&&&&&&&&&&&& [位数词]
汉语中所有的数目都由这些基数词构成,不管是整数(如“十四”、“四十”)、分数(如“二分之一”)、小数(如“三点一四一六”)。
&&& 序数词头上大都有“第”(如上面所举的“第一”、“第二”),也可以没有“第”,在形式上跟一个表示整数的基数词一样。例如:
&&&&& 三年级(=第三个年级)、五层楼(=第五层楼)
&&&&& 一百五十三号(=第一百五十三号)、公元一九九九年(=公元第一九九九年)
量词用来表示计量单位。在汉语中,无论说明事物的数量、行为动作的数量、时间的数量,也无论说明事物的次序先后、行为动作次序的先后、时间的次序先后,一般都不能只用一个数词来表示,一定得用上一个表示数量单位的词,即本小节所要说的“量词”。例如:
& 三本书(*三书)&&&&&&& 五个学生(*五学生)
& 去了三次(*去了三)&&& 玩儿了两回(*玩儿了两)
& 住了三年(*住了三)&&& 工作了三天(*工作了三)
汉语里的量词可以分为三小类:
&&& (一)名量词,表示事物的计量单位,如“个、支、条、张、块、封”等。
(二)动量词,表示行为动作的计量单位,如“次、下、遍、回、趟”等。
(三)时量词,表示时间的计量单位,如“年、天、时、分、分钟、秒”等。
从语法上看,量词的最大的特点是,它只能跟数词或指示代词“这”、“那”或疑问代词“哪”相结合。例如:
&&&&& 三个& 这个& 那个& 哪个
三次& 这次& 那次& 哪次
五天& 这天& 那天& 哪天
代词具有指代功能。汉语代词按指代意义的不同可以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三小类。下面略作说明。
(一)人称代词。现代汉语里的人称代词主要有以下17个:
& 我&&&&& 咱&&&&&& 你(您)&& 他(她、它)
& 我们&&& 咱们&&&& 你们&&&&&& 他们(她们、它们)
& 人家&&& 别人&&&& 大家&&&&&& 自己
关于人称代词,需说明以下几点:
第一、需注意“咱”、“咱们”跟“我们”的区别。用“咱”或“咱们”一定包括听话人在内,例如:
(1)&& 山本先生,咱(们)该走了。
例(1)“咱(们)”就既包括说话人在内,也包括山本先生在内。而“我们”可以不包括听话人在内,也可以包括听话人在内。例如:
(2)&& 山本先生,我们该走了,过些日子再来看您。
(3)&& 山本先生,我们该走了,您的行李我帮您拿。
例(2)里的“我们”不包括听话人山本先生在内,而例(3)里的“我们”就包括听话人山本先生在内。
第二、“您”是“你”的敬称,例如:
(4)&& 李老师,您说得真好。
(5)&& 奶奶,您慢点儿走,别摔着。
“您”的复数形式是“您们”,不过只偶而在书面上用(主要在写信时用);在口语里不用“您们”,一般用“您几位”这类格式。例如:
(6)&& 您二位要喝点儿什么?
(7)&& 让您三位久等了,真对不起。
(二)指示代词。汉语里的指示代词可以分“这”系和“那”系两组:
& 这& 这儿& 这里& 这会儿& 这些& 这么& 这样& 这么样
& 那& 那儿& 那里& 那会儿& 那些& 那么& 那样& 那么样
“这”系的指示代词表示近指,“那”系的指示代词表示远指。例如:
&&&&& (1)“那三位同学坐我这儿来。”张教授指着站在那边的三位同学说。
&&&&& (2)我身边的这个孩子是大哥的儿子,靠窗口站着的那个孩子是我们家的小铁蛋儿。
例(1)所说的“那三位同学”原先一定不在张教授跟前,所以张教授说到他们时用“那”来指明,而说到自己所在的地方就用“这”指明。例(2)对自己身边的孩子用“这”指明,对不在身边而靠窗口站着的孩子就用“那”指明。
(三)疑问代词。疑问代词主要是用来表示疑问。现代汉语里的疑问代词主要有以下几个:
& 谁&&& 什么& 哪&&&&& 哪里& 哪儿& 多会儿&
& 怎么& 怎样& 怎么样& 几&&& 多少& 多&&&
关于疑问代词,主要需说明这样一点,疑问代词有时在句中并不表示疑问。例如:
(1)他什么都不吃。
(2)那个人好面熟啊,好像在哪儿见过。
(3)今天不怎么冷。
例(1)-(3)里的疑问代词都不表示疑问──例(1)“什么”表示任指,含周遍意义,泛指吃的东西;例(2)“哪儿”表示虚指,相当于“某个地方”的意思;例(3)“怎么”表示一定程度。疑问代词的这种用法一般称为“疑问代词的非疑问用法”。
&十一、副词
副词是只能作状语的词。例如“已经”,它在句子里只能作状语(如“已经上课了”、“已经放假了”),不能作别的句法成分。前面讲过,部分形容词也能作状语,例如“认真”可以作状语,如“认真学习”,但是它还能作别的句法成分,如“态度认真”(作谓语)、“认真的态度”(作定语)、“写得很认真”(作补语)等。显然,副词和形容词是有区别的。只能作状语的词才是副词。
由于副词是只能作状语的虚词,所以一般对副词多从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上来加以分类。常提到的有以下几类:
(1)表示程度,如“很、挺、太、最、更、非常”等;称之为“程度副词”。
(2)表示范围,如“都、全、只、仅、仅仅”等;称之为“范围副词”。
(3)表示时间,如“正在、刚、就、才、马上、常常、曾经、已经、忽然、终于”等;称之为“时间副词”。
(4)表示否定,如“不、没(有)、别、甭”等;称之为“否定副词”。
(5)表示重复、追加或频度,如“重新、又、还、再、再三、屡屡”等;称之为“频度副词副词”。
(6)表示方式,如“悄悄、亲自、一起、互相、死死”等;称之为“方式副词”。
(7)表示语气,如“却、偏、偏偏、难道、简直”等;称之为“语气副词”。
&&& 注意,有的副词,意思单一,只是属于某一小类的。如“不”只属于否定副词的范围;“简直”只属于语气副词。可是有的副词能表示多种意思,所以可以兼属几个不同的小类,如“还”,有时表示程度,可看作是程度副词,如“他比我还高”、“这个地方还干净”。
&十二、介词
介词主要是指以下一些词:
&&&& 把& 被& 从& 对& 对于& 关于& 跟& 除
&&&& 连& 向& 往& 自& 自从& 在&&& 到& 比
介词都不能单说,也不能单独作主语、谓语等句法成分,它后面总得跟上一个别的成分(大多是名词性成分),组成一个介词结构,例如“把书”、“被他”“从北京”“对你”等。介词结构本身也不能单说,也不能作谓语,例如我们不能单独说:
&&&&& (1)*把我的书
&&&&&&&&&& *我把书
介词结构在句中主要是作状语,例如:
&&&&& (2)我把书还了。
(3)他从北京来。
有少数介词形成的介词结构带上“的”之后,可以修饰名词,作定语。例如:
&&&&& (4)对考试的意见
&十三、连词
&&& 连词是用来连接词、词组或句子的一类词。例如:
&&&& 和&&&&& 或&&&&& 或者&&& 还是&&& 以及&&& 并&&& 并且&&& 而
&&&& 尽管&&& 即使&&& 哪怕&&& 只要&&& 只有&&& 不论& 不管&&& 然而
&&&& 可是&&& 否则&&& 况且&&& 何况&&& 如果&&& 因此& 由于&&& 即使
从连词所表示的逻辑关系看,连词可分为两小类:
(一)表示联合关系的连词。其中
& 有的表示并列关系,如:和、跟、同、与、以及……;
& 有的表示选择关系,如:或、或者、还是、与其、宁可……;
& 有的表示递进关系,如:不但、不仅、并且、而且……。
(二)表示主从关系的连词。其中
& 有的表示因果关系,如:因为、由于、所以、因此……;
& 有的表示假设关系,如:假如、如果、要是……;
& 有的表示让步关系,如:虽然、固然、尽管、固然……;
& 有的表示让步假设关系,如:即使、哪怕、就是……;
& 有的表示条件关系,如:只有、只要、无论、不论、不管……;
& 有的表示转折关系,如:但是、可是、然而、不过……;
& 有的表示推论关系,如:既然、可见……。
关于连词的具体用法我们将在本章“复句”这一节里加以介绍。
&十四、助词&
助词是附在词或词组后面表示一定的结构关系或附加意义的一类词。助词可以分为动态助词、结构助词和数量助词(如“来、等、等等、左右、上下”等)三小类。其中动态助词和结构助词比较重要,下面特别介绍一下。
&&& 动态助词有“了、着、过”三个,它们主要用在动词之后。“了”表示动作的完成或实现;“着”表示动作或状态的的持续;“过”表示有某种经历。例如:
(1)吃了一个苹果
&&&& 买了一件衣服
(2)外面下着大雨
&&&& 他在床上躺着
(3)学过英语
&&&& 去过北京
结构助词有“的、地、得、所、似的”几个。
“的”和“地”,读音都是“de”(轻声);它们附在修饰语后面标示前后成分之间是修饰关系;但二者有明确的分工:定语之后用“的”,状语之后用“地”,前者如“聪明的孩子”(不能写成“*聪明地孩子”),后者如“仔细地看”(不能写成“*仔细的看”)。“的”字还有一个用法,那就是附在实词性词语之后,组成一个可以指代事物的“的”字结构。例如“木头的”指用木头做的物品,“便宜的”指价格便宜的东西,“骑车的”指骑车的人。“的”字结构是名词性的,在用法上大致相当于一个名词。
“得”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后,引出表示可能、状态或程度的补语,例如:
&&&&& (4)吃得完&&&&&&& 爬得上去&&&&&&&&&&&&& [可能]
&&&&& (5)洗得很干净&&& 笑得直不起腰来&&&&&&& [状态]
&&&&& (6)好得很&&&&&&& 苦得不得了&&&&&&&&&&& [程度]
“所”,加在及物动词头上,形成一个名词性的“所”字结构,如“所见所闻”、“所答非所问”。 “所“字结构是古汉语里遗留下来的。在现代汉语里, “所”字结构单独作主语或宾语的情况已很少见,更常见的是,“所”与“的”配合使用。例如:
(7)他没有去过那里,所说的只是从诗赋中、历史上得来的印象。(朱自清)
(8)这半年来,我们所见的,却只有他的静默而已。(朱自清)
&“所”字结构多用于书面语,口语里很少用。
十五、语气词&
语气词主要用在句尾,表示某种语气。例如:
(1)她多漂亮啊!
(2) 你去吗?
(3) 快走吧!&&&
其中的”啊””吗””吧”就是语气词,它们在上面的句子里分别表示感叹语气、疑问语气和祈使语气。常用的语气词主要有:
&&&&& 啊& 吗& 吧& 啦& 呢& 了2& 罢了……
&&& 语气词“了2”和助词“了1”字形、读音相同,但用法和意义都不同。语气词“了2”只用在句尾,表示变化和肯定;助词“了1”只用在句中,表示行为动作的完成或实现。例如“他吃了饭了”,前一个“了”是助词“了1”,后一个“了”是语气词“了2”。
十六、有的词可以兼不同的词类DD词的兼类
语言里绝大多数词都可以按照语法功能的异同分别划入不同的类,但有少数词既具有这类词的语法功能,又具有那类词的语法功能,而意义上有联系,这样的词一般称为兼类词,这种现象叫词的兼类现象。例如:
&&& 代表&& (a) 我们选了三位代表.&&&&&&& [名词]
&&&&&&&&&& (b) 他代表我们发言.&&&&&&&&& [动词]
&&& 科学&& (a) 学习自然科学.&&&&&&&&&&& [名词]
&&&&&&&&&& (b) 这个方法很科学.&&&&&&&&& [形容词]
&&& 热&&&& (a) 今天很热.&&&&&&&&&&&&&&& [形容词]
&&&&&&&&&& (b) 你热一下饭.&&&&&&&&&&&&& [动词]
注意: “开会”的“会”(名词)和“会唱歌”的“会”(动词)不是兼类词,而是同音词,因为这两个“会”在意义上毫无联系,只是字音、字形相同而已。临时活用也不看作词的兼类,例如:
(1)那家伙比秦桧还秦桧。
(2)他这个人是很唐?吉诃德的。
(3)你也太近视眼了!
例(1)-(3)都是名词活用为形容词的例子。例(1)里的“秦桧”,例(2)里的“唐吉珂德”,例(3)里的“近视眼”都是名词,按说它们都不能受程度副词修饰,但这里分别受程度副词“还”、“很”、“太”的修饰,似乎变成形容词了,其实都只是临时活用为形容词,并不真成了形容词。它们都不属于词的兼类。
十七、常见的词类误用毛病
所谓词类误用,是指错把属于某类词的词当作其他词类的词来用。例如:
(1)*中国这20年来的变化真是惊人,就拿电视机、洗衣机、电话、电脑来说吧,
在20年前,平常百姓家对这些是想都不敢想的高档商品,如今在北京、上海等
许多大城市,都已成为日常的必须日用品了。(报)
例(1)里的“必须”应改为“必需”。“必须”是副词,它只能作状语。现在把它误作为动词去修饰名词“日用品”了。这可能是因为“必须”和“必需”是同音,而且还部分同形,所以把它们搞混了。这就是词类误用的实例。
词类误用有多种情况。
(一)名词误用为形容词。例如:
(2)*叶莹兰是个很智慧的孩子。(书)
(3)*女子举重运动一直是我们很优势的项目。(报)
例(2)-(3)里的“智慧”、“优势”都是形容词,它们不能受程度副词修饰。例(2)里的“智慧”宜换成“聪明”。例(3)或在“优势”前加个“有”,说成“……是我们很有优势的项目”;或干脆把“优势”前后的“很”和“的”删去,在“我们”后加上一个“的”字,说成“……是我们的优势项目”。
&&& (二)名词误用为动词。例如:
(4)* 在他心目中,古陵县的变化可以认为是缩影着整个省。(报)
(5)* 当他知觉王守忠欺骗了自己,他怒火中烧,……。(报)
例(5)-(6)里的“缩影”、“结晶”、“知觉”都是名词,它们都不能带宾语。例(5)可改为“……古陵县的变化可以看作整个省的缩影”。例(6)可改为“……看作当时贵族语言风格的结晶”。例(7)宜将“知觉”换成“觉察”。
(三)形容词误用为动词。例如:
&& &(7)* 她并不害怕嘲讽,但她怯懦人言杀人。(报)
& &&(8)* 有的黑白照片,其摄影效果优越彩色照片。(报)
例(7)-(8)里的“怯懦”、“优越”都是形容词,它们不能带宾语。例(7)宜将“怯懦”改为“害怕”。例(8)可把“优越”改为“优于”。
(四)名词误用为副词。例如:
& &&(9)* 他兴致地观赏着每一件展品。
& &&(10)* 这种治疗方法确实效力地遏制了流感的蔓延。(报)
例(9)、(10)里的“兴致”、“效力”都是名词,不能作状语。例(9)可改为“他饶有兴致地观赏着……”,或改为“他兴致勃勃地观赏着……”。例(10)可将“效力”改为“有效”。
&第三节& 最常见的词组
词组是语言中按照一定的句法规则组成的语言成分,例如“学生学习”、“吃香蕉”、“红苹果”、“努力学习”、“爸爸和妈妈”等。词和词按照不同的语法规则进行组合就造成不同类型的词组。下面介绍现代汉语中最常见、最基本的五种类型的词组。
&一、偏正词组
这种词组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修饰、限制、说明后一部分;后一部分是被前一部分修饰、限制、说明的,是整个词组的核心。前一部分称为修饰语,后一部分称为中心语。例如“干净衣服”就是偏正词组,“干净”是来修饰、限制、说明“衣服”的,“衣服”是该词组的核心,其中的“干净”就是修饰语,“衣服”就是中心语。再如“刚来”也是偏正词组,副词“刚”是来修饰、限制、说明动词“来”的,“来”是该词组的核心,其中“刚”是修饰语,“来”是中心语。
偏正词组,按它的语法性质,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名词性偏正词组,即在语法上大致相当于名词。例如:
& &(1)白衬衣&&&&&& 漂亮的衣服 |
&&&& 木头桌子&&&& 不锈钢的勺儿
&&&& 学校的房子&&&& 我的书
&&&& 红红的脸&&&& 绿油油的秧苗
&&& (二)动词、形容词或状态词性的偏正词组,即在语法上大致相当于动词、形容词或状态词。例如:
(3)刻苦学习&&&&&&& 仔细地听讲
&&&& 慢慢走着&&&&&&& 轻轻地敲了一下
&&&& 已经走了&&&&&&& 正在吃饭
&&&& 向他学习&&&&&&& 按他的意见办
&&&& 非常努力&&&&&&& 格外地热心
&&&& 老干干净净的&&& 一直老实巴唧的
&&&& 忽然电话铃响了& 干脆你去
&&& 为了区别起见,一般将名词性偏正词组里的修饰语称为“定语”,将动词、形容词或状态词性的偏正词组里的修饰语称为“状语”。定语常常可以带“的”,如“白衬衣~白的衬衣”、“木头桌子~木头的桌子”;而状语常常可以带“地”,如“刻苦学习~刻苦地学习”、“非常努力~非常地努力”。
二、述宾词组
&&& “干净衣服”是上面讲过的偏正词组,“干净”是定语,“衣服”是中心语。把这个偏正词组的前一部分“干净”换成别的成分,就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 A 干净衣服 → 脏衣服
&&&&& B 干净衣服 → 洗衣服
A组的“脏衣服”和“干净衣服”,虽然具体意思变了,但两部分的关系没有变,仍然是前一部分修饰限制后一部分,“脏衣服”仍是偏正词组;B组的“洗衣服”跟“干净衣服”可不一样了,不仅具体意思变了,前后两部分的关系也变了,前一部分叙述某种动作行为“洗”,后一部分指明受那动作行为影响、支配的对象(衣服),前后两部分是支配关系。“洗衣服”这样的词组,我们称之为述宾词组。
述宾词组也是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通常由动词性词语充任,表示某种行为动作,一般称之为述语,这是整个词组的核心;后一部分常见的是由名词性词语充任,也可以由动词、形容词性词语充任,它是受前一部分影响、支配的对象,称之为宾语。述语和宾语之间是一种支配关系。例如:
(1)&& 吃米饭&&&&&&&& 写了篇文章&&&&&&& 研究过哲学&&&&& 增进友谊&&&&&
(2)&& 去北京&&&&&&&& 逛公园&&&&&&&&&&& 来过一个人&&&&& 洗凉水
(3)&& 看打球&&&&&&&& 学过游泳&&&&&&&&& 打算回去&&&&&&& 值得考虑
(4)&& 爱干净&&&&&&&& 怕冷清&&&&&&&&&&& 觉得不舒服&&&&& 以为很好
(5)&& 听说他回来了&& 知道她已经走了&&& 希望他来&&&&&&& 以为他来了
例(1)-(5)都是述宾词组。作述语的都是动词性词语;就宾语看,例(1)、(2)作宾语的是名词性词语,例(3)是动词性词语,例(4)是形容词性词语,例(5)是主谓词组。
三、述补词组
“洗衣服”是上面讲的述宾词组,如果把“衣服”换成“干净”,“洗干净”就是述补词组了。
述补词组也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述语,只能由动词或形容词充任,是整个词组的核心;后一部分是补语,通常由动词、形容词性词语或状态词性词语充任。彼此之间是补充关系。例如:
(1)洗干净&&&&& 煮熟&&&&&&&&& 看懂&&&&&&& 写完
(2)走进来&&&&& 跑过去&&&&&&& 拿来&&&&&&& 踢过来
(3)洗得干净&&& 洗不干净&&&&& 走得进来&&& 走不进来
(4)学得很认真& 洗得干干净净& 白得像雪&&& 干净得一点灰尘都没有
(5)好极了&&&&& 乐坏了&&&&&&& 香死了&&&&& 热得很&&& 冷得不得了
有的述补词组的述语带有“得”,如“洗得干净”、“走得进来”、“学得很认真”、“冷得不得了”等;有的不带“得”,但也可以插入“得”,例如:
& 洗干净&Y洗得干净&
插入“得”后还是述补词组,只是意思有一些变化。
&&&& 四、主谓词组
主谓词组由主语和谓语两部分组成,主语是陈述的对象,一般也可看作话题;谓语是对主语所提出的对象加以陈述,或说明主语干什么,或说明主语怎么样,或说明主语是谁、是什么。一般主语在前,谓语在后。主语和谓语之间是陈述关系。例如:
(1)&& 他去&&&&&&&&& 我喝&&&&&&&&& 你出去
(2)&& 那鞋好看&&&&& 心情舒畅&&&&& 环境优美
(3)&& 他的脸通红&&& 眼睛大大的&&& 个儿高高的
(4)&& 张三是学生&&& 我是会计师&&& 这是茄子&&&& 那是韭菜
以上举的都是主谓词组,只是作谓语的成分有所不同。例(1)是动词,例(2)是形容词,例(3)是状态词,例(4)是由动词“是”带上名词的述宾词组。
&&&& 五、联合词组
联合词组有三个特点:第一,各组成成分之间没有主次之分,彼此地位平等;第二,各组成成分的词性一般相同;第三,组成成分可以不止两项。例如:
(1)&& 爸爸和妈妈&&& 长江、黄河、淮河&&& 真的、善的、美的& [名词性联合词组]
(2)&& 研究讨论&&&&& 唱歌跳舞喝酒&&&&&&& 听说读写&&&&&&&&& [动词性联合词组]
(3)&& 又高又大&&&&& 干净、整齐、明亮&&& 真善美&&&&&&&&&&& [形容词性联合词组]
联合词组各成分之间,有时候没有语音停顿,有时候有语音停顿,书面上一般用顿号(、)表示,如上面举的“长江、黄河、淮河”。联合词组各成分之间往往可以用一些关联词语,如“和”(爸爸和妈妈)、“并”(研究并决定)、“又”(又好又便宜)、“或”(今天或明天)、“还是”(喝咖啡还是喝茶)等。
从各成分之间的意义关系看,联合词组可以具体表示三种关系:
&&& (一)表示并列关系。如:“爸爸和妈妈”、“研究商量”“真的、善的、美的”等;
&&& (二)表示选择关系。如:“今天或明天”、“棉的或者毛的”、“米饭还是面条”等;
(三)表示递进关系。如:“妈妈甚至奶奶(都同意)”、“研究并决定”、“多而好”等。
&&& 从语法上看,联合词组可以是名词性联合词组,如“爸爸和妈妈”、“长江、黄河、淮河”、“真的、善的、美的”等;也可以是动词性或形容词性联合词组,如“研究讨论”、“唱歌跳舞”、“又高又大”、“真善美”、“多而好”等。
&六、两种特殊的词组
除了上面介绍的五种基本词组外,还有两种特殊的词组需要在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下,一种是连动词组,一种是兼语词组。
(一)连动词组
&&& 几个动词性词语连用而彼此不形成主谓、述宾、述补、偏正或联合关系的词组就叫做连动词组。连动词组中所表示的动作行为是由同一主体发出的,例如“我写信告诉他”里的谓语“写信告诉他”就是连动词组,其中的“写信”和“告诉他”这两种行为都是由主语“我”发出的。下面再举些连动词组的例子:
&&&&& &(1)(我们)下了课打篮球&&&&&&&
&&&&& &(2)(他)低着头想问题
&&&&& &(3)(他们)去上课&&&&&&&&&&&&&
&&&&& &(4)(我们)看电影去
&&&&& &(5)(他)有事儿没有去&&&&&&&&&
&&& &下面的词组也可以看作连动词组:
&&&&& (6)一看就明白
&&&&& (7)不问不知道
(8)越学越有兴趣
例(6)-(8)跟上面举的略有些不同,那就是前后两部分由连接成分连接。例(6)是“一……就……”,例(7)是“不……不……”。例(8)是“越……越……”。因此也有人把这些词组叫“连锁词组”。
(二)递系词组
递系词组,也有人称为“兼语词组”,其特点是:第一,只包含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一定是一个述宾词组,后一部分常见的是一个动词性成分,有的也可以是一个形容词性成分;第二,作为前一部分的述宾词组,其宾语在意念上一定是后一部分中的主要动词的施事或后一部分中的形容词所
说明的主体;前者如“请他来一下”,后者如“称赞他勇敢”。前一个递系词组由“请他”和“来一下”两个动词性成分组成,前一部分“请他”是述宾词组,其宾语“他”在意念上是后一部分中动词“来”的施事;后一个递系词组由动词性词组“称赞他”和形容词“勇敢”组成,前一部分的“称赞他”是述宾词组,其宾语“他”在意念上是后一部分中形容词“勇敢”所说明的主体。下面是类似的例子:
(1)& 请你提意见&& 派小李去&& 有人找你&&& 让他先走&&& 推选他当我们的代表
(2)& 称赞她聪明&& 嫌他脏&&&& 怪他太慢&&& 夸她勤奋&&& 羡慕她有一个好丈夫
七、简单词组和复杂词组
&&& 简单词组是指组成成分为单词的词组。如“白马”、“吃苹果”、“看完”、“他来”、“黄河、长江”等,它们就都是简单词组。
&&& 一个词组,如果它的组成成分本身又是词组,或者说如果它内部又包含有词组,那么这种词组就称为“复杂词组”。例如“不吃甜的东西”,这是个述宾词组,而它的述语“不吃”是个带状语的偏正词组,宾语“甜的东西”是个带定语的偏正词组。显然,“不吃甜的东西”这个述宾词组内部又包含有词组,所以“不吃甜的东西”这个词组就是个复杂词组。在实际语言中,我们很少见到或听到只包含两个词的词组,一般都是复杂词组。
&&& 八、学会分析复杂词组的方法
一个词组如果只包含两个词,分析起来很容易,一分为二就行了。对于一个复杂词组,该怎么分析呢?分析复杂词组,目前最合适的分析方法是层次分析法。下面略加介绍。
我们知道,语言构造是有层次性的。拿一个词组来说,如果它内部包含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词,从表面看这些词是一个挨着一个地排列着的,但在内部构造上,它们不一定处于同一个平面上。例如“我不去”这个词组包含三个词──“我”、“不”、“去”,它们并不像人排队那样挨次发生关系的,而是“不”先跟“去”发生关系,然后“不去”这个组合再跟“我”发生关系,从而形成不同的构造层面,如下图所示:
& 我& 不& 去
&&&&&&&&&&&
&所以“我不去”就属于复杂词组。
&&& 语言构造的这种层次性,决定我们分析一个复杂的词组时,都必须按照它内部的层次构造逐层分析,不断找出每一层面的直接组成成分,并指出直接组成成分之间的句法关系,一直分析到词为止。这种分析方法就叫作“层次分析法”。因为这种分析法要求不断找出每一层面的直接组成成分,所以层次分析法也称作“直接组成成分分析法”;又由于每一层面基本都是二分,所以又俗称“二分法”。我们要掌握好这种分析复杂词组的方法。下面我们用层次分析法分析一些复杂词组,其中包括递系词组和连动词组:
& 他& 弟弟& 正在& 打& 网球&&& 唱得& 嗓子& 都& 哑了&&& 请& 张爷爷& 去& 看& 京戏
&&&&& 1&&&&&&&&&& 2&&&&&&&&&&& 1&&&&&&&&&& 2&&&&&&&&&&&&&& 1&&&&&&&&&& 2&&&&&&
& 3&&& 4&&&&& 5&&&&&& 6&&&&&&&&&&&&&& 3&&&&&& 4&&&&&&& 3&&& 4&&&&& 5&&&&& 6&&
&&&&&&&&&&&&&&&&& 7&&& 8&&&&&&&&&&&&&&&&&& 5&& 6&&&&&&&&&&&&&&&&&&&&&& 7&&& 8
&&& 1-2& 主谓词组&&&&&&&&&&&&& 1-2& 述补词组&&&&&&&&&&&&& 1-2& 递系词组
3-4& “定-中”偏正词组&&&& 3-4& 主谓词组&&&&&&&&&&&&& 3-4& 述宾词组
5-6& “状-中”偏正词组&&&& 5-6& “状-中”偏正词组&&&& 5-6& 连动词组
7-8& 述宾词组&&&&&&&&&&&&&&&&&&&&&&&&&&&&&&&&&&&&&&&& 7-8& 述宾词组
九、词组的用处
词组在汉语里有下面两个用处:
一是跟别的词或词组构成复杂的词组。例如“洗衣服”,这是个述宾词组,下面都是由这个词组构成的复杂词组:
& (1)决定& 洗& 衣服&&&&& 洗& 衣服& 的&& 人&&&&&& 正在& 洗& 衣服
&&&&&&& 1&&&&&& 2&&&&&&&&&&&&&& 1&& (& )& 2&&&&&&&&& 1&&&&&& 2&&&
&&&&&&&&&&&& 3&&& 4&&&&&&& 3&&& 4&&&&&&&&&&&&&&&&&&&&&&& 3&&& 4&&&&&
&&&&&&&&&& 1-2 述宾词组&&&&&&& 1-2 “定-中”偏正词组&&& 1-2 “状-中”偏正词组
&&&&&&&&&& 3-4 述宾词组&&&&&&& 3-4 述宾词组&&&&&&&&&&&& 3-4 述宾词组
二是在一定的语境(即上下文)中独立形成为句子。“洗衣服”在下面的对话中是一个句子:
& (2)“你妈妈在干什么?”
&&&&& “洗衣服。”&&&&&&&&&&&&&&&&&&&& [述宾词组独立形成为句子]
&&&&& (3)“你想买什么洗衣机?”
&&&&&&&&& “国产的洗衣机。”&&&&&&&&&&&&&& [“定-中”偏正词组独立形成为句子]
&&&&& (4)“参观的人多吗?”
&&&&&&&&& “多得不得了。”&&&&&&&&&&&&&&&& [述补词组独立形成为句子]
第四节& 说说句子
一、&汉语里的句子句子是语言里最大的语法单位;但从表述的角度说,句子又是最基本的表述单位,因为只有句子才能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句子可以理解为语言中伴有一定句调、表示相对完整意义的语言成分。一句话完了,有一个较大的停顿,书面上用句号(。)、问号(?)或感叹号(!)来表示。例如:(1)&他们都去广州。 (2)&你先走吧。(3)&你想吃点儿什么?(4)&狼来喽!汉语语法的特点之一是,词组的构造规则和句子的构造规则基本是一致的。因此在汉语里,一个词组或一个词加上一定的句调就是句子。在汉语里,具备主语、谓语的主谓词组可以加上句调形成为句子,例如:(5)&爸爸回来了。(6)&我吃。(7)&那孩子很可爱。& 其它词组也可以加上句调形成为句子,例如:(8)&当心玻璃!&&&&&&&&&&&&&&&&&&& [由述宾词组加句调形成](9)&快走!&&&&&&&&&&&&&&&&&&&&&&& [由“状-中”偏正词组加句调形成](10)&唱得好!&&&&&&&&&&&&&&&&&&&&& [由述补词组加句调形成](11)“你下午干什么?”&&&& “做作业。”&&&&&&&&&&&&&&&&&&& [由述宾词组加句调形成](12)“刚才谁来啦?”&&&& “隔壁小王。”&&&&&&&&&&&&&&&&& [由“定-中”偏正词组加句调形成]有时甚至一个词也能加上句调形成为句子,例如:(13)&“谁?”“我。”(14)&“蛇!”但在实际语言中,由主谓词组形成的句子还是居多,所以句子一般都包含主语和谓语两个部分。例如“你们都去。”这个句子里,“你们”是主语,“都去”是谓语。再如:&&&&& (15)新来的老师& 教中国历史。&&&&& &&&&&&&&&&&&&&&&&&&& 主& 语&&&&&&&&&& 谓& 语&&&&&&&&&&&&&&
&&&&& (16)李先生& 是上海人。&&&&&&&&&&&& 主& 语&&&&&& 谓& 语&&
&&&&& (17)他的个儿& 挺高的。&&&&&&&&&&&&& 主语&&&&&& 谓语&& &&&&&&&&&&&&&&&&&&&&&&&&&&&
&&& 二、从构造上看句子上面所举的例子,都属于单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句按某种逻辑联系组合在一起,这样形成的句子就称为“复句”。请先看两个例句:(1)今天小张病了。(2)他不能来上课了。例(1)和例(2)都是主谓句,它们都是单句。如果把它们按因果关系组合在一起,成为:(3)今天小张病了,他不能来上课了。例(3)就是一个复句了。一般将其中的“今天小张病了”和“他不能来上课了”称为“分句”。&&&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说复句是由单句组合成的,这只是一种方便的说法,是为了让大家容易理解。从道理上说,复句本身是一个句子,组成复句的“单句”(即分句)既然只是复句的一部分,那么它本身就不能再叫做“单句”。&&& 下面的句子都属于复句:(4)如果你想去,我就陪你去。(5)她不但聪明,而且很勤奋。(6)你去,我也去。(7)你是去广州呢,还是去厦门呢,还是去昆明?(8)雨停了,风也小了,但乌云依然没有散去。可见,从结构上看,句子首先可以分为单句和复句两大类。关于复句,还可以进一步分类,详细情况,我们将在本章第八节介绍。现在先说说单句在构造上的分类。&&& 单句,从构造上说,首先可以分为主谓句和非主谓句两类。具备主语和谓语两部分的句子叫“主谓句”。如上面举的例(1)、(2)。但是句子不一定总是由主谓词组形成,不一定总是包含主语和谓语。例如:&&&&& (8)出太阳了。&&&&&&&&&&& &&&&& (9)别说话!&&&&& (10)疼得他都要掉眼泪了。&&&&& (11)“陈校长回来了吗?”&&&&&&&&&& “已经回来了?”&&&&& (12)“你在干吗?”&&&&&&&&&& “写信呢。”从结构上看,例(8)只包含述语(“出”)和宾语(“太阳”),例(9)只包含状语(“别”)和中心语(“说话”),例(10)只包含述语(“疼得”)和补语(“他都要掉眼泪了”),例(11)问话只包含状语(“已经”)和中心语(“回来了”),例(12)答话只包含述语“写”和宾语“信”。这些句子都不具有主语和谓语,都不是主谓句。我们称这类不具有主语和谓语的句子为“非主谓句”。不过上面这五个句子又可以分两种情况:例(8)、例(9)、例(10)是一种情况,它们可以不依赖上下文而表达比较明确、完整的意思,一般称这种句子为“无主句”;例(11)、(12)是另一种情况,它们得在一定上下文里才能表达一个比较明确、完整的意思,一般称这种句子为“不完全主谓句”,即看作是承前省略了主语的主谓句。无主句和不完全主谓句的区别主要有两点:第一,无主句不必依赖一定的上下文,它可以独立存在;不完全主谓句则必须依赖一定的上下文,离开了一定的上下文不能存在,也就是说不完全主谓句离开了一定的上下文,不能表示清晰的意思。第二,从表面看,无主句似乎是一种省略了主语的句子,事实上这种句子是补不出或无需补出明确的主语的。而不完全主谓句里被省略的主语都可以补出来,上面举的例(11)、(12)也可以说成:&&&&& (13)“陈校长回来了吗?”&&&&&&&&&& “陈校长已经回来了?”&&&&& (14)“你在干吗?”&&&&&&&&&&& “我写信呢。”有的句子是由一个单词形成的。请看下面的对话:&&&&& (15)“谁?”&&&&&&&&&& “我。”&&&&&&&&&& “进来!”&& 这种句子一般称为“独词句”。独词句也属于非主谓句。综上所述,句子的结构分类可图示如下:&&&&&&&&&&&&&&&&&&&&&&&&&&&&&& 主 谓 句&&&&&&&&&&&&&&&&&&& 单句&&&&&&&&&&&&&&&&&&&& 不完全主谓句&&&&&&&&&&&&&&&&&&&&&&&&&&&&&& 非主谓句&&&&&&&&& 句子&&&&&&&&&&&&&&&&&&&&&&&&&&&&&& 无主句(包括独词句)
&&&&&&&&&&&&&&&&&&& 复句(还可以进一步分类,详见本章第八节)
&&& 三、从用途上看句子从用途上看,或者说从表达上看,句子可以根据句子所表达的内容和语气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四类。(一)陈述句。陈述句的作用是报道一件事实。例如:(1)&他们在上课。(2)&我哥哥已经结婚了。(3)&他明天不去上海。(4)&今天是星期六。(5)&这孩子很可爱。陈述句表示陈述语气,句调是一个降调。在书面上陈述句末尾都用句号(。)。(二)祈使句。祈使句是用来对听话人表示某种请求、商量、命令、劝阻或警告等意思的句子。例如:(1)你把那桌子搬到外面去。(2)你明天走吧。&&&&& (3)站起来!(4)你别喝了!(5)不准随地吐痰!祈使句表示祈使语气,句调有的是一个降调,有的是一个急促的高降调。在书面上祈使句末尾或用句号(。)、或用叹号(!)。(三)疑问句。疑问句的作用是提出问题。在书面上,疑问句末尾都用问号(?)。疑问句内部又可细分为四小类:1.是非问句。形式上跟有的陈述句、祈使句没有什么区别,不同的是句调用升调。回答时可以只用“是”、“不是”或点头、摇头来回答。例如:(1)他们在上课?(2)他并不知道?(3)今年是建校三十周年?(4)你叫他把那桌子搬到外面去?(5)不准抽烟?2.特指问句。句中一定有疑问代词,以表示疑问。回答时不能只用“是”、“不是”或点头、摇头来回答,而要作出具体回答。特指问句的句调可以用升调,也可以用降调。例如:(6)&刚才谁来了?(7)&你想喝点什么?(8)&他准备去哪儿旅行?(9)&这大衣多少钱?(10)&她最近身体怎么样?3.选择问句。问话人提出几种可供选择的情况,要听话人作出回答,其基本询问方式是“X还是Y”。选择问句的句调可以用升调,也可以用降调。例如:(11)&今天是星期三还是星期四?(12)&他想去北京还是上海,还是广州?(13)&你想喝可乐,喝咖啡,还是喝红茶?(14)&她个儿高,还是矮,还是不高不矮?4.反复问句。问话人只提出肯定与否定两项,要求听话人在肯定与否定之中作出回答。基本询问方式是“V不V”或“V没(有)V”。反复问句的句调可以用升调,也可以用降调。例如:(15)&你去不去?(16)&他明天来不来?(17)&那衣服贵不贵?(18)&那地方远不远?(19)&你看没有看今天的电视新闻?(20)&你去没去他家?口语中也可以只在句末用一个否定副词“不”或“没有”来表示反复问。例如:(21)&你去不?(22)&那地方远不?(23)&你看今天的电视新闻没有?(24)&你去他家没有?疑问句末尾常常用疑问语气词“吗”、“吧”或“呢”,来增强疑问语气。句末疑问语气词在使用上有分工:在是非问句末尾,用“吗”或“吧”,不用“呢”; 在特指问句、选择问句、反复问句末尾则用“呢”,不用“吗”或“吧”。例如:(25)&他们在上课吗 / 吧?(26)&这是谁告诉他的呢?(27)&他究竟去了福州,还是去了广州呢?(28)&他去没去学校呢?例(25)句末用“吗 / 吧”,属于是非问句;例(26)-(28)句末用“呢”,分别为特指问句、选择问句和反复问句。注意,下面两个问句看上去很像是非问句(因为句中没有疑问成分),其实不属于是非问句:(29)&我的笔呢?(30)&你一个人病了呢?例(29)、(30)实际是特指问句的一种省略形式,可以补出疑问代词。请看:(31)&a.我的笔在哪儿呢?&&&&&& b.我的笔到哪儿去了呢?(32)&你一个人病了怎么办呢?
(四)感叹句。感叹句用来抒发某种强烈的感情(如喜悦、愤怒、惊讶或悲哀等)。表示喜悦、愤怒、惊讶的感叹句一般用高而平的句调,表示悲哀的感叹句一般用低而趋降的句调。书面上感叹句末尾多用感叹号(!)。例如:(33)&这风景多美啊!(34)&你给我滚!(35)&蛇!(36)&敬爱的周爷爷,您安息吧!
二、&分析句子结构的基本方法在第三节“词组”里,我们曾说,分析复杂词组,用层次分析法。对于句子,我们如要对它的结构进行分析,也是用层次分析法。试以“我弟弟正在做英语练习”为例,用层次分析法可以把它分析为:
&&&& 我& 弟弟& 正在& 做& 英语& 练习。&&&&&&& 1&&&&&&&&&&&&&& 2&&&&&&&&& &&&& 3&&& 4&&&& 5&&&&&&&&& 6&&&&&& &&&&&&&&&&&&&&&&&&&&& 7&&&&& 8&&&&&&& &&&&&&&&&&&&&&&&&&&&&&&&&& 9&&& 10
1-2&&& 主谓关系&&&&&&&&&&& 3-4& “定-中”偏正关系5-6& “状-中”偏正关系&&&& 7-8&&& 述宾关系9-10&“定-中”偏正关系
第五节& 句子里的主语和谓语
&&& 一、关于主语和谓语主语和谓语是句子里互相对立而又互相依存的两个主要的句法成分。主语是说话人所要陈述的对象,谓语是来陈述主语的。在汉语里,主语一般可以理解为一个话题。例如(黑体字部分是主语):(1)&弟弟在看电影。&&&&&&&&&& (2)&信寄走了。(3)&她很聪明。(4)&她的眼睛大大的。&&&&&&& (5)&他家里有一只猫。(6)&今天是星期三。&&&&&&&& 由于汉语里的主语一般可以理解为说话的话题,所以句子的主语从语义上来看,可以是谓语动词(即谓语部分的核心动词)的施事(即动作者),如例(1);可以是谓语动词的受事(即受动者),如例(2);也可以是谓语所陈述的主体,如例(3)、(4);也可以是事物存在的处所,如例(5);也可以是判断的对象,如例(6)。
二& 作主语的词语主语通常是由名词性词语和名词性代词充任, 像上一小节所举的各个例句,其主语都是由名词性词语或人称代词充任的。“的”字结构是名词性的,所以也经常作主语,例如(黑体字部分是主语):(1)&木头的便宜。&&&&&&&&&& (2)&站在门口的是李英。在汉语里,表示时间、处所的名词也能作主语,因为我们也可以拿时间、处所作话题。例如:(3)&今天是五月一日劳动节。(4)&明天不会下雨。(5)&南京有个夫子庙。(6)&近处是一层层梯田。数量也能成为我们说话的话题,所以,数词和数量词也能作主语。例如:(7)&九等于六加三。(8)&十尺为一丈。(9)&六本太多了。在汉语里,动词或形容词性词语也能作主语,因为我们也可以拿行为动作或事物的性质作说话的话题。例如:(10)不去是对的。&&&&&&&& (11)锻炼身体有好处。例(10)、(11)是动词性词语作主语。下面是形容词性词语作主语的例子:(12)谦虚是一种美德。&&&&&& (13)骄傲使人落后。主谓词组都是表述某个事件或事实的,而事件或事实也能成为我们说话的话题,所以主谓词组也能作主语。例如:&&&&& (14)澳门回归值得庆祝。&&&&& (15)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完全是事实。例(14)里的“澳门回归”和例(15)里的“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都是主谓词组,在句子里都是作主语。
&&& 三、作谓语的词语&&& 谓语是陈述主语的,说明主语怎么样或是什么,因此谓语通常由动词、形容词或状态词性词语充任。例如(黑体字部分是谓语):(1)&他去。&&&&&&&&&&&&&&&& (2)&我写了一首诗。(3)&同学们都听懂了。&&&&&& (4)&他是医生。(5)&小华很聪明。&&&&&&&&&& (6)&这儿真美!(7)&她的脸通红。(10)所有房间都干干净净的。例(1)-(4)由动词性词语充任谓语,例(5)-(8)由形容词性词语充任谓语,例(9)、(10)由状态词性词语充任。名词性词语一般不作谓语,但有例外,表示日期、节令、天气、人的籍贯或描写人的外貌特征的名词性词语,有时也可以作谓语,特别在口语里。例如:(11)今天星期二。&&&&&&&&&& (12)六月一日儿童节。(13)今天晴天。&&&&&&&&&&&& (14)他四川人。(15)那孩子红红的脸。(16)那女孩儿黄头发。在汉语中,数量词,以及由数量词作定语的名词性偏正词组,也可以作谓语。例如:& (17)一斤一百元。&&&&& & (18)黄瓜两斤,西红柿三斤。&& (19) 一个人两个苹果。&&&&&&&&&&&&&&&&& & (20)我们组五个人,他们组六个人。例(17)、(18),“一斤一百元”就是“每斤卖一百元”的意思;“黄瓜两斤”是“黄瓜有两斤”或“黄瓜买两斤”等意思。例(19)、(20)“一个人两个苹果”就是“每个人(分)两个苹果”的意思;“我们组五个人”是“我们组有五个人”的意思。主谓词组也能作谓语,这也是汉语语法特点之一。例如:& (21)她呀,心地特别善良。例(21),全句主语是“她”,谓语是“心地特别善良”,而谓语本身又是一个主谓词组DD“心地“是主语,“特别善良”是谓语。如果用层次分析法分析的话,这个句子可分析为:&&&&& (21)她呀,心地& 特别善良。&&&&&&&&&&&& 1&&&&&&&&&& 2&&&&& &&&&&&&&&&&&&&&&&& 3&&&&&& 4&&&
&&&&&&&&&&& 1-2& 主谓关系, 3-4& 主谓关系
这种句子,一般称为“主谓谓语句”。关于主谓谓语句,我们将在本节第五小节中详细介绍说明。
四、施事主语句和受事主语句&&& 谓语如果是由动词性词语充任,那么从意义上看,主语一般说会有以下三种情况:A 主语是施事,即主语所指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的发出者。例如:(1)&他写了一封信。(2)&爸爸在修理汽车。B 主语是受事,即主语所指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的接受者。例如:(3)&今天的报纸看了。(4)&作业都交了。C 主语不是施事,也不是受事。这有两种情形:第一种情形是作谓语的动词性词语不表示具体的行为动作,如:“她是会计。”其中的谓语动词“是”不表示具体的行为动作,作为主语的“她”很难说是施事还是受事。类似的动词如“有、像、属于、包括、当作、成为”等等。第二种情形是作谓语的动词性词语虽然表示具体的行为动作,但是这个行为动作既不是主语所发出的,也不是主语所承受的。例如:(5)&这件事不怪他。(6)&前面来了一个人。(7)&昨天下雨。&&& 一般将主语是施事的主谓句,称为“施事主语句”;将主语是受事的主谓句,称为“受事主语句”。这里特别要说一下受事主语句。这类句子在汉语里用得很普遍,也很有特点,所以需要单独提出来谈谈。&&& 受事主语句有以下特点:第一、含有被动意义。汉语里的被动句,不一定有形式上的标志,受事主语句就是被动句。例如:(8)&杯子给弟弟打破了。(9)&自行车被偷走了。(10)信寄走了。(11)收音机修好了。这四个句子都含有被动意义,例(8)、(9)分别有表示被动的标志“给”和“被”;例(10)、(11)没有任何表示被动的标志。在汉语里,这四个句子都是被动句。&&& 第二、主语是有定的,即主语所指的事物,或者是说话双方已知的,或者含有周遍意义。例如:&&&&& (12)书买来了。&&&&& (13)那小说已经看完了。&&&& (14)一个字也不认识。&&&&& (15)什么都吃一点儿。例(12)、(13)中的“书”、“那小说”都一定是说话双方已知的事物,例(14)、(15)中的“一个字”、“什么”都带有周遍意义。第三、谓语一般要求是复杂的,也就是说谓语不能是单个动词。例如一般不单独说“苹果买”、“衣服拿”,除非在表示对比的句子中,或用作答话。例如:& (16)这孩子嘴刁,瘦肉吃,肥肉不吃。& (17)“你不喝啤酒?”&&&&&& “啤酒喝。”如果谓语是个动词性词组,或者动词后带上“了、着、过”,句子就能说了。例如:&&&&& (16)苹果不买了。&&&&& (17)衣服拿了两件。&&&&& (18)苹果买了。&&&&& (19)衣服拿了。&&&&& (20)苹果买过。&&&&&&&&&&&&&&&& &&&&& (21)衣服拿着!& 总之,在汉语里,受事主语句就是被动句,而且有一定特点。
&&& 五、汉语的句子可以有两个主语--主谓主语句和主谓谓语句&&& 在汉语里,主谓词组可以作主语,也可以作谓语。这都已在前面第二小节和第三小节说过了。由主谓词组充任的主语叫“主谓主语”(如“他去不合适”),由此形成的句子叫“主谓主语句”;由主谓词组充任的谓语叫“主谓谓语”(如“这件事我不知道”),由此形成的句子叫“主谓谓语句”。下面主要进一步谈一下主谓谓语句。&&& 请再看个实例:&&&&& (1)那几个人的工作我已经安排好了。在例(1)中,“那几个人的工作”是整个句子的主语;“我”则是作谓语的那个主谓词组“我已经安排好了”里的主语。一般将全句的主语称为“大主语”,将作全句谓语的那个主谓词组里的主语称为“小主语”。例(1)的意思似乎也可以用下面的说法来表达:& (2)我已经安排好了那几个人的工作。但是二者有区别: 第一,从结构上看,例(1)是主谓谓语句,例(2)是一般的主谓句。第二,从意思上看,例(1)是以“那几个人的工作”为话题,说明那几个人的工作“我”安排得怎么样了;而例(2)以“我”为话题,说明“我”作了一件事,“安排好了那几个人的工作”。下面再举些主谓谓语句的实例(为醒目起见,实例中的小主语用黑体字):&&&&& (3)孩子眼睛大大的。&&&&& (4)这个经验我们不能忘记。&&&&& (5)苹果一斤两块钱。&&&&& (6)他下棋下得很好。
&&& 六、在主谓组合中要注意的问题&&& 在主谓组合中主要得注意下面两个问题:&&& (一)要注意主语和谓语的配合&&& 主语和谓语是句子中两个最重要的密切相关的句法成分,主语是陈述的对象,谓语是对主语加以陈述,这就要求我们在组织句子时,首先要注意主语和谓语的配合,使谓语对主语的陈述尽量做到准确、恰当。例如:&&&&& (1)旧社会的苦力愁眉苦脸去典当,新社会的工人眉开眼笑跑银行。这是一张宣传储蓄的招贴画上的文字说明,两个分句的主语和谓语都配合得很好,收到了准确、鲜明、生动的表达效果。如果不注意主语和谓语的配合,就会犯主谓搭配不当的毛病。例如:&&&&& (2)*《光明日报》改版后,版面热气腾腾,报纸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读者面前。(报)&&&&& (3)*当年周恩来总理在这里所作的数小时的报告,仍在这里回响。(刊)&&&&& (4)张学思同志离开我们八年多了,他那崇高的革命品质,经常浮现在我们的脑海&&&&&&&&&& 中。(刊)例(1)“热气腾腾”不能用来陈述“版面”,宜换成“生动活泼”一类的词语。例(2)主语是“当年周恩来总理所作的数小时的报告”,谓语是“仍在这里回响”,报告怎么能回响呢?例(3)主语“他那崇高的革命品质”跟谓语“经常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中”不能搭配,如果要保留原主语,谓语可改成“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如果要保留谓语,主语宜改为“他那高大的形象”。&&& (二)要避免残缺&&& 残缺主语,这在写作中也是比较常见的毛病。例如:&&&&& (9)*从他们的成长和工作将证明这一点,那就是在新中国的摇篮里,也能够产生&&&&&&&&& “人类智慧的挑战者”。&&&&& (10)*通过四水村由穷变富的变化,清楚地表明了当前在农村中建立各种类型的生&&&& 产责任制是刻不容缓的事情。(11)*王铁贵奸污幼女的丑事一揭发,就更加气愤了,一致要求司法部门严惩这个&&&& 披着干部外衣的流氓。&&&&& (12)*她的发言,不时地被关欣打断,并把她轰出门外。例(9)―(12)都缺主语,造成这种毛病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滥用介词,如例(9)、(10)本来是有主语的,例(9)的主语应该是“他们的成长和工作”,例(10)的主语应该是“四水村由穷变富的变化”,现在分别被加上了介词“从”和“通过”后,就使它们失去了作主语的资格,从而造成句子残缺主语的毛病。例(9)、(10)分别删去介词“从”和“通过”就行了。二是在复句组织中随便转换句式,加之滥用省略,例(11)、(12)就都属于这种情况。例(11)、(12)都是复句,它们的第一个分句都是受事作主语的被动句,后面的分句却转用主动句式,主语又随便省略了,结果造成后面的分句残缺主语的毛病。例(11)应在第二个分句头上加上主语“大家”,例(12)后一分句可改为“最后她还是被轰出门外”。&&& 也有残缺谓语的现象,但较为少见,详见下文本章第十节。
第六节& 句子里的述语、宾语、补语&&& &&& 一、汉语里的述语和宾语述语和宾语是句子中两个重要的句法成分。前面第三节“词组”中介绍述宾词组时我们曾说过,述语表示行为动作,宾语是行为动作所支配、影响或涉及的对象。不过,这是一种概括的说法,其实汉语中述语和宾语在意义上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有以下几种:(一)宾语是述语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受事。这种宾语一般称为“受事宾语”。例如:(1) (我)看书&&& (姐姐)洗衣服&&& (他们)买房子&&&&&& (2) (他)写书&&& (妈妈)做衣服&&& (工人)盖房子例(1)和例(2)里的宾语都是受事,但有些不同:例(1)里的宾语所指的事物是在动作行为发生前就存在的,例(2)的宾语所指的事物在动作行为发生前并不存在,而是在动作行为发生之后所产生的结果.&&& (二)宾语是述语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施事。这种宾语一般称为“施事宾语”。例如:&&&&& (3)(这房子)住人&&& (我们家)来客人了&&& (门口)站着个孩子&&& (三)宾语表示处所。这种宾语一般称为“处所宾语”。例如:&&&&& (4)(我)去天津&&&&& (他)回北京了&&&&&&& (李老师)来学校了&&& (四)宾语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这种宾语一般称为“工具宾语”。例如:&&&&& (5)(我)吃大碗&&&&& (你别)洗凉水&&&&&&& (他)写毛笔“吃大碗”就是“用大碗吃”的意思。余者类推。&&& (五)宾语表示数量。这种宾语一般称为“数量宾语”。例如:&&&&& (6)(他)买了/两个&&& (我)写了/四篇&&&&&&& (客人)来了/三位&&& (六)宾语表示领有或存在的事物。例如:&&&&& (7)(他)有两个弟弟& (桌上)有一本书&&&&& (门外)是一条河宾语可以是施事、处所或工具,这也是汉语语法的特点之一。&&& 关于汉语里的宾语,还需要了解一点,那就是汉语里边有一种倾向,主语所指的人或物往往是有定的(即已知的、确定的),而宾语所指的人或物往往是无定的(即未知的、不确定的)。试比较:&&&&& (8)a 客人来了。&&&&&&&&&& b 来客人了。&&&&& (9)a 书买了。&&&&&&&,&&& b (我)买书了。例(8)a里的“客人”是主语,那“客人”是有定的;例(15)b里的“客人”是宾语,那“客人”是无定的。如果说话人和听话人事先都知道有客人要来,那么一定用例(8)a来表述客人到来的信息;如果说话人和听话人事先并不知道要有客人来而来了客人,那一定用例(8)b来表达这一信息。例(9)a里的“书”是主语,那“书”是有定的;例(9)b里的“书”是宾语,那“书”是无定的。只有当说话人和听话人事先都知道要买什么书,说话人才能用例(9)a;而如果听话人并不知道说话人买的是什么书,那么说话人只能用例(9)b。当然,这只是一种倾向。
&&& 二、能带宾语的词语&&& 在汉语中,及物动词和以及物动词为核心的动词性词组一般都能带宾语,作述语。例如:&&& &&&&& (1) 买衣服&&&&& 讲故事&&&&& 洗衣服&&&&& 写信&&&&& (2) 开汽车&&&&& 了解情况&&& 学习语法&&& 帮助同学&&&&& (3) 住人&&&&&&&&&& 来客人&&&&&&& 去北京&&&&& 坐椅子上&&&&& (4)(他)不戴眼镜&&& 很喜欢孩子&&& 就是这个人&&&&& (5)看完两本书&&&&& 拿出来一支笔& 看不完这本书&&&&& (6)分析研究这些问题&&&& 讨论并通过了他的建议&&&& 看不看电影注意:例(3)中作述语的动词“住、来、去、坐”等,在有的语言里是不及物动词,但是在汉语里可以看作及物动词,因为它们能带宾语,虽然所带的宾语不是受事,而是施事,或处所。&&& 形容词是不能带宾语的,但某些形容词带上补语后所形成的述补词组也能带宾语。例如:&&&&& (7)热死了两个人&&& 乐坏了小弟弟& 干死了很多树苗
&&& 三、能作宾语的词语&&& 名词和人称代词经常作宾语。例如:&&&&& (1)(妈妈)洗衣服&&& (他)写文章&&& (我)听音乐&&& &&&&& (2)(我)相信他们&&& (他)了解我&&& (爸爸)叫你&& 但是更常见的是各类名词性词组作宾语。例如: &&&&& (3)(妹妹)穿着新衣服&&&&& (他)写了一封信 &&&&& (4)(我)有哥哥、弟弟&&&&& (他)去过北京、上海、西安 &&&&& (5)(我)买木头的&&&&&&&&& (他)不吃冷的 例(3)是偏正词组作宾语,例(4)是联合词组作宾语,例(5)是“的”字结构作宾语。&&& 数量词也能作宾语. 例如:&&&&& (6)(书)买了五本&&&&& (他)吃两个&&&&& (老师)来了三位 &&&&& (7)(你)去一趟&&&&&&& (她)唱了两回&&& (我)看过两次&&&&& (8)(你)等一会儿&&&&& (他)住了四年&&& (这本书)看三天 例(6)宾语是由名量词形成的数量词充任,例(7)宾语是由动量词形成的数量词充任,例(8)宾语是由时量词形成的数量词充任。&&& 值得注意的是,在汉语里动词性词语、形容词性词语和主谓词组也能作宾语。例如:&&&&& (9)(他)喜欢笑&& (我们)准备马上出发 &&&&& (10)(她)爱干净& (我)觉得很好&& (他)认为好极了 &&&&& (11)(我)听说她回来了&&&&&& (我们)希望你去 例(9)是动词性词语作宾语,例(10)是形容词性词语作宾语,例(11)是主谓词组作宾语。这些宾语从语义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英语语法结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