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的韩国明星整形外科科真的是太多了,比我想象的要多得多啊!挑的我眼花缭乱啊。做胸部的话,一般都去哪?

王建硕: 互联网哲学 Archives
我预测,2011年将会是中国互联网继1999年,2005年之后的第三个春天。这个推论不仅仅是用差数列推出来的,而是因为这些天,我真切的嗅到了一些春天的气味,这些气味,和2004年底如此相似。
前几天和一个朋友聊起,说最近两年的互联网沉闷得很,没有什么有趣的事情。我就觉得这正孕育着有趣的事情,就好像沉闷得2002和 2003年一个样。2001年的互联网泡沫让整个行业安静了整整3年。2004年底,新鲜的东西已经开始出现,蛰伏的创业者开始活动,因为让一个有创业冲动的人忍3年是有可能的,再长下去,鲜有忍得住的人。沉闷了三年的互联网,把大家憋坏了。想干些什么,却又不知道方向;有了方向,却又没有足够的勇气,不想单独行动;想行动了,却又没有足够的诱惑临门一脚,促使自己心情澎湃,毅然决然的跳入创业的洪流中。。。就这样等呀等呀,直到另外两个条件成熟。
人是互联网这个行业最重要的部分。最近的几个月,我听说的离职的人比以前一年多多。就像《中国的硅谷在哪里》这篇文章里面分析的,一个人在一家大公司里面工作超过5年,就更可能思考去创业,或加入创业公司,让自己当螺丝钉时候学到的东西可以用在一台完整的机器上面。从概念上讲,创业的上一步就是大量优秀的人离职,不是吗?
每一轮的创业热潮,常常伴随着,或者跟随着一轮的投资热潮。绝大多数的 VC的投资周期在5年到7年之间。上一轮的投资,收获的已经收获,失败的已经失败,可以投入精力进新的一轮创业公司中去。当新的概念出现的时候,是VC和PE活跃的时候。最近这一个月,我看到的投资的活跃程度比以前一年都多。很多新的基金成立,很多大牌的VC正在进入中国。好了伤疤忘了疼,对于风险极高的VC行业,这种乐观精神正是推动科技前进的动力。VC其实一直都在寻找机会,万事俱备,只欠一个概念和一个团队。
创业风险很高,但对于有投资的创业公司,最高的风险其实由投资者承担。当有人愿意为了高额回报承担风险的时候,创业者的决定就相对容易很多。
2005我一直想写却没写的文章题目为:《Web 2.0: 我们借你的名来聚会》,Web2.0在2005年仅仅是一个聚会的名义,在这个名字下,创业者,资本,媒体在这里聚集。名义说重要却不是最重要,最重要的是,当每个人都有聚会的冲动,只要听说某时某地有乐子的时候,就会从四面八方纷至沓来了。
要说概念是最虚幻的东西,却在每一轮的投资热潮中起到了指挥棒的作用,就像2005年的Web 2.0热潮一样。最近最众望所归的概念,当属“移动互联网”,期间穿插着“云计算”等小一点的概念。概念本身并不是在预测未来,而是在创造现在。未来是不是“移动互联网”的世界,我们不得而知,但今天就已经确定是资本,创业者,大公司以及媒体对这个未来的期待,这种热情是实实在在。赐名给我,我就火了。
成功的诱惑
还有一些和2004年类似的,就是成功模式的诱惑。最近苹果从 iPhone的升级版本到iPad的红火,Andriod手机的热卖,AppStore和其他各种类似模式争奇斗艳,云计算从概念慢慢的变成现实,还参杂着Facebook,OpenTable,Twitter等的红火以及Groupon,Foursquare 这样的新秀。。。这些美国灰姑娘的例子实实在在的搔动着大洋此岸的梦想家,就和2004年一摸一样。
所有观察到的的现象,都在2004年底出现过。以我为例,2004年的时候,开始思考自己接下来要做些什么,开始和老冒,横戈,毛向辉聚会,思考新的模式,开始第一次认识VC的合伙人(他们也是刚刚到达中国),美国的媒体也刚刚连篇累牍的报道新的互联网,中国的媒体也开始把眼光重新放回到互联网领域。所有这些,都预示着新公司层出不穷,新模式不断涌现,以及媒体报道的集中爆发。想法到创业,需要些时间,创建客齐集(现在的百姓网),是2005年的事情了。
前几天北京会议不断,云计算大会之后跟着CHINICT(全球高科技创新者峰会),之后就是移动互联网大会,而最后收场的第五届站长大会,以2500人到场的规模,吓坏了长城饭店的保安,也叫醒了昏昏欲睡的媒体:醒醒!醒醒!新一轮的互联网春天正在酝酿,中国互联网的第三轮春天,就要到来。
后注:这篇文章写于5月份,因为答应了《中国企业家》李岷同学的约稿,所以等到了创业家把《》以及这篇文章《》刊登了以后的一个礼拜以后,我转发到这里。本文首发于《中国企业家》。
后注二:Keso同学之后发表了很有想法的文章:《》,其中不同意我对于2011年的判断:我不太同意王建硕的2011年将成为中国互联网第三春的看法,2500人参加的站长大会,跟44万消失的网站相比,九牛一毛而已。我相对比较乐观。互联网自身有一些野蛮生长的力量,创业公司本身也有相似的力量。阮一峰在今天的blog《》里面所描述的150年前的铁路展示的就是这种“这是一股巨大的、难以预测的力量”。新打败旧,小打败大,这是自然规律。我(近似于天真的)信奉自然规律。
中国互联网总被诟病为缺乏创新。中国的很多成功公司做的事情都可以在美国找到鼻祖。但我觉得大家是误解了中国的创业者了。
互联网的新技术1夜可以传到中国,商业模式1周就足够拷贝,但是最难拷贝的是用户的成熟度(参见:)。成功的企业不是技术或者模式的成功,而是迎合了用户需求而成功。如果大多数用户的需求总比美国慢上几年,我们如果做美国的创业者还没有做过的事情,在中国的用户基数上如何成功?符合用户需求的主流应用,因为中美互联网的时间差,一定是“跟随”的。
对于类似的需求,解决方案也会很类似。纵观互联网历史,各个市场大都经历了从网址站,到邮件,到门户,到娱乐,到搜索,到社交等过程。如果一个市场比另外一个市场晚了半拍,主流应用也会晚半拍。这就像小芳同学先拿到考卷,看到题目是1+1,就答了2;小明拿到考卷晚了,看到的也是1+1这道题,小明同样写了2。小明是后给出答案的,无论是自己想出来的,还是瞄了一眼小芳的,我们都说小明是抄袭的。这对小明同学不公平。
最近Facebook和Google的隐私问题搞得沸沸扬扬。我觉得我们在这个新的时代,必须重新定义隐私。
隐私很长一段时间被广泛接受的定义是“不被知道的权利”,但是,Facebook不知道是开玩笑还是认真的提出"Personal Embarrassing Information"倒是一个新的隐私标准。也就是说,我们对什么是隐私信息的定义阀值提高了。
美国有一本很流行的剖析美国文化的书,名为《》,讲的是50年代美国年轻人中的主流文化,是一边在高速公路上飞速行驶,一边把喝完的啤酒罐扔到窗外的路边。现在看起来,至少有两件事情现在不能接受的,一是酒后驾车(准确的说,是一边驾车一边饮酒),一个是乱扔垃圾。还有一个隐藏的现在不能接受的事实是:那个时候大家一定不系安全带,因为安全带的发明是10年后的事情了。
什么可以接受,什么不可以接受,是随着科技发展的,而不是一成不变。我们面临各种新的挑战,而被迫改变我们的生活。中国民航禁止打火机带上飞机,于是我们对邻座蒙混过关带上飞机的打火机不安得很,却彻底忘记了在仅仅两年前,带打火机上飞机曾经是每一个都有的自由。我们适应的过程远比想象的快。
曾经采集隐私的方式仅仅是物理的,没有人抱怨自己出现在一个地方,一定会留下指纹,脚印,或者气味,也没有人抱怨当自己穿着睡衣出现在大街上的时候会被邻居看到(因为我们并没有隐身的能力,唯一的选择是不出门),因为对此我们不可控制,更重要的是习以为常。但对于我们以为我们可以控制的东西,并且不是那么习惯的东西,我们疑心重重。比如各个城市的各个角落越来越多的监控摄像头,卫星无时无刻不在拍摄的地表信息以及以Google街景小车为代表的我们身边的各种采集设备,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手机着我们留下的痕迹。我们在网络上的行踪,每一次访问网页,每一次搜索,都有大量的机器忠实的记录下来我们的行为,就像桌子和杯子记录我们的指纹一样。我们需要接受这样一个事实,就是我们所在的世界已经不是以前的那一个了。
在接受这个事实的前提下,我们可以对如何使用这些记录下来的信息进行约定,进行限制,而不是彻底不接受这种记录。对于记录的限制和对于这些数据使用的限制,就是对科技和我们能够创造什么样的未来的限制。
小文《》引起了很多朋友的讨论,其中不乏闪光的观点。在这里整理一下,供大家更加全面的思考这个问题。
Keso在中提到:
创新工厂也许从来就不是为了孵化伟大的公司而开设,但它的确有更多的机会孵化出在Android和iPhone平台上非常有创意、有活力的小公司,或者从一开始就具备被大公司收购潜质的有专长的公司。亲自创办过微软中国研究院和谷歌中国研究院的李开复,恰好比较适合做这样的孵化器。
庞小伟的评论如下:
建硕好文章。因为也在面临类似的问题,我将内心的纠结和感受也说一下:
1、这个问题,真是需要具体实证出具体结果。成功了也不能证明这是可行的模式;失败也不能证明是不可行的模式。而且这里边并行着得到和失去。
2、孵化期就相当于孩子结婚前。结婚后两口子就成为了一个独立的社会单元了。类比公司成立,就成为一个独立的商业单元。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创业项目需要孵化,创业公司就不需要孵化了。很多时候,我们要辨析创业项目到成为公司的区别,远不是登记注册这个貌似的关键环节。
3、无论是野不野,创业公司是需要帮助的,除了资金外,还包括:
1)核心团队的建设
2)基本管理方法的传承
3)产品/商业模式/竞争等的拷打
这种帮助不是代替、指挥、命令,而是通过各种方式让创业者得到思考、领悟和感受。投资者面对创业者,和创业者面对公司下属是完全两回事情。创始人和创业公司的失败和痛苦、错误和折腾,其实是和经验和传奇一起,构成了完整的创业者和创业公司。所以野一定比不野更靠谱些。
4、成为创业公司后,关键是父母不应该替孩子做事情,而是让他自己做事情,并有足够的容错度。就象孩子长大后自己把小鸡鸡小便,不再需要父母帮忙了,虽然偶尔还会扫到裤子上。
5、对互联网公司的投资,或许应该有互联网的精神和方法。YC不是孵化器,是纯粹的天使投资。YC有点意思,将天使投资从天使人的纯人工判断,变成半系统半人工的相对标准化模式,这样就大大改进了投资的效率。孵化器可以是孵化器的商业模式,本质上是物业管理模式,附加价值了一个环境氛围和竞争感受。开复是大师,已经是跨国公司的管理大师,已经是演讲写作的励志大师,已经是掌控全局的战略大师;而于风险投资和面对创业公司,开复大师正在再攀登高峰。让我们对新生意和新生命多点敬畏吧,如同面对大山。
6、还是要分清自己到底是一个创业者还是一个投资者,这是一个大是大非的问题。IDEASLAB是一个创业公司(不过是一家超级有钱的创业公司),而YC 是投资公司。给我感觉InnoWorks是创业公司,但是又说自己是风险投资基金。司格尚不清晰,估计开复偶尔也会纠结。以开复的智慧,一定不会中介其中良久的。
7、达尔文在《物种起源》的结束语,贴过来:“这种观点是宏伟壮丽的:生命及其若干威力最初被赋予几种或一种类型;而且,在这颗行星依据引力的既定定律运行之时,从如此简单的一个开端,最美丽和最奇妙的无穷无尽的类型已经和正在进化。”
在邮件中回复说:
举一个类比。在我现在的组里,传统上对于新员工的培养比较奉行游泳池主义:新人来了直接扔到游泳池里,淹死的就淹死算了,没淹死的也就知道怎么游泳了。jianshuo的这个blog比较游泳池主义。由于我刚刚工作的第一年是跟着jianshuo做事的,所以我也一直以来很游泳池主义(好像其他有人管这个叫社会达尔文主义)。但是过去两年,我对于我手下新招进来的几个新员工没有实行游泳池主义。我的情况比较特殊:早几年手里没有什么强人,两年前我好不容易等来一批head count,我从industry招了五个有3-5年工作经验的,又从campus招了三四个。对于这几个人,我没有采取游泳池主义。因为游泳池主义存在夭折的概率,而我当时head count十分珍贵,就算只失败一个,对于我来说也太昂贵了。后来的结果表明我当时的选择还是明智的。因为当时我们组其他几个 manager也招了一批新人进来,大概有十来个人的样子,但他们的采取的带新人风格比较趋近于游泳池主义(或者叫“散养”),后来差不多过了一年,就manage out了两个。或许那些manager手下剩下的人在将来的5-10年会做的更好,但对于我来说短期内的高优先级是一个都不能失败。
我觉得怎么带新人和要不要孵化新公司这两者有一点哲学上的相似性。
开复的回复我觉得也是一语中的,I certainly do not think start-ups need to be incubated, but I think they can be incubated, especially in the China environment.同时,我也认可开复所说的,这种讨论倾向于"a moot argument",一个为了辩论而抽象化的概念。
大家其实说到了很多非常重要的点 - 多样性。我相信多样性,孵化也是多样性的一种。虽不见得一定成功,也不见得一定失败,是非常多尝试中的一种。孵化出来的不见得是野兽,但野兽不见得一定成功。多少次证明的是“适者生存”,却非“强者生存”,对于这些观点,大家的文章和评论中讲的更加透彻。希望把这些相互冲突的观点并列在这里,供大家思考,希望从多个角度来看,站到一个更加全面的高度。
同样的旅程,去程总比回程显得短一些。又是一个多小时的火车,从杭州回到家中。不费气力的把小朋友哄睡觉,回到房间里面继续写点最近思考的话题。
那天在北京和聊了一个多小时的想法。我大致明白了这个项目的意图,的确是一种新的模式,不同于传统VC,不同于天使投资,在国外能够看得到的,估计只有Bill Gross的,和的。这三个人都是我非常敬重的,碰巧都写得好文章,有哲学家,散文家,兼科学家的气质。
创业孵化器的想法
我听到的孵化器的想法,大约包括这些支持:孵化器更像小公司的集合,传统意义的公司在这里以项目的方式存在。除了资金,孵化器还提供各种服务,包括办公室,财务,行政支持,甚至包括员工招聘等等环节,当然还包括资金支持。
我对此,有如下不确定的地方,提出来和大家讨论。
创业者应该是野生动物,不应该温室养殖
创业者从本性上是野生动物,常见于大学宿舍里,或者蜗居在居民楼中,衣冠不整,睡眼惺忪的多于看起来光鲜的。他们成功靠的是野,是不走寻常路,是不可理喻的坚持,他们的杀手锏是数量众多,来势凶猛。再大的公司,也顶不住上百个小公司各显神通,从方方面面尝试新的做法。在一个创新比积累重要,快比强重要的市场上,创业公司天生就是比大公司有优势。如果自然规律真的不是偏袒创业公司,而是确定谁老,谁大,谁占便宜的话,现在统领所有市场的,都应该是500年前的公司。这种野是顺应自然规律的。
孵化器是一个温室,把温度湿度和阳光都调到最适合公司生长的状态,培养出来的,一定是温室的植物。在严寒的环境中,死的几率大,但活下来的更强。在温室里活下来太容易,但离开温室,和外面饿大的野兽狭路相逢,我很为这种温室公司担心。
我开玩笑说,可能真正有用的孵化器,就是反着做:公司挣到的钱孵化器先拿走一半,办公室租金加倍,如果在这种情况下依然可以活着出去的公司,那真是天下无敌了。
创业公司需要服务吗
孵化器常常提供一整套的服务,让创业者不需要管财务,行政,甚至招人,专心做项目,而我却觉得,这些繁杂的事物,恰恰是在最开始最不需要有的功能。
以财务为例,见过一个真正的创业公司第一天就有财务的吗?在创业的最初阶段,公司里面有个财务是破坏气氛的,就像谁见过新婚夫妇的两室一厅里,一间是卧室,另外一间里坐着个财务吗?不是必要不必要的问题,而是那种感觉不对。
创业是一个很细致的工作,很多细小的事情都会影响到创业者的心态。自己经手付每一笔钱,和从来没有拿到过账单是不一样的;亲手从用户那里收到10块钱纸币,和财务直接入账是不一样的。非常的不一样!
公司的优化
,这种优化包括公司的环境,组织架构,对待市场的方式,以及作为CEO的风格。不同的公司优化的方向不同:有的以擅长技术,有的以设计见长,有的是销售说了算的,有的公司最牛的是市场经理。不同的公司,就是应该有不同的性格,并且大家要坚信这些特质。如果把几家本应该个性张扬的公司放在同一个屋檐下,互相感染,互相渗透,真不知道其结果会是如何?是不是不为任何一个方向优化呢?当所有项目在一个方向上还好些,但如果方向不一样呢?看似是在尝试用多个项目,会不会实际上因为在一起办公,在一起开会,公用一样的服务,而变成一家公司,一家注意力绝对分散的公司呢?
总之,我对孵化的概念很是疑虑。孵化解决活的问题,却不解决强的问题;孵化归根到底使用一种方式做样事情,却不是用多种方式尝试一件事情。孵化孵出来的是家禽,却不是野兽。
大家都会用褒义词来描述自己的生意:最好的,最大的,高质量的,先进的,便宜的。。。。以我愚见,褒义词越多,成功的可能性越小。
举个例子:
我的一个朋友几个月前开始做一个订机票的网站。他说他可以做一个价格比携程更低,服务比携程更好的网站。
恕我直言,我可以想象一个价格比携程低得多,但是没有任何服务的网站;或者服务非常好,就是价格稍微贵一点的网站。这两种方式都一定有它特定的用户,因为用户是不同的,总有人愿意为低价接受差的服务或者为服务付更多的钱。差异的定位不但有市场且更容易成功。
创业公司的资源有限,朝着两个不同的维度优化不见的明智。珍爱网的李松是这样描述的:我们最多也只能假设我们的智商比常人高一点,却不能假设我们是天才我愿意加一句:我们最多最多只能假设我们的竞争对手是普通人,却不能假设他们都是蠢材。我并不认为携程蠢到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在价格和服务两条线上都可以轻易的超越。
当我听到有人真的用一个褒义词和很多个贬义词来描述他的主意,我才认为他是认真的,想清楚的。比如这个:
我要做一个最快的网站,即使它是“难看的”,“没有装饰的”,“缺乏功能的”,“花费不菲的”。。。
我不知道“速度快”在他所在的市场上是不是用户最在意的特征,但是我至少有一点确信:这是一个不需要假设自己是天才也可以做出来的东西。
只有当他想内心对于最看重的那一点有火一样的冲动说“是”的时候,才能微笑着对其他的好的特质说“不”。
想象看你听到下一个主意的感觉:
我可以做一个世界上最快的网站,并且拥有比所有竞争对手更多的功能,界面设计也是一流的,服务是最好的,价格是最低的,最后别忘了,我只用别人1/2的钱和1/5的人就可以达到。。。。
世界上有很多好东西,可惜我们只能同时选取一个,最多两个。能在一开始就都获得的,我们必须假设很多前提,这种假设越多,失败的可能性越大。
最后补充一句,可以用贬义词形容的特性,并不是越差越好,产品的各方面都在资源允许的情况下做得最好。只有在资源和决定发生冲突的时候,一个褒义词和几个贬义词的描述就可以让我们更容易的做决定,像刀子一样锋利的专注。
P.S. 祝我的朋友们节日快乐。
我最喜欢的上海blogger阮一峰和我在邮件上面一来一往的进行了一次谈话。我的桌上就放着他翻译的《》,并且热切的期待他 的《》。虽然现在还没有见面,却惊奇的发现一峰提议的“把封闭式交流(close talk)变成开放式交流(open talk)”的形式更能够从容的交流。
阿兰-德波顿在《》(How Proust Can Change Your Life)的第六章《交友之道》里面用一个章节描述了面对面谈话的限制:谈话不可能表达出我们最深层的自我心灵是个极不稳定的器官,说不准合适就会出现一片空白或是心神不属。。。但是谈话时的节奏却不允许留下这样的停顿,因为他人的在场要求我们不断地作出回应,于是我们总觉脱口而出的尽是些蠢话,真正要说出的却没说出,为此我们懊恼不已。与此恰相对照,一部书则允许我们从时常麻痹的心灵中提炼出精纯之物,它是心灵最活跃之时的一份记录,是对灵感火花的集中再现。。。
阮一峰深知这中的奥秘。于是就有了如下的键盘上的对话。
原文在这里:。我按照“自由转载-非商用-非衍生-保持署名”的方式转载如下。原文的格式和排版远比在这里看着轻松,请。
与王建硕的对话
R = 阮一峰
W = 王建硕
R:建硕,我知道你有两个Blog,一个是英文的,另一个是中文的。但是,你更新英文Blog的频率,远远高于更新中文 Blog,这是为什么?
W:这其实是一种机缘巧合。
2000 年,我在微软做工程师,习惯阅读一种叫做KB(知识库)的文章(比如这篇http://support.microsoft.com/kb/216206)。我就模仿这样的格式和写法,写了一些关于浦东机场的英文介绍,结果排在Google搜索Pudong Airport的第一条结果,可见当时互联网上关于中国的英文内容非常少。
2002年,我开始用Movable Type架blog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应该写一些能提供价值的东西。为来华的外国旅行者撰写英文介绍,就是一个很独特、而且我做得到的事情。
此后的8年,我在blog上记录的事情,不过只是一些日常生活。如果用中文写,本地的读者可能没兴趣,不觉得这样的文章有任何价值。比如,上海的公交车票 2块钱一张,上海的火警电话是119、不是911等等,这种鸡毛蒜皮的话题,本地读者司空见惯,但对于英文读者,却是其他地方很难得到的信息。我的中文 blog也在写,不过内容主要是IT评论,更新频率就慢一些。
R:我觉得,你说出了写作Blog的正确做法,那就是为读者创造价值。如果有人想要建立一个受欢迎的、有影响力的blog,那么这一点是他必须牢记的。只有你的文章对他人有价值,你才会有读者。我其实一直想建立一个英文blog,但是就是因为找不到我能够写的、并且西方读者也会感兴趣的内容,所以迟迟没有动手。
当然,除了创造价值,Blog还有另一个作用----沟通媒介。通过Blog,别人能够知道我们在干什么,怎么想,每一篇 Blog都是一个与他人沟通的机会。所以,你较少写中文blog,我觉得挺遗憾的,因为这样一来,你与其他同业的沟通、你在国内业界的影响力就少了一个重要渠道,毕竟你的事业还是在国内。不过,我现在对这一点也不是很确定了,blog的沟通功能也许并不重要。上个月,Joel宣布不在网志上谈论软件了,因为他发现除了自己以外,没有人能够通过写Blog获得成功。
所以,我就想问你第二个问题,写作Blog与个人职业之间,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关系?因为我发现,你很少在网志上谈到你的公司,尤其很少谈到公司的产品?
W:其实在微软的时候,我是有意避免谈论公司的。
两个原因。第一,我不太能区分哪些是公开信息,哪些不是,分起来很累。第二,也是更重要的原因,blog是我个人的表达,不是传播公司信息的渠道。微软是一家很了不起的公司,它的名声和光环是属于它自己的,不是属于我的,我只是一个微软的普通员工。
我觉得一定要分清楚,哪些是自己建立起来的,哪些是公司带给你的。你之所以拥有后者,很可能仅仅是因为运气好,是公司的成功,而不是你的成功。所以,我不太会写到公司。
后来在百姓网,我同样延续了这种方式,把公司和自己分开。自己就是有血有肉的一个人,在需要代表公司的时候,我会扮演那个角色,而在 blog上,是自己。
R:看来你把blog和公司分得很开。确实如你所说,个人blog不是宣传公司的窗口。事实上,很少人有动力,无偿为公司做宣传,这也是为什么商业公司的 Blog大多不成功的原因。但是,如果公司是你自己的,你会不会在Blog上写自己的公司?我的问题其实是,创业者应不应该利用Blog,作为宣传自己的工具?
W: 即使是自己的公司,我希望在blog上面分享的更多的是运行公司过程中的心得,尤其是失误和教训,来帮助其他的创业者。这部分是我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与他人分享我的想法,不是在做宣传。
我更多地把读者当做自己的朋友,而不是我要发展的客户。我从来不想在家人和朋友面前炫耀公司,更多的是分享自己的心得。每个人写blog的原因千差万别,有人写blog是为了宣传自己的公司或者自己,这个动机无可厚非,只是这不是我写blog的目的。
R:如果我创业的话,肯定会在blog上宣传,因为我需要更多的人帮我。所以,我还是挺看重网站流量的。你写作blog的立足点是分享心得,对流量大概就不是很重视了。你的Blog流量目前是多少?
W:刚才看了下,远没有以前多,大概每个月25万(只是以前的1/4)。可见现在关于上海的英文信息越来越多,我的blog 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这是好事情。同时,越来越多的人订阅Feed来看Blog,不再访问网站了。
R:我的流量比你少,现在一个月的独立IP访问者,大概10多万。而且已经一年了,一直稳定在这个数量,没有明显增长。所以,我怀疑Blog也不是一个很好的商业工具,到了一定程度,流量就上不去了。
当然,非商业性的个人Blog,不用太在乎流量。但我也不觉得流量减少是好事情,因为读者反馈也会相应减少。如果长期没有足够的读者留言,对我写文章的积极性是有打击的。老实说,我确实希望每篇文章的读者留言能够多一点。
说到读者留言,那就引出了下面一个问题,写作Blog的意义到底何在?有些人很不理解,认为写作Blog无偿给他人阅读,是一种很傻的行为,既赚不到钱,又浪费时间。我当然不同意这种看法,但是我想先问问你,坚持不断写网志,你觉得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W:促进思考。
每天写作blog,帮助自己养成了更多观察、更多探究的习惯。看到地铁开通,或者其他有趣的事情,我总是习惯性地去关心,这就是多年blogging让我养成的习惯。每天晚上,我都要问自己:今天有什么特别?我应该写点什么?......你知道一件事情,与你要表达一件事情,这是完全不同的。通过写作,你能帮助自己更清楚地理解问题。
另一方面,全世界读者的留言,是我从blog收获的最大财富。每天与不同的观点对话,会让自己更全面地看待这个世界。
R:说得好!写作帮助我们整理自己的思想。blog其实是一种理性思维和表达能力的训练,很多时候我们写作 blog,就是在做这种训练。我写作的时候,有时会尝试不同的表达方法,看看怎么写最容易看懂、最容易被他人接受。每当有读者留言批评我的观点,我就知道了我的思维和表达在什么地方还有欠缺。Joel说过,写作能力是区分领袖和普通程序员的标志。我们不一定要当领袖,但是能够说服他人认同你的观点,这绝对是不容忽视的能力,而blog就是获取这种能力的一种卓越训练方法。
此外,写作blog还有一个最大理由。我记得,你在网志中写过一件事,有人问:"你为什么写blog?"你反问道:"你为什么打电话?"我简直要为这个回答拍案叫绝。我们需要与人交流,渴望了解全部的世界,blog帮助我们遇到那些其他方式无法遇到的人。
不过,写作blog的代价,是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你每天要在Blog上用掉多少时间?
W:平均每天半个小时。
R:这就是我佩服你的地方。你用英语写,经常有1000词以上的长文,而且写得很清晰易读,却只需要半个小时。这意味着,你基本上没有把时间花在苦苦构思和反复修改上面,属于一次成文。我用汉语写,也做不到这一点。
我的每一篇文章,通常需要2小时~6小时的写作时间。有时候写完以后,觉得特别累,都不想干别的事情了。不过,我还是觉得这是值得的。回过头看,我幸亏把时间花在写作blog上面,否则那些时间就白白过去了,没有留下任何印记。
我现在怀疑的就是,我能不能把这种写作热情保持下去。你能保持吗?相比十年前,你对于Blog是否还有同样的热情,或者说同等程度的通过文字、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愿望?
W:我依然热情不减。我的blog最重要的读者,就是我自己。如果碰巧帮助了别人,那是额外的收获。即使没有人读,我觉得我也会继续,因为它帮助自己思考。
R:这一点,我与你不同。blog就好像一个人在自说自话,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大,我想要说出自己见解的意愿不是那么强烈了,也不是那么在乎,能不能获得外界的承认了。如果有一天,我觉得自己想说的东西,都已经说完了,可能就不写blog了。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的结束语,我印象很深。他说:"人必须先说很多话,然后保持静默。"不过,我的这一天,还要等很久才会到来。
你想过这个问题吗?觉得自己还会坚持Blogging多久?forever?
W:我觉得只要这还是一种可以帮助自己思考、帮助自己记录的好办法,我就会继续。但是如果不是了,我并没有永远blog下去的预设的目标。
R:好了,我们谈Blog,已经谈了很久了。现在换个话题,能不能谈谈百姓网?
W:这个我们还是私下谈吧。我希望人们关注的,不是运营百姓网的公司,而是网站本身。作为公司,我们宁愿保持低调。
R:我能理解你的谨慎。那么我能不能问一下,百姓网的后台数据库和编程语言是什么?
W:MySQL和PHP。
R:果然与我猜想的一样。我想你肯定对这两个软件,有很多使用心得,我也很有兴趣探讨,如何用它们架设大型网站。但是,这个话题太专业,而且一谈下去,就没完了,让我们留到以后再谈吧。
我的下一个问题是,你现在是否还编程?你最熟练的编程语言是什么?
W:是的,我一直没有停止编程。
大学的时候是C++,在微软是ASP,VBA(不是VB,因为那个时候我在Office组)和C#。现在是PHP。语言很有趣,很长时间(我是说超过5 年)不写,就很生疏,甚至不觉得会用了,语法还懂,但就是函数记不得了。
R:我没想到,你已经完全用PHP编程了,你在blog上根本没有提到啊。我很好奇,像你这样典型的Windows程序员,切换到Linux平台,是什么感受?你对这两个平台的优劣怎么评价?
W:我毫不掩饰对Linux和PHP的喜爱。这个系统和语言太棒了。我是98年进入微软实习开始就挥别了 Linux的世界,直到几年前重新回来。我也同样不掩饰我对微软系统的喜爱。微软的架构是我见过的最好的架构,无论是不同的产品和平台之间的配合,还是在一种编程语言之内的。我们用PHP完成的很多组件,其实是受微软的ASP.NET的启发(比如,Datagrid和 Datasource的绑定,Event体系,DAO的封装等等)。这些组件所有的编程语言都可以做,但是微软提供了现成的东西给你用,非常方便。虽然对于铁杆程序员来说,可能并没有自己写的顺手。
如果只在微软的世界遨游,而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其实也是件幸福的事情。微软的成功,是支持商业的技术的成功。微软的杀手锏,不是为了技术而技术,而是为了"生产力",为了用户的商业成功而追求技术。喜欢微软的人,除了办公室里需要加班赶出明天的演讲稿、或者财务报表的白领,还有希望赚更多钱的小业主和面临巨大上线时间压力的CTO。微软的技术像快餐一样,虽不美味,不够精致,但是对于填饱一个个刚刚开始尝到IT甜头的中小企业的肚子,还是实惠的。我们在挑剔它的同时,不能忽视它让全球多少的企业开始使用电脑提高生产力所做的贡献。
Linux的世界是程序员的世界,是对计算机技术充满爱好的geek的世界,也是一批数量很小、但是影响很大的互联网公司的世界。能够轻松的在几十台服务器上面分布web服务,能够有海量的开源工具来用,能够在miliseconds(毫秒)和 terrabytes(万亿比特)之间游刃有余,Linux能更加轻松地做到。
很多技术论坛上面,关于Linux和Windows哪个更好的争论,10年过去了还没有平息的迹象,就像上海好还是北京好那种经典辩论帖一样越来越红火,我很是不解。难道我们只能爱一样吗?难道我们不能爱在北京呆着,也喜欢上海的生活吗?当我们真正理解,对于同一个问题可以有多个不同、甚至是相反的正确答案的时候,我们离了解这个世界或许更近了一步。
R:你比较有包容性,这一点比我好,我比较偏执,有时会独尊一家,贬低他人。我发现,你对微软的理解很深刻。我也同意微软是一家伟大的公司,但是我会把自己的未来都赌在Linux和自由软件上面。
虽然你现在还在编程,但是你的主要角色,已经变成了一个公司的管理者。做一个管理者与做一个程序员,最大的不同是什么?你喜欢哪一种角色?
W:它们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角色。
程序员是一个Individual Contributor,是和程序的世界打交道。管理者是People Manager 和 Business Manager,打交道的是人和业务,需要完全不同的技能。
很难说更喜欢哪种。我曾经做了很久的程序员,轻车熟路,而管理者是比较新的话题,需要时间去学。在自己熟悉的领域会很舒服,能体会到那种宁静的感觉,但有可能不够兴奋;而在不那么熟悉的地方,会比较纠结,会犯错误,但是会接触到新的东西。如果一定让我选择,我会选新的。
R:我关心这个问题,因为它是国内程序员的普遍问题。你知道的,在国内的环境中,你不太可能一辈子编程的。程序员到了一定阶段,就面临转型的问题,要么升级成为项目经理,要么自己去创业。无论哪种情况,他都要变成一个管理者的角色,从与机器打交道,变为与人、与市场、与政府打交道。这不是每个人都能处理好的,也不是每个人都适合管理岗位的。
我现在想的比较多的是,如果程序员创业,除了编程之外,他应该做哪些事情?怎么做?注意事项是什么?让我们聊聊创业方面的话题吧。我先问一个问题,你现在最频繁使用的三个网站是什么?
W:Google的全线产品。
R:嗯,好像这是大家的共同回答。我其实想听到Google以外的答案,但是好像很难。Google占据了我们网络生活的中心位置。这是不是意味着,其他网站的成长空间已经变得很有限了?因为它们不可能挤进互联网的中心地带,只能在边缘争夺一些注意力?
让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新人身上。过去一年中,你有没有很看好的互联网初创项目?
W:不知道。
因为项目的好坏固然重要,但是团队的执行更重要,甚至运气都能决定最后的成败。太多因素参杂在一起,你根本无法判断创业能否成功。另一方面,我自己接触的不多,在媒体上看到的又都是只言片语的介绍,无从判断。
R:真是奇怪。前几年,我们很容易发现让人眼前一亮的网站,比如2002年是Wikipedia,2003年是 Flickr,2004年是youtube,后面是Facebook、twitter等等。但是,这两年这种感觉就消失了,似乎缺少重大的创新,只有一些技术上的提高。
国内的情况尤其糟糕。中国这么大的互联网市场,去年一年居然没有任何一个值得一提的网站创新项目。大家都在忙着做网络游戏和社会化网络,再加上电子商务。虽然这与恶劣的政策环境有关系,但是网站创新的可能性,似乎本身就处在衰竭中。
我想问你,Web 2.0之后,你觉得互联网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W:在中国,我觉得接下来的重点,在于已有的网站如何可以从"不work",到"work"。比如电子商务网站,下了单,可以方便安全的付款,可以快速可靠的收到货,就已经是了不起的成就了。现在的很多网站的问题,不是没有新的功能,而是最最基本的功能还不是那么好用,不总"work"。再比如支付,如果一个人想付钱,就可以付钱,还有什么其他的要求吗?但现在很多时候,就是卡在某些环节(比如银行的认证等等),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方便的支付。这些问题,是网站从小众走向大众的道路。
R:你说的这些,都属于网络功能的深化、配套和完善,并不是模式上的变化。
我说一下我的思考,我觉得Web Service是下一个阶段的重点,也就是所谓的"云端"。互联网上已经有了各种各样的服务,下一步是把它们融合起来。越来越多的网站开放了API,你可以做到一些以前根本无法想像的事情。最大的商业机会,可能会出现在移动通信和物联网这两个领域。手持设备马上就会超过PC,成为最大的终端平台。而物联网的想像空间更大,如果超市里的每一件商品,城市里的每一扇门,街上的每一辆汽车,都被分配到一个IP地址,那会发生什么事?
不过还是先看眼前的商业机会吧。前不久,你在文章中曾经说,未来10年中国的二线城市有很好的机会,能否详细谈一下这个观点?
W:这是拉和推两种力量造成的。
中国巨大的快速交通网络正在搭建。和美国媲美的高速公里体系已经基本建成,从上海出发的G40直达西安,G50直通重庆,G60到达昆明,G15连接沈阳和海口。在我的老家洛阳,G30横贯中国东西,G55纵观南北。开车从一个城市到另外一个城市变得更加简单。高速铁路也帮助很多像成都,长沙,武汉,郑州这样的城市成为真正的区域中心。这些都会产生长远的影响(陇海铁路和京广铁路在郑州交叉,过去50年对郑州产生了多大的影响啊!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同时,大约十几个城市会陆续开通地铁。地铁对于一个城市的促进作用,在北京、上海这些地铁开通很久的城市的居民,一定深有体会。
说到推的力量,其实是大城市高企的生活成本以及相对变小的机会,让很多在大城市已经获得了一定的技能的人,会愿意尝试回到家乡,去探索更多的机会。如果说,5年前,我的很多在上海的朋友聊起干脆卖了房子回家去的想法时,还仅仅是一句气话,一个想法。那么5年后,已经开始是一种行动。杨萌观察到的他的同学回长沙创业的现象,和我看到的很一致。未来还会有很多的年轻人到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读书,并且留下来工作一段时间,但掌握了足够的技能以后,回去利用自己获得的这些"超前"的技能回到更广阔的二三线城市,绝对是个有吸引力的选择,就像80年代的出国潮和最近的回国潮很像。
我最近自己到成都,郑州这样的城市,发现资金,人才,政策等已经在那里聚合了。
R:你知道吗?我被你的这个观点打动了。我早就不想待在上海了,也许我应该加快行动,搬到其他城市去了,哈哈。
最后一个问题,你对10年后的自己,期望是什么?
W:我一直追求的:幸福和智慧。
R:其实,我期望听到一些更具体的回答。不过还是祝愿你,能够达到自己的目标。至于我,我希望未来10年,能够比过去10年有更大的成果,不要再错过机会了,也不要像过去10年过得那样艰苦了。
谢谢你回答了我这么多问题,希望以后还有机会继续聊。
* 版权声明:自由转载-非商用-非衍生-保持署名 | Creative Commons BY-NC-ND 3.0
* 原文网址:
* 最后修改时间:日 03:18
我的一个朋友要做提醒服务,发现如果帮用户注册139.com的邮件,发邮件过去,用户就可以收到短信通知。免费,简单。唯一的问题是,139.com的注册过程有一个识别码,就是那种写的乱七八糟,机器无法识别而人却很容易看出来的那种图片(学名CAPTCHA),真的把这个自动注册服务给难住了。
他用了一个简简单单的做法:就是把图片拿过来,原封不动的给注册他的服务的用户,当做自己的CAPTCHA图片。当用户识别之后,他再把用户的输入原封不动的给139.com,这样,电脑要解决的问题归电脑,人脑要解决的问题归人脑。倒还真是个好主意。
其实,这种借别人之脑,解决自己之问题的办法,早在2004年就出现。有人建立免费色清网站,由大量的用户来解决只有人才能容易的问题。他们的用户有足够的动力,来解决哪怕是最简单,最复杂,最无聊的问题。
Google也在使用这个聪明的主意。除了和这样基于兴趣和自愿的工具,我觉得最绝的一步棋是收购项目。reCaptcha是卡内基梅隆大学的spin-off项目。原本是为了帮助网站防止spam。Google收购的原因,确实为了帮助识别图书扫描中遇到的不可识别的扭曲的文字。每次用户会看到两个词。一个词是reCaptcha已经知道正确结果的词,另外一个词是不知道结果的。只有答对第一个词,就可以证明你不是机器,而第二个词的答案,如果和另外一个或者更多用户一样,就把这一答案作为正确答案,放入正确答案库里。就此轮回。可想而知,每天有多少人基于自己的目的(比如发个邮件,发个帖子等)来帮Google解决计算机解决不了的问题。
不仅仅是这些小的应用,现在越来越多原来认为很难解决的问题,开始由人脑来解决。比如说搜索(很多人在尝试social search),还有新闻(social news),还有很多类似的带social的词,暗示的都是这种用互联网把大量的人脑连在一起,共同解决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
这种趋势,如果一定要起一个名字,我会把它叫做“人肉云计算”。它是“人肉计算”(参见人肉搜索),也是云计算(分布的,作为服务的计算模式)。
P.S. 再次重申这个blog的留言政策:广告性质的签名,或者包含广告性质的链接,无论内容是否有价值,直接删除。
中国古代的智慧,经过千年,现在依然可以用“子曰”什么什么,或者“俗话说”什么什么的来对我们周边的现象进行解释。但一直没有用一种严密的逻辑推理来帮助我们做判断。俗语里面的正确的事情,基本上都是成双成对的以反义词的方式出现的。这么做,也有道理;不这么做,有另外的道理。事后诸葛亮的情形居多,锦囊妙计类型的比较罕见。
比如对于坚持一事,有人说坚持就是胜利;立刻就会有人说,退一步海阔天空。对于失败,有人说,面对失败没有关系,只要接着去做,失败乃成功之母嘛。“我来给你举个例子,某某某在经历了100次失败后,在101次,就成功了。”也有人说,这叫钻牛角尖,这叫不到黄河不死心,这叫。。。。如果我们看语言中的词,也是同义词中间就有褒义词说法,也有贬义词说法:赞扬,吹捧;果断,武断。
任何事物或者行为,都有好处A和坏处B。看似有道理的道理总是仅仅告诉我好处A,却从不谈坏处B;对于恶行,也只告诉我们B,却忽略了A。这就让我们觉得只要是道理,都很有道理,却对于做决定没有太大裨益。
先人们只告诉了我们道理,却缺少系统的推理来告诉我们,在具体的情况下应该应用哪一条美德。比如,在一个人做一件事情已经失败了三万次了,到底应该“坚持到底就是胜利”呢,还是“退一步海阔天空”呢?给定的信息下做同一个决定,到底是果断,还是武断呢?
“炒股的要义,就是低买高卖。你看啊,老张10块钱买,15块卖,赚了;老李,19块钱的时候,别人都说不要买,结果他买了,你看现在,涨到30块卖了。你要向他们学习啊!”
这些真理一样的道理,实实在在的传奇故事,都没有解决一个问题:怎么知道现在是高点还是低点呢?
你告诉我某A坚持读完大学,成了伟人;某B,大三辍学,成了伟人。但对于我,到底度还是不读下去呢?应该学A还是B呢?就没有人能够说清楚了。
因为没有设定具体场景,多少年以来,美德A以及和它相反美德B,从来没有正面的争个高下来,好像京剧里的《三岔口》,黑灯瞎火的摸了半天,谁都没有碰到谁,却分别井水不犯喝水的传承了千年。
对于近代的西方哲学发展,我觉得有些我们可以借鉴的地方。他通过设定一个有一个场景,逼得哲学家对此进行确定的回答。有点像哲学里的物理实验。在参数固定的情况下,追求一个固定的结果。比如在关于道义的讨论中,有一个争论百年的经典问题:刹车失灵的火车在轨道上眼看就要撞死5个工人,另外一个轨道上有一个人。作为火车司机的你,会不会把火车扳到只有一个人的铁轨上?这个给定的场景逼得每一个哲学家回答“扳还是不扳”这样确定的答案。对此,实用主义者,绝对主义者,义务论者,结果主义者,自由意志主义者等等不同的学说,给出不同的答案,或者给出相同的答案,却是因为不同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反对者针锋相对的再次举出另外一个场景,将对方的学说的推论过程应用其中并且产生一个荒谬的结果,并进行改良。如此往复前进。每一个参与者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往前走一步,正如物理学,天文学或者化学等学科那样。
希望我们能够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下面,认真的坐下来,不高谈什么事应该做的,而是多一些固定场景的较真的讨论,进行逻辑上严格的推导。道理,怎么讲都行,而决定,是非此即彼的。
美国人都用语音信箱。这是个很愚蠢的东西,打电话过去,要留言,还要等人家回电话,回电话说不定还是留言。在中国这个人人都有手机,都用短消息,用MSN和QQ的国度,语音信箱太落后了。但落后的东西不见得能够很快的被淘汰。是不是很奇怪?
美国开始流行语音留言的时候,还没有我们现在用的这些好东西,当整个社会都开始普遍使用语音信箱这种东西,形成习惯了,你就很难撼动。一个美国人习惯于在语音信箱中留言,是因为他的朋友的电话都提示语音留言;他经常去查自己的语音信箱,是因为他的朋友都会时不时留个言给他;而他会在别人的语音信箱留言,是因为他知道他的朋友回去查收的。
就像又一次和以前C-Cube的CEO聊天,说起当年C-Cube进入中国(C-Cube是早年所有VCD的解码芯片),本以为中国因为没有录像机的市场,可能并不会很成功,结果发现,中国的VCD机的销售量大得惊人,成为C-Cube最大的市场。原因就是美国人人都用录像机,因为有很多的录像带;大家还在生产录像带,是因为有大量的录像机的保有量。。。而中国,这个网络效应开始的时候就是VCD。
一样的道理,传真机这种东西也是个技术落后的东西,明明可以邮件的东西要打印出来,传真过去再把打印的东西碎掉,但是每个公司都有传真机,因为其他公司都有;其他公司都有传真机,因为他周围的公司都有。这种惯性,让新开业的公司也要买一个传真机。
说道前不久的,当时仅仅分析到,固定资费是3G发展的前提,但还没来得及进一步分析。注意,固定资费和资费下降不是一个概念。我猜测用一个包月的稍高的价格,甚至比把每兆流量降到1分钱还有用,为什么呢?因为说白了,资费不是个问题,使用量是个问题。
现在3G按流量收费,所以用3G的人不多;因为用3G的人不多,3G应用就不多,不够好;因为3G的应用不够多不够好,所以使用3G的人迟迟上不去;因为3G的人上不去,资费将不下来。这是一个死结。如果从包月开始,这个循环转起来,未来用户将会用少得多的钱,获取比现在多得多的应用。这一增一减,中间的价值落差就出来了。
技术的网络效应
我们常说一家公司的网络效应,随着使用者的增多,这个网络对网络里的每个节点的价值指数级增加,电话公司,eBay等等是典型的例子,不过放大来看,一个新技术或者老技术的发展,也是一个网络效应。最近的例子就是互联网。过了二十年,如果我的儿子问我:“怎么现在大家还在用互联网这种蠢技术呀?”我的回答一定和我现在的传真的描述状况一样:因为还有很多人在这里用着它呀;尤其是你爸爸这种年轻时候就开始用,习惯改不过来的人在用呀。
要打破这种网络效应,很难。这种转变,通常伴随着一个大事件。因为网络效应一旦显现,改变个体很难改变它,只能集体改变。这个大事件,就比如2003年的非典,好像阅兵式里的一个口号,全国很多人开始在家里使用网络购物,这一个习惯改变,催生出了很多电子商务网站,这又反过来影响网民;比如台湾地震,海底光缆断了,在同一时刻影响到很多网民上的网站的改变,美国网站的替代品在那个时候获得很大发展;再比如四川地震,比如伊朗选举等等大事情,都或多或少的打破了某一个老技术的网络效应,促生了一个新技术的网络效应的形成。
社会发展的固定的步伐
在高中的时候,我就曾经冥想,为什么人类的科技的发展,总是存在着一个固定的步伐呢?为什么爱因斯坦一定要在牛顿之后百年才生出来呢?为什么没有一种方式加速这种进步呢?我现在的思考就是,整个社会就是一个大的网络,这个网络是一个鸡生蛋,蛋生鸡的相互作用的系统;它像机械钟表里的齿轮一样,只能因为你走一小步,我才能走一小步,因为我走了一小步,你才可以走下一小步的方式在发展。这种齿轮的咬合,导致了任何事情,都比我们想象的要慢一些,这解释了为什么或者为什么。
现在3G的声响很大,周围朋友开始有像当年web 2.0概念刚刚出来时那种蠢蠢欲动的感觉。我倒觉得这只是一种假象,真正的3G,还远没有到来。
那天一个朋友给我看Mixi的用户增长图,从2006年开始,手机用户从几个百分点,到现在占Mixi用户的2/3左右,而互联网用户只有1/3,以此说明手机对于未来战略的重要性。
不过,我的分析是,MIXI手机版以及日本3G的发展,绝不仅仅3G设备的普及就会促成,除此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时间点,就是KDD开始推行包月制。包月+3G设备的普及两件事情,才促使3G在日本的普及。在中国,简单的说,我在等待中国移动,联通或者电信的廉价的3G包月套餐。
说到包月,在中国也有类似的故事。
几年前,曾经广东等几个省的WAP网站特别火,就是因为只有这几个省有WAP的5元钱(记不准具体数字了)的套餐。
在上海的拨号上网也是个例子。90年代末,上因特网(那个时候的名字)还按分钟计费的时候,有一种用户名叫vip,密码是8888的拨号上网,只收电话费,不收上网费,虽然免费,但是只能访问中国电信机房里的有限的几个网站。其一叫上海热线,其一叫pchome,其一是宽带山,其一叫吸铁石。。。结果这些当时都在上海热线下面的子频道直到现在还在上海占据着不小的份额。
所以,可以接入互联网,不一定上网就会火,还需要按月付费而不是按照分钟付费的资费计划;也不是有了3G手机,手机互联网就火了,资费对于用户的重要性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大。资费贵和便宜当然重要,是按分钟,按流量计费,还是包月,也同样重要。
1. 百姓网是做什么的?
百姓网(http://www.baixing.com)是互联网巨头EBAY旗下的个人生活信息网站,是个人房源、个人闲置物品转让、拼车、技能交换、物品交换、招工等各类生活信息的集散地。百姓网的研发人员一半以上都是从实习生开始,在实践中快速成长,成为现在的技术骨干,整个团队年轻而充满激情,卓越而互相帮助,而我们现在又开始敞开臂膀,欢迎有志于在互联网开发方向发展的同学们加入我们。
2. 百姓网能够提供什么?
a. 学习的机会:技术上的,最主要的是做事方式上的。
b. 培训:为期一周的与互联网开发相关的所有的基础,但是你需要通过考验。
c. 足够的工作量和压力:考试最高分是100分,工作没有最高分,只有更高分。
d. 80元/天的报酬。
3. 主要的工作是什么?
a) PHP开发
b) 系统测试
c) 前端页面编写
d) 文档编写
e) 数据库和操作系统管理
f) 内部系统开发
技术都是相通的,在你没有成为专家之前,我们的建议就是都做一下
4. 我们需要怎样的学生?
a) 聪明(注:我们不以学习成绩来衡量一个人是否聪明)。
b) 有好奇心,能提问题,能解决问题。
c) 乐观,困难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遇到困难要越挫越勇。
d) 有过一些开发经验,有作品更好。
e) 当然要有足够的时间,一周至少有三天的时间可以实习。
如果您对这个实习职位感兴趣,请把中文简历及作品(如有的话)发到:panxiaoliang [at] baixing.com,由于我们要对所有应聘人员进行集中测试,所以可能会晚些通知到您,请您谅解。
在 (AWS)中,我用的最多的是两个和。两个都相当的便宜。昨天在杭州,我强烈推荐把它用于备份和实验环境搭建。
我把自己硬盘上面40G的个人数据中的部分备份到S3服务上去,每天晚上增量备份。存储15美分每G每月,传输10美分每G,用到现在还不错,只不过几块钱一个月就搞定。很便宜。
还有EC2也不错,给自己弄几台Windows Server的机器,12美分每小时,可以用微软的Terminal Client远程登录过去,自己是管理员,和自己多了几台电脑一模一样。睡觉前关机,就不花钱。上个月我才花了不到一美元。很爽。
所以,现在的国内的网站,把大量的存储放到AWS S3这样的服务器上,完全有可行性,因为考虑到网速问题,直接拿来提供服务可能还嫌有些慢的话,做备份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几百G的数据的备份过去,然后本地的SQL Server其实只存储最近几周的数据,当做本地缓存来用,如果真的有对过去的数据的需求,再从S3提出来。整体上的运营成本降低不少。
对于EC2,如果要搭建复杂的实验环境,直接去租个二十台电脑,有的做SQL服务器,有的做Web,有的甚至可以做负载均衡等等,上班开开,下班关掉,一个月也就是两千块钱左右。想当年,我们为了部署测试中国移动的终端部署项目,搭了一百多台虚拟主机,如果5年前有EC2这样的服务,我们也不用折腾那么多的硬件,搞得自己跟专业网管似的。
云计算作为企业的一部分,是时候用起来了。
做公司多年,有一些小小的心得,乐于和朋友分享。
听小伟说,blogcn的胡之光曾经说过一句非常有道理的话,让我们每个做过公司的人都深以为然。他说经过四年以后,我认为blogcn应该把blog做做好。看似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一句话,做blogcn,不把blog做做好,还要做什么呢?不过就是这句话,让很多的人觉得汗颜。我给百姓网的要求是,我们就是要把分类做做好;给的建议是,把翻译做做好;给朋友的的建议是,把组织一起跑的事情做做好;给的建议是,把音乐盒做做好。专注做一件事情,是最容易说,也是最难做到的事情。相信很多创业超过三年的朋友都会对此会心的一笑。人就是这么奇怪,除非自己犯过同样的错误,真是记不住这些道理。
最近的金融危机以及融资寒冬来的恰到好处,它让很多创业者又理解到了另外一个很朴素的道理,那就是:利润 = 收入 - 成本这个道理,又是一个看起来如此简单,却又最容易被忽视的一个。在好的光景,大家很容易忘记对成本的关注,而片面的追求收入,几乎不去核算,以什么样的成本达到这个收入。那个时侯,很多创业者或者VC会算一笔账,每增加1块钱的营收,或许可以在估值上面增加20块钱,为了这杠杆翻上去的20块钱,别说花一块一毛钱的成本,就算是18块钱的成本,都会有人去做。所以才有了那么多花18块,挣一块钱的傻事。现在,20块钱的买家没有了,每个公司重新回到花一块钱就要挣一块钱的生意的本质上来。这是好事,对每个人都是好事。
人都有贪心,觉得通过扩大公司的规模,可以更快的达到“大”,或者“强”的目的,其实不然。
加一个人的成本,绝非是一个人的工资,甚至加上福利和办公成本摊销之后,还仅仅是真实成本的小头。由于加人带来的沟通的成本,管理的成本,甚至是CEO的时间和注意力,都是极大的成本。
加一个功能的成本,也绝非是这个功能的开发成本,而牵涉到后续的系列的运营成本。比方说,帖子的一个回复功能,工程师一天就可以做个样子出来,但之后的成本,只有做了,才会知道。比如,有了留言功能,就要有防垃圾功能;有了留言,就要有人来审核;有了审核人员,就要牵涉到人的一切的办公,福利,工资,管理的问题;有了团队,就要有人定指标,出报表,看报表,修改报表;只要有了人,就会涉及到招人,开人,团队建设等等;从功能上讲,可以写留言,就会有人要求删留言,就要有用户概念,有了用户,就有密码,还要开发改密码,找回密码;有了找回密码,就涉及发邮件或者短信,就有了邮件或者短信的到达率问题,就有了到达的及时性问题,等等等等。这仅仅是冰山的一角。随着功能的深入,一个小小的留言,可能在所有人不知不觉中耗费公司累计几个月的开发。这种情况一旦出现,要么是摊大饼,越做越多,越做离核心功能越远,要么就是做的不好,半成品上线,疏于维护,垃圾丛生。
就算这些成本都是小数目,更大的成本是机会成本。事实上,我们不是以这个“小功能”自身的成本来做这件事情,而是以改进另外一个功能为代价的,而那个功能用同样的时间改进,带来的利润又远大于这个哪怕最夸张的核算成本。这才是真正的成本。这也就是人员,功能和业务需要简化的原因。
总之,专注在非常有限的事情上,简化要做的事情,做有限的事情,同时紧盯成本控制,才是这个冬天的过冬之道。
虽然成功的公司有很多原因,我想,从经济上面成本低是除了产品好以外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所谓物美价廉如果难以达到,至少要“价廉物不烂”。
微软的产品不错,而它所在的软件行业的主要成本是人力成本,而微软用低工资策略有效地控制了人力成本(微软早期的工资标准是业界的60%为基准的)。
Google的产品也不错,但它所在搜索行业的主要成本是服务器,带宽,甚至是电费,而不是研发的工程师的人力成本了,所以最大限度节省服务器等基础设施的成本,是Google成功的一个重大因素。这使它可以用比AltaVista低得多成本提供相同的搜索,从而赢得Yahoo!的搜索订单。
Dell所在的个人电脑制造业的最大成本,不在人(全球的几万人算不上超级大的公司),而在于面对供应商的采购成本和销售成本。Dell成功的让它的采购,库存等成本降到业界最低,而销售成本通过直销也降到最低,同样有了很大的成功。
一个公司,分析一下所在行业的最大的成本,并且做得比同行都低,才从大的方向层面上,有活下去的理由。
看起来一模一样的东西,一不小心本质上分到了不同的行业。
我看,YouTube是在视频分享行业,而国内很多的视频网站其实是在VOD行业(Video on Demand)。视频分享都是用户创造的小视频,盈利是靠广告的;VOD行业传统上是在互联网上面看连续剧,按照每集几块钱付钱的。不适用P2P技术的免费的VOD,很难用广告去填VOD的大窟窿。
分类搜索挺热门的,但是放眼全球的地理范围,过去10年的历史范围,只见到非常盈利的分类网站,却还不见分类搜索的巨头。恕我眼拙,可能还需要等一些时间吧。
现实中比分类搜索更大,更被认可的有一个行业,叫做比较购物,我倒宁可把分类搜索纳入比较购物这个还大一点的行业里面去。比较购物里面又有几个比较大的小行业,一是机票搜索,酒店搜索等旅游搜索行业,一是购物搜索,还有就是分类搜索等相对小一点的小行业。
我觉得比较购物行业要想发达,必须有两个前提:第一:买家习惯于在互联网上购买某种商品,就是说市场要大;第二:像Google Adsense,DoubleClick等等的CPC,CPA网络的成熟。
对于机票,第一个前提成立;第二个前提,因为中国只有大概十几家航空公司,一个一个去谈,自己也还能凭空建立起来,所以机票搜索还是有相对容易起步的。酒店?第一个前提还在形成中,但未来不错。
对于购物搜索,全球比较大的就是。在我仔细研究了shopping的模式以后,觉得它不该叫比较购物引擎,叫Google AdSense搜索引擎可能更加贴切一点。因为shopping.com的模式,远非我以前理解的,像是雷锋一些样,帮助用户搜到最便宜的好东西。其实,绝大多数的结果点击或者之后购买以后,商家都会和shopping分成。可以说,shopping.com上面,不从中赚钱的链接是不多的。不过千万不要觉得这个不好,就好像机票搜索很少有航空公司不付渠道费用一样,在我说的第二个前提成立的时候的在线购物,就是这个样子的。而最便宜的东西,的确就在shopping能够找到的这些愿意分成的商家哪里,用户和商家双赢。
对于分类搜索,如果分类网站赚到钱,分类搜索就一定能赚到钱。
后注:最近看到推出的,觉得比较好玩,在哪吒上投放2周的我的博客的广告,试试看这个广告的效果会怎么样。谢谢Jim支持!
那天在Sand Hills路上的星巴克,有幸和YouTube的投资者Roalef聊了一个小时的天。除了一些相互介绍和互相展示家庭成员的照片之外,我问了一个每个人一定会问的问题:
YouTube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他的回答还是给我启发挺大的,摘录如下:
他是用iPhone的,他指着这个手机说,为什么这家公司那么成功?整个iPhone就只有四个按钮。有很多手机都可以做到比它复杂。。。简单是互联网上最重要的法则。
拷贝95%还不是原来的东西
很多人拷贝YouTube,但是都只拷贝了一部分。一个网站就像一幅画或者一段音乐。95%的部分是好的,还有5%不好远不是一个好的作品,就像听音乐,如果100个音符里面错了一个,听起来就很不舒服。这里面就是对细节的关注。
举几个YouTube的细节
"其实这是个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功能。用户收到一个链接,点击,打开浏览器,这里面的视频应该是自动播放,而不是需要用户再点一下。"
老实说这是个让我非常吃惊的地方。“就这么简单?”Roelof说,就这么简单,这一点点,让YouTube容易了很多。
分享的链接
还有一个就是在每个视频旁边都有一个让用户可以粘贴到MSN或者网页里面的代码。其实这个URL在浏览器的上面也有,用户可以把鼠标挪上去,但是把这个链接放在视频的右侧,就那么近,那么容易看到,容易明白,容易拷贝,就也一个很重要的功能。
“啊?就这么简单?”Roelof说:“是呀,就是这么简单”
YouTube的视频的URL很短,像http://www.youtube.com/watch?v=Lcfx7v-z-JE这样就是确保在IM或者邮件里面,不会折行,从而影响打开。
任何东西都有原因
Roelof还说了很多这样让人听起来好像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秘密”。听完以后,我特别想说一句话,任何的成功都有原因在后面。
Roelof表示同意,他说,“我最不认同的一句话就是YouTube成功仅仅因为幸运。不错,YouTube非常幸运,但不仅仅是幸运”。 我也同意。
那天在《》的节目里,主持人问我说:Google开始免费,后来就能赚钱;是不是blog也是开始免费,后来就有商业模式呢?
这个问题就是我那样,要分出来说,到底是blogger,blog还是BSP的商业模式。
Google是搜索的提供商,所以有可能(在开始时仅仅是有可能)挣钱;而对于搜索服务的使用者来说,不见得能够直接赚钱(或者干脆说不能挣钱);至于说天天用搜索,搜到什么有用的信息,挣到钱,那另当别论。
个人认为,那么多免费使用着别人提供的服务blogger,就和Google的搜索服务的使用者(我们要么给个时髦的名词,叫做searcher?)要有商业模式一样,并不现实。
人有表达的需求,人有记录的需求,人有沟通的需求,这些需求产生了blogging(写blog的行为称之为blogging)的需求,满足这些需求的公司,比如blog服务提供者,就有商业模式,使用者,不用付钱,同时忍受人家用你的内容放一点广告挣钱,就已经是一种双赢的模式了,不要期许过多。我对blogger商业模式的看法一直是:blogger中会有人赚到钱,但不是主流。
同时,作为blogger,我们也在使用别人提供的服务(无论是新浪,blogbus,这样的直接的提供者,还是这样的工具),我们就是消费者。做别人生产的一种产品的消费者,按照定义来说,就是付钱的人(或者最多免费使用),除非我们找到受众成为我们制造出来的内容的消费者。当blogger自己也有自己的内容的消费者的时候,才是有商业模式的时候。
显然,不是每个blog写出的内容都可以找到消费者的,就好像唱歌的人很多,但是让人家愿意买票去听的就有商业模式,唱破嗓子也没人理的,只能乖乖的找个KTV付钱去唱了,这不是再公平再合理不过的事情吗?
后注:不过社会性网络(SNS)服务商通过把每个人的至少3个朋友拉过来,这样唱得再难听的人也有至少3个人听你唱;照片拍得再一无是处的人,也有3个人愿意看他的照片;再无聊的流水帐blog,也有3个人看,这样一来,SNS有它独到的价值了。祝贺我们可怜的blogger,又成为一种新型的服务的消费者了。。。
前几天随便写写关于,发现软驱这个东东已经几乎退出历史舞台了(之所以用了几乎这个词,是希望我的Dell笔记本的软驱还有人要)。看到大家的评论,就勾起我晒一晒我用过的更古老的存储设备的欲望。
最初接触计算机应该在80年代中,就是刚上小学的时候。那个时候的计算站还是纸带的存储设备,黑黑的,很厚实的那种,上面打着一个一个孔。看起来存储设备和现在一个纺织厂的设备类似。而那个时代的计算机主机还和冰箱似的,进计算站不需要沐浴,但一定要更衣,穿白大褂进去。那个时候我什么都不懂,就知道打些警察抓小偷的游戏 - 好似那种红白机上的2维的,警察追,自己控制做些小偷上梯子,下梯子,拿金子,挖洞陷害警察这样的勾当。(凭着记忆,大三的时候总算写了一个一样的,非常满足)。
还用过一种存储设备,就是普通的磁带。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就是1987,家里曾经一度出现过一台夏普的PC-1500,就是这个样子的。
Credit: anonymous
它可以跑BASIC程序,可惜屏幕真的是小了点,还没现在最便宜的手机大呢。右边能连一个小打印机。
要把程序保存下来的话,就要拿一个导线,把这个小东东的耳机插孔插到录音机的录音孔,然后把录音机的耳机插孔联到PC-1500的输入孔。录音机还有一个控制的插孔(不是每个录音机都有的)也连到PC-1500上,用来控制磁带前进还是倒退。录音机一定要有计数的那个转轮,以便以后检索。然后放进磁带,用保存指令就可以把写好的程序存到磁带上面。
存的时候,录音机发出很大的嘀嘀嘟嘟的声音,和星球大战里面的那个机器人的声音很像。嘀嘟挺长的时间,录音机不动了,也就存好了。
PC-1500的一段很短的BASIC程序:
FOR I = 1 TO 5
NEXT I好像都要存一阵子。
真后悔那个时候的磁带已经找不到了,否则现在可以把我照着书抄的程序拿来当音乐听嘀嘀。。嘟嘟。。嘀。嘟嘟。。。重新输入的时候, 给PC-1500放一遍,它就知道了。而我的脑子里却冒出一个成语:“对牛弹琴”。
之后出现5寸盘了,一大进步。不过当有5存盘的时候,我的存储设配依然是笔和纸。把程序拿纸抄一遍,趁着去计算站的非常少有的机会,去把程序输进去,跑通了,再抄出来,之后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再能上机呢。那个时候已经是1989年。后来,家里金字黑底的Maxell的3寸盘的盒子越来越多,对程序的感觉却越来越淡了,觉得那种动辄就要超过50行的程序没劲,无法用笔记录。对了,Maxell这家公司最近还好吗?
前不久翻箱倒柜,找到一本以前读的计算机书,上面赫然写着:近几年,世界上出现一种新型的存储设备,具有存储量大,可靠性高,携带方便等优点。它的名字叫“软盘”。。。
往事如烟,光阴似箭呀。
在IT圈里面,尤其在blog盛行的IT圈里面,对风云变幻的市场,每个人都尝试做些解释,从而产生很多理论正确的表述。这种指点江山,看起来无比聪明的“理论正确”,或者说是“战略层面正确”的观点,却远不能保证“实践正确”。举个例子,我的blog,还有keso的blog,以及很多的创业者,或评论者的blog,就经常看到理论正确的表述。
还用一个,这些文章对于创业者的指导作用,就像如下这几篇文章对于股民的作用一样:
论点一:炒股成功,一定要低价买进,高价卖出。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一定能赚钱。
论点二:买股票的时间,一定要在低点。你看某家公司(youtube),就是在低点买入的,经过一年以后,成功的卖给了另一家公司(google),赚取利润颇多。
论点三:找准股票的买进价格很重要,如果买的时候,它的价格已经在高点了,那么就很难赚钱。比如说这家公司,它买入的时候就是高点。。。
这些论点,绝不能说不对,因为这就是大实话,说出来,没有一个人能站出来反驳。但一个实际操作过程中的股民所面临的问题,不是要高价买进还是低价买进的问题(这个问题的答案显而易见),而他们要做的决定是:今天(就在现在这个点儿)我应该买还是应该卖?或者说,这只股票,这个价格到底是高点还是低点?这个问题,在上述文章中并不能找到答案。
到底这个点是高点还是低点,“理论正确”的文章中不做表述的,而正是这个实践上的问题,反映了一个股民的实战经验,决定了他能不能赚钱。
在互联网行业,有很多文章说:以用户为中心很重要。这话没错。但创业者遇到的问题是,有的用户说要加上这个功能,有的说不要这个功能。那么到底加上还不是不加上,哪个才是叫做“以用户为中心呢”?
理论上的正确,说的是一种自然规律,如何适应这个自然规律,要的不仅仅是理论,更多是知识,经验,技巧,和能力。一个月以后,是个人都能告诉你一个月以前的股票当时是这一个月里面的高点还是低点,马后炮没什么了不起的,而我们毕竟不能呀!
那天和李钟伟同学聊天,他就提到,在战略和成功之间,有一个重要的实际操作的问题。就是在细节上面,在具体的判断上面的一个一个决定综合起来导致了差距。打仗不但要有正确的方向,还要有每一个小的战斗都能打赢的部队。。。
所以说,如何从众说纷纭中找到什么是真正代表用户的声音,或者如何在每一件决定上面判断好这是冒进还是保守,就好似如何从历史红红绿绿的数字中间判断现在是高点还是低点一样,是执行的能力。这一点,就落入了专业人员探讨的范畴,也是需要学习的。高估了的力量而低估执行,和仅仅关注执行而不关心战略一样有失偏颇。
注:本文和众多的理论正确的文章一样,也是一篇没有什么实践指导意义的文章。最后一句话,就算是知道了,也要面临一个如何提高执行力的问题。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很多很有道理的文章,看完了以后,除了点头称道以外好像还跟没看一样的原因了。。。
我们现在的编程工具就处在一个关口。
在这关口之前的二十年里,竖立着一个成功的编程工具:(以及它的最初原型 - Visual Basic)。这个可视的集成化的编程工具把一代的程序员吸引到这个平台上面并且帮助微软确立了PC机世界的霸主地位。
而在今天的这个关口出现的时候,眼花缭乱的新工具冒泡一样的出现,但就剩最后一步,仅仅一步,就到了这个关口了。
比方说,我们看到了 (Yahoo! User Interface),它提供一些简单的控件 - 比如, ,。。。。
如果大家还有印象的话,当年的Visual Basic就是拉着程序员们的小手,从画第一个窗体,第一个按钮开始,一步步引领他们进入Windows的世界的。Java Applet最初不也就是这么几个控件吗?这个基础已经在那里了。Yahoo! 下一步需要的,就是一套更加简单的,图像界面的编程工具。
在这个关口前,我们也看到了Google Web Toolkit。看看这个,看看,再看看这个的,你会发现,基于Web的一个新的平台已经呈现,Google下一步需要的,就是一套更加简单的,图像界面的编程工具。
再看看百花齐放的各种各样的Framework,比如这个还有这些的,这些所有的创新,基本上已经把一个新的世界的样子描画出来了,他们作为一个整体需要的,就是一套更加简单的,图形界面的编程工具。
如果还要我举出更多的征兆,就是Facebook的F8开发平台,Amazon的AWS开发平台,以及几乎所有Portal都有的Widget开发平台(,...)就明白无误的告诉我们,一个新的以互联网为平台的已经逐步形成,给应用程序铺设的舞台已经开场,但是缺的,还是一个更加简单,图形界面的编程工具。
所以,在这个关口,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应该就在3个月以内),各大厂商一定会推出自己的类似Visual Studio的开发平台,或者成为集成开发环境(IDE),这个IDE会有以下特征:
运行于互联网之上(就像它生成的其他任何程序一样)
基于拖拽的控件(你可以把一个Button拖到网页正中间,并且双击它就可以编代码)
所有的互联网服务都以控件的形式出现在IDE里面(比如搜索或者Fackebook, Flickr)
最终生成的应用程序可以直接保存,运行在IDE厂商的平台上。(或者就是由IDE的厂商提供hosting 平台,大家可以通过URL来运行这个应用程序)
IDE市场的争夺战会异常激烈
谁赢得了这场IDE的争夺战,谁就有了下一代互联网霸主之争的入场券。
其实我很为微软扼腕痛惜。群雄纷起,都虎视眈眈的盯着微软最牢固的平台还有开发工具生意的时候,微软还没有做出像样的动作来。ASP.NET和C#真的是早出来7年,出来的太早了。当最近这些基于AJAX的控件把客户端和服务器端彻底连接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的时候,微软的开发工具就显得风韵犹存,又老态初现。风韵犹存的意思是,在7年前就已经把一个控件(比如button, Textbox, DataGrid)既当作客户端控件,又当作服务器端控件,在所有的编程思想中明显的处于有前瞻性,即便在今天也是了不起的思想,但我又说它老态初现的原因是,毕竟每一次客户端的操作,都需要HTTP的Post-Back一次,与异步的JavaScript+XML的架构相比,就显得如此的笨拙和不合时宜了。一个刚刚出现7年,还没有普及的产品就这样过时了,真的让人惋惜。
好久没有正儿八经的写程序了(最近都是sample code级别的)。最近也没有太多时间(想象一个刚刚当爸爸的我会有多么忙碌),但是我打算这个周末,花上两个小时,写一个这样的雏形出来,尝试一下这个互联网的IDE的想法。仅仅因为我相信,这样的产品,在三个月以内一定会隆重推出,至于是,还是,或是刚刚换了CEO的就不得而知了。
PC史和互联网历史一次一次的向大家证明,做平台比做应用赢的可能性更大。微软是做平台的,Netscape不是;Google现在开始做平台,而很多网站不是。
什么叫平台?我太愚钝,花了很多年(至少是5年)才弄清楚。直到现在我也没有办法用一句话做一个定义。只好不断的举例再举例。
数据存储的平台
任何一款产品,都是由平台和应用程序混在一起出厂的。DOS的平台就是让应用程序做一个简单的INT 21调用,就把文件操作等等复杂的和不同的硬件打交道的事情完成了。当然,DOS还有一个叫做cmd.exe的命令行程序,是这个平台的应用程序。只有平台没有应用的系统,就好似没有命令行的DOS,或者没有Windows Explorer的Windows一样,用户无法直接使用。而各种厂商都会使用INT 21或者Windows下的WinMain为代表的一系列平台提供的API来开发,形成了一个平台上面百花争艳的格局。Windows世界就是这样。Linux世界的平台很好,应用程序,尤其是消费者端的应用程序,也在苦苦追赶。
微软和Netscape
当年微软和Netscape之争,从技术上讲,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一个是做平台的,一个是做应用程序的。Netscape Navigator装上去就是囫囵一个,无法再利用,而装了Internet Explorer就等于装了Web Browser的控件,只要在开发工具Visual Basic里面,把这个控件拉过来,再拉一个文本框,作为输入网址的地方,一个简单的自己的浏览器也就做出来了。于是,Web Browser控件是那个遥远的年最酷的控件。当大家用这个控件做了很多应用程序以后,IE就更加流行。至于这个还是不是Internet Explorer?这个和IE会不会竞争?平台厂商不这么问问题。
平台等于开放
平台的思维,是API的思维,是开放的思维。开放平台就是把之所以自己可以开发出来现有程序的技术和功能开放给所有其他的人,让他们也可以和自己一起在自己的平台上面开发和自己相竞争的应用程序。
从广义上来说,Windows是平台,Office是应用程序;Google Data API, Google Map API是平台,Google Map是应用。好的平台厂商,一定要有一到两个杀手级的应用程序,然后还要有众多的开发者支持,才能让平台持久发展。
最近Google也开始往平台厂商方向转移。大家只要看一看上面的东西,就觉得Google开始往平台厂商转移了。眼花缭乱的API,其实就是平台的表现。
比方说Map API,让任何人都可以做一个Google Map出来,其实,也就是抓住了平台,而不在乎应用程序。再比如说Google Data API,说白了,它就是让文件处理和数据读取再进了一步,从DOS中INT21的硬盘读取,到Win32的 ReadFile()的局域网32位读取,跨越到了GData的互联网读取。总之,他们都是平台。
平台是让开发者在其上开发更多应用程序的。平台厂商最喜欢的是开发者。微软的开发工具(从Visual Basic开始)和微软的开发者日,就一直受人欢迎。Google最近的开发工具(包括GWT),和五月底的开发者日,也开始慢慢的受开发者的追捧。这就是平台厂商该做的。
在我的眼中,微软是做平台的,Google也是,Yahoo!显然是家媒体公司,eBay是家商业公司(或说杂货公司)。
Anothr的平台
刚刚和的Stan聊起来Anothr的发展,我的建议,如果有实力的话(主要是技术和资金),可以考虑做平台。提供个这个世界的,不仅仅是囫囵一体,密不可分的一个应用,更是一个平台。让自己的合作伙伴可以用自己内部实用的一系列产品框架,辅助工具,数据接口可以开发出和自己一样的应用程序,在这个平台上面开发的应用程序多了,也就占住了为了的最稳固的先机。更具体的说,就是把加入feed,显示,提醒等等的部分API化,让别人站在前面,自己退到后面去,就是平台的做法。或者说,如果有人用这个平台(后端的存储,逻辑,和功能)花几分钟就做出来一个anothr2.com来,说明平台就成了。
上周末在厦门参加站长大会,和个人站长们在会场外面开小会,在小会中间还抽空去大会上主持了一场名为《》的讨论。所见所想,基本上都是围绕广告,联盟,流量,赚钱,然后又是广告,联盟,流量。。。这些关键字转来转去。
最后一天,总算可以暂时脱离对小站长和联盟的关注,有时间和劳苦功高的兄弟们一起去厦门著名的旅游区鼓浪屿看一眼,结果才发现自己落入了一个比互联网更大的现实版的加入联盟,倒流量,赚佣金的网络里面去。
憨厚的导游
故事很简单。一行人到了鼓浪屿上面,人生地不熟,虽然止住诱惑,没有接受很多迎上来的导游的服务,最后还是被一个胖墩墩貌似憨厚的年轻人拦住,听起来20块钱2个小时导游服务的挺便宜,就让他带我们走。
他开始还算厚道,挺卖力的讲了几个地方,随后就开始带我们去买东西。我们居然丝毫没有感觉,直到每个手里都至少一份肉松的时候,我们才意识到他带我们去的下一家土特产店,下一家烟店,下一个茶馆都是他事先选好的点。一气之下付了20块钱,让他走人。
互联网和鼓浪屿
中国的互联网,就像一个鼓浪屿,或者像任何一个旅游区,有卖东西的商家,有带用户的导游,还有一群傻头傻脑的新用户。让我们看看这两者有多少类似的地方。
第一像,就像在用户上。
导游这个角色,一般只出现在旅游景区里。如果在徐家汇,有人跑上来问我,我带你去买电脑去,我理都不理:我自然知道百脑汇的三楼有一家物美价廉,童叟无欺的熟店,还用你告诉我?只有到了旅游景区,两眼一抹黑,到底去哪里看,到哪里买,还真的由不得自己,有人给建议,当然也就容易接纳些。
这就好比现在的互联网。当新上网的用户占大多数的时候,到底什么地方好看,什么地方能买东西,基本上就是属于第一次到旅游景区的游客:什么都不知道,看到什么是什么。到底新浪看新闻比较好,还是一个刚刚建立起来不到三个月的网站好?你我这些老网民分得清楚,刚上网的用户谁分的清楚?所以一个一个的导游就出现了。好像互联网上个个都看起来是活雷锋,到哪里都白看,被卖了还在感激带路的网站。(当然也不能一棍子打死。旅游区也有带你去真的好地方的导游,或者认真做服务的导游,对应于帮你省钱的网站和认真做内容的网站。)
第二像,就像在店家。
旅游区的店家和在居民区的店家,本质上有天壤之别。
居民区里的小吃店,拼的就是物美价廉,干净实惠,服务周到。如果这几点做不到,明天就没了生意。而旅游区的店家,只靠这几招,基本上挣不到钱,毕竟绝大多数的游客这一辈子就来一次。就算是口口相传都传不出这一片一亩三分地二。于是,大家拼的就是拼拉客户。谁能拉来客户,谁拉来的客户多,谁就是生意好。至于服务,至于质量,都不重要。我们买的肉松就很一般,如果我们再买,一定不去那家。但我们的经验重要吗?店家每天面对的都是一脸迷茫,像刚出壳的小鸡一样充满好奇的游客。回头客?他们真的不在乎。因为一个新客人都可以带来客观的利润,所以生意好的店都开始开发自己的联盟系统。是个人就可以加入,按照带来的订单分账。估计他们一定有一个本子,来记录每笔交易和推荐人。
第三像,就像在那个貌似憨厚的导游了。
他就像小站长一样,加入联盟,分取交易中的利润。
导游靠的就是一个人,靠站在码头,靠站在路中间,靠主动去核各种各样的漫无目的的溜达的游客搭讪,带他们去店铺,从商家拿钱。小站长建一个站,靠搜索引擎,靠自己去论坛灌水,靠着把互联网上无数没有目的瞎转的用户吸引到自己的站上,并且让他们点击广告,就可以从联盟拿钱。正是因为在旅游区里,就算做商家,也只能做无良商家,还不如就赚个拉皮条的钱。
当今的中国互联网,就像旅游区。
旅游区的特质:看风景的人多,买东西是附加需求;互联网的现状:娱乐的人多,办事的人少。
旅游区里面,卖的东西都一样,用户如果买,也肯定是走到哪里,随手买的;互联网的现状,缺乏创新,千站一面。反正只要是个模式对于新用户来说就是种没见过的模式,还努力创新干什么。
旅游区里,坑蒙拐骗不需要负责任的,来过一回,还有人来第二回吗?门票越贵的旅游区宰客情况越突出,因为再来的可能性越小。你不来没关系,每天蒙的就是那天第一次来的。现在的互联网,流氓软件横行,不管什么软件,都能给刚上网的用户装上。如果你学会了怎么防范流氓软件,你就不是流氓软件的目标客户了。反正新来的,总比老的人多得多,就像麦子一样,割了一茬还有一茬。
旅游区里,卖的东西常常是又贵有差的,要不然怎么有钱打联盟战?互联网的现实,用户要么不消费,一消费必然狠宰一刀,比如短信,彩信,下载,要么联盟的钱哪里来?
对互联网的信心
想通了互联网和旅游区的相似地方,想明白了最近的互联网为什么这么乌烟瘴气,倒也看清楚了互联网的未来,反而更加有信心。
旅游区或许永远是新面孔,但互联网不是。旅游区的人,来了必定会走的。上了互联网的人,进了这个门,就留下来了,就扎根了。互联网更像是一个新大陆,大家会慢慢的把更多的生活搬过去的。搬的人多了,也就成了居民区了。居民区里的居民,也就是老网民,辨别能力强了,那个店好,那个店差心里有数,不会被忽悠了,这个时候,也就是做有价值的网站抬头的时候。
旅游区里多少年的喧嚣还会持续下去,但是互联网的喧嚣会随着越来越多的用户认识到互联网的价值而停歇。美国互联网spyware, adware横行的时候不是在新用户最多的年吗?现在他们乱过了,也就好些了。
旅游区里的游客,注定是来娱乐的,什么吸引眼球,哪里就会聚集起看热闹的。而互联网毕竟会变成生活的工具。当人们的生活都在互联网上的时候,踏踏实实的做价值的网站就会聚集起人气来。
最近的互联网很乱。乱的让很多真正热爱互联网的人都开始迷茫,甚至绝望。不过只要看清楚这只是互联网发展中必然要经历的过程,也就能够更加泰然处之。当互联网的喧嚣退去,靠一锤子买卖发家的肉松店会转到其他的更加喧嚣的地方,希望赚一票就走的导游们会离开,而剩下的,就是成熟的互联网居民和真正能够改变生活的互联网应用。
我们等着中国互联网从旅游区变成居民区的那一天。那就是活的最好的一天。
注:写得比较急,没有在很多的名词上面加上更加准确的声明,比如“小站长”应该写作“仅仅靠到流量赚钱的小站长”,还有很多的地方,都有一棒子打死,以偏概全的嫌疑。大家只要知道是那么个意思,不用咬文嚼字,对号入座,奋起而书了。
电子商务最基本的分法,就是B2B和B2C。不同的人,不同的角度,划分的方法都不一样。我建议我们每个人讨论之前都先阐述自己的定义。
(吃饭去了,回来再接着写)
。。。。。。
(两小时以后,吃饭回来了,接着写)
有一种定义方式,就是从公司运营的角度来看,我把凡是不涉及仓储,物流,服务的提供的业务模式成为C2C,而其他是B2C。之所以这么分,就是因为仓储,物流,服务的成本和它的营业额之间有接近线性的成本,成本线(Bottom line)和收入线(Top line)比翼齐飞。而不涉及仓储,物流,服务的,成本线和收入线就相关性不是那么大(大和不大都是相对的),也就是边际效应显现的模式。在里面有张图,大概就是这个意思。我比较看重这种分法,因为区分这两种模式对于运营者来说非常重要,这两种模式有明确的运作方式上面的不同,成本控制上的不同,和客户服务方面的不同。
从用户的角度,也可以把谁对最终服务质量负责作为区分B2C和C2C作为一个衡量标准。因为如果网站运营者保证质量和服务的一致性,多数用户会把它当做一个B2C的购物网站。如果仅仅是个平台,用户明确的知道上面的商家保证质量,他们就会认为这是C2C。
还有人把平台上如果是个人卖东西叫做C2C,商家卖东西叫做B2C,也不能算错,可是对于经营者来说,这么区分没有太多的意义。比方说,按照我的第一种说法,只要不参与物流,仓储和服务,上面做生意的人是个人还是商家,对于运营本身来说,没有明显差别(比方说成本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韩国江南整形外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