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谁更强 罗技G500大战Razer帝王蟒4g

<span itemprop="datePublished" content="T00:07:00+-07-06 00:07【 投稿】 作者:
擅长:笔记本、外设、手机
&&|&责编:陈志勇
握持姿势对比
&&& 就鼠标以趴鼠姿势握持来说(趴鼠是最能考验人体工学造型的握持姿势,相比之下捏鼠对人体工学造型的要求要低的多),个人感觉G500要优于帝王蟒,因为鼠标个头比较大,背拱饱满。手放在上面可以做到自然舒展,只有无名指的位置不太舒服,如果使用MX500的握持姿势,无名指的位置较小,操作中较容易误按到侧键,感觉G500应该是对于新的人体工学造型的一个尝试,可能以后再出新品的时候还会做出改进以适合更多的人。
G500握持示意
&&& 的右侧改进不小,但还是有点硌手,实际使用时无名指要高于鼠标侧面一些帝王蟒因为鼠标比较短,正常使用时,手心贴合不到鼠标背拱,如果将手心和鼠标背拱贴合,那么手指就会伸出鼠标一块,导致错过最佳点击位置。
帝王蟒握持示意
G500的无名指问题也同样出现在帝王蟒身上
&&& 500的无名指问题在Razer帝王蟒身上也同样存在,可能比G500还严重一些,M形侧面导致无名指贴上去很不舒服,鼠标侧面长度过短,握持时无名指通常都要长出鼠标一截来。不过左面的拇指凹槽设计的比较合理,没有手往里“抠”的感觉。
适用类型 鼠标大小
投诉欺诈商家:
天津重庆哈尔滨沈阳长春石家庄呼和浩特西安太原兰州乌鲁木齐成都昆明贵阳长沙武汉郑州济南青岛烟台合肥南京杭州东莞南宁南昌福州厦门深圳温州佛山宁波泉州惠州银川
本城市下暂无经销商
4¥2005¥2606¥997¥1508¥1999¥14910¥900<span itemprop="datePublished" content="T00:07:00+-07-06 00:07【 投稿】 作者:
擅长:笔记本、外设、手机
&&|&责编:陈志勇
G500和帝王蟒底部对比&&& 去年下半年,顶级外设厂商和先后推出了自己新一代的高端激光游戏,这就是罗技的G500和雷蛇的帝王蟒,两个产品上市价格不等,但无论市场定位还是价格,均是仅次于自家游戏级旗舰鼠标(罗技的和雷蛇的)的级别。更令玩家啧啧称奇的是两款鼠标造型上竟然有着大量的相似点。而时过半年,二者价格都有所调整,现在基本处于同一价位水平,那么做为两大外设厂商新一代的高端游戏级,两者各有什么特点,同样的价格,相似的造型,究竟孰胜孰劣?
罗技,来自瑞士的外设巨人,以精工细做而闻名于世。雷蛇,来自美国的游戏外设制造商,以炫酷的外观和游戏理念为玩家敬仰。二者同为外设行业领军人物,每一款新品推出都能吸引无数玩家关注的目光。
&&& 罗技和雷蛇都于去年推出了旗下新一代高端游戏级激鼠标,,G500和帝王蟒。相比于G500四百元的上市价格,帝王蟒近六百元的上市价格要高调很多。半年多的时间过去了,随着时间的流逝、营销方案的调整,现在的二者基本落于同一市场价位,价格也日趋稳定,很多玩家对其兴起了新一轮的关注。
&&& 那么相近的外型下面,两个仅次于自家旗舰产品的高端鼠标,究竟有那些区别?那些创新,从外观设计到细节处理再到性能及功能,在这个价位上谁能更胜一筹,带给玩家更高更好的体验哪?今天笔者就试着为玩家们对这两款鼠标做一次深度的剖析(包括彻底拆解),希望大家在看完本文以后能够对这两款产品有一个崭新、全面的认识,一解您心中的迷惑。
两强者尺寸外观对比
&&& 先来看两只的外观吧, G500上壳采用了银黑搭配的配色方案,佐以烟熏色,侧部黑灰色,整体配色感觉奢华而复古。
&&& 而帝王蟒则是通体乌黑,通电后鼠标滚轮和背部的美杜莎LOGO发出的幽幽光绝对够炫够酷,美杜莎LOGO的呼吸式灯光绝对是整款鼠标外观设计的点睛之笔,灯厂美誉果然名不虚传。
&&& 两只鼠标风格各用千秋但都很漂亮,玩家们只能根据自己己的审美需求进行选择了。
本次评测的二位主角
&&& 外观尺寸方面,三维尺寸129×74.5×42,尽管鼠标左侧有一个凸出的拇指托,但是在鼠标里也绝对算得上是巨无霸级别的了。&&&& 帝王蟒三维尺寸120×70×41.5,不过由于鼠标左侧的拇指凹槽以及背拱曲线的设计,帝王蟒在握持时感觉偏小,远不如其尺寸给人感觉的那么饱满,最多也就算是中等鼠标还微略偏小。对手的支撑感无不如G500那么充实。
鼠标外壳,侧面,滚轮材质对比
外壳,侧面,滚轮材质对比
&&& 鼠标外壳材质上,G500的上壳终于放弃了从MX510就开始的光面塑料材质,改回到类似MX500的细磨砂表面,一直以来的汗泥垢问题这回终于有所改善了。
&&& 不约而同的是,帝王蟒的上壳也不同于以往,尽管都是类肤材质,但是相比于蝰蛇等的类肤材质,感觉略滑一点,并且手掌出汗时也不会像蝰蛇那样感觉粘粘的。耐脏性也要略好一点(尽管相对于别的鼠标,帝王蟒还是很不耐脏)。
鼠标表面材质应用对比
&&& 的侧面材质采用粗磨砂表面,略有一点橡胶漆的感觉,但是因为表面颗粒感极强,手感粗糙,可以无视。可能初上手时感觉略有不适,但是长时间使用时防汗性能较好,可以说G500在鼠标表面材质上还是下足了功夫的,无论使用舒适度和手汗的影响表现都很不错。没有因为追求外表面忽略实用性。&&&& 而帝王蟒的侧面材质还是采用了 在鼠标侧面惯用的镜面材质,不耐脏,不易打理及手汗时打滑的问题当然也一如继往的延续了下来。
& G500和帝王蟒左侧对比特写
& G500和帝王蟒滚轮及表面材质特写
&&& 500的滚轮宽度约6mm,轮体两侧为铝合金边框,中间镶有黑色细横条纹橡胶环。帝王蟒的滚轮要比G500宽上一些,达到了约8mm的宽度,滚轮两侧镶有两条半透明的塑料条,通电后可以发出幽幽的光,很是漂亮。滚轮中间镶有一条6mm宽的黑色橡胶,上面有较深的横向凹槽,橡胶的触感相比于G500要柔软一些。
G500和帝王蟒鼠标线对比
&&& 两只鼠标均采用了时下流行的尼龙鼠标线,特点就是抗拉伸能力出色,但不耐磨损。在线材的柔韧性上G500要略胜一筹,帝王蟒的要硬上些。就尼龙线来说,感觉3500DPI的蝰蛇做的是最好的,很柔软。两者USB接品都是特制模具,帝王蟒如以往Razer中高端鼠标一样采用了镀金USB接口。而G500则在USB接口后加装了干扰磁环。为了防止鼠标序列号等信息贴在鼠标底盘上出现磨损而耽误质保,G500将鼠标序列号的标贴直接做在了鼠标线上。
左侧对比特写
&&& 和帝王蟒左侧对比特写
&&& 在堪称一代经典的MX500造型生产了七只之后,如阿尔卑斯山般固执的瑞士巨人终于接受了玩家的建议,在G500造型上做出了一些系列的改动。首先是将鼠标左侧的拇指凹槽改为类似 Revolution式侧翼,使得拇指的摆放更为自然舒展,同时也加宽了鼠标中部底盘面积,增加了鼠标移动时的稳定感(也就是减少了鼠标移动的灵活性,但是没有“笨重”的感觉)。
500鼠标左侧特写
Razer帝王蟒
&&& 相似的是也在演变出与娜之后重新改头换面,推出了崭新的帝王蟒造型。新的造型相比于蝰蛇狂野奔放的风格来说低调了许多,感觉更像是MX500拦头一刀后的缩小版,鼠标的左侧是一个深深的拇指凹槽,便于玩家握持鼠标,但是这种造型也相对固定了拇指的握持位置,对于部分玩家来说可以需要一定的适应时间。
右侧对比特写
&&& 的终于减小了为玩家诟病已久的右侧凸棱,尽管习惯MX500造型的玩家在以手掌全部贴合的趴鼠姿势握持时,可以将无名指放在鼠标右侧凸棱上面的黑边部分来达到一个较舒服的握姿。但是对于大部分习惯用大拇指和无名指对鼠标进行操作的玩家来说右侧的凸棱令他们不得不倦曲起无名指和小拇指。右侧的凸棱仅剩极小的一点,但是问题解决的并不彻底,鼠标右侧的高度较低令玩家的无名指是贴合在凸棱位置而不是鼠标的侧面,还是有一点卡手,可能将鼠标的右侧略微加高或是做成圆角会更舒服一些。
500鼠标右侧前端特写
&&& 而习惯MX500造型的玩家入手G500以后可以要重新适应一点,因为凸棱减小,无名指放在鼠标上面的位置也要略向滚轮靠拢一些,因为保持原来的握持姿势会让手指也卡在凸棱上。
帝王蟒右侧的M型棱特写
&&& 不得不说,帝王蟒在这方面做的也不好,甚至还不如G500,帝王蟒在鼠标前端的右侧是一个立M的造型而非平面,无名指是贴在一个较窄的凹槽之中,加之右侧上面的凸起也比G500要厚上一些,加之鼠标长度的缩短,无名指的尴尬相比于G500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前端对比特写
&&& 从的前端来看,G500的按键面要比帝王蟒低上一些,这也是由于二者长度不同&#18602;成的,如果帝王蟒的按键面做成G500一样高度,那么因为鼠标长度较短,手会有一点倦曲的感觉,长时间使用容易导致疲劳。不同于G500,帝王蟒的左右键各有一个手指凹“坑”,尤如钝器冲击的样子而不是像那样的手指槽。
G500和帝王蟒鼠标造型前端对比
G500左右按键特写
帝王蟒前端手指“凹坑”特写
&&& 而G500的只是一个相对平缓的坡面。就舒适度来说,两者都很舒服。从前端可以看出,帝王蟒中部滚轮的位置为了造型的美观要比G500高上一点,按键板凹坑可以说是为了避免那鼠标中部突起造成按键板侧斜度过大而设计的。
&&&&&&从鼠标的后端对比来看,G500的右侧也要比要比帝王蟒的右侧要高一些,这也是G500比帝王蟒相对要饱满的原因之一。而相比于传统的MX5系列造型,G500由于取消了滚轮外边框,所以左右键显的较为宽大。
鼠标底部对比特写
G500和帝王蟒底部对比
&&& 脚贴延续了自MX518大脚贴设计,三片宽大的脚贴共同支撑着鼠标,宽大的脚贴加上特殊的底盘设计保证了鼠标移动时的稳定性。另外G500还很人性化的在脚贴边框处设计了一个小的缺口,用来方便玩家根据个人习惯更换不同的鼠标脚贴。
G500和帝王蟒底部对比
&G500底部配重及砝码盒特写
&&& 帝王蟒鼠标依旧是从响尾蛇时代开始的笑脸式脚贴,不过相比于其它RAZER的鼠标,帝王蟒的脚帖要宽大一些,不过鼠标后方的脚帖相比鼠标宽度来说还是要窄上一些。尽管后脚帖的宽度只比G500短2MM(帝王蟒后脚帖宽度是38mm,G500是40mm)但是由于脚帖的设计不同(G500有一块侧脚帖)。
&&& 帝王蟒的左右移动的稳定性相比G500还是差了一点。帝王蟒同一样在鼠标光头周围加装了一个环形脚贴来保证移动时光头的稳定性。同帝王蟒相比,G500的光头位置要更靠近鼠标前端,不过并没有大家所推测的光头前置后鼠标左右移动时屏幕移动距离增加的现象,至少笔者没有这种感觉,可能和笔者习惯用手臂移动鼠标不无关系。
Razer帝王蟒鼠标底部特写
&&& 500和帝王蟒底部都有一个小按键,不同的是G500的是下压式的,用来弹出鼠标底部的配重仓,帝王蟒的是用来切换鼠标内部配置文件的。G500底部还有一个红色的配重仓部分,而帝王蟒多了一个拨块用来调节鼠标侧键位置。G500的底部标贴也是十分简洁,只有一小块标帖,上面印着的LOGO和“G500”的字样,表明了鼠标的身份。帝王蟒的底部标帖内容就丰富多了(因为G500将序列号等信息做在了鼠标线上),产品名称、厂商LOGO、按键说明、条码、SN码等一应俱全的都印在了鼠标底部,用粗面垫子的玩家最好注意保护一下,以免因SN码刮花而失去质保。
鼠标握持姿势对比
握持姿势对比
&&& 就鼠标以趴鼠姿势握持来说(趴鼠是最能考验人体工学造型的握持姿势,相比之下捏鼠对人体工学造型的要求要低的多),个人感觉G500要优于帝王蟒,因为鼠标个头比较大,背拱饱满。手放在上面可以做到自然舒展,只有无名指的位置不太舒服,如果使用MX500的握持姿势,无名指的位置较小,操作中较容易误按到侧键,感觉G500应该是对于新的人体工学造型的一个尝试,可能以后再出新品的时候还会做出改进以适合更多的人。
G500握持示意
&&& 的右侧改进不小,但还是有点硌手,实际使用时无名指要高于鼠标侧面一些帝王蟒因为鼠标比较短,正常使用时,手心贴合不到鼠标背拱,如果将手心和鼠标背拱贴合,那么手指就会伸出鼠标一块,导致错过最佳点击位置。
帝王蟒握持示意
G500的无名指问题也同样出现在帝王蟒身上
&&& 500的无名指问题在Razer帝王蟒身上也同样存在,可能比G500还严重一些,M形侧面导致无名指贴上去很不舒服,鼠标侧面长度过短,握持时无名指通常都要长出鼠标一截来。不过左面的拇指凹槽设计的比较合理,没有手往里“抠”的感觉。
按键布局对比
和帝王蟒按键布局对比
&&& 500共有8个按键和一个左右滚轮,G500的滚轮比较特别,是特有的双模式滚轮,玩家可以通过滚轮后方的模式切换键来切换滚轮手感(相比于切换键在鼠标的底部,G500方便了许多),根据不同的情况分别使用有刻度模式和无刻度模式。
罗技G500按键一览
&&& 在无刻度模式下,鼠标滚轮无段落感,阻尼感也极低,手指轻拨滚轮即可转动。有刻度模式下滚轮转动刻度感明显强烈,但是阻尼感也不是很高,转动的感觉和一代神器较为类似。
&&& 滚轮高出按键平面较多,上下很方便。滚轮左右拨动触发压力较轻,手指轻碰即可触发。鼠标中键(滚轮下压)触发压力也没有像一般的鼠标的左右滚轮那样大,达到和正常鼠标一致的水平,常用鼠标中键的玩家(比如3DS、CAD等等)也不用担心长时间使用不适。
&&& 不过缺点是显而易见的,就是玩家在使用鼠标中键时常常会误触发滚轮左右摆动,这个还是比较郁闷的,不过经常使用鼠标中键的玩家完全可以通过驱动程序左右滚轮屏蔽后将设置写入鼠标。尽管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中键和左右滚轮都不算太常用的东东(网页的左右滚动其实按下鼠标中键后移动鼠标即可完成),但是需要使用鼠标中键的地方还是要比使用左右滚轮的地方多一些,这个可以说是不算缺点的缺点吧(相比一般左右滚轮鼠标发硬的中键, G500好的多的多了)。
Razer帝王蟒按键一览
&&& Razer帝王蟒鼠标共有6个按键和一个普通滚轮,滚轮并没有采用这个价位鼠标常用的左右滚轮设计,只是普通的上下滚轮,毕竟左右滚轮对于游戏玩家来说用处不大(不过。还是这个价位的鼠标,还是希望有这个功能,宁可有了没用,别让用时没有呀)。滚轮与按键面的高度差要比G500小的多,但是帝王蟒特别的按键板设计使得滚轮前后位置相对按键板是一个凹槽,在保证了整体美观的同时还可以保证滚轮使用的舒适快捷。
按键细节对比
G500和帝王蟒按键细节对比
&&& 鼠标左右键的感觉二者也不尽相同,G500的触发压力要小一些,可以很轻快的触发,声音也要比帝王蟒小一些。帝王蟒键感略硬一些,感觉比G500要脆一些(当然,G500也不是那种肉肉的感觉),声音也要大一些。这个只能说是各具特色了。
默认DPI调节键使用
&&& 的默认DPI调节键(因为G500上的按键除了滚轮后的模式切换键以外全部都是可以自定义的,包括两颗DPI调节键。)为两颗, “+”键和“-”键,可以实现DPI值双向调节。一改自MX518开始,分别位于鼠标滚轮前手的设计,改为设置在鼠标左键的左侧,相比于MX518的设计方案,更方便玩家在游戏中即时切换鼠标速度。不过为了保证鼠标左右的正常尺寸,这两颗按键设计的比较小,加上触发压力和下压行程阻力都比较大 (个人推测是为防止玩家激烈游戏时误触)所以手感不是很好。
帝王蟒默认DPI调节键使用
&&& 同样都是双向DPI调节,相比之下帝王蟒的DPI调节键键感就要好一些,尽管触发压力也要比鼠标左右键大一些,但是手感还是很脆的,不过帝王蟒的默认DPI调节键位置相当不好。正常使用时如果想在不改变姿势的情况下按到DPI调节键那是相当吃力的,感觉帝王蟒这点设计的不好,同是出品,为什么就没有延袭的优点哪?笔者甚是不解。&&& 再说一下鼠标的侧键,不夸张的说,两款鼠标在这个方面做的都比较有特点。G500一改传统五键鼠标的特点,在鼠标左侧设计了三个侧键,在Windows系统默认支持的“前进”、“后退”键中间,还有一个额外的按键可供玩家设置。三个按键错落有致的分为四个层面,略加熟悉,玩家即可以轻易的用拇指感受到每一个按键的位置,不会出现“现用现找”的情况。
G500侧键特写
&&& 不过三个侧键位置过于集中,玩家如果担心在激烈游戏时出现误触现象,也可以用驱动将此按键屏蔽掉。&&& 帝王蟒则是继RAZER和硬件合作出品Habu之后,另一款实现自定义侧键位置的鼠标。相比于Habu更换鼠标侧面板,帝王蟒通过鼠标底部拨块实现侧键位置改变的方式则更为方便快捷。在没有侧面板松动的烦恼的同时还将侧键的可调节档位增加到了5个,更能适合不同玩家不同手掌大小不同握持姿势的需求。有一利必也必有一弊,侧键平直而且按键面还比较窄,加上侧键高于拇指凹槽一部分,大拇指按起来比较尴尬,开放式的侧键滑槽也很容易堆积灰尘皮垢等等。
帝王蟒可调节式侧键特写
&&& 相比于500激烈操作时容易误操作的“软伤”(因为可以通过屏蔽中间侧键解决),帝王蟒的侧键设计在提供了更大的玩家适应面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不适,算得上是不折不扣的“硬伤”了。另外G500可以通过鼠标侧键后方的指示灯来显示即时DPI档位,鼠标内最多可存储5个DPI参数。
G500和帝王蟒鼠标驱动对比一
G500和帝王蟒驱动对比一&&&&帝王蟒和大部分的鼠标一样,全英文驱动界面,英文不好的朋友很容易郁闷。驱动打开第一个界面主要是按键功能的设置,标志性的单键、宏等功能都可以在这里设置。
帝王蟒驱动主页面
Razer帝王蟒鼠标速度及回报率调节页面
&&& 第二个界面是鼠标性能调节,在这里您可以调节帝王蟒鼠标的回报率和DPI值,帝王蟒提供了100-5600DPI以100DPI为一档的调节功能,还提供了125HZ、500HZ、1000HZ三档回报率设置,这里还可以选择X/Y轴独立控制、飞敏调节屏幕显示、加速度等的开启与关闭等等。不过。DPI的档位设置并不在这个界面而是在第一界面里设置完DPI调节键位置时会自动显示,帝王蟒最少支持两档DPI档位。
帝王蟒DPI档位设置
&&& 第三个界面是鼠标的配置文件处理。玩家可以在这里设置多个鼠标配置文件,然后通过鼠标底部的按键进行切换。第四个界面是鼠标的宏管理及录制界面,最后一个界面功能最少,分别是滚轮和鼠标背部的LOGO灯光开关。&&&& 尽管驱动的界面很漂亮,功能也很强大,但是全英文界面会令大部分的中国玩家郁闷,上有曼巴下有,连蝰蛇都出了2.0中文版驱动。为啥就不能给帝王蟒来个中文界面哪?
G500和帝王蟒鼠标驱动对比二
G500和帝王蟒驱动对比二&相比之下G500就比较人性化,尽管同以往SetPoint的界面不太一样,但是玩家还是能稍加琢磨熟练自如的应用。进入驱动程序后选择G500后进入主程序界面,和帝王蟒不同,G500的主界面是鼠标概述,玩家可以一目了然的在此界面中了解鼠标的当前状况,并可以通过点按“编辑”按键直接切换到相应的设置界面。
G500驱动主界面
G500驱动第二界面
&&&&&&第二个界面是“基础知识”显示的是鼠标配置文件的信息(这个,好像和第一个页面的信息重复了吧)。
按键设置界面
&&& 第三个界面才是鼠标的按键设置管理,玩家可以在这里自由鼠标上部除左键和滚轮模式切换键以外的所有按键及滚轮功能。同帝王蟒相比,G500的可设置功能要更多一些。
G500鼠标宏编辑器界面
&&& 第四个界面是指针设置,G500提供了200-5700DPI以100DPI为一档的调节功能,回报率则提供了125HZ、200HZ、250HZ、333HZ、500HZ、1000HZ六档。给玩家更多的选择。玩家还可以在这里选择是否采用Windows系统来控制鼠标的加速度和系统速。&&& 第五个界面是鼠标的滚动设置,玩家可以在这里设置鼠标的垂直与水平滚动速度。第六个界面则是G500的配置文件管理,玩家可以在这里设置编辑不同的配置文件给G500使用,不过G500只能在鼠标内存储一个配置文件,如果需调用其他的配置文件需要通过驱动写入鼠标才可以,相比于帝王蟒内置多个配置文件,略显逊色。&&&&&最后一个界面是宏编辑器,玩家可以在这里录制宏后再进行编辑。相比帝王蟒,G500的驱动功能要更加强大,适用范围不仅局限玩家,更可以针对商务办公用户,而纯中文界面也更易上手。
G500和帝王蟒鼠标拆解对比一
G500和帝王蟒拆解对比一
&&& 在对两款鼠标外部对比完毕后,相信大家对这两款鼠标都有了一个大致的印象,我们再来对两款鼠标内部结构做一下拆解对比,让玩家对这两只鼠标有一个从内至外的深度了解。&&& 先来看,500底部采用五颗螺丝固定,分别分于三个脚帖及鼠标底帖下面(就是底帖的那个十字开口的下面),全部取下后,因为G500没有设计卡扣固定,所以很容易就可以将鼠标分解开来。
G500底部螺丝孔位置
帝王蟒底部螺丝孔位置
&&& 而帝王蟒则只在鼠标尾部的脚帖下面有一颗螺丝固定,鼠标前端用两个位置很高的卡扣固定。加上鼠标底盘是嵌入上盖的,折开比较费力。需要先用工具将鼠标底盘橇起后再一点点的活动以脱开卡扣,这里很是费些工夫的。
帝王蟒内部一览
&&& 将上盖和底盘分离后就可以看到鼠标内部,需要注意的是两只鼠标的侧键部分均有电线与下部主板相连。G500侧键电路板采用一根白色排线与一根红色单芯电线与主板连接进行数据传输。帝王蟒采用两根单芯电线连接主板与侧键电路板。
G500和帝王蟒鼠标拆解对比二
&&& 的侧键电路板采用四颗螺丝分别从顶面级侧面固定在上盖上面,笔者试着卸下了四颗小螺丝,但是依旧无法取下侧电路板,三十六计用尽之后,只得做罢。
G500侧键电路板特写
&&& 帝王蟒的侧键因为加入了位置可调功能,所以加入了一些机械式结构,尽管看起来略有一些复杂,但实际上卸下了回定侧键部位的两颗螺丝后,略加活动即可取下侧键部分。
帝王蟒侧键模组
&&& 500的上盖和一般的一体式按键的鼠标一样,由按键板和中壳两部分构成。两者之间采用三颗螺丝固定。卸开螺丝后很容易就可以将按键板和中壳分离。
G500按键板
&&& Razer帝王蟒也和G500一样,上盖由按键板和中壳两部分构成,不同的是帝王蟒的按键板和中壳是靠四个卡扣和四个固定柱来外加四个挂扣来固定的,尽管装配时工作量较小(真正的一拍即合),但是你想拆开还真得花上点功夫,毕竟一个人只有两只手。加上前面挂扣也比较紧,一点点试着拆吧。
帝五蟒上盖一览
&&& 发光LOGO处特写,两颗小螺丝是固定默认DPI调节按键的。因为尾部的呼吸灯效果,帝王蟒的上壳采用的是透明ABS材质制作,然后表面喷涂类肤材质做出LOGO处的镂空效果。材质硬度较低,拆卸时要小心。
帝王蟒按键板,从反面看依旧很漂亮呀
帝王蟒中壳
&&& 相比于G500斩不断理还乱(指侧电路上的焊接线)的上盖设计,帝王蟒要简洁明了一些,至于做工孰胜孰劣,就是见仁见智的问题了。
G500和帝王蟒鼠标拆解对比三&&& 再来看的装载有鼠标核心的底盘部分,G500的上下双层电路板上麻麻的元件完全可以让人看到眼晕。而电路板的下方还有一个采用三颗螺丝固定的红色自定义配重仓,卸下三颗固定螺丝就可以轻松的将其取下。
取下的自定义配重仓
&&& 终于可以一睹双模式滚轮的真面目了,可以感觉到工业设计所特有的精致,抽出滚后面部的一个固定轴,即可取下滚轮组件,G500的滚轮采用罗技成熟的光栅钢丝轮设计,通过改变滚轮中钢丝的位置来改变滚动时的刻度感。不过由于刻度钢丝较粗,刻度感不如G1一类鼠标明显。
G500电路板一览
滚轮无刻度模式
滚轮有刻度模式
主电路板微动位置及种类
左右微动型号特写
&&& G500的左右按键采用了中较常见的国产欧姆龙白点微动,型号是D2FC-F-7N(10M),鼠标中键和默认DPI调节键都是采用的金属贴片式微动,相比之下中键微动的手感要比DPI调节键的手感略好一些。滚轮左右摆动处的微动是类似于WMO上的小方微动,因为上面没有厂商标识,所以不能具体确定是那个厂家生产的。
G500和帝王蟒鼠标拆解对比四
&&& 两只主板均采用螺丝固定在鼠标底盘上,不同的是G500采用了6颗螺丝(滚轮前、后支架上各两颗 ,下层电路板上两颗)。帝王蟒采用了5颗螺丝(主电路板上四颗,滚轮PCB板上一颗)。这里两者打了个平手。
&&& 而相比于G500,帝王蟒的内部设计要简洁一些,尽管是三块PCB板设计,但是前端滚轮位置的电路板是为了架高机械编码器而设计,滚轮处小板是为了固定贴片式发光二极管为滚轮照明用的。就连尾部的呼吸灯也没有像蝰蛇一样采用单块电路板直接固定在鼠标上盖上,而是直接集成在鼠标主板上面。滚轮采用了鼠标中最为常见的机械编码器。
帝王蟒内部设计
&&& 帝王蟒左右键也采用的是国产欧姆龙白点微动,不过型号同G500有所差别,是中高档鼠标中最为常见的D2FC-F-7N(注意,没有10M字样)。两个DPI调节键采用的是TTC的红点微动。滚轮中键采用的也是类似WMO的小方微动。帝王蟒滚轮采用了TTC机械编码器。
Razer帝王蟒滚轮微动
Razer帝王蟒滚轮
&&& 滚轮右方增加了一小块电路板,上面固定着两个贴片式二极管直接伸入滚轮内部用来使滚轮发光。同G500的双模式铝合金滚轮相比,帝王蟒的滚轮比较简单,滚轮主体采用半透制作,外部镶以黑色橡胶防滑带,两侧则贴上不透明的黑色塑料贴片用以阻光-_-!!!。
G500和帝王蟒鼠标拆解对比五
&&& 在两只内部细节大家都基本了解后,让我们一起看一下两只鼠标内部电路板的全貌。先来。
安华高S9500芯片特写
G500电路板反面特写
&&& 500因为双层PCB板设计,所以电路板的尺寸要小一些,PCB板上下层靠插针直接连接,插针直接在上层电路板上焊死,所以G500的上下层PCB板是不可分离的。光学引擎采用了安华高S9500芯片,芯片采用了一体化设计,直接将光源和数据采用芯片集成在一起。又直接将光学透镜也直接固定在光学引擎上面,减小了故障发生机率。
G500和帝王蟒鼠标拆解对比六
&&& 因为基本属于单块PCB板设计,帝王蟒电路板尺寸要比G500大一些,纯黑色的电路板和本体一样的酷,尤其加电的时候,全祼的黑色PCB板配合着色的灯光别有一番风情。&&&& 不同,帝王蟒采用的是高集成度一体化设计的PLN2032光学引擎,相比于安华高的9500芯片,飞利浦PLN2032还是略显不成熟,尽管经过的仔细调节,一次一次的更新固件修正了大多数的BUG。帝王蟒在1.13固件时还是有着鼠标抬起放下时指针抖动的问题,做为这个价位的,不得不说是一个深深的遗憾。
帝王蟒两个灯亮度对比
帝王蟒电路板反面
&&& Razer帝王蟒的主控IC采用的是Freescale生产的MC9S08JM60八位可编程式单片机,玩家可以在同时按下鼠标左、右键和滚轮的同时将鼠标插入电脑,通过刷新固件来改写主控IC内部程序以达到调节、改善鼠标性能的目的。
PLN2030光学引擎特写
帝王蟒主控IC芯片特写
&&&&另外1.13固件对呼吸灯亮度做了调整,鼠标尾部LOGO高度明显低于滚轮亮度,感觉整体协调度不如1.01固件(帝王蟒默认固件)。对于广大喜欢RAZER灯光效果的玩家来说,要小小的郁闷一下了(刷、还是不刷这是个问题。RAZER不提供1.01固件,如果你刷到1.04或是1.13固件,就意味着你再也刷不回来了),我们只能寄希望玩RAZER会在下一个版本的固件中可以将帝王蟒的灯光改变回来。综合的来看,感觉帝王蟒更像是RAZER对新一代有线游戏鼠标的一次新的探索。
&&& 总结:看完本篇评测,各位玩家对这两款鼠标都有了一个由内而外的全面认识,是选择乌黑炫酷的帝王蟒,还是复古奢华的G500,一切,由您所爱。
中关村在线奖品
&&&&&&&&&&&&&&&
[ZOL 键鼠官方500人QQ群:]
适用类型 鼠标大小
投诉欺诈商家:
天津重庆哈尔滨沈阳长春石家庄呼和浩特西安太原兰州乌鲁木齐成都昆明贵阳长沙武汉郑州济南青岛烟台合肥南京杭州东莞南宁南昌福州厦门深圳温州佛山宁波泉州惠州银川
本城市下暂无经销商
4¥2005¥2606¥997¥1508¥1999¥14910¥90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帝王蟒4g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