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市武陵源区政府网中湖乡中学的旧址在哪?宋家边移民安置区具体位置在

推荐这篇日记的豆列
&&&&&&&&&&&&武陵源区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隶属于湖南省1988年5月成立,位于湖南省西北部,距省会约400公里。辖、天子山、张家界、杨家界四大风景区,是世界著名风景区之一。武陵源主要由和、两个自然风景区组成,面积390.8。武陵源地区比较多,而且裸露在地表,经过流水的长期,形成了这一地区最奇特的景观--石英砂岩峰林。区内千米以上的峰林有243座,最高峰是兔儿望月峰,海拔12.645公里。这里沟谷纵横,长度超过2公里的沟谷有32条,总长度达84.6公里。2013年末全区6.05万人,其中男性3.1万人,女性2.95万人。2013年武陵源区全年完成地区358115万元,比%。
武陵源区历史沿革
武陵源区行政建置历经变迁。远古时期,境内就有人类活动。
周,属。公元前11世纪,周成王封熊绎于楚,居丹阳(今湖北省秭归县),(含今永定区、武陵源区及桑植县)为其辖地。赧王三十七年(公元前278年),秦昭王置黔中郡(郡治在今沅陵县西),辖。武陵源区域属所辖。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分辖区为36郡。在黔中郡下置(县治官塔坪,今蒋家坪乡太坪村),辖今、、、、、、各县及、武陵源区、湖北省、、湖南省一部分。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废黔中郡设,将分置、孱陵、充县三县。此时,武陵源区域为充县(县治今永定区,辖今永定区、桑植县及溇水中游区域)辖地。
三国吴景帝永安六年(263年),因嵩梁山裂,有石壁立如门,吴帝孙休以为祥兆,遂析武陵郡北部置,分零阳、充县地设娄中县。此时武陵源区域分属充县和娄中县管辖。
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析娄中县设临澧县,析置。天门郡领零阳、充县、临澧、娄中、澧阳五县。
南北朝,梁敬帝绍泰元年(555年),废天门郡,置、。北周建德四年(575年),废娄中、临澧二县,置北衡州。废充县,设崇义县,本境与零阳俱隶北衡州。
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北衡州为崇州,更零陵县为,与崇义县同隶崇州。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废崇州,改澧州为澧阳郡,领石门、孱陵、澧阳、安乡、崇义、慈利六县。
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改澧阳郡为澧州,复置充县。高宗麟德元年(664年),废充县,并崇义入。玄宗天保初,改澧州为澧阳郡。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名澧州。
五代,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时期(907~960年),区境属马殷、割据的楚国所辖之澧州。
宋太祖乾德元年(963年),改澧州为澧阳军州,属荆湖北路。
元世祖至元十二年(1275年),升澧阳军州为澧州路。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澧州路总管府,领澧阳、石门、安乡、四县。元贞元年(1295年),升慈利县为,旋复名,辖今慈利、桑植、永定、武陵源等区县。顺帝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即吴王位,改澧州路为澧阳府。
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慈利州为,不久废大庸县,复名,属澧阳府(后复为州)。洪武三年(1370年),羊山卫治(今永顺羊峰山)迁大庸,改名大庸卫(今大庸所)。次年,大庸卫城迁今永定区所。洪武九年(1376年),改澧属慈利等县隶属常德府。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大庸卫改永定卫,辖六所(前、后、左、右、中及大庸所),行政区属。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设(卫治在今慈利县江垭),领前、后、左、右、中五所及添平、麻寮、安福诸所。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改隶岳州府。
清雍正八年(1730年),改土归流,升澧州为直隶州,改隶澧州。废九溪、永定两卫,置安福县(今临澧县)。割麻寮所(十七都部分地及十八都)入容美司,置州,隶宜昌府;割安福所(十六都)入桑植司置,隶永顺府。雍正十三年(1735年),拨十、十一、十二、十三都及八、九、十四都各部分地置永定县(今)。
民国三年(1914年),废府、州、厅建制,保留道一级建制。因永定名与永定县同名,奉北京政府令,改名为,与同属武陵道。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建立湘西绥靖处,下设五个行政督察区。其中慈石庸行政督察区专员办事处设,辖慈利、、大庸三县。次年,慈石庸行政督察区扩并为第二行政督察区,辖慈利、、大庸、临澧、、桑植六县。专员办事处仍设在。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至二十九年(1940年),慈利县属湖南省第四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设常德)、大庸属第八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设永顺)。[1]
1996年,武陵源区面积393平方千米,人口约4.2万人。辖1个镇、2个乡、1个民族乡:天子山镇、索溪峪土家族乡、中湖乡、协合乡。区政府驻索溪峪,距市政府43千米。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武陵源区常住总47755人,其中,天子山镇4289人,21645人,协合乡7350人,中湖乡11502人,2969人。
2002年末,武陵源区总面积397.5,其中核心景区面积217.15平方千米。总人口4.4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06万人。辖3乡1镇2街道,42个行政村、居委会。
2004年,全区辖1个街道、1个镇、3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军地坪街道、天子山镇、索溪峪土家族乡、协合乡、中湖乡。区政府驻。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武陵源区常住总52724人,其中,军地坪街道19377人,天子山镇3665人,索溪峪土家族乡10388人,协合乡5740人,中湖乡9693人,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处3861人。
日,锣鼓塔街道办事处正式挂牌成立。日,省民政厅(湘民行发[号)批复同意:索溪峪土家族乡、天子山镇、军地坪街道成建制合并设立。调整后,全区辖2个街道、2个乡:军地坪街道、锣鼓塔街道、协合乡、中湖乡。总面积397.53平方千米,总5.59万人。[2]
武陵源区行政区划
武陵源区区划沿革
1988年12月,境内国营张家界林场(即今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处,下同)、协合乡、中湖乡隶属湘西自治州所辖的大庸县(市)(今永定区),索溪峪镇属常德专区所辖的,天子山镇属(1953年属大庸县,后属,1958年隶属桑植县)。
日,国务院批准升为地级市,将、桑植两县划归大庸市管辖。市另辖两区:原县级大庸市改名为永定区,新设武陵源区。将原的协合、中湖两乡和国营张家界林场、索溪峪镇、天子山镇划为武陵源区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镇(军地坪)。[1]
1996年,武陵源区面积393平方公里,辖1个镇、2个乡、1个民族乡:天子山镇、索溪峪土家族乡、中湖乡、协合乡。区政府驻索溪峪,距市政府43千米。
2002年末,武陵源区总面积397.5平方千米,其中核心景区面积217.15平方千米。辖3乡1镇2街道,42个行政村、居委会。
2004年,全区辖1个街道、1个镇、3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军地坪街道、天子山镇、索溪峪土家族乡、协合乡、中湖乡。区政府驻军地坪街道。[3]
武陵源区区划详情
截至日,武陵源区辖1个街道、1个镇、2个乡、1个民族乡。区人民政府驻
乡/镇/街道辖村社区吴家峪、宝峰路、画卷路、索溪林场1个3个向家坪、泗南峪、天子山、黄河、向家台2个3个迎宾路、喻家咀、文凤路、黄龙路、白虎堂、金杜、铁厂、文庄、双星、双峰、田富6个5个插旗峪、龙尾巴、李家岗、杨家坪、协合、宝峰山、土地峪、黄家坪、抗金岩7个2个杨家界、野鸡铺、印家山、石家峪、檀木岗、宝月、三家峪、夜火、车家山、渔泉峪、青龙垭9个2个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处张家界、袁家、锣鼓塔3个2015年,乡镇区划调整,索溪峪土家族乡、天子山镇、军地坪街道成建制合并设立军地坪街道。[4]
武陵源区地理环境
武陵源区位置境域
武陵源位于高原亚区与丘陵平原亚区的边缘
,东北接湖北,西部直达等地,西南联于黔东。武陵源主要由和、两个自然风景区组成,面积390.8平方公里。
武陵源区地形地貌
武陵源区地处武陵山脉余脉。其中风景名胜狮寨,四面绝壁,放眼望,峰峦叠翠。整个地势以中部为核心,向四周呈辐射状扩散。周围有若干河谷型小盆地,外围为山地。
武陵源区内石英砂岩柱峰有3103座,千米以上峰柱243座,最高峰为兔儿望月峰,海拔1264.5米;境内长2000米以上的沟谷32条,总长达84.6公里,其中,以金鞭溪最为著名。峰顶多为三面悬崖深谷的台地,常为山民安居扎寨之处,最为有名的有黄石寨、鹰窝寨、锣鼓寨、躲官寨等。
石英砂岩峰林地貌:武陵源共有石峰3103座,峰体分布在海拔500~1100米,高度由几十米至400米不等。峰林造型景体完美元缺,若人、若神、若仙、若禽、若兽、若物,变化万千。武陵源石英砂岩峰林地貌的特点是:质纯、石厚,石英含量为75%~95%,岩层厚520米。具间层状层组结构,即厚层石英砂岩夹薄层、极薄层云母粉砂岩或页岩,这一层组结构有利于自然造型雕塑,增强形象感。岩层裸露于向斜轮廓产状平缓(5°~8°,局部最大达20°),增加了岩石的稳定性,为峰林拔地而起提供了先决条件。岩层垂直节理发育,显示等距性特点,间距一般15至20余米,为塑造千姿百态的峰林地貌形态和幽深峡谷提供了条件。
构造溶蚀地貌:武陵源构造溶蚀地貌,主要出露于二叠系、三叠系碳酸盐分布地区,面积达30.6平方公里,可划分为五亚类,堪称为“湘西型”岩溶景观的典型代表。主要形态有溶纹、溶痕、溶窝、溶斗、溶沟、溶槽、石芽、埋藏石芽、石林、穿洞、洼地、石膜、漏斗、落水洞、竖井、天窗、伏流、地下河、岩溶泉等。溶洞主要集中于索溪峪河谷北侧及天子山东南缘,总数达数十个。以黄龙洞最为典型,被称为“洞穴学研究的宝库”,在洞穴学上具有游览和探险方面特殊的价值。
剥蚀构造地貌:分布于志留系碎屑地区,见及三亚类:碎屑岩中山单面山地貌,分布于石英砂岩峰林景观外围的马颈界至白虎堂和朝天观至大尖一带;鲤鱼脊Ⅴ谷中山地貌,分布于湖坪、石家峪、黄家坪等地;碎屑岩低山地貌,分布于中山外缘,山坡较缓,河谷呈开阔的Ⅴ型。
河谷侵蚀堆积地貌:本类型可分为山前冲洪扇、阶地和高漫滩。前者分布于沙坪村,发育于插旗峪—施家峪峪口一带;索溪两岸发育两级阶地,二级为基座阶地,高出河面3—10米;军地坪—喻家嘴一线高漫滩发育,面积达4~5平方公里。[5]
武陵源区气候
武陵源属典型的中亚热带山原型季风湿润气候,多样性和垂直差异性十分明显。境内属东亚季风区,一年有两次气候转换。冬季受北方干冷气团控制,盛吹偏北风,气候寒冷干燥;夏季受暖气流影响,盛行偏南风,温高湿重;春秋两季为冷暖气流交替过渡期,轻寒微暖,气候宜人。本境四季分明,四季的长短随海拔递增而变化。低海拔地区(3公里以下)冬夏长,春秋短;高海拔地区(1公里以上)冬春长,夏秋短。
境内年均降水量50.0毫米。降水量随海拔升高而增加,天子山比军地坪年均降水量要多10%。各月降水分布不均,集中在4~7月,降水日达49天,约占全年降水日32%。强降水集中期为5~7月,降水量达650毫米,占全年总量的46%。12~1月降水少,约56毫米,仅占全年总量的4%。
境内雨量充沛,森林植被完整,湿度和蒸腾量较大。海拔较低的军地坪年均水汽压为16.0帕,年均相对湿度为78%。海拔较高处易产生云雾,抬升盘绕于山腰至山顶,故山腰湿度最大,相对湿度在85%以上。山顶由于风的作用,其湿度次于山腰,高于山脚。一年之中,4~7月为相对湿季,8~9月为相对干季。
境内军地坪年平均日照为1297.2小时。以8月为最多,平均日照为202.5小时;2月份为最少,平均为55.7小时。年均日照时数与周边的永定区、慈利县相比,偏少121.4~204.7小时,略多于桑植县。由于其复杂的地形,使得不同高度、不同坡向的光照分布极不均衡,是造成局部小气候的主要原因之一,有“五里一个景,十里一层天”之说。[6]
武陵源区自然资源
武陵源区土地资源
2013年末全区耕地面积2869.46公顷,占国土面积7.2%。全区共有国家级生态公益林51.36万亩,自然保护区4个,面积为23.34万亩,占国土面积的39%。[7]
武陵源区植物资源
境内森林覆盖率已达74.75%,并保存着两处原始次森林,为我国重要的古老孑遗生物的生长地区。境内有高等植物3000余种,首批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种子植物有珙桐等35种。在众多的植物中,武陵松分布最广,数量最多,形态最奇,有“武陵源里三千峰,峰有十万八千松”之美誉。
境内自然植被中,维管束植物达193科、730属、1630种。其中木本植物107科、250属、700种,草本植物879种。木本植物中裸子植物7科、11属、17种;被子植物96科、286属、734种。天然林遍布景区的沟壑、峰林、坡岭;人工林以杉木为多,主要分布于森林公园,面积达1133公顷,人工马尾松林和檫树林等小块分散于各景区。[8]
2013年末森林蓄积量达293.22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4.89%。植树造林1500亩,封山育林1.7万亩,景区森林覆盖率达95%,全年无森林病虫害和火灾发生。
武陵源区动物资源
经调查,境内陆生脊椎动物共有50科116种,其中包括《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名单》中的一级保护动物3种,二级保护动物10种。武陵源动物世界中,较多的是猕猴,据初步观察统计为300只以上。大鲵,则遍布于溪沟、泉眼和深潭之中。
武陵源现存野生动物属东洋界华中区西部山地高原亚区(郑作新教授区系),东北部接鄂西北神农架,西南临黔东北梵净山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位于中国西部山地高原与东部丘陵平原亚区交界线左侧边缘。境内溪壑纵横,树草丰茂,水质清纯,许多区域人烟稀少,人迹罕至。幽静的生态环境,为野生动物的栖息和繁衍提供了理想的条件。飞禽、走兽、鱼蛇、昆虫,种类繁多,有许多珍稀种群。据1980年中国科学院华南考察队考察,境内有陆生脊椎野生动物22目、58科、149种。以鸟类居多,占种数的46.9%;其次为兽类,占28.9%;爬行类占16.1%;两栖类占8.1%。属国家一类保护的3种:豹、云豹、黄腹角雉;国家二类保护的25种:猕猴、短尾猴、苏门羚、穿山甲、黑熊、大灵猫、水獭、林麝、水鹿、豺、鸳鸯、鸢、雀鹰、松雀鹰、红腹角雉、白冠长尾雉、红腹锦鸡、褐翅鸦鹃、草鸮、斑头鸺鹠、短耳鸮、长耳鸮、虎纹蛙、大鲵。其中18种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属湖南省级保护的有獐、毛冠鹿、红嘴相思鸟等54种。还有脆蛇蜥、丽纹蛇、鱼游蛇以及索溪峪景区野人井内通体透明的盲眼鱼等奇异动物。[8]
武陵源区人口民族
2013年末全区常住人口6.05万人,其中男性3.1万人,女性2.95万人。分城乡看,城镇人口3.78万人,农村人口2.27万人,城镇化率为62.5%。[7]
全年出生人口626人,出生率为1.2%。全年死亡人口245人,死亡率为0.4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28‰。全区户籍总人口为55313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8718人,占总人口比重51.9%;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全区户籍总人口的93.5%[7]
武陵源区经济
武陵源区概况
2008年实现全区生产总值16.3亿元,区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503亿元;实现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946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185元;接待中外游客1051万人次,其中境外客人54.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2.3亿元;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1亿元;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8亿元。
初步核算,2013年武陵源区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58115万元,比2012年增长6.0%。其中,第一产业比2012年增加值13852万元,增长2.4%;第二产业比2012年增加值7065万元,增长2.6%;第三产业比2012年增加值337197万元,增长6.2%。三次产业结构由2012年的4.03:2.08:93.89调整为3.87:1.97:94.16。一、二、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4%、0.9%和97.7%,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09个百分点、0.05个百分点和5.86个百分点。按2010年可比价计算,2013年全区人均GDP达到53932元;按2000年可比价格计算,2013年全区人均GDP为43787.7元。[7]
武陵源区第一产业
2013年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4899.6万元,比2012年增长2.5%。其中农业产值10847.4万元,增长3%;林业产值3870.5万元,增长4.6%;牧业产值8967.5万元,增长0.4%;渔业产值112.3万元,增长10.1%;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101.8万元,增长5.9%。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5779.3万元,其中农业增加值8395.9万元,增长2.4%;林业增加值3030.6万元,增长4.6%;牧业增加值3443.5万元,增长0.4%;渔业增加值71.9万元,增长10%;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837.4亿元,增长5.9%。
2013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5.27千公顷,与2012年持平。粮食播种面积3.14千公顷,2013年粮食产量15380吨,比2012年减产1.6%,全年出栏肉猪3.36万头,比2012年下降1.7%;肉牛0.28万头,比2012年增长3.7%;肉羊0.38万只,与2012年持平。[7]
2013年完成了磨子峪、石家峪和檀木岗村、双星村等集中供水工程,解决了5800人安全饮水问题。2013年发展农业产业化基地2200亩。成功申报《张家界市武陵源区现代农业生产发展优质稻产业化建设项目》,“美丽乡村”创建试点项目已获省农业厅审批通过。2013年,新增种养大户11户,新扩蔬菜面积700亩,新增土地流转面积900亩,新增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累计达9家),新增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6家(累计35家),新增合作社商标注册5个(累计12个)。2013年,新增农村沼气池用户200户,新增农村太阳能热水器用户200户。 2013年累计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600多万元。修订了《张家界市武陵源区农业产业化发展奖扶办法》等一系列激励政策和扶持措施,发放养殖业奖金140.298万元,发放种植业奖金278.75万元。全年为42个村居投入5872万元用于改善村(居)的生产生活条件。[7]
武陵源区第二产业
2013年全部工业增加值2075万元,扣除价格因素的可比价增加值与2012年同期持平。
2013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4990万元,比2012年增长3.8%。
2013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5377万元,比2012年增长24.3%,其中房地产投资10280万元。2013年累计施工项目37个,其中新开工项目26个。区委、区政府出台了加快重点建设项目推进奖励措施,发放奖金100万元。[7]
武陵源区第三产业
2013年各景点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1381.16万人次,比2012年下降19.3%;接待境外游客61.5万人次,比2012年下降15.22%。接待过夜游客人数634.28万人,比2012年下降6.9%。核心景区接待526.41万人次,比2012年下降18.7%;一次进山人数288.92万人,比2012年下降14.4%。
2013年实现门票收入102961万元,比2012年下降17.8%,累计实现旅游总收入570214万元,比2012年下降19.6%。其中核心景区累计购全票人数203.41万人,比2012年下降21.41%;实现门票收入58808万元,比2012年下降18.9%。
2013年末全区拥有星级以上宾馆酒店21家,其中五星级2家,四星级2家,三星级16家,二星级1家;全区接待床位18000余张,其中星级以上宾馆7604张。
201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8500万元,比2012年增长10.0%。分城乡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76112.7万元,增长9.0%;农村消费品零售额12387.5万元,增长17.1%。分行业看,批发业消费品零售额6962.3万元,增长12.1%;零售业消费品零售额52279.3万元,增长13.4%;住宿业消费品零售额11113.3万元,下降11.7%;餐饮业消费品零售额18145.3万元,增长17%。
2013年末全区公路线路里程379公里,共有客运线路29条。完成公路货物运输总量26.19万吨,货物运输周转量4803.58万吨公里。完成公路旅客运输总量1366.47万人,公路旅客运输周转量90463.47万人公里。全区社会机动车保有量达16486辆,其中汽车保有量4658辆,比2012年末分别增长22.8%和5.65%。
2013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3378万元,比2012年增长9.5%。其中,邮政业务总量308万元,增长17.5%;电信业务总量3070万元,增长9.02 %。2013年末固定电话用户为1.68万户,增长11.26%,移动电话用户为4.7万户,增长2.2%,计算机宽带用户达到1.27万户,增长33.8%。
2013年完成区级财政总收入42476万元,比2012年增长2.6%,其中完成税收收入27351万元,占财政总收入的64.39%。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2029万元,比上年增长2.8%,占GDP的比重为8.94%。政府性基金收入1412万元,比2012年增长1.9%。
武陵源区社会事业
武陵源区教育事业
截至2013年末全区共有中小学校15所,其中中学1所(独立初中),小学14所(含2所九年学校)。在校学生7934人,其中小学生4651人,初中学生1830人,普高学生1086人,职高学生367人。全区共有教师538人,其中小学教师239人,中学教师299人。学前三年教育入园率达93.85%,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92%,初中升学率为95.21%,高中阶段毛入学率112.46%。
2013年,安排落实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资金618.6万元,其中落实免学杂费资金324.5万元,免教材教辅及作业本资金232.1万元,校舍维修改造专项经费80万元,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资金62万元。全区6481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享受了免补政策,落实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31.05万元,中职助学金38.775万元,中职国家免学费资金90.84万元。区教育基金会年末现有资金949万元,全年发放各类助学帮困帮教资金158万元。
武陵源区科技事业
截至2013年全区专利申请量18件。全年申报省级科技计划项目6个,立项5个。申报市级科技计划项目12个,立项10项。创建了1家市级示范协会,引进新技术2项。“鱼泉峪贡米”、“御笔峰生态米”通过农业部绿色农产品认证。创建市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1所(武陵源一中)。金驰大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荣获全省战略型新型产业知识产权试点企业。
武陵源区文化事业
截至2013年末全区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公共图书馆1个,总藏量3万册。群众文化馆1个。档案馆2个,已开放各类档案2.8万卷(件),比上年增长5.66%。报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2个,其中市级1个,区级21个。有线电视用户1.7万户,电视综合人口覆盖5万人,覆盖率达93%。全区累计共完成“村村通”工程7800多户。
2013年,成功举办了“欢乐潇湘·快乐武陵源”系列主题文化活动,《天子山的红月亮》获省“欢乐潇湘”大型群众文艺汇演三等奖。成功举办了“2013年张家界国际乡村音乐周”活动、“《中国梦想秀》圆梦之旅-村花办春晚”等大型文化活动,成功举办了第三届张家界·武陵源全国风光摄影大赛、2013爱摩托·浓情山水机车摄影大赛等摄影活动,促进了文化发展与旅游宣传的深度融合。组织放映农村及广场电影676场次,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武陵源区体育事业
2013年发行体彩310多万元。2013年成功举办了第16届湘鄂边老苏区“贺龙杯”篮球友谊赛、蜘蛛人攀爬百龙天梯等活动。成功举办了广播体操、广场舞大赛等系列体育赛事,丰富了体育健身活动内容和形式。
武陵源区卫生事业
截至2013年末全区共有各类卫生机构42个,其中综合医院1个,卫生院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个,妇幼保健院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爱卫办1个,防保站1个,卫生局1个,村居卫生室31个,行政村卫生室覆盖率达74%。全区卫生技术人员142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65个,注册护士50人。医院、卫生院共有床位172张,每千人拥有床位数2.84张。完成城乡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建档50422人,为4876名65岁以上老人免费体检,完成无偿献血519人次。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3.22‰,免费婚前医学检查率81%。成功申报省级卫生村1个、市级卫生村1个,市级卫生镇1个。
武陵源区社会保障事业
截至2013年末城镇新增就业1012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24人,城镇“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全年组织劳动力技能培训1200余人次。
2013年企业养老保险累计参保人数5056人,机关事业养老保险累计参保人数2815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累计参保人数16816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累计登记人数42256人。失业保险累计参保人数7653人,工伤保险累计参保人数6902人。
2013年累计征缴基本养老保险费4013万元。其中:企业养老保险费征缴2221万元,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费征缴1792万元。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征缴基金2684万元;生育保险基金征缴124万元;工伤保险基金征缴160万元。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稳步推进,城市低保月人均标准由225元提高到280元,全区发放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经费1288万元;农村低保月人均标准由119元提高到134元,全区发放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经费411万元;五保分散供养标准由2400元提高到3000元,全区投入五保供养经费183万元。全区拥有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床位数10张,收养人员7人。建立健全城镇各种社区服务设施18个,其中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4个。全区销售社会福利彩票49.7万元,比上年下降2%;直接接收社会捐赠195.9万元,比上年增长45%。
2013年累计建成各类保障性住房238套,其中公租房70套、安置房168套 。完成城市棚户区改造120户,农村危房改造434户。
武陵源区交通
焦柳线上的张家界火车站连接全国东西南北,张家界机场已开通香港、澳门、北京、大连、上海、广州、深圳、珠海、厦门、青岛、福州、成都、重庆、武汉、西安、南京等 20 多个城市和地区的航线,省会长沙至张家界高速公路已开通,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景区内开通了尾气排放达欧Ⅱ标准的环保汽车,建成了国内一流的天子山、黄石寨两条索道和创世界吉尼斯纪录的水绕四门观光电梯。
武陵源区风土人情
八宝铜铃舞
这是土家族古老的祭祀舞蹈。相传八宝为古代土家先祖八个部落的首领,人称“八部大王”、“八部大神”,后来,八位首领先后战死。后人为纪念他们,便精心制作
了八个铜铃,并按八部王在位时穿的八幅罗裙,骑着象征祖先骑过的宝马,手摇铜铃,翩翩起舞,高唱祭祖求福的古歌,以示怀念。因为八个铜铃代表八个首领,就把这种舞蹈取名为“八宝铜铃舞”。[9]
土家打镏子
打镏子,俗称“打家伙”,是土家族一种独特的民间器乐。全套镏子由小锣(又叫勾锣)、头钹、二钹、大锣等四件打击乐组成。有些曲牌还加唢呐、板鼓伴奏。凡遇土家婚嫁迎
娶、逢年过节、调年摆手等喜庆场合都少不了它。甚至有些土民有事无事打打自娱自乐,故在民间广为流传。
打镏子关键是要配合默契,还要根据曲牌旋律的提示,用独特的演奏技术,模仿出山的呼唤,水的流声,鸟的鸣叫,兽的驰骋等各种自然声响,使人如临其境。如“八哥洗澡”、“蚂蚁上树”、“野鸡拍翅”、“蛤蟆吐泡”等。由于打镏子的题材创意来自大自然,乡土气息浓,演奏奇特,因而在国际乐坛上大出风头,外国专家称赞土家打镏子是大自然的交响乐。[10]
大庸古有“硬气功之乡”的美誉。20世纪八十年代初,硬气功大师赵继书随华国锋出访西欧七国,其精湛的硬气功表演倾倒了数百万观众,“大庸硬气功”从此誉满西欧。
据传,著名纵横家鬼谷子隐居天门山鬼谷洞学《易》,创造了不同于中国武林界任何派别的硬气功,民间称为“鬼谷神功”。清代中期,有云游武林高手朱茂岭,隐居三岔村芭蕉湾洞穴,潜心研究鬼谷神功,后收余道人(名余世万)为徒,传其衣钵,使之发扬光大。[11]
梯玛、土语,俗称土老司,意为敬神的人。土家族一年一度的“调年摆手”敬神祭祀活动,都由梯玛一手执掌,祭祀过程中梯玛演唱的敬神之歌就叫“梯玛神歌”。梯玛神歌的音乐旋律源于远古土家部落的牛角号,而其舞蹈摆手舞源于古代巴人的“巴渝舞”。梯玛神歌渊源久远,精深博大,它通过叙述土家族的起源、繁衍、战争、迁徙、开荒斩草、安居乐业、生产生活等,涉及天上地下、人间万物、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甚至生命价值、哲学世界,它深涵着音乐、文学、土语、民俗等多种学问,堪称土家族古文化的宝库。它是土家族一部光辉的民族史诗,谁破解了它深隐的“密码”,便可探出土家族历史的千古之迷。[12]
茅古斯,相传为茹毛饮血时代的土家先民,意为“长毛的人”,后来把他们所创造的舞蹈也叫“茅古斯”,这是土家族最为原始的古典舞蹈。由于有比较完整的情节,有固定的场次和对话,故又被专家称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茅古斯主要表现其祖先开拓荒野、刀耕火种、捕鱼狩猎等创世业绩,于逢年过节跳摆手舞之前进行。表演过程中,由一人扮演老茅古斯 ,另有若干女茅古斯和小茅古斯。除女茅古斯外,全部赤裸 上身,头上扎五根大草辫,身穿稻草衣,男茅古斯腰上捆一根用草扎成的“粗鲁棒”,象征男性生殖器,有生殖崇拜的遗风。
茅古斯舞一般要跳六个晚上,按序分“生产”、“打猎”、“钓鱼”、“接亲”、“读书”、“接客”。其动作原始粗犷,滑稽有趣,是中国古典民族舞蹈的宝贵遗产。[13]
张家界民间歌谣浩如烟海、丰富多彩,精深博大,门类繁多,分劳动歌、生活歌、时政歌、历史叙事歌、山歌、情歌、丧歌、寿歌、摇篮歌、宗教祭祀歌、上梁歌、哭嫁歌及各种民间小调等。尤以情歌传播最广。 民歌曲调十分丰富,各地唱法不一,桑植民歌较成系统,已唱出湖南,唱出国门,蜚声国际歌坛。民歌多为即兴演出,也有固定歌词。[14]
摆手舞是土家族最有影响的大型歌舞,带有浓烈的祭祀色彩。歌随舞生,舞随歌而得名。《后汉书》称
摆手舞起源于古代的巴渝舞。《晋书乐志》认为舞曲四篇中就有“矛渝”,“弩渝”是离不开武器的,故为古代一种战舞。巴人跟随周武王伐纣,“歌舞以凌,殷兵大溃”;秦末刘邦反秦,巴人以巴渝舞勇挫秦兵,刘邦认为有巴渝舞之遗风;明嘉靖年间土司兵抗击倭寇,大跳摆手舞。
摆手舞以讲述人类起源,民族迁徙,英雄事迹为主要内容。祭祀仪式由梯玛或掌坛师带领众人进摆手堂或摆手坪跳摆手舞、唱手舞,乘倭寇不备,大败倭寇,立下了赫赫战功。后来,这种战舞逐渐演变成土家祭祀活动,各土司辖地纷纷建摆手堂。清代《永顺府志》载:“每岁正月初三至十七日,男女齐集,鸣锣击鼓,跳舞唱歌,名曰摆手。
清代“竹枝词”盛赞摆手舞场面: 摆手歌。摆手歌长达数万行,堪称土家族民族史诗。摆手分单摆、双摆、大摆手、小摆手数种,小摆手又称“社巴”。跳摆手舞不拘人数多少,少者数百,多则上万,摆手时,以击大锣、鸣大鼓呼应节奏,气势恢宏壮观,动人心魄。主要特点是手脚呈同边动作,踢踏摆手,翩翩进退,成双成对,节奏鲜明生动。[15]
仗鼓舞是白族独有的一种民族舞蹈。仗鼓舞以“仗鼓”作道具,与朝鲜族鼓舞有异曲同工之妙。
鼓长1.2米,两头大如碗口,用皮革绷面,中细可握,形如木杵。相传南宋末天宝年间,有谷、王、钟三姓兄弟在蒙将兀良“寸白军”服役,后“寸白军”被遣散,三人从云南大理流落到桑植县定居。某年腊月,白族兄弟们正在打糍粑准备过年,一帮官军突然围寨抓人,白族人即用粑粑杵奋起反击,将官军打败,白族人为庆贺这一仗的胜利,就以木杵作道具跳舞作乐,这便是仗鼓舞的由来。后来,白族人将粑粑杵改成鼓,配以笛子、唢呐、大号和锣鼓、钹、磬等鸣乐伴奏,同时创造了八十一套舞蹈动作,成为一种独具风格的民间舞蹈。[16]
傩愿戏是从古代傩祭活动演化而来的一种原始宗教剧种。每年农历八月十五至腊
月二十四日,乡间驱除邪魔鬼魅、消除灾难厄运、庆贺人寿年丰时,请土老司若干人进行表演。傩愿戏有高傩和低傩两个流派。高傩流行于土家族、白族等少数民族地区,低傩流行于当地汉族地区。共同点都是敬奉“三元”,“三元”即“三清”,指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传说是三个法力无边的神仙。傩愿分傩戏(或傩舞)、傩技,傩戏有固定故事,有人物对白;傩技则是喷水画符,双脚趟烧得通红的贯头(铧口),但见脚底冒烟,却安然无恙。另外,咬铧口、过火海(从炭火中过)、摸油锅、滚榨刺、上刀梯等惊险功夫等,是一种难以理喻的“神秘文化”现象。
三棒鼓,唐代称三仗鼓,约于明代传入本境,并逐渐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每年春节,艺人们结伴走村串寨拜年,表现对象不分贫富,户户必到。如遇贫寒之家,表演者将别家赠送的礼品相送,意在人人过节欢喜。充分体现出土家人热情
好客,心地善良的民族性格。对加强民族间团结有一定的作用。三棒鼓 通常由三至五人组成,一人击鼓唱词,一人锣鼓配乐,一人耍花棒。花棒三根,长一尺,舞者左右 各执一根,将另一根抛在空中,左右开弓,击打空中花棒使之不落地。也有以刀代棒,以五刀代三棒的技艺。钢刀在空中欢跳,银光闪闪,左右穿梭。技艺高强者,突然把刀抛得及高,来一个腾空飞脚,转身外摆,继续接刀上抛,令人眼花缭乱,不禁称绝。打三棒鼓,通常有“闹春耕”、“收割打场”、“庆丰收”、“拜年节”四套,分“鲤鱼跳龙门”、“玉女穿梭”、“板岩漂滩”等项目。打三棒鼓技巧性强,表演时需高度集中,用力适当,贯通一气,并与演唱者默契配合。[17]
武陵源区旅游资源
武陵源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由张家界、索溪峪、天子山三部分组成的国家级著名旅游风景区,总面积369平方公里,其中属国家一级保护区面积53.5平方公里,二级保护区面积55.5平方公里,三级保护区面积203平方公里。现辟有游路14条70公里,观景点560多个。九十年代以来连获联合国“世界自然遗产”、“全国风景区四十佳”、“全国AAAA级风景名胜区”、“砂岩峰林国家地质公园”等殊荣。武陵源风景优美,民族风情也十分浓郁。居住在这里的土家族、苗族、白族等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传统习惯。到土家苗寨作客,与他们一起过“社巴节”、“四月八”、“赶秋节”或参加跳摆手舞、茅古斯无、斗牛等文娱体育活动,另有一番情趣。
现拥有中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中国第一批世界自然遗产、中国第一批世界地质公园、中国第一批优秀旅游城市、中国第一批国家5A级旅游区等多顶桂冠。
1988年,国务院确定武陵源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并批准设立武陵源县级行政区。总面积 397 平方公里,辖六个乡镇处,人口 4.4 万,有汉族、土家族、苗族、白族等多个民族。 1991年,武陵源荣登“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金榜。 1992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武陵源作为中国首家“世界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97 中国旅游年,武陵源被国家旅游局列为 35 个王牌精品旅游景点之一。 2000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定 AAAA 级风景旅游区。同年,武陵源被建设部授予“文明风景区”称号。 2004年被列为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名录。日被评为中国首批5A级旅游名胜区。
天子山,与张家界、索溪峪山水相依,交臂为邻,面积六十五平方公里,主峰海拔一千二百五十六米。从这里举目远眺,武陵千山万壑尽收眼底。
天子山被誉为“秀色天下绝,山高人未识”的自然风景处女地,它有一座天桥,两口天池,三座古庙,四个天门,五处飞泉,六个洞府,七个风景区,八十四座天然观景台。它集奇、险、秀、幽、野于一体,尤以石林、云海、霞日、冬雪为其奇观。那一片片石林,千姿百态,或如刀枪剑战森立刺天,或如千军万马奔腾而来。弥漫于山腰谷底的云雾,变幻莫测,时而涌若滚滚波涛,时而飘若缕缕游丝。朝霞中的天子山金碧辉煌似一幅油画;月光下的天子山朦胧迷离像一幅山水图;冬天的天子山是银色的世界.......还有神堂湾、御笔峰、仙女献花、点将台等众多的胜景,披着神秘的面纱,诉说着动人的故事,吸引着人们前去探幽寻胜。
.武陵源[引用日期]
..[引用日期]
.行政区划网[引用日期]
.新华网[引用日期]
.武陵源[引用日期]
.武陵源[引用日期]
.武陵源区[引用日期]
.武陵源[引用日期]
.张家界市武陵源区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张家界市武陵源区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张家界市武陵源区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张家界市武陵源区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张家界市武陵源区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张家界市武陵源区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张家界市武陵源区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张家界市武陵源区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张家界市武陵源区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张家界市武陵源区地图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