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乐中学朝贵,文章大雅存.是什么意思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粉丝量:23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杜甫、黄庭坚与中国大雅文化论——写在杜甫诞生1300周年暨四川丹棱大雅堂重建时
下载积分:600
内容提示:杜甫、黄庭坚与中国大雅文化论——写在杜甫诞生1300周年暨四川丹棱大雅堂重建时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5|
上传日期: 03:21:22|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6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杜甫、黄庭坚与中国大雅文化论——写在杜甫诞生1300
关注微信公众号  《诗经》是我国文化领域中一部重要的文化遗产,被儒家奉为经典,受到历代文人墨客及政府的重视。宗周礼乐文明这块历史土壤孕育" />
免费阅读期刊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诗经》与中国礼乐制度关系研究
  《诗经》是我国文化领域中一部重要的文化遗产,被儒家奉为经典,受到历代文人墨客及政府的重视。宗周礼乐文明这块历史土壤孕育了《诗经》,《诗经》本身又承载了宗周礼乐文明的巨大分量。作为文化载体,《诗经》在周代社会被广为传诵,为周代礼乐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并扩大了礼乐文化在周代社会的影响。《诗经》;礼乐制度J609A-0075-05一、《诗经》与礼乐制度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7/view-5455335.htm  (一)关于《诗经》   《诗经》汇集了上起西周初年,下至春秋中叶,即从公元前1066年到公元前541年前后的诗歌。由于其产生的朝代,《诗经》可被称为“周诗”。在周代,只称《诗》,又称“诗三百”或“三百篇”,其内容包括民间歌曲、宫廷歌曲和祭祀乐舞。《诗经》的汇集分采诗、献诗、作诗三种情况①:1.采诗:为了考察风俗的好坏、政治的得失,古代帝王设立采诗的官,派人定期到各地采集诗歌,献给乐官,乐官配上乐曲,再献给天子。2.献诗:周代有公卿向天子献诗的专有制度。所献的诗,有的是从民间搜集起来的,有的是公卿自作,内容大都以颂美和讽谏为主。3.作诗:为祭祀诗以及记述统治者出兵游猎或宫室落成之类的诗,可能出自巫祝、史官之手。   《诗经》包括《风》 《雅》 《颂》三部分。《风》,包括十五国风,为当时各国的民间歌曲,共160篇;《雅》主要是贵族创作的乐章,共105篇; 《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舞,分《周颂》 《鲁颂》 《商颂》,共40 篇。   (二)中国的礼乐制度   礼乐制度是由西周时期周公初步制定的,后又经过不断增补而形成的一种十分严格的制度。礼乐制把上层社会的人分成许多等级,再依照等级地位的不同,规定所实行的礼乐。   柏杨先生在其《中国人史纲》中写道:周王沿袭了殷商的社会结构,将人民分为四个阶级,即国王、贵族、平民和奴隶阶级。在周王朝,阶层间的界限不但是绝对的,而且也是庄严、不可逾越的。②书中还特别指出,周政府除了用法律控制这种社会形态外,还特别制作礼教――若干世纪后,又称为名教,即用教育的方法来分别贵贱。使奴隶们以及平民们了解,如果不安分守己,企图逾越已划定的界限,不但违犯了法律,要受严厉的制裁;同时也违反了礼教,要为人所不齿。③   礼是具体的社会规则典章,目的是维护当时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而乐是推行这种制度的手段,因礼而设,为礼服务。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礼乐机构――春官④,就是周王朝为了实施礼乐制度而设置的。这一机构包含音乐行政、音乐教育和音乐表演三部分。“礼乐制度”中的“乐”基本指的就是音乐教育。音乐教育由春官中的大司乐领导,并由贵族担任音乐教育方面的各级负责人。由此可见,统治阶级对音乐活动的阶级控制是相当严密的。   在音乐教育方面,礼乐机构主要培养的对象是帝王和贵族子弟,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从民间选拔出来的青年。这些选拔出来的青年被提升到下层贵族的等级中间,与上层贵族子弟一起学习音乐。《周礼?地官?大司徒》中“以乐礼教和,则民不乖。”“以《六乐》防万民之情,而教之和。”周王朝统治者对广大人民进行有意识地音乐统治,其目的在于巩固周王室统治,使人民保持和平的态度,防止奴隶反抗。   二、《诗经》与礼乐的关系   《诗经》是我国古代一部优秀的诗歌总集,是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一部较完整可靠的研究我国古代史的重要史料,有着高度的历史价值;是研究周代社会和文化必不可少的重要史料。《诗经》被列为儒家经典之一,作为封建教化的重要工具,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上层建筑,指导着整个封建时代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对中国封建制度起到了一定的巩固作用。   此外,杜兴梅指出:“《诗经》是我国第一部音乐文学专著,原称为《诗》或《诗三百》。在上古时代,诗歌作为抒情言志的工具,是以入乐合舞的形式出现的,诗中有乐,乐中有诗。”⑤如《论语?子罕篇》:“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史记?孔子世家》中载:“三百零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唐孔颖达《毛诗正义》卷九:“诗为乐章,善恶所以为劝诫,尤美者可以为典法。”《礼乐?乐记》云:“金石丝竹,乐之器也。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由此可见,《诗经》中的诗篇都是可以配乐演唱的。   〖=DM2(〗宗周礼乐文明这块历史土壤孕育了《诗经》,《诗经》本身又承载了宗周礼乐文明的巨大分量。作为文化载体,《诗经》在周代社会被广为传诵,为周代礼乐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并扩大了礼乐文化在周代社会的影响。作为周礼社会的产物,《诗经》客观地反应了宗周社会的礼乐文明。宗周的礼乐文明是中华文明最早的成熟形态,奠定了我国古代两千多年以“礼”为核心的文化传统模式。   北宋著名政治家王安石曾说过:“某之学,则唯《诗》、礼足以相解,以其理同故也。”意思就是说,《诗》可以解礼,礼也可以解《诗》。《诗经》与宗周社会的礼典仪式有以下三种关系:   第一,《诗》、乐和礼都是当时贵族教育的重要内容,学《诗》学乐从属于习礼⑥。古代贵族举行礼典时,对各种仪式的要求都是相当严格的,参加礼典的人在行为举止上必须符合礼仪的标准,不然就会被认为是失礼。因此贵族们很注重对礼仪的研习,习礼、学《诗》学乐便成为了贵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歌《诗》笙《诗》、引《诗》赋《诗》是当时贵族经常举行的各种礼典的重要组成部分。⑦《诗经》的吟诵是各个礼典不可或缺的内容,经常出现在当时的朝觐、会盟、聘问、宴飨等各种礼典活动上。   第三,《诗经》中许多篇章本身就是言礼之诗⑧。近人胡朴安曾经说过:“《诗经》一书,以礼为质,以教为用,盖舍礼则无以为教也。礼教之意,已具述于上。至于典章制度之文,《诗经》中可以考见。”如《大雅?行苇》写射礼,《小雅?鹿鸣》写大宴群臣之礼,《小雅?宾之初筵》写燕飨饮食礼,《周颂?昊天有成命》写郊外祭祀天地之礼,等等。
  西周时,诗乐作为周礼的组成部分,具有礼的内涵。春秋时期,社会政治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诗与礼的关系不再那么密切,开始进入分离状态。到了春秋后期,礼崩乐坏。原先通过歌唱而言志的赋诗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开始逐渐消退。   三、《诗经》中的音乐描述与解析   关于诗、歌、乐、舞四者的关系在《诗经》中有很好的体现。   (一)《诗经》与歌唱   相传孔子的弟子子赣曾经向鲁国的乐师师乙请教自己所适宜唱的歌,师乙回答:“宽而静,柔而正者宜歌《颂》。广大而静,疏达而信者宜歌《大雅》;恭俭而好礼者,宜歌《小雅》;正直而静,廉而谦者宜歌《风》”,可见《诗经》中的《风》 《颂》 《大雅》和《小雅》都是可以演唱的。以《诗经》中《小雅?鹿鸣》为例: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   视民不?,君子是则是效。   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鼓瑟鼓琴,和乐且湛。   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鹿鸣》是古人在宴会上所唱的歌。君臣之间因为限制于一定的隶属,加上等级森严,便形成了思想上的隔阂。通过这种气氛融洽的宴会,可以沟通君臣的感情,拉近君臣之间的关系。《鹿鸣》共三章,每章八句,开头都以用鹿鸣起兴。内容描述了一群麋鹿悠闲地在空旷的原野上觅食,时常发出呦呦的声音,十分悦耳动听。用这首作品作为宴会的开场,既有利于营造十分和谐的氛围,同时也不失宴会的热闹。这首作品原来是君王宴请大臣时所演唱的诗歌,后来逐渐流传到民间,在乡巷的宴会上人们也拿来表演。   (二)《诗经》与乐舞   夏传才的《诗经讲座》中有论述:《诗经》是周代礼乐文化的产物,305篇诗都是周代各种典礼仪式上应用的乐歌⑨。周公制礼作乐,礼乐典礼的施行往往配合着一定的乐舞。   周宫廷的乐舞包括虞、夏、商、周四代之乐,相传舜时的《大韶》、禹时的《大夏》、商汤时的《大?》、周初时的《大武》,都是各个时代的代表性乐舞。这些乐舞主要颂扬各个时期的最高统治者,内容既带有史诗性,又带着戏剧表演的味道。有的还有较为完整的故事情节,如《大武》。而《大武》的乐章就是《诗经?周颂》中的6篇之一:《武》 《时迈》 《赉》 《酌》 《般》 《桓》。   《诗经?周颂?武》   原文1译文 於皇武王,1光耀啊,周武王, 无竞维烈。1他的功业举世无双。 允文文王,1确实有文德啊,周文王, 克开厥后。1能把后代的基业开创。 嗣武受之,1继承者是武王, 胜殷遏刘,1止住残杀战胜殷商, 耆定尔功。1 完成大功绩辉煌。   这是一首歌颂武王伐纣的诗,相传作于武王灭商那年,《吕氏春秋?古乐》说:“武王即位,以六师伐殷。六师未至,以锐兵克之于牧野。归,乃荐俘馘于京太室,乃命周公为作《大武》。”   在春秋时期,用于祭祀宗庙、山川的乐舞称为“万舞”。用“万”来称呼,可能是想体现它包括的乐舞种类非常多。古代的大型乐舞,一般以八人为一列,称之为一佾。舞者如果跳的是文舞,便手里拿“翟”――野雉的羽毛,所以一佾可称一羽。《诗经?国风?简兮》中记载着春秋时期有关于“万舞”的诗歌,这首诗所描写的“万舞”是在“公庭”进行的,即在诸侯宗庙的庭中所表演的祭祀祖先的乐舞。   简兮简兮,方将万舞。   日之方中,在前上处。   硕人俣俣,公庭万舞。   有力如虎,执辔如组。   左手执龠,右手秉翟。   赫如渥赭,公言锡爵。   这首诗的意思是指在太阳正午的时候就要在前面演出的万舞,那些演出者高大魁梧。他们在“公庭”上演出万舞的时候,个个刚健有力壮如猛虎,手里挥动着缰辔就像在织布。有的表演者左手拿着六孔长笛,右手拿着装饰着野雉羽毛的旗帜,容光红润得像涂上了赭石粉。公侯看了非常喜欢,将美酒赏赐给他们。   (三)《诗经》与器乐   《诗经?周颂?有瞽》   有瞽有瞽,在周之庭。   设业设?,崇牙树羽。   应田县鼓,?磬?圉。   既备乃奏,箫管备举。   ??厥声,肃雍和鸣,先祖是听。   我客戾止,永观厥成。   这是一首周成王初期创作的用于祭祀的诗。是说盲人乐师已经在太庙庭上坐好,庭上还放置了乐架和那些需要的大板和竖柱,在那些精刻的崇牙上还插着美丽的羽翎。庭上的乐器有小鼓、大鼓、悬鼓、摇鼓和玉磬。这些乐器都摆好以后,就可以开始演奏。然后就是排箫、大管齐鸣,整个大庭上立刻充满了盈耳的??乐声。这乐声庄重协调,显示出众乐合奏的和美音响。   《周颂?有瞽》中田、应、?、?、圉、磬、和 、县鼓均为打击乐器,箫 、管为吹奏乐器。在这首短小的诗歌中,竟运用到了10种不同的乐器。《诗经?商颂?那》中也有描述殷商祭祀乐舞的诗句:   ?鼓渊渊,??管声。既和且平,依我磬声。   此诗虽然是春秋时期的人所作,但还是保存了后人对于殷商时期歌舞民俗的记忆。这些诗句表现了当时人们歌舞的场面,从“依我磬声”的诗句可以知道磬在当时是一种主要乐器,同时还出现了?鼓。同样,在本文《诗经》与歌唱部分所举例的《鹿鸣》中笙、 簧为吹奏乐器,瑟与琴为弹奏乐器。在《诗经?国风?简兮》中,龠为吹奏乐器。可见《诗经》与乐器有着密切的关系。   四、《诗经》的意义与价值   (一)《诗经》的意义   第一,《诗经》所收作品,最初主要用于典礼、讽谏和娱乐等,是古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行教化的重要工具,利于巩固统治阶级的地位。编辑为文献资料后,用于祭祀与宴饮等各种场合,作为人们指导性的行为规范准则,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
  [2]郭沫若.十批判书[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8.   [3]杨天宇.诗经:朴素的歌声[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4]郭克煜.鲁国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马承源.中国青铜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6]钟敬文.中国民俗史?先秦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7]叶舒宪.诗经的文化阐释[M].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   [8]夏传才.诗经讲座[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9]徐志啸.先秦诗[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0]徐夏观.中国艺术精神[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   [11]钱钟书.谈艺录[M].北京:三联书店, 2001.   [12]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   [13]姚晓鸥.诗经三颂与先秦礼乐文化[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14]刘再生.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15]柏杨.中国人史纲[M].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   [16]向熹.《诗经》古今音手册[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8.   [17]程俊英.诗经译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18]于新.诗经研究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10.   [19]修海林.中国古代音乐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20]金文达.中国古代音乐史[M].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   [21]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资料注译[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   [23]朱熹.诗集传[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4]莫林虎.中国诗歌源流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25]章太炎,等.诗经二十讲[M].郭万金选编.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   [26]刘毓庆,杨文娟.诗经讲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05.   [27]鲁迅.汉文学史纲要[M]. 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   [28]夏传才.诗经研究史概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9]孙继楠,周柱铨.中国音乐通史简编[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   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居其宏(1943―),男,河南理工大学特聘教授,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基金项目:本文系作者领衔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重大项目“中国歌剧音乐剧发展状况研究” 之中期成果,课题批准号:08JJD760083。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礼乐文明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