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在读高二,很热蓑于校学生会事务,人一下消瘦,学习成绩下降,要

《好孩子是怎样培养的》----王金战
  6.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俗话说,数子十过不如奖其一功。一个经常批评孩子的家长肯定不是一个称职的家长,一个经常批评学生的老师肯定是教学艺术严重缺?的老师。
  既然人间正道是沧桑,那么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是必然的。如果家长教育方法得当,引导孩子渡过难关,那么重新站立起来的孩子便因此多了一份坚强,多了一份财富;反之如果家长教育不当,极有可能就毁了孩子一生。那么恰当的方法是什么呢?我认为前提就是能帮助学生走出困境。
  一个学生由班里的第一名,经过近三年的努力却落魄到了班里的第30名。就在她即将彻底丧失信心的时候,我见到了这个学生。我清楚地知道,这个学生走到这个地步,遭受最多的是别人的职责和批评,最缺少的就是几次成功的体验。于是我给?定了个目标,在一个月后的期末考试中争取考到第28名。由于这个目标定得较低,对于这个学生来说较容易完成,她也自信地接受了。期末考试结果出来了,她考了第25名,异常兴奋地向我报喜。我自然把她大加夸奖了一番,得到我的鼓励后孩子的自信心开始恢复。在我的不断鼓励下,她在半年后的中考进了班级前7名。试想,如果我给她定的目标是期末考进前20名,她同样考了个25名,是不是自以为又是一次失败。但我定的是28名,所以让她感到了一种成功的喜悦。从这一点我想提示大家,当孩子暂时处在困境中时,你一定要给他定个较低的目标。只要完成了就加以表扬,这才是真正有效的做法。一个排名第30名的学生,你给他定个前10名,恐怕他永远也不会得到被夸奖的机会,因为这个目标根本没有尊重学生的现状。
  我班还有个倒数第一的学生,在下一次考试中还是考了个倒数第一。我就在寻找表扬这个孩子的理由,终于找到了。这个孩子上一次考试离倒数第二的差距是200分,这次离倒数第二的差距是170分,缩小了30分。于是在考试总结会上我就不要命地表扬这个学生:“你看人家,一次考试离倒数第二的差距竟然缩小了30分,高三一共有8次大型考试,如果你每次考试都能有这样的提升,那么明年的高考都有?上北大、清华的‘危险’,就看你敢不敢挑战自己。”高三一年来,我就是以这样的心态密切关注着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及时地给予鼓励和表扬,结果这个孩子逐步进入了一种忘我的状态。经过一年的努力,他还真考上了北京大学,你看表扬的力量多么强大。试想,如果这个学生第二次还考倒数第一时,我要是来一句:你怎么还是倒数第一!不用多了,就这一句,基本上就可让这个学生再也站不起来了。但你看本人多会做人,只字不提“倒数第一”,而是把重音落在“30分”上,从而让学生感到热血沸腾。所以我经常强调,越是对差生,家长越应该用放大镜去寻找他的优点:一句表扬三冬暖,一句批评三春寒。
  由于工作的关系,我有机会接触到很多家长,其中也不乏优秀家长。曾经有一位家长为了鼓励自己的孩子写作,特意在网上为孩子建立了博客。他从不要求孩子写,却始终能做到以身作则——自己坚持每周至少写3篇博文。其中一篇他是这样写的:
  最近写得多了,总是在想,我是怎样开始写作的?说实话,可能是源于一次语文老师的夸奖。
  记得小的时候,我是一个很淘气的孩子,是那种无声无息的淘气。我的数学成绩基本名列前茅,而语文成绩基本保持不及格或是刚刚60分的水平。
  和我们的孩子差不多,我8岁的时候也上三年级,也是那一年老师开始教写作文。我不爱好语文,所以根本不知道“作文”是什么东西。第一篇作文就被老师当做范文在全班同学面前念了一遍,不过不是优秀的,而是最不好的。关于内容我记不全了,题目是《找羊》,大概意思是,小朋友家的羊丢了,我们几个小朋友都帮着去找,找了一会儿就找到了。整个作文的字数好像不超过80字。就是这样的一篇作文,也很让我头疼。写不出来,也不知道写什么,自己不求教,当然也就没有人教。家里孩子多,父母都很忙;哥哥姐姐问我作业做完没有,回答当然是做完了,其实完成的质量很不好。
  虽然老师没有点名批评,但幼小的心灵多少还是有点受伤,自尊心也会因此而受挫,从此更不愿意写作文。
  而我的数学成绩总会得到老师的褒奖,所以在上初三的时候,曾在盟级(相当于市级)数学竞赛上获奖。学生时代的我几乎所有的奖品都来自于数学,也很让一些同学羡慕。
  当然,后来的语文水平也略有提高,那是源于初中的语文老师是我一个特别好的同学的哥哥,每天在一起,或多或少会得到一些课外的辅导。师生的感情像朋友一样,有老大哥的照顾,成绩当然要好一些。再说了,学不好也给哥们儿丢人呀。
  真正爱好写作文,应该是在高三。当时的语文老师是个温文尔雅、慢声细语的男子汉。有一次留作业,老师让写一篇景色描写。我写的作文没有题目,因为只是景色描写,所以没有要求题目,大概内容是:清晨的湖面,白茫茫的雾气还没有完全散去,微风吹过,荷叶轻轻地摇动,滚动着的露珠晶莹剔透,勤劳的渔民已经将小船划向很远的地方。小船驶过的水面,荷叶向两边分开来,很自然地形成一条细长的通道。太阳刚刚升起,在湖面洒满金光,在波光粼粼中,每一条小船驶过的通道都泛着银光,好像千万条银线通向远方。
  这篇景色描写大概有200多字,老师没有把它当做范文朗读,但是发作业的时候,我看到老师在这篇作文的下方赫然写着两个大字“很好”,后面还加了一个巨大的感叹号。那时的心情真可以用“心潮澎湃”来形容。也许就是从那一刻,我不再反感写作文了?好像还总是期许着老师再次留“作文”作业。后来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我翻看了好多同学的作文本,都没有“很好”这两个字。
  亲爱的孩子们,我也曾像你们现在这样贪玩,这不是坏事,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希望你们在自己热爱的游戏中得到快乐。快乐之余,把自己不会的作业说出来,请教一下身边的人,每一个人都会很高兴地帮助你。
  亲爱的老师和家长们,在不经意间夸夸我们的孩子吧,他们要受到鼓励才能激发出学习的兴趣。
  优秀的家长不仅懂得夸奖和鼓励对孩子的帮助有多大,更重要的是他们懂得如何夸奖。往往是那些不愿意?考的家长,自以为知道“鼓励”这一说,但却总是说“我也夸了,但是根本不管用啊”,这样的家长其实是根本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鼓励”。
  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称职的家长;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称职的老师。一个好家长、一个好老师,能够发掘出孩子的潜能和长项,帮助孩子克服弱点,把孩子带到阳光地带。
7. 跟孩子讲话是要备课的
  在一次家长见面会上,东城区一名高三男生的妈妈,好像完全忽略了其他家长的存在,一股脑地描述着她跟孩子之间发生的事情。?以说,当时对于家长所叙说的事情我并没有听得十分明白,于是我提醒家长先控制一下自己的情绪,并询问她平时跟孩子谈话是否也是这种语气,这才让这位妈妈稍稍平静下来。经过了解得知,妈妈说孩子以前很听话,成绩很不错,可进入高中后跟父母的交流越来越少,对于学校里发生的事情以及自己的学习状况很少向父母提及。每当家长试图跟他谈论这些话题或者看到孩子情绪不好,家长劝说几句时,孩子常常是把门一关,但一直没有跟父母发生正面冲突。最近的一次月考,成绩下滑比较明显,看得出孩子情绪很低落,家长也在孩子面前表露出担心,询问孩子成?下降的原因,并提醒要总结经验免得高考时再出现类似状况。可没有想到的是孩子对此反应十分激烈,摔砸书本,并说自己不愿到学校上课了。于是妈妈又是苦口婆心地劝说、鼓励,可妈妈所做的努力好像没有什么效果,反倒是孩子冲着她大发脾气,甚至恼羞成怒地斥责妈妈从此闭上嘴巴。妈妈说到这里已经泣不成声,她唯恐月考的失利会对孩子造成打击,使他一蹶不振,甚至会做出一些不理智的事情,于是妈妈又时刻陪在孩子身边,千方百计安慰孩子。可她就不明白为什么自己是好心,孩子却不领情。妈妈表示,现在自己都很害怕孩子放学回家,她不知道在孩子前该谈些什么。对她来说,跟孩子之间的谈话简直就是一道难解的题。
  其实,这个家长并非个例,如何跟孩子交流是很多家长的困惑。随着孩子的成长,家长仿佛越发不知道如何跟孩子说话。有时亲子之间对话,家长稍不留意就可能引爆炸弹。于是经常会有家长通过我的邮箱、博客,咨询应该怎么跟孩子交流,甚至问到处理具体问题时,应该跟孩子说哪句话。家长的这种心情可以理解,而且这种学习的精神也令我感动。但我认为家长对孩子说些什么、什么时候说、以什么样的方式说孩子才爱听,这可是一门学问,是需要家长花费时间琢磨的。并不是我告诉?长跟孩子说哪句话,家长说了就能收到理想效果的。因为同一句话,说话人的语气、表情不同,效果肯定不同。因为人们的口头言语可以变化,可内心的想法却是掩饰不住的。而且每个家庭中家长、孩子之间的互动方式不同,孩子的个性不同,甚至有时候说话的情境不同,都会使得同一句话效果也是大相径庭的。所以跟孩子说话,家长是要备课的。
  在《中国英才家庭造》这本书中我谈过,在我女儿每次大型考试期间,我都是她指定的专门陪护。因为她知道在她最需要的时候,我的一句话就能让她精神抖擞。尤其是高考那几天,每科考过之后,我都会观察孩子的表情,“看人下菜碟”,有的放矢地帮助孩子及时调整情绪和考试状态,使她超水平发挥,毫无悬念地进入北大。其实,并不仅仅是在孩子参加重大考试或谈论孩子的学习时,家长说话要备课,在跟孩子相处的时时刻刻、方方面面,家长跟孩子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说话时,一定要深思熟虑,做足功课。
  首先家长要注意选择说话的内容。和孩子的谈话,未必都要选择正儿八经的话题,特别是面临高考的孩子,如果家长说话三句不离考试、学习,孩子自然心生厌烦。就像前面那个高三的孩子,面对紧张的复习,压力本来就很大,父母的叮咛、嘱咐就会成为孩子的无形负担,使孩子身心焦躁不安,无法进入正常的学习状态。如果父母能够选择一些轻松的话题、孩子感兴趣的话题,孩子自然不会拒父母于门外。而且孩子的生活主题就是学习,即使家长不谈学习,只要谈话符合孩子的口味,谈着谈着他自己也会谈到学习上来了。一谈到学习,班里发生的事情自然就谈到了。家长想了解的自然也就了解到了。有时,生活中一些看似无聊的事情,如果把握好了,也能帮助孩子释疑解惑、培养性情。
  其次,说话的方式往往比内容重要。家长要学习掌握更多和孩子交流的方式,跟孩子说话尽量少用反问句,如“你怎么还不抓紧时间写作业”、“你不是答应过了吗”等;尽量少用陈述和评价,如“这么晚了,别磨蹭了,赶快写完作业抓紧休息”。这些话忽略了情感的传递,让孩子听到的是责怪、命令,会让孩子很反感。如果家长说:“孩子,今天是不是太晚了,可以休息了吗?”我想肯定是另一番情形。家长还要多思考、多尝试有效的交流方式,比如给孩子写信、留字条。也有不少家长困惑,写信、字条等方法都尝试了,可并没有效果。但我认为虽然家长自认为说话的方式改变了,可说话的语气没变,说话的内容没变,孩子自然对此不屑一顾。甚至有一个家长在给孩子写了信后,见着孩子就问看了信有什么想法。这种交流方式的改变反倒弄巧成拙。
  另外,和孩子交流的时机也很重要。比如孩子考试失利,一般情况下都会有失落、伤心,这时家长要给孩子时间、空间,允许孩子宣泄负面情绪。就像上文中谈到的,孩子说的一句丧气话,也许仅仅是其情绪的宣泄罢了,对此家长不必过于紧张,不要急于劝慰、鼓劲,家长要相信孩子有自我修复的能力。这个过程正是孩子成长的过程。这时候,我觉得家长不说反而可能比说的效果会更好,也就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可不少父母会认为这个时候如果不对孩子说点什么,父母会感到自己没有尽到责任。可我认为如果父母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只考虑自己的主观意愿,不顾及孩子感受,这样的对话只讲究动机不看实效,其实并没有真正尽到责任。
  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对话并不是给予和接受,而是共享,了解彼此的真实意愿和需要,尊重彼此的观点。如果家长能够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努力践行,我想孩子才会听家长说的话,孩子才肯向家长说出他们的心里话。
  8. 如何对待孩子的缺点?
  在我的博客留言和邮件中,常有一些家长历数孩子的种种缺点和劣行,谈起孩子的缺点和不足,家长可以说是滔滔不绝。在有些?长眼里,孩子简直一无是处。每读到这样的邮件,我的心情总是很沉重,如鲠在喉。
  去年寒假里,我接待了一位来自河北唐山的母亲,女儿高二,当时辍学在家已经两个月了。家长聊起孩子,孩子简直一无是处:没有学习目标,没有好的习惯,学习不主动,更主要的是性格内向,人际交往能力差,这样的性格长大后能不吃亏吗?将来不论做什么职业,如果不善与人沟通,都将很难有成就。我问家长孩子有什么优点,家长沉思了许久才说:“孩子还算心地善良、孝顺,同学中人缘也比较好。可学习成绩班级倒数,这些优点又有什么用呢?”
  原来他们?妻都是普通工人,性格相对内向,社会交往面相对较窄,他们感觉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个人事业发展和生活质量。因此,他们希望女儿在这方面能够有所改变。孩子升入高中后,家长就要求孩子注意与同学处好关系,多跟性格开朗、社交能力强的孩子交往,以弥补自己的性格缺陷,培养自己的社交能力。由于家长突出强调内向性格的种种不利,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高二分班后,女儿突然提出不愿上学了,她说自己为了和班里那些人际交往能力强的同学处好关系,耽误了自己的学习时间。她看不惯那些人的品行,却又得违心地与他们交往,否则担心别人认?自己是一个只会学习的老古董。孩子感觉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得太累了,最终选择了辍学。
  这个女孩的选择令我惋惜,这对父母的做法更令我费解:性格内向怎么就是孩子的缺点呢?其实,人的性格内向、外向并没有好坏之分,各有各的优势和短板,并没有心理学家论证过,外向、内向孰优孰劣。而这位妈妈由于对内向性格的不认可,从而无形之中放大了孩子性格上的这些特点的劣势,甚至设想这些缺点将会给孩子未来生活带来不利影响,从而更增加了自己的焦虑。而妈妈的过度关注和强化,反而又增加了孩子的心理负担,让孩子怀疑自己的能力,失去了?信。孩子总在试图改变家长或别人眼里自己的形象,可事与愿违,常常使她处于冲突之中,这也正是孩子感觉生活得太累而离开学校的主要原因。
  人无完人,每个孩子身上都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不足。当父母在不经意间反复去强调这些“缺点”时,很可能给孩子带来压力和伤害。很多时候,孩子在某一方面不尽如人意,如果家长急于指出让孩子改正,甚至不分场合,这样会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孩子可能会认为家长不爱自己,从而产生自责心理。如果孩子长期被指责、被否定,孩子也容易产生自卑、抵触心理,甚至有的孩子索性破罐子破摔以此报复家长。如果家长真心爱孩子,最好三缄其口,少去谴责孩子,更不要在外人面前宣扬孩子的缺点。当孩子暴露出缺点时,家长要冷静,多想孩子的优点,多跟孩子像朋友一样沟通,想方设法帮助孩子分析缺点和不足,帮助其改正缺点。家长的信任、尊重和支持将有利于孩子获得自信。孩子也会从内心感激家长,从而努力按照父母的期望去做,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也提高了,家庭关系也将更加和谐。
  还应该提醒家长的一点是,有很多家长其实是把所有孩子共有的特点当成自己孩子独有的缺点来批评,自然对孩子是不公平的。例如经常听家长说:“我的孩子就是马虎!”我问:“何以见得?”家长回答:“他总是把会做的题目做错。”且不说这个“总是”用得是多么缺德,单纯是把会做的题目做错这件事——所有学生共同的特点当成了自己孩子的缺点。实不相瞒,我教了这么多学生,还没有一个学生能把会做得题目都做对的。
  还有些家长干脆就是把优点当成缺点来批评了。例如,很多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没有毅力,因为他们经常制订学习计划,却经常完不成。在我看来,制订学习计划是一种非常积极向上的心态,但完不成计划几乎是普遍的。如果是因为他制订了计划没有完成就指责他说话不算数,还真是把优点当缺点来批评了。这样批评的结果可能是他连计划都不制订了,免得挨批,这才是真正的悲哀。
  还有些缺点是家长无理派给学生的。例如很多家长指责孩子学习不用功。我说你有什么理由这样说孩子?家长说,他晚上回家学习,学不了一个小时,就要出来玩一会。我说:“在你印象中孩子一次学多长时间你就感到满意了?”家长说:“怎么也得学上两个小时吧!”我说:“你孩子多大了?”家长说:“14岁了。”我无奈了,从生理学的角度讲,一个14岁的孩子,他每天的有效学习时间8个小时,已经非常不容易了,而且这个年龄的孩子的有效注意力时间是30分钟。也就是说,他如果能集中精力学30分钟,就该有一段休整。我们高中每节课40分钟,正规的要求是老师的讲课不能超过25分钟。这位家长却一厢情愿地要求自己孩子一次性至少学习两个小时,这不是摧残,又是什么?这不是愚蠢,又是什么?
  所以当家长感到孩子有缺点时,还真要想一想你这种感觉是否正确?如果真的是孩子的缺点,那就更不应该简单了事了,脱口而出的批评只能加重孩子对你的反感,从而使其在缺点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关键词:自信;自闭;长相;男女生;阳刚;无主见;不求上进;90后;我行我素;懒惰;怕吃苦;固执;撒谎;冲动;军训;挫折;手机;拇指族;网络游戏;网瘾;黄色网站;假期;追星;整容;视频聊天;网友;攀比;拉帮结派;受欺;时尚;粗鲁;胡思乱想;孤僻;同性恋
1. 孩子初中时候很阳光,上了高中突然不自信了,怎么办?
  孩子初中时在学校还处于领先地位,上了高中,尤其是上了好高中,那里往往是高手如云,压力自然就随之而来了。以前的优越感突然没有了,老师不再像以前那样每天投来赞许的目光,取而代之的是排名在班里越来越靠后。是咱孩子的成绩下降了吗?
  本来性格开朗的孩子,上了高中却变得少言寡语,整天闷闷不乐。不管大人怎么追问,孩子就是不肯说。他到底出了什么?题呢?  
遇到这样的情况,有的家长就开始怀疑孩子、怀疑自己了:“老师,你说我们家孩子,初中的时候学习挺好的,也很阳光。到了高中就变得没有斗志了,好像自信心都没了,也不爱跟大人说话了,每天放学后回到自己房间,把门一关,就不出来了。成绩也大不如从前了。他初中的时候一直在班里排前几名,就因为中考没有考好,距离重点校差了两分,我就花钱让他读了现在这所重点中学。我觉得重点学校的硬件、师资等各方面会更好一些,可是现在我在想是不是我错了,给孩子的压力太大了,或许他根本没有那个能力。难道当初就不该让?到这所学校来?”有家长曾经这样跟我抱怨、询问。  针对这样的孩子,其实这位家长只说对了一半:家长宁可多花钱也要把孩子送进重点中学,无形中给孩子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重点中学的师资的确好,但竞争也更加激烈和残酷,而且又是花钱进来的,这些都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压力。但这是不是就说明孩子没有这个能力呢?对距离分数线只差几分的孩子来说,我认为他们在能力上并不比其他孩子差,因为考试总是有偶然性的,每次发挥也不可能都那么稳定。尤其是面临大考,心理素质可能是他们之间的重要差距。孩子进了高中自信心?无,这与心态和自我调节能力有直接的关系,而这也正是这样的孩子需要补上的一课。
  当然上面这种情况只是让孩子不自信的原因之一罢了,除了学习成绩以外,还有很多孩子是因为人际交往方面出了问题。
  孩子刚从初中升入高中,到了一个新环境,周围的同学都变了,老师的教学方法也不像从前了。他们面临一个新的挑战:一切从头开始。
  (1) 要从头开始适应新环境
  大部分同学对新环境还是感觉好奇和新鲜的,只有少数同学不适应。比如有些来自农村的学生,因为学习成绩突出考入了市重点、省重点,本来是件好事,但是到?城里会有很多地方不适应。有时还被同学讥笑,自尊心受挫,无法融入新环境。
  (2) 要从头开始建立人际关系
  这是所有的同学都要面临的问题,也是最容易让学生感觉不自信的因素之一。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有心理学依据的。
  人是社会型动物,人有被需要和肯定的需求。如果一个人不能得到其所在的群体的认可,他就会否定自己存在的价值。
  学校就是学生所在的群体。一个学生如果在学校没有几个要好的朋友,他就会产生孤独感。这种孤独感会让他变得越来越自卑,发展到极限就是退学。
  (3) 要从头开始适应老师
  初中老师跟小学老师相比有所不同,他们基本不会再手把手教孩子了。而高中老师跟初中老师相比又有升级,他们更愿意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因此他们的讲课方式有时会让一些依赖性强的同学难以接受。
  上高一时有些孩子的思维还停留在初中阶段,对老师的新方法还不适应,这就容易造成孩子听课效率不高。有的同学反映老师讲得特别快,自己根本来不及记笔记,本来上课时都听懂了,下课后却又全忘了。
  那么对待这样的孩子,家长究竟应该怎么办呢?
  前不久有个孩子在金战网上留言:“我是一名高一学生,我现在也知道要好好学习,可是有时候还是有些迷茫,找不到自信和动力。父母总是用他们所谓的激将法,可每当我听到他们说那些难听的话时,我的心里就很反感,忍不住想发火。”
  可见,对待这种没有自信的孩子,使用简单粗暴的办法是不管用的。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入手。
  首先,找原因。
  刚才我们也分析了孩子不自信的原因大概有三种,那么我们就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具体分析原因,看看孩子到底为什么不开心,然后再各个击破。
  (1) 环境是客观原因,是不可改变的,我们只能改变孩子看待事情的角度
  比如一个月前有个农村孩子打来电话说:“他们觉得我土,都不愿意跟我玩。他们老是讲一些什么游戏的事情,我没玩过也听不懂,所以他们说话时我只能听着,什么也说不出来。我感觉很自卑,无法融入他们当中……”
  我回答:“农村的孩子可能确实没有城市的孩子见得多,但农村孩子身上也有城市孩子不具备的优点,比如独立、坚强、吃苦耐劳、勤俭节约。而且对于农村的很多事情,城市的孩子也并不了解,如果你能用很生动的语言把它描述出来,让大家觉得又新奇又好玩,他们一定也很愿意听。再给他们讲讲你干过的最有成就感的事,那些他们都没做过,没准你还能成为他们崇拜的偶像呢。”
  “是吗,老师?那我试试吧。”这个孩子放下电话时的语气听起来已经明显不像刚打电话时那么沮丧了,似乎又充满了希望。
  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还不稳定,因此看待事情的角度总会摇摆不定。这个时候他们需要大人的帮助,他们的情绪需要有人调动,也需要有人给予其信心!所以家长的引导和鼓励就像一把火炬,在孩子的热情马上就要熄灭时,在孩子看不到前进的路时,家长该出手时就得出手,及时点燃他们的火花,让孩子重新看到希望。
 从这一点上讲,凡是善于鼓励孩子的老师都是成功的老师,而善于点燃孩子激情的家长也都是了不起的家长。
  (2) 同学关系是最能树立孩子自信的、也是最容易让孩子产生自卑的因素
  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比较自我,不善于为他人着想,所以我经常建议家长在入学前就告诉孩子怎么跟同学交往,怎么能交到好朋友。办法很多,但最重要的原则是真诚,最简单的做法是乐于助人。凡是在班级人缘好的孩子几乎都是自信满满的。
  (3) 孩子不适应老师,包括两方面:一是与老师的关系,二是学习方法和能力问题
  高中的孩子都有了自己的观点,对老师也不像小时候那么简单崇拜了,有的学生甚至开始对老师评头论足了。而有的学生就是在为老师学习:觉得这个老师好,就好好学,否则就不学。这样的孩子需要家长从中调节孩子与老师的关系,以转变孩子看待老师的角度。
  如果不是因为师生关系,而是因为自己学不会,那就和我们最后要说的因为成绩不好而自卑的解决办法是相同的——从成绩上下手。
  对于初中成绩很好的同学来说,心态是调整的关键。一般调整好心态,成绩自然会上来。因为这样的同学能力并不差,只要他想,他会自己找到方法。如果初中成绩就不好,那就要从基础抓起。找一科他不太惧怕的科目作为突破口,来提高他的自信心,然后再迁移到其他科目。
  对于那些本来成绩一般、还非要花钱找人进入重点学校的做法,我是不赞同的。一个基础不好、对学习又没有兴趣的孩子几乎没有从学习中得到过任何成就感,而我们还要把他扔到一堆比自己成绩好得不是一点半点的人群里,这不是对他自信心的摧残又是什么呢?一边做着摧残孩子的事,一边又希望孩子自信,这不就是赵本山的经典名言“没有困难创造困难也要上”的真实写照吗?还是那句话:做个最鲜艳的西红柿也不错,何必非让它成为苹果呢!
2. 孩子原来成绩很好,上高中后发现学习比自己好的同学比比皆是,于是就灰心了,家长应如何鼓励他呢?
  很多同学都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在小学、初中学习都出类拔萃,甚至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遥遥领先。可是到了高中,排名一落千丈,佼佼者比比皆是,自己以前的优越感一下子荡然无存,自信心也因此大受打击,于是开始悲观失望、怀疑自己,甚至全盘否定自己,曾经的宏伟理想也都变得遥不可及了。
  前两天就有一位同学来信说:“……还记得初中时,我是老师的骄傲,那时我的理想竟然是清华!之所以用了‘竟然’二字,是因为对于现在的我来说,清华不是理想,是梦想,甚至是梦。”
  这位同学是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现在就读的高中的,但不幸的是,高中第一次月考她就排到了一百多名,后来掉到了四百多名。在信中她又写道:“我所在的班级是年级最好的班,有时我都觉得可笑可耻:有优秀的老师、优秀的学习伙伴和良好的初中基础,而我却变成了差生?曾经的理想是不是就真的成了笑话?”
  看到这位同学的来信,看着一手潇洒的笔迹书写出的却字字都是无奈,我无法抑制内心的感慨,想帮助她转变心态、重新找回自信的冲动促使我迫不及待地给她写了回信:
  看到你潇洒的笔迹就能想象出你有多优秀!虽然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都是对自己的否定和失望,但仍然无法掩盖你的文采和你的上进心。因为如果不是对自己要求严格,你就不会对自己如此失望;如果不是一个积极上进的学生,你也不会千里迢迢写信来求助,老师说得对吗?
  曾经的优秀已经刻在你人生的里程碑上,不会因为今天的成绩而有半点褪色,不要因为今天不够好就全盘否定自己的过去。今天是新的开始,我们就要从今天开始起步,重新攀登新的高峰。
  你今天的失落和不自信的根本原因其实并不全在你的成绩上,更主要的是在你的心态上。你想,如果你的成绩真的不好,为什么你会在全校最好的班级里?四百名的名次看起来确实不好,但你忽略了很重要的数字:全年级近两千人!北大、清华每年招生大概有两千到三千人,如果你能在这两三千人中排四百名,你还会觉得自己很差吗?你只看到四百名这个位置,却没有看到“参照物”。其实你的成绩并没有退步,只是周围的竞争对手比原来那些人的实力更强了。下棋要找高手,学习也是一样,只有经常跟比自己强的人比较才会进步得更快,否则每天停留在沾沾自喜中,好成绩也不过是一片虚假的繁荣罢了。
  别害怕暂时的落后,分数不过是检验你学习效果的工具。你的基础很好,只要能正确看待排名和分数,给自己制定明确的、够得着的短期目标,然后每完成一个就再给自己制定下一个,就这样踏踏实实、坚定不移地朝着自己的每一个阶段性目标努力,周围的同学都会成为你超越的对象。哪怕每天只超过一个人,一年后你就可以名列前茅了,高考时你将遥遥领先,没人可超了,对吗?……
上面这个学生的事情其实在很多孩子身上都发生过,他们在初中时可能是班级甚至是全校的佼佼者,老师的肯定、同学的羡慕都给他们带来很多成就感,也正是这种成就感驱使他们初中三年都能保持在领先位置。然而到了高中,环境变了,尤其是大多数这样的同学都会考入比较好的高中,而这种高中里学生的整体素质自然是很高的,这也就意味着孩子们周围的对手上升了一个档次,再想保持领先地位自然就更难了。
  而现在的孩子几乎都是独生子女,所以需要得到关注、想成为集体焦点的渴望比他人更加强烈,一旦这样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他们就会感觉非常失落,无所适从。  这时作为家长,如何帮助孩子调整好心态、激励孩子,使他们重新找回自信就成了关键问题。对此我的建议是:
  首先,没有一个孩子会成为常胜将军,所以家长不要苛求孩子完美无缺、屡战不败。重要的是要懂得体谅孩子的处境,接受孩子的感受。当孩子发现父母理解他的压力时,他的消极情绪就会降低,可能有时仅仅是一句善解人意的话就可以打开孩子的心扉,并激发孩子解决问题的潜能。
  其次,有些孩子的确比我们的孩子优秀,那是因为他们有一整套完备的学习计划和应变机制,我们要引导孩子发现别人身上值得学习的地方,并将它转换为自己学习的动力。
  最后,制定一个“跳一跳就够得着”的阶段性目标,再为每一次的目标设计一份简单易行的计划。然后把所有的关注点放在如何完成计划、如何实现目标上,而不是紧盯着分数和排名,不再把分数看成是评判一切的标准或否定自己的依据。
3. 孩子从农村的学校考进了市里的重点高中,变得很自闭,怎么办?
  前两天收到一个农村孩子寄来的信,信中写道:“我是一个农村学生,而在我们学校的多数是城里学生,他们说我不懂礼貌、没有素质。我的学习成绩也不景气。爸爸对我期望过高,反而给了我许多的压力,但在考试中我前进了15个名次。”
  同班的同学都是城市里的孩子,家庭条件好,又备受父母宠爱,这样?孩子多数自我意识很强、好表现、很自我,很少考虑他人的感受。在这样一群同龄人中,农村孩子就显得比较内向,怕受到嘲笑,不善于表达自己,相比之下难免自惭形秽,因此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导致他们产生孤独感,有时会觉得世界不公平,害怕与人交往,久而久之他们就不愿意或完全拒绝与人沟通了。
  对待这样的孩子家长要有耐心,多鼓励、少比较,多沟通、少粗暴。
  因为这样的孩子自我价值感低,他们多把自我价值的评判权交给别人,所以这样的孩子格外需要别人的肯定和鼓励。
  另外,这样的孩子多数比较敏?,所以家长最好不要拿他们跟其他人比较,尤其不要经常说起谁家的小孩怎么好、比他强,这样只会让他们认为自己一无是处,认为父母不喜欢自己了。
  最后,这样的孩子需要有人倾听,家长要多跟他们沟通,倾听孩子的痛苦,真正走进孩子的心世界,理解孩子的烦恼,并适时给出人际交往方面的引导。
5. 孩子想竞选班干部,但又觉得自己可能不行,怎么办?
  孩子上高中了,到底还应不应该当班干部?会不会影响学习?孩子想当班干部却不敢行动怎么办??子已经当了班干部,因为能力问题不能胜任又该怎么办呢?  我在一所中学当教导主任的时候,我带的班上有个女生做事特别认真,做人也非常踏实,就是特别腼腆,总是羞于表达。在新学期开始时,要选举校学生会干部。我看她很想参加,但又没有足够的信心,一副犹豫不决的样子,我就去鼓励她说:“我已经帮你报名了,你就好好准备吧,把演说词写得好一些,相信自己,肯定能行。”
  当然仅仅靠心态调整还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如果按照她的表达能力,想进入学生会根本不可能,但是我看到她难能可贵的奉献精神,于是我在评选学生副主席的条件上加了一个规定:乐于助人、善于为他人着想、善于为集体奉献者,优先于竞选答辩考虑,可由全体同学共同推选而不必答辩。于是我根据这条让同学先选举再答辩,结果大家一致推选她当这个副主席。她被大家的热情和信任感动得当场就哭了。从那以后,她更加负责,俨然是主席的样子,把学校的事情完全当成了自己的事情。而且因为成绩不够优秀,她变得特别努力。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每当我早晨上班的时候都会看到空空的教室里就她一个人,一手拿着烧饼,一手拿着书,边看边吃。我被她的勤奋深深地感动了。
  后来她的成绩果然有了飞?性的提高,在班里名列前茅,人也从此变得自信了,表达也自如多了。
  失败与成功只有一步之遥,有的时候一件事可以改变一个人。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积极向上的追求,只是有时候因为害怕、不自信,迟迟不敢把想法变成行动。这个时候如果有个外力推他一把,可能就顺理成章地成就了一件美事。
当一个孩子本身具备那样的素质却因为不自信而畏缩不前时,就需要家长和老师给孩子以适当鼓励。必要的时候,没有机会创造机会也要鼓励孩子上。作为家长,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及时地鼓励、帮助孩子发现自己身上具有的别人不具备的优点,提高孩子的自信心。
积极地帮助孩子想办法,比如引导孩子将该准备的东西备齐,也可以在家里模拟竞选演说,帮孩子查漏补缺提建议,完善准备工作,从而提高孩子做事的成功率。这样也可以使孩子的底气更足,并为家长的支持所感动而更加努力。
(3) 帮孩子一起做好失败的准备,万一不成功也不会太失落。不成功就是一次竞选锻炼;成功了,后面还有很多锻炼在等着他。
  有了以上的保证,孩子成功的几率会大大增加,他勇敢面对困难的可能性也会增强。学习知识是每个同学都要经历的?但是做班干部得到的锻炼却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获得的,所以鼓励孩子做班委是正确的选择。
6. 孩子害怕接触异性,怎么办?
  有男生这样说:“老师,我心里很矛盾,我不知怎样和女生相处。我总觉得同桌在看我,我就特别不自在。我也变得害怕和?说话,从不主动跟她交流,而且她一跟我说话我就紧张、脸红。”
  有女生这样说:“老师,我有一个问题憋在心里很久了,很难受。我和他同桌,最近我总不能专心听课,我老怕他在看我,心里很不安,但其实他根本就没看我。”  男孩害怕接触女孩,女孩看到男孩就紧张,这种现象在青春期比较多见。青春期的男女生相互之间的感觉由平常到好奇,随之产生好感、会害羞,这是几乎任何一个青春期学生都有过的心理,所以应该正视它。
  其实这个时候不管是脸红还是不敢说话,真正反映出来的是孩子的内心世界。说明孩子内心已?开始朦朦胧胧有些想法了,但可能是之前的教育使他觉得自己这样想是错误的、不应该的,所以会认为自己是个坏孩子了。为了保证自己还在好人的队列里,他们只能强迫自己不去想,但是因为忍不住不想,所以又开始谴责自己,正是这样反复的矛盾心理使他们害怕。
  当然也不排除另一种情况:男生很想让女孩注意自己,想表现自己,结果越想表现,表现越差,结果不自然、脸红、心跳、不会说话就都跟着来了。
  一般这样的情况都是性格内向孩子的“专利”,对外向的同学而言,这种现象比较少。性格内向的同学不善言谈,但其实他们的内心对异?也充满了爱慕之情。他们过于看重对方的反应,加上害怕遭到拒绝,所以越想就越感到紧张。并且经常自己假设情境,并在这种假想的情境中遭受拒绝;或担心别人窥探到了自己的内心世界。所以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尽量避免与他人接触,这种情况其实是对交往的畏惧。  
回避就是想要,害怕是因为矛盾。要把这种矛盾打破,让心里藏着的“小老鼠”跑出来。当他发现“老鼠”是可以满地跑的时候,他的焦虑就消失了。
  所以说出心里的秘密是第一个解决办法。家长要允许孩子想,因为他们到了那样的年龄,生理发育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对待这样内向的孩子,疏比堵的效果更好。家长要让孩子知道,喜欢一个人没有错,如果时间恰当就更好了。
  第二,告诉孩子,跟异性同学交往要坦诚率真。真诚是建立友好关系的第一要素,是建立和发展良好异性关系的前提和基础。中学生要想真正地拥有正常的异性好友,那么,在交往过程中要做到坦荡无私、以诚相待、相互信任。
  第三,告诉孩子,男女生交往在言谈举止中要留有余地。处于这个时期的孩子,都对一些话题比较敏感,比如性、对方长相等。在交往中,男女同学在谈话内容上要避免纠缠那些不良情绪和行为,同时男女同学也要?免过多地单独相处,在交友范围上也不要做过多的限制。
7. 我不想儿子变得“女兮兮”的,怎么样让他具有阳刚之气?
  我在接听金战热线的时候发现一种现象,打来电话求助的80%都是孩子的母亲。这使我联想到,在教育子女这个问题上,父亲角色的缺失是导致很多家庭教育出现问题的原因之一。
  越是这个时代越明显,很多父亲不重视家庭教育。当然这跟社会大环境有关,因为男士承担了更重的家庭责任、社会责任,他们因为工作太忙太累,没有时间和精力管孩子。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是不想管,觉得教育孩子就应该是母亲的责任。当然还有一个特殊情况就是单亲家庭。
  这就导致现在社会上出现了一种现象,很多男孩不但长得越来越像女孩,穿着打扮也像女孩,更有甚者连声音都像女孩。这让一些人很看不惯,也让很多家长担心。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变得男不男、女不女的,怎么办呢?  如今的独生子女,聪明伶俐不乏其人,但在家长的过分呵护下,孩子大多都是温室中的花朵,经不起风和雨。这也难怪,除了来自家庭的无限关爱,再加上中国教育的普遍特点:从幼儿园、小学、初中乃至高中,大部分教育者以女性居多。正是这样一种成长环境,使现在的孩子普遍缺少阳刚之气。
  有研究表明,父亲和母亲在孩子人格形成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缺少父爱,孩子就会变得胆小、懦弱、自卑、优柔寡断、抗压能力差等;而缺少母爱,孩子会缺少安全感,变得孤僻、冷漠、缺乏爱心等。
  天津市教科院一项历时十多年的亲子关系调查发现,男性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发挥作用的主观能动性差,经常参加家长会的中小学生家长中,父亲的比例不到30%,65%的家庭每天接送孩子上下学的任务主要由母亲承担,只有20%左右的中小学生表示父亲会经常在学习上给予指导和帮助。为此,专家呼吁父亲要多在孩子教育问题上费点心、尽点力,与母亲的教育形成互补。
  上述调查结果是家庭教育专家、天津市教科院教授孟育群带领亲子关系研究课题组在天津市20余所中小学进行十多年研究得出的结论。数据还显示,父母教养态度最差等级中,严厉型父亲占12.9%,而严厉型母亲达26.2%;只有22.6%的父亲较多干涉孩子的个人事务,而母亲这方面的比例达50.8%。
  这表明在教育态度、方式等方面母亲比父亲更严厉。越是严厉的管理,越容易使孩子丧失思考、判断和决策的能力,因为一切都由家长安排好了,自己只要听命就行了。而失去了这些能力的孩子必然变得犹豫、依赖性强,而这也正是孩子缺乏阳刚之气的表现。
  阳刚不能单纯理解为像男性一样,而应该是男性所具备的突出的、优秀的性格和品质,如自信、勇敢、果断、大方、关爱等,这些都是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获得生存必不可少的优?品质。竞争不分性别,因此,不仅是男孩,女孩同样应具备一些阳刚之气。一个人的阳刚之气,不可能与生俱来,它多是靠后天“修得”的。因此,做家长的要给孩子充分的精神空间,为其修得阳刚之气提供“养分”。
  首先,不要排斥孩子的个性发挥。现在有些家长,只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行事,而不考虑孩子的想法。结果,孩子的个性得不到张扬,棱角被磨平,成为一个没有锋芒、缺少主见的精神侏儒,成了一个惟命是从、如同模具里压出来的呆板者。
  其次,现在的独生子女心理素质差,受挫折力普遍低下,这就要求家长帮助孩子树立坚?的意志,培养他们敢于直面逆境的信心与毅力。我们可以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但切不可将其当做温室的嫩苗来培养。要将孩子推上风口浪尖,让其经风雨历磨难,这对孩子克服软弱、形成刚毅的性格大有帮助。当孩子试着做一件事而没有成功时,我们应避免用语言、行动向他们证明他们的失败。做一件事失败了并不意味着这个孩子无能,只不过说明他还没有掌握技巧而已。一旦掌握技巧,他就能把事情做好。如果我们采取指责的态度,孩子的自信心就会受到伤害,这个时候就不是掌握技巧那样简单了。
  在家庭中,最好的办法是夫妻双方共同?责孩子的教育,形成优势互补。
  男性具备果断、独立、自信、敢于冒险等品质,这些也正是我们所说的阳刚之气。孩子身上的这些品质是要从父亲身上吸取的,所以父亲一定要认识到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尽量多抽时间与孩子沟通,尤其是带孩子做户外运动,更容易培养孩子勇敢、坚毅的性格。
  母亲要注意,孩子的事情尽量让孩子自己做主、独立处理,不要总是包办代替;不要对孩子过分溺爱,让孩子学会在失败中成长,不要因为成绩下滑,孩子还没怎么着呢,家长先急得哭了;对孩子的冒险行为要给予适当鼓励,不要怕孩子失败或受伤。
  多陪孩子做一些男性比较喜欢的活动,比如下棋。常常和孩子在一起下跳棋、军棋、象棋、围棋,可以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单亲家庭要注意,不要把自己对对方的憎恨强加给孩子,要让孩子感觉到即使父母分开了,谁也不会减少对他的爱,只有这样才能收获一个健康快乐的好孩子。
  有人比喻说:在孩子的心目中母亲是水,父亲是山,山水相依,缺一不可。因此,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父母要扮演不同的角色,担负不同的责任。小的时候孩子需要细心的照料,妈妈的角色很重要;而当孩子长大了,尤其是上了高中,爸爸的重要性就会凸?出来,因为这时的孩子开始树立自我形象,他们不再需要细致入微的照顾,更多的是需要一个能够征服他、让他崇拜且可以共同探讨人生的伙伴。
  家长应适时引导孩子培养乐观的性情,宽阔的胸襟,既能容人之长又能容人之短,帮助孩子克服自私的心理。让孩子在从善中凸显人性之美。端正孩子的生活态度,建立起孩子学习的恒心,使其逐渐形成有远大的抱负和过人的胆识,有良好的修养、高尚的品质及独立的人格。
  要让孩子具备人格魅力和阳刚之气,只有让孩子从父母紧护的双翼下走出来,给其宽松的发展空间,让其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孩子?健全人格才会张扬开来。
8. 孩子没有主见,凡事都让家长拿主意,如何改变他?
  很多孩子现在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没有主见,什么事都要征求大人的意见,似乎自己没有任何想?。平时吃什么、穿什么、学校组织的活动要不要参加、课外辅导班报哪个、是学文科还是学理科、高考志愿报哪个学校、专业选什么,等等,这些问题事无巨细地都要家长操心。孩子小的时候家长甘愿做这些事,如果孩子长大了还是这样,家长就开始犯嘀咕了:孩子这么没主见,将来可怎么办呀?
前段时间有个高一学生的家长来找我咨询。孩子学习没有主动性当然是个永恒的话题,除此之外家长还提出:“带孩子出去吃饭,问他吃什么,回答永远是‘随便’。以前小时候我帮他买衣服,现在长大了,还是我帮他买衣服,自己喜欢穿什么都不知道?我真担心,他都这么大了,这些小事还不能自己拿主意,我们不能跟他一辈子呀?怎么培养他的独立性呢?至少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能决定吧。”
  我说:“下次再出去吃饭或买衣服的时候你可以给他几个选择。比如你可以说‘今天我们吃麦当劳还是肯德基呢’、‘这两件衣服各有特色,你喜欢哪一件,咱们就买哪一件’。渐渐地,他就可以在有限的范围内做出决定了,然后你再把范围逐步扩大,这样慢慢培养,时间长了他自然就会自己做主了。”
  本来这是个已经通过实践检验过的、有效且可行的好办法。可是没想到家长不但没有接受反而反应强烈?说:“不管用!我都试过多少回了,他根本不选,就是‘随便’!”
  我转向孩子:“是这样吗?”
  孩子说:“是。”
  我说:“为什么呢?”
  他说:“因为就算我选了她也不会同意。”
  我追问:“是这样吗?”
  孩子斩钉截铁地说:“是!比如我喜欢蓝色和黑色的运动服,可我妈非让我买白色的。她说我穿浅色的好看,说显得干净,显得我皮肤白。”
  “哦,我明白了,”我似乎找到了答案,“那如果非让你自己选择呢,怎么办?”
  “那我就选我妈喜欢的呗,反正我都知道她想让我选哪个,只要她高?就行,否则选别的她也不能同意。”
  我回过头笑着看孩子的妈妈,她显得有点尴尬,但显然不用我说她已经知道问题出在哪儿了。
  我只说了一句:“看这孩子多懂事啊,都学会换位思考、为别人着想了。”其实我的潜台词是:如果家长也懂得换位思考,愿意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举这个例子就是为了告诉家长,有时候我们只顾着抱怨,却没有想过其实问题就出在我们自己身上。本来独立自主做决定这些好习惯是应该从小培养的,可是那个时候家长总觉得孩子小,不会做决定,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信不过孩子,觉得孩子不会做出正确的决定,所以干脆包办。等到孩子长大了,家长觉得是时候让他自己决定自己的事了,可是一切都晚了。
  而更可怕的是有些家长觉得自己什么方法都知道,也都用过,就是不管用。同时认为问题不在自己,要怪只能怪自己命不好,摊上一个不争气的孩子,“我给他机会,他不要”,家长是真的给孩子机会了吗?其实没有,家长给的只是让孩子跟自己保持一致的机会,一旦意见不一致,其实最终做决定的还是家长自己。
  孩子没有主见的原因除了从小没有获得锻炼的机会外,还因为缺乏自信,因为不相信自己所以不敢做决定,因为怕承担所以不去做决定。当然也有因为经验不足而无法做出决定的时候,比如高考报什么志愿、选什么专业,在这方面孩子从来没有过任何经验,拿不定主意也是自然的事。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做才能使孩子变得更有主见呢?我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多给孩子锻炼的机会,并且别忘记对孩子做出的决定表个态。
  如果家长真的希望孩子独立自主,就一定要给他足够的空间、足够的支持。高中的孩子不但有能力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更重要的是他们有强烈的愿望决定自己的事,这个时候家长要舍得放手。如果家里的事情也能征求一下孩子的意见,更容易培养孩子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而每当孩子做了正确的决定时,别吝惜你的赞美和肯定,让孩子知道他这次做的是非常正确的。如果孩子做出了错误的决定,也不要急于否定,最好的办法是举例说明正确的做法是什么,然后再逐步引导孩子做出正确的决策。
决定的正确与否其实没有固定标准,家长不应该以自己的意见为准绳。原则性的问题按照大家公认的来做,非原则性问题家长要学会宽容和妥协。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著名的语音识别系统的早期版本的设计者就是当代IT行业的知名人物李开复博士。在他开始做博士论文时,选题与导师的意见不一致,他发现导师让他用专家系统做语音识别是行不通的,而用统计学做语音识别系统却可以使问题迎刃而解,于是他鼓足勇气向导师说明情况。导师给他的回答让他铭记一生,他说:“我不同意你,但我支持你!”并且在后来的研究过程中,导师倾尽全力帮助他。也正是因为导师的宽容和支持,李开复才取得了后来的成功。如果这个导师当时坚持自己的意见,我们今天恐怕就无法享受这项研究成果了。李开复后来常说:“我认识到这不仅仅是包容,而是一种批判式思考,更是令人折服的领导风格。”
  如果家长能像李开复的导师一样,允许并培养孩子从不同的观点去看问题,摒弃那种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一定会培养出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并将这种能力变成一种习惯,从而
9. 我觉得孩子太甘于平庸了,怎样激励他?
  有人曾经做过一个试验,将三杯米饭贴上不同的标签:表扬、批评、不理。每天对着贴有不同标签的米饭说不?的话,对着贴有“表扬”标签的米饭说赞美的鼓励之词,对着贴有“批评”标签的米饭不停地责难,而对贴有“不理”标签的米饭什么都不做,置之不理。几天以后结果让人吃惊,贴着“批评”标签的米饭有些发霉了,而贴着“表扬”标签的米饭却很好,最让人意外的是那个贴着“不理”标签的米饭已经腐烂发臭了。
  没有哪个孩子是甘于平庸的,之所以现在不积极努力,不是因为他天生没有理想,而是在他曾经为了理想努力奋斗的时候、取得小成绩的时候没有人肯定,做错的时候也没有人指导,他就是那杯没有人理睬的“米饭”。要想让米饭不腐烂发臭,?得经常鼓励它,对待孩子也一样。这个道理相信不说大家也都知道,那究竟应该怎样激励孩子呢?
去年有个初中学生的家长来咨询,他觉得孩子学习不好,担心这样下去会走下坡路,到最后影响中考,所以想给孩子做一对一的辅导,把各科成绩都提高一下。可是孩子就是不同意,家长说这孩子没有上进心,就知道玩,希望我能帮他说服孩子。
  不能偏听家长的一面之词,于是我先看了看孩子的各科试卷,果然家长没有说错,孩子成绩确实不好,不仅仅是偏科。为什么这样的孩子死活不愿意接受辅导呢?我把孩子叫到一边,问了问他的学习?况,他自己也承认学习不好。于是我问:“你自己也觉得不太好,那你为什么不参加补习呢?”
  他答:“不愿意学。”
  我接着问:“为什么不愿意学呢?”
  他说:“懒,学不会。”
  我忍不住笑了:“小人儿还真坦诚啊!那如果老师愿意帮助你提高呢?”
  “嗯……”他想了想,没说出什么。
  我于是又说:“我找一个特别强又特别有耐心的老师帮助你提高成绩。他的水平可高了,能让你一个月内就提高好多分,到期中考试的时候你的成绩就会突飞猛进,你就会像一匹黑马,一下子在班级里突显出来,让老师大吃一惊?让所有同学都对你刮目相看,你想要那种感觉吗?”
  这一次,他非常坚定地点点头:“嗯!想!”
  爸爸在旁边看到孩子点头,高兴得合不上嘴。我赶紧给安排了一个有经验又耐心的老师,果然孩子在期中考试中,由原来的40多分提高到了70多分,成为一匹名副其实的黑马,还“遭到”了老师的表扬。后来我跟辅导老师交流,他告诉我,其实他可以让他考得更好。但是一些解题技巧还没有教给他,只加强了他的基础知识,目的是为了让他感受成功的喜悦时不要觉得成功来得太容易。
  通过说服这个学生接受辅导这个过程,我发现,其实每个孩?心中都有理想,都不甘心平庸。只是他们需要有人帮助,有人在前方为他点亮一盏灯,让他看到目标、看到希望,这
  所以在我看来,孩子甘于平庸的原因有几点:
因为孩子从小没有被引导好,有的家长不善于使用鼓励的方法,总是不停地指责和批评,使得这样的孩子做什么事情都体会不到成就感。而成就感恰恰是最强的内驱力,这也正是经常让家长困惑的“为什么孩子学习没有主动性”的原因所在。而且对于那些性格比较倔强的孩子来说,批评只会让他们产生逆反心理,“你不是觉得我不好吗?我就做得更不好给你看”,或者“反正不管我怎么做你都觉得我不好,那我就干脆不做了”。而对于那些不自信的孩子来说,批评会让他们更加自卑,会让他们认为自己天生就是一无是处,不可能有所作为。
要让孩子上进是需要氛围的。如果孩子所在的班级有“勇夺第一”的班风,孩子会受到感染,也会变得积极努力。如果家长每天给孩子讲的都是积极上进的故事,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也有“努力做到最好”的精神,孩子一定会耳濡目染,受到启发的。就怕有的家长每天把孩子赶到自己房间去学习,自己则拿起遥控器不停地调台看电视,而且自己在单位工作成绩平平,却把扬眉吐气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这样的话,孩子除了感到不公平外,恐怕什么也不会做。
社会大环境使然。现在的孩子要什么有什么,物质需求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几乎没有什么渴望,没有渴望自然不会有追求。所以对孩子的要求适度地满足是应该的,无限地满足孩子的要求是绝对不行的。  综合以上原因,我们要让孩子不甘于平庸,就要唤起孩子的激情和欲望。
  我建议家长做到以下四个“代替”:
  (1) 以肯定和赏识代替否定和贬低,增强孩子的自信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哪怕是一点长处,家长都要给以明确的肯定,特别是在别人面前适时肯定孩子的长处,哪怕是小小的优点都要抱以赏识的态度,因为优点会在赏识中膨胀、放大。对孩子在学习和生活当中暂时的落伍不能过早地否定,因为努力当中不言败。更不能因一些小小的失利而贬低孩子的能力,因为孩子生活和学习的路还很长,不能把孩子?上的冲劲早早地扼杀。
  (2) 以表扬和鼓励代替批评和斥责,呵护孩子的自尊
  在生活和学习当中,孩子不管是有意或无意,哪怕是一点微小的进步都要及时地给予表扬,家长不妨享受一下孩子的进步给自己带来的快乐,这样会增加孩子的自重感和责任感,他会更加再接再厉。对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要鼓励孩子勇敢地面对并设法克服,不能逃避,必要时可征求孩子的意见是否需要家长的帮助,对于孩子的错误家长要勇于承担责任,不能一味地批评孩子,因为孩子一生下来是没有错误的,后天的错误与我们家长不无关系。这样做既能保住孩子的自尊,也替孩子做了遮护,缓释了孩子的压力。
  (3) 以支持和引导代替训导和堵塞,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
  许多家长往往以年长和经验丰富自居,喜欢按照自己的理想模式来强塑孩子,很少顾及孩子的自我感受。这样不但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反而抹杀了孩子的自主意识,阻碍了孩子自主能力的提升,同时会增加家长对孩子的失望感,无形中加深了两代人之间的思想鸿沟。因此,不妨用站在孩子背后的支持代替站在孩子面前的训导,对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以科学引导代替强行堵塞,给孩子广泛的自主和自由发展权。充分拓展孩子的思维空间和行为空间。对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和意识,只能心平气和地站在孩子的立场分析其危害和后果,使孩子在充分认识的前提下自愿修正和规范自己的行为和意识。在孩子没有充分认识的情况下,强行堵塞只能适得其反。
  (4) 以关注和热情代替放任和冷漠,使孩子能够自觉自律
  不管自己的孩子是优秀还是顽劣,都要以极大的热情予以关注,放任不亚于对孩子的放弃,冷漠只能把孩子推向更远。孩子如果觉得连自己的父母亲都对自己失去信心,那他自己会更加沮丧。这个时候的孩子为了寻求精神上的寄托,很有可能让社会上的一些坏人钻空子,那是非常危险的。实际上优秀的孩子不管在学校、在社会,还是在家庭都已受到了足够的关注,而暂时落后的孩子在学校受到的更多的是冷漠和批评,在社会上也被人看低,实际上他们才是最需要被关注的孩子。所以,家长必须以极大的热情千方百计地弥补孩子这种精神上的渴望,全方位地寻找孩子身上的闪光点,点燃孩子自信和努力的希望,培养孩子自觉自律的习惯意识。
  另外,要做孩子的好榜样。把自己努力完成的事讲给孩子听,让他感受到家长做事时的认真和执著,慢慢地,说不定你会成为孩子心中的偶像。
  10. 孩子告诉我,很多人看不起他们90后,说90后是脑残。我该如何面对这个问题呢?
  “我不想做90后,因为经常在网上看到评论,总说90后冲动、叛逆、意气用事、异想天开,还喜欢非主流。”一个孩子这样说。
  听到这些我就上网查阅了一下,果然网上有很多关于“90后脑残”的说法,我还摘录了一段“90后脑残语录”,摘录其中部分如下:
  (1) 钱从什么地方来,不用我管,老爸老妈都还年轻呢。这就是我们这一代的优势。 (不关心父母)
  (2) 谁为前途操心,还不如把心思花在每天到哪家迪厅去HIGH。(不关心未来)
  (3) 责任是父母的事,作为新一代,我们的责任就是放弃责任,活出轻松。(无责任感)
  (4) 世上本没有对与错,是因为说对与错的人多了,便有?对与错。(是非不分)
  (5) 工作难找,但男朋友不难找。靠工作养活不了人,就换个思维让男人养活。(缺乏独立生存能力)
  (6) 这个时代爱傻子都可以,千万别爱书呆子。因为傻子可能是某方面的天才,但书呆子绝对是傻子。(从内心深处否定学习)
  (7) 每天的心情与明星相关,这绝对是90后活得更有品位的表现。(盲目追星)
  90后中的确有一批这样的人:无志向、不努力、没有责任感、是非不分、盲目追星。但我想这其实并不能代表大多数,不能因为一些个案就完全否定了一代人。
  批判90后的帖?一发出,就遭到了大家的反对。很多90后反击说:“我不知道像我一样的90后有多少,至少我不叛逆,不会意气用事,看到非主流就不爽。”这说明“非脑残”的90后也不在少数嘛。
  90后背负这些负面评价,其实很冤。关于90后的这些言论及行为,不能简单地归因于他们的个人人品或者这个群体的固有的特质。根本原因是学校在教育上的方向性错误、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职能缺位以及社会舆论导向的功利性趋势等。
  因此遇到这样的情况,家长要正确引导孩子,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不要人云亦云、妄自菲薄。当然也要有借鉴意识,有则改之,?则加勉。
  父母要有正确的成才观,才有机会把一个平凡的孩子培养成为可用之才。不要把考高分、上名校作为培养孩子的唯一目标。每一个孩子都是天才,父母的责任是唤醒孩子的天赋和潜能,找到适合他们的道路。从我多年从事教育工作的经验来看,由智力因素导致孩子不能成才的案例几乎没有,所以每一个孩子都有希望成才。
  看看如何增强90后的责任感这个问题。我们每一个家长都有必要在适当的时候,放手让孩子自己去管理生活和学习。只要大方向不出现问题,有些细节我们不要干涉过多。因为年龄差异,因为价值观的差异,父?和孩子在沟通上本来就存在一些问题。如果我们再为每一件事情的每一个细节操心,孩子就没有话语权了,去了解这些事情该如何做好的机会被剥夺了,结果必然是做不好。当他们做不好的时候,父母的指责和埋怨又来了,这样孩子就陷入了“反复承受打击”的怪圈中,在这个时候我们再谈学习,还有作用吗?作为父母,我们仅仅提供指导,站在孩子不远的地方,用旁观者的眼光来随时关注、鼓励,而不是给孩子太多的建议,也不要帮助孩子进行选择。
  对于孩子的不进取、对未来漠不关心、沉溺于当前的生活状态这个问题,读过我的书的家长都知道我引用?一句话,“要想庄稼地不长杂草,就必须要种满庄稼”。小时候,孩子是一张白纸,如果我们不用经典的、经得起推敲的文化内容去占领这张白纸,那么孩子接受的就只能是一些低俗的东西了。我这么说的意思是,我们没有必要处心积虑地去解决孩子不好的方面,只要我们把好的信息传递给他们,使之变成他们生命中固有的一部分,问题就迎刃而解。
与此同时,我们还不得不接受90后们的生活方式以及其他现状。毕竟,他们生活在他们的世界,他们没有太多的可能去独善其身。他们正在成长的过程中,正在经历从家庭到社会的角色转变。如果他们不生活在这个圈子里面,被排除在外,成为“外星人”,由此带来的心理方面的影响将更加深远。所以,作为家长也要理解、认可他们的生活方式。最高境界是融入这个圈子,成为孩子的“倾诉对象”,做孩子的朋友,铸就一个能抗风雨的心灵港湾,孩子能不优秀吗?
  另外,在生活中,适当地培养孩子的“成本”意识,并把这个“成本”意识从货币延伸到时间、机会等领域。用这种方式促使孩子思考他们的所作所为。我们一定要坚信:孩子不好,不是真的不好,而是他们不知道如何做得更好,或者暂时还没有学会如何做好!
11. 孩子以前百依百顺,现在是我行我素,如何应对?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的心理特点不同:小学的孩子比较听家长的话;到了初中,家长的话开始变得没有老师的话有效了;上了高中,孩子已经开始对老师评头论足了。他们心目中的权威从父母变成老师,最后变成自己。
现在的家长包办孩子的事情到了什么程度呢?我在热线中听到的最吃惊的几个案例是:
比如吃饭,家长都不舍得吃肉,都留着给孩子吃了,可是孩子竟然吃不完,都剩下了。家长说如果从明天起,孩子能把它们都吃完,就每天奖励孩子1元钱。孩?说:“我就是不吃,要吃你吃。”
  (2) 孩子和妈妈能因为吃什么零食而争吵不休,这让家长烦恼不已。
  (3) 孩子近视,家长觉得他该戴眼镜了,可怎么说他都不听。
很多优秀的家长都有同样的烦恼:孩子上高中以前,基本上家长说什么他就做什么。自从上了高中他就变了,变得不听话了,沟通起来特别困难。
  那是因为你的教育方法更适合高中以下的孩子,孩子在不断的成长,办法也要随之改变,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也有一些家长不是因为方法落伍了,而是因为从一开始就不对。
  整天唠?叨叨,眼里看到的都是孩子的缺点。总有一些家长打来电话诉苦:“我的孩子怎么那么不听话,他这也不好,那也不是。”当我提醒家长说:“你能跟我说说孩子的优点吗?”家长苦笑着说:“他哪有什么优点呀,我看不出来。”
  心理学中有个试验是这样的:心理学家先把一条狗放在笼子里,只要蜂鸣器一响就对狗施以电击。电流不足以致命,但会让那条狗痛苦万分。在封闭的笼子里,无论狗怎么上蹿下跳,都无法摆脱电流的侵袭。如此反复多次,心理学家改变实验条件,将笼子门打开,蜂鸣器响过后并不立刻施加电击。然而,那条狗不但不从笼子里逃出?,反而在大门敞开的笼子里等待痛苦的降临,甚至不等电击出现就倒地抽搐。最后,心理学家给这种受到多次挫折之后产生的无能为力的感觉命名为“习得性无助”。
  人如果产生了习得性无助,就会变得绝望和悲哀,走向反面还是好的,很有可能就是放弃一切。
  刚才我们提到的家长所谓的“教育方式”大多只有一个:喋喋不休。它对于孩子的作用就像电击对于试验中的小狗,其实那根本不是教育,应该叫摧残。很多孩子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被父母逼向了“我行我素”。因为无论他怎么努力,家长看到的、指出的,永远是他的不足。久而久之孩子就干什么都不做了,像那只笼中的小狗一样。在这里我把孩子的这种表现称为“习得性反抗”。
  怎么认识并解决这些问题呢?我给家长的建议就是:
  第一,首先颠覆一个观念——听话就是好孩子!好孩子的定义究竟是什么?有一个家长跟我说:“我儿子小时候很听话,特别好。”在他眼里,只要孩子对父母言听计从就是好孩子,就挺好。其实这一对待孩子的方式,就是把孩子看成没有自我的木偶,孩子的成长完全依从于外界的价值,他们要依从来自外界无数的好的标准,会形成追求完美主义的人生观,会活得很累很有压力,因为他们毕竟不是超人。好孩子应该有一个更宽的底线——不有意伤害他人、不犯法就是好孩子。父母要学会敢于接受孩子的逆反,让孩子有自己对于生活的主见,发展孩子的自发性而非强迫性才是真正爱孩子。
  第二,谁该先理解谁?任何僵硬的关系要化解肯定要有一方先去理解包容另一方。是大人先理解孩子,还是孩子先理解大人?我认为是大人先去理解孩子,试着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体会一下孩子的心情与想法。理解的关键是倾听,也就是父母在与孩子交流的时候,先表明自己的诚意,让孩子把心底的话讲出来;孩子讲的时候,即使你不认可,也不要打断。这就要求父母能够不以自己的好恶标准要求孩子,要尊重孩子独立的人格,并愿意以先去理解孩子的姿态与孩子互动,那么一个良好的沟通才可能开始。要理解先了解,了解孩子为什么生气、撒谎、逃学、嫉妒、打架……然后设身处地地体验孩子的感觉,并说出孩子的感觉,接受孩子的感觉,并且在认识到自己错误的时候,勇敢地向孩子道歉。最后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引导孩子认识自己的问题,并适时提出合理的解决之道。
  第三,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一位专家曾经谈到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他说一次几十个中国孩子与外国孩子一起进行某项测验,测验后的分数让孩子分别拿回家给各自的父母看,结果中国的父母看了孩子的成绩后,有80%表示不满意,而外国的父母则有80%表示满意。而实际成绩又是怎样的呢?实际上,外国孩子的成绩还不如中国孩子。这件事情说明中国的父母习惯用挑剔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看待别人和世界;而外国父母则习惯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自己、孩子和世界。所以,我建议父母们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孩子,并教会孩子善于去发现别人的长处,懂得真诚赞赏他人。
  第四,不要剥夺孩子经历失败的权利。失败是一种教训,更是一种提醒。你天天告诉他摔倒了会疼,他没有体会到,理解的也是模模糊糊、似是而非。直到有一天他重重摔了一跤,很疼,他才会真正明白“摔倒真的会疼”这个事。下次当他再次经过这个地方时,他才会自觉地注意。走一些弯路,多一些经历,有一些体会,孩子以后的路会越走越宽广,越走越顺畅。
  第五,要学会用正确的批评方法。孩子犯了错误的时候,也要给予严厉的批评。批评孩子钉是钉、铆是铆,说准说透,以质量胜数量,不要把陈芝麻烂谷子都翻出来老账新账一起算。孩子最烦的就是父母唠叨,它会让孩子产生“永无出头之日”的绝望感,更不能不分青红皂白一通粗暴指责,让孩子摸不着头脑,其结果是父母说了很多,孩子却不知道自己到底错在哪里。
  第六,家长要不断地学习,并调整自己的教育方法。虽然孩子在家长的眼里,无论多大都是孩子,但是在教育孩子的方法上,要根据孩子的年龄进行调整。过分的保护与过多的干涉都是不正确的,不要万事代劳。对孩子的教育不能只注重智力与分数,因为决定人生幸福与否的不是学问的高低,而是人格的健康水平,行为习惯恰恰是影响人格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父母要给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对错误的方向予以纠正,对于正确的方向给予鼓励。
12. 孩子很懒,什么事情都不肯做,怎么办?
  好习惯是从小养成的,孩子今天的懒惰是由于昨天没有培养他的勤劳造成的。
很多家长都有类似的想法:孩子太小,做不了,等孩子长大点再说吧。于是所有的事情家长都包办了,包括每天吃什么、穿什么、书包里装什么书、文具盒里放几支笔、红领巾戴没戴。连孩子自己的基本生活都要父母料理,就别指望家里的事情能让孩子分担了。如此一来,等孩子真的长大了,家长就会烦恼了。
  看到这,有的家长可能会说:我也不想包办,但是他不干啊。我要不替他想着,不给他装好,他就得忘,老师就得批评他,学校就得扣分……
  这是家长无原则、无底线造成的,该要求的不坚持、不该要求的瞎唠叨是这类家长的典型表现。孩子发现自己不管自然有人管,自己不做自然有人做;忘了没关系,有爸妈想着呢。不管孩子懒成什么样,家长永远有耐心。对孩子来说,最坏的情况也不过是父母一边唠叨一边替自己做事而已,只要能忍受唠叨就可以什么都不做。
  其实最让家长心寒的事可能不是孩子不做事,而是不懂得体谅父母。无论父母为他们做多少,他们始终觉得是应该的,缺乏感恩的心,从来没有想过替父母分担一点。而这些又是谁造成的呢?当然也是家长。无论是孩子的行为习惯还是思维习惯,都是要靠培养的。
  有一个公益广告大家应该都看过,一个下岗女工再就业后每天工作很辛苦,但她坚持每天晚上伺候年迈的婆婆洗脚。有一天当她给婆婆洗完脚回房间的时候,撞见5岁的儿子正踉踉跄跄地端着一盆洗脚水走过来,还笑呵呵地对她说:“妈妈,洗脚。”每次看到这个广告的时候我都感动得想流泪。这就是最自然的行为培养,榜样的力量胜过一切技巧和方法。
说到这里,我想家长应该已经知道该怎么做了:
不要凡事包办,培养孩子的独立自理能力。孩子的事情让孩子自己做,家里的事情也让孩子多参与,帮家长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培养孩子对家的责任感。
坚持原则,不刻意避免孩子犯错,让孩子?错误中成长,通过体验结果感受拖拉、丢三落四、没有责任心等给自己带来的麻烦。
  (3) 言传不如身教,通过榜样教孩子学会感恩父母、感恩老师及身边的每一个人。
  13. 孩子怕吃苦,娇嫩得很,怎么才能培养他吃苦的精神?
  吃苦也分学习中的苦和生活中的苦。
  有些孩子在考试中一遇到难题就想绕着走,作业稍微有点难度就不写了。成绩下降了,首先想到的是放弃。这些都是怕吃苦的表现。
  有些孩子在生活中遇到一点挫折就怨天尤人,不思进取。唯一想到的办法就是逃避。很多孩子因为各种理由退学,其实这就是一种逃避。这些也是怕吃苦的表现。
  听说过这样一件事情。2009年9月份,某大学开学。新生报道后,召开学生入学以来的第一次家长会。校长还没讲话,有一个母亲就在台下哭得泣不成声了。校长见状赶紧安慰说:“不要哭,有什么困难学校会帮忙解决的。”这位母亲一边抽泣一边说:“我的孩子从小就生活在有空调的房子里,从我怀孕到他上大学前他的房间里都是有空调的,他的每一个细胞都需要空调。可是刚才我去他的宿舍看了,他的宿舍竟然没有空调!”这家长已经泣不成声了,“拜托学校赶紧给我们换一个房间吧,如果换不了,我们就退学不念了。”
  现在的孩子已经如此金贵!造成今天这种孩子娇嫩、怕吃苦的情况,应该说家长是“功不可没”的。  
要想让孩子变得刚强、坚毅,就要给孩子足够的锻炼机会。
  俗话说:温室里的花朵易凋谢,所以我们首先要移去温室,给其足够的空间,不要总是让其在家长的庇护下等待,而要勇敢地尝试。
  其次,不怕吃苦的精神从男性那里得来更容易,所以要让孩子多跟爸爸在一起,学习爸爸身上那种坚强、果敢的气质。男性气质多的孩子会显得更坚强一些。
  然后,家长可以多带孩子做户外运动,比如爬山、郊游、游泳、打球等,这些锻炼可以增强孩子的耐受力。
  只要家长不娇惯孩子,孩子自然会慢慢变得独立,关键是家长要“狠得下这份心”。
14. 无论干什么事情,他都说“不关你的事情”,怎么办?
  有一则笑话是这样说的:3岁的巴甫利克吃完甜食后,随便擦了擦脸。一会儿,讨厌的苍蝇便围?他飞来飞去。开始他还耐心地用小手赶跑它们,到了后来他实在忍无可忍,就生气地说:“苍蝇,这不关你的事!”
  有个家长每天看着孩子写作业,结果孩子写作业的速度越来越慢,但这个家长很执著,哪怕熬到十一点,她也会坚持到底,当然唠叨也会随之增加。可是后来事情发生了转变,孩子每天回来都说作业已经在学校写完了,或说没带回来或者已经交给老师了。开始家长并没怀疑,直到接到老师打来的电话,说孩子已经好几天没交作业了。家长追问孩子为什么不交作业而且还撒谎,结果孩子不但没有承认错误,反而愤怒地说:“写作业是?自己的事,我愿意写就写,不愿意写就不写,不关你的事!”  
从写作业拖拉发展到撒谎,孩子经历了一个从反感到绝望再到反抗的过程。很多家长不理解为什么孩子突然变成这样,其实导致孩子变成今天这样的原因正是家长的教育方式。
  对于家长的要求孩子似乎永远也满足不了,孩子的表现永远不能让家长满意。家长像看贼一样看孩子,强迫孩子做自己不喜欢但家长认为很有意义的事。当孩子的忍耐到了极限,矛盾就爆发了。
  除了这个原因,还跟孩子的年龄有关。孩子小的时候对自己的能力不自信,很多事不得不依赖父母。上?中学他们因为逐步建立了自我意识,同时对自己的能力又有了新的认识,自我感觉已经可以处理任何事了,终于可以摆脱父母了。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不喜欢被约束。
  所以上了中学的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的主见,家长不适合再以命令、要求、指导和权威的语气跟孩子说话,而要以平等、民主的口吻多跟孩子商量。
  多说不如少说,少说不如多做。对同一件事、同一个道理,讲一遍可能有效,但若不停地重复可能反而会适得其反,引起孩子的反感。讲道理是家长最喜欢使用的教育方法,但最有效的方法应是家长身体力行,?孩子的榜样。很多时候家长默默地做些事情,反而会打动孩子,因为那样的行为不会让孩子感觉到被“要求”。
  多以征求意见的口吻跟孩子说话。家长可以引导孩子,但主意要孩子自己拿,决定权交给孩子,这样的孩子不但不会说“不关你的事”,反而会变得很独立。
  舍得放手。有些家长就是“管得太宽了”。“外面冷,再穿一件衣服”,如果作为一句关心的话,说一遍就好,但家长往往一定会逼着孩子再穿上一件,否则就不能出门。难道孩子会不知道冷暖吗?一次感冒就完全可以让孩子学会在天冷的时候多穿衣服,而且这种学习和体会是生动的?会终生受益。而妈妈的唠叨和提醒的前提条件是必须有妈妈在,一旦妈妈不在身边,孩子就不知道该穿哪一件、穿多少了。所以家长要舍得放手、转变观念:孩子的很多事就是“不关我的事”,他要学会自己去处理,父母毕竟不可能跟他一辈子。家长不要忘记,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孩子学会独立生活。
  最后一种情况是,孩子这种说话的习惯可能是模仿家长的结果。我小的时候就经常受到这样的冷遇,每次当我对大人的话题表现出兴趣,并兴致勃勃追问不停的时候,他们给我的永远是一盆冷水——“不关你的事,大人说话小孩不要听,去学习吧”。
 所以家长不想听的话,最好也不要对孩子说。
15. 无论做什么事情,孩子总认为自己是对的,怎么办?
  孩子上了高中以后,自我意识会越来越强,因此总是自我肯定,包括否定他人。其实这是件好事,说明孩子开始学会独立思考了,说明孩子很自信,当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孩子对家长的不认可,提醒家长的表达方式或理念需要改变了。  
一个孩子今年上高二,父母都是高干,有学历、有能力,在单位管理一大批人,但特别令他们发愁的是孩子从来不听话。道理说了多少遍,孩子就是不听,总觉得他自己是对的,从来不采纳家长的意见。
  不用问,我已经想象得到家长在家里一定跟在单位一样,喜欢做权威,喜欢行使自己的“权力”。一定是“专政”式父母。
  于是我就问:“那你们经常跟孩子商量自己工作上的事吗?”
  家长答:“那跟他有什么关系?”
  我又问:“那家里的事情你们跟孩子商量吗?”
  家长答:“家里的事情我们都安排好了,他也不可能操那份心呀。”
  这就是问题的根源。  
两代人因为生活环境不同、社会大背景的差别,在人生观、价值观方面难免有差异,家长不应该一味地以自己的观点为标准,也应该做到与时俱进,多听听孩子的观点,虚心听取孩子的意见。如果孩子的观点有失偏颇,除非特别离谱,家长没必要反应强烈,非要改变孩子不可。
  遇到特别离谱的事情,家长也要采取智慧的方式慢慢引导。批评解决不了问题,否定只会使孩子越来越逆反。
  有一个家长就曾经跟我讲过她是怎样让她女儿看《中国英才家庭造》的。
  这位家长看完这本书后发现特别好,就推荐给她的女儿看,没想到本来很喜欢看书的女儿竟然对此不感兴趣。于是妈妈举了几个书中写得特别神奇的例子,比如倒数第一进北大、如何在高考前用一周的时间将数学提高20分。讲完以后,她不再要求女儿看了,而是说:“你最近太忙了,别浪费学习时间,等考完试再看吧。再说我还想再看一遍呢。”然后这个妈妈就当着孩子的面把书放到了客厅的书架上。结果没两天,她在给孩子打扫房间的时候发现那本书竟然在孩子书桌上。她很开心,但仍然假装不知道,直到女儿开始跟她讨论这本书。
孩子的见解不一定全对,但也不一定都错。如果孩子感觉家长是民主的,是可以听取孩子意见的,孩子遇事也自然会征求家长的意见。
  要想让孩子不那么固执,改变可以这样开始:
适当组织家庭会议。家里的大小事情拿出来讨论一下,每个家庭成员都要发表意见。不一定要马上否定孩子错误的观点,可以先不做评判,而是给出家长自己的意见,让孩子来思考对错。
  (2) 跟孩子讲话要多举例、少讲理。用正确的人、正确的事感染孩子,避免孩子觉得家长的道理枯燥乏味、难以接受。
多给孩子推荐一些励志方面的书,推荐的时候也要有技巧,尤其是对那些已经开始有逆反心理的孩子。不要说这本书多么有教育意义、多么有价值,因为本来我们的价值观就不同,你觉得有价值的东西可能孩子很讨厌,所以要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以他感兴趣的地方作为切入点,勾起他的兴趣,再把书推荐出来。另一种方法就是利用孩子逆反的心理。
  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大胆地提出自己的不同观点,给他们创造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发散性思维,鼓励孩子的与众不同甚至是突发奇想。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没有压抑、更加自信。
16. 孩子到了高中,不知道怎么变成“两面派”了,总是说谎,怎么办?
  有个孩子的妈妈总结过这样一句话:当一个孩子养成说谎的习惯以后,他就会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去说谎。  有一次一位妈妈打来电话,神神秘秘又有点羞于启齿,绕了大半天终于说:“老师我都没想到啊,我们家孩子现在发展到开始偷家里的钱了。”
  我询问来由,于是她接着说:
  “我前两天放在包里的一张一千元的购物卡不知道怎么没了,我还奇怪,问我儿子,他说不知道。昨天明明放在包里两千块钱,可到用时发现就剩一千了。我恍惚记得儿子进过我的房间,出来时神态还有些紧张,就去问他。开始的时候他还不说,后来我说:‘如果你拿了也没关系,但如果不是你拿的,就有可能是阿姨拿的,我就报警了。’他这才承认是他拿的,而且说出前两天那个购物卡也是他拿的。问他干什么要那么多钱,说是跟同学借了好多钱,还不上了。”
  我问:“那他拿钱做什么了呢?”
  “上网、请同学吃吃喝喝、买衣服,也不知道怎么就花了那么多钱!”家长说这些的时候是又气愤、又失望、又无奈。
  还有家长打电话来,又焦急、又无助:“我们家孩子最近竟然开始不完成作业了,也不让问,也不让看。问他作业情况就说写完了,我们要看,他就干脆说已经交上去了。可是老师今天给我打电话说,他已经好几天没交作业了。你说这孩子现在怎么开始撒谎了呢?”
  上面这两个例子反映了在不同的情况下,孩子为了达到不同的目的而说谎的情况,也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子。家长一般遇到这种情况都会先吃惊后失望,然后是不知道怎么办好。如果家长能追根溯源地想一想,这样的情况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是什么导致孩子说谎的,就知道自己该怎么办了。  
其实不管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说谎,孩子说谎的目的是一致的,就是为了回避,可能是为了回避惩罚,也可能是为了回避争论。
  孩子想做一件事,但知道家长不会同意,因此,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同时还不会受到惩罚,说谎往往是他们想到的唯一办法。孩子不想做一件事,而家长非要他做这件事,这时孩子为了不做这件事,又不跟家长发生正面冲突,唯一的办法也是说谎。其实这样的情景也经常发生在成人身上,只是成人会把这种行为看成是自己的一种办事策略,但同样的事情发生在孩子身上,成人一般的判断却是“这孩子的道德品质出了问题”。
  所以我说,家长不要把孩子说谎看成是天大的坏事,而更多的要思考问题的根源在哪里,找到诱因也就找到了解决办法。
  也有人说如果某个孩子有说谎的坏毛病,这一定是他的成长环境出了问题。也许是家长为了应酬别人在不经意间扮演了孩子说谎的榜样,也许是在孩子还很小的时候家长总是说话不算数,也许是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过于严格,严格到让孩子无法做到而只能通过说谎来暂时躲过家长的责备的程度。  
既然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除了避免类似的事情发生,对那些已经开始撒谎甚至已经习惯撒谎的孩子,我们还是应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首先,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尽量不在孩子面前说一些伪善修饰的话,并且对孩子必须坦诚。
  其次,对孩子尤其是已经上了高中的孩子,很多事情他完全可以自己做主,家长如果总是事无巨细地严格管理,不但起不到理想的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如果不用逃避家长的管理和责骂,孩子自然也就不用说谎了。
  当然犯错是孩子成长的必修课,家长要学会接纳,不要每天扮演警察的角色,天天盯着孩子哪里不好,只要见到就是一顿批判。孩子犯了错误时心里已经很难受了,家长如果能给予理解并保持沉默,或者采用不让孩子丢面子的方法提醒他注意,孩子自然会反思,谁都不会喜欢那种因为说谎而每天忐忑不安的心情吧。
17. 孩子突然变得很冲动,总是发火,如何化解呢?
  经常能接到从初二到高三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的家长打来电话咨询:“我的孩子最近脾气特别不好,没说两句话就生气了,还经常跟我发火,我都不知道为什么,也不敢跟他深谈。这时候的孩子怎么跟他沟通呢?”
  青春期的孩子就像一颗定时炸弹,随时都有被引爆的可能,说不上会发生在什么时候,有一句话不对他的心思,“战争”就可能爆发了。家长内心特别苦闷,想教育孩子,又不愿意跟孩子发生冲突,不忍心看见孩子不高兴,既气愤,又无可奈何。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如此易怒,又有什么好的办法化解呢?我们先从一个案例说起。 
 前几天接到了一个案例:孩子读初三,某市重点学校重点班学生。初一时他学习特别好,一直在班级前10名,现在落到班级第56名(全班共65名同学)、年级第600名(全年级共1
800名学生)。母亲为此很焦虑,认为可能是因为家庭气氛不好,而且前段时间爸爸打过孩子两次。假期的时候家长想让孩子补习功课,但孩子就是不愿意,而且给他制订的学习计划也不完成。母亲知道问题出在家庭和亲子沟通方面,但就是解决不了,因此来咨询。
  通过跟家长谈话的过程我发现,这个家长非常喜欢抱怨,抱怨孩子这不好那不好,如果不是我极力提示,她恐怕从头到尾也不会说孩子一句好话。更糟的是,她的这种习惯直接影响了孩子,使孩子不但反感,而且还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家长的这种不良习惯,遇到问题时不积极地想办法解决,总是采取抱怨的心态来看待问题。  
从初三到高一的孩子正处于青春期,身体和心理成长速度不一致,所以经常会有很多情绪控制不了,明知道父母说的是对的却忍不住要反对。这是青春期的生理变化在作祟。  
首先,多注意孩子的这种反应。孩子自己的事情多让他自己做主,即使孩子的决定不对,家长也不要直截了当横加干涉,而是要想办法引导孩子做出正确的决定。其实最终的决定是父母当初的决定,但是父母的正确引导,使这个决定从孩子的口中说出,其执行效果会截然不同。原因很简单,前者让孩子感觉是在为父母做事,后者则是为他自己做事,谁会不为自己的事上心呢?
  另外,要顺应孩子的变化。既然孩子已经长大了,我们就不能再固执地守着原来那些曾经有效的方法不肯改变。孩子要树立自我,我们就帮助他树立自我。比如家长要多示弱,家里的事情、家长的事情多征求孩子的意见,认真倾听并接纳其中合理的部分。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能力,感觉到家长对他的信任,这样不但不会让孩子觉得父母无能,反而会使孩子感动,会觉得父母民主、善解人意,同时也能换回孩子对父母更多的理解。
  最后就是要做孩子的榜样。父母想让孩子做什么样的人,首先自己就要做好榜样。父母如果希望孩子孝顺,就要在孩子面前多照顾自己的父母;父母如果希望孩子诚实守信,自己就不要在孩子面前说谎,答应孩子的事情就要努力做到,做不到的时候不要乱承诺;父母如果希望孩子热爱学习、有主动学习的愿望,父母自己首先要把学习当做一种乐趣,每天不经意间做的事应该是拿本书看,而不是把孩子赶到房间里去学习,自己却一屁股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家长如果想让孩子不要有那么多的借口和抱怨,自己}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