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睿智化学 收购被别家收购是真吗

量子高科拟21.44亿元收购睿智化学90%股权 29日复牌_凤凰财经
& 财经滚动新闻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量子高科拟21.44亿元收购睿智化学90%股权 29日复牌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量子高科拟21.44亿元收购睿智化学90%股权 29日复牌   中国证券网讯(记者 孔子元)
原标题:量子高科拟21.44亿元收购睿智化学90%股权 29日复牌
  中国证券网讯(记者 孔子元)量子高科28日晚间公告,公司拟以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相结合方式购买交易对方持有的上海睿智化学研究有限公司90%股权,交易作价为214,400万元。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发行价格为16.01元/股。公司下属的量子磁系基金已购买睿智化学合计10%股权,交易作价为2.38亿元。本次交易完成后,公司将直接和通过量子磁系基金合计持有睿智化学100%股权。睿智化学主要从事CRO和CMO业务,并以CRO业务为主,是一家为全球医药企业和科研机构提供全流程、专业高效的临床前研发外包服务及外包生产服务的CRO和CMO企业。补偿义务人承诺,睿智化学年度实现的净利润数额分别不低于1.35亿元、1.65亿元、2亿元、2.39亿元,其中2017年度承诺净利润需扣除标的公司实施员工股权激励对净利润的影响。本次交易完成后,公司可充分整合睿智化学的医药研发能力,利用其国际视野建设人才队伍,进一步夯实公司在生物、医药与健康领域发展。公司股票自日开市起复牌。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预期年化利率
凤凰点评:凤凰集团旗下公司,轻松理财。
凤凰点评:业绩长期领先,投资尖端行业。
凤凰点评:进可攻退可守,抗跌性能尤佳。
同系近一年收益
凤凰点评:震荡市场首选,防御性能极佳且收益喜人,老总私人追加百万。
凤凰国际iMarkets
澎湃新闻网
凤凰国际iMarkets
凤凰国际iMarkets
FX168财经网
凤凰国际iMarkets
凤凰国际iMarkets
凤凰国际iMarkets
凤凰国际iMarkets
凤凰国际iMarkets
凤凰网财经
凤凰网财经
凤凰国际iMarkets
凤凰国际iMarkets
凤凰国际iMarkets
中国新闻网
凤凰国际iMarkets
21世纪经济报道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国际iMarkets
凤凰国际iMarkets
没有更多了
凤凰财经官方微信
播放数:289456
播放数:129478
播放数:5808920
播放数:58089207被浏览894分享邀请回答0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03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写回答听说睿智化学被别家收购是真吗 _ 石嘴山汽车网
听说睿智化学被别家收购是真吗
直接与该公司电话练习
好好加油既然是刚毕业那就做做看吧,如果觉得不合适到时候再找别的,现今社会很看重经验
你是本科的话,已经可以了
超级垃圾的公司,人事不干人事,主管大多水平差还喜欢胡说八道,还有不少超级变态的主管和组长,比如某高,某马等
akjjjjjjjjjj
直接与该公司电话练习
既然是刚毕业那就做做看吧,如果觉得不合适到时候再找别的,现今社会很看重经验,好好加油。
朝九晚五,中午没有,适情况定,你要是活比较急就忙会儿呗,不用这么计较吧,加班适情况,不过有调休,刷卡,奖金等,看你能力,好多楼,>5幢楼,2000人呢,总归要装得下吧,挺好的。
一个垃圾公司,一切以人事说了算,公司是安学历分级的。 1-4级,三校生,起点工资,1200。 5-9级,本科,起点工资,级,硕士,起点工资,5000左右. 9-13级,国产博士,8000左右。 11-15级,国外博士。 15-19级高级主管。 20级,老板自...
对身体多多少少有点影响吧,不过看你是合成什么。有些合成工作可能会导致以后生不出孩子,比如一些有机药物合成
返回主页:
本文网址:http://www.0952auto.cn/view-.html听说大宝被强生收购了,是不是真的啊?_百度知道
听说大宝被强生收购了,是不是真的啊?
“大宝,天天见”,这句熟悉的广告语如今提及,令人唏嘘。7月30日,强生(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宣布全盘接手北京大宝化妆品有限公司。虽然交易双方并未透露具体财务细节,但记者从其他渠道获悉,大宝整体转让金额约3亿美元,成为截至目前外资并购国内日化品牌的最大标的.
采纳率:28%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大宝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曹家祥:一致性评价大环境下未来两年三大因素需助力
金融界网站讯 2017年度策略会于12月7-8日在深圳举办,本次会议主题为“通权达变,通南彻北”。上百家上市公司高管,众多中外顶级机构投机者出席盛会。
资深药物制剂专家、前Teva北美制剂中心副主任、原上海睿智化学制剂研发总监曹家祥在会上做发言,演讲题目为:“在一致性评价大环境下来看仿制药企业的发展”。
曹家祥表示,关于一致性评价这个事情,国家规定,在基药里面2018年要完成,现在2016年过去了,2017年马上开始,2018年年底,一共只有两年时间。如果要完成这个东西,三大主要因素:态度、时间和财力、研发能力。
以下为文字实录:
主讲人-曹家祥:我把我知道的一些和看到的一些,以及看到信息以后自己的一些个人看法,不代表任何机构,稍微说一下,也可能有一些不正确的观点,因为现在大家各方面获得的资源信息越来越多,当信息很多的时候,你的判断又成为最终结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我只是提供一个信息。
我的题目是“在一致性评价大环境下来看仿制药企业的发展”。
首先看一下什么是一致性评价,一致性评价是国家层面上对仿制药提的要求,我昨天晚上刚从南宁到深圳,两天前,中国国家和东盟国家关于制药企业的联席会议在南宁召开,国家医药总局的吴副局长,代表了局长直接传达了习主席的指示。世界卫生组织,美国、日本、欧盟、东盟各国,几乎每一个主要市场,包括香港,都有专人出席发言,在国际会议上讨论了这个一致性评价。主要观点是,一致性评价等于是中国向世界宣告我们的制药质量一定会和主要国家新药研发出来的质量保持一致,能够完全替代,以质量为标准。用世界卫生组织代表的话说,医药行业只使用一种语言,但是这个语言不是英语,而是质量。
另外一个,国家明确表示,这次一致性评价的要求和结果对企业和产品都是优胜劣汰。我这里做了一个图表(见PPT),可以稍微给大家解释一下。这是人体血液中间药物起效的模拟曲线。这根线是需要达到的浓度,纵坐标是浓度,横坐标是时间,药物在体内超过这个浓度才起效。红的线是比较好的,服药超过这个线以后四个小时它就下去,这个药一天服用四次,每天间隔六小时服用,不能多服,对肝脏有毒付作用,浓度不能太高。国内大部分是绿的线,服用以后近两小时起效,起效以后两个小时到两个半小时就下去了,这个紫色的药溶解快一点,浓度蹿的太高,吸收太大,已经进入中毒区间,对肝脏有损伤,这个药对肝脏损伤不可逆。这个线下面是指药物的剂量,这三根曲线的线下面积,跟X轴的交集面积是相等,等于每个药服用的剂量相等,我们分析只是测试它的含量,但是主要的差别是在吸收快慢和吸收多少上,这是我们把化学原料做成制剂服用的差异。红色是进口的,另外两个是国产的。红的药一度在中国占到70%的市场,但是中国能生产这个原料五十年以上。我三十年以前在上海做工人的时候就做这个药,国内现在大部分还是在这个水平。这就是一致性评价的必须基础。所以有人说国产药无效,进口药有效,有的医生认为是国产药的含量问题,其实不是含量问题,这是制剂问题,不是含量问题。要不然做药能只把化学原料直接装在胶囊里吞服就可以了,为什么要不同的剂型呢,这完全是制剂的科学。
关于一致性评价这个事情,国家规定,在基药里面2018年要完成,现在2016年过去了,2017年马上开始,2018年年底,一共只有两年时间。如果要完成这个东西,我一直在说,三大主要因素:态度、时间和财力、研发能力。
态度是你做不做,有人还在观望,有的人认为会像过去一些政策一样不了了之,会有改变,会放水。但是从昨天的国际会议看,中国等于像宣誓一样的在国际上表态,中国不可能在这上面退缩,中国历来不会在国际上把态度改变。
时间和财力,第一是两年时间,每个产品最起码有600-800万的投入才能产生一个产品。有了钱还不行,还要有能力,中国有钱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但是质量为什么上不去?还是要有能力,要有真正懂这个的人。
2018年以后必须要完成的任务,基药289个品种,有1.8万个文号。有治疗和非治疗、有参比品和无参比品,总要有参照的对象,仿制药是原研的复制,而不是原研的山寨。深圳是有名的电子产品的山寨的地方,外形像,里面不像,但是也有像很好的华为这样的企业。仿制药要原研的复制,不能形像神不像。还有正常规格和非正常规格。正常规格就是原研做过临床药的实验,非正常规格是国内创造了很多规格不一样,当时由于某些政策他们钻了漏洞,作为新药来做,把规格乱改,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现在新的指导原则出来,需要说明这样改动以后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合理性有时候可能还好说,必要性怎么说?你要有大量的数据。在这个基药以后,非基药的药物远远大于289个品种,远远多于1.8万个文号。治疗性药物和非治疗性用药,包括慢性病用药和非慢性病用药的选择,慢性病是长期用药,服用量大。治疗性用药,如果一针下去就能把病治好,对生产厂家来说利润并不大,只能一次性卖,两个疗程就好了,以后不用服用。所以是这个道理。
人类寿命在延长,一个是环境,一个是医药研发有许多新品种的发现,有很多治疗药物。中国刚解放时寿命平均不到50岁,现在70几岁。如果光从中国环境来说,环境并不是越来越好,为什么人均寿命会长?一个是营养上去了,也就是食品上去了,一个是医药条件的改善和发展,许多病,尤其是现在急性脑梗,年纪大的都能抢救过来,过去如果遇到这种事情急病就没救了。人类对各种疾病的不懈努力,最终目的是人希望自己的寿命延长。
现在新的大分子药物出现,研究各个生物化学领域、生物医疗领域的新的对靶点的发现,希望改变人体的基因来改变人体遗传性疾病产生的机率。大分子的用药最近是一个热点,不光是国内,国外也有好多新的公司起来。作为投资方,希望能不能再碰上另外一个Amgen(音),一下投下去翻很多倍,但是我们在国外很多年都知道的,仿制药赚钱,量是没有新药赚钱多,但是相比投入也少。新药投下去,你只要成功,是一个巨大的翻倍,但是它的成功率实在太低。上次看见一个数据,说是7/200的数字,但是我知道远远比这个情况差,1%能不能进还不一定,每一段大概只剩1/10的淘汰率,所以一个新药真正走进去,能不能进入市场赚大钱,它的机率远远小于你瞄准了一个方向做仿制药。国内在07、08年前后有两家企业,一家企业在全中国当时排第二名,他当时决定做创新药,另外一家企业排名没进前十名,准备做美国仿制药,十年以后,做新药的那家已经掉出三十名以外了,而且没有多少销售,另外一家现在大部分的人都在盯着看。这是一个现实。但是有人可能投了一些钱在某一些小公司,虽然现在上市了,但是从我们内行来看,哪怕有一些药上市了,我们都知道那些药不怎么样,只不过专业角度的评论和财务角度的评论会有不同的观点。
在国际上,目前所有知名的仿制药企业,现在排名前十的仿制药企业,包括第一名Teva,它怎么起来?大部分的轨迹是这样(见PPT),但不完全是这样。第一个是国内原料,原来在国内做过原料药厂,有的只是一个中间体,后来就原料出口,变成国际型原料。再接下来,原料用的人多了,他说为什么不自己做制剂,从利润来说,做制剂的利润远远大于做原料的,就做制剂出口。下一步,国际生产。为什么呢?有一些药一定要当地生产或者更快的布局,他会出去收购一些厂。前两天大家已经看见了,某公司收了一个厂1400万美金,我们知道那个厂。再前两天xx收了一个厂,价钱没有公布。再前面,A公司在美国收了一个厂,价格远远高于B公司收的,但是B公司收的厂绝对比A的那个厂值钱。这就是投资方的眼光和专业方的眼光有没有放在一起,做的事情最后能得到利益最大化。接下来一步是国际并购,就是在国际上直接收厂、收公司。做得最大是Teva,因为我在Teva出来,他08年收了BArr,当时排名全球第四、第五的仿制药厂,我知道整个的发展趋势,Teva原来在美国市场默默无闻,后面收了一个很小的公司,进入了美国市场。以后大的拼成本、拼市场,小的有没有发展余地?有,小的做科技的高含量产品、难的产品。
Barr这个公司现在不存在了,我在这个公司待了十年,1998年进去,2008年被Teva收了,我在那个地方整个待了十四年。它叫Barr,当时四个人在酒吧喝酒,我们搞一个公司吧,每个人名字里面取一个字母,Barr这么来的。我1998年进的这个公司,当时全公司我是第380几号的人,一年收入3亿美金左右,创始人还在。最有名是1993年的时候,美国国家起诉这家公司,查他不符合法规,他的GMP出问题了,国家要把他关了。当时他的老板请了一个大律师打这个官司,这个大律师跟老板不是要钱这个条件,而是赢了官司这个公司我管,我来拿股份,我来做真正的总经理、总裁。结果,就这样答应他了,他把官司打赢了,跟FDA打赢了,也不是打赢,就是不关厂了。这个是有名的官司,打完以后,慢慢质量方面变成全美仿制药的标杆,后面很多文件是以这个文件蓝本为标准的。它做到后来,有时候对他们每两年一次的常规检查都免查,以质量取胜。
我1998年的时候进去不是自己投的简历,而是我的老板从别处那里得了一份很模糊的我的简历。然后我去见了那个老板,当时的COO,后来是Watson的老总,他现在退休了。我和他见了二十分钟,他问了我几个问题,我只问他一个问题,我说怎么能在市场上发展站住脚?他说High tech barrier、high profit margin,做难做的药,做高质量的药。我们总裁两次上一些杂志的封面,被评为最好的总裁之一,Barr一下子有名是1999年3月份开始,到2000年的官司,Barr做了一个抗忧郁的药-氟西汀,到专利挑战成功,Barr拿到180天的北美市场独享期。当时专利期内的药卖2块8毛钱一颗,Barr上市的时候大概2块6毛几分钱,大概一颗差2毛钱,但是对批发商来说,他量很大,卖给客户他就赚了。180天的第一天,Barr出货的量订单进来1.67亿美金,第一天就1.67亿美金。180天结束,Barr手里有了5亿美金的现金。后面这个药过了180天,跌到2块6毛几分钱100粒,这个药Barr再也没有生产过。当时为了生产这个药,买了一百几十万美金的高速机,180天机器生产挣钱,180天之后再也没有生产这个药。但是有一个问题,他不是原料药厂起来,自己没有原料,当手里有钱了知道自己要控制原料,后来买了东欧的Pliva,跟别的厂一起争这个标的,另外一个厂有Pliva20%的股份,硬把这个多谈出25%的价格。下面我们发现这个在东欧的厂,这个厂的营业额基本上等于成本,这个厂不赚钱,人很多,很多方面的东西。从此以后,我们的情况变成不是最好,又要还债,又要生产,我们当时的CEO,他的身体又不好,后来Teva说要收,他就直接答应了。当时Teva收Barr的时候,07年底、08年收我们的时候,整个市场是反对的,整个华尔街是反对的,认为我们发展比Teva好得多。我们预计当时股价74-76,Teva当时68收的,当时小股东反对,不能以这个价收,但是最后成了。Teva收了以后,把原有的研发中心全部砍完,用Barr在纽约的研发中心作为他的北美研发中心,全部用Barr的人,只是上面派了大头来管。这就是一个公司的发展。
这说明,发展到一定程度,一定要有原料药的控制,没有原料药的控制你会被人家掐脖子。现在中国有的厂就遇到,当制剂出来,人家原料药涨价,人家就是要分你利润了,看到你赚钱了。所以有的厂从原料药起来就稍微好一点。
另外,现在的印度Sun PharmaceutiCAls起来,它也是原料药,七八十年代从印度起来。我九十年代干的时候没有听说过Sun和Lupin,但是听说过另外两家是原料供应起来的。你可以看见,最近2015年、2016年的收入,现在它世界排名号称第七,是一步一步起来的。印度的发展是什么呢?我在美国的制药行业,不管仿制药还是原研药都干过。印度人进入美国的制药科研领域比我们早二十年,而且他在里面非常抱团。他的优势是什么?他的英文绝对比我们强,因为他们只要上大学,所有课程是用英文的。虽然我们觉得他们的口音我们听不懂,英语体系的人都能听懂,他们的语法用法绝对比我们在书本学出来的好。现在有一点,中国人在国外技术能做到中高层,真正公司的领导人亚裔中只有印度人做了领导人,几个有名公司的老总都是印度人。
所以这方面印度人比我们有优势,他先进入这里面,包括语言优势,但是聪明方面中国人不输印度人。
我们看这个图(见PPT),48%从美国来的钱,美国仍然是当今世界最大的仿制药市场,基本上大概是40%左右。整个欧盟30%左右,日本占到8%-10%,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这个地方那些国家也是8%,剩下的才是中国和其他第三世界。目前中国占到4-6%,有人预计到2018年、2020年中国可能会占到12%-18%,我希望这变成现实。这张图是SUN在全球的份额,他在国内占了四分之一,美国占了48%,原料15%,欧洲占8%,新兴市场占13%,美国还是主要的赚钱的地方。但是,要是反过来想一下,如果中国的制药企业,如果是新药要进入美国,所面临的监管比中国的监管要严,因为要解释清楚新药所有的科学机理,人家并不会马马虎虎放你进去,但是你如果能进入它的仿制药企业,你是更容易一些。
另外有一个数据,全美医药市场总量88%-90%是仿制药。这是昨天刚看到的。但是,它的利润,钱就不是这个,我是说数量上。10%出头一点的原研药赚的钱可能在30%-40%以上,所以就有人希望投新药。
再看一下Sun,它在美国申报的仿制药数量,深黄色的板块(见PPT)是它总的申报量,浅色的是它的总得得到批准的量,基本上在500、600的量。Teva平时生产多少,我可以告诉你,400多。我们有上千个的文号,但是我们生产400多。如果把产品线丰满、充足,你的盈利空间也越大,因为在美国的销售商也希望一揽子计划,各个产品都有、各个规格都有他就喜欢,如果只有这一个药、两个药他不太希望采购。中国东北多年前就有FDA批准出来的口服药,到现在没有出口,当时你花钱请人做一两个药,自己不培养研发队伍,自己不花钱养着研发队伍,你是不会有长续发展的可能的。
下面这张图(见PPT)是Sun的研发投入。我们用百分比来看,2016年已经到8.3%了,相当高了。最高的原研公司当时投了多少呢?最高的大概在12%-15%,一般也就是10%-12%,这个8.3%,仿制药的投入已经非常大了,最后的数据是2016年的,2015年是7.2%。这个产出和最后的收入是呈正比的,投的越大并不是你在账面不好看、没有回报,这是有回报的。所以,研发绝对是动力,不要以为仿制药没有技术含量,错的,有许多仿制药只能独家做,有一些仿制药没有人第二个跟上来,做不出来。我有新的剂型做出来也没有人仿造的出。
下面是Lupin,Lupin号称第六,我查了一下肯定不是世界第六。这边是2016年的,他是1968年开始的,开始的名字不叫Lupin。1981年开始进行原料生产,后来头孢是发酵产物,1987年开始,到1989年在泰国开厂,然后FDA开始批准,然后进入1997年欧盟才批准,英国批准,然后FDA批准,1999年UK批准。我刚才说,我1994年进入美国的制药领域研发市场,那时候Lupin我听都没有听说过,那时候他刚刚起来。02年刚刚开始出口到高级市场,02年开始有五个ANDA资料提交,发展很快,03年在美国建厂。04年世界卫生组织用了它的东西在果阿一些地方,09年是菲律宾,2010年是日本的,2011年是墨西哥的注射领域,不是普通注射,只有一个产品,注射剂产品占总收入的大概20%左右,还可能更高一点,我记不得了。2015年在美国的佛罗里达想进入新的领域。2016年进入新泽西州,我听都没有听说过这家小公司,他收了这家小公司,他是为了要它的壳。他从2002年进入这个领域,到2016年,这就14年,这是他的发展趋势,也是从原料开始,切入点是抗生素进去,当时美国抗生素管理比较松一点,现在越来越严。所以抗生素在国外越来越严,中国现在也已规定不能滥用抗生素,门诊不能吊水,这是在往正确的方向上走,中国抗生素的使用太吓人了,实际上对人的生命是没有好处的。
Lupin2015年的一些东西我们可以看一下,左边的图(见PPT)是21.9%的增长,中间也是它的分布,同样的,48%,跟在美国完全一样,主要是上面一大块。在印度国内占24%,也是四分之一,其他的在欧洲。所以,当你想要在这上面有足够的营收,美国绝对是一个必须去的地方。
最右边是Net profit,29.2%,是2014年、2015年的时间差异数据。所以在这个图上面,应该说Lupin跟在Sun后面,Sun应该比它快。虽然这个厂的建立Lupin在前面,但是Sun的发展更快,Sun比较大,Sun把Ranbaxy收了,lupin在美国市场不一定比Sun大。中间的图是美国generics revenues,右边是8.1亿。后面有一些特殊药,不是自己的东西,所以会高,左边的图上891这个数据比它高。
这张图(见PPT)大家可能看不清楚,我只是告诉大家一个现象,也就是Teva的发展历史。Teva在80年到1999年期间买了一家厂,2000年到2009年买中间这个厂,2010年以后买了这么多厂,全球布局的买厂。我们公司被买,我在Barr被买是在中间这一段,2010年以后的全球并购,Teva原来在美国买的小厂,我们根本看不起,认为是街道厂,认为这些是不值得一提的厂,但实际上Teva是以它作为基地、登陆点,作为一个跳板,然后连续把后面这些厂全买下。所以,这是一个发展趋势。
这是Teva2013年的数据(见PPT),到2013年是111年,有73个ManefacturinGSites,有55万人,在60个国家有厂,45000个产品规格,73billion,就是一年生产730亿片胶囊或者药片,1000个以上各种分子的组成。我的数据在这边表示大部分全是口服制剂,而且Teva有注射剂,但是在这个财表里面,这张表是从它的财报里面拿出来的,基本上不把注射剂放在主要位置。为什么?我在国外二十多年,近三十年,就打过一针,是什么针?破伤风,每8年一次的破伤风针,实际上我现在也应该又要打了,其余从来没有注射过。美国医院门诊肯定不会给你打针,除非急救和危重病人、住院病人,但是有特例,恒瑞的药卖的很好,因为他做的药在美国属于紧缺物资,所以有稳定的市场,而且有很好的销售,他的药在中国卖和在美国卖的利润差得很远,不知道翻多少倍。但是,普通的针剂,这只是我个人的观点,只有在医院,只有危重抢救病人和住院病人才用注射打。这种情况下仿制药想替代很难,美国医生不像中国医生,他们必须买保险,万一出了医疗事故有保险公司给他负责,他已经习惯用了一个品牌的某一个产品,一直在用,没有出过事,为什么要用你一个仿制药的品牌,这个便宜对他没有好处,不像这边有分成,对他没有好处,我用了,万一出事我不是自找倒霉吗?而且这个时候病人也没有决定权,危重病人、抢救病人不会有决定权。虽然他的保险公司希望他用仿制药,保险成本会下降,但是在这种针剂上不会用。所以这种情况下,从销量上来讲,口服远远大于注射。从替代性来讲,产生危险的可能性是也是注射大于口服,所以这种情况下注射剂要赚钱不容易,要找到很好的切入点,恒瑞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或者做高端制剂,首先一点你要能做好。
现在也有很多在做505(b)2也有在做,我说这个可遇不可求,并不是自己能设计的。前几天我在厦门开一个会,现在中国药检局的首席科学家是国家FDA请过来的,在FDA是十几年审批员,再加上几个有名大厂的药物资料也是他审批的,在会上直接说505(b)2是可遇不可求,很多人说能设计一个505(b)2,我认为不太容易。我这么多年看见的505(b)2只有一个,我不认为国内没有做过普通仿制药的人比国外仿制药工业这些研发的专家们有更高的在505(b)2上的远见。
还有一个,现在许多小公司成立以后说专做儿童制剂,因为儿童制剂缺少,供儿童制剂,用这个作为卖点,融资或者拿国家基金,同样的,儿童制剂的难点在哪儿?如果要拿数据要把儿童做临床实验,哪个父母会把小孩拿出来给你做临床实验?除非这个小孩得了绝症,基本无药可治,你说这个我试一下,正好对上你的药,这有可能,但是大多数临床实验是瓶颈。国外很多药写12岁以下小孩慎用,同时让你的医生方外用药,如果这个医生有足够的胆子,他把这个担子推到医生上面。现在做儿童用药大部分怎么做?大部分用成人来做。成人来做有一点,成人的各种器官一般来说都已经发育成熟了,小孩有些没有发育成熟,许多内脏功能没有达到,所以跟成人还是不一样。
还有一个孤儿药,实际上做孤儿药是功德的事情,投入很大,但是回报可能很少。研发孤儿药出来的公司,我认为他的良心所占的比例远远大于他做技术或者为了商业利益的比例,这是孤儿药目前所处的困境。你又不能把价钱定的太高,太高了人家又买不起。但是,你不做孤儿药,有一部分人是得不到医治的。孤儿药要做临床的也困难,因为适合的病症又少,所以孤儿药有时候处于两难境地,并不是说制剂的不做孤儿药。
最后一个是专利挑战。实际上专利挑战反而是凭技术、凭能力能设计做的,但是专利最后能不能赢并不是你说了算,是要在法庭上,由法官在双方呈现的证据面前判断。而不是国内很多人说我已经绕过专利了,我说你绕过不绕过最后由法官决定,不是由你决定,这一切都由法官判,最后再打官司。打官司不是普通人打,你要请律师团队。在美国打官司要请律师团队,这个成本可能要几百万美金,你的研发成本可能在一百万美金、两百万美金,这个要成倍于你的价钱。所以你现在做专利挑战,挑战不保证一定成功。
我在Barr做了几个挑战,做的都是成功的了,那时候专利拿来在里面审,不光是看技术点,从法律和逻辑角度看能不能过,有专门的训练。国内我知道有企业那些号称在美国发了很多专利挑战,我不知道专利挑战到什么程度,最后能不能赢。所以,专利挑战赢了,你一下会有很多机会。所以,专利挑战是纯粹靠技术,这个技术不光是制药技术,你对专利的法律技术、语言技术,是综合技术的考量。
海外并购方面,要走出国门,一定要有对国外熟悉的人,并不是派过去的人,最起码在本土,或者有十年、二十年以上的人,而且那些人又不能只是在实验室做很深研究的人,并不是任何在美国的人都能干这个事,首先要有一定的眼光、一定的知识面,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和判断才能做。有一些人宣传起来非常漂亮,但是英语有一句话是要拿出数据、要抓住要点。是要看各个投资方能掌控的,也就是相互之间掌控的把握程度。
国内企业要走出国门:
首先,对国外企业和法规认识足够,不能以国内的思想套国外,完全不一样。我回来感觉有一些东西是脱节的,国内认为这样做可以,但是有一些是脱节的,做得好的都是比较现实、比较脚踏实地的。
第二,对自身差距的认识。你要知道自己哪一块板是短板,要补。
第三,对项目难以程度的判断。这是要判断的,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所有项目,也不是所有项目都轻易能做成的。
第四,对应有技术的掌握。技术还在人身上,很多技术不可能凭空想象。就像你考试一样,你考大学以前,老师给你类似的题型,你说做过,突然出一个新题型,聪明的人可能做过,但是大部分人可能被挡住。
第五,对人才的储备和培养,没有产品销售也要养,这样才能形成稳定发展。
第六,对标的的正确估价。这是不容易的事情,你要有足够的理由在谈判桌上跟人家来谈价格。
国内药企走出国门的代价,不可能有免费的午餐,世界上从来没有免费的午餐,所有东西都是有代价的,而且代价有时候往往大于你的想象。我用这张漫画(见PPT),写了免费午餐,但是要扔十块钱进去才能得到这个午餐。很可能这个午餐也就值五块钱。国内有许多企业扔了不少钱了,有的值得扔,有的不值得扔,有的是必须的,有的不是必须的,都是有差别在里面的。
最终结果,我的判断,条条道路通罗马,有的走得快,有的走得慢,一定有相当多的企业进入美国市场,但是最终的结果我认为不会超过十家,走在前面有领先的,但是龟兔赛跑肯定存在。印度的ranbaxy是相当辉煌的公司,就被人家收了。所以说,最终的结果肯定是喜人的,就是说,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最后一定是有一部分人达成目标,但并不是人人能达到目标。这张图(见PPT)是公元400-500年罗马的路线图。
最后资本和药企肯定是合作的关系。资本需要找一个企业,如果着眼在生物医药界的,一定是药企。药企也需要资本的支持才能完成走向国际的路,不可能完全单打独斗,但是大家一定要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以诚相待,最后一定是双赢的局面。
谢谢大家,我的发言完了。
上拉加载更多...
打开金融界APP快速获取更多重要资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睿智化学研究有限公司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