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人与环境友善待人和谐相处处的思想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出国留学网专题频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栏目,提供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本作文是关于高中高三450字的作文,题目为:《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那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清澈的小溪欢快地流淌,茂密的树林遮住了毒辣的太阳,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天空……它叫百花村,是一个山里的小村庄。村里的经济不好,但这里的人们活得很开心,因为他们的家园令村民自豪。致富之风扫遍全国,这里的人们也开始想方设法地赚钱,幻想着有一天也能过上小康日子。三年过去了,张家靠砍伐树木住上了小洋楼,李家因为开化工厂搬进了三层别墅……村民们看在眼里,心中羡慕极了,于是每家每户都寻找着自己的“发家之路”。
五年过去了,这里的人家家户户都是楼房别墅,生活得十分富足,村民也不再种田,过着安逸的日子。可是邻村昔日的青山变成了秃山,小溪成了臭水沟,鸟儿都飞走了,剩下的只有苍蝇、蚊子、垃圾和沙子。村民们也发现土地正在沙漠化,河里漂着死鱼,树林里几乎只剩些木桩子……但依旧没人管,人们想着:过一天是一天,等将来环境坏到不能住再说。没过多久,这里的情况也和邻村一样,村民们流着泪迁走了。千千万万个“百花村”的教训使人铭记: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否则“百花村”的悲剧将再次重演!
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我相信,人们只要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昔日的百花村就一定会回来的!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本作文是关于小学五年级的作文,题目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演讲稿》,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先后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两个新概念。无论是“科学发展观”,还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涉及到—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谐相处”的哲学命题。例如,“科学发展观”强调的“五个统筹”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的要求及六个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我国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这既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定位,也是对社会主义社会特征的—种新认识。具体来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指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高度统—状态。其中,生态良好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前提和保证,能够从根本上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其实,与自然的关系古人早已有所认识。我国传统哲学中有不少关于人与自然的论述,教育人们要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在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人类活动对自然界影响较小的情况下,古人强调“天道”和“人道”、“自然”与“人为”的相通、相类和统—。这种朴素的“天人合—”的观点使古人与自然形成了亲近和谐的关系。
前几天我看了—部名为《狼图腾》的小说,描述的是有关蒙古草原狼的生活景况。深深体会到在与自然和谐相处上,某些动物做得比人类要睿智得多。作家姜戎在小说中描写关于狼捕食的细节着实值得人们感念:以狍子肉为美食的狼在发现—窝狍子时,它们即使没有吃饱也不会将狍子“赶尽杀绝”,总是留着几只小狍子让其存活下来。或许狼已经意识到:如果食物链不再延续下去,等待它们的将是生存的危机。为了自己的明天依然过着足实的生活,狼群努力维系着与自然生物的和谐关系。狼且如此,何况人乎!
举—个我亲眼见到、亲身体会到的—个小例子。我的故乡在前些年是—个风景秀丽的小山村,就是因为山里有铁矿,通过几年的开采,虽然地方财政收入增加了,个别人提前致富了,也滋生出了—些令人吃惊的大款。但是,山上的松林、果树和草坪没有了,各种野生动物不见了,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失去了,所见的山被翻了个底朝天,那峥嵘叠嶂如屏列、秀丽山峰似画悬的群山已成为过去的梦想,下雨时山上流下来的是泥水,刮风时山里人也体会到了“沙尘暴”的滋味。真的再如此下去,其...
 出国留学网高考频道在考试后及时公布各科高考试题答案和高考作文及试卷专家点评,请广大考生家长关注。时光飞逝,不管情愿与否,无论准备与否,我们已走进高三,走近我们的梦!祝愿决战2014高考的新高三学员能倍加努力,在2014年高考中也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先秦的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包罗万象,博大精微”的道家思想也要师法自然。其实,中国古人一直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热爱自然,所谓“物我两忘”、“民胞物与”、“与外化冥合”皆是如此。
这种“和谐”的思想,也是许多西方人所具有的。几年前,温布尔登网球公开赛上,一位运动员不小心击中一只小鸟,然而,他没有继续比赛,争夺奖杯,而是毫不犹豫地跪倒在小鸟面前忏悔。他的这一举动,怎么不令人感动呢?
我认为,每一种生物都有它存在的价值,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公平享受地球的资源与环境。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随着物质文明的飞速发展,人们欲望膨胀,猎枪开始一次次的对准动物,动物的肉开始不断地涌向餐桌,蛇、狸、穿山甲,你所能想到的一切动物,都先后登上了人类的餐桌,照这样发展下去,吃熊猫也是可以想见的了,动物的毛皮开始不断地穿在人身上,虎皮豹皮,应有尽有,穿在身上,生气盎然,风度翩翩然,多威风!动物的牙齿,骨骼开始不断地走入人的生活,如象牙做的饰品,虎骨酒等等&&动物全身所能利用的,几乎都被人类所利用了,人类可真能利用资源呵!
植物界也是如此,人类乱砍滥伐,过度放牧,采伐各种珍稀物种&&前几年,人们听说了“发菜”,噫!“发财”!便去疯狂地采伐,导致了当地土壤裸露,水土流失,逐渐荒漠化,不但可以活动的动物不放过,连不能活动的植物也不放过,人类可真能利用资源呵!
工业革命以来,物种灭绝的速度便成倍增长,很多熟悉的动植物已经离我们远去,事物是普遍联系的,照这样下去,人类灭亡也是“可计日而待焉”,歌德说:“大自然是不会犯错误的,错误永远是人犯下的。”让我们承认错误吧,让我们改正错误吧!让我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地、公平地、可持续地汲取地球母亲给我们提供的乳汁吧!
2013年部分省市高考试题汇总
2013江苏物理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3新疆理综试题答案
2013内蒙古理科试卷答案
2013宁夏理综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3西藏理科试卷及答案
2013江苏地理试题及答...
 作文标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关 键 词:自然和谐高中高三550字字
数:550字作文本文适合:高中高三作文来源:作文大全网()提示:如果您觉得我们的作文网不错,请推荐给您的同学们!本作文是关于高中高三550字的作文,题目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欢迎大家踊跃投稿。欢迎阅读《作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文网”每日为您更新更多优秀的“四年级作文”,请随时关注!CanPeopleLiveinHarmonywithNatureManandnatureareinteractive(相互作用的)forces.来自:作文大全Lookingbackalongtheriverofhistory,wemayfindthatharmonyusedtoexistbetweenpeopleandnature.Atthattimenaturewaspurefieldtobeploughed,sownandharvested.Manrespectednatureandwasonepartofnature.来源:作文网ItseemsthatpeopletodayaremastersofnaturegNatureistornintopieces.Whilewearedisrupting(破坏)theorderofthenaturalworld,wearetheultimatevictims,fornatureisseekingitsrevenge(报复).Disappearingforests,dryingrivers,pollutedsoilandworseningclimatehavepunishedgreedyhumanbeings.Wehavetakentoomuchfromnature,andgivenbacktoolittle.Lookingforwardtothefuture,whenwegainreasoning,whenwerememberthedeepinterdependentrelationshipbetweenpeopleandnature,whencitizensoftheworldworkpersistentlytoprotectnature,thennatur...
 作文标题: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关 键 词:自然和谐高中高三1000字字
数:1000字作文本文适合:高中高三作文来源:作文网()将为您的作文作业全新服务,希望您能给我们更多的宝贵意见。本作文是关于高中高三1000字的作文,题目为:《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欢迎大家踊跃投稿。欢迎阅读《作文: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文网”每日为您更新更多优秀的“四年级作文”,请随时关注!地球是我们的家园,生命的摇篮,是宇宙间唯一一颗有生命的星球。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无数的生物在繁衍,形成了今日生机盎然的大好局面,我们人类成了万物之灵。在远古时代,地球是一个美丽的星球,还有各类丰富的资源,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我们更应该自理利用,把地球打扮得更加美丽。可是,却不然,人类在提高自身生活水平和科技发展的同时,不顾一切的破坏地球、破坏自然,使他遍体鳞伤:大量的森林被砍伐,大量的水被污染,大量的野生动物被捕杀……每天有55000公顷森林从地球上消失、15000万吨工业烟尘滞留在大气中、排放2-3立方公里工业废水、100多种生物灭绝、1400万公顷土地被沙漠吞噬……大家看看,这是多么惊人的数字啊!来自:作文大全头顶的天空不再那么蓝了,脚下也不再是一方净土了。人类究竟是聪明还是愚蠢?来源:作文网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已处于主动地位。当人的行为违背自然规律、资源消耗超过自然承载能力、污水排放超过环境容量时,就将导致人与自然环境失衡,造成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够了!够了!我们人类是该好好反思一下了!地球与自然母亲太慷慨啦!一切都奉献给我们,我们却回报了什么?1998年,他们终于恼羞成怒,用特大洪灾给人类敲响了一次警钟。如果我们仍然执迷不悟,长此下去,后果将不堪设想。对于人类的这些行为,自然和地球母亲给我们留下了一句话:“谁无过,而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人们仿佛已经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开始在享受环境的同时保护环境,希望与自然和谐相处。说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打个比方,我们看一棵树要栽一棵树,要尽我们一切力量来补偿以前的过失,善待一草一木,保护动物……人们开始植树造林、保护动物了,电视上也大量宣传环保的口号。人们在沙漠附近再上了防护林,防止沙尘暴。记得有一则新闻上说:“一位老爷爷在他们附近的荒山坡上...
 
出国留学网中考频道在考试后及时公布各科中考试题答案和中考作文及试卷专家点评。请广大考生家长关注,祝福广大考生在2013年中考中发挥出最佳水平,考出好成绩!
2013山东滨州中考数学试题
2013浙江丽水中考科学试题
2013浙江丽水中考数学试题及答案
2013浙江台州中考数学试卷
2013浙江宁波中考数学试卷
2013安徽中考数学试题答案
2013湖南长沙中考物理试题
2013山东临沂中考语文试题
2013山东济宁中考语文试题
2013山东泰安中考生物试题及答案
2013福建福州中考历史试题
2013江苏无锡中考历史试题
2013山东菏泽中考历史试卷
2013四川凉山中考化学试题及答案
2013山东聊城中考地理试题
2013安徽中考物理试题答案
2013重庆中考物理试题及答案
中考历史试题
相关链接:
出国留学网中考频道
中考语文
中考作文
中考数学
中考英语
中考满分作文
中考政治
中考物理
中考化学
中考历史
中考生物
中考地理
中考英语作文
中考网址
中考时间
中考报名
中考资源
志愿填报
录取查询
中考成绩查询
分数线
心理辅导
 作文标题: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文关 键 词:自然和谐小学四年级400字字
数:400字作文本文适合:小学四年级作文来源:作文网()提示:我爱这个网站,因为这个作文网站是大家的,因为这个作文网站是活的,在不断的改进中,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给大家.本作文是关于小学四年级400字的作文,题目为:《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文》,欢迎大家踊跃投稿。那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清澈的小溪欢快地流淌,茂密的树林遮住了毒辣的太阳,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天空……它叫百花村,是一个山里的小村庄。村里的经济不好,但这里的人们活得很开心,因为他们的家园令村民自豪。致富之风扫遍全国,这里的人们也开始想方设法地赚钱,幻想着有一天也能过上小康日子。三年过去了,张家靠砍伐树木住上了小洋楼,李家因为开化工厂搬进了三层别墅……村民们看在眼里,心中羡慕极了,于是每家每户都寻找着自己的“发家之路”。五年过去了,这里的人家家户户都是楼房别墅,生活得十分富足,村民也不再种田,过着安逸的日子。可是邻村昔日的青山变成了秃山,小溪成了臭水沟,鸟儿都飞走了,剩下的只有苍蝇、蚊子、垃圾和沙子。村民们也发现土地正在沙漠化,河里漂着死鱼,树林里几乎只剩些木桩子……但依旧没人管,人们想着:过一天是一天,等将来环境坏到不能住再说。没过多久,这里的情况也和邻村一样,村民们流着泪迁走了。千千万万个“百花村”的教训使人铭记: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否则“百花村”的悲剧将再次重演!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我相信,人们只要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昔日的百花村就一定会回来的!...
 作文标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2)关 键 词:自然和谐小学四年级1000字字
数:1000字作文本文适合:小学四年级作文来源:作文网()提示: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我们见到您特别亲切,因为您是上帝,只有您不断的访问我们,我们才会有动力做得更好!谢谢您的支持!本作文是关于小学四年级1000字的作文,题目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2)》,欢迎大家踊跃投稿。Nature,theenvironmentwhichhumanbeingsliveby,ismagnificentandunique.Theresionlyoneearthwithsuperlivingconditionsintheuniverse.Weshouldhavecherishednatureandpreservedit.Conversely,however,wehavebeencontinuallyspoilingit,eventoashockingdegree.Nowlet'sseewhatwehavedong.Thousandsoftreeshavebeencutdownperyear,whichhascausedsoilerosion.HundredsofthousandsoftonsofCFCShavebeenleftinthehigherskyinthelastdecadewhichhasledtotheozonelayerleakabovetheSouthPolethatcoversanareaofthatoftheUnitedStates.Milliontonsoffuelcontainingnitrogenandsulphurhavebeenconsumedperyear,whichhaseventuallyresultedinacidrainthroughouttheworld.Similarly,ecologyhasbeenaffectedaswell.Andconsiderablenumberofspecieshavebeenextinctastheyearsgobymanycreatureswhichwerecommoninthepastarebecominglessandless,evenrare.TheTib...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推荐访问
搜索更多内容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相关推荐浅论在工程活动中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摘要】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千古不朽的课题,;【关键词】工程哲学;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可持续发;自古以来,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就是哲学所关注的问题;自从有了人类,人就与自然发生关系;从全球范围来看,在现代科技革命条件下,人与自然的;一直以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对社会的诸多领域;工程的持久性与工程活动中对人与
浅论在工程活动中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
【摘要】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千古不朽的课题,也是工程哲学所关注的重要问题。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本文旨在运用工程哲学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观点,解析工程活动中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成就与过失,并反思在工程活动中秉持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的重要性,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工程哲学;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
自古以来,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就是哲学所关注的问题之一,“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核心思想,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则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科学地阐明了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问题,提出了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自然观,是我们深入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解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研究,有助于我们正确考察人与自然既对立又统一的联系与发展,克服对这一关系的朴素性、机械性和片面性认识,从而在工程活动中正确地处理人与自然地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赢”。
自从有了人类,人就与自然发生关系。人参与自然界的物质循环,获得能使自己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各种物质资料,自然界作为人类生命的支持系统而存在。 但是在机器大工业出现以后,随着人口的大量增加,人们对于工程的需求不断膨胀,工程的数目急剧增加。由于受眼前利益的驱使,人们忽视了在工程活动中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从而导致自然生态系统严重失衡的现象屡见不鲜。这种因生存需要和生产发展而导致的非自愿失衡对人类生存的危害已十分明显地表现出来,因此如何在工程活动中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从全球范围来看,在现代科技革命条件下,人与自然的关系日益普遍化、深入化和尖锐化,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发展成为迫切的需要,在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中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尤为重要。人与自然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因此我们应该在工程活动中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之摆脱生态危机,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直以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对社会的诸多领域产生了深入的影响。
工程的持久性与工程活动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密切相关,对工程发展史上的一些案例进行分析考察,不难发现那些遵循“天人合一”思想的工程一直保持着生命力,给人类带来了许多福祉,并为人们所称颂,而那些对人与自然关系处理不当的工程,则在投入使用后产生了一系列严重的生态问题,并为人们所诟病。
都江堰就是一个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工程案例,“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在都江堰水利工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历来被当作工程界的典范,因为它无论是在决策准备阶段、施工阶段还是以后的运行阶段,无一不体现着“天人合一”这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都江堰位于岷江由峡谷流入成都平原的起始段,居高临下的特殊地理位置,可对成都平原及其相邻地区实行自流灌溉。都江堰巧妙地利用地势兴建了鱼嘴、宝瓶口、飞沙堰、金刚堤、百丈堤等渠首工程;创造出独特的建堰治河技术;建立了一整套防沙治水经验与严密的维修制度以及完善的管理机制,圆满地解决了引水与防洪排沙的矛盾,历经2200多年而不衰,使人们长期受益,成为世界上现存的历史最悠久的水利工程。
我国现在大力提倡建设和谐社会、生态社会,因此工程作为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必须要坚持和谐生态观,这一观念应用于工程领域就表现为“动态和谐的工程生态观”,而都江堰的建设理念正好与现在所提倡的生态观念相吻合。都江堰在建设的过程中不仅充分了解和尊重自然规律,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消极影响,如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而且还加强环境保护规划和生态环境建设,以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实现生态环境相协调、优化和再造,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同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与此相反,三门峡水利工程则是一个失误的例子,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不恰当处理留下了灾难的祸根。
三门峡水库是黄河干流建国初期兴建的第一座水库,位于河南省陕县黄河峡谷,1957年施工,1960年建成蓄水。黄河的主要问题是没有水,水少、人多、泥沙多,三门峡水库建成后使河南、山东受益,发挥了防洪、发电、供水、蓄水灌溉的效益。但是自三门峡水库建成以来,关中平原特别是渭河下游的渭南市,生态环境日趋恶化,洪涝灾害频频发生。例如日开始由于渭河流域出现大范围、长时间、高强度的持续降雨,使地处渭河下游的渭南市沿河各县
(市、区)遭遇了历史罕见的洪水灾害(称为渭河“03.8”洪水灾害)。此次渭河03.8水灾给渭南市临渭、华县、华阴、潼关、大荔等县(市、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严重灾难和巨大损失。经专家分析发现,三门峡水利工程在设计的时候没有统筹全局,片面地追求黄河中下游的防洪问题,把蓄水位设计得过高,使得三门峡水利工程的运行导致了潼关高程的提升,造成了渭河的小水大灾和生态失衡。
自然界的一切总是按照其自身的规律在运动。早在一百多年前,恩格斯就曾多次论述自然与人、社会相统一的有机自然观点,针对自然的控制和盘剥传统,曾预见性的提出警告:“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我们每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三门峡大坝是人类对于自然的一次征服和胜利,但是自然也有增无减地把人类加之于它身上的伤害还给了人类,人类在生态、经济、政治等方面遭到了全面的打击。此外,三门峡大坝的建造背景也使得它的失败是多方面原因所导致的,因此,工程生态观在工程活动中的有效运用并不是孤立的,而是需要多方面的协调配合。
工程活动的核心是做出一个新的存在物,为人类更好地生存而服务,因此人与自然是可以达到和谐发展的,但是当人们为了追求物质利益而摒弃一切时,将会迫使人与自然的和谐被打破。在如今这样一个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很多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忽略了自然的状况,最终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归根结底受到惩罚的还是人类自己。人与自然、经济、社会是一个合理的系统,如果我们只考虑其中的某一个因素势必会走向歧途残害人类自己。因此我认为,人与自然是否能够和谐发展的关键,就是看人们怎么样去改造自然和发展自然了。
总之,新时期和新形势下的工程建设需要有新的工程理念。过去我们往往更注重是否“搞好”了工程,而现在我们应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更加注重是否搞了“好的工程”,应该有新的工程决策程序和新的工程评价标准,应该努力转变人们的工程理念,使之向更加注重生态化方面发展,把“好工程”搞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伯聪,工程哲学引论[M],北京:大象出版社,.
[2] 王宏波,简论工程哲学的基本问题[J],自然辩证法通论,):
[3] 殷瑞钰,哲学视野中的工程[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
[4] 罗慈兰、侯贤贵,都江堰水利工程所体现的“天人合一& 的哲学思想,
理论科学,科技与生活,2010年第13期,201.
[5] 殷瑞钰、汪应洛、李伯聪,工程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6] 田鹏颖,论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思维――从社会工程哲学的视角看,自然
辩证法研究,第25卷第11期,2009,11.
[7] 王勇,三门峡水利工程的决策分析及其哲学反思,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8] 汪恕诚,再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兼论大坝与生态,中国水利,2004
[9] 杨国安,论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兼论我国的自然生态问题及对策,
华中科技大学,2005.
[10]汪应洛、王宏波,当代工程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科学中国人,2006,5.
[11]霍有光、王宏波,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与构建工程哲学理论体系,科学哲
理,2004,6.
[12]汪应洛、王宏波,工程科学与工程哲学,自然辩证法研究,第21卷第9
期,2005,9.
三亿文库包含各类专业文献、中学教育、专业论文、文学作品欣赏、外语学习资料、15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思想在工程中的运用等内容。 儒家生态和谐思想对现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启示
要:儒家生态和谐思想是儒家和谐文化观的组成部分,其以和为贵的和谐价值取向,天人合一的自然和谐思想,民胞物与的和谐生态意识,对当代确立整体和谐观,增强保护生态自觉,保证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仍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儒家;生态和谐;人与自然�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1)533;
  儒家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体之一,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对中华民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生活习俗的塑造方面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儒家思想的核心为“仁”,是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实现“仁”的境界,需要在修身、礼治等方面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同时,还要以“仁”待物,追求生态和谐,对天地万物采取友善爱护的态度,使之与人类追求生存发展的行为协调共济,趋向和谐。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类社会发展需要在自然可承受的范围之内才能获得可持续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儒家生态和谐思想对现代社会发展过程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一、儒家生态和谐思想�
  儒家和谐文化观凝结了中华民族对社会文明发展的深度智慧和哲学思考,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发展的重要内在动力。儒家生态和谐思想是儒家和谐文化观的组成部分,是先贤哲人对人与自然关系提供的底蕴丰厚的理论基础和价值标准。�
  1、以和为贵的和谐价值取向�
  儒家思想的理论特点表现为将矛盾双方相互联结,相互作用的同一性转化为和,而不是强调一方消灭和取代另一方,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个人身心方面突出生态和谐、社会和谐、心理和谐。孔子云:“礼之用,和为贵。”[1]孟子指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突出了和谐作为一种目的与手段兼备的理念方法对于社会结构形成与调节的重要价值指向作用。作为儒家文化中的精髓,和谐所体现的是一种社会思想,其基本表述就是“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在《中庸》中,就有“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之说。中庸被看作“中”的运用,或作为固定的原则。儒家哲学非常重视“中”,其中所包含的“尚中”的价值取向,即通过各种不同要素的差异互补来实现整体上的和谐统一思想。儒家思想还把和谐上升为社会发展的一种“大同”式理想化目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3],即是这种社会的写照。《礼记&礼运》里说的更加全面清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东汉郑玄解释说:“同,犹和也,平也。”所以“大同”也就是“大和”与“太平”,也就是和谐社会与太平盛世。儒家思想在探讨社会关系中把和谐作为一种目标,同时也作为一种方法。大同社会的理想表达了古人对社会发展的最高境界的认识――和谐,它既是一种文化信仰,也是人类对未来的憧憬,体现了中华民族追求和谐的精神,成为国人评判事物的价值标准和可贵的精神财富。�
  2、“天人合一”的自然和谐思想�
  “天人合一”的概念由汉代董仲舒提出,《春秋繁露&深察名号》中说:“天人之际,合而为一。”但“天人合一”的观念由来已久,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几乎都对天人关系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儒家的“赞天地之化育”是中华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的主要代表。孔子说:“唯天为大,唯尧则之。”[4]意思是说,要治理好天下,必须效法天道。儒家从孔子起就已经开始了天道伦理化和伦理天道化这样一个过程,这也是儒家“天人合一”所独具之特色。荀子说:“天地者,生之本也。”[5]在荀子看来,自然之天地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所以,人必须正确处理好与自然的关系,注意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董仲舒系统地提出天人观:以天人相类为其学说特征,以“天人感应”、“人副天数”为其主要内容。董仲舒的天人相类的学说中,有许多的灾异谴告内涵。他警告世人,如果违背了天意,上天就会降下灾难以示惩戒。虽然这样解释自然现象有一定迷信成份,但是如果从自然和谐的要求把它理解为人类在自然面前不可妄为还是有一定道理的,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6]人类社会的发展自始至终都存在着客观制约性,实践证明,人类一旦撇开自然界的制约性去任意从事物质生产活动,就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张载的天人学说,达到了中国古代传统的天人和谐理论的高峰。他不仅提出了天人合一,还在此基础上对天人职能进行了正确的辨正。他说:“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8]又说:“天称父,地称母,予兹貌焉,乃混然中处。”[8]张载首先确立了人的主体地位,即“主天地”,但不是说人可以以自己的意志凌驾于自然之上,这种观点把人与自然关系向前扩展了一步。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视天地万物与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休戚与共的。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儒家的思想理论极其丰富,而且是不断发展的,表现出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立场,共同构成处理和对待人与自然关系的儒学选择。�
  3、“民胞物与”的和谐生态意识�
  儒家思想提出天人合一,实际上就是关注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特别是在获取自然资源中的克制与限度,尊重自然规律,实现生态和谐,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结果。孟子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9]张载进一步提出“民胞物与”,即“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张载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的父母,人类则是自然界的儿女。人与自然虽然各行其道,各属其种,却是同根同源的,所以,应对自然给予尊重和珍惜。儒家生态和谐思想在孔子那里被描绘成一幅美好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怀,“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10]这里我们不仅看到从自然界那里取之有度的节制精神,而且体会到在美好的自然中尽情享受生活,达到身心愉悦的生活方式。尊重了自然,也就享受到了自然的果实,而这种享受不仅限于物质资料,而是物质身心全方位的,实质上就是实现了人的发展。儒家从保护环境、顺应天时的角度提出的具有时代超越性的可持续发展概念的萌芽,指向了后人所面临的人与自然界紧张关系的问题,表明儒家思想对人类和自然问题认识的深刻性,以及儒家学说中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儒家的和谐观念与其仁爱观是分不开的,儒家认为万物和人皆由天地而生,人不仅要认识到自己和万物一体,也要泽被万物,要保护自然而不是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万物并立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11],只有推己及人以及世间万物,才能万物竞长、生生不息,真正达到“和”的境界。�
  二、儒家生态和谐思想的当代价值�
  儒家从“仁”出发提出的较为系统的生态和谐思想,其时代背景虽是农业文明,但是其价值内涵却是超越时代的。在工业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在人与自然和谐不断被严重打破的情况下,儒家生态和谐思想越发地体现出永恒的价值。弘扬儒家生态和谐思想这一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对我们认清国情,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避免陷入恶化的生存环境,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具有启示作用。�
  1、尊重自然,确立整体和谐观�
  天人合一观念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和文化意识及其神圣意蕴的核心,同时也是中国古代和文化意识基本形成的标志。[12]儒家思想认为,人与宇宙处处融通一致,形成一个广大和谐的系统,在自然系统、社会系统和人的系统三个方面各自和谐的同时,在这三层和谐之上,还有一整体的均衡与和谐(至中和),这一整体的均衡与和谐把自然(天)、社会(地)和人三个层面统一起来,这种整体的统一的和谐就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统领儒家文化各层面和谐的基础,天人合一要通过各个层面的和谐来体现。天人合一本身就是和谐,并且是和谐的整体表现。人类只有把天道的复归看作是伦理道德的终极追求,才能够实现人与万物乃至整个宇宙的共同完善;人只有超越小我,在自身的价值得到体现的同时充分考虑自身价值的自然依赖性,始终与自然浑然一体,不可分割,这样才能实现生命的终极价值。马克思主义充分肯定自然界对人的优先存在地位,认为人是自然界长期演化的产物;自然界无时无处不在制约和规定着人的生存与发展。自然界的先在性规定着人的生存与发展。自在的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及其辩证运动与演进是人类产生的历史前提,这些自然条件不是人创造的,而是人赖以产生的基础。人类产生之后,首先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满足衣食住的需要,否则,人类连一天也不能存在,“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13]。马克思并不是抽象地谈论人应当依赖于自然,而是从人是自然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一高度来揭示人与自然之间不可割裂的关系实质。“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的联系,也就是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的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14]。这表明人根源于自然界,又依赖和受制于自然界。马克思所论述的道理与儒家思想关于人与自然相生相长、整体和谐的观点是一致的。人类既然由自然派生出来,并且与自然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所以必须尊重自然,确立整体和谐观念。�
  2、节制用度,增强保护生态自觉�
  古代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对自然的索取总有一定限度,伴随着儒家生态思想的教化,生态整体上是均衡协调的。古人留给后人这样一份弥足珍贵的财产,却在工业文明的影响下,由于人的过度索取而使得自然生态系统脆弱不堪。物质财富的增长,使人类充分享受到了现代化的成果,但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价值系统,有自由、平等、效率、创新、开放等特性,这较中古社会的权力本位、停滞、封闭、守旧的思维是一种时代性跃进;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在利益的推动下运作,其思想动力不是善良、公正和奉献精神,而是利己心和对财富的贪欲,无度索取左右着社会的演进。这既诱发了现代社会的活力,同时又使生态系统的平衡受到破坏。大自然也毫不留情地还以颜色:诸如人口膨胀、粮食短缺、环境污染、资源殆尽、森林破坏、沙漠蔓延、生物物种的急剧减少等等。儒家思想的中庸智慧对当代人利用自然的立场与方法是应该得到崇尚的。儒家把对天下万物的义务和对家庭伦理的义务同等看待,而不是把自然界当作取之不尽的财富源泉,“中庸”的思维与方法要求无论对自然还是对社会管理控制都应该在协调和谐状态下。《中庸》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也就是把建立在和而不同基础上的普遍和谐看作是天地之道,人能够理解并尊崇这个至道,则可以使天地万物达到各安其所、物各付物的理想境界。现代生态思想告诉我们,生态环境破坏问题不仅与它所产生的那个时代社会文化密切相关,而且同那个时代人们普遍的精神追求相联。假如在某一个历史时段人们的精神追求普遍失衡,任由欲望之火燎原,那么生态环境破坏也就在所难免。正如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所深刻指出的那样,“在所谓发达国家的生活方式中,贪欲是作为美德受到赞许的。但是我认为,在允许贪欲肆虐的社会里,前途是没有希望的。没有自制的贪欲将导致自灭。”“人类如果要治理污染,继续生存,那就不但不应刺激贪欲,还要抑制贪欲。”[15]欲望可以是推动发展的一种动力,也可能会对自然带来损害而阻碍发展,无所节制的“战天斗地”精神无助于人与自然和谐,只有节制欲望,不要向自然无度索取,养成生态和谐自觉意识,才会使人类有一个美好家园。�
  3、合理利用,保证可持续发展�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必备前提和条件,自然界向人类提供的资源是有限的,有的是不可再生的,人类对自然的无限需求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是一对永存的矛盾,人类需求的增长与自然界所能提供的各类资源必须相适应。人既然必须利用自然,则应该做到合理利用,不仅自身享受自然之便,而且要为子孙保留生存发展的空间和条件。虽然人类在利用自然的时候,提高了生活水平,但是一旦不合理地利用,则不和谐的情况必然出现,也就导致生活水平的下降和财富的缩水。胡锦涛同志指出:“大量事实表明,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和谐,往往会影响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如果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人们的生活环境恶化,如果资源能源供应紧张、经济发展与资源能源矛盾尖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是难以实现的。”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这是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关系后作出的理性抉择。根据著名的“罗马俱乐部”预测,如果人类找不到可替代能源,并固守现有的生活方式,地球将会在21世纪中后期的某一天,耗尽最后一滴石油,经济增长将因此停止,人类社会将面临衰退。自然作为人类生存的必备前提和条件,实际上已通过人的实践活动转化为社会的一部分,成了人的无机的身体,这里所说的人不仅是当代人,而且包括子孙后代。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人类要前进,就要尽量抑制未能预见的作用和未被控制住的力量的影响,对科学技术与生产劳动所产生的各种后果进行调节,使未来的结果与预设的目的尽量吻合。这就需要借助儒家整体生态思想,确立人与自然共存于一个整体的观念。人类的每一项改造自然的活动都需要从这一整体出发。人要实现对生产活动和科技活动的有效的调节,不仅需要考虑眼前利益,而且需要考虑未来利益;不仅要重视科技活动和生产活动所带来的有利于人的诸多变化,而且要重视它所产生的不利于人自身的变化和影响。科技的发展不仅起着提高生产力,增加社会财富的作用,还理所应当地起着保护自然界的作用,通过合理利用自然而给后代留下蓝天沃土,实现可持续发展。�
  4、良性互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与自然是互动的,既有良性互动,又有恶性互动。当人类开发、改造自然超过一定限度时就会引发自然的报复。这种报复是大范围的、长久的。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以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换取一时的经济繁荣的危害性,准确把握经济活动对生态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和谐相处。人类在工业化发展付出代价之后逐步认识到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对今天经济社会发展仍有重要价值。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自然资源短缺、经济基础和技术能力还非常薄弱,要“加强环境治理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以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问题为重点,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16]友好型社会正是人与自然良性互动的准确定位,寻求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最佳结合点,是我国目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大自然本身以及各种生物,并不是为人类而生,理应和人类一样成为大自然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员。应当确立一种人与自然的平等关系的新型的伦理体系,克服人类中心主义的局限。孔子不仅提出要以“仁”待人,而且要以“仁”待物,对生灵万物一律友爱待之。孔子的伦理思想突破了固有的家庭与社会的伦理思想范畴,进一步深入到生态自然,体现着“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逻辑发展规律,从“天人一物,初无间隔”使之与人类追求生存发展的行为相协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今天,我们不仅承认人的价值和权利,而且要承认生物的和一切自然物的价值和权利。人类不应凌驾于自然之上,而是应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互为依存。如果这种和谐被打破,生态灾难来临之时即是人类灾难与折磨的开始。生态平衡才能和谐,平衡程度决定和谐的程度。要充分考虑到自然生态整体系统和其各个子系统的平衡,每一个系统内部的平衡都不能破坏。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加快,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将“和谐”贯穿于发展事业中,避免太湖蓝藻事件、紫金矿业污染等事件发生。各种生产和建设活动,包括对大自然的保护和修复,都应相互呼应,而不是顾此失彼。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不能破坏自然生态系统平衡,要以自然承载力为前提确定生产生活消费的规模。人类应该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同时常常以儒家生态思想为警戒,尊重自然,保护生态,注重平衡,从而使人与自然建立一种和睦和谐合一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论语&学而》[M].�
  [2] 《孟子&公孙丑》[M].�
  [3] 《礼记&礼运》[M].�
  [4] 《论语&泰伯》[M].�
  [5] 《荀子&礼论》[M].�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341.�
  [8] 《正蒙&乾称》张载集〔M〕.中华书局,1978.〔12〕�
  [8] 《正蒙&西铭》[M].�
  [9] 《孟子&梁惠王上》[M].�
  [10] 《论语&先进》[M].�
  [11] 《礼记&中庸》[M].�
  [12] 郑涵.中国的和文化意识[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
  [13]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50.�
  [1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95.�
  [15] 汤恩比,池田大作.展望二十一世纪.国际文化出版公司,533;57.�
  [16]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本文摘自中国论文网,原文地址: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友善待人和谐相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