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画不是画,却美得让人窒息,美得令人窒息的句子唐诗

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意思是::等到我的长发长到了我的腰那里,你娶我和我白头携老好不好?:等到你...古代谎言:令人窒息的美 暂无评价 3页 免费 美到窒息的古典诗句 29页 1下载券...
在这令人窒息的现实 中充斥着庸俗卑下的人欲, 死亡的阴云浓浓地罩在了西方...通共只有 10 行,行行都是含义深刻的象征,有人说它象征的内 容抵得过但丁的...
中考叙事类文章阅读专项训练 内容概括、标题含义 教学目的 ? 1、能够用简洁的...(2分 ) 集中营残酷的生活令人窒息,沙尼 克借“拉琴”排遣苦闷。沙尼克狱中...
《不可意思游戏》:只要努力活下去,总有一天会笑着回忆。 《再见萤火虫》:你愿...动漫里那些经典到窒息的... 9页 1下载券
动漫经典到令人窒息的语... 36页...
在先 人们留给子孙的希望之语和告戒之词中或许也有不少和这句话意思相近,相似...正解:从8月15日的正午到下午一点,整个日本都处于一片令人窒息的沉寂之中。...
不公正不共戴天不够格不够完善不够意思不关痛痒不管三七二十一不管用不光彩不...厌恶令人厌倦令人遗憾令人折断腰令人窒息令人作呕溜号流里流气流气六亲不认娄漏洞...
57. 11.万马齐喑:比喻死气沉沉,令人窒息的沉闷局面。——改革开放以来,全 国...200.双解成语集锦 201.双解成语指一个成语有两种含义。主要有两种情况: —种...
11.万马齐喑:比喻死气沉沉,令人窒息的沉闷局面。——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不少...但由于它的字面意思是正正衣襟, 端正地 坐着, 因而这个成语只能用来形容坐着...
美到窒息的古典诗句_高二语文_语文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唯美,催人泪下的诗句~...替别人做点事,又有点怨,活着才有意思,否则太空虚了。 书是最好的朋友。唯一...
成语意思_高二语文_语文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成语意思 1.鼎足而立:像鼎的三足...万马齐喑:比喻死气沉沉,令人窒息的沉闷局面。 万马齐喑 12.莘莘学子:莘莘,...唐诗的唯美主义【美得令人窒息的唐诗】-百科知识-词汇网
唐诗的唯美主义
关键词:&& 发表时间: 6:24:04
唐诗的唯美主义迄今为止,唯美唐诗解析领域最权威、最通俗、最优美的普及读本。唐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唐诗,雄浑大气、内涵深刻、意存高远,凝聚着中国文化的精华,它将我国古典诗歌的音韵和谐、文字精练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唐诗为国人传承文明的重要途径。本书对唐诗的唯美主义作了详细的解读。
唐诗的唯美主义
978⑺⑻0588⑺84⑸
北京磨铁图书有限公司
苏缨、毛晓雯
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
the aestheticism of poetry of the Tang Dynasty
诗可以延伸出通向世界上任何1个地方的路,包括宇宙和心灵,世界上任何1条路最后都会归于诗,哪怕这条路1开始和诗南辕北辙。诗人时时都在制造“不可能犯法”,带着诗般的杀意。他们在符号地海洋中寻觅那朵能将读者淹没窒息的浪花,企图用1句话、1个字乃至1个标点伏击读者,完成注入气力,抽去温度、剥离思考、阴截血液活动等高难度动作。他们终生都在寻觅通向本身和他人心灵的犹大之窗,进入那栖息在身体里的,上锁的房间。诗人是另外一种独裁者,他毋需颁布法令或建立军队,但是全球都沦为诗歌的道具供其予取予求,由他安排角色和剧本。无垠宇宙在诗人眼前等待着,不言不语,而诗人整天思索的,是在其中挑选怎样的演员,展开怎样的情节,才能成功演出自己内心那部荡气回肠、永垂不朽的好戏。
叙言:小径分贫的花园,与通向花园的所有小径专论?唐诗的唯美主义美将我们俘虏,更美将我们释放――锦瑟(李商隐)感伤是1种毕生不愈的残疾――重过圣女祠(李商隐)开满秘密的花园――《碧城》3首(李商隐)看不见的城市――天上谣(李贺)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神仙辞汉歌(李贺)随笔?唐诗小札诗与帝国对峙――野望(王绩) 离歌响起,不诉离伤――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于轮回中开启永久之门――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思念如胡蝶般扑面而来――望月怀远(张9龄)善的乏力――读张9龄《咏燕》人生是个凄凉的手势――读王维《终南别业》时间永在,是我们飞逝――读刘希夷《代悲白头吟》不敢诉封的信――读宋之问《渡汉江》母亲是1个叫做“温暖”的地方――读孟郊《游子吟》目的地不明――读钱起《省试湘灵鼓瑟》悲观主义的花朵是心的名胜――读王建《105夜望月寄杜郎中》如果爱,请深爱――读薛涛《牡丹》献给1个时期的情书――读韩《寒食》沉默的牺牲――读白剧易《燕子楼》时间如白昼之月,暗中运行――读刘禹锡《金陵5题》故乡,在那美的远方――崔涂《春夕旅怀》月光再亮,终究冰冷――读张泌《寄人》2首绕过诗的守门人――读张籍《节妇吟》鸳鸯胡蝶梦未完待续――读崔珏《和友人鸳鸯之什》3首向记忆深处打听1个人――读杜牧《赠别》2首后记
以下逐句来看。“锦瑟无端午10弦”,所谓锦瑟,其实就是瑟,加1个“锦”字1是为了字面漂亮,给人1种高贵华丽的感觉,2是为了凑成双音节词,这都是诗文当中常见的手法。我在《纳兰词典评》里讲过1个“玉笛”的例子:一样描述1支笛子,如果你想表达君子情怀,就说“玉笛”;如果你想表达乡野之情,就说“竹笛”;如果你想表达豪客沧桑,就说“铁笛”。只有笛子是真的,那些玉、竹、金、铁1般都只是诗人为塑造意境而主观加上的修饰,不可认真。就诗人们而言,这些修饰都是意象符号,是1种传统的诗歌语言。听说瑟这类乐器本来有510根弦,有次太帝让素女鼓瑟,觉得音调过于悲伤,就改了瑟的形制,变510弦为2105弦。(《史记?封禅书》)李商隐说锦瑟“510弦”,说的是传说中的瑟的古制。问题马上就出现了:通行的瑟,主要就是2105弦的,510弦的瑟仅见于传说,那末诗人为何不说“锦瑟无端廿5弦”呢,这也完全合乎7律的音律呀?――最多见的解释是:诗人写作这首诗的时候,正值510岁左右,所以从锦瑟的510弦联想到自己所度过的岁月。持此论的学者当中,最权威的要算钱钟书了。但如果采信《年谱》,李商隐写这首诗的时候当在大中2年,那时他不过3105岁。(叶葱奇《李商隐诗集疏注?年谱》)看来数字不能指实,否则的话,在3105岁缅怀年华就1定要用含有3105这个数字的东西来起兴,诗就没法写了。面对这类问题,现代人比前人优越的地方就是可以电脑检索。检索1番,例证就罗列出来了,答案也就呼之欲出了:李贺诗有“510弦瑟海上闻”,有“清弦510为君弹”,鲍溶诗有“寄哀云和510丝”,有“娥皇510弦”,吴融诗有“510弦从波上来”,李商隐自己的诗里也有“雨打湘灵510弦”,有“因令510丝,中道分宫徵”。所以诗人好古,“510弦”可以代指瑟这类乐器,这就是唐朝的1个诗歌套语,并没有甚么深入的涵义。但是,太帝破510弦为2105弦的传说给瑟这类乐器定下了1个悲哀的音调,给这首《锦瑟》也定下了1个悲哀的音调。解决掉了这个问题,就该揣摩“无端”的涵义了。叶葱奇把《锦瑟》解释为客中-思家的诗,从诗人当年的处境动身,认为首句是感叹自己为衣食所迫,远去外地,不能和家人团圆,所以“无端”的用法和杜甫诗中的“邂逅无端出饯迟”相同。(《李商隐诗集疏注》)这也是1个自洽的解释,但我们有两个问题要说:1是杜诗这样用“无端”1词是比较特殊的,这个词在唐朝最普遍的意思和在现代1样,表示“没来由”、“平白无故”;2是清朝的屈复提出过1个具有普适性的读诗方法:1首诗如果没有作者自序,读者也就没必要费力索隐诗歌背后的实事了,就诗论诗也就是了。《锦瑟》正属于背景极难考索的情况,太多地联系实事未必是1种恰当的解读方式。至此我们知道,“锦瑟无端午10弦”,是1种很“无理”的说辞。锦瑟为何会有510根弦呢?这是“无端”的,没来由的。虽然没有来由,却逼真地以1弦1柱勾起诗人对年华往事的思绪。――“1弦1柱思华年”,所谓“柱”,是琴瑟上系弦、调弦的小木棍,和提琴、吉他上的旋钮是1类的。如果把“柱”用胶黏住,弦就不能调了,这就是所谓“胶柱鼓瑟”。这句诗有两种解释:1是比较实在的,联系上句,诗人从锦瑟没来由的510弦里想到自己行年510;2是以“1弦1柱”指代1音1节,是说诗人从锦瑟奏响的旋律里勾起对青春往事的浮想连翩。第1种解释在现在的注本里比较常见,但第2种解释才是公道的,缘由除前边提到的那些以外,还有诗句中“华年”的意思。“华年”其实不等于现代汉语里的“年华”,它实际上是“花年”,由于“花”就是“华”。汉字里本来没有“花”字,“花”是后起的俗字,后来约定俗成,才在“花”这个义项上取代了“华”。所以“华年“用在人的身上,特指青春年少的美好时光,4510岁就不能再算“华年”了。我们从宋词里看到对《锦瑟》的化用,宋人就是这样理解的,比如“锦瑟华年谁与度。暮雨潇潇郎不归”、“追怀旧游何在,叹佳期虚度,锦瑟华年”、“家本凤楼高处住,锦瑟华年”、“紫燕红楼歌断,锦瑟华年1箭”。首联的意思至此就比较明确了:诗人听到锦瑟的旋律,想到了逝去的青春。这1联里最关键的是“无端”1词――年轻人的喜怒哀乐常常比较简单,高兴是由于甚么,伤心是由于甚么,都有逐一对应的关系,说得清,道得明,但人1旦上了年纪,经历很多了,曲折很多了,情绪和事情就没有那末清晰的对应关系了。当1种愁绪出现的时候,你不再说得清到底由于甚么,就像杜牧登上9峰楼,听到角声响起,写下“百感衷来不自由,角声孤起夕阳楼”,角声到底转达了甚么意思呢,其实没有任何意思,但1下子便触发了诗人的万千感受。所以说有些作品需要用岁月去体会,年轻人很难理解得了。《锦瑟》的“无端”营建出了比杜牧那句诗更加广阔的歧义空间,会让读者想到很多很多。锦瑟为何是510弦,为何不是310弦或610弦,这是问不出所以然的,平白无故的。中年心事浓如酒,多少悲欢离合、酸甜苦辣,纠结在1起,或被1声画角勾出百感,或被1曲锦瑟惹动衷肠,仿佛也是平白无故的,找不出任何明确的因果。 再看颔联两句:“庄生晓梦迷胡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我在《纳兰词典评》的叙言里简单讲过律诗的读法,就用这首《锦瑟》作的例子。我们读律诗,不能像读散文1样,而要像读8股文1样才行。律诗有1套严谨的结构,1共8句话,每两句为1联,构成首联、颔联、项联、尾联4组,这4组构成了“起、承、转、合”的关系,也就是说:首联要给全文开头,颔联要承接上文,也就是承接首联,顺势下笔,项联要转折,尾联作总结。1首律诗就像1篇小型8股文,我们得知道如何从它的结构规则来读。像《锦瑟》的颔联“庄生晓梦迷胡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在结构上要起到“承”的功能,所以它是上承“锦瑟无端午10弦,1弦1柱思华年”而来的,既然首联的意思是诗人听到锦瑟的旋律,想到了逝去的青春,颔联便应当进入回想才对。“庄生”1句,用到1个广为人知的典故,即《庄子?齐物论》里梦蝶的故事:庄周回想自己曾梦为胡蝶,悠然畅快地飞舞,完全忘记自己是谁了,忽然醒觉以后,惊奇地发现自己还是庄周。这1刻真是使人恍忽,不知道是庄周梦为胡蝶呢,还是胡蝶梦为庄周?庄子讲述梦蝶的故事,本是为了说明“物化”这个哲学观念,但诗人不弄得那末深入,只是用它来形容1种似梦似真、疑真疑幻的感觉。此刻沉醉在锦瑟的音乐声中,水样流去的锦样年华在眼前模糊看见,是青春的自己梦到中年听琴,还是中年的自己梦到青春往事,犹如庄周梦蝶,恍忽间无从分辨。
《唐诗的唯美主义》:继《纳兰词》《人间词话讲评》以后,苏缨又1呕心之作。 本书是1本唯美主义唐诗的解密书,是迄今为止唯美主义唐诗解析方面最权威、最通俗、最优美的著作,是1本以专业的深度,以通俗华丽的笔法,深入浅出讲授唯美唐诗的普及通俗读本。
美将我们俘虏,更美将我们释放 ――锦瑟(李商隐) 锦瑟无端午10弦,1弦1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胡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思,只是当时已怅惘。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G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开成年间考中进士,历任县尉、秘书郎、东川节度使判官等低级职务。1生都受党争影响,饱受排挤,政治上很不得志。诗与杜牧齐名,人称“小李杜”;又和温庭筠齐名,人称“温李”。 如果问唐诗当中哪首诗可谓第1,这是没有答案的,但要问哪首诗最具唯美主义色采,最迷离恍忽、费人料想,那就非李商隐的《锦瑟》莫属。 用“唯美主义”这个来自西方的现代标签贴在李商隐的身上,其实从510年前就有过了,只是那时候提倡现实主义和阶级斗争,所以唯美主义这1路的诗人不是接受批评,就是遭到冷落。我们现在天经地义地认为李商隐是1位杰出的诗人,这个观念的塑造其实只有210多年的历史。 爱好历史的人常常会养成1种历史观念,正是这类观念,使他们在看问题的时候和其他人迥然不同。比如我们说起“龙的传人”,很多人都以为这是几千年来的传统观念,其实也只有210多年的历史。从210多年之前以致上古时期,人们其实不这么理解问题,龙的形象也很复杂多变。李商隐也是这类情况,我们今天对他的认识大不同于前人对他的认识。从晚唐到清朝,李商隐从诗歌到人品,1直都是主流社会批评的对象,虽然偶尔也有人对他标榜1下,但很快又会被时期大潮淹没。特别到了明朝,文学圈打出了“诗必盛唐”的口号,李商隐作为晚唐诗人就更没地位了。 李商隐的诗真正遭到主流社会的重视1直晚到清代,到新中国又受310年的冷遇。我们动不动就说某某诗歌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有些确切是这样,但也有很多其实只有很短的脍炙人口的历史。 李商隐的诗歌为何1度饱受冷落呢?缘由很多:1是不合儒家正统,君子君子们觉得他的很多作品太凄凄婉婉了,太沉溺于男女之情了,不健康;2是根据以人品论诗品的传统,人们觉得李商隐人品不好,属于文人无行的那种,所以连带着鄙薄他的诗;3是李商隐的1些诗写得太前卫了,所以相当长的时间内都很难被主流社会接受。要说第3点,这首《锦瑟》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清代末年,知识份子们有1个疯狂地接受西方文化的时期,除政治哲学和科学技术以外,西方的文学批评、美学理论也被拿过来重新阐释中国的古典文学,大家都很熟习的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就是这样的1部典型之作,还有1些如今名望没有那末大的,比如梁启超也有过1系列这样的文章,其中讲到李商隐,说《锦瑟》、《碧城》、《圣女祠》这些诗,我也看不懂讲的是甚么。拆开来1句1句地让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解释不出来。但我就是觉得美,读起来感觉很愉快。要知道美是多方面的,是含有神秘性的。(《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 我们经历过1980年代朦胧诗大潮的人都很容易领会梁启超的这番话,但对古人来说,这就是前卫。“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只是1些朦胧而美丽的意象堆砌在1起,到底说的是甚么意思呢,很难掌控。 在进入具体的阐释之前,我们无妨先看几首现代意象派的诗歌。Thomas Ernest Hulme()是英国意象派的先驱人物,他毕业于剑桥大学数学系,对柏格森的哲学很有研究,这样的学术训练仿佛很难使他成为1名诗人,但他写出了1种与众不同的诗,比如这首The Sunset: A coryphee, covetous of applause, Loth to leave the stage, With final diablerie, poises high her toe, Displays scarlet lingerie of carmin?蒺d clouds, Amid the hostile murmurs of the stalls. 诗题是《日落》,但内容和日落毫无关系,只是写1位芭蕾舞女演员迟迟不愿走下舞台,在观众不友好的交头接耳的声音里高高踮起脚尖,露出了嫣红的亵服。能和诗题产生关联的1是这位女演员表演的结束,2是这最后的1点努力、1点留恋和1抹嫣红。诗歌只转达了这些意象,但它到底要表达甚么呢?是要表达某种情绪吗?仿佛有1点甚么,却难以凿实,字里行间更不带1丁点的情绪。 再看他的Above the Dock: Above the quiet dock in midnight, Tangled in the tall mast?蒺s corded height, Hangs the moon. What seemed so far away Is but a child?蒺s balloon, forgotten after play. 这首诗的内容更加简单,不过是说半夜的甲板上,月亮被桅杆和绳索缠住了,高高地挂着。它看上去遥不可及,其实只是个被孩子玩过以后抛弃的气球。诗人若无其事,不动感情,只是平静地编织意象而已,但他要表达甚么意思呢?如果依照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套路,给这两首诗总结中心思想,恐怕谁都会感到无能为力。 我们仔细看看这两首诗的手法,The Sunset标题里的“日落”和正文里女演员在走下舞台之前最后的努力,这两个意象构成1种比喻的关系;Above the Dock诗中月亮和蔼球这两个意象也构成1种比喻的关系,这叫做意象的叠印(superposition)。我们再来看看意象派最著名的1首诗,Ezra Pound()的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 The apparition of thes Petals on a wet, black bough 地铁车站里,人群中幻影般闪过的几张美丽的面孔,湿漉漉的黑树枝上的几片花瓣,这两个意象仿佛构成了某种比喻关系,却很难说清,或许超出了比喻的范围,诗人只是把这两个意象并列在1起,如何解释它们的关系就是读者的事了。这类手法,叫做意象的并置(juxtaposition)。T. E. Hulme本人作过1个比喻,说诗人把不同意象的叠加或并置,就犹如音乐家把不同的音符组成和弦。意象派的创作方法其实就相当于编写和弦。 再举1个更极真个例子,是美国诗人William Carlos Williams()的The Red Wheelbarrow: So much depends upon a red wheel barrow glazed with rain water beside the white chickens. 整首诗别看分了4节,其实只是1句话,不过描绘了1辆被雨淋过的红色手推车,旁边有几只白色的小鸡。这首诗如果马马虎虎地拿出来,很多人肯定会说“这不就是梨花体么”,但这是意象派的1首经典名作,W.C.Williams之所以得享大名,主要就靠这首诗。诗里看似纯客观地描绘了1个不起眼的场景,诗人却以“So much depends upon”(这个短语很难被翻译出来)开头。像这类极端脱离大众的诗,只能在诗歌史中某个特定的时期里,由特定的人群欣赏。如果以大众的、传统的眼光,用诸如语言是不是漂亮、意义是不是深入、比喻是不是奇妙,还有抒怀性、想象力、意味主义等等标准来判断诗歌的好坏,这类诗无疑会被嘲讽为梨花体。在很多古人的眼里,李商隐的《锦瑟》就属于极尽字面漂亮、带有不肯定的抒怀涵义的梨花体。我们如果把诗歌史和诗歌阐释史梳理1遍的话,真能生出很多抚今追昔的感叹来。 1980年代,中国的朦胧诗人们向西方学习现代诗歌的表现手法,英美印象派成了他们最大的素材库。所以很快地,北岛和舒婷他们就算不上“朦胧”了,真正“朦胧”的诗渐渐浮出水面,比如顾城写了1首极受争议的诗,叫做《弧线》: 鸟儿在疾风中 迅速转向 少年去捡拾 1枚分币 葡萄藤因空想 而延伸的触丝 海浪因畏缩 而耸起的背脊 这首诗之所以饱受争议,由于不管是北岛的《回答》,还是舒婷的《致橡树》,意思都很明确,都是可以总结出中心思想的,而顾城这首《弧线》仅仅是把4种带有弧线画面的意象并置在1起,谁也不知道这首诗到底要说明甚么。意义!意义在哪里呢? 1980年代的人还没法接受1首没有“意义”的诗,1首总结不出中心思想的诗。现在回头看看,《回答》和《致橡树》那样的口号体新诗之所以能被写进诗歌史,主要是由于时期,以诗艺的角度来看其实不出彩,而顾城的《弧线》能被写进诗歌史,却是由于诗艺。 好了,说到这里,我们就能够翻回头去,用现代眼光重新欣赏1下古典诗歌了。我在《人间词话讲评》里介绍过康熙朝的诗坛正宗王士祯,他写过1组《戏仿元遗山论诗绝句》,以诗论诗,对《锦瑟》下过1句著名的评语:“1篇《锦瑟》解人难。”说明了从唐代到清代,这么多年大家也没弄清楚《锦瑟》究竟是甚么意思。或许依照传统的归纳中心思想的思路,《锦瑟》确切很难解释,但像“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这样也许无解的、没成心义的句子,难道不就是意象派手法中的“意象的并置”吗?难道不可以和T.E.Hulme的The Sunset、Above the Dock、顾城的《弧线》1起来理解吗? 这个想法1点都不前卫,由于中国古典诗歌本来就很成心象派的风格。1980年代的朦胧诗人们纷纭向英美意象派学习,而英美意象派却热中于学习中国古典诗歌。和李商隐齐名的温庭筠就写过极具意象派风格的、乃至连英美意象派大师们都没法企及的句子:“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分别是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6个意象并置在1起,纯洁的名词表达,没有1个形容词,没有1个动词,没有1个虚词,不带作者任何的主观情绪,现代所谓“零度诗”的最高境地也不过如此了。(固然这只是把句子孤立来看。古典诗歌和意象派最大的不同就是“带情绪”。) 接下来我们要作1件也许会令梁启超先辈不快的工作:把《锦瑟》拆开来1句1句地解释。这就是说,如果遇到意象并置的地方,就把这些意象1个个地讲明白。 先看诗题,李商隐写诗,常有1些有题目的无题诗,就是把首句的前两个字当作题目,并没有特殊的意思。这首诗的首句是“锦瑟无端午10弦”,所以拈出“锦瑟”2字作为诗题很合乎李商隐的1贯风格。但是,事情也不好1概而论,我们看1下这类无题诗的例子:《为有》的首句是“为有云屏无穷娇”,拈出来作为诗题的“为有”2字独立来看其实不构成甚么意思,和诗的内容也没有任何关系。但《锦瑟》就不同了,首句是“锦瑟无端午10弦”,就是在描述锦瑟,从这个角度看,它不应当属于无题诗,倒更像是咏物诗。 苏轼就说过《锦瑟》是1首咏物诗。宋人笔记里记载过这样1则故事:就连夙来以渊博著称的黄庭坚也看不懂《锦瑟》的意思,因而去请教苏轼。苏轼说:《古今乐志》上说,锦瑟这类乐器有510根弦,也有510个弦柱,奏出的音乐有“适、怨、清、和”4调,这就是《锦瑟》1诗的出处。 记载这个故事的黄朝英还对苏轼的说法作了进1步的解释:“庄生晓梦迷胡蝶”,是为“适”;“望帝春心托杜鹃”,是为“怨”;“沧海月明珠有泪”,是为“清”;“蓝田日暖玉生烟”,是为“和”。(《靖康缃素杂记》)这就是说,首联“锦瑟无端午10弦,1弦1柱思华年”主要描述锦瑟的外形特点,颔联和项联的4句分别描述了锦瑟“适、怨、清、和”4调。至此,有典故出处,有专家鉴定,意思也能讲通,咏物诗的说法看来是可以成立的。但麻烦就在尾联的两句“此情可待成追思,只是当时已怅惘”,这和咏物诗好像搭不上界。 在苏轼之前还存在过1种推测,认为“锦瑟”也许是1个人名,而这个人就是令狐楚家的1名侍女。(刘《中山诗话》)令狐家和李商隐有很多的恩怨纠葛,这里不作细表,只看这个推测,多少还是有几分公道性的:“锦瑟”确切很像是侍女或歌伎的名字,这首诗看上去也与男女之情有关。但证据实在太薄弱了,这倒很好地反应出了读者们的1种窘境:极力想要贯通这首诗的意思,要总结1个中心思想出来,终究也只能找出1个连自己都未必相信的解释。 那末,这首诗要末是怀人的,要末是咏物的,总不可能二者都是。宋代的读者们据此各选阵营,伸张各自的解释。启蒙主义时期的欧洲流行过1句谚语:如果有两种观点争执不下,则真谛必在其中。怀人说和咏物说争执不下,真谛到底在哪里呢? 这正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发挥阐释力的时候,怀人说为“正”,咏物说为“反”,交兵1段时间以后就该出现1个“合”了。许彦周颇合时宜地提出了1个折衷之见:“令狐楚的侍女”不假,“适、怨、清、和”也没错,如果说令狐楚的侍女能用锦瑟弹奏出适、怨、清、和的曲调,问题不就结了么!(《许彦周诗话》)虽然缺少足够的根据,这却称得上是1个自洽的解释。明朝的屠隆更成心思,说令狐楚有个侍妾名锦,善于鼓瑟,演奏起来尽得“适、怨、清、和”之妙。(《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引) 谚语其实不总是对的,两种意见争执不下的时候,真谛或许远在别处。到了金代,元好问提出了1个新的解释,说《锦瑟》是诗人自伤年华之作。这是我们最熟习的说法,很多初阶诗词爱好者乃至以为这就是《锦瑟》的唯1解释或标准解释,由于现代的唐诗注本基本都采取这个说法。 元好问以诗论诗,写过1组《论诗》绝句,对李商隐的评价就在这里: 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 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这首诗其实不是专论《锦瑟》,而是综论李商隐和宋朝效仿李商隐的西昆体,前两句是直接从《锦瑟》化用来的。元好问1面感叹李商隐这类诗风晦涩难懂,1面借《锦瑟》的句子点出了李商隐诗歌的核心内容:“望帝春心托杜鹃”是说春恨,“佳人锦瑟怨华年”是说自伤年华,二者都是1个意思,李商隐的很多作品都脱不出这个类型。李商隐有1首《朱槿花》: 勇多侵路去,恨有碍灯还。 嗅自微微白,看成沓沓殷。 坐疑忘物外,归去有帘间。 君问伤春句,千辞不可删。 槿花的特点是朝开暮落,诗人清早出门才看到花开,晚上归途就看见花落,难免怅然,吟咏叹息不能自已,所以是“君问伤春句,千辞不可删”。这1句不但是为本诗作结,更刻意说是为自己的1生创作作结。 李商隐还有1首《杜司勋》,是写给当时就任司勋员外郎的杜牧的: 高楼风雨感斯文,短翼差迟不及群。 刻意伤春复伤别,人间唯有杜司勋。 这首诗非常推重杜牧的创作,还把杜牧引为同道,最后两句概括出了杜牧诗歌的与众不同的地方:着力抒写伤春和伤别的题材。 以上这两首诗,特别是后1首,我以为应当是解读《锦瑟》乃至李商隐整体创作的关键。《杜司勋》在现在的唐诗选本里比较常见,但注家常常忽视了诗中1处具有点明主旨之功的用典,即“高楼风雨感斯文”1句中的“斯文”。 这个词之所以易被疏忽,由于它实在不像用典,字面意思很简单,不过是说那些文字,即杜牧的创作。但这里的“斯文”是个双关语,既有字面的意思,也有典故上的出处,即《论语》里的“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匡地的人曾遭受鲁国阳货的迫害,偏巧孔子长得和阳货很像,结果在途经匡地的时候被当地人误认为阳货,遭到了拘禁。孔子看自己大有性命之虞,或许是很自信,或许是自我安慰地说了这样1番话:“周文王死后,传续文化的重担不都在我的肩上吗?天若要灭绝这类文化,我也没办法;但天若不想使这类文化断绝,匡人能拿我怎样样呢?” 我这里用“这类文化”来翻译“斯文”,不很准确。“斯”是代词,可以翻译成“这”或“那”;“文”在这里是指周礼,也就是周朝开国元勋们制定的1系列典章制度,孔子主张“克己复礼”,所谓“复礼”就是要在年龄这个礼崩乐坏的时期恢复周初的典章制度。所以,自从《论语》成为经典以后,“斯文”这个本来很普通的词就有了特殊的涵义,成了历代儒家知识份子所追寻的“道”。 美国汉学家包弼德有过1部研究唐宋思想史的名作,书名就叫“This Culture of Ours”:Intellectual Transitions in T?蒺ang and Sung China,被加了引号的“This Cul?鄄ture of Ours”就是《论语》里的“斯文”。他对这个词在唐朝的涵义有以下的解释:“降及唐朝(618―907),斯文开始首先指称源于上古的典籍传统。圣人将天道(the patterns of Heaven)就是现在所说的‘天地’或自然秩序,转化成社会制度。由此引伸,斯文包括了诸如写作、统治和行动方面适合的方式和传统。人们认为,这些传统源于上古3代,由孔子保存于儒家经典,并有所损益。”(《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这就是李商隐的时期观念中的“斯文”。现在我们还有1个经常使用词,叫做“有辱斯文”,源头也在这里。 所以李商隐为何要在“高楼风雨”里去“感斯文”,引伸的涵义是在晚唐那个风雨飘u的政局当中,深感于坚守斯文的不容易,那末“短翼差迟不及群”也就不再是现在许多注本解释的那样,自谦才力浅薄,不如杜牧,而是明说杜牧,暗含着自伤身世,说你我这样有政治抱负的人却被朝中当权的兖兖诸公们远远抛在身后,孤单无依。(为何说那些注本解错了,还有1个证据:所谓“不及群”,既然是“群”,就不多是说杜牧这1个人。) 政治抱负没法发挥,这才“刻意伤春复伤别”,把1肚子的悲忿、希望与委屈都写在伤春和伤别这样看似风花雪月的诗作里。――我们要知道,伤春和伤别是历代诗歌的两大主题,写的人很多,那末为何李商隐说“刻意伤春复伤别,人间唯有杜司勋”呢?由于杜牧的伤春和伤别是别有寄托的,不是普通的风花雪月。李商隐说出这两句来,暗含有两个意思:1是“我是你的知音”,2是“你是我的同道”。为何我说这首诗是我们理解《锦瑟》乃至理解李商隐全部作品的关键呢,答案就在这里。 以下逐句来看。“锦瑟无端午10弦”,所谓锦瑟,其实就是瑟,加1个“锦”字1是为了字面漂亮,给人1种高贵华丽的感觉,2是为了凑成双音节词,这都是诗文当中常见的手法。我在《纳兰词典评》里讲过1个“玉笛”的例子:一样描述1支笛子,如果你想表达君子情怀,就说“玉笛”;如果你想表达乡野之情,就说“竹笛”;如果你想表达豪客沧桑,就说“铁笛”。只有笛子是真的,那些玉、竹、金、铁1般都只是诗人为塑造意境而主观加上的修饰,不可认真。就诗人们而言,这些修饰都是意象符号,是1种传统的诗歌语言。 听说瑟这类乐器本来有510根弦,有次太帝让素女鼓瑟,觉得音调过于悲伤,就改了瑟的形制,变510弦为2105弦。(《史记?封禅书》)李商隐说锦瑟“510弦”,说的是传说中的瑟的古制。 问题马上就出现了:通行的瑟,主要就是2105弦的,510弦的瑟仅见于传说,那末诗人为何不说“锦瑟无端廿5弦”呢,这也完全合乎7律的音律呀?――最多见的解释是:诗人写作这首诗的时候,正值510岁左右,所以从锦瑟的510弦联想到自己所度过的岁月。持此论的学者当中,最权威的要算钱钟书了。但如果采信《年谱》,李商隐写这首诗的时候当在大中2年,那时他不过3105岁。(叶葱奇《李商隐诗集疏注?年谱》)看来数字不能指实,否则的话,在3105岁缅怀年华就1定要用含有3105这个数字的东西来起兴,诗就没法写了。 面对这类问题,现代人比前人优越的地方就是可以电脑检索。检索1番,例证就罗列出来了,答案也就呼之欲出了:李贺诗有“510弦瑟海上闻”,有“清弦510为君弹”,鲍溶诗有“寄哀云和510丝”,有“娥皇510弦”,吴融诗有“510弦从波上来”,李商隐自己的诗里也有“雨打湘灵510弦”,有“因令510丝,中道分宫徵”。所以诗人好古,“510弦”可以代指瑟这类乐器,这就是唐朝的1个诗歌套语,并没有甚么深入的涵义。但是,太帝破510弦为2105弦的传说给瑟这类乐器定下了1个悲哀的音调,给这首《锦瑟》也定下了1个悲哀的音调。 解决掉了这个问题,就该揣摩“无端”的涵义了。叶葱奇把《锦瑟》解释为客中思家的诗,从诗人当年的处境动身,认为首句是感叹自己为衣食所迫,远去外地,不能和家人团圆,所以“无端”的用法和杜甫诗中的“邂逅无端出饯迟”相同。(《李商隐诗集疏注》)这也是1个自洽的解释,但我们有两个问题要说:1是杜诗这样用“无端”1词是比较特殊的,这个词在唐朝最普遍的意思和在现代1样,表示“没来由”、“平白无故”;2是清朝的屈复提出过1个具有普适性的读诗方法:1首诗如果没有作者自序,读者也就没必要费力索隐诗歌背后的实事了,就诗论诗也就是了。《锦瑟》正属于背景极难考索的情况,太多地联系实事未必是1种恰当的解读方式。 至此我们知道,“锦瑟无端午10弦”,是1种很“无理”的说辞。锦瑟为何会有510根弦呢?这是“无端”的,没来由的。虽然没有来由,却逼真地以1弦1柱勾起诗人对年华往事的思绪。――“1弦1柱思华年”,所谓“柱”,是琴瑟上系弦、调弦的小木棍,和提琴、吉他上的旋钮是1类的。如果把“柱”用胶黏住,弦就不能调了,这就是所谓“胶柱鼓瑟”。这句诗有两种解释:1是比较实在的,联系上句,诗人从锦瑟没来由的510弦里想到自己行年510;2是以“1弦1柱”指代1音1节,是说诗人从锦瑟奏响的旋律里勾起对青春往事的浮想连翩。 第1种解释在现在的注本里比较常见,但第2种解释才是公道的,缘由除前边提到的那些以外,还有诗句中“华年”的意思。“华年”其实不等于现代汉语里的“年华”,它实际上是“花年”,由于“花”就是“华”。汉字里本来没有“花”字,“花”是后起的俗字,后来约定俗成,才在“花”这个义项上取代了“华”。所以“华年”用在人的身上,特指青春年少的美好时光,4510岁就不能再算“华年”了。我们从宋词里看到对《锦瑟》的化用,宋人就是这样理解的,比如“锦瑟华年谁与度。暮雨潇潇郎不归”、“追怀旧游何在,叹佳期虚度,锦瑟华年”、“家本凤楼高处住,锦瑟华年”、“紫燕红楼歌断,锦瑟华年1箭”。 首联的意思至此就比较明确了:诗人听到锦瑟的旋律,想到了逝去的青春。这1联里最关键的是“无端”1词――年轻人的喜怒哀乐常常比较简单,高兴是由于甚么,伤心是由于甚么,都有逐一对应的关系,说得清,道得明,但人1旦上了年纪,经历很多了,曲折很多了,情绪和事情就没有那末清晰的对应关系了。当1种愁绪出现的时候,你不再说得清到底由于甚么,就像杜牧登上9峰楼,听到角声响起,写下“百感衷来不自由,角声孤起夕阳楼”,角声到底转达了甚么意思呢,其实没有任何意思,但1下子便触发了诗人的万千感受。所以说有些作品需要用岁月去体会,年轻人很难理解得了。 《锦瑟》的“无端”营建出了比杜牧那句诗更加广阔的歧义空间,会让读者想到很多很多。锦瑟为何是510弦,为何不是310弦或610弦,这是问不出所以然的,平白无故的。中年心事浓如酒,多少悲欢离合、酸甜苦辣,纠结在1起,或被1声画角勾出百感,或被1曲锦瑟惹动衷肠,仿佛也是平白无故的,找不出任何明确的因果。 再看颔联两句:“庄生晓梦迷胡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我在《纳兰词典评》的叙言里简单讲过律诗的读法,就用这首《锦瑟》作的例子。我们读律诗,不能像读散文1样,而要像读8股文1样才行。律诗有1套严谨的结构,1共8句话,每两句为1联,构成首联、颔联、项联、尾联4组,这4组构成了“起、承、转、合”的关系,也就是说:首联要给全文开头,颔联要承接上文,也就是承接首联,顺势下笔,项联要转折,尾联作总结。1首律诗就像1篇小型8股文,我们得知道如何从它的结构规则来读。 像《锦瑟》的颔联“庄生晓梦迷胡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在结构上要起到“承”的功能,所以它是上承“锦瑟无端午10弦,1弦1柱思华年”而来的,既然首联的意思是诗人听到锦瑟的旋律,想到了逝去的青春,颔联便应当进入回想才对。 “庄生”1句,用到1个广为人知的典故,即《庄子?齐物论》里梦蝶的故事:庄周回想自己曾梦为胡蝶,悠然畅快地飞舞,完全忘记自己是谁了,忽然醒觉以后,惊奇地发现自己还是庄周。这1刻真是使人恍忽,不知道是庄周梦为胡蝶呢,还是胡蝶梦为庄周? 庄子讲述梦蝶的故事,本是为了说明“物化”这个哲学观念,但诗人不弄得那末深入,只是用它来形容1种似梦似真、疑真疑幻的感觉。此刻沉醉在锦瑟的音乐声中,水样流去的锦样年华在眼前模糊看见,是青春的自己梦到中年听琴,还是中年的自己梦到青春往事,犹如庄周梦蝶,恍忽间无从分辨。 我这样讲,有点把诗句凿得实了,我们无妨把梦蝶当作诗人营建出来的1个意象,1个处处似实、落脚皆虚的意象。
后记 1. 欣赏诗歌,其实和欣赏球赛的道理是1样的。如果你是1个彻彻底底的外行,不熟习双方球员的背景和特点,不了解球队的战役历史,也不晓得比赛规则,那末即使是最顶级的比赛也没法让你取得多少乐趣。你对足球的熟习程度越深,从球赛当中取得的快感也就越大,这应当是1个不言而喻的道理。 欣赏诗歌,和玩电子游戏的道理也是1样:你参与的程度越深,取得的乐趣也就越大。而要想参与得更深,自然就有必要精通游戏的各种规则,熟习游戏的地图和所有道具的特点和使用方法。这应当也是1个不言而喻的道理。 但是,使人难以置信的是,很多人在欣赏诗歌的时候,却提出了1个完全相反的主张:摆脱注释,摆脱1切背景知识,只凭“最直接的心灵的感悟”,由于“美是不可言说的”。 好吧,即使“美是不可言说的”,但我们不需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领会诗歌之美吗?而理解诗意就需要许多扎实的工作了。况且,美不1定就是不可言说的,只不过有人愿意把它言说出来,而有人作了相反的选择。这看上去应当属于生活态度的问题,不管哪一种选择都无可厚非。 美如何可以被言说出来呢?道理其实非常简单。人体为何看起来是顺眼的,“大师”们可以说人体是得造化之妙,蕴宇宙之气,法阴阳,合5行,有神鬼莫测之机,天地包藏之妙,但是,也能够有非常朴素的解释:由于人体是中轴线对称的。 因而有人会问,维纳斯断了臂,美在哪里呢?其实这个雕像在断臂以后仍然是中轴线对称的,并且给人以更多的发挥想象力的空间,这和诗歌的“歧义空间”正是一样的道理。我们还可以反过来假想1下:如果断臂维纳斯的雕像只断掉了1只胳膊呢? 道理就是这样简单,之前我乃至没想过这是1个需要解释的问题。我在《人间词话讲评》叙言里的1段话一样适用于这里:文艺理论的1大功能就是把所谓不可言说的东西言说出来。但是,其实不是所有人都愿意这么做,也不是所有人都同意这么做,乃至有人觉得似懂非懂的朦朦胧胧的感觉才是最好的,这也无可厚非。“禅客相逢唯弹指,此心能有几人知”,我尊重弹指派的深不可测,但我是讲理派。 2. 人们的审美标准其实不是1成不变的,旧有的唐诗选本未必合适现在的时期了。《唐诗3百首》是清朝的蒙学读物,《唐诗选》也已是几10年前的选本了,带着那时独有的时期烙印。而我这本书,选讲的是1些风格上带有唯美主义偏向的诗歌,是唐诗中最美丽的那些作品。这样的选讲标准如果放到过去,肯定是要遭到批评的。 这本书的初衷,是要做1个古典诗词的普及读本,要有1些“畅销书化”的写法。我非常认可的要求,也承认这比较符合市场需求。事实上我在之前也写过这样的作品,书也颇能为市场接受。但有些事,道理虽然想得明白,却很难1而再、再而3地放弃自己想要做得更加专业1些的想法。1坐在电脑前边,总是不自觉地想要写得更好1些,会拿出1点畅销书市场绝不需要的专业精神。但是,在1个连专家们都不断跨出专业、牺牲专业精神以投身于大张旗鼓的玩票事业的时期,我这1点点笨拙的火花也不知道还会闪烁多久。 这本书,内容上我有时也会用上1些论文的笔法,对1些诗歌史上的疑问问题作出适度的辨析,得出自己的结论,希望这个通俗读物也能有1点点的学术价值,但在情势上用的是散文的情势,希望读者能取得1种轻松愉快的浏览体验。 希望我做到了。 作者 2009年5月
苏缨 著名诗词研究点评家,著有《纳兰词典评》《纳兰典评宋词英华》等,均为畅销之作,深受广大读者欢迎。其文华丽优美,精奥深微,轻灵流畅,可谓现今顶级的诗词研究点评美文。
叙言 小径分岔的花园,与通向花园的所有小径 这篇文章的题目很怪,我知道。但我不打算改,它准确地表达了我对诗与世界的关系的理解:诗可以延伸出通向世界上任何1个地方的路,包括宇宙和心灵;世界上任何1条路最后都会归于诗,哪怕这条路1开始和诗南辕北辙。下面的章节,是我在诗中走过的某几条路,我约请你与我同行。不过请你注意,这是1次奇怪的旅行,同1条路其实不1定通往同1个地方。 暗号?川端与“底” 我知道1个关于川端康成的秘密,这个秘密,连他自己也不知道。 穿过县界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夜空下1片白茫茫。――这是《雪国》的开场白,它的日文原文是:“国境のLいトンネルをiけると雪国であった。夜の底が白くなった。”(“底”在日文中是“底部”的意思)从开场白开始,川端就使用了“底”字,接着会发现,《雪国》中“底”出现的频率高到不自然的地步,而且相当多的时候并没有使用“底”字的必要。为何迷恋“底”字?背后隐藏着怎样的讯息? 川端先生已离开人世310余年,为何会有那末多“底”已永久成谜,即便川端先生仍在世也未必能解开这个谜,也许先生自己也没有正确答案。有些暗号无人能解,无人知道那暗号所对应的真相,包括当事人。但正是由于没有标准答案,或说到处都是正确答案,这些暗号才显得语重心长和引人入胜。 诗中藏匿着数量惊人的暗号,诗人都没发现,你有无发现?读这本书后,你能发现几个? 捕捉?傅科摆 1851年,在巴黎,法国物理学家傅科为了颠覆《圣经》中所说的“大地是静止不动的”,制作了1个由67米的绳索和28公斤的摆锤组成的摆。摆锤下方是巨型沙盘,用于记录摆锤的运动轨迹。如果地球1动不动,那末摆应在沙上画下唯逐一条轨迹――但是,摆每过1个周期,就会偏离原来的轨迹1点,两个轨迹之间相差约3毫米。这3毫米,正是地球以子弹速度不停旋转的证据。 地球自转在傅科摆出现之前就存在,在傅科摆将来灭亡以后也会继续存在,傅科摆和地球的生命比起来,可以疏忽不计。但,生命短暂的傅科摆证明了地球自转永久的存在。诗与傅科摆是同类,诗用有限之文字表现无穷之空间、时间与心灵。1次哭泣,1团云烟,1枚手印,皆因诗成为永久的存在。 科学家捕捉地球的脉搏,用傅科摆演示;诗人捕捉灵魂的颤动,用诗篇转达。傅科摆让人类了解地球,诗篇让人类了解自己。傅科摆与诗的区分在于,傅科摆会死亡。 魔术?犹大之窗 《犹大之窗》是美国侦探小说家狄克森?卡尔最精彩的1次“不可能犯法”:两个人进入封死的房间后,其中1人堕入了15分钟的昏迷状态,不过15分钟,罪行――不,说是“魔术”更准确些――已产生。在这密闭的、反锁的、与世界隔绝的房间里,另外一人已被谋杀,但昏迷者却不是凶手。如果不是神干的,那末这房间1定有着1扇只有凶手才看得见的犹大之窗。犹大之窗,不是1扇真的窗,是罪犯用灵活头脑和周密逻辑找出的常人的思惟死角,是完成这出不可能犯法的最好角度。是魔术,更是艺术。 诗人时时都在制造“不可能犯法”,带着诗般的杀意。他们在符号的海洋中寻觅那朵能将读者淹没窒息的浪花,企图用1句话、1个字乃至1个标点伏击读者,完成注入气力、抽去温度、剥离思考、阻截血液活动等高难度动作。他们终生都在寻觅通向本身和他人心灵的犹大之窗,进入那栖息在身体里的、上锁的房间。 反射?罗氏墨迹测验 罗氏墨迹测验,是1种人格测验方法。测验者向被试者显现各种由墨渍偶然构成的形状,让被试者在无拘束的环境中自由联想。被试者的联想,就是其个性的真实反应。联想的顺序及结果,即是其思想运行的轨迹。 诗如墨迹,色彩和形状是固定不变的,是创作者赋予的。但从解读开始,就已成为读者的作品,是读者与诗的化合物。1个人解读1首诗,即是在照灵魂的镜子,通过诗这1镜面反射出灵魂的色彩与形状。你对诗的解释,就是1份灵魂诊断书。如果没有做过罗氏墨迹测验,无妨读诗看看,效果1样,且测验品美很多。 征服?CS 诗人和读者的关系并没有想像中那末友好、和谐,乃至恰恰相反,他们好比CS游戏中的反恐先锋与武装暴徒,上演着剧烈的对抗。诗人是热血澎湃的反恐先锋,子弹是语言、结构、情感、思想和意象,每发都瞄准读者的心脏,等待他们投降;读者是武装暴徒,或左右躲闪,或束手待毙,有时被子弹打穿了胸膛,有时安然无恙。奇怪的是,被打穿胸膛的从此爱上杀戮者,而安然无恙的,其实不感激主的善良和攻击者的手下留情。 被诗征服,大概是这世界上最美好的失败方式。在诗的战场上,我渴望这样的失败。 走过了通向花园的所有小径,我们真的走进了小径分岔的花园了吗?末了,以卡尔维诺的话作结:“我对文学的前程是有信心的,由于我知道世界上存在着只有文学才能以其特殊的手段给予我们的感受。”希望这本书给予你丰富的感受。 毛晓雯 2009年5月
诗可以延伸出通向世界上任何1个地方的路,包括宇宙和心灵,世界上任何1条路最后都会归于诗,哪怕这条路1开始和诗南辕北辙。 能够看到这么精美的语句,这让我激动不已,好书其实不需要太多,1两本这样的经典就足够了。 书到的以后当我打开包装, 就知道, 自己这次买的书很值得收藏。 印刷质量很好, 插图精美的我都想放大以后当做海报。文字精致优雅,淡淡的, 淡淡的感觉~ 书如其名, 当得起“唯美” 2字~ 内文的插图超级漂亮,这个做插画的“蓝”真是非同1般啊,佩服 这样精美的包装设计,与苏家小妹的美文珠联璧合,可说是相互照映。 能够将唐诗解析得如此深入浅出,如此文辞优美,舍苏缨其谁?
上一集:没有了 下一集:
相关文章:&&&&&&&&&&
最新添加资讯
24小时热门资讯
附近好友搜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美得令人窒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