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是肥的一种吗 可以硅对水稻的作用使用吗 效果好吗 有什么好处

硅肥----世界第四大元素肥料
第一节&硅肥是世界第四大元素肥料
硅肥是一种新型肥料,被国际土壤界列为继氮、磷、钾之后的第四大元素肥料。主要用于水稻、小麦、玉米等喜硅作物,尤以水稻对硅最敏感。水稻素有硅酸植物之称,在缺硅土壤上施用硅肥可以增强水稻抗病能力,提高结实率,促进干物质的累积进而增加产量,并有改善米质的作用。硅肥抗稻瘟病的效果最显著,白浆土、草甸土、老稻田都属缺硅性土壤,在稻瘟病重发地区,更应注意对硅肥的施用,水稻施用硅肥后,能够促进水稻生长发育,提高抗逆性。主要表现增加分蘖率,提高有效收获穗数;增加水稻自身抗病能力,即使水稻感染上病害,也可以使病斑硅质化,控制病斑发展。其次是抗褐变穗、纹枯病。
第二节&硅肥能改变作物品质特性
★施用硅肥可令农作物虫少、病少、品质好、产量高,作物抗倒伏能力提高达85%以上
★各类虫害减少25%-50%。
★各类病害发病率下降45%-95%。
★施用硅肥后,果实病斑少、畸形果率大大降低,可令果型端正、着色好、使之色香味形俱佳,硬度高,耐储运,果实保鲜期延长50%-210%,商品果率大大提高,卖相好
★硅肥能增强作物对病虫害的抵抗力,可以减轻甚至消除病虫害。
第三节&科技部
在国家科技部公布的新一批九五重点科技成果推广项目中,硅肥名列榜首。
★硅肥在日本等发达国家已经使用了多年,日本政府于年就以肥料法的形式将硅肥确定并大面积推广使用,硅肥的大量施用给日本农业带来了高效益,目前,在日本农民使用肥料首先考虑的就是硅肥。
第四节&高产不优质问题
如何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高产不优质、优质不高产问题?
第五节&硅是品质元素
第二章&硅的作用
1.硅是植物体组成的重要元素之一。
2.硅肥能提高作物的光合作用。
3.硅肥能减少作物病虫害的发生。
4.硅肥能提高作物的抗倒伏能力80%以上。
5.硅肥可使作物体内通气性增强,
6.硅肥能增强作物抗逆性。
7.硅肥能增强瓜果类作物的花粉活力。
8.硅肥能很好的调节作物对氮磷钾各元素的平衡吸收。
9.硅肥是保健肥料。
10.硅肥是品质肥料。
“迈尔”多元素硅肥——山西迈尔肥业
联系电话: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农业百科大讲堂
水稻施肥方法
&&&&1、水稻一生需要哪些营养元素?
  水稻生长依靠地上部的叶、叶鞘和茎吸收光、热和二氧化碳,依靠地下部根吸收水分和各种营养元素制造有机物质。这些营养元素中有大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特种元素。大量元素有碳、氧、氢、氮、磷、钾、钙、镁、硫,微量元素有铁、锰、钼,特种元素有硅等,共16种元素。
&&&&2、水稻吸收各种养份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水稻对养份的吸收利用受两规律的支配:一是报酬递减规律:不论施何种元素,当施用量在一定范围时,产量随施用量超过一定限度后,施用量再增加产量反而降低,这种现象在三要素中以氮肥表现最为明显,其次是磷肥。
  不能替代规律:在任何情况下,水稻所需的各种营养元素的数量之间,不但有一定的比例范围,而且各种元素又都有特定的功能和生理作用,相互之间虽有联系,但不能替代,只要有一种元素供应不足,这种元素就成为提高产量的限制因素。
&&&&3、为什么水稻生产中强调多施有机肥?
  有机肥料含有机质多,腐熟后腐殖质多,养分齐全,质量高,肥效期长,既有缓效作用,并有胶体的性质。它的粘结性、吸附性和代换量都很高,因此具有改善土壤不幸、增加团粒结构,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是良好的土壤改良剂。但近年来北方稻区的有机质肥料施用量很少,稻田土壤中缺乏有机质,有机质少的稻田不抗旱、不保水,板结严重,透气不良,根系发育不好,经常出现缺素僵苗和早衰倒伏现象。造成减产,所以水田必须增施有机肥料。
&&&&4、氮、磷、钾对水稻的生理作用是什么?缺素症状和过量的害处是什么?
  氮,是植物体内蛋白质的成分,是叶绿素的主要成分,可促进根茎叶籽实的发育,缺乏氮时,水稻会叶色黄绿,叶片狭小,植株矮;茎秆硬而细小,穗子短小;不发根,不发蘖。氮过量时,水稻会叶色浓绿,叶片宽大下垂;分蘖多,但软弱。
  磷,是促进根系发育和养分吸收;增强分蘖势,籽粒充实;增加淀粉合成;加强各生长点的发育。缺乏磷时,叶片暗绿,叶片狭窄,有赤褐色斑点;分蘖少,严重缺乏时停止生长,不分蘖;延迟成熟,籽粒不饱满;磷过量时的害处不明显,但无增产作用,还会引起缺锌症而减产。
  钾,淀粉、纤维素的合成和体内运输时不能缺钾,钾是提高根的活力、延缓叶片衰老,同时能增强抗御病虫害等灾害的能力。缺乏钾时水稻的叶色暗绿、叶片宽而短,出现棕色斑点,叶尖及叶边缘卷曲,叶远看似火烧;根短而细,秆弱易倒伏,钾肥过量无害处,但无明显增产现象。
&&&&5、生产500公斤稻谷需要氮、磷、钾三要素各多少?
  杂交稻需氮肥13公斤,磷肥7。5公斤,钾肥21公斤。
  常规稻需氮肥15公斤,磷肥8。5公斤,钾肥22公斤。
  氮、磷、钾的比例为2:1:3。
&&&&6、水田生产怎样提高氮肥和磷肥的利用率?
  氮:深施基肥;可提高氮肥利用率10-15%。
  磷:集中施磷比分散施磷的利用率显著提高。
  (1) 蘸秧根;
  (2) 插秧前1-2天集中施肥;
  (3) 将磷肥施用于绿肥,通过绿肥利用磷肥;
  (4) 把绿肥做水田基肥。
&&&&7、水田生产为什么要施用钾肥?钾肥种类有哪些?
  水田的耗钾量很大,近年来缺钾水田逐年增加,施钾肥对提高水稻单产有显著作用。目前钾肥有KCL、K2SO4,草本灰等。
&&&&8、目前,我省稻区常用施肥方法有哪些?
  水稻施肥有基肥和追肥两种。插秧前结合水耙地时施肥统称基肥,过去以农家有机肥为主,现在是有机肥和化肥同时施用。插秧后施肥,统称追肥,有返青肥、分蘖肥、穗肥、粒肥等。
&&&&9、为什么要强调层施肥?
  化肥深施的好处很多,深施在还原层中,铵态氮稳定,利用率高。各地试验结果:碳酸氢铵深施工比表面施利用率提高13-19%,1公斤化肥能增产1.5公斤稻谷,尤其在碱性土壤效果更突出。化肥深施不仅能大幅度提高肥效,减少铵的挥发,降低了氮素渗漏流失,增加了水稻吸收利用率,而且能够达到前缓、中稳、后劲长。深施肥肥效长达40-50天,改变了表层失肥的前猛、中弱、后劲差的弱点,提高了结实率和粒重,是高效益施肥的好办法。
&&&&10、怎样施好底肥和分蘖肥?
  依据水稻需肥规律和分蘖需要,蘖肥分三次施,既能提高利用率又有利于促进分蘖。第一次在插秧后5-7天亩施硫铵7。5公斤,可用些过磷酸钙和硫酸锌等,第二次要重施,隔10-20天,第三次追要注意促进平衡生长,分蘖结束前5-10天施入。
&&&&11、怎样施好穗肥和粒肥?
  在水稻高产栽培中,施用穗肥很重要,能增加颖花数量和促<
我要分享到:
关键词阅读:
·······
·······粉煤灰硅钙肥的增产原因及其有效施用条件--《土壤》1986年02期
粉煤灰硅钙肥的增产原因及其有效施用条件
【摘要】:正 粉煤灰硅钙肥是火力电厂在粉状燃煤中加石灰石燃烧后,经水淬磨细而制成。它的主要有效成分是硅和钙,所以称为硅钙肥。其肥效、增产机理及有效施用条件等问题,是国家环保部门、肥料生产和使用单位以及农业科技人员十分关心的问题。以往我们曾就其中某些方面作过简单报导,本文主要对硅钙肥的增产原因及有效施用条件作一些探讨。
【作者单位】:
【正文快照】:
粉煤灰硅钙肥是火力电厂在粉状燃煤中加石灰石燃烧后,经水淬磨细而制成。它的主要有效成分是硅和钙,所以称为硅钙肥。其肥效、增产机理及有效施用条件等问题,是国家环保部门、肥料生产和使用单位以及农业科技人员十分关心的问题。以往我们曾就其中某些方面作过简单报导,本文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任庆华;赵明琦;;[J];安徽冶金;2005年01期
肖厚军,刘友云,徐大地;[J];耕作与栽培;1995年06期
廖宗文,林东教,江东荣,王卫红,温志平;[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1993年04期
白进伟,邓跃全,胡亚敏;[J];化学工程师;2002年05期
梁永超,陈兴华,王大平;[J];江苏农业学报;1991年04期
邓跃全,金成昌,田永清,向先明,张思林;[J];矿产综合利用;2001年04期
张海楼,娄春荣,董环,王秀娟;[J];辽宁农业科学;2005年03期
杨丹;刘鸣达;姜峰;张玉龙;;[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2年04期
李春花,刘新保,褚天铎,杨清;[J];土壤肥料;1999年05期
邓跃全,陈红春,陶诗顺,田永清,张思林,申俐俐;[J];土壤肥料;2004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杜建雄;[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刘鸣达;[D];沈阳农业大学;2002年
柴琦;[D];兰州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宋云鹏;[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杨晓东;[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王丽培;[D];河南农业大学;2010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何电源,臧惠林,张效朴;[J];土壤学报;1980年04期
张效朴,臧惠林;[J];土壤;1982年05期
臧惠林,朱赞杰,王应铨;[J];土壤;1984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翠珍,邵长泉,孟凯,泉维洁,侯晓芳,邹强,胡富贵;[J];山东农业科学;1999年06期
陈灵因,孟力,苏少宝;[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03期
李奕松,何方,黄仲青,高灿红;[J];安徽农学通报;1998年03期
董飞;卢瑛;闫秋艳;张琳;潘琦;;[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3期
喻谨;姚曦;汤锋;岳永德;;[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姜福臣,张相林;[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1995年02期
高红莉,蔡德龙,贾建新,朱丽君;[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年04期
彭嘉桂,卢和顶,罗涛,林炎金,蔡阿瑜;[J];福建省农科院学报;1994年03期
高尔明,赵全志;[J];耕作与栽培;1998年05期
马朝红;杨利;胡时友;;[J];湖北农业科学;2009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鸣达;[D];沈阳农业大学;2002年
江立庚;[D];南京农业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喻谨;[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杨曾平;[D];湖南农业大学;2006年
范方军;[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泉维洁,邹强,杜春祥,张翠珍,邵长泉,孟凯,刘光栋;[J];山东农业科学;1999年05期
李海云,王秀峰,魏珉,邢禹贤,崔秀敏;[J];山东农业科学;2002年02期
陈振德,陈建美,何金明,蔡葵,王佩圣,陈雪辉;[J];山东农业科学;2002年02期
张翠珍,邵长泉,孟凯,泉维洁,侯晓芳,邹强;[J];山东农业科学;1998年04期
纪艳青;王秀峰;魏珉;杨凤娟;;[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2期
张云龙;李军;;[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0期
张翠珍;邵长泉;孙汉水;;[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2期
雷雨;黄云;杜哓宇;李仁江;;[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3期
柳建国,柯建国,陈长青,张斌,张桃林;[J];安徽农业科学;1998年04期
徐景梅;张素萍;魏保权;马利;;[J];现代农业科技;2007年19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继朋;[D];中国农业大学;2003年
刘鸣达;[D];沈阳农业大学;2002年
杨凤娟;[D];山东农业大学;2006年
高青海;[D];山东农业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子英;[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王思萍;[D];山东农业大学;2005年
杨晓玉;[D];山东农业大学;2008年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刘荣;王喜艳;张恒明;张亚文;;[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1期
唐晓春;石辉文;冯泽民;马祥林;齐国栋;;[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4期
徐晓晖;林海芳;邹克琴;;[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5期
任庆华;赵明琦;;[J];安徽冶金;2005年01期
李慧;杨国福;;[J];现代农业科技;2008年09期
常洪;杨步琴;顾国俊;;[J];现代农业科技;2012年02期
王厚鑫;刘鸣达;张惠;史长华;;[J];北方园艺;2007年09期
汪秀芳;叶文;陈圣宾;关少华;杨伟伟;李振基;;[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7年06期
李丽群;陶莲;周禾;;[J];草地学报;2012年01期
刘爱荣,张远兵,单慧频,束良佐;[J];中国林副特产;200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唐建军;李达模;;[A];青年生态学者论丛(一)[C];1991年
张国良;戴其根;王建武;张洪程;霍中洋;凌励;王显;张军;;[A];中国作物学会栽培专业委员会换届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贺瑞飞;郭占成;;[A];运输噪声的预测与控制——2009全国环境声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张贺顺;马洪斌;;[A];2010年全国炼铁生产技术会议暨炼铁学术年会文集(上)[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培英;[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杜建雄;[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蔡妙珍;[D];浙江大学;2003年
刘鸣达;[D];沈阳农业大学;2002年
向万胜;[D];华中农业大学;2003年
田小海;[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魏国强;[D];浙江大学;2004年
万建林;[D];南京农业大学;2003年
郭玉蓉;[D];甘肃农业大学;2003年
熊汉锋;[D];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喻谨;[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苏秀伟;[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刘青;[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宋云鹏;[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杨晓东;[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段娇娇;[D];兰州大学;2011年
高臣;[D];吉林农业大学;2011年
许文燕;[D];中南大学;2011年
李志强;[D];石河子大学;2011年
聂素梅;[D];河南科技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效朴;臧惠林;罗玉梅;钟应东;;[J];广东农业科学;1981年06期
,魏昭芳;[J];热力发电;1981年05期
范业成,陶其骧;[J];土壤肥料;1979年06期
史陶钧,朱荫湄,鲁如坤;[J];土壤学报;1979年04期
何电源,臧惠林,张效朴;[J];土壤学报;1980年04期
臧惠林,张效朴,何电源;[J];土壤学报;1982年02期
秦遂初;;[J];浙江农业科学;1979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赵继文,陈翠霞,胡玉香,张进忠;[J];土壤肥料;2000年05期
张军;[J];土壤肥料;2003年03期
武建华,王永明,孟晓民;[J];山西农业科学;2002年03期
孙本源;;[J];北方水稻;1993年04期
张福顺;[J];农业新技术;2004年02期
魏成熙;欧阳昌亭;朱正国;;[J];耕作与栽培;1993年03期
王解丑,孟晓民,臧延生,刘文辉;[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7年03期
赵永刚;;[J];农村科学实验;2010年12期
张福顺;;[J];农业新技术;2006年03期
;[J];农业科技通讯;198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建国;张杨珠;曾希柏;周卫军;周清;;[A];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8年
程建峰;潘晓云;郭冬青;;[A];2006年中国植物逆境生理生态与分子生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叶进;柳剑;刘玲;李刚;刘熙翠;;[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2)[C];2009年
林琪;李京涛;刘树堂;刘义国;黄令峰;;[A];作物逆境生理研究进展——中国作物生理第十次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7年
彭亿;李裕元;李忠武;潘春翔;叶芳毅;张嘉超;谢小立;;[A];第五届中国青年生态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王喜枝;王立河;曹雯梅;介晓磊;王应君;孙斌;刘松涛;王立秋;;[A];河南省植物生理学会三十周年庆典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周庆宏;崔峻;杨红明;;[A];昆虫学创新与发展——中国昆虫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黄志向;;[A];第八届全国青年土壤暨第三届全国青年植物营养与肥料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教授
梁永超;[N];农民日报;2011年
吴江农;[N];中华合作时报;2000年
刘国信;[N];山西科技报;2002年
曹涤环;[N];中华合作时报;2005年
王玉堂;[N];农民日报;2002年
植文;[N];山西科技报;2000年
江丽;[N];山西科技报;2000年
肖中;[N];农民日报;2002年
丁亮;[N];山西科技报;2000年
李大刚;[N];农民日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曾平;[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王姗娜;[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鲁艳红;[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裴雪霞;[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薛晓辉;[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0年
廖育林;[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史静;[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曾路生;[D];浙江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燕;[D];郑州大学;2012年
贺帆;[D];湖南农业大学;2003年
向艳文;[D];中南大学;2009年
马境菲;[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陈秦;[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蒋要卫;[D];河南农业大学;2006年
闫鸿媛;[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杨晓东;[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张弛;[D];浙江大学;2002年
王利静;[D];河北农业大学;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水稻栽培200问
我的图书馆
水稻栽培200问
2011415.4100200044606.6929%200030504.57520%20005988590%190171341531.8%22.4%20003.89666.7㎡259.4㎏。但各国的单产差异很大,单产最高的国家是澳大利亚,全国平均为每公顷9.66吨,以次为美国7.04吨、日本为6.70、韩国为6.59吨和中国为6.23吨。水稻是中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稻米历来是中国人的主食。中国的水稻面积占总粮食面积的30%,但总产量却占粮食总产的40%。1996年后我国成为水稻净出口国,1998年后,成为世界第四大稻米出口国,对世界的稻米市场作出重要贡献。
东北稻区的水稻面积在2005年时已发展到335万公顷,占全国水稻面积的11.6%,占粳稻总面积的45.9%。全国水稻生产中东北水稻面积虽小,但产量潜力和进一步扩大面积的潜力大,米质优,商品率高,内销外贸前景广阔,在稳定市场,保障口粮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2、吉林省水稻生产有什么优势?
吉林省地处东北腹地,高纬度地区,水稻生产历史悠久,农民的技术水平高,有良好的水质、气候、土壤,生态环境有利于水稻生长,水稻病虫害相对少。在水稻生育期内,日照时间达13~16小时,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水稻生长和干物质积累,水稻出穗后最高气温一般不超过30度,不易出现高温效应等有着天然生产优质稻谷的条件,是北方寒冷稻作区优质稻谷的主要生产地区。但吉林省地处长白山地区,东部山区、半山区生育期短,冷害发生频率高,产量不稳,中部地区水源不足,限制水田面积的增加,西部地区盐碱较重影响提高米质,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和新一带农民数量的增加农民的技术水平掺差不齐等不利因素。
2006年吉林省的水稻面积1100万亩左右,水稻面积已接近极限,进一步增加面积的空间很小。因此水稻总产100亿斤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产量就应在提高单产上下功夫。另一方面一定要充分挖掘独天得后的优势自然条件,大力发展优质稻谷,增强市场的竞争力,增加效益。
198150%101989199420809021
666.7㎡800㎏的高产水平,而且均已有超级稻品种审定和大面积推广。我省育成的吉粳88和辽宁育成的沈农265就是其中的两个代表品种。
水稻的“两性一期”是指水稻的感光性、感温性和基本营养生长期。由于基本营养生长期也称为基本营养生长性,故水稻的“两性一期”亦称为水稻的“三性”。
水稻的感光性,是指水稻对日照时间的反应特性。水稻是短日照作物,只有在日照时间短于一定的临界值时,才能进行幼穗分化和抽穗。缩短日照可提早这一进程,延长日照则延迟这一进程。有些水稻品种感光性强,有些水稻品种感光性弱。
水稻的感温性,是指水稻的生育转变(营养生长转为生殖生长)受温度条件显著影响的特性。水稻是喜温作物,高温可以促进其生育转变,使生育期缩短。如果温度始终保持在生长起点和发育起点之间,水稻就只能生长而不能开花结实。同感光性一样,有些水稻品种感温性强,有些水稻品种感温性弱。我国的大部分水稻品种都是感温性强,感温性弱的只有极少数。
水稻的基本营养生长期是指水稻在充分满足温度(高温)和光照(短日照)等条件下进行生育转变所需的最短的营养生长期。水稻的基本营养生长期变幅一般为15~50天,其中,感光性强的水稻品种都较短,而感光性弱或迟钝的品种都较长。
水稻的“两性一期”在生产上可以指导水稻的科学引种。南方的品种向北引种时,往往生育期延长,而北方或高海拔的品种向南方或低海拔引种时,往往生育期缩短。因此,引种通常在同纬度同海拔地区间进行。我省引进北方(黑龙江)品种时应考虑晚一些熟期品种,引进南方的品种时品种熟期应早一些,而且与我们距离越远引进的品种熟期越晚或早。
41n-3)52272%
水稻根系属于须根系。根据发生的先后和部位不同,可分为种子根(胚根)和节根(不定根、冠根)两种。
种子根分为初生胚根和次生胚根,初生胚根为1条,直接由胚的胚根长成,次生胚根为1~4条,由中胚轴上长出(只在深播或化学药剂处理时才发生)。种子根垂直向下生长,作用是吸收水分、支持幼苗,一般待节根形成后即萎枯。
节根是从植株基部茎节(包括分蘖节)上长出的不定根,数目甚多,是水稻根系的主要部分,因其环生于节部,形似“冠”状,故又称冠根。节根按着生位置可分为上位根和下位根。上位根较细较短,一般横向或斜向伸长,分布于土壤的上层和中层。下位根较粗较长,多分布于土壤中层或斜下层。随着分蘖的增加,根群也逐渐发展,可以有多级分枝。直接由茎节上伸出的称一级根,自一级根伸出的称二级根,依次可以生出六级根。一般老根呈褐色,新根呈白色,新根近根尖部分生有根毛,级次越高则根毛越少,六级根不生根毛。土壤疏松或通气性好时,根毛较多,长期淹水或氧气缺乏时根毛很少甚至没有,分枝根的级数和数量也少。
水稻根系的分布,在不同生育时期不同。在分蘖期,一级根大量发生,但分布较浅,多数在0~20厘米土层内横向扩展呈扁椭圆形;在拔节期,分枝根大量发生,并向纵深发展,至抽穗期,根系转变为倒卵圆形,横向幅度达40厘米,深度达50厘米以上;在开花期,根部不再继续绅展,活动能力逐渐减退;接近成熟期时,根系吸收养分的能力几乎完全停止,这时所需的养分全靠植株体内的养分转移维持。从总体上看,水稻根系主要分布在0~20厘米土层中,约占总根量的90%。从全生育期看,水稻在抽穗期根量达最大值。
水田中水稻的根系由不同年龄的根组成,由于土壤氧化还原性质的影响,各年龄的根有白色、黄褐色、黑色和灰色等。根的不同颜色,反映了根的不同活力情况。
白根一般都是新根或是老根的尖端部分,这些根泌氧能力强,能使周围的土壤呈氧化状态,形成一个氧化圈,将其周围的可溶性二价铁氧化成三价铁沉淀,使其不聚积在根的表面,保持了根的白色。白根有很强的生理功能,生命力和吸收能力都很强,所以说白根有劲。
黄根一般出现在老根和根的基部表面。这些根因为老化,外皮层细胞壁增厚,泌氧能力下降,氧化范围缩小到贴近根表,三价铁沉积在根上,成为黄褐色铁膜。这层铁膜有保护作用,可防止有毒物质浸入根的内部,但这种根系吸收能力大大减弱。所以说黄根保命。
长期淹水以后,由于土壤内氧气不足,二价铁较多,同时,有机质进行嫌气分解,产生硫化氢等一系列有毒物质。当硫化氢和二价铁相结合时,便生成硫化亚铁(黑色)沉淀在根表,使根变成黑色。这种根生理机能进一步衰退。所以说黑根生病。
当土壤中还有一定数量的二价铁存在时,可以及时清除硫化氢的毒害作用,对水稻生长是有益的。若土壤缺少铁元素,硫化氢得不到消除,对根的毒害作用就更大,能抑制根系的呼吸作用和吸收功能,使稻根中毒死亡。硫化氢中毒症状是,拔起稻苗观察根系呈灰色水渍状,有臭鸡蛋气味。所以说灰根要命。
前面已经谈到,水稻在长期淹水情况下,土壤通气状况不良,氧气不足,就会产生大量的还原性物质如硫化氢和二价铁离子,当硫化氢和二价铁结合时,就生成了黑色的硫化亚铁,硫化亚铁沉积在根表面,使根变成了黑色。所以,水稻黑根的产生归根结底是由于土壤通气状况不良造成的。这就要求水稻的栽培管理无论在秧田还是本田都不能长期淹水,秧田要尽量保持良好的通气状态,本田则应保持浅湿干或湿润状态,必要时还要晾田或晒田,以调节土壤的通气状况,从而减少黑根的发生。
水稻的叶分为鞘叶(芽鞘)、不完全叶和完全叶三种。
鞘叶即芽鞘在发芽时最先出现,白色,有保护幼苗出土的作用,特别是在旱播情况下。
不完全叶是从芽鞘中抽出的第一片绿叶,一般只有叶鞘而没有叶片。在计算主茎叶片数时通常不计入。
完全叶由叶鞘和叶片组成。叶鞘和叶片连接处为叶枕,在叶枕处长有叶舌和叶耳。叶鞘抱茎,有保护分蘖芽、幼叶、嫩茎、幼穗和增强茎秆强度,支持植株的作用。同时,叶鞘又是重要的贮藏器官之一,叶鞘内同化物质的蓄积情况与灌浆结实和抗倒伏能力有很大关系。叶片为长披针形,是进行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在栽培中,叶片的长短、大小和数量对产量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
叶片、叶鞘、叶枕、叶耳、叶舌以及芽鞘常有绿、红、紫等不同颜色,是识别品种的重要特征。
根据水稻叶片的着生部位、形态特征、生理特性和对各器官建成的作用等,水稻叶片可以分成三组。
第一组,近根叶,又称营养生长叶。此组叶片为茎生叶前第2叶及以下各叶,着生在分蘖节上,叶鞘呈扁三角形,中肋明显,叶腋间能产生分蘖,叶节部(叶鞘与茎节连接部)能发根。近根叶的直接作用是提供分蘖、发根以及基部节间组织分化等所需的有机养分,其后效应是为壮秆大穗形成奠定物质基础。
第二组,过渡叶,即分蘖末期至穗分化始期长出的2~4叶,因品种不同而有差异。它们中的最下一叶叶鞘在地下非伸长节上,其余1~3叶均为基部的抱茎叶。过渡叶叶鞘圆形,中肋不明显,叶腋内一般不发生分蘖,下部2叶的叶节上发生次生根。其功能从分蘖末开始,一直延续到抽穗前后。它们是根系生长,茎秆伸长充实,幼穗分化和发育及籽粒形成的有机营养的主要供给者。
第三组,茎生叶,或称生殖生长叶,为最上部3片茎生叶。其功能期始于颖花分化期,一直延续到成熟期前。它们对提高结实粒数和促进中上部节间的发育、籽粒的灌浆、结实等起重要作用。
90%90%90%232∶21145
水稻叶龄是指主茎的出叶数目,水稻秧龄是指植株的生育天数。二者都是表示水稻植株生育进程的。
叶龄的计算以主茎上长出的最新叶片为准,如长出第7张叶片时,叶龄为7;当第8张叶片未完全展开时,以展开部分占第7叶的比例计为小数,如展开叶长度达第7叶长度的三分之一时,叶龄计为7.3。秧龄的计算一般以出苗后秧苗经历的天数计。以上是单个植株计算叶龄和秧龄的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往往是针对群体,一般要同时调查多株(>20),以其平均值来表示。
叶龄指数是指水稻主茎上所观察到的叶片数占该品种主茎总叶数的百分数。用公式表示为:
(1)用叶龄代替秧龄,确定适宜的移栽期。
(2)出叶速度可作为肥水管理的一项动态指标。如在分蘖期,肥水管理适当,外界环境条件适宜,主茎出叶迅速,一般每隔5天左右出1片新叶,标志着分蘖增长迅速,有利于提高有效分蘖率。反之,出叶速度慢,就应采取措施加以促进。
(3)用叶龄指数预测幼穗分化开始日期和发育时期,进而采取相应的栽培措施,达到促花保花,提高结实率的目的。如不论品种、栽培时期如何,叶龄指数达78左右,即为第一苞分化期;达85时为二次枝梗分化期;达97左右为减数分裂期;花粉母细胞充实并形成外壳的时期,即剑叶伸长终止期,叶龄指数为100。
16.什么时期出生的分蘖才能形成有效穗?
有效分蘖是指最后能形成有效穗并结实的分蘖,不能形成有效穗或中途死亡的分蘖均为无效分蘖。有效分蘖决定最终的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是构成产量的主要因素。
什么样的分蘖才能成穗,主要决定于分蘖出现的时间和独立生活能力。分蘖具有3片叶以前,生长所需要的养料主要是由主茎供给的,分蘖本身不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到了3叶或3叶以后,分蘖便陆续从自己的第一叶叶节(叶鞘与茎节连接处)上发出冠根,吸收水分和养分,同时分蘖本身也已具有一定的叶面积,能制造有机物,满足本身生长发育的需要,维持独立生活。所以一般必须有3片叶的分蘖才可能成为有效分蘖。
水稻长穗拔节后,主茎和大分蘖由于茎秆和稻穗的迅速生长,需要大量的养分,对小分蘖形成激烈的竞争,这时如果小蘖还不到3片叶,由于得不到充足的养分供给,便停止生长,成为无效分蘖。一般主茎每长一片新叶约需5~6天,分蘖每长一片叶也要5天左右。这样便要求分蘖至少在长穗、拔节前15天左右出生,才能长到3片叶子,成为有效分蘖,在此以后发生的分蘖,由于生长的时间不够,则多半成为无效分蘖。
必须指出,分蘖有效与否,除与发生时期有关外,还与当时的生长环境有密切关系。如有些稻田由于前期施肥过量,分蘖过多,群体过大,田间郁蔽严重,处于稻株下层的分蘖,即使具有4片叶,也会因光照不足而成为无效分蘖。相反,插得较稀,群体较小,光照条件较好的稻田,肥水条件又能跟上,有些只有2~3片叶的小分蘖,也有可能成为有效分蘖。所以,合理栽植,使群体和个体生长协调,是促进分蘖成穗、实现穗多穗大的重要措施。此外,肥料水平与分蘖能否成穗也有密切关系。肥料充足,有些小分蘖也可以成穗。肥料不足,有些大分蘖甚至主茎也可能死亡。所以,分蘖期田间管理的任务,除了促使秧苗早生快发外,还要创造有利于分蘖成穗的条件,力争较多的分蘖成穗。
17.分蘖的发生与哪些因素有关?
水稻分蘖与栽培技术和环境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
温度是影响水稻分蘖的重要因素。分蘖的最适温度是28~31℃,低于18℃就不会发生分蘖。水稻分蘖的部位一般都在表土下2~3厘米处。因此,影响分蘖最直接的温度是水温和地温。据研究,分蘖期白天浅灌1~2厘米水层比深灌4厘米的地温高1~2℃,而晚上浅灌的反而比深灌的低0.5℃左右。所以,分蘖初期白天采取浅灌水的方法,对于提高地温,促进分蘖的发生和生长是有效的。
插秧的深浅与分蘖发生的慢快也有密切关系。秧苗浅插,表层通气良好,地温也容易升高,有利于分蘖的发生。如果秧苗深插达7厘米时,地温要比3.5厘米的地温低1~2℃左右,而且分蘖节要达到地表后才能分蘖,低节位分蘖就不发生,分蘖节位升高。同时,每伸长一个节间约需时间5~7天,分蘖期延迟,有效分蘖大大减少。
氮素对分蘖发生的影响不容忽视。稻株生长必需具有一定的氮素水平,叶片含氮量高于2.5%(干重)时,新叶才能伸长,稻苗含氮量在2.5%以下,分蘖停止,只有超过3.0%时,分蘖才迅速生长。一般来说,分蘖期水稻叶片含氮量(而不是稻株含氮量)达到4%~5%时,稻株才可望获得高产。
光照对分蘖也有很大影响。秧苗移栽后,如果阴雨天多,光照不足,光合产物少,叶鞘伸长,秧苗细瘦,不利于分蘖的发生。反之,分蘖期晴天多,光照好,叶鞘较短,植株生长健壮,分蘖多而快。
营养元素与分蘖的发生也有密切关系。一般营养水平高,分蘖发生早而快,分蘖时间也较长;反之,营养水平低,分蘖发生迟缓,停止早。营养元素中氮、磷、钾三要素对分蘖的影响最为显著,其中以氮素影响最大。所以,速效氮肥供应充足及时,分蘖发生的就早而多。
115%~20%。插秧后第二节位的分蘖因气候,温度等影响能够成为分蘖的数只有20%以内,只占有效穗数的5~7%。第3节位的分蘖因移栽伤的影响基本不分蘖,第4节位开始进入正常分蘖。以上结果表明,提高有效分蘖的最有效途径是减少播种量,提高苗田分蘖率。
2125171~3节位的分蘖就停止生长和分蘖。必然影响有效穗数
(3)减少分蘖肥是提高有效分蘖率,减少无效分蘖的关键。前面已述,水稻分蘖是有一定规律的,按着这个规律分蘖初期分蘖就少,到6月20日左右,进入分蘖高峰期。如果分蘖初期追肥过多,分蘖后期的分蘖过多,高节位分蘖就增加,造成无效分蘖就增加,减少有效分蘖率。
水稻分蘖能否发生并能成穗,这与秧苗当时所处的外界环境条件和插秧密度有关。对于正常植株来说,某一分蘖应该发生,而且亦有可能成穗,但是由于环境条件不好,满足不了分蘖生成所需的条件,这个节位的分蘖芽就不能萌发,处于休眠状态,分蘖芽一旦处于休眠状态,以后即使在适宜的条件下,也不再产生分蘖,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过时不发”现象。因此,生产上要掌握好分蘖的有效时期,及时促进、适量追肥、科学给水、改善稻株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避免发生“过时不发”现象。
水稻拔节的标准是茎秆基部第一个伸长节间长度达到1cm以上,由扁变圆。当全田有50%的植株开始拔节时,即称拔节期。水稻节间伸长,是自下而上逐个顺序进行的,吉林省水稻品种伸长节间一般3~5个。
拔节期是水稻栽培管理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在拔节前后进行肥水调控,是实现对水稻平稳促进,使之稳步生长的有效措施。肥水调控至少有如下几方面积极作用:(1)促进根系向纵深发展,白根和黄根数量增加;(2)抑制后生分蘖发生,加速弱小分蘖死亡,提高成穗率;(3)促使基部节间缩短增粗,机械组织加厚,提高植株抗倒伏能力;(4)避免叶片过分伸长,改善中期群体结构;(5)抑制稻株蛋白质合成,促进同化产物在茎鞘中的积累,为后期产量形成做好物质储备。
拔节期前后的肥水调控,主要有一下措施:(1)6月25日分蘖超过计划的穗数15%时,与6月25日~30日间排水烤田至出现细小裂纹。通过排除田间水层,利用叶面蒸腾与株间蒸发,降低稻田土壤含水量的一种措施,其直接作用是控制土壤水分。同时由于烤田后土壤中含氧量增多,土壤氧化还原电位提高,铵态氮被氧化或逸失,磷由易溶性向难溶性转化,耕层土壤中有效养分含量暂时降低,说明烤田又具有间接控制养分的作用。(2)6月25日分蘖与计划的穗数相同时,6月25日开始,采取灌3㎝水,待水落干后再灌3㎝水,依次反复进行(间隙灌水法)到秋收。7月10 日后施用穗肥。(3)6月25日分蘖与计划的穗数的80%左右时,从7月初开始,采取灌3㎝水,待水落干后再灌3㎝水,依次反复进行(间隙灌水法)到秋收。7月5 日施用穗肥。
21.拔节与幼穗分化有什么关系,生产上有什么意义
水稻幼穗分化和稻株拔节有密切的关系,但二者并不一定同时开始。二者发生的先后,因品种生育期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概括起来有三种,即重叠型、衔接型和分离型。
重叠型:所谓重叠型是指主茎基部第一个节间开始伸长时,幼穗分化早已开始。地上部分仅有3~4个伸长节间的中熟、中晚熟品种,属于这种类型。
衔接型:这类品种主茎基部节间伸长时,幼穗刚好开始分化,二者同时开始,所以称为衔接型。这种情况多在一些晚熟熟品种中发生,如秋天小町、秋光。
分离型:这类品种主茎基部节间伸长时,幼穗分化尚未开始,拔节在幼穗分化之前,彼此分离,故称之为分离型。我省没有这样是品种。
上述三种类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往往随栽培季节和栽培地点等条件和措施的改变而有所变化。明确拔节和幼穗分化的关系,在生产上很有意义。在拔节前后,往往是烤田调节肥水的关键时期,而决定烤田轻重和烤田早晚的重要依据之一。对于分离型品种,烤田时期可以略为延迟,程度也可以稍重些,而对于重叠型和衔接型品种,则烤田时期一定要有所提前,结束也不能太晚,同时程度要轻,否则就会影响幼穗分化,严重时可导致颖花大量退化,对产量形成得不偿失。因此,明确拔节与幼穗分化的关系,有利于协调控蘖减耗、壮秆防倒与促花保粒的矛盾,使营养生长顺利过渡到生殖生长。
稻穗从分化开始到发育成穗,根据不同的划分方法,可以划分为4期、5期和8期,其中5期划分法较为简洁,也较为通用,现介绍如下:
第1期,苞分化期。穗轴分化分节,处于倒4叶出生后半期,经历半个出叶期。
第2期,枝梗分化期。先后分化形成一次及二次枝梗,处于倒3叶出生期,经历1个出叶周期。
第3期,颖花分化期。分化形成花器,即颖花,以及雌雄蕊,一般在倒2叶出生至倒1叶露尖期,经历1到2个左右出叶周期。
第4期,花粉母细胞形成及减数分裂期。分化形成性细胞,一般在倒1叶出生中、后期,经历0.8个左右出叶周期。
第5期,花粉粒充实完成期。配子体进一步发育成熟,外形上孕穗,相当于1个出叶周期左右。
在生产实际中,对穗分化各期的准确把握,有利于采取正确的栽培措施进行调控和保护,如颖花分化期是水分敏感期,晒田处理必须在此前结束;减数分裂期是温度敏感期,对低温反应敏感,此期要注意采取措施加以保护。穗分化各期的判断可以根据器官同伸规律从植株形态上加以判断,如颖花分化期在形态上表现为倒二叶露尖,减数分裂盛期在形态上表现为剑叶伸出(叶耳露出)。
在生产实践中,水稻的减数分裂期可以根据器官相关性,用叶的形态变化来加以准确判断。最常用的方法是以剑叶叶耳与倒二叶叶耳的间距来判定(剑叶为植株最上部第一叶,倒二叶为植株最上部第二叶,叶耳是叶上一个形状小、成对、类似耳朵的附属物,生长在叶片与叶鞘连接处的两边)。
首先,要确定好叶耳间距的表示方法。当剑叶叶耳由倒二叶叶鞘出现、位置在倒二叶叶耳之上时,间距为“+”,当剑叶叶耳与倒二叶叶耳高度相等时,间距为“0”,而当剑叶叶耳仍在倒二叶叶鞘中时,间距为“-”。一般情况下,减数数裂开始于叶耳间距接近-10厘米时,活跃于叶耳间距为-3~0厘米时,最终结束于叶耳间距为+10厘米时。也就是说,当剑叶叶耳由倒二叶叶鞘中刚出现时,幼穗正处在最旺盛的减数分裂期。
对减数分裂期的准确把握,在生产上有重要意义。因为该期是水稻对环境胁迫最敏感的时期。该期要注意两点,一是要防止低温,二是要加强水肥管理,特别是要及时施肥。防止低温是因为低温影响减数分裂的正常进行,使花粉粒不能正常发育,造成雄性不育,最终导致结实率下降;加强水肥管理是出于保证每穗粒数的需要。每穗粒数的多少是由二次枝梗分化期增加的颖花数和减数分裂期减少的颖花数共同决定的,而造成减数分裂期颖花数减少的主要原因就是该期缺少营养,特别是氮素营养。因此,在减数分裂期前追施氮肥,往往可以防止颖花退化,使最终每穗粒数提高。
水稻属自花授粉作物,开花之初,内外颖顶部开始展开,花丝伸长,花药逐渐被送出内外颖,但通常花药在伸出之前就已开裂,许多花粉粒自行落到自花柱头上,完成自花授粉受精。当花药略高于内外颖或垂于内外颖边缘时,花粉粒飞散于空气中,被风吹送到其他颖花(同株或异株)的柱头上。由于自花授粉早于异花授粉,所以不能实现异交,只有当自花花粉粒败育时(称雄性不育),才能实现部分异交,但对全田而言,这一比例通常低于1%,最高亦不超过5%。因此,在进行常规品种繁育时,垄间一般不会混杂,不用设立隔离带。
25、水稻开花后几天能发芽?
水稻开花、受精以后,子房逐步发育成米粒(俗称糙米,与颖壳合称谷粒)。受精后的卵细胞发育是非常迅速的,一般在开花后8~10小时便开始细胞分裂。开花后8~10天,胚部便分化出胚芽、胚根、盾片及其它器官,这时便已具备了发芽能力。此后,胚进一步发育,完成生理上的成熟。在胚发育的同时,胚乳也迅速发育。开花后,胚乳细胞便开始分裂,开花后5天胚乳细胞可填满整个胚囊,9~10天胚乳细胞分裂完毕。由于胚乳细胞发育较快,米粒在开花后3天就达颖壳全长的二分之一,5~7天即可伸到颖壳的顶部达到最大长度。以后米粒向两侧加宽加厚,开花后12天左右接近最大宽度,13~14天接近最大厚度。米粒的充实除主要依靠淀粉外,脂肪、蛋白质的积累也起一定作用。
水稻的长势是指稻株和群体的生长速度或生长趋势,如分蘖的早晚、多少,出叶的快慢,发根的强弱等等。水稻长势的诊断常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叶耳距:叶耳距是指二个相邻叶的叶耳间的距离。在正常情况下,叶片和叶鞘的长度随着叶位增高而加长。在拔节前,各叶叶鞘都着生在密集的分蘖节上,起点基本相同,叶鞘长度的递增明显地反映在上、下两叶的叶耳距上。随着新生叶片的不断定型,叶耳距一个比一个大。如果某一时期生长受阻,叶耳距便缩短,受阻程度愈大,缩短愈多。北方稻区早春易受低温影响或有些药害的影响,生长受阻,即表现为秧苗矮、叶片短,相邻二片叶的叶耳重叠,叶耳距为零。在正常情况下,健壮苗基部至第一片叶的叶耳距应为2~3厘米。
(2)定型叶叶长:定型叶的长度反映了稻株在该叶伸长期间的营养水平,也可以此预估以后营养状况。最后三片叶(顶部三叶)是结实期的主要功能叶,这些叶片长势是诊断后期营养状况的重要指标。一般认为,顶部三叶较长、厚、直立,茎基各叶较短小,后期可获得较为显著的增产效果。
定型叶的长度还反映该叶同伸器官的生长状况,由此可作出许多相关诊断。如倒2叶和倒5节节间同伸,倒2叶过长,则倒5节节间必然过分伸长,因而倒伏的可能性就越大。又因倒2叶在相当程度上受倒4叶的控制,所以,在一定条件下,倒4叶往往和后期倒伏也有密切关系。
(3)植株高度和分蘖速度:植株高度和分蘖速度反映了植株整体营养水平。一般来说,营养状况不良时,植株矮小,分蘖少而缓慢,而当营养状况良好时,植株高大健壮,分蘖多而整齐。如果发现株高和分蘖生长异常时,要结合具体表现分析原因(如缺素等),采取相应的措施。
水稻的长相是指水稻植株根、茎、叶、穗等各器官的形态和姿态,即稻株或群体的样子,包括叶的大小、形态、披挺,根群形状,群体结构等性状。长相诊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叶相:即叶的长相。可分为五种类型,叶片直立;叶片上部稍弯,但叶尖仍在最高点,所谓“挺”;叶尖降至最高点以下,但仍然在该叶叶枕至最高点的1/2以上,所谓“弯”;叶尖降至叶枕至最高点1/2以下,但不低于叶枕,所谓“披”;叶尖降至该叶叶枕以下,所谓“垂”。
叶相反映了稻株代谢状况。稻株代谢愈旺盛,生长愈迅速,叶片组织愈嫩,则披、垂愈严重;反之,稻株逐渐向积累型代谢转移时,生长减慢,叶片伸长受到抑制,叶片便逐渐挺、直。披、垂叶在叶面积指数较小时,可以扩大受光面积,有利于提高光能利用;但当叶面积指数较大时,叶相必须挺直,才能减少互相遮阴,增加单位面积上的光合量。因此,在叶面积指数不大的分蘖盛期,叶相“弯”较为有利,披、垂叶也影响不大。但进入长穗期,叶片必须挺直,才能向高产方向发展。叶相诊断,通常以功能盛期的倒2叶、倒3叶为主。
(2)叶色:叶的颜色反映了植株的代谢特征。当叶的颜色深绿(俗称“黑”)时,表明植株氮素充足,体内氮代谢旺盛,蛋白质合成多,各器官生长迅速,同化物积累差。当叶的颜色浅绿(俗称“黄”)时,表明植株氮素不足,体内碳代谢旺盛,此时蛋白质合成减弱,但同化物积累增多,各器官健壮挺实,并为后期产量形成奠定基础。叶色黑黄的变化,为水稻栽培上采取各种措施提供了依据。在北方稻区,插秧后缓苗期叶色黄,分蘖盛期叶色黑;幼穗分蘖和拔节期叶色变淡,幼穗生长期变黑;减速分裂期变淡,出穗期变黑,是正常的叶色变化,应根据这些变化调控肥水。
(3)株型、丛型:单株稻的长相叫做株型,一穴稻株的长相为丛型。株型和丛型是看苗诊断的重要指标。在生产上最重要的是丛型,高产田一般要先后经历五种丛型:首先是“喇叭筒”型,即在有效分蘖期株丛应象喇叭筒那样上大下小,如果丛型“拢起来”,就要及时补肥;其次是“大胡子”型,是说到拔节期丛型下大上小,叶片分蘖很多,大小不一,象“胡子状”;再次是“打鼓棒”型,指到孕穗期,丛型变成上大下小的打鼓棒样,这是秆壮穗大的象征;接下来是“竹林子”型,指到出穗前后,稻脚清爽,死叶和黄叶很少,象“竹林子”一样;最后是“哈腰”型,即在收获前稻株中下部垂直,上部倾斜,象人哈腰干活一样。
N=N=N+1=N+2的叶组织分化=N+3叶=N+4叶的原基分化。既5 =5=6=7叶的叶组织分化=8叶=9叶的原基分化。也就是说某也叶尖露出时其内部还包括3个幼叶和1个叶原基。因此,如果某叶叶减露出时有外界的不良影响,对生长中各叶都有所影响,但影响最大的叶是N+2叶。根据这个同伸关系只要记住了插秧时的叶龄,就可以识别已经在田间生长中的水稻叶龄。如插秧时的叶龄是4.5叶,一般田间生长中的第7叶比它上下叶,长的都小。
主叶脉法;将叶尖向上,正面观察叶片,主叶脉偏右,左宽右窄为单数叶,双数叶则相反。
最长叶法;最长叶为倒数第三叶。
水稻分蘖期是决定穗数的关键时期,也是为每穗粒数奠定基础的时期。水稻穗数的多少取决于插秧的基本苗数与分蘖成穗率,而分蘖能否成穗要看分蘖期稻株的长势长相。分蘖期稻株应从以下方面进行诊断:
(1)健壮株:这种植株返青快,叶片转色快,生长速度快,叶片色比叶鞘色深,叶耳距只在移栽后较短,以后恢复正常递增。分蘖在第二片新叶露尖时普遍发生,长势蓬勃,长相清秀。早晨看苗,弯而不披,中午看苗,挺而有劲。从群体角度看,当水稻进入无效分蘖期后,叶色有所退淡,逐渐近于叶鞘色,晒田后叶色转淡落黄,总茎数适宜,全田封行不封顶。
(2)徒长株:这种植株出叶快而多,叶色黑过头,在进入无效分蘖期后叶色深绿,叶鞘细长,叶耳距仍急剧递增,叶片软弱,株型松散。早晨看苗,叶片披垂;中午看苗,叶片下弯带披;傍晚看苗,叶尖吐水迟而少。就徒长群体而言,在分蘖末期,叶色“一路青”,总茎数过多,全田封行又封顶。对徒长株要严格控制氮肥施用,及早晒田,控制生长。
(3)衰弱株:这种植株叶色黄绿,叶片和株型直立,出叶慢,分蘖少,叶耳距迟迟不恢复正常递增。群体在分蘖末期,叶色出现“脱力黄”,总茎数不足,全田不封行。对于这类植株,应积极促进生长发育。
长穗期也叫幼穗分化期,从幼穗分化开始到抽穗开始,是决定每穗粒数的关键时期。长穗期综合诊断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长穗期健壮株的特征:晒田复水后,叶色由黄转绿,孕穗前保持青绿叶,直到抽穗。稻株生长稳健,基部显著增粗,叶片挺立清秀,最上部叶片长度适中,全田封行不封顶。
(2)长穗期徒长株特征:叶色“一路青”,后生分蘖多,稻脚不清秀,下田缠脚,叶片软弱搭架,最上两片叶片过度伸长,稻苗多病。
(3)长穗期弱株特征:叶色落黄不转青,稻苗未老先衰,最上部2~3叶和下部叶长度差异小,全田迟迟不封行。
7211391011
1362514711575
结实期是决定粒重的重要时期,是影响产量高低的最后一关。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诊断:
(1)健壮株结实期青枝蜡秆,成熟时剑叶坚挺,粒黄叶绿,保持两片以上绿叶。
(2)徒长株结实期叶色乌绿,顶叶下垂,贪青迟熟,秕粒多。
(3)瘦弱株结实期叶色枯黄,剑叶叶尖早枯,显示出早衰现象,秕谷多。
以上仅为个别地区某些品种诊断指标,各地可根据当地具体情况进行诊断。
139~101310~11叶时,用相同的方法看,50%2~3天追穗肥,反之晚2~3天追穗肥。
水稻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必需的营养元素,肥料即是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的通称。肥料是作物的粮食,增施肥料可以提高产量,而肥料施用不当和施用过量时都会造成减产。水稻必需的营养元素有16种之多,除碳、氢、氧广泛存在于空气、土壤中,一般不作为肥料外,其余的概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前者如氮、磷、钾、硫、钙、镁等,后者如铁、锰、硼、锌、铜、钼、氯等。硅虽不是水稻的必需元素,但对水稻有重要作用,相比而言,水稻是吸硅最多的作物,因此常称水稻为“喜硅作物”。
水稻肥料的丰缺通常是指大量元素而言的,各种大量元素的丰缺都会造成水稻植株的不同症状表现,根据这些表现,就可以进行营养诊断,采取相应的措施。下面介绍氮、磷、钾等元素缺乏和过量时的植株表现。
水稻缺氮时,生长缓慢,植株矮小,叶片发黄。缺氮症状先从下部老叶开始发黄,逐渐扩展到上部幼叶,一片叶先从叶尖开始,后沿中脉扩展至整个叶片。缺氮时叶片发黄与受旱时不同,受旱时几乎是植株上下叶片同时发黄。插秧后,缺氮禾苗返青慢,叶窄而薄,叶尖失去绿色,叶片淡绿发黄,很少分蘖。晒田后,迟迟不返青,植株瘦弱矮小,株形直立不散,看上去挺直僵硬,叶片直立。叶片脱落较早,根系少,生长慢,稻株容易早衰。成熟期提早,成穗率低,有效穗少,穗子短,每穗粒数少,产量低。
氮肥施用过量时,水稻叶片深绿,肥厚宽大,植株高大、柔软,茎、叶疯长。分蘖大量发生,叶片下披,通风透光不良,易诱发病虫害,甚至发生倒伏。造成水稻贪青晚熟,空秕粒大量增多,导致产量下降。
水稻缺磷时,一般表现为僵苗,稻株生长显著缓慢,稻丛成簇状,不分蘖或很少分蘖。稻苗细瘦,叶片直立不披,叶色暗绿或灰绿带紫。严重时叶片沿中脉呈环状卷曲,叶片萎缩。对于能产生花色甙色素的品种,缺磷会使叶片略带红色或紫色,生产上出现的“红苗田”就属这种情况,施磷可以有效解决。缺磷植株根的特征是短而细,多为黄根,基本无白根,也无黑根,软绵少弹性,侧根少,且紧夹不分开,严重时根系变黑腐烂。缺磷还延迟抽穗、开花和成熟,且抽穗困难,成熟不一致,穗粒少且不饱满。
水稻施磷过量时害处不明显,但无增产作用,往往会引起缺锌而减产。
水稻施钾过量时没有害处,但也无明显增产效果。
水稻缺钙时,如果程度较轻,一般对植株外观影响很小,当缺钙严重时,上部新生叶的叶尖变白,卷曲萎缩,缺钙特别严重时,导致植株矮化,生长点坏死。
水稻缺镁时,叶片和叶鞘之间夹角增大,叶呈波形下垂,叶脉间褪绿,下部叶呈橙黄色。
水稻缺硫时,叶鞘首先变黄,后逐渐延伸到叶片,分蘖期整株褪绿,株高降低,分蘖减少,穗数减少,穗粒下降。
4120125150150
1431513814214133天~137天,叶片数为13片叶;12813212123天~127天,叶片数为11片叶;极早熟品种的生育期为122天以下,叶片数10片叶以下。
4550923856085
30cm×20cm30cm×20cm100
7.0㎜以上)6.00~6.99㎜)5.00~5.99㎜)及短粒型(5.00㎜以下)。也有以稻粒的长宽比来划,长宽比大于3.00为细长粒型、2.00~3.00为长粒型、小于2.00圆粒型。北方的粳稻一般从米粒的长度上分都属于中粒型和短粒型,分别占45.8%和54.2%;从长宽比分,都属于粗粒型和圆粒型,分别占7.7%和92.3%。所以生产上用的所谓长粒型品种实际上从分类角度看属于中粒型、短粒型和粗粒型、圆粒型,没有真正的细长粒型。一般水稻的粒型,趋长时垩白少一些,外观品质好,但加工时出米率降低,需特殊的加工设备。从生活习惯上北方、日本、韩国等喜欢吃圆粒米,南方喜欢细长粒型或长粒型。
46、什么样的陈种不能用
702020%20515%15~20%。旱育苗的研究和推广,在北方稻区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为水稻真正意义上的稳产、高产打下了坚实基础。
7058㎝×28㎝×3㎝的硬塑盘育苗盘,后来为了节省苗盘的成本,也研究出相同规格的钙塑软盘来代替硬塑盘育苗盘。盘育苗是主要用于机械化插秧的专用苗盘,具有省工,出苗率高,长势整齐,苗床地用地面积少等优点。但是盘育苗的基本要求是秧苗起秧时不能散开,因此,育苗时的播种量必然加大,造成秧苗素质降低,另一方面播种量大后,插秧时的秧龄小,秧龄长容易出现小老苗,产量不如旱育苗高等缺点。
801.82.5.04210.3m。这样的育苗方式
水稻两段育苗是黑龙江省近年来为了不断的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利用生育期相对较长的品种,充分发挥品种的增产潜力,充分利用有效积温而采取的一种育苗方法,与南方的两段育苗有较大差异。所谓的两段育苗其实就是把育苗分成两个阶段进行。它是根据本地生育期间积温,采取比当地主栽品种主茎叶片多1—2片叶的品种,利用温室或在室内先育无土育苗至1.5叶左右,再移栽到室外大棚内定植的一种育苗方法。它的优点:一是可以充分利用有效积温,克服寒地稻区积温少生育不良的矛盾,二是可以利用生育期相对较长的品种,增加生物产量,提高品质,三是提高产量,增加效益。但是育苗时技术要求高,用工费时等缺点。
2310028307
30341/23530
303~428~302~3
2.52.52.50.5~1.0个叶,在苗床上往往不能分蘖,而且出穗也晚3~5天,所以用这样的秧苗时,比,减产6.0%以上。所以选种时,水的比重应达到1.13(25㎏水中,溶化6㎏盐的比重在1.13左右),在此盐水中选种就可以把成熟差的稻粒全选出来,为出齐苗,育好苗打下基础。但特别提醒是盐水选种后一定要用清水洗两次,不然种子就不能出芽。用盐水选外,还有泥水选,硫铵水选等其原理都与盐水选相同,水的比重达到1.13。农村如没有比重计,可以1.08
1000C150C7
65、水稻萌发时先出芽还是先出根?
32101225%40363216
0.1㎝0.5320C600C250C~303350C300C2
1300810㎝厚保管,既不能冻,也不让长芽。
69、催芽时产生“酒糟”味,怎样处理?
30㎝×26.7㎝100m220037m237m230㎝×20㎝150m230055m255m230㎝×13.3㎝40075m25623
10cm10cm30cm10㎝左右,干地深5㎝左右1510cm
2.525—303.530—354.535—403~4745420
14.01.5刮板刮去0.5㎝的土,以备播种。
pH4.5~5.0pH4.5~5.098%5003.54.0620pH4.5~5.0pHpH4.55
7.5~8.7500pH4.5~5.0
76、为什么育苗不能用尿素做基肥?
10090%20060%300
2.51203.5804.560150~200克3502~3粒
0.5cm0.5cm0.5cm
2m1.8m2.4m0.5m0.4m2m1m0.3m
63.63m5.4m,2.7m0.5m1.65m0.2m0.2m
150C300C150C2.5300C2.5250C
7080%833.5125
87、水稻育苗为什么“干长根,湿长芽”?
40C00C1300C2
1—2个白线。这是因为出苗后天气过热时砂子吸热快温度高,接触砂子的那一部分苗茎和里面的叶一起烫伤失绿后产生的症状。对于秧苗的后期生长影响不大。只要及时通风练苗就可以避免这类情况的发生。
20%50%50%108%47%
pH8.0pH8.08.51223pH
10㎝左右即可。耙地使用大型拖拉机时,尽量做到其轮子不走同一个位置,以便减少底部不平。耙地后的平整度应达到5㎝以内。
51551765525530520
154.511.10.1111.423
30㎝×13.3㎝(9寸×4寸)3.3㎝2%30㎝×26.7㎝30㎝×26.7㎝左右30㎝×20㎝17
30㎝×26.7㎝的近正方形插秧方式有利于增加穗数,因此在肥力低的砂地、盐碱地等前期分蘖少或分蘖率小的品种应采用正方形插秧方式。40㎝×20㎝的长方形插秧方式有利于增加一穗粒数,因此地力中等,前期施肥多或小苗插秧应采取长方形插秧方式。{(30㎝×20㎝)+2}×50㎝的双垄宽行插秧方式有利于提高千粒重,因此草炭地等地力好,地冷浆,前期不发苗,中期肥劲大,成熟度差的地或种晚熟品种应采用双垄宽行插秧方式。
5㎝就低节位分蘖很少,7㎝以后就几乎没有分蘖。因此,插秧时耙地后的水田地的水不要过深,达到不露地皮的程度。地的硬度成为保证质量的关键,如果地过分软,既时插秧浅,插秧后因为稻苗自身重量,秧苗就往下沉,秧苗插的深;如果地过硬,插秧后容易飘苗。所以耙地后等到稻地既有粘性,又不飘苗的程度时插秧。再一个是插秧时,接触地面的手指最好是两个手指,并且不是向下插,应该是横着贴,这样就可以保证浅插的同时还保证不飘苗。如果多个手指插秧不仅容易深插,还因为稻苗的周围没有泥容易飘苗。
10%1122cm3—5米高5m130cm
118、何谓水稻轻型栽培,主要技术有哪些?
北方稻区水稻生育期较短,为充分利用热量资源,促进分蘖的早生快发,强调施用足够数量的氮肥、磷肥作基肥,并在此基础上适当施用分蘖肥。秧苗素质弱的情况下,因为缓苗慢,为促进分蘖,大量施用氮肥的习惯一直沿用到现在,并把分蘖肥看成是一成不变的固定技术。结果极易引起无效分蘖率提高,植株生育过份蘩茂,叶片披垂重叠遮荫等后果,而且叶片含氮量过高,还会阻碍以氮代谢为主向碳代谢为主的转移,有可能延长营养生长而推迟出穗期,这些都不利于增产。另一方面,大量施用分蘖肥后,由于分蘖多,不敢施用穗肥,导致因养分少,分蘖大量死亡,无效分蘖增加,出穗不齐,穗小等诸多问题,产量不高,不稳。
插秧后秧苗小,底肥的养分足于满足分蘖所需养分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要给分蘖肥哪?这于秧苗素质有关,秧苗素质弱,缓苗慢的条件下,根系少而小,吸收养分慢,分蘖自然就少,为此为了促进分蘖就给分蘖肥。但给的结果就出现上面说的一系列的问题。据试验,秧苗素质好的情况下,由于缓苗快,根系多,分蘖时并不依靠分蘖肥,就利用底肥就可以满足分蘖所需的养分,并不需要追分蘖肥。因此,应当减少或取消分蘖肥,以补肥来调节是科学的方法。另一方面水文是主要的缓苗因素,水稻分蘖发生的最适气温为30-32℃,最适水温为32-34℃。气温低于20℃、水温低于22℃,分蘖缓慢;气温低于15-16℃、水温低于16-17℃或气温超过38-40℃、水温超过40-42℃,分蘖停止发生。
N3451516203625615~25日
126、粒肥的作用是什么?
粒肥有延缓出穗后减少叶面积下降,保持叶片绿色提高叶片光合作用的能力,有增强根系活力,增加灌浆物质,减少秕粒增加粒重的作用。但粒肥施用不当则可引起贪青晚熟。因此,粒肥的施用一般是抽穗—齐穗10天内,有早衰、脱肥叶色变淡黄现时施用。一般土壤肥力高,前期施肥充足,水稻长势良好的稻田不宜追施粒肥,应改用叶面喷施的根外追肥的方法来促进早熟。
水稻拔节的标准是茎秆基部第一个伸长节间长度达到1cm,由扁变圆。当全田有50%的植株开始拔节时,即称拔节期。水稻节间伸长,是自下而上逐个顺序进行的,吉林的品种伸长节间一般3~4个。
拔节期是水稻栽培管理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在拔节前后进行肥水调控,是实现对水稻平稳促进,使之稳步生长的有效措施。肥水调控至少有如下几方面积极作用:(1)促进根系向纵深发展,白根和黄根数量增加;(2)抑制后生分蘖发生,加速弱小分蘖死亡,提高成穗率;(3)促使基部节间缩短增粗,机械组织加厚,提高植株抗倒伏能力;(4)避免叶片过分伸长,改善中期群体结构;(5)抑制稻株蛋白质合成,促进同化产物在茎鞘中的积累,为后期产量形成做好物质储备。
128、有哪些因素影响稻穗分化?
幼穗分化是水稻生殖生长开始的重要标志,幼穗分化期是水稻一生中最为重要的时期之一,在外形上包括拔节期和孕穗期。幼穗分化开始后,水稻进入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时期。这个时期植株生长量迅速增大,叶片相继长出,分化末期根的生长量达一生中最大值,全田叶面积也达最高峰,植株干物质的积累将近干物质总量的50%左右,因而也是水稻一生中需肥最多的时期。据测定,对氮、磷、钾的吸收量,约占一生中总吸收量的50%左右。这个时期,不仅需要大量的矿物质营养,而且对周围环境条件反应也十分敏感。环境条件对水稻幼穗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温度:幼穗分化期最适温度为26~30℃。昼温35℃左右、夜温25℃左右的温差最利于形成大穗。幼穗分化过程对低温的敏感时期是在减数分裂盛期,即花粉四分体和小孢子发育期。此期如遇17℃以下低温,花粉粒的正常发育就会受到影响,如遇15℃以下低温,花粉粒发育将受到严重影响,导致雄性不育,从而引起结实率大大降低。如在减数分裂期前后遇低温,可在夜间灌水20厘米,提高穗部温度。
(2)日照时数和光强:光照强度和日照时数对枝梗和颖花的发育有很大影响,日照时数过短或光照不足,都会造成分化的枝梗及颖花退化,这种现象以大穗型的品种更为突出。
(3)水分:水稻进入幼穗分化期,植株生长量急剧增大,此期为水稻一生中生理需水最多的时期,不能缺水,但长期淹水也是不利于根系发育,进而影响水稻穗分化。
(4)营养:幼穗发育期间,需要较多的氮、磷、钾等矿质营养,特别在减数分裂前,养分不足会导致枝梗和颖花的退化。正确施用穗肥进行促花和保花,是增产的有效措施。
此外,水稻在幼穗分化期间,植株根系若被踩断则不易再发新根,从而影响后期生长。所以,幼穗分化开始后,就要尽量减少下田次数,避免踩断根系。
54%1P2O52.4mg60%80%
0.51.5%2%1.2%1.22%
氮对水稻生理作用:在各种营养元素中氮素对水稻生育和产量的影响最大,水稻不同生育时期和器官氮素含量不同。一般茎叶中的含量约为1~4%,穗中含量为1~2%。蛋白质是生命的基础物质,氮是构成蛋白质的主要成分,占蛋白质含量的16~18%。水稻体内的核酸、磷脂、叶绿素及植物激素,某些维生素如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等重要物质也都含有氮,所以氮素对维持和调节水稻生理功能上具有多方面的作用。
氮素供应适宜时根部生长快,根数增多,但过量反而抑制稻根生长。氮素能明显促进茎、叶生长和分蘖原基的发育,所以植株体内含量越高,叶面积增长越快,分蘖数越多。氮素还与颖花分化及退化有密切关系,一般适量施用氮素能提高光合作用和形成较多的同化产物,促进颖花的分化并使颖壳体积加大,从而可增大颖果的内容量,便于提高谷重。
缺氮症状通常表现为叶色失绿,变黄。一般先从下部叶片开始。缺氮会阻碍叶绿素和蛋白质的合成,从而减弱光合作用和影响干物质生产。严重缺氮时细胞分化停止,多表现为叶片短小,植株瘦弱,分蘖能力下降,根系机能减弱。氮素过多时叶片拉长下披,叶色浓绿,茎徒长,无效分蘖增加,容易生育过度繁茂,致使透光不良,结实率下降,成熟延迟,加重后期倒伏和病虫害的发生。
磷对水稻生理作用:水稻茎叶中磷的含量一般为0.4~1.0%,穗部含磷量较高,在0.5~1.4%之间。磷是细胞质和细胞核的重要成分之一,而且直接参与糖、蛋白质和脂肪的代谢,一些高能磷酸又是能量储存的主要场所。磷素供应充足,水稻根系生长良好,分蘖增加,代谢作用旺盛,抗逆性增强,并有促进早熟和提高产量的作用。磷参与能量的代谢,存在于生理活性高的部位,因此磷在细胞分裂和分生组织的发育上是不可缺少的,幼苗期和分蘖期更为重要。
水稻缺磷植株往往呈暗绿色,叶片窄而直立,下部叶片枯死,分蘖减少,根系发育不良,生育停滞,常导致稻缩苗、红苗等现象发生,生育期推迟,严重影响产量。
钾对水稻生理作用:水稻不同生育时期茎、叶中钾的含量约为1.5~3.5 %,穗部含量较低,一般在0.5~1%以下。钾在植物体内几乎完全成为离子状态存在,部分在原生质中处于吸附状态。钾与氮、磷不同,它不是原生质、脂肪、纤维素等的组成成分。但在一些重要的生理代谢上如碳水化合物的分解和转移等,钾都具有触媒作用,能促进这些过程的顺利进行。钾还有助于氮素代谢和蛋白质的合成,所以施氮越多,对钾的需要量也就相应增加。钾对植物体内多种重要的酶有活化剂的作用。适量钾能提高光合作用和增加稻体碳水化合物含量,并能使细胞壁变厚,从而增强植株抗病抗倒伏能力。
缺钾时根系发育停滞,容易产生根腐病,叶色变浓绿程度与施氮过多时相似,但叶片较短。严重缺钾时,首先在叶片尖端产生黄褐色斑点,逐渐扩展至全叶,茎部变软,株高伸长受到抑制。钾在植物体内移动性大,能从老叶向新叶转移,缺钾症先从下部叶片出现。钾不足时淀粉、纤维素、碳水化合物减少,水稻处于繁茂遮阴或光照不足的条件下,增施钾肥后生育大多可以得到改善。
&&&&&&& 120kg46kg
&&&&&&& 120kg50kg
&&&&&&& 15kg
K2SO4FeSO4
硫:水稻体内含硫(SO2)量约为0.2~1.0%,水稻吸收利用的主要是以硫酸盐,也可以吸收亚硫酸盐和部分含硫的氨基酸。水稻体内硫素和氮素代谢的关系非常密切。稻株缺硫可破坏蛋白质正常代谢,阻碍蛋白质的合成。
缺硫时植株矮小,叶小,初期色变淡。严重缺乏时叶片上出现褐色斑点,茎叶变黄甚至枯死,分蘖少。根系缺硫反应尤为敏感,当地上部还未明显呈现褐色斑点时根系生长已表现不正常。土壤中含硫过多时,在缺氧条件下转化成为硫化氢可毒害稻根,发生根腐病。
钙:水稻茎叶叶含钙(CaO)量为0.3~0.7%,穗中含量在成熟期下降至0.1%以下。钙是构成植物细胞壁的元素之一,约60%的钙集中于细胞壁。缺钙时稻株略矮,下部叶尖端变白,后转为黑褐色,叶子不能展开,生长点死亡,根短,根尖为褐色。
镁:水稻茎叶中含镁(MgO)为0.5~1.2% ,穗部含量低。镁是叶绿素成分之一,缺镁叶绿色不能形成,镁是多种酶的活化剂。缺镁时叶片柔软呈波纹状,叶脉黄绿色,从叶尖先枯死,症状从老叶开始。孕穗期前保证充足镁素营养特别重要。
铁:水稻体内含铁量较低,叶片中含量为200~400ppm,老叶比嫩叶要高,其中相当部分是集中于叶绿体内。铁参与植物体内的呼吸作用,影响与能量有关的生理活动。缺铁叶绿素不能形成,出现失绿症,缺铁现象先从幼叶开始,而老叶仍属正常。在一般情况下土壤中不缺铁。在酸性和长期渍水土壤中铁多被还成溶解度大的亚铁,如水稻大量吸收会发生亚铁中毒。
锰:锰是水稻体内含量较多的一种微量元素,嫩叶中含500ppm,老叶可达16000 ppm。锰能促进水稻种子发芽和生长,并能增强淀粉酶的活力。叶绿素中虽不含有锰,但锰能影响叶绿素的形成。缺锰时,叶绿素合成受阻,光合强度显著受到抑制。正常生育的稻株体内铁和锰之间能保持一定平衡,缺锰则亚铁含量增高,引起亚铁中毒产生失绿现象。当体内含锰量高而亚铁浓度低时,也会由于缺铁产生失绿现象。缺锰植株矮,分蘖少,叶窄而短,严重褪绿,先呈黄绿色,后出现深棕色斑点继之坏死,嫩叶最重。
锌:锌在生长素合成上是不可缺少的,并能催化叶绿素的合成。水稻叶干重的含锌量低限为15ppm。缺锌时叶呈淡绿色,嫩叶基部变黄,叶尖较轻,严重时叶中脉变白,稻株顶端受抑制,植株矮,分蘖少,出叶周期拖长,叶尖内卷,老叶下垂,最后枯死。在缺锌土壤上施锌,对水稻有明显增产效果,可以促进生长和提高有效分蘖数,并能提高叶绿素含量和防止早衰。
钼:钼能促进蛋白质的形成,参加稻体内各种氧化还原过程,可消除酸性土壤中铝、锰离子的毒害作用,促进水稻土中自生固氮菌的活力。一般认为水稻植株含钼量最高界限在2 ppm以下。缺钼叶变黄绿色,部分叶片发生扭曲,老叶尖端褪绿,逐渐干枯,分蘖少,秕粒多,产量下降。
铜:铜是些氧化酶的成分,所以它能影响植物体内的氧化还原过程。稻株对铜的需要量极微。缺铜时嫩叶初成青绿色,以后叶尖褪绿,变成黄白色,继之形成棕色枯斑,新叶不能展开,生育推迟。
硼:水稻对硼的需要量极少,硼对氮代谢和吸收养分上有促进作用。例如以0.01%硼溶液处理弱光下生长的稻株,测出硼有促进养分向穗部运送的作用,能减少空秕率,提高千粒重。缺硼时生长点细胞分化受阻,花粉发育不正常,影响受精能力,秕粒多,稻株矮小,叶呈深绿色,叶中部或尖端处有黄白色斑点,严重时生长点死亡。
水稻是吸硅量最多的作物之一,茎叶中的含硅量可达10~20%。每生产100公斤稻谷稻株要吸收硅酸17~18公斤。根部所吸收的硅随蒸腾上移,水分从叶面蒸发,而大部分硅酸却积累于表皮细胞的角质内,形成角质硅酸层,因硅酸不易透水,所以可降低蒸腾强度。充分吸收硅的水稻叶片伸出角度小,叶成直立型,叶片受光姿态好,可增强光合作用能力。硅酸的存在还能增强根部氧化力,能使可溶性的二价铁或锰在根表面氧化沉积,不至于因过量吸收而中毒。同时,促进根系生长,改善根的呼吸作用,促进对其它养分的吸收。施用硅酸,水稻同化作用旺盛,干物质积累量大,从而稀释植物体内氮的浓度,表现为增强耐氮性。施硅酸肥料还可促使磷向穗部转移。
缺硅水稻体内的可溶性氮和糖类增加,容易诱致菌类寄生而减弱抗病能力。还有的研究认为,茎叶中的硅酸化合物能对病原菌呈现某种毒性而减少危害。水稻生殖生长期如不能满足硅酸的供应,则易降低每穗粒数和结实率,严重时变成白穗。
水稻除根以外还可以通过茎叶吸收养分,而且肥料利用率较高,这种通过非根系吸收营养的现象就是根外营养,向根系以外的营养体表面施用肥料的措施就是根外施肥。根外追肥不但可以较快地被茎、叶吸收利用,避免养分被土壤固定及脱氮的损失。水稻后期根外施肥,可有效地缓解后期根系衰老,肥料供应不足的矛盾,从而延长中片寿命,加强上部叶片的光合功能,增加碳水化合物的形成与积累,促进早熟,增加千粒重,达到增产的目的。
根外施肥种类;不是所有的肥料都能适用根外施用,不适合根外施肥的肥料有:不溶于水的化肥,如钙镁磷肥;具有挥发性氨的化肥,如氨水、碳酸氢铵;含有毒物质的化肥。尿素是中性有机物,易被水稻茎叶吸收而又伤害极少,特别适用于根外追肥。追后30分钟后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即有增加,5小时后可吸收50%左右,最后可吸收90%左右。
根外施肥方法;根外施肥通常是在齐穗期至灌浆期喷施,其作用与粒肥相同,如果缺氮以选择尿素为宜,喷施浓度在1.5~2.0%为好。如果是磷、钾不足,可选择0.5%磷酸二氢钾+1%尿素。微量元素浓度在0.1~0.5%左右为宜。喷施时间最好在下午或傍晚无风的天气进行。
稻田连年种植,每年不但要从土壤中吸走大量的氮、磷、钾三要素和一定量的钙、镁、硫、铁等元素,而且还要吸收少量的氯、锌、锰、硼、铜、钼等微量元素。此外,水稻所吸收的硅素,大约为氮的10倍,大量的多种营养元素被吸收,还有一部分被淋溶损失,仅靠无机肥料补充远远不能满足水稻生产需要。必须实行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配合施用。
施用有机肥料,不仅可直接为水稻提供各种丰富的养分,而且还能在土壤微生物对有机物质的分解过程中,使一部分有机质起腐殖化作用,合成土壤腐殖质,这对改善土壤物理性和结构,增加土壤胶体的数量与品质,提高土壤保肥供肥能力方面有很大效果。此外,在有机质分解过程中还可使水田土壤部分迟效性磷、钾活化,并产生各种促进水稻生长的生理活性物质如维生素B和生长素等。
80140kg140kg80kg增加到110kg57.7kg110kg增加到140kg.3.1kg140kg110kg18.6%130
100—120kg
25天(7月5日)5天710
水稻的结实率是构成产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决定结实率高低的时期,大体从穗分化期或颖花分化期开始到出穗后大约在33~38天。颖花分化始期、减数分裂期和乳熟期对结实率影响最大。因此,减数分裂期的保花肥,齐穗期的粒肥均对提高结实率有明显的作用。
巧施粒肥& 粒肥有延缓出穗后叶面积下降,提高叶片光合能力与根系活力,从而增加出穗后的灌浆物质,减少秕粒增加粒重的效果。
科学灌溉 浅湿交替 水稻灌浆期间体内物质向穗部转移,根系活力逐渐下降。为了保持根系活力,灌溉方式可根据不同土壤特点浅湿干交替进行。
适当根外追肥,喷施植物调节剂& 水稻后期根系活力降低,吸收养分能力减弱,为能及时弥补根部吸收养分不足,可进行根外追肥。如喷施磷酸二氢钾,尿素等可提高结实率。另外,也可喷施植物调节剂,促进灌浆速度加快。
水稻生育后期叶色过浓,千粒重明显下降,空秕率增加,是水稻贪青的三个基本特征。
(1)贪青主要原因:水稻贪青可分障碍型贪青和生理失调型贪青。障碍型贪青主要由于低温、冷害及水、旱灾所引起的。生理失调型贪青主是由于出穗后光合产物在营养器官中滞留和植株呼吸消耗量明显增大,引起穗部营养物质的严重贫缺所致。生育期间的光照不足,则贪青的程度加重。试验表明,贪青稻与正常稻空粒数几乎没有差异,而秕粒数则相差一倍以上。显然,秕粒的形成主要由于灌浆期体内营养物质满足不了穗部的需要,秕粒越多,表示穗部营养物质的亏缺越严重。
栽培管理措施不当也会造成贪青,如采用晚熟品种或插秧过晚,施用氮肥过量等。前期重施氮肥分蘖过旺,群体过大,后期氮肥用量偏多或施用时期偏迟也容易发生贪青,
(2)防止贪青晚熟措施:选用抗冷性强品种,低温年份水稻生长前期减少施用氮肥量,多施磷、钾肥,采用深水护苗等。控制水稻生长过程群体过大。栽培密度过大的田块要控制施氮肥量,要适当烤田控制分蘖。选用生育期适中的品种,做到品种搭配合理,适时播种和移栽。
142、怎样防止水稻倒伏?
水稻倒伏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根倒,由于根系发育不良扎根浅而不稳,缺乏支持力,稍受风雨侵袭就发生平地倒伏;另一种为茎倒,由于茎秆不壮,负担不起上部重量,因而发生不同程度的倒伏。
造成水稻倒伏的原因很多,除强风暴雨等一些客观原因外,一是品种不抗倒,一般植株矮、节间短、茎秆粗壮、叶片直立、根系发达的品种不易倒伏;二是耕层浅、插植密度不合理,造成根系生长不良,群体通风透光条件不好,也易造成倒伏,所以深耕和合理密植是防止倒伏的重要措施;三是肥水管理不当,片面重施氮肥,分蘖期发苗过旺,叶片面积过大,封行过早,造成茎秆基部节间徒长。
防止倒伏主要措施:选用抗倒品种、合理稀植、平稳施肥,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合理灌溉,采用浅水灌溉,拔节期适当烤田,后期干干湿湿,提高根系活力;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如矮壮素类。
98“三早”超稀植栽培所追求的理想水稻长相,并不是猛促分蘖来确保早期大量茎数,以此争取像密植栽培一样多的有效穗数。“三早”超稀植栽培选用少蘖壮杆品种,培育壮秧、减少插秧密度的目的是要创造壮杆、大穗、粒多、结实率高、充满活力的高产水稻。因此,施肥技术也应该适合这种栽培目标。“三早”超稀植栽培的推广中许多地方在品种、育苗、插秧三大基本措施都达到规范标准,且在施肥技术上套用前重后轻的密植栽培施肥措施,造成稀植栽培方式育出密植栽培的水稻长相。所以无论何时何地,一定要坚持前控中补后重的施肥原则。所谓前控,指的是要控制底肥量,一般情况下不施分蘖肥;中补指的是在前控基础上,到分蘖中期出现缺肥,分蘖受到影响时补施一定量的氮肥继续维持分蘖发育;后重指的是在前控后补的前提下,依靠秧苗的壮度,利用有限的底肥和补肥,徐徐增加分蘖,使产生的分蘖茎更多地积累养分,在这个基础上放心地增加穗肥,达到保蘖增粒的目的。
在中等肥力下30cm×26.6cm“三早”超稀植栽培争取9000kg/hm2
&一公顷总肥量;N 120kg,P205 50kg,k20 50kg(以下的百分比为占总肥量的分配比率)。
& 底&&&&&&& 肥: &N 40% + P205 100% + k20 60%。(耙地前全层施用)
&&&&& &&&& &N 20%
补肥施用时间&&& &出穗前天数&&&&&&&&&& 6月15日分蘖指标
6月15日&&&&&&&& 50&& &&&&&&&&&&一穴平均茎数小于13棵
6月20日&&&&&&&& 45&&&&&&&&&&& 一穴平均茎数13棵——15棵
6月25日&&&&&&&& 40&&&&&&&&&&& 一穴平均茎数大于15棵
&&&&&&&&&&&&&& &&注:插秧密度30X20cm16.6/ m2一穴平均茎数减少3棵为指标数
&穗&&&&&&& 肥: &N 30% + k20 40%
15---207530cm×26.6cm“三早”超稀植栽培3030cm×20cm25
710110—120kg46kg50kg15kg
40%100%60%100%
615日—2030%
B10—20%50%
220250927530
& 10012020075
& 712015075
1501709275
& 608020075
7500~9000公斤时,可施纯氮125~175公斤、五氧化二磷70~100公斤、氧化钾60~100公斤、硫酸锌20~30公斤、硅90~150公斤。折成常用化肥是每公顷二铵150~200公斤、尿素200~300公斤(或尿素100~150公斤、加硫酸铵220~330公斤)、硫酸钾120~200公斤、硫酸锌20~30公斤、硅钙镁肥300~500公斤。
以上肥料中;
底& 肥;尿素50公斤~75公斤,钾肥60公斤~100公斤加二铵、锌肥和硅钙镁肥全部做底肥耙地前一次性使用
分蘖肥;返青后施尿素50公斤~75公斤+硫酸铵50公斤~75公斤
穗& 肥;7月5日施硫酸铵100公斤~150公斤+钾肥60公斤~100公斤
粒& 肥;出穗后施70公斤~100公斤
148、井灌稻地种稻怎样施肥?
井灌稻区的施肥基本按照以上各稻区的施肥量和施肥方法执行的同时,应注意以下几点;增施磷肥可以显著提高水稻的抗低温能力,但磷元素的移动能力差,所以在井灌稻区必须十份重视磷肥肥料种类,施二铵因用量少且成颗粒,与土壤的接触面小,降低磷肥的效果。所以,盐碱井灌地施用磷肥最好是每公顷100公斤二铵加300公斤过石,其他稻田的磷肥每公顷150公斤二铵,以利于秧苗吸收。
另一方面井灌稻区水凉、地凉,水稻往往延迟生育,出穗晚、成熟度下降。因此同样的条件下,应安排早熟一个熟期的品种,减少氮肥量10~20%的同时,分蘖肥或补肥最好是用硫酸铵,可以加快水稻的吸收速度,促进早生快发。井灌稻田的施肥方法根据不同的栽培要求可参考上述各种施肥方法。
(1)水稻的生理需水是指水稻通过根系从土壤中吸入体内的水分,以满足个体生长发育和不断进行生理代谢所消耗的水量。它的重要指标是蒸腾系数(生成1克干物质生理所需水分的克数)。在各种作物中水稻的生理需水并非最多。水稻一般为395~473.5克,与小麦、大豆等作物相近,高于玉米、高梁。
水稻一生中干物质的增加量,早期少而中后期逐渐增高,出穗期最高,以后又逐渐下降。水稻各生育期的蒸腾系数正好与之相反,即早期较高,中期较低,而以成熟期最高。水稻蒸腾系数的大小还与品种的生态特性、生理状况和生育期长短有关。即植株高或生育期长的品种蒸腾系数大,而植株矮小或生育期短的品种蒸腾系数也小。另外,外界环境条件也对蒸腾系数有直接影响,如大气湿度越大,蒸腾系数越小,反之会增大蒸腾系数。
(2)水稻生态需水是指水稻体外的群体间和生活的土壤环境的用水,把水作为生态因子调节稻田湿度、温度、肥力和水质以及通气作用等所消耗的水量。它主要包括稻田的蒸腾和渗漏部分。所谓稻田蒸腾是指田间水面或土壤蒸发到大气中去的水分,渗漏则是指由于受土壤重力水影响而发生的垂直渗漏及由于水势梯度而产生的侧向渗漏。
水稻个体的生理需水与群体的生态需水,二者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一般情况下水层管理是根据这两者的统一关系来确定。当水稻生长过旺,即个体生理需水和群体生态需水发生矛盾时,水层管理方式需要根据群体的生态需水来制定。由于水稻生理需水和生态需水在不同的时期内有一定的变化幅度,而且又受气候、土壤、栽培季节和栽培条件等因子影响,所以水稻水层管理方式应根据水稻生理和生态的需水变化,合理进行灌溉。
水稻生长期间叶面蒸腾,株间蒸发和地下渗漏的水量合称为需水量,前二者又合称为蒸发量。
(1)蒸发量:水稻一生中蒸发和蒸腾是互为消长的,前者由多到少,后者由少到多。从腾发强度来看,呈现出由少到多,又由多到少的过程。一般返青期、分蘖初期叶面积小,荫蔽度小,稻田对太阳辐射能的反射率大而吸收率小,所以此期腾发强度较小;之后叶面积逐渐增大,田间荫蔽度渐大,大阳辐射能的反射率减小而吸收率增大,腾发强度也随之增加;到稻田全封垅以后的孕穗、抽穗穗开花期,大阳辐射能吸收达到最大,因此腾发强度也最大。进入灌浆结实期,由于下部叶片逐渐枯黄,绿色功能叶片减少了,腾发量下降。总的来说,水稻腾发强度的变化过程与水稻叶面积指数的消长过程是一致的。
腾发量除与气象条件有关外,也受栽培技术如密度、施肥水平和灌溉方式的影响。一般是随着密植程度、施肥水平的提高和灌水量的增大而增大的。
(2)土壤的渗漏:土壤的渗漏量因土质、水文和栽培措施不同而有很大变化。土质粘重稻田,全生育期日平均渗漏量为10~20毫米,多的可达到50毫米以上。地下水位高,含水量大的稻田,渗漏量小。高产田保水性能好,一般日渗水量在10毫米左右。
水稻的蒸腾量、蒸发量、渗漏量的规律是适时、适量进行灌溉的主要依据。研究表明:每公顷水稻植株全生育期需水量为2310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11%左右,蒸发量为3735立方米,占17%左右,而渗漏量多则15660立方米,占72%左右。水稻大量的水是消耗在蒸发和渗漏。合理运用灌溉技术调节水稻需水量是节水栽培一项关健技术。
152、出穗前阶段性控水对产量和米质有什么影响?
出穗前控制水分对产量都有影响,但减产的因素不尽相同。6月1 ~30日的分蘖期控水,因有效分蘖少减产显著。而且6月1~20日的分蘖初期~中期的一穗粒数比6月21~30日的一穗粒数少10多粒,减产幅度更大,多减产10%以上。起原因在于分蘖初期~中期正直根系发育阶段,控水对根系的影响大于分蘖后期空水对根系的影响。分蘖期控水时成熟度高,而千粒重并不高,说明分蘖期控水对根系的影响一直延伸到孕穗期使稻粒变小。7月5~14日穗分化期控水时影响颖花的形成,一穗粒数明显减少导致减产10.8%。7月15~24日的控水,因水稻的颖化退化和影响初期减速分裂期造成一穗粒数和千粒重极明显减少,导致减产50.3%,减产幅度最大。7月26日~8月5日的减速分裂中、后期的控水造成一部分颖化退化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千粒重极明显减少,导致减产37.8%减产幅度占第2位。
出穗前阶段性控水与对照比较糙米和精米除7月15日~8月5日的两个处理有影响外,其他处理影响不大,但整米率明显增加,有利于提高加工品质。精米率也与糙米率相同的趋势。整精米率则有所不同,接近出穗期控水不利于提高加工品质;出穗前控水与对照比都有利于降低恶白率和恶白度,特别是7月15~24日和7月26日~8月5日控水更明显降低恶白率和恶白度,有利于提高外观品质。总之,出穗前控水总体上看加工品质变好,外观品质变优,食味品质下降,其中影响最大的时间是7月15日~8月5日的20天。
出穗后阶段性控水对一穴有效穗数和一穗粒数的差异不显著,主要影响千粒重。出穗后10~30天控水千粒重有所下降,其中出穗后11~20天控水千粒重下降明显。结果出穗后30天内控水影响产量7.2~7.7%。出穗后31~40天内控水,减产2.7%。说明出穗后30天内控水对产量影响非常大。
出穗后控水降低胶稠度和直链淀粉含量,食味值差异不明显。出穗后10天内缺水,明显增加整米率和蛋白质含量,加工品质变好,食味品质变劣。出穗后11~20天内缺水,明显增加恶白率和恶白度,外观品质变劣。出穗后21~30天内缺水,降低恶白率和恶白度,外观品质趋好。出穗后31~40天内缺水,降低恶白率和恶白度,外观品质趋好外,但降低胶稠度较大,大米的粘性较差。
总之,出穗后水稻田缺水对生产优质米影响最大的时间是,出穗后20天内。因此优质米生产来说,保证出穗后灌水的前提下,只要不影响收割,撤水的时间越晚越好。
水层与病虫害的发生关系密切。水稻幼苗期间水层较深时往往导致水稻绵腐病和苗期稻瘟病的发生,稻负泥虫多发生在深水处,潜叶蝇、稻负泥虫的幼虫都是趋水性的。稻瘟病的孢子也有一部分是借水流动而传播的。许多病害和虫害的发生都与水稻株行间湿度有关,如稻瘟病相对湿度在90%以上适于发病,白叶枯病相对湿度在70%以上发病较严重,纹枯病在高湿条件下发病加重。害虫如二化螟、稻苞虫、稻飞虱、叶蝉等卵孵化率的高低,为害时间的长短,一般都与温湿度条件有关。而这些条件除了受天气的影响外,主要受灌水的影响。所以根据气候及其它条件适当的调控水层,采取相应的灌溉措施,对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晒田后由于土壤氧气含量增加,使原来存在渍水土壤中的还原物质,如甲烷、硫化氢和亚铁等得到氧化,含量显著减少,同时使好氧微生物的活动增强,促进了有机物的矿化,从而提高了土壤有效养分的含量。在晒田期间,土壤铵态氮和有效磷含量下降,但复水后又会急剧提高。因此,晒田在调节土壤养分方面对水稻生长能够起到先控后促的作用。晒田期间稻株总根数白根数增多,复水后的根数增加更多,同时由于晒田引起根系下扎,使稻根在土壤下层的分布比例增加。由此可知,晒田可以提高根系的质量,扩大了根系的活动范围,增进根的吸收能力。叶色由青绿变成淡绿或黄绿,株型由披散变为挺直,分蘖受到抑制,改善了群体结构和光照条件,茎秆粗壮抗倒性能增强。
晒田一般多在水稻对水分反应不甚敏感时期进行。分蘖末期是晒田的适宜时期,一般是有效分蘖终止期前3天进行晒田,晒田时间为5~7天。晒田程度应以苗数足、叶色浓、长势旺、土质肥沃、土壤渗漏量小的地块稍重烤,低洼冷浸地和水稻根发黑的地块即使长势不旺,苗数不多也应排水轻度晒田。
浅、湿、湿间歇灌溉技术其特点是浅灌与湿润结合, 可促进水稻的生育和成熟。浅、湿、湿间歇灌溉可使田间积温增加76~165℃,10㎝土壤大于10℃积温增加43~63℃,这对北方稻区水稻生长发育和后期成熟都有重要作用。
可有效防止黑根和早衰。这种灌溉方式创造了大气向土壤直接供氧的条件,稻田土壤的热状况改善,起到有效地增强根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杂交水稻制种施肥技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